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青抗战诗歌与图像的关系

艾青抗战诗歌与图像的关系

艾青抗战诗歌与图像的关系
艾青抗战诗歌与图像的关系

艾青诗歌与图像的关系

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是文学理论领域关注已久的问题,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则是语言与图像关系的历史性写照。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诗画同源,诗是抽象的画,画是具象的诗,诗画互文是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艺术家从诗歌出发来绘画,一方则是从绘画作品出发来创作诗歌,在讨论其中任何一方时往往以另一方进行诠释。在西方苏格拉底最早认为绘画、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具有同样的作用,他指出:“图画和雕刻都经过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间接证明诗歌与绘画具有同样的艺术地位。从古到今理论家们不断争论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地位孰高孰低,而这个难题在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作品中则得到了让人满意的答案。

艾青早年学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开始进行现代诗歌创作,他的诗歌融入了自己在法国学画时接受的印象派绘画理念,用绘画艺术捕捉瞬间的表现方法,大量采用光线、色彩、透视,以色彩和光线的明暗变化来建立诗歌形象,表述诗歌意境。他曾这样介绍自己的艺术思想来源:“我爱上…后期印象派?莫内、马内、雷诺尔、德加、莫第格里阿尼、丢飞、毕加索、尤脱里俄等等,强调排斥‘学院派’的思想和反封建、反保守的意识结合起来了。”①他在作品中大胆使用丰富色彩传达诗人激昂变迁的情绪,其诗歌语言与绘画线条、色彩、结构融合在一起,加强了二者的隐喻意义,达到两种艺术形式的互相补充,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画家、诗人双重身份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塑造出彩色多变的诗歌形象。

抗战期间是艾青诗歌创作旺盛的阶段,诗歌数量、质量均属上乘,他创作出版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火把》、《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雪里钻》、《反法西斯》、《愿春天早点来》等诗集和一本《诗论》集,被誉为“吹号角的诗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诗人臧克家曾这样评价:“在抗战初期收获最大,成绩最好的是艾青。他连续发表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诗,歌颂了中国士兵的英勇的大无畏精神,但不是概念化的或口号的,而是通过了具体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在这具体描写里,沁透着诗人的真实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②1937年春至“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夜,艾青创作了《梦》、《春雨》、《太阳》、《煤的对话》、《春》、《生命》等诗作。在《梦》中诗人预见到战争即将爆发,描摹着惨烈的战争场面,躲避敌机空袭的老幼平民挤在防空洞中,看到“黑色的巨翼盖满了灰色的天”,他们忍不住惶恐,呼号着“旷野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了?/没有树没有草/一片青色到哪儿去了?/还有那些花香呢?/——我好像在这里躺过的/那日子是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谁欢喜这烧焦了的气息?谁欢喜天边的那片混浊的猩红?”③安宁舒适的和平日子被迫终结了,诗人将其个人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秉持“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渴望“从敌人的死亡/夺回来自己的生存”,用诗歌鼓舞民众用战争烧毁枷锁,打破牢笼,得到自由。他的诗预示着民族的觉醒与时局的转型,其诗歌语言

①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人物》1980年第3辑

②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艾青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8页。

与绘画手法的结合也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性和感染力。

一、诗歌语言与色彩

1.早期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影响

艾青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画家的眼光来调和色彩,他在《诗论》中指出:“一首诗里,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④他自觉地吸收了前期“印象派”绘画理论中对色彩的强调和对光线变化的敏锐把握,主张以细致而斑驳的色彩来描摹自然,梵高和高更认为“色彩激情和‘欲望’的‘表现’,是原始生命力的燃烧。梵高的画里,大地象沸腾的火球,树根痉挛地伸向地下,高树繁枝向着太阳舞蹈。”艾青也将诗歌中的情绪以不同的色彩展现,他的诗作半数以上含有色彩词汇,据统计体上其诗歌常使用的色彩为白、黑、红、绿、黄、蓝、灰、青、金、褐、紫11 类。其中黑、白、红色使用频率最高,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诗歌中可能代表截然不同的情绪,丰富的色彩运用与有力的节奏搭配,可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诗境。他的诗歌中不仅对单色进行大胆运用,同时也擅长将各种单色调和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多元的色彩感受,曾有研究者用“灰黄”和“金红”来概括艾青诗歌的两种色彩,这两种色彩是接近三原色,由多种颜色调和而成的浓郁的复色,这种色彩的调和表明艾青的艺术表达方式不是尖锐的冲突和夸张的对比,而是单纯又富有内蕴的抒情,复色与单色并用的色彩方案形成了艾青诗歌耐人品味的艺术特色。艾青的诗歌作品类型多样,既有围绕抗战而作的悲愤之歌,也有大量的借景抒情的作品。围绕抗战这一主题而创作的诗歌中,黑、白、红色是艾青使用频率最高的色彩词汇。黑色多在表现贫苦、忧郁、凄惨的情绪,白色则代表衰弱或无尽的希望,红色的含义比较极端,既代表浓烈的热情,也代表战争的惨烈。艾青在诗歌中运用这三种颜色调和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色彩,他将三种基本色按照色度区分成有细微差别的色彩,如黑色可分为乌黑、泥黑、黑暗、黝黑、深黑、乌暗、锈黑、铁黑、浓黑、焦黑、暗黑、黑青色、黑绿色、黛色等谱色; 黄色分为微黄、草黄、柠檬黄、淡黄、赭黄、枯黄、灰黄、土色、苍黄、土黄、粉黄、惨黄、米黄等谱色;白色可分出雪白、苍白、惨白、嫩白、洁白、灰白、银白、斑白等8 种谱色。细微色调的区分更能展现出诗人描摹景色、抒发情感细腻之处。如《黎明》( 1937) : “希望在铁黑的天与地之间会裂出一丝白线”⑤; 《吊楼》( 1938) : “只能用阴黑的固执的眼看着兴腾的人群”

⑥; 《我们的田地》( 1939) :“以黑色的乳液哺育了我们的生命”。⑦黑色成为艾青大量诗歌中的底色,它代表着保守混沌或稳重敦实。对待黑色的复杂情愫,同样体现在艾青对白色的使用上。“白日”与“白天”是艾青诗歌中与“黑”相比出现较多的颜色意象。然而它们只是理想的符号和抽象的追求。在1938年创作的《江上浮婴尸》多次使用白色、红色,并根据情境将其进行区分:“被惊怖成惨白的母亲”,敌人将针“刺进你们嫩白的小臂”,“吸取鲜红的血”,⑧借白色与红色两种色彩的鲜明比对,展现出诗人得知日军残忍戕害儿童的震惊与

④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三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⑤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44页。

⑥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39页。

⑦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01页。

愤懑及其对遇难的孩子的深切同情。1940 年创作的《旷野》: “灰黄而曲折的道路……/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啊/……灰黄的道路的两旁/……灰黄而又曲折的道路啊。”⑨诗人多次使用灰黄、土黄等色彩,用这种暗淡的颜色显示出这片惨遭荼毒的土地毫无生机的绝望,这片被灰白色的雾笼罩着的大地正是中国的写照:“忧郁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贫穷苦难伴随着他,坚韧顽强是他永恒的品格,虽然面对的静止僵持的战局,寒冷绝望的前途,但他如旷野的土地一般总有广阔深邃的生机,总期待着阴影过后的光明。当诗人试图乐观地看待战争时,他总会使用金色代表太阳所拥有的光明和希望。早在1937 年战争爆发前,艾青心中“难遮掩光芒”的太阳就“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滚来”( 《太阳》) 。1938 年,艾青直白地坦露: “太阳是金红色的圆体/是发光的圆体/是在扩大着的圆体。”( 《向太阳》) 。1939年他赞美着:“黎明——这时间的新嫁娘啊/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从天的那边到来……”1942 年,他讴歌道: “太阳带着金黄的花束”,“洒满你心的空间”( 《太阳的话》) 。同年,艾青再次咏叹: “让你把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你把日子铸成无数的金轮”(《给太阳》) 。金色成为艾青诗歌中最特别的亮色,它代表诗人心中最崇高、最圣洁、最渴望的情感。

红色在艾青抗战诗歌中也常用来表示嘲讽厌恶,如《火把》(1940年)中形容宣传卡车上扮演汪精卫的演员时,艾青写道: “那脸上涂了白粉/眉眼下垂/弯着红嘴的/是汪精卫。”他描写日本军官与汪精卫在舞台上的丑态,特意将汪精卫塑造成阴柔卑贱的女性形象: “他的另一只手拿了一块粉红色的手帕/他用那手帕给那军官的脸轻轻的抚摸/那军官的脸是被那女人打红了的。”汪精卫扭捏作态,讨好日本军官,于是“那军官张开血红的嘴/大笑着大笑着”。⑩这首诗中的红色非常刺激人的感官,借汉奸在日本军官面前的媚态描述展现出病态血腥的战争背景。浓重的红色营造了《火把》抨击时事,鼓舞青年抗敌热情的氛围。

艾青不仅善于用压抑、浓重的颜色塑造忧郁的诗歌风格,也善于用记忆中美好、明快的色彩促人直视现实的黑暗与残酷。抗战时期他在湘南、衡山、桂林、新宁、重庆等地曾创作了一批风景诗歌,这些诗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诗人借精致的景色描述、独到的画家观察视角,再现了诗人、画家眼中的自然,这些诗如油画作品一样细腻动人,立体感突出,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秋》(1939年作于湘南),“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交相辉映在“无厌止的雨中”,人们躲在“浓黑的屋檐里”,只看到“慢慢地走向地平线”的“褐色的马”。无尽的秋雨中,哀愁地躲在屋檐下看雨的农人,黑色与绿色共同组成的田地景象形成了诗歌的忧郁底色,褐色的马在雨中寻觅着最后的一口青草。整首诗看起来像描绘田园风情的一副静物油画,色调整体是暗淡的,像是前途无着的诗人在晦暗未明的战争局势中不由自主的喟叹。1940年在重庆创作的《初夏》则展现出诗人心绪的变化,开篇就奠定了明朗欢快的基调,“初夏的晴空,/绮丽而净洁;/晴空下的江水,明亮而柔滑。”11随后诗人视角从高到低不断切换,描述出碧蓝的天、软白的云下,矗

⑨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

⑩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70页。

立的松林和林间望去看到的远山,阳光照射下的江水不断奔流,褐色的船停靠着,田地里的农人在勤劳耕种,一派悠闲自在的风景画,很难让人联想到战局僵持的抗日战争,祥和的生活场景,美好的自然风光,明朗鲜艳的色彩组合,都展现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和憎恶。吕荧认为艾青诗作中的色彩都浸染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诗人,常常容易沉醉于自己的歌声与意象,他所倾听到的大地上现实的声音和语一言常常被诗人自己喜爱地声音和语一言所变形,大地上的生活的彩色容易染上诗人自己喜爱底自我心情的彩色。”12这种彩色的写作使得“他不仅完成了感情形象的彩色的画面,而且结合这他的完整的章法与深沉的格律,获得了诗章的典雅性与音乐性,织成了淳朴的素美的诗篇”。13

2、后期印象派绘画与诗歌理论的影响。

艾青受到后期印象派突出光线、色彩与音乐的协调的艺术影响,强调艺术要抒发艺术家的个体感受、主观情绪,表现“主观化的客观世界”,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形状、线条、色块、体积感等,对他而言自然不仅仅是具象的,更是抽象的,富有主体意识的。在接受印象派影响的过程中,艾青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观念的接纳为他找到了绘画与诗歌的结合点。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指出自然界万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存在着隐秘的、内在的、应和的关系,诗人能够“勘破世界的整体性”。波德莱尔在《应和》一诗中具体分析了这种复杂的互相应和的关系: 声音可以借助于视觉,颜色可以诉诸嗅觉,芳香可以得之于听觉。声音、颜色、芳香一切都是相互应和的,而种种感受都是在世界这个统一体中完成的。波德莱尔将应和理论作为全部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他指出绘画与音乐具有文学自身无法比拟的暗示、象征功能,它们提供了超出文学之外的最大的隐喻、象征的可能性。由此,绘画的色彩与音乐的节奏等在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空前的强调与运用。艾青接受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阐释这一理论,他要“给颜色以声音,给声音以颜色”,着力于将语言的节奏律动与绘画中色彩的调和相统一,这甚至成为他评判诗人优劣的标准,“诗人在这个时候,显出了他的艺术修养:即除了他所写的事物给以明确的轮廓之外,还能使人感到有种颜色或声音和那作品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调子是文字的声音和色彩、快与慢、浓与淡之间的变化与和谐。”

后期印象派画家为了生成“光”与“色”交织变幻,生动鲜活的形象,他们运用“色彩分割法”或“色彩并置法”,用细致的笔触将不同的色块一笔笔接着画到画布上,色彩并列、并置或交错、重叠,甚至会交织成厚实的网状,从而获得比单色更强烈的复色,并通过色彩的比对,使画面形成立体动感,看起来如同自然的色彩与光交错闪耀。艾青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使用技法转化成诗歌语言中具象化的形象不断组合、并置,形成了词语或句子过渡中的不确定性,让诗歌结构更灵动,语言更鲜活,更有想象空间,形成了诗歌语言与图像语言之间的隐喻再现,融合了文学与图像之间互相分裂后形成的解读界限。如艾青在其经典作品《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中通过诗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12吕荧:《人的花朵》,新新出版社,1948年2月出版,第17页。

在诗歌中不断地回环往复,借白雪、黑土地形成的白黑两色的视觉冲击,营造出苦痛忧郁的诗歌意境。而在《人造雨》(1940年)中开篇和结尾都是“无数的雨喷射在黑色的水管上,像无数的蒲公英开在暗绿的田地上……”,14透明的雨水、黑色的水管、白色的蒲公英、暗绿的土地形成了色块的并叠,光与色融合成一幅雨中求生,压抑苦痛的情境,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不满,对神佛及当权者的反叛,“人造雨”本身即代表着诗人“由自己的智慧”不断自救,寻找个体发展道路的过程。在《岩壁》中(1941年)“那层层叠叠的/倾斜的缝隙间,/悬挂着无数被水冲流程的/红土的金黄的颜色,/灰白的颜色/和滴漏而成的石乳,/和茸绿的苔藓,/以及千万种的寄生植物……/而壁面,被风雨所浸蚀,/已染成了紫色的、褐色的、酱色的”,15诗句中将红色、金黄、灰白、茸绿、紫色、褐色、酱色多重色彩叠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动立体的画面,视角从低到高,对石壁的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诗句结构也呈现出特别的张力。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受到后期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不仅在色彩上仔细推敲搭配,并大量使用象征、通感、拟物等手法,形成了别出心裁的诗歌形式。如《沙》(1940年)中他说:“我们呼叫着摆渡的过来/但呼声被风飘走了”。这些艺术手法的应用使得艾青在抗战时期创作的诗歌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飘逸忧郁的艺术特质,具有超现实的变形效果,从而在艺术上生命力更长久。

二、诗歌语言与线条、构图

艾青的美术背景常被研究者认为是其独特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来源。美术训练使得诗人在观察及描摹事物时,关注事物形象,善于以线条勾勒事物形态,讲究诗歌结构,以简洁的诗句呈现出完美的画面。艾青认为:“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迅速而确定的感觉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

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创作多借鉴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塑造出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诗歌中的意象构建也极为生动细腻。他总是用画家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忠实地再现自己眼中如画的事物,用形象思维来塑造诗歌意象。这种倾向不仅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中,如对岩壁、山泉、农田等景观的叙述皆适用,在描述抽象的历史、世界时,艾青也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他眼中的历史会具化为细节、片段,以形象来构建历史,达到由点到面的艺术效果。他经常通过人物形象或具体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逝去的历史的认识。他曾在《老人》(1940年)中描述:“他的衣服像黑泥一样乌暗/他的皮肤像黄土一样灰黄/……明媚的阳光映出他阴郁的脸。”这个终日“举着锄用力地继续着翻掘”的老人见证着中国现代史上的苦难,他阴郁的脸正是抗战时期朝不保夕的平民共有的类型化的脸,而他不断翻掘土地则象征着中国农民坚韧执着的求生意识及其对战争的冷静态度。艾青在《农夫》(1940年)中曾以类似的视角刻画中国底层的农民:“衣服像黑泥一样乌暗”、“皮肤像黄土一样灰黄”、“从土地里钻出来的”“阴郁如土地”的农夫,通过对他们的衣服、皮肤的刻画,暴露出他们长久以来的困苦生活,他们是“被暴风雨击打着”的人,卑微而无人关注,满怀“悲愤”、“激怒”,这种14艾丹编:《艾青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64页。

对农民的描述可以唤起读者对于现代历史的停滞和阻塞的记忆。色彩与线条相结合的造型让他诗句中的人物有雕塑的艺术效果,“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乌黑的“永不缩回的手”完全静态地定格在画面中,让人感觉不到人的生机,乌黑则暗示着乞丐悲惨的命运,这种选色、造型的手法简明深入地展示出诗人对战争的憎恶和控诉。

当然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不仅对苦痛的现实进行描摹,他以敏感而热情的态度看待抗战,创作了大量鼓舞民众抗日热情的诗歌,他在《吹号者》(1939年)中强调要“以清新之声还于原野”、使“世界上的一切,充溢着欢愉”的号角,又呼唤着民众点燃思想的火把,“数不清”的“美丽”、“耀眼”、“热情”、“金色”而又“炽烈”的火把(《火把》1940年),诗人以乐观的态度期盼着:“让黑夜里的一切的心都因了你的召唤而震荡”的野火(《野火》1942年)、“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的黎明(《黎明的通知》1942年)。美术线条在艾青的诗歌中被转化成形象描述,这种描述不仅具有多变的色彩,且往往能于简短诗句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寥寥几笔,事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艾青不仅善于将绘画技法融入诗歌创作,更注重绘画与诗歌之间的汇合,他的诗歌构图多富有深层情感意义,这种含蓄的抒情使得他的诗歌不会沦为简单的口号或时代宣传工具,因为美国学者罗伯特·费兰德将艾青誉为“语言的画师”,并称赞他“诗中的形象,用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好像赋有生命,呼之欲出。”对亲人的感激,对友人的怀念,对民众苦难的同情,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中,共同构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魅力。抗战时期他的诗歌构图比较理性,塑造出大量典型形象,如1941年创作的《我的父亲》中诗人克制着自己对父亲既疏远又同情的复杂情感,塑造出“胆怯而能安分守己”、“中庸、保守、吝啬、自满”的士绅形象。艾青因父母迷信自幼被寄养在保姆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回到家中,他对父亲的情感极为复杂,既有怨恨疏离,又禁不住感慨同情,因此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多用对比、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浙江乡下接受过新教育观念洗礼的地主的形象。他父亲整体形象进行刻画,父亲“穿着长衫,留着辫子/胖胖的身体,红褐的肤色,/眼睛圆大大而前突,/两耳贴在脸颊的后面。”他不是固守传统的老顽固,“接受了梁启超的思想,/知道了‘世界进步弥有止期’,/成了‘维新派’的信徒,/在那穷僻的小村庄里,/最初剪掉乌黑的辫子。”但他又满足于地主的安逸生活,每天“抽抽水烟,喝喝黄酒,/躺在竹床上看《聊斋志异,讲女妖和狐狸”,他是现代意识的追随者,也是传统糟粕的拥护者,是“《东方杂志》的读者,/《申报》的定户,/‘万国储蓄会’的会员,”他“经常翻阅世界地图,/读气象学,观测星辰。/从‘天演论’知道猴子是人类的祖先;但是在祭祀的时候,却一样的假装虔诚。”他希望儿子发财做官,读法律经济,可是又拗不过儿子取出自己埋藏的鹰洋供应儿子出国读艺术。这些对比鲜明的画面呈现出父亲身上的矛盾特征,诗人克制着自己的情感,直白地进行描述,并未进行价值评判,客观地呈现着父亲身上传统和现代、迷信和科学、享乐和革命等等一系列时代问题。在对比中体现出诗人对父亲的不满和同情,这种难以辨明的情愫在诗句中弥漫。在艺术上研究者对这首诗歌的评价不高,而艾青却曾多次谈到此诗的缘起:“我的出发点是写个典型,父亲这个典型,我是意识很强烈的,是有意识地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

典型来写的。写他的环境,写他的社会关系等等。写这首诗,我是酝酿了很久的。在刻画典型方面,我觉得《我的父亲》比《大堰河——我的保姆》要好些。”

三、诗歌语言与空间感

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作品除了具有丰富的色彩、明晰的线条、完整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立体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的建立同样得益于他的美术功底,西洋画在近代对中国绘画产生的最大影响就在于透视法的引入,艾青在巴黎游学期间,深受印象派绘画技法影响,之后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了透视法,对光线明暗、光与色的交融而成的几何效果、阴影等的透视技巧广泛使用,同时还有意利用西方绘画独特的“空气透视法”,来增加形象塑造和结构拼接中的朦胧跳跃的效果和立体的空间感。

印象派画家非常重视不同光照效果对事物色彩等表征的变化,他们经常观察并创作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影条件下的不同表征。艾青不仅接受了印象派的这种技法,还将其进一步发展,不仅关注光线投射到事物上对事物造成的明显变化,他还善于找到细微的明暗对比,并从中展现独特的、有对比的光线感,他强调“甚至光中也有暗”。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明暗变化的有意追求。“在褐色的地上敷上白光/月明的夜是无比的温柔与宽阔的啊”(《月光》1940年)。褐色与白色形成了明暗的对比,安静的夜晚在白色的月光下诗人满怀温情,月夜安宁温馨的场景跃然纸上。“它肃静地站在夜色里,全身的黑毛映着雪光。”(《雪里钻》1941年),黑色的战马与雪白的大地互相辉映,显示了战士的锐气和战争的无情。艾青诗歌中呈现的光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称得上变化万千。“暗中的光”是他的诗句中比较独特的部分,他常用黑暗的背景,描摹常人不易发现的光线,借事物本身的光泽来展现光影的细微变化,如“闪着白光”的“池沼”和“映着雪光”的“黑毛”是池水和战马上的自带的光泽,这种暗处的光展示出事物的生机与活力,色彩与光线在此得到了统一。这也是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的原因。

对光的重视使艾青很多诗歌以“光”为主题,并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太阳”、“夜”、“光明与黑暗”等,抗战时期艾青创作了《向太阳》、《太阳》、《火把》等以追求“光明”为主题的诗歌,同时也创作了《夜》、《黎明》、《黄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黑暗”为主题的诗歌,塑造出明与暗、冷与暖对比鲜明的诗歌世界。当以“光明”为主题意象时,诗人在诗句中强调“光”的中心地位,如《给太阳》(1942年)“我从睡眠中醒来/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明亮光洁的阳光照射在窗上,形成浅蓝的暗影,明暗交织组成了一副温馨的画面。而以“黑暗”为主题进行创作时,晦暗的色调成为构图的中心,“黄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里的池沼是闪着白光的。”(《黄昏》)暗淡的光线,闪耀着白光的池塘,黑色的树林共同营造出惨淡的基调,“希望铁黑的天宇之间/会裂出一丝白线。”(《黎明》)诗人在漆黑的黎明期待着即将到来也必将来临的光明。黑白色块的堆积,形成了诗歌的力度。色彩和光的交叠促成了艾青诗歌主题的

深化和诗歌意境的独特。

艾青对诗歌空间感的营造是有意识的,他曾就此进行过理论上的探讨,1938年给胡明树的信中提到:“在衡山住着,每日清晨写文一两千,大半属诗论。”。在《诗论掇拾》里,诗人开始反省自己的创作,“我有着‘我自己’的东西了么?我有‘我的’颜色与线条以及构图么?”在不断反省自己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他不断进行艺术实验,创作了一批关于秋景的诗歌,包括《秋日游》、《斜坡》、《秋晨》等,这组诗被认为是艾青自觉建立自己的“颜色与线条以及构图”的作品,而在这组作品中诗歌所具有的立体空间观念也得以确立。自这组诗开始,艾青结合“空气透视”的方法来观察景物,试图以立体的结构和多面的眼光来塑造诗歌形象。诗句中常用“阳光”、“雨”、“雾”等意象呈现湘南衡山山中雨雾、阳光掩映下的景色,不断变换的光线给诗人带来了空间不断转换、移步换景的感受。“爱看晴朗的秋日的/云影走过的草原,/草原的低洼处/星散者白色的山羊/……新筑的黄土公路沿着小溪,/弯进了杂色的树林,/又出现在远方的,/照着阳光的山坡上……”秋日、云影形成了光线的敏感对比,草原、白羊、黄土、杂色树林则共同构成了秋日原野的景象,距离由近及远,形成空间广阔的立体画面。“金黄的太阳辐射到/远远的小山的斜坡上——/那斜坡刚才是被薄雾遮住的,/而现在,我们可以看见它的红的泥土和浅绿的草所缀成的美丽的脉络了……”这首诗诗人的视角固定在地平线上,阳光最初被雾遮住,而斜坡在雾气中朦胧一片,随后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塑造出阳光照射下的斜坡的秋景,景物从模糊到清晰,红泥、绿草、金色阳光共同构成了鲜艳温馨的画面。随后诗人看到远处的林木,想象着林子背后的村庄里的农人和孩子。光线明暗的变幻在诗句中营造出远近不同的空间感觉,并且营造了迷朦的艺术效果,而诗人对村庄生活场景的想象则进一步将空间开阔,形成了人在画中的艺术效果。这种空间效果的营造使得艾青的诗歌有了更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

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创作与图像尤其是绘画之间的关系密切,他接受了现代派艺术的影响,但并未局限于此,在技法、修辞及其情绪传达方面,艾青的诗歌超越了美术的界限,语言在描景抒情过程中体现出无尽的可能,超越了绘画有限的空间和想象的局限。美术对新诗的规范作用在艾青的诗歌中被转化为图像与语言的互文互补。正如艾青所说:“诗人的脑子必须有丰富的储藏无数的鲜活的形体和他们的静止与活动,无数的光与色的变化,无数的坚强与柔软,无数的温暖与寒冷,无数的愉快的与不愉快的感觉。”16丰富的知识储备、美术技能训练和语言、美术艺术手法的融合共同组成了艾青诗歌中丰富的色彩、精准的线条、雕塑般的造型和立体的空间,塑造出诗画一体的现代诗人艾青。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艾青标志我国现代新诗的成熟。艾青的诗歌深植于民族的土壤,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色,在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时,他将自己的忧郁情怀融于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之中。忧郁的灵魂易造就独特的诗人,毫无疑问,艾青的心灵是敏感且忧郁的,而造成他心灵忧郁诗绪的原因就在于那个特殊的时代赠予他的坎坷人生经历。 关键词:艾青,忧郁 1 绪论:40年代新诗适应了抗战时期现实性的时代要求,作为中国现代 诗的标志性人物,艾青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引起了诗坛极大的关注。作者与作品是联系在一起的,要理解诗歌,就要了解诗人,同样,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也能更好地分析诗人所创作诗歌的意蕴。这是很自然的。从诗歌角度,读者可欣赏、了解诗歌本身的结构、语言、修辞、文风、意象、韵律、节奏等,但仅从诗歌角度进行现代诗解读不一定可靠,最好的方法是了解诗人,包括经历、遭遇、命运、情感、思想、素养、心理、观点、性格等,看一看这一些与作品的相关性。换句话说,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书写哲理,而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一是土地,象征忧郁和悲怆;二是太阳,象征激昂与希望。他还将自己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以现实主义手法予以呈现,并在这种自由的散文化形式诗歌中穿插实实在在非虚幻的意象,即以根植于人性的现实主义来突出诗歌的主题,艾青开创的这种寄忧郁和希冀于现实主义创作中的手法成为后续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范本与不竭源泉。 2 艾青诗歌中独具特色的意象 2.1独特的意象 艾青在他的《诗论》里表示:“意象是纯感官的,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指意象是一种用感官可以感知的、感觉的具体、抽象化了的具体表现。 而这种具体化的感觉,是诗歌中以意象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关于诗歌,艾青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们的情感本互不相同且互不相通,为表达自己心中所感与所思,艾青选择特定的意象以表达他在诗歌中的忧郁情感,但传达忧郁不是他创作的最终目的。实际上,诗人的情绪往往在他进行诗歌创作时自然流露,因此,艾青的忧郁也很容易被人们所感知。艾青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而要表达自己对祖国和母亲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选取“土地”这一具体事物作为意象恐怕再合适不过。由此,在诗歌创作中,艾青常常将意象与内心所捕捉到的印象结合起来,并赋予意象独特意义传达感情。艾青的这种创作方式使得他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寻常的新颖意义,光明与黑暗,天空与大地,晨曦与黄昏,苦难与渴望构成了他诗歌的感情旋律。由于身处那个特殊的时代,

艾青诗歌的崇高美

艾青诗歌的崇高美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县人。艾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深递透彻的主题、激荡回旋的情感、雄伟壮美的形象、自由奔放的形式.显示出 一种令人鼓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崇高美。我试图从主题、情感、形象、形式等方面对艾青 诗歌崇高美学风格及成因作粗浅的分析。 英国的罗吉·福勒认为主题“是一个灵活而有用的术语。 主题作为显现诗歌美学风格存在的方式.其属性可直接显示出诗歌美学风格的相应形态.主题的深递透彻往往赋予诗歌一种崇高的羹。艾青蹦社会的斗士和“艺术的斗士”的姿态步入异彩缤纷的中国现代诗坛.他认为:诗的思想力的丰富必须表现在对事物的本质的了解的热心与对于 世界及人类命运的严肃的考虑上。”他的诗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把观 熙生活的艺术视点始终对准为民族新生而奋斗的火热生活,把审美的情思倾注于对民族苦难 的咏叹和对光明的追求上,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洋溢着坚韧的战斗精神。主题的深邃透彻 显现艾青诗歌崇高美学风格。 艾青始终关注若农民的命运.将审美的视角触及到农村世界,将大众熟悉的农村生活、农 村人物加工提炼成艺术再现的的审美对象,描绘农村的凋敝和复苏.再现劳苦大众的沉痛生 薅、悲惨命运、深沉呐喊和果敢复仇如果将《大堰河——我的杯姆》、《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等诗集j£缀起来,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的变迁史、一本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真椠,记录着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不同时代的历史面貌和精神面貌。《大堰河我的褓姆》诗“哀伤的笔调诉说着堰河痛苦辛酸的一生.深刻反映旧中国农村濒于破产的黑暗现实以及农民的悲惨命运。《北≥、《旷野》等诗记叙了日寇铁蹄践踏下北方农村原野的荒芜贫礴,南国乡村约寂寥衰败.诗歌笼隹悲壮 C痛的艺术氛围中。《献给乡村的诗》等篇什缸述解放区新生活,呼唤农民。从沉睡醒来.抽出藏在套里的刀锋,去迎接“复仇的来临”。《欢迎三位劳动者》、《播各鸟集等诗展忑解坡区的新面貌表现了翻身农民的喜悦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迁。 艾青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并苍白的展示、无力的呻吟和悲观的叹息,现实苦难的沉痛和争 取解放的艰辛激发他诅咒、反抗黑暗社会的战斗豪情《大堰河——我的褓姆》诗人地主阶 级的叛逆”和农民的儿子的变态,“写给予这十不公道世界的咒语”。这种反抗精神在抗战 期的诗歌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在《他起寮r》一诗中.诗人表现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历史性奋

第十八章 艾青的诗歌创作

第十八章艾青的诗歌创作 (1910-1996) 一.【教学要点】 一、年谱 二、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 三、艾清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四、艾清的诗论 二、【基本内容】 一、年谱 ?1910-3-27,出生于金华县畈(FAN)田蒋村,原名蒋海澄 ?1928,考入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春,赴巴黎勤工俭学。 ?1932-4,回上海。5月,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处女作《东方部的会合》 ?(1月16日,作于巴黎),《北斗》2卷3、4合期) ?1932年被捕入狱,判处6年徒刑 1935-10,出狱。 1936年上半年,在常州五进女子师范教了一个学期的书,后失业 1936-11,《大堰河》自费出版 1937-7-6,离沪赴杭,在路上写了《复活的土地》 9,在杭州私立蕙兰中学任教数月,冬天回金华。 ?1938年初,由武汉去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春,离西安回武汉。 8月,离武汉经湖南于11月底流亡到桂林编《广西日报》副刊《南方》/与戴望舒合编诗刊《顶点》 1939年,上半年,《北方》自费出版。

冬,到湖南新宁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1940-4,离湘西去重庆。 1941-3,从重庆去延安。 -9,《诗论》由桂林三户图书社出版 ?1945年上半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0,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带领一批文艺工作者进驻张家口,并入华北联合大学,作为文艺学院,任院长。 ?1948-1,《原野与城市》(译诗,凡尔哈仑),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 ?1949-2,随解放军进入北平,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1956-6,《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8-4,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大荒、新疆农恳部生产建设兵团劳动。 ?1980-5,《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5-5,逝世。 二、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 ㈠早期创作(1932—1937) ㈡抗战时期的创作(1937年—1945 ) ⑴早期诗歌创作的主题 以诗集《大堰河》(9首)(1936) 《马槽集》(抗战前夜所作、后收入《旷野》) 表达了“一个纯真的灵魂对于世界的责难”,被誉为歌唱民主、战斗的“吹芦笛的诗人”。 艾青在《我怎样写诗·为什么写诗》中说,他在巴黎很孤独,但“心却被更丰富的世界惊醒了”,写下了“一个纯真的灵魂对于世界的责难” 一、对资本主义世界所显露的一切矛盾与对于革命的呼喊 《巴黎》描绘了现代资本主义都市的情景:“你有你自己个性的/愤怒,欢乐/悲痛,嘻戏和激昂!”“你用了/纯药,拿破仑的铸像,酒精,凯旋们/铁塔,女性/卢佛尔博物馆,歌剧院/交易所,银行/招致了:/整个地球上的——/白痴,赌徒,淫辊/酒徒,大腹贾/野心家,拳击师/空想者,投机者们……/啊,巴黎/为了你的嫣然一笑/已使得多少人们/抛弃了/深深的爱着的他们的家园/迷失在你的暧昧的青睐里”“巴黎,你——噫/这淫荡的/淫荡的/妖艳的姑娘” 《马塞》描绘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繁荣景象:“叫嚣的/繁殖着那暴力的/无理性的/你的脸颜和你的/向海洋伸张着的巨臂/因为你啊/你是财富和贫穷的锁孔/你是掠夺和剥削的脏库//马塞啊/你这盗匪的故乡/可怕的城市” 二、写给“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艾青诗选》相关练习题及答案

1.《礁石》中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有什么含义? 2.“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鱼化石》.这里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3. 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4.艾青的《太阳的话》全诗运用那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5.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出自艾青的____. 6.艾青的___歌颂了毛主席. 7.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选自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艾青的诗歌欣赏范文

艾青的诗歌欣赏范文【篇一:《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篇二:《春姑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一一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一一 流浪与监禁 己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篇三:《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篇四:《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篇五:《给太阳》】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课外阅读】艾青诗忧郁美的文化成因

【课外阅读】艾青诗忧郁美的文化成因 艾青曾说“‘忧郁’并不曾被我烙上专利的印子。我实在不喜欢‘忧郁’,愿它早些终结”然而,事实上艾青一生都没有摆脱忧郁情绪的缠绕,只是前期比较浓郁,后期更见深沉而已。那么,诗人讨厌忧郁又为什么无法摆脱它呢?笔者认为,这除了时代环境与童年记忆的影响外,还有更为深广的文化原因。可以说,艾青的忧郁是中西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忧患意识与西方人性悲剧忧郁观的合力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大潮中的艾青,不仅承受了中国文人的济世之苦,而且还感受到了西方知识者的原罪重压。这双重痛苦体验经由诗人主体情感的融合作用,最终整合为艾青诗歌创作独特而浓郁的忧郁情调。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实践理性和道德理性色彩。这种重实践伦理的文化精神促成了中国文人“入世”思想的产生和发达。中国文人大都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关心社会政治和民生疾苦,他们都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济世愿望往往会被无情的现实撞得粉碎,总是处于抑郁不得志的境地。于是乎仰天长啸、悲怀伤感者有之;愤世疾俗、放浪形骸者有之;隐居山村、回归自然者也不乏其人。但更多的仍是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借诗文以释愤抒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明人黄漳在谈到陆游杜甫的诗时说:“盖翁为南渡诗人,遭时之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恢复宇宙之念,往往发于声诗。昔人称老杜为诗之史,老杜遇天宝之乱,居蜀数载,凡其所作,无非发泄忠义而已”。杜甫陆游的苦闷相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忧郁的实质:忠君报国,关心社会与民生疾苦,所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是也。 由于我们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受了太多的创伤和苦难,一种浩茫深重的忧患意识已经深深地积淀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并成为历代文人进行创作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动力,使悲怀伤感、好作苦语成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审美情趣。他们把忧和愁当作审美对象来观照,认定好的诗文必定是苦闷与伤情的抒写,深信唯有悲哀之情才能感人至深。所以陈廷焯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纳兰性德也说:“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现代作家郁达夫也特别喜爱中国诗文中那些“殉情主义”的作品,并有“生太飘零死亦难,寒灰蜡泪未应干”,“江水悠悠日夜流,江干明月照人愁”这样字字辛酸的诗句。艾青虽不擅长于写那些闲愁与情愁,但对于那些黎元之愁、社稷之愁的感受则特别强烈。诗人曾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灵魂不忧郁,这犹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在这苦难被我们所熟悉,幸福被我们所陌生的年代,好像只有把苦难喊叫出来是最幸福的事;因为我们知道,哑巴是比我们更苦的”,并说:“诗人和革命者,同样是悲天悯人者,而且他们又同样是这种思想化为行动的人——每个大时代来临的时候,他们必携手如兄弟”,“以人民的希冀为自己的重负,向理想的彼岸远行”,为扫荡这古老的世界而斗争。艾青还从创作心理角度阐述痛苦的创造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忍耐的孕育,与临盆的全身痉挛状态的痛苦,才会得到婴孩诞生时的母性崇高的喜悦”,“不曾经历过创作过程的痛苦的,不会经历创作完成时喜悦。创造的喜悦是最高

艾青的诗歌创作

艾青的诗歌创作(1910-1996)年谱(一)1910-3-27,出生于金华县畈(FAN)田蒋村,原名蒋海澄 1928,考入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春,赴巴黎勤工俭学。 1932-4,回上海。 5月,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 7月,处女作《东方部的会合》(1月16日,作于巴黎),《北斗》2卷3、4合期) 1932年被捕入狱,判处6年徒刑 1935-10,出狱。 1936年上半年,在常州五进女子师范教了一个学期的书,后失业年谱二1936-11,《大堰河》自费出版 1937-7-6,离沪赴杭,在路上写了《复活的土地》 9,在杭州私立蕙兰中学任教数月,冬天回金华。1938年初,由武汉去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春,离西安回武汉。 8月,离武汉经湖南于11月底流亡到桂林编《广西日报》副刊《南方》/与戴望舒合编诗刊《顶点》 1939年,上半年,《北方》自费出版。冬,到湖南新宁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1940-4,离湘西去重庆。 1941-3,从重庆去延安。-9,《诗论》由桂林三户图书社出版年谱三 1945年上半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0,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带领一批文艺工作者进驻张家口,并入华北联合大学,作为文艺学院,任院长。1948-1,《原野与城市》(译诗,凡尔哈仑),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1949-2,随解放军进入北平,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1956-6,《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8-4,错划为右派,先后在北大荒、新疆农恳部生产建设兵团劳动。 1980-5,《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

版社出版。 1996-5-5,逝世。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早期创作(1932―1937)抗战时期的创作(1937年―1945 )早期诗歌创作的主题以诗集《大堰河》(9首)(1936)《马槽集》(抗战前夜所作、后收入《旷野》)表达了“一个纯真的灵魂对于世界的责难”,被誉为歌唱民主、战斗的“吹芦笛的诗人”。艾青在《我怎样写诗??为什么写诗》中说,他在巴黎很孤独,但“心却被更丰富的世界惊醒了”,写下了“一个纯真的灵魂对于世界的责难”一、对资本主义世界所显露的一切矛盾与对于革命的呼喊《巴黎》描绘了现代资本主义都市的情景:“你有你自己个性的/愤怒,欢乐/悲痛,嘻戏和激昂!”“你用了/纯药,拿破仑的铸像,酒精,凯旋们/铁塔,女性/卢佛尔博物馆,歌剧院/交易所,银行/招致了:/整个地球上的――/白痴,赌徒,淫辊/酒徒,大腹贾/野心家,拳击师/空想者,投机者们……/啊,巴黎/为了你的嫣然一笑/已使得多少人们/抛弃了/深深的爱着的他们的家园/迷失在你的暧昧的青睐里”“巴黎,你――噫/这淫荡的/淫荡的/妖艳的姑娘”《马塞》描绘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繁荣景象:“叫嚣的/繁殖着那暴力的/无理性的/你的脸颜和你的/向海洋伸张着的巨臂/因为你啊/你是财富和贫穷的锁孔/你是掠夺和剥削的脏库//马塞啊/你这盗匪的故乡/可怕的城市”二、写给“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大堰河》(1933-1-14日作于狱中)《一个拿撒勒人的死》(1933-6-16):耶稣之死的故事。“一切都将更变/世界呵/也将受到森严的审判/帝王将受谴责/盲者,病者,贫困的人们/将找到他们自己的天国/朋友们,请信我/凭着我预言生活去/

艾青诗选摘抄赏析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赏析 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 , 《我爱这土地》 , 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

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 " 热爱呀 " 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 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 小鸟那 "嘶哑的喉咙 "的"歌唱 "中。 " 歌唱 "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因为祖国那 "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正惨遭蹂躏 , 面临沦亡。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 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 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赏析: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 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 绿的草原 ,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艾青的诗歌创作

艾青的诗歌创作 导读:艾青是抗战时期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的诗星,曾被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的泰斗”。 1、艾青诗歌的创作历程: ⑴艾青抗战爆发前的诗歌创作:当“新月派”、“现代派”的诗风(后期走向颓废)弥漫诗坛的时候,艾青、田间、臧克家等青年诗人为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流。1932年,他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及其他八首诗,后来结成他的第一个诗集《大堰河》。除此而外,在早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短诗,其中《太阳》、《春》、《黎明》等构成了一组向往光明、歌唱理想的诗篇。 艾青早期的诗作初步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带着深沉的忧郁,语言朴素而形象,形式自由不受拘束,一方面,他抒发了自己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和光明的向往。 ⑵抗战时期是诗人创作的高潮期。这一时期,诗人的视野扩大了,诗的主题开掘更深了。短诗集有《北方》、《献给乡村的诗》、《旷野》、《黎明的通知》等等;这一时期,诗人将对祖国苦难的忧郁和对光明、对理想的欢愉结合在一起,对祖国苦难的认识更深沉,对光明的认识逐步深化。 抗战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新时期以来,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代表作《光的赞歌》。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⑴艾青诗歌当中的意象: 艾青40年代的诗作中出现的意象是多姿多彩的,表现了诗作“向善”的精神内质,它们既是诗人所具体描绘的形象,也是诗人强烈、深厚的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它们是诗人爱与恨、真与善的最高意义的表达,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主题。如: ①“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而出现在艾青的诗作中的。 ②“土地和旷野”,这组意象有着多重含义:首先是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其次是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另外,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他们的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③“黎明和太阳”,艾青始终如一地热情歌颂着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和胜利。这组意象是艾青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首先,它们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其次,也是对革命战斗者精神源泉和其前进动力的解释;第三,这组意象也是寄寓着诗人追求真理,挑战旧社会,向黑暗势力搏击,向美好明天进发的思想趋向。 ④“生与死”,这组意象是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写照。 ⑵艾青诗歌中的主导性精神意识:反叛意识、苦难意识、平民意识、战斗意识; ⑶艾青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精选5篇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精选5 篇 艾青的诗如寒冬里的阳光,照在中国大陆上,照在被黑暗所奴役着的人脸上,是如此的温暖!他的诗给当时久经压迫的人民带来希望;给祖国千千万万的青年带来动力。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1 《艾青诗选》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副图: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枯黄的树,生长杂乱的枝干,我知道当时的人们过的很辛苦,糟糕。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但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己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

论艾青诗歌散文美的诗学特征

论艾青诗歌散文美的诗学特征 摘要: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诗歌引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艾青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做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 关键词:诗歌;艾青;散文美 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两姊妹。艾青说:“最好的散文的语言和诗的语言之间的距离,就象两只眼睛一样接近。”①“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而那种洗练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就因为他们是形象之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② 散文,自由活脱,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以清淡自然为贵。诗歌,拿来散文之所长,于是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我国诗歌史上,中唐的韩愈吸收了一些散文的营养,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当予肯定。世人多讥之:韩昌黎“以文为诗”,未见公平。还是宋人陈善有定见:“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句语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谢玄晖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此所谓诗中有文也。”(《扪虱诗话》)③这里,陈善不仅指出诗与文可以互相生法,互相借鉴,而且进一步阐说了诗中有文,还往往能表现出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美。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看,真正完整提出诗的“散文美”理论,并付诸实践且卓有成就的,还应推我们当代的大诗人艾青。 诗的“散文美”理论是艾青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代表并凝聚着诗人一以贯之、毕生追求的诗学理想,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造性贡献。尽管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的主张,曾受戴望舒的影响,他曾经说过:“‘诗的散文美’这个主张并不是我的发明,戴望舒写《我的记忆》时就这样做了。戴望舒的那首诗是口语化,诗里没有脚韵,但念起来很和谐。”但真正激发艾青思考诗歌的“散文美”理论的契机,却是他抗战前夕在主持桂林《南方日报》副刊的时候。当时艾青发觉投来的新诗多不押韵,似分行的散文,而又并非好散文,虽有一星半点的诗意,却被“散文化”得一干二净;而来稿中的押韵诗,语言干瘪,节奏板滞,虽有一些鲜活的形象,也被脚韵捆绑得没有生机。于是他针对抗战初期的新诗“无韵则散,有韵则死”的不良倾向,结合自己的创作,在1939年写了著名的诗论《诗的散文美》,正式倡导“诗的散文美”理论,意在为自由诗和格律诗注入新的活力。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比较集中系统地探讨了“诗的散文美”理论,认为“诗的散文美”是以口语为基础,用自然、朴实、生动、具有人情味的形象化的语言体现出来的,摆脱了脚韵的羁绊,以自然韵律见长。在“归来”之后,他继续强调“诗的散文美”,“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主张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

艾青诗选导读,练习答案

《艾青诗选》名著阅读 《艾青诗选》导读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写作背景: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三、诗人逸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四、精彩名句: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动乱不安的年代,友谊像阴天的芦苇,在风中哆嗦着,发出听不见的哀叹。 3.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处处都可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4.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5.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去问南来的燕子,去问轻柔的杨柳 6.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7.谁的泪水退回内心?谁的汗水落地成河!而谁在溯游在水之中央守住梦想的温床?生命的洪浪此起彼落。在川流不息的日子里我守住梦想。守住灿烂的阳光正如守住涉足远行的方向! 五、名篇赏析: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艾青的现代诗精选10篇

艾青的现代诗精选10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导语:艾青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艾青的现代诗精选10篇。艾青的现代诗欢迎大家阅读! 1、《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希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艾青的诗歌创作讲义

艾青的诗歌创作讲义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笔名有莪伽等,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褓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虽出身地主家庭,但因“命相”不好,生下后,被父母送往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叶荷”(即大堰河)家里寄养,大堰河对艾青的疼爱甚于父母,这使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纯朴和忧郁,与父母感情淡漠。5岁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他自幼喜爱美术,1928年初中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在院长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赴法国留学,专攻绘画艺术,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1的生活。此间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和外国文学作品,受到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兰波、凡尔哈仑、波德莱尔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学习绘画之余试验写诗。艾青于1932年初回国,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进监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褓姆》这一著名诗篇,该诗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艾青因此一举成名。茅盾首先称赞此诗是“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2。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与关切,以及对那个不公道世界的诅咒。从此,“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观直率的回声”3。艾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成为继郭沫若、徐志摩之后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透明的夜》是艾青入狱后写的第一首诗,《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入诗集《大堰河》和《旷野》集中的《马槽集》内。这一阶段,是艾青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的时期,是诗人的准备期也是成名期,并由此确定了一生的奋斗方向。 抗日战争时期,可称“向太阳”时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重大进展。计有《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等集子,还写了长诗《向太阳》和《火把》。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芦笛》)。艾青是在西方象征派、印象派熏陶下走上诗坛的,这使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界现代诗歌艺术的联系;但同时他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一开始就为这块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人民唱着自己深情的歌。30年代,面对着新诗创作已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担负起了创造性地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艾青的诗歌一方面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既表现出“五四”时期感情炽烈,富于战斗精神的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又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色;另一方面,他又广泛地采撷世界诗艺之营养,吸收了象征主义等诗歌艺术的精华。在艾青的诗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互相吸收、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使艾青的诗呈现出无比的丰富性。艾青以其独具的个性色彩和艺术成就推动了历经二十年的中国新诗的发展。 艾青不仅从事长期的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 1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茅盾∶《论初期白话诗》,《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1

《艾青诗选》阅读指导

《艾青诗选》 1.艾青简介:艾青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艾青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作品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诗集有《大堰河》、《火把》、《向太阳》,《欢呼集》《春天》等。 2.人物小传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论《诗论》,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方》、《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艾青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解析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解析 名著阅读艾青诗选解析 一、基础知识 1. 作者情况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 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 成书过程 1976 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 1979 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 作品风格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二、拓展延伸 1. 诗人故事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2. 经典名言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诗选导赏练

《艾青诗选》导+赏+练 第一部分导读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铁凝评)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张同吾评) 艾青对现代诗内容和形式审美标准的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作家网评)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1 )的诗界。(中国网评名著扫描 成书过程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艺术特色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 他的多数诗不强行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但也有少数诗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 善用比喻,短句活泼多姿,长句气势浩荡,朴素而又隽永,纯净而又深刻。 经典名言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