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郑应平

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郑应平

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郑应平
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_郑应平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05期2010年第31期Serial No.105

No.31,2010引言

“谁抓住了农民,谁就抓住了中国;谁丢掉了农民,谁就会丢掉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现代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和优先考虑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选举”是农村政权建设的最基础工作,在三农问题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无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遵循,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必须在社会主义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依据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积极消化吸收西方选举制度,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选举制度。

一、农村选举研究现状及分析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社会政治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变迁,以村民直接选举与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农村政治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和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选举的研究,主要关注选举的经济背景和政治效应,以及选举与公民权利意识或民主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旨在揭示民主选举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质,以及作为基层民主的农村选举制度会不会成为中国民主化的推动力量。

1.在农村选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并通过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的演化,表现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O ’Brien [1~3]等学者认为,农村民主选举更容易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获得成功,经济发展对村民选举的影响属于“强相关”因素,而民主是否促进经济发展则属于“弱相关”因素;农村民主制度在经济落后的村庄首先建立并发展起来,Susan V.L awrence [4]、Allen C .Choate [5]、Jean C.Oi [6~7]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达的农村选民有较强的独立性,经济地位较高的村民参政议政意识强烈,选举竞争往往更加激烈,民主改革由于意见分歧反而难以推行,L awrence 甚至认为不是经济发展而是制度创新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Amy B.Epstein [8]、Shi T ianjian [9~10]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同,但与民主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反比或正比的关系,而是曲线相关。

2.在农村选举的政治效应方面。农村选举对农村的权力结构产生冲击,其政治效应主要体现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权力地位和职责分工上。选举,能否改善农村治理结构,加强和巩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地位和传统权威,以及选举出的村委会干部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能否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维护群众的利益,真正起到密切联系群众、上传下达,消除冲突的作用等方面。Jean C.Oi 、O ’Brien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个别农村,实权一般由掌握了企业经营权、村集体财务分配权的村党支部书记控制,而在经济落后的绝大多数农村,由于村党支部书记毫无建树,村民选举正好为乡镇领导撤换这些无能的村支书提供机会,这使村委会有可能成为村庄的权力中心,农村选举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权力结构存在

“变革”效应,就当前而言,选收稿日期:2010-08-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8JA630056)

作者简介:郑应平(1941-),男,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复杂系统、博弈论等领域研究;邵会廷(1969-),男,安徽怀远人,党委书记,从事乡村治理与研究;潘登(1969-),男,安徽怀远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复杂系统、博弈论、智能控制等领域研究。中国农村选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郑应平1,邵会廷2,潘

登1

(1.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1804;2.安徽省怀远县陈集乡人民政府,安徽怀远233443)

摘要: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农村选举的研究成果,指出消化、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扬长

避短,寻求符合中国农村现状、公正、公平和高效的选举办法,创新、完善农村选举制度,加强选举过程的动态管理,有助于提高农村选举质量,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新农村,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选举;研究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F3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31-0066-04

举对党支部的控权地位影响虽然不大,但党支部在农村权力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开始变成相对优势,经济实力逐渐增大的农民试图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M ichael Schoenhals[11]等学者研究发现,党的领导地位促其成为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推动者,而农村党组织由于权力结构的调整,无论是在选举过程中,还是在日后的日常村务的处理上往往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地成为中国民主化的阻碍,加强党的领导和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制度经常使其陷入角色困境,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党支部的建设,甚至削弱了其在农村对农民的政治号召力,当务之急是为农村党支部合法性运作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调整问题;山西河曲县农村党支部选举的“两票制”改革,把决定党支部书记及其他成员人选的权利都交到了普通村民的手中,实践表明能够加强党支部的权力地位,L i L ianjiang[12~18]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两票制”改革与实践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而且赋予了农村党组织的合法性,巩固并提高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权威地位。中共十六大积极倡导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莫不与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更新有关。Kent Jennings[19]等国外学者还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中国农村选举对城市乃至全国民主政治的影响上。

3.农村选举与村民权利意识及民主文化的关系方面。农村选举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村民在选举中不断自我教育,权利意识苏醒并日益增强,对农村民主文化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某个时期或某些地区,村民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贿选、宗族关系、黑恶势力等因素的渗入,对农村选举表现出“抗争”的态度,“政治冷漠”即为其一。O’Brien[1~3]、L i L ianjiang[12~18]等学者指出,自由公正的选举激活农民的公民权利意识,农民在选举中不再投那些扭曲中央政策的村干部的票,并说服和动员其他村民罢免不负责任的干部,要求选举出来的村干部抵制乡镇那些违背中央政策的行为举措,提出了“依政策抗争”和“依法抗争”的概念,描述农民根据法律法规、党的政策来抵制村委会的某些土政策,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保障他们的选举与被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等政治权利,并进一步指出村民很少要求更广泛的结社以及提出未经许可的公民和政治权利;Robert A.Pastor[20]等学者认为,选举为农民提供宣泄不满情绪的机会,是保证中国稳定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没有选举这样的宣泄机制,农民的不满甚至愤怒就有可能演变出暴力革命。何清莲[21]等学者则认为,选举激活和加剧了了村庄里的派性斗争、宗族竞争甚至村庄恶棍势力的争斗。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积极治理选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中国社会主义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来看,选举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国外学者观察中国农村选举的视角和他们用以检验各自观点的理论模型,对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选举问题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由于任何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的移植都存在着一个历史文化土壤的问题,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理论体系和以之作为研究工具建立的理论模型,用于研究历史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农村选举问题,科学性和解释力必然大受影响[22]。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农村选举的内在运行机制,寻求符合中国农村现状、合理、公正、公平和高效的选举办法,显得尤其必要。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学者大多将农村选举融入乡村治理进行研究,张厚安[23]、赵树凯[24~25]、徐湘林[26]、吴毅[27]、郭正林[28~29]、于建嵘[30]、徐勇[31]、白钢[32]、肖唐镖[33~36]、贺雪峰[37~38]、唐晓腾[39~40]、唐鸣[41]、仝志辉[42]、王春生[43]、蔡定剑[44]等广大专家学者在乡村治理的机制、结构、模式、绩效及其转型等方面,分别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所取得的大量成果不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变迁过程,从利益结构和经济形态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治理结构的困境和转型创新的迫切需要,而且通过对现行治理制度从管理成本与效率方面做了绩效评估,客观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的农村民主政治的现状,进而深入探讨了农村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民主选举和乡村政治稳定的依存关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付诸实践,有的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进一步改进。其中,徐勇主编的《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白钢等著的《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肖唐镖等著的《多维视角下的村民直选》、唐晓腾的《影响农村民主选举的因素分析》和《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唐鸣的《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仝志辉著《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等针对农村选举的专门著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举制度、影响选举的诸多因素(如“两委”问题)以及选举中存在的贿选和农民对选举的政治冷漠等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见解,对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村选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农村选举研究的展望

乡村干部是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合法代表,乡村干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得好坏,以及能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农村民主政治的先进性、优越性。不可否认,中国选举法经过几次修订,对完善中国农村选举制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许多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化、不够具体,在操作上弹性较大,配套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一些人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从而影响选举公正、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乡村权力结构、政治文化基础、宗族势力、贿选等因素对选举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交织、互相耦合,使农村选举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乡村干部选择(通过一定的选举制度或选举办法)不当,会阻碍乡村的政治、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农村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和败坏党的形象,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农村选举”。

在农村选举中,乡镇人民政府、村党支部、候选人和选民等两两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相互之间(主要是候选人之间和选民内部的不同宗族之间、不同派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博弈关系。能否选举出德才兼备的村委会委员和农村领导集体,取决于与之相应的选举制度或选举办法是否科学合理,

而选举制度、选举办法,以及选举中乡镇人民政府、村党支部、候选人和选民的主观意识和行为逻辑,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存在于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又作用于经济基础,对农村选举的深层次研究,有必要将复杂系统理论、多人决策与博弈理论结合起来,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矛盾运动中,紧紧抓住现阶段农村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洞悉农村选举多方博弈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掌握农村选举博弈各方的行为逻辑与决策规律,通过仿真、推演博弈各方并发行为和选举的全部过程,对选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追本溯源,进而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公平、公正、高效的选举规则和治理方案,为村党支部在村委直选后树立和保持农村政治权威并合法运作寻找新的空间和途径,利用多方博弈系统模型和并发行为计算方法,根据农村选举进展情况,实时预测博弈各方行为,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农村选举过程的动态管理提供服务,从而为及时消除矛盾、消解冲突创造了条件。

针对宗族势力、派系势力和选区划分对农村选举的影响,从中国农村选举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中国撤乡并村以后各村人口基数一般较大,不可能无休止地开村民大会来讨论公共事务,也不可能全员直接参与村务管理的现状,为防止选举陷入无政府状态导致农村民主政治蜕化为群氓制,采取灵活的选区划分方式,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适应中国农村现状的提名和投、计票规则研究。

对农村实行直接选举与代议制选举进行比较研究。代议制理论是人民主权寄存和实现的政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可行性的民主制度之一。代议制选举可以突破民主制在规模上的限制。中国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巨型国家,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易受偏见左右,缺乏政治责任感,对选举往往持冷漠态度,或被派系操纵和控制,因而有效率较低的缺陷;即使在农民素质较高的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全员直接参与村务的管理,村委会直选是否是符合中国农村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农民对于民主政治的热情固然可以提高,但文化素质、宗族势力和派系势力等因素往往使得民主政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是存在更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契合民主政治原则的高效选举制度呢?尤其是中国广大农村外出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选民较多,很多选民长期在外,对村务不熟悉、不了解,将直接选举和代议制选举作比较研究,扬长避短,对农村选举的制度创新或许会有所助益,决非是对两种制度做简单的优劣判断进而作出选择。

研究人民主权与精英治理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现途径,为人民主权原则下的农村精英治理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只有选举出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管理干部,才可能具备高于广大群众的觉悟,领导广大群众前进一步,切实解决好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结束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村选举”对能否选举出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村选举十分重视,相信随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中国专家、学者对三农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基层农村工作者的长期实践,一定能够为农村选举制度创新或进一步完善、优化中国选举制度和乡村治理,提供有应用价值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O’Brien,Kevin J..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4,(32):33-60.

[2]O’Brien,Kevin,Li Lianjiang.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1995,(143):756-783.

[3]O’Brien,Kevin,Li Lianjiang.Accommodating“Democracy”in a One-Party-State: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J].

The China Quarterly,2000,(162):465-489.

[4]Susan https://www.doczj.com/doc/ef1764879.html,wrence.Villag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Democracy,Chinese style[J].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4,(32):61-68.

[5]Allen C.Choate.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An Assessment of Villagers’Committees,Working Paper No.1,pp:1-19.The Asia

Foundation,San Francisco,1997.

[6]Jean C.Oi.Economic Development,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nment[M].in Maurice Brosseau,Suzanne Pepper,

Tsang Shu-ki(Eds.),China Review,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6:125-144.

[7]Jean C.Oi,Scott Rozelle.Election and Power: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The China Quarterly,2000,(162):

513-539.

[8]Amy B.Epstein.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Experimenting with Democracy[M].in U.S.Congress,Joint Economic Committee,China’s

Economic Future:Challenges to U.S.Policy.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9]Shi Tianjian.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in China:Institutional Tactics for Democracy[J].World Politics,1999,51(3):385-412.

[10]Shi Tianji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999,8(22):425-442.

[11]Michael Schoenhals.Political Movement,Change and Stability: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J].in The China Quarterly,

special issues: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50Years,1999,(159):595-605.

[12]Li,Lianjiang.The two-ballot system in Shanxi province:Subjecting village party secretaries to a popular vote[J].China Journal.

1999,(42):103-118.

[13]Li,Lianjiang.Election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J].China Information,2002,16(1):89-107.

[14]Li,Lianjiang.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J].Asian Survey,2003,43(4):648-662.

[15]Li,Lianjiang.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J].Modern China,2004,30(2):228-258.

[16]Li,Lianjiang,O’Brien,Kevin J.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J].Modern China,1996,22(1):28-61.

[17]Li,Lianjiang,&O’Brien,Kevin J.The struggle over village elections.In Merle Goldman&Roderick MacFarquhar(Eds.),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129-144.

[18]李连江.村委会选举观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9]Kent Jenning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7,91(2):361-372.

[20]Robert A.Pastor,Tan,Qingshan.The meaning of China’s village elections[J].China Quarterly,2000,(162):490-512.

—与王旭商榷[J].二十一世纪,1997,(3):129-134.

[21]何清涟.农村基层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兴起——

[22]戴玉琴.村民自治的政治文化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24]赵树凯.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7,(7):45-47.

[25]赵树凯.发展基层民主的基本策略[J].中国发展观察,2007,(6):39-41.

[26]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3,(4):98-104.

—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8]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J].开放时代,2001,(7):34-40.

[29]郭正林.国外学者视野中的村民选举与中国民主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3,(5):70-77.

—岳村与南村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5):5-13.

[30]于建嵘.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

[31]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3]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等.多维视角下的村民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4]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等.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选举[J].战略与管理,2001,(5):52-56.

[35]肖唐镖,唐晓腾.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角色[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65-68.

[36]肖唐镖.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宗族因素分析[C].民政部主办“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学术研讨会”,2001.

[37]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

—村治研究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湖北袁杨、姚周两村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1998,(4):49-53.

[38]贺雪峰.村委会选举为何出现倒退——

[39]唐晓腾.影响农村民主选举的因素分析[G]//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40]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1]唐鸣.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2]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中的村民选举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3]王春生.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村委会选举制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80-81.

[44]蔡定剑.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3,(2):35-56.

Study Status of Rural Elec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Rural Election Study

ZHENG Ying-ping1,SHAO Hui-ting2,PAN Deng1

(1.Department of Control T 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T 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2.People’s Government of Chenji T ownship,Huaiyuan County,Huaiyuan233433,China)

Abstract:We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ural electoral experts and scholars,point out that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and avoid weaknesses 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find the just,fair and efficient electoral methods in agreement with the rural status quo,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rural electoral system,strengthen the dynamic management of the electoral process.All done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illage elections,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and help to create the new harmonious countryside,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democracy.

Key words:rural election;study status;prospect

[责任编辑吴高君]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1-中国农村能源政策_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 朱四海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农村能源问题的实质是能源公平问题,向农村持续提供高品位的能源服务不仅是发展的需要, 更是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经历了从解决农村 居民生活用能、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再到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演进。当 前,政策的关键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公平,并在农村可 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障农民的交易权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村能源 问题 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能源问题展开的: 首先,是农村能源问题。中国农村能源政策首先是由农村能源问题引发的 。尽管政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关注农村能源问题,特别是关于沼气、小水电和地方煤矿的发展,但直到“六五”计划(1982)才最终确立农村能源的政策框架。 其次,是能源安全问题。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地位,紧接着又在“九五”计划中明确了农村能源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农村能源问题让位于国家能源问题。 第三,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能源消费排放的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得国家能源问题国际化。中国政府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农村能源被赋予了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新使命。 本文从国家层面就政府围绕上述问题出台的相关农村能源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展望。 一、短缺时代的农村能源政策(1979~1995) 农村能源不是能源分类学上的概念,在能源政策范畴里人们没有“城市能源”的概念却有农村能源的概念,说明农村能源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源于能源建设的长期工业服务倾向和城市偏好、农村地区长期缺乏基本的商品性能源服务,反映了广大农村主要依靠当地可获取的可再生能源(薪柴、秸秆)的“能源贫困”现实。农村能源问题已经长期存在,但在能源短缺时代,受政府政策偏好的制约,国家能源建设优先保障工业和城市的用能需求,农村能源政策手段的选择主要围绕农村地区的资源赋存展开,着力发展沼气、薪炭林、小水电、小煤炭、太阳能以及推广省柴节煤灶。由于政策制定者缺乏为政策执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及其它相关条件,这一时期的农村能源政策更多表现为导向功能而非分配功能(参见“表一”),其特点有四: ⑴ 政策设计以单项技术经济政策为主,并从试点起步。政策“抓手”主要包括农业部组织的沼气建设试点县、节柴改灶试点县建设,水电部组织的、以发展小水电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以及林业部组织的薪炭林试点县建设。在上述试点的基础上,组建了跨部门的“国家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领导小组”,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⑵ 政策目标是模糊和多元的。上述设计的政策意图在于缓解农村能源的供应短缺,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却是不清晰的,政策目标只是一个不十分明确的大方向,具体内容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逐步加以明确和修正的。由于农村能源集能源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环境建设于一体,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政策目标一开始就是多元的。 ⑶ 政策实践是探索性和渐进性的。由于政策目标的模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进程也就呈现弹性状态,政策实践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决策者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审核现有的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幅度的调适,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就农村能源问题本身而言,决策者并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或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干”。 ⑷ 农村能源游离于国家商品性能源供给体系之外。1982年确立、并经1986年修正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其目标基本上限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试图通过发展沼气、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以及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当农村出现能源短缺、用能矛盾突出时,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工作方针显得尤为重要。坚持“群众自愿、节约优先、清洁生产、安全第一”的原则,大力推广沼气、省柴灶、节煤炉、地火垅改造等可再生能源和技术,促进农村能源经济发展,更好发挥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不仅是农村能源自身的现实要求,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及分析 截止年底,全区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6500口,占全区总农户的XX%,全区XXX个自然村,现有XXX个村用上了沼气,、突破千口大关,乡建沼气675口,占总农户的XX%,,普及率居全区榜首。新建生态卫生学校5个,新建50至100立方米小型沼气工程4处。推广节煤炉1万余个,省柴灶7XXX户,太阳能利用面积5000平方米。农村能源结构明显改善,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区生产沼气约200万立方米,折标煤2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吨,年保护森林植被5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产量,每年实现增收节支2XXX万元。 (一)户用沼气普及率较高,但发展不平衡

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后,耕地由原来21.6万亩下降到9.3万亩,人平由原来3.7亩下降到1.7亩。种养结构调整,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大九湖湿地公园建设,致使大量煤燃料和天然气向农村延伸。在1.3万户农民中,已建沼气6XXX户,集中分布在1200米以下,占适宜建池农户的XX%。不适宜建池的有6000余户(包括生态移民、无建池宅基地、孤寡老人等)占总农户的XX%左右。低山少数村因基层组织弱化普及率低,其次因村级公路通户率低,建池成本过大,部分困难户无法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虽然户用沼气总体需求旺盛,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山区中小型沼气工程需求迫切 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标准的提高,在农村环境建设中,畜禽养殖以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由分散养殖逐步向养殖小区过度。目前,全区中小型养殖小区100多处,每天直接排放粪尿达到20吨左右,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沼气资源。现已建中小型沼气工程6处,仅占规模化养殖场的3%。 当前,中小型养殖规模化生产是山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养殖场大多集中在水源较好、人户集中的城郊周围。大量的粪便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给水体、农田、农户造成污染,从而出现了政府担心、百姓恼火、企业着急的尴尬局面。矛盾不断涌现,纠纷处处发生,这些都是因为“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造成的。如原宋洛养殖小区、果园养殖小区等。其次是业主能源环保意识差,无长远打算。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文版)

庆祝BP世界能源统计问世六十年
BP 2030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2011年1月 伦敦

免责声明
本演示文件中包含前瞻性陈述,特别是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 源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类型等方面的陈述。前瞻性陈述涉 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会受到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局势之影 响。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产品供应、 需求和定价;政治稳定性;整体经济状况;法律和法规;新技术可用性;自然 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战争和恐怖活动或破坏活动;以及本演示文件其他篇幅 讨论到的其他要素。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2 ? BP 2011

目录
页 导言 全球能源趋势 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 天然气、电力和煤 哪些因素会改变趋势? 关键议题 数据来源 4 7 25 45 63 75 80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3
? BP 2011

欢迎走进《BP2030世界能源展望》
全球能源展望不仅关系到能源企业,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 场活跃而重要的讨论正在展开,它的议题涉及到大家面临的选择-消费者、生产者、投 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这份《能源展望》,推动这场讨论。 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始于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工作,今年是《世界能源统计年 鉴》诞生60周年。这份记录能源生产和使用趋势的统计文件起初仅为BP内部文件,直到 195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类似,这份包含我们对未来能源趋势预测的《能源展望》,迄今为止只在内部 使用。然而我们感到,为公共辩论提供重要信息和分析是企业的责任所在。 更何况, 讨论的内容是对大家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影响 着气候变化。 在这份展望中,我们希望确定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世界经济、政策和技术 演变的观点,从而形成对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预测。这只是预测,而非提议,了解这 种区别很重要。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4 ? BP 2011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

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资讯来源:中华名优特产网在2007农业产业年会上的发言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 (2007年12月11日)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按照论坛的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2004到2006年三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9950亿斤,三年共增产1337亿斤。今年有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食产量有望 超过1万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 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 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

中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4级金融学姓名:王兴学号:I41414005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生态的现状、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及保护对策,并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也相继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为了让国人更清楚的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为了让国家就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分析势在必行。同时有助于国人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我国目前自然生态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负载过重,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缺乏对生态保护的必要保护和建设,我国当前环境趋势非常严峻。 二、我国生态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二)草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极为严重,例如内蒙古自1967至今,退化面积达3067万平方公顷。 (三)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有约7.7%的脊椎动物濒临灭绝,约4000~5000种高等动植物临近濒临。 (四)酸雨区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由于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气体也越来越多,导致大面积的酸雨降水。 (五)城乡污染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等。 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漯河提升到城市品牌战略地位,突出生态建设“水”和“绿”两个主题,确立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他们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努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防治并举的方针,强化措施,标本兼治,严格执法,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污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