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_兼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_兼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_兼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_兼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确立合理的制度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指一个国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包括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道德目标四个主要目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的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来看,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的发展变化,存在一种从被动地选择单一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或道德目标,逐渐转变为主动地选择社会保障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等多种基本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历史阶段上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被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单一政治目标,20世纪中期被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单一的社会目标,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被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单一的经济目标,最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转变为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的协调。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的发展变化提示我们,需要慎重选择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努力做到社会保障制度多种目标的协调发展。事实上,被动地选择单一的社会保障目标在可能提升个别目标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目标受损,而单一目标选择的不同对其他目标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单一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目标可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一定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道德目标的实现,但很有可能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目标受到严重损害;单一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目标可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目标的实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问题

的理论思考*——

—兼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丁建定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过30年的历程,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的完善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目

标,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选择正确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选择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水平评价指标,并注重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只有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

问题解决以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9)11-0131-09

131

现,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受到损害;而单一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目标则可能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道德目标都受到损害。[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发展变化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得不被动地选择单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情况,这与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选择上的单一化,尽量缩短单一性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延续时间,尽量选择那种对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产生较小消极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目标,尽量兼顾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努力争取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等多种目标的协调发展,只有多种目标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从传统的国家保障制度到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确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从被动地选择单一性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到主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基本目标协调发展的过程。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的发展变化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轨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的选择不是沿着从被动地选择单一的政治目标到单一的社会目标再到单一的经济目标,进而逐渐转变为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协调发展的历史轨迹,而是一条从被动地选择单一的经济目标到单一的政治目标再到单一的社会目标,进而逐渐转变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目标、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道德目标的协调这样一种发展轨迹。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体现出强烈的经济目标取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这是一种被动的单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选择;其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呈现严重化,于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表现出在继续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的同时,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目标,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主要制度动机,这同样是一种被动的单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选择;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开始从被动地选择单一的经济目标或政治目标,逐步转变为主动地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目标进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目标、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道德目标协调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再仅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也不再仅被当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工具,而是被赋予了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提升社会道德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作用,进而也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证。[2]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目标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应该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标从被动地选择单一性制度目标向主动地选择多种目标协调发展转变,避免追求单一性社会保障制度目标所导致的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受损,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多种目标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制度体系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

132

系发展到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进而发展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层次体系的历史过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西方国家社会问题日渐严重化,各种社会思想流派开始聚焦于社会问题,要求政府针对失业、疾病、老年、工伤、生育等问题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便为有需要的民众提供养老、失业、健康、工伤以及生育等方面的保障,并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救助,于是,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健康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并逐步建立起社会救助制度,从而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的建立并不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的建立仅仅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并不表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果。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建立过程中,许多社会保障制度项目仅仅适用于有限的人群,这不仅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功能的受限,而且反映出不同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公平。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各种社会舆论的焦点逐渐转向要求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权益平等化,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将更多的人群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覆盖面,尽可能将各种社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之中,有的国家采取的是不同人群适用同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单一制度结构,有的国家则采取的是不同人群适用于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制度结构。于是,西方国家不仅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而且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一些西方国家进而宣布建立起福利国家。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与结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不表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因为,无论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还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之中,都存在着政府、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责权关系。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与结构体系的建立,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权关系也在发生着

显著的变化,其基本的变化趋势是政府责任与雇

主责任的不断强化,个人责任的逐渐弱化,尤其是

在一些福利国家中,政府、雇主与个人的责权关系

表现为更加显著的不协调。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

经济危机使得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责权关系

的缺陷暴露无遗,各种社会舆论的中心又聚焦至

要求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合理地构建社会保

障制度中政府、雇主与个人三者之间的责任与权

力关系。于是,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新的社会保障

立法,进行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了政

府、雇主与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与权力

关系,一些国家还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起

体现不同责权关系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于

是,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层次体

系。

纵观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发展过

程,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体系应包括社

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

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层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

内容体系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项目构

成,它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面,反

映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风险的预防和保障能力,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基本上包括社会保

险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

系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构成,它表明社

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覆盖面,反映社会成员

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普遍程度,因而也就反映出

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程度;社会保

障制度的层次体系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主体之

间的相互关系,它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各种主体参

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度,反映出在社会保障制度

中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的责权关系。在社会保障

制度基本体系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是基

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在于预防和减轻社会问

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

是核心,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各种社会成员;社

133

会保障制度的层次体系是关键,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体现政府、雇主与个人之间的共同责任,三者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缺一不可。[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和层次体系。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包括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可以划分为城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军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正在探索中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层次体系可以划分为国家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单位补充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个人储蓄性补充保障。[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结构体系与层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安定局面的维护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体系中依然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之处有可能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滞后,使得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社会保障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难以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中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发展不协调,城市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协调,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合理构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层次体系中,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太完善,单位补充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个人储蓄性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十分有限。[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上述状况,必然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结构体系与层次体系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结构体系方面所存在的不合理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之一。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将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层次体系建设。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道路是指一个国家在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基本制度路径,尤其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选择全国统一的制度设计,还是选择差别性的制度设计。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是选择统一的制度还是差别的制度,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状况、政治体制发展状况乃至历史文化状况密切相关,其中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社会结构状况则是主要因素,政治体制发展状况是重要因素之一,历史文化传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西方国家因受各国经济、社会、政治与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影响,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存在显著的差别。

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选择中,既有选择统一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国家,如英国、瑞典、德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公民基本上都适用于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沿着统一性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建立起福利国家;也有选择差别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国家,如法国、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则结合本国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背景,选择了按照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性发展道路,这些国家的公民在差别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享受着同样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美国社会保

134

障制度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点,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表现出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的区别,而且,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仅涉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与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险等有限的领域,也就是说,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中既存在着各州之间的差别,也存在着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差别,在联邦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差别。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选择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治与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道路基本上适应了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并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选择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都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能认为只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才能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而差别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则是具有消极作用和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选择,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功能的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选择得是否合理亦即是否适合本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与历史文化等基本国情的差别。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才能够在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与民生幸福的积极功能。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统一性与差别性的选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社会保障发展道路选择方面曾经体现出部分的统一性趋势,如相关法规规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适用范围包括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全部职工,表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推行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一体化改革;失业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也扩大到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应该说,失业保险制度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统一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策已经提出要

加快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统一的步伐,并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

关系转移体制等。[6]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曾经出现并且正在部分地走向统一化的

趋势,甚至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

存在着选择统一化的事实。

上述统一化的事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差别性特征,相反,我国

30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还在一定程度上强

化着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差别性特征,我国

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的差别性依然十分显著:

我国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整个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的主战场,并将仍然成为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举步维艰,基本上仍然保持着与企业

职工社会保障制度迥异的制度特征;我国农村的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制度设计、筹资模式、保障水平与运行模式等方

面都将明显不同于现行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和

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外,我国正在探

索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将

有别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将有

别于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有别于刚刚

起步建设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社会保

障制度的这种差别性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

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但是,不容忽视的事

实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差别性非常

突出,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以

及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之一,因此,中国社

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必须做出进一步的合理选

择。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

路不可能很快走向全国统一,我国现阶段社会保

障制度的发展道路应该选择一种以差别道路为

主、在差别道路的基础上推进部分社会保障项目

135

的统一性,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统一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够在适应中国基本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合理、稳定地发展,其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很好地发挥。仅仅强调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差别性,有可能加剧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公平;相反,过分强调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道路选择,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现实国情下的顺利发展。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道路的基本选择和未来目标,差别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应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发展道路选择,更应是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准备阶段。[7]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选择合理的水平评价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高,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就越高,它表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8]社会保障水平也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这一角度来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制度项目越健全,其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就越高,社会成员所承受的社会风险就会相对越少,于是,也就可以说社会保障的水平相对比较高,这种角度所理解的社会保障水平表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社会风险的范围和程度;社会保障水平还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群体的覆盖程度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其对社会群体的覆盖程度也就越高,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社会群体也就越多,遭受社会风险之苦的社会群体就越少,于是也可以说社会保障水平就越高,这种角度所理解的社会保障水平表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的范围和程度。显然,从上述三个角度所理解的社会保障制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纵观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虽然现代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地将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但是,这一指标的确立在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初期,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并没有被视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唯一衡量指标,而是把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对社会群体的覆盖程度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结合起来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换句话说,当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建立和发展的初期阶段,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是一个集上述三项指标为一体的综合指标体系,这样的一种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恰恰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与结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密不可分,进而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20世纪前期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越来越大,对社会群体的覆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演变为西方国家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甚至单一的指标。因为当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群体的覆盖面达到较高程度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提高或下降,才会对全体民众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和水平产生普遍和直接的影响。

根据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在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开始建立或者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时,作为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水平的指标不应该采用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一单一指标,而应该是由社

136

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群体的覆盖程度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三者共同构成的一种综合性指标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既应该包括国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程度,也应该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与社会成员的覆盖程度,三者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时缺一不可。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不仅建立起覆盖主要社会问题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而且建立起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能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初期,就将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唯一指标,不仅不能有效地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不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的完善,而且不能有效地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群体的覆盖程度,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的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不完善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无论在内容体系还是在结构体系上都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也比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覆盖程度也很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这种状况,不但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需求,而且导致因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而使部分社会成员面临生活困难,甚至导致社会成员间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平等。显然,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我国还不能将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唯一指标。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指标体系发展变化的历史经验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际状况表明,目前,必须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结合起来,将国民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及社会成员的覆盖程度一同纳入社会保障水平评价体系,构建起评价我国

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要加快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内容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起针对主

要的社会问题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推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的合理化,建立起人

人共享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在着力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问题及社会成员的覆盖

程度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只有当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一

个时期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体系日益合理

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体系方可如

同现时的西方国家那样,采用社会保障支出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衡量的主要指标。

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注重积极

的社会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许多方面的功能,其政治

功能表现为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功

能表现为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功能

表现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道德功能表

现为体现合理责任、提升社会道德等。需要指出的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上述功能既具有正面的积极

的功能,也会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功能,合理的社会

保障制度可以发挥积极的功能,不合理的社会保

障制度则有可能发挥消极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政治与道德功能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已

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认同,而关于社会保障制度

的社会功能则比较关注于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对

其消极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并不充分。

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

出,无论是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思想理论领域还

是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实践领域,关于社会

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始终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

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保障制度究竟具有促

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合力、提升社会道德以及实

现社会稳定的功能,还是具有影响经济发展、导致

137

社会离解、造成社会道德下降以及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功能,并集中体现在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观点对立方面。

社会民主主义阵营中的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保障对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蒂特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也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平等的主要动力机制,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协调,社会政策可以增强社会参与意识,防止社会离心倾向,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合力功能是其区别于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面。[9]自由主义阵营中的新古典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国家福利的实施引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正是由于普遍性福利国家的存在对个人的行为自主与责任心产生了严重影响。而新保守主义理论则认为,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带来特权,随着有特权人数的增加及这些人的有保障和其他人的无保障之间差别的扩大,就会导致社会对立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蜕化。

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的分歧,实际上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既具有增强社会合力的积极功能,也具有导致社会分裂的消极影响,只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具有增强社会合力、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功能,而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产生导致社会分裂和社会不和谐的消极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也证明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与逐步完善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合理所导致的社会公平失衡及社会不稳定的历史事实也不乏例证,尤其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政治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西方国家政党政治选择的重要筹码,任何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有可能引发全国规模的政治动荡乃至政府更迭。

最为鲜明的例证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性所导致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不断爆发的罢工、罢课与各种社会骚动。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在加重政府社会保障负担的同时,导致了社会群体之间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公平,还使该制度成为各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工具,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危及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就将引发罢工、罢课等社会运动。[10]显然,法国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其增强社会合力、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为引发社会分裂、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制度因素。其他西方国家如德国、英国、比利时、日本等国近年来也都曾发生过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而引发的严重社会动荡。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选择一条城乡差别的发展道路,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以后的数十年间,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保持不变,从而使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差别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消极影响越发明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差别逐渐演变成城市居民拥有相对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居民基本上毫无社会保障的显著区别。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弥合城乡居民社会差别的积极功能,反而成为拉大城乡居民社会差别的重要制度因素之一,其消极功能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依然存在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既体现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差别依然悬殊,还表现在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显著差别。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尽管在一定时期内曾发挥过促进社会公平与推动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但其导致社会公平失衡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

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中的两重性与实践中的教训提示我们,并

138

非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就一定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能否促进社会公平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其关键在于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的社会功能能否发挥则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要强调和发挥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加合理和完善,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客观认识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消极作用,积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避免因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合理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与不和谐。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战略研究》(立项号为08JJD840183)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1]丁建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3期。[2]丁建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

障制度》,《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3期。

[3]丁建定:《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6年,第72~75页。

[4]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5]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深

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第707~710页。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7]丁建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保

障制度》,《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3期。

[8]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

[9]丁建定:《社会福利思想》,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2009年,第124~126页。

[10]丁建定:《萨科奇能赢否》,《中国社会保障》,

2008年第1期。

(责任编校:羽林)

139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第 3期 经济 SHI JIAO 视 角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说明了我国社会 保障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D632.1; F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 .2012.03.4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 03-107-02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帅 (外交部亚洲司, 北京 100020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 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通过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 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防止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 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 度在德国建立, 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 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它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 2010年年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 - 2 -关键词.............................................................................................................................................. - 2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3 -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 4 - (一)制度不统一 ......................................................................................................................... - 4 - (二)统筹层次低 ......................................................................................................................... - 4 - (三)覆盖范围小 ......................................................................................................................... - 5 -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 5 -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 - 6 - 1、社会保障的立法不健全 .......................................................................................................... - 6 -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 6 - 3、社会保障的法律监控薄弱 ...................................................................................................... - 6 -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7 -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 - 7 - (二)进一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 - 7 -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 7 - 1、完善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8 - 2、建立适应灵活多样就业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 8 - 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8 - (四)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8 -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8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浅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一)

浅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一) 论文关键词: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从其萌芽到成熟是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密切相关的。它最初萌芽于1834年英国的(新济贫法),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二战中被国际劳工组织接受,也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二战后日益发展走向成熟。 所谓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原意是社会安全。它是国家政府的专业机构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对由年老、疾病、生育、伤残、死亡、失业及灾难发生而使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它属于分配范畴,是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的稳定机制和调节机制。其功能: (1)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2)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3)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功能。社会保障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四部分;此外,还有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其中社会福利是最高纲领。优抚安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形式。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就模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条例>形成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它实质是一种“国家保障”,“企业保险”。它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经济的顺利发展,发挥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面临严峻考验。过去的社会保障制度:(1)覆盖面小,实行范围狭窄;(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3)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经济负担沉重,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淡薄; (4)基金管理不规范;(5)立法滞后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激化社会矛盾,这点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早期阶段的教训所证实,我国不能重蹈覆辙。中国共产党毅然领导着一个拥有l3亿人口,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1改革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府机关根据有关规定,为那些由于年老、疾病、生育、工伤、伤残、死亡、失业等原因而造成正常谋生能力中断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镑j度。它具有社会性、强制性、福利性、互济性。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我国首先改革和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2O世纪50棚年代建立的企业保险已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和企业改革的需要。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提出养老保险的目标和任务,1997年制定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20世纪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运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但中国人口老龄化,事业单位、公务员退休金高,给养老金体系造成巨大压力,造成我国面临新的养老金短缺问题,亟需解决。其次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是我国新增的一项社会保险内容,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一旦就业就没有失业之虑。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经济调整深入以及加入WTO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背景,失业率呈上升趋势。1985年为238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为保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而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此外还保障无收入、低收入等群体有生活来源,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

需求。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消除社会群体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群体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1.保障覆盖范围窄。我国虽已制定出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覆盖范围却很狭窄,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也只有城镇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社会保障,对于农村居民却未能覆盖到,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8亿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很不适应。 2.立法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颁布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费的征集、支付、运营都极不规范。滞后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势必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程度等造成影响。 3.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实际需要;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过大,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适度。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内容呢?想要了解更多下面请看小编 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简单概述 简单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 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 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二、主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 缴费政府给予资助

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制度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我国社会福利活动主要通过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开展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多种形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论文 杨佳敏

浅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引言(绪论) (1)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2) 1.1新型的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 (2) 1.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严峻形势 (2)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 (2) 2.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2)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3) 2.3.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基础薄,妨碍因素多 (3) 三、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3.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4) 3.2.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5) 3.3.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 (5) 3.4.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 (5) 3.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 3.6.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 (6)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当前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残缺不全,保障项目较小,发展模式不够清楚;政府投入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农民无力承担农村社保费用,自觉参与社保的意识薄弱。这些问题都碍于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加大对城市和农村社保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保投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参加社保的经济基础;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该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意识;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使各项社保工作有法可依;完善公共财政,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保障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化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时代的发展,使许多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问题凸显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协调差异,改革弊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法制研究,使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真正能够以法律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的法律形式,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当前,全球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基本纳入法制化轨道,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也逐步迈入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轨道。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经历创立阶段、调整阶段、挫折阶段、恢复补充阶段、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后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制度,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全国人大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和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全部依靠国家财政重点支撑的项目,其中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救扶、对部队现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与安置、对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幼残老以及社会大众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等措施;第二方面是用人单位缴纳、单位职工个人缴费,由国家适当给予相关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属于社会保险范畴。 一、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为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支持,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 社会保障要以社会立法为方式,才能使其运作法制化、规范化。纵观国外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不是立法在先。德国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于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于1889年颁布《养老和伤残保险法》,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本文具体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同时分析借鉴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保障制度不完善对策借鉴意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老年人口增加得特别快: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而且每年还以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8年,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一个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未富先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健康水平提高,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超过了1万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40美元,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4000美元。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按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8.3%计算,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也就是说,还有7300万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亟待解决。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及完善策略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用数据要有脚注以说明来源)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成员的自我发展,关系到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的缺陷和问题,在如今与国际接轨频频交流之际,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总结全文主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弊端,策略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1、社会保障制度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它的意义并不是实现共同富裕1。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3、社会保障制度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第一,它能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它能解除劳动者 1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其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代表国家是英国。16世纪前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早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后,农民被迫离开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无家可归,社会矛盾突出,政府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规定政府有义务对贫民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旧《济贫法》确认国家负有救济贫民问题的责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但是救助对象有限,救助水平是低层次的。

代表国家是德国。德国统一后,统治阶级极欲进行对外扩张,但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恶化,产业工人风险突出。当时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项法案: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而完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份比 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三项法案受到工人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性质上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 与义务,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老年这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交费作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用多方共同负担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原则。因此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 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85年起在全国推行社会保险制度。15年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从养老保险推向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构建起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在社会保险方面改变了企业主导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新模式。虽然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全面起步到现在仅有十五年的时间,但却取得明显的成效。就整体而言,在建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 一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全民人口意识的不断增强,妇女的生育不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0.59%以上.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临着白发浪潮的冲击。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为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险,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中国的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成功运用的结果,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国在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的情况下,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从我国人口金字塔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至少到2030年之前,人口老化的压力都不会减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必须把当前的紧迫问题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超前规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社会转型中的高失业问题,也向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我国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已经达到1.2亿多人。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大量冗员。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能够在21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以1998年为起点,这期间国有企业应完成战略性改组和下岗分流任务,预计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大致在3000万到3500万人。同期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要分流约400万人,事业单位的冗员按1/3估算,也有近1000万人。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力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维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