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Data_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研究_张肖华

iData_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研究_张肖华

iData_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研究_张肖华
iData_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研究_张肖华

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1的问题。

烟草专卖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对烟草业实行垄断经营管理的制度。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确立了“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烟草专卖制度,并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以及外部世界经济一体化、控烟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在法治社会,法律会为一项制度的变革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在烟草专卖或监管领域的法律规制实践,本文从经济法学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烟草业改革中法律规制的模式与具体内容,期待通过立法或法律的完善来推进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这也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意。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分四部分具体展开论证:

第一部分,什么是烟草专卖制度?纵观许多国家烟草专卖的目的与特点,得出烟草专卖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烟草产品实施专营管理的制度。烟草专卖有法律性、国家性、广泛性、历史性的特征。之所以选择烟草的专卖管理,是由于烟草商品、烟草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烟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法律层面上看,烟草专卖是典型的国家垄断,其本身有正反两方面效应。

1“规制”一词,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创造的译名。其含义是有规定的管理,或有法规条例的制约。规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规制,是指一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或鼓励的行为。它包括经济法学界通常所说的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狭义的规制,是指没有包括宏观调控的市场规制。本文采广义,指规制主体依法对烟草专卖制度进行法律控制。参见刘瑛:《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25页。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改革烟草专卖制度?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存很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同时,对内而言,我国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烟草专卖在资源配置领域以市场为手段,统一市场;对外而言,我国已加入WTO ,开放市场的压力骤增,虽然中国政府坚守了烟草专卖制度,但是相关承诺的履行也迫使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不可忽视的是,全球正在掀起一场空前的控烟运动,作为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必须正视吸烟与健康的问题,应切实加强烟草企业社会责任,维护民众健康与福利,这亦是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外国的经验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土耳其、日本、美国分别是正在实行、实行过、从来没有烟草专卖的国家,比较这些国家烟草专卖或监管的改革与法律规制,基于市场经济具普遍性,它们的做法当然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并且这些国家发展的烟草业正是我国烟草业的强大竞争对手。

第四部分,法律如何规制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需要法律的保障,为此,本文认为有两种法律规制模式:要么单独制定专门的改革法,要么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法律法规的立法或完善来发挥法律的规制作用。如果前种模式不可能,那么后种模式如何铺设,特别是经济法领域中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监管法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反垄断法、价格法、税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与改革中的具体问题相联接。最后梳理出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法律规制体系架构。

应当指出的是,烟草专卖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必将消亡,但是烟草产业还必须提高竞争力,真正做大作强。法律应在此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烟草专卖国家垄断改革法律规制

On Reform of China’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and Regulation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eform of China’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and regulation.

Tobacco monopoly is the system of a country monopolizing the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obacco through legislation. Since 1980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of “unified guidance, vertical management, monopolization and specialized oper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China,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finance.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e outer world and upsurge of the tobacco controlmovement, the reform of China’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is imperative. In a socie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law will guarante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single system.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and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e in the regulations on monopoliz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obacco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is thesis has put forward the mode and contents of the regulation in reform of China’s tobacco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 law.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form of China’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will be carried forward through legislation or perfection of law, where also lies the meaning of China’s strategy of running the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Centering on the above issues, the arguments of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part, what i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ai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bacco monopoly in many countries shows

that tobacco monopoly is the system of a country monopolizing the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obacco products,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w, nation, universality and history. The reason why to choose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is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obacco products and tobacco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tobacco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y. From the angle of law, tobacco monopoly is a typical national monopolization, which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Second part, why is it necessary to reform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which will hinde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Meanwhile, as for domestic situation, China’s reform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 demands that tobacco monopoly unify the market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by means of market; as for external environment, since China has joined WTO, the pressure of opening up market is greatly increased, and although Chinese government persists in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the fulfillment of relevant promises forces to reform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unneglectably, an unprecedented global tobacco control movement starts to gain momentum. As a signatory state to the Convention of Tobacco Control of WTO, China has to face the issue of smoking and health squarely,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obacco enterprises in real earnest and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and welfare of the public, which is another reason for China’s reform of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Third part, what lessons can our country draw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y? Turkey, Japan and America are countries which respectively is implementing, once implemented and has never implemented tobacco monopoly. Through comparison of reforms and regulations of tobacco monopoly or supervision in these countries, we can

learn from their practice due to the universality of market economy. Besides, the tobacco industries in these countries are powerful competitors for the tobacco industry in China.

Fourth part, how does law regulate reform of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The reform of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should be guaranteed by law. Therefore, two regulation modes are considered proper in this thesis: either to establish special reform law, o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urrent law, to put into play the regulative function of law through multi-level and manifold legislation or perfection of law. If the first mode is unpractical, then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how to pave for the second mod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cro regulation law and market supervision law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law are important contents, among which anti-monopoly law, price law, law of tax and state-owned assets administration law are related to concrete problems during the reform. Finally, the frame of regulation system of China’s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reform is set up.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obacco monopoly system is sure to die out. However, the tobacco industry must exalt its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become powerful in the real sense. During this process, law should bring its own function into play. To be sure, law is not omnipotent and is unable to solve all problems including the problem of system which should not be solved through law. Nor is the regulation of tobacco monopoly reform.

Keywords: tobacco monopoly, national monopoly, reform, regulation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1)

二、论文研究方法 (1)

三、论文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第一章烟草专卖制度综述 (3)

第一节烟草专卖制度概况 (3)

第二节烟草专卖制度分析 (5)

小结 (7)

第二章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状与改革 (8)

第一节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 (8)

一、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状 (8)

二、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存在的问题 (9)

第二节市场经济与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9)

一、市场经济要求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10)

二、市场经济发达阶段烟草专卖随之消亡 (11)

第三节WTO与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11)

一、WTO与我国烟草业的相关承诺 (11)

二、WTO对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影响 (11)

第四节《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与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12)

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的基本内容 (12)

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我国烟草业的影响 (13)

小结 (14)

第三章外国烟草专卖与监管制度比较 (15)

第一节土耳其烟草专卖制度 (15)

一、土耳其烟草专卖制度现状 (15)

二、对我国的启示 (16)

第二节日本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17)

一、日本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 (17)

二、对我国的启示 (18)

第三节美国烟草监管制度 (20)

一、美国烟草业现状 (20)

二、对我国的启示 (22)

小结 (24)

第四章烟草专卖改革法律规制 (25)

第一节改革思路与法律规制模式 (25)

一、改革思路 (25)

二、法律规制模式 (27)

第二节烟草专卖法的规制 (27)

一、《烟草专卖法》的定位 (27)

二、《烟草专卖法》立法宗旨调整 (28)

三、《烟草专卖法》实体内容调整 (28)

第三节反垄断法的规制 (28)

一、烟草国家垄断适用反垄断法豁免制度 (29)

二、专卖实施中的地区封锁行为适用反垄断法 (31)

三、烟草专卖在特定情形之下的豁免撤销 (31)

第四节税法的规制 (32)

一、烟草税赋的取向 (32)

二、提高烟草税赋 (33)

三、分税制的改革 (34)

第五节价格法的规制 (36)

一、烟草价格改革的概况 (36)

二、价格法律规制 (37)

第六节国有资产管理法的规制 (38)

一、产权改革出资人到位的法律规制 (38)

二、其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内容的法律规制 (41)

第七节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立法体系构建 (42)

一、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立法原则 (42)

二、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立法层次 (43)

小结 (45)

结论 (46)

参考文献 (47)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了烟草专卖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加入WTO以及全球控烟浪潮的高涨,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质疑。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涉及到法律问题,但法律无疑会在这场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从法学,特别是经济法学的角度,对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研究很少,可以说尚属空白,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将烟草专卖制度改革放在经济法学领域加以研究,重点探讨了我国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监管法对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保障和规制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构建了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体系,希望能够对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顺利、高效进行有所裨益。

二、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经济法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采用分析、比较、实证的手段,以烟草专卖制度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以法律在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中的规制为基本视角来分析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探讨烟草专卖制度在新形势下必须作出改革,并通过对世界典型国家烟草专卖或管制制度改革与法律规制的实践作出比较,借鉴其他产业改革与法律规制的成功实例,得出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法律规制模式。

三、论文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就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改革问题,有很多争论,但是理论研究本身极少,而以往学者对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研究大多分为两类:一类从行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歌功颂德,认为应在坚决维护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谨慎局部改革;另一类是从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认为烟草专卖制度需要结合政府管制做出渐进式或彻底性的变革。但是,几乎很少有人将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从法律层面来分析论述。因此,本文将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以法律的视角来分析研究,提出法律规制的内容与方法,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尝试,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从法律规制的角度研究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从经济法领域探讨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法律问题,这既是本文的特点和创新,也是本文面临由于相关资料匮乏和笔者在知识结构、学术能力方面的欠缺所带来的研究方面的困难。经济法领域中涉及市场主体法的烟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的模式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的规制问题没有作深入的分析,期待能够进一步学习研究。

第一章烟草专卖制度综述

世界上很多国家实行过或正在实行着烟草专卖制度。烟草专卖的特征与性质的探讨是研究烟草专卖制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法律规制的前提。

第一节烟草专卖制度概况

目前,对烟草专卖学界虽然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综观各国烟草专卖的目的与特点,本文认为烟草专卖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对烟草产品(制品)实施专营管理的制度。

烟草专卖具有以下特征:

(一)法律性。即烟草专卖的专营来源于法律的授权。烟草专卖的详细内容、制度框架都由法律或相关政策作出系统安排。如:日本根据1898年的《烟叶专卖法》、1904年的《烟草专卖法》及1949年的《专卖公社法》确立了烟草专卖制度,由日本专卖公社对全国烟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垄断经营管理;我国是通过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烟草专卖条例》、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烟草专卖法》和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确立了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

(二)国家性。即烟草专卖由国家直接经营,通常表现为烟草企业的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如:法国烟草火柴公司、韩国烟草和人参公司,就是各自国内实施烟草专卖制度时,具有国有独资性质的烟草企业,专门从事烟草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口业务。

(三)广泛性。即烟草专卖是对烟草产业辐射的产品及烟草产业所有产出品(包括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烟叶、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的专营,并且涉及上述专卖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进出口业务的各环节,从地域范围来讲,遍及全国。

(四)历史性。历史上,烟草专卖制度曾在很多国家实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取消了烟草专卖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律规制为核心,以对烟草的特许经营、行政许可为主要内容的管制制度。目前,只有少量发展中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但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也日趋消亡。

烟草专卖制度的形成原因可以概括为烟草商品的特殊性,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和烟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三个方面。

(一)烟草商品的特殊性

第一,烟草含有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物质,主要是烟碱(Nicotine,又名尼古丁),吸食烟草商品时,烟碱渗入血液并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已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烟草是导致人们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2。一国政府应作为公共福利的提供者,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对烟草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进行限制性干预;第二,烟草具有“消费成瘾性”,当一个人吸烟日久成习后,便离不开烟草,烟草又属于需求弹性3极小的商品,这种生理依赖性很强的商品的需求不会受经济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大幅影响,而直接禁止吸烟的成本过于高昂,所以往往希望通过“寓禁于征”,即向国家交纳高额税收限制生产与销售,向有吸烟习惯的成年人提供商品,以缴纳高税收的办法达到“禁烟”的目的4;第三,烟草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5,由于“被动吸烟”、环境污染等问题,客观上要求通过政府规制来避免这种“负外部性”的影响。

(二)烟草产业的特殊性

第一,烟草生产的原料、配套机械与产品以及制成品,具有用途单一、针对性强的特点,多生产无益;第二,烟草产销链条涉及面广,与劳动就业、扶贫工作、社会稳定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三,烟草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很大一部分是税收,如不考虑税收因素,烟草产品的实际成本很低。因此,烟草业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极高的行业,如果不加强管理,势必造成盲目发展、重复建设以及违法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制售假冒卷烟和卷烟走私贩私。

(三)烟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烟草专卖是从财政角度考虑的。因此,利益因素是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动力源。比如,1811年,拿破仑一世在法国建立了烟草垄断组织,旨在增加财政收入;还是在法国,1926-1958年间,烟草专卖利润被指定用于偿还国家债务;1915年瑞典政府为了支付老年退休金计划的费用,开始实行烟草专卖,希望每年通过烟草获利100万英镑,这一目的很快实现了6。

目前,发展中国家对烟草收入的倚重十分明显,比如巴西烟草税收已经成为财政的第一税源,印度烟草业所交的税收已经占到该国总税收的10%7。在我国,

2[美]理查德·克鲁格著,徐再荣译:《烟草的命运》,海南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1页。

3是衡量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于其影响因素变化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日常用品包括柴米油盐及烟草,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4蒋海岩、张卉:《浅析烟草专卖体制》,《山东经济》,2005年第1期。

5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减损的效应。

6戚聿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59页。

7王崇理、郭洛夫:《云南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页。

国家GDP增长率与烟草税利增长率的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烟草产业为国家财政积聚了巨额财富。有报道称,中国90%的军费来源于烟草。

第二节烟草专卖制度分析

专卖(monopoly),即垄断经营的意思,是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国家对某种或某些商品实行的专营管理制度,它是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专卖的主要特征是管理权限由国家集中,国家直接运用行政手段管理那些生产、经营专卖商品的企业、个人及其市场秩序8。

就烟草专卖的垄断形成基础来看,烟草专卖属于典型的国家垄断。国家垄断是指国家以一定的方式(法律或行政的方式)对经济资源、行业和市场进行干预所形成的垄断9。国家垄断的范围通常限于重要的国防工业、需要保密的高科技行业和产品、需要禁止或限制在社会上流通的产品以及其他同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行业和产品等,如烟草、食盐和铸币,这些行业或产品可实行国家垄断或国家特许专营、专卖。

国家垄断有一个近似的概念,即行政垄断。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是指中央政府所属的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部门以及被上述政府和政府部门授予行政管理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者排除企业间竞争的违法行为。10有人认为,国家垄断与行政垄断是同质的,并且行政垄断是国家垄断的上位概念,国家垄断只是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之一11。也有人认为,国家垄断与行政垄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2。本文认为,国家垄断与行政垄断是有区别的,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产生的根源不同,国家垄断源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行政垄断源于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二是主体不同,国家垄断主体是国家,具有国家意志性;行政垄断主体是行政机关及特定组织,具有分散性和非国家意志性。三是性质不同。国家垄断是合法的,通常是由一国法律直接授权而形成;行政垄断是非法的,跟行政机关行政权力滥用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歧学者都认为烟草专卖是国家垄断,而国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关系却纠缠不清。本文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垄断的应然状态由于各种复杂原因通常会异化为行政垄断的实然状态,这和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特定历史阶段

8陶明:《专卖体制下的中国烟草业》,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20页。

9蒋岩波:《论国家垄断的法律规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第199页。

10符启林:《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88页。

11杨兰品:《中国行政垄断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56页。

12参见郑鹏程:《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35页。

有关联。具体到烟草专卖这个领域,上述两个概念更容易造成混淆。国家法律保障专卖是清晰明确的,但在烟草专卖实施过程中确有行政垄断的弊端显现,如我国烟草专卖在贯彻环节中出现的地区封锁现象。本文认为,这实际上是在我国转型时期,各方利益主体矛盾冲突的结果,这在本文中会多次涉及。

基于烟草专卖的垄断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利弊分析,实质上就是比较垄断成本与垄断效益的高低,或者说垄断成本与垄断效益在博弈过程中究竟谁占了上风,相关国家又如何对此作出取舍。

烟草专卖的垄断成本在各国大体相同,即创设法律、国家专营、管理格局的设计。但烟草专卖的垄断效益,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出现了正效益与负效益两方面。

(一)烟草专卖之利

即烟草垄断的正效益,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和保障财政收入。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成本扩大和收益递增的现象。规模经济意味着,烟草业通过专卖这种手段,很可能13会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比如采用先进的设备、更细的分工,有利于增强企业对需求波动、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增加行业利润与收益。而烟草专卖保障财政收入,上文在烟草专卖的成因中已谈到,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期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选择烟草专卖制度,就是因为烟草垄断是国家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实际的垄断效益也确实印证了这种正面效应。

(二)烟草专卖之弊

随着各国的发展,支撑烟草专卖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烟草垄断成本已经显现了不断增高的趋势,外化为各种负垄断效益。比如:由于烟草国家垄断、国家经营,产业缺乏适度的竞争,使烟草业整体缺乏竞争力与活力;由于烟草产业国有所有权的监督和行使不到位,致使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导致产业低效率、少有创新的管理、技术进步缓滞;另外,由于烟草国家垄断,使烟农或消费者无交易选择权,还有社会福利的损害、垄断腐败增多、垄断福利引起社会分配不公及激化社会矛盾等。

有意思的是,正是烟草垄断本身的负垄断效益,而并非其他外力,迫使一些国家对烟草专卖制度进行改革,甚至放弃了这种制度。

13经济学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不等于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的扩张可能形成规模经济,也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小结

本章总结了烟草专卖的一些基本问题:烟草专卖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烟草产品实施专营管理的制度。烟草专卖具有法律性、国家性、广泛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由于烟草商品、烟草产业的特殊性,以及烟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行过烟草专卖制度。烟草专卖从性质上看,是典型的国家垄断。烟草专卖制度本身利弊并蒂。

第二章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状与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全面的、完整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在肯定烟草行业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已经显现出很多问题,既有上文提到的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要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控烟浪潮的呼声相冲撞所带来的问题。改革烟草专卖制度是应对这些内外挑战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现状

我国烟草专卖的体制安排,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确立的。1982年1月成立了中国烟草总公司,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烟草专卖条例》,1984年设立国家烟草专卖局, 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烟草专卖法》,1997年国务院颁布《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得以完全确立和巩固。

烟草专卖的内容包括:国家对所有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业务实行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国家按行政区划自上而下相应设立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并由其具体负责各自所属行政区内的专卖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国家计划部门和烟草行业主管部门对烟叶及卷烟生产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烟草专卖管理的行为及其案件有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力。

目前,我国的烟民占世界烟民总量的25%,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烟草消费市场;我国的卷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3%,烟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均为世界第一。从1982到2005年,烟草行业累计实现工商税利18308亿元,2006年全国烟草实现工商利税超过2900亿元,同比增长20%14,烟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及国家财政对烟草行业的依赖性十分明显。但是,我国虽为烟草消费、生产大国,却不是烟草强国。世界第一大烟草企业奥驰亚公司(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公司2003年更名而来)2005年销售卷烟9900亿支,只有我国烟草行业当年总产量(19312亿支)的50%左右,而销售收入634.2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全行业总

14数据来源: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2007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报告》,https://www.doczj.com/doc/e41653512.html,,2007年1月16日。

和(4556亿元)15还多。

二、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在现阶段的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政企不分

国家按行政区划设立的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从中央到省、市(州)一直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行业行政管理与市场经营掺杂在一起,既是管理执法者,又是生产经营者,政企合一,存在着深刻的角色冲突。

(二)地区封锁

现有财税体制之下,烟草专卖与地方政府收入紧密相连,因此,地方烟草专卖机构用各种手段阻挠外地烟草品牌进入本地市场,或者对外来品牌采取歧视政策,致使烟草市场高度分割,地区封锁加剧,国家专卖异化为地方专卖。

(三)缺乏竞争力

烟草国家垄断,国有所有权的监督和行使往往由政府来进行,政府的干预往往导致对利润目标的偏离,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导致产业低效率。烟草行业对建立在“专卖保护”基础上的“垄断经营”的制度依赖性越来越强,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滑。

(四)监管缺失

烟草专卖是“垂直管理”体系,在监管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监管责任不到位,而外部监管又很难深入其内部。类似“垂直管理”的体制还引发了很多问题,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的落马即是此证。

(五)激化社会矛盾

烟草垄断造就的高福利、高收入现象,在各种矛盾凸现的社会环境中,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二节市场经济与烟草专卖制度改革

在烟草专卖制度确立和实施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转型经济的

15数据来源:中国烟草在线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e41653512.html,,2006年12月7日。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本章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领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国务院或民政部以及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 ?本章课时:2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 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3. 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 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II. 新授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社会救助的实质是保障生存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食、住、衣、医的需要。 2.法定性。社会救助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以及具体规定都应由法律严格界定。 3.无偿性。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方式赋予特定社会成员一定的利益,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摆脱生活困境是没有对价条件的。 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救助通常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救助对象是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 1.公民待遇。凡无力生活者,均可依法律规定享受救助,属于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 2.国家责任。国家承担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义务,所以只要人民有生活上的困难,政府就有责任给予救助。 3.保障的兜底性。满足其最低和基本生活需求。 4.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动各种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使他们有机会发挥其潜能,摆脱困境 三、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 (一)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又称慈善机构救助或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慈善伦理基础上的,以社会捐献为财产来源的,由民间公益团体或机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二)官方救助 官方救助,又称政府救助,是指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并以财政支出为主要财产来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三)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官方和民间结合救助,是指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互补充而构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根据官方救助和民间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三种类型:官方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民间救助为主官方救助为辅和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并重。 四、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外社会救助法的历史发展 最早进行社会救助立法的是英国。1394年,英皇爱德华三世针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涌向城镇、流落街头的现状,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救济贫民的法律。但是从该法的具体内容上看,实

市场规制法的原则

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市场规制法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本文在对当前我国有关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考察之后,着重论述了作者所界定的市场规制法三大基本原则,即国家干预适度原则、保护公平竞争原则以及社会公益原则。 关键词: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国家干预适度保护公平竞争社会公益 引论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决不仅仅是市场机制独自运作的结果,只有靠法律保驾护航的市场才能无“悖论”、才能不“失灵”。政府一方面要给予人们最大限度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首要的是制定民商法等架构,保障私人交易制度得以有效运作;而后还必须建构另外一种法律规范体系以弥补民商法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的不足①,使民商法的在此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十分相似的立法实践表明,这种法律规范的存在是必要且有效的。美国称之为反托拉斯法;德国称之为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反对限制竞争法;日本称之为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禁止垄断法;英国称之为限制性商业行为法、公平贸易法;欧洲联盟称之为竞争法;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公平交易法。我们称之为市场规制法②。 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市场,调节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市场规制法就是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们认为,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①,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也必将为进一步研究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②。 一、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问题概说 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是该部门法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③,是该部门法的灵魂。当前研究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其一,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重新整合④、市场规制法律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其二,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的确立,能够弥补市场规制法律规范和条文的缺陷⑤,指导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以及市场规制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一)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问题的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场规制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

第十三章 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三章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概述 讲授内容:1、市场秩序规制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分类 3、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讲授重点: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市场规制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含义 市场秩序规制法是调整因国家在控制、协调和维护市场交易及市场竞争秩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 市场秩序规制法调整的主要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市场运行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又具体表现为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有利生存条件,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市场交易关系和市场生产关系。 第二节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分类 一、市场要素规制法 1、对市场主体的规制。对于一般的市场交易主体之设立、组织、资格、条件等均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如公司法等中以规定,但是,对于特殊的市场主体,如政府机构、交易机构、市场优势拥有者和市场弱势者以及管理部门等,必须通过专门的立法予以规定,从而确保该类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条件符合市场交易的需要,防止产生不公平交易,以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2、对市场客体的规制。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经济法对商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规定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的品种、类别,规定国家专营产品的范围,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等。

3、对市场行为的规制。对于不同的市场交易,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商品交易的基本法律就是合同法,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交易活动是不受国家特别规制的。但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场,如粮油、房地产、证券保险、劳动力等市场的交易,具有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殊交易方式和规则,那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性质相适应的规制制度,才能保证流通的有序进行。 4、对市场体系的规制。按照市场运行的内容不同,市场可以划分为一般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特殊商品市场又可分为金融市场、技术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各类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需要予以特别规制的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市场秩序规制的宽严程度也是相应变化的。 二、市场竞争行为规制法 对竞争行为的规制或调整是经济法规制市场行为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体现。 具体而言,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垄断的规制。垄断是指一家企业独占市场或几家企业寡占市场的经济现象。垄断有市场垄断(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之分。垄断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是十分明显的,它抑制竞争机制,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对不当垄断的规制就成为当代经济法律作用的重心。 2、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损人利自的不正当行为,它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因此,有必要进行打击和规制。 3、对倾销和补贴行为的规制。倾销是指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恶意出售产品,以图非法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行为;补贴是指政府以财政力量支持某一企业的产品销售的行为。一般来讲,倾销、补贴行为不能正常展示企业的成本——效益,这与市场机制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原理相左,故应予以法律上的规制,建立、健全反倾销、反补贴法律制度。 第三节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市场秩序规制立法、执法和守法过程中,人们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市场秩序规制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DUFE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社会救助是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形式。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救助从不成熟、不完善发展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从社会救助基本涵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

ABSTRACT Social assistance is the oldest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t through legisl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t less than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standard members of society to 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survival needs, maintain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of the right to life.In the modern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ntitled group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 th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owest life to ensure, constitutes the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a "safety net".The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evolved into a certain mandatory, organized philanthropy.Social assistance, as a kind of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Never mature social relief to the leg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imperfect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mea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i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ocial relief work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social relief work nex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reform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 教学课件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本章教学要点归纳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之一。一般是指国家有关部门向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足以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临时性物质帮助。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一般由社会救济、救灾救济、扶贫救济三部分法律制度构成。包括:包括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以及特殊社会群体的救济。社会救助的作用在于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平等的发展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多样,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被救济居民所在单位负担、社会捐赠、国外境外捐助等。社会救助的管理机构由国务院会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建立专门管理社会救助的机构,隶属于民政部。地方民政厅、局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救助方式一般采取现金救济、实物救济等。 对城市居民的救助,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给予城市中的贫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适用对象是城市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包括所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对象。社会救助的救助标准,我国称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它是地方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低支出和物价指数,并考虑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政法财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经过测算和论证后制定的。救助程序:由救助对象向当地居委会提出申请,填写救济申请表;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民政科,调查复核并提出解决意见,报区民政局,由区民政局发给救济征。救助对象凭证领取救济费。 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形式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主要适用于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以及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生活贫困者。农村经济采取国家救济与集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救助方式有:国家救济、社会互助互济、扶持生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等。 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是国家对特定对象给予生活救济或困难补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如:需要医治和救济的麻风病人,需要安置和救济的原国民党起义人员、投诚人员和部分归侨、侨眷、台胞台属、宽大释放人员等的救助。。 救灾救助,是指当灾害严重、灾民众多时,对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保障,对灾区群众和集体无力解决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以维持灾区的社会稳定,消除灾害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救灾捐赠、国际救灾援助等。救灾捐赠,是在发生较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后,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有组织地向海内外各界募集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因灾造成的困难。)救灾捐赠款物必须全部、无偿分配给灾区,专款专物专用,必须严格按照协议和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实行重点使用,重点解决灾民最基本、最急迫的困难。我国自1980年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根据救灾援助包括灾前援助、紧急救灾援助、恢复重建援助和未来发展援助四部分。 扶贫救助,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制度。我国扶贫救助的主要方式包括:扶贫贷款、创办扶贫经济实体、建立扶贫互助储金会以及政策上的优惠等。扶贫贷款是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和低息信贷资金的供给,以此来贫困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包括中央政府的投入、省级政府的投入和外国给予国内的扶贫援助。创办扶贫经济实体是在改革单一分散扶贫方式的基础上,把扶持对象结合起来,进行集中扶持的形式。我国现在主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的生产建设,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扶贫互助储金会是以国家给予的一部分救灾扶摆脱贫困。农户逐步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温饱, 贫周转金为基础,通过群众自愿缴纳会费和集体资助的形式筹集资金,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经济法第十五章竞争法律制度

第十五章竞争法律制度 第一节竞争法的一般理论 一、竟争与竟争法的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竞争是目的追求相同或相近的主体互相争胜的现象。由于自然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各种主体的需求,因此,竞争在自然界、经济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竞争法上所讲的竞争即市场竞争,是指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其他利益关系人为对手,采用各种商业策略,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竞争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l)竞争的主体是两个以上交易方向一致、行业相同或近似,但在经济利益上相互冲突的经营者;(2)为了争夺市场,竞争行为表现为经营者采取以一定商业策略为基础的市场手段,如价格手段、广告手段等;(3)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优胜劣汰。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市场中经营者的理性和趋利,市场竞争的自由发展必然导致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或限制竞争现象的出现。自由市场经济在西方发展一个多世纪之后,盗用他人商标、通过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增多。同时,随着竞争导致优胜劣汰,资本不断集中,垄断组织日益发展,其利用经济实力限制竞争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不正当竞争、垄断或限制竞争会扭曲竞争,严重侵蚀市场机制的基础,使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深受其害。因此,为了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竞争法便应运而生。 在我国,一般认为,竞争法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合称。因此,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美国于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德国于1896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

市场监管七项制度内容

市场监管七项制度内容 一、市场食品进货查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市场(含超市、商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下同)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营食品的市场和经营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列入进货查验的食品主要包括肉、禽、畜、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饮料和酒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食品管理的需要,增加查验食品的种类。 第四条经营者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需要查验和索取的具体票证,由《市场食品索证索票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条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查验的内容如下: (一)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二)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及其标准方式;

(三)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四)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五)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第六条市场经营的农产品及其他散装食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经营者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第七条经营者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八条经营者按照食品广告指引购进食品时,要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第九条市场开办者应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施,对在市场内销售的食品进行自检,经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并将检测结果在市场公布和登记存档备查。 第十条市场开办者要指导经营者做好食品进货查验工作,检查督促经营者进货查验工作的落实,对经营者索取的重要食品的相关票证,应统一保管,集中备案,随时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 第十一条经营者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

加拿大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加拿大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2007-05-03 22:25 文章来源:戴维斯?沃德?菲利普和伟伯格律师事务所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政策 竞争法 如同许多其它国家一样,加拿大有一套复杂的竞争法律,其内容包括:(i)禁止卡特尔(即同业联盟)行为;(ii)禁止滥用自身的强势地位;(iii)规范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以及(iv)制定企业与竞争对手、客户以及供应商之间商业行为关系规范。加拿大涉及商业竞争方面的法律规范囊括于联邦单独制定的?竞争法?(“CA”)中。与美国司法管辖不同,加拿大没有省一级的竞争法律。虽然若干省份也有些涉及公平经商方面的法律,但立法的目的主要为了保护消费者。除了少数有限的商业行为,在加拿大的所有商业活动都要遵守?竞争法?。 ?竞争法?的管理和效力 ?竞争法?由竞争管理局负责实施,後者隶属加拿大工业部。该管理局的局长即为竞争法首席专员(简称“专员”),他全权负责?竞争法?的实施和执行。该局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商业竞争方面的公众投诉进行日常调查。?竞争法?还规定在案情需要的情况下,专员可以启动正式调查程序。一旦调查程序开始,专员拥有广泛的强制执行权力,而且在获得法院授权后可以(i)进入和询查有关场所和数据档案;(ii)要求当事人提供经宣誓确认属实的数据记录和书面情况材料;(iii)要求某一个人出庭,并在宣誓后接受调查。 竞争管理局还单独设立专门法庭(称为“竞争法庭”),由联邦法院(诉讼部)的法官以及非司法界人士组成。该法庭职能如同法院一样,根据?竞争法?规定该法庭拥有审理非刑事犯罪案件的专门权利。对其判决可上诉,其上诉由联邦上诉法院受理,后者可以审理涉及法律,或事实与法律,或者经认定纯事实的问题。 ?竞争法?规定的刑事犯罪 串通共谋 ?竞争法?规定列出了不少刑事犯罪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共谋罪。其罪行为:任何人与任何其他人(常指竞争者)共谋,或以其它方式约定来达到: (1)以不正当的手段限制其他产品的运输、生产、制造、供应、存储或交易; (2)以不正当的手段阻止、限制或减少某产品的制造或生产,或者不合理地提高其价格; (3) 以不正当的手段阻止或消弱某产品在生产、制造、购买、交换、出售、存储、出租、运输或供应过程中的竞争;或者 (4)以其它方式以不正当的手段限制或损害竞争。 如果要违法作案,其中必定有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协议或约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阻止、限制、减少或损害竞争(判定罪行时不一定依据其协议或约定是否已经生效)。以不正当的手段限制,系指在竞争中进行“不适当的、通过搅乱秩序、过份或强迫性质的限制”。最终来说,判断是否构成违法犯罪要在对案情性质和市场结构影响这两方面评估的基础上作出。 操纵投标 ?竞争法?禁止两人或两人以上达成协议以便其中有人不投标,或按商定的标价投标。(但是,应召投标的人如投标时或投标之前被告知达成的约定,这种情况则不构成犯罪行为)。与对共谋罪定义不同,对操纵投标罪并无“不正当”这一概念。因而,操纵投标协议各方的市场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27日/第003版 社会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莫纪宏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计划时,又再次将贫困线提高到400元。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在整个计划实施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救灾是为帮助灾民脱离灾难险情,减轻灾害损失,克服灾后生活和生产困难而提供的社会援助。五保是指由农村社区(集体)负责保证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援助,即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简称“五保”。 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

谈世贸组织法中的竞争法律制度研究与分析

谈世贸组织中的竞争法律制度 谈世贸组织法中的竞争法律制度 作者 毛德龙 一、世界贸易组织概说 (一)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94 年4 月15 日124 个乌拉圭回合参加方的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的代表于摩洛哥马拉喀什()最后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最终文本。这个回合的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设置了更为有效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一步全面降低关税,制定了关于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多边规则,加强了农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的多边规则,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关贸总协定(1947)成立于二战以后。1947年4月在美国的倡议下,23个国家在双边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100 多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以解决当时进出口中关税过多而严重干扰国际贸易的迫切问题。1947年10月30日,上述23个国家中的8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宣布从1948年1月1日起临时生效。待国际贸易组织成立后,以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的相关内容取代。由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未能生效,上述议定书(简称关贸总协定)一直处于适用状态,并在以后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直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再次成为各国关心的议题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于 1986年9 月在乌拉圭埃勘探特角城拉开帷幕(也称乌拉圭 回合)。该轮回合先后有125 不国家或地区参加,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生效以来议题最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回合,历经8 年多时间。基于此,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各参加方就再次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总体达成了协议草案。1994年4月15日,参加谈判的代表完成了对乌拉圭回合最后文本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签署,世 界贸易组织从此取代了1947 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以下 特点:首先,依照《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协定》)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或)是一个常设性的负责全面落实《世贸组织协定》的行政机构,它的职能除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关贸总协定)所具有的监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关键字: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 ,问题,发展对策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够缓解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使大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使贫困人口大量增加,贫困人口救助问题日渐受到关注,社会救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对公平的排斥,减轻低收入和无收入的社会成员的生活困难。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和解决贫困救助。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首要主体,政府不仅对社会救助的实施负有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有直接管理与实施的责任。作为社会行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以自发性的募捐和其他慈善性活动的形式进行自发性救助,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存在“大包大揽”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分析 (一)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分类 1.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政府组织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起来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多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领域具有替代和弥补作用。非政府组织也被称作“中介组织”、“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等。 2.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1)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 所谓的“民间组织”就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组织,包括以下四种形式:①社会团体②事业单位③民办非企业单位④社区管理型组织。 (2)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

社会救助的程序法治——价值、原则与制度构建

2012年第2期山东社会科学No.2总第19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8 ·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救助的程序法治———价值、原则与制度构建 杨思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具有重要价值,社会救助法的程序制度应该遵循正当程序原则、与实体法相配合以及第三方参与原则。我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关于社会救助程序 的规定比较粗疏,而且多为一些办事流程性规定。为保障社会救助对象的合法权利,提高社 会救助法的实施效果,社会救助法应该规定启动程序、审查程序、说明理由程序、听证程序与 监督程序制度。 [关键词]社会救助;程序法治;价值;原则;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2-0037-0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程序法治成为法治内涵的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法学界的共识,单行的行政程序法规陆续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也在积极酝酿中。但是,“从行政程序法制之长期的发展方向看,针对个别领域之特质而健全个别行政领域行政程序法制,应是最重要之课题。”①属于给付行政之领域的社会救助法中的程序法制也是如此。社会救助程序是对社会救助过程中行政自由权行为的抑制,是公民社会救助权实现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社会救助程序是社会救助立法中的重要内容,没有一定的程序,不仅社会救助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会减损社会救助法的立法价值。从国外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看,几乎所有的成文法国家都对社会救助程序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如日本的《生活保护法》规定,要想获得必要的生活保护,就必须由申请人、抚养义务人或者居住在一起的亲属提出申请,经过必要的审查合格后才能获得批准。从法律行为的角度看,社会救助一般是一种依申请而进行的行政给付行为,在社会救助的申请和发放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很容易被滥用。如何设置社会救助中的程序,保障公民的社会救助权的实现,防止权力的滥用,是社会救助立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的价值 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在行政法发展的早期阶段,行政程序对于行政实体法的实现仅仅具有工具价值。随着行政权的扩张和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扩大,行政程序对于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行政权的扩张与肆意意义增大。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体现法治形式合理性的行为过程,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而行政程序发达与否,是衡量一国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现代行政法中行政程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社会救助是为了保障公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而由政府对社会贫困者提供生活救助和其他方式,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的制度安排。从政府实施社会救助行为的角度看,社会救助是一种行政给付行为或授益行政行为,这不仅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更是一种涉及公民权益、公共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的行政行为,正当、合理的程序设置对于保证社会救助的正当性、合法性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杨思斌(1967—),男,安徽六安人,法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法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法的原则、制度和规范的研究”(项目编号:09YJA820078)资助。 ①蔡秀卿:《现代国家与行政法》,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73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的问题及完善研究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的问题及完善研究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建设快速推进,然而,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碎片化、城乡救助标准差距逐年增大、信息化建设不全面等方面问题。做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培训与宣传,整合制度,实现城乡救助一体化,完善配套法规,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做实家计调查工作,选用专业社会救助工作者从事社会救助工作,是保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标签: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社会救助;救助对象;救助范围 2014年2月2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了八项社会救助制度,为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当下社会救助法律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如何真正落实该法律依据,《办法》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不仅关系着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还关系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一、《办法》实施后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 《办法》出台后,与社会救助相关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各地加快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步伐。2014年9月23日,国务院军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通知》,2014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急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2014年12月18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慈善工作,统筹慈善和社会救助两方面资源,更好地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民生,国务院发布《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率先在全国出台《社会救助条例》,山东、河南、贵州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出台《社会救助办法》贯彻实施意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制定了《办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 026.1万户、1 877.0万人。2014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411元/人月,比上年增长10.1%;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286元,比上年增长8.3%。2014年救济城市“三无”7.6万人;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 943.6万户、5 207.2万人。2014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2 777元/人年,比上年提高343元,增长14.1%;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29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国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29.1万人,比上年下降1.5%。2014年全国实施医疗救助9 119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252.6亿元,其中住院救助180.2亿元,门诊救助24亿元,资助参保参合48.4亿元,住院救助、门诊救助、资助参保参合水平分别达到人次均1 628元、186元、72元;全年累计医疗补助优抚对象474.6万人次,人均补助水平661.8元,各级财政共支出优抚医疗补助资金31.4亿元。2014年临时救助650.7万户次,全年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7.6亿元[1]。

竞争法律制度课后习题(doc 7页)

竞争法律制度课后习题(doc 7页)

《经济法》课后习题第十五章竞争法律制度 (含答案) 发布人:发布日期:2010-06-01 14:51 共 766人浏览[] [] []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假冒行为的是()。 A.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B.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C.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 D.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方法、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答案】D 【知识点】仿冒行为 【解析】选项D属于虚假宣传行为。 2.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根据情节处以罚款,金额是()。 A.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C.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D.2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答案】B 【知识点】虚假宣传行为

【解析】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3.下列各项中,适用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即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形是()。 A.对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认定 B.对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C.作出的有关经营者集中的决定 D.作出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处罚 【答案】C 【知识点】反垄断行政责任 【解析】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的有关经营者集中的决定,规定了行政复议前置的程序,即当事人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行政诉讼;对其作出的其他决定,则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4.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负责经营者集中行为反垄断审查工作的机构是()。 A.国家工商局 B.国家发改委 C.商务部 D.反垄断审查委员会 【答案】C 【知识点】反垄断机构 【解析】(1)国家工商局(内设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负责非价格垄断协议和非价格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2)国家发改委(内设价格监督检查司)负责依法查处价格垄断行为;(3)商务部(内设反垄断局)负责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工作。 5.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该罚款数额是()。 A.50万元以下 B.100万元以下 C.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 D.上一年度销售额2%以上20%以下 【答案】C 【知识点】法律责任

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安徽一贫困县为例 摘要:自我国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解决社会贫苦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代乡村社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贫困人群,农村贫困问题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当前在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救助工作认识不充分、社会救助工作缺少必要的社会监督以及社会救助过程中调查核实难、法律基础薄弱等问题。并从社会背景、农村变迁、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原因分析 一、引言 社会救助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造成收入中断或者收入降低并陷入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各项目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制度,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功能是为满足贫困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社会认可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欧洲最早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 其社会救助比国民保险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例如:英国早年的济贫法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救助。英国社会救助制度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即旧济贫法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体系完善、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社会救助制度中的“英国典范”。在中国社会救助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特别在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更是一个难题。本就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和原因做初步性探讨。 二、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中国虽然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就开始实施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但在低保政策方面,现行的低保“含金量”较大,各类救助政策都与低保挂钩,而大部分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在医疗救助方面,目前主要是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城镇低收入家庭中的大病患者进行救助,而农村低收入群体和一些长期患慢性病患者,其自负费用较高,却得不到有效的救助,现面临着吃饭和吃药两难的境地。在助学方面,低收入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一免一补”,但高中以上学生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另外,学校和有关部门也有少量的助学行为,对这些行为有的社会救助管理所不能全面掌握,造成了助学帮困工作不规范,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二)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 上海经过多年的社会救助实践,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方面有了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上,政府建立了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行方式。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