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_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_眭依凡

素质教育_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_眭依凡

素质教育_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_眭依凡
素质教育_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_眭依凡

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9期

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眭依凡

如同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推进遇到困难一样,高校的素质教育进展及其效果亦不容乐观。推而不进及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高校对素质教育未予真正重视外,另就是不少高校走进了素质教育的误区:在教育理念上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人为导致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在教育措施上把素质教育简单化,等同于开设几门人文或通识教育课程,缺乏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程参与和全要素渗透。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由此决定了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人才培养体系又是一个包括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的全教育要素的有机结合。因此,只有围绕素质教育目的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素质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产生其结果。本文就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教学制度和文化环境、教师素质等教育要素,讨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重构问题。

一、素质教育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什么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从逻辑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工作无所适从,其质量也无法检验。由此见,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由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其是人才培养目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针对不同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人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单一的知识积累、职业技能形成等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的与众不同。明确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大学教育重理轻文、人文教育薄弱等问题,素质教育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以来,随后素质教育又有了通识教育的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弥补了高校忽视人文教育和基础能力培养导致的教育片面性,但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高校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对专业教育做出反应的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层面上,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简单化或食洋不化,而且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这无益于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和动态发展的认识,二是缺乏对素质教育目标的研究设计。大学素质教育的成与败,首赖于体现教育之人才观、人才质量观、人才发展观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明确,否则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就无法构建。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倡导素质教育近20 年了,可是至今对素质教育尚无清晰明确的目标。

综观西方高教发展史,尽管基于不同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流派的交锋从未间断过,但它们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比如永恒主义教育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有职业的人。其教育目标是:教育应该教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具有永恒重要性的东西,那就是象征真理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养成。事实上,美国高校人才培养一个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高度重视。如“培养有教养的人”这是最具哈佛人才培养共性的教育传统,为了使其具有教学操作意义,博克校长时期受命研究制定哈佛本科生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为“有教养的人”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的书写;对认识和理解孙宙、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对其他文化不能狭隘无知;懂得并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在价值选择时有正确的判断;在某些知识领域里拥有较高的成就。

当然,由于高校属性、类型、层次、特色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素质教育亦然也不能千篇一律。故此,本文无法也无意设计适于不同高校的具体素质教育目标。但素质教育有其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以改

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9期

10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善、提高大学生立足社会、有为社会、自我发展所必须的良 好综合素质为目的、而非仅止于专业知识的获取的核心价 值,籍此可以提出素质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素质教 育必须围绕着有利大学生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适应变化 的终身发展、有所作为的个性发展,以及社会担当等所必 需的素质改善提高,设计素质教育目标。换句话说,大学素 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并形成大学生在一定的专 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质、 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专业素 质,使他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通过素质教育使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国家、社会、环 境担当负责的理想及理性,以及明辨善恶是非的价值判 断、诚信敬业的道德操孚;了解并尊重本国历史文化又不 囿于狭隘的民族文化局限,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和国 际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某一领域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能够创造性地独立、合作以及领导他人解决专业领域 或社会问题的能力;具有求学不止、终身进取的强烈意识, 以及善于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科研创新的能 力;知识丰富,具有独立思考、思维严谨并善于发现和促进 不同学科及不同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能力;身心健康等。

二、素质教育之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必须创新 教育产品的质量是在教育设计阶段决定的,教育设计 不仅是培养目标的设计,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设计亦极 其重要,它们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 们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从而决定大学生的知识结 构、能力结构进而他们的素质结构。

立足素质教育目标的知识体系建构。知识体系包括课 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主要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 知识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知识体系是实现大学 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由于知识体系要最直接反映 与时俱进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最 新成果,因此知识体系改革成为高校首当其冲的任务。据 本人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立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 知识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的结合,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前沿知 识的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立足于素质教育 目标的知识体系设计,既要强调专业又不唯专业的限制, 要从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 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而具有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应当 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构成。

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成熟、全面发 展以及专业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具有方向确定、精神动 力、成才方法的基础作用。根据高校自身的属性特色,通识 教育一般开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方法性的诸如 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政治理论、哲学思想、国际社会、信息

CHINA HIGHER EDUCATION

11

是非标准、 坚持社会公德、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任,形成健康人格和生 活经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团队

精神和管理能力, 具有广

阔的世界文化历史知识和视野、能正确认识和分析 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以及形成自我发展的思维能力和方 法基础等作用。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为大学生获得立身 之本的真才实学所做的专业准备,学科教育设计应当体现 以下特性:一是针对性,即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必 须针对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二是基础性,即课程体系和 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强调知识的学术性、逻辑性、合理性 和稳定性,是深入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三是时代性,即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充分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 最新成果和前沿研究状况。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 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忽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是大学所不能的。职业教育设计应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实 践性,主要体现“术”的要求,重在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 道德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训练。

应该指出的是,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知识体系的 设计上应当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如剑桥大学始终坚持学科 教育,强调课程设置的学术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哈佛大学发扬开化教育的传统,强调在某专业领域有所造 诣的同时必须接受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以发展学生视野的 广阔性;斯坦福大学通过实用教育,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 合以提高学生直接于社会获得职业成功的本领等。但欧美 大学在知识体系设计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强调整体 性。如美国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本科教 育应该是一种知识均衡的完整教育,除培养学生掌握专业 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 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所以他们主张在本科教育中以 整体的知识观来统合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促 进三者的有机融合以保持知识体系中各学科内容间的本 质联系,使课程和教学内容尽可能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 整体。正如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所指出的:知识的确 是越来越向着不能割裂地理解本质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需 要我们越过学科界限、系别界限甚至学校界限去寻求真 理。基于此,MIT 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之多的音乐和艺术 课程,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 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艺 术的欣赏中,保持科学和艺术的平衡,从紧张的理工科学 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有利于艰苦的学习和研究。由 此见,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向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方 向转变,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立足素质教育目标的培养模式创新。哈佛大学前校长

理性思考

|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9期

|

12 CHINA H IGH ER EDUC ATION

博克有个观点:迅速增长的信息和知识对各级教育都有影 响,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 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我以 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设计仅只是从理想上解决了大学生 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问题,能否把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 动态的能力素质还取决于培养模式。所以高校的教学重 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教学上,更应该 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质疑批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 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靠单一的课堂演讲式教学 和大量的解题式作业是不能实现的。

美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一个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培养 模式的多样化。如哈佛大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小型研讨 班、个别辅导、科学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 立学习等富有参与性、启发性、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 创造了极为宽松自由、独立思考、有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美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很强,其 创业教育模式功不可没。如马里兰大学的创业教育非常系 统并富有成效,每周都要请有创业成就的人给学生讲创业 经验,每个学期要求学生写一个如何组建企业的计划书,然 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商业创业竞赛,前3名者可以得到5-10 万美元的奖金,一方面以激发他们创业的精神,另一方面扶 持学生发展自己创业的企业。美国高校不仅重视创业教育 的开设,更重视和强调创业教育的实战训练,其创业教育都 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的。美国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是如何培养的?如MIT —直保持这样一门教学模式:新生入 校后老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 学生用箱子里的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机器。MIT 用这种 方

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业人 才。MIT 把Mind and Hand(动手动脑)既作为校训也作为 自己独

特的培养模式,通过试验和实践训练培养创造性人 才已成为MIT 的宝典。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耶鲁大 学校长雷文认为: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 展的主要原因,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大不一 样的。因此,耶鲁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小型的研讨班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完善和 桿卫自己的观点。耶鲁包括其他大学都特别重视小型讨论 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 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养 成,以及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培养。

针对我们没有很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特 别强调要通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

育 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 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以及“注重 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 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等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教育部为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选 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理、化等五个学 科率先进行试点,以期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在具体措施上就是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个性化的培 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 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 学研究的项目

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 志向更加远大,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 家。培养模式决定能力素质的培养,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没有人才培 养模式的根本创新,阻碍创新型人才个性充分发展的传统 落后的培养模式就像一堵高墙永远无法逾越。

三、素质教育之教学制度改革和大学文化营造 把教学制度和大学文化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加以重 视理由是充分的:教学制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得以进行的 法律依据和制度文本,具有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行为、 保障教学正常有序运行的作用。高校是一个高度理性的组 织,教学制度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合法性;而大学 文化作为融入了大学意志、传统和个性并具有理想化、集 约化、稳定性、批判性特征的一种文化结构,其对大学所有 成员组织认同感、使命感、历史感、神圣感,以及他们的价 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等都会构 成现实和潜在影响。由此见,素质教育的推行既需要与之 吻合的教学制度的建立完善,从而使素质教育获得合法 性,也需要与之吻合的大学文化的滋润使素质教育获得生 长发展的土壤。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 学主体“教的要求”。因此,一个好的教学制度安排必

须既 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有利 教学规范又要有利教学创新。宏观而言,当下的教学制度 过于强调对学生的共性要求而忽视了个性发展,过于强调 教学制度对师生的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师生作为教学主体 自身的要求,过于强调教学制度的稳定性、而忽视了教学制 度的发展性等,从而未能从制度层面很好调动师生在教与 学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是教学制度既供 给不足又存有缺陷难以为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 障,所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

稿)强调要加强“推进分层教 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9期为促进素质教育顺利发展,对高校的教学制度做如下

的改革是有必要的:完善学分制,各类课程的设置和选

修制度的设计必须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学分

制是一项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

自由的

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9期|

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最重要目的是根本解决学

生在教学全程中的参与问题,以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促进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暑

期学制,为求学欲强且有自我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

提供科研训练、素质拓展、专业深化、工程实践或

职业培训等教育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

的条件。制定学生研究计划,设立专门机构组织、

促进、实施、资助和管理“学生研究计划”,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或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

志向申请研究项目。建立跨学科选课制度以丰富课

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科的学生对课程的不同要求,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不受限制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的环境,使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相

互影响。彻底改革传统的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教

学制度,和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考试测评制度,提

高以质疑思辨、逻辑分析、知识运用、动手操作、

社会实践等能力素质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性、讨论式教

学和考试比重,根本改变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

教学现状。推行导师制和宿舍学习组织制度,选拔

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若干宿舍为学习单位的导师,

通过课堂之外师生间非正式的更多时间的思想交流,

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涯设计、思维方式、学习方

法等,施加课堂不能替代的学业和人生影响。建立

杰出教师一年级教学制度,要求最优秀的教师为新

生开课。坚持一流教授必须为新生上课,这是美国

名校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宝典。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与人文大师科学巨匠接触,以便

学生在很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孙宙、人类社会和

人生的真谛,

并充满信心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

关于大学文化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已有很多论述,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这里必须强化的理念是:大学

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创设的文化

环境,素质教育更不能例外。因为,大学生不仅在

课堂和实验室接受教育,更多的是在大学创设的文

化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并在特有的大

学文化环境中成长成熟。大学文化环境的品位极大

影响到大学所造就的人的品位。大学的文化环境是

一种其他不可替代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是_种不

教之教的隐性课程。基于此,大学要注重文化对素质

教育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觉地把大学文化纳

入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

高校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即人格素质养成是不能用

量化的标准来考核的,

非量化的教育影响主要靠大学文化的潜移默化。在一

个充塞了虚假、虚伪、虚浮、虚夸且注重虚功、虚誉的大学文化环境,是很难培养大学生诚实孚信、

崇真向善求美责任担当等人格素质的。又如创新型

人才培养匮乏这是我们大学当前之痛,其改变岂只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创新需要

充满勃勃生机的人的环境,需要好的大学文化。

四、素质教育实施之教育者素质要求

CHINA HIGHER EDUCATION 13讨论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不能囿于怎样培养,更重要者是谁来培养。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说:我们想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这说的既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也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一个诚信危机的社会,如果学校要教育学生坚孚不说谎话的底线,做一个诚实的有是非善恶感的人,那么教育者首先自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功利物欲横流的时代,学校既要培养脚踏实地的职业人,也要培养能够仰望星空关心社会民族乃至世界的人,那么教育者首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亦然也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杰出教师的作为。

世界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正因此,耶鲁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都要骄傲地告诉新生:在耶鲁教导你们的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斯坦福大学亦特别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能够迅速扑捉到科学进步将会带来的新机遇、有自己的发展远景并有策略实现自己梦想的理想家,能够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不断创造机会、善于并且不懈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产生革新性变化的探索家,才能培养出不受任何束缚敢于自由突破和实践的优秀学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道理就在于此。优秀教师对学生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影响,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然而遗憾的是,当下我们对高校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要求似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中慢慢在淡漠。

给平凡的人提供不平凡的教育,是密西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哲学。密西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特也有这样的教育名言:让所有的鲜花都盛开。1924年鲁迅在北师大附中做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他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想看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就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9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平凡的人予不平凡的教育并让所

有“鲜花都盛开”,为此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这块

“土壤”进行改造,以便她能承负起素质教育的使命。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科院院长、北京大学

教授、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吴绍

芬)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关于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2]顾明远.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J].探索与争鸣,2010(3).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doc

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讨论稿)7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 (讨论稿) 说明: 当前,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类信息已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为更好的促进国内高校图书馆这一工作的开展并与规范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于2008年4月组织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供图工委委员讨论,希望最终能形成图工委指导性文件向全国推广。 附:专家名单 参加本次工作的专家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专家组成员 杜慰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潘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乔占学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宋姬芳人民大学图书馆

苏玉华北京大学图书馆 孙平清华大学图书馆 王梦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谢志耘北京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熊丽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曾晓牧清华大学图书馆 赵飞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钟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讨论稿) 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1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1.2了解信息素质的内涵。 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2.1能够识别不同的信息源并了解其特点。 2.2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2.3能够考虑到影响信息获取的因素。

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1能够了解多种信息检索系统,并使用最恰当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信息检 索。 3.2能够组织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 3.3能够根据需要利用恰当的信息服务获取信息。 3.4能够关注常用的信息源与信息检索系统的变化。 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能够有效利用。 4.1能够应用评价标准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 4.2能够将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5.1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信息。 5.2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信息。 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独立或是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 6.1能够制定一个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计划; 6.2能够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6.3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将获得的信息应用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6.4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专业课)4次100

1、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 、职业教育 B、学科教育 C、职业规划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B、书院制度 C、举荐制度 3、研究西方文化技术等对中国影响的现象称为 ( ) A、西风东进 B、西风东渐 C、西风东渐 4、“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谁阐述的(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5、辜鸿铭的代表作( ) A、中国人的精神

B 、中国人的教育 C 、中国人的传统 1、我们需要向外国教育学习的方面包括 ( ) A 、参与性 B 、参与性 C 、教育监督 D 、《教育利益法》 2、中国近代学制( ) A 、壬寅学制 B 、癸丑学制 C 、癸卯学制 3、科举选贤的途径( ) A 、常科 B 、特科 C 、面试 4、古代科举中的常科包含( ) A 、明经 B 、进士 C 、世子 5、清华四导师:( )

A 、梁启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赵元任 1、王国维是甲骨文研究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编 ( ) 对 错 2、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的一千年(1300 年)( ) 对 错 3 、中国人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创新的机会。( ) 对 错 4、现代解剖术最早出现于西方。 ( ) 对 错 5、古代的书院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现在西方大学的初起模式相接近。 ( ) 对 错 1、社会教育的本质 ( ) A 、礼勉其前,刑禁其后。 B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员工培训体系介绍 (1) 新员工培训 (2) 一、开发流程培训 (2) 二、编程基础培训 (2) 三、业务知识培训 (3) 四、答辩考核 (4) 普通员工培训 (4) 一、经典案例库 (4) 二、培训讲师制 (5) 三、技术等级划分 (5) 四、培训的组织形式 (5) UC新员工培训建议 (6)

本文根据我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介绍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第一部分介绍新员工培训,第二部分介绍普通员工的培训,最后对我们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新员工培训 华为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擅长编写千行以下的小程序,对于规模软件开发缺乏实际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规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包含:1 开发流程培训;2 编程基础培训;3业务知识培训;4转正答辩考核;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大部分员工能够掌握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编程、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的研发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开发流程培训 新员工入职三个月内,质量部会组织开发流程培训,培训形式为5天封闭培训。5天内由培训讲师带队完成一个小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详细讲解公司的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文化,培训结束进行闭卷考核。 这个培训叫做mini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基本对公司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进入项目组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项目开发。 二、编程基础培训 新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必须通过两门基础知识考试:1 编程基础;2 编程规范,试用期满进行答辩,答辩分为A、B、C、D四等,打D的为没有通过试用期,淘汰或延期转正。 1.编程基础考试 根据语言分为c/c++类和java类,每月举行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100分(满分100)为通过。 内容主要包含数据结构、c/c++编程以及公司总结的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具体包含:拷贝/构造函数、运算符/函数重载、虚函数/多态、继承、类成员访问控制、对象模型、模板、内存操作,考察点多,考试题要比面试时的笔试题难。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判断题/填空。 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进行c++基础培训,平时复习主要通过自学,课余时间为主,考试前部门答疑一次;考试试题主要从公司题库中抽取。 2.编程规范考试 编程规范考试每月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90分及格(满分100)。公司有一本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浅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浅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关系 邱君梅 (商学院会计133班学号13313316) 摘要:大学生想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且信息检索能力是衡量现代社会人才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而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依靠开设文献检索课、开放图书馆的方式。通过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的现状调研,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和文献检索课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对文献检索课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经途径。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课图书馆 1、信息素质教育 1.1、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提出 “信息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要于未来十年内在全美国实现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他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即是掌握如何使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以此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今社会,“信息素质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为了启发人的信息意识、提高人的信息能力、提升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教育和培训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运用、应变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目前,随着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普及应用,信息也随之得到空前的扩张。网络信息搜索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也被引入到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当中,并且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与对大学生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等用户教育相挂钩。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a country. We must come to see that it doesn't mean a dependency on conservative values or a strong attachment to the past, but that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 tradition is a ritual, belief or object passed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ithin a society, also a basic character of a society still maintained at present, with origins in the past. Therefore, to respect and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 is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 In the other aspe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source of nation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out a large amou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big place that technology occupies in our lives, which is shaping our homes, cars, mobile phones, etc. What's more, a parallel movement towards innovation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is underway.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novation has hugely changed our lives. However, the problem we face with is how to coordinat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is like a building of no foundation, which is easy to collapse. And without innovation, tradition is just as standstill wheels, which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imes. So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is,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 发布时间:2009-02-11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集中反映。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无须讳言,长期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发展不平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教育职能部门对其管理缺乏力度;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内涵面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信息素质教育纳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就要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科学全面地设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及加强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高素质并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掌握信息资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他们的信息行为及其效率,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信息化进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以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20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组织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1.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性。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全国对信息素质教育没有一个统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马树杉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常州工学院自创办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地方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使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几年接近100%,受到社会欢迎 一、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担负着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首先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对地方高校如何定位?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等角度提出。因此,通常有人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说成是为了避免与国内重点老高校的竞争而走差别化竞争道路的结果。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颇。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多重点老高校没有经历的或是正想发展的一类教育。与传统的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做前人未做好的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有了这样的认识,底气足,方向明,才能真正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走出新路。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够明确,突出应用的特色不足,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占的比重过大.与经济、产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工程训练太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特别要具体分析大学生进校以后是如何接受教育、受到影响、成长成才的。事实上,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大学生实际接受的培养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们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少认真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从选校到毕业的培养过程。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事实上,很少有人针对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来整体设计,协调培养过程.关注培养结果,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有很多子体系,但缺少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整合的、优化的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要涉及到如何看待、评价学生的问题,涉及到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校、系的关系,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对上述有关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图书资料和信息提供工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共青团工作、两课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工作、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工作等等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学校人才培养委员会。由人才培养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统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协调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学校还打破了专业教研室不管学生的传统习惯,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二级学院(系)要对所属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对全体学生负责,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负责的人才培养责任制。学校还建立了由专业教研室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派出导师,对学生的生涯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进行引导和指导的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制改变了过去专业教师不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的观念,改变了对学生的培养以管为主的做法,注重以引导、启发和以身作则,以榜样和权威的力量去带动和说服、激励和帮助学生的做法o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为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当具备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来重大的成就,这一切都是来自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功,然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却是来自我国领导人正确的抉择和创新思维的引领。今天,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不断的更迭,经济日益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贡献和智慧。创新当下最为火热的词语,创新不但是一個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原因。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高校时期却是培训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当下社会新时代的接班人,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的角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提升当下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开放,现在很多城市对于高校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了很多,当然随着高校的逐步普及和开放,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公民的素质综合提升,但是也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下大学生的整体能力不再像以前大学生的能力之高,大学生的整体含金量下降居多。同时,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比较单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思考模式过于传统化。然而,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都最后一个系统化学习都地方,老师需要正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加强对于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培训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遇到问题时候摆脱传统固有的思维逻辑,敢于尝试创新的思维,不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坏,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本文将从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现状分析,并提出高校对于创新的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利于我国当下大学生的成长。 1.我国当下大学生关于创新意识业的认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的扩大,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当下很多高校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较差,在平时课题上都不会认真听课,在课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而是会按照课本进行解读和思考,甚至会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存在。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老师更多的是在意学生的分数,没有能够做到以学习目的为导向的教训思维,老师也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这也往往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创新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和学校首先需要创新的重要性。最后,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大胆创新,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我们各大高校还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对于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没有能够以创新的视野去教导学生学习。 2.高校老师需提升自我创新意识,以创新视角引导学生

传统教学和创新课堂的对比与研究

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对比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拟制教育的发展。汇总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条化。教条化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为教学内容。教学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金枝玉叶,把教参中的提示当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做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作,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教学中这样的“三惟”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内容完全取自于书本,一味地依赖书本也在情理之中。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创造,而在于完成预测教学任务的程度和水平,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其次,模式化。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模式化至少体现两方面:教学结构模式化和教学行为模式化。每节课总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教学区别与自然影响以及其他影响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按理来说,这些教学环节与环节的联系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体现,表现为不同的样式,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中,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结构联系正在用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什么课型、学科都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把课堂教学结构定势起来,形成一种不变的模子,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想到课堂是活的,也是动的,不能用一种不变的模式去阉割课堂鲜活的灵魂。其实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的联系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是我觉得教学忌模式化,忌用“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我们的传统课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所有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等待教师同意后方可回答问题;所有的课堂课前都是千篇一律的礼貌用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 ,一种形式如果久而久之只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地只保留了它的形式意义,而使其实质性的内容越来越模糊。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效初显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效初显 ××××年1月14日,××××副总经理×××到××发电厂,亲自为该厂教育培训中心被命名为××××点检人员实训基地授牌。以此为标志,××××专业培训体系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也标志着××××在贯彻落实大唐“人才森林”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大力推行设备管理点检定修机制和××××的快速发展,各企业点检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对点检人员,尤其是新厂新制企业点检人员的数量、综合素质和实操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点检人员数量“稀缺”和点检人员综合能力,特别是现场经验“欠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丰富点检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发电厂人才资源密集和承揽检修项目多样化的专业资源,以点检能力提升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条新的点检人员培育模式,努力破解点检人员供给“瓶颈”。 ××××人资部专门制定下发文件,明确培训过程的“六个一”要求:一是每人签订一份安全协议,对学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确保学习期间的人身及设备安全;二是每人一本《培训日志》,要求学员每天填写,把一天工作学习情况包括实习技术笔记、体会、师傅讲的工艺标准、要求和措施等详细记入;三是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培训单位对学员、

学员对导师、培训中心对学员全面测评,确保培训质量;四是办好一份培训简报,每月一期,向公司和参训单位公布培训信息;五是撰写一篇技术论文;六是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电厂不辱使命,举全厂之力圆满完成了点检培训任务。整体工作呈现六大亮点:一是以技能鉴定取证和点检岗位持证考试为抓手,了解设备构造、检修工艺等点检基础内容,完成设备主人到检修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二是推行导师制,学员与师傅签订培训协议,一师一徒便于学习,在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参加机组检修。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外埠检修,较好地了解各个厂点检定修的开展情况、不同容量机组的检修工艺,更加深刻的体验点检与检修之间的关系。三是检修班组每天在检修前给学员讲解将要开始工作的来龙去脉,导师针对所从事的检修工作讲解他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和处理办法的实例。四是通过点检理论与检修工艺知识的集中讲课、分专业集中讲课、专家有针对性的讲课,加强学员们对点检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理解。五是利用机组检修的空闲时间,有计划的安排学员到设备部跟随点检员、下班组和驻外项目部实践学习,参与消除设备容易发生的缺陷,提高了学员们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六是结合本专业实际的理论笔试和技能口试检验学习效果。 培训结束后,共有89名学员参加集团公司点检人员岗位资格认证考试,85人顺利通过,通过率高达95.5%,创历史最好成绩。两期培训取得良好实效得到公司领导和参训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