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物理学:最小变化法 实验报告

心理物理学:最小变化法 实验报告

心理物理学:最小变化法 实验报告
心理物理学:最小变化法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心理物理学:最小变化法

班级13应用心理(1)班

姓名王璐

学号2013326670020

实验日期2014年11月3号

指导教师严璘璘

一、问题(1分)

不同频率声音的绝对阈限是否相同?

同一声音频率下,左右的听觉阈限是否有差异?

二、假设(1分)

假设一:

H0:如果在不同频率声音下绝对阈限无显著差异,那么,不同频率声音的绝对阈限基本相同。

H1:如果在不同频率声音下绝对阈限有显著差异,那么,不同频率声音的绝对阈限不同。

假设二:

H0:如果在同一声音频率下,左右耳的听力绝对阈限有显著性差异,那么同一频率下,左右耳的听觉阈限不同。

H1:如果在同一声音频率下,左右耳的听力绝对阈限无显著性差异,那么同一频率下,左右耳的听觉阈限基本相同。

三、预期(1分)

预期一:

在不同频率声音下绝对阈限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频率声音的绝对阈限基本不同。

预期二:

同一频率下,左右耳的听觉阈限基本相同。

四、方法(5分)

1、被试:(性别、年龄、人数等相关信息,1分)

(1)被试为:浙江理工大学13应用心理学班,一共41人,29名女生,12名男生。

年龄分布:

a、19岁22人次

b、20岁15人次

c、21岁4人次

(2)被试分组:按学号分为两大组,分别在不同频率下测试左右耳

A组(高声音频率4kHz)20人全为女生

B组(低声音频率256Hz)21人9名女生12名男生

2、变量(1分)

2.1自变量:声音频率左右耳

2.2因变量:听到的最小声音声响(绝对阈限)

2.3控制变量:

1)实验环境

2)变化声响时间隔的声响大小(db)

3、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两组)

4、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分组和位置

1、两人一组。写下你的合作者的名字。(王莺洁)

2、主试和被试都坐在桌旁,相互成90度方向。

3、接通听觉实验仪电源,预热5-10分钟。插好专用耳机。熟悉开关和按钮。

4、两人分别按照主试和被试要求,执行实验。

5、每次完成1种频率的测试后,主试和被试换座位,轮换测试。

6、实验完毕后,请指导老师审阅。把仪器整理好,放回原处。打扫实验室。

主试要求

1、按照要求调整好仪器的初始设定:

a)声音呈现方式选择“间断”;

b)“左耳”和“右耳”都设为关闭;

c)显示数字选择“声响db”

2、打开左耳或右耳的开关,在256Hz,4kHz这两种频率下呈现很强和很弱的声音。主试和被试都熟悉后,关闭左耳和右耳的开关。

a)根据不同频率下能听到的声音强度,选择高低音量开关。

3、在表格中填好一下内容,准备开始实验:

a)将256Hz、4kHz 这2种频率按随机顺序排列,填写在自己的表格里。

b)先填好渐减法↓呈现的第一个刺激(起始刺激)在40--50db的区间内随机选取。开始用渐增法↑时,起始刺激强度在刚刚用渐减法↓测出的阈限之下5--10db的区间随机选取。下面每次使用渐增都在个区域内随机选取刺激强度。注意,连续两次渐增或渐减的起始刺激要强度不同,以免形成反应定型。

4、呈现指导语:

“这是一个测量听力的实验,实验时请你带好耳机,用左耳(右耳)听。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更换耳机的左右听筒。将任意一只手放在桌面上,我说预备,你就注意听。如果你听到一声‘嘀’或‘嘟’,就用手指敲打桌面两下。如果间隔之后你再次听到一声‘嘀’或‘嘟’,就再用手指敲打桌面两下。总之,每次听到一声‘嘀’或‘嘟’,就敲桌面两下。如果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就不要做任何反应。一种频率的声音要做几十次。请每次反应都尽量保持标准一致”

5、说“预备”之后,打开左耳(或右耳)的开关。准备逐步调节声响。

渐减法↓呈现声音时,每种响度条件下,待被试敲击1--3次后,再降低声音强度。

当被试不做反应时,等待3-5秒(可以再次降低声音强度,并且再等待3--5秒),确定被试不能听见此时的声音刺激。

渐增法↑呈现声音时,每种响度条件下,等待3--5秒,然后再增加声音强度。直到被试做出反应,敲击桌面1--3次(可以再次增加声音强度,待被试敲击1--3次)后,确认被试不能听见此时的声音刺激。

6、记录每次被试反应的转折点。然后告诉被试,“好的。下面将开始新一轮的测

试”。注意,要按照表格列好的顺序来做。

用渐减法↓呈现声音时,转折点是在被试刚刚开始不做反应的声音刺激的强度。

用渐增法↑呈现声音时,转折点是在被试刚刚开始做反应的声音刺激的强度。

7、每测定完四个系列(↓↑↑↓为四个系列,ABBA 设计), 休息1分钟。

被试要求

1、在桌旁坐下。

2、熟悉仪器。

3、戴上耳机,熟悉声音。

4、听主试念完指导语后,如果认为没有问题,就示意“明白”,可以开始实验。如果有问题,则示意“不明白”。直到主试解释清楚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后,再示意“明白”,开始实验。

5、带眼罩,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完成实验。

5、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记分1分)

独立样本t检验

配对组样本t检验

五、结果(2分+1分统计)

1、小组内数据呈现(主试:王璐被试:王莺洁)

表一:单个被试左耳数据

刺激频率左

呈现方式(渐增↑,渐减↓)分段平均总平均值↓↑↑↓↓↑↑↓↓↑↑↓

第1

—4

第5

—8

第9—

12次

第1—12

256Hz 起

132119115151713111825131612.516.7515.08 表一:单个被试右耳数据

刺激频率右

呈现方式(渐增↑,渐减↓)分段平均总平均值↓↑↑↓↓↑↑↓↓↑↑↓

第1

—4

第5

—8

第9—

12次

第1—12

256Hz 起

2531312119

2

5

2319212721192721.52223.50

单个被试分析:在同一频率下,左右耳的听觉阈限是否有差异?配对组t检验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t observed =6.26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 t critical ,所以说明在同一频率下,左右耳的听觉阈限有显著性

差异,且右耳的绝对阈限明显高于左耳,间接说明,在同一频率下,该被试的左耳相较

右耳更敏锐。

由于只分析一个被试数量少,没有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得出的结论只能针对该被试,及为分析全班数据,给出一个猜想。

2、全班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图一:双耳两种频率的声音刺激的听觉阈限

计算分析:

问题一:在不同声音频率下,听觉的绝对阈限是否有差异?(以左耳为例)

图二:全班同学左耳在两种频率下的听觉阈限

独立样本t检验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t observed =7.67 df=39 t critical=2.02

因为t observed > t critical ,所以说明在不同的频率下,听觉的绝对阈限有显著性差异,且声音频率越高,听觉绝对阈限越低。

问题二:同一声音频率下,左右的听觉阈限是否有差异?

配对组样本t检验

声音频率在256Hz下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t observed = 1.76 df=20 t critical=2.086

因为t observed

声音频率在4kHz下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t observed = 0.58 df=20 t critical=2.086

因为t observed

问题三: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练习效应?(不同频率下,以左耳为例)

配对组样本t检验

分析声音频率为256Hz下的被试的练习效应

设:显著性水平ɑ=0.05

第1-4次与第5-8次比较

t observed = 1.12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第5-8次与第9-12次比较

t observed = 0.22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第1-4次与第9-12次比较

t observed = 1.32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分析声音频率为4kHz下的被试的练习效应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第1-4次与第5-8次比较

t observed = 0.20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第5-8次与第9-12次比较

t observed = 0.86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第1-4次与第9-12次比较

t observed = 1.05 df=11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分析声音频率为256Hz下的被试的习惯效应和期望效应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t observed = 30.46 df=5 t critical=2.57

因为t observed >t critical ,所以说明在256Hz声音频率下,渐增序列和渐减序列差异显著,且渐增序列的平均数大于渐减序列的平均数。所以被试实验中存在习惯误差。

分析声音频率为4kHz下的被试的习惯效应和期望效应

设:

显著性水平ɑ=0.05 t observed = 2.08 df=20 t critical=2.20

因为t observed

六、讨论

实验干扰因素:

1、由于两个被试同时进行实验,两人之间容易相互干扰,产生焦虑或紧张情绪,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实验环境不够安静。测试听觉的绝对阈限,应该保证实验环境的绝对安静,但测试当天噪音不断,被试容易被干扰。

3、据被试反应总感觉最后听见的仿佛是幻觉,期望效应和习惯效应还有些影响。

4、主试效应,有些主试观察被试时不够耐心,存在暗示或催促,实验操作不够严密,导致实验误差大。

5、没有给予被试足够的休息时间。在测试过程中我们总是联系不断进行,导致被试可能出现了疲劳效应。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简单反应时心理学实验报告

视觉简单反应时的练习效应* XXX (XXXXXXXX XXX XXXXXX) 摘要运用JGW-B1型心理学综合实验台,测出了人文系应用心理学专业08级1班10名女学生的视觉简单反应时。经过分析认为,实验结果发现视觉简单反应时的反应时间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视觉简单反应时;练习效应 1引言 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response latencies),是指个体从接受刺激作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1间的这段时间。反应时与我们通常听说的动作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是有差别的。具体地来说,以蹲距或起跑为例,如果我们把运动员手开始离地作为个体外部反应的开始,那么反应时就是指发令枪响到运动员手开始离地这段时间。而运动员手离地后所跑完50米所需的时间则不属于反应时,应把它归纳为运动时间。整个动作完成所需的时间则为反应时与运动时间之和。 反应时依赖于许多因素,如刺激的种类、强度及个体的因素(练习程度、适应水平、定势、动机和情绪)等。 练习效应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练习次数越多,反应越快,直到一个极限而稳定下来.反应越复杂,练习效应越显著。在实验心理学中,人们对随着被试对一个任务或给定的一系列任务中的某些任务具有日益增多的经验而产生的变化,称之为练习效应,可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练习效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技能获得都是通过无数次的练习获得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被试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量,分析是否存在练习效应,试图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为练习效应提供实验证据。 2方法 2.1被试 选择福州大学阳光学院08应用心理学专业10名学生作为被试。被试视力正常,无色盲,矫正或裸眼视力正常。 2.2仪器 天津师范大学生产的JGW-B1心理综合实验台。 2.3实验设计 *XXX,XXXXX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XX,E-mail:XXXXXXXXXXXXX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雷飞心理班20131340001 1.引言 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三种反应时有如下关系: 简单反应时a简单 选择反应时b简单辨别刺激选择反应 辨别反应时c简单辨别刺激 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例如:要了解被试的选择反应所用的时间,就要测他的b反应时和c反应时。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差就是他选择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c反应时。 2.方法 2.1被试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013级心理班全体学生公21人,男8名,女13名,年龄19——22岁。 2.2仪器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3程序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 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使用一号接口反应盒的绿键做反应。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另外以每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最后以有效的结果均值为其简单反应时。 3.结果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实验报告(简单反应时)

光简单反应时和声简单反应时 一、引言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并要求他们只做单一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测试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以及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反应时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因变量之一,唐德斯最早对反应时进行了划分,划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等。而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之后他带领他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他的学生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卡特尔还做了许多关于简单反应时的实验,他认为被试在做简单反应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运动的手指上,当刺激到来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因此反应很快。冯特的另一个学生,屈尔佩则发展出一种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反应时与复杂反应时,其学生还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影响。由于反应时是一个很敏锐的反应变量指标,因而可以作为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前后心理活动过程的客观指标,在实践中可作为职业选拔的指标。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简单反应时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是否存在感觉通道差异。 二、方法 1.被试:女,20岁(4人);男,21(2人),被试身体健康,视力、听力均正常。 2.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202-5反应时装置。 3.程序: 1.将主机与附机EPT202-5反应时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2.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简单反应时→学号→姓名→次数(20) →选择刺激光(颜色任选),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呈现绿色指示灯后,被试即可开始进行测试。被试手按EPT202-5反应时上的〈启始位〉键,等待0.5-2.0秒后,将呈现光刺激。被试看到光刺激后,手指迅速离开〈启始位〉键。反应时记录从光刺激呈现开始,到被试离开〈启始位〉键结束。实验中,如被试不再按住〈启始位〉键,仪器将自动进入等待状态,直到重新按住〈启始位〉键,才会发出下一次刺激。如此往复,直到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4.同一被试刺激光的颜色要一致,不能中途变化。正式实验前要被试进行练习,以熟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定实验报告 专业: 安全工程 指导教师: 陈明利 组员: 欧泽兵胡良民 于清华李欣燃 张琛晨王旭

2014年7月20日 反应时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 (2)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 (3)探索简单平均反应时与练习次数的关系; 【实验设备】 BD-II-510A型反应时测定仪 【实验方法】 用反应时测定仪对本小组1女5男做视觉反应时的测量实验。 【实验结果】 记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平均值,并制作不同类型的平均反应时的折线图;不同被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折线图。 【实验理论依据】 反应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是指刺激施与有机体之后到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如眼睛、耳朵)引起感官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运动器官,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通常,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三类。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赫希在1861~1865年间测量了视觉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毫秒,声为140毫秒,触觉为140毫秒,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又称为C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被试既要辨别当前出现的是哪个刺激,又要根据出现的刺激选择事先规定的反应。这种反应更能体现人的智能和能力。在选择反应时中,选择数越多,则选择反应时越长,选择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也越长。对选择反应时作出系统区分的当属唐德斯(1868),他运用减因

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心理学下作业

《实验心理学》(下学期)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被称为( C )。 A. 绝对感受性 B. 绝对感觉阈限 C. 相对感受性 D. 差别感觉阈限 2. 在测定阈限的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变化的方法是( D )。 A. 极限法 B. 最小变化法 C. .恒定法 D. 平均误差法 3. 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个定律被称为( C )。 A. 幂函数定律 B. 对数定律 C. 韦伯定律 D. 斯蒂文斯定律 4. 不属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是( D )。 A. 极限法 B. 平均误差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信号检测论法 5. 《心理物理学纲要》(1960)的著者为( B )。 A. Wundt B. Fechner C. Ebbinghaus D. Skinner

6. 在心理物理学实验中,被试在递增刺激序列中坚持报告“无”,在递减序列中坚持报告 “有”,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产生的实验误差类型为( B )。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C. 空间误差 D. 动作误差 7. 不仅有相等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的量表为( B )。 A. 等距量表 B. 比率量表 C. 顺序量表 D. 命名量表 8. 当闪光的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 连续的光,这种现象被称作( C )。 A. 颜色互补 B. 聚光灯效应 C. 闪光融合 D. 闪光凝聚 9. 在检测论法实验中,如果被试对出现的信号判断为没有信号,则这类反应为( B )。 A. 击中 B. 漏报 C. 正确否决 D. 虚报 10. 在一项雷达实验中,共要求雷达判断180次,其中无信号(N)100次,有信号(SN) 80次。而雷达对无信号刺激判断为80次无信号,20次有信号;对有信号的刺激判断为60次有信号,20次无信号,则雷达的击中率为(A)。 A. 60/80 B. 20/60 C. 80/100 D. 80/180 11. 在心理学的反应时实验中,反应时指的时间段为( C )。 A. 有机体执行反应的时间。 B. 刺激呈现的时间。 C. 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D. 刺激与刺激间隔的时间。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反应时实验报告

大学生视觉反应时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 摘要以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A作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探讨颜色差异、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差异和练习效应三个因素对大学生视觉反应时的影响并得出结论:(1)大学生A 的视觉反应时符合减数法原理;(2)大学生A视觉反应时的颜色差异和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差异显著;(3)大学生A视觉反应时受练习效应的影响。 关键字大学生视觉反应时影响因素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Optical Reaction Time Abstract A case study on a sophomore’s optical reaction time that analyzes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colors, the dominant hand and the practice effect . The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result of the sophomore’s optical reaction time corresponds to Donders subtractive method; (2) The results of the sophomore’s optical reaction time in different colors and different hands show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3) The sophomore’s optical reaction time is affected by the practice effec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optical reaction time; affect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1 引言 视觉反应时是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功能核心测试指标之一,主要反映受测试者的视觉反应速度和手眼配合能力[1]。影响视觉反应时的因素有很多,王建平等学者做过关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对视觉反应时测试结果的影响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表明各种混杂因素中,除饮酒对视觉反应时测试结果无明显影响外,其他诸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等因素对视觉反应时测试结果均有明显的影响[1];也有研究表明视野不同区域也会影响视觉反应时,且左视野的视觉反应时小于右视野的视觉反应时[2]。 基于前人对视觉反应时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以1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简单探讨颜色差异、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差异和练习效应对该大学生的视觉反应时的影响,希望对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视觉反应时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 一、【目的】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和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差异。 二、【实验仪器】EP202/203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三、【实验内容】 1、简单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又称A反应时。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2、选择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四、【实验结果】

下面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相关t检验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ρ=0 H1:ρ≠0 ɑ=0.05 相关性 简单反应 选择反应 简单反应 Pearson 相 关性 1.151 显著性(双 侧) .849 N44 选择反应 Pearson 相 关性 .1511 显著性(双 侧) .849 N44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ν=2,查t值表,t0.05/2,2=0.950,本例的|t r|=0.1510.05,按ɑ=0.05的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之间没有相关性。 五、【讨论】 1、影响反应时快慢的因素包括仪器的好坏,外界环境的干扰,个体间的差异,个体机体状态,额外的动机,感觉通道,复合刺激,练习效应,刺激强度等。 2、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因此,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慢,花费的时间更长。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一共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心理实验报告之反应时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反应时实验 指导老师: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 摘要:本实验为视觉反应时实验,由简单反应,选择反应,辨别反应组成。反应时为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09级学生。实验结果显示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选择时间都与选择反应时有显著相关关系,年龄对选择时间及辨别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时间辨别时间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 1.引言: 1.1简介: 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1.2方法与程序: 简单反应时 a 基线时间 选择反应时 b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辨别反应时 c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 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例如:要了解被试的选择反应所用的时间,就要测他的b反应时和c反应时。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差就是他选择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c反应时。 2.方法: 2.1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09级学生,共86人,剔除选择反应错误次数4次以上的7人,剔除选择时间和辨别时间为负数的同学29人,得到有效数据50份。 2.2实验工具: 2.2.1数据采集 反应时实验电脑程序。 2.2.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数据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处理。 2.3实验程序: 简单反应(a反应时): 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被试均按绿键反应。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实验心理学作业之心理物理学方法

传统心理物理法 一、最小变化法 I 特点:探索从感觉不到到感觉到的转折点和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 1、刺激是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 2、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出现 3、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不同 4、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5、每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 II 阈限的测定 1、绝对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重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一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当被试说不清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2、差别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到大或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四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为“+”;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 阈限计算: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为常误。 III 误差及其控制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错误。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劳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随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

反应速度心理实验报告

反应速度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星期X 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楼XXX教室 学生姓名: XXX(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普通心理学XXX老师 一、引言 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即应激性是生物体的7个基本特征之一,不论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都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回应。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我们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各种外界的刺激下,针对个体反应速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发现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而且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外界刺激,提高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实验目的 (一)了解自身的简单反应能力和复杂反应能力,以自身为个例深入学习反应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探讨更多反应速度的规律性。 (二)以计算机为平台学好相关心里测量数据的整合和总结,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步骤和方法 (一)步骤 1.打开实验室里的计算机中的测试软件,点击“反应测试”,出现“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 2.每组测试开始前会有3次练习,而后进入10次真正的训练。以反应速度为最优成绩,电脑会提示训练者是否打破自己的最高纪录,

并予以相应的鼓励或是表扬。 3.“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两个实验测试各测试20次,并记录实验结果。 (二)方法 1.“简单模式”:实验者要求在电脑屏幕中看到“红色方块”时以最快速度按下“L”键。 2.“复杂模式”:实验者要求在电脑屏幕中看到“黑色方块”以最快速度按下“A”键;在看到“白色方块”按下“L”键。 四、实验结果及处理 反应速度测试报告(单位:秒)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心理咨询学习心得体会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 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二、情感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辨认来访者语言及非语言中反应出的情感,反馈给来访者,并使来访者觉察且接受自己的情感; 2.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语言中透露或明显的情感,应注意是来访者叙述时的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