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本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本

第一单元 口腔粘膜组织和口腔癌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复习思路:
1.复习顺序?
2.复习思路?

口腔组织病理学:
1.牙体组织(6页)
2.牙周组织(2.2页)
3.口腔粘膜(2页)
4.涎腺(2页)
5.口腔颌面部发育(2页)
6.牙的发育(3页)
7.牙的发育异常(2页)
8.龋(2页)
9.牙髓病(1页)
10.根尖周病(2页)
11.牙周组织疾病(满2页)
12.口腔粘膜病(5页)
13.颌骨疾病(3页)
14.涎腺疾病(5页)
15.口腔颌面部囊肿(4页)
16.牙源性肿瘤(4.2页)
17.口腔癌(1.7页)

我们是否可以换个复习顺序?

1.组病复习总思路+口腔粘膜 +口腔癌(3.5页)
2.口腔粘膜病(4.1页)
3.口腔颌面部发育(2页) 口腔颌面部囊肿(3.5页)
4.口腔颌面部囊肿对比总结 颌骨疾病(2.5页)
5.涎腺(1.4页) 涎腺疾病(4.2页)
6.牙源性肿瘤(4.2页)
7.牙体组织(5.5页)
8.牙周组织(2.2页) 牙周组织疾病(2.0页)
9.龋+牙髓病+根尖周病(4.4页)
10.牙的发育(2.8页) 牙的发育异常(1.2页)

组病的复习思路
1.最重要的知识点:疾病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而不是死记硬背全部病理学描述!)
2.最重要的复习方法是将正常结构与肿瘤、囊肿和发育异常等异常病变结合复习。
3.易混知识点记忆:区别比较记忆!(各种英文名称;各种囊肿;各种肿瘤)
第三单元 口腔粘膜

大纲要求:
1.口腔粘膜的基本结构
口腔粘膜上皮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口腔粘膜的分类
(1)咀嚼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2)被覆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3)特殊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基本结构
口腔粘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部分粘膜有粘膜下层。
组成口腔粘膜上皮的细胞有角质形成细胞与非角质形成细胞之分。

一、角质形成细胞
角化的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构成,由表层至深层共分为四层。
1.角化层:上皮的最表浅层,由角化或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
2.粒层: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3.棘细胞层:细胞体积大,多边形,由增生的基底细胞发育而来,胞浆常伸出许多小的刺状突起,称细胞间桥。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间桥的突起相连乃是桥粒。
4.基底层:位于上皮层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的细胞。借基底膜与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相连。有分裂繁殖能力。
基底细胞

和深部棘层细胞亦称生发层,能不断分裂增殖,可补充表层脱落的细胞。
有角化的口腔上皮分层(重要!)
1.角化层
2.粒层
3.棘细胞层
4.基底层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①黑色素细胞:位于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层。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特殊染色见胞浆有细长的突起。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在口腔粘膜中,牙龈、腭、舌等粘膜可出现较明显的色素沉着。可成为口腔粘膜色素痣和黑色素瘤的来源;
②朗格汉斯细胞:也是一种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位于口腔粘膜上皮的深部。胞浆内有特殊的朗格汉斯颗粒,其功能和特征与巨噬细胞类似,是抗原呈递细胞,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
③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分布于基底细胞层内,可能来自神经嵴或上皮细胞。与上皮内的神经末梢关系密切。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

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分类
一、咀嚼粘膜
二、被覆粘膜
三、特殊粘膜

一、咀嚼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包括硬腭和牙龈粘膜。其特点是:
上皮较厚,表层有角化,可为正角化或不全角化。
有粒层,细胞间隙宽并见细胞间桥
固有层厚,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呈网状,固有层的乳头多而长,与上皮钉突呈指状镶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可有效地防止上皮在外力作用下与下面的结缔组织分开。
咀嚼粘膜或借固有层直接附在骨膜上,形成粘骨膜;
或借粘膜下层与骨膜相连。

二、被覆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咀嚼粘膜和特殊粘膜以外的口腔粘膜,均称为被覆粘膜。
此类粘膜表层无角化,富有弹性,可承受张力。
上皮一般较咀嚼粘膜厚,结缔组织乳头短而粗,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面较平坦。
被覆粘膜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有较疏松的粘膜下层。
(一)唇(重要!)
唇红:
1.上皮有角化,细胞中有很多角母蛋白,所以透明度大。
2.固有层内结缔组织乳头狭长,乳头中含有许多毛细血管袢,血色透露于上皮表面,使唇红部呈朱红色。
(1.当贫血或缺氧时,唇红部表现为苍白或发绀。2.唇红部粘膜下层无粘液腺及皮脂腺,故易干裂。)
唇粘膜:
1.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棘层较厚。
2.固有层含致密的结缔组织,乳头短而不规则。粘膜下层较厚,内含混合性腺体即唇腺。
(二)颊粘膜
颊粘膜的口角后部的区域,有时可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即异位增生的皮脂腺,称为福代斯斑(Fordyce’s spot)。

三、特殊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注意:
舌背粘膜----特殊粘膜
舌腹粘膜----被覆粘膜
特殊粘膜为舌背粘膜
在功能上属咀嚼粘膜,但又有相当的延伸度,有被覆粘膜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征是其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部分乳头上皮内还有味觉感受器。
(一)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
数目最多,乳头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上皮的浅层细胞经常有角化和剥脱现象。
舌苔附着的部位。
舌苔的色泽、分布、厚度、干腻等变化反映了一些全身情况的改变,临床上可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如:丝状乳头萎缩,则舌面光秃;如舌苔剥落呈地图样者,称为地图样舌。
(二)菌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
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有的菌状乳头的上皮内可见少数味蕾,故亦有味觉作用。
当菌状乳头增生、肿胀、充血并呈草莓状时,临床称为草莓舌。
当菌状、丝状乳头均萎缩,致使舌面乳头消失而呈光滑一片,平如镜面时,临床称之为光滑舌或镜面舌。
(三)轮廓乳头(vallate papilla)
约10个,沿界沟的前方排列成一行。在乳头的环沟侧壁上皮内,有许多染色浅淡的卵圆形小体,称味蕾,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四)叶状乳头(foliate papilla)
位于舌侧缘的后部。在人类此乳头已退化为5~8条平行的皱襞。正常时此乳头不明显,一旦发生炎症则可引起肿痛。
小结:舌乳头的分类和重要知识点(重要!)

数量 部位 功能与临床联系
丝状乳头 最多! 遍布舌背,舌尖部最多 1.舌苔附着的部位
2.舌面光秃;地图舌
菌状乳头 较少 分散于丝状之间,位于舌尖和舌侧 1.部分感受味觉
2.草莓舌;镜面舌(光滑舌)
轮廓乳头 最少(体积最大)! 界沟前方排成一列 有味蕾,感受味觉
叶状乳头 正常不明显 舌侧缘后部 炎症时肿大

例题
93.唇红部组织的特征是( )
A.上皮无角化
B.固有层结缔组织乳头狭长,含有毛细血管袢
C.含有丰富的粘液腺
D.偶尔会有皮脂腺
E.含有明显的粒细胞层
【答疑编号21010101】
答案:B

A.数目最多,舌尖部较多,体积较小,略呈锥体状
B.体积最大,约10个左右,沿界沟的前方排列成一行
C.位于舌侧缘的后部,在人类仅有5~8条平行的皱襞
D.呈卵圆形,为味觉感受器
E.数目较少,色较红,呈蕈状,顶端圆形
67.轮廓乳头( )
【答疑编号21010102】
答案:B
68.叶状乳

头( )
【答疑编号21010103】
答案:C
69.丝状乳头( )
【答疑编号21010104】
答案:A
70.菌状乳头( )
【答疑编号21010105】
答案:E
第十七单元 口腔癌

口腔癌--大纲要求
口腔粘膜癌病理
1.原位癌
2.鳞状细胞癌
3.疣状癌
4.基底细胞癌

一、原位癌
或称上皮内癌,指病损鳞状上皮全层或几乎是全层呈现癌细胞特点,但没有浸润间质。


可见于口腔粘膜,如龈、腭、舌、口底、颊和唇部,常见于老年男性。
临床表现常为白色或红色斑块,表面不平,呈颗粒状或乳头状,也可形成溃疡。
镜下:主要是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表现为染色质过多,核分裂相增加,以及细胞和核多形性。上皮成熟和分化异常,分层不规则。基底细胞极性丧失,层次增多。棘层内见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但癌细胞未穿破基底膜,无间质浸润。固有层内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原位癌被认为是侧向发展的上皮内癌或癌前病变,无浸润,不转移。

二、鳞状细胞癌
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8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本部分不重要)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部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不一样的。Tiecke和 Bernier报告舌粘膜鳞状细胞癌占全部口腔癌的半数以上(52%);国内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六所院校病理科统计,以舌粘膜鳞癌为最多,其次为牙龈,再次为颊、唇、腭、臼底等部位。
肉眼观:常呈菜花状,边缘外翻,有时也可形成溃疡。
镜下:鳞状上皮增 生,侵入结缔组织内,为蟹足状。癌细胞呈团块或条索状排列,称为癌巢。癌巢的外周细胞相当于基底细胞,中心部分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组织学上估计恶性程度的主要形态根据是增生和分化的表现。
快速而异常增生的特征:染色质过多,核分裂相多以及细胞与胞核的多形性。
癌组织分化的特征:细胞间桥的存在和角蛋白的产生。
Broder分级(一般了解)
Broder按未分化的癌细胞所占的比例,将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
25%以下: Ⅰ级;
25%~50%:Ⅱ级;
50%~75%:Ⅲ级;
75%以上: Ⅳ级。


口腔鳞状细胞癌分为三级(重要!)
Ⅰ级:角化珠量多,细胞间桥明显,核分裂少见,无非典型核分裂象及多核巨细胞,细胞和胞核的多形性程度最轻。
Ⅱ级:角化珠少见或无,细胞间桥不显著,核分裂少可见,偶见非典型性核分裂象,细胞和胞核呈中度的多形性。
Ⅲ级:角化珠罕见,无细胞间

桥,核分裂相较多,可见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多核电细胞常见,细胞和胞核的多形性明显。
播散途径:
直接扩展至邻近组织;通过淋巴道;血道转移。
舌癌、口腔后部癌最易在颈部淋巴结形成转移癌;而口腔前部癌,特别是唇癌则罕见转移。
播散到锁骨水平以下是少见的,血道转移则更为罕见。

三、疣状癌
已明确为非转移性高分化鳞癌的亚型。
常发生于老年患者,75%为男性。
口腔为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其中以下唇多见,颊、舌背、龈、牙槽粘膜均可发生。
肉眼:呈白色刺状或乳头状突起,高出表面,乳头之间有深裂隙。
镜下:棒状乳头+具有明显角化的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呈钝性突入间质。
呈外生性生长,细胞轻度不典型,同时上皮以球状钉突形式向下方结缔组织内呈局部破坏性推进生长。内生性上皮内可见小囊腔,内含不全角化物质或形成不全角化性栓塞。结缔组织内常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生物学特点:生长缓慢,有局部侵蚀性,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一般不转移,局部淋巴结的增大为炎症所致。

四、基底细胞样癌(注意:改动较多!)
第六版教材: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基底样癌;腺样囊性癌
好发于喉/咽下/舌根部。生长迅速。
肉眼:中央溃疡性肿块,伴粘膜下广泛的硬结。
镜下:由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两部分组成。
基底样细胞:小,核浓染,无核仁,排列紧密,可呈栅栏状排列。

例题1:
27.男,60岁,唇部有一包块,常有溃疡,边缘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镜下可见癌细胞向黏膜下层浸润生长,呈团块状排列,形成癌巢,中间可见角化珠。癌巢周边立方状基底细胞中可见核分裂像。病理诊断为( )
A.鳞状细胞癌
B.基底细胞癌
C.乳头状瘤
D.腺癌
E.未分化癌
【答疑编号21010106】
答案:A
例题2:
83.舌癌病变镜下见角化珠量多,细胞间桥明显,核分裂少见,无非典型核分裂相及多核巨细胞。应归为( )
A.鳞癌Ⅲ级
B.鳞癌Ⅱ~Ⅲ级
C.鳞癌Ⅰ级
D.鳞癌Ⅰ~Ⅱ级
E.鳞癌Ⅱ级
【答疑编号21010107】
答案:C
5.男,65岁,口底区有一菜花样肿物,质硬,不活动。镜下可见角化的上皮向外呈乳头状过度增生,向下浸润至结缔组织内,细胞轻度异型。结缔组织内炎症反应不明显( )
A.腺样鳞状细胞癌
B.腺鳞癌
C.未分化癌
D.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E.疣状癌
【答疑编号21010108】
答案:

E
12.下述哪一项不是疣状癌的特征( )
A.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B.以下唇多见
C.呈白色刺状或乳头状
D.生长迅速
E.上皮细胞成球状向下方结缔组织中破坏性推进生长
【答疑编号21010109】
答案:D

第二单元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 基本病理变化
第二节 常见口腔粘膜病病理
大纲要求:
1.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2)上皮异常增生
3)棘层松解
4)疱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6)糜烂和溃疡
2.常见口腔粘膜病病理
(1)口腔白斑
(2)红斑
(3)口腔扁平苔藓
(4)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5)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6)天疱疮
(7)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8)念珠菌病
(9)肉芽肿性唇炎
3.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1)口腔毛状白斑的病理变化
(2)其他表现
第一节 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二、上皮异常增生
三、棘层松解
四、疱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六、糜烂和溃疡

一、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一)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在口腔粘膜,指正常情况下有角化的区域角化层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区域出现角化。分为两种:
1.过度正角化: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
(二)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有两种情况:
1.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
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二、上皮异常增生
非典型性:与癌前病变有关的个别细胞改变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了解):
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⑨细胞核浓染;⑩核仁增大;(11)细胞粘着力下降;(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三、棘层松解

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
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四、疱
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
疱的内容物有浆液(水疱)、血液(血泡)及脓液(脓疱)。
直径超过5mm者称大疱。小的水疱直径在1~3mm左右
若聚集成簇,称为疱疹。
口腔粘膜的疱由于经常接受机械刺激,所以疱形成后很快就破裂,且不结痂皮,这是由于口腔内经常有唾液湿润的缘故。
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为:
(一)棘层内疱
疱在上皮的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之上,有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失去粘附力而彼此分离。见于天疱疮,也见于病毒性水疱。
(二)基层下疱
疱在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与固有层分离。
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
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此种病变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六、糜烂和溃疡
糜烂的定义: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
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如疱疹。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由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溃疡的定义: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
按其破坏的程度,可分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
1.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不留瘢痕,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2.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粘膜下层,痊愈后遗留瘢痕,如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检查溃疡时要注意边缘是否整齐,有无倒凹;溃疡面有无假膜形成;底部是平坦,还是有颗粒结节;基底部有无硬结;是否向内周浸润。这些现象对于确定诊断及分析粘膜病特别是早期发现恶性病变都很重要。
第二节 常见口腔粘膜病病理

(1)白斑
(2)红斑
(3)口腔扁平苔藓
(4)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5)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6)天疱疮
(7)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8)念珠菌病
(9)肉芽肿性唇炎

一、白斑
白斑(leukoplakia)是指在粘膜表面发生的显著的白色斑块,不能擦掉,在临床和病理上都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

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
当白斑癌变时,表面出现过度不全角化层。
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良性病变,除上皮过度角化外还有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细胞。上皮钉突虽伸长且变粗,但仍整齐,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上皮疣状增生见于疣状白斑,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棘层增生,表层有过度角化,粒层明显。
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一片上皮组织发生紊乱,如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核分裂相增加,基底细胞极性改变,细胞异型性及错角化等。
在电镜下看到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有基底膜断裂、移位或形成复层;
上皮异常增生是白斑和癌之间的过渡阶段。分为轻、中、重三级,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原位癌是指上皮层内细胞恶变,而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二、红斑
红斑(erythroplakia)也称为增殖性红斑,红色增殖性病变,是1911年奎来特(Queyrat)所提出,因此也称为奎来特红斑。
红斑的命名为当前国际统一的命名,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上和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病理变化:
红斑在组织学上恶性者所占的比例比白斑高。
1.均质型红斑在镜下有的表现为上皮萎缩,有的为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
2.颗粒型红斑大多为原位癌或已经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润癌。
3.只有少数为上皮异常增生,这种类型的癌可以面积较大,也有的表现为多中心性生长。
颗粒型形成的机理:上皮钉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
红斑形成的机理:表面上皮由不全角化层覆盖,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结缔组织中血管增生且扩张充血。

三、口腔扁平苔藓
是一种皮肤粘膜病,大约有44%的扁平苔藓患者伴有口腔粘膜病变
口腔扁平苔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粘膜的白色或灰白色网状或线状条纹;舌粘膜主要表现为浅白色斑块。
镜下所见:
在粘膜的白色条纹处,上皮有不全角化层;在粘膜发红区则无上皮角化。棘层增生者较多,也可见棘层萎缩。
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少数钉突尖端变成锯齿状。
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因此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液化明显者可出现上皮下疱。
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浸润带,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粘膜下层。
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colloid body)或称Civatte小体,呈圆形或

卵圆形,平均直径为10μm,为均质嗜酸性,PAS染色阳性。其来源可能是变性的上皮细胞。


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为结缔组织病的一种,分为慢性盘状型、急性系统型和亚急性型。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皮肤和口腔粘膜病变为主
临床表现为皮肤在红斑的基础上覆盖白色鳞屑,当揭去鳞屑时,可见扩大的毛孔,在鳞屑的内膜有棘刺状的角质栓;
口腔粘膜则为红斑、糜烂、出血,在唇红部可出血结痂,陈旧性病变有萎缩、角化并出现放射性条纹。
镜下所见:
上皮表面有过度角化,多为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有剥脱,有时可见角质栓塞;
棘层萎缩变薄
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长;
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
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管壁不整,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PAS阳性类纤维蛋白沉积,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基底膜可增厚。上述病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存在,但有诊断意义。
口腔病变组织的上皮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形成一条翠绿色的荧光带,称为狼疮带,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五、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为癌前状态!
病因不明,可能与食辣椒,嚼槟榔等刺激有关。
临床上早期出现疱、溃疡;后期粘膜变白、硬,触诊有粘膜下纤维条索。可出现张口受限。
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为结缔组织发生纤维变性。
分为四个阶段:
①最早期:固有层出现胶原纤维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
②早期:紧接上皮下出现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带,其下方胶原纤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
③中期:固有层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水肿轻微,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④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上皮萎缩,钉突变短或消失。有时上皮增生,钉突肥大并可出现异常增生。

六、天疱疮
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疾病过程中约有90%的患者累及口腔粘膜。发生于口腔粘膜者主要为寻常性天疱疮。
病理变化:
天疱疮的病理特征为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
细胞间桥消失,使棘层细胞松解,彼此分离,在上皮内形成裂隙或出现大疱,其部位常在棘层内或棘层和基底层之间。
如疱顶破裂脱落,往往在疱底可见不规则结缔组织乳头,表面覆盖一层基底细胞,呈绒毛状。



液内可见松解脱落的上皮细胞,单个或成团,称天疱疮细胞(Tzanck cell)。这些细胞水肿、变性呈圆形,胞核圆形,大而肿胀,染色质多,胞核周围有窄的晕。
将大疱剪去疱顶,刮疱底组织进行涂片,用姬姆萨或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观察到天疱疮细胞。
采用荧光抗体法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病变部位及邻近上皮的棘层细胞周围有免疫球蛋白如IgG或IgA阳性染色,呈鱼网状。涂片染色也有相同结果。

七、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良性粘膜类天疱疮为疱性疾病,由于水疱发生于上皮下方,组织愈合后形成瘢痕,因而又称瘢痕性良性类天疱疮。
病理变化:
为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平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
晚期粘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增生亦较多见。
与寻常性天疱疮区别:上皮剥脱后结缔组织表面无残留的基底细胞层,上皮内无棘层松解。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病变组织及其邻近的粘膜上皮区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主要见于IgG、IgA、IgM和C3,与基底膜区的半桥粒相结合,可观察到翠绿色的荧光带沿基底膜区伸展。
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循环抗体,主要为抗基底膜抗体,其滴度一般与疾病的活动情况相关,且抗体的滴度较寻常性天疱疮为低。
补充: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鉴别(重要!)

水疱的位置 疱底 抗体结合部位
天疱疮 上皮内(棘层内或棘层和基底层之间) 绒毛状(基底细胞覆盖) 棘层细胞周围
类天疱疮 上皮下(基底层下方) 瘢痕(无基底细胞覆盖) 沿基底膜区伸展

八、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婴、幼儿营养不良,全身重度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或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髓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皆可诱发念珠菌感染。
病理变化:
粘膜病变一般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上皮表层水肿,角化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常形成微小脓肿。
棘层增生,上皮钉突呈圆形,基底膜部分被炎症破坏。
在角化层或上皮的外1/3处可见菌丝,菌丝与上皮表面多呈垂直型或呈一定角度,HE染色不甚清晰,PAS染色为强阳性。
结缔组织中有充血的毛细血管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雪口)的白色斑膜在镜下为上皮变性坏死,并有大量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九、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的病因不明

,近来认为肉芽肿性唇炎是梅一罗综合征(Melkersson Rosenthal syndrome)的不完全型。
病理变化:
镜下见血管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成结节样聚集,有时结节内有多核巨细胞,类似结节病的组织表现(肉芽肿性炎)。
结节中心无干酪样坏死。
第三节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一、口腔毛状白斑
最重要的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
本病通常发生于舌的外侧缘,一般多为双侧(80%左右)。
肉眼观察为白色毛绒状表现,不易被擦掉,有时可有溃疡形成。
镜下所见:
口腔粘膜的上皮钉突肥厚并伸长,棘层明显增生,表面为厚薄不均的不全角化,呈粗糙的皱褶或毛绒状,多为过度不全角化形成的刺状突起,有时可有脱屑。
靠近表层1/3的棘细胞层常可见肿大的气球样细胞,可为单个或成簇状排列,胞浆浅染,一部分细胞空泡变性或在胞核周围呈现环状透明区。
电镜观察:在上皮靠近表层部位的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这种颗粒可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也可出现于细胞核中,其直径长短不一。
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的炎症不明显,有时由于真菌感染,在菌丝周围可见单核细胞常呈灶状浸润。

二、其它表现
(一)念珠菌病
(二)HIV牙龈炎
(三)HIV牙周炎
(四) Kaposi肉瘤
(五)非霍奇金淋巴瘤
补充: Kaposi肉瘤
最常见的AIDS相关肿瘤
最好发于腭部黏膜,其次咽部
病理变化局限于黏膜固有层
1.有轻度异形性的梭形细胞集在许多管腔不整的血管腔隙周围
2.可见红细胞渗出
3.炎症细胞主要为浆细胞
4.可见嗜酸小体,PAS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34-35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上皮细胞核
B.上皮细胞浆
C.上皮细胞间的桥粒
D.基底膜
E.固有层细胞
34.免疫荧光方法探查寻常性天疱疮时,抗体与什么结合( )
【答疑编号21020101】
答案:C
35.免疫荧光方法探查良性黏膜类天疱疮时,抗体与什么结合( )
【答疑编号21020102】
答案:D

(82-84题共用备选答案)
A.棘层内疱常见于
B.基层下疱常见于
C.气球变性常见于
D.上皮异常增生常见于
E.网状变性常见于
82.白斑( )
【答疑编号21020103】
答案:D
83.天疱疮( )
【答疑编号21020104】
答案:A
84.类天疱疮( )
【答疑编号21020105】
答案:B
7.男,70岁,牙龈上有一水疱,疱壁较厚,色灰白,有时溃破

。镜下可见上皮基底层下疱,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病理显示上皮基底膜区有翠绿色的荧光带。病理诊断为( )
A.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B.天疱疮
C.剥脱性龈炎
D.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答疑编号21020106】
答案:A
9.女,45岁,颊黏膜有红斑样病损,表面糜烂,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条纹。鼻梁两侧皮肤有蝴蝶斑。镜下可见上皮层萎缩变薄,表层过度角化,可见角质栓,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固有层浅层胶原纤维水肿,变性。小血管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病理诊断是( )
A.白斑
B.扁平苔藓
C.天疱疮
D.红斑
E.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答疑编号21020107】
答案:E
10.男,3个月,颊黏膜和舌腹部充血,上有凝乳状白点,针尖大小。颊唇区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片。镜下可见上皮表层水肿,棘层增生,上皮钉突呈圆形,角化层可见菌丝,基底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 )
A.白斑
B.白塞综合征
C.扁平苔藓
D.天疱疮
E.念珠菌病
【答疑编号21020108】
答案:E
20.男,50岁,软腭处有一疱,约1×1cm2大小,稍有糜烂,疼痛明显。皮肤尼氏征阳性。镜下可见,棘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的上方,疱底可见不规则的乳头成绒毛状突起,突起表面有基底细胞层。固有层有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 )
A.天疱疮
B.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C.扁平苔藓
D.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E.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答疑编号21020109】
答案:A
35.女,38岁,双颊粘膜白色病变1年。活检标本见上皮萎缩,表面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呈不规则延长,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液化明显者可出现上皮下疱,固有层内近上皮区域见淋巴细胞浸润带。病理诊断应为( )
A.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B.寻常性大疱疮
C.扁平苔藓
D.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E.念珠菌病
【答疑编号21020110】
答案:C
36.女,40岁,下唇反复糜烂、出血、结痂1年。活检标本见上皮表面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有剥脱,有时可见角质栓塞,上皮钉突增生、伸长,基底细胞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有PAS阳性类纤维蛋白沉积,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应为( )
A.肉芽肿性唇炎
B.糜烂型扁平苔癣
C.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D

.非特异性肉芽肿
E.慢性唇炎
【答疑编号21020111】
答案:C

第三单元 口腔颌面部发育与口腔囊肿

大纲要求
五、口腔颌面部发育
1.腮弓和神经嵴
腮弓和神经嵴的衍化
2.面部的发育
(1)发育过程
(2)发育异常
3.腭部的发育
(1)发育过程
(2)发育异常
4.舌的发育
(1)发育过程
(2)发育异常

第一节 腮弓和神经嵴

一、腮弓的衍化
1.胚胎发育到第4周时,在胚体头部两侧出现六对柱状弓形隆起,称为鳃弓。
2.鳃弓之间有鳃沟。六对鳃弓中,第一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二对称舌弓,第三对称舌咽弓,其余三对无特别的名称。
3.下颌弓参与面部和腭的发育,第一、二、三和四对鳃弓则参与舌的发育。
4.第三、四对鳃弓在发育过程中被第二鳃弓所掩盖,成为颈囊,其残余上皮可发生囊肿或鳃瘘。
5.第l鳃沟和第l、2鳃弓发育异常时,可在耳屏前方形成皮肤的狭窄盲管或 点状凹陷。此种异常多为先天性,称先天性耳前窦道。如果此盲管继续向深部延长,与鼓室相通,即为耳前瘘管。

二、神经嵴的衍化
●神经嵴细胞来自外胚层,在神经管形成前发生广泛移动,称为外胚间充质,它们在颅面和牙齿发育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将形成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韧带等组织器官。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重要!)
本部分记忆关键:必须形象理解着记忆!

一、发育过程
●早期阶段可以分为两步:
1.面部各突起的生长分化
2.各突起的联合和融合
●始于胚胎第三周。
1.在前脑的下端,出现了额鼻突。
2.额鼻突的下方是第一鳃弓,即下颌突。下颌突的发育特别迅速,由两侧向前,向中线生长,并在中缝处联合。大约第24天时,在下颌突两端的上缘,又长出两个圆形隆起,即上颌突。
●这时上以额鼻突,下以下颌突、两侧以上颌突为界,围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就是未来的口腔。
●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相隔。第三周末口咽膜开始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
●胚胎第四周末,额鼻突的末端被两个凹陷分成三个突起,中间的称为中鼻突,两侧的称为侧鼻突。上述两个凹陷为鼻的始基,称嗅窝。
●第五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突起,称为球状突。
●面部是由上述下颌突、上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包括球状突)联合而形成的。
●约在第六周,已形成的突起一方面继续生长,另一方面又与相邻的或对侧的突起联合


1.两个球状突中央部分联合,形成人中。球状突与同侧的上颌突联合形成上唇。
2.中鼻突形成鼻梁、鼻尖、鼻中隔,中鼻突末端的球状突除形成部分上唇外,还形成前颌骨及上颌切牙;
3.侧鼻突形成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上颌骨额突和泪骨;
4.侧鼻突与上颌突联合,形成鼻梁的侧面、鼻翼和部分面颊。
5.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及其上颌尖牙和磨牙。
6.上颌突与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形成面颊部,同时使口凹缩小至正常口裂的大小。口角即两侧两个突起联合的终点,下颌突将形成下颌的软、硬组织。
●至第八周面部各突起联合完毕。

二、发育异常
在胚胎第六周至第七周时,面部各突起如未能正常联合,则形成面部发育异常。
(一)唇裂(cleft lip)
●唇裂多见于上唇,由一侧或两侧的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
●常伴有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的颌裂与腭裂。
●两侧球状突在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则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则形成下唇唇裂,此两种唇裂罕见。
(二)面裂(facial cleft)
●上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如为部分联合则形成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则形成斜面裂。裂隙由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第三节 腭部的发育

一、发育过程
●主要由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来自中鼻突的球状突,侧腭突来自上颌突。
●至胎儿第九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方逐渐联合。两个前腭突和两个侧腭突联合的中心处,留下切牙管,为鼻腭神经的通道。切牙管的口腔开口即为切牙孔,其外表面有较厚的粘膜覆盖,即为切牙乳头。
●同时,左右侧腭突在中缝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发生融合。这是口腔颌面部发育中唯一发生融合的部位。
●侧腭突的融合,形成硬腭之大部分、软腮和悬雍垂。约在胚胎第三个月,腭部发育完成,口腔与鼻腔完全隔开。

二、发育异常
●(一)腭裂(cleft palate)
●为侧腭突和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腭裂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约80%的腭裂患者伴有单侧或双侧唇裂。
●(二)颌裂(cleft jaw)
●颌裂可发生于上颌,也可发生于下颌,但上颌裂常见。
●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下颌

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罕见。
●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第四节 舌的发育

一、发育过程
●发育第四周时,下颌弓的内表面因下方的间充质增生,长出三个膨隆的突起,两旁两个对称的突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两个侧舌隆突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突起,位置稍低,称奇结节。
●胚胎第六周时,侧舌隆突迅速增大,相互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
●同时第二、三、四鳃弓中线处的间充质增生,在背侧面形成一个联合突,发育成舌根。
●舌体和舌根也在第六周时联合,相连于界沟 。
●界沟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原来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界沟的中央是一个浅凹,称为盲孔,它是奇结节发育的遗迹。奇结节被侧舌隆突掩盖后,上皮向深部凹陷,形成一个盲管,称甲状舌管。其盲端向下延伸,在达到甲状软骨下时迅速发育,形成甲状腺。在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逐渐退化消失。

二、发育异常
●甲状腺从咽底部开始发生,和舌的奇结节相邻,然后下降至甲状软骨处。因此在舌根部附近的组织中,偶尔可见到错位发生的甲状腺组织,称舌甲状腺。
●甲状腺形成后,甲状舌管即逐渐退化,如有上皮残留,可发生甲状舌管囊肿。
●在舌盲孔前方,有时见到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菱形舌。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菱形舌与局限性霉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如侧舌隆突未联合,则形成分叉舌。

第十五单元 口腔颌面部囊肿
十五、口腔颌面部囊肿
大纲要求
1.牙源性囊肿
(1)牙源性囊肿的概念
(2)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
(3)含牙囊肿和萌出囊肿的临床病理
2.非牙源性囊肿病理
(1)鼻腭管囊肿
(2)鼻唇囊肿
(3)球状上颌囊肿
(4)鳃裂囊肿
(5)甲状舌管囊肿
(6)粘液囊肿
●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
●除少数外,几乎都有上皮衬里,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囊壁(或囊膜)包绕。
●虽然囊肿的发生学尚未完全认识,但根据颌骨囊肿衬里上皮的可疑来源可以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两大类。

第一节 牙源性囊肿
●是指牙齿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囊肿。
●可以是炎症性的(如根尖囊肿),也可以是发育性的(如含牙囊肿)。
●衬里上皮来源于牙齿形成器官的上皮剩余。
①牙板上皮剩余或Serr

es上皮剩余:牙源性角化囊肿、发育性根侧囊肿和牙龈囊肿;
②缩余釉上皮:含牙囊肿、萌出囊肿以及炎性牙旁囊肿;
③Malassez上皮剩余:根尖囊肿、残余囊肿和炎性根侧囊肿。

一、牙源性角化囊肿(始基囊肿)
●是单发或多发于颌骨内的角化囊肿。
●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以及较高的复发率
●肉眼:囊肿为单囊或多囊,多数囊腔内含有黄白色发亮的角化物或干酪样物质(自溶性角化物),有时囊液较稀,含淡黄色或血性液体。囊液内含可溶性蛋白的量较低,主要是白蛋白。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主要病理改变
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厚度较一致,约5~8层细胞,一般没有上皮钉突;
②基底细胞层界限清楚,常由柱状细胞组成,胞核着色深,呈栅栏状排列;
③棘层较薄,常见副基底层细胞直接移行为表层角化层;
④棘层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
⑤表层的角化主要是不全角化,但也可见正角化,出现正角化者颗粒层亦较明显,有时在同一囊肿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角化;
⑥衬里上皮表面常呈波状或皱褶状;
⑦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无炎症。有些囊肿的纤维囊壁内可见小的上皮岛,类似于牙板剩余,并可发生微小子囊或卫星囊。如果并发炎症,其纤维包膜变厚,上皮增厚,有钉突,角化消失。
牙源性角化囊肿具有较大的复发倾向!
●复发率5%~62%,手术治疗后需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关于复发的原因:
①囊肿过大时,手术难以完整摘除,研究发现:如果不是完整摘除而是破成几块取出者则有一半以上的病例复发;
②该囊肿生长方式特殊,其他非角化颌骨囊肿多为膨脓性生长,而角化囊肿倾向于指状突起沿骨小梁间生长,因此难以完全摘除囊肿;
③角化囊肿可能来源于口腔粘膜基底细胞的增殖,手术时应同时切除与囊肿粘连的粘膜,否则,具有高度分裂能力的基底细胞可产生复发;
④角化囊肿主囊的囊壁内可含有微小的子囊或卫星囊,在摘除主囊之后,这些微小囊肿可被留下继续长大形成囊肿;
⑤有人认为角化囊肿由牙板剩余发生,已有囊肿被摘除后,其他牙板剩余又可新发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组织来源,多数人认为来自牙板上皮剩余或Serres上皮。也可能来自口腔粘膜,特别是下颌第三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邻近的粘膜上皮。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又称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痣一肋骨分叉综合征或Gorlin综合征。
①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
②多发性皮肤痣样基底细

胞癌;
③骨骼异常,特别剜肋骨(常为分叉)和脊椎骨异常;
④额部和颞顶部隆起,眶距过宽和轻度下颌前凸,形成特征性面部表现;
⑤钙、磷代谢异常,表现有脑膜钙化和服用甲状旁腺素之后缺乏磷酸盐尿的排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患者较年轻,常有家族史,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

二、含牙囊肿
●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包含一个未萌牙齿的牙冠并且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
●X线片上,有些其他囊肿,如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等,也可表现含牙关系,但不是含牙囊肿。
●此处经常出选择题:如下列囊肿中那种可含牙或不含牙?
临床表现
●发生的部位以下颌第三磨牙最多见
●所含的牙齿几乎都是恒牙,含乳牙者极少见
●X线照片表现为一境界清楚的X线透光区
●伴有未萌出牙的牙冠
●肉眼观察,囊肿内含牙冠,囊壁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处。
●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
●无炎症的含牙囊肿内,上皮较薄,由2~4层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状细胞组成,无角化,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含丰富的糖蛋白和粘多糖。上皮-结缔组织界面平坦
●囊肿继发感染或发炎时,上皮增生,钉突明显。有些囊肿衬里上皮内可含产粘液细胞或纤毛柱状细胞。纤维囊壁内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皮脂细胞以及淋巴滤泡。
●含牙囊肿的发生,可以是在缩余釉上皮和发育成熟的牙釉质表面之间或缩余上皮之间液体聚积而成。
●含牙囊肿手术治疗后很少复发,预后较好,极少数情况下可发展为成釉细胞瘤。

三、萌出囊肿
●是指一个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的牙冠部,缩余釉上皮与釉质之间液体潴留而成的囊肿。
●它是骨外软组织内的含牙囊肿。
●临床上表现为正在萌出的牙齿上方形成光滑的肿物,呈淡蓝色或粉红色,质地软且有波动感。
●组织学上见囊肿表面为牙龈的角化鳞状上皮所覆盖,上皮 与囊肿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相隔并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衬里上皮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

第二节 非牙源性囊肿
●位置比较重要 !
●一、鼻腭管(切牙管)囊肿
●鼻腭管(切牙管)囊肿囊肿来源于鼻腭管上皮剩余。
●最常见的表现是在腭中线前部出现肿胀,有时发生疼痛或瘘管形成而流出液体。
●虽然囊肿可位于切牙管的任何处,但多数位于切牙管的下段甚至完全位于切牙乳头的软组织内,此种病损称为腭乳头囊肿。
组织病理学
●鼻腭管囊肿

的衬里上皮变异较大,可以是复层鳞状上皮,含粘液细胞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单独或联合存在。
1.近口腔部的囊肿常为鳞状上皮,
2.近鼻腔部者常为呼吸性上皮。
●结缔组织囊壁内特征性地含有较大的血管和神经,这是通过切牙管的鼻腭神经和血管。囊壁内有时可见小灶性粘液腺和散在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二、鼻唇(鼻牙槽)囊肿
●是一种牙槽突表面近鼻孔基部软组织内的囊肿。
●镜下见:衬里上皮一般为无纤毛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含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也可见复层鳞状上皮或立方上皮。
●此囊肿的来源可能是胚胎性鼻泪管剩余或成熟管的下前部发生。

三、球状上颌囊肿
●位于上颌恒侧切牙和单尖牙牙根之间
●诊断球状上颌囊肿的条件
●囊肿位于上颌恒侧切牙和单尖牙之间且为活髓牙;
●X线片表现为倒梨形放射透光区;
●组织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囊肿。
●衬里上皮不一,多为复层鳞状上皮和(或)纤毛柱状上皮。

四、鳃裂囊肿
●位于颈上部下颌角附近,胸锁乳突肌上l/3前缘。
1.发生于下颌角以上和腮腺者常为第一鳃裂来源;
2.发生于约相当肩胛 舌骨肌水平以上者多为第二鳃裂来源;
3.发生于颈根区者为第三、第四鳃裂来源。
●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也可含一些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
●鳃裂囊肿上皮可癌变!
●鳃裂囊肿为发育性,但其组织发生学仍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鳃裂囊肿来自鳃裂或咽囊的上皮剩余,但也有人认为不是鳃源性,多是胚胎时期陷入颈淋巴结内的涎腺上皮囊变而成,并称为淋巴上皮囊肿。口 腔内,如口底、舌、软腭等处发生者,统称为淋巴上皮囊肿。鳃裂癌或鳃源性癌,极少见,可能来自鳃组织的上皮剩余。

五、甲状舌管囊肿
●由甲状腺舌导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底部,第一和第二鳃弓之间,内胚层上皮增殖内陷形成一向下行的袋状突出物即甲状腺始基,这个部位就是以后的舌盲孔处。甲状腺始基下行过程带有中空的管即甲状舌管。胚胎第6周时此管开始退化,第l0周时此管消失。如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可产生各种病损,如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或甲状腺迷走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即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
●衬里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可有纤毛。有时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呈现二者的过渡形态,与胚胎性

咽底上皮相似。
●纤维性囊壁内偶见甲状腺或粘液腺组织。
●癌变者为乳头状腺癌。

六、粘液囊肿
●常发生于:下唇粘膜,其次为颊、口底、舌和腭部。
●由于粘液囊肿位于组织内的深度不同,可以为浅在性粘液囊肿,也可是深在性的。大小不等,直径可由几毫米至1厘米。浅在者为淡蓝色,透明易破裂;深在者与周围口腔粘膜颜色一致。
●粘液囊可自行消退或破溃,其粘液性内容物可以排出或不排出,但不久再次肿胀,故可反复发作。
●外渗性粘液囊肿通常是机械性外伤致涎腺导管破裂,粘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支架之中,粘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限局,没有衬里上皮。邻近的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潴留性粘液囊肿被认为是涎腺导管受阻塞,涎液潴留教导管扩张形成囊性病损。多见于50岁以后的患者,以腭、颊和上颌窦部常见。囊腔衬以假复层或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

补充表格:非牙源性囊肿的鉴别(重要!)
好发部位 组织起源 囊肿衬覆上皮类型
鼻腭管(切牙管)囊肿 位于切牙管的下段甚至完全位于切牙乳头的软组织内 鼻腭管上皮剩余 变异较大,可以是复层鳞状上皮,含粘液细胞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单独或联合存在
鼻唇(鼻牙槽)囊肿 牙槽突表面近鼻孔基部软组织内 胚胎性鼻泪管剩余或成熟管的下前部发生 一般为无纤毛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含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也可见复层鳞状上皮或立方上皮
球状上颌囊肿 上颌恒侧切牙和单尖牙牙根之间 未定 多为复层鳞状上皮和(或)纤毛柱状上皮
鳃裂囊肿 颈上部下颌角附近,胸锁乳突肌上l/3前缘 一般认为鳃裂囊肿来自鳃裂或咽囊的上皮剩余 复层鳞状上皮,也可含一些假复层柱状上皮
甲状舌管囊肿 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即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 甲状腺舌导管残余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可有纤毛。有时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呈现二者的过渡形态
粘液囊肿 下唇粘膜 涎腺导管 外渗性没有;潴留性有假复层或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

A.牙源性角化囊肿(始基囊肿)
B.含牙囊肿
C.鼻腭囊肿
D.球状上颌囊肿
E.鳃裂囊肿
30.由牙板上皮剩余形成的,复发率高达5%~62%者( )
【答疑编号21030101】
答案:A
31.缩余釉上皮剩余形成,包括一个未萌出牙齿的牙冠者( )
【答疑编号21030102】
答案:B
32.原来认为是球状突和上颌突融合线内的非牙源性上皮剩余来源的,目前又有人认为是牙源性囊肿者( 


【答疑编号21030103】
答案:D
33.鳃裂或咽囊上皮剩系形成的,近来又有人认为是涎腺上皮囊变形成者( )
【答疑编号21030104】
答案:E
正确答案:30.A;31.B;32.D;33.E
(44-47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上唇人中部分
B.上唇两侧部分
C.两侧鼻翼
D.鼻梁和鼻尖
E.下唇
44.上颌突形成( )
【答疑编号21030105】
答案:B
45.中鼻突形成( )
【答疑编号21030106】
答案:D
46.侧鼻突形成( )
【答疑编号21030107】
答案:C
47.球状突形成( )
【答疑编号21030108】
答案:A
54.X线检查见颌骨囊肿包含一个牙冠,内衬上皮在镜下表现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较薄,由3~4层扁平细胞构成,无角化,类似于缩余釉上皮。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
A.含牙囊肿
B.牙源性角化囊肿
C.牙旁囊肿
D.根尖囊肿
E.根侧囊肿
【答疑编号21030109】
答案:A
55.下唇囊肿直径约0.5cm,镜下见囊肿无衬里上皮,由炎性肉芽组织包绕,其中见大量泡沫细胞。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
A.甲状舌管囊肿
B.粘液囊肿
C.腮裂囊肿
D.鼻唇囊肿
E.表皮样囊肿
【答疑编号21030110】
答案:B


第四单元 口腔颌面部囊肿对比总结颌骨疾病

大纲要求
十三、颌骨疾病
1.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病理
2.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与家族性巨颌症
(1)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的概念、临床病理特点
(2)家族性巨颌症的临床病理
3.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罕细胞病)
(1)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概念
(2)骨嗜酸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

第一节 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炎症,常与颌面部软组织炎症同时存在。
●其病原菌最常见的是化脓性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有时也可见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临床上通常是混合性细菌感染。
●颌骨骨髓炎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如急性牙槽脓肿、冠周炎、拔牙创感染和牙周炎等;非牙源性感染包括严重口炎、颌骨附近软组织炎症的直接蔓延及外伤的直接感染;血源性感染少见,主要为婴幼儿。
颌骨骨髓炎常见类型
一、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三、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
四、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
五、结核性骨髓炎
六、放射性骨坏死

一、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理改变可归纳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