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动的行式_朱龙兴-高师大学学人-libre

流动的行式_朱龙兴-高师大学学人-libre

流动的行式_朱龙兴-高师大学学人-libre
流动的行式_朱龙兴-高师大学学人-libre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13, 34, 97-125

流動的形式:

中國裝飾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朱龍興1

摘要

對於現代設計史的書寫,英國美術工藝運動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向來被視為揭開序幕的一章 扮演促成這個運動的風格來源,除了英國本地中世紀的工藝傳統外,不論是近東的伊斯蘭地區,抑或是遠東的日本,皆被視為影響此時美術工藝風格表現的重要因素,然而向來佔據東西藝術交流重要角色的中國藝術,卻甚少被提及或注意 本文從裝飾的角度出發,以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重要成員歐文瓊斯 Owen Jones 為中心,探討中國紋飾對此時設計作品所造成的可能影響 這樣的討論,不僅提出了中國紋飾應用在英國設計的實例,亦間接指明了英國對東亞文物收藏的歷史,以及設計師如何面對這批文物的態度 這種認知在裝飾設計的持續建構之下,逐漸讓形式的網絡流動益見明朗,也讓我們重新認識東 西方交流上的設計形態

關鍵詞:裝飾與紋飾、中國影響、歐文瓊斯、美術工藝運動、設計史

投稿日期:2011/06/20接受日期:2012/03/28

1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博士候選人。

98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T he Influence of Chinese Decorative Arts on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Lung-hsing Chu?

Abs tract

Most discussions of modern design’s historiography start from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The sources and early ideas of these were inspired by Britain’s traditional

medieval arts as well as the decorations from the Near East such as Islamic regions and the

Far East, such as Japan. The Chinese art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ong-term

mingl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yet this is absent in the review of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rations, this paper centers on Owen Jones to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Chinese decorative arts on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It

gives examples of how British design used Chinese ornaments, and it uncovers a history of

a collection of Far Eastern treasur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history of British

designers’ acceptance of Chinese ornaments. Through this paper’s exploration, another

aspect is offered for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Keywords: Decoration and Ornament, Chinese influences, Owen Jones,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Design History

? Assistant curator, Department of Southern Branch,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h.D. Candidate, Design College, Chung Yuan Christan University.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99 壹、前言

裝 ?Decoration?在近二世紀的設計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是簡潔較佳?Less is more?,抑或者為少即沈悶?Less is bore?的主張1,多少 圍繞著裝 這個課題打轉?目前學界對於設計史的撰寫,大都以 生於英國的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為開端2,這個設計運動將工藝品這種傳統上被視為次要的小藝術?the Lesser Arts?,提昇到與純藝術?the Fine Arts?同樣重要的地位3,並具備一套自身的歷史4?此種觀念的轉化,主要因為彼時機器對於圖案毫無選擇的複製,進而 起了一批評論者?設計師對於當下美術工藝品及其裝 的一連串討論, 里希?E. H. Gombrich, 1909-2001?在其深受歡迎的?藝術的故事?中貼切地描述了這樣的狀況:? 建築 建造的程序經常是這樣的:工程師首先豎起一個適合建築物基本要求的結構,然後從討論 歷史性風格 樣式書籍 pattern books 裡挑出一個裝 形式 ornament ,再依這形式把一點 藝術 黏到外表上去?5?正是這個?黏貼歷史紋 ?的舉動,不僅 起了當時建築與裝 關係的反思,更激 了英國美術工藝運動上紋 設計的多樣性?本文所欲討論的議題便建基於美術工藝運動紋 設計的基礎上?首先,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而言,中國紋 隨著長久以來的物質交流,如何影響英國現代設計的應用?另外,針對中國紋 在西方?特別是英國?的接受,又是經歷了怎樣的轉折?一般提及美術工藝運動時,莫不將焦點 中於威廉莫理斯?William Morris, 1834-96?及其成立的設計公司上?至於論及美術工藝運動的源流,英國中世紀傳統手工藝的影響顯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確實,我們可以在許多的論述中看見普金?A.W.N. Pugin, 1812-1852?或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所 起的重要迴響6,除此之外,隨著當時大英帝國殖民地的擴張,東方元素亦成了這個工藝運動重要的養分?然而,這邊的東方元素常常在討論時落入了薩伊德筆中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疧阱,也就是說,這些強調東方因素的討論常常是圍繞在摩爾式?Moorish?的東方因子,而非我們較為熟悉的中國紋 ,筆者認為這是研究中國紋 在東西方交流上尚 討論的重點?若談及中國裝 在西方的流 ,芬雷?Robert Finlay?在 著名的?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the World History?一書中,直指十八世紀 期,隨著歐洲瓷器工業的興起,中國瓷或中國風設計不再佔有優勢,瑋緻伍德?Wedgwood?的藍白設計成為各

1關於這二者的討論請參見Robert Venturi,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77), p.27?

2這些著作除了 Nikolaus Pevsner, 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New Haven, Con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外,還有國內設計史常使用的教科書:Felice Hodges著,李玉龍?張建成譯,?新設計史?(台北:六合出版社,1995)?有關近代設計史較全面的著作則可見David Raizman,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4)?

3這裡的lesser arts取自William Morris的用法,裝 設計有時亦被稱為the Minor Arts?這種著重裝 的態度,亦可見於美術工藝運動另一位重要設計師Christopher Dreser1871年一門講課的主題, 講課以”Ornamentation Considered as High Art”為題,試圖提昇裝 設計在藝術上的地位,見Widar Halén, Christopher Dresser : A Pioneer of Modern Design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3), p.31?

4James Trilling, The Lanuage of Ornament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1), p.14?

5見 里希?E. H. Combrich?著,李渝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535;英文見E. H.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London : Phaidon Press, 1995), p.441?

6關於美術工藝運動的源流及一般論述請參見Elizabeth Cumming and Wendy Kaplan,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1991)?

100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國競相模仿的樣式7?也就是說,中國紋 在歐洲的 展於十六?七世紀之際,並且逐漸隱沒於十八世紀歐洲人的視界之中?這樣的觀察正好呼應了歐文瓊斯?Owen Jones, 1809-1874?1856年?紋 的法則??The Grammar of Ornamet?中的看法,當時的瓊斯認為中國紋 只具備對顏色調和的能力,但無法掌握造形問題8,這個看法在1867年瓊斯所出版的?中國紋 範本??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t?中有所改變?就此推測,中國紋 經 青花瓷先在十六至十八世紀之間 起歐洲人的模仿,但隨後消隱,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很可能因為大量品質良好的琺瑯彩瓷輸入,造成歐洲特別是英國視野中第二次中國紋 的加溫,使得西方設計有了不同的風景,進而成為英國美術工藝運動中重要的養分?

從這樣的角度出 ,本文提出遠東的中國紋 實際上在英國美術工藝運動佔有一席之地?除了回顧近年來紋 研究方法及其應用的 展外,本文先討論美術工藝運動重要成員瓊斯對中國紋 的書寫及設計?對於瓊斯的討論,大部分的文章就如同佩夫斯納?Nicolaus Pevsner, 1902-1983?在?現代設計的先驅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一書的見解,雖 否定 對美術工藝運動的重要性,但給予的重視程度卻不及莫理斯甚多9?然而筆者以為,若我們重新思索佩夫斯納十分重視的設計主軸-裝 ,那麼瓊斯與美術工藝運動的關係,顯然還有更多著墨的空間?瓊斯出身於一個古董收藏家庭,經歷建築與設計的訓練之後,教授應用藝術於南肯辛頓設計學院?the South Kensington School of Design?,後來遊歷中東及西班牙,探索這些文明的原始紋 ,並在返國後接下1851年萬國博覽會室內設計的裝 工作?而瓊斯對設計史最具影響之事,莫過於博覽會後所出版的?紋 的法則?一書,這也是書寫設計史上甚為關注的焦點10?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867年時,瓊斯又出版了?中國紋 範本?一書,根據瓊斯在這本書的前言所提,因為太平天國的戰亂,使得大量的中國美術工藝品輸出至西方世界,也使得歐洲得以重新認識中國的裝 藝術, 特別強調此時期的中國工藝作品,在品質上更勝以往,不只技術臻至完美,色彩的搭配上也極具調和?圖版中所收 的紋 主要來自二處收藏:一是南肯辛頓宮的國家收藏?the National Collection of South Kensington?,另一個來自於阿弗雷德的私人收藏?Alfred Morrison, 1821-1897?11?這本書的出版,除了彰顯出 對裝 議題的持續關心外,還衍生出中國紋 在美術工藝運動中所扮演角色的問題,對這些議題的討論,形成了本文主要的核心?最後,本文再以瓊斯為中心,探討受其影響的二位設計師-莫理斯及惴舍?Christopher Dresser, 1834-1904?如何在設計作品中應用中國紋 母題,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英國設計?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成果,除了希望呈現中國紋 在歐洲18-19世紀傳佈的轉折過程,亦對設計史中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建構,提供了中國紋 影響面向的觀察?

7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2011),頁361-364?Anne Gerritsen亦針對青花瓷在西方的流行有所討論,見:Anne Gerritsen, “Global Design in Jingdezhen: Local Production and Global Connections,” in Global Design History, ed. by Giorgio Riello and Sarah Teasley Gleen Adams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pp. 25-33?

8Owen Jones, The Grammar of Ornament : All 100 Color Plates from the Folio Edition of the Great Victorian Sourcebook of Historic Desig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87)

9中譯本見王申祐譯,?現代設計的先驅者從威廉.莫理斯到格羅皮烏斯?(台北:建築與文化,1993)?10有關Owen Jones 較為全面完整的研究請見:Carol A. Hrvol Flores, Owen Jones : Design, Ornament, Architecture, and Theory in an Age in Transition (New York: Rizzoli, 2006)?

11本書後來重新出版更名為The Grammar of Chinese Ornament,見Owen Jones, The grammar of Chinese ornament : selected from objects in the South Kensington Museum and other collections (New York : Portland House, 1987), pp.3-4?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01 貳、紋飾設計史的方法與應用

一、 飾 義:裝飾或紋飾?

一般而言,西方學界對於藝術課題的討論,重點多置於藝術描述性?descriptive?的特質上,相對而言,紋 在圖像的作用上便得到的較少的關注12?根據葛拉伯?Oleg Grabar, 1929-2011?的觀察,討論紋 的高峰出現於十九世紀,當時對 Decoration或Ornament的使用,經常常相互混用,二者的區別大約始自 1970年代以後,Decoration應被包含任何應用於物體如建築?雕塑上的一切事物,而Ornament只能指Decoration的部分面向,其作用主要在增加吸 力13?參照於中文的對應,雖然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多將Decoration對應於中文的?裝 ?,而Ornament則對應於中文的?紋 ?或?文 ??然而,不論裝 或紋 ,中國在傳統上如何處理二者的觀念,將影響者本文論旨中的?中國紋 ?的背景?因此,筆者認為進行討論之前實有必要做一釐清,亦即先釐正? ?的用法,再來看裝 或紋 在 詞中的使用及其含義?有關? ?較早的用法,具有修 ?整理的意思,例如:?漢??釋名卷?中將? ?解為?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 他物而後明,猶加文於質上也?14,此外,?禮記??檀公下??婦人不 ,不 見舅姑?,以及?樂記?載?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 也??這些都說明了, 的本意為使物體具整齊?秩序之意??裝 ?一詞,較早可見於?後漢書??列女陰瑜妻傳?:?命使建四燈,盛裝 ?15,?東 夢華錄?中對食店的窗戶描述是這樣的:?窗戶皆朱綠裝 ?16?至於?紋 ?一詞,?宋?方聞一?大易粹言?中有提到:?伊川先生曰:物有 而後能亨,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實而加 ,則可以亨矣,文 之道,可増其光彩,故能小利於進也 ?17而在?宣和博古圖?中,對器物圖案的記載亦以?紋 ?稱之,例如描述一件周雷帶鼎的表面:?三足無銘,是器純緣下設雷帶,而足與腹間皆純素無紋 ,形制高古,蓋周之器歟 ?18?圖1? 此,我們可以得到明確的概念:裝 指的是在物體的表面增加圖案,使其華麗的整體 象或行為;紋 則指物件的花紋或圖案?必須特別強調的是,不論裝 或紋 ,都含有

12有關描述性的藝術(Descriptive art)與紋 的區別,見Jessica Rawson, Chinese ornament :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 (London : publish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by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4), Introduction, note.15?描述性藝術的討論請見 Svetlana Alpers, The Art of Describing: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此外,Alois Riegl則以ornament 與argument作為二者的區分,見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2),頁60?

13這樣的區別首見於 Oleg Grabar, The Formation of Islamic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p.179?更 盡的區分可見Oleg Grabar, The Mediation of Ornament (Princeton: Bolingen Press, 1992?, pp.xxiii-xxiv, 5-6, 24-46?James Trillingy亦認同紋 在增加物件特殊性,見James Trilling, The Lanuage of Ornament, p.11?至於十九世紀對裝 的討論可見於 Isabelle Frank, The Theory of Decorative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見(漢)劉熙,?釋名卷?(台北:台灣商務 書館,1983,景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卷4,頁6?15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台灣商務 書館,1983,景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3冊),卷114,頁18?

16見(宋)孟元老,?東 夢華錄?(台北:台灣商務 書館,1983,景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卷4,頁5?

17見(宋)方聞一,?大易粹言?(台北:台灣商務 書館,1983,景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冊),卷22,頁1?

18見(宋)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台北:台灣商務 書館,1983,景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0冊),卷22,頁1?

102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一定的規則和秩序,而不是隨意的添加?是故,本文在討論行為或現象時,採?裝 ?一詞,至於提及事物的圖案時,則以?紋 ?說明,如此,亦與英文的Decoration?Ornament相互對應19?

圖1 重修宣和博古圖 周雷帶鼎

二、西方學界對紋飾研究進展

如上文所述,十九世紀晚期因為 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師 入了設計工作的領域中,促使西方湧現了有關裝 議題的討論?彼時的英國是當時工業 展最為興盛蓬勃的國家之一,對於裝 這個主題的討論也最為激烈?從評論家到設計師,包括普金?羅斯金?尚普?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瓊斯?魯斯?Adolf Loos, 1870-1933??以及莫理斯等人,無不對當時建築與裝 的關係提出獨特的看法?姑且不論裝 是否成為建築設計的 惡負擔,無可否認地,裝 成為設計史上的一個研究重點?雖然當時的論述吸 了多數的目光,但是,西方有關裝 議題的討論並非彼時才 生,更早如霍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便對線條的裝 效果提出看法,只是類似的探討零星散見, 能如19世紀後半所形成的論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 對於裝 的討論不僅異常熱絡,更出現將不同紋 連結為一部歷史的論述,維也納學者里格的?風格問題?一書便是當中最 聲譽的重要著作20?里格對紋 的研究主要完成於擔任奧地利藝術工藝博物館?Oesterreichische Museum fur Kunst und Industrie?織物管理員之際21,此書的出版對後來任何研究裝 設計史的學者而言,不論是研究方法或結論上,都具卓越的 獻? 里希借用了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的語言學研究,認為?風格問題?可視為裝 設計的歷時性?diachronic?研究,對於裝 ?歷史?的議題佔有極為重要的位

19除了Decoration或Ornament之外, 里希(E. H. Gombrich)在?秩序感?中,則另外以 Pattern稱之,見E. H. Gombrich, The Sense of Order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9)

20此書原以德文出版,名為:Stilfragen: Grundlegungen zu einer Geschichte der Ornamentik (1893),一直到近百年後西方才又翻譯成英文出版:Problems of Style: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1 博物館的成立主要模仿英國倫敦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 Museum,現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與當時盛行於維也納的美術工藝運動並行一致?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03

置22?

里格在?風格問題?中,認為從古埃及到伊斯蘭時代的紋 ,在歷史上 在著從 間斷的連續性?要研究這種幾何風格,首先的工作便要清除以純技術材料起源為中心的觀點?雖然這些花紋在外表上 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基本的形式,如棕櫚葉?玫瑰花?浪卷線?以及之 線等,還是可以透過種種表象察覺出基本的形式?這樣的判斷基於 對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c. 80-70BC-c. 15BC?在?建築十書??De Architecura?中,認為希臘柯林斯式?Corinthian?柱頭起源於?再現莨苕葉?acanthus?遮住籃子?的描述感到不以為然?此外,里格亦認為當時二位紋 研究的學者-顧易爾?William Henry Goodyear, 1846-1923?及尚普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或謬誤之處,前者於 1891年出版?蓮紋的法則??The Grammar of Lotus: a New History of Classic Ornament as a Development of Sun Worship?,認為因為蓮花獨特的象徵性,使得蓮花紋 廣泛的應用在埃及柱子及藝術品當中,後來,這種圖案之所以能傳至古希臘,其中的主要動力便來自於蓮花做為太陽象徵的可能?里格無法認同顧易爾將象徵手段做為紋 傳播的唯一決定因素,而對於尚普認為紋 的來源與種類受制於材料的影響亦不被里格所認同,里格認為紋 的 展與歷史來自於藝術意志?Kunstwollen?的作用? 在形式分析與溯源下,證明莨苕葉紋 最初是來自於立體雕刻的棕櫚或半棕櫚葉?而棕櫚或半棕櫚葉的紋 ,經 形式分析可回溯到埃及的蓮花紋 ?圖2?? 日我們確信希臘裝 在後幾何時代?Post Geometric?出現的急劇變化,是來自對近東和埃及基本花紋和設計原則的吸收,而形成這些結果的主因,便是藝術意志在當中的 ,進一步來說,這個形式有其自律 展的一套法則,里格不僅對早期紋 的 展建立了?歷史?的觀點,亦使更多的學者投入了此一領域的研究工作23?

圖2蓮花母題的形態與變化,引自: 風格問題

繼里格之後, 里希出版於1979年的?秩序感?(The Sense of Order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無疑是近年來對裝 研究最全面且 盡的一本巨著?作者試圖從生 的需求解釋人所具有的平衡本能,正是這種本能,使我們產生對具秩序感或節奏性紋 的喜愛? 認為裝 的步驟可分為框構(framing)?填補(filling)與連接(linking)?其中的框構和連接的

22見E. H. Gombrich , The sense of order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pp.180-194?

23參見Alois Riegl ; translated by Evelyn Kain, Problems of Style :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有關里格的綜合討論可參見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

104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過程被視為對幾何的智能反應?the sophisticated response?,至於填補則為一種怕留空隙或喜愛無限的即時反應(the immediate response)?有關裝 設計的歷史性, 里希以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的情境邏輯(the logic of situations)作為基礎,提出風格 展的獨特關係24? 在?藝術與錯覺?對再現圖畫的風格演變提出圖式與修正(schema and correct)的模式,?秩序感?延展此一模式,提出?先摸索後把握,或先 找後 現?的觀點,並以此來看紋 的形式變化?而影響風格變化的原因,可能得自於社會競 與時尚的影響,這種關係稱作名利場邏輯?the logic of vanity fair?25?

名利場邏輯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前人對紋 設計史解釋的不足?雖然 里希極為讚賞里格所 露的事實,即設計者寧可改進一個現成的紋 ,也不願創造一個新的圖樣?但里格將這種形式進展的原因,歸之於藝術意志,如此的說法直接呼應了黑格爾的時代精神?Zeit Geist?,而這也正是讓 里希所無法接受的主因26?不過,雖然 里希認為我們不 求一種可以解釋每樣風格變化的歷史規律,但我們仍有權可以從情境邏輯來解釋序列和事件的先後?不論是里格或 里希,其論述的重點大抵上不脫離西方紋 的傳播,出版於1992年的?紋 沈思錄??The Mediation of Ornament, The A.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則試圖從伊斯蘭紋 提供了另一種瞭解紋 的研究視野?作者葛拉伯將里格或 里希所做的紋 研究視為歸類式的方法,指出這樣探討並 能反映紋 ,首要目的在於提供華麗與悅目的本質27? 接著指出,紋 因其複製的高流傳性而並不總能承載固定的辨識意義?正因為如此,紋 的抽象形式得以出現在書寫?幾何?建築等不同的媒 上?最後,葛拉伯提出紋 視覺藝術的接收與反饋間 有一個共通的模式與價值,例如針對自然造形此一主題, 提出以自然為主題的造型紋 是基於展現生命動力而產生?

三、中國紋飾的理論與實踐

近年來對中國裝 設計史的研究,受 里希的?秩序感?許多啟 ,例如王聰威在討論唐宋疦瓷裝 展時,明確以?秩序感?所提出的訊息理論?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及框構?填補?連接等過程,作為磁州窯到青花瓷紋 展的依據,指出從唐宋至宋元的瓷器花紋 展,基本上是從幾何性的裝 紋樣,演變成具寫實與繪畫風格的裝 歷程28?從訊息理論來看的話,這段時期花紋的承載訊息確實有逐漸增多的趨向?另一位深受?秩序感?啟迪的,當推羅森

24波普的觀點請參見張?讓?博杜安(Jean Baudouin)著,呂一民譯,?卡爾?波普?(北 :商務出版社,2004)?有關 里希討論波普的文章,見 里希(E. H. Combrich)著,楊思梁,范景中,嚴善淳譯,?我從波普那里學到了什麼?,?藝術與科學?(浙 :浙 攝影,1998),頁215-250?

25名利場邏輯不只是 里希作為裝 設計 展的理論,事實上對於以造形為主體的風格演變的解釋,均可見到 里希的這種思維?見E. H. Gombrich, “The Logic of Vanity Fair: Alternatives to historicism n the Study of Fashions, Style and Taste,” in: Ideals and Idols:Essays on values in history and in art ?London: Phaidon, 1994?, pp.60-92,中譯見:范景中等譯,?理想與偶像:價值和歷史在藝術史的地位?(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89?,頁 90-147?本文首次於 1974 表在Paul A. Schilpp eds.,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一書中?

26對於黑格爾時代精神的批判,更細緻的討論請參見E. H. Gombrich, “In Search of Cultural History,” in: IDEALS & IDOLS: Essays On Values in History and in Art, pp.24-59?

27 Oleg Grabar, The Mediation of Ornament, p.226

28見王聰威,?唐宋疦瓷裝 展的研究 : 以磁州窯裝 的研究為中心?,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05

?Jessica Rawson?對中國紋 的研究?羅森早期主要專注於青銅器的研究,其面向主要關注於器物與國家社會的聯結,對於 里希的理論應用,反映在她的?中國紋 ??Chinese Ornament :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一書當中?本書從一系列的考古出土報告中,建立了一套纏枝花紋的交流史?研究指出連續性的卷紋一開始自小亞細亞傳入東方時,並沒有與花朵一起出現,而是以忍冬紋或棕櫚葉紋的樣式伴隨佛教傳入中國?那麼纏枝花紋是怎麼出現的呢?西方卷紋端點先是結合人物等母題,後來花卉才正式進入卷紋系統,這個改變首先出現在魏晉時期,一開始是連續卷紋與蓮花的結合,明顯的例子可見北魏孝堂山墓室的壁 ?這樣的紋 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可能在武則天政治野心的影響下,在唐代時 牡丹取代了蓮花,成為另一種纏枝花 ?確實,姑且不論牡丹母題如何進入纏枝花 紋樣體系,從具體事例來看,唐朝牡丹的各種樣式不僅出現在墓室壁畫,金銀器的貼花或繪畫亦可見其踪影?筆者認為傳為周昉所繪的?簪花 女圖?中 女頭上所穿戴的花 為這樣的情況做了清楚的說明:唐朝之後的蓮花與牡丹成了中國裝 的主要母題?圖3??最後這些紋 景德鎮所生產的青花瓷所接受?羅森對纏枝蓮花研究的重要性,除了建立了中國紋 展史,更接續了里格的紋 史研究,將紋 的風格 展,建構成橫跨歐亞大陸的一部歷史?若再細究里格?風格問題?中?藝術意志決定形式?論點的來源,那麼瓊斯因設計實務需求所輯成的紋 法則,應佔了極大的因素? 此可見,紋 的設計實踐與論述 展常常是相輔相成,難以區分?

圖3(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引自: 清宮散佚國寶特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

參、近代英國對中國風格的接受

若說?纏枝番蓮?所呈現的是東方對西方紋 的接受,那麼東方?特別是中國?的裝 又如何在西方 起反應呢?長久以來,東方國度對西歐而言意謂著富裕與奢華,這種對東方的響往至十七?十八世紀時,造成了一股中國熱的流行?中國風?或中國熱,Chinoiserie?即建立在西方對東方異國情調的喜愛上?對中國熱愛的景象最早可以溯及十三世紀左右,較早的例子便是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的遊記?對中國文物的喜愛,後來在法國路易十五?Louis XV?時達到了高峰,並於洛可可風格?Rococo Style?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大致而言,中國風首先見於法國地區,後來在西歐各地 領流行29?在法國所見的中

29見Madeleine Jarry, Chinoiserie : Chinese influence on European decorative art,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New York : Distributed in the U.S. of America by Viking, 1981), pp.9-14;嚴建強,?18世紀中國文化在西歐的傳播及其反應?(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頁97-149?

106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國風圖像大抵上以中國人物或建築做為裝 元素?除此之外,中國的圖案紋 亦藉 黏附在青花瓷上,流 於歐洲地區,芬雷以蓮紋圖案為例,敘述其橫跨區域的交流歷史, 指出早在波斯薩珊王朝時?Sassanid Empire, 224-651?將希臘化時期的莨苕葉和藤蔓紋 自神廟中,嵌鑲於金銀器皿表面,之後,隨著物質的交換,當地商人沿著絲路將圖案朝東方傳播而去,約莫6世紀之時,這些希臘化的圖案與佛教藝術相結合,開始出現在中國北方佛窟的雕 上,並且在14世紀之時,經過中國本地工匠加工成蓮紋圖案,重新包裝在青花瓷器上往西出口至波斯,伊爾汗的疦匠便將這樣的紋 複製於當地疦器上30?透過阿拉伯商人之手,中國瓷器輾轉地來到歐洲大陸,白色胎體配上青花圖案的青花瓷也就 勢成為富豪手中的炫耀花樣?確實,如果我們看一下十七世紀稱霸東西交流的荷蘭,便能 現當地台維夫特對中國青花瓷器所投入的模仿,而與荷蘭隔著海峽相望的英國,當時也生產著?台維夫特?疦瓷,追趕著中國青花所帶來的裝 趣味31,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法國?荷蘭或英國所模仿的青花紋 ,大抵上多關注於人物上的表現,芬雷所舉的蓮花紋 只佔了相當有限的部份?若將視野拉近到英國來看,十八世紀中國青花瓷在當地的收藏也只是做為飲茶樂趣的?小玩意兒?32,這種對中國裝 用品所隱含的貶抑,顯然與瓊斯?紋 的法則?中的評論一致,反映出當時對中國紋 的接受態度??紋 的法則?提及:?各式各樣的中國裝 品的輸入,使得 英國 對這種風格再也熟悉不過……?33,說明了十九世紀之前的英國,早 流 中國風格的工藝文物,也就是說彼時的英國 具備了評論中國裝 的條件?因此,瓊斯?紋 的法則?中對中國裝 的書寫,應可視為英國設計界長久以來對中國裝 風格的理解?這本書所刊載的中國紋 主要取自瓷器?繪畫?建築構件?織物等表面上的裝 圖案,從內容來看,除了圖LXI及LXII以花果為母題外,其餘 以重複的幾何圖形為主,當中有幾幅的樣式,不免讓人聯想到十八世紀英國花 中的中國樓閣所使用的設計圖案?圖4??根據 Patrick Conner的研究,1738年建於Stowe的中國樓閣,應是中國樣式最早出現在英國的例子?然而,從當時對此建物的評價看來,英國對於中國或 度樣式的認知常常是含混不清?真正對中國風貌的追求,可能要以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6-1796?為典型的範例?錢伯斯在十六歲時?1742年?加入了瑞典東 度公司,之後的十年,至少到過廣州二次? 將這些遊歷中國的經驗寫成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以及Dissertations on Oriental Gardening等書34?在設計實踐上,錢伯斯並非對中國樣貌照單全收, 認為中國一詞所代表的設計確實與奢華相繫?因此在許多作品中,

30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青花瓷的故事?,頁367-368?

31關於台維夫特瓷的討論請參見Jan Dani?l van Dam, Delffse porceleyne: Dutch delftware,1620-1850 (Amsterdam:Rijksmuseum, 2004)

32請參見David Porter, The Chinese Taste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Porter的觀點主要來自於伊利亞隨筆中(古瓷器)一章,見:蘭姆(Charles Lamb),?伊利亞隨筆?(台北:大塊文化,2007),頁361-370?類似的討論亦可見Stacey Sloboda, “Porcelain Bodies: Gender, Acquisitiveness, and Taste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in Material Cultures, 1740-1920 : The Meanings and Pleasures of Collecting ed. by John Potvin and Alla Myzelev (Farnham, Engl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9), pp. 19-36?

33見Owen Jones, The grammar of Chinese ornament: selected from objects in the South Kensington Museum and other collections (New York : Portland House, c1987), p.86?

34見John Harris, Sir William Chambers : architect to George III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至於西方的中國式建築可參考 Patrick Conner, Orient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9)?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07

便摻雜一些西方傳統的紋 ,而加入了義大利傳統紋 的孔子屋?The House of Confucius ?便為其中一例?圖 5?,在孔子屋樓層中間的橫 板中,可以見到一幅吐出花卷紋的人頭浮雕,這樣的母題可以在瓊斯?紋 的法則?文藝復興一章找到類似的範例?而在錢伯斯的作品當中,建於 Kew 花 的大佛塔?the Great Pagoda ?應 最具盛名,此建築顯然是受到南 瓷塔 ?Porcelain Tower ?的影響?但錢伯斯可能並沒有見到實作,而是透過尼霍夫?Johan Nieuhof, 1618-1672?的出版品見其樣貌?以中國風格作為操作設計的作品,確實為錢伯斯贏得不少名氣,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建築僅做做為花 當中的人造物來觀賞,就像是中國青花瓷器一般,當中的形式與內容並 起嚴肅的討論?因此,從這樣的脈絡上來看,瓊斯?中國紋 範本?的出版不僅匯 了大量的花紋樣式,更 細的討論了紋 在結構上的特徵,充份地顯示出裝 史上的重要意義?

圖4 中國紋飾,引自:The grammar of Ornament

圖5

左:孔子屋,中:孔子屋局部,引自:Orient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右:文藝復興紋飾,引自:The Grammar of Ornament

肆、中國紋飾對歐文?瓊斯的影響

瓊斯?中國紋 範本?可視為?紋 的法則?的延續體,這一系列對裝 的討論以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作為開端?倫敦萬國博覽會的成形,

除了可以看出當時強大的社會經濟背景,

108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還反映了藉 文化資產的消費,建立強盛國家的意象35?透過當時大英帝國殖民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全球的工藝品得以 中在同一個場地供民眾觀賞,藉著這樣的機會,促使當時設計師對美術工藝進行一連串的反思?博覽會的建築主體座落於海德公 ?Hyde Park?,這座 鋼鐵支架與玻璃所搭建出來的龐大建築體,從外形來看就像是一座巨型的溫室,外表 玻璃所呈現出的透明質感使其獲得?水晶宮??Crystal Palace?這樣的封號?負責建造的設計師是受到亞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所委託的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 1803-1865?36,至於展場的整體規劃與內部裝 便 尚普與瓊斯負責?其中,中國亦佔據展區一方,從官方文件來看,展出的文物主要來自於廣州地區,展場平面圖指出中國攤位就位於波斯對面?圖6?,規模雖小,卻是當時東亞唯一參展的地區?此外,在官方紀念的繪畫中,甚至可見到穿著清朝官服的中國人立於當中37,顯見得當時對中國工藝品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如同上文所示,展覽會所呈現出的中國裝 器具並非第一次出現在英國眼中,在此之前,廣州便成為中國輸出工藝品至西方的重要地區?出口的工藝品,不只頗受西方歡迎的傳統青花瓷器,還有許多工藝品如水彩畫?扇子?傢俱?壁紙等,圖案甚至可 外國客戶所指定, 此顯示出當時中英二國在紋 的頻繁交流?然而,長久以來的中國紋 ,嚴格來說是博覽會後在瓊斯的 紹下才獲得討論與應用,而中國紋 也因?紋 的法則?一書的收錄與討論進入了世界裝 體系?

圖6

左:博覽會官方手冊中參展國家的標示

右:博覽會官方手冊中館內中國攤位的標示

引自:Official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Great exhibition 1851

35關於1851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的資料可參考Robert Ellis(F.L.S.),ed., Official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Great exhibition 1851 (Tokyo: Hon-no-Tomosha, 1996)?對於此博覽會與消費文化的討論請參見 Thomas Richards,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ings,” in: The Commodity Culture of Victorian England: Advertising and Spectacle, 1851-1914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pp.17-72?有關世界博覽會的 紹可參考吉 光邦編的二本書,分別為吉 光邦,?万国博覧会の研究?( 都:思文閣,1996);吉 光邦,?図說万國博覧会史 1851-1942?( 都:思文閣,1999)?王正華的?呈現?中國??一文便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之一,見王正華,?呈現?中國?:晚清參與 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收於: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頁421-475?

36關於水晶宮的討論請參見 John McKean, Crystal Palace: Joseph Paxton and Charles Fox (London : Phaidon, 1994)

37此油畫 Henry Courtney Selous所繪製,畫名為The Opening of the Great Exhibition by Queen Victoria on

1 May 1851,現藏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09

那麼?紋 的法則?又呈現了什麼樣的內容或特質呢?除了最後一章 紹自然中的葉形與花卉圖案外,其餘十九章節分別以歷史及區域的角度 紹世界的紋 ,每一章節之前先以文 紹 主題的紋 特質及 展,文後將各地搜羅而來的圖案以石 技術刊載?本書的出版動機在於反思當時任意抄襲古代圖案或者 能忠實呈現建築空間的設計現象,例如當時模仿自然主義式的花紋織品便被視為設計上的錯誤使用?圖7?,也因為如此,?紋 的法則?中所圖示的範例 以?平面性?作為呈現的重點?瓊斯將所有紋 進行觀察並獲得三則事實:一?讓人驚嘆的裝 風格 符合自然的形式原理;二?無論原理衍生出多少變化,但基本法則是有限的;三?一旦抛棄舊有的束縳之後,便能產生變化和 展?此外,瓊斯還列出 37條裝 設計應 重視的法則?這 37條法則中,除了前五 外,分別以:一般造型?6-9?;和諧與對比?10?;分 ?放射和延續?11-13?;整體色彩?14-17?;調和色彩的使用比例?18?;色調?明度?色相的對比和互補?19-20?;七種色彩的位置?21-34?;仿製品?35-37?等主題陳述?

圖7

約1850英國織品(False Principles in Design exhibition in the “Direct Imitation of Nature”)

引自:Owen Jones: Design, Ornament, Architecture, and Theory in An Age in Transition

中國風格的裝 設計雖然亦在?紋 的法則?調查的樣本中,但中國紋 在本書付梓之時並 受到等量的重視?除配色外,不論在造形或結構上均不為瓊斯所稱讚38?這樣的評論,與十八世紀?中國風?在西方的退潮相互呼應39,也 證了 里希所提?當我們熟悉了某樣東西就容易對它產生了鄙視感?的言論?根據 里希的觀察,1850年代之時,中國紋 在西方設計觀念中的傾頹亦與日本重啟開放有關, 認為?紋 的法則?在撰寫之時,適值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1858?強迫日本向西方重開大門的關鍵時期,而這個轉折,導致歐洲人對中國藝術的重新評估?當時英國駐日本大使阿禮國?Sir Rutherford Alcock, 1809-1897?將 戶 場所購得的藝術品,送到 1862年於南肯辛頓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這個安排使得當時評論

38見Owen Jones, The grammar of Chinese ornament, p.87?

39請參考嚴建強,?18世紀中國文化在西歐的傳播及其反應?,頁 228-238?

110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家提出日本美術優於中國的說法40?以上的情況似乎說明了中國的裝 設計,在1850-60年代之際, 為英國設計界鄙棄在外?但是,筆者認為不論是瓊斯於 1867年所出版的?中國紋 範本?,抑或是美術工藝運動中設計作品的表現,均呈現出中國裝 設計在英國尚保有相當的地位?也就是說,中國紋 雖然在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的英國,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但到1870年左右,隨著?中國紋 範本?的出版,中國裝 風格又逐漸地出現在英國設計師的作品當中??中國紋 範本?一開始便在其前言中述明其出版的背景, 於中國晚期戰 及太平天國之亂對公共建築的毁壞,造成大量中國工藝品流入歐洲,促使瓊斯收 並重新思考中國裝 藝術的議題?其主要的紋 來源取自於當時南肯辛頓宮?莫理森?Alfred Morrison, 1821-1897?以及其 的私人收藏?書中所有的圖版 是瓊斯依據文物表面的紋 描繪後,重新製版以石 技術 刷出版,不論將圖版LIV的紋樣與原物件?清道光黃地粉彩花卉五福宮碗?相較?圖8?,抑或將圖版VII與西方常見的青花?紫苑盤?比對?圖9?41,不難 現雖然在色彩 和度及細節處理上略顯差異,但大體而言,瓊斯所重新描繪的圖版仍相當忠實地呈現原始物件的紋 ,足見瓊斯在中國紋 處理上的費心?如此 極的行動,反映出瓊斯在?紋 的法則?提出中國紋 只具色彩平衡不具造形美感等舊有認知的改變? 在?中國紋 範本?前言中不僅大力稱讚中國工藝不論是在技巧或彩色運用上都極為完美,亦承認 在先前對中國紋 的偏見,進一步認為必須妥善地看待這個地域的裝 問題?姑且不論瓊斯在形式分析下所得出?中國紋 源自於伊斯蘭世界?的結論正確與否,筆者認為?中國紋 範本?的 極性在於瓊斯確實花了相當的篇幅解釋中國紋 的特有結構,足以顯見中國紋 在彼時 獲得相當的重視?瓊斯分析百幅中國紋 之後,認為中國裝 風格包括了?紋 的法則?中所列第10至 13條?即?和諧與對比?及?分 ?放射和延續??的特徵,特別是第 10條的?和諧與對比?,普遍地見於中國紋 之中?以紋 的結構而言,可分為三種形態:連續莖幹系統?片斷統一系統?及片斷充填系統?圖 10??若進一步對照圖版,不難 現其中的?連續莖幹系統?與瓊斯所列舉的?羅馬紋 ?在結構上的極度相似性?圖11??瓊斯認為連續莖幹系統主要原自於羅馬,後來莖幹上的花苞消逝於拜占庭時期,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又出現,同時,在東方的阿拉伯?摩爾式及東方風格中,花朵的樣貌逐步轉變成葉 ,後來在波斯及 度時期,花苞不再出現於卷紋的終端,而是生長自枝幹交匯處?正是這樣的觀察,不僅開啟了里格在紋 史上的建構,亦成了整個西方對紋 史書寫的開端?

40參見E. H. Gombrich,The sense of order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pp.56-57?

41其基本資料請參見:Christiaan J.A. Jorg,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ndon: Philip Wilson 1997), p.95?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11

圖8

上: 中國紋飾範本 圖版LIV

下:清道光黃地粉彩花卉五福宮盌

引自:Christie’s 網站

(https://www.doczj.com/doc/e81336613.html,/lotfinder/lot/a-fine-pair-of-imperial-yellow-ground-famille-5379932-details.aspx)

圖9

左: 中國紋飾範本 圖版VII

右:紫苑盤,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引自: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1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圖10 中國紋飾系統,引自:The Grammar of Chinese Ornament

圖11

左:中國紋飾系統

右:羅馬紋飾

引自:The Grammar of Chinese Ornament

綜合上文英國對中國裝 的接受,以及瓊斯對於中國紋 的論述,筆者認為這些面向反映出以下幾點事實:一?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的英國對於中國紋 主要以幾何連續拼貼性的圖案為主,這類的圖形又常見於建築上的欄杆或窗櫺造形?二?中國青花瓷器雖然甚受歡迎,但值得注意的是青花瓷器在當時只作為女性空間中的?小玩意兒?式的妝點,較為現 所熟知的?纏枝番蓮?似乎並 造成影響與流行,這樣的景象應當可從位於蘇格蘭R.A. Kidston & Co.於1838-1846年所燒製的一批仿中國樓閣的 花瓷器得到 證, 公司所生產的這批瓷器紋 除了中心以具象中國樓閣及人物為主要母題外,周圍的紋 仍以連續重複的幾何圖形為裝 ?圖12?,這樣的狀況十分符合瓊斯在?紋 的法則?中所見的中國紋 ?三?如此一來,便更加確認瓊斯所稱讚的中國纏枝紋 ,大約於1860年代後藉 大批的洋彩瓷器或琺瑯器進入到英國的設計界,進而使瓊斯在?中國紋 範本?中陳述了紋 交流的歷史?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13

圖12 英國R.A. Kidston & Co. 仿中國樓閣的印花 盤

れのヨーロッパ引自: 憧陶磁 : イセ .セー ル. ト との会い出

對於身處於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瓊斯而言,對中國紋 的認知除了連續性的莖幹結構外,母題造形亦是受到矚目的重點,至於有關瓊斯對中國紋 的設計應用,筆者從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所收藏的瓊斯作品中,經過形式的比對, 現瓊斯至少有二件織品設計的應用源自於?中國紋 範本??首先是館藏編號CIRC.295-1953表面以蓮花花朵做三角重複構圖的絲織品42,其主要母題即變形於?中國紋 範本?圖版XXXI 的蓮花紋 ?圖13?,若將目前館方所提供的圖片翻轉180度,再以里格對母題分析的方式檢視二者的形式關連,則不論是花瓣的數目及其對應位置,或者花瓣的輪廓結構?特別是每一片花瓣的內卷弧線?,都指出二者明確的啟承關係?接著,再以館藏編號T.94D-1930的絲織斜紋 ?Silk damask weave ?為例,則可見到將瓊斯將?中國紋 範本?圖版LXXXIX 中的母題?圖14?,以圖版LXXVII 的結構將主要花朵重新組合?圖15?,呈現出以中國裝 法則所設計而成的動人圖案,也使得這些原本描繪於琺瑯瓷上的中國紋 ,經過瓊斯的創意與巧思,重新交織在其 材質,轉化成織品上的另類風貌?

42 根據中野徹的研究,這樣特殊的花 被稱為寶相花,請參見中野徹,(明磁の文様──主として吉祥文について), 於:相賀徹夫編 ,?世界疦磁全 ?明?(東 :小學館,1976),頁305-316?

114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圖13

左:瓊斯所設計的絲織品,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 館藏編號CIRC.295-1953 中:左圖局部

右: 中國紋飾範本 圖版XXXI的蓮花紋飾母題

圖14母題造形之比較

左:瓊斯所設計之絲織斜紋布,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 館藏編號T.94D-1930 右: 中國紋飾範本 圖版LXXXIX

流動的形式:中國裝 對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影響 115

圖15

左:瓊斯所設計之絲織斜紋布,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

右: 中國紋飾範本 圖版LXXVII

伍、莫理斯及惴舍對中國紋飾的應用

很顯然地,在瓊斯的影響下,中國紋 在美術工藝運動其 設計師的手中亦獲得了新的應用?在這當中,與瓊斯熟識的二位重要代表人物-威廉莫理斯及克里斯多福惴舍是顯著的例子?以莫理斯而言,在其許多作品中 可見到以纏枝蓮花?或以牡丹?或二者合體作為紋 設計的範例,在這當中尤以織品設計最為常見?根據培里?Linda Parry ?的研究,莫理斯開始織品設計大約開始於1856年,一開始莫理斯模仿中世紀的藝術風格為主,為了熟悉這樣的設計風格, 自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所藏的細密畫及當時出版品的範例中獲得許多啟 ?六年後, 莫理斯組成的設計公司?Morris, Marshall, Faulkner & Co.?在1862年的展覽會中獲得二面織品設計的獎 ,所設計的產品亦 起當時另一位設計師惴舍的稱讚,隨著公司於 1865年遷移至 后廣場26號,莫理斯透過南肯辛頓博物館藏品的研究,其織品設計中的所應用的技術及風貌也隨著擴增,直到1870年開始重複的花紋圖案設計43? 43 Linda Parry, William Morris (London: Philip Wilson, 1996), pp.224-295?

11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四期

確實,對照莫理斯現 的織品設計,就內容表現而言,莫理斯一開始以人物圖像為主要設計的形式來源,經過對南肯辛頓博物館收藏的觀察研究後,所設計的圖案逐步 主題式的人物造形移向了重複性的抽象花紋?然而,如同前文所提,培里在分析莫理斯的設計時,只單純從西方設計史的角度標示其影響來源,而這樣的論述顯然忽視了當時萬國博覽會後所帶來的另一波東方熱潮,例如在莫理斯公司的內部陳設中,東方的琺瑯彩便佔據了重要的空間?圖16??若再察看所設計的織品紋樣,更不難見到與?中國紋 範本?中相似的花紋母題?以一件設計於1875-80年的蓮花掛 為例,其母題的樣式與?中國紋 範本?中圖版XLVII 的蓮花母題十分雷同,二者不論在輪廓造形或比例上 呈現極高的相似性?圖17?,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蓮花上方生長出另一株較為小型的蓮花,這樣的特殊結構可在?中國紋 範本?中圖版LVIII 見到相同的範本?圖18?,不論從製作的時間,或設計的圖案來判斷,如此特殊的造形及結構在在顯示出莫里斯織品設計吸取了不少中國紋 的養分?

圖16 莫理斯公司室內陳設,引自:William Morris

圖17

左:蓮花掛布 局部 ,引自:William Morris

右: 中國紋飾範本 中圖版XLVII 的蓮花母題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讲解学习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 欲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 二、“天理”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 [2]……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6]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7]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6]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理吗?这

浙江师范大学毛概期末复习毛概3.docx

浙江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卷 (A )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类别公共必修课 使用学纶全校10级学生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卷时间2011年12月 说明:要求考牛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 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 ) A. 中共一大以后 B.八七会议以后 C.遵义会议以后 2.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 A. 一大 B.七大 C.十五大 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 A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B. 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C. 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吋俱进、求真务实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社会主义, B. 建设什么样的党, C. 什么是科学发展, D. 什么是中国革命, 5.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A.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C.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6.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的著作是( A. 《改造我们的学习》 7.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 A. 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 A.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农民阶级反封建革命 9.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 吋代条件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1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是( )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保护民族工商业 0.实行“耕者有其山” 11. 农村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影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0.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12.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小”是指( ) A.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B.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D.三中全会以后 ) D.十六大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 就是(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党 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怎样进行中国革命 ) ) B.《论新阶段》 C.《实践论》 D.《反对本本主义》 ( ) C.与吋俱进 D.求真务实 B.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 B.领导权不同 0.前途不同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复习备考题库答案_专升本大学语文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参考答案 2010年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103题,每题1分) 1、 [B]; 2、[A]; 3、[A]; 4、[A]; 5、[A]; 6、[B]; 7、[B]; 8、[A]; 9、[D]; 10、[A];11、[A];12、[B];13、[D];14、[B];15、[C]; 16、[B];17、[B] ;18、[C]; 19、[A];20、[D];21、[C];22、[B];23、[D]; 24、[A];25、[D];26、[B];27、[A]; 28、[D];29、[D];30、[C];31、[B];32、[B]; 33、[C];34、[B];35、[D];36、[A]; 37、[C];38、[C];39、[A];40、[C];41、[C];42、[B];43、[B];44、[D];45、[B]; 46、[D];47、[C];48、[B];49、[A];50、[D];51、[D];52、[C];53、[D];54、[C]; 55、[D];56、[C];57、[A];58、[B];59、[B];60、[C];61、[B];62、[D];63、[A]; 64、[C];65、[B]; 66、[D];67、[A];68、[B];69、[D];70、[D];71、[B];72、[C]; 73、[C];74、[B];75、[C];76、[A];77、[B];78、[A];79、[C];80、[C];81、[B]; 82、[C];83、[B];84、[C]; 85、[B];86、[D];87、[A];88、[A];89、[B];90、[C]; 91、[D];92、[A];93、[D];94、[A];95、[B];96、[C];97、[A];98、[D];99、[C] 100、[A];101、[B];102、[C]; 103、[C] 二、阅读分析(36大题计66小题,每小题3分) (一):树:种,栽种; 谨:认真办好。 申:反复教导。 检:约束,制止。 涂:通“途”,道路。 发:开发粮仓。 (二):勖:勉励。 字:养育。 遂:饲养。 (三):1、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2、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美玉,一个出兵侵略,一个就要象美玉被毁掉,而冉有、季路被比作守匣护椟之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需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物质贫乏,只应忧虑人心不安。 (五):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 (六):1、左右的人说:“就是歌唱那…长剑回去吧?的人啊。” 2、我私自用(您的债款)给您买回了道义。 (七): 1、贫穷困乏不能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

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学院班级:10级社会工作班姓名:张伟业学号:201040103125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课程名称:中西方社会思想史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浅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学生:张伟业 (人文学院10级社会工作,学号201040103125) 摘要: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提出经过了严密的哲学、伦理学理论论证,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今天要想正确认识这一思想,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进过了一个学期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习,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历史中那些灿烂浩渺的思想,了解了诸如孔孟、老庄这样的历史名人。明白了思想,特别是社会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我想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一些观点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还说:“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可见他说的“天理”,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似乎是共识。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尚须讨论。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包括衣履住行,饮食男女。由之,认为朱熹说的“去人欲”或“灭人欲”就是革舍和消灭人的一切欲望,如同宗教家将一切物质欲望视作人生无可避免的罪蘖一样。从而认为朱熹的“去人欲”、“灭人欲”就是僧侣主义的禁欲主义。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

苍眸鹰眼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浙师大苍眸鹰眼调查小组成员:戴安娜、欧德文斯、廖龙斌、杨静、施沁蕊、田燕丽 调查目的 近日由于“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温,互联网上、社会中各类声势浩大的“抵日活动”沸沸扬扬,甚至甚嚣尘上,引发了国人一系列对于日本及日货态度的思考。为了了解当代人们对于抵制日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开展了本次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 社会人群,包括学生,学校工作人员 调查内容 近段时间来,中日关系恶化,中、日两国均掀起了抵制日、中产品的运动。为此,我们针对抵制日货问题,以及对抵制日货行为的看法和参与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互联网上参考了一些匿名投票结果。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统计 二百名被调查人群中,82%的人表示个人或家里购买过日本商品。针对及是否支持抵制日货问题时,58%的人选择以后不会购买日货,有64%的人对日本持敌对态度,35%的人认为应辩证看待日本。对是否关心中日关系问题的调查中,46%的学生表示十分关心、收看新闻,但其中有23%的人表示不太了解,50%表示偶尔了解一下,4%的人表示对国家时事不关心,无所谓。对于日本认知性的调查中,二百名被调查者中,有八十五人表示不太了解,其余绝大部分学生表示知道一些。86%的人表示知道日本知名品牌,8%的学人哪些是日本品牌不是很清楚。在问卷中,我们拟做了一个假设,“国产、欧美商品、日韩商品你优先购买哪类?”30%的学人表示选择国货,52%的人表示选择欧美商品,只有14%的人优先选择日韩货,其余学生表示一视同仁。对于近期发生的“抵日打砸事件”,84%的人表示应该理性爱国,只有6%的人表示全力支持。 由抵制日货问题,我们粗略了解了一下二百名人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或者谈

华师大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工程 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测验) 一、简要描述每对术语的主要区别 1. 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互联系统 答: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 2.OSI 参考模型与TCP/IP 答:OSI参考模型有七个层次,从上而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没有表示层、会话层,互连网层与网络层相当,网络接口层,则对应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TCP/IP有四个层次,从上而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连网层、网络接口层。 3.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 答:分组交换的特点:信息以分组为单位传输;并不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提前建立实际的铜线连接,而是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转发延时短;数据传输灵活(每个分组可按不同路径不同顺序到达)转发差错少;在目的结点要对分组进行重组,增加了复杂性。电路交换的特点:数据传输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物理通路,要经过线路建立、数据通信、释放连接三个阶段;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没有冲突的危险,不存在拥塞。 4.Go-back-n 与选择重发 答:连续重发请求(Go-back-n)ARQ方案是指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一系列信息帧,即不用等前一帧被确认便可继续发送下一帧,效率大大提高。选择重发ARQ方案是当接收方发现某帧出错后,其后继续送来的正确帧虽然不能立即递交给接收方的高层,但接收方仍可收下来,存放在一个缓冲区中,同时要求发送方重新传送出错的那一帧。 5.CSMA/CD与CSMA/CA 答: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可以检测冲突,但无法“避免” CSMA/CA 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发送包的同时不能检测到信道上有无冲突,只能尽量‘避免’ 1.两者的传输介质不同,CSMA/CD用于总线式以太网而则用于无线局域网802.11a/b/g/n 等等;2.检测方式不同,CSMA/CD通过电缆中电压的变化来检测,当数据发生碰撞时,电缆中的电压就会随着发生变化;而采用能量检测(ED)、载波检测(CS)和能量载波混合检测三种检测信道空闲的方式; 6.虚电路与数据报 答:数据报服务:无连接;每个分组带上完整地址信息;每个分组独立路由;故障时影响小;不保证按序、可能丢失;复杂处理由传输层承担虚电路服务:面向连接;连接建立后每个分组仅带上虚电路号;仅建立虚电路时实施路由选择;故障时影响大;保证按序、可靠传输;复杂处理由网络层承担。 7.IP 地址与端口号 答:IP地址:IP地址是用来唯一标识互联网上计算机的逻辑地址,让电脑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每台连网计算机都依靠IP地址来互相区分,相互联系。端口号:TCP/IP协议中的端口,端口号的范围从0到65535,比如用于浏览网页服务的80端口,用于FTP服务的21端口等等8.子网划分与CIDR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持批评的成分较多,而对其合理因素持肯定的成分较少,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一 “理欲之辨”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热门话题。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1]。他认为,“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2] 在这里,朱熹所说的“天理”的要义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朱熹的“人欲”之说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 以前有学者认为朱熹的“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一切生活欲望,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在这里,“合道理”就是指符合“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4]而“循情欲”则指按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行事,这种过分的欲望就是人欲。朱熹举例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这就是说,人要吃饭,这是合理的,是天理;而要求饭要吃得美味,这就是人欲了。可见,朱熹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欲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此外,关于“天理”、“人欲”的含义,过去的解释多有片面之处。就“天理”而言,以前一般人都认为是指三纲五常,即封建的伦理道德。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不全面。其实“天理”还有两种重要的含义:其一,“天理”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这里说理是“形而上之道”,就是说,“理”是物体所以形成的法则或规律。其二,“天理”还包含有思维规律之义。朱熹说:“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6]这里所说的“心之本然”,就是指人的心灵本身具有思维规律,人们如果按照“天理”进行思维,亦即按照心灵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进行思维,就会处事公平而且正确。 就“人欲”而言,过去人们将其解释为人的一般欲望,这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朱熹所说的“人欲”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私意之欲”,即人为的违反自然法则的不正常的无节制的欲望;二是指“公共之欲”,即符合“天理”之欲,如饥食渴饮都是欲,但这种欲是公共的、不得不满足的欲,故这种欲不能称之为欲,而称之为“天理”。朱熹所说的“灭人欲”,就是要遏制人的“私意之欲”。朱熹认为“人欲”和“天理”是互相消长的,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把握好分寸。他说:“人只有固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1]而“盖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入欲来”。同时,他还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这里所谓“安顿得恰好”是指“适中”之意。因此,对普遍的“公共之欲”,不得不满足的欲,若分寸把握得不好,超出应有的限度,就会滑向私欲。总之,朱熹认为,对自我的欲望予以自律和节制,进行妥善的处置,使之不违反“公共”的原则,即属“天理”。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呢?众所周知,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朱熹作为宋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修养论集中体现在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他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之所以将道德修养功夫围绕“存天理,灭人欲”来进行,这是因为:首先,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扬善去恶。他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在他看来,凡符合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性主于理

历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试卷与资料答案

历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试卷与 资料答案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①学院专业分析:含学院基本概况、考研专业课科目:602高等数学(B)的考试情况; ②科目对应专业历年录取统计表:含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历年录取人数与分数线情况; ③历年考研真题特点:含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602高等数学(B)各部分的命题规律及出题风格。 part 2 历年题型分析及对应解题技巧: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分析对应各类型题目的具体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针对性,提升答题效率,充分把握关键得分点。

part 3 2018真题分析: 最新真题是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中最为珍贵的参考资料,针对最新一年的华东师大考研真题试卷展开深入剖析,帮助考生有的放矢,把握真题所考察的最新动向与考试侧重点,以便做好更具针对性的复习准备工作。 part 4 2019考试展望: 根据上述相关知识点及真题试卷的针对性分析,提高2019考生的备考与应试前瞻性,令考生心中有数,直抵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核心要旨。 part 5 华东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①复习教材罗列(官方指定或重点推荐+拓展书目):不放过任何一个课内、课外知识点。 ②官方指定或重点教材的大纲解读:官方没有考试大纲,高分学长学姐为你详细梳理。 ③拓展书目说明及复习策略:专业课高分,需要的不仅是参透指定教材的基本功,还应加强课外延展与提升。 part 6 专业课高分备考策略:

①考研前期的准备; ②复习备考期间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③考场注意事项。 part 7 章节考点分布表: 罗列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的专业课试卷中,近年试卷考点分布的具体情况,方便考生知晓华东师大考研专业课试卷的侧重点与知识点分布,有助于考生更具针对性地复习、强化,快准狠地把握高分阵地。 二、华东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 汇编华东师大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7-2007,2011-2015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11-2015年答案与解析,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602高等数学(B)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修订)的通知 浙师研字[2008]38号 各学院: 现将《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修订)》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日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修订) 浙师研字[2008]38号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表现,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的发明、理论或见解。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学位论文各部分内容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用汉语撰写(外国语相关专业除外)。硕士学位论文(包含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中职硕士等)字数一般为3—5万;专业学位论文(包含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字数为2.5万以上;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为8—10万。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分析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论文内容一般由13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封面、扉页、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符号说明、论文正文、参考文献、注释、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采用研究生学院规定的统一封面格式,封页上应填写论文题目、研究类型、作者姓名、年级、指导教师姓名、学科(专业)(指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或专业学位方向)、论文提交日期、中图分类号等内容。 2.扉页:扉页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申请学位类别和级别、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指导教师、论文提交日期等。 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应简明概括论文的内容要点,包含论文的基本信息,体现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明确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并突出论文中具有创新性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3000字左右。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的,用以标识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数量为3-6个,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基本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5.目录:目录是将正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 6.符号说明:用于说明论文中符号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本项可根据各学科论文的需要编排或省略。 7.论文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包括理论分析、数据资料、计算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证、个人的论点和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图表、照片和公式等。写作形式可因科研项目性质不同而变化,总体要求实事求是、理论正确、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公式推导计算结果无误。文中若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引用他人的结论,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浅析朱熹思想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1】“理”是宇宙的本体。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浙师大毛概期末考复习整理资料

毛泽东考试内容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进行中国化 ①毛泽东之所以要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三: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四:马克思中国化的主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辨析题 五: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了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体现,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高等数学习题册答案华东师大Ch 8 Differential of multivariable functions

第8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 参考解答 1、设22 , y f x y x y x ? ?+=- ??? ,求(),f x y ,(),f x y xy -。 解:()()()()221, 1y y x y x f x y x y x y x y x y y x x y x - -??+=+-=+=+ ?+? ?+ ,故得 ()2 1,1y f x y x y -= +,()() 2 1,1xy f x y xy x y xy --=-+ 2、求下列各极限: 2 2422 22 22 2 00 cos sin 1(1) lim lim lim sin 204 x r r y x y r r x y r θθ θ→→→→===+ 注意:在利用极坐标变换cos , sin x r y r θθ==来求极限时,θ也是变量。本题中,0r →时,2 r 为无穷小量,而2sin 2θ为有界变量,故所求极限为零。 ()00 sin sin (2) lim lim 1x t y a xy t xy t →→→== 3、证明极限22 4 00 lim x y xy x y →→+不存在。 证明:当2 y kx =时,()22 4 2 ,1xy k f x y x y k = = ++,故2 22 4 2 lim 1y kx x xy k x y k =→= ++与k 有关。 可见,(),x y 沿不同的路径趋于()0,0时,函数极限不同,故极限不存在。(两路径判别法) 4、讨论下列函数在()0,0点处的连续性: (1)()()()222222 22 ln , 0 ,0, 0 x y x y x y f x y x y ?+++≠?=?+=?? 解: ()() ()()() ()()()2 2 2 2 ,0,0,0,0 lim ,lim ln lim ln 00,0x y x y t f x y x y x y t t f →→→= ++=== 故原函数在()0,0点处连续。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基础作业及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基础作业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采用的逻辑元件是____D____。 A. 大规模集成电路 B. 集成电路 C. 晶体管 D. 电子管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____D____。 A. 中央处理器CPU、主板、电源和输入输出设备 B. 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和出设备 C. 中央处理器CPU、硬盘和软盘、显示器和电源 D. 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3. 下列软件中属于系统软件的是___C______。 A. Authorware 多媒体制作软件 B. 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 C. GIS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 D.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4. 一般说来,下列打印机中,___B_____的打印速度最快。 A. 针式打印机 B. 激光打印机 C. 黑白喷墨打印机 D. 彩色喷墨打印机 5. 十六进制数 B42H 转换成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分别是____A______。

A. 2882 和 101101000010B B. 2596 和 0010010110010110B C. 2340 和 101000100100B D. 2844 和 0010010110010110B 6. 操作系统是__D________。 A. 用户与软件的接口 B. 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接口 C. 主机与外设的接口 D. 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7. 在搜索或显示文件目录时,若用户选择通配符*.*,其含义为 ____C______。 A. 选中所有含有*的文件 B. 选中所有扩展名中含有*的文件 C. 选中所有文件 D. 选中非可执行的文件 8. 下列关于删除操作的说法中只有_____B_____是不对的。 A. 把文件名或快捷图标拖放到“回收站”中,该文件被逻辑删除 B. 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该文件,按下键,该文件被逻辑删除 C. 在“回收站”中选中该文件,按下键,该文件被逻辑删除 D. 在“桌面”中选中该文件,按下键,该文件被逻辑删除 9. 在Windows中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A______。 A. “写字板”是字处理软件,不能进行图文处理 B. “画图”是绘图工具,不能输入文字 C. “写字板”和“画图”均可以进行文字和图形处理

72所高校博士毕业要求汇总

72所高校博士毕业要求汇总 (注:各校不同院系也会有所区别,有些可能已被更新,因此仅供参考)。 1.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2.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3.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5 .武汉大学:1篇权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 两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6 .中国人民大学: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7 . 厦门大学:2014级起博士研究生自入学起,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必须在我校文科最优学术刊物或一类核心学术期刊(均不含增刊、专刊、专辑)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我校文科二类核心学术刊物

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可用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专著、教材或学术著作的译著(本人完成字数专著在3万字以上,教材和译著在5万字以上)来代替1篇二类核心刊物论文。 8. 复旦大学:2篇北大中文核心。至少在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含录用)2篇专业学术论文。 9. 上海交通大学:1篇核心。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 10. 南开大学:2篇北大核心。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核心期刊范围依照《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表》(2003年版)确定。 11. 四川大学:3篇CSSCI;或2篇CSSCI(其中一篇必须为权威期刊);或省部级科研奖励。 12. 中山大学:2篇CSSCI。 13. 中国政法大学:要求两篇南大核心。 14. 吉林大学:没有收集到具体文件。根据送到重庆大学评审的博士论文《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第150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来看,作者发表的5篇论文中只有1篇属于CSSCI,其余4篇均是非期刊论文(其中有一篇是报纸,另3篇为以书代刊。)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数学历年试题 (9)

1.Why did you choos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你为什么选择报考华东师范大学?) 2.Why did you choose XXX?(你为什么选择报考MBA专业?) 3.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doing 3 years after graduation?(what’s your plan if you are admitted to our school? (毕业5年后,你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What has been y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你曾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5.Describe your greates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请描述一下你最大的优点和缺点?) 6.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jobs you have held?(你从以往所从事的工作中学到了哪些东西?) 7.谈谈你在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8.“我们的问题都问完了,请问你对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准备英语面试最好先写一个自我陈述,就像中文的自我介绍一样,尽量写得详细些,包括自己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然后把它翻译成英文,流利地背下来,老师的很多提问都可以用其中的句子来回答。 一、面试程序 不同的单位对面试过程的设计会有所不同,有的单位会非常正式,有的单位则相对比较随意,但一般来说,面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以一般性的社交话题进行交谈,例如主考会问类似“从宿舍到这里远不远”、“今天天气很好,是吗?”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使应聘人员能比较自然地进入面试情景之中,以便消除毕业生紧张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友善的面试气氛。毕业生这时就不需要详细地对所问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可利用这个机会熟悉面试环境和考官。 第二阶段:引入阶段。社交性的话题结束后,毕业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阶段主要围绕其履历情况提出问题,给应聘者一次真正发言的机会。例如主考会问类似“请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下你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主要课程有哪些”、“谈谈你在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问题。毕业生在面试前就应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准

华东师大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华东师大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一、论文成绩说明 导师根据论文学术水平确定最终成绩,最终成绩可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或优秀”。 (一)申请学位的论文成绩要求 申请学位的毕业论文成绩须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 (二)不申请学位的论文成绩要求 不申请学位的毕业论文成绩须至少达到“及格”。 二、学术评分标准 (一)优秀 论文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探讨价值;能在论文课题范围内,较全面地查阅、整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详实;能运用基本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并有自己的见解,或在资料方面有新的发现和重大订正;论文须逻辑严谨、内容丰富、观点正确、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行文规范;发现的问题具有警示意义,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 (二)良好 论文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探讨价值;能在论文范围内认真查阅文献,占有较多的可靠资料并运用得当;能运用基本理论指导论文写作,在理论或实际问题的分析上有一定深度,或在资料整理方面有一定价值;论文须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学理性较强、文字通顺、行文规范。总结的问题值得思考,提出的建议具有启发意义。 (三)中等 论文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或理论探讨价值;能查阅与论文有关的基本资料,使用适当;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论文须条理清楚、具有学理性、观点正确、论证较充分,语句通顺,行文较规范。总结的问题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四)及格 论文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或理论探讨价值;能查阅与论文有关的必要资料,使用无重大差错;论文结构大致完整、观点无明显错误、论点比较清楚、进行了基本的论证分析、行文比较规范、语句比较通顺;能够阐述理论基本内容,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 (五)不及格 论文研究缺乏专业性;观点有重大错误;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文献资料过于陈旧;行文、注释不规范;观点存在政治倾向错误;跑题现象严重;缺乏基本的学理性;不按老师意见修改,或者修改后仍然不符合要求等。 此外,未在通知规定写作时间内通过论文,成绩等同于不及格:包括开题或论文正稿未提交;导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学生未在规定提交时间内提交修改稿;提交截止后,论文仍需要修改等。 三、重合度检测 学生须独立撰写毕业论文,承担学术不端的一切后果。 论文不得由他人代写。一经查实,论文判定为“不及格”。 根据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网络教育毕业论文重合度不得超过30%。 学生在上传论文稿件后,平台会对论文进行查重。如重合度超过30%,将退回学生修改;如重合度没有超过30%,将提交给导师批阅。 四、论文重修 (一)论文最终成绩被判定为“不及格”的,必须办理重修。 (二)论文在通知写作时间内没有通过的(导师没有给出成绩),必须办理重修。 (三)如果对毕业论文成绩不满意的,可以在规定时间申请论文重修。

浙师大研究生院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于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杭州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个,2015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百强。拥有博士生导师(含校外兼职博导)72名,硕士生导师816名。在校博士研究生38人(含留学生博士19人),硕士研究生5341人(含全日制4014人、在职1327人),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1:1.07(全日制比例为1:0.62),规模居省属高校第2位。 学位点覆盖层次齐全、类型多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硕士学位点覆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已形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征,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干学科群,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 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拓宽研究生培养平台,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合作共建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实施“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工程,打造研究生成长成才支持系统;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学用”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中教育硕士培养提出“学中行、行中研、研中学”培养理念,构建“知行研合一”培养体系,得到了全国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兄弟高校的高度评价;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增加一级学科平台课程,设置跨学科选修课,增设导师课程,突出个性化培养;强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加强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研修、访学、交流机制,加强学位点内、导师组内研究生学术交流。 近五年,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升。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2篇,在省属高校中位居第2位;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位论文9篇,在全国83家培养单位中居第5位。研究生获省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等8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5篇,被SCI、EI、ISTP等索引收录论文957篇;申请发明专利132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和省级赛事获奖210余人次。在武汉大学的《中国大学评价》中,2012年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92位、全国省属师大第5位、省属高校第2位。 研究生教育大事记 1979年与杭州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开始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1999年获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3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7/12/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