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谈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谈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谈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浅谈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010-06-28 11:47 来源: 郑州信息工程学校作者:陶保富

本文从国家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以及现代企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对我国的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目前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以后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从2000年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部在“2003——2007教育振兴活动计划”的文件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定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方面发挥出日益突出的作用。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中国基本上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但缺少一支庞大的能够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操作人员队伍,这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育部在2005年下发的教职成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就是发展普通高中,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乃至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看到,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力

鼓励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创建一批一流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提高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推动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挥辐射作用,与相关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400个装备水平较高的实训基地。

(二)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引入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使职业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实体。

(三)多渠道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根据《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今后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制度,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帮助。国家和地方扶贫资金要安排一部分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学生接受中等职

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二、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概况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传授使用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教育,这种原始的教育便是最初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后来的古代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原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代学制的中央官学除有大学性质的太学外,还有特殊性质的学校——鸿都门学和四门小学。其中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它的设置,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

唐朝的学制更为完备,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受到重视,无论中央和地方,官学系统中都设有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中央官学有东宫和三省开办的三类学校、专修儒经的学校、专门职业学校、特殊学校。以上这些学校的设置表明,我国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把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甲种与中学平行,乙种与高小平行。以教授农工商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均三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一切革新计划都遭到破坏。职业教育被“尊孔读经”的逆流冲击殆尽,实业学校的学生由 1912 年31726人下降为1916年的31208人。

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国土沦丧,职业技术教育损失惨重。为解决急需人才问题。1938年,国民政府制定《推进九省农工职业教育计划》,开办了部分职业学校。但就总体来看,职业技术教育仍然不景气。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崩溃,职业教育以及整个学校教育陷入“一蹶不振”之态。相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很重视的。1933年,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央农业学校。以后都号召各根据地多办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处于长期的战争环境,职业学校不可能充分发展。

建国初期,按照《共同纲领》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规定,我党接管、整顿和改造了旧有的职业学校,合理地调整了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1963年3月,中央在《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中,强调贯彻执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并举的方针。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等教育要有计划地多举办各种门类的中等职业教育”。1980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指出:“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同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着重指出:“在中学教育方面要逐步改变普通高中过多,职业中学太少的状况”。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又号召:“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方面,从国家的全局和民族的未来出发,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齐心协力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96年5月15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9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依法治教的新阶段。《职业教育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劳动法》为基本依据,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体系、结构、方针、原则、办学职责、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都作出了原则规范。它不仅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且也为各地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国外职业教育的历史概况

国外的几个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都把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减缓,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下,上百万的青年人在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没有得到资格认定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也很少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振兴英国的经济,提高英国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开始尝试建立一套通用、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比较灵活、连贯、广泛被行业所接受的、具有完备的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在英国逐步发展起来。 2002年,英国未进入大学学习的85%的19岁年轻人达到具有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61%的21岁年轻人达到具有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现有的 50%的劳动力达到具有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28%的劳动力达到具有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也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作为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991年,美国实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职业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其中9.4亿用于贫困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美国工商界每年有440亿美元进行岗位培训。1996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融合法案”,倡导“以工作求自立”的理念,注重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适应新经济特点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每年用于就业培训计划的政府拨款达60亿美元,支持220万人免费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作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由于严格的岗前岗后技能和职业道德训练,德国产品的质量誉满全球。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对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现代企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我国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美国、德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高科技领域,社会越发展,劳动分工越细,对大量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的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等职业教育毫无疑问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人才和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地域广大的农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需要科技的支撑,而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只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或者是文盲、半文盲,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民办教育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民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民办职业教育中,民办职业中学有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学校达1036所,民办职业高中在校生已有17.7万人,占全国职业高中在校生的4%。但与其他教育相比,民办中等职

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有些混乱,其发展与其他教育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我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总结其发展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促使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措施

一、学校文化建设

什么是文化?中外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据称,世界各种文献资料关于文化的定义已不下两百种,其中辞海对文化的解释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根据组织的不同性质,文化可区分为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政府文化、军队文化等。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使学生受其规范,并且满足其本身的需要,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校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1、精神层精神层是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理念。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学校文化物质层、制度层和行为层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它包括学校的品牌价值、历史性文化精神、共同性团队精神、组织形成的价值观等。

2、行为层行为层是师生在教学、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学校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例如学校组织的运行方式、发展战略、工作行为和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等都属于学校的行为文化。

3、制度层制度层也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指对学校师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规定了学校每一个成员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因此,此制度不单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且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学校的办学观念、原则、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纪律等都属于制度形态的文化。

4、物质层这是学校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学校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学校的硬件建设形态,学校环境的建设理念,学校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容体现着人的目的、观念。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是马克思所谓的“人化自然”物。比如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是一种物质资源的配置,但其中体现着学校的人文关怀,学校不但是在用人,而且是在发展人。前四种文化形态是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存在方式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作出合理有效的决择,才能使学校文化发挥其整合作用。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文化建设,不仅要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还应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时代脉搏,全面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质量、品牌、资金、设施设备、人才等有形的资源和优势,而是学校文化。正是无形的文化影响、支撑,并且调动了质量、品牌、资金、设施设备、人才等有效资源,从而在教育市场上形成良好的竞争力。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环境的建设学校环境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外在象征,它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特点,包括教师的工作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师生的生活环境等。(1)工作环境优化学校的硬件工作环境为教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劳动氛围,同时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软件工作环境。因为每个人只有在依靠自己的意愿去办事的时候,发挥出的潜能是最大的。因此,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应尽可能地为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与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使每一位教师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当学校内每一位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时候,学校文化也就出现转变,而这种转变也就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2)学习环境从硬件环境来看,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娱乐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可以焕发激情,催人奋进。因此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室、宿舍、活动场地等必备条件外,还应修建如艺术长廊,绿地等人文环境。这些环境既可以使其安心学习,展现学习氛围,又可使学生娱乐其中,从而展现人归自然的校园风貌;从软件环境来看,在学校各项制度的约束下,在学生相

互影响下,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的学习氛围。(3)生活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生活就会缺乏激情,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益,对学校文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当然,这里的生活环境主要为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交际文化等。

2、制度建设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约束、规范行为,从而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道路。以契约的形式规范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学校与经济组织的关系、规范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个人的行为,以上这些对于加强校风、学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才会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严格依法办学才能推进高等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定一系列的办学规章制度,科学配置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建立闭合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系统,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体现学术立校,以人为本。畅通民主渠道,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参与学校的管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民主机制,靠制度民主推进管理民主化、法制化。

3、价值观建设价值观建设主要是师生的价值取向,包括认识、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能够根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来做人和做事,提高师生的主动性,使得每个师生有主人翁意识,共同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建设美好的校园。

4、培养师生现代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求真意识: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要超越常识。常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规定和否定的双重规范作用,它维持着现在的生活,但他也阻碍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学校的精神文化中要培育超越共同经验和既有世界图景的能力。(2)理论意识:理论不是超然物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现实,即以概念的逻辑体系所表述现实。恩格斯讲:“ 一个民族想要站到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学校发展要通过理论的探求,冲破前进的艰难。因此,学校的师生要有自己的理论,而这些理论要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理论。(3)创新意识: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师生中树立创新意识,先进的学校文化鼓励合法的偏见,鼓励问题意识,鼓励教育教学的创新也是一个学校长足发展的法宝。(4)批判意识:批判来源于反思。反思不是通常所谓“反向思维”,“三思而后行”、“反复思考”,而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反思把思维对存在关系作为思考的对象,是把认知的前提进行思考。对于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方式,但这些内容是否是有效、有价值,这就需要反思来检验。对于学校组织发展而言,也必须把反思品质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要扬弃旧的学校文化,建构新型的学校文化,必须宣扬和倡导反思和批判意识。(5)主体意识:人之所以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不仅在于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且在于人具有“人是主体”的自我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省等活动形式,要具备现代思维能力,必须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

5、文化网络主要包括学校文化的继承、学校精神的传达情况、规章制度制定的方式、师生对学校的意见反馈及处理方式方法等。学校要做好先进文化的继承和超前文化的发展,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增强无纸化办公和教学,畅通沟通渠道,使师生能够顺利地反馈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及时的回答,并且最大限度的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先进文化的发展,保证学校的发展顺利进行。

二、实行股份制的必要性

(一)关于股份制

1997年10月国家颁布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有曲折也有辉煌。发达国家向民办学校的政策倾斜度方面应大于发展中国家。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耶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

而我国目前民办学校的举办者的观念有待转变,普遍存在家族式管理现象,不能使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教职工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发挥作用,从而严重制约民办学校的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才能把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才型大国,那就只有重视教育,尤其是要重视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更为重要。施行股份制可以使学校内部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合力,在学校的长远发展方面还可以不断地注入资金,促使学校能够健康的发展,同时施行股份制管理有利于对学校的人、财、物进行监督。施行股份制管理学校不因某个领导或举办者的非正常离职而导致学校瘫痪,施行股份制可以有效地使相关的同志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要想使民办职业教育基业常青,笔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股份制。

(二)股份制的运作模式

1、股份制的运作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突破和指导教育改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与健全,教育系统改革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化,私人办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环境与大背景之下,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国家关于对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的倾斜,给了职业学校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教育政策的逐渐放开、竞争规则的完善、私立办学的资金、人才等方面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把学校做大做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要进行“物”方面的改革,也要进行“人”方面的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及教职员工,进行合理的优化,使物尽其力,人尽其用,改变“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必须在学校乃至社会中推行“股份制”的办学模式。为了使“股份制”的办学模式得以顺利推行,首先制定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如此,我们便能对千头万绪的改制工作了然于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1)成立改制组织

成立以资本所有者代表为首的改制组,(3-5人)专司其职,全面负责改制有关的各项工作。还可根据情况需要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派专员指导或组织实施。

(2)清产、定产权

改制前先将资产进行清理并界定到所有人,后进行评估。清产、定产权是最基础性工作,是对学校现有财产权进行甄别和确认,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甄别所有者对全部财产拥有的权益。

(3)资产评估

评估后成为股份合作制参股以股的合法依据。

(4)形成以改制方案为核心的改制文件

起草改制方案是改制操作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在清产定产权与资产评估阶段,甚至早在改制组成立之初,即应着手起草。

改制内容应当包括:

a、学校基本情况

b、资产清理、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情况

c、改制成本的测算

d、资产、债务的处置

e、办学者员工和其它人员认缴股款或出资情况的预计

f、其它需要的报告或内容,改制操作程序

g、制做有关文书,例如:《股东章程》《入股说明》《股权认购说明书》等

(5)教职员工表决通过

(6)申请与办理报批手续

(7)实施全体教职员工身份置换

(8)取得债权人支持

(9)股东认缴股款或出资

(10)召开股东大会

(11)变更登记

(12)进行相关权属登记

三、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合理使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基本内容的人的管理,通常是指组织活动范围内针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的程序和方法。或指为了完成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概念和技术。不管具体定义如何,都突破了以往为员工提供适当报酬、福利、培训等人事管理的局限,将组织中有关人的管理、利用和开发,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

“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体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选对人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纵观以上四个步骤,选拔出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础。

选对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要选好人、选对人,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有明确统一的人才观,就是学校应该有如何看待人才、如何对待人才的一种标准。比如我们经常说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能否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细化,“德”与“才”那部分要求更高,只有明确的人才观才能真正选出单位想要的人。二是建立职位核心能力模型,就是要通过对各个职位上优秀人员的表现加以提炼,具体细化为胜任这一职位的能力、行为要素。通过职位核心能力模型,我们就能清楚的把握各职位上的人员需要的能力,选人才会事半功倍,并且使选人有据可依,增强透明度。三是要建立科学严密的招聘流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盟我们的教职工队伍,如何筛选出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流程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比如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时报到率低的问题,现有的招聘流程基本分为“海选”式的资料初审、“PK”式的笔试、“三分钟定终身”式的面试三部分,其中面试最为关键,由于诸多评委的标准不一致,如果在评分规则上更精细化、更利于用统一标准来评判,就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真正选出为社所用的优秀人才或者“潜力股”。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截至2005年,拥有全球雇员31万多人,业务遍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IBM的人才招聘策略与方法:

选人策略:选对人是支撑公司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招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

选人方法:

(1)只有带人的经理才有权利去招聘人、评估人;

(2)志同道合是招人的不二法则。

选人的标准:

(1)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

(2)具有奉献牺牲精神

(3)独挡一面的管理指挥能力

(4)吃苦耐劳的务实作风

(5)团队合作精神: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6)营销学即人学,管理学也是人学

(7)没有做不出的市场,只有做不出市场的人

(8)铁的纪律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9)最合适的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10)个性有差异,能力有大小

(三)领导干部从基层选拔

领导干部从企业基层选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招聘成本和效率。从学校内部的基层培养和选拔人才,直接成本比较低,效率也相对较高,但学校内部要有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

2、选拔的效度与信度。学校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用人风险比较小,成功率较高。学校对于内部员工工作态度、素质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方面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3、员工激励。基层选拔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使员工的成长与组织的成长同步,容易激励和鼓舞员工士气,形成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氛围,达成美好的远景。

4、价值观念。长期的磨合,员工与学校在同一个目标基础上形成趋同的价值观,相互比较信任,员工已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的忠诚度较高。

5、学习成本。内部员工对学校的现有人员、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非常熟悉,易于沟通和协调,因而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学习成本更低,有利于发挥组织效能。

(四)为部属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来说,是围绕自己的工作制定发展目标,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逐步实现目标;对学校来说,是帮助员工找到个人目标和组织发展机会的结合点,为员工提供心理上的满足,优化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可能给人力资源配置造成巨大阻力,可能造成优秀员工流失。通过为部属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能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价值观、个性、能力及其发展目标和计划,这样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合理的人员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按照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成长阶段(出生~14岁);2.探索阶段(15~24岁);3.确立阶段(25~44岁);4.维持阶段(45~64岁);5.衰退阶段(65岁以后)。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来为部属设计职业生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渠道。第二,开展员工职业发展培训。第三,定期进行职业生涯导向的绩效评估。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部门核心工作点。学校要发展首先需要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如果不重视这点,学校很可能会陷入人才流失的危机。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快乐工作的根本。一名毕业生初入职业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频繁跳槽和盲目择业。这段时间应该是发现自身特质的探索阶段,经过探索阶段员工与外界环境的不断适应与磨合之后,员工慢慢发现和认识了自己的爱好及特长,职业生涯规划才算真正开始。只有当员工认为眼前的工作与长远发展目标一致、有意义并且有增长空间时,员工的工作才是快乐的,员工才能带着微笑来工作,而对于学校来说,这无疑是有利的。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的。随着人的不断成熟,其兴趣爱好也更加准确,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变化,技能特长也得到了更加完善而趋于精细,职业生涯目标也就由此可能发生转移和变化。

第三,管理者应成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伙伴。影响员工工作效率最大的因素是员工的职业爱好与身体特质,这两个因素恰恰就是影响和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两大因素。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领导应该成为员工的职业规划伙伴,积极地协助员工,与其共同发现他们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不能简单地运用激励理论,一味地对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激励,因为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特质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为员工铺就职业发展平台。明确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之后,接下来,学校还应该积极为员工铺就职业发展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援助,帮助员工一步步实现他的“快乐职业”。

(五)发现人才、留住人才

“跳槽”率不断增长是目前很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见现象,而“跳槽”者中往往以有一定能力的年轻员工居多。处理不好“留人”问题,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留人”并不是要留住所有人,那些好高骛远、心比天高的人就应该淘汰,但我们要最大努力留住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绩优股”和“潜力股”。要留住人才,有三个方面必须加以完善:

一是良好的“硬环境”。要为员工特别是敏感性较强的新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甚至生活环境,要让其感觉到学校把他当自己人。

二是优秀的“软机制”。“软机制”比“硬环境”更能留住人才,因为有能力的员工在暂时性的物质待遇和长远性的个人发展之间,往往会选择后者,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才能真正让员工“有干头、有想法”。很多单位抱怨大学生员工留不住,但又不去完善自己的机制,总认为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培养优秀了就会走,干脆就不培养,听之任之,这样的用人理念和留人机制最终会使学校的发展陷入泥潭。

三是科学艺术的留人措施。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富含中国哲学的留人措施,未雨绸缪。应该在第一时间解决“为什么要走,不走的条件是什么,是否能够满足,走了以后该怎么做”的问题,以便能对“跳槽”者对症下药,争取主动。

“德才兼备,德为先”应是学校的用人原则,即考核一个人的标准,一个是“德”,一个是“才”,两者相比,“德为先”。学校现在重用什么人,提拔什么人,应该首先考虑“德”。如果学校提拔和重用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就会带动全体员工努力往这个方向走。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使命。中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办出特色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和发展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学科带头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学科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是学科建设的旗帜和领路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规范他们履行学科领导职责,另一方面又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担当起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以此带动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和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2、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2001年11月2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指出:“到2005年,‘双师型’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这样,职教专业教师实现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便成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3、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中职教师不仅要能讲,更要能干,即教师――技师-体型。动手能力是中职教师必备的技能素质,关系到能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按周期抽调一定比例的教师在校内外基地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或部分)生产实践,跟踪生产一线新的实用技术,并形成周期性的轮回锻炼机制,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对于新参加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安排在校内实习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要求参训教师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地使用实训工具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做到能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内容。

(3)鼓励结合教学需要,自行研制实习、实验设备,既可节省经费,又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4、优化教师结构

针对有的中职学校专业师资起点较低,很难满足双师要求的现状,一方面采取各种途径对现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又要大力引进“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从生产第一线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或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5、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中职学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的选拔与使用

中职学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建设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建立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

1、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业务实践,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研课题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2、招聘和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吸纳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既可以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开阔教师的视野,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以使学生接受到“双师化”的教育。

4、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产学研结合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要通过校、企(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教师知识向能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5、采取激励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学校在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时,要将培养“双师型”教师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保证经费的投入,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有关规定,要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待遇,如享受学术休假、项目开发补贴等等,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从而调动专业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

(三)青年教师的进修机制

进修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进修方式是以在职为主,进修地点是以国内为主。进修的重点是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对于从企业选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有实践经验(或者能获得相应技术职称)的教师进行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双师型”教师的进修培训可采取以下形式:

1、校企结合,加强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学校在规划专业课教师培训时,不仅要加强校园培训基地建设,而且要重视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作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每门专业课程至少要建立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和锻炼点,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要将企业作为师资培训教学的实习基地和教学现场。这是拓宽教师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2、定期分批选派素质好的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或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并参加专业技能登记考核。

3、学校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班,选派有专长的教师或在校外企业师资培训基地及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中选定一批专家,来院担任培训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4、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依托实习工厂、校办产业及有关项目建设,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承担产品设计、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如:实习工厂的安装、校园网的开发、图书馆的数字化系统、电网改造、食堂IC卡管理等。另一方面是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建搞项目开发,参与生产工艺的设计。使他们一边开发项目,一边编著教材或案例,使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5、组织进行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参加建设,既可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6、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7、对新进的教师或从企业、科研单位聘用的有实践经历专业教师,要提高其教学基本功,帮助他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首先是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岗前培训,集中辅导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理论。其次可由学院督导团成员和指定的副教授或讲师中的教学业务尖子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过好课堂关、备课关、教法关。

8、其他培训形式:如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国内访问学者、短期研讨班、骨干教师进修班等。

五、后勤工作

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后勤管理,后勤是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的部门。后勤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掌握服务技能,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后勤职工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服务,努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学校后勤工作的原则

学校后勤工作的原则,是指学校后勤工作办事的规矩、程序、要求和方法。具体到学校和个人,在处理学校后勤工作时应坚持:①有法律规定的按法律办;② 有制度的按制度办;③有先例的按先例办;

④什么都没有的集体商量以后再办。在研究解决学校后勤工作重要问题、普遍问题、焦点难点问题时,应做到:①深入调查,掌握真实情况;②重视个别意见;③服从全局,服从长远;④充分交换意见,广泛通气;⑤以人为本;⑥向上级请示汇报,以求指导。

(二)学校后勤工作中坚持原则的重要作用

1、坚持原则是维护学校后勤工作秩序的起码要求。工作中最难办和最棘手的,往往是没有规矩的事,或是有规矩没有按规矩办的事。按规矩办事,坚持原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办事原则,办事程序公开化,明朗化,按章办事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防止暗箱操作,避免相互猜疑。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一般不会出问题,即使出了问题引发矛盾,也能够向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解释清楚,晓之以理,化解矛盾,维护学校后勤工作的正常秩序。

2、坚持原则是学校后勤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当今社会变化巨大,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为人处事的理念、方法也在与时俱进。在现阶段研究沟通技巧,注重情商管理已成为世界人力资本管理理念的

主旋律,这种管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个人、单位、社会三方面的需要和谐统一,使人们在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在追求个人成就审美的同时,为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钱、财、物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载体,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作为钱、财、物的管理者,首先就不能任意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理,要对上级负责,对平级负责,对下级负责,对全体所有者负责。

3、坚持原则是教育战线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追求和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学校干部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的教师,代表学校道德的较高层次,体现道德发展的较高水平。坚持原则对学校行政干部来说,不仅仅是应提倡和鼓励的准则,而且是必须坚决遵循并身体力行的道德戒律。在新形势下,放弃原则,随意办事,看人办事,以自己的好恶办事,受利益驱动办事,必须摒弃。

(三)坚持原则方法上的探讨

1、摆正正人与正己的位置。坚持原则既是道德的要求,又是方法的要求,要使被管理者理解、支持、接受、认同,必须处理好正人与正己的关系,应该先有正己,才后有正人。正己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每一个干部多多少少都有与公款打交道的机会。我们平时用自己的钱是一种消费享受,但用公家的钱时,则需要变换角色,用多用少,用好用坏,该不该用,合不合理,不能潇洒走一回,要当作一份责任,要感觉肩上有压力。特别是搞后勤工作,常在河边站,在审核各项开支时更要克己,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不能做,做了应该接受同等的处理,自己应该做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好,没有做好的,要能够有所交待。正人要有广阔的胸怀,大度的气量。各级干部是管人的人,管人正人,不是卡人整人,待人处事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视野,不计较个人恩怨,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慨。坚持原则在得不到理解时,不能计较下属的态度,不能太看重自己的面子和威信,不能对提意见的人存有积怨。后勤干部不仅要容纳与自己个性相近的人,更要容纳与自己个性有差异的人,当下属提出的某种要求在原则范围内是许可的,不论他提的方式如何,应尽量满足,帮人解决困难是自己的职责,千万不能存有等待回报的心理。当提出的要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要体谅、同情、理解,并以诚相告。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存在不足,应予宽容体谅,帮助其扬长避短。在发现过错时要及时提醒,使之不酿成大错,即使有了大错,也要给以安慰,鼓励改正。

2、始终站在真心实意的坚持切实可行的原则立场上办事。正确处理原则的实与虚的关系,坚持原则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取向,理应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但在当今社会中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人们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持怀疑态度。学校招标工作操作过程中,我们有深刻体会,各路英雄好汉来校参加竞标,首先都抱着观望、怀疑的态度,甚至有的在中途要求退出,后来经过他们多角度对我们的了解观察,消除了疑虑,以真心合作的诚意,用优惠的方案参与竞标。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后勤工作坚持原则,应该是实的而不是虚的,应该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应该是铭刻在心中的而不是贴在墙上的,应该是自觉的而不是勉强的,应该是一贯的而不是偶然或选择性的,应该是实质的而不是表象的,应该是针对全部程序而不是部分程序,应该是对所有的人和事而不是个别的人和事。

3、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正确处理原则内容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办事的原则不仅有法律,还有制度,有惯例,有集体商量意见,有上级的指示精神,这些内容不能永远不变。为使原则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与时俱进,我们必须不断的废止过时的旧原则,补充新的原则,给原则以鲜活的生命力。制度、惯例等内容时过境迁,及时修改、调整和补充,这既适应事物内部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要求,又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坚持原则方法价值取向的渴求。

4、理解和把握好原则的相对性和原则的绝对性。原则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原则的相对性体现在:处理紧急事与特殊事时,原则具有相对性,在时间效应上原则也是相对的。原则的相对性是原则自身灵活性和内在科学性所决定的。在坚持原则时,忽视原则的相对性,一概而论,过于死板,往往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在坚持原则方法上把握不当,容易伤害同志,挫伤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原则的绝对性体现在:对人应该是绝对的。不论是群众还是干部,不管是否是朋友,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对事应该是绝对的。昨天和今天办的同一件事,这个部门和那个部门要办的事。原则的绝对性是原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所决定的。

5、讲原则必须内外有别,内方外圆。坚持原则及适用空间只能划定在内部,对外适用的是社会办事规则。广结朋友,对内坚持原则也应有人情味,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六、招生工作

(一)生源质量控制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第一线技术工人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人才及熟练劳动者素质的基本途径。其发展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虽然从数量上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都向社会大量的中初级人才,但教育质量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质量要提高,生源素质是一个关键。

首先,不少学生家长依然受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经济收入、轻劳动技术;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等偏见的影响,阻止子女报考职业技术学校。

其次,目前社会上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风盛行,一些单位不顾国情,脱离实际地利用其某些特殊优势招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来充当一般的、简单的管理技术人员,而忽视或放弃采用当地所培养的中初级实用人才,造成了错误的升学导向。

再者,近年来高校招收“自费生”缺乏严格管理,对不少大中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在某些地方,考生只要花几十万,考100多分也能上大学,甚至不参加高考只要肯交钱就能上大学。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的最低录取分数平均比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竟低200多分,中等职校生源质量远远滞后于普高,而且出现这种情况已不是一两年了。如果这一局势得不到有效抑制,中等职业学校将有可能成为容纳“三差生”的学校,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也就谈不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它的要求。

为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仅注重抓教学质量,学生管理,要将质量把在了源头,即学生入校关,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殊性,对学生的外貌、身高、年龄、学历、视力等方面进行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生源不于接收,并制定出了各专业的生源标准。就业率的提高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调整专业设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成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国家用于调控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中等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其专业结构就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中央已经确立的产业政策是“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成为确立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基本依据。然而,经过几年的调整,各地中等职校原有不合理结构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真正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新专业设置的随意性。许多学校调查研究不够,未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新专业的设置带有很大随意性,导致许多低水平的重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不仅分散人力、财力、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学校毫无特色可言,还加剧了专业设置的混乱,使中等职教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第二,不具备条件而开设新专业。由于热门专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导致许多学校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在新开设的专业中,有一部分条件不很具备乃至很不具备,即仓促上马,以致专业教师,教学资料,实习实验设备不足,有的教学打折扣,有的则被取消或有名无实。这是经济利益冲击了社会效益,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第三,专业结构失衡。由于在专业调整中,存在大量无序现象,热门专业一哄而起,农业和艰苦行业的专业严重萎缩,专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失衡。这种新的失衡导致人才结构与国民经济相脱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为扩大知名度宣传中,我们采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宣传出学校的特色,与其它同类学校中不同的地方,以及我校的优势。

(四)录取工作

学校在学生入校时,作好了学生的原学籍填写工作,每项工作都细致入微,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填报,并根据填报内容遵守全省的录取时间按规定进行录取。

七、科研与施教

(一)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已有3000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教育活动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等,他们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见解,对人们加深对教育意义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深刻的意义。但是,从整体上说,古代教育基本上是经验性教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变化都比较缓慢。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剧,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像蔡元培、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改革家,产生了对教育性质、特点、效率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了一大批教育改革的理论。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理论,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家。

2、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一个部分专门予以阐述,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系统提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提出来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之所以如此,是由时代要求所决定的。

(1)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还要特别强调教师是一种专业,说明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同程度还不够。认同程度之所以不高,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但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要有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这就是《决定》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在这其中,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又是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2)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创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知识传授、行为训练的工作。其实,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智慧;不仅要训练行为,更要培养人格。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

(3)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的质量观也不断变化。如何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事实上,绝对的教育质量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有特点才有质量,没有特点就没有质量。如何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二)理论教学体系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通过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体现理论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专业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我们把该课程教材内容统一安排,实行学科联合,以“应用、实用”为主旨和特征,以“必需、够用” 为度,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来构建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

一是加强互动教学,根据不同内容采用案例式、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生产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思考、追究探索的良好习惯;二是采用过程

考核、综合考核、随机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进行考核;三是把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协会活动相结合起来,增加设计性实验小课题,拓展教学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评价;四是理论内容与实践实训内容的融合,并增加实践实训的反复次数;五是外聘教师,专题授课或专题做报告;六是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实行个体化指导,因材施教;七是开展技能比赛;八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让学生都有参与实验实训基地产学研项目的机会;九是在保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基本,后综合;先易后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课程内容体系由总论开始,对共性问题分别讲述:实验实训室设计与规划、组培设备和器材、配制培养基、总论从见到的谈起,学生能见到摸到,易于接受。实际起到分散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效果,从而降低难度。

(2)对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入到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中讲授。

(3)对重点或难点教学内容要在教师充分讲解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思考练习、探索性实验、协会活动、课程论文的撰写等加以理解和消化。

(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找适宜切入点,适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三)实践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学校与企业分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影响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今年7月21日,周济部长在出席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圆满完成学业,学成本领就业,抓住机遇创业”的“三业”教育为抓手,做好实践性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突破口,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学用一致,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首先,应根据专业需要,更新、完善实习设施,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其次,可以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与企业联办校外实习基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见习、实习,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专业基本技能,而且为这些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帮助学生形成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遍的教学终端目标。因此,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一是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由3:2调整到1:1,把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是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材内容体系,删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按市场需求,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实践性教学法。例如:在物理课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开展物理制作活动,使理论课程的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在礼貌礼仪课上,教师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设置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礼仪操练,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修养。

四是在课外活动上,要成立兴趣小组,开展技能比赛。可以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普通话朗读、书法、计算机操作等技能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五是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实施多个证书制度。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理论和实践学习,取得书法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3、加强师资培训,为实践教学奠定人力基础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为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有关规定,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的待遇,调动专业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教师推到生产实习第一线磨练,打造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

4、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把职业学校的实习环节摆到一个甚至比课堂教学还要重要的位置上,为“十一五”期间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编制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以“能力本位,技能优先”为主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最基础、最实用、涵盖面最广的技能为教学内容,将行业中最新且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链接”到实习训练中。在实习计划和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实习内容与方法、实习期间的教学活动安排、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二是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法纪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产品和服务质量意识和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岗位实践技能。

三是要健全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实习管理的水平,对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操作规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反馈、实习检查、实习考核和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习的质量。

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实习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实习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纳入学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以开展技能操作比赛为桥梁,将学生今天的磨练和日后的创业相联系,各实习车间每天都评出技能操作的“今日之星”,学校每月评出“实习标兵”,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四)成立考务中心,实行教考分离

学校成立考务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障。教学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负责,包括任课教师,但目前我国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测试,测试的目的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测试到了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等等。

八、学生管理

(一)班委组建

班委处于学校对学生实现全面管理的最基层,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实施班级自我管理的群体。一个优秀、得力的班委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一个班委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作用发挥如何,与其的人员的组成状况和个体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是选择那种素质差、荣辱不分、有肢体优势的学生做班委,还是选择德行好、服务意识强、集体意识强的学生担任班委,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班主任选拔、组建班委的途径有二:首先,可以依据学生档案材料和军训期间的表现筹建临时负责人。应该注意用发展、全面、兼容的眼光看待档案,因为那只是过去了的某个老师“一家之言”;而军训时有的学生为了博得老师的好感会有短暂的工作热情和能力释放期,这种现象叫表象。临时负责人以三个为宜,班主任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考察他们及其他学生的品质与能力。其次,由学生自荐、他荐或班主任提议,通过民主投票选举产生正式班委。班委是品学兼优者最佳,但学习成绩差而能力好、号召力强的学生也不失为很好的人选。总之,组建班委时要做到以德用人,任人为贤。

(二)班级管理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中职学生赖以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班风与学风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风包括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组织纪律性、卫生环境意识等;学风是学习的氛围。班主任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是培养中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保证。

中职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学习枯燥无味,传统的班级活动多半老是读书、念报、学文件,这与学生的生活、年龄、心理需要相脱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班级活动可采用演讲、辩论、唱歌、猜谜语、做游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喜闻乐见来选择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能使学生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做到活动、学习、娱乐为一体。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懂得怎样学习和生活,学会用头脑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沟通和调和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被广为倡导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只有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学院型转变到实用型人材的培养,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必须将班级管理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把班级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只有这样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才能适应复杂、多变、快节奏的社会现实。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九、就业工作

就业是当前社会一个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样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要适应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要重视发挥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大胆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办学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1、努力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理想。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想在自己的一生中作出一番成绩,成就一番事业,最大可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个人所从事的事业成就才能展现出来。只有扬起了职业理想的风帆,人生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在生命的春天这个黄金季节,早日将理想的种籽播在适宜的环境中,然后用辛勤的汗水不断地浇灌,使理想的种籽得以开花结果。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组织领导者和教育者地位的作用,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

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并不仅仅是毕业班的事。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过程的始终,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不能等到毕业前夕才临时抱佛脚。

(1)新生入学教育就应视为是就业指导的的开始。要让新生一进校就对所学专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有个大致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才能谈得上热爱。

(2)经常鼓励同学们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同学们熟悉并热爱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3)组织同学们利用节假日涉足人才市场,了解就业行情,明确社会需要,认清就业形势。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促使同学们更加勤学苦练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功,并且利用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第二课堂、各类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力争全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就业作好准备。这样,同学们的学习也就有了外在压力。

(4)适应社会需要,争取一专多能。现代社会欢迎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班主任应鼓励同学们确立“合格+特长”的个人目标,制定“个人特长发展计划”,并且按步骤分阶段在确保合格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样做不仅使学生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为今后的求职成功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5)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苦练基本功。如通过练字、演讲和读书等活动,使学生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为今后求职应聘奠定良好的基础。

(6)充分利用毕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结合毕业教育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大胆进入新的行业,由就业到创业。此外,还应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择业技巧,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出谋划策,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及时、顺利就业。

第三章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各类教育事业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我们要在新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的战略高度。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只要把握以下原则,就一定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是适应市场需要,引导学校科学定位。

二是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疏通“出口”、畅通“入口”。

参考文献:

[1](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美)梅雷迪斯·D. 高尔等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美)C. M. Charles,张莉莉等译:《教育研究导论》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陈境孔:《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7]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分析》[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

[8]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春萍:《教育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王坦、张志勇:《现代教育科研》[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

[1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丁念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郑金洲:《教育研究专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郭春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8]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吴淑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20]赵爱群,论高等职业师范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宁波大学学报,2002(1)

[21]徐丽萍等,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煤炭高等教育,2001(1)

[2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11日

[23]《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6月17日

[24]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3月3日

[25]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26]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大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7] 江乐兴、周国宝:《世界名校之旅》,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8]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号

[29]李金松:《中外职业教育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

[30]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1] 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32]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0l(7)

[33]徐国华:《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4]王马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刍议,高等建筑教育,1997(3)

[35]周述杰,加强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思考,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

[36]陈绮文,广西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初探,体育科技,1997(Z2)

[37]彭小虎,反学校文化现象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8]刘祖俊,略论学校文化的培育、形成与嬗变,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该信息出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999379.html,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高职教育界对其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梳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可以提高我们对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更加明确如何处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回顾;展望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早期职业大学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这就是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从1980年到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各地共兴办了120多所职业大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多年来,这些学校通过校际协作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校际合作,共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重视不够,以及职业大学在办学中尚存在着政策不配套、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结果多数学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专科,或者说,办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本科。近年来,经过改革和发展,部分职业大学逐渐从“压缩式”模式中走了出来,经过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上重要办学力量。相对于早期职业大学的发展,初中起点的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1985年,中央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为落实这一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原国家教委决定在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基础上试办5年制技术专科教育。实践证明,5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总体上看,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与欢迎。 (二)“双起点”、“双证书”的探索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条高中毕业程度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991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时,国家对试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双起点”、“双证书”,即学校招收普通高中起点和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起点的毕业生,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经过几年的探索,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起点、双业制、双证书、订单式”高等职业办学道路,被原国家教委称为“邢台模式”。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这一举措整合了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策转变,也是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认识更加深入的体现。1997年,为了明确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范校名,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一律定名为“x x职业技术学院”或“x x职业学院”,同时鼓励其他通过改革、改组、改制发展高职教育的学校照此更名。3月,原国家教委首批批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挂牌。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并拨出了11万个招生指标,在20个省市用于试点发展高职教育。这一时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 (三)办学规模快速扩张阶段 1999年1月,为了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便于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教育部提出: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国家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

2016-2020年中国民办教育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一、中国民办教育市场规模 我国民办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得到法律合法地位的肯定,到发展受到政策的鼓励,从无到有,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已经从我国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民办教育机构的数量历年来呈现增加的趋势。 2014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比2013年增加0.63万所;招生1563.84万人,比2013年增加69.32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301.91万人,比2013年增加223.60万人。其中: 民办幼儿园13.93万所,比2013年增加5831所;入园儿童953.66万人,比2013年增加45.70万人;在园儿童2125.38万人,比2013年增加135.12万人。 民办普通小学5681所,比2013年增加274所;招生114.80万人,比2013年增加3.52万人;在校生674.14万人,比2013年增加45.54万人。 民办普通初中4743所,比2013年增加208所;招生167.74万人,比2013年增加5.63万人;在校生487.00万人,比2013年增加24.65万人。 民办普通高中2442所,比2013年增加67所;招生82.73万人,比2013年增加2.91 万人;在校生238.65万人,与2013年增加7.01万人。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343所,比2013年减少139所;招生71.95万人,比2013年减少1.21万人;在校生189.57万人,比2013年减少18.37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29.45万人。 民办高校728所(含独立学院283所),比2013年增加10所;招生172.96万人,比2013年增加12.77万人;在校生587.15万人,比2013年增加29.6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408人,本科在校生374.8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212.28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31.73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799所,各类注册学生88.30万人。 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00万所,867.9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心得体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最新)

心得体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最新) 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方案》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愿景,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努力奔跑的线路图。《方案》直面问题,突出问题导向,从问题根源着手,从核心环节发力,以国际视野准确定位,以体制机制为支点,从根基上撬动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 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未真正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人才培

养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也制约了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多年来,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矮人三分,低人一等”的问题始终存在。去年,某省份大幅提高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还要不要中职”的热议。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也引来了“还要不要继续发展高职”的质疑。对此,《方案》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进一步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标准”的引领下将会更加完善。用“标准”引领发展,是《方案》的一大亮点。《方案》明确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问题在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对此,《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定向定量的举措,如要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实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下文是对。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巨大,公共教育资源早已无法满足居民对于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已从我国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此过程中,关于民办教育的理论准备和政策贮备都相对滞后,一些“瓶颈问题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比如,学校法人属性问题,举办者合理回报问题,公共财政资助问题,学校产权归属问题,税收减免问题,教师身份界定及权益保障问题等。的民办教育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后,民办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沿海地区,率先遇到了不少体制性障碍,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上海、浙江等民办教育标志性省份,民办学校总量在不断萎缩。 据上海《解放日报》,2017年至2017年间,上海民办学校三年萎缩三成,由202所萎缩到134所,个别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失率近50%。 尽管民办教育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民办学校数量在增加,但实际上新增的多为相对规模投入较少的民办幼儿园,而非中高等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行业改进之途民办教育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目前,《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元评价的良性体系,并通过立法保障实施。 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第一,以建立公平环境为核心,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配套制度。

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对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只是一种形式,分类管理的核心是能够在分类的基础上,从财政、税收、土地、收费、招生、贷款、社保等等方面,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基于公办、民办学校及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之间公平竞争的制度体系。 最新民办教育行业现状分析内容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7-2020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发展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预测报告》。 鉴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主要特征是投资(出资)办学而非捐资办学的基本国情,法,在社会上存在较大争议,并且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由中央政府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报制度确有困难,建议在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或出台有关政策时,将“合理回报制度调整为“政府奖励制度,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原则和程序,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3.鉴于现阶段各级政府教育经费依旧紧缺,特别是在公办学校取消择校之后,社会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办学,建议在修改《民促法》或出台民办教育有关政策时,明确举办者出资及累积资产的归属。 “举办者办学投入资产视同充公或捐赠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举办者的“政策性恐慌,为避免出现“逆向选择和“公地悲剧,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及累积资产的处置,建议兼顾举办者的实际利益,由国家确定基本原则,授权地方政府制定资产切割的具体操作办法。D C、根的呼吸作用、根的吸水 4、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进行合理密植主要是为了() A、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吸收、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无机盐的利用率 B C、提高作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D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设立民办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上海瑾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关于设立民办教育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要 ㈠名称:引入现代学校制度,设立股份制的民办教育学校。 ㈡办学宗旨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平台。 2、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激发民营企业、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充分依托和利用宝山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办学,充分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以“文化立校”为办学理念,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高品位、高质量、现代化的、特色化的一流培训学校。 ㈢项目定位 1、性质:民办教育学校,股份制联合办学。由上海瑾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牵头负责管理,民营企业或个人负责投资、建校,双方联合办学,互惠互利。 2、学段:幼儿、学生、成人。 3、收费: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备案的价格收取。 4、教师来源:聘请各类有资质的教师。

5、股份制办学情况:采取民营企业控股,个人参股的投资办学模式。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教育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并存,在西方,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某些国家他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是后者的补充,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后虽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附庸地位,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政策法律上,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2月25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远不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多多,其主要原因是体制不活,机制不新。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教育问题,2008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刘延东国务委员任组长,成立了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

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新

中国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及发展模式分析报告 一.发展现状 我国的教育培训业是从公办高校的剩余教育资源转化延伸出来的。经过近 15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行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班、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培训公司和个人等。全国的培训机构已超过 10万家,其中涉足职业教育的机构达 5万多家,工程建设业及财务金融业培训的机构总数各已达 1万多家,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生存状态较其它行业企业好,营收稳定,但大多小而散,多以区域发展为主,形成连锁规模发展的机构相对较少。 二.市场分析 ①受风险资本青睐,获得投资金额最高 即便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下滑, 2008年以来,教育行业仍以良好的现金流、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而持续增长的优点继续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这几年,职业教育获得投资金额最高,占整个教育培训市场融资总额的 48%. ②市场潜力巨大,不断增长 中国职业教育培训产业市值空间巨大。 中国经济还将继续迅速发展,而传统教育体系因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多元化与实用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空前重视,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在空前加大,政府部门对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办学政策的放宽等等因素,都为教育培训市场,特别是建设工程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前广阔的机会,民办教育必将由此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估计, 2009-2010 年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规模达到 6800亿元,2012年将达到 9600亿元,职业培训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 3000亿元。 其中,以后的一两年, IT 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170亿元人民币,工程建设业与财务金融业培训市场预计全国的总值均将达到 100亿元。 IT 培训2004-2008年复合增长率为 18%, 2008-2010年复合增长率约 8%; 财会金融业培训 2004-2010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初步形成就业导 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半工半读的学习制度,初步形成对学习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初步形成生涯教育的弹性学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成就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初步形成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对要求就业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培训)。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逐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给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03年,随着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①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职业教育应以

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 近日,《经济》杂志社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倡导社会关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经济》记者就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对与会嘉宾进行了专访。 共青团中央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党组书记 陈宗 作为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理事会理事,大学生创业就业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在基金会成立6年多的时间中,从政策协调、资金扶持再到技能培训,我们以扶持青年就业创业为宗旨,以大学生创业为关注帮扶的重中之重,不断进行各方面技能整合。在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就业这么久之后,我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偏才”往往比“全才”更好找工作,行行通却行行不精,远不如精通一门专业的知识技能,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要比本科院校好。 但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欠账很多,原因在于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总觉得上了大学才有出息,上职业院校就是没出息,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教育体系趋势,以及家庭教育的结果都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低下。而在美国、新西兰等发

达国家,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一般都很高。我们应改变人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尤其是传承传统手工业的技能人才,因为这些工艺是不可替代且难以传承的。 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成立后应该在舆论上引导社会大众,使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对相关项目进行扶持。比如很多贫困地区的小孩,有的可能义务教育完成后就出来打工了,并且往往只能胜任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高、重复劳动的低薪资工作。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补上来,对他们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政策上进行争取和协调,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和扶持,都是联盟可以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我们往往只是世界的代工厂,从设计到技术甚至原材料大多都是国外进口,对于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工资收入都没有什么积极效果。而我国有着悠久的制造业历史,有能力也有潜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职业技工,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带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高端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从一种说法变成一种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也被国家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我认为职业技能教育也应当被重视起来,它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相

预见2021:《2021年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全景图谱》(行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等)

预见2021:《2021年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全景图谱》(行业规 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等) 近年来,中国民办教育机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15万所,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据主导地位。具备跨区域能力民办中小学主要为枫叶教育、天立教育等。总体来看,行业受政策扶持及市场需求增加影响,发展前景良好。 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产业链全景图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民办教育上游产业主要为生活、运动、游戏材料供应商、教材、教辅出版社、教学内容制作企业等等,下游为教育适龄受众群体。 根据教育不同阶段层次,民办教育机构可以分为早教机构(主要以幼儿园为主)、K12教育机构(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课外培训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民办大学、职业学校等)。

——发展历程:政策演进推动并规范民办学校发展 中国民办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私塾到清末民初的近代私学,民办教育十分繁荣。然而在中国解放后不久,民办教育被收归国有,逐渐没落,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给中国民办教育的复苏带来了契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国有改造阶段(1949-1978年)、起步探索期(1978-1991)、快速发展期(1992-1996)和规范发展期(1997-至今)。

中国政府针对民办教育性质与定位随着时代而经历了多次的变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通过的《宪法》中首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随后,教育部先后颁布或修订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进入2000年后,针对民办教育的立法也有了新的突破,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这部新教育法规中也首次删除了“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表述,政府允许办学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合理回报。 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此后,拥有丰厚教育资源的高校引入更多市场化的运作,一些涉及教育产业的高校企业在政策和法律上获得更大的支持。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发展前景探索知识分享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发展前景探索 师资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我省技工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学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 何破解这一难题?正确看待当前我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截止2010年底,我省在职教职工数6875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教师4425人,技师、高级技师1471人,文化技术理论 教师3926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1539人,一体化教师1728人,兼职教师738人。我省技工院校从创办以来,特别是经近30 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形成具鲜明办学特色、具一定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技工教育体系,也培养了一批批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操作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当前技工教育的需要。在全社会逐步重视高技能人才培 养的大背景下,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政策推动更加有力。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相 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和省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务 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及浙江省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等。都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与西方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近现代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YK08-02-14 作者简介:王亚峰(1968.1-),男,汉,江苏武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 个类型,在推动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年递增,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毕竟年限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学生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低等生,这必然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信心,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关心和扶持。 (二)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单一,资金瓶颈严重职业教育虽属于一种“准公共品”,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和学校自主筹资,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支持力度不大,职业院校资金的匮乏是限制和约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较差、学生家庭承担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和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学校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三)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下达招生计划方式,教育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明显不足。同时,当前职业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落后,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差别,符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师评价机制远未形成,这不符合职业院校操作性强的特点,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四)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热情的“催化剂”。目前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或者更多的精力关注教育过程,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就业网络和管理机构,没有制

2018年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大领域拉动行业需求增长【组图】

2018年民办教育行业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分析三大领域拉 动行业需求增长【组图】 民办教育机构主要模式 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民办公助、多渠道股份投资、教育储备金三种模式。 1)民办公助模式 民办公助模式是指政府将一些经营较差的公立学校,通过实验的方式,给予学校很大的自主权,实行民办的经营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民办公助模式的民办教育机构较多见。 2)多渠道股份投资模式 在沿海较富裕的地区,如个体经济发展较快的浙江省,民办教育往往采取多渠道股份投资的模式,其特点、优点以及办学模式如下: 图表1:民办教育机构多渠道股份投资模式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教育储备金模式 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办教育则多采取教育储备金的模式。 “教育储备金”是教育收费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教育与产业结合的一种探索。家长送子女入学时,将一笔钱存入学校基金,作为“本钱”;办学者(或单位)按银行的中期储蓄利率,向学校基金贷款,用于学校建设和运作。

教育储备金模式具有高收费、大投入、学校硬件标准好的特点,主要面向高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风险。如生源充足,募集到的社会闲散资金多,学校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则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不过教育储备金模式也具有以下优点:图表2:民办教育机构教育储备金模式优点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民办教育资金运作模式 目前,民办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费收入;社会捐资、投资、集资;政府补助及校产收入。 图表3:民办教育经费来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民办教育的收费模式主要有学期(年)收费、教育储备金和建校赞助费加学杂费等。 图表4:民办教育收费模式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梁鑫 (教育学院教育本1302 摘要:自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注释1)以来,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国家没有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包括方法体系),培养方案,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无论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化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双师型教师自身的本质来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必要性、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要素及其内涵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说明和诠释,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它已经渗透到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也给予了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到“要采取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那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究竟有何种必要性呢? 解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对探究它发展的必要性产生深远的意义。我国在注重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就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育的构想,可是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都没有公认准确的内涵界定,一直停留在探索阶段。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及表述。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双师型”教师就是拥有双证的教师,这个观点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是可能会导致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的弊端。2.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二是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观点有可能会把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为教师和工程师的机械相加。3.还有叠加说认为双师就是双证加双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双师是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的职称,这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到双师的两硒功能。5.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复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培养,有可以指导他们获得与个人价值相匹配的职业。这就是把双师型教师分为两个层次:能力之师和素质之师7.双师结构8.特定说。综其所述,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虽然“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还缺乏统一、准确的认识。(1)”但是这不会妨碍到认识它的必要性。 历史角度:职业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职业教育之中,师徒制是存在最普遍,影响最持久广泛,受教育者人数最多,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教育形式。他们培养了许多能工巧匠,发展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工工艺,有的产品被视为“国宝”,成为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1】师徒制是学徒边从事劳动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言传身教”、“心传”为特色,注重现场学习,以亲密的师徒关系维系,同时也存在教育效率低下,周期长的缺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私塾讲学的形式传授知识给三千弟子,发明了锯,刨,石磨的木匠祖师爷鲁班,也通过师徒的方式传授技能,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的雏形。其实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已经证实,早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XX,

《为什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三是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四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

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人民日报》)材料二 高职扩招,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涉及1418所高职院校的消息,在两会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关注。 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18年8月我国高职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获批通过,再到近日国务院印发“硬核”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今天,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更是让不少高职院校师生感慨,“高职的春天来了!” 随着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高职招生也水涨船高。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790.99万人,其中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上年增长5.16%,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46.63%;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其中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比上年增长2.60%,占普通本专科人数的40.05%。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职扩招主要招生对象不是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是中职毕业生。“我国高职目前的生源主

未来5年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市场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市场预测分析 2019年民办职业教育市场规模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属于民办教育中受到政策鼓励的细分领域。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紧跟着,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 2019年,我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85所,比上年减少8所,下降0.40%;招生89.99万人,比上年增加8.76万人,增长10.79%;在校生224.37万人,比上年增加14.67万人,增长6.99%。 从市场化和投资角度来看,学历职业教育的看点是民办职业院校,一、独立运营角度,只有民办学历职教院校才具有独立市场运营能力(可选择为营利属性),受其法律主体影响,多选择在香港上市,如中教控股、新华教育等高校;公办院校属于国家公共事业,除非转型为民办才可能有市场化营利,比如独立学院剥离设立为民办。二、产教融合投资,社会力量(培训机构或其他市场企业)通过与院校合作办学的方式获取合理收入,比如达内教育与高校合作开设IT选修课,获取学费分成,再比如为院校提供其他运营业务,也就是政府采买业务。 预计到2020年,民办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增长较快,从2015年的456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177亿元,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空间广阔。但其中非学历职教细分领域众多,各细分品类的市场空间及其开发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2022年我国民办专科在校学生数将达到310万人,平均高等教育学费从2013年的人民币7554元增至2017年的8031元,预计每个学生的平均学费将以2.9%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0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为271.3亿元市场。 根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中等职业学生将达到1710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生保守估计将达到212.04万人,民办学费(低于公办部分免除)收取大约2500元/人/年,中等职业教育2020年规模将达到53.01亿元。考虑到就业市场对学历要求提高、区域整合和免学费等因素,导致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压力大,数量下降,但留存学校在校生数有望上升,部分人口大省特色中职学校存在机会,总体投资潜力不大。 民办职业教育政策机遇分析 2013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