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方法研究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方法研究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方法研究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方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

方法研究

STUDY ON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OF GROUNDWATER SOURCES

POLLUTION

孙雪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年7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X322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628 密级:公开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

方法研究

硕士研究生:孙雪娇

导师:孟宪林副教授

申请学位:工学硕士

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所在单位: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2012年7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X322

U.D.C:628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STUDY ON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OF GROUNDWATER SOURCES

POLLUTION

Candidate:Sun Xuejiao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Meng Xianli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ffiliation: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ate of Defence:July, 2012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水源地的突发性污染事件越来越多,所以有效的处理水源地环境安全和供水安全,是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目前,我国大约有2/3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并且约2/3的城市和农田用水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地提供了大部分的饮用水。本课题主要研究以地下水作为水源地的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体系,为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方案,提高我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有效处置的能力。

本文对近20年内国内的地下水水源污染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污染类型为化学品类、重金属类和油类,构建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案例库。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建立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数据库,包括地面处置技术库和地下水污染处置技术库。分析各种技术的适用性和特征指标,为突发性污染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方案。

对地下水水源地进行污染特性诊断与威胁度判别,通过对地下水水源地资料的收集和调查、污染物类型和污染团位置的划分,为突发污染事件的判别和技术的筛选提供依据。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根据经验公式和经验值对保护区半径进行综合划分。利用污染物迁移扩散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对水源地保护区的危害程度、危害时间和影响范围。

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应急响应因素、社会影响因素、地下水系统因素四大方面对突发污染事件建立判别指标体系,并根据应急处置技术的特点建立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分级标准和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评价值。

最后,以哈尔滨市呼兰区水源地为例,对本文建立的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体系进行实例应用。

关键词: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I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over-exploitation, sudden pollution events of water sources are increasing. how to deal with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and how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water supply and the environment security of water source areas are the important questions to be faced. At present, there are about 2/3 of the population are drinking groundwater, and about 2/3 of the cities and irrigation are using groundwater a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supply. Groundwater sources provide most of the drinking water. The main part of this subject is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sudden pollution about groundwater sources, providing technology program for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 and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dealing with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This paper builds the library of groundwater water pollution cases in base of analyzing domestic groundwater water pollution cases in nesrly 20 years. The main types of pollution are chemistry, heavy metals and oils. And build the library of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about groundwater water through accessing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including ground disposal technology library and groundwater disposal technical library.Analyze the applicability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icators to provide technical solutions for sudden pollution incident handling.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at of groundwater source pollu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groundwater sources information, judgment of pollutant types and pollution group posit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udden pollution incident ident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elineating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Areas》(HJ/T338-2007),The method of delineating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areas is introduced. Pollutants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harmful levels, time and extent of affect of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areas.

Third, Index system of sudden pollution incident identification is established by comprehensiving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emergency response factor, social influence factors and groundwater system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the index system of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AHP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and Delphi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evaluation value.

Finally, for Hulan water sources, Harbin City, to verify the index system of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II

Keywords: groundwater sources,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第1章绪论 (1)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课题来源 (1)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

1.2.1 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研究现状 (2)

1.2.2 水源地应急处置体系研究现状 (2)

1.2.3地下水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4)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0)

1.3.1 研究目标 (10)

1.3.2 研究内容 (10)

1.3.3技术路线 (11)

第2章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案例库与应急处置技术库的构建 (13)

2.1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案例库的构建 (13)

2.1.1 调查方法与调查时段范围 (13)

2.1.2 案例统计与分析 (13)

2.1.3 案例查询数据库的构建 (16)

2.2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分析与技术库构建 (19)

2.2.1 应急处置技术调研与分析 (19)

2.2.2 地面应急处置技术库的构建 (22)

2.2.3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库的构建 (25)

2.3 本章小结 (28)

第3章地下水水源地污染特性诊断与威胁度判别体系 (30)

3.1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特性诊断方法 (30)

3.1.1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30)

3.1.2 地下水污染物危害性判别 (31)

3.2 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判别指标体系 (32)

3.2.1 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判别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3.2.2指标选取说明及分级依据 (33)

3.2.3突发污染事件判别的计算与综合评价 (39)

3.3本章小结 (42)

第4章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技术评估体系研究 (44)

4.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4)

4.2 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 (45)

4.2.1 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5)

4.2.2指标选取说明及分级依据 (46)

4.3 技术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49)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9)

4.3.2 综合评价 (52)

4.4 本章小结 (66)

第5章应急处置技术筛选与评估体系的案例应用研究 (67)

5.1 区域环境与水源地概况 (67)

5.1.1 区域环境 (67)

5.1.2 地下水水源地概况 (67)

5.2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特性诊断与辨识 (68)

5.2.1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68)

5.2.2 地下水水源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71)

5.3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 (73)

5.3.1 交通事故污染 (73)

5.3.2 傍河取水造成水源井污染 (75)

5.4本章小结 (78)

结论 (79)

参考文献 (8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85)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说明 (86)

致谢 (87)

第1章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环保部公益项目“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和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1209048)。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来,由于饮用水源地的突发性污染造成的供水危机使得人们高度关注饮用水安全问题。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造成的影响之大仍让我们心有余悸,接踵而至的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渝涪高速公路发生翻车导致苯胺泄漏事故,山西省阳泉市饮用矿井水源污染事故等一系列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水源地突发性污染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大约有2/3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并且约2/3的城市和农田用水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美国的地下水水源提供85%的饮用水,欧洲的则约为80%,所以地下水水源地提供了大部分的饮用水[1]。相对于地表水作为水源,地下水作为水源能提供稳定的水量,而地下水由于在地下有一定埋深,不容易受到污染,供水设施也不容易受到破坏,所以在具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优选地下水作为水源地[2],地下水源地的保护及污染预防、应急处置预案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研究也广泛开展起来。本课题主要研究以地下水作为水源地的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将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库,针对导致严重污染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选择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对三类典型污染的处置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进行饮用水源地应急处置技术的筛选与评估,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评估体系,为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提供系统技术方案,提高我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有效处置的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为各级部门在预防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和及时应急处理时能提供决策依据,及时保护地下水水源地供水安全,将突发污染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对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研究现状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我国水质环境呈现恶化趋势,而居民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工厂等违规排放、突发交通事故和破裂、爆炸以及自然因素如突降暴雨的冲刷等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类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水源地供水安全的一个很大隐患。突发性水污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在发生的比较短时间内突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泄漏,对水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并且对处理处置的时效性等要求很高,处理十分困难。

国外对于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9.11事件为界,在此之前,欧美等国家对于水源地风险的研究主要是水源地的保护、常规污染防治和水质状况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由于9.11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广泛影响,在此事件之后,随着几起对于企图破坏供水系统的恐怖袭击事件的相继报道[3],恐怖主义也逐渐成为威胁供水水源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水源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水质评价方面,更多的关注转向了恐怖袭击、石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以及人为投毒等引起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已经成为国外研究供水安全的重点。Florentina[4]对于突发性水污染各种应急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做了综述;Christopher[5]等对突发污染事件的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以及影响水源水质的主要威胁和针对这些威胁的解决方案等。

我国对于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和应急处理方面的研究大致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众所周知由于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和重大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随之关于突发性水污染的研究开始广泛的开展起来,对于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监测及预警[6-7]、应急处理技术[8]、应急体系管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水源地污染的防治与污染物的去除、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水源地水质评价和水质分析预测等方面。

1.2.2 水源地应急处置体系研究现状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体系要分为事前的预警、污染过程中的应对处置和事后处理三部分,形成协调的应急处置体系,合理配置人员和设施等应急资源,及时有效控制污染事件减低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比较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9]如下图1-1所示。

美国对于城市饮用水源的突发污染危害认识的相对于其他国家比较早,并且随之快速开展了相关应急管理的研究以及应用实践,在“9·11”事件后,恐怖主义袭击甚至成为了饮用水源的最严重威胁,对于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具体的工作[10]。典型的系统例如美国联邦应急总署,建立

2

3

的联邦应急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各种应急处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集合,可以对应急指挥者制定应急计划,并进行协调、响应和训练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该系统包括人机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报告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计划管理系统、GIS 系统以及有毒物质危害模型和分析工具等。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实现面向用户的决策支持功能,并实现应急计划的关联,救护和应急的管理等功能[11]。

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较早的意识到了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性。在化学毒理性实验、环境风险评价、化学品理化性质测定、优先污染物处置筛选、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研究与建设、事故预测和制定应急措施等诸多方面,较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环境应急机构并建立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但国外研究的重点多是放在对于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的其中某一方面,比如对于渗透反应格栅技术(SBR

)中活性填充材料的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并比较处理结果等诸如此类的研究等,对于应急技术整体分析的研究比较少。

图1-1 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我国对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在如何应急管理及处理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随着人们对于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方面的不断深入认识,在应急监测系统、大气预测模型、化学污染物毒性数据库、泄露源调查信息系统、处置预案库、监测方法数据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12]。由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突发性和瞬时性等特点,针对具体污染物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在应对突发性污染时仍然处置不够及时有效,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损失[13]。

虽然现在我国已经逐渐对应急管理及处理方面越来越关注,开展了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外较早开展并重视程度高相比,国外取得了较多的先进经验,我国仍存在许多欠缺。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要适当借鉴,制定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应急体系,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模式应包括如图1-1所示的结构,包括预防体系、应对突发污染并保障应急物资的应对体系以及在事故处理后的调查处理体系[14]。

1.2.3地下水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通过系统调研国内外对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的应急处置技术,按适用于三种典型污染物类型的处置技术进行分类。

1.2.3.1 油类污染物应急处置技术

在油类污染物突发污染事故发生后,首先要防止油类污染物的继续溢漏,然后要控制污染物防止其扩散,最后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清除已经溢漏的油类污染物。油类污染物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置法。

物理处置法是以物理原理为理论依据,并利用机械装置处理的方法,可分为被动收集法、围油栏法、吸附法和空气注入修复技术。

(1)被动收集法[15]该法一般比较适用于处理轻质污染物例如油类。

操作方法: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沟渠,并在其中设置收集系统,利用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质,或受污染地下水收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处置效率:较高,可达80%以上。

处理成本:中等,主要是收集后要进行进一步后续处理。

应用情况:在美国治理地下水油污染时得到过广泛的应用。

对环境影响: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挖沟道会破坏生态环境。

(2)围油栏法[16-17] 对于傍河取水的地下水水源地,当由于地表水受到污染而对地下水有威胁时,围油栏法能在事故发生时及时的防止油类污染物扩散。

原理及操作方法:由于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使油层不断加厚,有利于对油类污染物进行回收。

处置效率:回收效率一般在33%-67%,最多达到50%-80%。

处理成本:使用围油栏法的,对于水面上溢油还需要动用到船只、撇油器、运

4

输工具以及相应的贮油设备,代价比较高。

应用情况:许多国家已经研发出适用于各种情况和各种油类的围油栏以及相应的配套施放设施,在地表水溢油方面广泛应用。

对环境影响:施放围油栏可能影响生态环境。

(3)吸附法[18]使用吸附材料进行吸附适合的情况分为三类:一是用在对污染物处理的后期,二是其他方法在环境条件上比较难使用,三是油膜比较薄的污染区域。常用的吸附材料包括常用的锯末、泥炭、聚乙烯泡沫还有可生物降解的木浆和炭化后的稻壳等。

原理及操作方法:利用亲油的多孔物质,使油类污染物能够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而将油类污染物去除。

处置效率:50%-70%。

处理成本:成本比较中等。

应用情况:已经有广泛的应用。

对环境影响:吸附材料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空气注入修复技术(AS技术)该法是在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最早在德国应用,然后迅速发展到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该技术通常用来治理地下饱和带易挥发物质的污染,一般与土壤气相抽提技术联合使用。在使用AS技术的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比较复杂,而且受地质条件影响比较大,不同的机理的修复效果也有所不同[19]。

原理及操作:通过向地下注入空气,使空气在污染晕下方形成气流屏障,通过气流屏障使污染物不能向下继续扩散和迁移,在气压梯度作用下对地下可挥发性污染物进行收集,并通过注入空气为微生物提供氧气,促进微生物对地下污染物的降解。

处置效率:修复效率高,治理所用的时间比较短。

处理成本:设备简单,安装方便,操作比较容易,成本比较高。

应用情况:在国内外有广泛应用,在20世纪末,美国地下水污染“超级基金”治理项目中,空气注入修复技术所占的比例是51%,远超过了其它技术的使用。近年来,空气注入修复技术已成为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技术的首选[27]。

对环境影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很小,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

化学处置法分为燃烧法和化学氧化法。

(5)燃烧法[20]采用现场燃烧的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溢油污染,并且不需要后续处理措施,可处理大型溢油事故,但一般只适合在溢油的初期使用。

原理及操作:利用各种助燃剂,将油类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燃烧完。

处置效率:去除效率高可达到95%

处理成本:无需复杂装置,处理费用低

5

应用情况:在80 年代中期,伴随着对于围控措施和点火技术的研究,燃烧技术逐渐成熟。

对环境影响:燃烧可能长生大量浓烟会污染大气环境。

(6)化学分散剂法[21]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利用表面活性剂将油膜分散成细小的微粒。

原理及操作:使用分散剂,使油浓度沿垂向扩散,增加油的表面积,加速生物降解。分散剂适用于在短时间内处理大片溢油,从水的表面除去油,使油膜无法形成。

处置效率:处置效率低,分散剂并不能消灭油只是使油变成“水包油”的微粒。

处理成本:现在国内外已经研发了用于溢油处理的各种分散剂,喷洒设备的使用比较昂贵,后续仍需进一步处理。

应用情况:国内外对分散剂的研究很多,但不是主要选择的技术可以作为辅助技术结合使用。

对环境影响: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7)生物处置法目前,已经能查到的具有降解石油中各种烃类的微生物大约有100余属,200多种[22]。好氧生物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向地下水中曝气保持环境中有足够的氧气供微生物利用,进行生物修复。厌氧生物处理是通过反硝化作用和硫酸盐还原作用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例如,Cunningham等[23]向已经被石油污染的含水层中注入硝酸盐与硫酸盐,利用NO3-、SO42-等作为电子受体,强化厌氧处理污染物。结果对石油的处理效果很好。

原理及操作:利用微生物较强的氧化分解油类污染物的能力去除受污染水体中的油类污染物。通过向地下水中曝气利用好氧微生物,或直接利用厌氧微生物进行处理。

处置效率:处理效率较高但周期比较长。

处理成本:成本比较经济。

应用情况:在美国和欧洲,生物修复技术早已经有所应用,在石油烃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治理效果很好[24]。

对环境影响:环境友好型技术。

1.2.3.2 重金属污染物应急处置技术

(1)投加药剂法[25]原理及操作:向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污水中投加氧化还原剂然后使之生成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利用混凝-沉淀工艺将污染物分离。

处置效率:处理效率较高但处理的程度可能不完全。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较低。

应用情况:限制条件较少,应用方便,比较常用。

对环境影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6

(2)吸附剂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T L Coulthard 等人就研究在一些矿山煤矿的含铅废水的治理中,使用一种Hat Creek煤对含铅废水吸附处理[26]。

原理及操作:使用吸附剂,将重金属吸收到吸收剂的表面或表面内部。

处置效率:取决于所使用的吸附剂,效率较高。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较低。

应用情况:国内外有大量研究,应用简单方便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对环境影响:尾液需进一步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抽出处理法(Pump and treat,P&T) 应用广泛成熟度最高的技术。

原理及操作:设置1个或多个抽水井,在污染物随地下水流动方向路径上的前面,将被污染的地下水抽出运输到污水处理厂等,利用地面上的处理装置对污染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27]。

处置效率:处理效率较高,在快速处理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和优势。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很高,经费使用范围广,分为多个部分需要长期投资

应用情况:该方法是抽出处理技术是最常规的污染地下水治理方法,应用广泛。据美国环保局统计[28]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间,抽出处理技术的使用比例高达68%,远超过其它地下水修复技术[21]。

对环境影响: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但受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可能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4)水动力控制法该技术是考虑污染物的性质和分布情况,根据地下水水源地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利用水文地质条件等,合理布置抽取水装置,利用人工制造的流场截取污染物,利用形成的流场防止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随水流进一步扩散,造成影响更大的污染[29]。

原理及操作:具体操作是利用已有的或是现打的水井以及井群系统,抽取地下水或是向地下水的含水层注入大量的水,以改变地下水的水力梯度的方式,将已经受污染的水体与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体分开[30]。

处置效率:处置效率一般,临时对污染物进行控制,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彻底处理污染物。

处理成本:成本适中。

应用情况:在国内外已经有所应用,适用于在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初期对污染物进行控制。

对环境影响:该方法通过抽水或注水的方式会对地下水水位造成影响。

(5)渗透反应格栅在地下水污染修复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目前用于原位去除污染体系中污染组分的方法之一。

原理及操作:在地下水流向的垂直方向挖掘沟槽,并在其中充填活性材料,使之与流经的污染地下水产生沉淀、氧化还原和吸附等反应,达到去除地下水体中的

7

污染物的目的[31]。

处置效率:对污染物的处置效率高但处置周期较长。

处理成本:运行费用低。

应用情况:在地下水修复中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对环境影响:不需泵抽和地面处理系统,但填充材料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6)地下帷幕阻隔技术原理及操作:在地下修建形成物理性质的隔水帷幕,用水泥等材料修建隔离墙,对还有污染物的地下水进行阻隔,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32]。

处置效率:效率一般。

处理成本:多使用水泥成本较低。

应用情况: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但只适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初期,用作一种临时性的控制方法,对于污染物的去除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对环境影响:帷幕材料要能够有效防止污染物的腐蚀否则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7)电动原位修复技术原理及操作: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极施加微弱的电流,从而形成电场,利用电动力学的原理驱动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类污染物定向迁移,污染物在电场中富集到电极区,然后对重金属类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或分离[33]。

处置效率:效率高。

处理成本:低耗节能,费用低。

应用情况:是近十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修复技术,在该项技术成熟之前,还需要很多的实验数据和示范公程。

对环境影响:是一种绿色的修复方法,无二次污染。

1.2.3.3 化学品类污染物应急处置技术

危险化学品突发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储存不当发生泄漏或爆炸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通常分为3个步骤:污染源控制、防止污染物扩散、污染物处置和收集。若污染物处置不及时或是污染物突然产生量太大,会致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含水层受到污染,对地下水的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如下。

(1)人工治理法原理及操作: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影响的范围、随水流的流向以及流速等影响因素采取截污导流、稀释等控制措施。

处置效率:适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源头第一时间采取的有效处理方法。

处理成本:利用自然条件处理成本较低。

应用情况:技术成熟比较常用。

对环境影响:利用自然条件,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材料。

(2)活性炭吸附法原理及操作:物理吸附主要发生在活性炭表面,利用活性炭的多孔结构,有大量的表面积,从而使污染物质容易吸附在其表面。还可以利用活性炭表面所含有的氧化物或络合物与吸附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

8

被吸附的污染物聚集在表面去除。

处置效率:效率高,对水质突变适应能力强。

处理成本:由于科学投加节省了活性炭,处置成本较低。

应用情况:在国内外有广泛应用。

对环境影响:可能有新的物质生成会造成二次污染。

(3)加药法原理及操作:通过井群系统向被污染的地下水体加入化学药剂,利用中和反应、沉淀或降解等作用将污染物去除[34]。

处置效率:处置效率高。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较低。

应用情况:在国内外地下水污染事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对环境影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加热方法原理及操作:通过改变污染物受温度控制的特性,采用无线电频率(RF)或电阻(AC)加热、蒸汽、热水等方法,使污染物易于去除[35]。针对污染物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

处置效率: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效率一般。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中等。

应用情况:应用情况较少。

对环境影响: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5)原位冲洗方法原理及操作:将冲洗液(包括水、表面活性剂、助溶剂或其它物质)注入地下水被污染的区域,让冲洗液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充分进行混胡,在水流的下游抽取已经反映完全的混合液,若是污染物已经处理彻底则再次注入地下水中,若地下水中仍存在污染物,则需要进行地面上的进一步处理[36]。

处置效率:可以增大传统抽取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效率一般。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适中。

应用情况:应用情况较少。

对环境影响:若注入除水外的冲洗液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6)原位稳定-固化方法原理及操作:向已经污染的包气带或含水层中注入介质,使污染物不再随地下水流继续迁移,达到稳定状态。介质可以将污染物凝固或是发生反应使污染物的活动性降低[37]。

处置效率:处置效率可达50%以上。

处理成本:成本中等。

应用情况:在国外有较多的应用。

对环境影响: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7)植物处理方法原理及操作:利用植物自身的天然能力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聚积和降解。

9

处置效率:对于污染的应急处置效率低。

处理成本:处理成本低。

应用情况:在国内外的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由广泛应用。

对环境影响:环境友好型技术,对事故后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8)空气注入修复技术(AS技术)被人为是去除地下水中可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最有效方法。

(9)透水性反应墙法(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也适用于化学品类污染,已在前文分析。

(10)抽出处理法也适用于化学品类污染,已在前文分析。

技术评估是用整体分析的理念系统的对人类行为进行评估,一直以来在国内外都很受重视,与此相比,我国的环境技术评估就稍逊一筹了,缺乏整体污染防治层次的把握,以至于我们对污染物的控制处于技术水平低、缺乏针对性、基础设施投资大、利用水平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低层次混乱阶段。为此要加强地下水应急处理技术的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要尽快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技术评估体系。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通过对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案例的统计分析,分析出地下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以及污染的特点,并建立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案例库,以供调用。通过调研对典型污染物的处置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建立应急处置技术库。进行饮用水源地应急处置技术的筛选与评估,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评估体系,为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提供系统技术方案,提高我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有效处置的能力。

1.3.2 研究内容

1.3.

2.1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特性诊断与辨识体系研究

通过对选择典型地下水源地资料收集和调查,获取饮用水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参数。

对污染事件进行辨识并对应急处置技术进行初选。将污染物分为典型的三类即重金属、化学品和油类;确定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依据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结果,判断污染团位置,并利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预测污染物对水源地保护区的危害程度、危害时间和影响范围。

1.3.

2.2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数据库的构建

①建立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性污染地面处置技术库,对发生突发污染事故时第一

10

时间采取的地面应急处置措施进行整理分析。

②对国内外重金属、化学品和油类三类典型污染的应急处置技术的机理进行分析,调研和整理相应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法、处置物质及实施条件等。从处理效率、材料物质、处理成本、实施条件、技术成熟度、对自然和生态影响等技术的特征,对饮用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对国内外未经实践或尚不成熟的处置技术的实验研究,构建比较完整的饮用水源地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库。

③调研应经发生的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案例,分析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以及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地下水污染案例库,方便用户查询借鉴。

1.3.

2.3 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技术评估体系研究

对于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纯技术层面的指标筛选,还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特殊背景情况。所以先建立对突发污染事件的判别体系,对污染事件进行分级,然后建立用于地下水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技术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为应急处置技术筛选建立评估体系。

1.3.3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2。

11

图1-2 技术路线图

12

水体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水体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防范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加强处置能力,控制和减轻水体污染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无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无锡市突发生产性水体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各钻井队在生产过程中因突发性事件导致水体污染的预警、处置及善后等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事故:生产过程中因使用、贮存不当等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水体污染事故。

(2)易燃易爆物品泄漏污染事故: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氯气、氨气、苯、甲苯等气体和易挥发的有机溶剂的泄漏所引发的水体污染事故。 (3)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等各种油品在贮存、使用等过程中由于意外造成泄漏所引发的水体污染事故。 (4)其它生产活动引起的突发性事故而造成水体污染的。 2事故分级 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执行统一预警标准。按照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一般(Ⅲ级)、重大(Ⅱ级)、特大(Ⅰ级)三级预警,预警颜色分别为黄色、橙色和红色。 2.1Ⅰ级(特大事故) 发生事故,造成周边水体大面积污染,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2.2Ⅱ级(重大事故) 发生事故,造成周围地区水体污染,且有一定的扩大趋势,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立即予以控制,在12个小时内可以控制或消除的。 2.3Ⅲ级(一般事故)

发生事故,有污染水源的趋势,但对周围群众生活和周边水系不构成直接威胁。事故危害在一定范围内和短时间内可控,经合理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消除的。 3组织体系 3.1设立突发生产性水体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1)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指挥和协调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决定启动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 (2)指挥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件责任认定; (3)负责组建事故调查组、专家咨询组等技术支持机构; (4)对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督查; (5)统一对外发布事故所造成水体污染的信息,负责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6)负责危急情况下,联系上级部门、驻地部队的支援; (7)组织开展事故影响评估并提出有关生态环境恢复的意见等。 3.2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生产管理科,值班电话4685801。 办公室工作职责:

备用水源地“假象”

备用水源地“假象” 2012年8月6日,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应急备用水源(凤凰湖)工程建设工地,大型机械正在作业 作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却爱管一些跟美术无关的“闲事”,比如水务问题。 2014年下半年,他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到广州的流溪河下游调研。“当时我很震惊,发现水质非常糟糕,水源地也缺乏严格的管理。”许钦松告诉《?t望东方周刊》。 之后,许钦松立即将此情况反映给了广州市相关部门。2015年1月14日广州市水务局发布消息称,将把该市位于流溪河下游的备用水源地调整至流溪河上游,许钦松这才舒了一口气。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许钦松将备用水源地的问题写进提案,建议政府加大对应急备用水源地的资金投入,并建立一套定期检测机制,以保证备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给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48个建设了备用水源地,占总数的79%,共建成各类型应急备用水源地约1200个,总的日应急供水能力达1.3亿吨。

“尽管各地建设备用水源地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廖文根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污染触发备用水源地建设潮 国内备用水源地建设起步于2000年前后。 2001年10月,北京怀柔备用水源地开工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投入实践的备用水源地项目,北京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建立备用水源地的城市。此后5年,北京又相继建设了平谷、房山张坊、昌平马池口等3大备用水源地,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备用水源地供水系统。 北京在备用水源地建设上的成功实践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而此前国内并无备用水源地的概念,由此发端,各地也开始陆续尝试。 2005年2月,原国家建设部颁布新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各地在保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城镇供水应急体系。 在这个压力之下,许多城市开始建设备用水源。例如无锡在2005年6月启动了长江备用水源地选址工作。 2005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各地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大中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

地下水防治技术与方法课程设计

第一章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一、矿区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 该矿区地形较为简单,是一四面为正地形,中间为负地形的盆地,西北面为区内最高海拔,约500米,最低海拔处于洺河河谷,约300米。洺河位于矿区中部,流向从北向南。 2.水文 矿区内发育的主要水系为洺河,由五条主干支流汇集而成,在奥陶系岩溶发育地段有河水漏失现象。据当地测水站统计,上游流量为3000天 米3,下游流量为85000天 米3(二者均为1978年8月3日统计数据)。区内下降泉有11处,主要出露于东侧的侵入岩中,流量0.01-0.5天 米3;上升泉有1处,出露于南部的第四系内,从剖面图上可知此泉与F4断层的导水性有关,流量为80000天 米3。 3.气候 根据已知气象观测资料绘制气象要素(降水量、蒸发量)变化统计图(图1)可知,全区年均降雨量64.6mm,一般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84.5%;该地区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84.6mm,主要集中在3—7月,占全年80.8%。 二、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 本区主要出露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砂页岩。 地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厚0-50米,位于区域中部,沿洺河流域分布,岩性主要为砂砾互层。 ①第四系(al Q 4 ②白垩系(K):厚80-140米,分布于中部,南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凝灰质砂页岩。 ③二叠系(P):厚约250米,分布于图区中部,南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砂页岩。 ④石炭系(C):厚200-250米,分布于图区中部,南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为砂页岩、页岩夹铝土层,铝土层厚35-40米。岩层中可开采煤层3-5米。上石炭统砂页岩煤层顶部含有5-8米灰岩。 ⑤奥陶系(O):厚800-1000米,分布于图区西北部、西部,沿西北向条状展布,岩性主要为结晶灰岩及白云岩。岩溶发育强烈,河流流经区域发生河水漏失现象。从剖面图可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研究

第28卷第1期2010年1月 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 ater Resour ces and P ow er V o l.28N o.1Jan.2010 文章编号:1000 7709(2010)01 0047 04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研究 叶 勇1 谢新民1 柴福鑫2 赵全升 3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3.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针对建设应急供水水源地是维持城市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供水保障能力的有利措施,探讨了应急供水水源地相关概念、特征及选取原则,并以沈阳市新城子区长河羊肠河流域为 例,论证了建设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地下水应急供水方案建立后备水源地或应 急供水水源地均行之有效,为该区域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建设提供了参考。关键词:城市应急供水;地下水水源地;应急供水水源地;应急供水特征;沈阳市中图分类号:T V213.4;P614.8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9 08 31,修回日期:2009 10 09 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基金资助项目(2007BA B28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2151)作者简介:叶勇(1982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等,E mail:erqie@https://www.doczj.com/doc/e0912180.html, 通讯作者:谢新民(1963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资源规划及合理配置,E mail:xiex m@iw https://www.doczj.com/doc/e0912180.html, 稳定可靠的水源供给是保证城市市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及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1]。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及供水安全的复杂性,城市供水系统的脆弱性逐渐显现,供水问题趋于严峻[2,3]。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缓解城市供水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未来污染型缺水或因突发性污染事故等导致的供水压力,开展城市应急(备用)供水水源地的相关研究势在必行。鉴此,本文探讨了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定义、特征及选取原则,并以沈阳市新城子区长河 羊肠河流域为例,论 证了建设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可行性。可为该区域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建设提供参考。 1 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 1.1 定义 初期的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一般指在应对连续干旱等自然条件下城市常规水源不足而采取的临时供水水源地[4]。受认知与社会发展影响,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不断丰富,经历了从自然向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从仅考虑水量到水质、水量及水压综合考虑的巨大转变 [5~7] 。 综合前人成果并考虑当前城市供水风险不确定性等诸多新因素的影响,及加强应对遭遇不同 风险时的抵御措施和处理能力,应从应用情景、供水时间、应急状态及应急预案等不同方面系统地确定应急供水水源地的内涵与外延,可定义为在常规水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导致供水能力下降或破坏的情况下,为满足城市一定时期内水量(水质)需求,响应不同应急状态并在应急供水预案统一管理下启动的临时供水水源地。1.2 特征 (1)启动条件。应急水源地仅在常规水源遭遇风险不能满足城市用水需求时开启。导致常规水源不能供水的因素复杂多样,按作用主体分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按水源特征分水量短缺与水质污染。一般自然灾害导致的应急供水态势相对缓和,能短期预警(如干旱、洪灾等);人为破坏导致的应急供水态势则通常较紧急(如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输水工程管网破坏等)。 (2)应急状态及应急预案。据突发事件的规模、紧急程度、受影响范围等确定不同的应急响应状态及城市用水需求。一般定为四级:!级(特别严重)、?级(严重)、#级(较重)和?级(一般),即水量或水质污染造成供水能力下降(或污染使主城区停水)分别为80%以上、60%~80%、40%~59%、20%~39%,均在24h 内不能恢复。采用事先编制响应不同应急状态的应急供水预案,以合理配置各应急水源地的开采规模、开采时限及

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最新版

古城小学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学校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学校饮用水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发生在学校饮用水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具体措施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饮用水,做好每年两次水处理设备的检测和检修,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张吉平(负责应急处理的指挥协调工作)

湘湖应急备用水源情况介绍

xx应急备用水源情况介绍 一、项目概况: 湘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位于萧山城区西南,钱塘江与浦阳江交汇的三江口附近,工程建成后将是萧山城区的主要应急备用水源地。湘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有湘湖(集水面积 4.4km2,水域面积 1.1km2);另一部分是本次新增湘湖(集水面积 6.3km2,水域面积 2.1km2)。工程建成后,总集雨面积 10.7km2,总水域面积 3.2km2,正常蓄水位 4.5m,应急供水死水位 3.0m,总蓄水容积960万m3(其中新增670万m3),正常蓄水容积725万m3(其中新增520万m3),应急备用供水容积430万m3(其中新增290万m3)。 湘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新建区块)建设范围总面积约 2.46km2,其中水域面积约为 2.1km2,湖中现有的眉山、湘湖路、堤坝以及环湖绿化隔离带、工程管理用房等面积约 0.36 km2。征用土地 3006.7亩,其他不需要征用面积(包括国有水面等)约 687.6亩。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1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要求尽快组织编制全国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遵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11号)精神,浙江省水利厅以浙水计〔2007〕53号文《关于开展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市(县、区)开展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为此,浙江省水利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饮用水规划》),对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做出科学合理的保障规划。《饮用水规划》已于2009年初完成报批稿,目前正待省政府的批复,本规划经省政府批复后,将成为指导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饮用水规划》在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本着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在进一步查清我省城乡饮用水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制定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应急机制。本规划重点对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供水系统、饮用水监控体系、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作全面的规划,提出了确保水源地安全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确定了各类供水工程的总体布局。 《饮用水规划》通过分析研究后的主要结论如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水资源量与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但全省绝大多数地区还存在明显的供水水源单一性问题,一旦水源地出现问题,则全系统中断供水,对人民生活及生产将产生严重后果,对生产活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并影响社会稳定。针对萧山区供水水源单一的现状,该规划推荐将湘湖和仓坞水库作为其备用水源地,湘湖水面恢复和仓坞水库建成后,可以满足萧山区的饮用水应急备用需求。 2xxxx水利综合规划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况1 2.2项目编制依据1 1.2.1相关法律法规1 1.2.2相关已经批准实施的规划1 1.2.3技术标准1 1.3项目编制范围2 1.4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状况2 1.4.1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质量2 1.4.2农田径流污染物流失量3 1.5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 1.5.1饮水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4 1.5.2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4 1.5.3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4 1.6解决饮水安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第二章 XX县地下饮用水源保护背景分析5 2.1项目区概况及自然条件5 2.1.1地理位置5 2.1.2气候特征6 2.1.3地表水资源7 2.1.4地下水资源8 2.2社会经济状况11 2.3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况11 2. 3.1甘泉水厂(主水源地)12 2.3.2五台山水厂(第一备用水源地)13 2.3.3东峡水库(第二备用水源地)13 2.3.4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14 2.4水源地水质评价14 2. 4.1甘泉水厂14 2.4.2五台山水厂15 2.4.3东峡水库15 2.5水源地可供水量开采前景17 2.6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影响途径17

2.6.1工业源17 2.6.2生活源19 2.6.3总体情况及评价21第二章项目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23 2.1方案设定原则及方案确定23 2.1.1项目工程内容设定原则23 2.1.2项目实施方案23第三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25 3.1编制依据及说明25 3.2投资估算25 3.3资金来源26第四章后期管理与保障27 4.1组织管理27 4.2资金管理28 4.3质量管理28 4.4水源保护29第五章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29 5.1社会效益分析29 5.2经济效益分析30 5.3环境影响评价30第六章结论31

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学校水污染突发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制定本预案。 预案本着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法规上、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经费保障、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1、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向征 副组长:谭元培冉振清 组员:蒲昌芹成良超杜余超何宏伟周静蒲峰陈献春骆静以及各班 班主 2、主要职责:建立校长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 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水污染事件的紧急应 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上级报告 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 1)综合协调组;由 组长程希印负责全面工作,由刘玉明组织,监督管理协调部门之间的工 作,安排检查现场、调查事件起因,负责安排善后工作。 2)应急处理组:由副组长林洪信负责,由罗福军、冯守成组织,应指 挥调集有关人员立即到达规定岗位,调集储备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 施、设备。以及维护治安,保证正常秩序。 3)后勤保障组:由副组长鲍国庆负责,由王晓东、冯世强、王化均组 织,解决善后问题,保证资金和物品及食品供应, 4)疫情监测报告组:由副组长鲍国庆、林洪信负责,由罗福军、雷凤 刚刘京军组织,牛国玲负责报告,班主任认真做好晨检日汇报。 5)健康教育组:由副组长鲍国庆负责,由罗福军、雷凤刚组织,迅速 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 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及报告原则和内容 1、责任报告单位:朝阳市财经学校 2、报告人:牛国玲

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概论 (1) 一、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6) 十一、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6)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 一、建设内容 (19) (一)土建工程 (19)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0)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0)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0)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0)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 二、基本生产条件 (22)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3)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3) 二、工艺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4) (二)技术保障措施 (24)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5) 三、设备的选择 (25)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7) 第八章环境保护 (27)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8) 二、污染物的来源 (29) (一)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期污染源 (30) (二)西北供水应急备用水源运营期污染源 (30)

地下水技术方法课件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四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专题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导则、教材P103、P125) 1.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此处参照导则原文)。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 (4)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 (5)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6)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7)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9)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2.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P103) (1)孔隙度(P103): ①定义: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也即是多孔体中所有孔隙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孔隙度是一个比值,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②影响因素: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③对地下水的影响:孔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有效孔隙度(P103):由于多孔介质中并非所有孔隙都相互连通,把连通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称为有效孔隙度。 (3)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P104)(P126): ①定义及表示方式: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

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清查表

全国水利普查China Census for Water 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清查表 2011年 表号:Q 8 0 3 表 制定机关:水利部 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 [2010]181号 有效期至:2 0 1 2 年 8 月 普查员:联系电话:日期:2011年月日;普查指导员:日期:2011年月日

Q803表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清查表填表说明 一、普查对象及范围 地下水水源地是指向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如自来水供水企业的水源地、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地、单位自备水源地等。 凡未废弃的规模以上(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0.5万m3)地下水水源地,均需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逐个填表。本表可续页。 二、填表要求 1、清查表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中性笔)填写。需要用文字表述的,必须用汉字工整、清晰地填写;需要填写数字的,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代码时,每个方格中只填一位代码数字;填写数据时,应按规定保留位数;选择时,应在备选项前的“□”内打“√”。 2、清查表由水源地管理单位配合并协助普查员填报,没有管理单位的水源地,其清查表一般由所在地的县级普查机构组织普查员填报;普查指导员负责清查表的审核。无需盖章。 三、指标解释 【1.行政区名称】填写清查所在的行政区(至县级)的名称;如为跨县级行政区的水源地,则填写井数所占比重较大的县级行政区名称。 【2.水源地名称】按照管理单位对该水源地的命名填写,如××县水源一厂水源地。 【3.水源地编码】由普查机构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规定的编码要求填写。 【4.水源地所在乡级行政区名称】填写该水源地所在的乡级行政区名称,如大埠乡;如为跨乡级行政区的水源地,则填写井数所占比重较大的乡级行政区名称。 【5.水源地日取水量】一般可根据取水许可证、批复文件、储量(或勘探)报告等确定;如无上述资料,可填写近5年(2006~2010年)的实际最大日取水量。 【6.水源地管理单位】填写水源地管理单位的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及隶属关系。 【6.1名称】已办理取水许可证的,按照取水许可证上登记的取水权人名称填写;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填写该水源地的实际取水单位名称。 【6.2联系人】填写管理单位指定的联系人姓名。 【6.3联系电话】填写联系人常用的电话。 【6.4隶属关系】单项选择水源地管理单位隶属于哪一级行政管理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T12404-1997)分为:省、地、县、街道、镇、乡和其他,县级以下街道、镇、乡和其他均选择乡。

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小学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处理 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目的 在发生生活饮用水水污染事故时,能及时控制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危害,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调查、现场处理及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危害和经济损失,维护稳定。 二、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实施应急处理,成立单位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卫生保健教师)班主任 主要职责: 调查协助组: 负责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对事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部署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学校有关部门立即上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报市疾病控制中心。 人员救治协助组: 协调单位与各级部门及单位内部之间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积

极配合各个相关部门对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开展的各项调查、处理、救援等工作。医务室做好第一时间抢救并协助卫生机构救治患者,做好记录并通知家长。 后勤保障组: 总务处负责保留水样、装置容器、设备和现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各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并在各部门配合下,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1)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单位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紧急组织有关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迅速开展现场调查,查找污染原因及污染物,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状、毒性及污染程度,掌握供水范围及接触人群身体健康危害程度等,分析污染的扩散趋势,并据此提出科学、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2)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科学采集水样和检测,快速找出主要污染物,并进行动态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污染程度、污染趋势、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确定污染物、污染治理、恢复供水提供科学依据。 (3)当出现生活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卫生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证水质卫生安全质量的前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肖晓宇贵州森堡生态实业有限公司550081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很多工业的兴起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少的浪费和污染,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尤其值得关注,再加上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有限,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多个地区发生干旱、缺水。所以,笔者在研究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联系先进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治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下水;概念;特点;污染途径;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及农药化肥等被生产出来。而地下水是全国近1/3人口饮用的主要水资源,是城市和工农业的主要用水资源。由于一些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很多企业没有认真做好排污项目,还有一些市民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意识不够等,使得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在逐渐受到污染,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大的挑战,对公民的正常生活和饮水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胁。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关注程度,采用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通过了解地下水污染定义及特点,分析污染途径,从而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望能给相关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1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所谓的地下水污染是指,基于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超过背景值的基础上,地下水的可利用范围与原来的水质可利用范围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可见,地下水的污染跟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后,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比之前有所改变,而且是向着负面方向的改变。 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区别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有着自身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隐蔽性。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有着很好的隐蔽性,很难被人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地表水被污染之后都可以通过一些水的气味或者颜色有所发现,或者是通过观察水生物的状况来判断,但是地下水污染就不同,很难发现其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污染的程度。这种隐蔽性很容易使得人们误饮到受污染的地下水。(2)难以逆转性。由于地下水的流速较慢,自净能力有限,当发现水质被污染时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这就大大增加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难度,所以,更加应该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只有减少了污染的情况,才能减少后期的治理工作。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策略,也是节约我国发展成本的有效渠道,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1间歇入渗型。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冲刷,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的有害或有毒组分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层,这一过程是周期性的。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呈非饱和状态的淋雨状渗流形式,或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浚流形式。此种污染途径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污染对象主要是潜水。 2连续入渗型。存在于污水或污水溶液中的污染物随之不间断的渗入地下含水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诸如污水池、污水快速渗滤场及污水管道等的污水

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

第21卷 第4期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Vo l.21, No.42010年12月 Journal of Geo log ical Hazards and Env ir onment P reserv ation December 2010 文章编号: 1006-4362(2010)04-0049-05 收稿日期: 2010 07 22 改回日期: 2010 09 19 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 宋仁亮,王少龙,方星,毛建国 (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蚌埠 233000) 摘要: 近年来安徽省采取实地调查、资料研编、水量的估算和推算等方法,进行了全省17个重要城市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调查评价研究工作。在深入分析全省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现状、摸清重要城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富水地带及水源地开采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择原则、开发利用程序及保护措施;初步选择出远景地下水应急水源地37个,评价总应急供水量116.7~145.2 104m 3/d,可供2224~2884万人基本生活使用和5685~7060万人维持生活使用,为全省各重要城市应急供水机制建设提供可靠的地下水资源保障。 关键词: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P 641 文献标识码: A 2010年春季西南5省发生的世纪旱灾,使得灾区百姓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这再次突显出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重要性。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是指 在连续干旱年份及污染事故的突发情况下,现有供水水源地出现问题,为解决城镇生产及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而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的、有一定开采周期的临时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目前全省城市供水,除淮北平原外,多为地表水。建国以来全省曾发生过多次由于连续干旱以及水质污染造成的突发性区域和城市缺水事件,一些城市甚至长期经受着供水不足的困扰。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变,地表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迫切要求加快对全省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调查研究工作。本文对全省 地下水资源量与分布、地下水赋存条件、重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全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安徽省应急供水水源地开发程序和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保护措施,为今后安徽省开展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和建设提供依据。 1 地下水资源与赋存条件分析 1.1 地下水资源量与开采程度 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安徽省2007年水资源公报!和 安徽省2007年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中天然水资源相关数据(表1)表明,安徽省地下水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 表1 安徽省天然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一览表 T able 1 Natura l w ater r eso ur ces develo pment and utilizatio n data in A nhui pro vince 项目一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地表水天然径流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量 天然水资源总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多年平均值216.25654.39112.66 757.98 261.76135.21项目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地表水开采开采量占总量比开采程度地下水开采开采量占总量比开采程度可采地下水资源剩余量2007年平均值 237.19 216.92 91.45% 82.87% 20.278.55% 14.99% 114.94 注:?表中数据单位为108m 3/a;#天然水资源总量=(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量)+地表水天然径流量;?地下水可采 资源量=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 62.52%,地表水可利用量=地表水天然径流量 40%;%地表水开采程度=地表水开采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开采程度=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保不齐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将危害降到最低,通常需要预先编制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那么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整理的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质污染事件应急预案1 一、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提高对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尽量杜绝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各类可能引起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检测、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统一领导、分部负责。行政办负责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完善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应急处置体系,对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和可能发生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 4、要重视开展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置的培训,组织员工广泛参与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指挥体系和职责 1、应急指挥组织及职责 重大、特别重大的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时,行政办牵头成立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协调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部门根据职责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和行动保障工作。 2、日常管理机构 设立专职的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监测机构,该监测机构负责日常定期监测水质情况、二次供水设施的安全巡查,预防水质污染事件发生,若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则由该监测机构直接向行政办汇报,并配合行政办协调处理应急处置工作。 三、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一切供水,封存保护二次供水现场,以便相关部门检测; 2、二次供水监测机构立即向行政办、卫生行政部门等报告突发事件情况; 3、行政办牵头成立水质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组织各部门及时配合卫生医疗部门救治因水质污染受害的病人; 4、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检测等工作,待水质污染事件有效控制后,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恢复供水。 四、总结报告,存档备查 1、突发二次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结束后,各部门在行政办领导下,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研究综述

第29卷第2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9年4月Vol.29No.2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 ces Apr.2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70);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9055);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7050601510000)作者简介:徐海珍(1983 ),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E mail:hz xu snower@https://www.doczj.com/doc/e0912180.html, DOI:10.3880/j.issn.1006 7647.2009.02.020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研究综述 徐海珍1,李国敏1,张寿全1,2,董艳辉1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北京市水务局,北京 100038) 摘要:介绍国内外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的发展进程,重点剖析经验法、公式计算法、解析解 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鉴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数值模拟方法中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水文地质参数是影响保护区划分的重要因素,强调了条件随机模拟思想对保护区划分的重要性,指出了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划分方法;解析解模型;数值模拟;随机模拟中图分类号:P64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647(2009)02 0080 05 Sum mary of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parti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llhead protection zone//XU Hai zhen 1,LI Guo min 1,ZHANG Shou quan 2,DONG Yan hui 1 (1.Key Laboratory o f En gineering Geomechanics,I 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 h ysics ,Chinese Acade my o f Sciences ,Beijin g 100029,Ch ina;2.Bei j ing Water A uthority ,Bei j 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ethod of parti 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llhead protection zone is introduc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 of the empirical method,formulation calculation method,analytical model algori thm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re anatomized.In the international p opular nu 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the hydro geological parameters with uncert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 mp 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which emphasizes the i mportance of stochastic si mulation in the 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Finally ,the develop ment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parti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llhead protection zone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ground water;wellhead protection zone;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 method;analytical model;numerical si mulation;stochastic si mulation 水源地保护区是指国家为防止水源地(多为饮用水)污染、保护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它分为地表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近年来,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水污染的日益加剧,促使各国更重视地下水并把其作为优先饮用水源,而建立保护区则是保护地下水水源地的有效手段。 早在18世纪末期,欧美工业国家就开始了对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研究,到20世纪末期研究方法已相对成熟,并颁布了许多与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相关的法规,其中包括影响广泛的美国W HPP(well head protection program)计划。 我国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始于1984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当时主要针对地表水水源划分保护区。在1989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 定 [2]中,提出了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防护的原则。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为规范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初颁布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4],对保护区划分的标准、方法、要求等做了系统规定。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应根据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井源类型、供水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等完成。而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复杂的,含水层的非均质、各向异性及水文地质参数的时空变异性等问题,导致了保护区划分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研究难度。随着人们对水源地保护区问题的不断探索,其划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笔者将对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研究发展中的几类主要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各方法的原理、划分步骤和适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