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FT-LCD Approval Specification V236H1-L01 ver 2.0

TFT-LCD Approval Specification V236H1-L01 ver 2.0

TFT-LCD Approval Specification V236H1-L01 ver 2.0
TFT-LCD Approval Specification V236H1-L01 ver 2.0

TFT LCD Approval Specification MODEL NO.: V236H1- L01

Customer:

Approved by:

Note:

- CONTENTS -

REVISION HISTORY (4)

1. GENERAL DESCRIPTION (5)

1.1 OVERVIEW

1.2 FEATURES

1.3 APPLICATION

1.4 GENERAL SPECIFICATIONS

1.5 MECHANICAL SPECIFICATIONS

2.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6)

2.1 ABSOLUTE RATINGS OF ENVIRONMENT

2.2 ELECTRICAL ABSOLUTE RATINGS

2.2.1 TFT LCD MODULE

2.2.2 BACKLIGHT UNIT

3.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8)

3.1 TFT LCD MODULE

3.2 Vcc Power Dip Condition

3.3 BACKLIGHT UNIT

4. BLOCK DIAGRAM (12)

4.1 TFT LCD MODULE

4.2 BACKLIGHT UNIT

5. INPUT TERMINAL PIN ASSIGNMENT (13)

5.1 TFT LCD MODULE

5.2 LVDS DATA MAPPING TABLE

5.3 BACKLIGHT UNIT

5.4 COLOR DATA INPUT ASSIGNMENT

6. INTERFACE TIMING (16)

6.1 INPUT SIGNAL TIMING SPECIFICATIONS

6.2 POWER ON/OFF SEQUENCE

7.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19)

7.1 TEST CONDITIONS

7.2 OPTICAL SPECIFICATIONS

8. PACKAGING (23)

8.1 PACKING SPECIFICATIONS

8.2 PACKING METHOD

9. DEFINITION OF LABELS (25)

10. PRECAUTIONS (28)

10.1 ASSEMBLY AND HANDLING PRECAUTIONS

10.2 SAFETY PRECAUTIONS

10.3 SAFETY STANDARDS

10.4 STORAGE

10.5 OPERATION CONDITION GUIDE

10.6 OTHER

11.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30)

REVISION HISTORY

Version Date Section Description

Ver 0.0 Ver 1.0

Ver 2.0

08,July, ‘09

30,July, ‘09

14, Aug, ‘09

-

1.4

3.3

7.2

1.4

2.2.2

3.3

V236H1-L01 Tentative specification was first issued.

V236H1-L01 Preliminary specification was first issued.

Confirm total power consumption 33W

Confirm BLU power consumption 28W

Modify Note (6)

V236H1-L01 Approval specification was first issued.

Confirm total power consumption 32W

Modify Lamp Voltage & Lamp Current

Value

Item Symbol

Min.Typ.Max.

Unit Note

Lamp Voltage V L --1080--V RMS (1), (2)

Lamp Current I L 12.012.513.0mA RMS

Lamp Frequency F L 30-- 80KHz

(1), (2)

Modify Lamp Voltage & Lamp Current & BLU Power Consumption

Value

Parameter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Note

Lamp Input

Voltage

V L --

1080 --

V RMS

I L = 12.5

mA

Lamp Current I L 12.0 12.5 13.0

mA RMS(1)

-- -- 2080

(0)

J

V RMS(2)

Lamp Turn On

Voltage

V S

-- -- 1680

(25)

J

V RMS(2)

Operating

Frequency

F L

30 -- 80

KHz (3) Lamp Life Time L BL

50,000 -- --

Hrs

(5), I L =

12.5 mA

Power

Consumption

P L

-- 27 --

W

(4), I L =

12.5 mA

1. GENERAL DESCRIPTION

1.1 OVERVIEW

V236H1-L01 is a 23.6” TF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with 2 U-type CCFL Backlight unit and 30 pins 2ch-LVDS interface. This module supports 1920 x 1080 Full HD mode and can display up to 16.7M colors. The inverter module for Backlight is not built in.

1.2 FEATURES

- Extra-wide viewing angle.

- High contrast ratio.

- Fast response time.

- High color saturation.

- Full HD (1920 x 1080 pixels) resolution.

- DE (Data Enable) only mode.

- LVDS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 interface.

- RoHS compliance.

- TCO03 compliance

- Aspect ratio: 16:9

1.3 APPLICATION

- TFT LCD Monitor

1.4 GENERAL SPECIFICATI0NS Item

Specification Unit Note Active Area

521.28(H) x 293.22(V) (23.547” real diagonal) mm Bezel Opening Area

525.22 (H) x 297.22 (V) mm (1) Driver Element

a-Si TFT active matrix - - Pixel Number

1920 x R.G.B. x 1080 pixel - Pixel Pitch

0.2715 (H) x 0.2715 (V) mm - Pixel Arrangement

RGB vertical stripe - - Display Colors

16.7M color - Transmissive Mode

Normally White - - Surface Treatment

AG type, 3H hard coating, Haze 25 - - Module Power Consumption

32 Watt (2)

1.5 MECHANICAL SPECIFICATIONS

Item Min. Typ. Max. Unit Note

Horizontal(H) 543.8 544.8 545.8 mm Vertical(V) 319.5 320.5 321.5 mm (1) Depth(D) 45.7 46.7 47.7 mm To Rear

Module Size Depth(D) 50.7 51.7 52.7 mm To Boss

Weight - 2400 - g -

Note (1) Please refer to the attached drawings for more information of front and back outline dimensions.

Note (2) Please refer to sec.3.1 & 3.2 for more information of power consumption

2.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2.1 ABSOLUTE RATINGS OF ENVIRONMENT Value Item

Symbol Min. Max. Unit Note Storage Temperature

T ST -20 60 oC (1) Operating Ambient Temperature

T OP 0 50 oC (1),

(2) Shock (Non-Operating)

S NOP - 50 G (3), (5) Vibration (Non-Operating)

V NOP - 1.0 G (4), (5) Note (1)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ange is shown in the figure below.

(a) 90 %RH Max. (Ta 40 oC). (b) Wet-bulb temperature should be 39 oC Max. (Ta > 40 oC).

(c) No condensation.

Note (2) The temperature of panel display surface area should be 0 oC Min. and 60 oC Max

Note (3) 11ms, half sine wave, 1 time for ± X, ± Y , ± Z.

Note (4) 10 ~ 300 Hz, 10min/cycle, 3 cycles each X, Y , Z.

Note (5) At testing Vibration and Shock, the fixture in holding the module has to be hard and rigid enough

so that the module would not be twisted or bent by the fixture.

The fixing condition is shown as below:

2.2 ELECTRICAL ABSOLUTE RATINGS

2.2.1 TFT LCD MODULE

Value

Unit Note Item Symbol

Min. Max.

Power Supply Voltage Vcc -0.3 +6.0 V (1)PWM

Logic Input Voltage Vlogic -0.3 +3.6 V (1)TCON

2.2.2 BACKLIGHT UNIT

Value

Unit Note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2)

Lamp Voltage V L -- 1080 -- V RMS (1),

mA RMS

Lamp Current I L 12.0 12.5 13.0

(1), (2)

Lamp Frequency F L 30 -- 80 KHz Note (1)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device may occur if maximum values are exceeded. Function operation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Note (2) Specified values are for lamp (Refer to 3.2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3.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3.1 TFT LCD MODULE Ta = 25 ± 2 oC Value Parameter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Note Power Supply Voltage Vcc 4.5 5.0 5.5 V -

Ripple Voltage V RP -- -- 300 mV -

Power on Rush Current I RUSH -- -- 3 A (2)

White -- 0.5 0.6 A

(3)a Black -- 1.0

1.2 A (3)b Power Supply Current Vertical Stripe -- 0.9 1.08 A (3)c

Power Consumption P LCD -- 5 6 Watt (4)

LVDS differential input voltage Vid 100 -- 600 mV

LVDS common input voltage Vic 1.0 1.2 1.4 V

Logic High Input Voltage VIH 2.64 -- 3.6 V

Logic Low Input Voltage VIL -0.3 -- 0.66 V

Note (1) The module should be always operated within above ranges.

Note (2) Measurement Conditions:

SW Vcc +5.0V Vcc rising time is 470μs

Note (3) The specified power supply current is under the conditions at Vcc = 5.0 V, Ta = 25 ± 2 oC, f v = 60

Hz, whereas a power dissipation check pattern below is displayed.

Note (4)The power consumption is specified at the pattern with the maximum current

3.2 Vcc Power Dip Condition:

Dip condition: ms Td V Vcc V 20,5.40.4≤≤≤

Active Area a. White Pattern Active Area

c. Vertical Stripe Pattern Active Area b. Black Pattern Vcc

3.3 BACKLIGHT UNIT Ta = 25 ± 2 oC Value Parameter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Note Lamp Input Voltage

V L -- 1080 -- V RMS I L = 12.5 mA Lamp Current

I L 12.0 12.5 13.0 mA RMS (1) -- -- 2080 (0)J V RMS (2) Lamp Turn On Voltage

V S -- -- 1680 (25)J V RMS (2) Operating Frequency

F L 30 -- 80 KHz (3) Lamp Life Time

L BL 50,000 -- -- Hrs (5), I L = 12.5 mA Power Consumption

P L -- 27 -- W (4), I L = 12.5 mA

Note (1) Lamp current is measured by AC current probe & oscilloscope as shown below:

Measure equipment:

AC Current probe: Tektronix P6022

Oscilloscope: TDS3054B

Ta = 25 ± 2 oC

Note (2) The lamp starting voltage V S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lamp for more than 1 second after startup.

Otherwise the lamp may not be turned on.

Note (3) The lamp frequency may produce interference with horizontal synchronous frequency of the

display input signals, and it may result in line flow on the display. In order to avoid interference, the

lamp frequency should be detached from the horizontal synchronous frequency and its harmonics

as far as possible.

Note (4) The life time of a lamp is defined as when the brightness is larger than 50% of its original value

and the effective discharge length is longer than 80% of its original length (Effective discharge

length is defined as an area that has equal to or more than 70% brightness compared to the

brightness at the center point of lamp.) as the time in which it continues to operate under the

condition at Ta = 25 2¢J and I L = 12.0~ 13.0mArms.

4. BLOCK DIAGRAM

4.1 TFT LCD MODULE

4.2 BACKLIGHT UNIT

Note: On the same side, the same polarity lamp voltage design for lamps is recommended.

5. INPUT TERMINAL PIN ASSIGNMENT

5.1 TFT LCD MODULE

Pin Name Description

1 RXO0-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0 (odd)

2 RXO0+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0 (odd)

3 RXO1-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1 (odd)

4 RXO1+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1 (odd)

5 RXO2-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2 (odd)

6 RXO2+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2 (odd)

7 GND Ground

8 RXOC-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clock input. (odd)

9 RXOC+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clock input. (odd)

10 RXO3-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3(odd)

11 RXO3+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O3 (odd)

12 RXE0-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0 (even)

13 RXE0+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0 (even)

14 GND Ground

15 RXE1-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1 (even)

16 RXE1+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1 (even)

17 GND Ground

18 RXE2-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2 (even)

19 RXE2+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2 (even)

20 RXEC-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clock input. (even)

21 RXEC+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clock input. (even)

22 RXE3- Nega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3 (even)

23 RXE3+ Positive LVDS differential data input. Channel E3 (even)

24 GND Ground

25 NC For LCD internal use only, Do not connect

26 NC For LCD internal use only, Do not connect

27 NC For LCD internal use only, Do not connect

28 Vcc +5.0V power supply

29 Vcc +5.0V power supply

30 Vcc +5.0V power supply

Note (1) Connector Part No.: STM MSAKT2407P30HA or Starconn 093G30-B0001A or Equivalent Note (2) The first pixel is odd.

Note (3) Input signal of even and odd clock should be the same timing.

5.2 LVDS DATA MAPPING TABLE

output D7 D6 D4 D3 D2 D1 D0

LVDS

LVDS Channel O0

order OG0 OR5 OR4 OR3 OR2 OR1 OR0

Data

output D18 D15 D14 D13 D12 D9 D8

LVDS

LVDS Channel O1

Data

order OB1 OB0 OG5 OG4 OG3 OG2 OG1

output D26 D25 D24 D22 D21 D20 D19

LVDS

LVDS Channel O2

Data

order DE NA NA OB5 OB4 OB3 OB2

output D23 D17 D16 D11 D10 D5 D27

LVDS

LVDS Channel O3

Data order NA OB7 OB6 OG7 OG6 OR7 OR6

output D7 D6 D4 D3 D2 D1 D0

LVDS

LVDS Channel E0

order EG0 ER5 ER4 ER3 ER2 ER1 ER0

Data

output D18 D15 D14 D13 D12 D9 D8

LVDS

LVDS Channel E1

order EB1 EB0 EG5 EG4 EG3 EG2 EG1

Data

output D26 D25 D24 D22 D21 D20 D19

LVDS

LVDS Channel E2

Data

order DE NA NA EB5 EB4 EB3 EB2

output D23 D17 D16 D11 D10 D5 D27

LVDS

LVDS Channel E3

Data order NA EB7 EB6 EG7 EG6 ER7 ER6

5.3 BACKLIGHT UNIT:

Pin Symbol Description Remark

Pink

Voltage

High

1-1 HV

White

Voltage

High

1-2 HV

Pink

Voltage

High

2-3 HV

White

Voltage

High

2-4 HV

Note (1) Connector Part No.: Cvilux CP0404S0000or equivalent

5.4 COLOR DATA INPUT ASSIGNMENT

The brightness of each primary color (red, green and blue) is based on the 8-bit gray scale data input for the color. The higher the binary input, the brighter the color. The table below provides the assignment of color versus data input.

Data Signal

Red Green Blue Color

R7R6 R5 R4 R3R2R1R0G7G6G5G4G3G2G1G0 B7 B6 B5 B4 B3B2B1B0

Basic Colors

Black

Red

Green

Blue

Cyan

Magenta

Yellow

White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Gray Scale Of Red Red(0) / Dark

Red(1)

Red(2)

:

:

Red(253)

Red(254)

Red(255)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1

:

:

1

1

1

:

: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ray Scale Of Green Green(0) / Dark

Green(1)

Green(2)

:

:

Green(253)

Green(254)

Green(255)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1

:

:

1

1

1

:

:

1

1

:

:

:

:

:

:

:

:

:

:

:

:

:

:

:

:

Gray Scale Of Blue Blue(0) / Dark

Blue(1)

Blue(2)

:

:

Blue(253)

Blue(254)

Blue(25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

:

1

1

1

1

:

:

1

1

1

:

:

1

1

Note (1) 0: Low Level Voltage, 1: High Level Voltage

DCLK

DE

DE DATA

6. INTERFACE TIMING

6.1 INPUT SIGNAL TIMING SPECIFICATIONS

The input signal timing specifications are shown as the following table and timing diagram . Signal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Note

Frequency Fc 58.5474.2598 MHz

Period Tc - 13.47- ns

Input cycle to cycle jitter

T rcl -20*Tc - 20*Tc ps (1) 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 range F clkin_mod 0.98*Fc - 1.02*Fc MHz Spread

spectrum modulation

frequency

F SSM - - 200 KHz (2) High Time Tch - 4/7 - Tc -

LVDS Clock Low Time Tcl - 3/7 - Tc -

Setup Time Tlvs 600 - - ps LVDS Data Hold Time Tlvh 600 - - ps

(3) Frame Rate Fr 50 60 75 Hz Tv=Tvd+Tvb

Total Tv 1115 1125 1136 Th - Display Tvd 1080 1080 1080 Th -

Vertical Active Display Term Blank Tvb 35 45 56 Th -

Total Th 1050 1100 1150 Tc Th=Thd+Thb

Display Thd 960 960 960 Tc -

Horizontal Active Display Term Blank Thb 90 140 190 Tc -

Note:

Because this module is operated by DE only mode, Hsync and Vsync input signals are ignored.

INPUT SIGNAL TIMING DIAGRAM

Note (1) The input clock cycle-to-cycle jitter is defined as below figures. Trcl = I T 1 – TI

Note (2) The SSCG (Spread spectrum clock generator) is defined as below figures.

Note (3) The LVDS timing diagram and setup/hold time is defined and showing as the following figures.

LVDS RECEIVER INTERFACE TIMING DIAGRAM

RXn+/- 141T 143T 145T 14

7T 149T 1411T 14

13T Tc T2

T1

6.2 POWER ON/OFF SEQUENCE

To prevent a latch-up or DC operation of LCD module, the power on/off sequence should be as the diagram below.

Timing Specifications:

0.5< t1 ? 10 msec

0 < t2 50 msec

0 < t3 50 msec

t4 ? 500 msec

t5 ? 450 msec

t6 ? 90 msec

5< t7 100 msec

Note.

(1) The supply voltage of the external system for the module input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e definition of Vcc.

(2) Apply the lamp voltage within the LCD operation range. When the backlight turns on before the LCD

operation of the LCD turns off, the display may momentarily become abnormal screen.

(3) In case of VCC = off level, please keep the level of input signals on the low or keep a high impedance.

(4) T4 should be measured after the module has been fully discharged between power off and on period.

(5) Interface signal shall not be kept at high impedance when the power is on.

(6) CMO won’t take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ducts which are damaged by the customers not following the Power Sequence.

(7) It is suggested that Vcc falling time follows t7 specification, else slight noise is likely to occur when LCD is turned off (even backlight is already off).

- Power Supply for LCD, Vcc - Interface Signal (LVDS Signal of Transmitter), V I - Power for Lamp

0V 0V

7.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7.1 TEST CONDITIONS Item

Symbol Value Unit Ambient Temperature

Ta 25±2 o C Ambient Humidity

Ha 50±10 %RH Supply Voltage

V CC 5 V Input Signal

According to typical value in "3.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Lamp Current

I L 12.5±0.5 mA Inverter Operating Frequency

F L 58±3 KHz

Inverter Logah F236H1-2UA-L001

7.2 OPTICAL SPECIFICATIONS

The relativ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in 7.2. The following items should be measured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7.1 and stable environment shown in Note (5).

Item

Symbol Condition Min. Typ. Max. Unit Note Rx 0.642 Red

Ry 0.331 Gx 0.265 Green Gy 0.602 Bx 0.150 Blue

By 0.063 Wx 0.280 Color

Chromaticity

(CIE 1931) White

Wy Typ - 0.03 0.288 Typ + 0.03 - (1), (5)Center Luminance of White

(Center of Screen)

L C 240 300 - cd/m 2(4), (5)Contrast Ratio

CR θx =0°, θY =0° CS-1000T 600 800 - - (2), (5)T R - 1.5 2.5 Response Time

T F θx =0°, θY =0° - 3.5 5.5 ms (3) White Variation

δW θx =0°, θY =0° - - 1.3 - (5), (6)θx + 70 80 - Horizontal

θx - 70 80 - θY + 70 80 - Viewing Angle

Vertical

θY -

CR 10 60 70 - Deg.(1), (5)

Note (1) Definition of Viewing Angle (θx, θy):

Viewing angles are measured by Autronic Conoscope Cono-80

Note (2) Definition of Contrast Ratio (CR):

The contrast ratio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Contrast Ratio (CR) = L255 / L0

L255: Luminance of gray level 255

L 0: Luminance of gray level 0

CR = CR (5)

CR (X)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trast Ratio of the point X at Figure in Note (6).

Note (3) Definition of Response Time (T R , T F ):

100% 90% 10% 0%

Optical

Note (4) Definition of Luminance of White (L C):

Measure the luminance of gray level 255 at center point

L C = L (5)

L (x)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luminance of the point X at Figure in Note (6).

Note (5) Measurement Setup:

The LCD module should be stabilized at given temperature for (60 minutes) to avoid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measuring.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luminance, the measurement should be executed after lighting Backlight for (60 minutes) in a windless room.

Note (6) Definition of White Variation (δW):

Measure the luminance of gray level 255 at 5 points

δW = Maximum [L (1), L (2), L (3), L (4), L (5)] / Minimum [L (1), L (2), L (3), L (4), L (5)]

Active Area

V e r t i c a l L i n e Horizontal Line

: Test Point

X=1 to 5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学号:2010540101018姓名:莘建一 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 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 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 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疲劳时工 ,疋 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 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信号与系统实验总结1

实验总结 班级:10电子班学号:1039035 姓名:田金龙这学期的实验都有:信号的时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时间在连续时间信号的频域LTI系统的复频域分析、连续时间LTI系统的频域分析。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学习了解到很多关于信号方面的处理方法加上硬件动手的实践能力,让我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加深了所学知识的印象。下面则是对每次实验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一:信号的时域分析 在第一次试验中进行信号的时域分析还有的就是学会使用MATLAB软件来利用它实现一些相关的运算并且绘制出相关的信号图。在时域分析中掌握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方法,并能够实现各种信号的时域变化和运算。了解单位阶跃信号和单位冲激信号的拓展函数,以便于熟悉这两种函数在之后的程序中的应用。在能够对简单信号的描述的前提下,通过一些简单的程序,实现信号的分析,时域反相,时域尺度变换和周期信号的描述。 clear, close all dt=0.01; t=-2:dt:2; x=u(t); plot(t,x) title('u signal u(t)') grid on 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后,则是离散时间信号的仿真。通过对连续时间信号的描述和对离散时间信号的描述,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时间的定义和对函数的图形描述。在离散时间信号的图形窗口描述时,使用的是stem(n,x)函数。 在硬件实验中,使用一些信号运算单元,加法器,减法器,倍乘器,反相器,积分器和微分器。输入相应的简单信号,观察通过不同运算单元输出的信号。 实验二: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 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中主要研究的就是信号的卷积运算,学会进行信号的卷积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体育锻炼与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1982 年的第5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种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运动水平。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体育运动员的健康,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应要能掌握其规律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各国学者较公认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机制有以下几种: 2.1 衰竭学说 2.1.1 磷酸原储备的减少 在人体骨骼肌中,ATP(腺苷三磷酸)含量约为 6mg 分子/kg 湿肌,CP(磷酸肌酸)的含量约为 17~20mg 分子/kg 湿肌。在激烈运动的 30s 内,肌肉中的 ATP 和 CP 大量消耗供能,其储存量明显下降;而以极限强度持续运动 2~3min 至精疲力竭时,CP 的浓度下降至接近于零但不会为零。最新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结论不支持 CP 大量消耗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认为 CP 在运动时的主要作用是使ADP(腺苷二磷酸)再磷酸化为 ATP,以保持 ATP 达到放松时需要的

水平。可见,有关 ATP 和CP 在疲劳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2 糖原储备的减少 研究表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在补充糖以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贮量约为 20g,而 1 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分钟可消耗的葡萄糖为 5g,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地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以防止因低糖而导致疲劳,但肝糖原贮量约为 100g,仅可供约 20min 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人体肌肉中糖原含量约 300~400g 左右,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2.2 堵塞或窒息学说 该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首先,19 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乳酸、二氧化碳等可使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其次,1907 年费来切和露普金斯发现,在肌肉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再次,1925 年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格氏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因之认为是氢离子浓度上升造成的 PH 值下降是引起疲劳产生的机制;最后,Karlessonl975 年的研究认为,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机能下降,原因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氢离子起作用的。上述学者们都是支持“堵塞”学说的,另外,因为乳酸是由于缺氧产生的,所以“堵塞”学说也叫“窒息”学说。

液晶屏驱动板原理维修代换方法

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与维修代换方法 1、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介绍 液晶屏驱动板常被称为A/D<模拟/数字)板,这从某种意义上反应出驱动板实现的主要功能所在。液晶屏要显示图像需要数字化过的视频信号,液晶屏驱动板正是完成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或者从一种数字信号到另外一种数字信号)转换的功能模块,并同时在图像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去驱动液晶屏显示图像。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板如图1、图2所示。 图1 品牌液晶显示器采用的驱动板 图2部分液晶显示器采用的是通用驱动板 如图3所示,液晶屏驱动板上通常包含主控芯片、MCU微控制器、ROM存储器、电源模块、电源接口、VGA视频信号输入接口、OSD按键板接口、高压板接口、LVDS/TTL驱屏信号接口等部分。 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框图如图4所示,从计算机主机显示卡送来的视频信

号,通过驱动板上的VGA视频信号输入接口送入驱动板的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根据MCU微控制器中有关液晶屏的资料控制液晶屏呈现图像。同时,MCU微控制器实现对整机的电源控制、功能操作等。因此,液晶屏驱动板又被称为液晶显示器的主板。 图3 驱动板上的芯片和接口 液晶屏驱动板损坏,可能造成无法开机、开机黑屏、白屏、花屏、纹波干扰、按键失效等故障现象,在液晶显示器故障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液晶屏驱动板广泛采用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贴片器件,电路元器件布局

紧凑,给查找具体元器件或跑线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非工厂条件下,它的可修性较小,若驱动板因为供电部分、VGA视频输入接口电路部分损坏等造成的故障,只要有电路知识我们可以轻松解决,对于那些因为MCU微控制器内部的数据损坏造成无法正常工作的驱动板,在拥有数据文件<驱动程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用液晶显示器编程器对MCU微控制器进行数据烧写,以修复固件损坏引起的故障。早期的驱动板,需要把MCU微控制器拆卸下来进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的驱动板已经普遍开始采用支持ISP<在线编程)的MCU微控制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ISP工具在线对MCU微控制器内部的数据进行烧写。比如我们使用的EP1112最新液晶显示器编程器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 图4 驱动板原理框图 在液晶显示器的维修工作中,当驱动板出现故障时,若液晶显示器原本就使用的是通用驱动板,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应主板代换处理,当然,仍需要在其MCU中写入与液晶屏对应的驱动程序;若驱动板是品牌机主板,我们一般采用市场上常见的“通用驱动板”进行代换方法进行维修; “通用驱动板”也称“万能驱动板”。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通用驱动板”有乐华、鼎科、凯旋、悦康等品牌,如图5所示,尽管这种“通用驱动板”所用元器件与“原装驱动板”不一致,但只要用液晶显示器编程器向“通用驱动板”写入液晶屏对应的驱动程序<购买编程器时会随机送液晶屏驱动程序光盘),再通过简单地改接线路,即可驱动不同的液晶屏,通用性很强,而且维修成本也不高,用户容易接受。

杭电《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5月25号 序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 实验名称:一阶单容上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 实验名称:上水箱液位PID整定实验 实验名称:上水箱下水箱液位串级控制实验 指导教师:尚群立 学生姓名:俞超栋 学生学号:09061821

实验一、一阶单容上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 (1)熟悉单容水箱的数学模型及其阶跃响应曲线。 (2)根据由实际测得的单容水箱液位的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分别确定它们的参数。二.实验设备 AE2000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PC机,DCS控制系统与监控软件。 三、系统结构框图 单容水箱如图1-1所示: Q2 图1-1、单容水箱系统结构图 四、实验原理 阶跃响应测试法是系统在开环运行条件下,待系统稳定后,通过调节器或其他操作器,手动改变对象的输入信号(阶跃信号),同时记录对象的输出数据或阶跃响应曲线。然后根据已给定对象模型的结构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模型中各参数。 图解法是确定模型参数的一种实用方法。不同的模型结构,有不同的图解方法。单容水箱对象模型用一阶加时滞环节来近似描述时,常可用两点法直接求取对象参数。 如图1-1所示,设水箱的进水量为Q1,出水量为Q2,水箱的液面高度为h,出水阀

h1( t ) h1(∞ ) 0.63h1(∞) 0 T V 2固定于某一开度值。根据物料动态平衡的关系,求得: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求拉氏变换,得: 式中,T 为水箱的时间常数(注意:阀V 2的开度大小会影响到水箱的时间常数),T=R 2*C ,K=R 2为单容对象的放大倍数,R 1、R 2分别为V 1、V 2阀的液阻,C 为水箱的容量系数。令输入流量Q 1 的阶跃变化量为R 0,其拉氏变换式为Q 1(S )=R O /S ,R O 为常量,则输出液位高度的拉氏变换式为: 当t=T 时,则有: h(T)=KR 0(1-e -1)=0.632KR 0=0.632h(∞) 即 h(t)=KR 0(1-e -t/T ) 当t —>∞时,h (∞)=KR 0,因而有 K=h (∞)/R0=输出稳态值/阶跃输入 式(1-2)表示一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是一单调上升的指数函数,如图1-2所示。当由实验求得图1-2所示的 阶跃响应曲线后,该曲线上升到稳态值的63%所对应时间,就是水箱的时间常数T ,该时间常数T 也可以通过坐标原点对响应曲线 图 1-2、 阶跃响应曲线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预防及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身体机能;恢复 Abstract: Exercise fatigue is always a key subject of sports science for a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mechanism,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of exercise fatigue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making deeply research. Key words: exercise; fatigue; body function; recovery 1. 研究目的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竟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我们常说,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或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就要及时消除负荷后产生的疲劳。负荷后或过度负荷后不采取有效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所以“没有恢复就不可以继续训练”【1】。恢复与训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负荷—疲劳一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中紧密相连的过程,是决定训练成败的最基本因素。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训练时的消耗即要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又必须在极限内进行,这使得我们对负荷、疲劳与恢复三者既统一又复杂的关系很难掌握。因此,研究疲劳的发和加快机体恢复的措施已与运动训练本身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运动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恢复措施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对恢复过程在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疲劳的恢复速度,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 3.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2】。 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莫桑( Mosso )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Karlsson提出【3】,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直至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3.1.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a.“衰竭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我们针对feed through电压,以及二阶驱动的原理来做介绍.简单来说Feed through电压主要是由于面板上的寄生电容而产生的,而所谓三阶驱动的原理就是为了解决此一问题而发展出来的解决方式,不过我们这次只介绍二阶驱动,至于三阶驱动甚至是四阶驱动则留到下一次再介绍.在介绍feed through电压之前,我们先解释驱动系统中gate driver所送出波形的timing图. SVGA分辨率的二阶驱动波形 我们常见的1024*768分辨率的屏幕,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SVGA分辨率的屏幕.它的组成顾名思义就是以1024*768=786432个pixel来组成一个画面的数据.以液晶显示器来说,共需要1024*768*3个点(乘3是因为一个pixel需要蓝色,绿色,红色三个点来组成.)来显示一个画面.通常在面板的规划,把一个平面分成X-Y轴来说,在X轴上会有1024*3=3072列.这3072列就由8颗384输出channel的source driver 来负责推动.而在Y轴上,会有768行.这768行,就由3颗256输出channel的gate driver来负责驱动.图1就是SVGA分辨率的gate driver输出波形的timing图.图中gate 1 ~ 768分别代表着768个gate

driver的输出.以SVGA的分辨率,60Hz的画面更新频率来计算,一个frame的周期约为16.67 ms.对gate 1来说,它的启动时间周期一样为16.67ms.而在这16.67 ms之间,分别需要让gate 1 ~ 768共768条输出线,依序打开再关闭.所以分配到每条线打开的时间仅有16.67ms/768=21.7us而已.所以每一条gate d river打开的时间相对于整个frame是很短的,而在这短短的打开时间之内,source driver再将相对应的显示电极充电到所需的电压. 而所谓的二阶驱动就是指gate driver的输出电压仅有两种数值,一为打开电压,一为关闭电压.而对于common电压不变的驱动方式,不管何时何地,电压都是固定不动的.但是对于common电压变动的驱动方式,在每一个frame开始的第一条gate 1打开之前,就必须把电压改变一次.为什么要将这些输出电压的t iming介绍过一次呢?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feed through电压,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面板上其它电压的变化,经由寄生电容或是储存电容,影响到显示电极电压的正确性.在LCD面板上主要的电压变化来源有3个,分别是gate driver电压变化,source driver电压变化,以及common电压变化.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gate driver电压变化(经由Cgd或是Cs),以及common电压变化(经由Clc或是Cs+Clc). Cs on common架构且common电压固定不动的feed through电压 我们刚才提到,造成有feed through电压的主因有两个.而在common电压固定不动的架构下,造成f eed through电压的主因就只有gate driver的电压变化了.在图2中,就是显示电极电压因为feed thro ugh电压影响,而造成电压变化的波形图.在图中,请注意到gate driver打开的时间,相对于每个frame 的时间比例是不正确的.在此我们是为了能仔细解释每个frame的动作,所以将gate driver打开的时间画的比较大.请记住,正确的gate driver打开时间是如同图1所示,需要在一个frame的时间内,依序将7

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报 告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实验五连续系统分析一、实验目的 深刻理解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在分析连续系统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及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掌握根据系统函数的零极点设计简单的滤波器的方法。掌握利用MATLAB分析连续系统的时域响应、频响特性和零极点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MATLAB提供了许多可用于分析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函数,主要包含有系统函数、系统时域响应、系统频域响应等分析函数。 三、实验内容 1.已知描述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为,输入,初始状态 ,计算该系统的响应,并与理论结果比较,列出系统响应分析的步骤。 实验代码: a=[1 10]; b=[2]; [A B C D]=tf2ss(b,a); sys=ss(A,B,C,D); t=0: :5; xt=t>0; sta=[1]; y=lsim(sys,xt,t,sta); subplot(3,1,1); plot(t,y); xlabel('t'); title('系统完全响应 y(t)'); subplot(3,1,2); plot(t,y,'-b'); hold on yt=4/5*exp(-10*t)+1/5; plot(t,yt,' : r'); legend('数值计算','理论计算'); hold off xlabel('t'); subplot(3, 1 ,3); k=y'-yt; plot(t,k); k(1) title('误差');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理论值 y(t)=0. 8*exp(-10t)*u(t)+ 程序运行出的结果与理论预期结果相差较大误差随时间增大而变小,初始值相差最大,而后两曲线基本吻合,表明该算法的系统响应在终值附近有很高的契合度,而在初值附近有较大的误差。 2.已知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为,求输入分别为,, 时,系统地输出,并与理论结果比较。 a=[1,3,2,0]; b=[4,1]; sys=tf(b,a); t=0: :5; x1=t>0; x2=(sin(t)).*(t>0); x3=(exp(-t)).*(t>0); y1=lsim(sys,x1,t); y2=lsim(sys,x2,t); y3=lsim(sys,x3,t); subplot(3,1,1); plot(t,y1); xlabel('t'); title('X(t)=u(t)'); subplot(3,1,2); plot(t,y2); xlabel('t'); title('X(t)=sint*u(t)'); subplot(3, 1 ,3); plot(t,y3); xlabel('t'); title('X(t)=exp(-t)u(t)'); 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a=[1,3,2,0]; b=[4,1]; sys=tf(b,a); t=0: :5; x1=t>0; x2=(sin(t)).*(t>0); x3=(exp(-t)).*(t>0); y1=lsim(sys,x1,t); y2=lsim(sys,x2,t); y3=lsim(sys,x3,t); subplot(3,1,1); plot(t,y1,'-b');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疲劳、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3.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5.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6.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7.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8.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 9.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 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2.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3.极量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疲劳可能与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去极化,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有关。() 4.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5.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6.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7.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 8.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9.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分型注重征候、项目特性、个体表现、四时气节与环境等。() 10.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三) 多选题 1.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在于() A 能量消耗引起肌肉的兴奋性下降; B 在ATP耗尽时,不引起肌肉僵直; C 肌肉兴奋性下降、能量消耗和肌肉力量衰退的综合表现; D 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2.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的外周疲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脊髓运动神经元 B 神经-肌肉接点 C 肌细胞膜 D 肌质网 3.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A 不习惯性的动作 B 节奏性强的动作 C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 D 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 4.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 A 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B 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变。 C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各器官功能立即恢复到原来水平

杭电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XX:田昕煜 学号:13081405 班级:通信四班 班级号:13083414 基于FSK调制的PC机通信电路设计

一、目的、容与要求 目的: 掌握用FSK调制和解调实现数据通信的方法,掌握FSK调制和解调电路中相关模块的设计方法。初步体验从事通信产品研发的过程. 课程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能实现全双工FSK调制解调器电路,掌握用Orcad Pspice、Protel99se进行系统设计及电路仿真。 要求:合理设计各个电路,尽量使仿真时的频率响应和其他参数达到设计要求。尽量选择符合标称值的元器件构成电路,正确完成电路调试。 二、总体方案设计 信号调制过程如下: 调制数据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电平为TTL,波特率不超过9600Baud),送入电平/幅度调整电路完成电平的变换,再经过锁相环(CD4046),产生两个频率信号分别为30kHz和40kHz(发“1”时产生30kHz方波,发“0”时产生40kHz方波),再经过低通滤波器2,变成平滑的正弦波,最后通过线圈实现单端到差分信号的转换。

信号的解调过程如下: 首先经过带通滤波器1,滤除带外噪声,实现信号的提取。在本设计中FSK 信号的解调方式是过零检测法。所以还要经过比较器使正弦信号变成方波,再经过微分、整流电路和低通滤波器1实现信号的解调,最后经过比较器使解调信号成为TTL电平。在示波器上会看到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是一致的。 各主要电路模块作用: 电平/幅度调整电路:完成TTL电平到VCO控制电压的调整; VCO电路:在控制电压作用下,产生30KHz和40KHz方波; 低通2:把30KHz、40KHz方波滤成正弦波; 线圈:完成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的相互转换; 带通1:对带外信号抑制,完成带信号的提取; 限放电路:正弦波整形成方波,同时保留了过零点的信息; 微分、整流、脉冲形成电路:完成信号过零点的提取; 低通1:提取基带信号,实现初步解调; 比较器:把初步解调后的信号转换成TTL电平 三、单元电路设计原理与仿真分析 (1)带通1(4阶带通)-- 接收滤波器(对带外信号抑制,完成带信号的提取) 要求通带:26KHz—46KHz,通带波动3dB; 阻带截止频率:fc=75KHz时,要求衰减大于10dB。经分析,二级四阶巴特沃斯带通滤波器来提取信号。 具体数值和电路见图1仿真结果见图2。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艾布纳科技有限公司 前两次跟大家介绍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 那是针对液晶本身的特性,与 TFT LCD 本身结构上的操作原理来做介绍. 这次我们针对 TFT LCD 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 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 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 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 电容架构不同, 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 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 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 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曾提到, 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 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 CMOS 的制程之中, 利用不同层的走线, 来形成平行板电容. 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 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 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一样, 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 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 而开口率的大小, 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素. 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 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式, 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 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 的gate端的走线, 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 来打开TFT, 好让TFT对显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 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 , 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 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 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us, 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 所以相对而言, 影响有限.)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关闭, 回复到原先的电压, 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 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 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 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2.22肌细胞膜:及细胞膜结构、机能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肌肉的功能。研究认为,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脂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等都对酶得活性具有潜在影响,从而引起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降低了动作电位峰的高度和传导速度。 2.23田野等认为肌质网的生物化学功能是调节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钙离子的转移是指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和重摄取。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导致胞浆中钙离子不足,可引起兴奋收缩脱偶联,从而影响肌丝的滑行。当肌质对网钙离子重摄取能力下降时可表现为肌纤维舒张期的延缓,进而影响横桥的摆动频率。 2.24神经内分泌学说: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疲劳的主要机制。 2.25兴奋收缩偶联: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所致。细胞内钙离子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减少和再释放钙离子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2.26自由基损伤学说: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导致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有学者认为氧自由基与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并可能参加以下病理性改变:运动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劳、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运动的恢复

07杭电信号与系统期末试题

2007信号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 1.信号)3 π cos()4πsin()(t t t f +=的基本周期是 。 2.信号)()(n u n x =的功率是 。 3.=+?∞ -ττδd )1(t 。 4.信号)()(t u t f =的傅里叶变换为 。 5.信号)()(n u n x =的算子表示为 。 6.{}{}=-*--2012 112 。 7.已知LTI 系统方程)()()(2)(d d t u t t r t r t +=+δ且1)0(=-r ,则=+)0(r 。 8.无失真传输系统)1(2)(-=t e t r ,其冲激响应为=)(t h 。 9.信号)()1()(t u t t f +=的拉氏变换为 。 10.已知)21(232 3)(22<<+-+=z z z z z X ,则=)(n x 。 解答:1.24;2.0.5 ;3.)1(+t u ;4.ωωδj 1)(π+;5.)(1 n E E δ-; 6.{}21304--;7.2;8.)1(2-t δ;9. )0(12>+σs s ; 10.())1(27)(5)(----n u n u n n δ 二.画图题(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 1.信号)(t f 的波形如题图2-1,画出)42(+t f 的波形。 题图2-1 解: 2.已知周期函数)(t f 半个周期的波形如题图2-2,根据下列条件画出)(t f 在一个周期()10T t <≤ 的波 形。(1))(t f 是偶函数; (2))(t f 是奇函数。

题图2-2 解:(1)()t f 是偶函数,则()()t f t f =-,波形对称于纵轴。 题图2-12 ① 对褶得()t f 1 ②将()t f 1向右平移1T 得()t f 2 ③取10T -的波形得到()t f 在一 个周期()10T t <≤ 的波形。如图(1)所示。 图(1) (2))(t f 是奇函数,波形对称于原点。过程与(1)相似,如图(2)。 图(2) 3.已知系统的传输算子233 )(2+++=p p p p H ,画出并联结构的信号流图。 解:p p p p p p p p p p H 2 11 1122112233)(2+- ++=+-++=+++= 4.系统方程为)1()2(3)1(2)(-=-+-+n x n y n y n y ,画出信号流图。 解:23211)(E E E E H ++=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产生的运动疲劳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产生的疲劳进行消除研究,得出结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采用的恢复途径的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恢复到运动前的身体水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杭电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姓名:田昕煜 学号: 13081405 班级:通信四班 班级号: 13083414

基于FSK调制的PC机通信电路设计 一、目的、内容与要求 目的: 掌握用FSK调制和解调实现数据通信的方法,掌握FSK调制和解调电路中相关模块的设计方法。初步体验从事通信产品研发的过程. 课程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能实现全双工FSK调制解调器电路,掌握用Orcad Pspice、Protel99se进行系统设计及电路仿真。 要求:合理设计各个电路,尽量使仿真时的频率响应和其他参数达到设计要求。尽量选择符合标称值的元器件构成电路,正确完成电路调试。 二、总体方案设计 信号调制过程如下: 调制数据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电平为TTL,波特率不超过9600Baud),送入电平/幅度调整电路完成电平的变换,再经过锁相环(CD4046),产生两个频率信号分别为30kHz和40kHz(发“1”时产生30kHz方波,发“0”时产生40kHz方波),再经过低通滤波器2,变成平滑的正弦波,最后通过线圈实现单端到差分信号的转换。 信号的解调过程如下: 首先经过带通滤波器1,滤除带外噪声,实现信号的提取。在本设计中FSK 信号的解调方式是过零检测法。所以还要经过比较器使正弦信号变成方波,再经过微分、整流电路和低通滤波器1实现信号的解调,最后经过比较器使解调信号成为TTL电平。在示波器上会看到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是一致的。 各主要电路模块作用: 电平/幅度调整电路:完成TTL电平到VCO控制电压的调整; VCO电路:在控制电压作用下,产生30KHz和40KHz方波; 低通2:把30KHz、40KHz方波滤成正弦波; 线圈:完成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的相互转换;

LED显示屏的的工作原理及驱动电路

单片机采用AT89C51。系统采用12MHz或更高频率的晶振,以获得较高的刷新频率,使显示更稳定。单片价的串口与列驱动器相连,用来送显示数据。P1口低4位与行驱动器相连,送出行选信号,P1.5~P1.7口则用来发送控制信号。P0和P2口空闲,在必要时可以扩展系统的ROM和RAM。 2.2时钟脉冲电路 AT89C51的最高时钟脉冲频率已经达到24MHz,它内部已经具备了振荡电路,只要在AT89C51的两个引脚(即19、18脚)连接到简单的石英振荡晶体的2个管脚即可,同时晶体的2个管脚也要用30pF的电容耦合到地,如图3所示。 图3时钟脉冲电路 2.3复位电路 AT89C51的复位引脚(RESET)是第9脚,当此引脚连接高电平超过2个机器周期时,即可产生复位的动作。以24MHz的时钟脉冲为例,每个时钟脉冲为05μs,两个机器周期为1μs,因此,在第9脚上连接1个2μs的高电平脉冲,即可产生复位动作。最简单的就是只有1个电阻跟1个电容就可构成可靠复位的电路,电阻选择10kΩ,电容选择10μF,如图4所示。 图4复位电路 2.4点阵显示驱动电路设计 采取分立元件三极管作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如图5所示。 图5点阵显示驱动电路 3系统软件设计 显示屏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向显示屏提供显示数据,并产生各种控制信号,使屏幕按设计的要求显示。 根据软件分层次设计的原理,可把显示屏的软件系统分成两大层:第一层是底层的显示驱动程序,第二层是上层的系统应用程序。显示驱动程序负责向点阵屏传送特定组合的显示数据,并负责产生行扫描信号和其他控制信号,配合完成LED显示屏的扫描显示工作。显示驱动程序由显示子程序实现;系统环境设置(初始化)由系统初始化程序完成;显示效果处理等工作,则由主程序通过调用子程序来实现。 3.1显示驱动程序 显示驱动程序在进入中断后首先要对定时器T0重新赋初值,以保证显示屏刷新率的稳定。16行扫描格式的显示屏刷新率(帧频)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F为晶振频率;T为定时器T0初值(工作在16位定时器模式)。 其次,显示驱动程序查询当前点亮的行号,从显示缓存区内读取下一行的显示数据,并通过串口发送给移位寄存器。 为消除在切换行显示数据时产生的拖尾现象,驱动程序先要关闭显示屏,即消隐,等显示数据输入输出锁存器后,再输出新的行号,重新打开显示。图6所示为显示驱动程序(显示屏扫描函数)流程图。 图6显示驱动程序流程图 3.2系统主程序 系统主程序开始以后,首先是对系统环境初始化,包括设置串口、定时器、中断、端口。然后以“卷帘出”效果显示文字或图案,停留几秒钟,接着向上滚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