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克隆技术发展与科技伦理进步

论克隆技术发展与科技伦理进步

论克隆技术发展与科技伦理进步
论克隆技术发展与科技伦理进步

论克隆技术发展与科技伦理进步

克隆,是Clone的译音,意为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前不久报道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试验成功的克隆羊多利,是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则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早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羊、鼠、兔、猴等动物。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而美国最近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的小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整个克隆过程如下:科学家选取了三只母羊,先将一只母羊的卵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吸出,然后将另一只6岁母羊的乳腺细胞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含有新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并促使它分裂发育成胚胎,当这一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它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利。多利酷像提供乳腺细胞的6岁母羊。

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克隆多利的成功,从理论上说明了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手段处理之后,也可回复到受精卵时期的合子功能;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质对异源的细胞核的发育有调控作用。它对生物遗传疾病的治疗、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扩群等提供了重要途径,对物种的优化、濒危动物的种质保存,对转基因动物的扩群均有一定作用。

自克隆小羊多利成功后,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看作福音,有的则视为祸水,笔者以为对新技术应采取支持态度,生物克隆取得突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还可提供某些药物原料以提高人类免疫功能等等。在小羊多利之前,罗斯林研究所曾培育出一只奶中含治疗血友病药物原料的转基因羊,一家公司以50万英镑的高价买去。如果利用体细胞大批“复制”这只羊,就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另外,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大量复制珍稀动物,挽救濒危物种,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类造福,何来忧患呢?当然,克隆技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将会带来灾难,如

果无计划克隆动物,会扰乱物种的进化规律,干扰性别比例,这种对生物界的人为控制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研究对策,制订科学的克隆计划,这种负效应就可以避免。

至于克隆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当代生物史证明,克隆技术只能复制出外貌特征相同的生物,不能克隆出被复制者原有的才能。人的思想才能受后天的制约。所以,即使有人能克隆出酷似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人物,也仅在外貌上相同,却缺乏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思想、气质、才能,试问这样的克隆具有什么意义?至于有人主张克隆人以取得人体器官,用于医学上人体器官的移植,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克隆出来的人首先是一个公民,他享有人权,如果克隆人不肯捐赠器官,你发明者也不能侵犯人权。

至于克隆无头的人,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克隆人要生存,首先要吃饭,要思维,没有头颅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不能培植一个无头的植物人吧?而且,最重要的是克隆人不符合世情国情,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不少国家已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拆巨资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呢?正如德国研究技术部长吕特格斯所说:“复制人类将不被允许,也一定不会发生。”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英国的PPL公司是克隆技术的经济后台,它的主管罗思詹姆斯博士说:“从研究多利中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一个细胞制造出一只转基因动物。我们现在正利用这一技术生产人类血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血浆。”他们与罗斯林研究所合作研究一种带有人类基因的牛和羊。他们先把动物体内的血浆取出,再取代人类的血浆,这种改变了基因的牛和羊体内就含有人类血浆的重要成分,通过对这些动物的饲养、再克隆或繁殖,就可以得到稳定可靠而且相对便宜的血资源,据统计在英国每年价值可达150英镑。可谓效益匪浅。

新世纪伊始,人类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动之中。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动之中,克隆技术备受关注,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一方面,由于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人们对它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不确定的抑或是灾难性的后果,不少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强烈反对。2004年11月19日联合国一次会议放弃了制定一项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的国际条约的努力。在这次大会上,由于争论陷入僵局,由哥斯达黎加等60国提出的要求全面禁止克隆人试验的提议,和由比利时提出的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研究、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提议均未通过。克隆技术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克隆人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克隆技术产生了哪些伦理问题?克隆技术可以禁止吗?伦理学不能接纳这项新技术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克隆技术的发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成为可能

上世纪初,韦伯(H. J. Webber)创造了“克隆”这一词,其含义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由于该词构词简短,容易发音,能清晰表达出准确的意思,因此这一术语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并加以广泛使用[1](P.160)。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从此以后,动物克隆

的试验结果不断涌现。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1998年7月,日本科学家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莉”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随着一系列克隆技术突破的完成,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讲已成为可能。有的科学家认为,从技术上说克隆人并不比克隆其他哺乳动物更困难。克隆人即将出世的消息也不断传来。意大利著名的“克隆狂”安蒂诺里曾宣布,克隆胎儿将于2003年1 月问世。2003年第一期《发现》杂志也把2002年“命名”为“克隆年”,理由是克隆技术在当时已经进入了克隆人的阶段。该杂志断言:“虽然世界不想要克隆人,但克隆人却将要出现。”

但是至今我们没有见到克隆人的问世,原因是尽管克隆技术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目前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理论上,分化的体细胞克隆对遗传物质重编(细胞核内所有或大部分基因关闭,细胞重新恢复全能性的过程)的机理还不清楚;克隆动物是否会记住供体细胞的年龄,克隆动物的连续后代是否会累积突变基因,以及在克隆过程中胞质线粒体所起的遗传作用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在实践中,存在着低着床率、高流产率的问题,维尔穆特研究组在培育“多莉”的实验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细胞,仅获得了“多莉”这一只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时进行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克隆实验的成功率也分别只有1.7%和1.1%。此外,生出的许多个体表现出生理缺陷或畸形。以克隆牛为例,日本、法国等国培育的许多克隆牛在降生后两个月内死去[2]。观察结果表明,部分牛犊胎盘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长因子的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有些牛犊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发育;克隆动物胎儿普遍存在比一般动物发育快的倾向,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几年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国都不甘落后,谁也没有放弃克隆技术研究。同时,克隆人的出现越来越成为可能,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担心。

二、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人们对克隆人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的担心由来已久。1978年科幻小说家D ·罗维克写了一本书《克隆人》。书中描述了一位67岁的富商,独身而没有子女。他对遗传工程非常感兴趣,并且了解了科学界没有对外公开的可能引起争议的一系列试验。他愿意花费巨资制造一个他自己的复制品。他找到了愿意为他做克隆人的医生和生物学家,并最终在1976年成功地克隆了一个健康的小男孩。这本书引起了整个西方社会的轰动。这以后人们对克隆人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更加忧虑。诺贝尔奖获得者乔舒亚·雷德贝格博士认为“在哺乳类或人类中完成这项工作绝不会有特殊困难”,但是“它把人类推到了一场进化上的大骚乱的边缘”[1](P.170)。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在1997年6月5日通过决议,认为“克隆体必将构成对人类尊严的侵犯,他将不再被视为一种目的而成为一种手段,我们不再称其为人,而将其视为一种可供操作的物件,它还与以多样性为依托的生物法则格格不入,正是这一多样性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综合起来考虑,我们认为克隆人可能带来如下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1.用人体来做实验时产生的伦理问题

克隆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与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子结合,然后将这个卵子植入母体发育。这里首先有一个人的胚胎实验问题。国外某些伦理学家认为这侵犯了人的胚胎的权利,特别是当这种研究用于非治疗性目的时更是如此。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早期胚胎根本不是人的个体,不存在什么利益需要保护,不存在什么尊严需要尊重[3](P.137)。笔者认为即便这里不存在个人胚胎的权利尊严利益问题,也存在一个全人类的尊严的问题。这里的尊严不仅仅是对人类的尊重,还涉及到人类的生存问题,规避重大灾难的问题。人类繁衍至今,还从来没有自己通过技术制造自己,那只是传说中的女娲和圣经中的上帝干过的事情。这样做产生的后果是什么?我们怎样去把握它?这些都需要伦理学做出深入的研究,规避技术可能带来的重大灾难也正是现代伦理学的任务之所在。

进而当把这个进行无性生殖的卵子或胚胎植入母体让他成长发育时,其他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就又产生了,这主要涉及妇女儿童的权益与尊严问题。在用动物做实验时,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和一些伦理学家甚至认为存在着伦理问题,认为这给动物带来了痛苦,伤害了它们的感情。法国国家农学研究院2000年10月21日制定的动物实验伦理学章程中规定:动物是具有感受性的生命体,并具有认知能力与情感。它们具有感受痛苦的能力。从事动物实验者有义务保障它们的身体和待遇状况不受无谓的威胁。避免使它们遭受无价值的痛苦应是实验者思考问题的前提。对人来讲,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如果用人体来做实验,可能伴随着大量的流产问题,这将给这些妇女带来痛苦和伤害;也可能克隆出比例很高的不正常人,比如怪胎、生理上有遗传缺陷的人,这些不幸的事情事先难以预测和阻止。而这些都会给当代或下代人以及社会带来痛苦和负担。这和生物医学伦理中的不伤害原则发生了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和完善。

2.有关人类价值的问题

即使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使人的基因得以重组优化而能够复制出一些社会精英来,可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然能复制出正面人物,也同样能复制出反面人物。也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复制出大批他可以加以利用的人来,这样他就充当了造物主的角色,克隆出来的人成了他的工具,从而人的价值和尊严也将荡然无存。从伦理学来看,这种克隆人导致的人自身不被看作是目的,而沦落为一种工具,无疑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挑战,康德认为人“要这样行动,以便将人类,包括你自己及其他所有的人,永远只当作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4](P.372)。而这种目的的克隆正是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是不符合伦理学原理的。从技术价值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用来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它的价值也在于此。现在用克隆技术产生出个别人要加以利用的人来,这样的话,人性即将被改变,科学技术对全人类的价值将不复存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正是从批判把人工具化、手段化,把人降格为物的角度提出的。马克思抨击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贬低人的价值和尊严时写道:“对我来说,你是生产那在我看来是目的的物品的手段和工具,而你对我的物品也具有同样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心目中的东西;你为了占有我的物品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手段、工具、你的物品的生产者”[5](vol 42, P.36)。显然,马克思反对把人工具化、手段化。马

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尊严应当受到尊重,认为它是历史的产物并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马恩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将人异化为机器的奴隶,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而认为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自身的目的或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vol 42, P.96)。他主张建立一个与“人类本性”相一致的、将人当作真正目的的未来社会。他写道: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5](vol 25, P.927)。当克隆技术成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正确使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从人出发而复归为人,以人为本,这将是对我们的考验。

3.当代人的选择和克隆人的社会定位问题

从理论角度讲,我们可以使用基因重组技术把我们认为是决定好的性状的基因组合起来,从而产生出我们认为最优秀的人。在这里一个伦理问题又产生了,所谓的“好”是我们当代的理解,是我们自己现时的标准。下一代人和我们具有同样的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阐述了视界的不同和变化的问题。有无数不同的视界,造成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而又绝不会有封闭的视界。在他看来,“人类生活的历史运动在于这个事实,即它决不会完全束缚于任何一种观点,因此,绝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倒不如说,视界是我们悠游于其中,随我们而移动的东西”[6](P.768)。所以我们认为是“好”的特征他们可能不接受。举一个例子来说,唐代妇女以胖为美。如果以这种审美观点克隆胖美人,当她长大后发现不被人认为很美,她乐意吗?既然克隆人与我们具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有什么权利将我们上一代人的价值标准,我们的善恶观念和审美观念,通过技术的方法强加给他们呢?克隆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但是这种选择的权利我们怎样去使用?我们能做好造物主吗?准确的答案和方法目前还没有。在人类进化的若干年中,正是由于遗传具有不确定性,才构成了对人类的重要保障,以防止任何可能发生的出于他人意愿或目的、对个人命运进行预定的行为。如果早就能对个人命运进行控制,人类社会现在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出于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我们使用克隆技术要慎之又慎。克隆人如果真的产生出来了,如何处理各种社会伦理关系将显得十分尴尬。假定一对夫妇使用丈夫的遗传物质克隆了一个小男孩,那妻子是这个小男孩的生身母亲吗?如果说是,小男孩并不带有她的遗传物质。而说不是,他确由她所生。而对于丈夫来讲呢?小男孩是他儿子呢?还是另一个他自己?这样,世代的秩序和个人身份的确立被打乱了。而这种秩序和定位是构成人和社会的最基本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历练于其中,如果这种秩序和定位产生了混乱,人和社会的意义将发生偏移。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对这些问题,还没有一套社会认同和接受的伦理规范。

总之,克隆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许多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有些是根本性的问题。和对待其他事情一样,对待这些问题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恐惧,一提到克隆人,想到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便谈虎色变,避而远之,坚决禁止;另一种是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惧怕后果,不顾各种阻挠,大力发展。这两种做法都不足取。后者遭到了社会有识之士包括许多科学家在内的反对,而前一种态度则貌似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实则不然。技术是能禁止的了的吗?伦理原则必须要固守以前的框架吗?

三、克隆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伦理的开放性

对于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许多组织和国家都作出了强烈的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11月11日的全体会议中通过《关于人类染

色体的一致宣言》,在其正文第11条中规定“那些损害人类尊严的行为,诸如以生殖为目的的克隆技术,应当予以禁止”。美国伦理咨询委员会在1997年6 月呈交给美国总统的一份报告中阐明了他们的立场:“不论是在公共范畴还是私人领域,试图以克隆方式,即通过移植体细胞核的方法制造一个婴儿,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从精神上不能接受的。”

来自不同层面的许多声音要求禁止人类克隆,然而,事实上几年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国谁也没有终止克隆技术研究。这一点上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对“多莉”研究小组投资后不到1个月,英国科技委员会就对克隆技术发表专题报告,表明英国政府将重新考虑这一决定,他们认为盲目禁止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明智之举,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规范让它为人类造福。这表明了克隆技术还是要发展,不能因为可能产生的伦理学问题而禁止它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发展。这就涉及到技术发展规律和伦理学的开放性问题。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可能产生不利的一面。克隆技术也是如此,它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这构成了它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它也可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是人们对其产生忧虑并限制其发展的原因。由于利益的存在,全面绝对的禁止无从谈起。上述英国政府的态度和开篇提到的联合国大会关于禁止克隆人决议未获通过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而目前采取的限制手段也不可能阻挡住克隆技术的发展。

首先,科学和技术一经产生,它的发展就具有了内在的动力和一定的规律,就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强制而随意控制和消灭得了的。技术的发展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它具有在积累的前提下自我创新的能力,在一定规模上自我增长的能力,通过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趋势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扩大应用层面和范围的能力等[7](PP.48—51)。技术的运动是积极和开放的,即使人类介入并加以控制,其自身的规律和作用仍然存在。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譬如避孕套刚发明的时候,许多人反对使用,但是很快就普及开来。

其次,科学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主体——科学家对未知的事情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学术报告时说过一段话:“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出于好奇而进行研究是科学家的本性,甚至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对克隆人有强烈的兴趣。政府不让搞,他们偷偷摸摸也要搞。这也是克隆技术不易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目前的一些伦理学原则来讲,也并没有要求我们全面停止这项技术的研究。现代功利主义对待这些问题采用的是“冒险—获利”原则,它要求对研究和应用技术进行详尽的分析,作出综合性评价,估算研究或试验所带来的利益是否超过了可能受伤害的危险,冒险相对于利益及获得知识的重要性来说是否合理。获利大于伤害即是可行的。康德反复强调的是要充分考虑“人的尊严”、“人的自主权”、“个人的自决权”。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协商伦理学的原则,它通过社会各方的对话和反思,建立起相应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使各方在其中实现自己的预期利益。在这里反复强调了对人的利益和需求的理解,提出以理性应对科学研究对人类带来的风险和分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协商伦理不再认为道德具有绝对的特性,它可以随社会环境而改变。“道德是为人创造的,而不是人为了道德”。由于和现时的伦理学不符而禁止克隆技术研究,与以上伦理学精神相悖。所以,与其要严格禁止克隆技术的发展,不如遵循因时而异的态度加以控制并引

导其发展。

社会伦理观念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和保守性,但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带来新鲜事物,产生新的情况,必然对已有的观念提出挑战。思想史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新的思想,增加对那些存有疑虑的技术的信任。时间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挥直接的作用,而是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促使产生了新的观念,新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近些年来,伦理学家对新的生物伦理学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他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公众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伦理学应该根据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去对待新事物的发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整个世界都在为之发生改变,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没有一成不变的伦理学,它应该具有开放的框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改进。这里有关克隆技术的伦理原则也应该是因时而异的原则。我们也应当接受每一代人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准则有不同的阐释,应当看到,如果因为我们现时的见解而用禁止的办法来避免克隆人的出现,早晚必然要被修正,因为人们能够逐渐正确对待和处理克隆人的相关事情。2004年1月,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由科技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全国各相关单位。禁止生殖性克隆研究,允许人胚胎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研究,提出了相关行为规范。这是对克隆技术发展的规范,是对待克隆技术的一种理性做法,它既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伦理学开放的原则。但是我们不能为此而产生丝毫松懈,以为克隆人不会出现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从技术上讲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前者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后者的进步。这种做法的着眼点是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克隆技术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又要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混乱的克隆人的出现,但同时必须抓紧做好社会各方面包括伦理学方面的工作,准备应对克隆人的出现。

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兴趣推动,构成了克隆人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不可预见的伦理和社会灾难又使人类望而却步。这便形成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况。技术向前发展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而伦理学的框架也是开放的。为此不能采取全面绝对禁止或大力支持的做法,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控制好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大力做好伦理等各方面的相关准备工作,为克隆技术发挥好导向和协调的作用,有控制地发展克隆技术。

第5讲 科技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018年高考 核心主线考点精讲 第5讲 科技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考向一 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押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624年,英国法律就明确规定: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到1851年,英国总共颁发了13 023项专利,促进和保护了私人发明。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沟通了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科学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思想自由……,还取决于政治的稳定,从17世纪末起美国就保持稳定,即使是1832年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也是在议会中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摘编自《大国的崛起》材料二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和同仁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予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初刊于1637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近代工业文明典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指出宋应星遇到了什么困境,并试从成因、影响方面简析这种困境。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牛顿力学体系的作用、英国代议制建立过程和启蒙思想等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洛下之资”“缺陈思之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从资金、场地及态度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联系中国古代读书的价值取向,政府的经济政策,传统的经济结构进行论述;第三小问,联系近代中落后的现状叙述即可。 答案(1)原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持了政治的稳定;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政府以法律形式鼓励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沟通了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或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 (2)困境:科学研究缺乏资金、场地等物质支持,成果也被冷落。 简析:原因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学则优则仕”的文人人生目标;“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等。(答出其他导致科技落后的原因也可得分。) 影响方面: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逐渐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有限。 考向二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2.近代以来主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空气温度、湿度的限制,还对其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因而从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将是空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课题设计中,该建筑物内空气的温、湿度及清洁程度,有着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展览厅中,为妥善保存物品不受霉潮侵害,得以长期保存,必须加以相应的控制;在接待室、办公室、包间等,应及时排除污浊空气,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卫生要求,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以有利于人们工作、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空气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太阳能空调能显著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太阳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还具有季节匹配性好及环保的优点。实现太阳能空调制冷具有多种技术方式,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较高温度的热能再转化为冷量是其中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利用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科研院所追踪发展太阳能制冷技术,吸收式太阳能空调领域研究比较成功的有广州能源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科研单位;企业方面,北京天普、山东皇明、长沙远大和珠海兴业等企业都建立了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开始产业化尝试。其中长沙远大为槽式聚光系统;目前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珠海总部和湖南分公司分别新建了70kW和500kW的智能太阳能空调系统,该系统由真空热管式集热器,热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蓄能系统,空调终端和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调试成功后,已经连续可靠的运行18个月,为目前国内运行最为成功的太阳能空调工程之一,除此之外兴业公司还努力开发光热幕墙等设备及相变蓄能材料,以期更好地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及提高太阳能空调的效率。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节能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耗能持续增长并占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采暖、热水及电空调耗能又占建筑耗能的50%以上[1]。传统电空调多以氟氯碳化物为冷媒,而氟碳类物质被公认为是破坏臭氧层和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且电能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达成发电过程,排放的酸性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太阳能空调的优点是:直接且容易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在附加储能系统时具有连续性;维持相同的舒适性品质;安全;运行成本低,无技术专属性;绿色环保;电网削峰功能;良好的季节适应性,供热供冷一体化。因此,太阳能空调被认为是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温室效应的最佳方案。综上所述,国外太阳能空调研究已经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重要开发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设计地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参数的选择 2. 各层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的计算 冷负荷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太阳辐射负荷、工艺设备及照明设备散热负荷、人体散热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夏季所需的冷负荷 热负荷可采用《空气调节工程》第二版公式(3.24)。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冬季所需的热负荷 湿负荷包括人体散湿和工艺设备散湿。人体散湿根据单位人体散湿量,室内人数,群集系数决定;工艺设备散湿根据其功率决定 3.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冷热负荷的要求及新风量的要求,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迟早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由此说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的结果。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它能够促进人的头脑革命化。由于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重视实践,追求实事求是以及真理等好的风尚,所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就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升华。另外,科学发展还能不断改变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理性思维方式等,通过增强人们的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范围内,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与前提条件。所以,研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研究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高三历史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010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略) (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 (2)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 (4)古代中国的农学、地学及物理学成就 2、以四大发明的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4世纪时,造纸术东传朝鲜、日本,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为欧洲人文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佛经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欧洲人使用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4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术连同造纸术对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以及欧洲社会的进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 (3)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后来,人们又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到北宋时期,指南针被运用到航海事业。南宋时期,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在唐中期的有关书籍中,已有配制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期,战争中广泛使用火药与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等,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到了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以上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3、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

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涂勤 【摘要】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 经济全球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如何充分利用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全面建设小康,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良好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凭往往借强大的资本与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资源、人才和财富而发展中国家受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和不利的地位。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面对的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的现实。全面建设小康,我们必需依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走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为此,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以下几条措施。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尽快实现科技本土化,抓住重要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

《科技与创新》题目

一、判断题: 1、科技创新成为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源泉,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2、科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与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动力。(知识)ⅹ 3、现代技术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ⅹ 4、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5、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制高点。√ 6、跨国公司和科学共同体是科技国际化的重要动力。(科技全球化)ⅹ 7、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ⅹ 8、生物技术的两个标志性技术是: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9、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10、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目标,国家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确定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1、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是筋骨。√ 12、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的根本任务。√ 1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错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口号) 14、浙江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全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条件。(错初步具备) 15、建设创新型省份,能真正实现浙江经济由“浙江创造”向“浙江制造”的战略转变。(错“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6、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对) 17、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谁就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错综合国力) 18、影响我国发展高科技,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瓶颈是缺乏科技人才。(错科技将帅人才) 19、科技将帅人才就是战略科学家。(对) 20、我国将帅人才中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属于综型科技将帅。(对) 21、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观点、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对) 22、科学方法即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对) 23、追求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对) 24、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错美国) 25、创新能力是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三者高度统一的产物。(对) 26、个体创新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综摄法等。(错集体创新方法) 27、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发明的对象,用一张一览表列出一系列设问的提纲,然后逐项进行核对和讨论,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发明的设想。(对) 28、检核表法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明的。(错奥斯本) 29、5W2H法是以5个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2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并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对) 30、5W2H是从10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问题,然后逐项检核,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目的。(错 7个) 31、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奥斯本借用一个精神病学术语“brain storming”作为该方法的名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二班 黄磊 201040710112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邓小平也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最终会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一、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 18世纪,以蒸汽机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机器时代。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先后代替封建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创立及初步实践的时期。 19世纪,以电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而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传统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子能技术、空间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塑料、合成化纤、合成橡胶的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生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各种卫星的发射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竞相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1世纪将是发展和利用高效、洁净和安全新能源的时代。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将得到进一步采用,运行安全、高效、清洁的核能技术将取得新的突破,潮汐发电、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水利与地热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海水中氢同位素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将有

可能得到工业化应用,人类将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自己对能源的需求。 21世纪将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地、理性地、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愈加重视自身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循环和可替代性研究。 以信息技术领头,包括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群,形成了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主流。其特点是产业关联度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高,且正分别向着更广阔的宏观领域、更精细的微观领域和更复杂三个方向发展。 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前是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的时期。一是商业的起飞,或所谓“商业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二是世界贸易粗具规模,它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的基础。其中大西洋贸易循环系统中的“三角贸易”与仅次于大西洋贸易的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是当时世界贸易的重要内容,三是西欧经济的迅速成长。西欧先进,亚洲落伍的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说明在社会经济发生历史巨变的条件下,民族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意识观念之强弱,实际上关涉到国家民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求生存与发展之成败。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第二个时期,是世界市场成立,世界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当今时代,人类正在走向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并给人类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篇1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类得到了实质的进步;但另一方而,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非线性关系 1.社会发展概念的现代诊释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理解上歧义颇多的概念。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往往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在一般的理解中,社会发展通常指的是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这种理解中,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最高标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标准相比,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是

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富有、经济增长直接等同起来,必然忽视社会发展概念内含的生命内核和情感价值,使得社会发展概念成为没有主体、没有主体丰富实践内容的空壳,出现生体的空场,导致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为此,我们在阐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这个论题之前,特别需要对传统的理解进行清理,对社会发展概念作出现代诊释。 2.科技进步的负而效应 历史上,许多学者往往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发展理解为绝对地向文明、道德、理性、自由、平等迈进。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进化模式论,它回避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抗性,对人类前景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对社会发展问题缺少辩证态度。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矛盾的内在发生及其解决,恶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环节。他说:队不完美的东西进展到比较完美的东西,便是进步;但是不完美的东西绝不能被抽象地看做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是牵连着或者包含着和它自身恰好相反的东西。这些思想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都表达了非凡的辩证智慧。只有从这种辩证智慧而不是机械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客观地去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负而效应。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具有多方而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破除旧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 我们时常会谈科技进步,也会讨论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巨大影响。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的功能不仅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且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甚至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展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影响及于国际战略格局。可以说,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衣、食、住、行哪一样能脱离科技?科技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科技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 科学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无须再对复杂的运算而烦恼,电子计算机能快速算出结果;当你想要休闲娱乐时,打开电脑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冲浪、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甚至可以不出门就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以与亲朋好友快速方便的在网上聊天见面;坐在公交车上,听着MP3里那动听的音乐无不是一种美好生活享受......` 2、科技进步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物质推动力 社会稳定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尽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社会的物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最终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今天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20世纪50 年代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物质推动力。 3、科技创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稳定和谐的社会既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文化和谐发展。我们党领导建设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科学技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前人对该问题探讨的科研成果,以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以全新的角度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科技经济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

第四讲 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四讲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 ?熊比特的创新理念 ?技术创新及其类型、特点与过程 ?二、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思考题(四) ?1.比较?°技术创新?±的传统理解,熊比特的创新理念有哪些特别之处? ?2.简述技术创新的特点与过程 ?3.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及我国的选择 ?4.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讲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 ?熊比特的创新理念 ?技术创新及其类型、特点与过程 ?二、科技创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国家发展的三种类型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技术创新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 ?熊比特的创新理念 ?技术创新及其类型、特点与过程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概念是由“创新”概念衍生而来的。“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 活动及其成果。但由于不同活动主体的语言和语境不太一样:企业家有企业家的语言环境、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语言环境,科技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等等,都有自己的语境,因而大家对创新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最早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来建立技术创新理论的,一般可以追溯到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2李斯特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的约瑟夫2熊彼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率先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的概念,其“国家体系”概念是弗 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第一块基石。 ?其二,深入地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他强调国家专 有因素的独特性,强调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国际背景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15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15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第1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商品的成本,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我们能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研究出对抗各种疾病的疫苗,减少了人们遭受病痛折磨的机会。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实现了去太空旅游的梦想。 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航天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也还有一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能源利率,我们国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根据“2015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的数据,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再比如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本事不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 我国科技创新本事相对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15年,我国科技创新本事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对经济的作日益增强。科技和经济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其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促进效益增加和国力增强的有效途径。我国科技成果

自身与市场脱节严重,缺乏成果转化时效性观念,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 因而我国一向在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一向在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不但国家应当重视科技的发展,并且我们每个人也应当重视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社会应当构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 我们要具有科学技术服务全人类的博大胸怀。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第2篇: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坚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必须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提高,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可是,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我国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当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仅应当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当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在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 道上来,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国科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才能把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应加快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公民特别是广大农民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应通过鼓励科技创业,扩大社会就业途径;通过科学技术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依靠科学技术缩

小知识鸿沟,维护社会公平。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在这里,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其发展方式是粗放的、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妨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人们社会多样性的需求。 知识经济形态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从靠要素数量增加 的粗放型向侧重要素质量改进的集约型转变,实现社会生产的内涵化,使经济增长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高,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的智力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知识密集化等方面。因此,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具体来说,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有效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吸收新的技术成果,改善管理的组织过程,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的高次化和产品的高密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整体经

对科技进步与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对科技进步与人发展之 间关系的思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对科技进步与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绪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人的发展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是促进入的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类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发展,驾驭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由于人们一味看重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冷漠,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和颓废,色情、暴力、吸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和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些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一章阐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真善美的统一;接着阐述了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章阐述了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第三章寻求科技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的途径。 第一章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中。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就明确指出,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固有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的技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是人类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不断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新技术;第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永不停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类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韩国这个曾极度落后的东方小国,在短短50年内,昂首迈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行列,也是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韩国战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科技投入加大,政府重点扶持一些大型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在韩国,三星、现代、起亚、LG等跨国公司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这些公司都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的,例如三星和现代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存储颗粒芯片一半以上的份额,依托起亚和现代韩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国。韩国由于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目前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只有坚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