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别的研究

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别的研究

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别的研究
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别的研究

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09-04-08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黑龙江社科基金、哈工大文科基金(05B0068)、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基金(200802130048)和国家“985”

工程二期创新平台TP M 的资助

[作者简介]成力为(1960-),女,湖南津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与风

险投资;孙 玮(1984-),女,山西永济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与科技创新;涂 纯(1980-),男,湖北随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

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别的研究

成力为,孙 玮,涂 纯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利用Jeffrey Wurgler 的思想和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制造业内资、外资和总体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明: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内资,引进外资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这要以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性增加为代价;尽管外资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均显著高于内资,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其资本配置优势更加明显;内资和总体资本在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不显著,将可能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内涵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资本配置效率; 外商直接投资(FDI ); 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3.16;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9)05-0052-08

Empirical Study of Allocation E fficiency Difference betw een Domestic C apital and

FID of Manu facturing I ndustry in China

CHE NGLi -wei ,S UN Wei ,T U 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As a significant action for developing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im por 2tant im pact on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Based on Jeffery Wurgler ’s w ork and panel data m odel ,analysis results on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domestic ,foreign ,and overall capitals in China ’s manu facturing industry from 1999to 2005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allocation effi 2ciency of foreign capital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capital.S pecifically ,in terms of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foreign capital is advantageous in both capital -intensive and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com pared to domestic capital ,but the advantages are m ore evident in the former.Both overall capitals &domestic capitals do not give remarkabl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high -tech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 ,the rem oving of Chinese industry structural and the durative of economy growth will be in fluenced.

K ey Words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FDI ;manu facturing industry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内部均衡的角度看,我国国内储蓄长期持续大于投资,银行存贷差不断增加,国内储蓄难以转化为有效投资,就业与对外依存度增加,形成了高储蓄、高投资、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制造业推动的需求在外、资金在外、原材料在外、技术在外、资金输出在外的高增长模式。从外部均衡角度看,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国际上人民币升值的呼声

甚嚣尘上,国内货币供给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

大,中央银行应对通货膨胀的成本不断增加。①

目前在中国尚未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其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FDI )和贸易顺差(其中一半以上的出口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在国内储蓄尚且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条件下,外资大举进入且收益可观(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为13%~14%),显然内外资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内外资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外资是否具有内资不能

替代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作用的正确评价,进一步决定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并最终关系到我国目前这种制造业推动的需求在外、资金在外、原材料在外、技术在外、资金输出在外的高增长模式是否可以持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FD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从投资国视角出发,站在跨国公司角度研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投资的决定因素(投资动机),其核心是投资地的区位优势与投资企业的优势,二者结合才能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决定提供较为完整的说明。即使有些研究把边际产业扩展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论、过度资本积累论归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中,但其研究视角仍然是从跨国公司出发的,投资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于告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理论的重点是国际投资发生的原因、方向、投资企业的收益、对投资国的战略意义等。二是从东道国视角出发,站在东道国角度研究FDI对东道国经济的作用,包括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外溢、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总体上看,这两个层面的研究是脱节的,但外商投资动机与投资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的连接点在于内外资不同的资本配置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内生增长理论和计量方法的完善而兴起的金融发展理论,在关注资本配置效率这一金融核心功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在利用银行主导论(Bhide,1993; Bencivenga和Smith,1991;Rajan和Z ingales,1999、2003;Boot和Thakor,1997;Ramakrishan和Thakor, 1984;Stiglitz,1985;Boot A W和Thakor,2000;Tu fano, 1995;Rajan和Z ingales,1999;Stulz,2002)和金融市场主导论(Allen和G ale,1999;H olmstrom和T irole,1993; Hellwig,1991;Rajan,1992;Hellwig,1998;Wenger和K aserer,1998;Sirri和Tu fano,1995;Rajan和Z ingales, 1999;Boyd和Smith,1998)从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控制风险与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动员资本与稳定经济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强调自身的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时,并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没有严格区分内资、外资的异质性。当然,这对市场体系健全、内资与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别不大的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无关紧要。国内韩立岩和王哲兵(2002、2005)、刘赣州(2003)、潘文卿和张伟(2003)、韩立岩和蔡红艳(2002)、沈能和赵建强(2005)、方军雄(2006)等沿着该理论的分析框架,利用Jeffrey Wur2 gler的思想和计量模型分析了不同产业和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得出了中国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解释力较弱的结论,其着眼点是产业和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主体组织(银行和金融市场)具有相关性,但很遗憾这些研究也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开放性,没有将两种异质资本(内资是银行主导、国内配置,外资是市场主导、全球配置)与其产生的结果(各自的G DP)严格区分开来。本文把引进的FDI作为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拓展的重大举措,利用Jeffrey Wurgler的思想对我国制造业总体、内资和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回答全球配置的FDI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配置效率是否明显高于中国国内资本的配置效率,以及哪些产业的差异更明显,从而探讨在我国国内资金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条件下外资大举进入且收入可观的原因。

三、模型描述及变量选取

(一)Jeffrey Wurgler的思想

Jeffrey Wurgler认为,资本能否向投资回报率高的经济单位(行业和部门)流动,是判断资本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据此他提出了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高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继续追加投资,而在低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适时撤出资本,这样就可以用资本对于行业增长潜力的敏感性,作为衡量社会资本配置效率的主要指标。Jeffrey Wurgler从这一思想出发,得到了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值,并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并非由于其吸收了更多的资本,而是由于其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本文根据Jeffrey Wurgler的思想,分别用截面数据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计算我国总体资本配置效率、内资资本配置效率和外资资本配置效率,计算公式为:

ln

I i,t

I i,t-1

=α+η

V i,t

V i,t-1

+εi,t i=1,…,N;t= 1,…,T(1)其中,I为固定资产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下标i为各行业的编号,下标t为年份,η为该产业(内资或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当η>0时,表明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相对于上一期增加时,固

定资产存量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增加,并且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率增加的百分比是工业增加值增加的百分比的η倍,于是,更多的资金将流入成长性好的产业,而相对较少的资金流入成长性较差的行业。当η<0时,表明当一个行业的增加值相对于上一期增加时,固定资产存量的增长率反而会减少,也就是说,在成长性弱的行业内追加了更多的投资,而成长性强的行业反而只得到很少的资金。当η=0时,表明虽然各行业的成长性不同,但流入各行业的资金量相同,即各行业吸引资金的能力与行业的成长性无关。

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方法,运用广泛使用的协方差检验法来检验两个假设。

假设H1:截距(α)和斜率(η)在不同的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即:

ln

I i,t

I i,t-1

=α+η

V i,t

V i,t-1

+εi,t i=1,…,N;t=

1,…,T(2)这就是简单的混合O LS方法。

假设H2:斜率(η)在不同的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是截距(α)不同,即:

ln

I i,t

I i,t-1

=αi+η

V i,t

V i,t-1

+εi,t(3)

这就是变截距模型。

如果接受了假设H1,就直接采用混合回归方法,没有必要进一步检验;如果拒绝了假设H1,就要进行假设H2的检验。此时,如果不能拒绝假设H2,就说明要使用变截距模型;如果假设H2被拒绝了,就应该使用变系数模型。

ln

I i,t

I i,t-1

=αi+ηi

V i,t

V i,t-1

+εi,t(4)

本研究从截面与时序两个角度对我国制造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判断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是通过两个F检验来进行的。

检验H1的F统计量为:F1= S3-S1/(n-1)(K+1)

S1/n(T-K-1)

~F[(n-1)(K+1),n(T-

K-1)]。检验H2的F统计量为:F2= S2-S1/(n-1)K

S1/n(T-K-1)

~F[(n-1)K,n(T-K-1)]。其中S1、S2、S3分别是(4)式、(3)式、(2)式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样本点的个数,T为时序期数,K为待估参数(不含截距项)的个数。

假设检验在选择模型之后要进一步计算Haus2 man统计量,以选择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同时选择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分析(见表2、表4、表5),发现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别。

(二)变量和数据

我们在行业选择上主要考虑了行业的重要性及行业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选取30个制造业行业中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具体为:1食品加工业,2食品制造业,3饮料制造业,4烟草加工业,5纺织业,6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9家具制品业,10造纸及纸制品业,11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医药制造业,16化学纤维工业,17橡胶制品业,18塑料制品业,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金属制品业,23普通机械制造业,24专用设备制造业,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数据主要由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用消费价格指数对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进行了平减。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9~2005年,选择这一时间跨度,一是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 1999年以前缺乏制造业内外资分行业的详细数据;二是考虑到制造业企业的同质可比性。②最终,得到7年28个行业(总体、内资和外资)各196个观测值。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截面数据模型

我们利用截面数据模型计算了1999~2005年各年总体资本配置效率、内资和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1)我国制造业除2002年总体、2003年和2004年内资资本配置效率不显著外,多数年份的总体、内资和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均显著,表明外资流入明显改善了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2)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每年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都明显高于内资,二者差距最大的是2003年,外资资本配置效率较内资高0.39;差距最小的是2004年,外资资本配置效率较内资高0.13。1999~2005年,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

是一个从小到大再逐步缩小的过程。(3)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各年相对平稳,波动系数差别不大,但总体波动系数较大,这是由于内外资两种资本的异质性加大了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性。2002年总体资本配置效率不显著主要是由内外资净资产的异向变动造成的,即从2001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减少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以增强企业的自主能力,随后我国加入了WT O,这些政策和WT O效应对2002年以后内资的资本配置效率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内资资本更多、更敏感地从不景气的行业中撤出,而外资则利用自身的资本配置优势进入,导致内资的资本配置效率不显著。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带来的外资固定资产净值大幅度上升和内外资竞争,使外资增加值增长率相对下降,导致2004年和2005年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有所下降。

表1 1999~2005年各年度我国制造业总体、内资和外资资本配置效率(截面数据模型)

总体内资外资

ηR F DWηR F DWηR F DW

20000.32233

(2.193)

0.395 4.8 1.46

0.28133

(2.347)

0.418 5.5 1.52

0.39633

(2.264)

0.412 5.1 1.99

20010.4950333

(4.338)

0.65219.3 2.04

0.30133

(2.405)

0.427 5.8 2.26

0.686333

(8.592)

0.86073.8 1.92

2002

0.021

(0.104)

0.0200.1 2.31

0.2903

(1.603)

0.300 2.6 2.38

0.54533

(2.393)

0.425 5.7 2.35

20030.384333

(2.822)

0.4848.0 2.0

0.186

(1.077)

0.207 1.2 1.67

0.576333

(5.268)

0.71927.8 2.03

2004

0.121

(1.269)

0.241 1.612 1.95

0.064

(0.604)

0.1180.364 1.836

0.194333

(3.51)

0.56712.287 1.65

20050.441333

(2.728)

0.4727.40.89

0.24833

(1.96)

0.359 3.86 1.39

0.39833

(1.92)

0.532 3.68 1.34

σ=0.1709,vσ=0.5748σ=0.0827,vσ=0.3622σ=0.1582,vσ=0.3396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3、33、333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资料来源:1999~2006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二)面板数据模型

1.我国总体资本配置效率。根据F值判断,总体的F1=1.852,大于临界值1.53,F2=1.157,小于临界值1.79,所以应采用变截距模型。内、外资的F1分别为1.115、1.028,小于临界值1.53,所以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各种算法之间差距并不大,所以可以认为,计算结果比较稳定。

表2 我国制造业1999~2005年总体、内资和外资资本配置效率(面板数据模型)

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O LS

截距项ηR2截距项ηR2截距项ηR2

总体0.0193

(1.66)

0.342333

(5.81)

0.369

0.02233

(1.83)

0.324333

(6.08)

0.282

0.0263

(1.71)

0.355333

(5.91)

0.381

内资0.0173

(1.73)

0.278333

(5.23)

0.412

0.01933

(1.88)

0.263333

(5.23)

0.286

0.0163

(1.69)

0.278333

(6.19)

0.415

外资0.043333

(2.72)

0.634333

(5.82)

0.619

0.02833

(2.11)

0.624333

(7.72)

0.613

0.0423

(1.70)

0.641333

(5.98)

0.625

注:同表1。

1999~2005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资本配置效率为0.342(随机效应为0.324),内资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278,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641,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较内资高,表明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制造业总体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说明改革开放引进FDI对我国制造业总体资本配置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并且,FDI在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接近或略低于FDI来源国(地区)的国内平均资本配置效率,我们通过分析1999~2005

年我国FDI来源国的国别结构,利用Jeffrey Wurgler对65个国家资本配置效率的计算结果估算了FDI的平均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见表3。

表3 1999~2005年我国FDI的来源国(地区)

结构及资本配置效率(单位:%)

国别(地区)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德国法国配置效率0.9480.8190.7200.4860.6460.9880.893来源结构35.18.4 6.5 4.3 5.3 2.3 1.5国别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开曼群岛等其他平均配置效率0.8120.6810.7230.5470.2760.26069.70来源结构 2.10.89.70.113.110.8100.0

注:在Ju ffrey Wurgler的计算中缺乏中国台湾地区的数据,我们用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四个亚洲国家(地区)的平均配置效率代替;开曼群岛等包括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和萨摩西等,其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流的内资,故取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来代替;其他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FDI,我们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资本配置效率来衡量。

资料来源:资本来源国结构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别来源结构由1999~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FDI来源国的结构相对数表示。资本配置效率数据来源于Ju ffrey Wurgler,“Financial mark et and t he allocation of cap2 ital”,Journal of Financi al Economics,2000,(58):187-214。

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FDI在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内的资本配置效率,而是更接近于其来源国的平均配置效率,即全球配置FDI是一国国内资本配置的延伸和拓展,一国国内的资本配置效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该国在全球的资本配置效率。内外资的异质性虽然表现为二者的配置范围(外资全球配置,内资国内配置)、配置主体组织(内资银行主导和外资市场主导)不同,但实际上配置范围和配置主体组织的选择离不开资源禀赋决定的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竞争力。尽管引进外资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但作为发展中大国,外资对提高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内资及总体的资本配置效率,那么伴随人均G DP的迅速增加,我国的对外投资也不可能得到高效配置。

2.不同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

(1)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根据F值判断,总体资本密集型产业的F1= 3.695,大于临界值1.92,F2=2.066,小于临界值2.07,故应采用变截距模型;总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1=0.899,小于临界值1.70,故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内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F1=1.792,小于临界值1.9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1=0.862,小于临界值1.70,故均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外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F1=1.030,小于临界值1.9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1=0.933,小于临界值1.70,故均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但是,通过表4可以看出,各种算法之间差距并不大,所以可以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计算结果均比较稳定。

为了区分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内外资,我们首先计算1999~2005年我国制造业总体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各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然后将各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与总体进行比较计算出相对劳动生产率,最后将相对劳动生产率小于0.9的行业列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可以得出:编号为5、6、7、8、9、10、11、12、17、18、19、22、23、24、28的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他编号的行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按照资本密集度划分,也得出了与相对劳动生产率相一致的结论)。

从表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在1%的水平下,外资在我国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623,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0.592)差别不大,并且都显著高于内资。很显然,外资在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上有明显的绝对优势。第二,在1%的水平下,内资在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389,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效率(0.221)差别相对较大,说明内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相对配置优势。第三,内资与外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差距为0.402,远大于二者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差距(0.203),说明内外资的资源禀赋不同,外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配置上的绝对优势更大,内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配置上的相对劣势更小。第四,引进外资使我国总体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差距(较内资二者的差距)有所减少,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具有互补效应。外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优势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型化,这一方面会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资本装备系数提高而挤出劳动力就业,形成就业压力。

表4 我国制造业1999~2005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

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O LS

截距ηR2截距ηR2截距ηR2

总体资本密集

0.0137

(0.89)

0.312333

(4.14)

0.184

0.023

(1.22)

0.260333

(3.75)

0.473

0.022

(1.19)

0.318333

(3.51)

0.193劳动密集

0.01833

(1.02)

0.400333

(4.21)

0.167

0.019

(1.07)

0.397333

(4.23)

0.120

0.067333

(2.86)

0.259333

(2.51)

0.196

内资资本密集

0.0165

(1.34)

0.221333

(3.42)

0.133

0.020

(1.41)

0.198333

(3.18)

0.364

0.0166

(1.34)

0.221333

(3.50)

0.140劳动密集

0.007

(0.45)

0.389333

(4.23)

0.169

0.007

(0.45)

0.388333

(4.23)

0.163

0.007

(0.44)

0.388333

(4.29)

0.173

外资资本密集

0.029

(1.21)

0.623333

(4.07)

0.223

0.029

(1.20)

0.619333

(4.67)

0.235

0.030

(1.21)

0.627333

(4.68)

0.224劳动密集

0.0068333

(2.86)

0.59233

(2.50)

0.664

0.068333

(2.86)

0.59133

(2.52)

0.622

0.06833

(2.85)

0.59333

(2.51)

0.665

注:同表1。

(2)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按照郭克莎对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本文将编号为14、15、23、24、25、26、27、28的行业归入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其他行业归入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此划分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资本配置效率,见表5。

根据F值判断,总体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1= 2.716,大于临界值1.95,F2=2.267,小于临界值2.27,故应采用变截距模型;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1=1.546,小于临界值1.68,故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内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1=1.643,小于临界值1.95,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1=1.524,小于临界值1.68,故均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外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1=1.705,小于临界值1.95,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1=0.897,小于临界值1.68,故均应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各种方法之间差距并不大,所以可以认为无论用何种方法,计算结果均比较稳定。

表5 我国制造业1999~2005高技术与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

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O LS

截距ηR2截距ηR2截距ηR2

总体高技术

密集

0.06333

(2.49)

0.157

(1.291)

0.035

0.06433

(2.50)

0.150

(1.323)

0.256

0.07633

(2.54)

0.133

(0.93)

0.185中低技

术密集

0.013

(0.54)

0.396333

(5.89)

0.229

0.009

(0.68)

0.384333

(5.649)

0.303

0.023

(1.36)

0.389

(5.928)

0.230

内资高技术

密集

0.039633

(2.24)

0.113

(1.10)

0.025

0.03783

(1.94)

0.124

(1.28)

0.208

0.039633

(2.10)

0.113

(1.10)

0.026中低技

术密集

0.007

(0.68)

0.344333

(5.62)

0.211

0.010

(0.87)

0.328333

(5.33)

0.327

0.007

(0.68)

0.345333

(5.62)

0.215

外资高技术

密集

0.149333

(3.92)

0.42933

(1.97)

0.291

0.144333

(3.93)

0.41633

(2.01)

0.296

0.150333

(3.91)

0.43033

(1.99)

0.299中低技

术密集

0.018

(1.36)

0.583333

(5.93)

0.299

0.011

(0.83)

0.554333

(7.83)

0.301

0.023

(1.36)

0.588333

(5.93)

0.302

注:同表1。

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我国总体、内资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都不显著,但截距项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增加值增长率以外的要素(如政府政策等)对内资和总体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有较大的决定作用。我国内资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资本配置效率不显著的原因主要

有:一是其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劣势和政府对新兴行业内资的管制,例如,汽车和一些重化工行业均有管制性的准入条件,使大量的内资企业被压到中低技术的制造业上拼成本,在提高中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同时,导致结构型资本配置效率低下;二是外资企业出于自身利润、技术发展战略和对先进技术保密而产生的产业垄断和限制高技术向东道国转移的政策,均会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产生影响。③

第二,尽管政府一直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支持外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截距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增加值以外的因素对外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作用较大),但外资在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却要高于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原因在于,一是流入我国的FDI产业投向从总体上看以中低技术产业为主,投资和产出占比较高的主要是中低技术产业。1999~2005年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三资企业G DP占比超过40%的有8个,其中6个(食品加工业41%,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4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2%,家具制品业5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60%,塑料制品业44%)属于中低技术产业,这些行业以低技术或者成熟技术为主导,只有2个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6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53%)属于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资本来源国结构与技术来源国结构相背离。在1999~2005年流入我国的FDI中,美、日、德、法、英等国的资金只占23.8%,而引进技术中的80%来源于这些国家。同期,占FDI总额51.5%的港、澳、台、韩等国家(地区)的资金主要投向了标准化成熟技术,技术的先进性不明显,因为这些企业的优势在于营销技术和针对当地充裕劳动力和原材料调整成熟技术的能力,并以此来与其他内资企业竞争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占FDI总额13%的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等避税地的外资,实际上是与国内技术水平相同的外逃资本的回流,即“假外资”,根本就没有先进的技术。由于近65%的FDI来源于港、澳、台等企业和“假外资”,因此,外资在制造业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并不显著。朱平芳、李磊(2006)通过对1998~2003年上海市主要资本来源地(50.53%的资金来源于港、澳、台和其他亚洲地区)和主要技术来源地(80.6%的技术来源于德、日、美等国)的考察,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此外,根据商务部外资司的调查,外资企业引进的成熟技术占7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本文的结论。三是FDI对东道国企业的影响具有U型效应。根据Barrio等人(2005)的研究, FDI对东道国企业会产生两种效应,即负向的竞争效应和正向的外部效应。一般来说,前期负向竞争效应占主导,而后期更多的是正向外部效应占主导。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引进的是港、澳、台等中低技术密集型资金,经过20年的发展其正向外部效应表现明显。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才开始大量引进欧美等跨国公司的资金,在开始阶段负向竞争效应明显,目前才刚刚显示出其正的外部效应。随着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外资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和该产业内外资资本配置效率差距的扩大,内外资极可能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两个不同的产业集聚,这将影响内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控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相对封闭经济而言,在开放经济中一国资本的配置效率不仅取决于金融主体组织结构的有效性,而且取决于不同资源禀赋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产业比较优势及由此形成的跨国产业套利空间和产业内的竞争程度。

第一,引进FDI作为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拓展的重大举措,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外资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内资,引进外资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以加大总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为代价的。

第二,尽管外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配置效率都显著高于内资,但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配置优势更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内外资资源禀赋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和产业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外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优势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型化,这一方面会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资本装备系数提高而挤出劳动力就业,形成就业压力。

第三,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我国总体、内资的资本配置效率均不显著。其原因在于:(1)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劣势和政府对新兴行业内资的管制;

(2)外资企业出于自身利润、技术发展战略和对先进技术保密而采取的产业垄断。然而,在技术外溢效应大、附加值高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总体和内资资本配置效率不显著,将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

级,并最终影响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放宽内资进入新兴产业的限制,制定内资进入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强化对于技术外溢效应大、对产业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并注重培养这些产业的吸收能力和研发能力,增强内资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不仅要注重引入外资的质量,同时要防止外资利用其资源禀赋优势,采取垄断手段扩大内外资产业套利空间,影响产业间技术外溢效应大的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在引入FDI时,一方面要注重资本来源国与技术来源国的一致性,确保引进FDI技术的先进性,并使之较快地与人力资本积累结合,提高整体引资质量;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强化对垄断行为和势力的规制,特别是要防止跨国公司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三是强化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一国核心技术决定的产业控制能力,而这一能力恰恰寓于产品国别属性逐渐模糊、跨国公司核心业务高度集中和产业控制力不断延伸的过程中,内资企业的自主知识创新是确保国家产业控制能力的核心,也是保证内涵式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上升,外汇占款下的人民币投放量被动增加,市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给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来隐患。就中国而言,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再贷款的操作空间都不大,央行主要采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方式收缩商业银行的过度流动性,以缓解基础货币的过度增长。但是,长期内这种对冲方式会导致准财政赤字上升,利率上升,产生紧缩效应。详见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4-15页。

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才逐步到位,其组织模式基本依据市场方式确定,而在此以前属于“传统计划企业”阶段,二者缺乏可比性。但是,目前在关于中国技术进步的大量测算中,基本上没有考虑企业制度性变化这种“质”的因素。详见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和增长路径转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第5页。

③我国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主权80%已被外方控制和主导。2005年信息产业(制造业)77%的总产值、79%的增加值被三资企业所主导,汽车工业(轿车工业)90%的产品为外方所主导,机械工业85%的芯片精密制造设备、70%的数控与机械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生产制造设备为国外占领,这对我国的经济、科技、人才、国防、政治等国家重大安全都将形成严重威胁。详见《加强支柱产业自主创新,防止经济殖民化》(两会提案),环球时报,2006-05-24,(11版)。

[参考文献]

[1]杨建清.解读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18-21

[2]肖 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评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5,(1):143-149

[3]Bhide,Amar.The Hidden C osts of S tock Market Liquidity [J].Finan.Econ.,1993,34(1):51.

[4]Bencivenga Valerie R,Smith Bruce D.Financial Interme2 diation and Endogenous G rowth[J].Rev.Econ.S tud.,1991,58 (2):195-209.

[5]Rajan R G,Z ingales L.The G reat Reversals.The P 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20th Century[J].Journal of Finan2 cial Economics,2003,(69):5-50.

[6]Boot A W,Thakor A V.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 Rev.of Financial S tudies,1997,(10):693-733.

[7]S tiglitz J E.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J]. Journal of M 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5,(17):133-152.

[8]Boot A W,Thakor A 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 petition?[J].Journal of Finance,2000,(55):679-713.

[9]Allen F,G ale D.C om paring Financial Systems[M].Cam2 bridge,M A:M IT Press,1999.

[10]H olmstrom Bengt,T irole Jean.Market Liquidity and Per2 formance M onitoring[J].P olit.Econ.,1993,101(4):678-709.

[11]韩立岩,蔡红艳.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市场关系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2,(1):65-70.

[12]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距[J].经济研究,2005,(1):77-84.

[13]刘赣州.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6):23-26.

[14]潘文卿,张 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8):16-23.

[15]沈 能,赵建强.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及其成因分解[J].当代财经科学,2005,(11):33-39.

[16]方军雄.生产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J].经济研究,2006,(5):50-61.

[17]郭克莎.加入WT O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3,(2):1-13.

[责任编辑:李 莉]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内蒙古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然后对内蒙古1985—200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反映两者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得出滞后一期的误差修正项对长期稳定趋势的偏离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收敛作用。 关键字: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从而引起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的增速,在保证GDP年均增长9.4%的同时,也使得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的依赖较强,投资率高于国外相同发展阶段水平,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造成消费对投资的制约,影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且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导致宏观经济大起大落。因此,现阶段就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等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方法的选择 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理论及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哈罗德—多马模型、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加速数理论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他们都把投资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上这些理论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投资理论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它都缺乏严格统计意义上的逻辑论证。本文通过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发现从长期来看,二者都有趋同的上升趋势,体现出长期均衡发展的特点。(如图一:GDP与FAI关系图)因此,本文采用符合这一特点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反映二者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选取内蒙古1985年至200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理论综述 在对经济现象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一般都要求所用的时序资料是平稳的,否则将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现实经济时序资料通常都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传统的处理方法总是先对变量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所研究变量间长期关系信息的损失,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又是必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教授克莱夫?格兰杰于1987年正式提出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该理论的问世可以极大地避免“伪回归”问题。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统计分析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理论成果和经验,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选取201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统计研究,接着提出测算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的方法——DEA 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并站在全国、区域、省际视角分别进行统计研究。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并且金融资源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 标签:金融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社会效益;统计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投资,是金融体系基本功能之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资金的配置效率和效益如何、是否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就成为衡量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相匹配的主要标准。事实上在我国,许多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价格并没有完全由市场决定,金融机构治理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有人说中国的银行更像政策性银行而非商业银行。 自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人们便普遍将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在近年来关于金融业的讨论中,认为“金融业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样的观点常见于不同场合。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稳定离不开实体经济,既然如此,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有无脱离便显得具有研究价值,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高低同样是我们关注的方面。 (二)研究综述 金融资源一词是由R.W.Coldsmith(1995年)提出,他认为在金融领域中,有关金融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结构、规模、数量及分布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效应和相互联系的大集合便是金融资源。白钦先(1998)对金融资源理论提出见解,通过现代理论方法,分别对货币和金融进行分析。汪兴隆(2000)提出配置失衡的货币地区是中东西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研究了区域货币不平衡的具体影响因素。由于传统经济学的问题,因为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自然涉及优化配置问题。王宏伟(2003)提出无论从短期发展还是长远规划来看,资本流动始终作为增长水平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因素。金融资源理论具有一般经济理论金融资源的优化问题,所以使其有广泛的现代金融理论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余地(姜树博,2009)。白俊和连立帅(2012)以国内上市公司7年(2003—2009)的数据为对象,研究了行业差别和所有制不同对信贷交错配置的影响差异。

投资的效率

中国投资效率考察1 ------都是数据惹的祸 光大证券研究所高善文(首席经济学家) 2003年全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高达26.2%,处于十几年来的最高水平,引发了人们对投资过热的担心;2004年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际增长率更是上升到45.5%的高位,各方面对于投资过热的忧虑迅速加深。人们普遍担心,如此罕见的投资高增长根本无法长期维持,而投资增长率在暴涨之后很可能经历暴跌的过程,从而形成经济的硬着陆,造成巨大的破坏。 投资增长率是否会形成暴跌,危害有多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投资的效率如何。如果投资的回报(即投资的微观效率)比银行的利率还低,那这么多的投资大部分都会形成银行的坏帐,使得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雪上加霜。如果单位投资实际形成的产出(即投资的宏观效率)越来越低,那么一般来说经济持续的高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投资的实际宏微观效率是不是有人们担心的这么糟呢?部分学者根据对有关数据的处理得出了确定的结论,中国的投资效率确实越来越差:全部上市公司在2003年的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比1年 1本文数据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罗斌先生和鲁艳飞女士进行计算,在观点形成和数据处理过程中还得到庞正武先生、王云女士、刘禹女士、赵强先生和杨鹏先生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文中的错误,由作者本人负责。

期的银行贷款利率还低;而中国单位投资能够提供的产出在这些年来也越来越少。 如果这些结论可靠的话,我们的确需要对未来忧心冲冲,并尽快把手头的资产兑换为黄金美钞----因为这意味着中国步1997年泰国等国家的后尘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就在这两年呢。 然而,我们对有关数据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糟:中国单位投资所实际提供的产出在可比的意义上应该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2003年全部上市公司的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也比1年期银行贷款利率高,总体上看这几年企业的效益还是不错的。 这就是说,也许你确实考虑把手头的资产兑换为黄金美钞,但不要着急,也不用出于担心投资和经济迅速崩溃的原因而这么做。 那么,基于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结论呢?是不是我们给政府买通,当了说客呢? 为了澄清这种嫌疑,有必要把我们的计算过程仔细报告一下。 一、投资的宏观效率 经济学家有一种简单(也很不完善)的办法来衡量投资的宏观效率:今年实际投资了某个数量,明年实际经济产出增加了一个数量,用后面的数量除以前面的数量,就知道今年的单位投资实际提供了多少产出。这个比例,就是增量产出资本比。 进行这样的推算,显然假定投资在1年后就能形成生产能力,这当然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想法,但这个比例确实能提供许多有用的信

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

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 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于金融体系是如何通过克服市场摩擦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摩擦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在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下,Debreu(1959) 和Arrow(1964)较早认为,金融系统有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Diamond1984)和减少市场交易成本。通过金融系统的调节作用,如调配储蓄,传递有用的市场信息以及监管治理结构,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投资和产出。同时,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相反,按照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经济学的框架,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信用创造,被认为是金融发展的生产效率。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认为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内生的,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市场中创造货币和信用(Davidson,20XX;Lavoie,1984,20XX;Palley,1996)。金融系统为满足公司的投资需求创造信用,将会把储蓄分配到公司和家庭之中。信用的有效发展提升了金融系统的产出效率,这种从投资到储蓄的信用创造过程与主流框架恰恰相反。 金融系统的两个核心功能可以加以区分:在主流框架下是配置效率,而在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框架下是产出效率。其实客观来分析两者,这两个框架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关注的是金融系统功能的不同角色:配置效率关注金融的质量(定性视角),而产出效率关注金融的数量(定量视角)。 一、配置效率:定性视角 从早期Schumpeter(1934)以及Gurley和Shaw(1955)的研究开始就主张发达的金融体系会推动经济增长更加迅速。基于索洛模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也认为推动金融系统发展与实际部门增长有两个基本渠道: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解释为索洛剩余)。资本积累的来源是调配和聚集储蓄。通过调配的方式,金融系统为提供资金并促成其运用新技术完成有效的投资项目,这将提高创新和更高经济产出的可能性。定性视角的研究表明,金融系统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善的存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系统必须发展新的金融技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 很多学者从金融系统的制度视角开始他们的分析研究。Merton和Bodie(1995)指出金融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比金融结构要更加稳定。到底在经济发展中金融系统所担任的是什么角色,从功能论的角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根据Levine(1997,20XX),Merton(1992),以及Mert on和Bodie(1995,

固定资产盘点总结

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总结 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损坏和流失,2011年9月18日—12月31日资产财务处对全公司固定资产进行一次盘点清查,在全公司各部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本年的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内容 盘点阶段主要工作是由资产财务处固定资产管理员连同各部门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查,落实各固定资产存放地点、资产状况、以及具体保管人和设备负责人等。 二、工作总结 1、生产车间、质检部、综合部,以上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员能积极配合,台账清晰,资产管理员细心负责,盘点工作能有序、按时完成。 2、行政处、财务处、销售部,以上部门比较重视,虽未能提供本部门台账,但各单位资产管理员在盘点工作中能积极配合,使盘点工作正常完成。

三、工作成效 1、全面落实了各部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各项基础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实物信息与固定资产系统资料不相符的情况,以现场实物盘点为依据,对保管单位、保管人以及存放地点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2、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固定资产明细账以及各使用部门的使用台账的信息登记,做到账实、账账相符。 3、清查出一批已经超出使用年限并且无法继续使用的闲置固定资产。 四、关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设想 通过此次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1、加强管理。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规范程序,把好出入关,健全账、证、卡的信息。加强核算,确保资产账和实物账保持一致。 2、严格检查。各部门对各自管理的固定资产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抓好落实。重点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制度落实工作,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抓好各项制度落实的督促检查,搞好协调、衔接,

高职院固定资产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高职院固定资产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高职院固定资产物力资源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政工作和事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固定资产运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高职院工作的效能;加强高职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对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高职院各项事业的发展,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签:高职院;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髙等学校的物力资源是指高等学校使用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资料的总和,是高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如何加强高职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对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高职院各项事业的发展,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高职院固定资产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物力资源配置机制的缺失造成布局缺乏优化。 有些高职院物力资源配置机制的缺失,使得物力资源布局缺乏优化;有些高职院由于要完成各种评估的相关参数的要求,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设置一些长线专业,这些长线专业物力资源配置却很多甚至相当富余,但是其利用率却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但是另外一些急需发展的专业却因为资金的不足,造成物力资源配置不足。同时由于一些高职院物力资源配置机制的缺失,往往出现刚采购的固定资产就出现长时间的闲置,同时由于一些高职院的下属各学院、各部门各自为了本部门会出现采购相同的固定资产,导致设备重复购置。往往导致固定资产购入后,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或甚至长期没有使用就进入报废阶段,不能使固定资产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降低了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新购设备论证不充分而造成资金投入错位、部分设备、资料闲置。 一些高职院因为缺乏相应物力资源使用、管理的相关政策,加上固定资产物力资源投资论证不充分往往造成一些科研仪器设备、资料闲置。高职院固定资产物力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机制的不到位,从而不能保证使用人和保管人能够正常的对物力资源的使用,导致高职院的内部各院系之间,固定资产、物力资源不能很好的和高效利用。甚至出现有些部门资源短缺,而另一些部门却存在大量资源闲置。如果能够在物力资源配置上,打破本本观念,一切从学院的整体进行充分考虑和配置,例如一些大型贵重教学科研仪器的采购、体育场馆的使用,如果能够从整个地区的需求来考虑,就会使得物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好很多。还有一些高职院出现了宁愿多花钱买新的,对于还在使用的设备和资产却不愿意花钱进行日常的保养和维修,从而造成设备快速老化;还有的单位在娱乐设施与享受方面使用资金很多、很大方,但是却不愿意对工作岗位上的必须设备进行配备和换新。 (三)配置标准不统一、缺乏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

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分析

江苏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改革深水区,“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以及农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进展的瓶颈。面临农村经济进展的需求,中央明确指出鼓舞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进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增大信贷规模、开拓业务的重要领域,农村金融市场将逐渐成为各金融机构业务进展的重要引擎。总之,研究农村资金配置效率问题既是当今我国农村金融进展的焦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拓展的重要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一是提出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理论框架。本文在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特征,提出适合江苏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分析的分析框架。 二是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问题。以提出的理论框架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进行研究,对制约江苏农村金融市场进展的因素进行理论和调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寻求解决问题的

途径或对策。 三是以市场分析为基础,从农村金融市场自身功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效应以及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进展的角度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问题。利用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找出其形成的缘故。 四是依照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所得出的结论,找出优化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途径和江苏农村金融市场进展的方向;提出优化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构建有效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2、研究意义 一是提出分析框架。通过课题研究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提出适合分析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建立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分析的经济效应模型,利用提出的分析模型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为江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是分析金融市场供需均衡成因。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与失衡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江苏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成因,为江苏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三是建立效率分析体系。从市场制度、市场功能、经济效应

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 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环境中产权的初始安排与重新选择对资源配臵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产权的明晰度达到最优也是资源配臵效率最优的根本而交易成本、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机制和产权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是产权制度对资源配臵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 关键词产权制度配臵效率影响 产权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在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发生争夺资源的竞争和分享现有资源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如果这种竞争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加以约束或规范即如果不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以明确界定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在资源使用中获益、受损的边界和补偿的原则并且规定产权交换的规则来解决在资源稀缺条

件下人们竞争性利用资源发生的利益冲突那么就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臵、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增长反而会由于竞争秩序的混乱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导致资源的消散由此可见产权制度对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臵有着决定性作用产权的产生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引起的本文试从产权制度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资源的配臵效率 一、产权制度对资源配臵的决定作用 最早认识到产权制度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罗纳德·科斯(R.H.Coase)也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教授在1960年发表了开拓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TheProblemofSocialCost)第一次讨论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条件下最终结果(生产的价值最大化)与法律制度(即产权制度)无关然而科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着交易成本的即交易成本是大于零的因此“科斯定理”与其说是得出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资源配臵与产权无关的结论勿宁说反过来证明了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对资源配臵的效率或经济制度的运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科斯定理”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将该定理引申到交易成本的情况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成本那么对资源的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成本时这

固定资产盘点总结

固定资产盘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总结 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损坏和流失,2011年9月18日—12月31日资产财务处对全公司固定资产进行一次盘点清查,在全公司各部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本年的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内容 盘点阶段主要工作是由资产财务处固定资产管理员连同各部门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查,落实各固定资产存放地点、资产状况、以及具体保管人和设备负责人等。 二、工作总结 1、生产车间、质检部、综合部,以上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员能积极配合,台账清晰,资产管理员细心负责,盘点工作能有序、按时完成。 2、行政处、财务处、销售部,以上部门比较重视,虽未能提供本部门台账,但各单位资产管理员在盘点工作中能积极配合,使盘点工作正常完成。 三、工作成效 1、全面落实了各部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各项基础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实物信息与固定资产系统资料不相符的情况,以现场实物盘点为依据,对保管单位、保管人以及存放地点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2、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固定资产明细账以及各使用部门的使用台账的信息登记,做到账实、账账相符。 3、清查出一批已经超出使用年限并且无法继续使用的闲置固定资产。 四、关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设想 通过此次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1、加强管理。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规范程序,把好出入关,健全账、证、卡的信息。加强核算,确保资产账和实物账保持一致。 2、严格检查。各部门对各自管理的固定资产每年进行一次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抓好落实。重点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制度落实工作,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抓好各项制度落实的督促检查,搞好协调、衔接,督导各部门抓好落实,努力把我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08-12-2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转轨经济中的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0的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JZD0015,项目主持人:于良春[作者简介]许开国(1986-),男,安徽安庆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是反垄断与竞争政策。 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许开国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文章利用1991~2006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构造了138组面板数据集,借鉴Jeffrey Wurgler(2000)提出的行业投资弹性系数模型,测算出我国各区域和各省资本配置效率。结果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资本配置效率依次递减,省际层面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对资本配置效率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截面和面板数据分析,重点考察了地区性行政垄断、产品市场需求和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结果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是阻碍资本配置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产品市场需求、市场化程度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金融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的解释力度则很弱。 [关键词]资本配置效率; 地区性行政垄断;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9)02-0034-06 Empirical Study on Divergence of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XU Kai-guo (Economics School,Shandong Uni 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Thi s paper constructs 138groups of panel data sets by using data of the 25industries from 1991to 2006,then measures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efficiency are reduced,and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rovincial level of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si gni ficant.Mean while,the author concerns the influ -ence factors of the provincial efficiency of capi tal allocation;finally,the author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local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serious -ly hinders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Product market demand,market-oriented level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capi tal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foreign investmen t,the initia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 ment weakly explain the divergence of the p rovinci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 Key Words: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efficiency;local ad ministrative monopoly;market orientation 一、引言 在西方国家,投资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资本能够在行业之间自由流动。正如Bagehot(1873)所言:/(在英国)资本理所当然地、迅速地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就像水流找到它的位置。0(Wurgler,2000)然而现实中,有的国家资本配置效率很高,而有的国家资配置效率较低。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资本配置的改善和效率呢? 一些学者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做了有益的探索。早期的 Makinnon(1997)和Sha w(1973)认为,金融压制导致资本配置效率的降低。围绕什么样的金融体系能改善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家观点各异。持/银行主导观0的经济学家如Stiglitz(1985)、Shleifer(1988)、Allen 和Gale(2000)等认为,银行相比资本市场在执行信息、动员资金以及改善资本配置方面做得更好;相反,持/市场主导0观的学者如Ra -jan(1992)、Boot 和Thakor(2000)、Hellwing(1991)等认为,资本市场更能有效配置资本。Allen 和Gale (2000)、林毅夫(2006)则从实质经济的角度提出了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抓项目保增长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都大幅增长,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2008年,农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上升到31.6%。 3、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坚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来推动,坚持把生产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推动力来落实,有力地促使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或投产,发挥了大项目的带动作用。2007-2008年,引进了平海电厂、巽寮旅游,中航城、怡景湾、佳兆业、锦胜集团、股溢、富升房地产等一批大项目,其中平海电厂总投资108亿元,巽寮旅游总投资126亿元;启动了“双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文化广场、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县城路网改造工程、万隆新城、国际新城、丽景华庭、怡景湾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大力推进莞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农村硬底化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平海温泉、国惠酒店、平海电厂、康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 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内容摘要:有效配置资金是股票市场的重要职能之一。当前我国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市场资金配置不一定流向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而一些业绩不佳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市场获得大量融资。该文认为,资金配置低效的原因在于价格机制存在问题,企业股价与内在价值的分离导致资金错配。而价格机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股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都是由噪声交易主导。进一步分析表明,一级和二级市场中的信息透明度不够、二级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过高、一级市场投资者噪声交易化以及监管工作的缺陷等导致市场被噪声交易者主导进而价格机制缺乏效率。最后从交易费用、中介机构工作机制以及监管措施等三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噪音交易主导的股票市场导致资金配置低效 融资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功能,投资者将资金以入股方式配置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利用该资金投资于 实体项目、获得回报,并回馈投资者(见图1)。我们认为,股票融资资金流入业绩优良的企业是资金配置有效的标志。业绩优良的企业获得融资,不仅可以提升本企业的收益,也可以通过拉动效应间接提高关联行业的经营效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对提升经济效率、促进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同时,有效的资金配置有利于建设良性循环的股票市场,避免股票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保护投资者利益。 图1 股票融资与资金使用过程 资料来源:作者制作。 我国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由证监会发审委对上市公司的融资申报材料进行实质审核,力求过滤掉业绩不佳企业,使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有效。然而,核准制仍然存在漏洞,业绩不佳企业可以通过变通方法通过审核、获得融资,导致资金配置低效。这些变通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 “盈余管理”与“政治关系”两类。其中盈余管理指的是拟进行股票融资的企业在融资前对会计报表和经营 收稿日期: 2017-01-20 — 95 —

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研究

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研究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形成的科技金融是推动技术进步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科技金融的这种作用是通过科技金融资源的配置实现的。科技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配置性与脆弱性等特征,是资源配置的对象,也是配置科技资源的手段,是促进技术进步与科技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及其配置效率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内,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对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及其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提高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以及相关协调和保障机制。首先,本文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及其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在阐述科技创新及金融资源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界定了科技金融资源的内涵和构成,主要包括科技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财政及科技保险等,阐述了科技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形成、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和项目治理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其次,本文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及其效率。 首先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客体,以及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及社会机制,阐述了市场、政府及社会机制的作用边界和相互关系;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及其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科技资源,以及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阐述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第三,本文对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科技贷款、科技财政、创业风险投资以及科技资本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引导作用不足、科技金融的要素市场少、民间投资渠道单一等几个方面;其次,构建了从国家和区域层面评价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两阶段DEA评价模型对在不同阶段科技创新活动的全国范围内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效率分析结果构建TOBIT模型,分析了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第四,本文对国外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对

对固定资产投资率的认识及政策建议

经济预测分析 第 6 期 国家信息中心2014年2月28日对固定资产投资率的认识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率明显偏高。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的走势,尽管继续冲高的动能开始减弱,但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水平。高投资率在一定程度上受高经济增长目标影响,也与投资效益和投资结构有一定关系。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是十一五就提出的任务,但执行结果却相反,原因就是追求GDP高增长的目标没有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之势都要求降低投资率。降低投资率还应减少政府对投资的直接干预、淡化GDP指标、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投资过度将抑制居民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判断投资规模适度与否的常用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从国际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率一般在18%-25%,不宜超过30%。我国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比世界

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明显过高。不过,我国的高投资率也有一定的客观性。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投资率可能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对投资规模也无须刻意打压,重要的是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一、对我国投资率的认识 1、我国投资率确实过高 表1、固定资产投资率(单位:%) 资料来源:基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从统计数据上看,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率(全社会投资/GDP)还是固定资本形成率,我国均为世界最高水平。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率一路飙升,2012年达到了72.20%,若均以2000年价格计算更是达到了85.82%,这一数值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

金融资源配置的动态效率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金融资源配置的动态效率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动态效率公平效率政府和市场的互补关系 论文摘要]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是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经济效率和公平效率的有机统一。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是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不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建立以区域金融资源动态配置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均衡点,在政府和市场互补机制的作用下,实现金融资源动态配置效率和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 一、政府和市场互补关系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明确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即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通过政府介入,可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方面也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讨论中,政府与民间部门作为伙伴关系,或者“如何互补地共同作业”的问题凸现出来了(Stiglitz,1992)1]。 金融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其均衡、合理的配置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扭曲、非均衡的配置,则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一国金融资源量的积累和功能发挥决定于其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和积累规模,对金融资源的索取和分配只能以社会财富的积累规模为限;如果不顾金融资源的稀缺性,随意地分配有限的金融资源,必然降低金融运行的效率,甚至产生金融混乱和危机,制约经济发展。 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即经济标准的效益和规范标准的公平。首先,从经济标准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有“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种理解。 金融资源静态配置效率是指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量由内侧移动到边界之上,可以解释为在既定的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下金融产品或金融增长量的最大化。静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虽然也能够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量,但金融增长的持续性受到限制,配置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如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边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外侧扩大。那么,在同样的资金约束下,社会可获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增加了,这就获得了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2]。其次,从规范标准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表现为金融资源索取权的公平性和金融资源分配的均衡性。 金融资源索取权的公平性,就是每个自然人和法人均享有平等的金融资源分享权,他们可以平等地获取社会的金融资源;作为市场主体,他们能够运用其平等的金融资源分享权,影响着其他经济资源和经济优势的分配状况,以自身的努力减少不平等的差别,最终实现金融的公平正义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金融资源配置只考虑某些特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强,金融资源的索取权大,经济实力弱,金融资源的索取权小,就违背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公正性;随着这种结果的积累,金融资源配置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并必然降低金融运行的效率。 根据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要获得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必须增加新的制度要素或者改变现有制度要素的组合、引入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乃至改变经济主体民间协调的方法等。具体的措施包括四个层次:一是金融产权保护;二是利用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各种调整和协调;三是政府直接补充市场的作用分配金融资源,并对金融机构进行规制(Stiglitz,1992)1];四是在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的干预政策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为导向的融资契约关系。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金融资源配置解释 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学术界和实践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诸多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经济转型时期国有银行受政策因素形成的放贷偏好;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等等。应该说,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某些困难,但没有揭示其深层次的金融资源配置问题。 从整个企业改革的历程来看,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配置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16

17 行政事业资产财务 与产管理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使每个员工有保护固定资产、节约使用固定资产的意识。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把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还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人员的培养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针对性,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工作不负责任,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人员,应做出及时调整,对于在管理工作中出现违规操作,企业要认真调查,视其情节通报批评,调离岗位,根据相关法规做出处理。 3.要按照会计法规定计提折旧 改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处理。在权责发生制下,中小学校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再列入当期“事业支出”科目,而是借记“固定资产——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提取折旧额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之间差额为固定资产净值。同时,要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更新改造。折旧政策选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多面性决定了企业应以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为基础同时 考虑预付资金的及时收回与成本的真实和均衡固定资产折旧是指把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按有规则的合理的方式系统地分摊配比到其预计使用年限的过程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折旧政策的选用极为重要。按照会计法规定计提折旧对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劳动资料占企业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是任何资产都无法替代的的主要生产资料。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及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使用,对于扩大再生产,加速企业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哈尔滨申格体育连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浅议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经济师,2010(04). 2.叶丽.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探讨.现代商业,2010(35).

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的实证分析_1998-2007——以广东为例

产经评论 2010年3月第2期 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的 实证分析:1998-2007 以广东为例 叶德珠!陈!莹!张文婷 [摘要]本文利用广东省1998-2007年数据,考察广东省整体资本配置效率及36个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这十年间广东省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284,高于全国水平,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随后,通过动态模型分析,发现广东省资本配置效率十年间呈现出从高到低再到高的U型形态。最后,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行业差异,根据自发投资水平大小将36个行业分成四大类,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投资 方向优化建议。 [关键词]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投资优化 [中图分类号]F0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2010)02 0026 08 一!引!言 中国是投资大国,但却长期存在一方面资金紧缺,一方面投资效率低下的矛盾。在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滑坡,中国政府2008年发布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巨量资金的行业投向及其投资效率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评判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资本配置效率。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资本能够在长期利润的驱使下,在各产业部门和企业间高效流动,提高投资效益和要素生产率。因此,研究资本配置效率在不同区域间、不同行业间的动态差异有助于确认影响我国投资行为的独特因素,提高投资政策的预见性,优化产业结构。 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投资总量一直以来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也较具代表性。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广东省面临的产业调整压力在全国来看尤为典型。如何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实现投资方向优化,促成产业成功转型,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所要回答的迫切议题。 本文利用1998-2007年的年度数据,采用著名的W urg ler(2000)[1]实证模型综合分析广东省的资本配置效率,通过其与全国及全球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对比,发掘效率提升空间。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内36个行业进行差异分析,以期为投资方向优化提供参考,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9-12-18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8YE-05)、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w y m0805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为叶德珠。 [作者简介]叶德珠,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陈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张文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