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四版)课堂笔记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四版)课堂笔记整理

《政治学导论》 笔记整理

一、政治和政治学

(一)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①“道德”论(“为政以德”,孔子);②“君权神授”(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①国家说;②权利说(拉斯韦尔);③分配说(戴维·伊斯顿);④管理说(孙中山)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2)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二)政治的本质: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和个人;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三)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四)政治的作用

1.政治斗争的结局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

2.国家权力通过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能对经济基础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3.衡量政治的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二)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对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体系:

广义:政治学基础理论(政治哲学)、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

狭义——政治学原理: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与组织、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政治行为、政治发展、政治文化

二)政治学的发展

1.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家和著作主要有:①柏拉图《理想国》;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③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④马基雅维利《君主论》;⑤洛克《政府论》;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⑦卢梭《社会契约论》

现代政治学三大流派:①伯克斯:科学主义学派(20世纪初);②拉斯韦尔、阿尔蒙德:行为主义学派(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具有阶级性;(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3)政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体现着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4)政治是一门科学。

要求与支持 输入 政治 系统 输出 政策

世纪50年代);③戴维·伊斯顿:后行为主义学派(20世纪70年代)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基本观点: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②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目标;③以批判性为最大特色;

④强调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代表性著作:①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④列宁《国家与革命》;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①中国传统政治学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②法家:重刑罚,轻疏导;③近代: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三)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①我国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问题

我国现阶段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社会管理者阶层(由各级党政机关干部构成)、知识分子阶层、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企业家阶层)、国有企业工人阶层、城镇集体企业工人阶层、乡镇企业工人阶层、雇佣工人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村务干部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失业半失业阶层、离退休人员阶层、无职业者(学生、家庭妇女等)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问题

政府职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基层政府的关系

④在一党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关系

⑤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问题

⑥政治文化的革新问题

⑦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问题

⑧廉政问题

⑨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问题

2.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立场和原则

②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规范研究法;法律研究法;制度研究法

③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新制度主义

二、政治权力、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

(一)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作用于权力客体的力量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体或团体。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二)政治权力的分类

根据政治权力运动的方式把政治权力分为五种: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利;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合法性权利。

三)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其行使都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

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

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忠诚的问题。

四)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武力(首要基础)

2.财富

3.技能

4.政治动机

5.知识

(二)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

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1)历史性;(2)客观性;(3)复杂性;(4)变动性。

(二) 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含义:

政治结构是政治主体(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组合模式。

1.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2.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

3.政治结构的特征:①相对稳定性;②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二)现代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以“三权分立”为基础;

2.阶级结构包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社会控制的方式更多地运动法律和经济手段;

4.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5.决策一元化和政策规划多元化并存。

三)美国的政治结构

双层政治结构:决策者及其利益集团+选民层

1.美国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私有制

2.“思想库”的政治功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布鲁斯金学会、胡佛研究所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1.基本特征:

(1)政治关系的非对抗性质:

①阶级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敌对势力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国家利益优先

(2)受巴黎公社的影响:①“议政合一”的政权体制;②“廉价政府”原则,低薪制

(3)“议政合一”体制的基本特征:立法权与行政权同属一个国家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权隶属司法权,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

①民意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有分工,无分权”;②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民意机关产生;③独立的党权;④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政治主体 个人:政治公民,政府官员,政治家 社会群体:阶级,政党,利益集团,国家,民族

国家机构(国家机关的综合)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国家元首

(1)国家权力机关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2)国家元首

(3)立法机关

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职权:①立法权;②财政权(财政同意权)

(4)行政机关

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国务院的职权:行政立法权;提案权;行政管理权;地方行政区划和建制权;领导全国的经济建设权;社会管理权;领导和管理国防和外交;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司法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①司法权的独立;②违宪审查权。 我国的司法制度:

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主要活动原则:①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和制约;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③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特别是辩护权);⑥审判案件的公开原则;⑦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即合议制。 三、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狭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及其有关制度(即政治结构)

广义: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的统治原则和统一方式的总和

二)基本内容

1.政权的阶级性质(国体)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

3.国家的结构形式(P181):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其中复合制又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现在邦联制主要存在于一些国家组织中

4.国家机构体系

5.具体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二)政治制度的作用

1.从政治制度的使命上看,它起着落实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归属、控制、分配、调节和使用的作用;

2.从政治制度的地位上看,它对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和意识形态的发挥起着保护作用;

3.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机制上看,它是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框架和轴心;

4.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形式上看,它具有合法的强制性。

法 宪法 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 一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规——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 规章——国务院所属各部委

下位法必须服从上位法 法院/检察院 人民法院/检察院:基层法院/检察院;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 专门法院/检察院:铁路法院/检察院、军事法院/检察院、海事法院/检察院

(三)影响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1.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2.阶级力量的对比;

3.经济结构;

4.政治文化;

5.国际环境

(四)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制政治制度

政体:雅典的民主政体(直接民主)、先秦君主专制政体(公元前21世纪建立,周最盛;以君主为核心,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

二)封建制政治制度

中国:以皇帝位中心,以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要理论基础

欧洲:中世纪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总特点:民主制取代专制制度

1.建立时期(17世纪中叶开始)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

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1789年大革命专制与民主制度进行反复

日国:1868年明治维新君主立宪制

2.巩固完善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两党制、多党制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

(2)文官制度形成;(3)建立完善的法制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

3.危机时期(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

4.稳定和成熟时期(1945年至今)

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开端:巴黎公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

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1)“主权在民”原则——【法】让·布丹1576年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卢梭进行发展(①至高无上;

②统一而不可分割;③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

(2)“代议制”原则——【英】洛克《政府论》中提出

(3)“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原则——【英】洛克《政府论》中提出,【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最早实践于英国

(4)法制原则

(5)人权原则:人权的基本内容: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民族权利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1)人民当家做主;(2)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切;(3)无产阶级专政;(4)民主共和制;

四、政治利益和利益集团分析

(一)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

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1.人的最基本需要:生存需要

2.发展需要

3.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二)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含义: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社会利益的分化

3.利益集团的分类:按利益集团的性质,利益集团分为经济利益集团、政治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和特殊利益集团。

三)利益的表达方式

1.对抗性表达:(1)暴力对抗;(2)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

2.非对抗性表达:(1)通过个人关系进行表达;(2)通过政治党团进行表达;(3)通过组织游说活动进行表达;(4)通过社会舆论进行表达;(5)通过立法和政策咨询的方式进行表达;(6)通过上访(信访)进行表达。

(二)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功能分析

1.从政治主体层次来看,利益集团加深了政治结构的分化程度;

2.从政治运行方式来看,利益集团拓展了政治参与的领域;

3.从政治决策层次来看,利益集团促进了政治决策的决策化;

4.从政府过程层次来看,利益集团推进了政府民主化的进程。

(三)当前我国利益集团的现状、问题

一)现状:

1.多种利益集团并存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2.各个利益集团的对抗有增强的趋势;

3.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群体的对抗有加剧的趋势;

4.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初现端倪。

二)问题:

1.非法利益集团对群体形象造成破坏性影响;

2.利益集团的合法性没有得到解决;

3.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群体差距过大;

4.利益集团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五、政治录用

(一)政治录用的含义:选拔接班人的问题

政治录用的对象:(1)专门化的政治角色;(2)非专门化的政治角色。

(二)政治录用的标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1.世袭制

2.官吏选拔制度

(1)养士求贤;(2)军功赏爵制;(3)察举制(含诏举和岁举)、征辟制(征:皇帝征召人才,辟:公卿或地方长官征召人才);(4)九品中正制;(5)科举制

3.科举制:

(1)科举制使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机会均等;

(2)科举制度保证了被录用人员的政治可靠性;

(3)科举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现代西方政治录用制度

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1.政党体制的产生;

2.政党分赃制

二)文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1.公务员体制;

2.公务员的录用

(五)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1.干部选拔制度:党的机关(组织部)、政府机关(人事部)、军事及军事机关(政工部)

2.干部任用制度:(1)委任制度;(2)选举制度;(3)考试录用制度;(4)选聘制度

3.干部考核制度

4.干部奖惩制度

5.干部监督制度

6.干部培训制度

7.干部调配和交流制度 8. 干部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制度

二)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1.党管干部的原则;

2.德才兼备的原则;

3.分类管理原则;

4.公开竞争原则;

5.回避、财产申报等其他制度

六、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

(一)腐败的含义:利用公共权力和职能违法谋取个人和集团利益的行为。

(二)当前中国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1.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2.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制度化;

3.腐败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涉及层面不断扩大;

4.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

(三)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体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2.对腐败惩处力度不足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3.部分领导干部廉洁意识削弱。

(四)当前中国腐败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1.腐败损害经济发展;

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3.腐败危及政治稳定。

(五)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制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消除腐败产生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筑牢抵御风险和抗腐拒变的防线;

3.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4.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充分发挥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七、政治意识

(一)政治文化

一)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二)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在政治文化的内部,根据政治文化的主体、功能等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亚政治文化。这些亚政治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谐,也可能相互冲突,它们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复杂的结构。

2.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A.政治认识是政治文化中的理性成分

B.政治情感是政治文化中的感性成分

C.在政治评价中,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交织在一起

影响政治评价的主观因素:(1)社会地位;(2)宗教信仰;(3)民族;(4)政党团体;(5)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现;(6)职业

政治评价常见的标准:(1)经济发展;(2)人的发展;(3)民主、法治、文明;(4)公平公正公开;(5)基本人权;(6)民意;(7)社会良知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1.按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把政治文化分为统治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2.按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权威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的决策、实施中的作用等层面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取向为标准,将政治文化划分为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3.此外,政治文化还可以分为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和集体主义政治文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一)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的过程。社会化属于一级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属于二级社会化。

自然人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人,社会人通过政治社会化成为政治人。

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灌输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传递政治信息,展示政治形象。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①家庭;②同龄同群体和聚居区;③学校;④大众传播媒介;⑤正式和专门的社会组织;⑥政治实践活动;

⑦工作场所。

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须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第二,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三,从政治体系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三)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里有三种含义:①意识形态的提出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标志;②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思想;③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

三)意识形态的内容:①有关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的思想体系;②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③哲学思想和宗教等。

四)政治舆论

五)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①现实性;②总体性;③阶级性;④相对独立性;⑤依赖性。

六)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①马克思主义;②民主社会主义;③新自由主义;④新保守主义;⑤社群主义;⑥民族主义

民族: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特征

八、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的政治行为。

2.基本特征:

(1)主体:一般公民,客体:政治活动,目的:影响政府决策,方式:自下而上。

(2)政治参与的对象是社会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参与的外延是公民介于政治过程的实际的心为你。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1.选举:(1)选民登记;(2)投票;(3)充当候选人;(4)参加助选活动。

2.(政治性)集会

3.个别接触

4.参加社团组织

5.游行示威

6.带政治目的的暴力活动

(三)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1.参与机制: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的影响;

2.经济状况;

3.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4.宗教信仰;

5.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

(四)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的正面作用:

1.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体系的贯彻;

2.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3.政治参与有利于提高政策过程的合理化和有效性;

4.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发展;

5.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政治参与的负面作用:

1.政治参与超越现有政治体系吸纳能力会导致不稳定;

2.政治参与过度会造成巨大政治压力。

(五)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1.含义: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活动,它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行动。

2.特点:

(1)公民参与政治是遵守秩序的;(2)公民参与政治行为是理性的;

(3)公民参与政治行为是适度的;(4)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

(六)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一)精英民主主义或政治保守主义的民主观——政治冷漠需要论

一些学者和政治家认为,广泛的参政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足取,不必担心政治冷漠对政治制度有什么危险;相反,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更有利于政治制度的运作。这是因为:

1.鼓励那些对政治不熟悉、没有兴趣的人去参与政治,对社会并没有什么好处。

2.坚持认为每个公民都要参与政治的观点,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替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

3.即使在最理想的政治条件下,一些选民也不会具有进行复杂的政治判断所需要的实际政治知识。

4.广泛的政治活动,从某些方面判断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利的因素。

二)多元民主主义的民主观:

沃科尔和莱恩系统的批判了精英民主主义者的政治冷漠需要论,呼吁人们不要忘记给人以启蒙的古典民主主义。

1.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的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

2.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

3.参与政治是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最好的工具。

4.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

(七)当前我国公民参与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现状

一)成就:

1.公民有序参与体系制度初步形成(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听证制度;c.信访制度)

2.公民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

3.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载体——民间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问题:

1.参与热情与参与冷漠并存,公民缺乏有效参与监督的主体意识。

2.参与监督的形式和渠道组织结构单一,公民需要有效的参与监督的表达机制。

3.公民有序参与监督的民主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公民参与权力的法律保护滞后,公民缺乏有效参与监督的法律权力保障机制。

九.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

政治发展学说的第一本著作:《传统社会的消失和中东的现代化》(勒纳)

政治发展学说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官僚与政治发展》(萨顿)、《政治发展与政治衰退》(亨廷顿)、《政治发展面面观》(派伊)、《政治发展理论》、《发展冲突的辩证法》(里格斯)

二)政治发展的含义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变迁中有意识的引导过程。”

2.派伊在《政治发展面面观》中总结的观点: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即政治发展决定经济发展;

(2)政治发展是工业化国家的政治典范;

(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和运转的必要条件;

(5)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制的发展;

(6)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大众政治参与;

(7)政治发展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

(8)政治发展是获得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进程;

(9)政治发展是提高政治领袖和政治系统的动员能力和权力效应;

(10)政治发展是社会多元化变革的一个方面。

3.我们认为:

(1)政治发展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

(2)政治发展是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分化;

(3)政治发展还体现为政治观念的变化;

(4)政治发展是一个过程。

三)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现代化

1.政治现代化的内涵:(1)政府机构高度分化和功能专门化;(2)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3)政府通过理性和世俗的程序制定政策;(4)政治和行政决策能广泛包容社会意见,兼顾广泛的社会利益;(5)人民对于国家、领土和历史的认同;(6)政治的广泛参与;(7)以成就来分配职务而不是通过行政关系;(8)建立在世俗和非个人化之上的司法体制、规范和技术。

2.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的目标:(1)政治结构的分化;(2)政治子系统的自主性;(3)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一)政治改革: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

1.政治改革的涵义

(1)改革的风险:①改革失败;②改革也可能会加速革命的到来;③技术的社会转型;④改革者准备不足导致失误;⑤现代社会的转型风险不但可能来自国内也可能来自国际。

(2)现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国家权力机关的机构和制度;②政党制度;③选举制度;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⑤政治活动的法律规范;⑥公民权利的扩大和保障制度。

2.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改革势力必须有效的控制国家的政权;(基本前提)

(2)切合实际记得改革目标和改革方案;

(3)要有实现改革目标的系统计划;

(4)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风险的不断积累。

3.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关系

(1)经济发展优先于政治发展;

(2)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离不开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

(3)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包含着政治现代化内容。

二)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决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

2.政治革命的条件

(1)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不同);

(2)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加重;

(3)统治阶级衰败和上层统治集团的危机造成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即“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4)大批知识分子在感情上和理论上疏远甚至抛弃旧政权。

3.政治革命的作用

(1)促进社会进步的政治革命是对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改变;

(2)建立进步的、高度整合的社会制度;

(3)政治制度的日益复杂化。表现之一:政府的社会控制和政治控制更多地由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表现之二:政府制度、政府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和专业化。

4.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

(1)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

任务:①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②如何建设一个稳定、公平、有活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以大众参与为基础,经得起检验的现代政治制度和一个高效、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任务)。

(2)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

1)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的标准:①政治系统的权威性;②政治系统功能齐备;③生活的有序。

政治稳定的内涵:①国家权力系统权威的有效性;②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③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生活和国家法律政策的有效性。

亨廷顿的“发展诱因论”:①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②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度;③政治

参与度/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不稳定度

2)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适度分化;

3)法律制度的相对健全;

4)社会自治的发展。

(3)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现代化;②政治现代化;③行政专业化、行政与政治的适当划分;④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⑤政治和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

(三)政治民主——政治变迁的思考

一)关于民主的理论

1.意大利精英主义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挑战

2.马克斯·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

3.多元民主主义

4.卡尔·波普的“民主悖论”

5.我国的民主理论

二)我国的民主理论

1.民主就是“人民主权”的一种阶级统治;

2.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形态或国家形式;

3.民主是一种有限的多数原则,要注意防止“多数人暴政”,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4.民主需要制度和程序的保证,保证民主的最重要的程序就是法律。

三)政治民主的相关基础

1.经济基础: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实现的程度;②市场经济决定了利益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互动的过程既体现了社会自治,又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尊重。

2.法制基础

3.社会自治基础

4.文化基础:现代政治文化

5.民主制度的真正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关系。四)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1.古代希腊的奴隶主民主制度

2.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3.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民主和政治现代化是世界潮流;

2.民主建设是社会分化的需要;

3.民主化是政府完成职能转变所必需的;

4.基层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5.基层民主可以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基层政权行使的随意性;

6.基层民主建设可以有效地减轻或防止社会转型期发生的社会动荡,特别是防止动荡的长期化的最可选择的方式。

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坚持“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内容“四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3.“五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

4.三个重点方向: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大力加强民主监督

附:《政治学》考试供参考的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题目如下:

1.试析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键词:意识形态经济增长)

2.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关键词: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3.试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关键词:中国多党合作)

4.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关键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5.结合政治发展理论试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关键词:政治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6.试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关键词:我国政治体制党政关系)

7.运用政治学原理,试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用政治参与理论分析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关键词:我国政治参与“群体性”事件)

9.试论新世纪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关键词: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创新)

10.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谈谈如何健全我国政治监督制度。(关键词:政治监督)

12.试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关键词:社会转型国家职能社会公正)

13.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模式。(关键词:西方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

14.试述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的优缺点。(关键词: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

15.试论利益集团的特点及活动方式。(关键词:利益集团)

16.结合对外政策的国内政治过程,说明利益集团的作用。(关键词:利益集团)

17.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关键词:民主自由)

1.试析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材:P100-P105)

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其变革方式决定着其基本经济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同经济增长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具有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的特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存在从一开始就与经济增长相逆的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与现实相比具有强烈的滞后性,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会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之后,最终成为集体行动的束缚,沦为保守力量。而且,现实社会内部存在着愈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它们之间的意识形态或相容或相斥,这会通过影响团体之间的关系来影响经济增长。再者,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会束缚民间社会发展,扼杀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限制经济增长。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意识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变革,但这两种变革并不同步进行,从而带来了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成为了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这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压制创新;②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③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④助长“搭便车”现象(即在集体行动或他人行动中存在的个人借机占便宜的投机行为)的增加。

(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主要方式,它可以分为自上而下而变革、自下而上的变革、上下互动变革和中心-边缘方式变革。自下而上的变革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自下而上的变革如果成功则会推动经济增长继续进行,如果失败则会破坏经济增长;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只要社会存在不出现重大变动,上下互动变革能适应和推动经济增长,实现意识形态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契合;中心-边缘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变革方式,一个僵化的主导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处于控制边缘的地区由于其本身意识形态变革得及时而会促进经济增长。

2.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间虽具异质性,但也有一致性。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决策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定。追求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时甚至会成为核心目标。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异质性。但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完全分离的做法,很难解释清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许多现象。其实,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也有一致性。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其群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表明,意识形态与利益密切相关。就拿美国来说,冷战时期,反对共产主义则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杜鲁门当时甚至认为如果推行反共政策不力,就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推广本国的意识形态也是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这一点,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实践中仍然能够找到印证:冷战后,推进民主和人权始终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之一,人权利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目标。

意识形态影响决策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定。人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不可能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政治价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政治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都必然要遵循着某种本民族、国家、政治集团所信奉的观念或意识形态。这就使得意识形态有时候在国际竞争和冲突中对一个国家作出敌友选择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冷战时期,受“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决策层将共产主义看成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威胁因素,于是,“反共”成了美国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而冷战后,“反共主义”的影响就大为减弱,“反共”已不是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美国的国家利益集中体现为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或“一超”地位。

意识形态是推行国家外交政策、实现基本国家利益的手段。意识形态的作用是:统一国内各种力量的思想、争取公众支持的旗帜;维系与盟国关系的纽带;打压对手的武器;争取中间力量同情的手段。这在美国外交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冷战后,美国极力推行“民主外交”、“人权外交”,将民主、人权作为推行外交政策工具。在其它国家的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

3.试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全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执行载体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与各

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政治参与。这一基本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②利益表达。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相关者利益。③社会整合。这一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④民主监督。这一制度下的各民主党派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⑤维护稳定。这一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不仅能够避免政党互相倾轧造成政局不稳,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而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中国也不能实行多党制。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封闭、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与时俱进的,它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动摇、不能懈怠,更不能折腾。

4.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关系就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不能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而独立进行。

事实上,在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政治体制改革从来都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并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的,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党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与目标。如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同时,相应地建议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入国家的根本法,从而使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相应地就表现为改革“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基层政权和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机制等内容。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采取了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的改革方式,由点到面、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由双轨到并轨,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很大成功。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具有也必须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实践证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不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和集中可以减少改革中磨擦和冲突引起的损耗,有利于党和政府从全局的利益出发推进改革。同时,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又要求保持一个强有力的有权威的政治结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综观二十多年改革历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采取和经济体制改革相同的渐进方式,是利国利民的惟一选择,它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同时,也使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5.结合政治发展理论试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下列六大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指导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

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6)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试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

所谓党政关系,简言之就是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党政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寓党于政”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1949年共和国建立到1957年反右斗争;二是“以党代政”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1957年反右斗争一直延续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是“党政分开”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1978年底至今。与这三个党政关系不同时期相对应的有三种治国形态:“依政治国”、“依党治国”、“依法治国”。

正确的处理党政关系,实质是解决党如何正确执政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语境中,国家的主体是阶级、阶层与他们的政治代表即各种政党与各种社会政治组织的联合体,为了实现这个联合体对于国家的主宰,于是组建各种国家政权机关,通过这些国家机关,这个联合体行使当家作主人的权力,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各种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力。因此共产党的执政,并不仅仅是与政府的行政权发生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与人民发生关系,与人民这个统一战线或政治联合体中的各阶级各政党发生关系。从政治组织层面上,是与政协中的各政党、各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代表或组织发生关系;在国家组织层面上,是与政权中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发生关系;从宪政体制的法定关系来说,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有明确的法制规范,“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规范;党同其他政党、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代表或组织的关系由各政党的章程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来规范;党同人民的关系是属于国体层面的政治关系,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在国体层面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党领导人民、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国体与政体之间最基本的政治关系。而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则是政体层面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7.运用政治学原理,试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式包括: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具体来说,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体来说,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体来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具体来说,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具体来说,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具体来说,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8.用政治参与理论分析我国的“群体性”事件。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为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运作、政治

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和施加影响的行为及过程。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群体利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由一定数量的人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违反法律法规, 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包括维权事件、泄愤事件和骚乱事件这三类。

当前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很复杂,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包括:

1.政治参与渠道的阻塞。这里,政治参与渠道包括民意代表渠道、行政参与渠道、司法参与渠道。

2.政治参与资源的不平衡是无序政治参与形成的原因之一。不同阶层所掌握的资源和拥有的财富不同,导致他们在社会上的话语权不同。弱势群体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话语成效不足,在维权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他们只得借助集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使他们以群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3.政治参与组织力量不足也是无序政治参与形成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公民组织不发达且缺乏独立性,其利益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足以成为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依托,而群体性事件中的生成的群体正是我国现有组织不足而催生的特定利益阶层的团体组织。

从政治参与的角度考虑,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包括:

1.完善参与制度, 疏通参与渠道。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健全民众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司法和执法中的程序法律建设,塑造法律的权威形象。

2.均衡资源配置,培育政治文化,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发展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这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开展法制教育,培育政治文化,把非制度化的行为引入制度化的轨道上来,引导公民形成高度自觉的公民意识的形成。

3.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参与效能。杜绝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是培育政府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中介组织。一个群体的意见更多是由这个群体内部发育产生出来的一定团体来表达。因此探索已有的社会组织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鼓励和扶持各类非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逐渐介入,让他们承担起原本就不需要政府介入的社会责任,使利益受损者有所依托。

9.试论新世纪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民主的具体程序和制度安排也在不断发展,民主制度创新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体现得更加充分。

民主制度创新有两个方面,一是党内民主,二是人民民主。

制度创新主要有自发秩序和人为制度设计两种方式。

从发展方式来看,党内民主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为制度设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新进展。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苏州市长由过去的常委会决定到全委会表决通过,显然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动。

此外,自下而上的地方党内民主实践也在展开,例如,乡镇一级党委书记的公推直选就已经在四川、云南展开。比较而言,人民民主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发秩序,比较典型的就是村民选举。

民主的核心是选举,村民选举是自发的一个最典型的民主制度安排,它是选举式民主的代表。相比选举式民主,我认为协商式民主的形式更适合中国国情,这几年在各地的制度创新中也越来越多。协商式民主比选举式民主对民众的要求更高,因为它需要民众具有宽容、理解、妥协等精神,而协商式民主的政治过程也显得更加复杂。此外,还有参与式民主。新兴社会组织的兴起,其政治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事实上他们也的确参与到很多政治决策的过程当中,比如很多环保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以上是民主发展的三个特征和表现形式。

民主的制度框架之外,观念更加重要。我们看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形成了关于民主的政治共识,那就是中国需要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种共识性观念是民主政治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10.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核心内容是在全体人民范围内,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人民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发展它。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

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会议、立法、监督、代表等制度和工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制度和工作,都需要按照健全、丰富和扩大的要求进行完善,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民主的程序和实体、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2)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包括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3)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开放、互动、畅通的关系,使人大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使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更具生机和活力。(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5)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大干部与党委、政府、政协干部之间的交流,优化人大领导班子的结构,逐步减少人大领导职数,为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11.谈谈如何健全我国政治监督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我国政治监督制度的重要路径,就是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完善选举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扩大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三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四是推进决策民主化。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把政治参与同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推行决策咨询制度;健全决策协商和协调机制,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加强意见和建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反馈互动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12.试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它包括权利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权利公正是说,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首先意味着社会权利上的公平,它承认并保证社会主体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规则公正是说,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要求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只有在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才能保证效率的提高。分配公正是说,人们通常以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作为评判社会公平程度的直接依据,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层次。

国家职能,即一个国家不仅要为其国民的生存、发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同时,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出于道义和社会责任,应为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具体来说,国家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①军事保卫职能;②外交职能;③治安职能;④民主政治建设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经济职能:①经济调节职能;②公共服务;③市场监管;④社会管理;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是:①发展科学技术;②发展教育;

③发展文化事业;④发展卫生体育。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要实现权利公正,政府要保证在制度和规则面前所有社会主体一律平等,要保证社会主体享有平等的规则。要实现规则公正,就要求政府要保证在制度和规则面前所有社会主体一律平等,要保证社会主体享有平等的规则;要实现分配公平,则有赖于合理的社会分配机制的建立,其中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起着极为重要的、直接的作用。具体来说,维护社会公平的路径包括:①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②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制度,这种公平主要是一种结果上的公平;③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④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

13.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模式。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互不从属。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这一关系模式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

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基本政治功能,是在西方社会的解决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防止专制问题。所谓“资产阶级民主”,主要是指它的立宪共和和政治民主,而立宪共和和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就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及相应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排除封建势力对政治的干扰,对于避免专权现象和减少腐败,对于促进地方政权的建设,对于保证“司法独立”,对于资产阶级政党用和平手段统一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等等,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模式也并非没有缺陷。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除了正常地代表国家的利益进行正式的、公开的、明确的相互制约以外,一般情况下,立法者、行政者和司法者不能干预彼此的国家公务,否则将会导致如下问题:

1.立法不公:如果行政者与司法者干扰立法者的立法,就会导致立法不公,其结果是:立法者所制订的法律将会更多地体现和维护行政者和司法者的利益,即实际立法价值观向实际行政价值观和实际司法价值观偏移。

2.行政不公:如果立法者与司法者干扰行政者的行政,就会导致行政不公,其结果是:行政者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将会更多地体现和维护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利益,即实际行政价值观向实际立法价值观和实际司法价值观偏移。

3.司法不公:如果立法者与行政者干扰司法者的执法,就会导致司法不公,其结果是:司法者在实施司法行为时将会更多地体现和维护立法者和行政者的利益,即实际司法价值观向实际立法价值观和实际行政价值观偏移。

14.试述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的优缺点。

西方的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共同体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来源;王权源于人民权力的转让,但人民仍保留着对它的所有权和终极控制权;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应成为立法、建立政府及其他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由各等级或社会团体选派的代表组成的机构能够行使共同体的政治权力,特别是立法权和征税权。

其优点在于:①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实现了政治民主化成果,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这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②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到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④代议制民主扩展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空间,在民族国家是可行的;⑤它减轻了公民的决策负担,使政治分工成为可能,代议民主是程序民主,能防止多数人的暴政;⑥它允许政府由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人来操作;⑦代议制民主是十分宽容的民主,通过妥协而降低风险和成本;⑧代议制民主注重民主内容,而不强调公民直接参与的外在形式,不追求纯粹性,而以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己任。

其缺点在于:①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部分国家尚未成熟。②代议制间接民主的代表或议员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还是利益集团、阶层、阶级的意志是不明确的,在实践中以后者更为居多;③代议民主的本质是不信赖民众而实行的精英政治,因此代议民主容易被政客、党派和金钱所操纵;④代议制民主为了追求妥协和反对暴政而导致效率低下。15.试论利益集团的特点及活动方式。

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利益集团具有同类相聚性和互益性的理论特性。

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包括:集中各种利益、政府的助手和制约政治权力。

集中各种利益。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它们通过不同的手段在其成员中同意观点,形成共同目标,以便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讨价还价,相互妥协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政府的推手。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

制约政治权利。利益因素驱使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压,这种压力有时会改变政府或统治阶层的政治偏向,而使政治决策更理性。

16.结合对外政策的国内政治过程,说明利益集团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活动异常活跃,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它们也在政治活动中发挥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力。利益集团的作用主要包括:

(1)政治协调与利益平衡功能。西方国家的利益集团积极参与利益的决策和平衡,同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利益集团还被看作准政府机构。它们在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运作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得到维护而无处不在。利益集团对国家利益的的参与和影响,主要方式是参与立法、疏通政府、影响司法、开展公关等。同时,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它们的相互竞争又促进了利益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具体来说,其作用方式有:游说议员,影响利益的确定以平衡不同的利益;疏通政府,影响行政活动以平衡不同的利益;诉诸司法,寻求利益救济。

(2)政治沟通与社会稳定功能。利益集团由于它的社会代表性,广泛的与社会上的阶层、实体经济、政治人物产生联系。既可以是政治沟通的桥梁,也可以是政治联系的障碍,有时候它会有利于政治稳定,同时如果没有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约束,利益集团作用会走向反面,成为社会动荡、政治冲突的诱因。具体来说,其作用方式有:利益集团与政府的沟通;利益集团与政党的沟通。

(3)政治监督与制约功能。在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可以利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甚至抵制政府决策,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利益集团还可以发动群众对政府的决策进行抗议游行,从而影响政府的最终决策。对于政治的监督是西方利益集团的主要政治作用。西方利益集团的监督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基金会与智囊团的监督;社会监督团体的监督。

17.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民主作为一种政体形式,与君主政体或寡头政体相对,通过依照宪法建立国家机构、人民选举、代议立法等制度原则来体现人民对国家主权的终极享有和行使。作为社会管理权力资源的一种终极归属形式,民主政体所体现的正义性、合理性使各种正宗的或变形的君主政体或寡头政体黯然失色。但是,民主政体中作为对国家主权的终极享有者的“民”是指整体意义上的“人民”,而不是指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人。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人非但不能主张自己对国家的主权,他还要受到国家机构的管理、约束。面对国家权力机构,任何个人都处于弱者地位。这样,如果不是强调对人民中的个体成员的自由的保障的话,民主国家的政府也完全可能在抽象地肯定和尊重人民整体权力的同时,具体地否定人民中的个体成员的自由和权利。这种没有个人自由的民主,是未得民主之真谛的民主,是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民主。

对个人自由加以保障基于两条基本理由。首先,个人自由是人的道德权利,是使人能像“人”一样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资格和条件。古罗马的奴隶在生物学意义上属于人这一自然生物类别,但因他们丧失了或被剥夺了自由,所以,他们不具备作为“人”的资格,他们不是罗马人组成的社会中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只是会说话的牲口。简单地说,没有自由的“人”就不是人。其次,个人自由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在每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保护、每个人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一个民族的知识才能不断扩充,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才能不断增长,一个国家的制度才能不断地更新。

个人自由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人民民主的同时应当理直气壮地倡导并保护个人自由。

在民主国家,保护个人自由要依靠经民主程序制订的法律。一方面,法律限制着、防范着个人的恣意、任性,指导并保护着每个人的正当自由;另一方面,法律排除政府任性、专断地对待个人的可能,通过限制和约束政府而保护个人自由。自由和民主的结合就体现为法治。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独家资料

第四章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近几年考研试题(管理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管理学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权变管理学派 2、创业精神 3、市场定位 4、公共关系 5、净现值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产品组合策略。 2、简述非营利组织市场营销的特点。 3、简述计划制定的意义。 4、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5、简述控制的过程。 6、简述企业的信用政策。 三、计算题(两选一,15分) 1、乙公司股票前三年每年股利2元,第四年起股利固定增长率为4%,无风险收益率3%,证券市场平均收益率13%,乙公司贝塔系数为1.5,股票现价14元。 (1)计算乙公司股票的必要投资报酬率 (2)股价估算,并进行投资决策。 (3)如果按现价买入该股票,计算股票收益率 2、此题是做会计分录的,估计专门考会计专业的,反正我没做过类似的题。 四、论述题(共3道,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企业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2、论述产品生命周期成长期与成熟期特点以及营销策略的差异。 3、论述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与分配政策的关系。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综合试卷 1、名词解释 1、市场渗透 2、广告 3、需求价格弹性 4、核心价值观 5、营运资金 2、简答 1、简述产品生命周期衰退期特点及营销对策 2、简述主要的市场调查方法

3、简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4、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管理 5、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 6、简述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 3、计算 1、环宇公司2001年销售收入为800万元,利润总额为70万元,变动成本400万元。固定成本为150万元(不含利息费用),该公司总资本为1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0%,债务利息率为10%。 要求:(1)计算营业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联合杠杆系数。 (2)说明营业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联合杠杆系数与相关风险的关系。 2、此题是做会计分录的,估计专门考会计专业的,反正我没做过类似的题。 4、论述 1、试述品牌延伸在市场拓展中的作用 2、试述管理理论创新与管理实践的关系 3、4题选做一题 3、在什么情况下净现值与内含报酬率的结果不一致,试分析其原因 4、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在有哪些不同?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综合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学习型组织 2 票据贴现 3 密集分销 4 组织市场 5 筹资渠道 二简答(每题12分,共60分) 1 营运租赁与融资租赁的关系 2 简述新产品开发过程 3 论述企业资源与能力 4 影响分销渠道设计的主要因素 5 技术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三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 1 试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 营运杠杆,财务杠杆和联合杠杆的内涵及其衡量方法 3 试述目标市场(涵盖)战略及其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四计算(15分)

人大出版社 管理学教材题库

《管理学原理》习题 第一篇总论 (2) 一、单项选择题 (2) 二、不定项选择题 (4) 三、判断说明题 (5) 四、简答题 (6) 五、论述题 (6)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6) 第二篇计划 (7) 一、单项选择题 (7) 二、不定项选择题 (10) 三、判断说明题 (10) 四、简答题 (11) 五、论述题 (11) 六、计算题 (11)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2) 第三篇组织 (13) 一、单项选择题 (13) 二、不定项选择题 (17) 三、判断说明题 (18) 四、简答题 (18) 五、论述题 (18)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8) 第四篇领导 (19) 一、单项选择题 (19) 二、不定项选择题 (24) 三、判断说明题 (25) 四、简答题 (26) 五、论述题 (26)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26) 第五篇控制 (28) 一、单项选择题 (28) 二、不定项选择题 (30) 三、判断说明题 (30) 四、简答题 (31)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31) 简答题论述题答案从略 (31) 第一篇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载体是() A.管理者 B.技术 C.工作 D.组织 2.管理的对象是() A.管理者 B.被管理者 C.资源 D.组织 3.在组织中,最有潜力、最为重要的资源是() A.人力 B.物力 C.财力 D.信息 4.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的十大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即() A.领导角色、人际角色与信息角色 B.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决策角色 C.人际角色、信息角色与技术角色 D.领导角色、决策角色与技术角色 5.在管理者的技能中,将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是指 () A.技术能力 B.人际能力 C.概念能力 D.决策能力 6.群体行为学派最早的研究活动开始于() A.铁锹试验 B.霍桑试验 C.搬运生铁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7.三川旅行公司刘总经理在总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惊险性旅游 项目与40岁--45岁男性消费者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路线和项目,并进行了前期宣传。因为涉及到与交通管理、保险、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新项目得到正式批准的时间比预期的晚了整整一年,由此丧失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你认为下列那种说法最能概括刘总的管理技能状况?( ) A.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都弱 B.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都强 C.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强,但概念技能弱 D.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强但人际技能弱 8.玛丽在某快餐店当了两年服务员,最近被提升为领班。她极想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成功, 所以去征求曾做过领班工作的一位朋友的意见。这位朋友向她道出了三大成功要素:第一,能理解人,能敞开地和人沟通,能在部门内外和他人一起工作;第二,能理解

统计学_ 贾俊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_第五版

3.1 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个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调查结果如下: B E C C A D C B A E D A C B C D E C E E A D B C C A E D C B B A C D E A B D D C C B C E D B C C B C D A C B C D E C E B B E C C A D C B A E B A C E E A B D D C A D B C C A E D C B C B C E D B C C B C 要求: (1)指出上面的数据属于什么类型。 顺序数据 (2)用Excel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用数据分析——直方图制作: 接收频率 E16 D17 C32 B21 A14 (3)绘制一张条形图,反映评价等级的分布。 用数据分析——直方图制作: (4)绘制评价等级的帕累托图。 逆序排序后,制作累计频数分布表: 接收频数频率(%)累计频率(%) C 32 32 32 B 21 21 53 D 17 17 70 E 16 16 86 A 14 14 100

5101520253035C D B A E 20406080100120 3.2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02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 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 (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1、确定组数: ()lg 40lg() 1.60206111 6.32lg(2)lg 20.30103 n K =+ =+=+=,取k=6 2、确定组距: 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152-87)÷6=10.83,取10 3 (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万元为良好企业,105~115 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中国人大杨光斌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基本知识点:政治的概念以及君权神授观、治国说、权力观、政府活动说、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观;政治的地位与SSP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概况;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的分配。 博弈的政治:博弈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又叫对策论,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使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方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他方的相应行动。政治博弈的要素有局中人(参加者有个人、团体和国家)、资源(人口、财富、声望、说服技巧以及职位等)、对策(基于自己的目标和资源以及分析对手而做出的以赢得机会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计划)、规则、目标(政治博弈中所追求的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等)。类型有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与非零和博弈(参与者的得失不相抵,赢家输家不相抵,博弈的局中人不是完全相互冲突的)。 政治博弈的规则:规则是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宪法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决定则构成了相应的政治机制作为博弈的基本规则,习惯和传统作为被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广泛接受并实践的行为过程与模型也是一种政治规则。规则确定了博弈结果评定、局中人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参与博弈的限制、越轨者应受的处罚,而且规则具有适应性,往往在博弈过程中发生某种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制度主义:即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的含义(政治-经济关系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政体论)2制度变迁的方向(由低级向高级)3变迁方式(阶级斗争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4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和基于此的权力结构,影响了新制度主义对制度重要性的强调)5对于技术与观念的关系,在强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互动,而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6对于制度变迁中个人的作用,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把偏好和信念看作解释变量。 政治权力: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是用来实现利益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则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结构,权力作用方向与方式、权力运行层次、权力运动的时间性、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的三面,决策权力、影响议题设置的权力及偏好形塑。 权威:权力客体对权力主体自愿的服从与支持。权威是比权力更高一级的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而权威对权力客体的安排则被认为是正当的、不应违背的,即权力客体对权威是一种自觉的认同。权威一般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要转化为权威要满足合法律性、实际政绩以及执政者具备合法性的道德因素等条件。 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不愿但由于受到甲的威胁而不得不去做,关键在于权力主体对可信性威胁的运用,保持政治威力。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许诺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的服从。3操纵性权力,潜移默化地全部或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其自觉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即重塑人的态度和信仰,如洗脑、宣传和社会化。4人格性权力,即影响力,权力主体以自己超凡的品质和魅力等人格因素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服从。 政治系统理论: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运用于政治现象分析,将政治体系视为一个履行社会关键职责的系统,是进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体。政治系统一方面有自身的边界,内部有具体的结构,承担着分化了的特定功能,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整体的目标;另一方面政治系统又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机制与文化意识、法律、经济等系统相互作用。政治系统从社会接受输入的支持与要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后向社会输出特定的政策产品,政策产品的执行效果又通过反馈机制再次输入政治系统。也就是说,反馈将输入与输出联接起来使政治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持续过程。图解见杨P8。 精英主义:源于古代能人治国的思想,在19世纪末理论化,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熊彼特等。精英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来都区分为少数据有统治地位的精英与众多被统治的大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不可能的,寡头政治是铁律。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而成为精英,他们统治依靠的并不只是经济资源,军事力量、教士地位和管理专长都可能是其统治的基础。而且,与所谓阶级不同,精英基层是开放的,具有制度化的吐旧纳新的机制。古典的人民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至多拥有选择具体由哪位精英来统治的权利。因而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不过是在竞争环境中由民众定期选择政治精英的方式,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民众难以掌握复杂的政治事务,政党政治也确定了领袖群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政治过程只能是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民众消费政策产品,民众至多有自主选择统治者的能力而已,人民的授权正是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多元主义: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代表人物有拉斯基、达尔等。多元主义认为一元国家观是一种想象,因为国家权力并不是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而是多元分散的,长期占据压倒地位的精英一般也是不存在的。因而,权力是多中心配置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中介团体都在力争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都无法强大到能垄断国家权力,因而权力是由众多自治团体所分享的。国家作为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代表社会利益的政治组织,实际是中立性原则下调和社会利益冲突的均衡器,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且保障其竞争的公正和秩序。因而,国家就是公正的仲裁者,是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和代理人,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多元民主就是由多元的社会自治团体主导政治过程,权力安排实际是利益集团调价还价的结果,政策则是政府调和这些集团冲突的结果,民众通过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广泛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过利益集团式政治也存在着加剧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和使议事日程不正常等问题。 古典主义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政治学都属于古典主义范畴,典型特征是1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2关注对理想社会的描绘3关注政体设计。简而言之,古典主义政治学就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更是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出现于19世纪末的旧制度主义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关注于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描述和设计,其特征为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3制度中心主义与制度决定论,认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对社会带来全局性的好处。 行为主义政治学: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如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等。反对古典主义的价值性研究而主张政治学的科学性。特征,1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强调研究个体行为和态度,关注政治过程的研究2.大量使用科学方法,把资料的量化当作重要目标3.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大量引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4.主张价值祛除,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评价,1个体主义的微观研究视野使人们意识到了个人偏好选择对政治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力的跨学科研究也大大丰富了政治学研究方法,使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源泉2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略制度结构和价值体系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绝对的微观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在反思行为主义中形成的,依然坚持行为主义的个体主义为方法论,而引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命题,认为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由经纪人假设展开的理性选择主义大大提高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性,开启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理解了政治中的自利行为、腐败、政治失败等现实问题并看到个人偏好对于政治的影响,但还是忽视了制度、道德等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制约,而且只关注理论的推敲演绎而缺少经验论证,使用的假设违背常识,得出的一些结论也难说正确。1社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罗。他假定个人是理性的,探求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偏好以及社会作为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即民意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综合人们的偏好,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态势。但实际上,人的活动和选择常受到道德、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某些特定偏好顺序无法排列,这时部分均衡是可能出现的2集体

人大统计学真题

人大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精华版 (03-09) —By fan (声明:这是由fan整理编辑,仅供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e8185106.html,

https://www.doczj.com/doc/e8185106.html, 2009年人大统计学专业课初试题 一、有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未知,但已知方差相等。从第一个总体中抽取n=16的随机 样本,均值为24,方差为64;从第二个总体中抽取n=36的随机样本,均值为20,方差为49。如何检验第一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大于第二个总体的均值? 二、在何种情形下,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不具有无偏性?说出原因并指出解决办法。 三、周期过程cos()t t X A ω?=+,其中频率ω和振幅A 都是常数,而相位?是一个在区间 [-π,π]上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问{t X }是否平稳?说明原因。 四、把一个总体分为三层,各层的权重和预估的比例见下表。待估计的参数为总体比例。如 采用奈曼分层抽样,请说明需要多大的样本容量才能与样本容量为600的无放回简单随 机抽样有相同的估计量方差。(假设各层总体单位数量h N 都充分大,忽略“有限总体校正系数”) 五、与人大出版社21世纪统计学系列教材之《统计学》(第二版)第四章习题第10题是一样 的。 六、若有线性回归模型01 (1,2, ,)t t t y x t n ββε=++=,其中()0t E ε=,222()t t E x εδ=, ()0 ()t s E t s εε=≠,则 (1)该模型是否违背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请简要说明。 (2)如果对该模型进行估计,你会采用什么方法?请说明理由。 七、测试某种安眠药效果,随机选40只白鼠,将其随机分为20对,再随机分为两组。第一 组10对白鼠中每一对的两只分别关在不同的笼中喂养;第二组10对白鼠中每一对的两只关在同一个笼中喂养。每对白鼠中随机抽取一只喂以实验的安眠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点记录每只白鼠的活动情况:吃药后立即记录,吃药后一小时记录,吃药后两小时记

财务管理学(人大版)第七版

财务管理学(人大版)第七版

————————————————————————————————作者:————————————————————————————————日期:

财务管理(焦树培1134201)第一章思考题 1.答题要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比利润最大化目标具有三方面的优点:考虑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克服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股东财富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2)通过企业投资工具模型分析,可以看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判断企业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3)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以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 2.答题要点: (1)激励,把管理层的报酬同其绩效挂钩,促使管理层更加自觉地采取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措施;(2)股东直接干预,持股数量较多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中小股东的代言人,通过与管理层进行协商,对企业的经营提出建议;(3)被解聘的威胁,如果管理层工作严重失误,可能会遭到股东的解聘;(4)被收购的威胁,如果企业被敌意收购,管理层通常会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因此管理层具有较强动力使企业股票价格最大化。 3.答题要点: (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企业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整体财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会得到更有效的满足:(2)股东的财务要求权是“剩余要求权”,是在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满足之后的剩余权益。(3)企业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的组合。(4)对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进行一定的约束。 4.答题要点: (1)财务经理负责投资、筹资、分配和营运资金的管理;(2)财务经理的价值创造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投资活动创造超过成本的现金收入,二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及其他方式筹集能够带来现金增量的资金。 5.答题要点: (1)为企业筹资和投资提供场所;(2)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实现长短期资金的互相转化;(3)金融市场为企业的理财提供相关信息。 6.答题要点: (1)利率由三部分构成: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风险收益;(2)纯利率是指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均衡点利率,通常以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无风险证券利率来代表纯利率;(3)通货膨胀情况下,资金的供应者必然要求提高利率水平来补偿购买力的损失,所以短期无风险证券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4)风险报酬要考虑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风险,他们都会导致利率的增加。 练习题 1.要点: (1)总裁作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总裁下设副总裁,负责不同部门的经营与管理;按业务性质来说,一般需要设置生产、财务、营销、人事等部门,各部门总监直接向副总裁负责。 (2)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可能遇到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正确处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针对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问题,可以通过一套激励、约束与惩罚的机制来协调解决。针对股东与债权人可能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保护性条款惩罚措施来限制股东的不当行为。企业应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价值观,通过为职工提供合理的薪酬、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承担必要的社会公益责任等行为来实现股东财富与社会责任并举。 (3)主要的财务活动: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在筹资时,财务人员应处理好筹资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方式筹资比率的关系,既要保证资金的筹集能满足企业经营与投资所需,还要使筹资成本尽可能低,筹资风险可以掌控;在投资时,要分析不同投资方案的资金流入与流出,以及相关的收益与回收期,应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在收益最大的项目上,同时有应对风险的能力;经营活动中,财务人员需重点考虑如何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分配活动中,财务人员要合理确定利润的分配与留存比例。 (4)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筹资和投资的场所、提供长短期资金转换的场所、提供相关的理财信息。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基金管理公司。 (5)市场利率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三部分: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风险收益。纯利率是指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均衡点利率,通常以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无风险证券利率来代表纯利率;通货膨胀情况下,资金的供应者必然要求提高利率水平来补偿购买力的损失,所以短期无风险证券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风险是影响利率的风险收益因素。 违约风险越高,流动性越差、期限越长都会增加利率水平。违约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债务人无法按时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是资产转化为现金能力的差异,期限风险则是与负债到期日的长短密切相关,到期日越长,债权人承受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风险越大。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政治意识【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一、概念题 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3.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4.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5.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①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理反应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②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理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理要素形成以后的心理结果。当政治心理活动表现为特定的政治态度时,它已不是某一心理要素的单独表现,而是一种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信仰在内系统而且定型的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历年真题

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 (略去管理经济学部分) 一,简答题: 1.说明不同类型决策问题的特点 2.阐述组织设计中部门化的集中主要方式。 3.简述需求层次理论 二,论述题: 论述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机会成本 2.需求弹性 3.风险价值链 4.劳伦茨曲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否矛盾,为什么? 2.简述管理过程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说明权变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意义。 4.简述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有效的组织沟通。 2.试述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中失灵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原理 (略去管理经济学部分) 一,简答题: 1、比较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2、简述水平性组织与扁平化组织这两种结构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采用并行工程法进行新产品开发工作组织的原理和意义(任选其一) 3,推行目标管理法的企业,其控制的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 推进企业变革的领导者,与传统的领导者相比较,他们在管理工作全过程中的行为有什么重要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交叉弹性 2.消费效用 3.隐性成本 4.技术进步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及竞争手段的基本容。 2.简述制约组织结构设计和选择的因素。 3.简述有效信息沟通。 4.说明管理的社会责任。

人民大学统计学在职题库统计综述答案

1中国人民大学接受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考试试题招生专业:统计学 考试科目:统计思想综述 课程代码:123201 考题卷号:1

除不能导致SSE显著减小为止。 逐步回归:结合向前选择和向后剔除,从没有自变量开始,不停向模型中增加自变量,每增加一个自变量就对所有现有的自变量进行考察,若某个自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变得不显著就剔除。如此反复, 直到增加变量不能导致SSE显著减少为止。 五、(20分)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包含趋势、季节成分、随机波动, 适用的预测方法有哪些?对这些方法做检验说明。 可以使用Winter指数平滑模型、引入季节哑变量的多元回归和分解 法等进行预测。 (1)Winter指数平滑模型 包含三个平滑参数,即(取值均在0~1),以及平滑值、趋势项更新、季节项更新、未来第k期的预测值。 L为季节周期的长度,对于季度数据,L=4,对于月份数据,L=12;I为季节调节因子。平滑值消除季节变动,趋势项更新是对趋势值得修正,季节项更新是t期的季节调整因子, 是用于预测的模型。 使用Winter 模型进行预测,要求数据至少是按季度或月份收集的,而且需要有四个以上的季节周期(4年以上的数据)。 使用Winter 模型进行预测,要求数据至少是按季度或月份收集的,

而且需要有四个以上的季节周期(4年以上的数据)。 (2)引入季节哑变量的多元回归 对于以季度记录的数据,引入3个哑变量 ,其中=1(第1季度)或0(其他季度),以此类推,则季节性多元回归模型表示为: 其中b0是常数项,b1是趋势成分的系数,表示趋势给时间序列带来的影响,b2、b3、b4表示每一季度与参照的第1季度的平均差值。(3)分解预测 第1步,确定并分离季节成分。计算季节指数,然后将季节成分从 时间序列中分离出去,即用每一个时间序列观测值除以相应的季节指数以消除季节性。 第2步,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对消除了季节成分的时间序列建立适当的预测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进行预测。 第3步,计算出最后的预测值。用预测值乘以相应的季节指数,得到最终的预测值。

最新中国人大版财务管理学复习资料(全)

《财务管理学》期末复习范围与纲要 第1章总论 1、财务管理概念 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活动可以分为4个方面: (1)筹资引起的;1)筹资活动;财务人员要思考企业需要多少资金,通过什么方式筹资(发行股票还是借钱)内部筹资还是外部筹资?筹资长期资金还是短期资金?成本怎样?(2)投资引起的,投资活动;投资活动划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是指企业投资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上的资金数额,财务人员要思考企业要投资在什么项目上,,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怎样,风险高低怎样? 对外投资:指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或者收购另外企业。财务人员要在各种可能的投资方案中评估选择。 (3)生产经营引起的;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的管理。财务人员要在保证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正常运转,让资金周转起来。财务人员的工作是:思考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管理问题,应收与应付款的催收与偿还问题。其本质是企业现金流的管理问题。 (4)股利分配(利润分配)引起的,企业每个年度应该结算利润,即按规定程序进行利润结算:计算税前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依法纳税-税后利润分配(留存企业和分配股利(股东) 2、企业财务活动 3、企业财务关系 4、财务管理的目标 4-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利润越多代表企业财富增加的就越多,就越接近企业目标 4-2、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认为应为股东创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企业价值最大化,社会至上的股权文化 4-3、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 5、经济周期中的理财策略,P16 6、金融市场环境,P19-22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资金的取得与投放都与金融市场分不开,金融市场发挥着金融中介,调节资金余缺的功能。金融市场分为1:外汇市场,2:资金市场,3:黄金市场。。。资金市场分为:1:货币市场(又分为短期证券市场和短期借贷市场),2:资本市场:(分为长期证券市场(一级,和二级)和长期借贷市场) 为资金融通提供场所促进投资和筹资促进企业生产顺利进行; 促进社会资金合理流动,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805考研真题集

人大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精华版(03- 16)

2016年人大学统计学考研真题(完整版) 1,构造几何分布,标准化的样本空间,取值空间,事件空间。 2,X、Y为随机变量,给出条件分布,对于任意y,E(X|Y<=y) = E(X|Y>y),那么X与Y是否独立?写出详细论证过程。 3,给出联合分布,求条件分布,和条件概率。 4,X与Y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请给出一个充分条件,当X和Y各自服从什么分布时X-Y与X+Y相互独立,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写出详细论证过程。 5,求一个密度函数的方差的极大似然估计,并求它的Fisher信息量。6,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是什么,检测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原理与实际步骤。 7,证明多元回归系数的估计量是无偏估计,是最小方差线性无偏估计。8,多元线性回归,因变量均值与每个自变量间为二次函数关系,根据相互独立的n个样本预测因变量值。

2013年人大805统计学真题 一、证明题:(20分)每题10分 1.袋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a个白球b个 第一步从袋子里取出一个球观察其颜色然后丢掉 第二步从袋子里再取出一个球,若和上一次取出的球颜色不同,则放回,回到第一步;若和上一次取出的球颜色相同,则丢掉,重复第二步。 证明取出的最后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是1/2。 2.证明n维正态随机向量的各分量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是互不相关。 二、简述:(30分)每题10分 1.设昆虫在树叶上产卵数X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而只有树叶上有卵时才能判断是否有昆虫。在又设观察到的虫卵数Y,P(Y=i)=P(X+i|X>0),求P(Y为偶数)和E(Y)。 2. 2n+1个独立同分布样本,分布函数是F(x) 求中位数x(n+1)的分布 3.设走进某商店的顾客数是均值为50的随机变量。又设这些顾客所花的钱数是相互独立、均值为100元的随机变量。再设任一顾客所花的钱数和进入该商店的总人数相互独立。试问该商店一天的平均营业额是多少? 三、已知Y1,……,Y n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均服从。求的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并求他们的均方误差。(25分) 四、X和Y是两个相关的随机变量: 求证var(Y) = E(var(Y|X)) + var(E(Y|X)) 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和应用。(25分) 五、谈谈你对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理解和认识。(25分) 六、一元线性回归中有三个检验:线性相关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以及X的回归系数的检验,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25分)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中国人民大学620学科基础(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620学科基础(管理学)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ANCHINE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doczj.com/doc/e8185106.html,

【资料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620学科基础(管理学)历年真题解析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的高分考生进行编写,此部分内容涵盖了2007年以来,620学科基础中管理学部分的所有真题及其参考答案。 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中国人民大学620学科基础的考试主要是在劳动人事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其中主要还是在公共管理学院的大部分专业,试题一般只有两个部分,简答和论述,共6到7个题目。刚开始的几年,出题基本上以书本为主,试题较简单,但是近三年来,尤其是社会学部分,考察社会调查方法部分逐渐增多,比如2012年这一部分分值接近一半,所以试题难度是逐渐增大,这也给考生增加了难度。在管理学方面,出现了避免猜题的现象,出题的范围更小更细,尤其是2012年的试题。 2.考试题型与分值 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中国人民大学620学科基础社会学主要是两种题型,简答和论述,简答题每个8分,论述每个17分,一共75分。 3.各章节的出题比重 中国人民大学的专业课是没有考试大纲,因此没有重、难点的告知,但大家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各个章节在整个考研中的重要地位。例如,通过看历年真题,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为非重点章节,其他章节都是非常重要,第二章为管理学史,作为非管理学专业考生可以作为了解,笔者也未收录在资料中,希望考生通过书本了解。 4.重要的已考知识点 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很多考点会反复出现,一方面告诉大家这是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家记忆重要知识点,灵活的掌握各种答题方法。对于反复考查的知识点,一定不要局限于答案,而要对答案进行变化,考研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考试,老师不会对一个问题反复让大家背书,因此对于灵活性的要求更高,需要大家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 5.联系热点的出题方式

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中国人民大学第六版)

统计学 一、单选 1、从某高校随机抽出100名学生,调查他们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这研究的统计 量是 A 该校学生的总人数 B 该校学生的月月平均生活费支出 C 该校学生的生活费总支出 D 100名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支出 2、下列变量中,顺序变量是 A职工人数 B产量 C产品等级 D利润总额 3、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某种变量划分为若干层,再从各层中随机抽出一些单位 组成一个样本。这种抽样方式是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系统抽样 4、指出下面陈述中错误的是 A 抽样误差只存在于概率抽样中 B 非抽样误差只存在于非概率抽样中。 C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都存在非抽样误差。 D在普查中存在非抽样误差。 5、展示广告费支出与商品销售量之间是否有某种数量关系,最适合的图形是 A柱形图 B饼图 C线图 D散点图 6、当样本量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宽度 A 随置信水平的增大而减小 B随置信水平的增大而增大 C与置信水平的大小无关 D与置信水平的平方根成反比 7、在检验一个正态总体方差时,使用的分布是 A z分布 B t分布 C X 分布 D F分布 8、指出下面陈述中的错误的是 A 抽样误差可以避免 B 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C 非抽样误差可以避免 D 抽样误差可以控制 9、假设检验中,如果计算出的P值越小,说明检验的结果越 A 真实 B 不真实 C 显著 D 不真实 10、双因素方差分析涉及 自变量 A 一个分类型 B 一个数值型 C 两个分类型 D 两个数值型 二、填空题 1、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经验法则表明,大约有68%的数据分析在( 平均数±一个标准差 )的范围之内 2、对于一组具有单峰分布的数据而言,当数据的m m > 时,可判断数据是 (左偏)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