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_汪琦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_汪琦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_汪琦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_汪琦

○汪 琦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

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协整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从而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

[关键词] 美国 服务业 技术创新 贸易竞争优势 互动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6)1-0027-06

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互动的机制

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实践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即: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效应[1]。

首先,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提高了产品(服务)的性能和质量,加大了产品(服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却降低了成本,从而是一国产业获得或维系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当一国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国际贸易时,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垄断性优势并据此改变市场结构,使企业获得巨额垄断性利润,这既成为进一步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又由于巨大的贸易收益和拓展的海外市场为技术创新领先国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资金、人才和市场优势,形成技术创新与贸易出口的相互加强效应。其次,伴随国际贸易的

收稿日期:2005.11.06

作者简介:汪琦,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315000。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既能刺激初始创新国的再创新意识,也因为模仿竞争的扩大而加强了初始创新国的创新压力,这种创新不管是产品(服务)的创新还是工艺创新,又对竞争优势的维持和加强形成了正反馈效应。再次,国际贸易会借助进口国的市场反馈促进产品(服务)输出国的技术改进,或带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活动,这种国外用户的信息传递、技术要求是促使出口商减少重复研发、获取最新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

贸易竞争优势的演变

1.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高技术化和软化,美国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领域内的技术创新更是独树一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其他生产性专业服务等行业基本上经过了一个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

27

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浪潮。1990年到2001年,金融中介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创新率分别是50%和60%,远超过了同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平均水平。

由于产业的研发(R&D)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点和根本保证,世界各国都将研发投入作为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投资,所以R&D经费投入也成为评价一国或产业技术创新的首选核心指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的R&D投入远高于同期国内农矿业和其他制造业的R&D 投入,也远远高于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的技术R&D投入(见表1、表2)。

表1 1981—2001年美国服务业和其他国内主要产业累积R&D资金投入统计(以购买力核算) 单位:百万美元

服务业电子信息业办公设备及

计算机制造

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汽车业化工

累积投入额442210282314207326356522185713221351301734

年均增长率(%)22.448.466.781.6810.077.96.0

资料来源:OE CD,Analyti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D Database,Science&Engineening indicators数据整理

表2 美国服务业R&D经费投入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以购买力核算) 单位:百万美元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美国18151906247223374905671474467844105121403020793欧盟14441656188520912261264543834400509056105920日本548594627761882880913960112713611670 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合计 美国28446289332646823288278662695830964428845706368564442210欧盟6466772182488307.486698278.49903.610868.21319214352109330日本1654197920372043191521021154.12060.11800.11479.428546.7 资料来源:OE CD,Analyti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D Database,Science&Engineening indicators数据整理

由表1可见,1981—2001年20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经费投入额为4422.1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同期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的1.56倍、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的2.13倍、航空航天业的1.24倍、精密仪器业的2.38倍、汽车工业的1.99倍、化工业的1.46倍。同期,美国服务业年均R&D经费投入增长率为22.44%,而电子信息产业为8.46%、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为6.78%、航空航天业为1.68%、精密仪器业为10.07%、汽车工业为7.9%、化工业为6.0%。可见,美国服务业近20年来R&D经费投入的增长率是其他行业的两倍以上。由表2可见,从美国服务业R&D经费投入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可看出:1981年到2001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投入是欧盟的4.04倍,是日本的15.09倍。美国服务业R&D年增长率为22.44%,而欧盟为12.9%,日本仅为7.46%。可见,美国服务业技术R&D投入远远高于欧盟和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从时间上分析,美国服务业技术R&D投入与欧盟和日本的差距是逐年拉大的。1981年,美国对服务业的R&D资金投入只比欧盟多37.1亿美元、比日本多126.7亿美元;是欧盟的1.26倍、日本的3.31倍。以后这种差距逐年扩大,到2001年,美国对服务业的R&D资金投入比欧盟多542.1亿美元、比日本多达670.8亿美元;是欧盟的4.77倍、是日本的46.34倍。可见,技术R&D 投入的较大差距是造成美国服务业相比欧盟和日本服务业技术创新多的重要原因,从而也是拉大它们服务业整体技术水平差距和贸易竞争优势差别的根本原因。

2.美国服务业贸易竞争优势的演变

测度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指标是较多的,比

28

较常见的有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2]。显性比较优势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它可用公式表示为:RCA ik=(X ik/ X i)/(W k/W),其中,RCA 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 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 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W 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 CA 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贸易优势, RC A ik小于1,说明该国该类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根据这两个指标,可以计算出美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指数。

由表3可见:美国服务业的TC指数连年大于0,而RC A指数连年大于1,这两个指标都显示出美国服务贸易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相比之下,美国其他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并不乐观。从农业看, TC指数由1989年的0.2下降到2003年的-0.01, R CA指数在1.02~1.22之间,且基本呈下降趋势,反映了美国农业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转变为基本上呈极微弱的优势或劣势(有中性特征)。美国服装业、纺织业和钢铁业等传统产业的TC指数都为负,RCA指数都小于0.5,呈现出较大的竞争劣势,而这几大产业也是美国技术R&D投入最少和劳动效率低的产业。美国汽车业TC指数在-0.33到-0.45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劣势,R CA指数在0.85到1.01间,也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化工业的TC指数在-0.06到0.27间,大多数年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2和2003年甚至有微弱的劣势。从办公设备及通信信息产业看:TC指数数在-0.1到-0.23之间,具有竞争劣势,而RC A指数在1.0到1.44之间,这说明,如果不考虑进口,该产业还是具有较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明显是逐年减小的。综合上述各产业竞争优势的概况可看出,服务业是目前美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

表3 美国服务业TC指数和RCA指数

与国内其他制造业的比较

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农业

T C0.200.190.170.200.11-0.010.01-0.01

RC A1.221.171.171.201.051.021.071.07钢铁

T C-0.48-0.39-0.50-0.45-0.47-0.50-0.43-0.34

RC A0.270.360.270.330.340.360.380.39化工

T C0.260.270.200.190.150.060.01-0.06

RC A1.171.181.141.121.121.111.161.12汽车

T C-0.34-0.36-0.42-0.35-0.31-0.42-0.45-0.45

RC A0.850.901.011.000.990.930.940.99

办公及

通信设备

T C-0.15-0.11-0.17-0.18-0.12-0.17-0.15-0.23

RC A1.121.441.391.431.391.311.291.00

纺织业

T C-0.19-0.13-0.19-0.17-0.15-0.20-0.19-0.25

RC A0.390.430.430.420.500.550.590.53服装

T C-0.84-0.79-0.76-0.72-0.71-0.75-0.81-0.85

RC A0.190.240.310.120.140.370.300.20

服务业

T C0.140.190.210.210.210.170.150.15

RC A1.361.371.321.351.311.391.381.47

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195804.html, stat ict ics数据整理

表4 欧盟、日本服务业TC指数和RCA指数

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

日本

T C-0.31-0.32-0.32-0.3-0.28-0.24-0.23-0.21

RC A0.730.640.630.720.780.680.750.72

欧盟

T C0.020.020.010.010.020.010.010.01

RC A1.101.081.091.041.041.081.111.11

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195804.html, stat ict ics数据整理

从欧盟和日本服务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比较看(见表4),日本服务业贸易的TC值在-0.32到-0.21间,RCA值在0.63到0.78间,两项指标都说明日本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劣势。从欧盟看,TC值在0.01到0.02间,RC A指数为1.04到1.11间,说明欧盟的服务业竞争优势接近中性特征,该类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贸易主要是品种交换,产业内贸易多。由此可见,美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强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随着产业结构的软化,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所以,推进服务领域的创新是改善未来经济表现的关键因素。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反映了该国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的国家竞争优势。

29

美国能站在服务业的制高点上,获得并维持服务业贸易竞争优势,是否与对服务业的技术R&D投入有关,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和R&D投入?本文在下面将通过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

优势的互动之分析

1.数据的选取和变量处理

本文用贸易显性优势指数(见表5)来反映美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通过(R&D)经费投入反映技术创新状况。但由于(R&D)经费投入是一个绝对额的形式,而贸易显性优势指数是指数形式,为了实证的方便,借鉴贸易显性优势指数的内涵,求出R&D投入的“显性优势指数”,即:R CA Rik= (R Rik/R Ri)/(W R k/W R),式中:RCA R ik代表i国在k 类商品上R&D投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 Rik为i 国对k类产业的R&D投入,R Ri表示i国所有产业的R&D投入,W R k表示世界k类产业的R&D投入,W R表示世界所有产业的R&D投入总额。RC A R ik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产业的R&D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RCA Rik越大,则优势越明显, RC A R ik小于1,则相反。由表5可见,美国服务业的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一直远远大于1,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服务业的R&D投入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明显的优势。

表5 美国服务业R&D经费投入的“显性优势指数”

年份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美国1.311.361.501.481.551.351.331.471.671.87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美国2.021.881.811.761.651.511.521.691.721.82 资料来源:根据OECD,Analyti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D Database,Science&En gineening indicators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2.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81年到2000年间美国的服务业贸易竞争显性优势指数和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进行分析。由于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以保证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的,具有渐进的正态分布。但多数时间经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其做线性回归时可能产生所谓的“伪回归”。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差分,用差分后的序列建模,但差分往往使数据中包含的长期调整信息丢失,忽略了变量水平之中包含的信息。而协整分析把时间序列分析中短期动态模型和长期均衡模型的优点结合起来,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3]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作检验,只有变量在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也都是不平稳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由于涉及到的变量都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如果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反映了所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经济意义上,这种协整关系的存在便可以通过其他变量的变化来影响另一变量的变化。

(2)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协整检验存在两种主要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建立基于最大特征值的似比统计量λ-max来判别变量“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与“贸易显性优势指数”间的协整关系。在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

30

协整关系之前,还要确定每个VAR模型的最优滞

后期,本文对最优滞后期的选择根据无约束的

VAR模型的残差分析来确定,检验结果见表7。

表6 美国服务业“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与“贸易显性优势指数”时间序列平稳性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行业变量ADF检验值检验类型临界值结 论D.W.值

美国服务业R&D投入

显性优势

指数(X)

贸易显性

优势指数

(Y)

X0.414616(c,t,3)-1.9642不平稳2.0536

■X-2.7239(c,t,3)-3.7611不平稳1.6577

■2X-3.000(c,t,3)-1.9677平 稳1.8505

Y-3.0337(c,t,3)-3.8572不平稳2.0511

■Y-2.7013(c,t,3)-3.0521不平稳2.0060

■2Y-4.6581(c,t,3)-3.0659平 稳2.1755

注:(1)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2)表中的临界值是由Mackinnon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采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表7 协整检验表

行业检验变量特征值零假设(H0)备择假设(H1)似然比临界值结果

美国服务业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X)0.905987R=0R=151.5261130.45贸易显性优势指数(Y)0.657249R<=1R=216.0612716.26

有一个

协整关系

注:(1)本表所有统计结果均由Eviews3.1软件计算得出,R代表协整向量个数;(2)表中的临界值采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表中两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为(括号中数字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美国服务业协整方程:

Y=0.4516X-0.0003T-2.1627

(0.12643)(0.00341)

(3)格兰杰因果检验。由协整检验结果知道, 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与贸易显性优势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由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增大带来贸易显性优势指数的增加,还是贸易显性优势指数增加导致了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的增大”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1969)和Sims (1972)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该检验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否则,称为“非格兰杰原因”。同时, 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在存在协整性的前提下,为了使推断更有效,需要引入误差修正项,则检验模型为:

y1=c+∑

p

j=1

αi y t-i+∑

q

j=1

βj x t-j+γEC t-1+εt(1)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格兰杰原因,即H0:β1=β2=…=βq=0,检验统计量为:

F=

(RSS R-RSS U)q

RSS U(T-p-q-1)

∶F(q,T-p-q-1)(2)其中RSS R是限制性变量βj=0(j=1,2,…,q)时(1)式OLS估计的残差平方和;R SS U是非限制方程式(1)OL S估计的残差平方和;p和q分别为y和x的滞后阶数,以赤池信息准则(AI C)来确定(先定p,再定q);T为样本容量。其中EC i为误差修正项(即协整方程中的回归残差项u i),检验的零假设和

31

检验统计量不变。美国服务业R&D投入显性优势指数与贸易显性优势指数的格兰杰检验结果见表8。

表8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行业检验变量滞后期F-统计值P-Value结论

美国服务业

Y不是X的

Granger原因

518.80280.00699

Y是X

的原因X不是Y的

Granger原因

58.295190.03092

X是Y

的原因注:表中的滞后阶数是经过反复筛选后得到的最优值(4)结论。根据表8中的结果,美国研发优势

与贸易竞争优势之间确实存在双方向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美国服务业大量的R&D投入和明显的R&D投入显性优势,是其保证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基点,从而也是其服务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反过来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了下一轮的技术创新,实现了持续创新与持续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这是美国至今还能超越欧盟诸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而保持服务业最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贸易竞争优势不容乐观(如表9)。

表9 1990—2004年我国服务业的TC和RCA指数

年份198919901991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3 TC0.110.170.27-0.010.02-0.04-0.05-0.09-0.08-0.08 RCA0.450.460.480.490.620.630.580.570.560.50 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195804.html,数据整理

由表9可知,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服务业市场的保护和封闭,服务业进口很少。所以, TC指数为正,但这并不代表我国服务业就具有向外拓展的贸易竞争优势,因为RC A指数远远小于1,说明我国服务业贸易具有较大的竞争劣势,根本不具备向外拓展市场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的逐步放开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对我国的冲击,我国服务业TC 指数开始连年为负,而RC A值依然多年远远小于1,说明我国服务业在承受更多国外服务业竞争冲击的同时,本身却因为缺乏创新和竞争力而无力向海外拓展市场。我国服务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局面,关键还在于技术创新的不足带来的服务业技术含量低、服务品种少、成本高,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等先进国家竞争。为防止我国服务业贸易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陷入不良的衰退性循环,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大对服务业的R&D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并把竞争优势转化为进一步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实现良性循环。

注释:

[1]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文献不多,本文论述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机制主要参考: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美〕G.M.格罗斯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G.M.Gross man,Helpman.Trade,Known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517~526; Haque,I.,ed.Trade,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Was hington,D.C.:World Bank,1995

[2]TC值取值范围为-1到1间。TC值越大,则该产品竞争力越强。

[3]计量方法主要参考: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曹晓蕾)

3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为外 部经济、社会资本、创新和创新网络四个方面。 [关键词]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创新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 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产业空 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 的社会经济网络。 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空间集聚特征: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大量企业在空间的汇集,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被共同“锁定”在一定区域,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具有 较强的地域相关性。2.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产业链及其服务性机构、行业组织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形 成了社会化分工网络。3.根植性特征:所谓根植性是指通过集体性组织来建立 信任和承诺,使得不同利益各方协同作用,从而获得好处,同时保持高度的灵 活性。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产业家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并形 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特殊黏合剂,使众多产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 新环境,又使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4.网络创新特征: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和辅 助机构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 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 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持续 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于产 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 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 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产业的 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 体营销优势。 (1)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形成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从原材料到人才的低成本供给。如大批量购买 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建 立区位品牌,使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借助集群的整体品牌效用获得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 (2)范围经济优势。外部范围经济是由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由于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往往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同时利用 自身的技能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许多小企业中,企业之间再通过建

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来源解析

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技术创新经典案例讲解

产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案例1:曼哈顿计划 主题:目标明确,集中财力物力,创新突破。 案例:1939-1940年,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德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在研究核裂变,并想制造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和军界正式大量拨款研制原子弹,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1942年费米(E.Fermi)在芝加哥的研究小组建造的反应堆取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控制住了从原子核释放出来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1942年,美国建造了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任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为实验室主任。计划先后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1.燃料使用的效率问题—利用反射层提高效率; 2.起爆问题--采用内德迈耶的“内爆”法。 3.铀的提纯问题。铀235的天然含量很低,因此采用从铀238中分离的办法,成本很高。后来发现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裂变材料,钚是铀238嬗变来的,因此,将分离铀235剩下的大量铀238制造钚。1943年8月,玻尔到了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7月16日,美国“三一计划”――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巨大。 点评:美国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就成功试制了原子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批最优秀的欧洲科学家由于受到希特勒的迫害,逃亡美国,使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二是美国政府迫于战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人力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明确——制造原子弹。对于带有应用目标的计划,必须目标明确。 案例2:化工工业的创新 主题: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产生重大创新。 案例:化学工业常常被称为是第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从最初的与纺织行业结合紧密的无机化学的发展,到首先是煤焦油派生物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大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而导致碳氢化合物化学的重大突破,大量的创新迅速出现了:聚苯乙烯、有机玻璃、PVC、聚乙烯、合成橡胶、尼龙和所有的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是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内完成的。 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nylo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30年杜邦研究实验室从严格合成的材料中第一次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纤维,被称为人造丝,通过4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完全合成了实用的合成纤维,到1938年正式宣布这项发明,定名为“尼龙”,并与1939年开始投产。由于它强度大、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车轮胎用衬布、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11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10年25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指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相互之间具有竞合关系,且共享基础设施。和企业集中在一起还包括各种相关机构如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作用。 马歇尔认为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因此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聚,这样可以获得其他企业没有的优势,这些使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拥有了集聚优势。为获得外部经济而集聚在一起就是集群产生的动力。韦伯从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并认为大量集聚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动力。威廉姆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说明了集群的产生,集群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最优效率的经济组织。克鲁格曼从规模报酬递增方面说明了企业集聚的原因。波特指出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使钻石模型的要素得到更好的发挥。Best (1999)认为产业集群存在四种主要动力: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产业 产业集群的 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于树江 博士 刘静霞 李艳双(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300130)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07000121),河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HB2009WT6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把集群原有的生产要素转变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本文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成以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竞争优势 集群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 定结构,这就是主体动力机制。 国内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不同的集群提出不同的动力机制。鲁桃珍(2007)在对湖南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地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是政府和市场,政府要为集群发展创造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集群发展。市场的推动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另一要素,它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和中小企业集中来发挥作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率,集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经济(共享基础实施或其他公共支出),促进集群发展。候志茹(2008)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由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组成。内源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外部经济、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外源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 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包括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低交易费用,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市场推动,社会资本与网络,集群技术创新等。但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集群产生后,其作用逐渐消失,随着集群发展,政府、集群网络和集群创新的作用不断地稳定并且具有规律性。政府的职能由为集群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投资转变成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帮助企业融资,协调集 群内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集群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的血缘关系发展到以地缘、业缘更大范围的网络关系,分散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和沟通,同时集群内知识传播更加迅速,隐性知识也被大多数人了解了。网络中的中介结构和科研机构等机构组织,共同形成了集群的创新环境,而集群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某个产业集群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产业集群或其他组织结构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成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源,专业市场,区域创新能力等。 在产业集群内,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共用基础设施,由于地理接近而减少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使企业间建立了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从而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合约降低了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随时调整员工数量和结构,减少了工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之间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扩散,扩大了企业的信息流。以上这些的存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集群具有生产成本竞争优势。在集群内,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使企业满足了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顾客认为该产品有别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进而形成对该产品的依赖,这样产品的价格弹性就不明显,能够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同时为竞争对手设置产业进入障碍。 产业集群形成自己的区域品牌,调动 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 产业观察Estate Observation

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流程图 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学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目录 1基本内容 1.1作者 1.2竞争力量三种战略 1.3钻石体系 编辑本段 基本内容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1]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

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 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通过对竞争优势相关文献的查阅,竞争优势理论大体可以分为S-C-P梅森-贝恩范式(E.S.Masson,1939/1949;J.S.Bain,1959)、波特产业结构分系方法(Porter,1985)、Wernerfelt(1984)和Barney (1986)等人的资源基础论、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90)和Gary.Hamel(1990)等人的和核心能力理论、teece(1997)等人的动态能力理论以及后来以Grant、Spender和野中郁次郎等人为代表的企 业知识基础论。我国学者李政(2005)将企业竞争优势分为外生论和内生论两个阶段;陈泽明、芮 明杰(2006)将其分为环境论、能力论、资源论三类,并厘清了三者的关系。结合相关文献,本文 将竞争优势理论分为结构论和能力论。 作者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 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 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热潮。他还是世界各地很多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的顾问。他先后获得过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现在为止,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 竞争力量三种战略 波特对于竞争战略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五种竞争力量”——分析产业环境的结构化方法就是他的杰出思想(参见SWOT分析);他更具影响的贡献是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明确地提 出了三种通用战略。 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1、总 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有地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1、总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它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该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这个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优势,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或许也可能要求产品的设计要便于制造生产,易于保持一个较宽的相关产品线以分散固定成本,以及为建立起批量而对所有主要顾客群进行服务。 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

最新整理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情况汇报.docx

最新整理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情况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联创电声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原第四机械。工业部于1966年从七三四厂搬迁部分生产能力在组建的三线军工企业国营红声器材厂改制而成,专业从事电声器件和防护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军工防护、电声产品的骨干企业,20xx年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资金6000万元,员工2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37人。主要产品为轻型保护头盔、通信帽和送受话器组,已在海、陆、空各军种,中航613所、昌飞公司,武汉中元公司、xxx海格公司、北方联创通信公司等国内主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得到广泛运用,作为通信、防护设备的配套电声器件。 公司于1997年通过了GJB546军标线认证,20xx年获得三级保密证书;20xx年获得军工电子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xx年首批通过军用电子元器件承研承制单位资格审查;20xx年通过GJB9001B-20xx认证;20xx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xx年获得载人航天工程科研生产单位资格证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公司管理体系。 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近三年获得省重点新产品计划15项,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2项,吉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县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申请专利9项,已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6项。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公司十分重视科研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及科研经费的支持,近三年共投入研发经费1825万元,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1人次,现有研发人员37名,占职工总数的18.41%,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本科学历11人。 在研发机构建设上,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设有产品设计部、工艺工程部、项目管理部、新品试制部,配备有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电声测试仪、三坐标测量仪等设备用于研发;先后与南昌大学、师范大学等院校进行合作,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在人才培养上,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每年都招聘一批大学生充实技术队伍,同时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邀请行业专家来公司举办专题技术讲座,让技术人员了解行业内最新技术动态和知识。 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美国在科技创新体系上值得借鉴的做法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政府仅进行必要的干预。市场是企业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主要机制。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企业研究和开发活动,只负责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的基础性研究和国防研究的推动工作。 美国非常重视市场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全社会的资源配臵主要由市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来调节(例如,80年代《技术创新法》、《技术转让法》,90年代《信息法》)。美国不主张制定国家产业发展政策(Porter,1991),不存在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也不主张制定倾向性的科技政策,而主张科技发展方向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政府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美国政府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从供给、需求和环境保障几个方面上来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些措施强调资助基础科学以推动创新。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税收政策(包括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国防工业都推动了创新活动。 美国借鉴日本的政策,对企业的实验研究费制定了相应的税制优惠政策,形成一个永久性的制度。美国也是世界上通过政府技术采购对创新进行扶持和推动最成功的范例之一。1761年第一部《联邦采购法》的颁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政府采购每年要花费几千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航天局等部门对高新技术产品定货价格比国外产品高许多。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对高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尖端高科技出口采取封锁或限制政策,限制国外企业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例如国会严格审议了联想对IBM 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案。专利制度是美国政府用来刺激科技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措施。1972年的“技术评估法”,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等都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的国家,法规允许中小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进行研究并取得专利权,鼓励将知识产权注册给中小企业,要求国家实验室促进成果向企业转移,拿出部分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研究,允许企业使用国家实验室等等。在股票市场上还开辟了NASDAQ市场,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美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基础研究,不参与应用性研究,努力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以支持技术产业化。许多重大科技发明以及产品创新来源于科技人员创业激情与风险投资基金完美结合,这是当今世界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完美结合的典范。美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逐年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左右,80年代前,联邦政府支出的科研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额的比例为50-60%。联邦政府2/3的科研经费通过合同分配给工业企业和大学所属的科研单位。为了促进“加速创新”,对由各个政府机关分配的研究开发预算的3%进行再分配,促进高风险研究;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0%用于研究。美国今天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冷战期间政府对国防科技的主导作用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美国航天登月计划积累的科技成果也对后来的信息技术发展起到关键促进作用。 在创新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针对面向科学及工学领域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的企业及个人,对其所筹款项实施减免税制度;将成年硕士教育及培训制度向所有州立大学扩展;向学生提供衔接研究和应用的创新学习机会;针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摘要:本文对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进行了浅显的讲解,同时简单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阐明了技术创新是当下中国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一定的措施以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中国经济发展 1.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 1.1技术创新 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新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突出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力争到202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一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达60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3个,省级新产品15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导产业装备总体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 四、主要推进措施 1)是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平台。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在合作企业设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2)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层次高、规模大的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寻求合作机缘,让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县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把高校、科研院所请进来。 3)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吸收风险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引资,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能力。 4)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培养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借鉴美国对中心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解读

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 日期: 2010-3-30 17:40:03浏览: 14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作者: 佚名 摘要:企业创新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立法支持、财政与税收支持以及创新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尤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凸显了一定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计划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图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 (一立法支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立法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联邦技术转移法》、《专利法》、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方案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调查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广东省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 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余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与西方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广东产业集群除了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外,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很多集群带普遍存在大集群小企业的现象,缺乏"领头羊"。 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底,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在珠三角推动"支持中国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国际示范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已确定为佛山。该项目旨在将联合国的全球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引入珠三角,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接,用金融资本和创新技术等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珠三角产业集群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适应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支持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分析"的课题形式,对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将就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展开评估和分析。 课题组希望通过权威专家的严谨分析与科学评估后,能出具一套全面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使广东产业集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长期的、永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投资与决策指导意义的“产业集群投资风向标”。 二、组织架构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doc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