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浅析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word版本 (3页)

【2018-2019】浅析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word版本 (3页)

【2018-2019】浅析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word版本 (3页)

【2018-2019】浅析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浅析法的人性基础———中西方人性观思想比较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

( 一) 孟子最早提出性本善一说

我国古代人人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这个观点影响了大多数人对于我国古代人性思想的第一印象和主观判断,很多人往往颇为一致性的认为中国古代对于人性观的认识就是主张性本善的,

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历来有之,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人

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由此可见,他

是主张性善说的。而在此之前的孔子对于人性的善恶并没有明确的观点表达,

在《论语》上,最多也只是看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的表述,可见即使是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学派也并不是历来即支持性

本善的哲学理论,甚至性善论本身在提出以后也遭受过人们诸多的质疑。而在

孟子提出了此主张以后,影响确实极为深远,在我国古代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性善的人性观曾占据主流,这对于我国古代社会里人的价值理念和自我

认知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 二)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

然而,在我国古代认为人性本恶的先圣哲人也不乏少数,荀子及其学生韩非子

便是主张这一说法的代表。荀子一度鲜明地指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绳墨之起,为不直也。

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他认为礼仪的功能和圣人的出现都是为了应对人

性中的恶。韩非子作为我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

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法家思想一度成为我

国封建时期强国兴邦的主流学说,但自秦亡以后,儒家思想长久以来占了上风。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与做人成为许多儒生文人毕生的追求,这和中国人性观里的追求和实现个人至善的思想是一致的。可见,儒家以及受

其引导的东方文明主流思想长期以来还是以认为人人生来性本善为主。

二、西方传统文化里的人性观

( 一) 早期西方先哲的人性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