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00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0000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0000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0000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分类号: I207.41

单位代码: 10719

学号: 12016001

密级:

论文题目: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论文作者:刘磊Array指导教师、职称:孙鸿亮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论文日期:二零一五年四月

创新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延安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延安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刘磊指导老师孙鸿亮教授

摘要: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服饰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风俗嬗变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它往往率先而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时代风貌以及审美心理。

本文以唐代小说服饰描写为研究对象,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冠、衣服、鞋、妆饰四个方面简要陈述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概况。第二章从唐代小说中人物的服色,首服,首饰的描写入手,并结合唐代的冠服制度,探讨其服饰描写所蕴含的礼制文化特色。第三章从唐代小说中对扬州毡帽、浑脱帽、席帽这三种胡帽、胡靴、半臂和袴褶服饰的描述,揭示外来文化对唐代服饰的影响。第四章主要针对唐代小说中出现的女着男装、长裙色彩艳丽以及襕袍衫、缺胯衫和裙、衫、帔,高髻的盛行这诸多现象的描述,探究唐人的审美风尚。

唐代小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包罗万象的状况。唐代小说作家虽意不在记述服饰,但其在叙述故事情节时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无疑为我们研究唐代服饰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

关键词:唐代小说;服饰描写;文化意蕴

Tang Dynasty costumes depict the novel and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s

Abstract

The costumes are elements of human life, but also a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Clothing culture, in some ways, is one of the factors cultural customs certain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most active period, it tends to take the lead and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prevailing social system, modern style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this pap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novel costumes for the study,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crown, clothes, shoes, make-up four novels in the Tang Dynasty costumes brief statement describing profile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ang Dynasty clothing color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first served, starting describe jewelry and Costume combined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to explore the clothing description implied ritual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novel from the Tang Dynasty Yangzhou hat, muddy hat, I describe these three Hu cap hat, Hu boots, half-arms and hakama pleated dress, reveal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on the Tang Dynasty costumes. Chapter Four women with men was seen for the Tang Dynasty novel, colorful dress and gown gown, lack of hip-shirt and skirt, shirt, cape, buns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of this phenomenon are many, explore aesthetic fashion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novel is a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you can see the entire society encompassing situation. Although Tang Dynasty writer is not intended to describe clothing, but its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arrative costumes storyline,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historical data for us to study the Tang Dynasty costumes.

Graduate:liulei(major: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irected by:Prof.sunhongliang Keywords:Tang Dynasty novel; clothing description; Cultural Implications

目录

引言……………………………………………………………………………………

一、唐代小说服饰描写概述……………………………………………………………(一)冠…………………………………………………………………………………(二)衣服………………………………………………………………………………(三)鞋…………………………………………………………………………………(四)妆饰………………………………………………………………………………

二、唐代小说服饰描写与礼制文化

(一)服色………………………………………………………………………………(二)首服………………………………………………………………………………(三)首饰………………………………………………………………………………

三、唐代小说服饰描写与外来文化

(一)胡髻…………………………………………………………………………………(二)胡帽…………………………………………………………………………………(三)胡靴…………………………………………………………………………………(四)半臂…………………………………………………………………………………(五)袴褶…………………………………………………………………………………

四、唐代小说服饰描写与审美风尚

(一)自由开放……………………………………………………………………………(二)色彩丰富……………………………………………………………………………(三)崇尚新奇……………………………………………………………………………参考文献………………………………………………………………………………

后记……………………………………………………………………………………

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引言

衣冠服饰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要素,又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故而,服饰在作为物质产品发挥着遮身暖体作用的同时,还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礼仪和审美心态。据周天的《中国服饰简史》一书关于服饰的审美观知,审美观对于服饰的改造和进步方面意义重大,不能忽视审美观的影响。据上可知,服饰不仅具有御寒的功能意义,还能反映社会状况和时人的审美观念。因而,服饰是一个时代最外在的文化符号。

服饰是展现人物风貌的一面镜子,唐代小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开始有意识的运用简笔点染的艺术手法来描摹人物服饰,用以揭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刻画人物性格。唐代小说的服饰描写,为我们认识唐代社会文化和审美风尚保留了大量资料,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

目前,学界利用唐代小说中服饰进行专门性、系统化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很丰富,但是仍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关注。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于唐代服饰的研究多隶属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整体性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上海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于1981年出版了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位于北京的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周锡保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袁杰英先生《中国历代服饰史》于1990年,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研究著作多从服饰史的角度出发,但在论述唐代服饰时,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内容。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阐述唐代服饰演变发展的历史时,曾引用《唐国史补》说明唐末幞头的形制;还引用《大唐新语》来分析唐代女子首服:羃羅、帷帽、胡帽和露髻出行的变化发展过程。又,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隋、唐服饰”一章中,充分借助《仙传拾遗》、《本事诗》等唐代小说探讨女子服饰文化。再有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则引用《霍小玉传》、《酉阳杂俎》等来解说唐代的帔帛、胡服、女着男装的使用情况以及妇女面妆等文化现象。而李斌城、李锦秀等人在《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运用唐代笔记小说论述唐代的服饰种类,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在朱和平的《中国服饰史稿》一书揭示了唐前期女子喜着窄小衣袖,好胡服的文化现象。

以上论著对唐代小说中服饰的引用,一方面反映了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丰富

性,有首服胡帽、幞头,女子帔帛、妆饰,女着男装等,当然,这些论述对唐代小说中服饰的发掘和利用毕竟有限,无法述及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全貌。另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唐代小说服饰在服饰史的完善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因而,研究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楼惠珍等人的专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分析唐代笔记小说《枕中记》中卢生的服饰描写,反映了其身份和地位的前后变化。这表明服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功用。同样,颜湘君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以历代小说中的人物服饰描写为研究对象,探究服饰描写作为一种展现人物风貌的艺术手法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从这两条文献看出唐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功不可没。

代表性学术学位论文有:黄正建的《从小说<游仙窟>看唐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通过分析《游仙窟》中人物的服饰,表明其服饰描写是对唐前期社会服饰的真实描述,从而说明唐人衣食住行情况。例如“袍袴”指穿男装的侍女。又《外来文化对魏晋隋唐服饰民俗的影响》引唐张鷟《朝野金载》中唐代太尉长孙无忌用黑羊毛制成的毡帽,风行一时的记载,说明唐人对外界事物的传入,并非直接攫取,一般都有所改变,以适合自己。而浑脱帽一般用皮制成囊形或锥形帽,原称“毡帽”形似笠帽,西域人多戴,后传入中原被改造而流行。孙机在《唐代妇女的服装和化妆》文章开头就引用唐代小说,说明唐代妇女无论贵贱皆衣裙、衫、帔,而且,服饰颜色亮丽。这在高扬的《唐代妇女服饰述略》中也能找到相关载录。这些研究成果对研究本课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岳聪《从唐五代笔记小说看唐人文化特色》一文,把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服饰描写作为重要文献资料来探讨唐人文化特色,涉及唐代服饰的各个层面,内容十分丰富,揭示了唐代服饰多样化、开放性和色彩化的特点;高蕾《唐代小说服饰描写初探》,以《太平广记》为范围,选取首饰、衣着、足衣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史料、考古等文献资料进行历史考证,分析唐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探讨其背后的时尚、风俗,并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唐代小说服饰描写的意义和价值。

从论著到学位论文,可见,学界对于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研究,不断深入、全面,有从史料价值出发,文化特色入手,也有从文学角度探讨;但仍有不足,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研究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多多少少利用了唐代小说类文献,但是

系统性不足。本文将在吸收借鉴前人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疏理唐代小说中有关服饰描写,并参照史料、壁画等有关唐代服饰的记载,从礼制文化、外来文化、审美风尚三个方面来阐述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文化意蕴。

具体来讲,文章将从四部分入手:第一部分从冠,衣服,鞋,妆饰这四个方面来陈述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概况,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特色;第二部分主要挑选唐代小说中服饰的颜色,首服,首饰的描写作为研究对象,并参照唐代的冠服制度,来说明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所蕴含的礼制文化特色;第三部分主要从外来发髻和胡帽,胡靴,胡服的角度来揭示外来文化对唐代服饰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唐代小说中出现的女着男装、长裙色彩艳丽以及款式新颖的襕衫、襕袍、缺胯衫和女子服饰裙、衫、帔的统一、高髻的盛行这诸多现象的描述,探究唐人的审美风尚。

关于唐代小说中服饰的研究大多从服饰史的角度,或从文学艺术方面入手,从文化方面探究的文章并不多,因而,本人在全面阅读《太平广记》唐代小说服饰描写的内容,结合《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等正史和壁画中服饰记载,从礼制文化,外来文化和审美风尚三个角度论述唐代小说服饰描写的文化意蕴。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唐代服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因而,目前出现了诸多的研究论著。这些关于唐代服饰研究的专著多利用正史、图像资料的记载,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则注意到并利用唐代小说中人物服饰描写的内容,从而充实了唐代服饰文化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

第二、唐代小说,代表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载的,其大致的意思是说小说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内容方面和六朝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记载奇人异事,但是叙述故事宛转动人,文辞华丽,最为突出的地方则是唐人开始有意识的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创作小说。从这段话中可见,小说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唐代小说作品全方位地展示了唐代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因而,作品中人物的服饰描写也刻上了时代面貌的印迹;透过各个阶层人物的服饰的描写,可以窥探到唐代社会文化特色。经疏理唐代小说服饰描写概况,发现服饰描写涉及帽子、衣服、鞋袜、装饰等各个方面

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小说创作不乏虚构的成分,但是大多数发生的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他人所遇到的奇人异事,而且故事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基本上是唐代社会真实服饰面貌的写照。因此,其服饰描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将有助于我们去认识唐代的时尚潮流和审美心态。

第三、由于正史多侧重服饰制度的记载,对于服饰细节的描写,相对较简单,尤其是对平民服饰载录的不够丰富,因此在很多唐代服饰研究专著中没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唐代平民服饰。而唐代小说不仅描写唐代高官和贵族服饰,还记载了大量的唐代平民服饰的内容,由此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服饰文化的特色,进而弥补史料中记载不全的地方。

为了系统而准确地阐明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笔者运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现存的大部分唐代小说作品都收录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因而,在确定本课题之前,首先对其书中所有唐代小说进行细读,然后选取小说中人物服饰描写的内容,再进行分类分析,进而择取与本课题相关的服饰描写内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料。

2.文史相参法。运用文史相参的方法,将唐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内容与正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有关唐代服饰相关内容印证,一方面说明唐代小说所述服饰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文史结合,丰富本文的材料,以便更加准确、深入地阐明本课题。

3.列表格法。为了更直观的论述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文化意蕴,本人将通过列表格来展现唐代小说中服饰面貌,从而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4.文献法。通过查找和阅读与唐代小说服饰描写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搜集鉴别整理,选取有价值的资料为本课题服务。通过借鉴前辈学者服饰研究的成果,以及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充实本课题的内容,以便更加系统深刻地阐明论题。

一、唐代小说服饰描写概述

关于服饰的概念,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服饰指衣服上的装饰。而广义上的服饰则包括衣服和装饰两大方面,具体来讲涵盖了从头到脚的服装帽、衣、鞋袜,以及腰带,头饰等人身上的各种装饰物。本文选取广义上的服饰为研究对象,从冠,衣服,鞋,妆饰这四个方面来陈述唐代小说中服饰描写的概况。

(一)冠

冠是各种帽子的总称。唐代小说中出现较多的男子冠服有平巾帻、幞头、纱帽、远游冠等,女子冠服各式各样,有生人的羃羅、帷帽,也有亡人的面衣。此外,唐代小说还提到来自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而盛行的毡帽、浑脱帽和席帽等胡帽。

唐代小说对冠服的描述简单明了。例如张鷟《朝野佥载·张元一》记武懿宗的妹妹静乐县主(封号),生的矮而丑,与武则天骑马并行,命张元一咏诗,元一咏道:“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①这里的“帏帽”即帷帽,小说并未对其做具体的描述。

当然,也有叙述较详细的。例如关于幞头内衬巾子的变化,《朝野佥载》叙武则天朝“时有沈全交者,傲诞自纵,露才扬己,高巾子,长布衫,南院吟之。”②又(唐)佚名《大唐传载》记肃宗时仆射裴遵庆,不同流俗,九十高龄仍裹其二十岁做官时的折上巾子。幞头由高巾子到折上巾子的变化,反映了其在形制上的改变。

(二)衣服

唐代小说对于衣服的描述详略不一。有的只是简单形容,牛肃《纪闻?李疆名妻》记崔氏“袨服靓妆,人间殊绝矣。”③戴孚《广异记》叙王光本“忽见李氏自帷中出,靓粧炫服。”④“袨(炫)服”皆指女子衣着华美。类似的描述还有“盛服”、“华服”、“鲜泽”等,不一而足。再如白行简《李娃传》中郑生由贵公子沦落为落魄的挽歌郎时,作者运用“褴褛”二字写出了其此时穷困潦倒的处境。另有一些服饰描写只是简单指出衣服的颜色,如段成式《酉阳杂俎·陈昭》篇记唐元和初,汉州孔目典陈昭患病时“见一人著黄衣至床前去。”⑤另有“朱衣(袍)”,“紫衣(袍、衫)”、“绯衣(衫)”,“绿衣”(袍)“青衣(袍、衫)”等相似的记载,俯拾即是。

有些小说作品则对女子衣着描写较为细致,涉及服饰的款式、颜色、材质等。例如杜光庭《仙传拾遗?许老翁》叙唐天宝中任巴蜀县尉崔某之妻穿着用极好的丝织品制成的青色裙子,白色的衫子,绿色的帔子去参加诸侯妻子举办的宴会。不仅写出裙、衫、帔等女性服饰,对其色彩鲜艳也有交代。

再如,张鷟《游仙窟》中对女子服饰的描述:

迎风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珠绳络翠衫,金薄塗丹履……成锦袖红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四,嘲诮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979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五,嘲诮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981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六,再生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079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三十,鬼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20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六,报应五,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20页。

麟儿,刺绣裙腰鹦鹉子……数个袍袴,异种妖娆……红衫窄裹小撷臂,绿袂贴乱细缠腰。①

这段描写进一步说明了女子服装不仅着裙、衫、帔外,还写到了女子穿窄袖和着男装的情况。又,蒋防《霍小玉传》叙李生在哀悼霍小玉之时忽然看见小玉像活着的时候那样穿着红裙子,紫色的短袖半臂,红绿色的帔子。

从以上对女子服饰的详细的描述中看到唐代小说中女子衣着不仅款式多样,而且色彩丰富,追求红、绿、紫等颜色,并注重颜色的搭配。同时,还反映了唐初女子喜着窄袖,红裙,以及女着男装这种独特的现象。

此外,唐代服饰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特点也不同,这在唐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记载。例如:唐初张鷟《游仙窟》记女子“红衫窄裹小撷臂,绿袂贴乱细缠腰。”

②中唐沈亚之在《异闻录》中写元和十年,男主人公邢凤在梦中见一美人就穿着宽袖短袄。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唐初女子衫襦窄小,中唐则变宽博。这些服饰的描写是对当时的服饰面貌进行的客观陈述,展现出唐代服饰多样化,色彩化,开放性的特点,因而,可以把它用作史料研究唐代服饰文化特色。

唐代小说还描述了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流行的胡服:半臂装和袴褶。

半臂装是一种男女都可穿的窄袖服装。男子着半臂,例如张读《宣室志?窦参》叙唐代贞元年间,窦参为御史中丞。他曾梦见德宗皇帝召他来到便殿,问他治国之道。听了他的回答,皇帝大喜,于是赐给他半臂锦缎。窦参醒来,觉得奇怪,默默地念叨着:“臂者庇护呵,大权才所以落在我的身上。今梦见半臂,难道说皇帝看我身居显位,将要给一半俸禄,对我执政不放心吧?”他十分忧虑,后来把这梦告诉了别人。有人为他解梦说:“你的梦是个祥兆呵!半臂锦缎,也就是裹胳膊和大腿的衣服;胳膊和大腿常被视为得力助手。今天你梦见皇帝赐半臂锦缎,这不是说他要将最得力助手一职委任于你吗?”第二天,窦参果然被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拜了相。这个故事虽然只是窦参的一个梦,却也可见唐代半臂使用的痕迹,同时也说明半臂不是普通的衣服。

而女子着半臂的例子,则见于戴孚《广异记·周哲滞妻》:周哲滞妻“平生素有衣服,悉捨为功德,唯有一红地繍珠缀背裆,是母所赐,意犹惜之,未施。”③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卷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4—145页。

②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卷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六,再生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080页。

这里的背裆是另一种短袖半臂衣。

唐代小说中男子主要着袍衫,具体来讲包括襕衫、襕袍和缺胯衫、缺胯袍。例如《游仙窟》中记载“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①知少府穿着袍衣。再有戴孚《广异记·韦延之》叙“吏过延之,判官襕笏下阶敬肃甚谨。”②这里的判官就穿着襕袍。见穿襕袍者多为官员。

唐代小说中男、女服饰丰富多彩,而且对服饰材质、装饰的描写能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等。唐代小说中平民衣着装饰较简单而且质地单一,以布质为主。

张荐《灵异集》叙开元末杨昭成“向梦有一妇人,衣绿单裙白布衫。”③又薛用弱《集异记》叙王十八穿着布衣草鞋,形貌山野中人。而唐代小说中娼妓、仙子等多着“绡”、“罗”等上等材质的做成的服饰。比较特别的是“绣襦”,由多种图案花纹绣成。陈鸿《东城老父传》载老父贾昌因擅于斗鸡获得玄宗的厚宠,“男服佩玉,女服绣襦,皆出御府。”④

唐代小说还描述了僧人、儒士的服饰以及现实中不存在的、作者意想中的神仙、鬼、怪形象等服饰,对于这部分服饰的描写也是非常丰富的,值得去关注。

(三)鞋

唐代小说中描述的鞋名称多样,形制复杂。例如卢肇《逸史·袁滋》载“五人鹿皮冠或纱帽,藜杖草履。”⑤草履,一般由蒲草或芒草编制而成,质地简单,使用较多,唐人仍用草履。唐代绣履、锦履,丝履也比较盛行。如温庭筠《乾饌子?寇鄘》“屏之下四尺开,土忽颓圮,中有一女人,衣青罗裙红袴锦履绯衫子。”⑥又袁郊《甘泽谣?红线》中侠客红线“系青丝轻履。”所谓“青丝轻履”,是指轻柔的黑色丝鞋。牛僧孺《续玄怪录?张老》中所叙神仙张老“曳朱履。”⑦这些描写有关于鞋子材质的,也有涉及到鞋子颜色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种履外,唐代小说写到了一种来自胡风影响的鞋,叫做靴。从隋开始,靴就被定为官鞋,到唐代放宽,士庶都可以穿靴。例如段成式《酉阳杂

①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卷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再生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026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梦五,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230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八十五,杂传记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2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六,悟前生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097页。

⑥(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四十四,鬼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725页。

⑦(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八十五,杂传记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992页。

俎?僧侠》写唐建中初士人韦生疑僧为盗,“乃密于靴中取张卸弹。”①皇甫氏《原化记》记开元中有一吴郡人“著靴于壁上行得数步。”②至于李肇《唐国史补》、段成式《酉阳杂俎》等记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之事,更能看出唐人著靴之风。

在靴子中,乌皮六合靴最有特色。前面提到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之事,李白所穿靴即乌皮六合靴。根据李濬《松窗杂录》记载: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予,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③

这里提到的“乌皮六缝”即乌皮六合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是由乌皮革缝制,有六道缝合在一起,所以称“六合靴”或“六缝靴”。

(四)妆饰

1.发饰

唐代小说中妇女的发型、发式十分繁多,有“螺髻”、“丸髻”、“云髻”、“高髻”、“交心髻”、“双髻”、“乌蛮髻”、“双鬟”、“云鬟”、“云鬓、“三鬟”、“高鬟”、“蝉鬓”、“假髻”等,其中以梳高髻最为盛行。

例如,段成式《酉阳杂俎·房孺复妻》叙房孺复的妻子崔氏性情妒忌,不允许身边的奴婢有浓妆艳抹和梳着高高发髻的现象出现。有一新买的婢女,打扮稍稍艳丽一些,崔氏发现后十分生气,令人刻她的眼眉,烧她的眼角。虽然反映的是妒妇崔氏反对婢女着华丽时髦的妆扮而施行虐待,但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唐时期浓妆高髻之风依然盛行的面貌。

唐代小说中女子不仅发式种类多样,发式上的配饰也是丰富多彩。例如《原化记》:“见一女子从车中出。年可十七八。容色甚佳。花梳满髻。衣则绔素。”④记载了唐代女子发髻插梳的事实。陈鸿《长恨传》描述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翠翘金雀玉搔头。”⑤提到四种首饰, 即“步摇”、“翠翘”、“金雀”、“玉搔头”。其中,“金雀”是用黄金制成雀( 凤) 形的钗,后世亦称“金凤钗”;“玉搔头”即指玉簪,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四,豪侠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455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三,豪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450页。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13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三,豪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450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八十六,杂传记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000页。

由于汉武帝曾用玉簪搔头, 宫人也竞相沿用, 故称。

簪和钗在唐代小说中出现的比较多,不仅名称造型花样繁多,反映在名称上的制作原料也多种多样。

段成式《酉阳杂俎?崔罗什》记崔罗什被征为州官,在前去上任的路途结识已故平陵刘府君的妻子,两人相见甚欢,什遂辞别时将自己的玳瑁簪留给这个女子,作为十年后再相会的信物。李景亮《李章武传》记唐贞元三年,李章武在长安遇到一美人,两人心意和谐,感情非常好,后来,李因公务离开长安,美人相思成疾病逝,死后显形,与李相见,李章武取出白玉宝簪来答谢美人的深情厚谊。又蒋防《霍小玉传》记霍小玉为打探李益的消息,不惜变卖其首饰紫玉钗。张读《宣室志?侯生》:“身长丰丽。衣碧襦绛袖。以金玉钗为首饰。”①

唐代小说还记载了女子在发上簪花的情景,据唐苏鄂的唐代笔记小说集《杜阳编·元藏几》所载:

“更有金茎花如蝶,每微风至,则摇荡如飞,妇人竞采之以为首饰,且有语曰:“不戴金茎花,不得在仙家。”②

虽然描述的是仙洲妇人争相采摘金茎花的情景,却也能反映出女子发上戴花这种现象。

2.妆容

唐代小说运用“粧梳至美”“更衣盛粧”“靓粧华服”这些词语来描述女子妆容的艳丽。“红妆”、“翠眉”、“额黄”、“花钿”、“面靥”等,这些装饰在唐代也是非常盛行的。例如《玄怪录·刘讽》“翠眉红妆。”③《摭言·裴庆馀》“满额蛾黄金缕衣。”④又,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近代妆尚靥。”⑤靥,即面靥,是以粉、朱砂和胭脂点于面颊酒窝处形成的一种妆饰,起源于汉代,至唐演变为一种妆饰,更能增添女性妩媚多姿之感。

从唐代小说对冠、衣服、鞋、妆饰等服饰的概述中看到,其服饰描写呈现出色彩化、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

唐代小说以愉悦性情为目的,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和情感导向;并且,通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一,梦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238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十八,神仙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24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二十九,鬼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13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一,诙谐七,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953页。

⑤(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过描写各个阶层的人物,全方位地展示了唐代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其服饰描写也遍及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身份,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唐代小说多用来反映时事,其服饰描写往往也打上了时代风貌的烙印。虽然是文人的有意为之,却带有耳闻目睹的现实性。唐代小说中丰富多彩的服饰描写是对唐代服饰特点的真实叙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和审美风尚。

二、唐代小说服饰描写与礼制文化

在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统治者建立新国家政权时最重要的一件事便包括改变服色制度,而服饰所具有的区别等级尊卑观念的使其成为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由此可见,服饰在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服饰是各种人物社会身份的鲜明符号,因而,统治者通过制定服饰制度来规范服饰的使用范围,以此来约束臣民的行为。历朝历代均有“舆服制”,对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服饰作了严格的规定,以此来区分君臣士庶的身份地位。

古代儒家的伦理纲常等级尊卑思想以礼制的形式来加强对人的束缚和限制,使得作为反映社会文化载体的服饰也深受影响。服饰就具有了一定的等级符号功能,成为礼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彰显着服饰的礼制文化特色。服饰的礼制主要体现在冠服制度的建立,它对服饰的形制、色彩、配饰等物质层面上的内容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传统的宫廷和官员服饰,集中表现了中国礼制文化观念。

唐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多采用简笔点染的艺术手法,三言两语尽显人物风貌,可见,对人物服饰的描述较为简单,却也未能摆脱唐代冠服制度的影响,这在人物服饰的颜色,首服,首饰上均有显著地体现。

(一)服色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开放,服饰愈益华丽。于是,朝廷进一步规范服饰体系,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明确不同阶层的穿衣打扮,使得服饰体制更加系统化,从而区分尊卑贵贱,以此来达到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避免服饰僭越行为的产生。

根据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记载知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是判断其品级的标准,可见服色是唐人社会身份的鲜明符号,甚至成为一类人的代称。在两《唐书》和《唐会要》等正史资料中对官员服色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关于唐代服色演变的大概情况,在《新唐书?车服志》有详细的记载:

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亲王及三品、二王后,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釧续,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鍮石。①

从《新唐书·车服制》中的记载看到,唐朝立国后,唐朝统治者就开始制定服色的品级制度,除了规定天子、官员的服色、配饰,服饰的材质外,还对平民服色有所限制。可见,唐代服色制度等级分明,身份、地位不同,从其所着服饰便可一目了然。

此外,唐代的服色制度又是不断变化的,但总体上变化不大。

现据两《唐书》、《唐会要》等史书记载,将整个唐代男子服色规定列表如下:

据上表可知,紫色为唐代一品至三品大员所着,绯色多适合四品、五品的官员,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7页。

绿衣专门为六、七品所准备的,而官位较低的八、九品只能着青色。高宗龙朔二年(662)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庶民则经历了一个由黄白至黄色、再至黄白的过程。开元之后,士庶服色虽有变化,但总体沿袭唐初之制,变化不大。

唐代小说中人物的服色描写丰富多彩,但总结起来分析,唐代服色制度深深地影响到了作品中的人物服色。

唐代小说中紫色服饰的记载,郑处诲《明皇杂录》叙唐代开元年间,恃才傲物的萧茂挺在雨中偶遇穿着紫色衣服的吏部王尚书。在唐代,尚书属于正三品级别。再有《续玄怪录·李湘》中提到蒙州刺史李湘请女巫为他占卜今后在京城发展的情景,女巫曰:“有一人衣紫佩金者,自称泽潞卢仆射,可拜而请之,湘乃公服执简,向树而拜。”①仆射在唐朝属于从二品的官衔,可知卢仆射地位的尊贵。又据载,贺知章推荐李白,玄宗赐李白紫袍金带,可见,有唐一代着紫衣作为权贵和地位的象征,为天下人所追求。

根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妇女衣服的颜色则依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丈夫或儿子五等以上品级,其妻和母亲可以穿紫色的衣服。故陈鸿《长恨歌传》记方士去仙山拜见杨贵妃时,她戴着金色莲花冠,披着紫色的绡衣,身佩红玉,穿着凤头鞋。但从小说的描写来看,紫色衫襦并不限于贵族妇人,如杜光庭《虬髯客传》记载杨素家妓红拂夜追李靖时“乃紫衣戴帽人。”②这似乎印证了《旧唐书?舆服志》中另一条记载:“妇人眼福,准令各依夫色,……既不在宫廷,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缭,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适相效仿,贵贱无别。”③除了朝臣士庶服紫而外,唐代还出现了僧人服紫的现象。自从武则天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后,僧人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唐朝统治者在制定服色制度的同时,还规定了赐服的制度。僧人服紫就是赐服的表现。例如孙光宪《北梦琐言》叙严遵美子仕蜀,前往合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④另在《酉阳杂俎·道政坊宝应寺》中有寺中人衣紫色袈裟的记载,可见紫服之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四十六,鬼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740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三,豪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445页。

③(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舆服制》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7页。

④(宋)孙光宪撰,俞钢点校:《北梦琐言》卷六《全宋笔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所谓赐服,是指皇帝对朝廷要员以及僧、道等为朝廷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进行嘉奖,以体现皇恩浩荡。赐服多指赐紫或赐绯。关于赐绯,《卢氏杂说·杜昇》记“昇自拾遗赐绯,却应举及第,右拾遗,时号著绯进士。”①

在唐代,黄色同样为高贵色。据载杨贵妃喜衣黄衣、黄裙,如牛僧孺《周秦行纪》描绘杨贵妃云:“仪容甚丽,衣黄衣,冠玉冠。”②郑处诲《明皇杂录》叙杨贵妃喜欢穿黄裙。又《明皇杂录》记杨贵妃姐姐虢国夫人恩宠盛极一时,曾经穿着黄罗帔衫进入韦氏住宅,如入无人之境。杨氏姊妹喜着黄色衣服,此风自然为时人仿效,故唐代不惟贵族女子,平民女子也有穿黄的。例如在戴孚《广异记》孙缅家奴一文中讲述曲沃县尉孙缅之母与其家奴的对话中提到其幼年的时候曾经穿过黄色的裙子。在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着妓女穿着黄衫的情景。

唐代小说关于官员着绯绿衣的描述,如陈翰《异闻录?樱桃青衣》云:

天宝初,有范阳卢子……见一青衣,携一篮樱桃在下坐……卢子立于门下。青衣先入。少顷,有四人出门,与卢子相见,皆姑之子也。一任户部郎中,一前任郑州司马,一任河南功曹,一任太常博士。二人衣绯,二人衣绿,形貌甚美。③所叙这四人官职不同,而衣服颜色有别,绯、绿服色分别对应着官员的身份,着绯色衣的两人,其官职明显比着绿衣人的要高。再如《定命录?蒋直》云:天宝十二载,永嘉人蒋直云:“郡城内有白幕。太守李江忽丁忧。”李欲归江北,蒋又云:“公至缙云郡却回,当有一绯一绿一碧人来相推按,然终无事。”后果采访使张愿着绯、大理司直杜乔着绿、判官张璘着碧来推,遇赦而止。④所叙之事虽然神奇,但可看出唐代官员品级不同,服色各有差异。

另外,白、黄、黑色多为庶民服色,唐代小说中也有不少记载。穿白衣者,有侍童、老人,还有举子。可见,着白衣者多为士庶等地位不高的人。例如张读《宣室志》“有侍童一人,年甚少,总角衣短褐,白衣纬带革舄。”⑤卢肇《逸史》叙一老人穿着白色衣服,手里拿着手杖等。此外,唐代士子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就穿着白色衣衫,一旦考中进士,立刻身价倍增。因此,时人谓之“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八十三,贡举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368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八十九,杂传记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019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一,梦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242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六,奢卜筮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57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七十三,道术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59页。

穿黄衣者,例如蒋防《霍小玉传》中着黄衣衫的豪侠,后来黄衫客便成为了侠义之人的代表。又如赵自勤《定命录》记梁十二去拜谒李无言时,李无言就穿着黄衣衫。

唐代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其服色各异。

“青衣”根据《汉语大词典》和《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都有许多义项,其中最重要的义项的是“为侍童之服”,故又以“青衣”称侍童、婢女。唐代小说中有关青衣身份的描述比较多,例如《仙传拾遗·韦蒙妻》记“忽见二青衣童子,可年十二三,持一红幡来庭中。”①又《甘泽谣》记红线是唐潞州节度使薛嵩的侍婢。此外,因唐代八、九品官服为青色,故也以“青衣”称低级官吏。例如《潇湘录》载:“见一青袍人,乘马出,亦不知其姓字,因相揖偕行,徐问何官,青袍云:新受同州督邮。”②

唐代僧人的常服多为黑色,也称缁衣。戴孚《广异记》“出家披缁服。”缁服即僧人的衣服。③又《续幽怪录·尼妙寂》记唐贞元十一年,尼妙寂的父亲和丈夫为盗所杀害,尼妙寂穿着僧人的衣服,寻访凶手。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小说还写到了另类“人物”服饰,作者想象中的神仙、鬼怪形象,其服饰描写也同样反映了唐代的服色制度。紫色是地位尊者所服之色,例如李伉《独异志》记人首蛇身的镜精着紫色衣服、红色帽子。再如,李朝威《柳毅传》叙柳毅初见龙王洞庭君时,见其穿着一身紫服,拿着青玉。而龙王的弟弟钱塘君也是穿着紫色的衣服。而青色作为地位低下服饰的颜色也出现在精怪身上,侍婢花精和龟精都身着青衣,可知衣青色者地位不高。

唐代小说作者则据唐代服色制度,并参照冥鬼身份,然后给予其紫、绯、绿、黄等色,从而揭示冥间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陈劭《通幽记?王抡》篇中记鬼王衣紫衣。薛渔思《逸史?李敏求》记李敏求入地府见“门外多是著黄衫惨绿衫人,又见著绯紫端简而侦力者……著紫衣官人具公服,立于阶下,敏求趋拜讫。”④皇甫氏《原化记》西市人“见厅上有贵人,紫衣据案,左右绿裳执案簿者三四人。”⑤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九,女仙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31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三,神仙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404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三十四,鬼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650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五十七,定数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27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梦五,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232页。

从这三篇作品可见着绿衣者身份较低微,紫绯者身份高贵,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服色等级制度。

根据牛僧孺《玄怪录?崔环》和《广异记?卢氏》中记载知冥间小鬼常着黄衫,而且地位不高。显见,这也与唐代品阶低下的官员服色相一致。

同以上精怪、冥鬼的服色一样,神仙的世界里也有等级高低贵贱之分。神仙级别越高,其服色越是璀璨夺目的。段成式《酉阳杂俎·郑云逵》叙唐朝人郑云逵在院子里把玩宝剑的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一个自称来自上界的人,穿着紫色衣服,戴着朱红色头巾,想要借宝剑一看。又《酉阳杂俎》记三清使者着黄罗衣。张读《宣室志》中的瀵水神和金天王使者均着绿衣。杜光庭《仙传拾遗?韦蒙妻》叙天上的人都穿着用大彩线绣的羽毛五色衣服,戴着金冠拿着玉简板。还有很多玉童玉女,也都穿着珠玉五色的衣服。色彩艳丽的五彩衣是地位高的神仙的服饰。可见,天人服饰材质高档,轻薄,形制华美,比较符合神仙的身份。而地位低下者则着青衣,例如杜宝《大业杂记?蔡玉》中童子即着青衣。

综上,唐代小说中所描述的紫、绯、绿、青等服色对应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同时也符合唐代的服色制度,可以看出服饰与礼制文化的关系。

(二)首服

首服也称“头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今天人们所戴的帽子以及妇女所用的头巾,都属于首服。在古代,人们的首服除了巾帽以外,还有一物,名称为“冠”。冠巾对应着人物的身份地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释名·释首饰》)是说二十岁成人之后,贵族戴冠,而百姓只能戴巾。从唐代小说服饰的描写中所见的唐代男子首服,大致包括冠、巾帻、帽等类。

1.冠类

冠,是标识中国古代官员地位和身份高低的首服。唐代有通天冠、进贤冠、远游冠之分。通天冠(也称高山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属于天子的礼冠。《新唐书?车服志》所记天子的十四种服装中,就提到有通天冠。牛僧孺《玄怪录》记神君蒙玄真伯戴通天冠。

进贤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华贵,为重臣所戴。原为儒者之帽,发展到唐代后,据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进贤冠为文官所戴。进贤冠主要以冠梁的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