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实力建设视角下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软实力建设视角下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软实力建设视角下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软实力建设视角下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软实力建设视角下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2)

Abstract (3)

Keywords (4)

1前言 (5)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5)

1.1.1研究背景 (5)

1.1.2 研究意义 (6)

1.2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7)

1.2.1 研究的重点 (7)

1.2.2 研究的难点 (7)

1.2.3 研究的创新点 (7)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7)

2.1 研究对象 (7)

2.2研究方法 (7)

2.2.1 文献资料法 (7)

2.2.2专家访谈法 (8)

2.2.3 数理统计法 (8)

2.2.4 逻辑分析法 (8)

3文献综述 (8)

3.1 竞技体育的概念及本质综述 (8)

3.2 体育发展方式研究综述 (11)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4.1 软实力概述 (14)

4.1.1 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15)

4.1.2 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15)

4.1.3 竞技体育软实力与竞技体育硬实力的关系 (16)

4.1.3.1体育硬实力的概述 (16)

4.1.3.2体育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7)

4.1.4 竞技体育实力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联系 (19)

4.1.5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19)

4.2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依据 (21)

4.2.1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 (21)

4.2.1.1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类型 (21)

4.2.1.1.1 美国型 (22)

4.2.1.1.2 英国型 (22)

4.2.1.1.3 日本型 (23)

4.2.1.1.4 俄罗斯型 (23)

4.2.1.2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地位和作用 (24)

4.2.2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依据 (25)

4.2.2.1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25)

4.2.2.2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25)

4.2.2.2.1 政府的支持 (25)

4.2.2.2.2 社会的参与 (26)

4.2.2.2.3 市场的调节 (26)

4.2.2.2.4 科学技术的进步 (26)

4.2.3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27)

4.2.3.1 社会转型理论 (27)

4.2.3.2 新制度变迁理论 (27)

4.2.3.3 人力资本理论 (27)

4.3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历史与现状 (28)

4.3.1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历程 (28)

4.3.2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 (29)

4.3.3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9)

4.3.4 导致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原因 (31)

4.3.5 其他省市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借鉴 (32)

4.3.5.1上海市 (32)

4.3.5.2四川省 (32)

4.3.5.3湖北省 (33)

4.4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目标选择 (33)

4.5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对策 (34)

4.5.1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34)

4.5.2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35)

4.5.3 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和对策 (35)

4.5.3.1 破除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 (36)

4.5.3.1.1 破除唯“成绩”论的思维方式 (36)

4.5.3.1.2 破除利益分配机制上的依赖 (36)

4.5.3.1.3 破除决策和投资方式上的依赖 (36)

4.5.3.2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36)

4.5.3.2.1 尊重和保障各利益主体的权利 (36)

4.5.3.2.2 积极发展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文化 (37)

4.5.3.2.3 积极发展非奥运、非全运项目 (37)

4.5.3.3 坚持依法治理 (37)

5 结论与建议 (38)

5.1结论 (38)

5.2建议 (38)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2)

摘要: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与单纯的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截然不同,竞技体育在内涵和外延上均具有着比较社会化的要义和特征。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概念如过家兴等在1986年提出的定义:“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这个体育项目在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范畴之内,主要体现为五大特征: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以及功利性。不容置辩。竞技体育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竞争与合作方面的内容,堪称国民个人禀赋与集体向心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侧面写照。

伴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深化与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软实力建设方面的相互参照逐渐成为了当今国际往来中的重要参考焦点。由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益深入人心,而竞争与博弈仍然被视为是否实现自身发展的主要对比源泉和参照对象,因此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当中,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竞争与比较取代了传统历史上的军事角逐与武力征服,逐渐成为了一个个崭新的无烟的战场。如果说科学奖项与技术发明之间的国籍对比被视为一国之科学文化水平高低,那么竞技体育项目之间的胜负参照则通常被视为国民身体素质的优劣。加之体育事业在当今国际外交领域中逐渐得以开展,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国家也在逐年增多。竞技体育在国际外交和国际关系中逐渐成为了文化交流方面的焦点和热议的主要对象,甚至在必要时刻能够左右国内的政治,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乒乓外交便是一例典型的代表。

竞技体育不仅在国际外交中享有的非比寻常的突出价值,在国内为民福祉与提升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和突出贡献也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除了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精神生活外,还能够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产业化与多元化的文化机制的发展与飞跃。因此,建设国内范畴化的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体制对于发展国家文化而言,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基于竞技体育所蕴含的崇高国内与国际上的社会地位,本论文将以东部大省——江苏省为主要的参考案例,借助详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在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基本定义、具体特以

及与社会其他方面各个要素的联系区别的分析中,最大限度展现出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全貌,包括具体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等,并借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与江苏省与全国范围内对于体育软实力建设过程当中的现实情况和体制改革可行性等多方面的主客观要素,为省内竞技体育乃至全国范畴内的体育发展积极出台建设与措施,真正落实到全民身体素质上的提高与增强,并为国际文化外交的过程中达到用彼之长、实己之力的能动效果。关键词:竞技体育;软实力;江苏省;发展方式;理论依据

Abstract:

Competitive sports or athl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rts, it is based on the sports competition as the main feature, in order to create the excellent sport achievement, to win the championship as the main goal of the social sports activities. Different from pure entertainment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have a meaning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the concept of a representative if Jia Xing in 1986 put forward a definition: "sports 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maximize and play in person (individual or group) based in physical, psychological, intellectual potential and so on, a kind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climb the peak motion technology and create the excellent sport achievement a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ocess." The sports program with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category in China, mainly reflected in five major characteristics: competitive, regulatory, fairness, openness and utilitarian. Beyond dispute. There is in sport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a large extent content, a non negligible side called the national personal endowment and portrayal of collective centripetal force.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omplex, between country and country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reference of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the reference. Because the era them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growing in popularity,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game is still considered as a main source of the comparison is to achie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reference object,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culture of competition and comparison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of military competition and conquest, gradually become a new smokeless battlefield. If the contrast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ntion Award nationality is regarded as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a country level, then the outcome of competitive sports project reference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In addition to sports to develop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diplomatic field gradually, once every four years the Olympic Games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ecome a

major focus of the object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heat gradually i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en in the time necessary to domestic politics, as above century sixty or seventy's ping pong diplomacy represents a typical example.

Highlight the value of competitive sports not only enjoy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plomatic extraordinary, in the country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its positive role and the contribution is not dispensable.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cultivate a healthy spiritual life, development and the leap can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 cultural mechanism of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categorization of sports soft power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undoubtedly occupy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rts contains nobl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based on the status, this paper will be to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Jiangsu Province -- as the main reference case, with the ai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vestigation and detailed analysi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soft strength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and their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In the show, to max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Jiangsu province showed panorama,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with the help of transverse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country and Jiangsu province within the scope of reality for the process of Sports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of system reform and the feasibility etc.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e provinc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nationwide sports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introdu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s to truly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hysical quality, the enhancement and enhanced, to use his long, real effort to dynamic effect and process fo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diplomacy in. Key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soft power; Jiangsu province; development mode; theoretical basis

1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在参考苏联体育发展模式下,我国体育的发展采取了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方式——“举国体制”。从60年代,在“缩短战线, 保证重点”的战略指导下,“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80年代,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指引下,“举国体制”发展模式逐渐完善;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也随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中国体育的发展,“举国体制”功不可没。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是在“举国体制”下发展壮大。从1986年《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的制定到1993年《意见》的出台,再到1998年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文件的出台,不断对体育发展方式进行调整,促动了计划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方式向市场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使得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往前推进,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硬实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举夺得51块金牌。但是,据统计在第23-27届奥运会上,美国参赛运动员有70%来自大学,而我国却无一名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举国体制”下把竞技体育与教育分离开来,注重竞技硬实力,偏轻竞技软实力的发展,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北京奥运会首次提出了“人文奥运”的概念,而要在竞技体育中体现出人文因素,就要改革现有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需要体育与教育的真正结合,回归“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的奥运崇高理想,培养竞技体育软实力,提高体育文化效应,发展整体实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体育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竞技体育所处的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使得竞技体育迫切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指出:体育资源的不足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依然是“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1]。而在竞技体育领域存在着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基础项目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后备人才建设滞后、竞技教育的缺失以及竞技软实力的欠缺等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体育发展。“以转变

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标志着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体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竞技体育的发展该怎么转变、转向哪里,为什么转变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和亚运会的赛场上,夺金以及奖牌数目已居世界首位,但国人却产生“审美疲劳”,究其原因就是国内竞技发展方式改革滞后,过于注重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忽略体育软实力的发展所致。根据社会大环境变化和人民对竞技体育的需求变化,探索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体育科学学界迫在眉睫的任务[2]。

近年来,不但国际间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各省、市、地区竞争实力格局也日益变化,个别竞技项目的实力可以称得上是瞬息万变。梁晓龙先生在《举国体制》一书中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而江苏省在我国“竞技体育强国”中占据重要地位[3]。“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阶段,在坚持巩固和提高优势项目,加快发展潜优势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同时,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从建设竞技体育软实力上来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为实现“两个率先”,对加快推进创建体育强省以及保持竞技体育事业平稳、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1.1.2 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一直采取的是以政府出资、政府管办、政府推动的传统方式,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作出了一些调整,但竞技体育能否实现向多元发展、可持续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关系到竞技体育能否科学发展。因此,系统而深入地从软实力建设方向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软实力为切入点,结合竞技发展人群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等的工作性质特征,就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展开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目的在与找出不足,分析软实力在整个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转变竞技体育发展观念,从文化角度来完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4]。

依附江苏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给江苏竞技体育发展恰如其分的加以定位,找出影响江苏竞技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路径建议。现阶

段,我国有关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竞技的本质和竞技体育软实力的角度研究竞技体育发展的尚显不足,通过竞技与教育的结合和提高竞技体育软实力来展开对江苏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加快江苏“两个率先”的推进,实现江苏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知识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5]。

1.2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2.1 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对竞技体育本质的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软实力建设的时期特征以及江苏竞技体育项目实力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分析。

1.2.2 研究的难点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江苏竞技体育发展中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性问题的准确把握以及实际调研访谈过程将是本研究的难点。

1.2.3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从竞技体育的本质角度展开对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和演变历程均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各国的竞技体育政策导向随着社会变革而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因此本课题在系统总结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主要从竞技教育学的概念、原理出发,理清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的为“夺标育人”。当今竞技体育发展中忽略“育人”的异化现象,给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不小的障碍。本研究体育文化中的软实力为切入点,针对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软实力从而达到提高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目标,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为江苏省竞技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6]。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期刊、光盘、Internet检索,

收集整理有关竞技体育发展、体育发展方式以及竞技体育软实力方面研究的的专著和文献,重点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竞技体育发展、体育发展方式以及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相关资料。并吸收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借鉴参考了《社会学基础》、《普通发展学》、《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等书籍,上述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

主要采用面谈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向有关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体育行政部门领导进行咨询访问,为本课题的构想、设计、以及一些相关问题征求宝贵意见。

2.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江苏省在奥运会、全运会的数据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一般描述统计和频数统计,从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观察趋势,以便在真实可靠的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战略支点。另外,运用帕累托分析法对江苏省竞技项目进行分类。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梳理逻辑关系,力求得到准确的结果。对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统计结果等运用因素分析、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别等方法进行逻辑分析。

3文献综述

3.1 竞技体育的概念及本质综述

人类文化产生与发展是特定的具体实践活动的产物。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实践方法手段的差异性,人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竞技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而产生并发展的。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竞技体育概念的多样性。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7]。

(1)从目标、目的的角度对竞技体育进行定义

我国1989年版体育学院通用《运动训练学》教材提出了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活动过

程。2000年版田卖久先生主编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对此定义作了修改,认为“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活动。”[8]曹湘君认为,“竞技体育(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任海教授认为“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杨文轩认为“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李卫在其博士论文中把竞技体育界定为“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的体能、技能、心理和智力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以及为之提供有效的社会和物质保障的活动过程。”[9]

以上对竞技体育的界定从竞技体育的目的出发,概括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技术水平,挖掘身体潜能,夺取比赛胜利”。这些概念主要从生物层面去界定竞技体育,忽视了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

(2)从特征的角度对竞技体育进行定义

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也夫指出竞技体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竞技体育“包括纯粹的竞赛活动和针对它的专门训练,以及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特殊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10]。狭义的竞技体育是指以直接针对展示成绩的比赛形式形成(主要在体育领域中)的,并成为揭示、比较和客观评价人的某种可能性(力量、能力、巧妙利用这些能力去达到比赛目的的技能)的统一方式的活动“。周爱光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美国AngeleLumPkin(1990)认为,“竞技体育是按照正式的比赛规则,个体为寻求战胜对手而表演的一些竞赛性的身体活动。”日本佐藤臣彦(1991)认为,“竞技体育是含有游戏性、竞争性、规则性等属性的身体活动的总称。”德国体育学者笛姆(KDiem)认为,“从广义上来说竞技运动就是游戏,从狭义上来说竞技运动是有组织的身体性游戏。”美国体育学者托马斯(CEThomas)说:“竞技运动具有游戏的要素,但在规则!组织性和对结果的评价等方面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日本体育学者今村浩明主张,“竞技体运动在广义

上与游戏同义,在狭义上是游戏的诸形式之一。”[11]JohnwLoyJR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游戏,一种有组织安排的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惯例,一种社会境遇或社会体系。

这些概念以其自身特点来定义,说明了竞技(体育)运动是包括游戏在内的身体活动,如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游戏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只是竞技体育的特点而已,用来当作竞技体育的本质和内涵实属不当。

(3)从需要的角度对竞技体育进行定义

李艳翎在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中将竞技体育定义为: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手段,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组织化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竞技体育是通过竞技追求利益的一种活动过程。肖林鹏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其本质在于提供高水平的竞赛表演,满足群众的高级审美享受需要[12]。现代竞技体育之所以成为一项影响巨大的社会实践,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除它外任何其他形式均不能替代的体育产品。人们通过参与、欣赏及消费这种产品,获得的不仅是一种“享受”, 还是一种个人“发展”的资本。

李传兵在《竞技体育本质的多重解读与概念重塑》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来解析竞技体育本质,即竞技体育本质是根植于“人”这一主体的,离开人这一主体,竞技体育本质也就无从谈起。将竞技体育定义为: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手段合理挖掘人体生理、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潜能,以体育竞赛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展示人类生命力量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社会文化活动[13]。

于文谦引用发展伦理学的观点,指出: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秉承以人与自然、社会、人及其自身为主的“和谐”这一核心发展理念,更需要以此为基础而确立以人本、公正、责任为重心的基本发展原则,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竞技体育发展目的奠定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14]。

上述定义都以需要作为视角来分析竞技体育的本质,富有时代性与规律性。也是现在对竞技体育认识的主流。随着人们需要层次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的本质与运行规律也会不断地被发现与利用。前人的研究从目的、特征、需要以及哲学

的角度展开对竞技体育概念和本质的研究。宋继新先生从教育学的角度认识竞技运动,认为“育人夺标”是竞技的核心价值。育人揭示了竞技的“教育属性”,夺标体现了竞技的“游戏娱乐属性”[15]。育人夺标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能反映竞技的本质属性,又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我个人非常赞同先生的看法。当今,国内竞技异化倾向严重,将“夺标”看成竞技发展的总目标,忽略“育人”。竞技体育的从业人员对竞技体育本质的认识差异,偏硬实力、轻软实力的现象一直存在。育人夺标的思想,是我国竞技面向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育人夺标”不光是针对运动员,包括其他竞技从业人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等等也是“育人”的对象。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究[16]。

3.2 体育发展方式研究综述

“体育”是一个上位概念,它有若干个下位概念组成,包括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体育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等,而竞技体育是体育的最主要的下位概念之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针对体育发展方式研究也同样适合竞技体育。

体育发展方式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96年北京市怀柔县召开全国体委系统领导干部论文报告会暨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当时会议讨论认为中国体育应该实现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体育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转变,二是体育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时期的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只是一种口号而已[17]。随着十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针对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主要围绕什么是体育发展方式、为什么转变、转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转向哪里等方面进行研究。

(1)什么是体育发展方式

体育发展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朱建清(2010)认为,体育发展方式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指那些驱动体育演化与进步的各种要素的不同组合,均可称之为体育发展的一种方式。马德浩(2011)等人指出:所谓发展方式是指促进事物量的增长与质的优化的要素组合与制度安排。它比“增长方式”的含义更深刻、更丰富。显然,中国体育发展方式就是指促进中国体育事业量的增长与质的优化的要素组合与制度安排[18]。孙科(2012)认为竞技体育的发

展方式指的是实现竞技体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竞技体育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竞技体育产业结构、竞技体育人才结构、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教育就业保障、相关体育法律的制定等诸多方面内容[19]。辜德宏,吴贻刚(2012)等人结合内生式发展理论,认为内生式发展的实质就是体现了事物自身内在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发展方式,是一种具有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的发展方式。竞技体育的内生式发展,就是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符合其内在发展需求,使其产生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的发展方式[20]。内生式发展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根据发展规律获取途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学习创新发展型和自主创新发展型。根据发展需求取向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人民群众体育需求满足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型。根据发展内驱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技术创新驱动型和管理创新驱动型。根据发展能力类型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比较优势发展型和竞争优势发展型。

体育发展方式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标准,结合时期特征来进行定位的,也是体育发展方式指导体育发展过程的特征体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亦是如此。

(2)为什么要转变

对于为什么要转变这个问题,学者们从内部发展要求、外部环境变化来进行探讨。朱建清(2010)认为:通过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以解决造就中国体育成绩的“举国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董翠香,茹佳等人(2011)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提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少年强则国家强”,况且中国学生体质连续20年持续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遏制学生体质进一步下滑,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从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入手[21]。王景波,马逢伯(2012)则从足球发展角度提出中国足球发展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着手解决。这些观点验证了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由体育发展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引起的。

外部环境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推动力。马保生(2009)指出中国体育发展的实现方式受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需求的制约。马德浩,季浏(2011)指明:“中国体育发展作为社会大系统发展的一部分,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受整个中国整体改革的影响。”[22]刘国永(2012)从群众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角度指出“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要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必须要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满足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需要。”[23]

同时,马玉芳(2012)认为: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是顺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对自身发展存在问题的更正。事物的运动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关系到中国体育发展能否与国际接轨、能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否适应体育自身发展要求。相关的研究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已经达成共识,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由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所需决定的[24]。(3)转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德浩,季浏(2011)等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应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在体育内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外部要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马德浩,季浏指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25]。

何强(2011)用“包容性增长”理念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提出依据“包容性增长”调整未来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综合国际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赶超发展”的发展思路,调整、改革以举国体制为主的组织、管理方式,推动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26]。

马玉芳(2012)强调,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必须坚定体育改革之路,着力加强竞技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建设我国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着力破解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体制难点,着力重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7]。

顾跃,赵兰信(2011)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着力解决体育发展内部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协调关系,努力提高体育发展质量,解决体育产业结构问题,以科学技术来促进体育发展。刘国永(2012)认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前提是要转变发展观,变革思维方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条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28]。

还有其他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丁亚兰

《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刘梅英《农村体育三种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4)转向哪里

转向哪里,即设定体育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栾开封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指出:要树立“新体育发展观”,体育事发展方式就要从“管理型体育”向“服务型体育”转变;从“竞技至上体育”向“均衡发展体育”转变;从“锦标体育”向“民生体育”转变;从“传统型体育”向“现代型体育”转变。通过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华丽转身,构建新的体育发展模式。霍红,王洪神等(2012)认为:体育存在的根本是为了人,因此,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归宿也将是逐步实现体育价值的理性回归,从思想上向体育人文价值观转变,并确立其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体育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体育发展的着力点。

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向哪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当今竞技体育发展重硬实力,偏软实力的现状,从体育文化的角度,通过培养竞技体育软实力为目标的转变研究还尚显不足,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软实力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美国哈福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的概念。从那个时期开始,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就层出不穷[29]。他认为: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一个国家的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是让他人自愿地按你的意愿做事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软实力”不带有威胁性和强制性,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发挥作用。软实力的研究在我国也越来越受重视。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论述了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认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资源包括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国内政策)、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与形象等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5 类。把“软实力”一词借鉴到体育研究领域中,我们可以

称之为“体育软实力”。“体育软实力”是相对于体育中那些可感、可触、可量化的刚性指标和科技要素、硬件设施等而言,在体育相关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文化、意志品质、制度机制等的影响力。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具有非物质、不可度量的属性,但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合力,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色彩,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个性特征,既包括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也包括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神文明表现以及健康文明的心态等[30]。

4.1.1 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软实力”进一步引申到竞技体育,即竞技体育软实力。有关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概念研究,从国内外现有成果看,还没有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还有学者则认为体育软实力是通过体育运动的某种具体活动所表现出的,以促使其他国家受到影响和感染而产生的一种能力。也有专家认为竞技体育软实力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的资源、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无形要素,通过对其他国家、地区或组织的影响、吸引和同化而非强制或利诱来实现自身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能力。由此看来,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所表现出来的软实力的内涵也不尽相同[31]。总结来说,竞技体育的软实力就是相对于“硬实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吸引力。它具有不可量性、非物质性、非强制性、后发性、文化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它是国家优秀文化的体现;从中观层面来讲,它是一个行业发展或者是管理理念的体现;个人微观层面方面,就是个人的人力资本的表现。都属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实力,隐藏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的每一个角落,竞技体育各要素都包含在内。

4.1.2 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初期哈佛大学的约瑟夫教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以来,软实力在社会理论研究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不断提高并与日俱增,对于社会领域的各个活动方面均实现了理论垄断与实践发展层面的“非典型”干预。竞技体育作为国民精神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社会文化体制的全面构建具有着非比寻常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改造国民身体素质也能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竞技体育固然也有独特的软实力构建要义,除了具备社会共性,也存在着自身体制因素方面的个性价值。构成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社会要素,主要分成三个主

要方面:即是体育观念、体育文化以及体育制度。首先体育观念在国家竞技体育当中主要起着精神主导层面的助推作用。体质的健康与否对于国家建设来说固然具备着不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因此发展体育事业,对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往往在软环境和软层面上体现出对国际地位的博取和认可。毛泽东早在建国伊始便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并一直演变成当今的“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表现形式。由于体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窗口和载体,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的人文素养。体育运动的方式很多,但不管其自身的纷繁复杂的程度,宗旨都是为了国民的身体、意志、精神之间能够形成一种潜在的和谐发展,并大大有助于推动着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友谊,表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最后,体育制度就是国家借助法律规定或者行政政策的制度力量推行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向[32]。

总之,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三大要素互相区别,但同时也相互联系。体育观念作为软实力中的精神载体,为体育文化和体育制度提供非理性层面的支持和推动,但同时受到现有的体育文化和体育制度的决定、影响以及制约;体育文化是体育制度与体育观念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无形文化载体,为体育观念的进步革新与体育制度的出台与转变提供有效的理论引导与实践调查模板;体育制度则作为一种软环境建设的物化过程而存在,为体育观念和体育文化的理论创新与体制健全提供强有力的指引作用和保障功能。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在三者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得以协调处理以后,方可谈及国家体育软环境的真正完善与否。当前国家在发展体育软实力的过程中,也当着重参考这三个要素特征和主要方面[33]。

4.1.3 竞技体育软实力与竞技体育硬实力的关系

4.1.3.1体育硬实力的概述

竞技体育是每一个寻求崛起与尊严的民族追求的软文化层面的爱好和志趣。发展全民性质的体育爱好与体育文化,对于民族整体的发展潜力的贮存与释放,无疑是至关重要。鉴于这一层认识,体育实力的建设与完善逐渐成为大国崛起在文化方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文提到的主要以体育软实力为主,而与之相对应的无疑便是体育硬实力。如果说体育软实力主要包括体育文化、体育观念和体育制度三大方面,那么体育硬实力的重要囊括范围便以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设施为

重要发展根基与命脉。体育教育主要分为中小学体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主要发挥着增进中小学生单位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程度和关于基本的体质标准的构建作用。而相对于此更为重要的,便是高校体育教育[34]。鉴于竞技体育对于促进民生方面具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高校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更显尤为关键。除了专业体育之外,公共体育在各大高校之内借助高校教育改革的动力,在课程理论和经验践行的过程中均提上了日程。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大学课堂之内对于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辩证关系,较之以往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传统的高校课堂重在专业课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培训和灌输,少有对公共课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与专业课的培养目的和宗旨不同,公共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要宗旨,侧重于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一面,而专业课程则以大学生的高端知识技能为主要培养对象,侧重于未来社会中发展的一面。虽然说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没有起码的生存,也就无所谓发展。

除了教育领域层面的竞技体育硬实力发展之外,社会体育硬实力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体育技术设备的构建上。硬实力又称“硬权力”,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前,是国际上长期用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硬实力的定义应从构成要素和作用方式两个方面来理解。具体溯及到竞技体育硬实力方面,具体体现为与软实力的微妙联系和优势互补的社会表现特征方面[35]。

除了盈利与娱乐性质的健身产业之外,社会体育方面的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也堪称当前体育硬实力的亮点。以湖北省的各大高校对体育专业的就业工作为例,教师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关注和重视在全国范围之内也可以称得上是少有的。具体延伸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学生在相对紧张的气氛和环境中经受学习和锻炼,也较之其他省份也更具成就感。总之,湖北省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层面已经在全国的体育教学研究体系中占据先锋性的实践地位,并形成了囊括全国范围内的示范与榜样作用。

4.1.3.2体育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的实力构建内容中,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往往作为民族竞技体育的体质发达与否的衡量标准与考量因素。首先,硬实力为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