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名词

药理学名词

药理学名词
药理学名词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首过效应(首关效应)(first pass elimination):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要经过门静脉到肝,再进人体循环。有些药物在通过胃、肠粘膜及肝时极易代谢,进人体循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消除

分布: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

Blood-brain barrier, BBB指血-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

分子量较大、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极性较大、脂溶性较小的药不易透过此屏障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应该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胚胎循环,故孕妇用药应谨慎,防止造成胎儿中毒或致畸。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Bioavailability (F,生物利用度)

半衰期(t1/2)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 =0.693/k

意义

●根据t1/2确定给药间隔,一般略等于或接近该药的t1/2

●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水平或称坪值的时间,即需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t1/2后,血药浓度约下降95%。

如需立即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临床上常采用口服首剂加倍或静注1.44倍。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药动学的重要参数。它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而并非药物在体内真正占有的体液容积。

意义

它是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药动学的重要参数。除少数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药物外,多数药物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

根据Vd可推算体内药物总量、血药浓度、达到某血药浓度所需药物剂量以及药物排泄速度。Vd小的药物排泄快,Vd越大药物排泄越慢。

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matabolism)。

Excretion(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Clearance,CL,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即单位时间内肝脏消除药物的总量与当时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反映肝肾功能

意义

肝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肝清除率小的药物易受肝功能,血浆蛋白结合力及肝药酶诱导或抑制药的影响。

肝清除率大的药物受肝血流量影响较大。

Cl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适当调整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以免过量蓄积而中毒

Elimination kinetics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

First-order kinetic一级反应: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Zero-order kinetic零级反应: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反应,称为零级反应

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half life),记作t1/2,恒温时,t1/2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Time course of drug concentration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时量(浓)曲线:用药后,由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浓)曲线。峰浓度(Cmax):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

曲线下面积(AUC):单位:ng h/mL ,反映药物体内总量

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峰浓度的时间,多为2(1-3)hrs

稳态:约经4-5个半衰期, 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

稳态浓度: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与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相关

Css,稳态血液浓度:有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的稳态血浆药物浓度

靶浓度(target concentration):有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的稳态血浆药物浓度

根据靶浓度计算给药剂量,制定给药方案。给药后还应及时监测血药浓度,以进一步调整剂量,使药物浓度始终准确地维持在靶浓度水平。

维持量(maintenance dose):临床多采用多次间歇给药或是持续滴注,以使稳态血浆药物浓度维持在一个治疗浓度范围。

给药速度:单位间隔时间的给药量

凡使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drug effect)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变化。Therapeutic effects治疗作用:能达到对疾病防治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或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改善疾病症状。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

补充(替代)治疗:补充体内的营养或者代谢物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两大类。

?A类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它是药物常规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发展,它是

否发生于药物在体内浓度的高低(或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B类反应则为特异质或特应性反应。B类反应又可进一步分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

和药物变态反应。

A type of ADR如下

Side reaction(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Toxic effect(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药理作用延伸Residual effect (After effect(后遗效应):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

Dependence(依赖反应):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兼有两者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Physical dependence身体依赖:用药者反复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

psychic dependence心理依赖: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

Withdrawal reaction(反跳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B type of ADR如下

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teratogenesis(致畸)

Carcinogenesis(致癌)

Mutagenesis(致突变)

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必须权衡,正确应用

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物的量效关系: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血药浓度高低与药效的强弱有关。

Qualitative response(质反应)

Quantitative response(graded response量反应)

最小有效量(minimum effect dose)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浓度)称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or threshold dose,

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或安全用药的最大限度。

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阈剂量(threshold dose):起效的最小剂量。

效能(efficacy):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表示。比较效应的差别。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用产生50% Emax所需剂量(KD)表示。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药物产生同一效应剂量比较

KD↑→Potency↓

斜率(slope): 50% (16%~84%) Emax附近量效曲线的斜率。

slope↑→range of common dose↓→less safety

极量(maximal dose):药典规定药物的最大剂量。

常用量(common dose):常用的剂量范围,大多数病人有效的剂量

效能(efficacy):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增强,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 :是指药物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所用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大。

KD50等效剂量,用产生50% Emax 所需剂量(KD)表示。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引起一半试验动物有效的药物剂量。ED50↑→TI↓→safety↓

半数死亡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引起一半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LD50↑→TI ↑→safety↑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TI=LD50/ED50,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safety↑

安全指数( Safety index,SI)SI=LD5/ED95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SI↑→safety↑安全界限(LD1-ED99)/ED99表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用治疗指数评价更好。Therapeutic window(治疗窗)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药物作用机制:它是对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和怎样起作用所做的

某种推理和解释。也包括药物产生作用或效应的初始作用部位或关键部位的阐明。Receptor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并可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

Ligand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配体。

受体均有其相应的内源性配体

药物为外源性配体

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

(1) 离子键(ionic bonds )

(2) 氢键(hydrogen bonds )

(3) 范德瓦尔斯力(V an der Waals forces )

(4) 共价键(covalent bonds )

受体的特性:敏感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变异性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相互作用而启动一连串生理、生化反应,引起药理效应.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药物与受体相结合的能力,即亲和力(affinity);

?二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即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Affinity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用产生50%Emax(结合50%受体)时游离药物的摩尔浓度(解离常数KD)表示。

(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强度

KD反映亲和力大小

KD与亲和力成反比)

Intrinsic activity内在活性:药物结合受体后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Emax)表示。

Emax↑→Intrinsic activity↑(afficacy↑)

(激活受体的能力效能

是指药物产生类似递质激动受体的效应)

竞争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受体结合,可逆的结合,使激动药作用降低, 有拮抗药存在, 激动药要使反应达到原强度,必需增加剂量,量效曲线右移,但效能不变。

激动药(内源性配体)- 竞争性拮抗药

激动药-部分激动药agonist-partial agonist

非竞争拮抗药:非竞争拮抗药能与受体非可逆的结合,使激动药作用降低,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但效能降低。

拮抗参数(antagonist parameter, pA2, ):当剂量比为2时(增加后的激动药剂量D’/D原激动药剂量= 2 )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所需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

pA2:表示拮抗药的亲和力。效应不变(50% Emax ),使激动药浓度增加一倍(KDx /KD0=2)时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

pD2':非竞争性拮抗药的亲和力指标。激动药Emax降低一半时非竞争性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

非竞争性拮抗(noncompetitive antagonism)在拮抗药作用下,激动药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降低,增加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Emax

增敏(hypersensitization)长期用拮抗药后反应性增强

脱敏(desensitization)长期用激动药后反应性下降

1.特异性脱敏:仅对某类激动药脱敏

2.非特异性脱敏:对某类激动药脱敏后,对其它受体激动药也反应性下降

递质(transmitter):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从末梢释放的一种化学传递物

Adrenaline reversal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α受体阻断药可能会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活或较少激活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活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

Tolerance耐受性:药物反复使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可耐受正常量25倍而不中毒。

Dependence成瘾性(依赖性):表现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甚至意识丧失,病人精神出现变态,有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等

Withdrawal symptoms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造成很大痛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