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曹 兴,宋 娟,张 伟,任胜刚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对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网络特征因素具体分析了网络异质性、网络稳定性、网络联接强度、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股权式技术联盟和契约式技术联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联盟网络异质性不利于知识转移;网络稳定性、联接强度、网络规模有利于知识在网络间的转移;网络中心性对知识转移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总体来说,有利影响大于不利影响。相对于契约式联盟,股权式联盟网络异质性更低,稳定性、联接强度、中心性、平均企业规模更强,但网络企业总数往往低于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关键词:知识转移;技术联盟;股权式联盟;契约式联盟;网络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0)04-0062-12

A Ca se Ana lysis on Factors I m p i n g i n g Knowledge Tran sfer between Equ ity

A lli a nce and Con tractua l A lli a nce Ba sed on Network CAO Xing,S ONG Juan,ZHANG W ei,REN Sheng -gang

(B 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 m pacts of net w ork heter ogeneity,net w ork stability,net w ork link strength,net w ork size,net w ork centrality on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technol ogy alliance by case study .

It als o compared knowledge

transfer difference bet w een equity alliance and contractual alliance based on tha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t w ork heter ogeneous hindered knowledge transfer;net w ork stability,strength of net w ork links,net w ork size facilitated knowl 2edge transfer;net w ork centrality is one side of double -edged s word f or knowledge transfer,it has good effects and nega 2tive i m pacts,but overall,the advantages are more than dis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ctual alliances,the het 2er ogeneous of equity alliance is l ower,the equity alliance is more stability,the net w ork links are more str onger,the net 2work centrality,size of net w ork are more higher .Equity alliance is more superi ority f or knowledge transfer than contrac 2tual alliance .

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technol ogy alliance;equity alliance;contractual alliance;net w ork

收稿日期:2009-10-30 修回日期:2010-03-10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 -07-08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7092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02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2061);博士点基金(20090162110064)。

作者简介:曹 兴(1964-),男,四川大竹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知识管理、复杂网络。

一、引言

知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随着技术变革与飞速发

展,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拥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资源,通过联盟方式,实现企业的知识学习与知识创造,达到技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目的。技

2

6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

术联盟作为企业技术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技术等主要联结方式,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多向流动的组织形式,在联盟过程中,企业间知识转移就成为知识资本持续增值和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尽管技术联盟給联盟各方带来了“共赢”的机会,但联盟的失败率一直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技术联盟中,存在很多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且技术联盟类型不同,其知识转移的情况也不同。因此,正确识别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联盟特点,建立联盟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方式,就成为企业构建技术联盟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Dana.B M inbaeva(2007)分析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1];Jorge(2007)从资本结构的角度研究联盟伙伴间的知识转移,认为组织的外部网络结构不仅影响联盟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内部组织结构也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果[2]; Duanmua和Felicia(2007)通过研究跨国公司与海外投资企业的知识转移发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合作关系也是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3];Makri和Marianna(2007)证明了组织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会加强知识的吸收能力,进而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4];Barbara和Chris2 tiana(2007)在研究合资公司的知识转移后,提出了知识共享契约、合作双方的转移意愿、信任程度等与知识转移效果有正相关关系[5];W en(2007)对战略联盟的交互式机制与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进行了探讨,认为联盟的交互机制、知识特点、联盟各方资源投入程度都会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6];

A i和Shan(200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是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7];Edward U.Bond(2008)利用实证方法证明了网络的认同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情况,指出身份与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8];Ki m&Park(2009)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扩散模型,研究了网络结构对知识扩散绩效的影响,发现小世界网络对于知识传播是最有效和公平的网络结构[9];M in L in,Nan L i(2010)通过对4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模型: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和尺度自由网络上知识创新和扩散过程的研究,证明尺度自由网络上知识转移效率最高[10];J ifeng M u (2010)通过仿真分析了吸收能力和传授能力对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11];Fangcheng Tang (2010)的研究也证明,知识发送方的传授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会影响知识在网络间的转移[12]。薛求知和关涛(2006)构建了一个包含知识特性、转移工具和知识跨国界转移结果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13];林敏和李南(2009)借助复杂网络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知识转移网络模型,研究了网络结构对组织中知识转移的作用[14];王晓娟(2009)运用博弈模型验证了网络嵌入的协调机制,可以降低由信息不完全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促进企业间的知识转移[15];曹兴,伍励(2009)的研究表明,知识流动促进着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加大了企业间或外部知识之间的扩散与转移[16]。

虽然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但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或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针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已有文献研究了技术联盟的不同类型与联盟绩效的关系,指出合作伙伴间知识转移的程度取决于联盟类型[17-18],但根据技术联盟类型开展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19-20]。技术联盟作为网络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在其转移应考虑网络特征因素[21-24],技术联盟本身具备自适应性、自学习性、环境复杂性、结构复杂性与动态性、组织内部联结的多样性、结点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体现了复杂网络特点,在联盟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也极其复杂。本文选取案例研究,适合对现实中复杂而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且全面考察[25],既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也可以为新理论构建奠定基础,或者对现存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修改。因此,本文根据技术联盟类型的特点,采取描述性案例研究法,从网络整体视角对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剖析。

36

科技与管理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二、技术联盟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企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致力于某一知识或产品的研发行为,是为适应知识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型组织[26]。技术联盟类型不同,将直接影响联盟内部成员企业的行为和知识转移,进而影响联盟效果。因此,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就应考虑具体的技术联盟类型。根据文献研究,对技术联盟类型有以下观点:Narula和Hagedoorn从控制结构方面将其分为股权式联盟和契约式联盟[27];Peng S Chan&Dorothy Heide针对研发阶段合作伙伴性质,认为产品用户、零部件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科研院所等非企业组织形成共同研究开发联盟[28];首滕信彦从企业技术资源互换方式,认为联盟具有交叉型联盟、竞争型联盟、短期型联盟、环境变化适应型联盟和开拓新领域型联盟等五种形式[29]; Gerard根据联盟内部知识获取方式将技术联盟分成知识生产型和知识吸纳型两种形式[30];C.K. Prahalad&Gary Hamel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价值链分析,提出了垂直联盟和水平联盟[31]。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联盟特征不一,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企业构建技术联盟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和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的转移,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效率,达到技术联盟效果,关键就在于针对联盟企业自身特征和技术联盟类型,调整和优化结盟方式,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技术联盟,大多体现了股权式联盟和契约式联盟。

(一)股权式技术联盟及其特征

股权式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联合致力于某一知识或产品的研发行为,可分为对等持股型联盟和相互持股型联盟。对等持股型联盟是指合资生产和经营时,双方各拥有50%股权。这种形式的联盟可以充分集中联盟各方的优势,共同研究、生产和销售。缺点是参加联盟的企业极易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方的利益,容易发生默会知识转移。企业若具有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希望最大程度地获得另一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这种股权型联盟是其很好的选择。相互持股型联盟是指各成员为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持有对方少量的股份,这种形式适用于联盟企业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而联盟对方主要提供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与合资、合作或兼并不同的是,这种方式不涉及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合并,且这类联盟有时为了与其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有采取单向的、少量投资于其它公司的情况。

股权式技术联盟是企业间一种紧密的技术合作方式。无论是对等持股型联盟还是相互持股型联盟,都是通过股权建立联系纽带,这种股权关系增强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由于伙伴之间的利益息息相关,协调相互行为的意愿得到加强,从而使许多矛盾和冲突都可以通过伙伴间的协调得到解决。相对稳固、持久的合作关系,能够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进行重大的技术合作创新。股权式技术联盟具有较高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为了让联盟运作起来,通常需要较高的启动费用。产权合作关系的建立,资金需要对特定的技术创新进行专门投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规则。一旦联盟解散,这些投资一般难以收回,这些额外的投资使联盟的退出壁垒增加。

(二)契约型技术联盟及其特征

契约型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主要通过协议而不是筹措股本的方法建立的技术合作关系,可分为双边契约型和单边契约型。双边契约型是指联盟各方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联盟,包括技术交流协议、合作研究开发协议、生产营销协议等。如果联盟的使命之一是学习,双边契约型联盟是很好的选择。单边契约型联盟的形式有许可证、转包和分销协议等,是一方负责经营管理,其他方投入资源,各方按协议分享收益的联盟方式。

契约型技术联盟网络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合作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约联盟,要求合作伙伴间严格遵守合约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由于不存在产权联系,组织间的相互依赖性比股权式技术联盟低。联盟双方如果某项合作计划的实施结果不理想,可以相对容易地终止合约,而不像

46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

股权式技术联盟那样,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由于契约型技术联盟网络中没有新的实体产生,大部分研究开发活动仍保留于合作成员内部,需要投入的启动费用较低。合作成员只需按照合作协议执行自己的义务,组织间松散的组合避免了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较高的管理成本。因此,契约型技术联盟网络比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契约式联盟网络中,企业之间缺乏产权纽带,对合作伙伴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较差,利益关联性的降低也使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难以避免。一些短期的合作协议,比如研究开发合约很难对承担合约方的完成效果进行评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往往体现在技术或知识的整合。由于股权式技术联盟和契约式技术联盟的特征不同,在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存在差别。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适合对现实中复杂而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考察。通过案例研究,既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也可建立新理论或者对现有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完善[23],与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相比,案例研究具有获取详细、丰富、深入信息的优点。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和解释性案例研究。本文采取描述性案例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是指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罗伯特?K.殷[25]认为案例研究最常见的信息来源有6种,即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证据。采用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形成证据三角形或完整的证据链,以增强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性。本文的案例研究采用了确定研究问题、进行案例选择,实地初步调研、深入访谈、案例信息分析、提出相关框架及结论等步骤。

(二)研究对象

技术联盟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致力于某一知识或产品的研发(R&D)行为,是为适应知识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型组织。从广义来看,既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包括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之间实现某一技术创新战略目标而结成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本文针对的是广义的技术联盟,不仅要研究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还要研究不同类型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本文选择案例样本的标准:参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次数在10次以上;有过多次股权式和契约式技术联盟经历。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出理论,而不是计算频率,因此案例研究样本的选择不需要遵循抽样法则,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够的特殊性和典型性(Eisenhardt,1989)。根据C.Freeman和L.Soete的统计,技术联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其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领域的联盟发展最快。因此,为了保证本研究所选案例具有足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选的案例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针对我国技术联盟分布情况和课题组的资源优势,将研究对象定位在:长株潭地区、江浙地区、京津唐地区、广州、深圳等。遵循案例选择标准,首先对这些地区的相关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在确定符合标准之后,通过各种关系渠道与各个企业的企业家取得了联系。其次,在对上百家企业的初步访谈基础上,本文重点选择具有技术联盟经历、可以深入展开调研的企业作为进一步调研对象。最后,本文确定选择3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案例,选择其中一家作为股权式技术联盟和契约式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案例。

(三)方案设计

按照案例分析要求,确立了12个人的案例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案例研究方法的专题研讨,不仅阅读了案例研究方法的文献资料,而且邀请了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参与讨论,保证研究小组成员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掌握。围绕研究领域,确定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提出基本假设,确定访谈提纲和调研问卷。

56

科技与管理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为了保证个案研究的建构效度,根据问题确定了所需的证据种类,主要是企业家与其他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调查问卷、文献和档案记录,从而构成研究中的证据三角形。此外,为了保证整个研究的外在效度,每个案例严格遵循复制逻辑,当后一个案例提供了新的信息,就相关问题对前面的案例进行补充调查,并修改访谈提纲。

为了使访谈过程更有效率,访谈提纲主要是由开放性问题组成。为了保证访谈过程的流畅性,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了录音设备。统计显示,每位企业家的平均访谈时间达到了2小时。每次访谈中,至少有3位研究者参与访谈,为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在访谈的过程中会根据情况进行追问以进行信息的深度挖掘。访谈结束以后,由参与访谈的研究人员分别进行访谈记录的整理,就信息不清楚、理解不一致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保证了资料整理分析过程的信度与效度。

四、案例分析

技术联盟具备了复杂网络组织的特征,其知识转移应考虑网络特征因素,从已有文献研究和网络理论观点来看,其网络特征因素[32-34]应考虑到网络异质性、网络稳定性、网络联结强度、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规模五个层面,这些特征对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与获取具有重要的影响[34]。根据以上分析框架,针对具体企业,从五个方面对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应企业要求,在分析过程中隐去企业名称和企业家姓名,对确定的3家企业分别以A、B、C代表各个企业和企业家,3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一)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11网络异质性 技术联盟网络异质性反映了技术联盟成员在企业文化、知识背景、组织结构、地理距离等组织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程度。技术联盟网络成员可能处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具有不同企业制度和组织文化以及独特的企业知识。由于联盟成员知识上的差异,在知识转移时,如果知识不兼容将影响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知识接受者无法理解和吸收转移来的新知识,从而限制了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35]。在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成员间在知识转移上存在理解偏差和冲突,使得知识转移不畅和学习效率下降。地理距离也是影响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同一地点面对面的经常接触有助于形成人际交流的良好氛围,形成具有相互信任,开放,互动的联盟合作关系,增加接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缩小关系距离。此外,面对面的会谈远比电话交流、内部文件交换等方式能转移更多关键知识,且隐性知识更多发生在面对面的会谈中[36]。

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家认为网络异质性不利于知识在技术联盟网络间转移。A企业作为一家高分子材料公司,有着丰富的技术联盟经验,与其联盟伙伴相比,在企业文化、知识背景、组织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异,对知识的转移产生或大或小不利影响。相对于上面几个因素,地理距离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

表1 企业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A B C 所处行业化工、新材料医疗机械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员工数657人5300多人2万多人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联盟合作对象国内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医疗机构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主要联盟伙伴地理位置国内国外国外研发人员所占比例37%29%10%以上股权式技术联盟次数5次以上5次以上3次以上股权式联盟企业数(一次典型的)10多个50几个20几个契约式技术联盟次数无数次20次以上20次以上契约式技术联盟企业数(一次典型的)30个50个以上20个以上参与技术联盟次数100次以上50次以上30次以上

66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

的发展,地理距离的远近已不再是信息沟通的主要障碍,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也使旅行和物流变得更便利。但是,技术联盟网络转移的往往都是复杂的技术信息知识,这些复杂的技术知识很难通过电子通讯技术如电话、互联网进行完整传递。因此,当联盟伙伴地理距离相距较远时,这种地理差距的影响也很明显。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本企业合作对象很多是国外企业,在企业文化、办事程序、知识差距等与本企业有很大差异,这就大大增加了联盟网络的交易成本,降低了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的效率。

B企业是医疗设备行业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技术联盟对象主要是国外企业,包括早期与data2 scope的合作,现在与日本跨国巨头关于超声领域的合作。在被问到主要有哪些因素会影响B企业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时,B企业家回答:“首先是企业组织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对联盟合作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双方的价值目标、思路不同,合作过程磨合、协调的时间越长、成本越大,降低了合作效率,有的甚至因此而导致联盟关系的终结。其次是语言方面,B企业作为国际化医疗行业公司,经常与国际公司进行交流合作,需要在客服、生产、技术专业方面与对方进行沟通,往往会因为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使双方不能精确的理解彼此关于生产工艺流程、研发技术细节传达的意思,对知识转移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再次是技术本身和知识差距方面,所开发出来的技术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对方就想按自身的理念进行,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且最终结果可能因为知识不兼容而结果不理想,最终导致合作伙伴间的冲突。”

C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合作伙伴间的差异对合作影响大。企业性质、文化、组织结构等差异越小,越有利于合作的整合、消化。国内合作与国外合作相比,地理位置差异影响更明显。一般C企业的合作伙伴都是风格上与自己比较类似的,因为这些企业都比较宽容,能容纳不同的意见。”

以上企业的企业家都认为,通过合作时间的延长、双方的磨合和沟通,技术联盟网络的异质性会慢慢缩小。因此,可以认为网络异质性越高,越不利于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的转移。

21网络稳定性 技术联盟网络总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也有旧的企业退出。所以,网络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成员间合作时间的长短以及网络成员间的熟悉程度[37]。随着网络的稳定性增加,网络成员合作时间越长,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也会增加。

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选择合作伙伴都会非常慎重。在合作前,对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了解,选择合作对象注重对方的行业影响力、知名度、企业规模等,会优先选择在行业内声誉好、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作为联盟对象。因为,只有与这些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合作过程将更稳定。反之,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导致联盟关系脆弱、不稳定,最终导致联盟关系破裂。很多企业家也都表示,技术联盟的稳定性是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A企业与其他数家企业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叫D公司。这是一个由10多个相关技术联盟伙伴组成的网络。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在这个网络中,假设A企业负责技术联盟网络中的一种设备开发,而这种设备必须与其他配套设备结合才能正常使用,如果仅A开发出设备,但此时网络中做配套设备的任一家企业退出,整个设备的开发将受到很大影响。也就是说,这个产业链中如果有一家企业退出网络,则整个网络关系都会受到影响,一些前期准备和成本就打水漂了。”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对技术联盟网络成员熟悉程度也随之增加,企业知道知识存在于网络中的位置,能够很快地寻找到拥有知识的企业,或者需要接受知识的企业,发现知识转移的最佳路径和方式,从而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因此,合作伙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采取多种措施维持整个网络的稳定,确保合作顺利进行。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技术联盟网络的稳定性是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是知识能否转移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B企业的企业家认为:“一个网络合作效果好

76

科技与管理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坏与否,其中的关键因素不一定是资金,而是双方是否有一个很好的机制来保证联盟网络的稳定,进而提高整个联盟网络的合作效率。”B企业主要在几个领域与国际的大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关系,前期的研发投入都很大,如果网络内一个企业退出或加入,整个合作项目可能就要调整甚至失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的效率。医疗设备行业的特点是细分行业多,如果B 企业要进行横向扩张,就需要每个细分行业均衡发展,这就涉及到多个产品的协同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关系的稳定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B企业进行技术联盟主要是针对一些复杂的技术知识进行合作,复制这些知识需要较长时间来学习。随着技术联盟网络的稳定性增加,网络成员间合作时间越来越长,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也会增加。网络成员在知识转移中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双方能够很好认知和理解信息收集、解释、扩散机制或转移过程,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知识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便利了知识吸收和转移。接受者的知识存量如果与转移的新知识不相关,则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必然发生困难,知识接受者无法理解和吸收新知识。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成员企业间的知识基础逐渐趋同,联盟伙伴的知识差异会逐渐缩小,减少了联盟伙伴在知识转移时由于知识不兼容对成员共享知识和转移知识能力造成的限制,提高了他们共享知识的意愿和知识转移的效率。所以可以得出网络稳定性越高,越有利于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的转移。

31网络联结强度 网络联结强度反映了网络的联结特征,是联盟主体间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信任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的程度[8]。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网络实体间的联结强度和形式对知识转移的效率至关重要[20];网络联结强度是影响网络中企业合作行为和合作结果的重要因素。因为,强联结的网络有利于信息和知识较快、较有效地流动;有助于伙伴间建立相互信任、共同认知和共同行为模式,易于共同发展;易于使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制裁[33]。

在3个具体案例中,每个企业的企业家都认为技术联盟网络的联结强度和形式对知识转移的效率至关重要,联接强度越高,越有利于联盟网络的知识转移。3个企业都是针对复杂的技术进行技术联盟,要使这些技术能在网络内传播、扩散,需要网络有较强的联结强度。联结强度越高,意味着企业进行大量的互动,促进企业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移。企业间联结强度越高,企业间的互惠交换越多,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惯例的培育和认知模式的形成,形成知识共享的态度、主张、信念,促进企业间知识和信息的深度沟通、准确的有价值信息交换,有利于知识转移。

为了加强技术联盟网络联结强度,提高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转移效率,这三家企业都建立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A企业为了提高网络的联结强度,选择合资的方式结成技术联盟,因为这种方式将合作各方的利益捆绑在一块,使得各方的交流更频繁、深入,促进更多的知识共享和转移。合资的方式是成立一个新的公司。B企业的企业家认为:“交流的效果当然是面对面的好,但有时候也要考虑交流的效力与可行性。目前,在合作中,以电话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的情况日益增多。特别是与国外的合作中,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国内主要是采取面对面交流,在与国内高校合作过程中,双方会经常互派人员进行交流,以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B企业为了提高技术联盟网络联结强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同合作伙伴的联系,经常与联盟企业开展非正式交流,互派工作人员到对方企业进行学习等;在重要项目点建立了统一接口,双方研发副总裁有相应层面的对话机制,基本上每周会有电话会议,如B企业负责战略整合与项目推进的副总裁与对方的总裁、CFO就整个项目过程中重大问题每周会有一个会议机制商讨技术合作过程中主要的矛盾;由于B企业地点分布广泛,建立起了视频会议系统,便于彼此的沟通。另外,企业还建立了相应的开发工具,特别是软件工具、信息管理平台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技术联盟企业充分认识到技术联

86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

盟网络联结强度对知识转移的重要影响,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交流沟通机制,来加强网络的联结强度。

41网络中心性 网络中心度是指个体参与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用来衡量企业在网络中凭借参与重要活动而占据战略位置的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网络企业的中心程度与它的知识转移呈正相关关系[34]。

A企业所新成立的D公司,是由10多个相关技术联盟伙伴组成的网络,A企业是最大的股东,有很大的话语权,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针对某一技术,A企业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与多方进行协调沟通,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是一面双刃剑:可以更快获得大量外部知识、技术和管理技能,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获取其他企业的资源,使整个网络技术合作的效率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自己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如由于处于网络中心地位,要花更多精力在整个网络的协调上,相对于其他企业,中心企业需要向外输出更多知识,这样就会将自己的优势“暴露”在整个网络中,其自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无偿扩散到整个网络,甚至竞争对手之中,这些成本和代价也是相当大的,但总体来说,优势远大于劣势。

B企业和C企业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程度除了使其快速获得大量的外部信息外,也扩大了自己的关系网络,外部企业能通过多种渠道,例如联盟网络内其他企业了解进而直接与其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企业的选择范围,为其增添了大量的无形资本。B企业的企业家认为知识的转移速度与个体成员的影响力在技术联盟网络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具有新知识的个体成员的影响力较大时,其他节点成员就能很快吸收新知识,从而导致整个联盟网络知识更新速度加快。B企业与美国企业合作的实践也表明,中心度较高会导致高的知识、信息流量和流速。总体来说,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性有利于技术联盟网络间的知识转移。

51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表示联盟网络中的企业总数和网络企业的平均规模。Bernhard Voelkl 认为,联盟网络中,企业总数越多,联盟企业的平均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的转移[38-39]。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都将企业规模作为合作对象的选择标准之一。其原因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往往信誉水平更高,包含更多的研发投入,技术、人员、知识等都更丰富,有多样化的知识转移手段和路径。因此,可以最大化转移速率和缓解信息转移压力,所转移的知识也越多。但B企业的企业家有不同的观点,B企业家认为“规模大的合作伙伴可能比较霸权,还有就是他们内部沟通效率的问题会比较麻烦”。

关于企业总数对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企业家们的看法也存在分歧。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数量越少越有利于合作的展开”,“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文化。技术联盟网络的企业总数越多,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协调成本也越高。如果一个环节沟通不理想,整个项目的前期投资可能就打水漂了”。

但也有企业家认为,技术联盟网络的企业总数越多,技术信息的沟通扩散速度更快,既有利于提高技术联盟网络的合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技术联盟网络的创新水平。B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医疗行业有很多细分行业,关联性都较大。当技术联盟网络内企业数越多,思想的碰撞也多,知识在网络内流动创新的机会也更多”。企业与不同的联盟企业联系会受更多观点的影响,具有网络规模特点的人发现联盟网络间转移知识比较容易,因为习惯与不同联盟企业接触的企业,比那些只在一个知识体内进行接触的企业更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复杂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知识在技术联盟网络间的转移。

通过以上对网络异质性、稳定性、网络联结强度、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规模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案例分析对前人提出的理论支持程度,如表2所示。

96

科技与管理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表2 对已有文献研究的支持程度

已有研究A企业B企业C企业整个研究

网络异质性++++++++++++

网络稳定性++++++++++++

网络联结强度++++++++++++

网络中心性++++++++

网络规模0++++

注:(1)+++代表对研究命题非常支持,++代表对研究命题有较多支持,+代表对研究命题有一定支持。0代表没有支持。

(2)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多案例设计,所以综合考虑每个案例对每个研究命题的支持程度来确定整个研究对研究命题的支持程度。

(二)技术联盟类型对知识转移影响的比较分析

根据不同标准,技术联盟可以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联盟的知识转移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围绕上述问题,选择A企业作为本研究问题案例。

针对股权式技术联盟和契约式技术联盟在网络异质性方面的差别,A企业家根据自身经验认为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异质性低于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的异质性。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成立公司时,一般会选择差异比较小、磨合时间较短的企业结成股权式联盟。这些企业能提供相同资源、和我们企业的价值目标更相似。在合作过程中,股权式联盟会最大化融合联盟各方的文化差异、知识差距、组织距离等,要取得成功需要联盟各方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竭尽所能地缩减差异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股权式联盟伙伴间紧密的关系意味着密集和丰富的交互、意味着行为规则、决策形式的相容性,相似性程度更高。不同企业间的规则和价值的相似性由于合作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更好地吸收。因此,相对于契约式技术联盟,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的异质性更低,更有利于知识的成功转移。

两类技术联盟网络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A企业家认为“股权式技术联盟比契约式技术联盟的网络稳定性强得多。因为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是企业间建立起的一种资产纽带,这种产权上的关系增强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例如,A企业与一些企业在生产轮胎方面结成的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中,合作企业是由有多年合作经验,关系非常好的企业组成。通过合作,进一步稳固和加深了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直到现在这个合作关系还在进行。A企业与其他几个企业结成的契约式技术联盟,相对来说周期较短。由于不存在产权关系,网络成员的相互依赖性较低,如果某项合作计划的实施结果不理想,企业可以相对容易地终止合约。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组建的目的更多是针对某一具体目标,或者为提升竞争力而进行强强联合,或者为节约成本、或为占有市场而建立,联盟组织的临时性、指向性较为强烈。联盟成员可能更多的考虑自身短期利益,由此可引发一系列道德风险。联盟成员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利益个体,它们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会极力维护自身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在联合研发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的分配不明确或者不适当,将影响各成员积极性,从而影响联盟的运营甚至解体。另外,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大,当环境变化为联盟成员提供新的联盟机会时,成员企业为自身利益的驱动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同样,当环境变化出现不利于联盟威胁时,联盟企业也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回避风险。由此可知,相对于契约式技术联盟,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稳定性更强。

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因为合资公司要共享很多资源,A企业在选择股权式技术联盟伙伴时,会倾向于选择信誉好、与A企业有着友好关系的企业”。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建立了一种资产纽带,这种产权上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了联盟企业间的关系强度。“A企业的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比A 企业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联盟伙伴关系亲近很多。”由于伙伴之间的利益息息相关,合作各方知识转移的意愿也相对较强,存在深厚、紧密,稳定的信任关系,使合作伙伴之间更乐意彼此间的交流,增加知识交流的机会,这样联盟企业将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知识转移活动。另外,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的成立,为技术联盟网络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知识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员之间可以更多地进行面对面、非正式的交流,且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比契约式技术联盟大大增强。企业家还认为,因为有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手段,便

07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

利了网络成员的交流,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间知识转移就不易变形,知识转移的速度也更快、效率更高。相对于股权式技术联盟,契约式技术联盟信任问题,不稳定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大大降低了网络成员参与知识转移的意愿。“一般除了合约规定的内容,不会有更多的交流。”由此可知,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比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联结强度更大,更利于知识的转移。

A企业的企业家认为“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中,企业的中心性地位比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企业中心性地位明显”。股权式技术联盟一般按照股权的多少,决策权有不同,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而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内,各企业的地位权利差不多,企业中心地位不明显。

针对两类技术联盟网络在网络规模上是否有差别,A企业的企业家表示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的企业平均规模比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企业平均规模大。“因为与大企业合作往往是大型项目,大型项目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这种项目如果采取契约合作模式,则存在很大风险,所以,一般会采取股权式技术联盟合作模式。”A企业的企业家还认为:“虽然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内,企业的平均规模比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企业的平均规模大,但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企业总数少于契约式技术联盟网络企业总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契约式技术联盟对联盟成员数无限制,具有易进易出的特点。在某一阶段一个企业往往与多个企业结成了契约式技术联盟关系,由此导致整个网络规模迅速增加。通过以上访谈,对技术联盟类型与知识转移影响的比较归纳如表3所示。

表3 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和契约式技术

联盟网络特征的比较分析

网络特征股权式技术

联盟网络

契约式技术

联盟网络

网络异质性低高网络稳定性强弱网络联接强度强弱网络中心性高低

网络规模(企业平均大小) (企业总数)大小少多

知识转移效率高低

五、结论建议与不足

本文通过对技术联盟企业进行深入调研,采用案例分析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

研究,比较了股权式技术联盟和契约式技术联盟

知识转移影响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联盟

网络异质性越大,越不利于联盟网络内的知识转

移,网络稳定性越高,联结强度越强,越有利于知

识在技术联盟网络间的转移。同时,研究表明,中

心性越高,规模越大,并不一定有利于知识的成功

转移,这是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地方。与契约式技

术联盟相比,股权式技术联盟网络异质性更小,稳

定性、联结强度、中心性更强,规模往往也更大,更

有利于知识的成功转移。

以上结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的往往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知识,为

了更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尤其是所转移的知识

复杂性大、难度高时,适合采取股权式技术联盟合

作形式。如果企业面临复杂的环境变化,其成本

与风险是主要因素,且转移知识相对简单,可以采

取契约式技术联盟形式,或者以相对简单的形式、

有限的合作范围开始;随着双方各自的合作动机、

能力和期望的相互了解、信任,逐步转向股权式合

作关系。

技术联盟网络的稳定是知识成功转移的前提,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技术联盟网络的

稳定。从实践来看,可以从企业自身和整个网络

的管理两方面着手。对技术联盟企业来说,要慎

重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前,对即将进行技术联

盟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了解,关注对方的行业影

响力、知名度、企业规模等,优先选择在行业内声

誉好、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作为联盟对象。建

立良好的联盟伙伴关系、完善信任机制来加强联

盟伙伴联系强度。此外,技术联盟管理制度的公

平公正性、联盟伙伴决策的平等性、重视联盟认

同度的培养[40]、培养共享的目标和文化、提高联

盟网络知识共享的透明度等,都是联盟关系稳定

的关键。

尽管严格遵循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文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由于案例研究方法本身

17

科技与管理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的缺陷,例如在研究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研究人员主观想法的影响而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尽管我们进行了培训,形成了研究过程中的人员三角形,但是仍然不排除先入为主的理论对结论影响的存在。其次,无法给出比较精确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程度。此外,本文所选取的是3个企业,考虑典型性比考虑代表性相对较多,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有待更多的案例来进行验证。

(本文得到刘芳、周密、秦耀华、邬陈峰、徐焕均、郭志玲等人的大力协助,并参与了企业调研和部分研究工作。)参考文献:

[1]Dana B.M inbaeva.Knowledge Transfer in M ultinati onal cor porati ons[J].M anage ment I nternati onal Revie w,2007,47 (4):567-593.

[2]Jorge W alter,Christ oph Lechner,Franz W Keller manns. Knowledge Transfer bet w een and within A lliance Partners:Pri2 vate Versus Collective Benefits of Social Cap ital[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60(7):698-710.

[3]J ing-L in Duan mua,Felicia M Fai.A Pr ocess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 om Foreign MNEs t o Chinese Supp liers [J].I nternati onal Business Revie w,2007,16(4):449-473. [4]M akri,M arianna,Lane Peter J.A Search Theoretic Model of Pr oductivity,Science and I nnovati on[J].R&D Management, 2007,37(4):303-317.

[5]Barbara W eber,Christiana W eber.Cor porate Venture Cap2 ital as a Means of Radical I nnovati on:Relati onal Fit,Social Cap ital,and Knowledge Transfer[J].Engineering Technol ogy Manage ment,2007,24(1):11-35.

[6]W en Bao L in.Fact ors Affecting the Correlati on bet w een I n2 teractive M echanis m of Strategic A lliance and Technol ogical Knowledge Transfer Perf or mance[J].H igh Technol ogy Man2 age ment Research,2007,17(2):139-155.

[7]A i L ing Chuaa,Shan L Panb.Knowledge Transfer and O r2 ganizati onal Learning in I S Offshore Sourcing[J].Omega, 2008,36(2):267-281.

[8]Ed ward U Bond,Mark B Houst on,Yihui Tang.Establishing

a H igy-technol ogy Knowledge Transfer Net w ork:The Practical and Sy mbolic Roles of I dentificati on[J].I 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 ment,2008,37(6):641-652.

[9]Ki m H,Park Y.Structural Effects of R&D Collaborati on Net w ork on Knowledge D iffusi on Perfor mance[J].Expert Sys2 te m s with App licati ons(S0957-4174),2009,36(5):8986 -8992.

[10]M in L in,Nan L i.Scale-free Net w ork Pr ovides an Op ti2 mal Pattern f or Knowledge Transfer[J].Physica A,2010,389: 473-480.

[11]J ifeng M u,Fangcheng Tang,Douglas L Maclachlan.Ab2 s or p tive and D isse m inative Capacity:Knowledge Transfer in I n2 tra-organizati on Net w orks[J].Expert Syste m s with App lica2 ti ons,2010,37:31-38.

[12]Tang Fangcheng,Mu J ifeng,Douglas L Maclachlan.D is2 se m inative Capacity,O rganizati on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J].Expert Syste m s with App licati ons,2010,37:1586 -1593.

[13]薛求知,关 涛.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知识特性与转移工具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64-72.

[14]林 敏,李 南,陈婷婷.基于复杂网络的知识转移模拟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9,27(3):115-118.

[15]王晓娟.基于网络嵌入性的企业间知识共享及其实现机理研究[J].科学决策,2009(4):44-49.

[16]曹 兴,伍 励,张 亮.企业知识状态属性的测度指标分析[J].科学决策,2009(9):44-51.

[17]Poh-L in Yeoh.Realized and Potential Abs or p tive Ca2 pacity:Understanding their Antecedents and Perfor mance in the Sourcing Context[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2 tice,2009,17(4):21-36.

[18]Bernard L Si m onin.An E mp irical I nvestigati on of the Pr 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 nternati onal Strategic A lli2 ances[J].Journal of I nternati 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 407-427.

[19]Tang Fangcheng,Xi You m in,Ma Jun.Esti m ating the Effect of O rganizati onal Structure on Knowledge Transfer:A Neural Net w ork App r oach[J].Expert Syste m s with App lica2 ti ons,2006,30(4):796-800.

[20]Jennifer Lewis Priestley.Multi-O rganizati onal Net w orks: Three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J].I 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 ment,2007,3(1):86-99. [21]唐方成,席酉民.知识转移与网络组织的动力学行为模式(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5):122 -127.

[22]Pheneetal.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the M ultinati onal Fir m:W hat D rives the Speed of Transfer[J].Manage ment I n2 ternati onal Revie w:Special Issue,2005,45(2):53-74. [23]Gup ta A K,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 ows within Multinati onal Cor porati ons[J].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2000,21(4):473-496.

(下转第182页)

[3]熊 杰,卞艺杰.浅谈如何在中国发展第四方物流[J].物流科技,2008(1):37-39.

[4]Anony mou.Creating and Managing the E-supp ly Chain at UPS World wide Logistics[J].Strategic D irecti on,2002 (2):5.

[5]Jon Bu m stead,Ke mp t on Cannons.Fr om4P L t o Managed Supp ly-chain Operati ons[J].Logistics and Trans port Focus, 2002(4):18.[6]John Paul Quinn.D riving East,Shifting int o4P L[J].Lo2 gisticsManage ment,2003(9):65.

[7]D isney S M,Nai m M M,Potter A.A ssessing the I m pact of E-business on Supp ly Chain Dyna m ics[J].I 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Pr oducti on Econom ics,2004(1):83-89.

(本文责编:柯 泰)

(上接第72页)

[24]Tang Fangcheng,M u J ifeng,Douglas L Mac Lachlan.I m2 p licati on of Net w ork Size and Structure on O rganizati ons’Knowledge Transfer[J].Expert Syste m s with App licati ons, 2008.34(2):1109-1114.

[25]颜士梅,王重鸣.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19-129. [26]I nkpen A C.The Management of I nternati onal Joint Ven2 tures:An O rganizati onalLearning Pers pective[M].Routledge: London,1995.

[27]Rajneesh Narula,John Hagedoorn.I nnovating thr ough Strategic A lliance:Moving t owards I nternati onal Partnershi p s and Contractual Agree ments[J].Technovati on,1999,19:283 -294.

[28]Peng S Chan,Dor othy Heide.Strategic A lliances in Tech2 nol ogy:Key Competitive W eapon[J].S AM Advanced M anage2 ment,1993,autu mn.

[29]首滕信彦.超越国际战略联盟[J].世界经济评论, 1993(8):25-27.

[30]Gerard Georgea,Shaker A Zahrab,Kathleen K W heatle2 yc,Raihan Khand.The Effects of A lliance Portf oli o Character2 istics and Abs or p tive Capacity on Perf or mance:A Study of B i o2 technol ogy Fir m s[J].Journal of H igh Technol ogy Manage ment Research,2001,12:205-226.

[31]Prahalad C K,Gary Ha mel.Patterns in I nternati onal Coa2 liti on Activity[M]/“Competiti on in Gl obal I ndustr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2]Hanne man,RobertA Mark R iddle.I ntr oducti on t o Social Net w ork Methods[M].CA: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2005. [33]张志勇,刘 益.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杂志,2007,26(11):70-72.

[34]焦 俊,李 垣.基于联盟网络的企业知识获得和技术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1):104-109. [35]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6]Mal m berg A Maskell P.The Elusive Concep t of Localiza2 ti on Econom ies:Towo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2 tial Clustering[J].Envir on ment and Planning,2002,34(3): 429-449.

[37]Benja m in Gomes-Casseres,John Hagedoorn.Do A lli2 ances Pr omote Knowledge Fl ow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2006,80(1):5-33.

[38]Bernhard Voelkl,Ronald Noe.The I nfluence of Social Structure on the Pr opagati on of Social I nfor mati on in A rtificial Pri m ate Gr oup s:A Graph-based Si m ulati on App r oach[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 i ol ogy,2008,252(1):77-86.

[39]冯 锋,王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培育机制分析———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8(11):82-86.

[40]李 伟,聂 鸣,李顺才.影响技术联盟绩效的企业组织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7):124-133.

(本文责编:海 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