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

21世纪,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信息化正在席卷全球,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来深刻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行政行为、增强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优质服务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政府负责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有关工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工商行政管理各项业务之中,不断完善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监管和服务手段,是工商行政管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交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使得社会对信息的利用产生根本的变化。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技术和遥感技术等。通信技术的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和智能化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信息科学和技术作为最具活力的先进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次,改变了人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和能力,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化已经从一场

技术革命引发为一场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信息化正在构造21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定义了我国的国家信息化概念,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六个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循环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3

信息化应用主要包括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五个领域。我国将信息化分为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四类。领域信息化的重点是政府信息化即电子政务,区域信息化的重点是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的重点是社区和家庭。

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完善,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精简、优化、整合、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借助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实质是对工业时代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化活动。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或e Commerce)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电子商务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产品生产、广告营销、销售和流通的过程,其途径主要有电话、传真、电视、电子支付及货币流通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国际互联网。从狭义来看,电子商务主要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的一切商贸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崭新的商业经营模式,电子商务自兴起以来,以其交易成本低廉和工作方式高效受到企业界的青睐,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整合、传输,通过控制信息流,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供规范、高效、优质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过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融合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在思想层面、发展观念和技术层面上的交融。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信息化特有的发展方式,完成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四个转变”,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改革创新。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已经在保障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到位和支持职能拓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已由局部性辅助工作发展成为全局性基础工作,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相互促进。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既表现在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和服务水平方面,也表现在进一步推动着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同时,业务工作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促进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这是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正是信息化内涵的高度概括。

2

务的重要手段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在企业登记、商标审查等业务中的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使业务基础信息的采集更加方便、快捷和准确。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用网络化、流程化、集成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代替单人、单点的业务操作,改造传统监管模式,丰富了监管手段,规范了业务流程,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内部职能的整合,使组织结构更加优化。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通过联网应用和数据建设,一方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网络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资源,为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发展、政府部门及社会公共服务、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纵向、横向的联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数据的“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使全国范

围内的统一大市场监管成为可能,强化了监管力度,提升了执法效能。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年检、网上注册、网上查询、网上申请、政务公开、网上咨询、互动交流等,为提供高质量服务创造了条件。

3

关键因素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业务工作中应用的过程,也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信息化使人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站在信息化所能实现的可能上加以开展,这就使人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改革既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成为可能。思维的改变是改革创新的前提。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不是简单地替代手工文字工作和信息传递,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电子化”来提高工作效率,而是从本质上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改革和监管机制的再造,业务创新、制度创新,为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经济户口管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等市场监管制度改革,无不依托于信息化的联网应用。可见,信息化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改革创新的关键因素。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信息化基本属性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

(1)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承担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应用所产生的市场主体数据和监管数据,是基础性数据,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政府的整体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三定”规定赋予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立企业登记信息库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居于重要地位。

(2)业务应用的复杂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多项重要职责,所执行的法律达100 部,行政法规达203部。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的复杂性,使信息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呈现出需求多样、变化频繁、系统整合复杂、数据汇总难度大的特点。

(3)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既服务于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属业务部门以及全系统的干部职工,也服务

于相关政府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市场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既要为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保障,也要通过信息平台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2

(1)技术依赖性。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化的前提。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地、科学地集成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系统中,以技术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是信息化的根本任务。

(2)标准统一性。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是确保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调运作、安全可靠的基础。统一标准能够减少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必要的重复和盲目性。标准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3)资源共享性。信息资源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交换、共享和整合,对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务公开意义重大。只有交流、共享,通过网络把电子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政府的信息资源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3

(1)过程性。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即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阶段性。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建设重点和建设目标,呈现出阶段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要求。

(3)内部关联性。从内部因素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赖于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信息化意识的普遍增强,有赖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不断拓展。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将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深层次应用创造条件。

(4)外部关联性。影响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外部因素很多,总的来讲,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有赖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良好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化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信息化突破时空的局限,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对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十分敏锐地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信息化。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我们的竞争力,实现我们已经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从国内发展实践看,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推动着我国社会生产力迈向新的高度,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工业化水平,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加紧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已成为支撑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工业化是我国尚待完成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走向未来的目标,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市场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基本机制,国际化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确立了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2006年发布的纲领性文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举措。

2

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政府机关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务活动之中,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建设高效、开放的政府是社会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政府部门不仅必须而且可能凭借计算机等高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上全方位地开展政务活动,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化——电子政务,有利于

大幅度改进政府工作,整合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形象,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升公务员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技素质,拓展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全面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公开化的需求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因素。在现代社会,政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人人享有平等获取的权利。随着全社会民主意识的提升,公众要求参政、议政和实施民主化管理的诉求日益强烈。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提高政府运行的透明度成为国家的必然选择。而信息化的发展为政府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府透明度的提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政府机关是社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由于政府部门的特殊地位与影响,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具有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国家色彩,关系到数字时代政府机构的工作绩效,关系到国家21世纪的宏观发展战略。在信息化进程中,政府部门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掌握着80%以上的信息资源,也是最强有力的指挥者——具有调配、调节、引导信息资源的管理职能。因此,世界各国都将电子政务作为重要的信息化建设任务,我国政府也将电子政务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龙头。

3

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审查各类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拥有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注册、动态变化和监督管理信息,市场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以及商标注册信息是国民经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战略性信息资源,是许多以“企业”为对象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也是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中优先设定的营造良好市场和投资环境,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是工商、税务、海关、劳动社保等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联合执法、高效廉洁的必然要求,还是建立社会“诚信”环境的公共信息资源,是政府监测市场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决策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基础性信息资源。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进的“金信”工程建设,大大提升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放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在国家的层面明确了“金信”工程的概念,标志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融合,跨国公司的进入及新的投资领域的开放使市

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展开,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将成为市场监管的更重要内容,因而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行为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已难以应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更新管理的观念和手段,增强管理的理性和科技含量,是新形势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之路。

二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对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更加多元、数量日益增多,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职任务更加繁重。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多样化和跨地域性特征,凸显市场监管的高难度。提高工作效率,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互通、上下互动、区域协同,切实履行对大市场的监管职能,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应对这一挑战的唯一选择。

三是交易活动网络化对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传统市场相比,电子商务市场具有时空无限、非接触、快速、交易模式及过程多样化、个性化等显著特征,传统的静态准入、突击式检查等方式和人工监管手段已经无法达到市场监管的目的。交易活动网络化发展趋势对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职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实现从监管实体市场向监管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并重转变,切实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网络交易监管的职能,就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市场主体备案及动态跟踪、产品信息备案及共享、电子合同备案及跟踪等与电子商务市场特征相适应的监管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去监管利用信息技术的交易行为,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种新型的监管服务形式——电子工商行政管理体制。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强“四化建设”,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是实现“四个统一”的有力抓手。以信息化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已经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四个统一”离不开“四化建设”的推进,而“四化建设”的每一方面又都离不开信息化。企业登记管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商标专用权保护、广告监督管理、直销规范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没有信息化难以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办公自动化、网上政务公开、网上登记服务、网上监管、网上执法办案、网上消费维权、网上监督制约、网上规范行为、规范权力运行等,没有信息化难以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不仅为推进“四化建设”,实现“四个统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而且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监管机制,提高

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电子政务是政府创新的重要目标。政府上网,给现代政府构筑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意义,绝不止于作为工具的层面,它聚合了政府体制创新和管理服务方式方法创新的多重价值。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工商,对于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流程再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监管执法科技水平,就是要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把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职能,不断推进监管制度创新,促进职能到位,进一步拓展职能空间,增强监管执法效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效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第二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宏观环境密切相关。它根源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地展现在推动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之中。回顾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1995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推广。1984年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率先引入计算机,用于企业注册信息的管理和执照打印,拉开了计算机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应用的序幕,随后一些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相继开始了计算机应用的探索。计算机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开始被认识,信息化管理机构开始成立。1988年11月1日,国家人事部正式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经济信息中心。截至1993年,有10多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了信息化机构,全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300余名。199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信息工程三年实施计划》(1991—1993年),至1993年该项计划已基本完成,全系统装备小型机12套,各类计算机3000多台,建成局域网60余套,开发单机版应用软件10余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各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进行计算机基本

知识和应用培训,举办多期计算机和软件应用培训班,推动了计算机在部分业务岗位的应用。

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计算机档次低、功能弱,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信息化管理机构不健全,队伍素质与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差距很大。计算机应用主要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开展,且仅局限于工商行政管理个别业务的单机使用。这个阶段在如何将计算机应用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如何建立信息化网络基础以及在信息化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思想、组织和技术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95—2003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1993年,国家启动金桥、金卡、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开始了中国“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1993年12月,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加强统一领导,确立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形成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重点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大趋势。

199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任务。据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处理网络建设方案》,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网络连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副省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实现了局域网远程工作站联通和信息传输。全系统建成局域网1060套,山东、辽宁、贵州、内蒙古等21个省区全部或部分联通与市(地)局之间的广域网。网站建设开始起步。199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互联网上设立红盾信息网,对社会发布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网暨红盾信息网的通知》,推进了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建设。到1999年底,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20多个省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了政府网站。信息化标准和数据建设开始着手。1995年开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从标准化入手加强对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技术指导,先后制定下发企业登记、个体私营管理、广告管理等五个数据库标准,并在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各地数据库的建设,各省市也集中力量整理、录入信息资源,提高数据入库率。信息化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1999年,全国已有26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其他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也落实了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全系统信息化工作人员达到3336人。信息化资金来源有了新的渠道。199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使用第三批日元贷款建设(扩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议

书、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方案获国家批准,天津、山东、四川、海南等省市也争取到日元贷款项目用于信息化建设。

1999年1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资4700万元,建设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主节点、以46个副省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一级节点的工商行政管理内部业务网络系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红盾工程”拉开序幕。2000年7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进一步统一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对信息化工作的思想认识,为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2002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46个副省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之间的主干网络全部建成。

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已经形成。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基础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标准建设得到关注;计算机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结合,由简单的档案管理进入到流程化管理阶段;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六大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信息化做出新的部署。在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03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总结一些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全系统推广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应用,提出了“金信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五年工作目标。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红盾工程”更名为“金信工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入全面发展和应用阶段。信息化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公平交易执法办案、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在全国推开,内资企业网上名称核准、网上年检、网上申请系统试用范围逐步扩大,政务信息系统开始普及,信息化广泛应用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2002年底至2005年期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北京、上海、浙江、贵州四个试点工商行政管理局参加国务院办公厅与科技部组织的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建立了安全支撑平台框架,构建了以基本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平台,为“金信工程”的运行提供安全支持和保障。2006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3年11月报送的以总局和11个试点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为主要内容的“金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金信工程”正式成为国家项目。

这个阶段,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标准化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取得明显成效;信息技术对履行职能的支撑作用和对改革创新的促进作用凸显重要,系统开发应用从重点业务走向覆盖全面业务,从单条单线的“信息孤岛”转向支持信息互通、业务联动的集成、整合,从区域建设走向协同建设。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经过全系统20多年的艰苦努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信息化基础日益完善,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密切融合,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

(一)信息化基础日益完善

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高度重视信息化的规划和标准的建设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统一规划、标准先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规划和标准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编制下发《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金信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为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技术体制和技术思路。制定下发《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规范》等多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技术标准已基本覆盖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各个层面,形成了以总体技术、安全系统、基础数据、网络建设、公文传输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2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总局—省(区、市)局—市(地)局—县局—工商行政管理所的五级联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业务专网门户在全国企业信息共享、区域协同业务处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断加大投入、更新设备,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建立备用线路提高网络可靠性,加强网络安全基本防护建设,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为信息系统运行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基础环境。

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立的政府网站,已成为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大部分市(地)、县(区)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政府网站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政府网站群已经形成,为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促进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基本都成立了信息化专职工作机构。其中,天津、浙江、福建、甘肃、新疆等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为行政编制,其余为事业单位。1999年,成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化工作委员会。2008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信息化领导机构和人员进行调整,将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总局经济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承办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决定事项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指导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推广工作。

5

各地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信息化骨干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全系统信息化建设骨干队伍达6000余人。

(二)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密切融合

1本实现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梳理业务、整合资源、规范流程,发挥省以下垂直管理优势,利用技术平台不断扩大系统功能,整合原有各种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以新的应用体系架构设计、开发覆盖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基本业务处理功能、支持业务协同工作、结构灵活、功能细化、易于定制的应用系统,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到工商行政管理所的应用逐步实现统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汇聚、交换、共享应用平台初步形成,以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信息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基本建立,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2315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网络系统,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主要业务已经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

2

实行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监管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大力推广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联网应用和公平交易执法办案联网应用。一方面,信息化促进了市场监管制度改革,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现了全国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的汇总和共享,基本建立了全国企业法人基本信息库,实现了企业黑名单在全国范围内的依法锁定,实现了对企业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市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制度改革也促进了信息化建设,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各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实施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了全系统所有登记和监管数据的汇总,使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入了跨区域的联网业务应用阶段。

3

全国统一的外资企业网上年检,商标网上公告、网上查询、网上申请,政务信息直报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的政务信息系统(办

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为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实施政务公开、局务公开搭建了平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注册大厅和商标注册大厅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运行,进一步加强了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为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了条件。

(三)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

1

区域经济户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市场巡查等监管方式,促进了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突击式监管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大大提高了监管执法效能。

2

审查和执法办案等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

3了行政执法资源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市场主体的经营情况,为依法监管提供可靠依据。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联网应用的实现,延伸和扩大了监管范围,使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了在数据层面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4

户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自动采集信用信息,披露市场主体违法记录,对吊销企业进行公示和全国锁定,强化了社会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加大了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512315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网络系统为有效预警和处置突发事件,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查处违法违章经营行为,提供了一条快速、可靠的通道,进一步提高了消费维权能力和水平。

6

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与其他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的社会效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实现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堵塞了税源监管漏洞;与海关电子口岸实现企业基本信息共享,对打击走私、骗汇、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同地区、不同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业务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和协同互动有待突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共享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数据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面向公共服务、协同监管和决策支持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有待增加,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因此,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应是指在一定发展时期内的目标和任务。

(一)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

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坚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服务的方向,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综合能力,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实现“四个统一”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2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针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面向服务,深化应用;夯实基础,安全可靠。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统筹考虑已有应用和新增需求的关系,合理规划信息化发展目标,综合协调区域关系和业务关系,推进区域之间、业务之间信息化发展的统一和平衡。

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规范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推动不同业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业务协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面向服务,深化应用。立足工商职能,以服务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夯实基础,安全可靠。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明确管理责任,增强系统抗风险能力,保障系统可靠、安全、高效运行,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和使用管理水平。

3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形成一套基本满足业务发展要求的标准化体系,全面建成高效可靠、互联互通、覆盖全系统的工商行政管

理网络系统,基本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应用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健全信息安全基础措施,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的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贯彻落实统一的标准规范,强化标准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各个环节中的基础支撑作用,规范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适应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全面建成全系统信息化网络。网络覆盖率达100%,解决好国家和各地电子政务网与工商行政管理网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高速便捷、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和运行平台。

(3)基本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梳理、优化、规范业务流程,整合、完善、提升覆盖工商行政管理全部业务的应用系统,实现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业务联动,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从单项业务和区域独立运行向协同互动和构件集成化转变。

(4)建立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的用户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

(5)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机制。建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两级数据中心,整合、健全市场主体经济户口数据库以及企业监管、商标和12315行政执法等主题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共享机制,为市场协同监管、领导科学决策以及指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提供信息支持。

(6)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建立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统一的网络信任服务体系,动态调整基本安全防护系统,健全系统安全应急预案,合理建设冗灾备份系统,增强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提高系统整体安全保障水平。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

标准体系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纵向覆盖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横向覆盖工商行政管理所有业务,并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信息交换,是一项发挥国家、地方各自优势,条块结合、联合共建,实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工程。在这样

大型分布式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数据、信息和系统的集成,实现互联互通并最大限度地进行互操作,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标准化建设要发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既要配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设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又要发挥标准在信息化各个环节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健全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制定、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全系统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总体标准、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网络标准、管理标准等。

(2)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应用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标准化审查,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检查机制和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为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打好基础。

(3)加强培训。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中开展对标准化体系的学习,提高对标准化体系应用的认识,强化标准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规划、设计、实施、验收、运维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确保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统一。

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基。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网络系统以业务为主线,将网络划分为政务内网、工商行政管理网(业务专网)和公共服务网三个子网络系统。其中,业务专网和公共服务网共同构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物理隔离,业务专网与公共服务网逻辑隔离。

(1)政务内网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办公网,运行政务信息系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各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分级负责建设管理政务内网,通过国家政务内网互联实现政务信息传递。市(地)级以下一般不单独设置政务内网,其政务信息系统搭载在政务外网运行或融入内部业务处理系统之中。

(2)工商行政管理网是承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传输平台,由总局、省局、市(地)局、县(区)局、工商行政管理所五级网络构成,全系统统一规划、分级组织、同步建设。同时,业务专网还要能够满足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培训等专项业务应用的需要。

(3)公共服务网是以接入互联网的政府网站为主要形式的面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该网络以市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基础构建。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整合市(地)级网站,形成省级门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整合省级网站,形成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门户。

3

业务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围绕工商行政管理核心业务,全面深化业务应用。要在注重规划、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集成整合、服务效能、应用延伸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跨业务、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支撑平台,促进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强化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市场监管执法的整体效能。

(1)建立覆盖工商行政管理各业务,构建跨业务、跨区域协同联动的构件集成化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以市场准入为核心,以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主线,满足工商行政管理各类业务对市场管理的需要。深化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执法办案、广告监测、直销监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总局以统一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整合、开发各类业务应用子系统,建立覆盖总局业务需要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各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构件集成化思路,整合、完善原有应用系统,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建立满足本省业务管理需要的全省统一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

(2)深入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继续完善12315信息系统、打击传销规范直销系统、公平交易执法办案系统,建立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形成信息互通、业务联动的市场主体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的整体水平。

(3)依托数据中心建设,梳理、分析各类业务数据,建立市场主体现状、市场发展预测、市场监管趋势等分析模型,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为各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预测和消费预警等服务。

(4)有条件的省(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可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需要,通过建立新应用试点示范,研究探索企业执照电子副本和电子商务监管等的应用。

(5)以商标注册、商标监管、商标评审为重点,改造完善商标注册与管理自动化系统,建立商标数据中心,建设商标专用权保护系统,完善商标网上服务系统,全面提高商标工作自动化水平。

(6)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内部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日常办公、财务及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等内部政务的信息化应用,规范工作程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7)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的新方法,建设行政效能电子监察、服务质量评价、绩效考核等系统,强化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约束和实时监控。

4

信息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建立面向各类用户的服务门户,实现全系统相对统一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网门户建设。依托金信工程项目,在面向最终用户的层面上重组工商行政管理网上的各类应用,建立全系统统一的工商行政管理专网门户,为全系统用户提供统一用户管理和单点登录功能,提供用户定制的个性化、专门化服务,为系统内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信息预警、调度指挥等协同业务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

(2)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门户建设。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网站信息整合,开展网上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梳理及网上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不断丰富网站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完善办事能力,实现信息发布、信息预警、网上登记、网上监管、网上执法办案、网上消费维权、网上监督制约等。积极开展主动、互动、定制等网上服务形式,提升为企业、社会公众及相关政府部门服务的水平。

(3)推进网站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确保网站安全、可靠地运行。

5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支持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数据采集、更新、传输、处理、存储、整合、使用等全部过程的管理规范和技术处理。按照《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2004]34号),关于“加强对经济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为完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深化金融、海关、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信用信息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以信息共享为主线,建立数据采集、更新机制,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平台,整合各类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1)以统一的数据标准为基础,建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两级数据中心,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可共享的市场主体基础类信息库、信用类信息库、客体监管类信息库等,建立数据责任机制,坚持一数一源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和完整。

(2)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在工商

行政管理系统内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监管等各类业务数据的归集、整合和使用。

(3)建立多层次、跨业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4)探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为实现政府部门间的联合监管奠定技术基础。

6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始终把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作为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措施,给予高度重视。

(1)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必须全面引进安全技术,建立基本安全防御系统,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安全技术保障、防范、监控、应急机制,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水平。

(2)加强和规范工商行政管理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各省级部门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密码体制和安全信任根系统为基础,结合具体业务应用建立具有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功能的网络信任服务系统,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信任服务体系。

(3)根据信息化发展实际,建立相应的冗灾备份系统,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4)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系统安全管理,适时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

(5)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充实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做好信息安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安全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系统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和技术防范水平。

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有机结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各个部门、各项业务的全局性工作,是一个伴随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确保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

1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参与层级多、协调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