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景观篇

文化景观篇

文化景观篇
文化景观篇

文化景观篇

文博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的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教授苏渊雷先生和游寿先生等专家学者为了更加直观地开展历史教学,并为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而创建了历史系文物室。经过老一代历史学家和后继者几十年来对馆藏文物的不断丰富,场馆的规模逐渐扩大,2005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文博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2000多件,包括化石、甲骨片、石器、陶器、铁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拓片、钱币、佛像、铜镜、书画等多个门类。始自远古、及至近代,年代连续,时间跨度长,展品种类多,研究价值大,内涵丰富。

动植物博物馆

动植物博物馆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学校动物标本陈列室和植物标本陈列室,2005年扩建为标本陈列馆,2011年扩建为动植物博物馆。展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置森林景观、草原景观、湿地景观、海洋景观、大型鸟兽、植物多样性、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类、恐龙、昆虫、贝类、植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等13个展区。各类馆藏标本丰富、历史久远,具有显著的东北地方特色,同时涵盖了国内外各地的代表物种,标本收藏达1000余件。动植物博物馆是我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能够为研究区域物种形成、区系演变、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参考,现已发展成为集标本贮藏、科普宣传、科教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展馆。

游寿纪念馆

游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家。在我校辛勤耕耘37年,把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游寿纪念馆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收藏有游寿先生书法作品、生平年表、照片、友人纪念游寿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书法作品等500余件。

艺术馆

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藏品300余件,包括绘画、雕塑、手工艺、音乐、摄影等艺术作品,主要来源于美术学院、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这些藏品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特色鲜明,追溯着我校艺术专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我校艺术辉煌,折射出黑龙江省艺术发展的文脉。

行知广场·行知塑像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和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校行知文化广场落成典礼于2008年9月9日隆重举行。陶行知雕像坐落在行知广场正中,由师大美术学院雕塑系设计,为铸铜材质。雕像人像高5米,基座高度2.5米,总高7.5米,重约3.5吨。雕像刻画了陶行知先生昂首阔步、执着前行的形象,它也是行知先生风雨兼程、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令人充满敬意,让人倍感亲切。

原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浩,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牧童,陶行知先生之子陶城先生和时任我校党委书记张少杰共同为陶行知先生塑像揭幕。典礼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选章教授主持。为了祝贺我校行知广场的落成,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黑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都专门发来了贺信。仪式上,陶行知先生之子陶城先生深情致辞。

我校作为全国"学陶师陶"的先进典型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在师生中进行"行知精神"教育,深化陶行知先生"求真,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构建"真人育人工程";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座右铭。

孔子铜像

2012年9月12日,我校在江北校区图书馆门前举行了孔子铜像揭幕仪式,该铜像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爱国儒商汤恩佳先生向我校捐赠。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国才,省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王佩杰,省侨联主席王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和省委统战部有关领导,以及汤恩佳先生及夫人,香港黑龙江联谊会会长、香港荣伦集团董事长林镇伦先生及夫人,环球成功华人有限公司主席王麦英女士,香港猎酒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赖镇垒先生,香港黑龙江联谊会哈尔滨办事处主任马红女士作为嘉宾出席仪式。我校党委书记付军龙和汤恩佳分别在仪式上致辞,并共同为孔子铜像揭牌。

孔子铜像走进哈尔滨师范大学,从此,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道景观以具体可感的形象阐释着“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激发哈师大学子瞻仰孔子圣容,思考孔子教诲,进而培养爱祖国、爱民族的情感以及孔子和儒学的道德伦理观念,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做一个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人。

行知楼

行知楼是我校的标志性建筑,教学楼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实验区、学术交流及展馆区、办公区,其中实验区4.8万平方米;展馆区分为文博馆、标本馆、校史馆三部分,与学术交流区共计0.55万平方米;办公楼0.35万平方米,以上

各功能建筑相互围合成院落式布局。该工程建设总用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7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49.7米,A区12层,B区4层,局部3层。该工程于2008年7月开工,于2010年6月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工程投资1.93亿元。该项目含各类实验室,其中有学校测试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七个(分别为核磁共振、分子细胞遗传与育种、植物生物学、先进功能材料与激发态、材料物理与化学、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纳米功能材料与光子晶体)。

田家炳现代教育书院

田家炳是香港一位企业家和慈善家。他于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梅州人,出身客家世裔。他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数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

田家炳教育书院于2001年竣工,建筑面积为27252平方米。主体8层,投资金额6562万元。

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项目于2008年8月列入省委、省政府《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是201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规划》中于2010-2015年重点建设的六个文化产业园区之一,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2010年“项目建设提速年”20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哈尔滨市2011年政风建设年重点跟踪50大项目之一。园区项目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建设的执行主体,采取省、市、区、校四方同步、联动发展的模式,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优势、文化艺术教育优势、学科优势、地理优势,将其建设成为集文化艺术研发创意、文化艺术企业孵化、文化艺术人才培训、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文化艺术产业创业区等于一体的,具有特质的、区域特色的、功能完善的、国际

水准的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地和文化艺术人才集聚区。目前,与本项目达成入驻协议的中小企业有80余家,正在洽谈中的项目有20多个。该文化艺术园区建成后,能够树立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新窗口形象,同时与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三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四点相连,彼此贯通,形成哈尔滨市以知识聚集、创意创新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带,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项目位于我校江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内,其中园区重点规划用地面积约10.82万平方米。园区建设分三期完成,计划总投资约22.63

亿元。园区建成后,实现地上新建总面积约33.42万平方米,建设工期为2011年至2015年。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策划、清华大学安地建筑设计院和哈工大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

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是目前黑龙江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馆藏文献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目前,以校本部图书馆为总馆,下设呼兰分馆及各学院资料室等文献资料分中心,总面积约65000平方米。校本部图书馆分为江南馆和江北馆,江南馆建于1951年,并于2001年完成扩建工程,面积达18815平方米,馆藏特色以艺术类图书为主;江北馆于2003年竣工,并于同年11月正式开馆,面积达32000平方米,2004年江北馆馆舍建筑获得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拥有古籍特色馆藏资源。另外,呼兰分馆9670平方米,各院系资料室4398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丰富,其中纸质馆藏总量达340万册;非纸质图书资源306万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共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30个,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6个,网络辅助教学平台4个,磁盘阵列容量24T。图书馆还面向重点学科,自建了5个特色数据库。图书馆现有17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阅览室,有阅览座位5458个,还设有四个可容纳近千人的具有多媒体、同声传译等功能的现代化的学术报告厅。

目前馆藏善本古籍共421种,6076册,普通古籍1万多种,10万多册。民国年间出版的《四部丛刊初集》、《万有文库》等共计20508册。藏书特色是,以明清古籍为主体,家谱、地方志和集部古籍较为丰富,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游寿的甲骨文字、启功的字画等。其中,明代抄本《古今经传序略》为海内孤本,引起了国内和台湾学者广泛关注;明代正统八年的《禅林宝

训》是我馆所藏刊刻年代最久的古籍,目前国内保存版本较为稀少;明代闵氏套印本《楚辞》二卷、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等古籍尤其珍贵。2008年3月我校图书馆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6月9日,又入选7部古籍并成功进入第二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行列。2010年5月,在第三批《名录》中,又入选3部古籍。至此,我校图书馆共有1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江北校区正门(一)

江北校区正门(二)

江北校区南门

江北校区南门夜景

江南校区正门

呼兰校区

江北校区行知广场

江北校区行知楼(一)

江北校区行知楼(二)

江北校区行知楼夜景

江北校区综合楼

江北校区社科楼

学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方案 (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员工的“爱校爱党爱祖国,我为昌航作贡献”的热情,陶冶师生员工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要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 我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对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布局、绿化美化等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对新的建筑和景点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思想政治教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等都要纳入学校总体设计规划。 据此,对我校前湖校区进行文化景观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一) 弘扬主旋律,追求高品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秉承“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昌航精神,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反映时代特征、突出航空国防特色、彰显昌航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二)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将院系学科文化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相结合,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将校园空间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创造出浓郁的文化环境,建设独具特色的空间感受和文化氛围。通过景观体现深遂的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味。 (三) 尊重自然、崇尚生态。以植物、建筑等自然景观为主,建设少量雕塑等人造景观。尽量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创造“绿色校园”。 (四)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建设,注重积累。 二、重点景观 (一)三航路文化景观建设 1.航空路 建设好航空路两侧的景观,突显航空特色,这里是进入校园的第一个景点,也是学校与城市的结合点,在文化设计上要把亮点在这里亮出来。航空文化是学校文化之源,在最显着的地方展现航空文化符合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经在校门口的圆盘上安放一架歼八飞机;在教学一组团C栋的南面水杉前安放陆孝彭塑像;路两侧草坪已经安放了不同型号的飞机,航空文化得到初步展示。 双甲子墙。下一步可以在道路两侧各建一浮雕墙:一面是中国航空事业甲子墙:将新中国诞生以来自主研发的不同历史阶段的飞机模型为内容做浮雕,以反映中国航空事业发展60年的光辉历程。(建议由中航企业捐赠建设并署名,2011年形式建设。)一面是昌航创业甲子墙:将学校在汉口、上海路校区和前湖校区建设过程中有代表性的

校园景观设计中雕塑文化内涵

校园景观设计中雕塑的文化内涵 【摘要】学校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特色建设,而雕塑在整体校园景观设计规划中必不可少。近年来许多院校为了凸显学校的校风、校训及特色,大部分采用雕塑的形式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内涵主要在景观设计中通过雕塑的材质、造型、色彩、纹理等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将介绍校园景观雕塑在校园景观中内涵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园景观规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趋成熟起来,雕塑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学校的校风、校训等可通过校园景观中的雕塑完美展现,因此学校对于雕塑的功能化、内涵化的表达及与周边校园建筑环境的融合程度有相应要求。 一、传统及现代雕塑的发展 雕塑这种艺术活动自古以来就存在,通俗来讲就是在各种材料上进行雕刻,使之形成立体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早期的雕塑设计主要是人物或动物的形态,这种形象一直被延续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塑的内容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起来。 现代雕塑逐渐摆脱了传统较为具象的造型形式,更趋向于现代、简约、流畅的表达。雕塑的意义也由传统的单一理解转变为多重含义。现代雕塑设计在使用过程中能发散人们思维,结合自身造型特点及周围景观环境和建筑特点,产生多重理解方式。这也迎合了当下个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使校园景观、校园内涵文化、校园景观设计三者共同协调。

二、校园景观中雕塑的造型特征 1.按空间占用分类 雕塑按照空间占用大小可分为圆雕、浮雕两大类。圆雕又称立体雕,它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物体的多个侧面效果,雕刻过程中难度较大,雕刻者必须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考虑。浮雕是在一面墙或一块板上将所雕刻的造型形象的雕刻出来,所雕刻的内容脱离了原来的墙面或板面清晰的表现出来。浮雕又可分为高浮雕、低浮雕、阴刻和透雕。高浮雕是所雕刻内容高凸出墙面或板面的刻法,它起位高、较厚,更造型特点略接近圆雕。低浮雕是相对于高浮雕而言的,由于其压缩空间的程度不同而叫法不同。阴刻是一种凹形雕刻,将所需雕刻的内容凹陷下去,凸出来的部分为阳面。透雕是将雕刻内容凸显出来,将背景部分作出镂空效果,有单面雕和双面雕两种。 圆雕作为校园景观雕塑其立体感更强些,优秀的校园景观圆雕作品能使学生看到雕塑的同时从而联想到学校的校风、校训及更加励志充满正能量的深层含义。校园雕塑的种类众多,一些展示学校发展历程的故事类浮雕可作为校园的景观浮雕墙,通过浮雕艺术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发展历史。为了激励学生谨记校风、校训,将校风、校训的文字作为浮雕内容展现在校园景观中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认真学习。 2.按材料加工分类 雕塑按所雕刻材料的不同及加工形式不同可分为石雕、金属类铸造或锻造、木雕、根雕、玉石雕刻等。石雕是用各种可雕、可刻的天

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摘要: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本文主要就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做出浅要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景观设计; 继承; 发展; 分析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sinks into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tyle of the culture, the history of ideas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overall characterization of ideolog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on landscape desig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ions to make shal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alysis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地上的璀璨星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改造,但其中都蕴含着奇光异彩文化底蕴,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成长。设计我们可以看作是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事实上,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考试序列号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 学号: 3209000766 姓名:陈晓雯 任课教师:俎喜红 2012年04月18日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从整体上来讲,西方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调整,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胜自然的基本观念;而中国园林则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基本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

校园景观设计方案

校园景观设计方案(一) 为更好地展现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景观品质,学校拟在校园绿地广场建校园景观雕塑,把学校的城市精神、历史沿革、文化元素以雕塑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更多的师生、家长认知我校、记住我校。现特组织开展“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加范围 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教师、雕塑创作爱好者等艺术创作团体和个人均可参。 二、征集时间 自发布之日起至**年7月10日止。 三、总体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充分展现我校文化内涵,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和我校近几年所取得的成就。 (二)要按照雕塑所在点位雕塑主题和周边场地环境进行设计创作。(雕塑主题及场地环境参见各点位介绍资料) (三)每个设计单位或者个人可选择一个或多个征集点位进行设计创作。 (四)设计方案要做到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创意独特,构思新颖,力求雅俗共赏;校门浮雕要做到层次丰富,相互协调呼应,功能性与整体性强。 (五)设计须原创,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发表和公开使用,拒绝模仿雷同。作者应保证其作品未侵犯他人权利,也不存在任何法律纠纷,否则,由此引发的责任概由作者承担。 四、设计点位 (一)北校区教学楼间广场绿地。(主题内容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标志性雕塑) (二)一食堂北侧绿地。(主题内容与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以温馨、静态、柔美为指导思想) (三)学校3号大门入口浮雕设计。(主题内容与建筑相关,体现建筑文化) 五、设计方案提交 (一)所有设计方案须同时提交A2彩色幅面平面打印原件稿和三维电子方案,并附明确的设计理念说明,注明作者姓名(或单位名称)、联系电话。 (二)来稿请寄: 1、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第二教学楼建筑与艺术系303办公室 联系人:温唯一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六、评选方式及奖项设置 (一)组织专家的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选。 (二)每个点位设计方案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各1名。其中:一等奖奖金3000元人民币;二等奖奖金2000元人民币;三等奖奖金1000元人民币。 (三)获奖公告将于**年9月初在学校公布。获奖者应在公布后1个月内与学院雕塑方案征集工作组联系,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七、注意事项 (一)凡投稿均视为同意本公告的所有内容并受其约束。 (二)获奖的设计方案所有著作权均归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所有作品原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三)本次方案征集工作相关事宜由雕塑方案征集工作组负责解释。 校园景观设计方案(二) 一、项目位置及规划范围

怎样理解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怎样理解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具有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客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钱、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添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这种从酝酿到实施完毕的过程,莫不带有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者玩购娱,的结果以及从中可以看出的明显动向,旅游从业者为旅游者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本身,则更物化的体现了种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发展史、旅游服务艺术、导游艺术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除理论基础之外,旅游文化还有更广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

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目前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从西方语境中移植来的概念如何与中国本土环境“耦合”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概念翻译本身已进行了再创造,它的意义得到了再生而不是简单改变,或者说是由一种意义转变成另一个意义,如生态博物馆;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应的词汇在国内外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乡村旅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很多概念就无法被有效实践,难以成为规范我国相关行为者活动规则及其认同价值。 以世界遗产类型“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为例,目前,我国只有庐山、五台山和杭州西湖三处文化景观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我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景观价值差距甚远。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并不是中国有意规避文化景观类别,而是遭遇了概念迁移引发的本土适用问题。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全新的遗产类型,是在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来的。会议将其诠释为“人类和自然的共同作品”,作了如下三种分类并制定了标准: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之前实施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虽然本意是要将自然和文化的价值公平对待,但由于深受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公约》对世界遗产的划分还是泾渭分明。例如,文化遗产多局限于单体或点状式的文物、建筑或构筑物,缺乏对所依附环境的关注;自然遗产则强调的是自然本身的生物或美学价值,以及较少人文痕迹,从而导致那些文化和自然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遗产被人为地切割和分离。双重遗产一定程度消解了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关系,但仍未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文化景观的提出似乎弥合了世界遗产操作指南中自然和人文之间的裂痕,使得任何人类遗产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归宿。 世界遗产所采用的文化景观概念深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根据西方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因而人与自然之间呈现一种对立的态势。景观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将景观的文化研究从人类学引入到政治学,直指文化内涵的焦点,即景观是“文化的意象”,具有价值观念以及相关联的符号意义;而文化景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动态、具体的文化角度来剖析和解读景观的生成、形态及意义,并以“文本”的方式记录某种意识和文化,反映出强烈的社会象征意义,故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来考察社会建构、权力竞争、意识形态和社会空间。可以说,文化景观是对西方景观概念的拓展。而在我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背景下,景观通常都有文化性,文化景观概念便泛指成为人类美化自然而形成的景观,即便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为被赋予深厚的哲学和美学含义,都可以将其视为文化景观,这与西方的文化景观概念大相径庭。 尽管世界遗产采用“文化景观”是想说明遗产不应该被孤立地、物质地、静止地看待,而必须纳入到整体的、非物质的、动态演进的,包括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环境中来加以定位和解读,但由于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难以理解,因此,我国对文化景观的申报焦点和研究力度大多停留在建筑景观和关联

浅析校园景观文化

浅析校园景观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门、校园相关部门、学子以及广大家长对校园景观文化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因为从一个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与完善的程度上,间接或多或少地可以了解到一个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以及与之环境协调等综合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对宁波一部分校园景观的调研与走访,对校园景观文化进行相应的探析,对校园景观文化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浅析 引言: 校园景观文化从层面上一般表现为物质与精神上的展示结合,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外观形状、节点组合装饰、路标地标、绿化景区、长廊、藤蔓植物以及利用一些具有特殊性的空间等相关设计元素,来运用审美学的观点将各种类型的景物,借助水、自然环境、人造或天然的山等形成一种搭配美观的布局,从而在景观上来看形成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统称为校园景观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校园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它对于校园的长远发展以及与自然和谐,陶冶学子高尚的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文化是一项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景观建设,因为它本身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本身的美观性,还需要考虑周围的环境与之相协调,那么从多个方面进行校园景观文化建设考虑,自然就能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分析得出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的理念。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 1.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 这个设计理念主要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求建筑物、周围的植物等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并且校园景观设计要贴近校园的自然生态原则,景观设计围绕着“自然生态”展开,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校园景观设计要合理进行布局设置,在某些区域形成小园林效应,充分显示人性化设计并与环境相适应;另外,遵循的自然生态原则是校园景观文化设计要充公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也就是不可以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具体地说,就是在景观设计的材料选择中,要考虑到材料是否会对周围环境或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是否会存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等。 2.景观文化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 校园景观文化不像开放性较强的公园景观设计,但校园景观文化会常常遇到广场与周围景观的协同统一,这其实是景观文化与空调的统一关系,因为广场一

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两翼

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两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挖掘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标签: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人文;美感;黄河石林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加强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本文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一、厚重的人文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积淀和蕴含的厚重人文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在体现,是历史的承载,反映着历史的面貌、演变。无形的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启迪心智、诱发情思,促使人们体验愉悦,反思历史。 黄河石林所在的白银景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媪围古城、五佛寺、明长城等文物古迹,以及寿鹿山、长岭山、黑山峡峡谷、沿景泰—海原断裂带形成的地震遗迹等都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依托。这些因素为黄河石林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1990年才进入大众视线范围的石林性景观,分布面积达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万年前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相比我国著名的由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或者土林、丹霞地貌特征,黄河石林地貌特征明显不同,融合了上述地貌特点,有其自身独特性,除连片的石林地貌外,还有冲蚀凹槽和石芽、峰丛地貌、峰林地貌、窗棂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而且因为发现较晚,地质遗迹整体保存相对完整。黄河石林自20世纪90年代起,诸多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认为“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周围高达80—100米的完整陡崖,蜿蜒幽深的峡沟和连绵分布的岩壁,经过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石柱、石峰、石笋等风格独特、造型各异。有些山石拟人拟物,如“木兰远征”,好似我国古代的女将军花木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示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以及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指示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化景观的学习,要初步学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待文化及其景观特性,学会运用文化景观来了解人地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景观图片来分析文化及其指示意义。 德育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的发展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我们不可人为分割或将其绝对化。 ●教学重点 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教学方法 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应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区别。其次,判断某文化事物(或现象)是否是文化景观,关键还得掌握文化景观的三个特性。 2.景观就是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联系实际生活,充分调动我们已有的经验,观察、想象,正确理解问题。 ●教具准备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或制作一些景观图片,以最直观的手段来演示文化景观;同时,收集一些新闻、影视资料加以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文化的概念和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环境又会孕育相应的文化,文化与环境相辅相成。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分别来学习文化地理学中的五个研究主题。本节我们学习其中之一: 3.2 文化景观及其特征 一、文化景观(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掌握文化景观的概念,了解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是文化景观的概念,理解了这一概念,就很容易了解它与自然景观的区别,那么,生活中的实例就可随手拈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景观是指各种地理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是由其外部和内在的诸因素以及内外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有着有机联系的空间单元,它以其独特性而与其他地区的景观相区别。地表上的全部地理景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今日的高山地带、极地地带、热带局部地方尚存在这种自然景观,但随着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这种纯自然景观日趋减少。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图3.5)。如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这一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自然物质是基础;二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三是它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它们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在原始地表之上创造出来的。

十年后:世界遗产公约框架内的文化景观

十年后:世界遗产公约框架内的文 化景观 连接自然与文化: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MechtildR?ssler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一个独特的,关于保护世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它承认和保护了全世界广泛存在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直到1992年,这个公约才第一次利用其国际性的法律手段保护了土地的文化景观资源。本次公约指导原则的修订是基于一个国际性专业会议所准备的(La Petite Pierre, France, October 1992 )。来自全世界各种族的专家甚至要考虑到景观本身和一些景观特征间存在的联想价值,比如当地民众对景观的看法,和通过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保留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多方面的成就。因为它包含了: ?确认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的认识; ?通过“具体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技术”将“可持续性”一词引入到业务指导方针中;?接受土著人民的生活遗产; ?介绍传统管理机制机制的操作指南; 承认传统的土地利用形式;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文化; (对自然关系的考虑,将公约开放给世界其他地区和文化(加勒比、太平洋、非洲);为代表的世界遗产名单在1994所采用的全球战略铺平了道路。 本文是在进入应用本公约中的文化景观概念的变化,其优势和劣势,以及在自然和文化之间的接口的公约未来的实施指南。 世界遗产名录 197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目前有176个缔约国。公约的目的是确保对后代的鉴定、保护、保护、介绍和传播“杰出的普遍价值”

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到目前为止,730个属性共有125个国家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6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144个。在这730个网站中 有30种文化景观,这些景观被列入文化景观类别(第39段42的操作指南),但只有23个混合网站。 后者是在两者的基础上,他们的自然和文化价值。本操作指南规定:“缔约国应尽可能的努力包括在其提交的性能获得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标准 杆的意义相结合的文化和自然特征18款”。 一种新的方法来整合文化和自然遗产由阿姆斯特丹全球战略会议1998、提出链接的 自然和文化遗产标准的RIA为了克服在公约的适用性和文化之间的鸿沟。工作组在 修订操作指南时考虑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新的版本,由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2003。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在第十六届世界遗产委员会1992、采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和修正的文化标准用来 证明对世界遗产列表属性铭刻确保识别定义的组合作品,自然与人的“出站”中提 到的普世价值的公约1条文化遗产的定义。表1992显示了三类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由1。文化标准包括24项业务指南的第39段,第段中的文化景观类别。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合理融合在其中的世界遗产名录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进行评估,为“突出的普遍价值”。文化景观被列入对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她 的标准列表。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观也被刻在自然的基础上标准,因此也混合文 化和自然属性。

创建特色校园景观的意义与现状

董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体战略”部分明确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由此可见,学校“办出特色”是贯彻教育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特色学校不仅是教育管理发展的时代呼唤和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适应教育竞争,谋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的需要。”可见,创建特色学校不仅是教育外在环境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内在本质的主观需求,是大势所趋,国运所系,民心所向。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抓住重点,以建设学校特色为突破口,又要统筹规划,以建设特色学校为终极目标。究其本质,特色学校属于一种独特的校本文化模式,其中“学校的物质文化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物质文化是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学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文化,才会考虑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确定创建什么样的学校特色。”实践证明,学校物质文化的形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独具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必然要求注重特色校园景观的科学规划与积极创建。要认识创建特色校园景观的重要意义,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景观”一词的内在意蕴。“景观”这个词语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希伯来文本《圣经》旧约全书中,用于描述圣城耶路撒冷的美景。“景观”的最初含义类似于“风景”“景致”、“景色”,属于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内在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概而言之,“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属性、社会生活属性以及精神文化属性等多维属性。作为景观的下位概念,校园景观除了具有其上位概念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特个性。从特殊功能上讲,作为一种以校园物质空间为范围,依据自然生态、人文美学、社会行为等科学原理,为实现校园育人目标而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的设计活动,校园景观具有学习、休闲、交通、心理、文化等功能。而特色校园景观又是校园景观的下位概念,是指校园在布局和空间形态方面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形象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及办学理念等方面,其表现形态包括物理形态、生物形态和文化形态等三个方面。建设校园景观,必须把特色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特色从大范围来讲是多样性,就小范围来讲是独特性。特色景观的形成,源于对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特色是景观设计研究的灵魂,没有特色的景观设计是失败的设计。景观设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景观的特性和特色所构成的因素进行解析,让人们正确地认识景观,并加以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以及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地域、人文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连续性、持续性的新的景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空间形态、实体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景观空间形态保持多样性。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以研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为基础,以实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以及所有的景观环境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创建特色校园景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只有将特色校园景观的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才能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景观文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特色校园景观可以辅助学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特色校园景观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其对于提高中学生文化品味与精神境界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景观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无形而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三章我国旅游景观

一、单项选择 1.自然旅游资源一般指() A.山地、海景、文化艺术 B.江河、历史文化古迹、动物 C.河流、瀑布、植物 D.湖泊、泉、民族民俗 2.中国探险、登山旅游山地是() A.四姑娘山、衡山、贡嘎山 B.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公格尔峰 C.慕士塔格峰、华山、四姑娘山 D.乔戈里峰、华山、博格达峰 3.中国的花岗岩名山风景区有() A.武夷山、三清山、九华山 B.泰山、齐云山、崂山 C.华山、衡山、黄山 D.千山、雁荡山、齐云山 4.下列一组景观中,属于“黄山四绝”的是 A.巧石、奇松、温泉、瀑布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C.瀑布、云海、温泉、奇峰 D.碧水、奇峰的、温泉、云海 5.下列一组高峰中,属于黄山主峰的是() A.玉泉顶、大汉阳峰 B.天都峰、大塔山 C.玉京峰、祝融峰 D.莲花峰、光明顶 6.武陵源景区属()岩石组成的山地 A.花岗岩 B.火山岩 C.石英砂岩 D.大理石岩 E.岩溶山地 7.我国风景名山中,属于流纹岩山体的是() A.长白山 B.衡山 C.三清山 D.雁荡山 E.九寨沟 8.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称的风景名山是指() A.黄山 B.桂林山水 C.武陵源 D.庐山 E.三清山 9.长白山位于() A.黑龙江 B.辽宁 C.内蒙古 D.吉林 E.新疆 10.长白山天池属于()湖泊 A.构造湖 B.堰塞湖 C.火口湖 D.河成湖 E.冰川湖 11喀纳斯湖位于() A.西藏 B.黑龙江 C.新疆 D.青海 E.内蒙古 12.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最长支流是() A.鸭绿江 B.辽河 C.松花江 D.海河 E.南溪江 13.钱塘江流经()

历史文化的景观表达

历史文化的景观表达 摘要:面对本土文化精华的逐渐流失,运城圣惠公园通过景观的形式,将地域历史文化采用片段再现的方式加以诠释。两条景观轴、三个历史文化空间分别在讲述着运城5000年的历史,以景观的名义展示运城历史与人文的独特性,使人们了解运城悠久的城市文化历史,强化城市文化记忆。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表达;运城;圣惠公园;规划设计 Abstract:In the face ofa gradual loss ofthe native place culture essence,YunchengSheng HuiParkthrough the landscapeform,the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byfragmentand playback modeinterpretation.Two landscapeaxis,thre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spacerespectively in thetelling ofthe history of Yuncheng in 5000,show the uniquenessof Yunchenghistory and culturein landscapename,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Yunchenglonghistory of city,strengthening thecitycultural memory.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landscape expression;Yuncheng;SanHuiPark;planning and design

学校景观空间设计说明

设计构思 学校环境作为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承载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环境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美学建树,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准。 通过对不同功能区的不同的设计手法,诠释校园精神,反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不同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校园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同时感受到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感受到在设计中传承文化、地域特色和学校人文精神特色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设计中还结合了自然,并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了校园的生态系统,努力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在设计中多采取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的设计方案,以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 风格理解:现代主义风格作为艺术的提炼与归纳,表现在平面形式上的符号化,从而更加着重于空间功能的规划。设计现代风格的景观应该注重人文历史的符号提炼。文化对学校而言,是城校魅力的灵魂所在;正如现代主义是基于人文历史的提炼,丰富的人文基础才能提炼出精致的现代艺术符号。 特点:以简洁、艺术的手法,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体现空间的自由开放性。 设计原则 ①与理念文化相统一 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是学校环境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环境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校理念展开,并丰富和彰显办学理念,因此,学校环境文化规划必须遵循与理念相统一的原则。 ②因地制宜原则 学校是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地区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地域文化和学校实际的有机结合,注重实用、有效和持续性,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学校环境建设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环境文化的品质。

自然景观和文化的关系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1].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我国从东晋开始,山水画(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独立成门,风景(山水)很快就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 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堪称举世无伦,因此也才有中国山水园林的臻美.景观的这种含义(作为风景的同意语)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 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 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 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人文景观涉及范围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进行的人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和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物质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创造性设计和建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向,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

附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一览表

附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一览表 序号项目名称包含遗产地位置列入年份列入标准备注 世界自然遗产10项(27处) 1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92(vii)包括黄龙寺—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黄龙风景名胜区黄龙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992(vii)包含黄龙寺—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武陵源武陵源湖南省张家界市1992(vii)包含武陵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三江并流保护区三江并流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2003(vii)(viii)(ix)(x)包含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姑娘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2006(x) 包含四姑娘山、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天 台山4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鸡冠山—九龙沟、夹 金山、米亚罗、灵鹫山—大雪峰、二郎山、三江 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青城山—都江堰还于2000年以文化遗产第 (ii)(ⅳ)(vi)条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卧龙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夹金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中国南方喀斯特 云南石林云南省昆明市 2007(一期) (vii)(viii) 包含石林、荔波漳江、芙蓉江、桂林漓江、 舞阳河、金佛山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贵州荔波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重庆武隆重庆市武隆县 广西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2014(二期) 贵州施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重庆金佛山重庆市南川区 广西环江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7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江西省上饶市2008(vii)包含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中国丹霞 赤水贵州省遵义市 2010(vii)(viii) 包含赤水、泰宁、崀山、丹霞山、龙虎山、 龟峰、江郎山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泰宁福建省三明市 崀山湖南省新宁县 丹霞山广东省韶关市 龙虎山江西省鹰潭市 龟峰江西省上饶市 江郎山浙江省衢州市 9澄江化石遗址澄江化石地云南省玉溪市2012(viii) 10新疆天山 博格达新疆阜康市 2013(vii)(ix)包含天山天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巴音布鲁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托木尔新疆阿克苏地区 喀拉峻—库 尔德宁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5处) 11泰山泰山山东省泰安市、济南市1987(i)(ii)(iii)(iv) (v)(vi)(vii) 包含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2黄山黄山安徽省黄山市1990(ii)(vii)(x)包含黄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3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山四川省峨眉山市 1996(iv)(vi)(x)包含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乐山大佛四川省乐山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