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

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

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
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

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不同视角

“和谐”的概念目前学界所论颇多。然而,和谐的实质是什么?它与矛盾有什么不同?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明白,和谐与矛盾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个不同的视角。

和谐是揭示联系与发展相互制约关系的哲学范畴

“和”与“谐”的提法古已有之。《尚书·舜典》记载舜受禅为帝后,在任命夔为乐官时,讲到这一职务对社会治理的意义:“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国语》与《左传》也都阐发并运用过“和”的概念。东汉仲长统在《法戒篇》中将“和谐”一词连用。古人所说的“和”、“谐”或“和谐”,有音韵完美、政事通达之意,其中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其一,指包含着多种元素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元素,即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其二,指相组合、相联系的各种元素保持着平衡状态,即所谓“以他平他”,主张异类事物的均衡存在;其三,认为“和”能促使新的事物产生、生长,即所谓“和实生物”。当代和谐概念既是传统思想的历史继承,同时也具有自己的明确规定性。它本质上是指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两大特征,而且,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然而,事物的运动变化不等于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即是说,不是所有相互联系的事物都能促成发展:有些联系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有些联系并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事物发生倒退。

在事物复杂的存在状态中,我们把能促进事物发展、推动事物前进上升的联系状态视为和谐;与此相反的不和谐,就是不能促进和实现发展的联系状态。

由此可见,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和联系、发展相并列,并深刻揭示联系和发展相互制约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不同质的事物间的某种关系。和谐的实质在于: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明白了和谐的实质,我们同时就赋予了对和谐作出衡量的客观尺度,也就把握了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分界线。

和谐与矛盾的区别

矛盾反映的是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与和谐都牵扯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但两者有所不同:

第一,概念的指向不同。矛盾偏重指向事物的实体,即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实体。如猫与老鼠,男人与女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和谐偏重指向某种关系,是对事物关系中某种状态的断定。如猫鼠关系,两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相协调的还是相制约的,是相促进的还是相伤害的。

第二,两者的涉及面不同。矛盾的涉及面具体、个别;和谐的涉及面较宽泛。矛盾着的事物一般表现为直接联系,是处在一个点上;而和谐既涉及直接联系着的事物,也涉及间接联系着的事物,甚至涉及与周围事物的广泛关系,它呈现在一条线上甚或一个面上。如猫与鼠构成矛盾,一旦矛盾双方变得和睦相处,似乎关系协调了,但生物生存链间的大范围平衡关系被破坏,其实是不和谐。又如一种上层建筑把自己的经济基础保护得很好,双方很协调,但如果它们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抵触、相冲突,那就不是真正的和谐。和谐总是涉及更为宽泛的关系,而不仅仅看一个点上两个事物间的关系。

第三,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关注的重心不同。矛盾观更关注的是矛盾的内部状况,如同一性、斗争性的状况如何,矛盾的内部因素如何引起事物的自我否定等;而和谐观更关注的是所涉事物的变化趋势,认为能促进事物未来发展的,就是良好的和谐状态,它是从未来趋势上考察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和谐观看重同一性,但它并不否定某些条件下斗争性的积极意义,有时侯斗争性促进质变,也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推翻腐朽上层建筑的社会革命,如现阶段对腐败分子的坚决斗争,都是实现社会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和谐与矛盾的视角差异反映着中西思想史上不同的文化精神

从和谐与矛盾的相互区别可以看到,二者是人类考察事物的两个可以互相参照和互相补充的不同视角、不同的观察系统。它们均反映着人类的认识智慧。不能把和谐与矛盾关系中的统一性相等同,也决不能把斗争性的存在视为不和谐。

从思想史的角度再作探究,可以发现,矛盾与和谐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认识事物的不同特征。矛与盾,分别是进攻武器与防御武器,同用于战场,功用正好相反。《韩非子》曾把二者组合起来使用,要求人们避免“自相矛盾”的思维混乱,当属逻辑术语。矛盾一词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后近代以来的事情。西方哲学中的“contradiction”翻译时取“矛盾”一词,是恰当的,表示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两个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哲学史上,与contradiction相近似的概念应该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哲学中的太极图就充分表达了阴阳相依,阴阳相抱,阴阳相含,阴阳转化的对立统一思想,这正同于con-tradiction所表达的理念,只是中国的阴阳观特别强调对立面的平衡与统一。

西方思想史上曾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矛盾学说,同时也有关于和谐的论述,但西方思想家所讲的和谐是矛盾中的和谐,和谐隶属于矛盾学说。如赫拉克利特说:“相互排斥的东西

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翻译赫氏的论断借用了“和谐”一词,但这里的和谐仅是矛盾斗争的一种体现,并没有中国和谐概念本来的含义。同样,中国思想史上曾经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和谐理念,也有关于矛盾对立的思想,但中国思想家所讲的对立与矛盾,却宁愿以和谐的方式来解决。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对立以和解为归宿,矛盾归属于和谐。两位思想家对矛盾与和谐从属关系的不同看待决非偶然,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思想传承,各自都具有意蕴深厚的文化精神。

浅析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

本科学年论文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年级 姓名 论文题目浅析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 指导教师职称 成绩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1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 1 2 人类早期发现的基本光学现象 1 3 光本质的探索过程 2 3.1波动说和微粒说 2 3.2光的电子假说和证明 4 3.3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5 4 光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6 4.1光纤通信6 4.2激光技术7 参考文献7

浅析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 摘要: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本文仅就人类对光的探索历程和光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光;本质;探索;应用 Analyses the human light exploring course Abstract :Light in daily life has been widely used , In this paper , only the human light exploring course of light in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alyzed . Key words :Light; Essence; Explore; Application 引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各种事物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光作用的结果。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展现事物绚丽多姿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自古以来人们探索光的脚步就从未停下,从简单的小孔成像到激光技术的发展应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前人智慧的结晶。 1.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 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平面镜等应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雨后美丽的彩虹,也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与折射造成的,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前进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光线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带。下过雨后,有许多微小的水滴漂浮在空中,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上时会发生折射,分散成7种颜色的光。很多小水滴同时把阳光折射出来,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会看到一条半圆形的彩虹,彩虹的色带分明,红的排在最外面,接下来是橙、黄、绿、青、蓝、紫6种颜色。 2.人们早期发现的基本光学现象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经》就记载了光影的形成、针孔成像和光的镜面反射等现象,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他的《光学》著作中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和猜测,提出了光的反射定律。[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了解到光线来自于物体,光以球面形式从光源发出,发明了凸透镜、凹面镜,以及它们的成像规律。从16 世纪到18 世纪近300年的时间里,人们建立了完备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发明了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3.光本质的探索过程 3.1波动说和微粒说 十七世纪中期科学界曾创建了对于光的本质认识的学说,其中之一认为光是极为微小的粒子,因而称为“微粒说”,另一种则认为光是波动运动而称为“光的波动说”。 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再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由此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为了验证这个发现,牛顿又设法将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牛顿的分光试验使几何光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物理光学。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 (总分:100.05,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 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 )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注释] 本题中的观点表明意识最终来自于物质的存在,意识的内容和对象仍然是客观物质,因而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A。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惟一的√ B.人们关于同一个客观对象的意识必然是惟一的 C.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注释]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力。式、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很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这恰好体现了意识本身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如果夸大意识的主观性,否认其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反之,如果夸大意识的客观内容,而否认它的主观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注释] A、B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C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章义物质观的特点,把原子这种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当作物质本身,D则是列宁物质定义的特点,从万事万物多样性的存在中概括出了最高的统一性一客观实在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因此,正确选项为D。 4.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 ( ) A.世界有统一性√ 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注释] 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学说,也就是承认世界有统一性的学说。一元论既有唯物主义的又有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中既有可知论的一元论,又有不可知论的一元论,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既有辩证法的,又有形而上学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 5.时空会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的变化以及物质形态的改变而改变,这表明 ( ) A.时空的客观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具体事物的时空特性是可以变化的√ C.人们的主观感觉也会影响时空的特性 D.时空和物质运动都是可以变化的,没有确定性 [注释] 本题中的说法正是时空相对性的含义,它表明了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以变化的,但不能说明时空的客观性会改变,因此,正确选项为B。 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14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十四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一、要点提示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规模以及区域发展方向。 湘教版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煤炭的用途极为广泛,素有‘乌金’之称,人们不但以煤炭作为燃料,而且把煤炭当做工业原料,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能源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煤炭资源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段文字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时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来实现来实现,另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本段文字当中关于自然资源的表述在答主观题时需要我们注意,区位分析中不能单纯的表述为资源丰富,需要说明是原料还是燃料,数量、质量均需表述完整。 用“四有”意识,解决“开发”问题,“四有”指的是有资源、有需求、有条件、有能力,一个地区要开发某种产业,就必须具备这“四有”条件。有资源是指有开发这种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本地没有也可以从外地运入;有需求是指有开发这种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也可以是瞄准国际市场;有条件是指本地具备开发这种产业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也是可以改造的;有能力是指本地存在开发这种产业的社会经济能力。注意,有条件是从自然条件方面来描述,有能力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来说明。(“四有”一段引自老丁侃地理)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已经比较熟悉,其中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等需要同学们自行复习,这里不再赘述。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二、典型试题 【必做题】

八年级物理上-人教版-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光学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光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是世界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活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光本性的认识

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 刘凡 班级:10310901 学号:20092263 摘要:浅显地讨论和分析光的本质 关键词:波动性,粒子性,波粒二象性,量子论 在《大学物理》波动光学的引言中,对光是这样描述的:“人类对光的认识始终贯穿着“光的本性是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17世纪,牛顿(Newton)认为光是一股微粒流,沿直线传播,它可以说明光的反射和折射。与此同时,惠更斯(Ch. Huygens)提出了光是一种波动。他认为,光是机械振动在“以太(ether)”这种特殊介质中传播。直到19世纪初,人们观察到了许多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这些事实为“光是一种电磁波”提供有力的依据。然而在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人们对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规律的研究,又证明了光的量子性,既具有波粒二象性。 首先,先谈一谈对光本性认识的意义:光学是人类较早用来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科学之一,在激光问世之后,光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原有传统学科分支=技术光学、薄膜光学的内容外,还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如非线性光学,导波光学、强光光学、全息光学,激光光谱学等。使得对波动现象的研究范畴由不相干到相干, 从线性到非线性, 从稳态到非稳态,从有序到混沌、从纯态到压缩态, 学科知识更加丰富及深化。而上世纪初诞生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是对光本性讨论的直接结果。继续讨论已经而且必将加深对这两个伟大理论的理解和导致新的发展。我们期望两个理论带来的困惑包括光本性在内的光与物质统一性研究能够带来物理学基础的改革。 其次,先总结一下历史上关于“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对应的著名实验。关于波动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于1690年提出了一条描述波传播特性的重要原理: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波前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面,也就是惠更斯原理。它成功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大多数光学现象,建立了惠更斯原理。他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圆满地解释了光速在光密介质中减小的原因。惠更斯用光波既通过以太微粒、又通过晶体物质微粒传播的假设,非常圆满地解释了光穿过冰洲石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但是惠更斯虽然巧妙地用声波来类比,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光波是纵波,这被微粒说的支持者用光的偏振现象予以驳斥。其后,同处一个时代牛顿却利用“太阳光在三棱镜下的散射成各种颜色的光”的实

世界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信自学院测控071班王京京 200710402115 人类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而信息、人和信息技术更是我们尤为重要的资源。我们的社会离不开信息,就像是花卉的应季荣衰就是寒暑交替的信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过程就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发送信息的过程。人们通过电话、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无时无刻不都在获取、加工和传递利用着大量的信息,如通过天气预报获取天气信息,可以合理地安排生活、生活。信息既不同与物质和能量,有与物质和能量有密切的关系无法分割。任何物质都具有作为信息源的属性,只要存在的东西是物质,它必然向外发送信息。信息的传递要依赖物质,信息的存储也只有借助物质才能实现。信息本身不等同于物质,但获取信息要消耗能量,驾驭能量有需要信息。人们从外界接收的是信息、向外界发出的也是信息、实现互相沟通和联系的还是信息。没有信息,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企业难以生存。正是信息是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任何企业、组织成为有序的整体。当今的社会处于信息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拥有更多的能量。 提到资源人们首先会想到石油、煤炭、木材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资源的知识改变了,人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人类利用地球上的丰富资源,比如铁、铝通过设计和安装形成引擎和外壳,加上电子设备进行操控,注入能源类似石油等,形成汽车和飞机;一个边远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城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通过互联网与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视

频,今天的这一切发展超乎人的象象,这一切的来源是人的劳动,人的智慧所带来的,没有了人可能这一切都无法实现。但我们如果有远大的目光去看待问题,就不会迷惑于眼前,就能想明白归根到底,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一切的一切来源于人,或者因为有了人才会对把这类资源而表现出它的价值,先后顺序搞清楚了,才能明白人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21世纪是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无时无刻不再干预着我们的生活,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强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为经济的发展做有重要的贡献,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户的要求进行检索和利用,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真正意义上和使用价值上把信息变成资源,进而成了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 我们应该充分科学运用资源,为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

从人们对光的认识看科学问题的本质

我们知道,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所以,没有 问题,就没有科学研究。我们探讨科学问 题的本质,就是希望从理论上把握问题的 特征,为我们进一步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放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1]问题就是矛盾道出了问题的本质,科学 问题也不例外。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也认 为“问题就是矛盾,就是不一致。”[2] 不仅如此,波普还把矛盾看做是科学问题 产生的源泉,他认为:没有矛盾,没有批 判,也就不会有问题的产生,就没有改变 我们的理性动力,也就不会有理智的发 展。批判必须要指出矛盾,不论是被批判 理论中的矛盾,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的矛 盾,或者理论与确定事实之间的矛盾,确 切些说是理论与一定的事实陈述之间的矛 盾。矛盾在思想发展中是重要的,它就像 批判一样重要。波普的论述,不仅强调了 问题的本质就是矛盾,也给我们指出科学 问题矛盾本质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科 学问题是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自己的矛盾 本质的: 一、事实与事实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科学事实的表现形式虽然 是主观的,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客观 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 种客观存在反映到我们头脑中,就产生了 矛盾。 例如人们对光的认识就是这样。在长 期的生活中发现,光是沿着直线前进的; 光会反射、折射、透射。但是1655年,意 大利波仑亚大学的数学教授格里马第首先 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据此他推想光可能 是与水波类似的一种流体。这与人们日常 中见到的关于光直线传播的经验产生了矛 盾,这样,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和光的衍 射现象产生了矛盾。 一般来说,只要是事实,尤其是经 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科学事实,它们都是 客观的,是没有问题的,但只要我们把它 们联系起来考察的话就产生了问题,而这 种问题往往是因为支配我们头脑的理论的 缺失或缺陷造成的。也就是说,事实与事 实之间矛盾的背后,就是支配科学家行为 的背景理论知识,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呢, 不同的科学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二、事实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任何科学问题,都是在一定背景知识 下提出的,而作为背景知识的科学理论有 它的局限性,当发现了理论不能解释的新 现象时,它就面临诘难和挑战。 1672年,伟大的牛顿在他的论文《关 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初步建立了光的 “微粒说”,令人满意地说明了光的直进、 反射和折射现象。但是却不能解释当时人 们发现的“干涉现象”和“双折射现象”。 与牛顿同时代的荷兰著名天文学家、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 机械波;光波是一种靠物质载体来传播的 纵向波,传播它的物质载体是“以太”。根 据这一理论,惠更斯证明了光的反射定律 和折射定律,也比较好地解释了微粒说所 不能解释的光的衍射、双折射现象和著名 的“牛顿环”实验。但是光如果是一种波, 它应该同声波一样可以绕过障碍物、不会 产生影子;冰洲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光在 不同的边上有不同的性质,波动说无法解 释其原因。 因此从17世纪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 高度看,无论是牛顿的微粒说还是惠更斯 的波动说都只能解释部分光学现象,他们 提出的理论都与部分事实相矛盾,当时的 科学家没有从这种理论与事实的矛盾中汲 取创新的动力和思路,而是做出了要么牛 顿是对的,要么惠更斯是对的选择。由于 牛顿对科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加上惠 更斯和胡克的去世,波动说后继无人,整从人们对光的认识看科学问题的本质 单天明 中国医科大学社科部 110001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06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的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准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考核知识点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 45~46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 47 三、空间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 51~52 四、实践的涵义、结构与功能P 56、58、60 五、实践过程及其环节的意义P 62 六、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P 64、68 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 77~78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 79~82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弄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 87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P 91~92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P 85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 98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 99 六、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P 101~102 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指导意义P 104~105 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意义P 111~112 九、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 义P 115~116 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坚定社会 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P 117~118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地球资源

认识地球资源 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的生活,从起床、洗漱、早餐、上班、工作、下班、买菜、做饭、涮碗、洗衣,看电视、看书、最后睡觉,我们在不断地使用来自地球的能源、水、农产品、工业品和矿产品,日常生活中的棉制品、木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石油制品、粘土制品和生物制品等,都是地球资源做成的,而且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和淡水资源。就这样,我们强烈地依赖着地球资源而生活着。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给,我们将会彻底失去生存的条件。因此,有人说:"糟蹋地球资源实际上是在毁灭自己的生存基础",这句话是十分准确的。 地球资源主要有那些?它们还能够供我们使用多久?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重要的地球资源 六大地球资源支撑了我们的生活 地球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所需要的物质原料,也称为"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 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 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己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它所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这些资源的储量随着人类的消耗而越来越少。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意味着地球永久性地丢失了一个物种独特而珍贵的基因库。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其损失将无法估量。 2、储量有限的化石燃料 人类的生活越发离不开能源了。今天,能源成了我们衣、食、住、行都得依赖的东西,因为我们靠它照明、煮饭、取暖、降温、交通、娱乐;靠它带动工厂生产,带动机器耕作,带动实验室的各种科学仪器;我们靠它维持我们的电脑运转,等等。设想一下,如果能源的供应真的不足了,我们的生活会不会乱子百出?如果你经历过在银行取钱时遇上停电,你就对能源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了。可是我们珍惜过它吗?知不知道,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已经不多了?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百分之九十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经历了上亿年的时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 从探明的储量分析,现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 石油1万亿桶 天然气120万亿立方米 煤炭1万亿吨 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 石油45-50年 天然气50-60年 煤炭200-220年 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消耗,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潮汐能),是我们从现在起要关心和参与的事情。 3、地球"仓库"中的粮食 地球上的植物约40万种,已被人类命名的植物近25万种。有3000种植物被人类作为农作物试种过,然而只有300种被试种成功,其中100种用于大规模耕种,给人类提供食物、油料、棉花、蔗糖等重要生存物质。 目前,全世界人类的主要粮食绝大部分只来自8种植物:小麦、稻米、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米和黑麦。每年全球8谷的总产量约为15-16亿吨。

对“光”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17701302.html, 对“光”的认识 作者:高阳 来源:《中文信息》2017年第01期 摘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会见到很多自然现象,其中光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论是白天的日光、黑夜中的月光等自然光线,还是电灯产生的人工光线,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文就对“光”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光本质的认识,然后探讨了根据对“光”的认识而受到的启发,希望可以为大家更好的认识“光”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光认识本质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29-01 引言 在世界各地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进程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也会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即都是从简单变为复杂,从低级变为高级,从部分变为整体。而光作为人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古往今来对其研究的过程中,也遵循着这一规律,人们对光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并且逐渐的将光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当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高中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加强对“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时期人们对光的认识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对光进行了研究,而在不同的时期当中,由于受到科学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光具有的认识也不同,我们从课本中可以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认识阶段: 1.前几何光学时代 对光进行研究的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在我国春秋百家争鸣时期,就对光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如在《墨经》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段话就体现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在这一时期国外也同样对“光”进行了研究,欧几里德就发现了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反射定律。这时期的研究当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界当中的光进行观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之后,逐渐的产生了对光的一定认识。虽然这一阶段中对光的认识的较为浅显,研究出的成果不是很多,但正是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 2.几何光学时代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题目: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院系:建工学院土木工程 姓名:巢文 学号:100107010119 序号: 老师:褚庆忠

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我了解了地球科学对人类的的重要意义以及深远影响。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那么我就在查询资料后针对地球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以及处理人际事物关系方面提出我自己的观点。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做自己的母亲。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这样写到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白色的水衣,戴着绿色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的伞,淡淡的蓝,淡淡的存在。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她勤劳地养育着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一天天长大。母亲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时光飞逝,一眨眼间,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的确,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地球不仅以它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息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地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适于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消耗生产资料,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范围、强度和速度不断扩大,但我们的家园———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之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首先,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全球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 目前,全球已有50%湿地被毁,50%河流遭污染,人均淡水供应量比25年前减少30%,荒漠化影响100多个国家近10亿人口,森林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每年6000万人口死于腹泻等胃肠疾病。也就是长期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所致。更为严峻的是出

我对世界观的认识

对 世 界 观 的 认 识 班级:铁工六班 姓名:曾迪 学号:20119122

从小学课堂开始老师就常说,每个人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要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那时候还小,对于世界观这个抽象词汇不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世界观,也不知道树立起什么样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怀着这样的疑问,慢慢的去需找答案。 自从在学校不断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开始慢慢的体会到世界观的含义,它可能过于抽象,也可能过于脱离我们的实际,它高高在上,所以,后来就很少有人去谈论它,在实际的思想过程中,人们也渐渐的淡忘了。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学生,又是预备党员,我必须深刻的认识世界观,并且要树立起自己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代表着什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我就真正的明白了这点。世界观,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世界观,它有时也被称为“宇宙观”,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一种是狭义的世界观,它一般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体系,作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既包括广义的世界观,也包括狭义的世界观。作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无疑应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而作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是从后者的视野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的,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精神和特点。从这个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应包括四个基本的方面,即价值取向或基本态度和立场,对世界本源和规律的基本认识或观点,获得这些基本认识或观点的基本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或人类世界发展所应该具有的最终方向和目标,把这四个方面加以简化,就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和最主要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的最主要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是解读和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因而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但反过来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