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导论

近些年,学界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现象十分喜人,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代代相续的学人培养事业,以及国人对传统宗教文化关注范围的愈益广泛、关注程度的愈益加深等现象,都呈显出了一派蓬勃兴旺的学术之象。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与大力扶持。近些年来,国家开始增设传统节假日,正是在提醒国人不要忘了祖宗设定节日之深意。如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为国人祭祀先祖提供了诸多方便,这其实就是在对国人进行传统宗教文化教育。无论是认为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演变,仅是在宋以后才成为一个拜扫上墓的节日;1还是说将迄远古而今的平民祭祖传统,渐渐约定在清明那天进行,都可以看到国人对于先人挚真感情记挂不忘的悠悠传统。其实祭祀祖先的行为,早在殷周时期就已存在,那时为祭祀祖先神。而且,当时祭祀活动极其隆重,留下来的众多玉石甲骨文就可为之作证。按黄奇逸先生考,殷虚小屯甲骨与周原甲骨都是祭祀备忘录辞,而卜辞则是用来征问祖先关于祭祀用牲与日期安排之意的。2然而,一度由于西学势盛,国人受其影响而后打倒一切“鬼神”,如今某些地方祭祀祖先的行为已经缺乏应有的礼数与诚意而流于形式了。很容易见到,祭祀死者的同时,奏响的“哀乐”不达哀思,而是享受派的现代歌舞声声,联系古人关于“丧尽诚、祭尽礼”的教诲,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当然,国人也有“喜丧”之说,即“红白喜事”喜事之中的“白喜”。对于“白喜”,理当庆祝,自不在此列。

这种不能准确把握传统习俗精神的行为,人们对此似乎已不觉奇怪。可见,祭祀之意旨失之已久矣!稍加思考,人们或许就能够觅到虽有祭祀而无“如神在”之诚意的蛛丝马迹。若与宗教研究联系起来思考,学界的宗教研究方式或许该承担某种罪责。如此说来,如何研究宗教文化,特别是如何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就值得宗教研学人士多多思量了。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除其承载了先民祭祖传统的延续之外,最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缔造了一种智慧型的宗教文化。这种传统,在《周易》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后来的儒释道宗教文化之中还不断地得以阐扬。正是由于这种智慧型的宗教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智慧,铸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人生与世界之真理的方法、经验及其理论总结,至今仍然启迪着当代国人,去追寻圣哲智慧足迹。

1杨天宇:《论清明节的源流嬗变》,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第1-4页。

2黄奇逸:《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第892页。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选题缘由主要在于,当前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还不能完全立足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统或脉络,以建立起具有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式。意义主要在于愿能藉此启发自己与其他学人,努力寻觅或构建一种古今结合与融贯中西的研究方法,藉此以开展忠实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并能将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之优秀精神发扬光大。

一、选题缘由

研究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方法论的原因在于,笔者注意到目前学界存有一种不良研究倾向,就是直接移置使用西方宗教学理论或哲学方法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研究之中。这种不良研究倾向的表现之一是不加区分、不作说明、不作转换地移置运用西方宗教学理论,以考究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研究,而有中国宗教具有“非神圣性”、“多神崇拜”,或“一切宗教都是虚幻的”等论语出现。表现之二是,不加改造而直接运用西方哲学方法于中国宗教研究,结果是不能揭示出中国宗教文化的深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可能:忽视中西宗教就有本质区别,对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本身不够了解,对于西方宗教学理论把握得不够准确,对于西方哲学方法理解得不够准确。

概括起来讲,这类研究方式,其实就是以西方宗教理论为坐标,以西方哲学方法为工具,肢解中国智慧型宗教文化传统,对其进行剪刀式研究,结果自然是以中国宗教去说明西方宗教。另一方面,比附或剪刀式研究的结局是十分惨淡的。西方人难以据这些文化碎片看到中国文化的亮点,当然同时也不会影响他们自身文化的延续;而国人却会因为这些碎片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家园,若国人还因这些碎片失去景仰传统文化的敬意,或失去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心念,这种研究就很值得反思了!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伴随着剪刀式与比附式研究,某些学人很轻易地高推西方学术成果或学术方法。同时,自然也就低瞧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或个人智慧。似乎西方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剪裁中国宗教文化,似乎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任何旅程或轨迹都可以归入某个或某些西方学者理论的框架之中。诚然,世间万物与宗教现象都有共性,因有共性,而可比较;但还有不同之个性存在,基于个性,切不可随意论比附。

楼宇烈先生在《探求符合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研究理论》3文中,对这种比附性研究,和用中国宗教去说明西方宗教研究的现象进行了否定,提出要立足

3楼宇烈:《探求符合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研究理论》,载《中国宗教》2008年第10期,第25-28页。

中国宗教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智慧型宗教研究方法。笔者追随楼先生的倡导,立足《周易》,思考、研究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可以用很多方法来进行研究,但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方法是“体道修德”法。这种方法,肇始于中国远古的实践智慧传统,据《周易》文本可知,它在《周易》时期就已形成。

(一)将西方理论、方法套用于中国宗教研究述评

关于直接套用西方宗教学理论,或直接运用西方哲学方法于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将西方宗教学理论照搬运用于中国宗教研究

如有学者以非常肯定的口吻说,“任何一种宗教,其始作佣者无不声称自己是上天规定的‘救世主’,或者是上天神圣临凡。如西方基督教耶稣乃上帝之子,日本天理教创教者中山美伎是‘上人将军’降史等等。”4他说的基督教、日本天理教的情况肯定是符合的,但若说是“任何一种宗教”,显然就有问题了。如用于对中国宗教如佛教的考察就一定不合适。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他是救世主,也不是神圣临凡。佛家认为,人是自性自度,而后方可自觉觉他,“彼菩萨摩诃萨为童子时,远离邪妄,心意纯直,自觉觉他,恒行正法。”5

还有学人这样论述,“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的社会作用无论在历史还是现代社会总的是消极的,是剥削阶级麻痹人民的工具。”6这些论述其实大都是基于某种宗教结论的移置运用,而没有区分该理论的前提、背景、适用性及其方法论意义等方面。

像以上这类不加区分、不作说明,就套用一些西方宗教学理论成果运用于中国宗教研究的模式,在一段时期以来,是较为常见的,在此不必一一举例。

也有学者将西方哲学方法运用于中国宗教研究时,对二者之间不同的理论背景区分不够,比附较为随意,如倪梁康先生将胡塞尔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进行比对的论述。

2.截断思想背境进行西方理论与东方思想的比附性研究

倪梁康就胡塞尔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进行的比较论述,属于截断文化背境进行西方理论与东方思想的比附性研究现象。

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一书,多处将胡塞尔的“意识”与佛教的“意识”或

4唐亚豪:《论宗教一般形态的本质、特征及社会意义》,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第67-69页。

5本文佛经除特别注明外皆引自,[日本]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昭和五十四(1979)年版。以下简称《大正藏》。《大正藏》第1册,第154页上栏。

6周毕芬:《试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第25-26页。

“心”相提并论。说意识现象学有着与唯识学相同的基本主张;说意识构造具有“唯识所现”之功用,说胡塞尔的意识也是为了“以返观的方式把握自己和明察自己”;说“心王-心所”与“客体化-非客体化行为”基本上只有术语上的差异;说“意识的本质结构”,“意味着对自性真如的亲证”;说意识哲学(含胡塞尔现象学)的使命在于“转识成智”;说可以用“意识哲学”概念来概说“唯识现象学”或“现象唯识论”之类的努力;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说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是为了了解人性,这或许没有什么问题,但说这“也是以无著为代表的佛教唯识学的基本主张,即所谓‘万法唯识所现’”,怕是很成问题的。因为,“意识构造”与“唯识所现”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观点。前者存于主观意识的思辨与概念的推演之中,而后者却是“法尔如是”的修证描述。论胡塞尔不回答意识之外的情况,所言极是;但论唯识学予以“否定”,却说得不够准确。因为,佛教讲的是真空妙有之理。而且,后者“唯识”具有生成作用,世界万象(含人)都是由此意识的生成所现,而胡塞尔所论述的“意识”,据目前资料所见,胡塞尔本人并没有体证如佛家之真如的行为或论述,按佛家之理,胡塞尔的“意识”只能属于“戏论”层面。

所谓“意识”,是一个在中国古代被用来泛指“意向见解”的概念;

佛教传入后则专指六识之一的意识,即依意根而起之识。可以大致地说,

“意识”一词所标示的是人心所具有的“思量”与“了别”的作用。由

于人类的一切心智活动都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包括道德、知识、情感、

信念,还有一切的美德和恶习;因此,要想了解人性,就需要从意识开

始。这是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的基本意向,也是以无著为代表的佛教唯

识学的基本主张,即所谓“万法唯识所现”。实际上,意识的向度不仅

是理解人性的一个角度,也是对与人相关的各类事物的一个认识角度。

因为在意识概念中不仅包括意识活动或意识功能,而且也包括意识活动

所构造出来的所有对象,如世界万物、天地人神。至于它们在意识之外

是否存在的问题,胡塞尔不做回答,予以搁臵,而唯识学则明确做出否

定,即所谓“诸识所缘,唯识所现”。7

倪梁康说“意识哲学”的总体特征是,为了“回溯到意识本身,以返观的方式把握自己和明察自己”,这是不妥当的,或许这并不是胡塞尔的本意。胡塞尔是在为科学技术与生活世界寻求奠基性的东西,只不过他看到了意识在其中的奠基作用,但其目的不在于明察自己或把握自己。因为,纯粹的现象是游离于自我之外的,纯粹自我是没有内容的,是不可被认识的。于是,倪梁康将胡塞尔的“意识”比称为佛教唯识学的包括心王及心所法的“心”。

至此为止,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的基本取向还是一致

7倪梁康:《引子》第1页。见,倪梁康:《意识的向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的。这里只还需要指出:与胡塞尔的“意识”概念相应的不是唯识学中

的“意识”概念,而是“心”(citta)的概念,即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

这个意义上的意识哲学或唯心哲学的总体特征就在于:回溯到意识本

身,以返观的方式把握自己和明察自己。在胡塞尔现象学那里,这被视

为进入了先验的(超越论的)层面,而在唯识学中,这意味着对本觉境界

的踏入。8

说“心王-心所”的分类和奠基,与胡塞尔“客体化-非客体化行为”的分类和奠基,“基本上只有术语上的差异”,这种说法也颇不可信。原因在于,前者具有本体论含义,后者无;前者基于“法尔如是”的描述,后者却是意识思维之中的建构。倪又论小乘-大乘佛学的心识讨论与研究结论,与布伦塔诺、胡塞尔的分析结果更为相近,更有以末逐本之嫌疑。

在结束本文之前或许有必要指出一点:这种现象学意识分析的方式已经可以在两千年前的印度佛学中发现。撇开时代精神的差异不论,小

乘-大乘佛学通过意识分析(更确切地说:关于心识的讨论研究)所得出的

结论,不是与舍勒、海德格尔的相关主张,而是与布伦塔诺、胡塞尔的

分析结果更为相近。具体地说,小乘有部与大乘唯识宗都把六识或八识

的识体称为“心王”(citta),即心的主体或主作用;这里的“识”,是

了别的意思,主要是对外境而言。而与心王同时和相应发生的精神活动,在小乘有四十种,在大乘有五十一种,如感受、烦恼等,都不是心本身,而是心王之所有,是心的别作用,因此称做“心所”(caitta)。这个“心

王-心所”的分类与奠基层次确定,与胡塞尔“客体化-非客体化行为”

的分类和奠基层次确定,基本上只有术语上的差异。9

据《意识的向度》,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是为了追求纯粹意识或纯粹自我,纯粹的意识或自我是独立于人或世界的一般的、观念性的存在,那“它(们)”怎么可能“意味着对自性真如的亲证”!在佛教看来,自性真如是与人和世界永远在一起的非一非异、非断非常的存在,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存在。如“常乐我净”之“常”。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而“自性真如”远离生灭。若以现有数据为凭据,论意识哲学的使命在于“转识成智”,笔者认为,这似乎不符合胡塞尔现象学的原旨。当然,若作为一位东方学者,希望胡塞尔现象学最终能够走向佛教唯识学,这种愿望或许是美好的。

远不止于此!明察意识的本质结构,真正看清它自身所是,这实际上就已经意味着对自性真如的亲证。因此,胡塞尔坚信:对自身的认识,最终会导向在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中的自身负责。而佛教认为,彻底地

认证所有现象无非是自己本觉的目光,也就意味着真正的解脱。在此意

8倪梁康:《引子》第2页。参,倪梁康:《意识的向度》。

9倪梁康:《意识的向度》,第171页。

义上,意识哲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认知的,终极的使命在于转识成智,

在于本真意义上的觉悟与承担。10

倪梁康认为,可以用“意识哲学”来指称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或者论一为“唯识现象学”,一为“现象唯识论”,这的确是很大胆的论述。当然,在倪梁康看来,二者在“主旨、方法、目光的朝向、观察的结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即使二者在以上诸多方面存有相同之处,由于二者之“异”,也足可证明二者具有天壤之别。

下面的文字并不包含对思想史上各种类型的意识哲学比较研究,而主要是——如副标题所示——围绕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进行的讨论。之所

以在这个引子中一再地诉诸于佛教唯识学的思路,只是因为近年来在相

关的学习与研究中一再地讶异于一个事实:两种从未相遇过的学说能够

在主旨、方法、目光的朝向、观察的结果等等方面找到如此多的共同之

处,以至于我们可以大胆地用意识哲学这个概念来概括思想史上所有可

被称做“唯识现象学”或“现象唯识论”的努力。这个契合的事实会震

撼和动摇那些认为哲学的任务仅仅在于写下自己的历史或哲学家的使命

仅仅在于否定自己的前人和同辈的主张,虽然还不足以推翻它们。11

在笔者看来,胡塞尔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旨有异。胡塞尔是在为科学技术与生活世界寻求根基;唯识学

是在认识世界与人生的真谛,其终极目的在于揭示世界与生命的本源,即看

到或发现一切世界现象与生命现象的由来。

第二,方法有异。胡塞尔具明见性的直观,最多也只是一种意识建构,

或思辨结果;而佛教唯识学是亲证真如的结果,此结果虽依于思维或语言来

对之进行言说,但其含有能指与所指之别,言说是为了指向“所指”,但胡

塞尔现象学根本没有“所指”这一层面。当然,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

方法,与佛教认识自我(意识)时从自身意识出发,具有相通性,但后者不

存在康德特色的形而上学的虚构特征。

第三,目光的朝向有异。若说胡塞尔是为了朝向纯粹意识,唯识学却是为了朝向人的意识或世界本身之中的真如本体。

第四,观察的结果有异。胡塞尔观察的结果是离于实事的观念一般,而唯识学的结果是贯穿于意识、世界与永恒时间之中的生命或世界本源。前者仅仅是文字之中的存在,而后者还同时是时空之中的永恒的存在。因此,在笔者看来,倪梁康有改写胡塞尔意识现象学之嫌疑。

10倪梁康:《引子》第2页。参,倪梁康:《意识的向度》。

11倪梁康:《引子》第2页。参,倪梁康:《意识的向度》。

总之,倪梁康就胡塞尔“意识”与佛教“意识”或“心”的比较论述,在很多方面是极为不妥当的。正如倪梁康本人在《意识的向度》之中所介绍的那样,“格义”方法作为两种或多种文化观念之间互相认识的一种起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它毕竟只能是一个初步的、不成熟的或过渡性的方法。12当然,因为诸多原因,学界在进行中国宗教研究时,要走过借鉴、模仿与求同比较研究阶段,这是很正常的,不必因此而评述某某学者之立场或水平有什么特别的问题。而且,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定的精神文化产品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这一定论而言,以上的宗教观必然有着某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即时代原因与地域原因。故更不要因之而论某位学者如何如何,而应言某个时期如何如何。

(二)套用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出现套用研究现象的原因有四种可能:忽视中西宗教的本质区别,不深入进行中国传统智慧型宗教文化的原典研究,未能准确把握西方宗教学理论,未能准确理解西方哲学理论或方法。此处仅对第一点进行详细分析,余下三点,在后文中逐渐予以证明。

学界公认“宗教学”这门学科的诞生,以西方人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1823-1900)于1873年在《宗教学导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s or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s)概念为标志。13为了促进中国宗教的研究,国人引介、学习或借鉴西方宗教学理论是非常必要与正常的,而当部分学者,直接套用西方宗教学的一些结论,运用于中国宗教研究,就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中国宗教具体情况的描述。原因之一是,这些学者忽视了中西宗教具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与以儒家、释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智慧型传统宗教文化有着很多本质区别。此处以基督教“神(上帝)”概念出发,简要阐释基督教与儒释道的区别。

《圣经·创世纪》记载,神创造天地,“起初,神创造天地。”神创造人,“神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人”。 14神创造世间的一切。神学家说,上帝是一种既超越又内在的存在;15上帝或存在是超越理性的,人的理智不能把握上帝;16即使开展新教改革的路德也承认,上帝具有决对性,人不可能拥有上帝的绝对性:人是不能与纯粹的绝对——上帝相比,如果人直接与上帝相比量,则他是自己走向绝望。17

12倪梁康:《意识的向度》,第186-187页。

13陈霞:《略谈宗教学的起源与发展》,载《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93-99页。

14《圣经新译本》,香港:环球圣经公会2001年,第6页。

15麦奎利:《基督教神学原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第268页。

16麦奎利:《基督教神学原理》,第269页。

17保罗·蒂利希着,尹大贻译,《基督教思想史》,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版第338页。

可见,基督教的上帝或神,具有创世特征,属于人不能与之比量的绝对神圣的存在,即神人关系是二分的两级存在。

而儒家的圣人、释家的佛与道家道教的部分神仙则是由人修成的,圣、佛、仙是智慧的代表。由此,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具有智慧型特征。而且,一般说来,圣人、佛或神仙也不能主宰别人之生或死,世人生死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当然,道教信仰之中,一度也出现过能主宰世人生死的“神”灵,现在流传的佛教经书中也有关于掌管人之生死的神的记载,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主命鬼王”。18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否认儒释道追求圣仙佛的主流是倡导智慧人生的诉求。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宗教,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按西方宗教学体系,中国宗教文化的情况是难以理解的,如斯马特所说的现象,西方人想到中国有三教,就疑惑儒释道是不是也类似亚伯拉罕信仰体系之中的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情况呢?

西方人经常会对中国的宗教感到困惑,他们以为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可以按照西方的方式来划分,所以他们说中国有三教,即儒、道、

释,但这三教却不是一个单一的功能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19

按照西方宗教学理论,中国的儒释道缺乏“神圣性”。换句话说,中国的儒释道不具备西方宗教的宗教性,此时“宗教”等于“religion”。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儒释道“宗教”更接近“culture(文化)”概念,而不是“religion”。因此,本文的“中国传统宗教”多数时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二、研究意义

思考中国宗教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上面的这些粗浅研究提出异议,旨在探询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研究的适宜方法。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带给读者的中国宗教文化面貌也会很有差异。一方面,人们靠自己的体悟或经验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凭借书籍文章来了解文化或认识传统。研究者笔下的宗教文化叙述,会为读者构建一个崭新的传统文化世界。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若研究者的叙述不能做到“如其所是”——尽可能地忠实历史与历史之中的存在,这就既不能揭示传统,更不能弘扬传统,甚为可惜!

研究宗教文化的方法论意义还在于,提醒学者对自己的研究方式保持觉知,对于中西宗教文化的精髓都要合理吸收,灵活运用,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

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精辟论述。学习习总书记的

18关于道教中的“至上神”信仰与佛经中“主命鬼王”的记载,详细介绍见本章第四节第“三”个问题,《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智能型特征》部份。

19 [英]尼尼安·斯马特着,高师宁等译:《世界宗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论述,有助于我们回到传统,研究古典,推陈出新,服务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20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是第一位的,有了继承才可能有创新,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对此,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上强调,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1

关于如何对待他民族文化,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2

只有如此,对传统文化,才能在继承中发展,也才能在保持中汲取其他文化

的精髓以丰富自身,也才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总而言之,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使命是研究、应用与弘扬,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和。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真正地回归原典,阐释原典,推陈出新。无疑,学界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古今结合,中西融会,都是时代赋予的研究课题。在宗教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上面,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与挑战。拒斥西学,画地为牢,无疑是步满清之后尘;弃典忘宗,根基不固,又如何谋中国文化之欣欣与向荣!

研究宗教文化方法论的意义还在于,提醒学人深究自己所使用的每种理论或方法的前提条件、使用范围及其方法论意义。而不是不加区分或不作调整地借用概念或理论作标准,以对迥然相异的宗教文化背景之下的两个对象,进行堂而皇之地比较研究;还要鞭策自己,要深入原典,懂得传统,而不是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

20《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日报》,2014年07月09日 15 版。

2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4年09月25日 02 版。

22《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新华网,2014年02月28日,https://www.doczj.com/doc/d017658187.html,/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

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3.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4.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5.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6.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论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论文 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以农村、进城务工子女为主,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学生手头课外读物少得可怜,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学校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系统指导,大量的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阅读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词汇量少,语言平淡;怕写,一遇上作文就愁眉不展,不爱写;语病多,错别字、病句屡屡出现;缺少对语言的鉴别能力。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影响。教师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考试成绩上。家长给子女只是购买课外辅导材料、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缺乏经典文学作品。学校放学后,重视教育的家长送子女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忙着学特长,冲刺名校,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非常满,即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时间。不重视教育的家长则让孩子放任自流,白白浪费宝贵时光。

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学生只爱口袋书、漫画书,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很可惜。有些学生家长,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使得阅读面狭窄,思维受到局限;或是选择一些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籍,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带来了阅读困难的问题;或是干脆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使得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手头。 结合我校实际,对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亟待提高。有少数教师在语文教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取得一些实效。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阅读的质量总是 __。所以,怎样改变阅读现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它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意味着采取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

张思锋《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理念 1.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 “社会保障”一词最初是在1935年8月美国立法《社会保障法》中使用的,国际劳工组织在1944年5月10日通过的《关于国际劳工组织的目的与宗旨的宣言》(又称《费城宣言》)中加以使用并被国际社会普遍采纳。但是社会保障的概念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理论界定。 (1)美国《社会福利词典》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危险如疾病、老年、失业等加以保护的社会安全网。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一种公共的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以提高其福利水平”。 (3)国内学者 普遍沿用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即“社会通过它的一系列的公共措施来向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 (4)郑功成教授 郑功成教授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后又修正为:“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5)本书释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 (1)劳动人口 劳动人口是指那些具备工作资格者,有意愿、有能力、有找工作的行为的人。它包括就业人口和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员。 在统计时应满足两个条件: ①年龄界限。世界各国对劳动人口的年龄规定主要分成两种: a.仅有下限无上限 一般从14岁、15岁、16岁开始,如英国、日本从15岁开始,美国从16岁开始。 b.既有下限又有上限 只有前苏联等少数国家采用。我国亦采用后者,规定下限为16周岁,上限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 ②能力界限 除了生理年龄的限制,也有能力的限制。 a.权力能力限制方面,我国法律规定,因犯罪而被拘留、受到约束的人口为非劳动人口。 b.身体素质能力方面,前苏联还规定:“残废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不包括在内”。 (2)非劳动人口 主要包括14岁以下的儿童、学生,以及料理家务者、永久性失去工作能力者、退役或

选题背景及意义

选题背景及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2、研究意义 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慈善事业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 1、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太大,这严重的挑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使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化的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缩小贫富差即。 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了中华民族“慈心善举”的传统美

德,同时也意识到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急需救助的情况下,紧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慈善事业上,希望通过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行为。因此,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为慈善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实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约有2600多万人,城镇贫困群体约有2200多万人,二者合计4800多万人,占总人}1比重的约3. 7%。这意味着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堪忧。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借助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帮助这部分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及写作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及写作意义

————————————————————————————————作者: ————————————————————————————————日期: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开题报告的写作也是不容小觑的,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1.开题报告准备探究什么? 作为开题报告的开端,首先你要考虑准备研究什么?要选定你的探究课题。可以这样说,题目选准了,开题报告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题目一旦选定,那么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范围。预期的成果乃至课题的价值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题目是课题的龙头,对整个课题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2.为什么要探究这个课题? 这一部分就是要说明你为什么要探究?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想出来的?它有什么意义。价值?要求围绕课题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说明。 3.进行探究你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条件可以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说明。内部指我们开题者的自身基础。包括开题者对课题的兴趣,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部指客观条件。如可以提供哪些参考资料?有关的实验器具,教学设备是否具备?各个方面是否重视,是否支持等等。 4.怎样去探究这个课题? 怎样去探究呢?一般将实施过程分成两个部分;①是任务分工,②是探究步骤。任务分工首先 要考虑在课题完成过程中要做哪些事?哪些事是集体完成的?哪些事是个人承担的?然后将每一件事具体落实到人,这样的分工越细越好。 5.可能会取得怎样的成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估计可能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要交代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往往就是结题报告的提纲。尽可能写得详细些。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一、概念题 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或租金资助以保证受益人“有房住”的制度。在此指政府保障受益人居住权而非所有权的制度。住房保障机制的内容很广,相关的土地政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都是住房保障的范围。本书的住房保障是狭义的概念,指政府保障受益人居住权而非所有权的制度。 二、简答题 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为什么?[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是因为:(1)目前,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各地区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要实现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加大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即建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纵向失衡也为该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客观条件。 (2)一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社会保障收支缺口的地方政府)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才能满足各地区社会保障开支需求和提供大致相同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3)建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实质上是通过财力调节的方

式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促进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的对等,增加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其社会保障支出能力,使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大致均等。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结合物,理应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论述题 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人大2002年研] 答: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 (1)社会保险制度 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面最广、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险项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对原有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将更加健全,同时,将可能增加一些新的保险项目或者在原有的保险项目中增加新的内容。 (2)社会救助制度 包括城乡贫困户救济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灾民救济。 ①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按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对象大致有:农村贫困户、城市贫困户、城乡特殊困难对象等。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在当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政策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覆盖面小、工作随意性大等缺陷,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传统的救济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 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图书馆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今高校的图书馆更为突出。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认识制度的改革,在学生认识将不断增加,而管理人员则相对减少。给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早期的手工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图书馆借阅需求。因此在计算机飞速以展的今天,就用库技术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可行而必要的工作。 1.2选题背景 图书管理系统是为了管理图书借阅情况等信息而设计的。学校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学校都是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学生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查询等往往采用对人工检查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学校都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一般图书借阅情况是记录在文件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长了,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参加借阅图书情况进行查询就更加困难了。 1.3研究目的 本系统使用电脑安全保存、快速计算、全面统计,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 1.4研究意义 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注销等情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背景及意义范文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2、研究意义 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慈善事业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 1、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太大,这严重的挑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使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化的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缩小贫富差即。 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了中华民族“慈心善举”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意识到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急需救助的情况下,紧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慈善事业上,希望通过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行为。因此,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为慈善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实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约有2600多万人,城镇贫困群体约有2200多万人,二者合计4800多万人,占总人}1比重的约3. 7%。这意味着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堪忧。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借助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帮助这部分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参考复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

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莱阳市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中有积极有益的文化影响,但对思想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却是消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沉迷于外界的游戏玩乐,受不良风气的侵蚀,最终导致无心向学,厌学甚至辍学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双重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

《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社会保障概论 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3.学科编码: 4.课程性质:社会保障概论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32-48学时(建议)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社会保障涉及资本和劳工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分配的政治逻辑,在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卖方市场具有对抗与妥协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买方市场具有合作与持续的特征,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保险学、人口学、财政、信息技术的综合问题。在国外,社会保障不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社会保障院系,而是在相关院校开设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课程。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社会保障号码管理课程;经济院校设置福利经济学、养老金税务、医疗保险筹资等课程;金融学院设置养老金精算和养老金计划管理课程;医学院设置医院管理和医疗保险课程;公共管理系设置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博士课程和专题。因此,很多社会保障名著源自经济系和福利经济学。总之,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是一个院系的师资和学生们难以填充的话题。在中国设置社会保障专业和院系的情况下,要避免相关院系不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导致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先天不足。为此,要鼓励相关院系开设社会保障课程,鼓励研究生们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本课程有助于相关学科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8.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尊重马恩关于社会保障的原始文献,避免牵强的嵌入马克思主义;尊重历史客观描述社会保障思想渊源和理论形成过程,进而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流派和模式;按照1952年国际劳动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102号],以及后期《建议书》就社会风险的共识,构建社会保障的课程架构,做到客观、清晰且具有逻辑性。充分发挥课题组专家特长,引入经济、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 开题报告普通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幸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打算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并且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少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别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经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经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经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能够说,治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别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别脚的咨询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别脚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办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治理工作体味,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普通要求满脚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特意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咨询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制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进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思考到在一定时刻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别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惟独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如今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干够确立满脚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不管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依然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存与发觉咨询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记忆的过程,虽然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别能替代研究生,这算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普通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办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咨询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咨询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普通别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思考: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什么原因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普通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咨询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例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既会教书,更会育人;使家长懂得“养”与“育”并重。 2、拓展课堂德育模式,优化家校沟通渠道。 3、通过家校有效合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健全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现状、课题实施的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实质性数据的积累作好准备。 2、行动研究法:组织发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家校互动机制的实践,全体师生、家长参与课题研究,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最佳途径。 3、总结归纳法。对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其家庭及心理行为习惯现状。 1、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在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对七、八两个年级学生家庭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父母联系方式,父母及家庭成员现状,家庭特殊情况说明(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亡故,父母疾病情况,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家庭是否贫困等)。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每位学生家庭

具体情况,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了针对性,与家长的联系也变得更有效更方便。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孩子增多,人口流动性大,留守儿童增加,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2、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通过对四个实验班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的现状: ⑴、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⑵、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好强而缺乏意志。 ⑶、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厌学情绪浓。 ⑷、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⑸、父母与孩子沟通少,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和谐。 ⑹、家长缺乏家庭教育常识,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⑺、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心理、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育。教育方法单一。 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待养成,道德品质缺失严重,家庭教育能力亟待提升。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因素,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同步。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阵地,适时适事,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良好品行教育及亲情教育。.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

开题报告选题依据和意义 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 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 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 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 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 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 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 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 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源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其核心是要求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从维多里诺、拉伯雷和蒙旦,他们首先强调了经验与活动的重要价值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述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教育家。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不仅继承了自然教育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教育要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基础,因而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弗莱顿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充分肯定了学生自己的体验。现代美国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教育历来重视个人经验、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多,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荀子的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在“知”的基础上进入理性阶段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把学生的经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的重视。从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提出,其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现在思路逐渐清晰,如: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湖南大学研究生唐祥德《中

论文选题的意义总结

论文选题的意义总结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胡雪静 班级:103212 学号:105031040088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它包括如下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它有如下要求: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四)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我的题目是《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运用》,其意义是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其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这股网络热潮正以锐不可挡的趋势冲击着餐饮业的方方面面。业内分析家表示,在这个网络时代,餐饮企业经营者若没有关注、紧跟这股网络风潮,将会错失众多的商业良机。因此,对餐饮业来说,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契机,提高在网上订餐、物资采购及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成为了其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探索餐饮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论文的选题不是那么容易的,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保障学 第一章社会保险学导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社会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1、法律强制性 2、对象社会性 3、福利性 4、经济保障性 5、机会公平性 6、收支互济性 7、待遇差别性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不涵盖资本家、企业主、雇主阶层(雇主) 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 三、社会保障的目的 社会保障的经济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社会保障的政治目的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障的萌芽----社会救助(首出现于英国);社会保障的形成---社会保险(德国首推);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福利 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 3、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社会救助,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可以

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优抚,可以保障特定人口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福利,可以保障全社会公民的生活改善与发展需要。 4、社会保障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 5、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6、社会保障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六、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 1、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2、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七、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 1、社会保障以法律为依据,实行明显的强制性分配 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的社会性 3、社会保障形式多样,具有复杂性 八、社会保障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对已处于贫困的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①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有的权利,不同于慈善和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②社会救助费用列入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缴纳保险费③救助对象是因天灾人祸或失业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和老年人④救助的标准为低标准,以维持生产为限。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雇主和雇员定期缴纳社会保险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使投保者享受社会保险金的一种社会保险模式,又称强制投保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