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周易_立心恒志说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

_周易_立心恒志说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

_周易_立心恒志说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
_周易_立心恒志说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1-11-02

作者简介:1.徐仪明(1952—),男,河南开封人,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余海舰(1974—),男,河南商丘人,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2012年第3期总第228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3

General No.228

《周易》立心恒志说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

徐仪明,余海舰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立心与恒志是颇能体现易学心理学中心理动机的一对范畴。君子要立心以恒,而对圣人则要求能够

感化人心,这就是立心的基本含义。所谓恒志是指由恒心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志现象,体现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力量。而这两者对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关联。因为要成为儒家所说的圣人,首先要立心恒志,这是包括孔子等人在内的易学大师们所一再强调的,因为任何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恒心,不仅不能成圣成贤,甚至连做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的资格也不具备。

关键词:周易;易学心理学;立心恒志;儒家;理想人格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12)03-0005-05

在易学心理学的研究中,立心与恒志可以说是其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本文将着重探讨的是其与儒家理想人格塑造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我们的研究视角有其独特性那就是从心理学或者严格说

是从易学心理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这是本文写作的大前提,有必要再次加以强调。易学心理

学中的“立心”与“恒志”是颇能体现人的心理动机的一对范畴,由此来探索易学所揭示出的心理特性样式,则不失为是一条对儒家整体人格心理学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进路,

进而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塑造问题有较清晰和较完整的把握。

一、《周易》立心恒志说的心理学阐释

先说“立心”。“立心”一词首见于《易经·益

卦》上九爻辞:“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这是指作为一个有道德之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要特

别注意不能损人利己,遭人怨恨,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心”,即在心中树立牢固正确的思想观念,

并长期坚持,恒久不变。“立心”具有类似今人所说的确立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体观的深刻寓义,因此它不仅涉及到了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而且已经明显的具有人格心理学层面上的意义

,“立心”

一词的涵义体现了从内到外,从隐到显的人的特质,

符合人格定义的基本要求。立心表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从而能够给予人的行为活动以一定的倾向性和指向性,用中国式的表述也就是说通过“立心”已经能够显示出人的风韵神态;或者说“立心”作为内在之“气”已经外现于形体之“象”了。与“立心”相对立,《易经·艮卦》九三爻辞说

:“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朱熹《周易本义》说:“厉薰心,不安之甚也。”高亨释“薰心”为“心中迷乱”,“薰心”可以说是由于对于事物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认识而

形成进退为难的精神状态。这种顾此失彼,迷乱不清的精神状态,在行为表现上势必会徬徨徘徊、停滞

不前。“薰心”的迷乱不清、进退维谷恰好与“立心”的稳定恒久、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立

心”一词的确具有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意义。《易传》继承并发展了《易经》中的“立心”之说

。《系辞下》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

5

与,则伤之者至矣。”这段话对于“立心”之说的阐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准则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使自己的内心能够体现天地万物之情,这在君子要立心以恒,而对圣人则要求能够感化人心。二是强调作为君子应该安身于道,养心修性,淡泊宁静,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地努力上下求索,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反之如果身离于道,心浮气躁,时常变换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就失去了吸引他人的人格魅力,无人与之合作,最终难免归于失败。三是说君子除了对自身要求胸有大志,立心恒久之外,对待他人则应该取信于民,惠德于民,顺民之心,这样其人格的力量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民众,进而得到民众的拥戴、信任和帮助。人格心理观念同时以一种价值观和信念力的形式感染他人,因此民众亦有信于君子,顺君子之德,使君子有所作为,从而获得预期的成就。显然,《易传》将“立心”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则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养心修性,外则取信于民,惠德于民,并且持之以恒,内外交得,如此便能与天地合其德,与万民合其心,体天地万物之情,赞天地万物之化育。这便是《易传》对“立心”之说的进一步发挥。在这里其强调君子人格的内在特性,同时又对君子行为的外在倾向性也有所论述,因此《周易》“立心”观念基本上符合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性意义和标准。

再说“恒志”。其实“恒志”与“立心”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周易》中“心”与“志”有时往往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比如《易经·恒卦》的卦辞说:“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这里所谓的“恒”既是指恒心也是指恒志,而且即使是指恒心它也表现的是一种意志现象。该卦九三爻辞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这里的“恒”更是倾向于人的意志品质。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曾专门引用其中的前两句话,就在于说明一个人作任何事情,如果时作时辍,一曝十寒,三心二意,不仅一事无成,并且会招致耻辱。孔子善于体认《易经》关于“恒”的思想观念,在《论语》中多处提到关于“志”的问题。如《子罕》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孔颖达语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敬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又引侯氏《论语集注》说:“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1](P619)可见志存心中,恒久不变,所以不可为他人所夺。虽然孔子未明言“恒志”二字,然而“志”的基本特性就是“恒”,则是毫不疑义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恒志”,应该说是强调了意志的独特意义。孟子也是一位易学大师,但往往被人忽视,杭辛斋则谓:“孟子之文,虽波澜壮阔,而准诸《易》象,亦各有其节文度数之可言。”[2](P529)认为孟子七篇,微言大义,荦荦具在,安见为不知《易》哉?孟子对于志也做过一定的解释,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3](P46)这里的所谓“志”就是恒志,也就是坚定的意志,而所谓“气”则是指道德情感,如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即为明证。尽管道德情感具有发散性充满于全身,但在志面前它仍是次要的,显然意志是情感的统帅,志对于气具有引导的作用。孟子认为恒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他曾经用两段话较为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3](P236-237)有所作为就要持之以恒,不到黄河不死心,否则就像掘深井而不及水,仍然是枉费心力,功亏一篑。又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3](P252-253)山坡之径常走即为路,不常走即为茅草所堵塞。人心之用也是如此,经常不去思考问题,茅草就会堵塞你的心窍。可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对于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提高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孟子十分厌恶那些缺乏恒心、意志薄弱者,他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3](P124)显然,在孟子看来那些自暴自弃者,已经丧失了人格的尊严,颓废沉沦,长此下去就会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孟子是一位自尊心极强的伟大哲人,他把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尊严看得比肉体生命还重要。而这种崇尚人格尊严的精神,孟子是通过尚志观念而反映出来的。《孟子·尽心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3](P238)在孟子看来,人应该做的大事就是要使自己志行高尚,而要保持志行高尚就必须实行仁义道德。这样道德就与意志密切相连,而形成了道德意志。但仅此孟子认为仍未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恒久坚持践履仁义道德,是为了能够去做一个大写的人,那就是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里所说的“大人之事备矣”就是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P99)中的“大丈夫”精神。可见孟子对尚志、恒志等意志心理观念格外重视,最终并把它与人格心理思想(特别是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尚志、恒志具有了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涵义。

6

在荀子之前,“心”、“志”、“意”这三个单独的词在易学心理学中都具有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意志的意思。而在先秦只有荀子将“志意”二字合称,但也是意志一词的古代表述形式。荀子十分重视意志问题,他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4](P12)认为意志坚强者可以藐视富贵荣华,道义在肩者可以不屑于同王公贵族为伍。他又说:“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4](P206)意志的修为,德行的淳厚,智虑的明彻,三者构成了人格的尊严,这种人格的尊严被荀子视为人的内在的荣誉。《荀子·修身》篇还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4](P10)在这里他把志意与血气、知虑并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种心理的“三分法”,即:知虑相当于认知(知),血气相当于情感(情),志意相当于意志(意)[5](P162)。但是荀子为了进一步充分肯定意志自由与人格尊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他又再一次提出“心”这一范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使墨云,形可劫而使屈伸,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4](P235)这里所讲的“心”既是形体之君,又是神明之主,可见其代表了意志和人格的双重身份,所谓“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其实是既在论述意志的自由,同时也在宣扬人格的尊严。荀子认为心具有选择的作用,不同的人心在作出抉择时必然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这种肯定或否定就是意志的作用,而每个人不同的特性也会在选择时做出各不相同的反应,这也是人格力量的具体体现。

以上大致论述了易学心理学中立心与恒志这对范畴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从《周易》经、传到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心志与人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充分说明易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应该包括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内容。

二、立心恒志与理想人格塑造

《易经》中提出的最高理想人格谓之“圣人”,这一认识后来得到先秦儒家的一致认可。除了圣人之外,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贤人、君子、士、志士仁人、成人、惠人、善人和有恒者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先秦道家中,老子亦以“圣人”为最高理想人格,而庄子则提出所谓“至人”,加之于圣人之上。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模式,亦即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果我们舍去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理想人格中的差异之处,而提取出那些一般性的品质特征,就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易学心理学关于人格模式的基本观点,并对于古人通过立心恒志等方法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入手功夫和基本进路有所了解和认识。

既然易学心理学所提出的最高理想人格为圣人,那么圣人最突出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呢?即纯诚信实,亦即《易经》中数十次出现的“孚”字,特别是《中孚》卦集中体现了中心诚信的人格特征。其卦辞云:“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李光地《周易折中》引朱熹语曰:“‘孚’,信也。为卦二阴在内,四阳在外,而二五之阳,皆得其中。以一卦言之为中虚,以二体言之为中实,皆孚信之象也。又下说以应上,上巽以顺下,亦为孚义。‘豚鱼’,无知之物。又木在泽上,外实内虚,皆舟楫之象。至信可感豚鱼,涉险难,而不可以失其贞。故占者能致豚鱼之应则吉,而‘利涉大川’,又必利于贞也。”又引程颐语曰:“豚躁,鱼冥,物之难感者也。孚信能感于豚鱼,则无不至矣,所以‘吉’也。忠信可以蹈水火,况涉川乎。守信之道,在乎坚正,故利于贞也。”[6](P463)诚实笃信,坚守正道,不仅能够感化万物,而且无往而不利。然而宋儒仍不满意这种抽象的评价,于是又提出了所谓的“圣贤气象”之说。二程说:“学圣人者,必观其气象。《乡党》所载,善乎其形容也,读而味之,想而存之,如见乎其人。”又说:“学者不学圣人则已,欲学之,须熟玩圣人之气象,不可只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字。”还说:“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得圣贤气象。”[7](卷二)朱熹亦说:“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8](P108)就是说不仅今人的气象可以把摸,即使古代圣贤的气象,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感受,如同亲见圣贤一样。圣贤气象在宋儒心目中就是最为理想的人格。二程还曾对圣贤气象做过具体的描述,如说:“颜、孟之于圣人,其知之深浅同,只是颜子尤温淳渊懿,于道得之更渊粹,近圣人气象。”[9](卷十五)由于颜子涵泳深沉,所以二程认为他的气象“温淳渊懿”,显得温润不露,渊深纯粹。显然“温淳渊懿”便是宋儒所标榜的理想人格,其与《易经》所说的“孚”即纯诚信实应该并无冲突,因为宋儒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按照《周易》和先秦儒学所拟就的,因此必然会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承续性。

当然,如何塑造易学和儒学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模式,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按照荀子的说法,要想成为圣人,必须经过一个“积

7

学”的过程,他说:“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4](P74)然而积学固然重要,但首先要立心恒志,这是包括孔子等人在内的易学大师们所一再强调的,因为任何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恒心,不仅不能成圣成贤,甚至连做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的资格也不具备。

在易学心理学中,“心”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范畴,它表示一切的精神和心理现象,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在易学心理学中都可以由“心”范畴所涵概。所以说立心恒志,就是强调积学成圣应该具有一个厚重坚固的心理基础。所谓“立心勿恒,凶”,焦循认为:“有终无始,所以凶也。”[10](P522)高亨则说:“若立心不恒,守志不坚,因而改其故行,辍其宿业,食其旧德,渝其大节,则事败功亏,身陨名裂,是凶矣。”[11](P281)李镜池亦谓:“守志不坚,就要坏事。”[12](P85)周振甫释为:“用心不能持久不变,凶。”李申解作:“心中没有操守,凶。”[13](P133)刘大钧译为:“立心无恒常,凶。”[14](P75)总括诸家的译解注释,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最初的阶段也就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树立牢固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则是十分重要的。立心恒志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任务,应该也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加以实施。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儿童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对于人格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这些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能够形成一个人长期甚至是终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在古代社会中,立心恒志已经为一些有识之士所重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所谓“志”就是立心恒志,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志”含有动机、目的的意思,也与意志有关[5](P51)。陈淳《北溪字义》对“志”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阐释:“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事物,便是志。若中间有作辍或退转底意,便不得志之志。”[15](卷上)孔子的“志于学”显然就是“心向于学”,确立了立志求学的精神,无论这一过程如何艰难困苦,曲折坎坷,都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孔子不仅自己立心恒志,而且要求弟子同样“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论语·公冶长》篇记载了孔子向颜渊、子路等人问“志”的情形,有一段精彩对话:“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朱熹《四书集注》引了几段程颐的话作为注解:“程子曰:‘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尔。又曰:子路勇于义者,观其志,岂可以势利拘之哉?亚于浴沂者也。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其志可谓大矣,然未免出于有意也。至于夫子,则如天地之化工,付于万物,而己不劳焉。此圣人之所为也。”[8](P108)这就是说不仅要立下一个坚定的志向,而且必须是一个正确的志向,尽管志向因人而有大小之异,这是由于各人的胸襟抱负以及性格气质等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志于仁”、“志于道”和“志于学”,确立理想人格的正确目标,这显然是孔子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志向确立之后不仅是什么力量也夺不去的,而且能够激发巨大的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即孔子所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来章语曰:“苟志于仁,先立其大,学者入门不可不有此识见规模。”[1](P232)以追求仁德作为终生的志向,这就为塑造理想人格模式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初学者入门所应具有学识水平。立心恒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在于“恒”,既要有恒心又要有恒志,锲而不舍,金石可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张载语:“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1](P488)即认为有恒之人性情专一,别无二心,势必能够成为道德高尚者即所谓“善人”。孔子的弟子曾子认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远乎?死而后已,不亦重乎?”[1](P527)他阐发了孔子发愤立志的思想,要求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坚毅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大任务和高远目标。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求学成才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立志、博学、笃行。只有先发愤立志,才能好学而博学,而博学的目的又在于笃行实践。所以发愤立志是孔子理想人格模式塑造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迈好这一关键性的步伐,就为以后仁智并进,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孔子立心恒志的思想既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易学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8

当然,在当代社会中,尽管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立心恒志的进取精神,汲取诸如孔子关于塑造理想人格模式的有关思想,但同时又要与时偕行,不断有新的探求与追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讲究“人情”和“人缘”,而在当代社会这样一个日趋开放的和多元化的环境之中,人们依靠的更多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因此在人格教育的任务中,立心恒志就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取成功,首先就须要敢于冒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然而机会多意味着进取的途径增多和成功的概率增大,同时也意味着具有更多的冒险和更多的失败的可能性。其次,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这对于在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的每一位力求上进者的意志力将给予更大的考验,人们意识到不仅“不进则退”,甚至“进步得少也是倒退”,因此只有勇于开拓进取,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以说:“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挑战和善于选择的人格特征。”[16](P435)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杭辛斋.杭氏易学七种[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7]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9]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焦循.易学三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李申.周易经传译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4]刘大钧.易经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2.

[15]陈淳.北溪字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观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xin-Hengzhi Theory of the YI King and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XU Yi-ming,YU Hai-ji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Li Xin and Heng Zhi are the important category that can reflect the psychotical motivation of Ching.A gentleman should Lixin constantly,and the saints should cultivate people with their heart,this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Li Xin.The so-called Heng Zhi is the will-phenomenon manifested by the perseverance,and it has a excellent personality charm.The two have important intrinsic conn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If we want to be a Confucian Saint,the first thing we should do is Li Xin and Heng Zhi,many masters including Confucius tell us,because if we don’t have lofty aspirations and untiring perseverance,we not only can’t become a great man,but also we even can’t to be a normal social member.

Key words:Ching;psychology of Ching;LiXin and HengZhi;Confucianism;ideal personality

9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简介】 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 【正文】 《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 《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 “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说文解字》云: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阴阳思想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他所创造 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 女两性区别, 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 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 它便作为一种客观 性精神力量, 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 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中华民族的精 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以此 种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和社会要善于揭示其中两元对 立的要素、性能和势力,发现其互动和互补的层面,在两极中寻找中道,并引导其走协调共济的道路。 这正是《周易》的阴阳和谐宇宙观启迪了后世哲人 的思想,创生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思维。 二、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世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一词,但人 们仍习惯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归之于周易思想。研 读《周易》,就会发现作易者对天、人关系极为重视。《周易》强调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 认为: 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在这所谓的三才之道中, 人居其一。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认来使阴阳、刚柔的关系神秘化,天尊地卑神圣化,进而证 成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自然天成,从 而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种察天之道以证 成人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如有山崩、地裂等怪诞异常事件发生,统治者要注意修德,明 庶政。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惯例,其根源也在于 对天人关系的体认。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 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 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

周易64卦象及解说

第1卦 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第2卦 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第3卦 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 下下卦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第4卦 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 中下卦

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第5卦 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 中上卦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 第6卦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 中下卦 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第7卦 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 中上卦 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第8卦 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 上上卦 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 第9卦 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 下下卦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

2019年湖北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3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

周易

《周易》 乾(一)上天下天日出光明永久之象 天体运行,为最健康之象。昼夜四时,循环不息,为至健。君子效法天象,以进德修业,念念自强不息。 坤(二)上地下地万物资生,厚重之象 大地承载万物,地有高低,易险相因相成,以顺变为理象。君子涵养浑厚之德性,要有容忍一切之器量,能容忍,能忍辱负重,造福人群。 屯(三)上水下雷刚柔始交萌芽之象 坎水在上为云,云雷方作,尚未降雨,屯聚蕴结。又雷在地中,末为亨通,又受山阻止。遭遇阻难,当前是萌芽状态。 蒙(四)上山下水山下出泉蒙昧之象 山下出水,象征童蒙纯洁,及时施教,必可致亨通。又坎水在内,阴陷不安,艮止于外,行之不去,方向不明,昏蒙之象。 需(五)上水下天云升上天待命之象 坎水在上为云,下降成雨,云在天上还没有下于地,而未雨则为迟滞之象。又天性主必进,而处于坎险之下,不能前进,需等待之象。 讼(六)上天下水天水达行争讼之象 天为气体上升,水气向下流注,两者相背而行,造成相持不下的局面。无法亲和,又是皆欲求胜,讼端即起,故日讼。比喻争论激烈。 师(七)上地下水客民畜从用师之象 地中有水,水蓄于地,犹如养兵聚众。地在上水在下,两者无法亲和。又六爻、一阳五阴,九二为师,其余阴交为兵众,一阳统五阴,是聚众成为成为军队的象征,所谓兴师动众是也。 比(八)上水下地水土交流亲和之象 地上有水,地上有许多河流相比相亲,互相友善,称为比邻。又比喻一个领导,统属五阴,如五家为比邻,都互相合作之象征。 小畜(九)上风下天风行天上待时之象 风行天上,云被风吹散。一时天空澄清本相,有如万里无云之青空,被风所阻止而不雨,比喻力量暂时还不能够达到完成事业的情况,要等待时机的意思。 履(十)上天下泽阳刚中正光明之象 天在上,泽在下,乃自然的情况。君子以辨别尊卑上下,各守本分,礼也。因此我们要履行这个原则,加强实践的意思。 泰(十一)上地下天天地相交通泰之象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为通泰之象。又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大外小,内

周易卦序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文:李守力) 第6-1节: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 序言 刘大钧先生在为李尚信著《卦序与解卦理路》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汉代易学家尽管坚持了以象解《易》的思路,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非常不能令人满意。此后的两千余年中,尽管各种解读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很有价值的作品,但就卦序的本来构造与卦爻辞本义解读而言,确实皆未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李学勤在其《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中说,对传世本卦序,“迄今为止有两个最好的推导方法,一个是已故的沈有鼎先生的推法,另一个是山东大学的李尚信先生的推法”。 本文追溯商末周初《周易》成书时代的岁年、月相、日食等天文历法知识和时人重于形象直觉的思维特征,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为基础,结合沈有鼎先生、李尚信先生的重于演绎逻辑的解卦思路,基本破译了《周易》卦序的排列规律。 一、先天八卦图与《周易》卦序之16主卦: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把它画成图就是先天八卦图。这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八纯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八交卦)。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 《周易乾凿度》曰: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B.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先后描写了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方指挥官分别是吕蒙、周瑜、曹操。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A.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定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去掉“不是”) B.当我走进教室时,看到同学们在认真地做作业。(删掉“当”和“时”) C.“拾荒老娘”于化玲,九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D.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到班级,观看同学们的汇报演出。(把“班级”改为“教室”) 3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出叶先生的精神风貌。 C.《黄河颂》一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骇浪”“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了阿长不懂文化,体现了鲁迅语言幽默风趣的特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

周易卜卦有22种情况不能测

周易卜卦有22种情况不能测 动静阴阳,反复变迁。天下之理生于动,动则生吉凶,吉凶成大业。有机则动;机者,万物萌发之机。比如人之心念一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甚至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都会引起相应的变化,也必然传感到全身的任何一个部位。这是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只不过人的主观没有意识到罢了。但是能自动收集和储存天地间各种信息的铜钱对人的这些生理变化却很敏感,只要把三枚铜钱在手中捂上一会儿,有体温既可。它便可以把人的心念发动后引起的各种生理反映接收记录下来,并通过六爻中的每一爻的阴阳组合排列规律形成六十四卦中的任意一卦。所以,六爻中的每一爻都不是随便形成的,都有着深该的内在规律和根据。这是人的气运的契合点的一种反馈形式,也是人体综合信息的晴雨表。所以孔子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的变动,显示的是天的灾变与祥瑞,地的险阻与平坦,人的善恶与吉凶。 一般说来,凡是前来占卦的人,大都心中有事而急于问卜,这时起课之人也要心地沉静,精神集中,这种情况下,两心相感,六爻一动,吉凶立见,未有不应之者。 故此,卦有算不算之人,算不算之事,算不算之地,算不算之理。 1、喝酒后不测

2、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不测 3、行为放荡或无所顾忌的人不测 4、庸懒怠惰,无所事事的人不测 5、不信易经有预测功能的人不测 6、抱考一考态度前来刁难者不测 7、虽信但不服气的人不测 8、用卦打赌的人不测 9、涉及国家政治方面不测 10、有损社会公德的事不测 11、犯罪后怎样开脱或逃跑不测 12、学生考试前能否中榜不测 13、对方隐私不测 14、言不由衷或顾左右而言它者不测 15、事体不明或目标不确不测 16、和自己不太关切的人和事不测

易经中的认知与人格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 院、所、中心心理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时间心理学 级别2013级 学年2013-2014 学期下学期 姓名冯彦添 学号112013306000445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 6 月2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② 课程考试方式④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易经》中的认知和人格心理学思想 摘要 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关键词易经;认知;人格 一、《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的意义 《易经》作为“大道之源”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心理学思想。对《易经》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国古老文化,将易经的影响力推向全球,而且研究和学习《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现代心理教育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何志清[1] [2]也认为《易经》其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易经》中的命运观思想也对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以往一些学者仅仅将《易经》视为一部占筮之书,并从所谓“原始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它,套用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诸如“互渗律”之类的术语,认为《易经》中没有任何文明人的意识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丝毫称得上心理学意义层面的理论规定。为丁澄清这一偏颇的认识,本文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其中对思维活动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总结。探讨的同时希望对后来者给予一定帮助。 二、《易经》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内容 1《周易》中的认知心理思想 国外心理学家最早研究易经的当属荣格,荣格[3]主要论述了《易经》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首先在潜意识方面,荣格认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但是这种潜意识主要是被现实所压抑的生命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来,而会借助于象征语言( 如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只有在一种静思的状态下,潜意识会转化成意识,在精神活动的作用下会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易经》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易经》不为意识所接收,至少无意识可以再半途接纳它,因为易经与无意识的关系远比意

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 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

《易经》64卦中的64个智慧

《易经》64卦中的64个智慧 阅读原文 来自:卿本佳人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 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为您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其实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两点之间看起来是直线最近,但人世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得受,该喝的蜜你得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中国的多数成年人总以为面无表情,一脸死相才是成熟的表现。而真正的成熟表现应该是读书明理,见心知性,正辩是非,通达世事。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周易八卦图解

周易八卦图解 《周易八卦图解》是研究《周易》象数学并探索河洛深意和卦爻精蕴的最完备的易学工具书。全书收集易学图谱近千幅,集中了宋代至清代之易学大家的主要研究心得和治易菁华,资料完备详实,可谓穷幽测隐,奥妙无穷。《周易八卦图解》自亚994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为治易者通透《周易》,提供了重要津梁。 《周易八卦图解》是有关《周易》图谱最完备的工具书,收图近千幅:《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周易八卦图解》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无穷,闪烁着古代东方智慧之光芒。 《易经·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说八卦产生于古代初民们“观天俯地”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先天八卦 】 一、先天八卦次序图,也称伏羲八卦次序图 图1:先天八卦次序图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邵雍《皇极经世》)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邵雍《皇极经世》) “从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缺,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此八卦之象也。 二、先天八卦圆图 图2 :先天八卦图

图3 :八卦相生图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周易·说卦》) 图4 :八卦数S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