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怎么计算评价单元到公共设施的距离,人口密度,商业点密度。最后做出各个指标的图,乘以权重。矢量的数据可以做出来吗?

我只知道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用用栅格计算机算,可以做出来。矢量的不知道能不能直接乘以权重这样来计算。

这个问的很大简直就要别人做课题呢按你说的,你自己的大概框架都没出来的啊

第一,要看你手上有没这些数据的,分区的数据情况(gis需要能够图上可以表达的),如人口密度

第二,这些东西只有有数据很是蛮简单的无非是个增加列之后用field caculator计算,再加上spatial join连接不同的图层

field caculator 在ARCGIS哪个模块里有?你说的我大致明白了,但是有十几万个斑块,那计算起来不是累死了。要是能像栅格计算器直接计算就好了。

这个累什么么啊,累的是计算机,十几万个板块你点一下计算机就一起帮你解决了。

收集各评价因子,矢量后做叠加分析。

应用ArcGIS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1)建立技术路线---就是搭一个框架性的东西。

(2)建立geodatabase(可选)

只有在数据库的支持下,G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专题制图等诸多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步骤见图:

因为我的数据都是同一空间参考的,所以就直接添加就OK了。

(3)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进行适宜度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土地性状的相对一致性地块。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评价的空间精度的要求,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支持下,将各因素空间化,并生成0·5 km×0·5 km大小的栅格。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工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

(4)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

这部分就概要讲下,比如你评价工业用地的适宜性。网上该类文章很多。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就OK了。比如:

(5)空间分析

主要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距离分析、密度分析、表面分析

a.距离分析,具体过程见图→

¤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过程类似¤b.表面分析

主要是对DEM进行分析,具体步骤见图

点了OK之后,坡度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5)适宜度的计算

主要采用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计算公式:一般是→suit=指标1*权重1+指标2*权重2+…….不写复杂公式了,这样看起来傻瓜又好懂。

具体步骤见下图

(6)适宜性分级

主要采用SpatialAnalyst—recalssify工具。

1. 单击Spatial Analyst模块的下拉箭头,并单击Reclassify。

2. 单击Input raster的下拉箭头并单击要进行值的变化的栅格数据。

3. 单击Reclass field的下拉箭头并单击要用到的字段。

4. 单击你要改变的的新值New values,并键入一个新的值。

5. 通过按下Shift键来单击所有的其它新值,然后单击Delete Entries。在生成栅格数据中所有的其它都将同样保留。

可选项,单击Save来保存重映射表。

6. 单击Chart statistic dropdown 的下拉箭头并单击要你要运用的统计类型。

7. 指定输出结果的名称或使用缺省值在工作目录下生成一个临时文件。

8. 单击OK。

具体步骤见

可以根据需要划分自己需要的等级。

基于ARCGIS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方法研究-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为例

来源:职称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d517416942.html,

0 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情况所编制的用来反映各规划要素在规划期内的结构调整与空间分布的一种专题地图[1]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采用专门的图例符号系统和独特的表示方法,以图件形式再现了规划内容,明确了辖区内各块土地的用途,为今后实施规划、进行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图件依据。它具有文字或其他任何表达方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的重要效用,是今后实施规划、科学地进行土地管理的一个特殊有效的工具。目前,传统的模拟制图技术已不能满足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编制的需要。信息化的到来,使得数字化制图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规划图件的编制工作之中[3] [4]。

ArcGIS 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开发的旗舰产品,是集数字制图和数据库管理为一体的空间信息系统,是我国GIS 行业的常用软件[5]。利用ArcGIS 强大的制图功能,可以方便、高效的制作出各种专题规划图,再加上它的数据库管理和空间分析查询检索功能,能为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本文以连云港市海州区1:5 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为例,详细介绍了ArcGIS 在编制规划图时的应用,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成图质量以及我国其他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具有借鉴意义。

1 ArcGIS 制图流程

ArcGIS 制图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数据准备、图形编辑以及图形整饰与输出等,如下。

1.1 数据准备

1.1.1 熟悉国家标准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报批稿)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1.2 基础数据的处理

(1)基础数据的获取海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编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由于2009 年6 月份海州区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隶属于新浦区的宁海乡、灌云县的板浦镇划入海州区。二调是在2007 年以县(区)为单位进行的土地调查工作。在本次规划修编过程中,需要先收集原海州区、宁海乡、板浦镇的二调数据,再进行数据合并,得到全区的ArcGIS 格式的基础数据。

(2)倒推到基期数据本次规划基期年为2005 年,而收集的基础数据为2008 年的二调成果,因此需要将2005年到2008 年间发生变化的地类图斑还原回去。由于时间、技术等因素,无法将这几年间变化的图斑都还原到2005 现状,只能尽可能利用与2005 年时点接近的图件进行对比,参照2005 年到2008 年土地报批情况,尽可能地还原建设用地。具体方法是将两个图件进行套合,利用ArcGIS 的Analysis Tools 功能分析建设用地变化情况,依据本次规划确定的基期数据,对变化图斑进行图形编辑、属性变更等处理。

1.1.3 图层划分

在 ArcGIS 软件平台下,完整的一幅图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点文件、线文件和区文件构成,其相互压盖关系、地图参数等由一个工作空间文件(*.Mxd)加以保存。Mxd 文件中所包含的任一点、线、区文件可以理解为一个图层,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为了便于视图、信息查询、检索和空间分析,用ArcGIS 制作数字地图过程中需要建立编辑图层名,图层的设置及使用对于数字制图的编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编制海州区1∶50000 土地利用规划图具体操作之前,首先要划分图层,具有相同逻辑内容和数据库结构的空间信息尽量放在一个层之中。

1.2 图形编辑

ArcGIS 图形编辑是在Data View 窗口下,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属性数据的管理以及利用属性对图元设置参数,即符号化。符号化过程中采用国土资源部统一下发的制图规范符号库。

1.2.1 点编辑点编辑,就是包括设定采矿用地、独立建设用地、政府驻地、高程点等点状要素的形状、大小和颜色;设定注记文字的字体、大小和间距;编辑属性数据。对于政府驻地、道路、河流等文字性的注记,采集中心点之后,要新建属性字段,输入注记内容,然后通过ArcGIS的Label 功能显示。采矿用

地、独立建设用地等需要进行符号注记的,采集中心点之后,新建属性字段来加以区分用地类型,最后用Symbology 功能进行符号化。

1.2.2 线编辑线编辑,是对行政界线、道路、等高线、规划交通水利等线状地物的线型、颜色、宽度的设定,还有属性数据的编辑。行政界线的提取,主要是利用ArcGIS 的Dissolve 功能,将现状底图图按乡镇名称进行合并,再通过Polygon To Line 转为线形文件,按照规程进行符号化。重点要说明的是规划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这类项目一般都有电子数据,可以将其先转为ARCGIS 数据格式,如果坐标不匹配的话,通过Spatial Adjustment 或者Georeferencing 功能空间校正叠加到现状底图区域,再进行绘制。对于重点项目的标注,也可以新建属性字段,录入项目名称,最后用Label 功能按规程要求进行显示。

1.2.3 区编辑区编辑,主要是规划要素上图、面状要素图形参数的编辑以及属性数据的编辑等。按照优先保障中心城区发展的要求,海州区新增建设用地布局首先是将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AUTOCAD 数据转换为ARCGIS 数据格式,进行空间校正,在规划底图上进行叠加,提取城市规划中期(2020 年)的建设用地,量算中心城区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对于节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依据乡镇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来确定。将新增建设用地上图后,与当地政府、国土局、规划局等部门进行对接,尽可能地保障中心城区、重点项目用地。

1.3 土地用途分区

结合海州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框架,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典型分区指标评判为基础,将全区划分为八个主体用途区,即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6]。在此重点说明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1)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在ARCGIS软件平台下,利用二调基本农田成果,并叠加村级行政界线,按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原则,综合考虑上级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等因素,并与城市规划、镇村布局规划以及交通、水利、能源、环保、农业等相关行业规划相协调,尽可能利用明显线形地物或河川、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限,兼顾行政界限,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边界,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最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2589.24 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4 个,保护片52 个,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块290 块。

(2)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是指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在新增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软件按照制图规程要求在图中表示出现状城镇村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区域。

(3)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是指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该区首先是参考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进行了初步划定,然后广泛征求各部门领导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改后最终确定了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主要包括锦屏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古泊善后河(灌云县)饮用水源保护区、蔷薇河水源保护区。

在划定土地用途区过程中,还要注意制图规程中要求的最小上图面积。以海州区1:50000 规划图为例,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最小上图的实际面积为5 公顷;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最小上图的实际面积为25 公顷。

1.4 图形整饰

在 ArcGIS 的Data View 窗口实现了主图编辑之后,还要在Layout View 窗口中添加图廓、图例、图名、比例尺、指北针、区域地理位置示意图、署名及制图日期等,这样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在图幅配置之前,可以先在Data Frame Properties 中将比例尺固定为1:5 万,这样便于进行整饰工作。

(1)图廓图廓由外图廓和内图廓构成。外图廓用粗实线绘制,内图廓用细实线绘制;外图廓和内图廓之间添加方里网,1:5 万规划图间隔设为5 公里,注明公里数;内图廓四角点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7]。标记坐标、经纬度可以通过Data Frame Properties 中的Grids 功能来实现,生成的坐标、经纬度可能不符合制图规范要求,这就要先Convert To Graphics,然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编辑。

(2)图例按照制图规范要求,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图的图例首先要列出现状土地用途,然后是规划土地用途区,最后是线状要素以及行政注记,见下图2。操作方法是在Layout View 窗口下Insert Legend,选择要做图例的图层,设置好显示排列顺序、文字大小等,自动生成图例。对于不合规范的地方,可以在图例属性中进行调整。

1.5 图形输出

图形输出时,首先要在Page and Print Setup 中按照图件尺寸设置好打印纸张大小。最后再检查幅面内容无误,数据分层正确,符合制图规范要求等,就可以用Export Map 输出图件。

2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用ArcGIS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过程,探求能够快速准确的绘制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并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为实例,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用ArcGIS制图过程中,属性表的编辑尤为重要,设置好图层属性,不仅便于符号化过程中设置图形参数,也利于对空间信息的查询与统计;(2)利用ArcGIS 进行图形整饰,也较为方便、快捷,可以快速生成图例、坐标以及快速添加指北针等;(3)ArcGIS 改变了传统制图方式的可变更性差、不利于动态管理等缺点,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为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图件的编制、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本农业机械职称论文来源于专业的职称论文网,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田永中,邱道持,朱莉芬. CAC 技术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3) :316-320.

[2] 邓良炳.区域规划图的编制[J].地图:1995,(2):25-28.

[3] 刘伟.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方法探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4] 彭芳.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8.

[5] 叶国华.ArcGIS 向MapGIS 数据格式转换[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6):43—49.

[6] 连云港市海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 年).

[7]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浏览量:784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Master Plan of Development Zone

●张晓瑞周国艳

作者简介:张晓瑞,合肥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讲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周国艳,合肥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摘要: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为例,运用GIS技术对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在ArcGIS9.2支持下,通过建立开发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程、坡度因子,同时建立水域、居民点和道路交通因子图层,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中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从而得到开发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很适宜用地占11.95%,基本适宜用地占69.08%,不适宜用地占18.97%。通过应用GIS旨在为科学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手段和结果,从而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ABSTRACT:Suitability evaluation on land us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works to use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in Development Zone rationally. Taking Guzhe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Anhui province as a research area, the applications of GIS on land evaluation in master plan of development zone is analyzed. Under the support of ArcGIS 9.2, it can extract the elevation and slope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zone by using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e water, settlements and road traffic factor layers are establishment. The FAHP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Finally, by using the multi factor-overlay method in the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of ArcGIS 9.2, the results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re gener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1.95% of the study area is high suitability zone, 69.08% of the study area is basic suitability zone, and 18.97% of the study area is unsuitability zone. The aim is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result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use the land resources rational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GIS, which plays the role of decision support.

关键词:开发区;总体规划;GIS;用地适宜性评价

KEYWORD:GIS; development zone; master pla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南方某城市用地适宜评价 摘要:GIS支持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户通过GIS系统对相关地理对象交互输入、分析、输出结果的过程。本文以南方某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为例。先进行生态适宜性、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基础设施发展适宜性三方面评价,再进行整体适宜性评价。旨在:确定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对规划期内可作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分类,确定城市延展方向;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与分级,为旧城区改造确定基准,为土地定价提供参考。 引言:无论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总体规划,规划者都要事先明确哪些土地适于开发建设、发展用地是否足够、哪些用地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确定土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高的土地,地基承载力大,地势平坦,建筑造价低,对于项目布局无空间规模限制。因此,考虑地形地貌、生态、重大基础设施、政策对对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条件、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综合影响,结合已有城镇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将为规划决策分析提供定量化和直观的依据。 一、建立评价模型 1、评价原则: 1)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优劣、适宜建设的范围及适宜度均是由土地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评价必须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设用地构成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土地用途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按照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使各种土地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得到全面反映,并能够突出主要要素和城市用地的主要矛盾。 2)有机协调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矿藏开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各种层面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城市的景观环境相适应,避免建设用地选择的空间冲突和时间错位,使用地适宜性评定更加合理、科学。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土地资源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评价要正确反映其全貌,必须依据区域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层次清楚的评价体系。大城市人多地少,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同时该城市分布有河流、水库、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用地评价必需要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为了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用地的供给也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充分满足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目标。 2、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一定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3、因子选择 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把农田保护和控制要求作为主要生态因子。农田保护区包括三类用地:基本农田(不适宜建设)、一般农田(基本适宜建设)、其他土地(适宜建设)。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坡度条件,因为有山地丘陵分布在城市内,不同坡度条件的建设成本和宜居条件也不同。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的要求(工业用地最大坡度10%,居住用地最大坡度25%),将坡度值划分3个等级,对应适宜建设、基本适宜建设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与衡量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 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 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 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 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生活区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因此选择了以下因素经行评价:

实验步骤 层次分析法 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2.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3.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评价标准如下: 1.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县道”。 2.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区。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 一、引言Introduction 1.1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4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2.1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本文着重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 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地系统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的有效方式。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地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而达到预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向的目的,这对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区域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中必须选择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2.2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子 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评价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各种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所以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括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其中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当今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最主要因子之一。这表明,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的。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3.1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3.1.1生态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一般认为,生态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关,如水分和养分循环、能量交换、物种丰度、多样性在生物种群动态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我们从研究这4种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强调过程,而不是现状。正因为如此,使得对生态因子边界的确定更加困难。相对来说,分析一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 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土地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它是一种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财富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评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 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迅速,许多学者从不同出发点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模式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众多探索研究[1-13],并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应用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14],且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国家级或大区域范围,而针对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基层县(或县级市)的实证研究较少,从而缺乏应有针对性。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无法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分析指标时,应以评价准则为目标,围绕它进行分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笋系,从而来衡量一个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区域横向和纵向对比性[15]。 2.1 生产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生产能力水平。生产性的分目标指标项由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土地内部条件和外部投入条件组成。在以生产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产量、土壤肥力、地貌,在以服务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地价、区位。指标层应当是由决定各自目标指标项的影响因素组成,包括:生产类土地利用方式最大生物产量、土壤有机质等,服务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准地价、市场价等。 2.2 安全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达到土地利用目标对土地本身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危害或某制约因素的控制,例如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的控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和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2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文章标题: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昌乐县xx~xx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

1.1.1土地生产力。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xxa)。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性有代内资源适宜开发和代际资源适宜分配两方面的含义,代内资源保护性是对开发利用的资源采取经济、社会、行政、法律、激励等措施使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持良性化发展;代际资源适宜分配是根据土地开发的时间分配实现代际公平的享有资源利用能力。如果后代享有比当代更多的资源,或至少不能少于当代享有的资源,则实现了土地资源保护的代际公平。 1.1.4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考虑的经济含义是综合效益(土地经济产出、选择价值和外部经济性的综合),并非土地产品的价值。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如乡村土地城镇化)具有绝对的经济效益但带来生态和社会的外部不经济性大于单纯的经济效益,则这样的土地利用系统依然是不持续的。 1.1.5社会接受性。社会接受性是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是失败的。影响社会接受能力的因素有政策法规、政策保障、个人接受能力、团体接受能力等(傅伯杰等xx),这些因素的难以量度使得社会接受能力

用地适宜性判断与坡度的关系

三、判定因子与标准的确定 (一)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常用因子及其标准 从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上,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因子有很多,在各种教材以及国家标准与规范中均有涉及,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另外,重庆市在编制新总规之前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专题研究——《重庆都市区自然条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其中也对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详细评价。 1、城乡规划教材、标准、规范等资料中关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因子的相关表述 (1)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土地的使用和建筑布置,因此坡度是用地评定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是按照适用程度划分为<10%、10%—25%、>25%三类,也有分成0—8%、8%—15%、15%—25%、>25%四类。 (2)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规定了城市建设各类用地建设的适宜坡度,详见下表: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也明确规定,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最大坡度不超过25%,详见下表: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资料来源:《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 规范中对上述规定还做了说明:“城市主要用地的适宜规划坡度”系编制组1997年3月至10月对全国大范围现状和规划的城市用地的坡度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为满足平原城市的强烈要求,用地的规划最小坡度基本定为0.2%;同时为了适应丘陵、山区城市的实际,贯彻“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的要求,规划最大坡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从规划工作特点出发,适当降低城市道路的设计坡度作为道路的规划控制坡度,便于以后规划与设计的衔接。适宜规划坡度可覆盖我国绝大部分各类地形、地貌的现状与规划的城市用地情况,为城市建设和长期使用提供较好的基本条件;而对个别因某些特殊原因已规划建成的突破本规范适宜规划坡度范围的用地(居住、公共设施用地坡度最小为0%,最大达45%)则不应覆盖,因为采用这些极限坡度往往会带来建设开发投资过大、长期营运费用高或使用、交通不便及环境质量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在规划用地坡度时,应尽量避免采用上述过大或过小的极限坡度。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 B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5— 10 150—300 次适宜(3) 5 10—15 沙土 300—450 临界适宜(2) 3 >15 水域>450 不适宜(1) 1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地类综合权重分类适宜程度分类等级 农业用地 3—7 不适宜 1 7—1 2 临界适宜2 12—16 次适宜 3 ■ 16—21 最适宜 4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臥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圉,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图层TIN栅格图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包括:生产可持续性——为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既能使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使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性质。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评价。 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是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系统可分出不同层次,在较低层次上,自然-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而在较高层次上,社会-经济因素其主要作用,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土地利用系统由一定的土地单位和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应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土地单位进行评价,并考虑这些因子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的变化和稳定性。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4.2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4.2.1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4.2.2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4.2.3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4.2.4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 目录 摘要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4、研究流程 二、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2、研究技术方法 Ⅰ层次分析法 ⅡGIS与空间分析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分析 三、研究区域概况 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1、评价目标的确定 2、评价体系的拟定 3、评价因子的选取 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 1、评价分析模型 2、评价结果分析 (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一、前言 1、问题提出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涛,2002)。 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生态特性,并且它们互相交融,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庞大信息的巨大系统。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