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盼实习报告正文

胡盼实习报告正文

胡盼实习报告正文
胡盼实习报告正文

前言

1.1生产实习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海水养殖事业的发展,海参等经济棘皮动物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养殖种类,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其生物学和增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因此棘皮动物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海参人工育苗生产实习,使我们把在课堂所学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经受实际生产的锻炼和生产实践的检验,进而,掌握海参苗种生产工艺,掌握海参人工育苗的技术和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试验能力,以及事业心、责任感,并具有克服苦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棘皮动物增养殖基本理论的理解。为今后的海参养殖生产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海参的相关产业和生产概况

1.2.1海参的相关产业

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 Selenka,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等地沿海,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通畅,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刺参是海参中最受推崇的珍品,高营养、高蛋白、无胆固醇,具有滋补强身、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能。自古以来,海参被誉为“海产八珍”之一,名列海味八珍之首[4]。因此,海参的食品加工业、养殖业和相配套的饵料、药物、机械等行业。

1.2.2海参产业的生产概况

1.2.2.1育苗

我国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了突破性进展,确立了工厂化人工育苗工艺。随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工人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与进步,使这一新兴产业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刺参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该项产业的开速发展。2004年山东省有海参育苗场670家,育苗水体56万m3,出苗42亿头,大连市共投入海参育苗单位近200家,育苗总水体达到40余万m3,出苗20多亿头。

1.2.2.2养殖

主要以池塘养殖和底播养殖两种方式生产商品海参,也有少部分其他养殖方式。

有刺参的池塘养殖,刺参与对虾混养,围网养殖和潜堤围网养殖,刺参与鲍混养。[1]

1.3海参养殖存在的问题

1.3.1养殖车间及港圈环境

近年来,由于工厂化人工育苗的增多,养殖废水的排放,使育苗场所的水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排污口与进水口离的近一些,那么养殖用水的水质必定受到影响。养殖车间是海参栖息、生长、繁殖的场所。其环境条件影响着海参能否增产以及增产的数量的多少。港圈环境则对海参的增殖起到决定作用。所以根据海区条件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海参投放数量,这样才能达到增殖的目的。

1.3.2饵料

饵料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亲参在暂养、促熟期间生殖腺发育的好坏和幼虫期间的生长发育状态。饵料生物中常含有杂藻,或培养饵料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敌害生物,使幼虫受到感染也将影响到育苗过程中幼虫的生长。今年的扁藻培养的不好,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光照和温度不适合,使其老化死亡。

1.3.3敌害生物

防除敌害使海参免遭敌害生物的侵袭,使其更好的生长,增加海参资源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海参的自身防卫能力很差,因此敌害生物种类很多,能直接影响的肉食性鱼类,虾蟹类,海星,水蚤以及某些细菌,微生物等,还有一些生物如水痘与海参争夺食食物和生长空间,间接的对海参造成危害。防敌除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敌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所以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防除方法。一般投药和靠人工挑拣出水痘。

1.3.4管理和监控方面

养殖区域和养殖场的管理不到位。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无法做到对养殖规模和养殖区域的严格管理。企业产品的数量监督不到位(也难以管理),虽有发证制度但监管不力。

监控技术相对滞后。监控和检测技术远未达到工作所需的要求,更谈不上国际先进水平。监控项目较少,目标针对性不强等制约了监控工作的质量,特别是有些地方部门的地域观念和本位主义,制约了监控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外,实验室技术水平有待加强。中国的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灵敏度不高,配套数量更是严重缺乏,常常成为制约工作进度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快实验室建设是做好监控工作与国际接轨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4海参养殖的发展趋势

1.4.1产业发展宏观控制、论证与模式

1.4.1.1加强用海的论证与管理

进行严格的海域使用论证,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布局,促进海参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4.1.2转变增养殖方式

采取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大力进行增殖放流,适度开展人工养殖。利用海区投石及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改造增殖环境,加大投苗力度,以达到较好的增殖放流效果。对于围网养殖、池塘养殖,要提倡生态养殖,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1.4.2加强技术研究和规范化工作

加强刺参养殖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如水质和底质调控、饵料及投喂技术、混养技术和病害控制技术等。

1.4.3育苗和养殖技术

加强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研究,规范化育苗、养殖生产工艺,提高育苗、养殖设施技术水平。

1.4.4种质改良,原良种场建设

加强原良种场建设,为海参养殖业提供健康优良的苗种。开展定向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提高刺参养殖良种化水平。

1.4.5营养与饲料研究

一方面要加强天然饵料的育种技术研究,以培育大量优质适口的活饵料来满足刺参初期幼体发育生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逐步开展对刺参的消化系统发育及营养学的研究,以了解刺参不同发育时期的营养需求,从而生产出刺参养殖专用的全价营养配合饲料。

1.4.6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

加强对海参育苗、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使海参育苗、养殖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海参生态学、生物学、育种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推广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规格和管理规程,提高育苗、养殖技术管理水平。

1.4.7规范种苗生产和销售,严格种苗生产管理

建立苗种追溯制度,保证使用健康优良的苗种进行养殖生产。严格考察育苗企业的生产和科技实力,对苗种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登记,规范生产企业和市场,不能随意生产和销售。种质的退化、药物残留(特别是氯霉素等违禁药物滥用的问题)等问题必须解决。加强药物的流通和管理,严禁使用氯霉素等违禁药物,推行无公害养殖工艺、技术,保障食品安全。[1]

2.设施条件

2.1供水系统

金砣厂区分布图见附图1,供水系统等设施见附图2-6

水源:由海边一级泵房向外海延伸50-60米石块多处,利用涨潮时进入沉淀池的海水。

一级泵房:提水器将沉淀过的海水送入过滤池中,同时打捞泡沫去除污物。

过滤系统:利用水的重力进行过滤,称自重式无阀滤池。

沉淀池:位于全厂地势最高处,共6个,每个沉淀池容积为700立方米。

二级泵房:泵房内配备紫外线消毒机和热交换器。现紫外线消毒机暂停使用,进入热交换器的水温-1℃,出水温度6.6℃,每天大约将节省20吨煤,节约能量

沙滤罐:5个。定期反冲其中的2或3个。

输水管:强化聚氯乙烯(UPVC)管道。

锅炉:2台海水锅炉,为全厂提供供暖。

水循环系统:

取水点→一级泵房→无阀沙滤罐→沉淀池→二级泵房→沙滤罐→升温→升温池→输水管道→培育车间→饵料车间

车间的培育池规格:长750cm,宽320 cm,高150 cm

车间内蓄水池规格:长750cm,宽190 cm,高150 cm

饵料车间培育池规格:长625cm,宽300 cm,高85cm

片子规格:大:宽45 cm,长60 cm

小:宽40 cm,长50 cm

波纹板规格:宽30 cm,长40 cm

2.2 供热系统

为缩短养殖周期,提早加温育苗是十分必要的。加温育苗可以加快幼虫生长和发育的速度,还可进行多茬育苗。利用锅炉燃煤,采用换热器对海水进行反冲热交换加热。

2.3 供电系统

电能是人工育苗的主要能源和动力,供电系统要求安全、可靠、优质及经济。为防止因故障及恶劣天气造成的暂时性停电对生产带来的不便,场内配置有燃油发电机组,可在应急时供给充气系统对电力的基本需求。

2.4 供气系统

压缩空气供应系统是育苗场的不可缺少的。压缩机安装在通风好、空气清新且周边无空气污染源的地方。在每个车间的外墙都安装有一台小型空气压缩机,以保证车间育苗池对氧气的需要。

2.5饵料生物培养系统

饵料培养等设备见附图7-图9

2.5.1一级饵料培养(保种室)

保种室位于三级培养室的一侧,与菌种室相连。保种室分隔为两间,分别培养硅藻、金藻和扁藻。藻种间内两侧各设6个玻璃塑钢窗,每个塑钢窗配有白色窗帘,屋顶为透明钢。室内配有热风机。培养架为三层铁质培养架;培养容器为5000ml 三角烧瓶及19L矿泉水桶。另外藻种间还配有药品柜,电子称以及煤气炉灶等。2.5.2二级培养间

二级培养间的总水体为9立方米/池。培养容器为透明塑料薄膜袋。取暖设备为热风机。

2.5.3三级培养间

三级培养间的总水体为15立方米/池。培养容器为水泥池,池底和池壁刷白色防水涂料。

三级培养间共有17个水泥培养池,其中36个容积为12立方米,44个容积为15立方米,4个容积为18立方米,池深均为1米。车间顶棚为透光钢材料构成。车间供暖设备为暖气。

2.6刺参育苗设施

厂房东西走向,窗户开向南北,一共有21个培育车间,各车间屋顶为彩钢,旧车间是人字形屋顶,新车间是拱形屋顶。车间内各窗户处配有窗帘。车间内东西走向的两侧内壁有暖气供暖。旧车间的水泥池为35方,长750cm、宽323cm、高151cm,新车间的水泥池为38方,长750cm、宽333cm、高164cm,池壁厚约24厘米,池底的排水口有1-2%的坡度,进水口与出水口建于相对侧。培育池布置为东西走向的两排,两排培育池中间设地沟,其上用木板盖住。进水口设于培育池两侧。除此之外,每个车间配有2台气泵,通过PVC管和塑料软管向培育池提供充气。

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陆海总占地4050公顷,下设7个养殖分场,其中包括:港圈养殖场4座,规模6000亩;综合育苗场1座,共计80000m3水体;浮筏养殖场1座,拥有养殖海面4000亩,养殖浮筏2000台;底播养殖海域50000亩

3.实习内容与方法

3.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3.1.1亲参的采捕

3.1.1.1采捕时间

掌握好亲参的采捕时间是搞好人工育苗的关键。过早采捕,其性腺发育不良,蓄养时间过长,易导致性腺萎缩或产卵量少,而且会增加管理费用;采捕过晚,海参在自然海区已经排放,将会失去获卵的机会,即使能获得卵,卵量也会减少,而且质量难以保证,加大幼体培养的难度。具体的采捕时间可以通过采捕少量海参解剖观察其性腺的发育情况来决定。由于各地水温的回升不同,不同地区采捕的最佳时间不同[2],根据庄河金砣水产公司的水温和亲参的性腺的发育情况,5月27日早五点在庄河金砣水产公司的港圈内采捕330头海参。

3.1.1.2采捕规格

躯体重在130-255g的个体,性腺重平均为34.7g,性腺指数平均为16.6%;躯体重在115-200g的个体,性腺重平均为17.6g;躯体重在80-110g的个体,性腺重平均为5.6g。因此作为亲参,其体长要求在20cm以上,体重应在200-250g以上,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因此应尽量挑选个体较大的作为亲参。

3.1.1.3采捕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避免机械刺激和损伤。亲参多数由潜水员采捕,为防止一次采捕过多,亲参之间相互挤压而导致亲参排脏或排精产卵。因此,每次采捕的数量不宜过多,采捕上来的亲参在船上暂养时应经常换水,暂养密度也不应太大,控制在300头/m3内或更少;还要避免高温和日晒,防止水温急剧变化和直射光的照射。

3.1.1.4亲参的运输

采得的亲参以每升水2头的密度置放与塑料袋内,并放在保温箱内,保持适宜温度,尽快运回繁殖场所。运送过程中不需打气,以免亲参体表粘液混合海水形成泡沫而污染水质。短途采用干运的方法。如运输路途较远,中途则需要换水,以保证暂养槽的水质。为防止相互挤压而造成排脏,运输途中所用的容器最好分层。

应严格避免海参与油污接触,因油污会使亲参化皮溃烂(体壁自溶),需特别注意。

3.1.2亲参的蓄养

亲参采捕回来后一般都需要蓄养一段时间才能排精产卵。要获得质量好的精卵,蓄养期的管理非常重要。在入池前,要把已排脏的个体及皮肤破损受伤的个体拣出,以免在蓄养池中继续溃烂并影响其他个体。要控制好蓄养密度,蓄养期间亲参的密度应控制在30头/m3左右,密度过大,由于溶氧等原因会影响性腺的发育。

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每日早晚各全量换水一次,换水量一般为1/2或1/3,换水时应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及粪便和已排脏的个体。应随时观察亲参的活动情况,如有产卵迹象,应及时做好产卵的准备工作。

3.2采卵

获得优质的卵事人工育苗的关键,海参采卵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3.2.1自然产卵

采捕亲参的时间适宜或亲参人工促熟的较好,性腺发育充分成熟,可以采用自然产卵法。这种方法的优点简单易行,基本上可以满足育苗的需要,由于刺参往往在傍晚或夜间产卵、排精,难于控制产卵时间和产卵量,有时还会出现产卵量过大和精液过多造成水质败坏而导致受精卵大量解体。

应安排夜间值班人员,随时观察处理,受精卵达到一定密度后将亲参取出放到其他池中,获奖过多的雄性刺参移出排卵池。

3.2.2人工刺激产卵

人工刺激产卵,刺激的时机要得当。亲参发育充分成熟是人工刺激产卵成功的先决条件。有雄参自然排放,也是充分成熟的表现。在雄参自然排放的第二天,即可实施人工刺激产卵。诱导海参排精产卵的方法有温差法、Kcl注射法、阴干流水刺激法、切割法等。[3]

在实习期间采用了阴干流水刺激法,将海参至于空的产卵池,阴干一小时,然后打开进水阀,以水流冲击亲参40分钟左右,然后移入另一个产卵池,加入新鲜的海水。

用上述方法刺激后,2-4小时可能产卵。刺参产卵多在晚上,这是长期以来在自然海区形成的一种适应。因此,人工刺激最好在下午5点左右进行,这样不但符合刺参的产卵习性,而且产卵后的处理工作不至拖到后半夜。

刺参一个夜间的产卵可以出现几个高峰期。在亲参排精后,先是部分雌参产卵,这部分雌参产卵接近尾声或已经结束后,又一部分雌参大量产卵。

3.2.3产卵时的处置措施

如果雌参产卵后,雄参仍大量排放精液,应把雄参拿出,放在另外的池子蓄养,以防止水体中精液过多。但是,在雌参尚未产卵时,特别是水体中的精液不多时,不要急于将雄参拿出,因为精液对雌参产卵有诱导作用。一旦产卵结束,即应倒入水池中,以增加卵子的占有空间。产卵结束后,应把亲参全部捞出,放入另外的池子继续蓄养。

3.2.4受精

受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自然受精和人工受精。我们在实习期间采取的是自然受精。

亲参产卵时,通常是雌雄性在同一池内排放,而且是雄性先排精。卵子产出后,水体内已经有足够的精子,卵子可以自然受精。需要稍加注意的是,应微量充气或轻轻搅动水体,以使精子与卵子充分接触。特别是在产卵池较大,雄参排精个体很少的时候。

3.2.

4.1受精卵的定量

轻轻搅匀,使卵子分布均匀,充分搅匀后,用刻度吸管一次吸取0.5-1.0ml卵液,在显微镜下计数受精卵,以细胞开始分裂为准。计算密度,算出总量。

受精率=受精卵数×100%

总卵数

3.3孵化

亲参大量产卵后,在卵全部沉到池底后,将上、中层水放掉,在将亲参全部捞出,立即进行卵的定量(将卵充分搅匀后取样),然后加入新鲜过滤的海水,进行孵化管理工作。

3.3.1孵化密度

关于孵化密度的说法颇多。孵化密度从每毫升不到一个至每毫升几十个,相差很大。一般以4-6个/毫升为宜。

3.3.2孵化水温

常温育苗,受精卵以自然水温孵化。升温育苗,必须提高孵化水温,孵化水温在17—20℃选择,同时提高气温,使气温高于水温。在原肠胚出现之后,要特别注意是气温高于水温2—3℃,气温更高无妨。

3.3.3分池

轻轻搅匀,使卵子分布均匀,充分搅匀后,用刻度吸管一次吸取0.5-1.0ml卵液,在显微镜下计数受精卵,以细胞开始分裂为准。计算密度,算出总量。根据计算结果,如果受精卵密度超过要求的孵化密度,就要分池。分池的方法有浓缩法和虹吸法。我们在实习期间采取的是虹吸法。即将池水用虹吸管吸入周边的池子。各池中受精卵的数量以分入的水体计算。

3.4幼体选优和培育

3.4.1幼体的选优

受精卵发育到初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表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清除质量差、死亡的胚体和其它污物,让健康幼体在池内继续培养的过程。选育常用方法有拖网法、虹吸法、浓缩法。本次实习主要采用拖网法和虹吸法。

拖网法:采用网在水的上表层拖动,动作要轻缓,使幼体密集于网中,将网口轻轻提起,网口稍离水面,网底不要离开水面,然后将网中集中的幼体带水舀出,入桶,如此反复,当池内幼体基本没有时,可停止。虹吸法:具体操作是将虹吸用网箱放在架子上,下面用盆接着,放在地沟中。网箱的上沿高于桶的上沿,以免幼体露出,使用的是300目的筛绢。虹吸到一定深度后,将虹吸管拔出,把网箱拿出,用干净海水将幼体冲入盛有干净海水的桶中,再倒入培育池中。这种方法避免了将原孵化池中的不洁之水大量带入培育池,从而保证了水质清新,有利于幼体的正常发育。[5]3.4.2浮游幼体培养

刺参浮游幼体阶段是指从小耳状幼体开始直至变态到稚参阶段,这一阶段的幼体培养管理技术环节包括以下几点:

3.4.2.1水质条件

3.4.2.1.1水温温度对幼体的发育非常重要,刺参浮游幼体发育的适温为18—

22℃,因此培育中应将水温控制在20℃左右,换水前后的水温差不要超过1℃。3.4.2.1.2溶氧充足的溶氧是幼体正常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采取充氧和换水等方法,使幼体培育池水溶氧保持在4.2—5.9ml/L以上。

3.4.2.1.3光照育苗室内光线的强弱对幼体的生长有影响,应采取适当措施使光照保持在500—1500lx。

3.4.2.1.4盐度刺参幼体适宜的海水盐度为26.2—32.7。

3.4.2.1.5 pH 培育池水的应保持在7.0—8.5,低于6.0或高于9.0幼虫活力降低,生长停止,时间长了会逐渐死亡。

3.4.2.2充气、搅池

刺参的耳状幼虫在静水中多集中于最表层,采用充气或搅池的办法,可使幼体均匀分布与水体中。

3.4.2.2.1搅池

正常密度下每小时一次,用搅耙在池子的上、中层轻轻搅动水体,使幼体均匀分布。

3.4.2.2.2充气

按培育池的底面积每3-5㎡放一个气石,应采取微充气的方法,气量不能太大,因为气量过大,容易将池底沉积的污物泛起,对水质造成影响,同时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幼体的死亡。

3.4.2.3密度控制

在刺参的浮游幼体培养中,密度控制至关重要。在静水条件下,耳状幼体一般分布在水的表层和上层,分布非常不均匀,往往会由于局部密度过大而造成局部水环境恶化、饵料缺乏。如果密度过大,幼体容易粘连在一起,造成畸形率增加、发育迟缓甚至大批量死亡。小耳幼体的密度应控制在0.5—1个/ml,0.5个/ml最合适,中耳幼体的密度在0.3个/ml左右较为合适。

3.4.2.4饵料投喂

初期耳状幼体,当消化道已经形成并开始摄食时,应及时投喂适宜的饵料。饵料是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和确定合理的投喂量是培育良好耳状幼虫的决定因素之一。

作为耳状幼体饵料的主要有:盐藻、角毛、金藻、小新月菱形藻、海洋红酵母、盐藻浓缩液、活性干酵母等。2~3种饵料混合投喂。日投喂量初期为2万细胞/ml,后期为3~4万细胞/ml。一天4~6次。对饵料质量要严格把关,避免投喂老化的饵料,原生动物感染的饵料也不宜投喂。否则会引起培育池内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使幼体摄食受到影响,导致发育不良。投饵情况要根据幼体的密度、藻类浓度、幼体发育阶段、幼体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整。投饵1~2h镜下观察幼体胃内藻类的情况。

3.4.2.5水质管理

3.4.2.5.1换水

由于幼体不断地排出代谢产物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死亡的幼体和饵料等腐败分解,释放有害物质,加上培育水温较高,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致使水质持续恶化,影响幼体的正常发育、生长、变态,严重时也会造成幼体死亡,从而导致整个育苗

的失败,因此每天必须注入新鲜过滤海水,以保持培育水质良好。一般一天换水一次,为避免幼体的流失应选用300目的筛绢做成的圆形网箱进行换水,换水量为小耳1/4,中耳1/3,大耳1/2,换水后要投芽孢杆菌和EM菌各1ml/m3,用于净化水质。

3.4.2.5.2清池和倒池

幼体的排泄物及死亡个体、老化沉淀的饵料,以及海水中带来的悬浮物质不断沉到池底,长期积累腐烂后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如氨、硫化氢等败坏水质,孽生细菌,如不及时清除会影响幼体发育,甚至导致幼体死亡,因此必须及时彻底清除池底的污物(清池),也可采取倒池的方法,提供优良的培育条件。

3.4.2.6观察与镜检

耳状幼虫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耳状幼虫的培育是刺参人工育苗中比较脆弱的时期。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往往会很快在幼虫的生长发育上反映出来。因此,对耳状幼虫的生长、发育状况要勤于镜检和观察

观察的覆盖范围大,在短时间内可以大体掌握幼虫的一些生态状况,比较容易发现明显的异常现象,对从全局上了解幼虫的状况有一定的作用。观察的主要内容有:耳状幼体的浮游和分布情况;充气状况;池水水色变化。

镜检要抓住重点。耳状幼虫从外部获得营养,是靠胃对饵料的消化吸收完成的,这是幼虫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因此,胃部的形态是否正常,胃内饵料是否充足,是镜检特别应该关注的重点。

3.5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

3.5.1幼体的附着变态

浮游幼体发育至樽形幼体后浮游能力下降,以后进入五触手幼体,即将变态附着。

3.5.2稚参的培养

3.5.3附着基

目前海参使用的是附着基一般有两种:透明聚乙烯薄膜和透明聚乙烯波纹板。实习期间使用的是透明聚乙烯波纹板。新附着基表面容易带有油渍等污物,必须清洗干净。其方法是用0.5%-1%的NaOH溶液将采苗板浸泡1-2d。再用去污剂反复擦洗。

3.5.4附着基的投放

附着基投放的过早,会使幼体在水中的分布不均匀,影响幼体的发育变态;

附着基投放的过晚,部分五触手幼体和稚参已经沉底,会减少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数量。一般情况下当出现少量的樽形幼体时在池底铺放附着基,第二天就投放附着器(采苗板)。

3.5.5稚参的附着密度及培育

确定适宜的稚参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和参苗育成量的技术关键之一。

附着密度:每片采苗板的附着密度为300-500个稚参。

投喂:稚参附着后,初期投喂大叶藻洗刷下来的底栖硅藻,用300目筛绢网过滤后,按每平方水体0.5-1.5L投喂,每日两次;体长2mm后采用底栖硅藻和鼠尾藻磨碎液投喂。

3.5.6稚参培育期间的敌害防治

稚参培育期间的主要敌害是桡足类中的剑水溞等(与稚参争夺饵料,挠伤稚参体表,造成稚参骨片脱落死亡)和细菌(引起稚参溃烂解体消失)。前者可用2mg/L 敌百虫全池泼洒,2h后大量换水便可灭除;后者的预防可用土霉素3-5d全池泼洒一次。同时采取降温措施,使水温控制在26℃以下。

3.6刺参的保苗

小白点即稚参从山东运回,进入刺参的保苗阶段,小白点体色白,体长1cm左右,刚运回时装在加水充气的塑料袋中,一袋重约5斤,将袋拆开倒入盆中,不断间隔几分钟加水以调节水温和盐度,并轻轻搅拌,1.5—2h后,用3—5ppm青霉素药浴泼入池中,一池泼一袋。

3.6.1投饵

3.6.1.1小白点时期饵料的主要成分包括鼠尾藻、海泥以及稚参合成料,入池的第二天开始投喂饵料,每天投喂量约为体重的3—5%

3.6.1.2幼参时期饵料由大料和小料组成,大料的主要成分为大叶菜。

表1小料成分及投喂量

上午(g)下午(g)

红糖300 300

溢康素300 500

合成饵料2000 3000

海青粉1000 1500

海泥5000 8000

海参多维500 800

免疫多糖500 500

优生素300 1500

角粉1000 800

激活300 500

海虹粉300 500

蛎壳粉500 800

中药150 180

牧必肽2500 4000

浓缩饵料5000 8000

螺旋藻300 500

其中牧必肽为海参提供蛋白质营养。饵料中还要加入生态宝、酵母粉以及醋,生态宝每3池投一袋,其作用为促进生长,调节水质,酵母粉的作用是促进消化,醋起软化饵料,诱食并调节pH的作用。

一般饵料一天投两遍,上午8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在投饵前要投酵母片,用量为3—5ppm,作用:助消化,辅助饵料。根据网片上残饵的多少决定下一次投喂的量,饵料中蛋白质的量不超过8%。

3.6.2微生态制剂

3.6.2.1芽孢杆菌改善水质,分解有机物和氨氮,10—15ppm.

3.6.2.2 EM菌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15ppm.

3.6.2.3海洋红酵母作为营养成分,含B族类维生素及虾青素,兑在小料里投喂。

3.6.3日常管理

3.6.3.1换水

小白点入池的5—7天第一次换水,隔3—4天第二次换水,换水量均为1/3—1/2,以后一般3—5天换水一次或倒池后5—7天换水一次。方法:先将地沟里的网包绑好,再将与排水口连接的管子拔开,使水排出,直至池中水面下降四十公分左右后将管子插上,打开水阀,加入新鲜过滤海水,把地沟中的网袋拿上来,将网袋中的海参放回池中,并将网袋冲洗干净,达到原水位时关掉阀门。注意拔管子时要倾斜,以免水喷在脸上。

3.6.3.2倒池

一般先倒与空池子相邻的水池,以此类推。倒池前先将网包和网袋绑好。倒池方法为:①加水,人站在空池与水池之间的池台上,将U形管道装满水后,倾斜45°立在池台上,突然放开,U形管的底部正好跨在池台上,水池中的水由于压强的作用流入空池中,直至两边压强相等(虹吸法原理)。②涮片,将要倒的池子中的网片上的海参及残饵粪便涮下去,把网片挑到原空池中。③冲池,用水流将池中的海参通过出水口冲到地沟里的网包中,苗多时分两包装,把网包冲洗干净从地沟里拿上来,倒在大盆里,称重,用3—5ppm利福全康II或青霉素药浴十分钟左右。④刷池,将冲完海参的池子用适量工业盐酸冲刷,用刷子把池底和池壁刷干净,用海水冲洗一遍。⑤泼苗,原空池中加满水,将网片布好,把药浴后的苗泼入其中。⑥投药,泼苗后一般投入电解维他和抗应激灵各2ppm,增强免疫力。

3.6.3.3用药

①参蚤清:用于除去桡足类,用量为每池12ml,兑水投入。②茶籽饼:用于除去水豆,全池泼洒50—60ppm.

3.7刺参浮游幼体的饵料培养

作为刺参浮游幼体饵料的基本条件:大小适宜,一般要求在直径10um以下,长30um以下;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无毒性;繁殖快、易于大量培养;浮游于水

中、易被摄食;饵料新鲜、无污染。

3.7.1刺参幼体浮游单胞藻饵料的种类

实习地点培养的种类为盐藻、角毛藻、金藻、小新月菱形藻。各单胞藻饵料培养的条件见附表1。

3.7.1.1盐藻(Dunaliella salina):又称杜氏盐藻,在分类上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盐藻科、盐藻属。盐藻没有细胞壁,细胞外只有一层弹性膜。藻体单细胞一般呈梨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壁,运动时年幼细胞体形变化较大,如可变成长颈形、纺锤形、肾形等。细胞前端略尖,两条等长鞭毛从顶端生出, 通常比胞体长1/3。单个杯状色素体, 有一具鞘蛋白核位于其中位。体内有一橘红色眼点。细胞一般长12 ~ 21 μm,宽6 ~ 13 μm 。藻液通常呈草绿色。应用情况:作为生物饵料主要用于刺参浮游幼体的饵料。可在4~40℃温度下存活,在4℃的低温下仍以可运动的营养细胞形式存在。最适温度在25~35℃之间。盐藻对酸度的适应性强,适应范围在7~9之间,最适范围为7.0~8.5。[9]

3.7.1.2 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

在分类上属于硅藻门、硅藻纲、羽纹硅藻目、菱形藻科、菱形藻属,属于新月菱形藻(N. closterium)的小型变形(品系)。俗称“小硅藻”,是我国较早培养和应用的微藻饵料。单细胞,细胞细长,中央部分膨大呈纺锤形,两端渐尖,笔直或朝同一方向弯曲成月牙形。细胞长12 ~23μm,宽2 ~3μm 。中央具一细胞核。黄褐色色素体两片,位于细胞核两侧。藻液呈黄褐色(细胞密度小)至深褐色(细胞密度大)。繁殖速度快,易高密度大量培养,应用较广泛。新月菱形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在盐度18~61.5都可以生存,最适范围为25~32.可在温度5~28℃下生存,最适范围为15~20℃.光照强度为3000~8000lx。在酸度为7~10的时候生长很好,最适范围为7.5~8.5。

主要用于双壳贝类成体和幼体、虾蟹类初期幼体、刺参浮游幼体等的饵料,也可作为某些动物性生物饵料的饵料。新月菱形藻体长大约是小新月菱形藻的3~10倍,也可作为生物饵料进行培养。

3.7.1.3湛江等边金藻(I. zhanjiangensis):在分类上属于金藻门普林藻纲、等边藻目、等边藻科、等边藻属,湛江等边金藻的细胞较球等边金藻 OA—3011稍大,为球形或卵形,虽同样无细胞壁,但超微结构表明,它的细胞表面具有几层体鳞片,且在 2条鞭毛中间具有一条呈退化状态的附鞭。其内部构造、繁殖习性及应用情况与球等边金藻相比,都无大差异。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广,在相对密度为1.005~1.040的环境中均能正常生长繁殖。最适宜的相对密度为1.015~1.025(盐度22.7~35.8)之间。在最适宜相对密度范围之外,对1.025以上的相对密度的适应性比1.015以下的低相对密度更强些。生长繁殖的适应温度范围为9~35℃,最适温度范围为25~32℃,温度达到37℃时死亡。在1000~31000lx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繁殖,最适光照强度范围在5000~11000lx之间。对酸度的适应范围为6.0~9.0,最适宜为7.5~8.5。正常生长的极限值,高值为9.5,低值为5.5。

3.7.1.4牟氏角毛藻(C. müelleri ):在分类上属于硅藻门、中心纲、盒形藻目、角毛藻科、角毛藻属,细胞小型,细胞壁薄。大多数单个细胞,也有2~3个细胞组成短链状群体。壳面椭圆形至圆形。壳环面呈扁方形至四角形,纵轴 3.45 μm~

4.6 μm,横轴 4.6 μm ~ 9.2 μm 。角毛略细而长,末端尖,自细胞壁四角生出,几乎与横轴平行。色素体一个,黄褐色。在培养过程中,细胞常变形,拉长或弯曲。是国内较早开始培养的角毛藻,作为海参、海胆及虾蟹类幼体的饵料,效果好。角毛藻为沿岸性半咸水种类,可在盐度很低的水中生长,在较高盐度的海水中也能生长繁殖。适应盐度范围为2.56~35。在5~30℃之间,生长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超过30℃则开始下降,达45℃时藻细胞死亡,最适温度为30℃。在500~25000lx 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最适光照强度范围为10000~15000lx。适应酸度范围为6.4~9.5,最适范围为8.0~8.9。

3.7.2单胞藻饵料的培养

3.7.2.1培养设备

藻种间配有培养架、5l三角烧瓶、加热设备及各种所需的化学药品等。

3.7.2.2单胞藻类的培养周期:盐藻、新月菱形藻、金藻的培养周期为4~5天,即,每4~5天进行一次扩种;角毛藻的培养周期是3天,即每3天左右进行一次扩种。扩种时将原种瓶里的藻液倒出一半于消毒后的空瓶内,然后像瓶内倒入等量已添加营养盐的消毒海水。营养盐的基本成分如下:

甲液(每1000ml蒸馏海水含有量:g)乙液(每100ml蒸馏海水含有量:g)FecL3 1.3 Cuso4 2.0

MncL2 0.36 氯化钴 2.1

硼酸 33.6 ZncL2 2.1

EDTA 45 钼酸铵 2.1

NaH2PO4 20

NaNO2 100

添加时甲液和乙液的比例按照,甲液:乙液=1000:3添加到消毒蒸馏水中。盐藻为嗜盐性藻,在高盐性海水中生长良好,故添加基本营养盐后,还需往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盐,由于饵料间从圈里取回的海水的盐度在28~29之间,根据对盐度的需求,仍需按1g/100mL添加食盐;新月菱形藻为硅藻门的藻类,生长对矿物质硅的需求比较多,为了补充该元素,向消毒海水中加入了适量的硅酸钠溶液。3.7.2.3容器和工具的消毒

3.7.2.3.1加热消毒

利用直接烧灼、煮沸和烘箱干燥等高温杀死微生物和其他敌害,只适用于较小容器的消毒。

3.7.2.3.2海水消毒

海水一般采用加热消毒法,将海水煮沸2-3min即可。培养容器可根据材质不同选用蒸煮、烫洗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

3.7.2.3.3饵料培养液的配制

康威液包括A、B、C、D液,使用时可以针对性地加以选择。

表2 康威液配方

适合于大多数微藻种类的一级培养;每升海水加1mlA液,C液和D液单独使用,每升海水加2mlD液,每升海水加0.1mlC液

3.7.3藻种培养

3.7.3.1接种

选择生活力强、颜色正常、生长旺盛的藻种。无大量沉淀,无明显附壁,无敌害生物污染。藻种浓度较高,要高比例接种,可按1:2—1:5的比例。接种工作最好选择晴朗天气,在上午8-10时进行。[10]

3.7.3.2培养管理

3.7.3.2.1充气与摇瓶

藻种一般为封闭式培养,可通过鼓风机向培养瓶内充气。不充气的,要每天摇瓶3—5次。摇瓶前手要消毒,以免藻种被污染。实习地点为摇瓶方式。

3.7.3.2.2调节温度

要保持单胞藻生长所需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温度太高,要注意通风降温。严冬季节,要水暖、气暖,提高温度。

3.7.3.2.3调节光照

光照要适宜,尽力避免强的太阳直射光。为防直射光的照射,饵料室可用布帘等遮光调节。在阴天或无阳光条件下,需利用日光灯灯光源代替。

3.7.3.2.4调节PH值

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某些营养盐的利用,可引起PH值上升或下降。在培养过程中,如果PH值过高,可用1mol/L的HCL调节;PH值过低,用1mol/L的NaOH调节。

3.7.3.2.5观察生长

可以通过观察藻液颜色、细胞运动情况、有否沉淀和附壁现象、有无菌膜及敌害生物污染来判断,每日上、下午各做一次全面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

3.8水质条件

测试指标:温度、氨氮、溶解氧、有机耗氧量、盐度、pH等。

3.8.1奈氏试剂法测定水中的氨氮量

3.8.1.1原理

奈氏试剂是碘化汞钾的强碱性溶液,它能与氨态氮反应生成棕色的难容络合物,浓度很小时,在水中以胶态形式存在,呈现为橙黄色。以胶态分散在水中的络合物,在波长420nm处,浓度低于150ug/L范围内,其吸光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

3.8.1.2主要仪器和试剂

3.8.1.2.1仪器分光光度计及配套的比色皿、25mL具塞比色管、容量瓶、移液管等

3.8.1.2.2试剂奈氏试剂、硫酸铵标准储备液(100ug/L)、20%氢氧化钠溶液、50%的酒石酸钾钠。

3.8.3操作步骤

3.8.3.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8支25L具塞比色管,分别按下表的量加入氨氮标准使用液(Vs),加无氨纯水至标线,混匀。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ρTNH3-N/(mg/L) 0.00 0.10 0.20 0.40 0.60 1.00 1.40 2.00 水样水样

Vs/mL 0.00 0.25 0.50 1.00 1.50 2.50 3.50 5.00 V水样V水样

各管分别加入酒石酸钾钠溶液1mL,混匀。

各管加入2mL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钠,混匀后让其反应5min

各管加入0.5mL奈氏试剂放置10min显色,然后测定。

在波长420nm处,用1cm比色皿,以无氨纯水做参比,测定吸光度Ai。[7]

图1 氨氮标准曲线

3.8.2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碱性高锰酸碱法

3.8.2.1 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水样中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溶液,加热一定时间以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然后在酸性条件下,用碘化钾还原剩余的高锰酸钾和生成的二氧化锰,所生成的游离碘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

3.8.2.2主要仪器和试剂

3.8.2.2.1仪器25mL碱性滴定管、250mL锥形瓶、电炉、移液管、吸量管等。3.8.2.2.2试剂氢氧化钠(25%)、硫酸溶液(1:3)、硫代硫酸钠标准使用液(0.01moL)、淀粉溶液(5g/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0.01moL/L)

3.8.2.3操作步骤

3.8.2.3.1水样的测定

准确量取100.0mL摇匀的水样,于250L锥形瓶中,加入几粒玻璃珠以防爆沸。加入25%的氢氧化钠1mL,摇匀,用移液管准确加入10.00m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0.01moL/L),摇匀。立即将锥形瓶至置于覆盖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加热至沸,准确煮沸10min(从冒出第一个气泡开始计时)。取下锥形瓶,迅速冷却到室温,用量筒或吸量管迅速加入(1:3)的硫酸5mL和固体碘化钾0.5g,摇匀,在暗处放置5min,待反应完毕,立即在不断震荡下,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再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消失,记录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体积V1。另取100mL高纯水代替水样,岸水样的测定步骤,分析滴定空白值,记录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体积V2.

3.8.2.4结果与计算

{ρCODMn}mg/L={Cna2s2o3}moL×({V2}Ml-{V1}mL)/100.0 ×8×1000[8]

3.8.3碘量法测定溶氧

3.8.3.1原理

在水样中加入过量的锰离子和碱性碘化钾,锰离子与碱作用生成白色氢氧化锰沉淀,在有溶解氧存在时氢氧化锰立即被氧化形成三价或四价锰的棕色沉淀,这一过程称为溶解氧的固定。高价锰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被碘离子还原并溶解,同时析出和溶解氧相当量的游离碘单质(需要有过量的碘化钾才能溶解),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游离碘,以淀粉指示剂滴定终点,根据硫代硫酸钠的用量可以计算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3.8.3.2主要仪器和试剂

3.8.3.2.1仪器碱性滴定管、溶氧水样瓶、碘量瓶、移液管、吸量管等。

3.8.3.2.2试剂0.01mol/L的硫酸锰、碱性碘化钾溶液、1:1浓硫酸、淀粉指示剂、硫代硫酸钠标准液

3.8.3.3操作步骤

3.8.3.3.1水样的采集

用采水器把水样采上来后,立即把采水器的胶管插入水样瓶底部,放出少量水,润洗2~3次,然后将胶管插入瓶底,令水样缓慢地注入瓶内,并溢出约2~3瓶体积的水。在不停止注水的情况下,提出导管,盖好瓶塞。瓶中不得有气泡。

3.8.3.3.2固定

立即向水样瓶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各0.5毫升。加试剂时刻度吸管尖端应插入水面下2~3毫米,让试剂自行流出,沉降到瓶底。然后立即盖好瓶塞反复倒转20次左右,使溶氧被完全固定。静置,待沉淀降至瓶的中部后可以进行酸化。

3.8.3.3.3酸化

打开瓶塞,用刻度吸管沿瓶内壁加入硫酸1.0L,盖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使沉淀完全溶解。酸化后的水样需要尽快滴定。

3.8.3.3.4滴定

将酸化后的水样摇匀,用移液管吸取50.00mL水样于锥形瓶中,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当滴定至淡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约1mL,用硫代硫酸钠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刚褪去并在20秒内不返回即可记录滴定消耗的体积。

3.8.3.4结果与计算

{DO}mg/L={Cna2So3}mol/L×{Vna2S2O3}mL×8000/{V样}mL

3.8.4水温:用温度计测量,每天定时测水温,每次换水前、后一般测水温。计算每天的平均水温。

3.8.5PH:用PH计测。

3.9计算方法

产卵量=产卵池卵密度×产卵池容积(1)

受精率=受精卵/产卵量×100% (2)

孵化率=选育幼虫量/受精卵总量×100% (3)

存活率=下附着基前幼虫总量/选育幼虫总量×100% (4)

附着变态率=出池稚参量/下附着基前幼虫总量×100% (5)

单位水体出苗量=出池稚参总量/总水体;(单位:个/m3)(6)

4.实习结果

4.1种参促熟

由于种参抓回来当天下午1:30个别雄参就排精了,所以没有种参促熟阶段。雄参排精半小时后雌参开始排卵,当时的水温是20.8℃。及时捡出排脏的种参,以免刺激其他种参。

4.1.1性腺指数

种参的性腺发育情况是判断种参促熟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定期进行观察测量,一般性腺指数达到10%以上的种参可用来产卵。

4.2产卵与孵化

当精子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将还处于排精的雄参捡出放到另一个池子里继续排,以保证精卵比例适中,产卵总量为6亿左右,受精率趋近100%。

4.3幼虫选育

一般30h即到小耳阶段可以选育,生产上一般使用虹吸法进行选育。虹吸法是利用水位差的压力,用虹吸管将一定量的幼体由孵化池虹吸到培育池。虹吸时,培育池水面要低于孵化池,虹吸前培育池内应注入 5~10cm 的清洁海水,以避免幼体进入培育池时受到冲击而致伤。选育前通气使幼体分散分布,还要在池壁四周,在水面上轻轻划动一圈,使贴近池壁的幼体群逸散,避免虹吸时水位下降而导致幼体贴壁干死。

4.4幼虫培育

初期小耳状幼体的培育密度一般控制在0.4粒/m L~0.5粒/m L,可根据水质条件和饵料生物条件适当增减,但最大不能超过1.0粒/mL,到大耳状幼体后期培育密度可达0.2粒/mL~0.3粒/mL 。

4.5采苗

受精开始至大耳幼体需要大约7~10d,接着体长缩小约1/2到樽形幼体时期,再有2d左右到达五触手时期,五触手幼体经过1~2d可以变型成为稚参。在樽形幼体时,由于发育不同步,有的还没有到樽形幼体,所以还需要少投一些角毛藻,

日投(5~10)×106/L即可。

4.6刺参胚胎发育全过程

刺参的胚胎发育的照片见附图10,刺参的个体发育见附图11,刺参胚胎发育各阶段及其发育时间见表3和表4。

4.6.1受精

成熟的卵子呈圆球状,直径在130~170微米,受精后在四周形成一层薄的受精膜,受精膜与卵细胞之间出现的空隙称为为乱空隙。受精后约10min,在卵子的动物极出现第一极体,隔20min左右放出第二极体。

4.6.2卵裂

卵裂是典型的辐射型等裂,分裂球的排列非常整齐规则。在水温20~22℃时,受精后1h20min左右开始第一次卵裂。

4.6.3囊胚期

当细胞数达到500个左右时,胚胎进入囊胚期,胚胎长约190微米,原来的分裂腔形成囊胚腔,受精后约9h,囊胚借周围纤毛的摆动开始在卵膜内转动,囊胚旋转的方向,从动物极看,以右旋为主,有时候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4.6.4原肠期

胚体刚孵出时为椭圆形,通常在植物极变为扁平后不久,即受精后16小时左右形成原肠,原肠的顶端部分扩大形成囊胚,囊胚是水管系体腔发生的基础。胚体约需24~48h后才进入此期。随着胚体的成长,原肠也延长,分裂腔内的间质也增加,当原肠长到约为胚体的一半高时,它在胚体的中央稍上方处向腹面弯曲。原肠与其口陷相连接的部分成为食道,从而原肠平行于体轴的部分形成了大而宽的胃和细长的肠。在此期间,胚孔变为幼虫的肛门,其开口移向消化管的上方。

4.7刺参的个体发育

4.7.1小耳状幼体

小耳状幼体长600微米以下,口前和口后臂明显,水体腔明显但尚未拉长;

4.7.2中耳状幼体

长约600~800微米,各臂发达,水体腔分化,拉长,但尚未出现凹凸;

4.7.3大耳状幼体

长800微米以上,各臂粗壮,水体腔明显分化,且出现凹凸,呈花生状——标志着耳状幼体开始进入大耳状幼体阶段。此后水体腔进一步分化,直到分化出初级口触手和辐射水管原基,同时出现5对环状体。利用水位差的压力,用虹吸的方法将一定量的幼体由孵化池虹吸到培育池中。虹吸时培养池的水面要低于孵化池,虹吸前培育池内应注入少量的过滤海水,以避免幼体入池时受到冲击而导致损伤。选育前应观察幼体是否集中,如果幼体较分散则不易采用此法。在虹吸前应沿壁四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