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治理可研报告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治理可研报告

目录

1. 综合说明................................................................................................. - 4 -

1.1. 项目背景.............................................................................................................- 4 -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6 -

1.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6 -

1.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7 -

1.3. 项目概况.............................................................................................................- 8 -

1.4. 结论及建议.........................................................................................................- 8 -

1.4.1. 结论 ................................................................................................................................ - 8 -

1.4.

2. 建议 ................................................................................................................................ - 9 -

2. 水文........................................................................................................ - 11 -

2.1. 流域概况........................................................................................................... - 11 -

2.2. 气象................................................................................................................... - 11 -

2.3. 降水分析.......................................................................................................... - 12 -

2.3.1. 流域年降水量 .............................................................................................................. - 12 -

2.3.2. 年降水频率分析 .......................................................................................................... - 13 -

2.4. 水面蒸发.......................................................................................................... - 14 -

2.4.1. 炼城站蒸发量 .............................................................................................................. - 14 -

2.4.2. 湖面蒸发量 .................................................................................................................. - 14 -

2.5. 洱海入湖水量.................................................................................................. - 14 -

2.5.1.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 - 14 -

2.5.2. 代表年入湖水量年内分配.......................................................................................... - 16 -

2.6. 洱海出湖水量 .................................................................................................. - 17 -

2.6.1. 西洱河出流 .................................................................................................................. - 17 -

2.6.2. 引洱入宾 ...................................................................................................................... - 17 -

2.6.

3. 洱海总出流 .................................................................................................................. - 17 -

2.7. 洱海水资源调度情况 ...................................................................................... - 18 -

2.7.1. 自然流态下 .................................................................................................................. - 18 -

2.7.2. 人工控制状态下 .......................................................................................................... - 18 -

2.7.

3. 各阶段洱海出水量分析.............................................................................................. - 19 -

2.8. 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19 -

2.9. 洱海最近5年水资源量分析.......................................................................... - 20 -

3. 工程地质............................................................................................... - 21 -

3.1. 概述.................................................................................................................. - 21 -

3.2. 地形地貌.......................................................................................................... - 21 -

3.3. 区域地质概况.................................................................................................. - 22 -

3.3.1. 地质构造 ...................................................................................................................... - 22 -

3.3.2.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23 -

4. 总体规划............................................................................................... - 24 -

4.1. 指导思想.......................................................................................................... - 24 -

4.2. 编制原则.......................................................................................................... - 24 -

4.3. 编制依据.......................................................................................................... - 25 -

4.4. 规划范围.......................................................................................................... - 26 -

4.5. 规划水平年...................................................................................................... - 26 -

4.6. 治理目标.......................................................................................................... - 26 -

4.7. 总体思路.......................................................................................................... - 27 -

5.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 - 28 -

5.1. 主要入湖河道基本情况 ................................................................................. - 28 -

5.2. 入湖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8 -

5.2.1. 弥苴河 .......................................................................................................................... - 28 -

5.2.2. 永安江 .......................................................................................................................... - 29 -

5.2.3. 罗时江 .......................................................................................................................... - 29 -

5.2.4. 苍山十八溪 .................................................................................................................. - 30 -

5.2.5. 洱海西其他河流 .......................................................................................................... - 30 -

5.2.

6. 洱海南河流 .................................................................................................................. - 30 -

5.2.7. 洱海东河流 .................................................................................................................. - 31 -

5.2.8. 洱海北其他河流 .......................................................................................................... - 31 -

5.2.9. 其他河流 ...................................................................................................................... - 32 -

5.3. 入湖河道综合治理 ......................................................................................... - 32 -

6. 环境影响评价 ...................................................................................... - 37 -

6.1. 评价依据.......................................................................................................... - 37 -

6.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 - 37 -

6.3.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 38 -

6.4. 环境保护措施费.............................................................................................. - 41 -

7. 工程管理............................................................................................... - 42 -

7.1. 指导思想.......................................................................................................... - 42 -

7.2. 取用水管理机制.............................................................................................. - 42 -

7.2.1.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机制.............................................................................................. - 42 -

7.2.2. 水价管理机制 .............................................................................................................. - 44 -

7.2.3. 节水激励约束管理机制.............................................................................................. - 46 -

7.3. 减排监测预警评价机制 ................................................................................. - 47 -

7.3.1. 监测机构 ...................................................................................................................... - 48 -

7.3.2. 监测机制 ...................................................................................................................... - 48 -

7.3.3. 评价体系 ...................................................................................................................... - 50 -

7.3.4. 预警机制 ...................................................................................................................... - 50 -

7.4. 节水减排合同管理机制 ................................................................................. - 51 -

7.4.1. 机制建立 ...................................................................................................................... - 51 -

7.4.2. 管理合同订立 .............................................................................................................. - 51 -

7.5. 群众参与式管理机制 ..................................................................................... - 52 -

7.6. 建设管理.......................................................................................................... - 53 -

7.6.1. 建设管理机构 .............................................................................................................. - 53 -

7.6.2. 项目建设模式 .............................................................................................................. - 53 -

7.6.3. 项目建设投融资 .......................................................................................................... - 54 -

7.7. 工程运行管理.................................................................................................. - 54 -

7.7.1. 运行管理机构 .............................................................................................................. - 54 -

7.7.2. 管理职责 ...................................................................................................................... - 54 -

7.7.3. 管理及保护范围 .......................................................................................................... - 55 -

7.7.4. 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 56 -

7.8. 主要研究课题.................................................................................................. - 58 -

7.8.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研究...................................................................................... - 58 -

7.8.2. 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 58 -

7.8.3. 面源污染负荷产生量的核定...................................................................................... - 59 -

7.8.4. 面源污染入湖量计算.................................................................................................. - 59 -

7.8.5.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 - 59 -

7.8.6. 防治面源污染信息系统的研制.................................................................................. - 60 -

7.8.7.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 60 -

7.9. 技术培训与推广.............................................................................................. - 60 -

7.9.1. 技术培训 ...................................................................................................................... - 60 -

7.9.2. 技术推广 ...................................................................................................................... - 61 -

8. 投资估算............................................................................................... - 63 -

1.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洱海流域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km2,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地理坐标在东经100°05'~100°17'、北纬25°36'~25°58'之间。洱海最高运行水位1966.00m,相应库容29.59亿m3;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m,法定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调节水深1.7m,调节库容为4.25亿m3。洱海湖面面积251km2,南北长42.5km,岛屿面积0.748k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

洱海西岸分布有苍山十八溪:包括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和溪、白鹤溪、黑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河。洱海东岸为丘陵山地,加之降水稀少,发育的河流不多,较大的仅有凤尾箐和石碑箐。洱海南部分布有金星河,东南部分布有波罗江。洱海北部分布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为西南部的西洱河。

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对于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及基础生活环境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大理人民称为“母亲湖”,是大理的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

洱海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特别是随着流域内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双廊为代表的洱海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现状人口规模已远远超过洱海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流域内用水不断增加,而近几年洱海流域降水偏少,导致洱海的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水质逐年下降,入湖污染负荷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保护治理的进程,长期下去,洱海水循环将无法维持生态健康状态。加快洱海保护、加强洱海流域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已刻不容缓。

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考察指导工作,详细了解了洱海保护治理情况,强调了“大理之美、大理之魅,在苍山、在洱

海”,兴致勃勃地与大家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4月13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带队就进一步做好洱海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大理州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进行专题调查。李纪恒在调研时指出,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是云南靓丽的“名片”,是全国人民的洱海,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的洱海;习近平总书记的“立此存照”既是肯定和鼓励,也是希望和鞭策,大理州、大理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做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强力推进,把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确保洱海稳定达到并保持Ⅱ类水质,永葆一湖清水,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在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为进一步做好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水利建设工作,2015年6月大理州水务局在省水利厅的指导在编制了《洱海流域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总投资41.86亿元,其中入湖河道治理投资17.86亿元。

2015年7月7日上午,大理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杨宁率领州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水利部汇报大理州水利工作情况,就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的问题请求水利部:将洱海流域40条河道(39条入湖、1条出湖)治理工程列为全国“十三五”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并作为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的试点,优先给予资金支持。规划治理总长297.26公里,投资17.86亿元。

水利部陈雷部长对洱海保护治理做出工作指示:

1、水利部将按照习总书记视察大理的指示要求,支持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2、要将洱海流域的河道治理、大型灌区等水利工程高标准建设好,做成国家综合整治的高标准项目。

3、洱海保护治理是一个综合项目,请省水利厅支持大理州做好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吸取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4、要做好洱海流域水利建设前期基础工作,做好与省水利厅的对接工作。

水利部刘宁副部长的指示:水利部全力支持好大理州洱海保护工作。一定把习总书记视察大理的指示精神和对全国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相结合,认真做好截污、节水、增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全力做好洱海监测工作。

水利部周学文总规划师指示:切实做好洱海保护减污和增水工作。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带动经济收入提高的需要,更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入湖河道防洪能力、维持洱海湖泊Ⅱ类水质和服务群众生活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极具必要性。

1、洱海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洱海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整个流域乃至大理州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堪称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是大理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一旦洱海水质恶化,几十万人将面临着水质性缺水危险,其社会、经济影响巨大。大理市是旅游城市,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旅游业占到四分之一的比重,而洱海水质优劣则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域旅游业发展,因此,良好的洱海生态环境是大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洱海不仅为滇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还为云南省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供战略支撑,洱海作为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之一,其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洱海保护与治理,是我国湖泊流域保护与发展协调探索的重要尝试,是针对富营养化初期湖泊保护研究的示范,可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2、洱海水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大理州多年实施洱海综合治理与保护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洱海水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由于洱海流域人

口与经济压力的增加,近十年来洱海水质在Ⅱ类与Ⅲ类之间波动,局部水域有水质恶化趋势,其湖泊营养状态已处于富营养化初期阶段,而流域优化的经济结构尚未形成,保障清水入湖的清水产流机制急待建立和完善,整个流域尚未形成与洱海Ⅱ类水质保护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加之“非生态文明”的人为活动与观念,难以保障洱海的“生态安全”与“休养生息”。

3、洱海流域入湖河道存在的问题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对沿途村镇农田形成安全隐患。河道途经洱海流域众人口密集区,生活污水、农药污染水等容易进入河道并最综汇入洱海,对洱海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1.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洱海具有防洪、渔业、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供给、旅游等多种功能,对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洱海水质与流域内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洱海湖泊水质下降,主要入湖河流污染较重,水体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等环境问题,已引起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大理州人民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洱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洱海已经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共同保护洱海的局面,为本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洱海流域,市、县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到洱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而且配套资金按时落实到位,这些都为工程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当地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榜样,坚定了信心,同时也为本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政府支持保障。

3、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

大理州各级人民政府,洱海管理的各有关部门在保护洱海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观测工作,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洱海流域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多个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为本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因此,在与各有关单位的全力合作下,共同做好本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

4、具备了工程实施条件

工程所在地近几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通便利,具备完善的交通、运输、供电、材料供应等外部协作条件,因此本工程具备了实施的充分交通条件。

综上所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这些都为本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1.3. 项目概况

洱海流域内入湖河道涉及大理和洱源两个县市,主要入湖河道共计37(39)条,分别为洱海北面的弥苴河(凤羽河、弥茨河)、永安江、西闸河、罗时江;洱海西岸的棕树河、霞移溪、万花溪、小干河、美坝河、阳溪河、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清碧溪、黑龙溪、桃溪、中和溪、白鹤溪、梅溪、下鸡邑龙凤村分界沟、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河;洱海南面的波罗江、白塔河;洱海东岸的上登至南村中心大沟、向阳大沟、凤尾箐、中心沟、大品箐、东瓜箐、青沟甸、青山洪沟、长育洪沟。西洱河是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

项目计划整治洱海流域入湖河道39条,出湖河道1条,总长度为297.26km(滨湖坝区166.14km,坝区以上河段131.12km),建生态堤防及护岸长度361.54km(滨湖坝区165.18km,坝区以上河段196.36km),河道疏浚125.48km,建设人工湿地2219267m2,约3329亩,河道建筑物222座,建设截污管道69.64km。

经估算,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总投资为178579.8万元。

1.4. 结论及建议

1.4.1.结论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带动经济收入提高的需要,更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入湖河道防洪能力、维持洱海湖泊Ⅱ类水质和服务群众生活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必要性。

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洱海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具备了实施项目所需的经验和技术,该项目的实施具备可行性。

1.4.

2.建议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在政策、目标、指标、任务、工程、等各方面与国家、省级和流域的其它相关规划相协调,大理州政府应力争将洱海入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作为专项规划进入国家盘子。

洱海流域入湖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首先保证资金到位,建议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融资机制,通过加大各级政府投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创新金融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市场化融资,多方位筹集资金,保证重点工程措施的资金到位,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逐步加强非工程措施(如河道、湿地的管理)等项目的资金支持,将各级财政年初计划时列入一定的资金,确保非工程项目均能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效益。

1、抓住“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机遇,争取上级补助和国债资金

2015—2020年是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点建设阶段,其带来的经济机会是巨大的。通过抢抓“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带来的重大经济机遇,按照中央和省的关键政策,大力争取国家和云南省有关部门对生态环保建设的支持,并通过国债资金、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保护资金、省预算、债券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倾斜,为洱海湖泊治理提供保障。

2、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引进民间投资

尽快研究搭建洱海保护治理投融资平台,着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平台构建,建立投资方、运营方、管理方以及政府、公众的顺畅的沟通途径,使洱海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通过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进民间环保投资,开拓创新环保项目盈利模式,鼓励带有慈善性质的环保投资,构建企业家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如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资金筹措途径,

公益基金会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为非盈利性机构。建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基金会独立于政府,但可以通过与环境专家的协作确保与政府规划的一致。基金来源可以是企业家或个人捐助、义演募捐,也可以争取国家财政补充等多种方式。

3、申请国内银行贷款支持

国内一些银行对环保项目的贷款有优惠,应当积极申请其贷款支持,利用贷款缓解暂时资金不足的问题,营造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回报丰厚的投资项目。

2.水文

2.1. 流域概况

洱海流域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km2,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地理坐标在东经100°05'~100°17'、北纬25°36'~25°58'之间。洱海最高运行水位1966.00m,相应库容29.59亿m3;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m,法定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调节水深1.7m,调节库容为4.25亿m3。洱海湖面面积251km2,南北长42.5km,岛屿面积0.748k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

洱海西岸分布有苍山十八溪:包括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和溪、白鹤溪、黑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河。洱海东岸为丘陵山地,加之降水稀少,发育的河流不多,较大的仅有凤尾箐和石碑箐。洱海南部分布有金星河,东南部分布有波罗江。洱海北部分布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为西南部的西洱河。

2.2. 气象

洱海流域主要包括洱源坝区和洱海周边坝区。

洱源坝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处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带,阳光日照充足,四季温差悬殊不大,冬春干旱,夏秋多雨,雨旱两季分明。5月~10月为雨季,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雨天多,降雨量大且集中,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90%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被西风干暖环流控制,天气晴朗干燥,雨量稀少。据洱源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3.9℃,最热月平均气温20℃(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7℃。极端最高气温为31.8℃(1963年6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8.1℃(1962年1月4日);年日照2445小时,日照百分数55%,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为18.0m/s(1979年);多年平均蒸发量(d=20cm)为2058.8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34.6mm。

洱海周边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带,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不明显,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坝区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240mm,年平均日照2276.6h,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5℃,无高于35℃和低于5℃的日平均气温,降雨量85%集中在5~10月,下关地区由于西南季风常年顺澜沧江经西洱河峡谷而上,形成颇具特色的风型,致使下关以“风城”著称。

2.3. 降水分析

2.3.1.流域年降水量

洱海流域内长系列资料有凤羽、福和、挖色、苍山、洱源牛街、沙坪、喜洲、炼城、吊草沟、下关、大理气象站共11个雨量站,1956~1978年除炼城、下关、大理气象站外大多站降水资料不全,主要通过建立降水与高程相关、降水与入湖水量相关、临近雨量站相关等方法进行插补展延,插补展延后各站降水量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洱海流域1956~2011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004.5mm,流域年降水量最大值为1370.6mm(1966年),年降水量最小为738.4mm(1958年),次小为744.3(1982年),流域年降水量见图2-1所示。

图2-1 洱海流域年降水量

2.3.2.年降水频率分析

根据实测资料系列和部分雨量站插补成果,将洱海流域1956~2011年的历年流域平均降水量进行频率计算。

计算经验频率,采用P-Ⅲ型曲线,矩法初估统计参数,用适线法确定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经分析计算,频率曲线见图2-2,统计参数见表2-1。

洱海流域年降水量系列频率计算成果表

表2-1

统计参数不同频率年降水量(mm)项目

均值Cv Cs/Cv25% 50% 75% 95% 湖面降水量(mm)1004.49 0.16 2.0 1107.7 996.0 892.0 755.5 湖面降水量(亿m3) 2.54 0.16 2 2.80 2.52 2.26 1.91

图2-2 洱海流域降水量频率曲线图

2.4. 水面蒸发

2.4.1.炼城站蒸发量

1956~2011年,炼城站多年平均蒸发量1352.2mm。最大年最蒸发量为1563.6mm(1969年),最小年蒸发量1043.2mm(1990年),二者极值比为1.5倍,蒸发年际变化不大。

2.4.2.湖面蒸发量

洱海湖面蒸发量用炼城站日蒸发量和洱海日平均湖面面积计算而得,1956~2011年,洱海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为3.19亿m3。年最大湖面蒸发量为3.960亿m3(1969年),年最小蒸发量2.528亿m3(1990年),二者极值比为1.5倍,可见蒸发年际变化不大。有实测资料以来,蒸发总体变化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3~1984年,洱海年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有75%的年份年蒸发量在多年均值线以上;第二阶段为1985~2000年,洱海年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93%的年份年蒸发量在多年均值线以下;第三阶段为2001年之后,洱海年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洱海多年平均湖面蒸发量月年分配表

表2-2 单位:(亿m3)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0.2551 0.2864 0.3607 0.3636 0.3582 0.2742 0.2425 0.2367 0.2117 0.1982 0.1959 0.2059 3.19

2.5. 洱海入湖水量

2.5.1.多年平均入湖水量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还原计算1956年至2011年期间的月年来水量。还原主要考虑了湖库蓄水变量、湖面蒸发量、引洱入宾水量、西洱河出水量(包括:下关城区产生的污水、一级电站发电流量、泄洪量),由于受各种

因素影响,未考虑周边各种供排水设施的取水量,因此在对洱海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应调查统计以洱海为水源的各项取水量,并修改完善本次提供的月年入湖水量。

1956~2011年,加入湖面蒸发量后洱海多年平均入湖水量10.87亿m3,折合流量34.5m3/s。年最大入湖水量为20.390亿m3(1966年),年最小入湖水量4.835亿m3(1982年),其比值为4.3倍。

在入湖水量系列中,五十年代(1956~1959年)平均入湖水量比常年偏少9.7%;六十年代(1960~1969年)处于丰水期,较常年偏多16.8%;七十年代(1970~1979年) 处于偏丰水期,较常年偏多7.5%;八十年代(1980~1989年)处于枯水期,较常年偏少13.8%;九十年代(1990~1999年)平均入湖水量接近多年均值,偏多0.8%;2000~2009平均入湖水量接近多年均值偏少0.9%,2010年以后随着2009年以来连续出现枯水年,入湖水量较常年偏小3成以上。洱海流域历年入湖水量变化见图2-3,入湖水量过程见表2-3。

图2-3洱海历年入湖水量

洱海多年平均入湖水量分配表

表2-3 单位:亿m3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总量

水量0.3862 0.3059 0.3007 0.2447 0.3907 0.9382 1.5165 2.2199 1.8727 1.5702 0.7364 0.4190 10.87

2.5.2. 代表年入湖水量年内分配

根据还原计算的入湖水量成果,将1956~2011年的历年月径流成果按6月至次年5月的划分进行水文年系列统计,系列年限共计56年,计算经验频率,采用P-Ⅲ型曲线,矩法初估统计参数,用适线法确定年径流量统计参数。经分析计算,频率曲线见图2-4,统计参数见

洱海流域入湖水量系列频率计算成果表

表2-4

资料年限 统计参数

不同频率年入湖水量(亿m 3) 年均值

(亿m 3)

Cv Cs /Cv 5% 25% 50% 75% 95% 1956~2011

10.87

0.33 2 17.36 13.10 10.48 8.29 5.71 资料年限 统计参数

不同频率年入湖水量(亿m 3) 年均值

(亿m 3)

Cv Cs /Cv 5% 25% 50% 75% 95% 1956~2011

10.87 0.33 2 17.36 13.10 10.48 8.29 5.71 0.0199.9

99.899.599989590807060504030201052

10.50.20.10.0599.9599.9905

10

15

20

25

30

35

40

频率P(%)

年径流(亿m 3) 项目 系列年限 均值Xc Cv Cs/Cv 年径流 1956.6~2011.5 10.87 0.33 2

图2-4 洱海流域入湖水量频率曲线图

设计代表年年内分配根据与经验频率接近的实测典型年同倍比缩放确定,典型年选取实测径流资料完整和对水库未来运行较为不利的年份,综合考虑选择。经分析比较,分别选取1980~1981年为P=25%的分配典型、1987~1988年为P=50%的分配典型、1964~1965年为P=75%的分配典型、2009~2010年为P=90%的分配典型、1981~1982年为P=95%的分配典型,年内分配成果见表2-5。

洱海年入湖水量年内分配过程表

表2-5 单位:亿m3

月份

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全年

保证率

25% 0.98 1.16 2.10 2.13 3.75 0.71 0.59 0.20 0.62 0.25 0.27 0.34 13.10 50% 0.38 0.73 1.82 3.84 1.65 0.52 0.33 0.33 0.17 0.41 0.13 0.17 10.48 75% 0.69 0.58 1.36 2.54 1.52 0.39 0.28 0.24 0.14 0.28 0.11 0.16 8.29 95% 0.52 1.12 1.54 0.80 0.83 0.15 0.15 0.13 0.11 0.15 0.11 0.10 5.71

2.6.洱海出湖水量

2.6.1.西洱河出流

1956~2011年,西洱河多年平均出湖水量7.533亿m3,折合流量23.5m3/s。年最大出湖水量为17.97亿m3(1966年),年最小出湖水量1.922亿m3(2010年)。

2.6.2.引洱入宾

1996~2011年,引洱入宾隧洞平均引水量0.7525亿m3,折合流量2.39m3/s。年最大引水量为1.157亿m3(2010年),年最小引水量为0.4510亿m3(1997年)。

2.6.

3.洱海总出流

1956~2011年,洱海多年平均年出湖水量共计7.736亿m3(24.5m3/s)。其中1956-1993年段的平均年出湖水量为8.168亿m3,1994年引洱入宾隧洞竣工开始运行至2011年,年平均出湖水量为6.799亿m3;2004年6月1日以来,洱海实施新的法定水位后,洱海年平均出湖水量为5.222亿m3。2004~2011年期间,由于洱海遭遇了5个枯水年,其中2006年、2011年为特枯年,因此洱海的年均出湖水量明显减少。年内各月多年平均出湖水量情况,详见表2-6:

洱海月年出库流量分配表

表2-6

水量(亿m3)

河名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引洱入宾0.0389 0.0509 0.0669 0.0582 0.1165 0.1031 0.0681 0.0349 0.0298 0.0461 0.0699 0.0386 0.7218

西洱河0.5828 0.4915 0.5622 0.4936 0.4467 0.3624 0.3961 0.7725 0.9846 0.9641 0.8664 0.6106 7.533 洱海0.5936 0.5058 0.5810 0.5100 0.4805 0.3917 0.4155 0.7823 0.9930 0.9778 0.8869 0.6215 7.736

2.7.洱海水资源调度情况

2.7.1.自然流态下

1952~1971年洱海处于自然状态,年平均净入水量8.960亿m3。西洱河年平均出水量8.802亿m3,其中:1~6月为1.941亿m3,占年均出湖水量的22%;7~12月6.861亿m3,占年均出湖水量的78%。

2.7.2.人工控制状态下

第一阶段:1972年~1993年。1972年西洱河电站建成投产,从此洱海水量受到人为调控。1988年大理州权力机关制定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洱海管理条例)。期间洱海年平均净入湖水量为7.863亿m3。西洱河年均出湖水量7.68亿m3,其中:1~6月为3.184亿

m3,占年均出湖水量的41%;7~12月4.496亿m3,占年均出湖水量的59%。

第二阶段:1994年~2003年。1994年引洱入宾隧洞引水工程建成投入运行。1998年修改完善洱海管理条例,并规定洱海最低运行水位为1962.69m,正常蓄水位1965.69m,防洪水位1965.89m。期间洱海年平均净入湖水量为8.410亿m3,洱海年平均总出湖水量8.079亿m3。西洱河年均出水量7.567亿m3,其中:1~6月为4.682亿m3,占年平均出水量的62%;7~12月2.885亿m3,占年平均出水量的38%;引洱入宾年均调水量为0.5120亿m3,占洱海总出湖水量的6.3%。

第三阶段:2004年~2012年。2004年4月大理州人民政府修改了洱海管理条例,并规定洱海最低运行水位为1964.30m、最高运行水位(即防洪水位)为1966.00m,法定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调节水深1.7m,蓄水容量为4.250亿m3。期间年平均净入湖水量为5.194亿m3,洱海年平均总出湖水量4.769亿m3。西洱河年均出水量3.937亿m3,1~6月为1.967亿m3,7~12月1.970亿m3,枯汛期大约各占50%;引洱入宾年均调水量为0.8316亿m3,占洱海总出湖水量的17.4%。1996年引洱入宾隧洞正常引水以来,西洱河年均出流5.753亿m3,引洱入宾平均引水量0.7311亿m3,洱海年均总出湖水量6.484亿m3。

2.7.

3.各阶段洱海出水量分析

洱海在自然状态下水资源按“多来多出、少来少出”的方式运行,出水量汛期约占78%,枯期约占22%。而进入人工控制状态后,洱海水资源调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满足发电用水需要,改变了水量调度方式,即:枯期出流量占60%,汛期出流量占40%;第二阶段:引洱入宾隧洞工程建成运行至2003年期间,枯汛期出流量与第一阶段相比无明显变化;第三阶段:2004年修改《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至2011年期间,枯期与汛期的出湖水量分别占50%左右。

从各个阶段年度水量调度情况看,汛期仍有50%左右难以控制的洪水成为弃水,洪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8.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洱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其次是城乡供水,以及极少量的工业用水。根据2011年水利普查成果,洱海水域规模以上取水口共有43个,其中抽水站取水口14个,提水泵站取水口28个,自流引水一处。2011年洱海总供水量14972万m3,其中:抽水站供水1934万m3,泵站提水13022万m3,自流引水16.87万m3。

2011年,自洱海取水的农业灌溉水量10211万m3,城乡取水量4662万m3,一般工业取水量99.10万m3。

2.9.洱海最近5年水资源量分析

洱海最近5年水资源量成果见表2-7。洱海正常蓄水位1966.00mm,相应库容29.59亿m3,最近5年多年平均年末蓄水量28.50亿m3,低于正常库容1.09亿m3;洱海多年平均入湖水量10.87亿m3,最近5年洱海平均入湖水量6.27亿m3,低于多年平均4.60亿m3;洱海多年平均年出湖水量7.74亿m3,最近5年洱海平均出湖水量2.50亿m3,低于多年平均5.24亿m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洱海最近5年为特枯水年。

洱海水量分析表

表2-7

年份湖面降水量

(亿m3)

年末湖水位

(m)

年末蓄水量

(亿m3)

毛入湖水量

(亿m3)

出湖水量

(亿m3)

湖面蒸发量

(亿m3)

2010 1.98 1965.95 29.46 8.72 3.08 3.29 2011 1.75 1964.98 27.03 6.06 4.35 3.21 2012 2.11 1965.54 28.43 6.56 1.14 3.20 2013 1.97 1965.78 29.03 4.98 1.58 2.80 2014 2.02 1965.59 28.55 5.02 2.36 3.08 平均 1.97 1965.57 28.50 6.27 2.50 3.11

河道施工总结

施工总结 一、工程概况 项目工程名称:XXXX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监督单位:XXXX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建设单位:XXXX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设计单位:XXXX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XXXX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XXXX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XX集团有限公司。 本工程位于XXXX山街道境内,为汤坑水、坪山河的二级支流。现状的XXXX河道全长约1.818km,河道上游已建有XXXX水库,作为河道的补水水源,起至XXXX水库主坝出口处至坪葵公路大桥汤坑河交汇终点。 XXXX河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本工程堤防的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其它临时性建筑物为5级。 二、工程建设内容 本次工程主要工程内容有:河道治理、沿河截污、河道景观三部分。河道治理范围从K1+821.13至K0+018.60;包括河堤挡墙、两岸截污管道,景观休闲平台、园林步道、栏杆、休闲木栈道、下河梯、绿化种植、景观景点及园灯喷溉等项目。 主要工程量:土石方80259.1m3,浆砌石挡墙5990.4m3,重力式挡墙269.2m,河底护脚干砌石4901.9m3,截污主干管网1830m,绿化种植喷

草种23684m2,铺装园路3500m2,湿地飞栈136m,木栈道140m,沿河栏杆2991m。 三、工程质量验收依据 1、XXXX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XXXX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施工图纸一套;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签发的图纸会审文件一份。 2、评定标准及验收规范:《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埋地聚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3、施工技术规程:《建筑机械使用安全规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4、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5、其他依据:《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工程施工情况 该工程合同造价为2558万元,合同工期180天,于2011年10月17日正式开工,工期定为2012年4月18日竣工;由于工程施工中遇到征地拆迁等不可预见因素,致使工程延期,特别在K0+855~1+090段(即现状大山古陂,上游至玉泉桥下游至0+855段属文物保护范围),于2012年2月24日现场通知停止施工,后于2012年10月24日方才可施工,期间致使工程延误。我司在施工期间对所遇到的情况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材料机械的投入,争取穿插施工,在各单位大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

(完整版)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述 第二章施工组织机构 第三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第四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进度保证措施 第五章施工资源配备计划 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第七章闸门及启闭机安装 第八章钢筋混凝土涵管施工 第九章大体积砼施工技术措施 第十章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第十一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二章民工工资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安全生产、治安保卫、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第十四章地下管线及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附表一: 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 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大邑县范墩子排洪沟治理工程位于大邑县苏家镇,项目概况为本工程属排洪沟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拟通过工程措施对现有渠道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渠道的输水条件和排洪能力;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改善灌溉面积0.28万亩。工程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65,灌溉保证率达到P=90%,年增节水能力55万m3。通过新建护岸、清除渠道的滩地、杂物、树木,增强渠道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减轻水流对渠道岸坡的冲蚀,加大行洪断面,减小渠道的糙率,提高沿线的防洪标准,并有效的保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工作内容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本次整治工程目的,项目总体布置如下:(1)本次工程对大邑县范墩子排洪沟进行治理,本次共整治长度2.103km。 (2)整治24座渠系建筑物:改建4座机耕桥,改建1座人行桥,改建1座水闸,改建1座陡坡,改建进出水涵管9处,新建梯步8处。 (3)新建道路一条,长度750m。 1.3 工期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计划工期: 100 日历天。

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综合说明

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综合说明 1.1项目及项目概况 ****段整治工程位于双清区内白马大道与大兴路交汇处至高家坝河口止,全长8.166km,工程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项目总占地面积为36.7hm2,计划共投资6148.64万元,由邵阳市宝庆科技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根据工程设计,其主体工程规模如下: 1、新修防洪堤2条,其中红旗河左岸堤长8.166 km,右岸堤长8.166km,总堤长16.332km。 2、新建涵闸5处,其中红旗河左岸2处,红旗河右岸3处。 3、配置必要的管理设施及绿化设施。既配制防洪治涝指挥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建立防汛、抢险、治涝、救灾组织,建设防洪工程体系的生物措施及维护设施。 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是护堤修建前期的土方挖掘、堤岸两边保护圈的建设、弃土弃渣、取料场的开挖。 工程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348081.3m3,土方填筑638900.6m3,浆砌石17266.72m3,砼及预制块34174.49m3,钢筋20.36t。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可研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的第一年,即2011年。

水土流失监测主要分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两个阶段。建设期选择强降雨天雨后监测,共3次;运行期内,每年汛前、汛后及雨季各监测一次。 该河段贯穿双清区主城区,沿河部分地段地势低且宽阔,洪水风险大,洪水风险范围内,工业基地众多,财产集中,人口密度集度大。而目前该河段未设防,处于天然状态,无防洪排涝设施,城市抗洪能力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与邵阳市双清区主城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相适应,随着双清区新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与财富的不断增加,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给城镇居民的财产、生命、人居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 通过对该河段的整治建设,修建完善的防洪设施,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抵挡外洪内侵。将大大提高主城区防洪标准,增强主城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为城区的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1.2 项目区水土保持“三区”划分 工程建设区域属典型的湘中红壤丘陵地貌,工程地质分区属邵阳软质基岩区,由上覆土层及下伏基岩所组成的低矮小山包多呈珠状展布,山丘形态多为园丘状,一般海拔高程在202-267 m间,相对切深30-50 m 。

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工程概况 北仑区东泰河整治工程工程位于北仑城区,整治范围全长6275米。整治内容为:全线河道清淤、河岸基础处理、岸墙砌筑、局部截弯取直等。本工程共划分为四个标段:一标段(桩号0+000~1+917);二标段(桩号1+917~3+710.5);三标段(桩号4+242.5~5+568);四标段(桩号5+568~6+807);我公司投标标段为四标段,整治范围全长1239米。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 工程建设概况 2.1.1 工程名称、地点、性质、功能 名称地点本工程范围为普陀区**镇中槎浦以西,武威河以东**河范围。 **河位于普陀区**镇和**区南翔镇境内,与**区**镇境内的横沥港接壤,它处于沪嘉高速公路与沪宁铁路间,东接中槎浦,西连武威河,全长约1公里。 随着城市划建设的迅速发展,上海市区不断向郊区延伸扩展,而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区域除涝工程建设却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在城市发展和小区开发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原有的水利抗灾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河道的保护和管理,一段时期河道整治相对滞后,造成河道萎缩,水流不畅,加剧区域内排水矛盾是可想而知的。**河又正处于历史上发生过的“778”塘桥暴雨的500mm/日;“629”青浦暴雨的150mm~200mm/日;“639”大暴雨100mm~150mm/日的等值线范围内,一旦历史暴雨重现,灾情恐难想象。 本工程是系属嘉宝片水利规划的一部分,**河整治后,疏浚河道新建护岸,建造泵闸和绿化,将大大提高本地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根据已建的工程,配合总体规划,制定统一的调度计划,在除涝标准内,暴雨能及时排除不出险;遇到超标准暴雨时,

最新版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乡位于**县东北部,是**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

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乡成立了**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

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

河道治理工程 项 目 建 议 书

1 基本情况 本次规划治理段位于××县xx镇区西部,距县城15km。河道全长约2.8km,河道比降1/909,弯曲系数为1.2,现有弯道5个。xx××县王团镇区段,从河道演变特点和河流型态上划分,属山区弯曲型(或蜿蜒型)河道。河道特点为主河槽具有弯曲外形,深槽紧靠凹岸,边滩依附凸岸,凹岸冲蚀,凸岸淤长,河身在无约束条件下向下游蜿蜒蛇行,在有约束条件下平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 气象、水文 2.1 气象 本次规划治理河段位于xx××县xx镇西部,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基本特征为冬春长,夏秋短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9.3℃,日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7.3℃,日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278.0mm,年平均蒸发量2224.1mm,年平均日照数2965.8h,日照率67%,年最大积雪深度140mm,年平均无霜期178天,年最大冻土深度1370mm。 2.2 径流 xx全流域年径流深自南向北为100~3mm,平均年径流量2.16亿m3,产水径流模数1.49万m3。 以上径流量反映了流域可产水量,即天然径流量,由于xx流域建有大量的水库工程,特别是治理河段以上的水库座数约占全流域的95%以上,流域内水利设施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本治理河段过境水量远小于天然径流量,采用实测资料计算为1.09亿m3。

2.3 泥沙 xx为多泥沙河流,实测悬移质多年平均含沙量229kg/m3,实测最大含沙量1160 kg/m3(1960年),多年平均输沙量4940万t,最大19100万t(1964年),最小8.47万t(1960年)。由于水库及水保工程的拦蓄作用,还原输沙量可占天然沙量的50%。流域平均输沙模数3410t/km2,输沙模数中游大、上下游小,折死沟冯川里水文站年均输沙模数7710t/km2,1959年实测最大断面含沙量1580kg/m3,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4 设计洪水 ××县王团镇区段上游42.5km处的韩府湾水文站,有1959年至2000年实测水文资料42年,××县王团镇下游53.5km处的马家河湾水文站有1959~1961、1965~1970年9年实测水文资料,且都位于xx干流上,本次设计洪水采用宁夏水文水资源局关于××县xx整治工程的水文计算成果。宁夏水文水资源局2001年为××县xx河道治理所做的《xx断面水文分析计算》结果,该成果以韩府湾站设计洪水放大10%作为该河段设计洪水。具体见表2-1。 ××王团镇区段设计洪水成果表 表2.1 频率 项目P=20% P=10% P=5% P=3.33% P=0.5% 洪峰流量(m3/s) 518 770 1060 1210 2100 洪水总量(万m3) 2380 3509 4870 5569 9685 洪水历时(h) 50.6

三标段河道整治工程(疏浚 护岸 农桥 绿化)技术标

太仓市2013年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三标段农业园区浏河标段投标文件 技 术 标 投标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委托人:(签字) 2013年12月5日

目录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1)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第二章工场布置及施工准备计划 (3) 第三章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7) 第四章技术先进性与机械设备实用性 (24) 第五章主要施工措施 (25) 第六章安全生产措施 (29) 第七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33) 第八章投入的主要管理人员 (37) 第九章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及用款计划 (41) 第十章质量保证措施、体系及检测能力 (43) 附表一:拟投入本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48) 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49) 附表三:劳动力使用计划 (50) 附图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51)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52)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53) 第二部分项目管理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综合说明 第1节编制说明 太仓市2013年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三标段农业园区浏河标段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我公司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和部署,是指导工程施工全局、统筹工程施工全过程及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做好环保工作等方面进行程序化管理的重要技术经济文件,并为业主选择施工承包商提供参考。我们将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原则,严格遵循有关的施工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确保本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1、承包内容及范围 1).工程任务:通过河道疏浚、水系沟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重点解决目前县乡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恢复河道功能,完善水系框架,实现整体、连片效益,全面改善区域河网水环境。 2).工程规模:浏河标段拟治理河道总长44.24km,清淤土方40.86万m3;自嵌式挡墙2440m,木桩防护4340m,岸坡绿化2.9万m2,水生植物8.55km;新建桥梁14座。 2、编制原则 结合本工程的特点,运用系统化管理,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文明五大目标进行控制。 针对本工程协调工程量大,订出相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工程顺利施工。 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提高工作质量,达到合格工程。 高度重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采取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实现文明施工。 在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运用目标管理,进行目标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对工程的施工准备,施工工期控制、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技术方案措施、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及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尽可能地作了充分的、综合的考虑,突出其科学性、适用性和针对性。 3、质量承诺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一、总体思路 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 各项劳动法律和法规,组织制定本项目各工序、各工程安全操作细则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二、安全目标 无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无重大及重大以上交通事故、设备事故、火灾事故,控制一般事故。 1、建立安全保证组织机构

现场质量检查工作程序

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图

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下设专职安全员,各施工队设兼职安全员,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安全保证组织机构如图. 三、安全保证措施 1、组织全休施工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并坚持监督检查。 2、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周一次,各施工队每日一次,到各施工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检查意见填入检查记录表中,对重大问题要当天研究,及时采取对策,限期整改,进行复查。 3、严格按照国家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发放并使用劳保用品,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

4、灭火器等设施。施工人员必须熟练操作。 5、对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实行工种岗位专责制、交接班责任制、安全奖惩制。 6、施工机械设备专人操作,保证各种安全防护设备有效,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保养和维护,杜绝违章操作。 7、现场施工用电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布置与架设,同时定期对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在接线口、闸刀板等处挂立醒目标志牌,确保用电安全。 8、做好工地防火工作,准备必要的防火器材,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安全技术措施 l、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操作与合格证不符的机械、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2、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本机说明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及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 3、驾驶室或操作室应保持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瓯海区活水畅流一期工程(I 标段) 河道整治 施工方 浙江鸿翔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瓯海区活水畅流一期工程(I 标段)项目部 二?一六年三月

、工程概况: 瓯海区活水畅流一期工程主要由雷峰引水渠工程,活水泵站工程,焦下河泵闸及配套工程和焦下河整治工程等各子项工程组成,主要分布在瓯海三溪平原片,仅雷峰引水渠工程一项位于戌浦江流域。 本工程的建设范围为焦下河泵闸和焦下河整治工程,焦下河泵闸站布置在焦下河连运港路三桥北侧100 处,焦下河泵站主要由泵房(闸室),上下游连接段翼墙,进出水池和护坦组成,泵房布置在北侧,水闸布置在南侧,闸2 孔,单孔净宽5m,泵站装机流量50m3s,潜水贯流泵2台,流量2.50m3s*2。 焦下河整治工程南起连云港三桥( K0+000.00),北至河庄交叉口 (K2+130.00),对上述全河长进行清淤,清淤底高程 1.0m,并对焦下河 K0+000.00~K0+800.00)段河道进行护岸支护,0+000~0+150段为焦下河泵闸段,其中泵闸上游50m 和下游36m 采用C20 砼生态砌块挡墙护岸,K0+150.00~K0+800.00段河道采用密排松木桩护脚,松木桩顶压以景观块石。 二、施工方案: 1、土方开挖土方开挖前先填筑围堰并将围堰闭合区水抽排完毕后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基础土方开挖,土方明挖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施工中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开挖过程中应避免边坡稳定范围形成积水。本项工程的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辅以人工进行,基底必须预留开挖保护层,待基础施工前采用人工后退法挖除,基础土方开挖时必须做好施工排水工作,开挖导流沟和集水井,将积聚水体及时排除。 开挖前,测放人员根据开挖图将开挖边线标出,以木桩石灰白线标志,开挖过程中,测放人员根据开挖图控制开挖,以保证开挖的准确性。 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校核测量开挖平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水准点和边坡坡度等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开挖边坡的稳定,如出现裂缝和滑动迹象时,应立即暂停施工,采取应急抢救措施,并通知监理人,必要时,应按监理人的指示,设置观测点,及时观测边坡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在开挖边坡上遇有地下水渗流时,应在边坡修整和加固前,采取有效的疏导和保护措

河道整治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绪论 我公司有幸参加该工程的投标,是建设单位领导对我公司的支持和信任,我公司将尽最大的努力,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苦干、实干精神,调动一切人力、物力、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投入到本工程中去,并切实做到创最好的质量、最快的进度、良好的社会形象,出色地完成该工程。为了使本工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特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资指导本工程施工,同时恳请建设单位的领导和同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如能中标,本公司将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作进一步优化,对本方案加以补充以使之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编制原则 2.1、遵循招标文件及答疑各项条款、设计和标前会议的原则,正确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2、坚持招标文件和设计施工图中的技术规范的原则,确保施工产品达到业主满意。 2.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的实力,充分发挥专业化施工企业优势的原则,确保施工组织的可行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确保本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均满足业主的原则。

第三章编制依据 3.1、该工程招标文件和工程设计图纸。 3.2、国家现行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包括并不仅限于下列标准: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T321-96)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 《市政公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CJJ 1-2008) 3.3、现场踏勘情况 3.4、本公司制定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程序文件。 3.5、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 第四章工程概况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福山柳子河河道整治工程(臧家医院-206国道),项目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西起臧家医院西南,东至206国道,全长3.13公里,宽度为11米至23米,深度为1.5米至4米,主要工程内容为河道、固定坝、出水口等砌筑工程。 4.2、地质、气候条件

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汇编)

目录工程概述 第二章施工组织机构 第三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第四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进度保证措施 第五章施工资源配备计划 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第七章闸门及启闭机安装 第八章钢筋混凝土涵管施工 第九章大体积砼施工技术措施 第十章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第十一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二章民工工资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安全生产、治安保卫、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第十四章地下管线及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附表一: 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 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大邑县范墩子排洪沟治理工程位于大邑县苏家镇,项目概况为本工程属排洪沟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拟通过工程措施对现有渠道进行综合治理,改善渠道的输水条件和排洪能力;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改善灌溉面积0.28万亩。工程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65,灌溉保证率达到P=90%,年增节水能力55万m3。通过新建护岸、清除渠道的滩地、杂物、树木,增强渠道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减轻水流对渠道岸坡的冲蚀,加大行洪断面,减小渠道的糙率,提高沿线的防洪标准,并有效的保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工作内容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本次整治工程目的,项目总体布置如下:(1)本次工程对大邑县范墩子排洪沟进行治理,本次共整治长度2.103km。 (2)整治24座渠系建筑物:改建4座机耕桥,改建1座人行桥,改建1座水闸,改建1座陡坡,改建进出水涵管9处,新建梯步8处。 (3)新建道路一条,长度750m。 1.3 工期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计划工期: 100 日历天。

河道水环境整治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依据现行的有关文件要求编制,其中河道整治工程和控源截污工程投资估算主要参考《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以及**地区同类型项目造价,污染源搬迁工程的补偿费用主要参考《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补助标准的通知》初步拟定。 一、河道整治工程 经初步估算,本项目河道清淤费用约680.0万元,混凝土护坡修补费用约70.0万元,人工植草护坡费用约600.0万元,方案一的配套设施费用约320.0万元,方案二的配套设施费用约780.0万元。 表1 河道整治工程投资估算一览表(方案一) 金额 序号工程名称工程量综合单价 (万元)1河道清淤680.0 河道135000m380元/m3280.0 河道250000m380元/m3400.0 2护坡工程670.0 2.1混凝土护坡修补70.0 河道12000m200元/m40.0 河道21500m200元/m30.0 2.2人工植草护坡600.0 河道110000m300元/m300.0

河道210000m300元/m300.0 3配套设施320.0 3.1水闸桥1座300万元/座300.0 3.2临时水泵4台5万元/台20.0 合计1670.0 表2 河道整治工程投资估算一览表(方案二) 金额序号工程名称工程量综合单价 (万元)1河道清淤680.0 河道135000m380元/m3280.0 河道250000m380元/m3400.0 2护坡工程670.0 2.1混凝土护坡修补70.0 河道12000m200元/m40.0 河道21500m200元/m30.0 2.2人工植草护坡600.0 河道110000m300元/m300.0 河道210000m300元/m300.0 3配套设施780.0 3.1水闸桥1座300万元/座300.0 3.2水闸12座40万元/座80.0 3.3水闸21座150万元/座150.0 3.4泵站1座250万元/座250.0 合计2130.0

河道整治工程施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2、工期 施工总进度安排 计划工期控制措施 施工强度与投入的人力、物力、设备协调 3、工程质量 质量等级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4、施工技术方案 施工总平面布置 施工网络 施工期渡汛及排水措施 主要施工方法 4.4.1、围堰 4.4.2、土方开挖 4.4.3、河道清淤 4.4.4、有纺土工布铺设 4.4.5、塘渣填筑 4.4.6、松木桩插设 4.4.7、干砌护脚平台 4.4.8、C20砼抹面

4.4.9、C15砼基础 、灌砌石砌筑 、C20砼压顶 与业主、设计、质监人员配合 人力、物力、设备计划 安全、文明生产 附件1、施工总进度计划表 附件2、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图 附件3、质量管理分工表 附件4、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图 附件5、质量保证体系、三检制体系图 附件6、工程施工质量预控 附件7、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附件8、项目部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附件9、拟投入本合同工作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件10、投入本工程技术人员力量表 附件11、劳动力计划表 附件12、文明施工管理网络图 工程概况 北仑区东泰河整治工程工程位于北仑城区,整治范围全长6275米。整治内容为:全线河道清淤、河岸基础处理、岸墙砌筑、局部截弯取直

等。本工程共划分为四个标段:一标段(桩号0+000~1+917);二标段(桩号1+917~3+);三标段(桩号4+~5+568);四标段(桩号5+568~6+807);我公司投标标段为四标段,整治范围全长1239米。 1、工期 、施工总进度安排 2.1.1根据招标文件规定,本工程要求于2004年7月20日竣工。 2.1.2根据本工程的内容和施工条件,我们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设备,派遣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保证工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1.3为了使本工程按期完成,我单位在认真研究投入与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优化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合理地提高施工强度,本工程按招标文件规定竣工,即工程于2004年3月1日开工,至2004年7月20日完工,总工期为140日历天。 2.1.4进度安排要点 北仑区东泰河整治工程工程四标段,全长1239m,工期紧,施工强度高,且受汛期影响较大,为优质快速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施工总进度安排考虑如下: 2.1.4.1、一旦中标,立即组织施工队伍与机械设备进场,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及临建施工,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创造良好的基础。 2.1.4.2、本工程重点放在河床清淤工程、挡墙及基础工程上,为加快施工进度,该工程实行分段流水作业,平行施工,以提高效率。 2.1.4.3、先挖两岸墙砌筑施工必须的土方,其两边边坡为1:1挖至-0.37

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工程地理位置 长乐市地处闽江口南岸,濒海倚山,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在特定地理条件下,屡受洪、涝、旱、台风、暴潮灾害威胁。长乐人民勤劳智慧,在这片青山绿水中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不懈地与自然灾害作顽强的抗争,繁衍生存推动历史进展。历代虽有仁人志士、社会贤达不断倡导治水利民,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总以壮志未酬或水利工程中辍不果而告终,能竣工者仅是细小工程,寥寥无几,杯水车薪,难以御害。 洪灾是长乐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流域洪水由暴雨造成,长乐地区大暴雨以台风雨为主,受流域地形影响,汇流时间短,洪水暴涨暴落,引发流域性洪涝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将愈来愈大。 为全面进行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特别是满足长乐市城区扩展的需要,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修建长乐市上洞江流域防洪工程,保障长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提高区域防洪抗旱能力。长乐市人民政府把西社桥至玉田大桥河道整治工程作为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受玉田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单位组织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勘察,同时结合前一期河道整治情况,经认真分析和理论计算,于2012年2月编制完成上洞江流域玉田段河道整治三期(西社桥至玉田大桥)工程的可研报告。在编制可研报告的过程中,得到玉田镇人民政府、长青村、桃源村、西社村、长乐市水利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长乐市玉田镇大溪河道整治工程位于长乐市西部,地处玉田镇长青村、桃源村、西社村境内,距长乐市区约20公里,距镇政府约 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玉田镇地处闽侯、福清、长乐三县(市) 交界处, 东与古槐接壤, 东南与罗联、福清洋下交界, 西毗闽侯青兰圃, 北邻首占。三面环山, 镇内低山丘陵居多。全镇面积54.5KM2, 下辖11个村, 总人口39059人。 2 工程建设概况 上洞江流域是长乐市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长乐市玉田镇大溪赤岩山,流经玉田、首占、营前,于营前港汇入闽江下游。上洞江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 其中玉田大桥河道流域面积18.0 平方公里, 水网以上河长0.95公里, 河道比降8.11‰。本期河道整治长度0.95公里,河道两岸均设计浆砌石挡墙护岸,两岸挡墙顶各设计机制条石护栏,总长1900m,两岸设计5.0m宽水泥路,总长1900m ,两岸设计2.0m宽绿化带,总长1900m,维修加固拦河坝1座。

以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中小河道水系配套工程为例浅谈河道边坡不稳

以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中小河道水系配套工程为例浅谈河道边坡不稳原因及设计方案探讨陈超 发表时间:2019-10-17T16:39:02.6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陈超 [导读] 摘要:本文以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中小河道水系配套工程项目为例,以施工中出现的边坡不稳,无法按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的情况,通过对现场周边情况的调查及现状地质情况分析,针对边坡不稳提出了可行的河道边坡设计方案。 上海和昶水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0232 摘要:本文以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中小河道水系配套工程项目为例,以施工中出现的边坡不稳,无法按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的情况,通过对现场周边情况的调查及现状地质情况分析,针对边坡不稳提出了可行的河道边坡设计方案。 关键词:河道整治;青西郊野公园;边坡不稳 1前言 大莲湖,亦名连湖,位于青浦金泽镇,由于大莲湖地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的核心位置,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黄浦江取水口的水质安全。 根据建设单位规划,将以大莲湖为中心建设青西郊野公园,其四周范围为东至山泾港、规划路(谢庄公路),西至练西公路,南至南横港,北至淀山湖,总用地面积约22.35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区为4.6km2[3]。 青浦区青西郊野公园中小河道水系配套工程为大莲湖配套工程,工程以大莲湖区域为中心,沟通大莲湖及其周边河道,通过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对河道底泥进行清淤,同时采取积极的水环境维护措施,建立湿地保护,逐步修复、改善水环境。 2原设计方案介绍及施工现场情况分析 2.1原设计方案说明 本工程共整治3条河道,分别为四叉港、山深荡、山深新开河,3条段河道均为太北片圩外河道。施工中出现的不稳岸段为山深新开河XE0+000.00~XE0+341.00段,此段其后为鱼塘,规划河口宽度18m,陆域控制宽度为6m,边坡比2~2.5,河底高程0.5,河底宽度2m。 原设计方案为: 山深新开河: 本工程山深新开河河道护岸沿现状河口布置,河道总长约为502米,为大莲湖一期工程中的边界河,现状口宽大于规划口宽,约22m。现状为自然土坡,杂草丛生,景观性较差。本次河道两侧拟采用B型格梗斜坡护岸,根据工程布置原则,河道平面基本按现状走向进行布置,按现状口宽对河道进行疏浚并新建护岸,保持河口宽窄不一、顺水流自然弯曲变化的特点[2]。 2.2施工现场情况分析 水抽干后,及出现土方坍塌,树木滑落 山深新开河河道XE0+000.00~XE0+341.00段(为鱼塘段),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 河道堤顶出现坍塌,无法形成稳定的B型护岸所需的斜坡。 (2)现状河道侧常水位下,虽存在一定坡度斜坡,但河道侧斜坡上淤泥层较厚,河道水抽干后即出现河道侧斜坡淤泥层下陷及坍落,现场形成直立状的土坡,无法形成稳定斜坡。 3变更设计方案 本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河道水抽干后出现边坡坍塌严重现象,且坍塌段其后为鱼塘,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对工程内河道的整治内容进行了优化。 3.1变更前后方案对比 原设计方案为格梗斜坡护岸形式,主要结构为斜坡高程2.0m处设置300*500mmC30混凝土格梗,格梗下布设直径140mm,3m长木桩,间隔1m布置,2.0m至上及至下均为1:2斜坡分别至堤顶及河底。 变更方案为原斜坡格梗护岸改为6m桩长密排木桩,此护岸结构较为常见,密排木桩其后布设横梁,增加木桩结构的整体稳定,针对边坡土质不稳具有很好的稳固作用,密排木桩前在满足规划过流断面的基础上,预留出0.9m土平台,进一步增加了木桩的稳定。 3.2变化内容对比 具体涉及到的河道护岸及口宽变化描述如下: 河口宽度:规划口宽18m,设计河口宽度22m,现状实施宽度22m。 口宽变化:无变化 护岸形式:山深新开河河道XE0+000.00~XE0+341.00段原设计采用B型格梗斜坡护岸改为6m密排木桩结构。 表3-1护岸结构变化分析表 注:B型为格梗斜坡护岸; 3.3变更方案稳定计算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瓯海区活水畅流一期工程(I标段) 河 道 整 治 施 工 方 案 浙江鸿翔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瓯海区活水畅流一期工程(I标段)项目部 二〇一六年三月

一、工程概况: 瓯海区活水畅流一期工程主要由雷峰引水渠工程,活水泵站工程,焦下河泵闸及配套工程和焦下河整治工程等各子项工程组成,主要分布在瓯海三溪平原片,仅雷峰引水渠工程一项位于戌浦江流域。 本工程的建设范围为焦下河泵闸和焦下河整治工程,焦下河泵闸站布置在焦下河连运港路三桥北侧100处,焦下河泵站主要由泵房(闸室),上下游连接段翼墙,进出水池和护坦组成,泵房布置在北侧,水闸布置在南侧,闸2孔,单孔净宽5m,泵站装机流量50m3/s,潜水贯流泵2台,流量2.50m3/s*2。 焦下河整治工程南起连云港三桥(K0+000.00),北至河庄交叉口(K2+130.00),对上述全河长进行清淤,清淤底高程 1.0m,并对焦下河K0+000.00~K0+800.00)段河道进行护岸支护,0+000~0+150段为焦下河泵闸段,其中泵闸上游50m和下游36m采用C20砼生态砌块挡墙护岸,K0+150.00~K0+800.00段河道采用密排松木桩护脚,松木桩顶压以景观块石。 二、施工方案: 1、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前先填筑围堰并将围堰闭合区水抽排完毕后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基础土方开挖,土方明挖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施工中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开挖过程中应避免边坡稳定范围形成积水。本项工程的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辅以人工进行,基底必须预留开挖保护层,待基础施工前采用人工后退法挖除,基础土方开挖时必须做好施工排水工作,开挖导流沟和集水井,将积聚水体及时排除。 开挖前,测放人员根据开挖图将开挖边线标出,以木桩石灰白线标志,开挖过程中,测放人员根据开挖图控制开挖,以保证开挖的准确性。 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校核测量开挖平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水准点和边坡坡度等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开挖边坡的稳定,如出现裂缝和滑动迹象时,应立即暂停施工,采取应急抢救措施,并通知监理人,必要时,应按监理人的指示,设置观测点,及时观测边坡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河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咨询师:高建

目录

专家答疑: 一、可研报告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整治工程技术标

河道整治工程技术标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投标综合说明 一、编制说明 1、标书编制依据 (1)张芝山横河、滴水河河道水利工程招标文件; (2)张芝山横河、滴水河河道水利工程招标图纸; (3)张芝山横河、滴水河河道水利工程现场踏勘的施工条件;(4)本工程需遵循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规范、规程、验收标准包括; 《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 《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 《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 及国家级、省部级、地方级现行的规范、规定、标准。 二、标书的编制原则 实现招标文件所要求的安全、质量、工期目标是我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总原则。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素质一流的施工队伍,性能优良、数量充足的施工设备,是创建优质工程、实现招标文件所要求目标的重要保证。

1、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中始终秉承安全是效 益,质量是生命的原则,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要求确定施工方案。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施工技术方案可靠,人员配置充足,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2、优质高效的原侧: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我公司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始终贯彻ISO质量体系标 准,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确保质量目标的完成,同时在施工中强化标准华管理,控制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3、方案优化的原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 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本合同工程的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较,最大限度的确保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衡。 4、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本合同工期的节点要求,编制科学、合 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利用专门的项目管理软件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5、科学配置的原则:根据本合同工程的工程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 求。在施工组织上进行人员的科学配置,选派有类似工程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专业化的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的周转使用,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选用优质材料。做到人、财、机、料的科学合理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