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_钟建青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_钟建青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_钟建青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_钟建青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钟建青1, 李波2, 贾琦1, 李医明1, 朱维良2*, 陈凯先1,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 201203; 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 上海 201203)

摘要: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 已有文献报道其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保肝、抗血栓形成、舒张血管、抗病毒、抗菌和抗过敏等多种药理活性。但该类化合物因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不高等自身缺点而限制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许多课题组选择以天然黄酮为研究对象, 通过结构改造研究其针对不同生理活性的构效关系, 力求克服其自身缺点, 开发出一批具有新颖结构的黄酮类药物的先导化合物。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几年该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期望为黄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衍生物; 构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 R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1) 06-0622-09

Advances in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of

natural flavonoids and its derivatives

ZHONG Jian-qing1, LI Bo2, JIA Qi1, LI Yi-ming1, ZHU Wei-liang2*, CHEN Kai-xian1, 2*

(1. 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2. Drug Design and Discovery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a large class of compound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Many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flavonoids have been reported such as anti-cancer,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hepatoprotective, antithrombotic, vasodilator, antiviral, antibacterial, antiallergic,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groups choose natural flavonoids and optimize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in order to develop a number of new derivatives with stronge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s part of the mechanisms are not clear, we need to strengthen in-depth research in the SA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for targeted and effici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current researches in the SAR studies of flavono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which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synthesizing new flavonoid derivatives.

Key words: flavonoids; derivative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图1) 是一类多酚类抗氧化剂, 是葛根、补骨脂、黄芩、银杏、沙棘、槐米等临床常用中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该类化合物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结构复杂, 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活性, 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糖尿病并发症等, 特别是异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天然雌激素, 在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方面已经得到

收稿日期: 2010-11-05.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9ZX09311). *通讯作者 Tel: 86-21-50806600-1205,

E-mail: wlzhu@https://www.doczj.com/doc/de17244618.html, 了较好的应用[1]。

图1黄酮类化合物基本骨架结构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虽然生理活性丰富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图2), 但因其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不高等缺点而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2, 3]。因此对自

然界含量较高的天然黄酮进行半合成的结构修饰, 使之达到成药要求, 是合理开发利用该类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并且该方法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化学合成步骤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因此, 国内外许多课题组都选择以天然黄酮为研究对象, 通过结构改造和优化研究其针对不同生理活性的构效关系, 以求开发出一批具有新颖结构的黄酮类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图2 黄酮类化合物7种主要结构母核

据文献报道,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主要集中在C环2、3位, A环5、6、7、8位, B环2'、3'、4'位, 各种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如卤素、烷(氧)基、芳基、吡啶基、氨基、羧基、磺酸基、磷酸基等及其他各种官能团均被引入, 以此来丰富其种类和改善其化学性质。本文依据不同的药理活性分类, 如抗肿瘤 (anticarcinogenic)、抗氧化 (antioxidant)、抗炎症(anti-inflammatory)、抗血栓形成 (antithrombotic)、舒张血管 (vasodilating)、抗病毒 (antiviral)、抗菌(antisepsis) 等, 总结分析近几年黄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期望为黄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

1 抗肿瘤 (anticarcinogenic)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最为引人注目。国内外文献报道也较多, 涉及肿瘤细胞的生长、凋亡等各个过程, 与许多肿瘤细胞相关信号分子有关。

Plochmann等[4]测定了23种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在人白血球细胞系Jurkat E6-1的细胞毒性。实验推测出以下结论: ① C环4位羰基和2位、3位间的双键是诱导肿瘤细胞毒性的活性结构; ②A环上各位点的甲氧基取代或者葡萄苷酸化可使所测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性显著提高。该实验所测23种黄酮化合物中, 黄腐酚 (xanthohumol) (图3) 的肿瘤细胞毒性最强, 其在A环6位上接有异戊二烯取代基, 该取代基提高了化合物的亲脂性, 使其更易跨过生物膜, 从而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

图3 肿瘤细胞毒性最强的化合物黄腐酚

Cárdenas等[5]测定了8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桂皮酸及其3个衍生物和20个人工合成的黄酮类化合物对人HeLa、KB、MCF-7、SKMEL-28和鼠F3II、LM3、LP07、B16-F0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发现咖啡酸丁酯 (caffeic acid butyl ester)、咖啡酸乙酯(caffeic acid ethyl ester)、2'-硝基黄酮 (2'-nitroflavone)、2', 6-二硝基黄酮 (2', 6-dinitroflavone)、芹菜黄素(apigenin) (图4) 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并且这一系列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选择性作用在肿瘤细胞上的特点, 对于正常细胞株不表现抗增殖活性。进一步分析这一系列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 ①对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B环4'位羟基是活性必需基团, A环5位和7位甲氧基取代会降低其活性; ②对于人工合成的黄酮类化合物, A环6位的Cl或Br原子取代的化合物具有中等强度活性, 在此基础上B 环2'位引入F原子可以使其活性增强并且改变其在不同细胞系间的选择性; ③ B环2'位的硝基取代可以大大提高活性, 其次为4'位硝基取代。

López-Posadas等[6]采用休眠的和伴刀豆球蛋白A (concanavalin A) 激活的鼠脾细胞作为模型, 研究了9种不同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和5种多酚类黄酮化合物对白细胞的生存、增殖以及对环氧化酶 2 (cycloxygenase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促炎细胞因子 (TNF-a,

图4 抗肿瘤细胞增值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IFN-g, IL-2)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测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抗白细胞增殖作用, 实验测得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 (luteolin) 和芹菜素 (apigenin) (图5) 能显著抑制细胞因子分泌。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发现: ① C环2, 3位间双键、B环

3', 4'位、C环3位和A环5位的羟基可以增强活性; ②B环取代位置变化 (2或3位) 对活性影响不大; ③ C 环3位糖基化使活性几乎完全丧失。

图5 抑制细胞因子分泌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生理核苷和许多核苷类药物是亲水性分子, 需要依靠特异性的跨膜蛋白即核苷转运子 (nucleoside transporter, NT) 完成其跨膜转运。NT具有调节机体内信号核苷局部浓度的重要功能, 此外其对于核苷类药物吸收也起着关键作用。NT包括两个主要家族: ENT (equilib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s) 家族和CNT (concent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s) 家族。其中CNT家族的hCNTs (human concent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s) 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细胞中病理性的过度表达多发生于癌症患者体内并且影响抗代谢物质的化学疗法, 目前仍然没有针对hCNTs的非核苷类特异性抑制剂上市。Wang等[7]建立了稳定表达人hCNT1、hCNT2和hCNT3的PK15NTD (nucleoside transporter deficient) 细胞模型并测定了100个苯并吡喃酮衍生物对人hCNTs的抑制作用。该实验发现: ①黄酮类化合物是高效的hCNT2和hCNT3抑制剂, 其中6-羟基-7-甲氧基黄酮活性最强 (IC50 0.57 ± 0.20 μmol·L?1), 其可以选择性抑制hCNT3, 抑制活性是CNT标准抑制剂根皮苷 (phloridzin, IC50 25 ± 3.5 μmol·L?1) 的40多倍; ②查耳酮类化合物可以中等强度选择性抑制hCNT3。通过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3D-QSAR) 分析推出: ①黄酮和异黄酮类化合物苯并吡喃酮母核A环7、8位的羟基是抑制hCNTs的活性基团; ②静电作用、疏水性、氢键供体性质对黄酮类化合物与hCNTs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 ③3D-QSAR研究结果表明在黄酮和核苷这两类化合物与受体hCNT结合位点处氢键相互作用具有相似性, 提示今后黄酮类化合物可作为最有潜力的非核苷类CNT选择性抑制剂深入研究。

乳腺癌耐药蛋白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耐药相关蛋白。Zhang 等[8]研究了5个系列的25种黄酮化合物与BCRP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并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 结果发现C环上的2, 3位双键、B环连接在2位、5位羟基、3位无羟基以及在6, 7, 8位或4'位引入疏水取代基都能促进黄酮化合物与BCRP的相互作用。

PIM-1蛋白是pim-1肿瘤基因的产物, 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1蛋白失调与人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球过多症、前列腺癌等发病过程密切相关。Holder等[9]用15种黄酮化合物作为PIM-1蛋白抑制剂, 采用3D-QSAR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比较分子场分析 (CoMFA) 模型, 预测黄酮类化合物与PIM-1蛋白结合时的立体和静电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 ①由于PIM-1蛋白结合位点处存在空间阻碍作用, 平面型分子更容易与PIM-1蛋白结合; ② A环8位正电性取代基和B环4'位负电性取代基可以促进黄酮化合物与PIM-1蛋白活性位点的结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与肿瘤细胞血管生成有关。Anso等[10]研究了20种黄酮类化合物在NCI-H157细胞上对于组织缺氧诱导的VEGF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较低的微摩尔级浓度下, 芹菜黄素、木犀草素、漆树黄酮 (fisetin) (图6) 和槲皮素即可以抑制组织缺氧诱导的VEGF表达。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①A环5、7位和B环4'位羟基是活性必需基团; ② B环3'位羟基取代不能抑制VEGF表达, 但能增加肿瘤细胞毒性;

③黄酮与黄酮醇较黄烷酮活性高出很多, 这说明C 环2, 3位间的双键对于活性非常重要。

醛酮变位酶I (glyoxalase I, GLO I) 是甲基乙二醛 (methylglyoxal, MG) 解毒作用的限速酶, 作为糖酵解的副产物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该酶通常在大多数

图6 抑制VEGF表达的活性化合物

的肿瘤细胞里高表达, 但在正常细胞中含量较低。针对GLO I这一特点, 可将GLO I特异性抑制剂设计成有效的抗癌药物。Takasawa等[11]测定了一系列同时具有顺式4位羰基和5位羟基的平面型分子构型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这一特殊结构与GLO I作用底物MG/GSH (methylglyoxal/glutathione) 的过渡态具有结构相似性) (图7) 对hGLO I (人醛酮变位酶I) 的抑制活性,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① B环上的羟基取代可以增强活性; ② C环3位、A环7位糖基取代降低活性; ③ A环6位羟基取代较甲氧基等其他基团取代活性更高; ④ C环2, 3位间的双键对活性贡献不大。研究者还得出结论: 黄酮类化合物较已知的hGLO I有效抑制剂BBG (S-p-bromobenzylglutathione) 体外抑制活性更高, 但是对于HL-60白血病细胞抗增殖活性却弱于BBG, 这是由于该系列黄酮类天然产物的生物膜透过率较低, 非平面型分子的溶解度优于平面型分子, 但平面型分子更加有利于与GLO I结合位点结合, 这一矛盾使得hGLO I药物抑制剂设计产生了一定的难度。

图7 A: 黄酮类化合物4位羰基和5位羟基的平面构型; B: MG/GSH的过渡态

Src是一个抗癌药物热门靶标, 属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参与癌症早期上游信号转导, 可在乳房、肺、胃、结肠、食管、皮肤等几种人肿瘤中被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PTKs), 已经证实其在上皮细胞起源的许多肿瘤以及表皮细胞增殖紊乱引起的疾病(如银屑病) 中高水平表达。Huang等[12]半合成了15个新型槲皮素衍生物——槲皮素-3-O-氨基酸酯(图8)。该实验比较了槲皮素及其新型衍生物对于Src和EGFR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发现这一系列新型衍生物对于Src的抑制作用较槲皮素有所增强 (IC50 3.3~9.9 μmol·L?1), 而其对于EGFR的抑制作用较槲皮素有所减弱。该实验采用LIGPLOT程序统计分析这些化合物与受体之间疏水和氢键相互作用发现, 新型槲皮素衍生物与Src之间平均有14个疏水作用、3.5个氢键作用; 与EGFR平均有9个疏水作用、2.5个氢键作用。结合生物实验测定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对于不同激酶抑制活性强弱有重要影响; 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数目越多, 对于激酶的抑制作用越强。

图8 Src抑制活性较强的槲皮素-3-O-氨基酸酯

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o P450, CYP450) 是肝脏中参与药物代谢的最重要的一种多功能氧化还原酶系。其中, CYP1A2亚家族含量占CYP450总量的13%, 参与代谢5%~10%的临床常规药物, 是近年来药物代谢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CYP1A2参与代谢多种前致癌剂, 包括黄曲酶毒素、芳香化合物、芳香胺和杂环胺等氨基化合物, 将其激活后生成各种致癌性物质。因此深入研究CYP1A2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Li等[13]通过体外人肝微粒体法检测黄酮类化合物对CYP1A2的抑制活性, 采用3D-QSAR 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参数与CYP1A2抑制活性之间的三维定量关系, 建立相应的构效关系模型, 分析了其抑制机制, 结果表明: ①黄酮类化合物和受体蛋白CYP1A2的静电相互作用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起支配作用; ②羟基取代基的数目和位置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适当位置上两个羟基取代可以大大增强其抑制活性, 而单羟基取代则使得化合物的抑制活性降低; ③ C环上2位和3位之间的碳碳双键变成单键, 破坏了黄酮的共轭体系, 大大降低了其抑制活性; ④异黄酮 (B

环接在3位) 对于CYP1A2的抑制能力远小于黄酮(B环接在2位); ⑤相对于黄酮, α-萘黄酮(图9) 的π-π共轭体系更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抑制活性, 在α-萘黄酮基础上, 6位、3'位、4'位引入带正电基团或疏水基团, 同时5位引入带负电基团, 能有效改善化合物的CYP1A2抑制活性。

图9 α-Naphthoflavone的基本骨架结构

2 抗氧化 (antioxidant)

Cai等[14]采用改进的ABTS·+和DPPH(2,2-di-phenyl- 1-picrylhydrazyl) 方法测定了91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多种衍生物的清除氧自由基活性, 这些化合物均提取自具有抗癌相关活性的中草药。该实验发现这一系列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氧自由基活性差别较大, 某些具有较强活性, 某些似乎并无活性。对较强活性化合物(图10) 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 ①黄酮类化合物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关键在于其基本骨架上羟基取代基的数目和位置, 相邻位点的羟基取代基数目越多活性越强, 无羟基取代基则无活性; ②A环、B环上的邻苯二羟基和C环3位的-OH、-galloyl取代基是重要活性基团; ③苯基色原酮 (C6-C3-C6)是基本活性骨架, 骨架中心的吡喃环氧化状态影响活性, C环上的2位和3位间的双键和4位羰基共轭, 可以起到电子离域作用, 有利于骨架结构稳定; ④羟基取代基的糖基化降低了黄酮类化合物清除氧自由基活性, 甲氧基取代也会降低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 ⑤不同数目、不同布局的取代基对活性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Seyoum等[15]构建了52种天然和半合成的黄酮类

图10 清除氧自由基活性最强化合物化合物清除自由基DPPH模型, 并采用软件Gaussian 98W和Chem3D?计算了自由基生成热?H f和自旋密度, 实验推测: ①黄酮化合物基本骨架上羟基取代基是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基团, 羟基的取代位置和取代形式较取代基数目更能影响其活性。例如, 黄酮母核A环和B环相邻位点两个或3个羟基取代较单羟基取代和间位羟基取代活性大大提高; ②对于黄酮苷类化合物, 黄酮苷元是活性基团, 糖基无活性; ③羟基取代基清除自由基机制主要是通过电离出氢原子中和氧自由基并且与已经电离的黄酮化合物结合成二聚体, 防止逆向结合从而稳定的清除自由基。

Amaral等[16]提取分离了两种临床常用治疗癌症和炎症的药用植物Geranium robertianum L.和Uncaria tomentosa (Willd.) DC. 的黄酮类活性成分, 采用ABTS/HRP和DPPH ?方法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与清除自由基功能的相关性, 构效关系研究发现这一系列天然黄酮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构特征(图11) 为: ① B环3', 4'邻位二羟基取代; ② B环与C环4位羰基通过2, 3位双键产生共轭作用; ③ 3位和5位羟基取代基和4位羰基之间的共轭作用。

图11 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相关3个结构特征

过氧化亚硝酸盐 (ONOO?) 是一种高毒性的氧化和硝化基团, 通过超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相互作用在机体内产生。其在体内可以氧化或者亚硝基化生物活性分子, 这种性质与一些疾病具有相关性。

Heijnen等[17]通过清除过氧化亚硝酸盐自由基实验得出结论: ①多酚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受苯环上给电子取代基影响显著; ②B环3', 4'位羟基取代并且A、C环上同时具有3, 5, 7位3个羟基取代基的黄酮醇类化合物具有最高的清除自由基活性; ③C环上的3位羟基基团是活性中心, A环5, 7位给电子取代基团可以促进其清除自由基活性。

Sadeghipour等[18]研究了11种天然黄酮化合物抑制过氧化亚硝酸盐诱导的酪氨酸硝化作用的构效关系。实验测得一组最有效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儿茶素、黄衫素、木犀草素、槲皮素和杨梅素, 这些化合物的共有结构是B环上的3', 4'位邻二羟基; 第二组

较有效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 柚皮素、山柰酚和桑黄素, 这些化合物的共有结构是B环上的4'位的羟基取代基。比较以上两组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发现, 第二组较第一组减弱了50%, 由此推测这两组化合物可能具有相同的活性必需基团, 即B环上的羟基取代。B 环上3', 4'位邻二羟基以及4'位单羟基取代是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活性基团, 但当B环3'位单羟基取代则使活性较弱或者消失。C环上2, 3位双键和4位羰基则较少影响活性。

Modak等[19]从Heliotropium sinuatum树脂状渗出液提取了黄酮类化合物, 通过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理论计算得出结论: ①黄酮类化合物分子骨架上羟基取代基的数目和位置与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 B环上3', 4'位羟基取代的黄酮化合物活性最高, 这类化合物脱氢作用的?H值最低; ②根据自旋密度图分析, C环2, 3位双键有利于已形成自由基的共振稳定性。

3 抗炎 (anti-inflammatory)

脂氧化酶 (lipoxygenase, LO) 抑制剂能保护血脂免受因自由基引起的超氧化作用的破坏, 从而具有抗炎作用。已经证实某些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有效的脂氧化酶抑制活性, 但仅限于对天然存在的一些黄酮化合物的实验, 这些实验中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缺乏足够的结构差异性, 无法进一步分析黄酮类化合物抑制LO的构效关系。

Vasquez-Martinez等[20]以色原酮骨架作为模板, 在C环2, 3位引入不同的烷基或芳香基, 在其他不同的位点引入羟基合成了41种异黄酮类衍生物(图12), 并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脂氧化酶 (human lipoxygenase, hLO) 同工酶12-hLO、15-hLO-1和15-hLO-2的抑制活性测试。测定结果与已知具有hLO抑制活性的槲皮素、黄芩素、漆树黄酮等天然黄酮化合物作比较, 构效关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黄酮类衍生物基本骨架的芳香性和氧化状态对于抑制活性和选择性非常重要, 修饰和改造黄酮基本骨架, 就可以使之成为12-hLO、15-hLO-1的选择性抑制剂; ② A环、B环上的邻苯二酚结构是活性必需基团; ③异黄酮和异黄烷酮更倾向于抑制12-hLO, 异黄烷更倾向于抑制15-hLO-1, 较少以15-hLO-2为靶标; ④各种化合物与受体蛋白的结合方式不同,当B环引入取代基后,由于异黄烷C环柔性较高, 与受体蛋白结合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导致其衍生物的抑制活性消失, 而异黄酮、异黄烷酮C环刚性较强, 其B环取代衍生物抑制活性得以保留。

图12 hLO抑制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4 保护心血管 (cadiovascular protection)

黄酮类化合物因其保护心血管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通过抗血栓形成和舒张血管等机制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黄酮类化合物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仍然没有完全被阐明。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日常饮食中摄入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1 抗血栓形成 (antithrombotic) Jiang等[21]挑选了多种蔬菜和中草药中具有代表性的12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通过实验研究其对凝血激酶组织因子(thrombocinase tissue factor, TF) 的抑制作用以及在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诱导的人单核细胞里的抑制凝血活性, 分析了这12种天然化合物抑制TF活性的构效关系。结果发现: ①B环3'位和A环7位的甲氧基取代可大大提高TF的抑制活性, 不同取代基的促活性顺序为:-OCH3>-OH>-H;甲氧基取代之所以显著提高TF抑制活性, 原因可能是引入甲氧基后, 黄酮化合物的亲脂性增加了, 从而增加了生物膜透过率; ②实验测得黄烷醇、儿茶素、表儿茶素都具有抑制TF活性但不具有C环2, 3位双键和4位

羰基这两个典型结构特征, 该结构特征可能并不是TF抑制活性所必须的活性基团; ③ A、B环上邻位羟基取代明显提高TF抑制活性; ④糖基取代降低了TF抑制活性, 根据现有的研究推测, 不管糖基取代的位置和结构如何, 都极少提高黄酮苷元的活性。4.2 舒张血管 (vasodilating) Dong等[22]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黄酮衍生物(图13), 通过动物实验和3D-QSAR预测了其促进血管舒张活性与结构的关系, 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某些结构特征可能与促血管舒张活性相关: ① C环4位羰基和2, 3位双键促进血管舒张; ② A、B环同时具有羟基取代基可以显著提高生物活性; ③糖基化基团取代大大降低了扩血管活性; ④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衍生物常常具有靠近色原酮骨架的亚甲基、烯丙基或者亚甲二氧基取代。

图13 血管舒张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Xu等[23]采用猪冠状动脉研究了17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血管舒张效应的构效关系, 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参数。实验所得的黄酮类化合物血管舒张效应潜能排序如下: 黄酮(芹菜苷配基和木犀草素) > 黄酮醇(山柰酚和槲皮素) > 异黄酮(染料木黄酮和大豆黄酮) > 二氢黄酮[醇] (柚皮素) > 查耳酮(根皮素) > 花色素(花葵素) > 黄烷[醇]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构效关系研究显示: A环5, 7位羟基、B环4'位羟基、C环2, 3位双键和4位羰基是活性必需基团。通过比较芦丁与槲皮素、染料木苷与染料木黄酮、葛根黄素和大豆黄酮的活性得出: 糖基取代使活性大大降低。分子体积和总能量也可以用于预测黄酮类化合物的血管舒张活性。研究发现血管舒张活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芹菜苷配基、木犀草素、山柰酚与染料木黄酮的结构特征与实验所推测的构效关系一致。5 抗病毒 (antiviral)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NA) 属于一个糖基水解酶家族, 可以释放末端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 糖蛋白类、糖脂类和多糖类的残基)。病毒性NA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病毒传播的最受关注的有效靶标之一, 被广泛用做识别流感病毒表面上的抗原决定簇, 延伸为HxNx标记法。现在急需研究出价廉易得的NA抑制剂来预防流感病毒传播。

Liu等[24]研究了25种黄酮类化合物抑制3种流感病毒NAs的构效关系(图14), 3种NAs分别是: A/ PR/8/34 (H1N1)、A/Jinan/15/90 (H3N2) 和B/Jiangshu/ 10/2003。推测出黄酮类化合物抑制NAs潜能排序为: 橙酮>黄酮/黄酮醇>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黄烷醇。构效关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 A 环7位羟基、B环4'位羟基、C环4位羰基和2, 3位双键是活性必需基团; ②糖基取代基团极大的降低了NAs抑制活性。实验随后采用致细胞病变效应法(cytopathic effect, CPE) 测试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结果与所推测构效关系一致。

图14 NAs抑制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Ryu等[25]从中草药Cudrania tricuspidata的根部提取了6种天然黄酮类活性化合物, 测定了其抑制NAs活性的IC50值, 结合计算机虚拟分子对接方法进行构效关系分析发现: 这6种黄酮类化合物与NAs 相互作用的活性基团是B环上的间苯二酚取代和A 环上的极性取代基团。极性取代基团可与NAs受体在活性位点处形成氢键作用, 从而提高相应的抑制活性。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 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新型、传染性强、病情进展快速的呼吸道传染病。SARS相关冠状病毒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 的“3C”状蛋白水解酶(3CL pro), 因其在冠状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作用, 是目前研发治疗SARS特效药物最有希望的靶标。Chen 等[26]以槲皮素-3-β-半乳糖苷为母核, 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黄酮苷衍生物, 结合其抑制SARS-CoV 3CL pro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推测: ①槲皮素A环上7位羟基取代是活性必需基团, 7位无羟基取代的衍生物抑制活性降低; 另外, 7位引入一个较大的糖取代基, 衍生物仍具有抑制活性; ②糖取代基被乙酰化后抑制活性降低; ③不同种类糖取代基替换半乳糖苷取代基对抑制活性无影响。

6 抗菌 (antisepsis)

黑色素可以保护真菌使其对抗自由基、毒素、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极端温度和水解酶等环境压力, 因此黑色素是人体和植物感染致病性真菌的重要致病因子。黑色素生物合成酶 (trihydroxyna- phthalene reductase, 3HNR) 由此成为杀菌剂和选择性抗真菌剂的热门靶标。Brunskole等[27]测定了27种不同结构母核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大肠杆菌模型中抑制重组3HNR的活性。发现鸡豆黄素A (biochanin A) 是活性最强的化合物 (IC50 = 12 μmol·L?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①黄酮母核上A环5位和7位的羟基是重要的抑制活性基团; ② C环3位、A环6位和B环3'位羟基取代能降低抑制活性。该实验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在体内抑制3HNR, 还可在体外抑制真菌生长,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7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别从动物实验、细胞实验、激酶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母核、取代基、取代位置分布对其药理活性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①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清除氧自由基活性; 天然黄酮化合物母核上的羟基取代基数目越多, 其清除氧自由基活性越强, 特别是邻位羟基取代可以大大提高其活性; 苯环上的邻苯二酚结构是其重要的活性基团; ②对于新型黄酮衍生物来说, A环、B环上的极性基团取代对于多种激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极性取代基团可与激酶受体在活性位点处形成氢键相互作用, 从而提高相应的活性; 不同激酶具有不同的“口袋”结构, 需要不同结构的配合物, 实验组要针对药物作用靶标设计不同结构的黄酮衍生物; ③C环上C4位羰基与C2、C3位双键为选择性活性必需基团, 即在某些特定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中属于活性必需基团; ④绝大多数黄酮苷的活性不如黄酮苷元; ⑤根据文献报道, 激酶活性较强的黄酮化合物其细胞活性不一定强; 极性取代基团是激酶活性的保障基团, 但是极性取代基团能够降低生物膜透过率, 而细胞活性与其生物膜透过率息息相关。因此, 建议设计新型黄酮衍生物时, 兼顾极性和生物膜透过率, 两者必须平衡才能使其具备成药性。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半合成衍生物的构效关系因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机制的多样性而变得相当复杂。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血栓、舒张血管、抗病毒、抗菌等不同药理活性和多靶标协同作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笔者认为借助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深入分析和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内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将会大有可为。

References

[1]Yuan JP, Wang JH, Liu X. Research advance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oybean isoflavones (1) Metabolism and estrogenic

behaviors of soybean isoflavones [J]. J Chin Inst Food Sci

Technol (中国食品学报), 2003, 3: 81?85.

[2]Crozier A, Del Rio D, Clifford MN. Bioavailability of

dietary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J]. Mol Aspects

Med, 2010, 31: 446?467.

[3]Erlund I. Review of the flavonoids quercetin, hesperetin, and

naringenin. Dietary sources, bioactivities, bioavailability, and

epidemiology [J]. Nutr Res, 2004, 24: 851?874.

[4]Plochmann K, Korte G, Koutsilieri E,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induced cytotoxicity on human

leukemia cells [J].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7, 460: 1?9.

[5]Cárdenas M, Marder M, Blank VC,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of some natural flavonoids and synthetic derivatives on various

human and murine cancer cell lines [J]. Bioorg Med Chem,

2006, 14: 2966?2971.

[6]López-Posadas R, Ballester I, Abadía-Molina AC, et al. Effect

of flavonoids on rat splenocytes, a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J]. Biochem Pharmacol, 2008, 76: 495?506.

[7]Wang CM, Pimple S, Buolamwini JK. Interaction of

benzopyranone derivatives and related compounds with human

concent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s 1, 2 and 3 heterologously

expressed in porcine PK15 nucleoside transporter deficient

cell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determinants of

transporter affinity and selectivity [J]. Biochem Pharmacol,

2010, 79: 307?320.

[8]Zhang S, Yang X, Coburn RA, et al.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the flavonoid-mediated inhibition of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J]. Biochem Pharmacol, 2005, 70: 627?639.

[9]Holder S, Lilly M, Brown ML.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of flavonoid inhibitors of the PIM-1 kinase [J].

Bioorg Med Chem, 2007, 15: 6463?6473.

[10]Anso E, Zuazo A, Irigoyen M, et al. Flavonoids inhibit

hypoxia-induc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by a HIF-1 independent mechanism [J]. Biochem Pharmacol,

2010, 79: 1600?1609.

[11]Takasawa R, Takahashi S, Saeki K,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human GLO I inhibitory natural flavonoids and

their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s [J]. Bioorg Med Chem, 2008,

16: 3969?3975.

[12]Huang H, Jia Q, Ma JG, et al. Discovering novel quercetin-

3-O-amino acid-esters as a new class of Src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J]. Eur J Med Chem, 2009, 44: 1982?1988.

[13]Li JK, He F, Bi HC, et al. Inhibition of human cytochrome

P-450 CYP1A2 by flavonoids: a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08, 43:

1198?1204.

[14]Cai YZ, Sun M, Xing J, et al. Structure–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J]. Life Sci, 2006, 78:2872?2888. [15]Seyoum A, Asres K, El-Fiky FK. Structure–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s [J]. Phytochemistry, 2006,

67: 2058?2070.

[16]Amaral S, Mira L, Nogueira JM, et al. Plant extracts with anti-

inflammatory properties—a new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ir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establishment of structure–

antioxidant activity relationships [J]. Bioorg Med Chem,

2009, 17: 1876?1883.

[17]Heijnen CGM, Haenen GRMM, Vekemans JAJM, et al.

Peroxynitrite scavenging of flavonoids: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01, 10: 199?

206.

[18]Sadeghipour M, Terreux R, Phipps J. Flavonoids and tyrosine

nitration: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correlation with enthalpy

of formation [J]. Toxicol In Vitro, 2005, 19: 155?165.

[19]Modak B, Contreras ML, González-Nilo F, et al. Structure–

antioxidant 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s isolated from

the resinous exudate of Heliotropium sinuatum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5, 15: 309?312.

[20]Vasquez-Martinez Y, Ohri RV, Kenyon V, et al.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f flavonoids as potent inhibitors

of human platelet 12-hLO, reticulocyte15-hLO-1, and prostate

epithelial 15-hLO-2 [J]. Bioorg Med Chem, 2007, 15: 7408?

7425.

[21]Jiang WW, Kou JP, Zhang Z, et al. The effects of twelve

representative flavonoids on tissue factor expression in human

monocyte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J]. Thromb Res,

2009, 124: 714?720.

[22]Dong XW, Liu T, Yan JY, et al. Synthesis, 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ies relationship of flavonoids

as vasorelaxant agents [J]. Bioorg Med Chem, 2009, 17:

716?726.

[23]Xu YC, Leung SWS, Yeung DKY,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s for vascular relaxation in porcine

coronary artery [J]. Phytochemistry, 2007, 68: 1179?1188. [24]Liu AL, Wang HD, Lee SMY,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flavonoids as influenza virus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and their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ies [J]. Bioorg

Med Chem, 2008, 16: 7141?7147.

[25]Ryu YB, Curtis-Long MJ, Lee JW, 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lavanones and flavones from Cudrania tricuspidata for neuraminidase inhibition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9, 19: 4912?4915.

[26]Chen LL, Li J, Luo C, et al. Binding interaction of quercetin-

3-β-galactoside and its synthetic derivatives with SARS-CoV

3CL pro: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reveal salient

pharmacophore features [J]. Bioorg Med Chem, 2006, 14:

8295?8306.

[27]Brunskole M, Zorkob K, Kerblerb V, et al. Trihydroxy-

naphthalene reductase of Curvularia lunata — a target for

flavonoid action? [J]. Chem Biol Interact, 2009, 178: 259?267.

26黄酮类化合物习题.doc.doc

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1.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2. 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写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橙酮的基本结构。 3. 试述黄酮(醇)、查耳酮难溶于水的原因。 4. 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5. 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6. 为什么同一类型黄酮苷进行PC,以2%~6%醋酸溶液为展开剂,Rf 值大小依次为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7. 为什么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pH的调节。 8. 简述用碱溶酸沉法从槐米中提取芸香苷加石灰乳及硼砂的目的。 判断题 1.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 2. 黄酮分子中引入7,4′位羟基,促使电子位移和重排,使颜色加深。 3. 以BAW系统进行PC检识黄酮苷与其苷元,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4. 用2%~6%醋酸/水溶液为展开剂,对黄酮苷与其苷元进行PC,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提取与分离 中药黄芩中有下列一组化合物,经下述流程分离后,各出现在何部位?简述理由。 A. 黄芩苷(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 B. 黄芩素(5,6,7-三OH黄酮) C. 汉黄芩苷(汉黄芩苷-7-O-葡萄糖醛酸苷) D. 汉黄芩素(5,7-二OH, 8-OCH3黄酮) E. 5,8,2-三OH,7-OCH3黄酮 F. 5,8,2-三OH,6,7-二-OCH3黄酮 G. 5,7,4′-三OH,6-OCH3二氢黄酮)H. 3,5,7,2′,6′-五OH二氢黄酮

结构鉴定题 从某中药中得一黄色结晶Ⅰ,分子式C21H21O11,HCl-Mg粉反应呈淡粉红色,FeCl3反应及α-萘酚-浓H2SO4反应均为阳性,氨性氯化锶反应阴性,二氢氧锆反应呈黄色,加枸橼酸后黄色不退.晶Ⅰ的光谱数据如下: UV λmax nm MeOH 267 348 NaOMe 275 326 398(强度不降) AlCl3274 301 352 AlCl3/HCl 276 303 352 NaOAc 275 305(sh) 372 NaOAc/H3BO3 266 300 353 IR:V KBr max cm-1 3401, 1655, 1606, 1504 1HNMR (DMSD-d6,TMS) δppm 3.2~3.9 (6H, m) 3.9~5.1 (4H, 加D2O后消失) 5.68(1H,d,J=8.0) 6.12 (1H, d, J=2.0) 6.42 (1H, d, J=2.0) 6.86 (2H, d, J=9.0) 8.08 (2H, d, J=9.0)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填空,写出结晶Ⅰ的结构式,并指出 苷键的构型。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曹纬国

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 12): 2241—2247 Acta Bot . Boreal .-Occident. Sin. 文章编号: 1000-4025( 2003) 12-2241-07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曹纬国1, 2,刘志勤1,邵云1,陶燕铎* (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1) 摘要: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结构分析和作用机制,揭示与其部分活性相关的构效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构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 Q 946. 8文献标识码: A A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flavonoids C AO Wei -g uo1, 2 , LIU Zhi -qin1 , SHAO Yun1 , T AO Yan-duo* ( 1 No rthw 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 emy of Sciences , Xining 810001, China; 2 Graduate Sch ool of the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 rizes the recent status of flav o noid co mpounds in pha rmaco logica l research. Ex pa tiating bioactiv ity and pha rm acolog ical functio ns of flav o noid com pounds, the thesis po sts som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 nship of flav onoid com po und co ncern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m echa nism of actio n, and bring s fo rw ard prospect about its pharmacological functio n research. :;;- Key words flav onoids compounds pha rmaco logica l effect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通讯联系人. Co rrespond ence to: T AO Yian-ze. 黄酮类化合物( flav onoids com po unds)是植 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植物中,以游离态 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 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能 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 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 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 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 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 开发利用.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 poly pheno lic 收稿日期: 2003-01-2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3-07-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十五预研项目作 者简介:曹纬国( 1978- ) ,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测定的研究进展 简要: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生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药理活性,比如抗氧化、抗炎、抗诱变、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黄酮在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此外黄酮类物质还有低毒性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1]。 关键词:黄铜,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黄酮类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天然有机物。植物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芸香料、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菊科等。根据化学方法定义黄酮类物质为含一个共同的苯基苯并二氢吡喃环结构,有一个或多个羟基取代基,包括其衍生物。在食物中,黄酮类物质一般以酯类、醚类或配糖类衍生物及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共有5000 多种化合物。对于哺乳动物,只能通过饮食获取黄酮物质,这些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谷物、坚果、茶及红酒。在日常膳食中,黄酮类物质通常表现为具有抗氧化性的羟基衍生物形态,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对于一些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胃和十二指肠的病理性失调,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此外,类黄酮还被发现有广泛的药物特性,包括抗氧化性、抗过敏、抗病毒及预防糖尿病,对肝和胃的保护,抗病原体及抗瘤活性。除在医药工业上已广泛应用其生理活性外,目前也将黄酮类物质作为功能食品的添加剂[2] 。 (一)测定黄铜的几种方法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重复性好、准确、简便、易掌握、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加之所需试剂便宜易得, 因此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植物中黄酮含量最为广泛[ 3]。 1.1 直接测定法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存在桂皮酰基和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 其MeOH 谱200 nm~400 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 峰带I(300 nm~400nm)和峰带Ⅱ( 220 nm~280 nm)[ 4]。 1.2 比色法 向供试样品中加入显色剂后测定吸光度以测定其含量, 这种方法称为比色法。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 羟基、5- 羟基或邻二酚羟基, 易于与金属盐类如铝盐、锆盐、锶盐、镁盐等反应, 生成有色金属络合物。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金属盐试剂有Al(NO3)3、A1Cl3等,这些络合物作用在光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doc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每题有 5 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 1 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 -C A .C-C -C 3 B .C- C -C 6 C .C-C 6 6 6 6 6 6 3 D .C-C 3 E .C -C -C 6 3 6 3 正确答案: C 2.与2’ -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正确答案: 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 C .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 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5- 羟基黄酮 B .4’ - 羟基黄酮 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 C .3- 羟 E .4’- 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 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5 一羟基黄酮B.7-羟基黄酮黄酮D.3’-羟基黄酮 E.6 一羟基黄酮) C.4’-羟基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 B . FeCl3 试剂C.Gibb’s 试剂 .l %AlCl D.2%NaBH甲醇溶液E 甲醇溶液 4 3 正确答案: 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 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C.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 正确答案: 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 % 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 二羟基黄酮B.5- 羟基黄酮C.3’,4’- 二羟基黄酮 D.5,8- 二羟基黄酮E.7,4’- 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 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C . 5%NaOH A.5% NaCO B . l %NaOH 2 3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_王慧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现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利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9-0347-04 收稿日期:2010-05-31 作者简介: 王慧(1974-),女,山东临沭人,主管药师,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E-mail : wanghui0602@https://www.doczj.com/doc/de17244618.html, Progress in 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 WANG Hui (Shandong Bausch & Lomb Freda Phar. Co., Ltd., Jinan 250101, China )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potential medicinal valu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anti-tumor,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oxidation and anti-ag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of flavonoids,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lavonoids. Key Words: flavonoids; bioactivity; review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 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它类型的细胞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性,例如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又有抑制酶活性、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药理作用,且无毒无害。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茶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进展很快。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且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余者则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系非平面型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解度稍大[2]。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 [11] Denyer S P, Baird R M.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M].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325-326. [12] Mao k, Masafumi U, Take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acute corneal barrier change induced by topically applied preservatives using corneal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 in vivo [J].Cornea , 2010, 29(1): 80-85. [13] Noecker R. Effects of common ophthalmic preservatives on ocular health[J]. Adv Ther , 2001, 18: 205-215. [14] Kostenbauder H B. Phys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lock S 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1983: 811-828. [15] Berry H, Michaels I. Th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me of its monoalkyl ethers against Bacterium coli [J]. J Pharm Pharmacol , 1950, 2: 243-249.

黄酮类化合物——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无色的新红花苷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黄色的红花苷,故花冠显深黄色;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呈红色。 4.黄酮类化合物呈酸性,是由于其多数带有_酚羟基__;黄酮类成分也具有微弱的碱性,是由于其结构中_7-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的存在。 7.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花色素类,原因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大,原因是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 8.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酚羟基,故显一定的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9.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样盐。 10.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3-羟基和5-羟基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3-羟基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5-羟基黄酮。 11.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溶剂萃取法、碱提取酸沉淀法等。 12.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当用含水溶剂(如乙醇-水)洗脱时,黄酮苷先被洗脱;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苷元先被洗脱。

.二.单选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E ) A .C 6-C 6-C 3 B . C 6-C 6-C 6 C .C 6-C 3-L 6 D .C 6-C 3 E .C 3-C 6-C 3 2.与2ˊ-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C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4.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 A .5-羟基黄酮 B .4’-羟基黄酮 C .3-羟基黄酮 D .3’-羟基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 5.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 ) A .盐酸-镁粉试剂 B .FeCl 3试剂 C .Gibb’s 试剂 D .2%NaBH 4甲醇溶液 E .l %AlCl 3甲醇溶液 6.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 A .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7.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 3萃取可得到( E ) A .5,7-二羟基黄酮 B .5-羟基黄酮 C .3’,4’-二羟基黄酮 D .5,8-二羟基黄酮 E .7,4’-二羟基黄酮 8.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 A .2’,4’-二羟基黄酮 B .4’-OH 黄酮醇 C .3’,4’-二羟基黄酮 D .4’-羟基异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醇 8.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D ) A .多数查耳酮显橙红色 B .多数黄酮苷显橙红-紫红色 C .多数二氢黄酮显橙红-紫红色 D .多数异黄酮不显红色 9.用于鉴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试剂是(A ) A .ZrOCl 2 B .NaBH 4 C .HCl-Mg 粉 D .SrCl 2 10.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D ) A. 黄酮类 B. 异黄酮类 C. 查耳酮类 D. 二氢黄酮类 O O OH CH 3 HO H 3C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 银杏树Ginkgo biloba L.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之一,具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其生长规律特殊,抗病能力强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有关银杏叶的有效成分及疗效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开发出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多达100多种,形成国际市场上销售额20多亿美元的新兴产业。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萜类、内酯类、酚酸类以及生物碱、聚异戊二烯等化合物。黄酮类为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含量随品种、产地、树龄、不同的采摘时间而不同。黄酮类化合物优异的抗氧化、抗病毒、防治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受世人瞩目。 药学研究表明,有38种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从银杏叶中分离出来,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3类:黄酮(醇)及其昔28种:如槲皮黄酮等;黄烷醇类:如儿茶素等4种;双黄酮:如白果双黄酮等6种(儿茶素)。 1 银杏叶黄酮的提取分离 1.1 溶剂提取法目前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银杏叶热。国内银杏叶常用溶剂例如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水以及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浸泡银杏叶进行提取,溶剂提取方法一般有:煎煮、冷浸、回流、渗施等经典方法。 1.1.1 水提取树脂分离法有关水浸提银杏黄酮苷的文献报道不多。肖顺昌等报道了用l 6倍量沸水分3次浸提银杏叶,得到的水溶液,经冷藏、分离杂质得溶液,然后用D101型吸附树脂吸附得到浓度达38%的黄酮苷。胡敏等研究水浸提银杏叶黄酮苷并用树脂精制的工艺,探讨了影响黄酮苷浸出的主要因素以及最适的精制方法,结果表明:水为提取剂,在9 0℃水溶回流浸提银杏叶2次,4h/次,经沉淀,过滤,浓缩后,用树脂精制、冷冻干燥后,制得总黄酮苷含量高的提取物、产品得率为银杏叶干重的 1.2%-1.5%。 水提取成本低,没有任何环境污染,产品安全性高,但是水对有效成分的选择性差,提取率低。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 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

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 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 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4、黄酮对身体的好处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 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 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山楂--心血管系统,兰梅-- 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葡萄、洋葱、花椰莱、喝红酒、多饮绿茶等方式来获得黄酮,作为身体的一种补充。 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A.(1)>(2)>(3) B.(2)>(3)>(1) C.(3)>(2)>(1)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A. 6-OH黄酮 B. 5-OH黄酮 C. 7-OH黄酮 D. 4/-OH黄酮-二OH黄酮 11.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12.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A. 盐酸-镁粉试剂 B. 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酸试剂 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 13.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异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

中药化学试题库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A.C6-C6-C3 B.C6-C6-C6 C.C6-C3-C6 D.C6-C3 E.C3-C6-C3 正确答案:C 2.与2’-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二氢黄酮B.花色素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黄酮 B.黄酮醇C.二氢黄酮D.查耳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羟基黄酮 B.4’-羟基黄酮 C.3-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一羟基黄酮 B.7-羟基黄酮 C.4’-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6一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B.FeCl3试剂C.Gibb’s试剂 D.2%NaBH4甲醇溶液 E.l%AlCl3甲醇溶液 正确答案: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二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3’,4’-二羟基黄酮 D.5,8-二羟基黄酮 E.7,4’-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A.5%Na2CO3 B.l%NaOH C.5%NaOH D.饱和石灰水 E.氨水 正确答案:D 17.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 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A.2’,4’-二羟基黄酮B.4’-OH黄酮醇C.3’,4’-二羟基黄酮 D.4’-羟基异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醇 正确答案:A 18.黄芩苷可溶于() A.水 B.乙醇C.甲醇 D.丙酮 E.热乙酸 正确答案:E 19.下列化合物属于黄酮碳苷的是 A、芦荟苷 B、葛根素 C、大豆苷 D、芦荟大黄素苷 E、橙皮苷 正确答案:B 20.与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黄酮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橙酮 E、花色 素 正确答案:B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姓名常姣专业微生物学 摘要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并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提取;分离纯化;生物活性 民以黄酮类化合物也称黄碱素,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 在植物体内大多与糖结合成甙的形式存在, 也有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甙元存在。由于最先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一个酮式羰基 结构, 又呈黄色或淡黄色, 故称黄酮[ 1]。 目前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较多,如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及半仿生提取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点。用上述方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仍然是一个混合物, 不仅是含有其它杂质的粗品, 而且是几种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 需进一步分离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重结晶法、铅盐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的通透性、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抗肝脏病毒、抗炎、抗菌、解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癌、防癌、降血糖、镇痛和免疫等生理活性[ 2-5]。这些生理活性已被关注,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课题。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黄酮类化合物而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多年来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探讨从植物体中分离 纯度高、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6]。 1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多具有基本碳 架的一系列化合物,且母核上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助色取代基团。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固体,多数具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旋光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 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型分子,故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中溶解度稍大。 2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等组织中多以苷元的形式存在,而在根部坚硬组织中,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因此,不同来源、部位、种类黄酮提取所采取的方法不同[6]。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很多,根据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其他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可采用溶剂萃取法,根据黄酮化合物在酸性水中难溶、碱性水中易溶的特点可采用碱提酸沉法等。 2.1溶剂法 2.1.1 热水提取法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判断理(正确的在括号内划“ √ ” 厂铝的划“ X”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无。()2、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不能用氧化铝色谱分离。()3、纸层析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以8%乙酸水溶液展开 时,苷元的R f值大于昔的R f 值.() 4、黄酮化合物,存在3,7—二羟基,UV光谱: (1)其甲醇溶液中加入NaOMe时,仅峰带I位移,强度不减.() (2)其甲醇溶液中加入NaOAc时,峰带II红移5—20nm.(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1、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发生最强吸附作用时,应在()中. A、95%乙醇B、15%乙醇C、水D、酸水E、甲酰胺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 2、黄酮苷元糖苷化后,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A、a-C向低场位移B、a-C向高场位移 C、邻位碳不发生位移 3、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MeOH中加入NaOMe诊断试剂峰带I向红移动40—60nm,强度不变或增强说明(). A、无4—OHB、有3—OH C、有4—OH,无3—OHD、有4—OH和3—OH4、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是()。 A、分配B、氢键缔合C、分子筛D、离子交换三、填空

1、确定黄酮化合物具有5—0H的方法有———————,————————,————————————————。 2、某黄酮苷乙酰化后,测定其氢谱,化学位移在1.8—2.1处示有12个质子,2.3、2.5处有18个质子,说明该化合物有__个酚羟基和__个糖. 3、已知一黄酮B环只有4'—取代,取代基可能为—OH或—OMe.如何判断是4'—OH,还是4'—OMe,写出三种方法判断。 四、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O HO O OCH3 O HO O OH O HO OH O OH OH OH OH A B C 五、分析比较 有下列四种黄酮类化合物 O R2O OH O OH OR1 A、R 1=R 2 =H B、R 1=H,R 2 =Rham C、R 1=Glc,R 2 =H D、R 1=Glc,R 2 =Rham 比较其酸性及极性的大小: 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_论文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数量之多列天然酚性化合物之首,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双子叶及裸子植物的叶、果、根、皮中;在植物中主要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10多个类别。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调解内分泌系统、调节心血管、抗炎、抗过敏、抑菌、抗病毒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泛。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含量测定、生物活性以及在医药、食品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含量测定生物活性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1.绪论 (1) 2.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分布 (2) 2.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2) 2.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4) 2.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5) 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工艺 (6) 3.1热水提取法 (6)

3.2有机溶剂提取法 (7) 3.3碱性稀醇提取法 (7) 3.4微波提取法 (7) 3.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7) 3.6超声波提取法 (8) 3.7酶解法 (9) 3.8半仿生提取技术 (9) 4.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10) 4.1pH梯度萃取 (10) 4.2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 (10) 4.3柱色谱法 (10) 4.4大孔吸附树脂 (11) 4.5高效液相色谱法 (12) 5.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分析方法 (13) 5.1平面色谱法 (13) 5.2分光光度法 (13) 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5.4极谱 (14) 5.5气相色谱法 (14) 5.6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 (15) 5.7毛细管电泳法 (15) 6.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6) 6.1清除氧自由基、抗肿瘤作用 (16) 6.2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 (16)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2) 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药理、保健作用研究现状 (3) 2.1 抗肿瘤、抗癌作用 (3)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 2.2.1 对血压的影响 (3) 2.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3) 2.2.3 对外周血管的影响 (4) 2.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4) 2.4 抗炎、抗微生物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 2.5 类黄酮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5) 3.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5) 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5) 3.2 碱性水提法 (5) 3.3 超声提取法 (5) 3.4 微波法 (6) 3.5 超临界萃取法 (6) 4.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中今后应解决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7)

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多酚类物质,具有强生物活性与药理活性。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特征、功能研究以及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提取;研究进展 Abstract:Flavonoids exist extensively in plant kingdom with high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he advance of flavonoids i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exaction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future study trends was discuss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flavones;physiological activity;exaction;research advance 引言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物质。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1]。还有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有抗HIV 病毒活性[2,3]。另外,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目标,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以纯天然、高活性、见效快、作用广泛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第4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4章黄酮类化合物一、选择题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4.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5.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6.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7.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 A.(1)>(2)>(3) B.(2)>(3)>(1) 精品文档

C.(3)>(2)>(1) D.(2)>(1)>(3) E.(1)>(3)>(2) 8.色原酮环C2、C3间为单键,B环连接在C2位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黄酮醇 B.异黄酮 C.查耳酮 D.二氢黄酮 E.黄烷醇 9.银杏叶中含有的特征成分类型为 A.黄酮醇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查耳酮 E.双黄酮 10.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色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具酚羟基 B.具交叉共轭体系 C.具羰基 D.具苯环 E.为离子型 11.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的颜色多是 A.黄色 B.淡黄色 C.红色 D.紫色 E.无色 12.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苷元在水中溶解度稍大是因为 A.羟基多 B.有羧基 C.离子型 D.C环为平面型 E. C环为非平面型 13.黄酮苷和黄酮苷元一般均能溶解的溶剂为 A.乙醚 B.氯仿 C.乙醇 D.水 E.酸水 14.下列黄酮类酸性最强的是 A.7-OH黄酮 B.4′-OH黄酮 C.3′,4′-二OH黄酮 D.7,4′-二OH黄酮 E.6,8-二OH黄酮 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