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环境形势 (2)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2)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目标指标 (7)

三、主要任务 (8)

(一)大力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 (8)

(二)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 (10)

(三)推进农村与农业污染防治,提高农村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1)

(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 (12)

(五)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 (14)

(六)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15)

(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环境监管体系 (16)

四、重点工程 (19)

(一)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19)

(二)环境保护投资方案 (23)

五、保障措施 (23)

(一)完善环境管理制度,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 (23)

(二)完善创新环境管理体制 (24)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24)

(四)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25)

(五)全方位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 (26)

(六)强化环保科技支撑 (26)

(七)开展环境保护区域协作 (26)

附表1:“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28)

附表1-1 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28)

附表1-2 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30)

附表1-3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31)

附表1-4 环境质量改善重点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32)

附表1-5 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33)

附表1-6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投资测算及进度安排表 (34)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我省环保事业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目前,我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如何以环境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立足于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明确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12项重点目标指标、7项主要任务和6个方面36项重点工程。规划的实施,对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环境形势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全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所有监测城镇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中94.8%的监测日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省82.8%的监测河段和94.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国家Ⅲ类标准,18个市县的24个城市(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绝大多数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海南岛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一、二类海水占88.9%。

扎实推进减排工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市县减排目标责任制,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纳入到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考核体系中,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市县实行区域环评限批制度。实施重点减排工程,全面启动市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饮用水环境安全。划定了29个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专项清查行动和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启动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为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达7.2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2%,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在2008年全国生态质量评价中,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三位,全省18个市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为优良。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31个,垃圾处理设施项目22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1.7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914吨/日,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全省16.8%的自然村,51.2%的农业人口受益。大力推广沼气、人工湿地和垃圾堆肥等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十一五”新增沼气用户21.48万户,新增人工湿地处理能力19040吨/日,试点村镇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

加大投入,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我省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投入,三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得到加强,环境执法基本装备全面达标,核与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全省环境监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完善。我省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海南实际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十一五”期间,相继颁布了《海南

省松涛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等23项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订了《海南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等5项责任考核办法,为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一五”我省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整体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局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均,农村生活污染严重;环境保护总体投入不足且缺乏保障,严重制约着我省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力度;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不够健全,未能完全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启时期,国家和海南省委、省政府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战略定位,为我省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十二五”我省的经济社会实力继续快速增强,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为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海南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家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方针也为我省

的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不断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热带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快速发展,也将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十二五”时期海南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严峻。我省社会经济基础较差,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数小,随着“十一五”期间各项减排措施相继投入运行,我省进一步减排的潜力已所剩无几。“十二五”国家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2种主要污染物,继续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而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还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加大。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日趋增大,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并存,热带现代农业对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风险不容忽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日趋增大。

三是城镇化与社会消费转型对环境的压力显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消费规模的扩大,机动车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环境风险增大。

总体而言,“十二五”时期,我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压

力继续加大。保护生态环境,以环境优势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防范环境风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快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要求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珍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

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预防为主,分步实施。立足于我省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实际特点,在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中以预防和保护为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主导,综合推进。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和政府职能,坚持政府主导,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指标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别控制在20.4 万吨、2.29万吨以内,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4.2 万吨、9.8万吨以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90%,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目标。

——环境质量方面,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85%的河流和95%

的大中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5%;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全省城市(镇)全年95%天数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海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目标 总量 20.4 20.4 工业和生活 9.2 9.2

1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农业 11.2 11.2

总量 2.29 2.29

工业和生活 1.36 1.37

2 氨氮排放总量(万吨)

农业 0.93 0.92

3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3.1 4.2

4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万吨) 8.0 9.8

5 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2.7 95

6 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 82.8 85

7 大中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94.4 95

8 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 78.6 85

9 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标准的比例(%) 88.9 90

10 城市(镇)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天数的比例(%)94.8 95

11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70 80

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6 90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

建设完善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控制性规划和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和西沙群岛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的环境

监管。对海口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一期进行升级改造,扩建10座污水处理厂,新建26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规模75.8万吨/日;在部分城镇和景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新扩建15个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新增污水再生能力26.7万吨/日;在18个市县的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和西沙群岛、洋浦开发区、老城开发区、昌江棋子湾景区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新扩建23个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新增污泥处置能力217.7吨/日;配套建设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中水管网共1473公里,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扩建海口颜春岭卫生填埋场,新建2座垃圾焚烧厂和8座卫生填埋场,新增垃圾处理能力2186吨/日;规范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置,防止二次污染。完善各市县垃圾收运体系,新建80座垃圾转运站,新增191辆转运车辆,新增垃圾转运能力5500吨/日,将垃圾收运范围覆盖至主城区周边乡镇。

改善城镇空气质量。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推广液化天然气(LNG)燃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使用清洁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路检和抽检工作,落实机动车年检尾气检测制度,确保上路行驶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严格对建筑工地和市政施工工地的管理,减少扬尘污染。积极推进和修订城镇声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城镇功能分区实行噪声分类管理,推进海南省“宁静行动”实施方案,到2015年,城镇区域和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别控制在国家标准1类和4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限值内,营造舒适和谐的城市声环境。

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大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现场执

法力度,实现从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加快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建设,建设集中电子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场,提高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及电子废物处置水平,促进我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及电子废物收集、利用和处置过程的规范化、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

(二)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

加强产业环境调控。强化项目审批的环境监管,集约发展、集中布局新型工业,将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园区,其他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提高入园企业的环境准入标准。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分区,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环境准入制度,编制鼓励产业和禁止产业目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挥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将环境保护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资源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将环保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前端,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工业。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制定清洁生产鼓励政策,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清洁生产。以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粉煤灰、脱硫石膏、尾矿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力度,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加快治理现有工业污染源,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推进重点企业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建设。强化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以污染

物总量控制促进糖、胶、淀粉、水泥等传统工业的升级及污染治理技术的生态化改造,实现全省重点工业的污染物排放达标。到2015年,全省国控及省控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95%,其他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85%。

(三)推进农村与农业污染防治,提高农村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继续实施《海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对海口国家地质公园等17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周边村镇、海口演丰镇等22个特色旅游小镇以及三大流域内的村镇开展连片环境整治,示范推广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生态化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设施,实现旅游环境和流域、区域农村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降低重要和敏感生态区的肥料和农药施用强度,严格控制高尔夫球场的农药和化肥用量。开展畜禽养殖区划,调整优化养殖场布局,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引导种养结合,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到2015年,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建立全省土壤环境监控体系,掌握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动态。编制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和土壤环境保护规划,对主要基本农田和重要农产品产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和安全性划分,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对琼北重金属高背景区域、矿区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的环境风险监控。强化对污泥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用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监管,防止造成土壤污染。

(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全面完成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立桩定界,以及乡镇和农村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立桩定界工作。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推行水源保护区内的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开展文昌市深田水库、临高县文澜江多莲、澄迈县福山水库和屯昌县良坡水库等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城市(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建设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立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形成饮用水水源污染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到2015年,全省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70%,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体系,加强省控断面和跨界断面的监测,实行流域总量控制,完善流域

综合污染防治体制。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对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流域重点乡镇和农场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并探索集中委托运营模式。以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为主线,继续加强三大流域和松涛、牛路岭、大广坝以及其他有集中式饮用水供水任务的水库的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对文昌河、文教河、北门江、文澜江及文昌市湖山水库、东方市高坡岭水库等水质较差河流、水库的流域污染进行综合防治。

强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我省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数据库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信息系统。完善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海口等重点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与预警应急系统,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加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

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对重点海域逐步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西沙群岛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西沙群岛环境。强化城市海岸带环境保护,加大对直排海污染源和入海河口的环境监管力度,严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海。加强对高位池养殖、滩涂养殖和海水养殖的环境监管,合理控制海湾养殖密度,在沿海高位池养殖重点区域推广高位池闭环生态养殖技术,从源头上解决高位池养殖对近岸海域的污染。加大船舶污染防控力度,继续深化港湾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加强港口污水和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建设,完善船舶污染处理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制度,减少船舶污染物排放。建立跨部门的海洋溢油监测和应急体系,

强化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海上溢油事故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五)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

强化中部山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完成全省各市县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建立与完善生态功能区划体系。实施国家及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流域环境整治,增强中部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建设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网络,提高监管能力。

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逐步构建和完善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湿地、海洋生态等自然保护区体系,在建设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建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俄贤岭等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到2015年,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不低于9%。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区评估考核与执法检查工作,建立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

实施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生态恢复。加强对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昌江、文昌、万宁等市县的沙化土地及儋州等市县的水土流失土地实施造林绿化,对25度以上的山坡地进行退耕还林,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 ,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并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力度,到2015年,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损毁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5%和8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0%。继续推进海防林建设,科学规划海岸带

生态功能分区,加强对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对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强对热带海洋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规划中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和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知识的收集整理。完善物种资源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对物种资源的监管,防止物种流失和生物入侵。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育与恢复,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繁衍基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

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强对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创建一批生态市(县)、生态文明乡镇(生态乡镇)、小康环保示范村(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和绿色社区(低碳社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六)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建立先进的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和核应急体系。建立省、市(县)两级辐射监管机制,加强省和市县级辐射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建设海口、三亚、儋州和昌江四个市(县)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力争到2015年,海口、三亚、儋州、昌江四市县辐射监管机构的人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建成覆盖全省能全面反映海南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的辐射环境监测

网络,按照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准确计量的要求,建设重点核与辐射设施的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辐射状况。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成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实现废弃放射源的安全收贮,废弃放射源返回和交贮率达到100%。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规范电磁辐射装置的布局和建设。

(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环境监管体系

1、强化特色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结合我省省直管市县的特点,重点建设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五指山等骨干监测站,形成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为技术中心、骨干站为区域中心、一般站为基本站的环境监测体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监测模式。建设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网络。

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环境监测能力体系。加强南海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以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依托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海南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建设西沙群岛大气海洋综合背景站并建造南海海域环境监测船,开展南海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逐步增加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项目。建设重点旅游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实时发布系统,为旅游业发展和景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建设文昌火箭发射场环境影响监测定位站,填补我国火箭发射环境监测的空白。按国际一流标准建设管理五指山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站,建设热带原始林、人工林、草坡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观测站,建立遥感监测与地面定位监测相结合的生态

监测网络。建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距离研究站,提高我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研究能力。

2、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继续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 2015年省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一级标准,地市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二级标准,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三级标准,全面提高我省环境监察执法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监管体系,重点建设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和海口、三亚、昌江、儋州等4个市(县)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和管理,围绕增强责任制和提高执行力,不断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建设,推进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岗位培训,提升环境监察人员执法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能力建设,自动监控设备数据传输由无线传输向有线传输转化,并逐步实现视频监控。加强对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备排污企业的监管,由政府出资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自动监控设备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确保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和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推进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推行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加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督管理。

3、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按照“配精省级、配强市级,配齐县级”的原则,省级应急能力建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海口、三亚、洋浦、澄迈、儋州、昌江、琼海、文昌、万宁、五指山和东方等11个市县的应急能

力建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他7个市县的应急能力建设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全面提高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建设包括省核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在内的省级突发环境应急中心,并逐步构建全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编制昌江核电站和洋浦、东方、昌江、老城等工业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完善昌江核电站应急监测网络,加强环境应急技术队伍和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环境应急设备配置和应急物资储备,适时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演练,确保可以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在昌江核电站首次装料前,精心组织核事故应急演习,提高核应急响应能力。

4、完善环境信息和环境宣教系统

整合现有的各类环境信息系统,建立简洁、灵活、方便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构建我省完善的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建立异地容灾备份中心,保证我省国土环境资源数据的安全。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完善省、市县两级环境宣传教育设备。

5、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配齐各级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等环境保护专业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环保专业队伍。从健全激励机制入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环境保护技术支持能力。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我省优秀环保人才。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论文

谈十二五规划的特点 于去年10月份,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通过研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我们便不难会意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 济发展发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现在这种状态,十二五规划建议担出指导性的建议。"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发式 ”。这也就是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的最大的特点。那么在这五年内,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 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界情况、国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是发展的必 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 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 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 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我认为,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只有把经济 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 ,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 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 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一个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环保综合规定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12]19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2.06.16 【实施日期】2012.06.1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中新网10月27日电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日公布。《建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对此,《建议》以五个方面“坚持”提出了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doc

附件1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 根据“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及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需要,“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在“十一五”报表制度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相关技术规定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1、“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构成 按照环境统计调查频次将环境统计指标归结为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和定期报表指标。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6个部分;环境统计定期报表指标包括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 按照统计指标内容将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归集成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含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六大类。其中工业源的范围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企业;农业源的范围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城镇生活源的范围是指城镇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机动车污染源调查范围为辖区内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

疗废物处置厂;环境管理的范围是指环保系统内相关业务部门管理工作和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况。 按照统计指标特性将各类污染源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指标、台帐指标、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和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其中,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和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是核心指标,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宏观决策、反映环境规划和治理成效的指标;基本信息指标和台帐指标是为了支撑及核实核心指标准确性的辅助指标。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图1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2、“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环境统计年报指标体系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季报及快报 年报指标体系 工业源 城镇生活源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农业源 环境管理 污水处理厂 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 机动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以五年 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度的中短期计划,在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度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存程度不停进步,现如今年我们已经迈入了xx年,我们国家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此 计划中,结构调整是主要目的,科学发展是主题,经济发展是主线,其中我认为以下个亮点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 1、 过去数年来提倡的‘强国’从十二五期间转为了‘富民’。梁启超曾撰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可以理解为‘民富国强’,只有人民都富饶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强盛了,国度才是真正的强盛。做为人民党员的我们,肯定要高兴工作,多学各项技能,进步本身的业务水平,做一名复合型人才,创造成绩。 2、 生存在广东是幸福的,因为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实为我党存眷民生的庞大办法,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庞大刻意。当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环境清新、事业有成就、社会有人情、文化有咀嚼之时,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3、 文明表现着文化素质,其实文明也体现着生存的富饶水平,当人民生存幸福了,文化的熏陶就会如春风吹过麦苗一样拂过民气,文明之风随处可见。做为一名顺德人,我非常支持“创

文明城市,建幸福顺德”这一发展目的,而且会从本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 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增强资源节省和办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越来越向“清、碧、蓝”的偏向发展,地球会更康健优美。做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关注党的目标门路并坚决执行,同时认真学习,快速进步本身,努力提高服务他人和动员他人的本领,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面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搏斗。十二五规划心得(2):党的xx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计划发起光显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汗青意义。通过学习集会的精神实质,我深感责任的庞大,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范畴,在变化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同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间的决议计划摆设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现实工作中,变化工作作风,加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心得(3):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 对明白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必要着力办理的题目。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办理的水平怎样,取决于诸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定性和定量分析

请各科室、站、队将资料收集后报给综合科,最迟在3月25日下班前。谢谢各位啦。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需收集数据 一、规划目标指标 注1:分年度填报2010-2013年数据 注2:各年排放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农业源排放量。 注3: 2010年排放量数据,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的核定情况填写。2、氨氮排放总量(万吨)(定量) (减排科) 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定量)(减排科)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2013年水质为劣Ⅴ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4年监测数据.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6、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监测站)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七大水系内2013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3年监测数据,如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监测站) 注1:SO2、NO2、PM10、PM2.5栏填写相应年份的年均浓度。 注2:未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可不填写“PM2.5”一栏。 2)分年度(2011-2013)评价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2013年,已执行新标准的区县,按照新、老标准分别评价达标比例 二、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1、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开展情况(定量)(减排科)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注:“企业名称”:对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填写 名单详见:《关于下达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1]161号),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前言 (1) 一、现状与问题 (4) (一)发展现状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形势与需求 (8)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8) (二)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9) (三)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9) (四)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新的形势 (10)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规划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 (13) (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公众需求,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 (13) (二)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14) (三)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和国家环境监督需要,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23) 五、重点工程 (26) (一)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工程 (26) (二)环境监测运行保障工程 (32) (三)环境监测人才建设工程 (32) 六、保障措施 (33)

(一)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33) (二)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33)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33) (四)重视人才,提升素质 (33) (五)加强科研,强化支撑 (34) 前言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的环境问题,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监视环境状况变化、考核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实施环境质量监督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内容,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关心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温家宝总理要求"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列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明确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明确了未来五年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英四班王桐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 1953 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们就简称为 “一五”。而 2006-2010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 “五年计划” 的第 11 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就叫 “十一五” 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 2011-20XX 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 2011-2015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 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 2009 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 规划,将在 2010 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 2011 年 3 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 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二、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 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 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 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 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 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 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工作。 1、 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 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 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 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 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 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 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 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 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结合区域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 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 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 营的纲领, 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1 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 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 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 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 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 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 设计项目。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编订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有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制订得挺好,但是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段 时间增长更多地偏向于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从产业结构上,本来“十一五”希望服务业更多地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 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城市化发展看, “十一五”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主要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另外区域发展方面, “十一五”规划提出来要建设主体功能区,事实上行政主导的,行政区域经济还有所强化。 第二是如何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比如 GDP “九五”计划确定增长速度为 8%实际增长是8 .6%; “十五”确定是7% 实际是 9 .5%,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差距比较大。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规划体制问题“十二五” 期间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做,还是改变不了过去的路径。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个如何确定约束性指标的问题“十一 五”规划将目标分为两类,一个是预期性,一个是约束性,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节能减排两方面效果最好,原因就是作为约束性指 标,它落实到了各个地区。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可能在原来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指标。第三个问题,如何推进城市 化问题。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如果没有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所有好处就都不存在,又会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城市化 战略在 10 年前就提了出来,这 10 年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光是土地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消费起不来,最后还是走回到投 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结构。 四、“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 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 我国的影响自 2008 年下半年逐渐显现。 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冲击力之大远远超过 1998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也在许多 指标和方面超过上世纪 30 年代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可以被看作百年一遇。按照世界经济史上的经济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 机自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 5-8 年,短者 3-5 年,前后平均 5 年左右。考虑到 21 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 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 3 年左右。目前,我国从整体上看仍 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但是加入世贸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我国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半年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 球经济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 。“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