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康复医学运动学基础

第二章康复医学运动学基础

第二章康复医学运动学基础
第二章康复医学运动学基础

第二章康复治疗的运动学基础

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的科学,所涉及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的原理来分析人体运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则是研究运动中人体主要系统和脏器功能生理效应规律的科学,两者均是康复治疗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各运动器官的力学特性及其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和生理功能,对创伤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极为重要。

一、运动力学基础

(一)人体生物力学的概念

1、人体力的种类力学是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与物体发生位移(运动)之间关系的物理学分支。自然界常见的力有重力、引力、压力等,这些力作用于物体使之发生位置或状态的改变,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的过程称之为运动。与人体运动有关的力主要有内力和外力两种。

(1)内力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器官相互作用的力。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肌肉收缩所产生的主动拉力,是维持人体姿势和产生运动的动力;其次是各种组织器官的被动阻力,包括肌肉、骨、软骨、关节囊、韧带、筋膜等受压力或拉力作用时对抗变形的阻力,躯体的惯性力和内脏器官间的摩擦力及其固定装置(如腹膜、肠系膜、大血管等)的阻力等。

(2)外力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的力,包括重力、器械的阻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及流体作用力。各种外力经常被利用来作为运动训练的负荷,这种负荷要求肢体运动的方向和力量与之相适应,因而选择投入工作的肌群及其收缩强度,这是肌力训练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2、人体杠杆人的躯体运动遵循杠杆原理,各种复杂动作都可分解为一系列的杠杆运动。杠杆包括支点、力点和阻力点。支点到力点的垂直距离为力臂,支点到阻力点的垂直距离为阻力臂。根据杠杆上三个点的不同位置关系,可将杠杆分成三类:

(1)第1类杠杆(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与阻力点之间。如头颅与脊柱的连结,支点位于寰枕关节的额状轴上,力点(如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夹肌等的作用点)在支点的后方,阻力点(头的重心)位于支点的前方。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支点靠近力点时有增大速度和幅度的作用,支点靠近阻力点时有省力的作用。

(2)第2类杠杆(省力杠杆)其阻力点位于力点和支点的之间。如站立位提踵时,以跖趾关节为支点,小腿三头肌以粗大的跟腱附着于跟骨上的止点为力点,人体重力通过距骨体形成阻力点,在跗骨与跖骨构成的杠杆中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这类杠杆力臂始终大于阻

力臂,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有利于作功。

(3)第3类杠杆(速度杠杆)其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的之间。如肱二头肌屈起前臂的动作,支点在肘关节中心,力点(肱二头肌在桡骨粗隆上的止点)在支点和阻力点(手及所持重物的重心)的中间。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不省力,但可以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人体活动大部分是速度杠杆。

(二)运动平面和运动轴

记述人体运动通常采用基本姿势位,将人体运动的方向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和轴来表示。

1、基本姿势位

(1)基本姿势位是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手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贴于体侧。

(2)解剖学体位是阐述人体各部位结构位置关系时采用的体位。身体直立,双眼向前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两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2、基本运动平面人体可分为三个基本运动平面,即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相互间呈垂直状。矢状面是与人体侧面向平行的面,把人分为左右两部分;额状面是与身体前或后面平行的面,把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水平面则是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3、基本运动轴与基本运动平面相适应,有矢状轴、额状轴和垂直轴3个基本运动轴。矢状轴是沿前后方向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额状轴是沿左右方向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垂直轴是沿上下方向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三)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

骨主要由细胞、胶原纤维与羟磷灰石组成,有密质骨与松质骨之分,二者的强度与刚度不同。成人成熟密质骨的极限应力值为:压缩>拉伸>剪切。影响骨骼强度与刚度的因素:(1)应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压应力可减少或抵消作用于骨的拉应力,保护骨免受拉伸骨折。

(2)载荷速度骨的能量储存,随着载荷速度增加而增加。骨折时所储能量要释放出来。在低速下能量可通过单个裂纹散失,使骨及软组织保持相对完整性;但在高速下,所储更大能量不能通过单个裂纹散失,故可发生粉碎性骨折及广泛的软组织损伤。

(3)骨的大小、形状和特性骨的横截面积(大小)及骨组织在中轴周围的分布(形状)均影响骨的强度。

(四)关节的力学特性

关节面的形态及结构决定了关节可能活动的轴,所有的关节运动都可以分解为环绕三个

相互垂直的轴心,沿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进行运动。即环绕额状轴在矢状面上的运动,环绕矢状轴在额状面上的运动,环绕垂直轴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关节轴的活动方向就是自由度,具有两个以上自由度的关节都可做绕环运动。

1、关节的分型

(1)单轴关节围绕一个运动轴而在一个平面上运动,如指间关节(滑车关节),近侧、远侧桡尺关节(车轴关节)的屈伸运动。

(2)双轴关节围绕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并在两个平面上运动,包括:桡腕关节(椭圆关节)、拇指腕掌关节(鞍状关节)的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3)三轴关节围绕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并在三个平面上运动,可做屈伸、收展及旋转、环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包括:肩关节(球窝关节)、髋关节(杵臼关节)、肩锁关节(平面关节)。

2、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关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幅度取决于关节的形态结构,后者又决定了关节的功能。各关节在形态和结构上各有其特点,稳定性大的关节(例如膝关节)活动度较小,灵活性较差;而灵活性大的关节(例如肩关节)稳定性较差。影响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因素: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骨骼和韧带对关节的静态稳定起主要作用,肌肉对动态稳定起重要作用。

(五)肌肉的力学特性

每块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是一个肌细胞,外包肌膜(即细胞膜),内有肌浆(即细胞质)。在肌浆中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横纹,故骨骼肌又称横纹肌。

1、肌肉的理化特性

(1)兴奋性和收缩性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表现为在刺激作用下能发生兴奋和产生收缩的反应。

(2)伸展性和弹性肌肉的伸展性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受到外力的作用时长度延伸的能力;肌肉的弹性是指当外力去除后,肌肉恢复原来长度的能力。

2、肌力的影响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每条肌纤维横断面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单位生理横断面肌纤维全部兴奋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对肌力。

(2)肌肉的初长度指收缩前的长度。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3)运动单位募集指进行特定活动动作时,通过大脑皮质的运动程序,调集相应数量

的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运动单位募集越多,肌力就越大。运动单位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大时,动员的运动单位就多;当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高时,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多。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一般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如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与肌腱形成一定的角度而呈羽状连接。羽状连接的肌纤维越多,成角也较大,肌肉较粗,能产生较多的力,如腓肠肌,具有较强的收缩力。而比目鱼肌,肌纤维与肌腱的连接很少成角,故具有较高的持续等长收缩能力。

(5)杠杆效率: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有报道髌骨切除后股四头肌力臂缩短,使伸膝力矩减小约30%。

(六)纤维的力学特性

骨骼周围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皮肤,以及外伤后引起的瘢痕组织中的纤维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由于胶原纤维内的细纤维在末受载荷时呈波浪状,载荷开始后胶原纤维被拉直、伸长,直至屈服点,继而产生非弹性变形,直至达到极限而断裂破坏。破坏时的变形范围为6%~8%。

1、韧带的力学特性

(1)韧带的粘弹性韧带在牵拉载荷的应力作用下呈现以下力学特征。

①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韧带胶原纤维并非全部平行排列,当韧带的拉伸载荷开始时,仅与载荷作用方向一致的纤维承受最大牵伸而被完全拉直。随着牵伸力越加越大时,越来越多的非平行纤维受到载荷而被拉直。载荷的不断增大,韧带进一步延长,呈现越来越大的刚性,有利于在应力下保持关节的稳定和牢固。

②蠕变在静力学试验时,如载荷不再增加,但恒定地维持下去,韧带还可以缓慢地继续延长。在反复多次牵伸后也有类似的蠕变现象,即牵伸到达同样长度所需的载荷逐步减少。

③应力松弛在韧带受载荷牵伸而延长时,如其长度被维持不变,则韧带内因牵伸而提高的张力会逐步下降,称之为应力松弛现象。

(2)塑性延长肌腱在载荷牵伸下发生弹性延长和塑性延长。前者在应力去除后回缩,后者则为持久地延长。

2、肌腱的力学特性肌腱的胶原纤维几乎完全呈平行排列,使其能承受较高的拉伸载荷。人体韧带的拉伸变形范围为6%~8%(屈服点),腱的应变范围为10%~15%。通常肌腱的横截面积越大,所能承受的载荷也越大。健康肌腱的拉伸载荷强度极限为肌肉的2倍。

上述特性对牵伸肌腱、韧带及粘连组织,改善关节柔韧性,矫治关节的纤维性挛缩强直有重要意义。

二、运动生理学基础

(一)运动与骨骼肌

运动通常指躯体的活动。尽管运动的形式十分复杂,但每一个单一动作基本上都是由骨骼肌在神经支配下,以骨骼肌收缩为动力,以关节为轴心,牵动骨骼所完成的杠杆运动。运动的基本类型取决于关节形态、参与运动的关节数量、肌肉分布特点和神经发放冲动的强弱、频率等。

1、运动单位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合称为运动单位。每一块肌肉可包含很多的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功能是按全或无定律进行。同一块肌肉的运动单位越多,动作的精细程度越高。同样,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越少,动作的精细程度也越高。

2、骨骼肌的分型骨骼肌纤维(肌细胞)由肌膜(即细胞膜)、肌浆(即细胞质)和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前者为肌球蛋白,后者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兴奋时通过肌膜传播动作电位,钙离子释放入肌浆网,与肌钙蛋白结合,启动肌动蛋白激活肌球蛋白上的ATP,肌丝的滑行引起收缩。

人类骨骼肌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SO),Ⅱa型快速氧化—糖原分解型纤维(FOG)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FG)。各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如表2-1所示。

表2-1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及其特征

3、肌肉的收缩形式

(1)等张收缩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故称等张收缩。因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故也称动力收缩。等张收缩又分向心收缩(肌肉的止点和起点互相靠近的肌肉收缩,如上楼梯时的股四头肌收缩)和离心收缩(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如下楼梯时股四头肌收缩)。

(2)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时,肌肉长度不变,也不引起关节运动,称等长收缩或静力收缩,如半蹲位时的股四头肌收缩。此时肌张力恒定,在对抗固定物件作等长收缩时,肌肉的张力视主观用力程度而定。

(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速度保持一定。这不是人类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而是人为地借助于等速肌力训练器将其收缩速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便测定关节活动度及处于任意关节角度时的肌力,并进行训练。

4、肌肉的协同肢体的每一动作都需要多组肌肉恰当地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1)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主动肌,协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者称副动肌。

(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应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及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并能防止关节损伤。

(3)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需要参加固定作用的肌群。

(4)中和肌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

5、不同运动形式对骨骼肌的影响(表2—2)

(二)运动时心血管的调节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为了满足运动肌群的代谢性需要自动进行复杂的功能调节,其调节程度取决于运动的强度。这种调节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自动调节(auto regulation)和神经性调节(neurogenic control),前者为组织提供氧的需求和清除代谢废物,后者参与血压的维持。

1、肌肉血流的自动调节由于肌肉系统中血管的总容量极大,若完全扩张,则可超过全身总血容量。因此,在作功肌肉血管开放的同时,其它脏器血管相应收缩,使血液重新分配。在正常安静情况下,内脏器官(心、肝、肾、脾、胃肠)接受的血流量约为 3.0L/min,而皮肤为0.25L/min,肌肉1.0 L/min。运动中,内脏(除心脏外)的血流量均减少,皮肤血管则先收缩后扩张,便于散热。这样可使作功肌肉获得较多的血流,以摄取较安静时高达50~75倍的氧量。运动前后各脏器的血流量分布如表2—3所示。

表2-2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骼肌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荷现象。

表2-3 安静和运动中各脏器的血流分布

器官肺消化器心肾骨脑皮肤肌肉安静(L/min) 5.0 1.25 0.25 1.25 0.25 0.75 0.25 1.00

占每搏出量(%)100 25 5 25 5 25 5 20

中等运动(L/min)15.0 0.75 0.75 0.75 0.15 0.75 12.0 12.0

占每搏出量(%)100 3 4 3 1 4 12 71

2、神经性调节运动中血流分布的改变主要由于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作用所致。交感

神经分布广泛,对脾、肾、肠管和皮肤血管的作用强烈,对脑、骨骼肌和心脏的作用相对较弱。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得血液重新分配,以适应运动中的代谢需要;同时也会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去甲肾上腺素促进末梢血管的收缩,肾上腺素的少量分泌可以扩张血管。肾素-血管紧张素可以引起动静脉血管的收缩,参与运动时的血压调节,同时抑制肾脏的水和钠的排出,增加循环血量。

运动中,还通过腔静脉压力感受器的加压反射和通过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减压反射调节血管活动。

3、局部因素的调节在安静状态下,由于骨骼肌中血管平滑肌具有较高的张力(血管收缩),血液流经每克肌肉的流量极低。运动中,这种肌张力很快减弱,即使在刚开始运动后的数秒钟内就已出现,因而血管很快舒张。自主神经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外,局部作用的调节更为重要。局部作用的因素包括:①局部组织的氧张力降低;②二氧化碳张力提高;②乳酸堆积;④因ATP水解,细胞内K+、组织胺和腺苷等释放。

由于活动肌肉中氧耗增加,使组织中的氧张力低下,扩大了血液和组织间的氧梯度,并因二氧化碳增多和乳酸的堆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氧分离曲线右移,因而即使组织中的氧张力不变,仍可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氧,其结果扩大了动静脉之间的氧分压差。由于血液是人体内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载体,不仅提供给作功肌以较多的氧和营养物质,而且由于酶、激素、无机盐、免疫物的运送,对全身均产生强烈的调节作用。

4、运动中的循环调节

(1)心率和心搏出量在运动中,心脏每分输出量的增加或维持,可通过增快心率或增加搏出量或二者均增加来达到。心率的变化是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影响心搏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心室收缩力、心室流出道和血管的阻力、回心血量。

(2)心输出量运动中必须保持较高的心输出量,以保证肌肉、呼吸和全身脏器的需要。安静仰卧时,成人每分输出量是4~5 L,站立时略有减少,运动中心输出量增加,健康人每分输出量可增至20L左右。其计算公式是:心输出量=每搏出量×心率=每分摄氧量/动静脉氧分压差。

(3)血压和血管阻力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多和血管阻力因素可以引起相应的血压增高。但在运动中由于骨骼肌血管床的扩张,总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下降,这样有利于增加心输出量,并减少输送氧给作功肌的阻力。在血管反应良好的人体,动力性、耐力性和大肌群参与的运动项目(如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时收缩压可以增高,舒张压仅轻微升高或不变或稍下降。在无氧、等长收缩及仅有小肌群参与的大强度运动时,虽可明显增加心输出量,

但由于此时局部血管扩张机制的作用较少,总外周血管阻力没有相应的下降,舒张压升高明显,心室的后负荷加大。

(4)静脉血回流运动时,因骨骼肌血管床扩张而引起大量血流灌注,若没有相应的代偿机制常可妨碍静脉血回流。因为静脉管壁较薄,且有静脉瓣,故可阻止血液逆流。当肌肉收缩时,可使静脉受挤压,迫使血液向心脏流动;当下一次肌肉舒张可使静脉重新充盈。这样反复挤压,会产生“按摩”效应,可防止血流的淤积。同样,运动时的呼吸动作也促使肢体的静脉血回流入胸腹腔。另外,交感神经可使容量血管收缩,使静脉系统中血流量减少,也是保证回心血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肺的功能在于进行气体交换、调节血容量及分泌某些内分泌激素。每分通气量是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潮气量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气体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称为肺泡通气量;另一部分气体并不进入肺泡,只存在于呼吸道解剖无效腔内,称为死腔通气量。死腔通气量和潮气量的比值表示肺泡通气效率。

1、运动中摄氧量的变化

在摄氧量(VO2)能够满足需氧量的轻或中等强度运动,只要运动强度不变,即能量消耗恒定时,摄氧量便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被称为“稳定状态”。但在运动刚开始的短时间内,因呼吸、循环的调节较为迟缓,氧在体内的运输滞后,致使摄氧量水平不能立即到位,而是呈指数函数曲线样逐渐上升,此即进入工作的非稳态期,或“进入工作状态”,通常是从无氧供能开始,逐渐增加有氧成分,呈特定的摄氧动力学变化。“稳定状态”是完全的有氧供能,而“进入工作状态”这一阶段的摄氧量与根据稳定状态推断的需氧量相比,其不足部分即无氧供能部分,则传统地被称为“氧亏”。

当运动结束进入恢复期时,摄氧量也并非从高水平立即降至安静时的水平,而是通过快、慢两个下降曲线逐渐移行到安静水平。这一超过安静状态水平多消耗的氧量,则传统地被称为“氧债”,并认为“氧债”与总的“氧亏”等量。

2、最大摄氧量运动时消耗的能量随运动强度加大而增加。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摄氧量达到最大而不再能增加的值,称为最大摄氧量(VO2max)。

3、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健康人大运动量后对呼吸的影响如表2—4所示。

表2-4 健康人运动前后呼吸各指标的变化

(四)对代谢的影响

1、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能量的产生有无氧代谢过程和有氧代谢过程两种机制。

(1)无氧代谢过程

①非乳酸性能量的产生:

腺嘌呤激酶反应:ATP → ADP + Pi;2ADP → ATP+ AMP

肌酸激酶反应:CP + ADP → ATP + Cr → ADP + Pi + Cr;ATP + Cr → ADP + CP

②乳酸性能量产生:产生4个ATP,在反应过程中消耗1个ATP,实际产生3个ATP。

丙酮酸 + NADH2 + LDH→乳酸+ NAD + LDH

(2)有氧代谢过程指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热能营养素在细胞线粒体内充分的氧气摄取状态下通过三羧酸循环产生ATP的过程。

2丙酮酸 + 6O2 + 36ADP → 6CO2 + 6H2O + 36ATP

棕榈酸 + 23O2 + 130ADP → 16CO2 + 16H2O + 130ATP

2、运动中的乳酸代谢

肌肉收缩时可产生乳酸,过去认为只有在无氧代谢情况下即在剧烈运动时才产生,现已证实在各种运动时均有乳酸产生,即使安静时也有乳酸生成,只不过此时乳酸的产生和消除形成平衡。运动可以加速乳酸的清除,运动初,主要依赖无氧代谢,产生较多的乳酸并进入血液内。当肌肉持续收缩并进入稳定状态时,无氧代谢已明显降低,有氧代谢成为主要的供能形式,具有较大的氧化乳酸能力。

氧化乳酸的器官除骨骼肌外,心、肝、肾均可用乳酸作为氧化底物,但所比重占极少。安静时肝脏内约有14%~15%的葡萄糖是通过利用乳酸合成的(糖原异生作用)。运动中通过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量增加,同时摄取乳酸的量较安静时也增加2.5~3倍。肾脏可直接氧

化乳酸再生糖原,当血乳酸增高时,尿中排出乳酸量也随之增加。

3、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糖类代谢肌糖原是运动中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时间、饮食条件、训练水平和周围环境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强度的运动中,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降解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曲线相关。在任何时间内,运动强度愈大,肌糖原利用愈多。安静或运动中糖的利用都受胰岛素的调节。

(2)脂肪代谢长链脂肪酸是脂肪氧化的重要能源。脂肪酸的来源:①血浆脂质;②细胞内甘油三酯和磷脂池;③肌纤维间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池。在40%VO2max强度运动时,脂肪酸的氧化约占肌肉能量来源的60%。运动还可提高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降低血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三、思考题

1、人体杠杆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

2、运动单位的定义。

3、骨骼肌的分类及其特征。

4、不同运动形式对骨骼肌代谢和功能的影响。

5、运动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6、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形式。

(江钟立)

康复医学有关理论基础

康复医学有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功能恢复是康复医学核心中最重要的问题。功能恢复是指机体造成功能障碍后,功能的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发地或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减轻的现象。多个世纪以来都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不能再恢复。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证据使人们认识到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和可塑能力,以致使损伤后的恢复成为可能。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适应损伤后的客观现实。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对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现象有了更新和更深的认识,发现了一些能影响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些成为近代中枢神经疾病或损伤后康复的依据。中枢神经损伤后的时期可分为4个阶段:①急性期,24小时以内;②早期恢复阶段,又称自发恢复阶段,数天至数月;③后期恢复阶段,3个月至2年;④晚期阶段,2年以后。后两个阶段又称自发恢复停止以后阶段。 【自发恢复阶段机制】 自发恢复是指发病后不论治疗与否均可自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发病后数日至3个月内出现,一般不超过半年,这种恢复机制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神经解剖方面 1.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 CT证实,病灶周围水肿可持续5~6天之久,当然主要是头几天或几周较为严重。 2.血管的自发再沟通 急性发病后,损伤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常受局部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发生反射性痉挛,甚至完全闭锁,几小时或几日后重新沟通。 3.侧支循环的形成 颅内正常情况下有些侧支是不通血的,如脑底动脉环就有此现象,但在发病后这些不开通的侧支开放,往往使一些患者的血液循环有所恢复。 二、神经生理方面 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与形态联系的消失,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脑代谢功能有广泛的抑制所导致的急性损伤后的一种功能性休克状态,但神经本身未受损,随着急性阶段的消退,使功能得以恢复。 【自发恢复停止以后功能恢复机制】 自发恢复停止以后的功能恢复是指中枢神经损伤的后期及晚期(约3个月至2年)。关于其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认为脑的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的能力、可塑性高,则神经细胞功能的易变性高,损伤后更容易恢复功能。脑的可塑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神经解剖方面

第二章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秦都区中医医院 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康复治疗技术物理疗法,简称为理疗。主要是研究各种物理因素,是康复医学常用方法五大支柱之一。很好地掌握物理疗法的应用,可以说在目前也就能很好地了康复治疗,物理疗法的应用的物理因子,通过对病损部位,神经反射和体液作用的方式。疗法是应用自然界,人工制造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来治疗,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在康复中占要地位二,种类,分八大类: 1.物理疗法. 2.电疗法. 3.光疗法. 4.超声波疗法. 5. 磁疗法. 6.水疗法. 7.石蜡疗法. 8.冷疗法。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对病.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康复治疗用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临床综合治疗.康复治疗前首先对病、伤、残进行康复评定。制定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病、伤、残情况变化进行小结,调整方案,到治疗结束为止。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护理、文体疗法、职前训练、社会服务、本章着重介绍。 物理疗法.第一节物理疗法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的方法称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分二大类:1.力,电,光,声,磁,热,冷.等人工物理进行治疗,简称为理疗. 2.空气,日气候,海水,矿泉水,泥,沙等自然因素进行治疗..无创伤.痛苦.很舒适.无不良反应,无副作用,对病伤残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操作简便.第二

节电疗法应用电来治疗疾病方法称电疗法电流频率计量单位表示为:赫(赫芝Hz),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按千进位换算: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电流法分为三大类: 1.低频电疗.0-1000Hz低频电流.分为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电睡眠疗间动电疗法,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 2.中频电疗1KHz---100KHz.中频电流.分为等幅正弦中频电疗.调制中频电疗干扰电疗.音乐电疗.波动电疗等. 3.高频电疗100KHz---300GHz.高频电疗,分为:达松伐电疗法、中波、短波、超短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等,重点掌握。物理特性. 治疗作用.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症.介绍常用的电疗.[--]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与电化学疗法.1.概述.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利用其作用于人体治疗[称为直流电疗(galvanization)]用人体导机体组织内不同电荷氏离子分将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疾病,称直流电药物离法.(iontophoresis) 用直流电引起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肿瘤称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otherapy)2.治疗作用(1) 直流电的治疗作用:1)细胞膜电位改变解释:阳极下电位上升,阴极下电位下降,兴奋性增高,作用于N节或反射段引起组织器官的变化.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解释:蛋白质阳极下移(电泳)蛋白质密度增高,细

最新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得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动能的学科。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m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他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点、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造成的阻力。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梅脱:能量代谢当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又称速度杠杆。 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达到的最大MET值。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或者,心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稳定角:是中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转动惯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静止的物体或相对与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 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Gou软骨:是幼年时期位于骨干gou端处的软骨,参与骨的生长。成年后。Gou软骨板骨化后遗留成骨垢线,骨的生长也随之停止。 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平行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一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gou,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细胞构成 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或紧紧包靠在临近成骨细胞上。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破骨细胞: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um,含有2—50个核。 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骨钙化:主要指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骨强度: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分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 拉伸载荷:股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载荷。 骨的各向异性:骨的结构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形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应力性骨折:指骨长期承受反复负荷后发 生微损伤而逐渐形成的骨折。他是由于损 伤的不断积聚,超过机体修复能力,继而 产生的骨折。 股外表再造:骨外表形状的改变称为外表 再造,是骨适应其承载而做出的适应性变 化,可以表现为骨最优化的形状。 1运动学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 下两部分),额妆面(与身体前或后平行 的面,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与身 体侧面平行的面,分为左右两部分)。每 两个面交出的面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 (与地面平行且与额妆面平行的轴)、纵 轴(额妆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上下贯 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 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前后 贯穿人体) 2何谓骨的载荷和骨的应力?骨应力常有 哪几种?对骨有何生理意义?作用在骨 表面的各种外力,即骨的载荷。当外力作 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力以 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应力的大 小等于作用于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 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即牛顿/平方 米。骨的应力根据作用于骨的力不同而不 同,常见的应力由压应力、拉应力及剪切 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 收中起调节作用,应力不足会使骨萎缩, 应力过大也会使骨萎缩。因此,对于骨来 说,存在一个最佳的应力范围 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 量来表示。 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 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 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 疲劳的水平。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 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 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 机,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机。 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 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 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 运动单位。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 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 面。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 的能力。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 抗肌。 神经适应:由运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适应 性变化称为神经适应。 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 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简述肌的功能。 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和产热。 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 率。 牵拉—缩短周期的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 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 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 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贮存,即有 效增加弹性势能,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 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做功更强,也更为有 效。 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 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 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 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 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 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 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简述长期运动训练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 *糖原: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的适应性改变 是肌静息糖原含量增加。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多回合的力量 练习可使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储备降 低,这种急性的代谢反应为增加高能磷酸 化合物储备能力提供适应性刺激,长期的 适应性结果则表现为肌静息磷酸盐水平 提高。 *脂质:肌脂质含量无显著不同,即对运 动刺激呈惰性表现。 *肌红蛋白:肌中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起 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慢肌纤维通常比快肌 纤维含有更多的肌红蛋白,但耐力训练不 能促进人体肌中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力 量训练后肌纤维体积虽然增大,但肌中肌 红蛋白含量却相应降低,以适应氧化酶含 量降低的肌环境。 简述运动控制理论和运动控制方式。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 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 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 效的功能活动。”运动控制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式。 (1)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形式固定、 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 控制完成。(2)模式化运动:模式化运动 有固定的运动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 动,受意识控制。主观意识主要控制运动 的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控制器调 控。(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 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运动,需通过 运动学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 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简述腰背肌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肌对脊柱具有保护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节功能, 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相关功能 肌群主要是腰肌和背肌。背肌主要包括浅 层的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腰肌主要包 括腰方肌和腰大肌,此外间接作用于腰脊 部脊柱的肌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肱二头肌、半腱肌及半 膜肌等。这些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实现脊 柱对身体的支撑,负重、减震、保护和运 动等功能。 简述肌功能障碍的原因。 1.运动损伤 2.疼痛 3.中枢神经损伤 4.外周神经的损伤 简述肌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机制。 肌电刺激后肌的收缩性能增强,呈现显著 的力量增益,肌电刺激作用主要原理如 下: *肌对电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肌电刺激对 肌收缩力的影响受神经因素影响,遵循负 荷大小原则,依此原则肌产生与之适应的 兴奋激发与力量变化,并随负荷的增大, 产生更大的适应性反应。 *激发运动神经元,动员运动单位。 肌电刺激不是直接兴奋肌,而是刺激电流 沿着肌内较易兴奋的神经末梢传导。通过 激发较大运动神经元,动员更多的运动单 位,使肌纤维产生与之适应的反应,肌的 收缩性能增强。 *增强氧化酶和糖原,提高肌耐力。 长时间、低频率的肌电刺激能够引起低等 哺乳动物快肌纤维氧化酶和糖原合成酶 的显著增加,使快肌纤维的退化和萎缩, 并向慢肌纤维的转变;而对慢肌纤维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含量增加。这有利于 提高肌耐力,增强运动个体抗疲劳的能 力。 简述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及其平衡 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 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 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 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运动模式是通 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 衡。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 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 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当身体重心达到 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 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以建立反应性平衡。 简述肌组织过度应变与损伤特征。 *肌纤维组织应变与肌运动和关节活动有 关。 *肌—腱连接对应变引起的损伤特别敏 感,并可导致肌—腱连接的生物形态学和 生物化学改变。 *疲劳性的运动中易出现肌应变性损伤。 *强大应力与应力变化易导致肌损伤。 肌腱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 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以扁宽的腱 膜牢固的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肱骨外科 颈,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 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网球肘:又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上 髁炎、是前臂伸腕肌群的起点部反复受到 牵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 病。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 以内的骨折,常伴有远侧骨折端向背侧倾 斜,前倾角度减少或呈负角,典型者伤手 呈银叉畸形。 Dugas征:即搭肩实验阳性正常人肘部贴 近胸部时,手掌可触到健侧肩膀。有肩关 节脱位时患侧上肢屈肘,肘部贴近胸壁 时,手掌不能摸到肩峰,若以手掌触摸肩 峰时,则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是为阳性。 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重要的诊断 方法之一,指叩击神经损伤或神经损害的 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 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 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Phalen实验:两臂平举,肘区60度,腕 关节极度掌屈1分钟,患手桡侧手指即可 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鼻烟窝:其近侧为桡骨茎突,桡侧界为拇 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 腱,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 动脉通过。 鱼际:由四块运动拇指的肌肉组成,各肌 主要起自屈肌支持带,作用于肌肉的名称 相同。除拇短屈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 重支配,拇收肌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余两 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这群肌肉可以使拇 指屈曲、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 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的连线为 股四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 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 角为Q角。 半月板:股骨和胫骨间左右各一块软骨衬 垫,即半月板 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 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 其腱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 足 足弓:由7块跗骨、5块跖骨及其关节、 韧带、腱膜组成的向足背突出的弓形骨骼 结构 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 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 期大部分时间是单足支撑 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 步再到落地之间的时间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 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 期。 简述肩肱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 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地大于关 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 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 活的关节。关节盂为一上窄下宽的长圆形 凹面,向前下外倾斜,盂面上被覆一层中 心薄、边缘厚的玻璃样软骨,盂缘被纤维 软骨环即关节盂唇所围绕。关节盂唇加深 关节盂凹,有保持关节稳定的功能。 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 倾斜,仅以部分的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 故极不稳定。肱骨大结节朝向外侧,构成 结节间沟的外壁,小结节朝向前侧,成为 结节间沟的内壁。肱二头肌的长健经过结 节间沟,并随着关节活动而上下滑行。 肩关节的主要韧带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 和喙肱韧带 肩部关节的运动比较复杂,各关节既有单 独运动,又有相互间的协同运动,有内收、 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等运动,以 及由这些运动综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简述肩关节运动的主要肌 上提: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 下降:斜方肌下部、胸小肌、锁骨下肌(补 充)背阔肌、胸大肌 内收: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外展:前锯肌、胸小肌(补充)胸大肌 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补) 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补) 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补)肱=头肌 长头(外旋位)、脓三肌长头(内旋位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补)三 角肌后部 外旋:冈下肌、小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 肌、(补)三角肌前部 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 合运动。 简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 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 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 成,属滑车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 动。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 成,是球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回旋 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 收运动不能进行。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的桡切迹构成,为圆柱形关节,只能作旋 内、旋外运动。 有关韧带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 骨环状韧带等。 主要运动形式有屈伸、其次是桡尺近侧关 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完成前臂的 旋内、旋外运动。 精品文档

神经康复学教学大纲

《神经康复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神经康复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关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神经康复的基本理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神经系统疾患是临床上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主要有肢体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等,涉及各年龄段的人群,同样也是康复的主要对象。神经康复主要是针对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残疾进行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二)课程的任务 随着康复医学知识的大力宣传和普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康复的认识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社区康复,可以使更多神经疾患的残疾人受益,提高其生活质量。神经康复的主要目标是采用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多种有效措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进程,减轻神经系统病损后导致的功能残疾和残障程度。 二、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神经康复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掌握各类神经系统疾患的临床特点、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结局和健康教育。如能运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基本知识开展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残疾进行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神经康复学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康复中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的诊断内容及检查方法。 熟悉神经康复学的概念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了解神经康复在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地位。 讲授内容 神经康复中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授课重点、难点: 1.重点: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2.难点:神经康复中理论基础及病史与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脑卒中康复 目的要求 掌握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熟悉脑卒中的概念、流行病学、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主要功能障碍和康复结局。

康复医学基础课后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康复医学基础课后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P12 A1型题 1、康复措施不包括 A、医疗康复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E宗教康复 2、康复得对象最主要就是指 A、急症患者 B病情稳定者 C、病愈后得患者D功能障碍者 E、慢性病患者 3、康复得最终目标不包括 A 疾病痊愈出院 B、功能恢复 C、提高生活质量 D、 重获就业 E、回归家庭与社会 4、现代医学体系中,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得关系就是 A?并列得B、前者高于后者 C、康复医学就是临床医学得延续 D、两者互不相关 E、以上都不正确 5、康复治疗得主要手段包括 A、理疗、体疗、针灸、按摩、作业治疗 B、理疗、体疗、作业治疗、矫形、康复护理 C、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 D、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E、理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特殊教育 6、发展中国家致残得最主要原因就是 A?疾病 B营养不良C、遗传因素 D、交通事故 E、物理化学因素 7、 <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更重视对下列哪一方面对个体残疾得影响 A?疾病B、生物因素 C、心理因素 D、康复措施E环境因素 第二章康复功能评定 A1型题 1:肘关节伸直时肱二头肌得收缩为 A、向心性收缩 B、等长收缩 C、等速收缩D、离心性收缩 E、既不就是等张收缩也不就是等长收缩 2、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活动得肌力就是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E、 5级 3、肩关节内收受检肌群为 A、三角肌 B、斜方肌中部 C、肱二头肌 D、肱桡肌 E、肱肌 4、常用握力计评定得肌力就是屈指肌哪种收缩时得肌力 A、向心性收缩 B、等长收缩 C、等速收缩 D、离心性收缩 E、等张收缩 5、言语就是指 A.口语交流B、口头符号C、书面符号 D、体态语 E、手势语 6、言语障碍主要包括 A、失语症 B、构音障碍 C、言语失用症 D、以上都就是 E、以上都不就是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3.运动学)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 础知识 3.运动学) https://www.doczj.com/doc/d51700163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基础知识三.运动学 一.运动生物力学 1.运动生物力学定义、人体力学、内力和外力学以及骨骼运动学** A:运动生物力学定义** 定义:(Biomechanics)是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是力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 B:人体力学定义** ①定义:是用力的观点、方法定量描述、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力学的医学科学 ②决定运动治疗有效性:主要是骨骼系统对力的耐受性及其活动性。 C:内力和外力** ①外力:外界作用人体的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摩擦力、器械阻力等; ②内力: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肌肉收缩力、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力、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间的阻力、体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等 D:骨骼运动学** 2.骨骼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 A: 骨骼力学** 力矩: ①力矩:一个力施加于物体所产生的绕某轴转动的作用就称为力矩 ②单位为牛顿.米(N.M) ③力矩的大小也称为扭力 应力和应变: ①应力:(stress)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N/M2 ②应变:(strain)物体在内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大小的相对变化 ③弹性形变基本形式:(elastic deformation)有长度形变、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 ④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应力和应变的比值 刚体: 定义: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大小与形状不发生改变的物体称为刚体(ringid body) B:动力学** ①动力学状态: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会加速物体的运动,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此为非平衡状态,也称动力学状态。 ②线加速度:力所产生的加速度是沿直线方向。 ③角加速度:由扭力所产生的绕轴旋转的加速度。 C:静力学** ①静力学平衡:当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或合力力矩为零时,物体没有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此时物体保持平衡、静止或匀速运动,称为静力学平衡。静力学平衡可分析作用处于静态系统上所有力的平衡问题 3.脊柱运动节段、脊柱运动学、脊柱小关节和神经根** A:脊柱运动节段** ①定义: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与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motion segment),又称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②分部:前后两部 a前部: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 b后部: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

健康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习题带答案 第十一章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 按各类残疾程度分级,属残疾极重度的是 A.残疾一级 B.残疾二级 C.残疾三级 D.残疾四级 2.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 A.基本健康状态 B.非病非健康状态 C.亚健康状态 D.次级健康状态 3.为了帮助患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获得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主动、动态的过程就是() A.康复服务 B.康复评定 C.康复治疗 D.康复预防 4.通过运动(力学方法)对身体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进行预防、改善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称为() A.运动疗法 B.物理因子治疗 C.作业治疗 D.康复工程 5.目前康复医学采取的模式是() A.医学—康复一心理康复模式 B.生物——心理一社会康复模式 C.医学—生物——心理康复模式 D.医学——社区——心理康复模式 6.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功能性活动的治疗方法为() A.运动疗法 B.物理治疗 C.作业治疗 D.康复工程 7.康复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和三个部分() A.康复服务 B.康复管理 C.康复治疗 D.康复护理 8.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

属于下列哪种() A.医学康复 B.医疗康复 C.职业康复 D.康复工程 多选题 1.下列属于残疾人类别的有() A.视力残疾 B.精神残疾 C.肢体残疾 D.言语残疾 E.智力残疾 2.根据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同,康复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A.医学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E.康复工程 3.各类残疾程度分级标准为() A.残疾一级为极重度 B.残疾二级为重度 C.残疾三级为中度 D.残疾四级为轻度 E.残疾五级为极轻度 4.康复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康复预防 B.康复功能评定 C.康复治疗 D.康复服务 E.康复管理 5.WHO“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包括哪些关键部分() A.身体功能和结构 B.心理 C.活动 D.参与 E.智力 6.以下哪些属于我国康复医学的三级康复网络服务理念() A.早期康复 B.早期治疗 C.中期康复

规培神经康复出科题

康复医学科(神经康复)出科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每题1分,共50分) 1、康复的最终目标是() A.采用综合措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和工程等)进行康复 B.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 C.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 D.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2、Brunnstrom分期评定法常用于以下哪种情况的评定() A. 截瘫 B. 周围神经损伤 C. 骨关节损伤 D. 偏瘫患者 3、脑外伤患者康复治疗方案不包括() A. 认知障碍康复训练 B. 疾病的诊断 C. 物理因子对症治疗、轮椅训练、辅助器具应用 D. 言语、吞咽功能训练康复治疗 4、神经发育疗法一般不适宜于治疗() A. 脑卒中 B. 儿童脑瘫 C. 颅脑外伤 D. 骨关节疾患 5、脑卒中急性期是指发病后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此期患者从患侧肢体无主动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 A. 3~4期 B. 2~3期 C. 1~2期 D. 0~1期

6、原发性高血压康复方案注意事项是() A.血压略低时,可以撤出药物治疗 B.锻炼停止后,效果在一周内完全消失 C. 运动时考虑药物对血管反应 D.合并冠心病时活动强度略增加 7、偏瘫患者腕关节的伸肌共同运动为() A.背伸桡偏 B.屈曲桡偏 C.屈曲尺偏 D.背伸尺偏 8、目前显示脑出血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是() A. CT B. MRI C. DSA D. TCD 9、脑卒中恢复早期,又称为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患者从患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患者能主动活动患肢,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 A. 3~4期 B. 2~3期 C. 1~2期 D. 0~1期 10、将阻力加在健侧肢体,其患侧肢体肌张力增加属于() A. 共同运动 B. 分离运动 C. 联合反应 D. 主动运动 11、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其后呈现最小阻力() A. Ⅰ B. Ⅰ+ C.Ⅱ D.Ⅲ 12、改良Barthel指数包括多少项内容()

健康管理师之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师之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1.医学康复的概念 是指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是康复的首要内容和基础。 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疾病和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亚健康人群。 2.康复医学的内容 康复医学康复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学等。 3.康复预防 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是预防残疾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各种能力。残疾预防分为三级,即在三个不同层次上来预防伤残或功能障碍的发生。 4.残疾预防的主要目的 残疾预防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残损的发生率,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70%。 5.残疾一级预防概念及内容 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和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避免引发残疾的危险因素、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预防职业性工伤事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宣传教育及交通安全教育,减少各种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等。

6.残疾二级预防概念及内容 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10%~20%。 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通过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必要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手术、及时提供系统的康复治疗等措施防止损伤后出现残疾。 7.残疾三级预防概念及内容 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以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级预防的措施包括:防止残疾变成残障或降低残障影响的各种措施,如通过各种康复治疗、安装假肢、训练等,对残疾者直接干预,以改善或提高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或增强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改变雇主和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保险等,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康复医学基础考试重点整理

康复医学基础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脊髓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 2、文体治疗: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娱乐、体育活动,对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一方面恢复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娱乐,锻炼身体以及参与集体活动。 3、康复适宜技术:是指在病症引起的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最恰当、最易推广开展的低成本康复治疗技术。 4、康复定义: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不只是指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指调整残疾人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 5、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保健、预防、临床医学并重,共同组成全面医学。 6、残疾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学科,是以残疾人及残疾状态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残疾的病因、表现特征、发展规律、流行规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后果、预后判断、康复评定、预防与治疗的一门学科。 7、残障:由于病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了在正常范围内履行社会职责、完成社会工作,是社会水平的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自立,还导致患者经济、职业、和社会方面的负担。 8、随意U能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有意识地执行某种动作,这种动作可以是对感觉刺激的的反应,也可以由主观意愿而发生。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 9、运动单位:是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和他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梭外肌纤维,这些肌纤维都有相同的生化和生理特征,完成相同的功能活动,作为神经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10、康复评定的概念:是对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性描述和(或)定量测量的过程。 11、信度:又称可靠性,指不同评定者使用同一评定方法的一致性水平,反应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结果的近似程度。 12、作业疗法:以功能障碍者(顾客)为中心,通过有目的地进行自我照顾、工作和娱乐活动,使功能障碍者能够提高其参与、从事这些活动的能力,也包括对这些活动及其环境的改造的治疗方法。 二、选择填空题 1、目前主要沿用世界卫生组织(WT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的定义。 2、残疾分类:按不同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3、康复评定的内容:主观资料、客观资料、功能评定、制定康复计划。 4、功能评定的内容:躯体功能评定、语言功能评定、认知心理评定、社会功能评定。 5、康复治疗的方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中国传统医学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工程。 三、简答题 1、选择康复适宜技术的原则: 1)按需的原则 2)安全成熟的原则 3)个性化原则

康复医学基础课后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康复医学基础课后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P12 A1型题 1.康复措施不包括A.医疗康复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D.社会康复E宗教康复 2.康复的对象最主要是指A.急症患者B病情稳定者C.病愈后的患者D功能障碍者 E.慢性病患者 3.?康复的最终目标不包括A 疾病痊愈出院 B.功能恢复 C.提高生活质量 D.重获就业E.回归家庭和社会 4.现代医学体系中,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是 A?并列的?B.前者高于后者 C.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延续 D.两者互不相关 E.以上都不正确 5.?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 A.理疗、体疗、针灸、按摩、作业治疗 B.理疗、体疗、作业治疗、矫形、康复护理 C.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 D.?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E.理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特殊教育 6.发展中国家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 A?疾病?B营养不良 C.遗传因素 D.交通事故?E.物理化学因素 7.<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更重视对下列哪一方面对个体残疾的影响 A?疾病B.生物因素?C.心理因素 D.康复措施?E环境因素

第二章康复功能评定 A1型题 1:肘关节伸直时肱二头肌的收缩为A.向心性收缩B.等长收缩C.等速收缩 D.离心性收缩 E.既不是等张收缩也不是等长收缩 2.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活动的肌力是 A. 1级B.2级?C.3级D.4级 E.5级 3.肩关节内收受检肌群为? A.三角肌B.斜方肌中部?C.肱二头肌 D.肱桡肌?E.肱肌? 4.常用握力计评定的肌力是屈指肌哪种收缩时的肌力? A.向心性收缩? B.等长收缩?C.等速收缩 D.离心性收缩?E.等张收缩 5.言语是指?? A.口语交流?B. 口头符号?C.书面符号 D.体态语?E.手势语? 6.言语障碍主要包括?? A.失语症?B.构音障碍?C.言语失用症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7.构音器官本身没有肌肉麻痹、肌张力异常、失调、不随意运动等症状,但患者在言语 表达时,随意说话的能力言语运动器官位置的摆放及按顺序进行发音出现障碍而受到影响, 此种为? A.失语症B.构音障碍?C.言语失用症 D.失认症E.失读症 8.引起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A.脑卒中?B.痴呆C.脑外伤 D.酒精或药物中毒 E.以上都是 9.患者表现为听、说、读、写和手势表达等能力的减弱或丧失,同时还表现出其他高级 信号如计算等的障碍的为? A.完全性失语 B.构音障碍?C.言语失用症 D.失语症? E.命名性失语 10.偏瘫步态的特点有? A.画圈步态?B.剪刀步态 C.鸭子步态 D.醉汉步态?E.以上都不是?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3运动学

基础知识三.运动学 一.运动生物力学 1. 运动生物力学定义、人体力学、内力和外力学以及骨骼运动学** A :运动生物力学定义** 定义:(Biomechanics )是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是力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B:人体力学定义** ①定义:是用力的观点、方法定量描述、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力学的医学科学 ②决定运动治疗有效性:主要是骨骼系统对力的耐受性及其活动性。 C:内力和外力** ①外力:外界作用人体的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摩擦力、器械阻力等; ②内力: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肌肉收缩力、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力、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间的阻力、体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等 D :骨骼运动学** 2. 骨骼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 A: 骨骼力学** 力矩: ①力矩:一个力施加于物体所产生的绕某轴转动的作用就称为力矩 ②单位为牛顿. 米( N.M) ③力矩的大小也称为扭力应力和应变: ①应力:(stress )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N / M2 ②应变:(strain) 物体在内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大小的相对变化 ③弹性形变基本形式: ( elastic deformation )有长度形变、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 ④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 应力和应变的比值 刚体:定义: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大小与形状不发生改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ringid body ) B:动力学** ①动力学状态: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会加速物体的运动,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此为非平衡状态,也称动力学状态。 ②线加速度:力所产生的加速度是沿直线方向。 ③角加速度:由扭力所产生的绕轴旋转的加速度。 C:静力学** ①静力学平衡:当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或合力力矩为零时,物体没有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此时物体保持平衡、静止或匀速运动, 称为静力学平衡。静力学平衡可分析作用处于静态系统上所有力的平衡问题 3. 脊柱运动节段、脊柱运动学、脊柱小关节和神经根** A:脊柱运动节段** ①定义: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与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 motion segment),又称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 ②分部:前后两部 a 前部: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 b 后部: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 ③前后部承载: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④功能:

第三章 康复医学的神经学基础

第三章康复医学的神经学基础康复医学中涉及到的许多功能评定、 基本康复治疗技术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它们与神经系统解剖基础、生理基础、发育基础密切相关,掌握和了解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本章主要介绍神经学的解剖生理基础、运动生理基础和神经发育基础。 一、神经传导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突触的传导 1、突触的传导作用突触是神经传导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即神经元的兴奋过程,神经元可以将自身的兴奋传至其它神经元或外周肌细胞,兴奋传导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突触传递信息是通过化学递质转变为电变化实现的。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向神经末梢传递,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化学递质,这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邻近神经和肌细胞膜(突触后膜)的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当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了足够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细胞去极化到达足以引发细胞动作电位的阈值时,一个电化学信号(动作电位)就由一个细胞传播到下一个细胞,导致了兴奋的传导和扩散。但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在通过突触时,可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这是神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实现的。 2、运动终板的传递作用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肉接头部位形成的突触,它是将神经兴奋性传递到肌肉的重要部位。神经元兴奋引起外周肌细胞兴奋是通过运动终板的兴奋传递实现的,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具有化学传递(乙酰胆碱)、单向性传递(兴奋只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时间延搁(兴奋传导速度在接头处比在同一细胞中慢,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的特点。 (二)兴奋在中枢的传导 中枢的兴奋传递,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与突出传递的特点有关。中枢兴奋的传导有以下特征: 1、单向传导中枢内兴奋传导只能由感觉神经元经中间神经元传至运动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快,而经过突触传递时速度较、中枢延搁2.慢,需要的时间较长。 3、兴奋的总和连续给予数次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射,称为中枢兴奋的总和。前者为时间总和,后者为空间总和。 4、兴奋的后作用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元还可以继续发放冲动,是反射活动延续一段时间。 5、兴奋的扩散:刺激某一种感受器,常引起某一种反射,如果刺激部位不变,刺激强度增加,可以引起广泛的反射活动。 6、兴奋的节律转化单一刺激由传入纤维传到中枢后,中枢可以改变传入冲动节律,产生高频率冲动传至肌肉,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神经中枢具有把作用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变为另一种中枢节律的能力。 (三)抑制在中枢的传导 中枢神经系统除产生兴奋过程外,还会产生抑制过程,产生抑制的基础是抑制性突触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