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

第三章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

第三章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
第三章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

《化学教学论》教案

第三章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的教材观,掌握新型的教材观,实现教材观的转型;

2.了解新教材具有的新功能;

3.形成一定的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5.知道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传统的教材观,掌握新型的教材观,实现教材观的转型;

2.知道三套高中必修化学教材的体系特点;

3.理解在活动中动态生成教材内容的含义。

四、教学内容

在许多教师心目中,教材往往被看作是具有特定体系的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教与学起着绝对的规范和控制作用。这种传统的教材观,过分注重教材在传递知识方面的功能以及教材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简化为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的过程,导致师生唯教材是从,不会也不敢创造性地去“开发”教材。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物化产物,必须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对新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和教科书素养?只有真正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和要求,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好新教材。

第一节教材观的转型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教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教材含义的理解却有着诸多歧义。目前关于教材最普遍的广义的界定是①:“教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教科书、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阅读材料等形形色色的书面印刷材料,也包括围绕教学内容开发的录像带、光盘、教学软件等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和多媒体教材。

对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来说,最为熟悉的教材就是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把教材和教科书(又称课本)当作一回事,并没有严格区分。但实际上,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它是一个涵盖教科书,比教科书更宽泛的概念。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本章中我们所说的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而非广义的教学材料。

信息资料课程〃教材〃教科书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

设置以及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即时或潜在的影响。课程标准具体体现了国家对学校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主要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不仅限于教科书。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为了学习的需要而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新教材具有哪些新功能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从本质上说,教材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资源,更是学生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化学教材,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学生直接呈现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教材被看作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反映,仅仅发挥了作为信息资源的单一功能。

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新教材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体分析,化学新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提供学生学习的范例

传统教学将教科书看作教学的唯一对象和依据,过分强调学

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A 型知识规范和

控制着整个课堂,很少有B 、C 型知识①。即使有教师个人的知识,

其作用也仅仅是用来理解教科书,传递教科书知识。也就是说,

教师个人的知识服从于教科书知识,而不可能以独立的形态出现

在课堂中。

化学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实施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相互交流、共同探究

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

识在整个课堂中会占很大比例。 这样,教科书就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为展开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以便师生能够以这些范例为基础,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供学生学习的范例”是化学新教材最基本的功能。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和直接作用的对象,为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其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就是记忆和理解这些定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听讲、记忆、做习题,很少有积极的情感投入和实践参与。化学新教材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不拘泥于对具体事实和概念的陈述和解释,而是注重过程和方法,以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如提出假设、实验、调查、讨论等主动体验探究的

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促进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认识。科学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善于合作、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等。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传统教材由于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系统陈述,往往使价值观教育被忽略或是流于形式。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等,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以此为目标,化学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为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化学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促进和发展功能。自我反思与评价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的学生,其科学素养能够得到主动发展。

化学新教材通过设置各种栏目,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反思与评价。例如,新教材在很多探究实验后都设有讨论栏目,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结论等与同伴交流讨论。这种讨论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做出反思与评价,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行为。

化学新教材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设计了一些总结性栏目,以问题的形式或者是提供一定的线索,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知,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向。这些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的功能。

标准联接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范例。教科书的编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和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增强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编写教科书时,要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示范和启示;同时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性质、功能、使用等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①。化学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构建起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①郭晓明,教师的教材观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4日第4版

1.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

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①。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从“唯一课程资源”向“开发课程资源”转变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致使许多化学教师误认为化学教材就是学校唯一的化学课程资源。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研究化学教材,而从不关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实质上是将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圣经”,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以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它只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范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化学课程资源,并开发一些新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视野以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是新教材①刘知新,刘知新化学教育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使用的重要观点。

3.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本身是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师生无法在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资源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①

三、提升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教科书素养是指教科书的开发、评价、选择、研究和使用的能力②。长期以来,受教科书国定制的影响,教师对教科书的意识和认知十分薄弱,教科书是教育部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教师少有参与;教科书印制后,由新华书店送到教师手中,不管愿不愿意,教师不能选择,不管教科书好或不好,都要依教科书来教,教科书写什么就教什么。教科书成为理所当然的,被视为圣经,确立了教科书权威的地位,也造成了教师教科书素养的不足。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新教材开发,要求教材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但由于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所处环境、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一种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最适合的教材,如何使教材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参与教材开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第一线,最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教师参与教材开发与研制,可以使教材更适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提高教材的适应性,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参与课程教材开发,尤其是学校层面的课程教材开发,对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课程教材的开发者,这是提升教师教科书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和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鼓励各学术团体和个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教材的质量高低?如何在众多的教材中选择最适合学校和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参与教材的评价和选择,从而对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教科书不是只比一比书的纸张、印刷、插图、文字,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并且能保证学生“学好”,促进其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研究教科书评价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材评价能力,而不能仅凭经验去判断。

选择教科书则要依据评价的结果,教师要发挥专业良知,谨慎作出判断,不应受各种利益和

①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0

②欧用生著,迈向师资培训的新纪元,台北:康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69-175

团体的诱惑,不负责任地采取行动。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分析教科书,灵活地使用教科书。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实地研究课程决策、课程实施、学校知识传递和评价等问题,了解教科书的社会、政治、经济脉络,以完全掌握教科书。

教师具有丰富的教科书素养,能评价、选择、善用教科书,能加以分析、研究,并能发展教科书,就能成为教科书的主人。教师不再将教科书视为圣经,视为理所当然的;能加以质疑,视为问题,使教科书素养成为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

信息资料:教材开发的基本模式①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新教材开发,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和探究活动,重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全面发挥新教材的功能。具体分析,新教材开发的基本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如图所示:

(1)确定学习目标:首先要认真分析课程标准中有关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确定教材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力求将这些学习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学段和每一单元之中。

(2)选择学习内容:依据所制定的学习目标,选择最有利于达成这些学习目标的教材内容,这些内容应是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观念、核心概念、科学方法和重要事实,要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同时,要根据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教材的学习主题和学习单元。

(3)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其环境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教材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的探究活动或学习情景,以引发学生产生所期望的经验。在教材开发中,选择学习经验不仅要确定哪些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且要考虑如何安排具体情景才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

(4)组织并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这是教材开发的关键。首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确定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然后,要将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探究学习活动呈现教材内容,而不是直接陈述现成的知识结论。

(5)评价:编写好的教材能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就需要对教材进行评价。通常对教材的评价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教材编写者或者有关专家依据一定的标准或经验对教材进行定性分析,这是一种静态评价;二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收集学生、教师对教材使用的意见,了解教材对学生、教师的适应情况,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根据教材评价的结果,教材编写者要对教材进行修订、调整,以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因此,评价环节的存在,使得整个教材开发过程成为一个在反馈调节基础上不断往复递进的动态系统。

第二节高中必修化学新教材特点分析

化学教材是使学生达到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①。化学教材对化学课程理念的体现,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并不是只有一种逻辑体系,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呈现风格,也就是说,化学课程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这也就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标多本”的基本含义。

目前,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共有三套,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教材),并于2004年秋季分别在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4个试验区进行教学试验。这些新教材如何体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它们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主要从教材体系的构建与教材内容的呈现两方面来对这三套高中教材的必修教材进行分析。

一、必修化学教材体系的分析

教材体系是指教科书各单元内容的构成及其编排顺序。教材体系的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科、学生和社会是三种最基本的因素。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学科因素要求教材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反映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学生因素要求教材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因素则要求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从社会生活问题出发构建教材体系。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考虑到必修模块的基础性特征,各个版本的必修化学教材都对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构建有所突破,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一角度构建教材体系,加强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的融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体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化学1和化学2各4章,具体内容见表3-1。

表3-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体系

从各章节主题可以看出,《化学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重视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并通过典型金属和非金属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应用前面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化学2》则是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结构和反应,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与以前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虽然理论性知识和知识的逻辑性相对弱化,但是从总体上看,“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还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

2.“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体系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化学1和化学2各4章,具体内

容见表3-2。

表3-2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体系

从各专题和单元的主题可以看出,《化学1》首先以化学家认识、研究物质世界为主线索,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物质世界的过程,学习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然后以化学在海水资源的利用、材料的研制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应用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学习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及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强,但有利于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2》首先从认识原子结构、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中的微粒作用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形成微粒作用的基本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物质结构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从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来阐述生活中的化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从整体看,“苏教版”必修化学教材体系的构建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色,所谓“起点

高”就是教材体系构建首先给学生一个上位的观念或方法,引领学生后续的学习;所谓“落点低”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生活问题入手来学习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样的教材体系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体系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采用“章—节”式结构,化学1包括4章,化学2包括3章,具体内容见表3-3。

“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重视学科基本观念的形成,在教材体系的构建上,首先给学生介绍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然后应用这些方法学习具体的化学知识。《化学1》教材体系的构建基本上打破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从“元素与物质分类”、“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元素与材料”等多种线索向学生介绍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开阔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领学生建立“元素观”、“物质观”等基本观念。

《化学2》则在《化学1》的基础上,首先建构起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理解和认识框架,然后从化学键的角度引领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最后应用有关知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总括起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是“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体系构建的主要特点。

二、必修化学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传统的化学教材大都是局限于“教本”的一种纯叙述性文本,采用规范的学科术语讲解和呈现教材内容。而新课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新教材的设计和呈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可以说,以事实性知识的呈现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成了新旧教材的分水岭。①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

新教材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尽可能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知识。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方案,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在3种版本的必修化学教材中都设置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去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表3-5 三种版本教材中栏目统计

下面我们以“氯气的性质”为例,看一下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是如何呈现教材内容的。

“苏教版”必修教材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放在了“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个背景中来学习,教材首先通过“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了5个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然后通过“信息提示”这个栏目,简明概括地总结了氯气的重要性质(见图3-5),这种教材呈现方式既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充分活动和思考的空间,又重视知识结论的落实,从而将“过程”与“结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氯气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教材又通过“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了四个实验,引导学生对氯水的成分和性质进行探究,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处。

“人教版”必修化学新教材“氯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是以文本和实验的形式呈现的,与传统的人教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实验的处理。传统教材是把实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Cl

2

的集气瓶中(如图)。观察

H 2在Cl

2

中燃烧时的现象。

纯净的

H

2

可以在Cl

2

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反应生成的气体

是HCl,它在空气里与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如图)。

而新教材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提出

问题,通过学生

间的讨论和交

流,深化对“燃

烧”概念的理解。

图3-6 人教版

新教材“氯气的化

学性质”的呈现

“鲁科版”

必修化学新教材

把氯气的化学性

质放在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节中,通过对氯气这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性质研究,使学生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总之,在三种版本的化学新教材中,关于氯气性质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思考等活动探究出来的,得到的知识结论是鲜活、生动的。更为重要的,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从“不知”到“知”,既动手又动脑,在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正是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和素材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如“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仅插图就达到了177张,另外还通过各种栏目,如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化学前沿、历史回眸、知识点击、方法导引、化学与技术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图文并茂,信息丰富是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一个突出的特点。

这些丰富的情景和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教材中丰富的情景和素材往往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不知该怎样选择,这就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标链接

教科书编写要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要通过对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地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科书编写时,应十分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在活动中生成教材内容的意义

在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中,教材被看作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反映,是具有一定深度和范围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要求必须是定论、共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很少,教学活动就是教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教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课程功能的转变,必然引起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内容的动态生成性是这种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把教材看作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以教材中的“话题”为中介进行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构建事物的意义,在活动中获得新的发展①。

①靳玉乐.新课程发展中教学问题的探讨.山东教育科研,2002,(2)

一、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涵义

1.教材内容并非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为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既然是范例,就意味着它不是惟一的和凝固不变的,只是诸多例证中的一部分。教材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以它所提供的范例为情景形成某种基本的观念和思想,而不是获得具体的知识结论。形成同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范例有许多,途径也是多样化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形成同样的观念可以选用不同的范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此,没有必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素材,只要能够促进观念的形成同时又适合教与学要求的任何素材都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因此说,进入教材内容范畴的范例不是惟一的,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更新的,是不断发展的。这是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最基本的涵义。

2.教材内容的意义在师生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生成和充实

教材内容不是独立于学习主体而以客观真理的姿态摆在学生面前、等待学生去掌握的静止的知识体系,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教学内容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些内容本身尚没有产生任何意义,它必须经过教师和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主动建构、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其意义。也就是说,教材内容的价值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活动和体验内在相关,同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紧密联系,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学习过程,教材内容就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

3.教材内容是一个持续生长的、开放的“生态系统”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生成对教材内容意义的理解,由于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看法不同,因此理解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路,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动态生成一方面包括对一般意义上的“资料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师生在教学交往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以及由此获得的感悟、生成的体验以及领略到的思想方法等“体验文本”都是教材内容生成的表现,这些“体验文本”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内容的意义正是在不同体验的交锋和碰撞中得以丰富和提升的。这种“体验文本”来自于师生发自于内心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觉到了自我理智的力量、情感的满足。这种体验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其个性不断发展。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使师生的体验更丰富,使教学的意义不断生成。这种相互促进作用不断循环,使得教材内容不断生成,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开放的“生态系统”。

又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难以言传。

二、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示例分析

1.《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设问、投影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料等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互相讨论,意见不一致。

师:呈现探究该问题的实验内容,各小组任选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一、白磷的燃烧;二、蜡烛的燃烧;三、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阐述实验方案。

小组1:我组选择实验一:白磷的燃烧。我们的方案是这样的:先取一小块白磷于锥形瓶中,称量质量,然后用火柴点燃白磷,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比较前后次质量大小。

小组2:我组也选择白磷燃烧的实验,但我们认为用火柴引燃白磷的方法不好。我们认为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引燃瓶内的白磷既安全又不会有物质损失。

小组3:我们也选择这个实验,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所以我们认为用水浴加热锥形瓶从而引燃瓶内白磷的方法更好。

师:小组1的同学们实验步骤阐述得非常完整,而小组2的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选择了一种合适的引燃方法。小组3的同学们更是别具匠心地设计一种引燃方法,敢于脱离课本,勇于创新,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组4:我组选择实验三: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我们的方案是这样的:将两种溶液分别倒入小烧杯和小试管中,一起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再次称量,比较前后质量的大小。

……

学生分组实验, 20分钟后结束实验,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

小组1:我组选做的白磷燃烧的实验失败了,还未称量白磷的质量就引发了反应,我们分析是因为用滤纸吸干白磷表面的水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过多而使白磷燃烧的。为节约时间,我们更换了实验三,结论是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师:敢于面对失败,勇气可嘉,认真总结原因,更值得表扬!

小组2:我组在做白磷燃烧的实验时,由于橡皮塞没有塞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将其冲开,损失了一部分五氧化二磷,但是再次称量时结果与反应前的质量相等。

(学生惊讶,低声议论。)

小组2:我们认真分析,找出了原因,实验用的天平只能精确到0.1g,而损失掉的产物还不足0.1g,因此,这点微小的变化用托盘天平是称不出来的。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实验的失败竟然引发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思考,该小组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托盘天平的精密度太差,看来对于质量问题的研究应该选择精密度高的仪器。

小组3:我们用水浴加热引燃白磷,实验非常成功,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是117.0g,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还是117.0g,我们的结论是: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

2.对教学示例的分析

如果学习就是掌握教材内容本身的话,教师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方案(用玻璃棒引燃白磷)做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是最有效的。但是,教师没有这样做,她没有完全遵从教科书中的素材,而是超越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的实验主题,让学生选择。这几个实验主题是教师在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的,它们并非完全来自于教科书。这正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动态生成性特征之一——教材所提供的只是诸多范例中的部分,而不是惟一的。

另外,整个探究过程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硬性的规定,选择哪个实验、用什么方法完成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活生生的体验中使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观念得到了发展,使教材内容的意

义得到了充分建构。如果没有这种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体验,只是学生的被动听讲和接受,教材内容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和转化,教材内容的意义正是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活动中生成的。

最后,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特征还体现在“生成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身的理解,同时还包括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它们会进一步指引学生对后继教材内容意义的生成,促使教材内容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

新教材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成为毫无价值的符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而不要为教材所束缚,应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具体分析,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所能做的只是想办法如何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几乎没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只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虽然是正确的,但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当地的社会实践,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理解事物的意义。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知识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各种规则、定律和理论的集合,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因此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多重价值。这种多重价值具体表现为知识具有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①。知识的迁移价值是指先前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后继知识的学习,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知识的认知价值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能够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知识的情意价值是指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其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①毕华林,亓英丽.化学课程编制中的知识价值观.化学教育,2002(7-8)

3.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它的控制方式会由传统的“结构化”、“封闭式”的权力型控制方式转变到“非结构”、“开放式”的民主型控制方式,由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转向“学生与教师共同走”,教师着力创造的是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学生有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种开放性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性因素,即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的事件。比如前述《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片段中学生提出用水浴加热引燃白磷,就是一个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日志”中深切感受到。

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发挥的时候,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在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动力。

总之,面对思想、感情、智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用同样的内容、按照同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是不适当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生成教材内容的意义,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后反思:

对于三套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编写体系,这一内容采用了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的教学策略,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见解各异,对不同版本教材各有偏爱,并能说出偏爱的理由。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教材编写体系的了解。

让学生先讨论然后自己总结,再给学生略加点拨一下,这种方式在这一届学生中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教学时间上略感紧张。

思考与讨论

1.新教材有哪些新功能?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有怎样的教材观?

2.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新教材与旧教材有哪些不同之处?

3.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特点,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

高中化学四种晶体类型的比较

四种晶体类型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与构成该物质的晶体类型及晶体内部粒子间的作用力有关,其规律如下: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状态的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是不同的,一般有:固体>液体>气体。例如:NaBr (固)>Br2>HBr(气)。 2、不同类型晶体的比较规律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而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高有低。这是由于不同类型晶体的微粒间作用不同,其熔、沸点也不相同。原子晶体间靠共价键结合,一般熔、沸点最高;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间靠离子键结合,一般熔、沸点较高;分子晶体分子间靠范德华力结合,一般熔、沸点较低;金属晶体中金属键的键能有大有小,因而金属晶体熔、沸点有高(如W)有低(如Hg)。例如:金刚石>食盐>干冰 3、同种类型晶体的比较规律 A、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晶体硅、金刚石和碳化硅三种晶体中,因键长C—C碳化硅>晶体硅。 B、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一般来说,①离子所带电荷越多,②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就越强,熔、沸点就越高,反之越低。 例如:MgO>CaO,NaF>NaCl>NaBr>NaI。KF>KCl>KBr>KI,CaO>KCl。 C、金属晶体:金属晶体中①金属价电子数越多,②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Li>Na>K。 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 D、分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 如:H2O>H2Te>H2Se>H2S,C2H5OH>CH3—O—CH3。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 CO>N2,CH3OH>CH3—CH3。 (3)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 如: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油酸。 (4)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 >CH3Cl,CH3COOH>HCOOH。 (5)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 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 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 【通过文字判断晶体类型】

谈高中化学与新教材-2019年文档资料

谈高中化学与新教材 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改革化学学术性课程的同时,更强调了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化学的需要,体现了由纯化学学科走向应用技术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因此,新教材的化学教育目标,不仅限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更包括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为此,高中化学新教材在价值定位上做了几项重要改革: 一、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

中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绪言”中首先介绍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 研究院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晶体表面开展原子操纵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教授与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等新科技的介绍。这既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与能源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能量观点,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里提出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在卤素中新增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在几种重要金属中增加了“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在原电池一节介绍了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等。化学与能量、能源观点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进步责任感。尤其是在第二轮新教材改革中增加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新课标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作者:普加宝 (高中化学云南楚雄化学二班 )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化学》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全套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共计 8 册。 一、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 1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为指导,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体现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2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科书改革的重点。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获取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亲身体验,以利于学生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实现教科书的选择性。努力体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关于教科书模块化的指导思想,发展多样化的教科书,重视教学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选择性。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 .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例如,介绍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 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

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联系等。内容的选择适当反映由于不恰当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体现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5 .更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并采用设置相应栏目、增加必要的旁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或提供有关活动的建议等。此外,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教学活动创设先进、开放的氛围。 二、教科书的特点 1 .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 (1) 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教科书全面落实这些目标,从“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 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的合理衔接。选修模块的内容和必修模块同属于高中化学这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与教育理念上保持着内在系统性和水平的一致性,但相互之间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由其选择性的要求所决定的。所以,选修模块的教科书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的不同章节,且在重点与陈述方式等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各册教科书中除正文外,还编有多种资料供学生阅读或选学,提供打* 号的习题,供学生选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新型陶瓷、分子的手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提纲)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 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 O(g)△CO(g)+H 2 (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 2·8H 2 O+NH 4 Cl=BaCl 2 +2NH 3 ↑+10H 2 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 、CaCO 3 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 2=CO 2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 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 2·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吸热 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Ba(OH) 2.8H 2 O与NH 4 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 2 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 2与O 2 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全部教材目录以及高考考点分布(最新)打印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全部教材目录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选修1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二章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 课题1 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课题2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课题3 纯碱的生产 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课题1 获取洁净的水 课题2 海水的综合利用 课题3 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课题1 无机非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材料 课题3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第四单元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课题1 化肥和农药 课题2 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品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测试_含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测试 广州市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测试卷(B)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40 分钟。 可能用到的数据:H-1C-12O-16 N-14 S- 32 一、选择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标志的是() A .甲烷的产量 B .乙烯的产量C.乙醇的产量D.苯的产量 2.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是气体的是() A . CH3Cl B . CH2Cl 2C.CHCl 3D. C6H14 3.甲烷是最简单的烷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二者的是 () A.水B.溴水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4.从南方往北方长途运输水果时,常常将浸泡有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其目的是() A.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杀死水果周围的细菌,防止水果霉变 B.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周围的氧气,防止水果腐烂 C.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防止水果早熟 D .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催熟水果 5.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熟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6.下列物质在水中可以分层,且下层是水的是() A.苯B.乙醇C.溴苯D.四氯化碳7.关于乙醇结构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醇结构中有- OH,所以乙醇溶解于水,可以电离出 - 而显碱性OH B.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所以乙醇显碱性 C.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乙醇显酸性 D.乙醇与钠反应非常平缓,所以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氢原子活泼 8.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精品】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试卷(含答案)

高中化学课标考纲说明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化学课程目标共有几个层次 A A : 3 B : 4 C : 5 D : 6 2 、化学新课程教学应运用以什么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D A:启发式教学B:讲授式C:讨论式D:探究式 3、只以实验类活动为主的模块是 A A: 化学1 B: 化学2 C: 化学与生 活D: 化学与技术 4、《课标》中对减少污染使用的是哪个词 D A: 防止B: 预防C: 治 理D: 防治 5、科学探究的核心是 B A: 问题B: 解释C: 证 据D: 假设 6、STS教育中,STS三个字母不包括那一项 D A: 科学B: 技术C: 社 会D: 生活 7、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C A: 简约性原则B: 安全性原则C: 科学性原 则D: 绿色化原则 8、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A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养成 9、下列行为动词,哪一个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中掌握水平的C A:知道 B:辨认 C:解释 D:证明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知性目标的水平划分D A:了解水平 B:理解水平 C:应用水平 D:反应水平 11、科学领域的必修学分为20学分,其中化学科目的必修学分为A A:4学分 B:5学分 C:6学分 D:7 二、多项选择题 1、技能性学习目标中的学会水平的行为动词是CD A: 模仿B: 完成C: 掌握D: 迁 移E: 测量 2、 <课标〉中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按化学学科的哪三个核心概念来建构的ACD A: 物质B: 性质C: 结构D: 变化E: 用途

D:求是与创新E:活动与探究 3、课标是哪几部分构成的ABCE 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活动探 究E:实施建议 4、侧重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课程模块是BC A:实验化学B:化学与生活C:化学与技术D:有机化学基础E:化学反应原理 5、高中新课程由哪三个层次构成ABD A:学习领域B:科目C:单元D:模 块E:章节 6、一般来说课程目标的陈述包括那几个基本要素ABCD A:主体 B:行为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E:环境 7、属于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的八个课程模块的是ABCD A :化学1 B :化学2 C :化学与生活 D :实验化学 E :化学反应速度 8、任何新课程的研制,一般都要经过哪几个阶段ABCDE A:准备 B:研制 C:编写 D:实验 E:推广 9、侧重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课程模块是BC A:实验化学 B:化学与生活 C:化学与技术 D:有机化学基础 E:化学反应原理 10、化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哪三个维度ABC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求是与创新 E:活动与探究11、<课标〉中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按化学学科的哪三个核心概念来建构的ACD A:物质 B:性质 C:结构 D:变化 E:用途 12、技能性学习目标中的学会水平的行为动词是CD A:模仿 B:完成 C:掌握 D:迁移 E:测量 三、判断题 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正) 2、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学生在高中阶段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误) 3、体验性目标是指用学生的心理感悟、活动感受来陈述的目标。这类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表现性的,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陈述。(正) 4、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正) 5、做实验未必是科学的探究,只有在已有经验(包括事实经验和探究模型经验)和相关理解指导下的科学活动才算是高质量的科学探究。(正) 6、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正) 7、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主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正)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 △

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是我进行培训学习的一点体会。今年暑假的这次新课标的培训是全国同步进行的,国家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决心。这次新课标的培训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我们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我省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云

南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老教材考纲的区别 高中化学新课标苏教版完成的教学任务有必修1、2和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共5本书的教学。和老教材的比较总结如下: 一、能力要求 由原来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四种能力,改成: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三种能力。提法更具体、更易操作 二、考查内容 原: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五个方面。 分析:突出了方法和学科特点,不再单独列出内容计算,而把计算内容分散到具体的知识内容中。 三、知识条目的变化 (一)、删除内容 1、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2、结晶、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3、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改为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5、燃烧热、中和热”。其它的提法略有变化。 6、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7、理解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8、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9、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 10、P元素及其相关内容,含磷洗涤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11、初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12、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二)、增加的内容 1、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2、了解焓变的概念。 3、了解焓变和熵变是与反应方向有关的两种因素。 4、了解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高中化学晶体结构知识汇总

1、晶体类型判别: 分子晶体:大部分有机物、几乎所有酸、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所有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氧化物。 原子晶体:仅有几种,晶体硼、晶体硅、晶体锗、金刚石、金刚砂(SiC)、氮化硅 (Si3N4)、氮化硼(BN)、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石英等; 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离子晶体:含离子键的物质,多数碱、大部分盐、多数金属氧化物; 2、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对比表 晶体类型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 定义分子通过分子间 作用力形成的晶 体 相邻原子间 通过共价键 形成的立体 网状结构的 晶体 金属原子通 过金属键形 成的晶体 阴、阳离子通 过离子键形成 的晶体 组成晶体的粒子分子原子金属阳离子 和自由电子 阳离子和 阴离子 组成晶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或氢键共价键 金属键(没 有饱和性方 向性) 离子键(没有 饱和性方向 性) 典型实例冰(H2O)、 P4、I2、干冰 (CO2)、S8 金刚石、晶 体硅、 SiO2、SiC Na、Mg、 Al、Fe NaOH、 NaCl、K2SO4 特征熔点、 沸点 熔、沸点较低熔、沸点高 一般较高、 部分较低 熔、沸点较高导热性不良不良良好不良 导电性 差,有些溶 于水可导电 多数差良好 固态不导电, 熔化或溶于水 能导电 机械加 工性能 不良不良良好不良 硬度硬度较小高硬度 一般较高、 部分较低 略硬而脆 溶解性相似相溶不溶 不溶,但有 的反应 多数溶于水, 难溶于有机溶 剂 3、不同晶体的熔沸点由不同因素决定: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主要由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离子键强弱)决定,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决定,原子晶体的熔沸点主要由晶体中共价键的强弱决定,且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4、金属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1)同周期金属单质,从左到右(如Na、Mg、Al)熔沸点升高。

最新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课本目录(新)

最新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课本目录(新) 化学九年级上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性课题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附Ⅰ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 附录Ⅲ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后记 元素周期表 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寄语同学们 附录Ⅰ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Ⅱ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高中必修1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二章碱金属 第一节钠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 第二节卤族元素 第三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章小结 复习题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第四节化学键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单元检测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3锦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贮存着大量的能量 B.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山石墨制金刚石是吸热反应,故石墨能量比金刚石能量低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2013山西大学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反应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需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3.(201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能量守定律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C.氢氧化钞!晶体与氯化钱固体反应是吸热的 D.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i一的H100niL6mol-LS0跟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4. (2013重庆八中期中)42度下,要想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乂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适量浓HSO B.硫酸钾固体42 D?硝酸钾溶液C.酷酸钠固体 5?有一新型燃料电池,是用两根金属做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X极通入CH4,向Y极通入02,关于此燃料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入CH4的X极是负极,通入02的Y极是正极 B.放电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减小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 LO2,完全反应时有1.0 mol电子转移 D.放电时,通入屮烷一极附近的pH升高 6.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9 /I 2第二章单元检测高中化学必修 Win jo■悔軼 H" O

高中化学04晶体结构学生

晶体类型与结构 知识梳理 一、晶体 1.定义: 晶体是指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它具有固定的熔点。 2.类型: 根据化学键的种类不同,我们把晶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离子晶体 1.定义:由_______形成的晶体是离子晶体,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表物 (1)氯化钠晶体 由图可知,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有_____个Cl-,而每个Cl-周围也有____个Na+,它们之间通过离子键的作用结合,并在空间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则的几何形状。 注:NaCl指的是化学式,而不是分子式,其晶体中不存在NaCl分子 (2)CsCl晶体 CsCl晶体是立方体结构,每个Cs+周围有____个Cl-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每个Cl-周围有 ____个Cs+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每个Cl-周围有_____个Cl-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

【思考】构成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铯晶体的微粒是什么? 3.离子晶体的构成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子晶体的特点 在离子晶体中,由于阴阳离子间存在较强的离子键,所以离子晶体的结构一般比较____,密度____,且具有较_____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思考】如何判断某物质属于离子晶体? 三、分子晶体 1.定义 分子晶体的基本结构微粒是__________,是分子间通过___________形成的晶体。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表物 (1)干冰 干冰晶体中,二氧化碳分子分布于立方体的每个顶点和每个面心上。与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最相邻的二氧化碳分子共有_____个。 (2)C60(富勒烯):1985年发现,荣获199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分子中碳原子组成12个五元环和20个六元环,被称为足球烯。

如何有效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

新环境下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和开发者,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深有体会。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阵地,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对于这个走进新环境不久,面对新的教育对象,重新使用一种新版本教材的我将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这是摆在我面前的棘手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面对新的教育对象和新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我们将如何较好的使用新教材呢?下面本人就进入六盘山高中一年来如何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比较新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找了一些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资料。经常对比着看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的材料。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选择。我们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鉴别的依据。选择出更能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将我以前教的人教版和现在所教的鲁科版的比较中我发现鲁科版教材的设计、结构比较合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宽阔性、灵活性等多种优秀品质,学生的多种潜能正真得到了伶俐尽致的发挥。 二、源于新教材,改进新教教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抱着这个理念,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的精髓,不断地改进新教材,使课改更有意义,更有效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材按循环扩展进行编排,有些知识出现重复、零乱的缺点,我们不应受制于教材、教参,应跳出教材、教参,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地调整,对教学内容做适当改变,便于进行任务型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