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

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

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
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

[收稿日期]2008-08-21

[作者简介]侯忠海(1964-),男,湖北荆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

侯忠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神义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问题: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恶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说

明: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神义问题因此而随之消失;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有哪些属性?上帝的不同性质的属性会导致对神义问题的不同回答,甚至同样导致神义问题的取消;如果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正义的,那么世间的恶来源于何处?上帝为什么容许恶的存在,尤其容许道德的恶的存在?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对自由的论述。在莱布尼茨那里,自由是在自身必然性基础上的自身完美性的和谐演绎。上帝的正义与上帝的自由是一致的,上帝的自由即上帝的正义,上帝自由活动的结果———最好世界———即上帝正义的体现,上帝为了最好世界而容许恶。

[关键词]上帝;正义;自由;恶;最好世界

[中图分类号]B141;B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9)01-0069-05

“神义”(德文Theodizee ;法文Th éodic ée ;英文Theodicy )一词由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将两个希腊词根“θεós ”(上帝)与“δíκη”(正义)合二为一首创而成,并把它(神义)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概念或神学概念来加以使用。1710年,莱布尼茨以法文出版了《神义论》一书,该书的全名为《关于上帝的慈善、人的自由与恶的来源》(Essais de th éodic ée sur la bont éde Dieu ,la libert éde l ’homme et l ’origine du mal ),简称《神义论》或《神正论》。该书是莱布尼茨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大部头著作,莱布尼茨的神义论思想主要集中在《神义论》一书之中。神义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问题: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恶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说明: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神义问题因此而随之消失;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有哪些属性呢?上帝的不同性质的属性会导致对神义问题的不同回答,甚至

同样导致神义问题的取消;如果上帝是全知、

全善、全能、正义的,那么世间的恶来源于何处呢?上帝为什么容许恶的存在,尤其容许道德的恶的存在?莱布尼茨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归根到底是对自由问题的讨论。

罗素认为,莱布尼茨的上帝存在的证明共有四个,即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永恒真理说证明和前

定和谐说证明[1]。

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建立在充足理由原则基础上的宇宙论证明。莱布尼茨在宇宙论证明中用解释性的充足理由取代了物质性的因果联系。在莱布尼茨那里,解释性的充足理由是实在的(精神实体),而物质性的因果联系仅仅是以精神性的单子为基础的现象。莱布尼茨认为,处于时间和空间序列之中的偶然性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物质性的,人们不能运用分析的方法从事物的因果序列中找出一个第一因,也不能在这个序列之外找到一个物质性的终极因,偶然性的事物和宇宙不可能内在地包含着自身存在的理由。根据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一切事物总得有个充足的理由,宇宙整体也必须有个充足的理由,它一定在宇宙之外,这个充足理由便是上帝,

因为上帝存在的理由在于他自身。

因此,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精神性的第一因,在宇宙中,分属于现象和本体两个层面的物质性的因果联系和精神性的理由都来自于上帝这个最终的理由。正如莱布尼茨所说:“偶

2009年1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 .,2009第36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36No.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70

然的事物是存在的,而这些偶然事物只有在必然的实体中才能得到它们的最后理由或充足理由,必然的实体则是从自身而具有其存在的理由。”[2]484这个从自身就具有其存在的理由的必然性、精神性、永恒性实体就是上帝。因此,莱布尼茨的上帝不过是泰勒士开创的本体论中的一种,要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某种物质性的实体,如泰勒士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要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某种精神性的实体,如柏拉图的“理念”、莱布尼茨的“单子”。所有这些无非是对必然的证明、对确定性的追求、对永生的渴望。而斯宾诺莎说:“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就叫做自由的。”[2]416自由以必然性为前提,自由受自身必然性的决定,没有必然性就没有自由。

莱布尼茨在《神义论》中论证道:“只有这种实体的权力(puissance)才使它的选择有效,权力针对着在(être),智慧或者理智针对着真实(vrai),意志针对着善(bien)。此外,这种有智力的原因不论以哪一种方式看都是无限的,在权力、智慧和善方面是绝对完美的,因为它针对着可能存在着的一切。而且,既然一切都是相互联结着的,所以,不可能设想存在着多个原因。”[3]107~108因此,在莱布尼茨那里,唯一的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其中,上帝的理智是上帝的固有本性,是唯一一个并非上帝创造的东西。“这种甚至会逼迫上帝的所谓命运无非是上帝之固有本性,是他自己的。为他的智慧和慈善提供规则的理智:这是一种幸福的必然性,缺此他便既不会慈善,也没有智慧”[3]268。莱布尼茨还说:“这种可能性或者形式是唯一一个并非上帝创造的东西,因为他不是他自己理智的创造者。”[3]408在莱布尼茨那里,物质不是实体,只是具有良好基础的现象。因此,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那里独立于上帝与上帝同样古老的恶之来源的物质就被置换到了上帝的理智之中,在莱布尼茨那里,就没有完全独立于上帝理智的任何东西了。莱布尼茨说:“上帝即理智,而必然性,即事物本质上固有的天性,是理智的对象,如果此一对象存在于永恒真理之中的话。但这一对象是内在的对象,它在上帝的理智之中。这里不仅有善行的原初形式,而且也是恶事的来源所在:人们必须以永恒真理区域取代物质的地位,如果要探求事物之源的话。”[3]119上帝必须遵循永恒真理不能任意更改,因此,在莱布尼茨那里,上帝是理智至上的。总之,从可能性上说,单从上帝的理智看,上帝是全知的;单从上帝的意志看,上帝是全善的;单从上帝的能力看,上帝是全能的。从整体看(从现实性上看),唯一的上帝是在理智基础之上的全知、全善、全能的和谐统一。莱布尼茨对上帝属性的论述本质上是对必然的认识,因为上帝是必然性的实体,这也说明了莱布尼茨对自由问题的看法总体上处于真的层次,与斯宾诺莎一样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观点是莱布尼茨进一步展开对自由问题讨论的基础,正如斯宾诺莎所说:“神只是由他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神是万物的自由原因,以及神在什么方式下是万物的自由原因。”[2]423对自由的认识就是对上帝的认识,而上帝是自身具有必然性的存在,所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在莱布尼茨那里,唯一的上帝既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又是绝对正义的。莱布尼茨认为,上帝的正义是指,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必然使最佳者存在。莱布尼茨明确指出:“其所以最佳者现实存在,理由就在于智慧使它为上帝所认识,上帝的善使上帝选择它,上帝的权力使上帝产生它。”[2]48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上帝的正义主要包括两层涵义:第一,上帝自身的正义,即上帝在理智基础上的全知、全善、全能的和谐统一。“公正集一切德性之大成”[4]97。只有全知、全善和全能和谐统一才是公正的,才是正义的。第二,上帝正义的体现,即上帝在现实性上创造了最好的世界。也就是说,上帝自身的正义就体现在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之中,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这个现实世界而认识上帝的正义。上帝正义的体现这一层涵义与古希腊的正义观也是相通的,因为正义在希腊意指宇宙的完善、秩序和和谐,而作为工匠神的正义,就体现为他创造了此种宇宙。“正义以自身为目标,或者说,它的目标不是一种清晰的产品,而是整个人生”[5]38。个人一生幸福称为正义,而上帝创造最好世界也称为正义。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认为恶来源于物质,而莱布尼茨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具有良好基础的现象,同样为上帝所造,如果恶来源于物质,那么恶就是上帝创造的,这是莱布尼茨所坚决反对的。而莱布尼茨认为恶最终来源于创造物原初的局限性,而创造物原初的局限性通过缺失的方式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莱布尼茨说:“既然上帝创造了一切非永恒地实在的现实,他必定也创造了恶事之本原,假若这种本原不存在于事物的可能性或者形式中的话。这种可能性或者形式是唯一一个并非上帝创造的东西,因为他不是他自己理智的创造者。”[3]407~408由于恶的最终根源在上帝的理智之中,而上帝的理智不是上帝的意志的产

第1期

侯忠海: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71物,也就是说,上帝的理智不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世间的恶与上帝自身正义无涉。

全善的上帝为什么容许恶呢?在莱布尼茨看来,上帝的先行性意志倾向于所有的善,拒绝一切恶;而上帝的后续性意志要求最善者。上帝为了达到最善者而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其中包括容许恶。虽然上帝是全善的,但是,上帝的全善必然要受上帝理智的决定,这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性,这种道德的必然性不仅没有使上帝的善失去无限性,反而使上帝的全善得以可能,从而上帝所做的必然是一切可能之中的最好者。莱布尼茨说:“上帝偏爱一切善者;善以及甚至最好者推动他去行动,却并不强迫他,因为他的选择绝对不至使那些与最好者区别开来的东西不可能存在,它不会使上帝所不做者包含一种矛盾。可见,在上帝身上存在着的是一种不仅摆脱了强迫而且也不受必然性制约的自由。我这里指的是形而上的必然性;因为智者被迫选择最好者,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性。关于上帝选择用来达到他的荣耀的手段也是这种情况。我们在上文已经指出,恶行并非作为手段而是作为sine qua non(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成为上帝决定之对象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而被容许的。”[3]297~298所以,对最好者的爱从整体上超过其他一切特殊的偏好和厌恶。如果某种罪恶与所有可能之中的最好者联系起来,上帝便容许它存在。

莱布尼茨对神义的论证实质是对自由的论证。莱布尼茨认为:“自由是自发性加上理智。”[6]234在莱布尼茨看来,自由不是不受决定,而是由自身理智和意志决定,不仅如此,自由还受自身能力的决定。因为,即使理智识别出了最好者,意志选择了最好者,但如果能力不够,还是不能实现最好者。上帝的自由是完全的自由,是无限的自由,但上帝能够为所欲为而不为,上帝在自身理智、意志和能力的规定之下,自由地创造了我们这个最好的世界。上帝的这一自由的创世活动集中体现了自身无限完美的优秀品格:——

—全知、全善、全能的和谐,始终准确无误地致力于使最好的世界存在,上帝不偏向最好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说,上帝的自由本身就是上帝的自身正义,而上帝自由创造活动的结果,即最好世界,就是上帝正义的体现。由于上帝的自由就在于全知、全善、全能的和谐,因此,上帝的自身正义就必须从上帝自身的全知、全善、全能中去寻求证明。莱布尼茨认为,恶来源于存在于上帝理智之中的原初的局限性,上帝的后续性意志为了最好世界而容许恶,而上帝的全能使上帝的慈善根据上帝的智慧所选择的最好的可能世界变为现实。

上帝要么不创造世界,这与上帝已经创造了这个世界相矛盾;上帝要么创造一个没有恶的世界,那么,世界中的事物就都跟上帝一样了,这违背了差异律;上帝要么任意创造了这个世界,这违背了充足理由律;上帝的理智之中如果没有最好的可能世界,上帝也不能创造一个最好世界,现实世界的存在正好说明了上帝理智之中存在最好的可能世界;上帝必然要创造一个最好的世界,而且自由地创造一个最好的世界。上帝不会不选择最好的东西,这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性,这种道德的必然性与上帝的自由是一致的,正因为上帝不会不选择最好的东西,所以,上帝在自己的行动中总是被规定的,不过,上帝是由自身无限完美的智慧和慈善所规定的,因而上帝无限自由地从一切可能的世界中选择最好的世界,并凭他的全能把最好的可能世界变为现实。上帝根据圆满性原则,在自身理智,意志和能力的规定之下,自由地创造了我们这个最好世界从而体现出上帝的正义。由于上帝的自由就在于全知、全善、全能的和谐,所以作为正义的上帝自由创世结果的最好世界必然是既包括最大多样性,又包括最大和谐的最好世界。事实证明,最好的世界中存在恶:不论形而上学的恶、道德的恶还是形体的恶都是必然的,只不过最好世界存在形而上学的恶是形而上学必然的,而道德的恶、形体的恶是道德的必然的、物理的必然的。因为形而上学的恶是一切创造物本质上的有限性所具有的不完美性,它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它是绝对必然的,因为创造物不可能达到上帝那样的完美,否则创造物全都成为上帝了。而且,正是创造物在本质上的有限性所具有的不完美性在程度上的千差万别才造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成为世界普遍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是存在原初局限(形而上学的恶)的连续系列,就不可能形成单子完美等级的连续系列,从而就不可能形成单子之间的普遍和谐,进而就不可能形成普遍和谐的最好世界。而具体的恶(道德的恶和形体的恶)来源于形而上学的恶,因此具体的恶之可能存在是形而上学必然的,而具体的恶之现实存在则是道德的必然的,因为具体的恶是创造物自由的活动和结果,上帝只是选择了它们。上帝之所以容许这些具体的恶,是因为没有这些具体的恶就不能达到宇宙的普遍和谐。莱布尼茨说:“恶事的基础是必然的,但它的产生却又是偶然的;这就是说,恶事之可能存在是必然的,而恶事之现实存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72

则是偶然的;可是,按照事物的和谐说,恶事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却并非偶然,因为恶事符合其部分为恶事的事物之最好的序列。”[3]461~462由于创造物之原初的局限性或者原初的不完美性却使哪怕最好的宇宙也不可能摆脱某些恶,这些恶在其中会变成一种更大的善。原初的局限性构成了原初的完美性,而原初的完美性即自由的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即原初的完美性的演绎。原初的局限性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如前所述,上帝的理智是唯一一个不是上帝创造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的自由即在理智基础之上的全知、全善、全能的和谐演绎。

在莱布尼茨看来,上帝的自由是完全的自由,是无限的自由,而上帝的自由就体现在其通过其无限的智慧,无限的慈善和无限的权能的最完美的结合而使最好者存在。于宇宙中所有的单一实体都是按照完美性的程度而定的仿制品,在完美性上与上帝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在我们人类自身之内一定存在有限的知识、有限的慈善和有限的能力。正如莱布尼茨所说:“上帝之完美与我们灵魂之完美是同一样的,只是他无限地拥有这种完美;他是大海,而我们只是从中领受了一滴水珠:在我们自身之内有一些力量、一些知识、一些慈善;但在上帝身上,这些东西并以其整体丰盈存在着。”[3]5我们自身知识、慈善和力量的有限性并不妨碍我们的自由。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但并没有使宇宙中的一切具有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只是物理的必然性,即作为前提的预见和先行性的安排所规定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另外一种事物秩序也是可能成立的,而且上帝只是选择了偶然者之相互连接的顺序而并没有改变其偶然性。人是灵魂和形体的和谐统一体,灵魂和形体上的差异并不是种类上的,而只是程度上的,因为形体也是由单子构成的。但是人的根本规定性不在于它的由一般单子构成的形体,而在于其中占统治地位的单子或心灵,在于心灵的知觉、欲望和能力,或者说在于心灵的完美性。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即是在原初局限性基础之上的心灵单子的知觉、欲望和能力的和谐演绎。我们自由的原因或理由只来自我们心灵的自身而决不受自身形体及其周围所有其他事物之形体影响。莱布尼茨说:“奴隶的逆境以及我们身处的情况并不妨碍我们(完全像他那样)进行选择,选择那种在我们所处的状况下和根据我们当前的力量与认识最使我们满意的东西。”[3]343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具有绝对的自由,我们与上帝一样也是结合我们自身的知识、慈善和力量去创造最好者。我们的知识、慈善和力量的有限性虽然不损害我们的自由,但是却限制着我们自由的实现程度。

在莱布尼茨看来,首先人是绝对自由的,这是相对于自由的根源来说的。人的自由完全从自己内部而来,不受身体及外界事物形体的影响,上帝只是创造了个体实体,决没有改变个体实体在上帝理智之中就具有的自由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绝对自由的,虽然莱布尼茨明确说过,只有理性的创造物具有自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说,一切创造物都具有绝对的“自由”,或者,我们至少可以说,无理性的创造物具有潜在的自由,而理性的创造物具有自由。其次,一切创造物的自由或潜在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这是相对于自由的实现程度来说的。由于所有的单一实体都具有的知觉、欲望及能力等级不一样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上帝处于顶端具有完全的自由,所有创造物自由的实现都是受到限制的,因而不是绝对的。再次,所有创造物都是自由的,并且所有创造物自由实现的程度千差万别,从而使世界呈现无限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时由于前定和谐的缘故,所有的创造物虽然绝对自由,但是都与自己的形体及周围所有事物相适应,从而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最好世界。这个普遍和谐的最好世界与人的自由和幸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个最好的世界不仅不损害人的自由和幸福,而且是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充要条件,因为在这个最好的世界中,所有的理性创造物(当然包括人)都实现了基于他们本质(完美性)基础之上的最大自由和幸福。

莱布尼茨说:“有两个臭名昭著,往往使我们的理智在其中产生混乱的迷宫:其一涉及到关于自由和必然性的重大问题,尤其关于恶事之产生和来源的问题;其二是关于持续性和不可分事物的讨论,这些事物的构成部分似乎是其自身,因而人们不得不同时将对无限性的思考纳入其中讨论。前者几乎使整个人类陷入尴尬境地,后者只令哲学家为之伤神。也许我在另外的场合有机会就第二个迷宫发表我的看法,并指出人们由于错误理解实体(substance)与物质的本质而采取了错误的立场,这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然而,正确利用这种立场也许恰恰会转变它。如果说关于持续性的知识对于思辨是重要的,那么,关于必然性的知识对于实际行动同样如此;这将成为本书的论题。本书同时还将讨论与之相关联的两点,即人的

侯忠海:论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73

第1期

自由与上帝的正义。”[3]7~8

莱布尼茨明确指出关于必然性的知识是《神义论》的主题。

首先,莱布尼茨把必然分为三类:形而上学的必然、道德的必然和物理的必然。形而上学的必然是对立面包含矛盾而不可能的;道德的必然是上帝和理性创造物据以选择善的必然;物理的必然又叫做形体的必然,在这种必然中,其结论是以形而上学的必然性从偶然的前提推断出来的。比如,物质的运动便具有物理的必然性,因为它们是运动法则的必然结果,而这些运动法则本身则是上帝自由选择的结果,上帝本来也能够不选择这些法则。

其次,道德的必然是自由选择和创造活动的必然,而物理的必然是自由选择和创造活动的结果的必然,所以物理的必然总是建立在道德的必然基础之上的。

再次,道德的必然必然关涉到在可能性的领域之中进行选择,而可能性的领域是形而上学必然的领域,因此,道德的必然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必然基础之上;物理的必然相关于从可能变为现实,所以物理的必然最终也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必然基础之上。因此,关于必然的讨论最终是关于自由的讨论。

莱布尼茨终生关注的两大迷宫之中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单子论与前定和谐说处于本体论层次,最终是为了回答另一迷宫: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如前所述,人的自由即心灵单子的自由,而心灵单子的自由是在原初局限性(形而上学的必然的)基础之上由自身理智(形而上学的必然的)、意志(道德的必然的)和能力(物理的必然的)的演绎;上帝即最高单子,上帝的自由是在理智(形而上学的必然的)基础之上的全知(形而上学的必然的)、全善(道德的必然的)和全能(物理的必然的)的演绎,因此,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如前所述,形而上学的恶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而不可避免,为了最好世界而容许形体的恶甚至容许道德的恶,所以世间虽然存在恶,上帝仍然是正义的上帝。上帝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最好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上帝的正义与上帝的自由是一致的。

因此,自由是莱布尼茨神义论思想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莱布尼茨.神义论[M].朱雁冰,译.香港:道风书社,2003.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M].朱清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M].段德智,张传有,陈家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朱建堂]

约翰·密尔《论自由》要点摘录(辩论相关)

约翰·密尔《论自由》要点摘录(辩论相关) 1、本文的目的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 用手段是法律惩罚下的物质力量或者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 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2、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 3、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意识的内向境地——思想和言论自由;趣味和志趣的自由;个人之间相互 联合的自由。 4、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 剥夺他们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 5、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6、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仍然是一 个罪恶; 7、使得我们这个过度不能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地方的正是这一点,正是人们对于不信仰他们所重视 的信条的人所抱的意见和所怀的情绪。在获取很长的时间里,法律惩罚的主要害处就在它加强了社会的诋毁; 8、我们现在仅仅有点社会的不宽容,这既不杀死一个人,也不拔除什么意见,但是这却诱导人们把 意见遮掩起来,或者避免积极努力去传布意见; 9、这在保持知识界中的宁静,保持其中的一切事物都一仍旧惯的进行方面,倒不失为一个便宜的方 案,但是为知识方面这种平静所付出的代价确实牺牲掉人类心灵中的全部道德勇敢性。 10、人类应当有自由去形成意见并且无保留地发表意见; 11、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 12、人类对于自由的珍重一般总是远远不及对于权力的珍重的; 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改革,所以对付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地抵制!——龙应台《难局》写梭罗 如果这个社会制度中有畅通的管道让小市民去表达它的意愿,去实现它的要求,它就不会郁积到近乎爆炸的程度。——龙应台《美国不是我们的家》 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匿名不是微博之乱源 荀子“流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称,“微博谣言越来越多,但是有60%以上的微博谣言在1天之内被澄清。微博开始渐具自净功能,而且微博的辟谣功能也比传统媒体更快更有效。”即使在匿名状态下,网络传播仍然具有很强的自澄清效果。 现在有人通过电话卖淫嫖娼,那么是不是电话运营商也要对该行为负责呢?马化腾 安全、隐私和效率是互相矛盾的 支持法律惩罚拿菜刀干坏事的人,但搞菜刀实名制就是脑筋搭错了。 如果真正言论自由,那实名制跟非实名制没什么区别,ZF花那么大财力物力来做实名制干什么? 如果非言论自由,那实名制只会堵住真正想说话的人的口,为什么要实行实名制呢?

莱布尼茨 单子论

单子论 莱布尼茨 1. 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2.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 3.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 4.也根本不用害怕它们会分解.根本就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灭。 5.根据同样理由.也根本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产生.因为它是不能通过组合形成。 6.因此可以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失,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至于复合物则通过部分的组合和分解而产生或消失。 7.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个单子怎样能由某个别的创造物在它的内部造成变化或改变,因为在单子里面不能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能设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导、增加或减少任何内部运动,这在复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间的变换。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偶性不能脱离实体,不能漂泊在实体以外,象过去经院学者们的“感性形相”那样。因此不论实体或偶性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 8.然而,单子一定具有某种性质,否则它们就根本不是存在的东西了。单纯的实体之间如果没有性质上的差别,那就没有办法察知事物中的任何变化,因为复合物中的东西只能来自单纯的组成部分,而单子没有性质就会彼此区别不开来,因为它们之间本来没有量的差别。因此,既然假定了“充实”,每个地点在运动中就只会接受与它原有的东西等价的东西作为补偿,事物的一个状态就无法与另一状态区分了。

9.每一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仿佛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10.我还认为毫无疑问,一切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有变化,因此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这样,而且这种变化在每个单子里都是连续的。 11.根据以上所说的看来,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个内在的本原,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响到单子内部。 12.但是除了变化的本原以外,还要有一个变化者的细节,这个细节,可以说,造成了各个单纯实体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13.这个细节应当包含着单元或单纯物里面的繁多性。因为既然一切自然变化都是逐渐进行的,就有的东西变,有的东西不变;因此在单纯的实体中一定要有多方面的牵涉和关系,虽然它并没有部分。 14.这个包含着、代表着单元或单纯实体里的繁多性的过渡状态,无非就是知觉;我们应当把知觉与统觉或意识仔细分开,这是下面就会看到的。就是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派有非常严重的缺点,他们认为觉察不到的知觉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单子,既没有什么禽兽的灵魂,也没有什么别样的“隐德来希”,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把长期的昏迷与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而且陷入经院学者的偏见,以为灵魂完全与肉体分离,甚至赞同那些思想乖谬的人的意见,主张灵魂有死。 15.使一个知觉变化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那个内在本原,可以称为欲求;诚然,欲望不能总是完全达到它所期待的全部知觉,但它总是得到一点,达到一些新的知觉。 16.当我们发现自己所觉察到的最细小的思想也包含着对象中的多样性时,我们就在自己身上经验到单纯实体中的繁多性了。因此,凡是承认灵魂是单纯实体的人,都应该承认单子中的这种繁多性;贝尔先生也不应当在这一点上发现什么因难,象他在《辞典》里的“罗拉留”条中所写的那样。 17.此外也不能不承认,知觉以及依赖知觉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形状和运动来解释。假定有一部机器,构造得能够思想、感觉、具有知觉,我们可以设想它按原有比例放大了,大到能够走进去,就象走进一度磨房似的。这样,我们察看它的内部,就会只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却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说明一个知觉。因此,应当在单纯的实体中、而不应当在复合物或机器中去寻找知觉。因此,在单纯实体中所能找到的只有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知觉和它的变化。也只有在这里面,才能有单纯实体的一切内在活动。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思想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恶是发展原动力 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 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 嘿,哥们,我说,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人死于习惯 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熟知并非真知 上帝惊叹细节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边沁后功利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806年5月20日生于伦敦,是著名功利主义哲学家杰姆斯·密尔的长子,密尔从三岁就开始读希腊文,八岁开始学拉丁文、代数、几何,九岁遍读希腊史家的重要著作,少年阶段结束时,他已经具备了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广泛的知识。 父亲对密尔的教育以功利主义当作伦理学的基底,源自于杰姆斯与边沁的交情,事实上密尔自己也与边沁常有接触,边沁死后还负责整理他的著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密尔有意无意成为功利主义学派的接班人。 在密尔青年期的晚期,在古典哲学的雄厚背景下,对政治经济学与法学又下了一番苦工,并且开始在报刊文献上发表文章,其中最主要的场域是在哲学激进派的喉舌《西敏寺评论》,与之相抗衡的是辉格党的《爱丁堡评论》以及托利党的《季刊》,他并且组织了学社与年纪长他不少的人进行学术思辨,并且以读书会的形式增加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知识;1823年进入东印度公司任职, 此后便以公务生涯为职,直到东印度公司在1856年解散为止,这样的公务生涯,使得他成年这段时间有大量的时间从事思想工作。 总结他的学习生涯,没有玩伴、没有嬉戏,只有书籍和父亲的话语,这样的生活在1826年出了问题,在那一年他进入了一种精神危

机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思索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何在,并且渐渐从华滋华斯的诗中得到一些启发,五年后精神危机慢慢过去,他的思想也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开始大幅修正原来的功利主义观。在生活方面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开始大量阅读具有不同观点人士的著作,例如英国浪漫派的哲学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奥古斯特·孔德与圣西蒙等等;在对民主政治的讨论上,他受到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很大的影响。当然影响他成熟时期最大的是他与哈莉特·泰勒长达20年的相互爱恋以及6年的婚姻生活。在密尔人生的几个阶段里,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对话者,从早期他的父亲,1830年之后是哈莉特·泰勒,到1858年之则由海伦·泰勒取代,这些人的思想与行动当然也影响密尔甚巨。 密尔对于现状的不满多少来自于哈莉耶特·泰勒的影响,特别是结婚之后,密尔的公开活动一度变得很少,在两人思想的激荡下,密尔的重要著作有许多都在此时出现。泰勒的思想不仅在当时非常的前卫,即便是放在当今的时空下,她的若干看法比起许多的女性主义者也不遑多让。例如她反对爱情,因为爱情奴役了女性;对基督教的反对,因为它造成了个人解放的障碍,形成了社会专制;对于社会主义的关注,使得密尔重新思索了公平正义的问题,这些在密尔的著作中都不难发现其踪迹。也正由于她对于密尔的重大影响,当我们去检视密尔著作中关于人的理想概念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她作为一个密尔的典范所产生的作用。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详细证明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前言 此证明主要是献给那些无论如何,竭斯底里都想知道自已手上这条无与伦比公式背后的秘密的高中生。 公式的证明首先是从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相关定理的证明开始,然后给出积分上限函数的定义,最后总揽全局,得出结论。证明过程会尽可能地保持严密,也许你会不太习惯,会觉得多佘,不过在一些条件上如函数f(x),我们是默认可积的。 所有证明过程都是为后续的证明做铺掂的,都是从最低层最简单开始的,所以你绝对,注意,请注意,你是绝对能看懂的,对于寻求真理的人,你值得看懂! (Ps :如果你不太有耐心,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这只会让你吐出垃圾两个字) 定积分性质的证明 首先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我们在区间[a,b]上插入n-1个点分成n 个区间[a,x 1],[x 1,x 2]…[x n ,x n-1],其中x 0=a ,x n =b ,第i 个小区间?x i = x i -x i-1(i=1,2…n)。 由它的几何意义,我们是用无数个小矩形的面积相加去模拟它的面积,因此任一个小矩形的面积可表示为?S i =f(εi ) ?x i ,为此定积分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式的极 限 即: 性质1:证明?b a c dx = C(b-a),其中C 为常数. 几何上这就是矩形的面积 性质2:F(x)和G(x)为函数z(x)的两个原函数,证明F(x)=G(x)+C,C 为常数. 设K(x)=F(x)-G(x) 定义域为K 1021110()lim ()lim (...)lim ()()n b i i n n a n n i n n f x dx f x c x x x x x x c x x c b a ε-→∞→∞=→∞=?=-+-++-=-=-∑?0()()() ()()()()()0()()()lim 0x F x G x z x K x F x G x z x z x K x x K x K x x ?→''=='''∴=-=-=+?-'∴==?Q 1()lim ()n b a n i i i f x dx f x ε→∞==?∑ ?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一书是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集大成之作,其作者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自由主义之圣”。他的一生出版过许多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本人极看重《论自由》一书,在本书中他曾说“《论自由》往往比我写的其他作品影响更为长久”,他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关于一条真理的哲学教科书”,它的出版也宣布了性格多样性和个性自由发展在不同方面对社会和人类都很重要。 密尔所论的自由,并不是自由意志,而是指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在这里,他引入了“权力”这一概念,自由被定义为权力实施的限度。密尔主张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对他而言,合理的社会即意味着自由,而个人自由的适用范围即是社会干预的限度。这样,他就把自由解释为确定社会合理使用权力,并且提出了一个测试合理性的标准实验,即“任何一个不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如果它侵犯了个人正当的权利,社会就不能使用其权威。”这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的标准,一个社会必须在保证尊重个人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其权威,那么如何界定一个社会是否干预了个人生活侵犯了个人自由呢?米尔给出了解答:“本文的目地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的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标准。” 在密尔看来,有两种主要方式干预了个人自由,一是法律惩罚,而是道德压迫。这涉及到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即那条“极其简单的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由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滥用权威会侵犯社会合理的限度,侵犯个人的自由。密尔自由论的核心便是“危害标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事实说明一种行为危害到其他人,那你就不能用法律或社会道德压力来阻止该行为。比如说,一个人看到别人溺水,但是他没有施以援手,这件事被报道,于是这个人受到了各方的谴责,极大的影响了他的生活。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这个人没有救溺水的人本身并没有危害到他人,但是来自社会的道德谴责却伤害到这个人,这就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侵犯。只有一种条件下可以限制个人行为,即当其行为将会危害到其他人时。如果法案超出危害标准的限度,社会将威胁人身自由,所以说道德压迫和法律惩罚都有可能干预和侵犯个人自由。 这条标准引发出了另一个问题,怎样的才能被判定为危害呢?身体上的伤害很明显是伤

单子理论的浅谈

简谈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生活的17世纪,德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他西欧各国相比落后得多。但由于德国在地理及文化上与发达国家英、法、何接近,贸易往来也十分密切,这些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对德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正处在酱原始积累时期,在珠条件下,力图和封建势力妥协,借助所谓开明专制制度取得经济和政治的权利。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莱布尼茨是从同情机械唯物主义开始的,后来才创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但也饱含辩证法的因素。莱布尼茨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反驳洛克和托兰德的唯物主义,批判笛卡儿的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反对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和比埃尔的怀疑论。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单子论学说。 单子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和核心。 莱布尼茨是一个多元论者。他承认有无限多的精神实体,这些实体叫做“单子”。这一学说是他在许多哲学著作、首先是《单子论》一书中阐述的。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不可分的实体,是“物的元素”。单子是绝对单纯的,它具有活力、独立性;每一个单子都不同于所有其他的单子。单子不是物质的,它没有广延性,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因为空间可以无限地分割,而单子是不可能的。单子既不是空间的点,也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它们的本性纯粹是精神的,是形而上学的活动中心。单子是不断由“神发射出来”的,而神就是构成万物最终基础的原子单子。 按照单子发展的阶段,可心把单子分为心下几种:只具有模糊表现的简单的单子;能感觉、能复制的立时——灵魂;单子——精灵,既具有想象能力的理性生物,也不是人的“智者”。单子“没有”通向外界的“窗户”,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自为的世界,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 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在这一体系里肯定了单子的完全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单子对神的依赖性。单子和内部世界并不相互影响,因果律也不适用于它们,但是它们的行动却上一致的。为论证单子的这种一致性,莱布尼茨在他的体系中运用了“先定的和谐”这一神学概念;好象神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们的一致与和谐。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它被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干扰,它们的个性饮食着似乎处于萌芽状态的无限的东西,它逐渐地变成了一面“生动的宇宙镜子”。“先定的和谐”是莱布尼茨哲学中最为保守的东西。它为现在的制度辩护,说的现在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从而歌颂“造物主”。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学说也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实物的能动性原则,对单一和普遍、单一事物和整个世界联系的理解,以及接近于物质和运动相互联系的原则的观念。 莱布尼茨用理性认识来反对狭隘的经验论,但他对更改认识所作的解释却是唯心的。他认为,更改认识所具有的普遍性以及与它密切联系的必然性不是导源于感性经验,而是根植于理性本身,根植于我们自身内丰的“必然真理”的原则。他指出灵魂不是腊块,不是白板;他把灵魂比做一块大理石,它上面已经有用线条勾划好了的未来雕象的轮廓。他把经验论的因素与唯理结合起来,认为除了不能用经验方法确定并且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理性真理外,还有事实真理,这些真理不用经验方法并借助于归纳而确定的。 莱布尼茨的罗逻辑方法为仅为数学的发展,而且也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解答了关于作切线于曲线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提出了既适用于代数函数又适用于其他各种函数的统一的和一般的方法,代替了当时局部的方法。还发现了两种基本的分析运算(微分和积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解决了当时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中的许多困难。

从伊壁鸠鲁悖论谈起

从伊壁鸠鲁悖论谈起 ——驳基督教“人性恶”之说 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坚定的原子论者,他是完全够得上“唯物主义者”这个称号的,自然而然的,他也会是个无神论者。他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他提出的口号是:“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1]伊壁鸠鲁悖论(Euthyphro Paradox)是其最著名的思想遗产之一。 所谓的伊壁鸠鲁悖论,前提是建立在基督教给上帝的三个基本属性: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基于这个前提,伊壁鸠鲁表述如下: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呢[2] 伊壁鸠鲁悖论几千年来一直作为基督教的强有力怀疑推理而存在,根据这一表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四个:1.神不存在。2.神存在,但并不全能、全善。3.神有使他不能消灭善的苦衷。4.恶不存在。但无论是这四个可能结论中的哪一个,都不可能被基督教所接受。 于是,出现了一门旨在解决这种悖论的学问,这门学问由著名的西方哲学大师莱布尼茨创立,在他1710年所写的《神义论》(Theodicy)中,莱布尼茨论认为一个道德上及实际上有邪恶的世界,要比一个只有善的世界为好,因为在形上学来说,那是更丰富的。但这一理论有时也是很无力的,比如当我们听说出现印度洋海啸,死伤无数时,我们怎么相信,这种自然的作恶,比全善更好。 一个似乎比较合理的让步,是由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做出的,圣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即恶是善的缺失,恶主要的根源是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神的爱”。[3]圣奥古斯丁因对基督教有重要建树,故被天主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圣经·旧约全书》的线性历史观对其影响颇大。他的神学成为后来基督教教义的基础,影响整个东西方教会,尤其对西方教会最深。[4]所以这一解释也是实质上被教会所认可的,成为反驳伊壁鸠鲁悖论的经典版本。但我们从逻辑上来看,其实,圣奥古斯丁是接受了伊壁鸠鲁悖论逻辑结论的第四种——恶不存在,尽管,他用“恶”的相对性来掩饰这种接受,但正是这种让步,让基督教神学在逻辑上合乎了道理,避免了悖论循环。 犬儒学派

密尔的论自由读后感

密尔的论自由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密尔的论自由读后感(一)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的不是激动与欣喜,而是认同再认同。该书所有的文字都围绕本书的核心,即密尔在书中所说的“本文的目的”,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或防卫队他人的危害。(这段话不是我复制的,而是一字一字的打出来的)。 我认为该书的核心与我本人之前的一个观点极其相似,即一个人行使自己的自由时不可以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并不是感到受很大的启发,而是百分百的认同。 其实,谈到自由就要谈到集体(所谓的集体)。一些集体的存在并没有很好的为集体里的个人带来福祉与利益,跟多的是为了这个集体中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力,里面的大多数人是“被”加入的,他们的自由和福祉收到了“名正言顺”的侵犯。我不太喜欢集体里的“多数的暴虐”,即密尔所说的,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货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其实,我觉得当中的少数人在数量上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愿望与声音就这

样被“少数服从多数了”。而服从的结果并不一定给集体带来很多好处。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奴性服从”。这都是自由的悲哀! 其实,很多时候,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那个意见可却可能是真确的。有时候,一项任务没有被授予一个人而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却可能是最合适的。比起“占着茅坑不拉屎”,我更讨厌资源被错误配置。 其实,小政府往往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当然最好是世界各国都是小政府时最好,大政府的国家往往会侵犯小政府的国家。而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利,会有很大的祸患,不仅对内部,而且也会对外部产生祸患。 其实,进步与自由是有很大正相关性的。密尔说进步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还是自由,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当然我不赞同其“唯一”的字眼,但这个观点仍然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国家在创新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自由的含义有宽容。的确,如果没有宽容或宽容度不够,那么自由也会受到压制,我们有时会对那些与自己本身、自己民族、自己家乡乃至自己国家不相符的行为举止或做事方式等表现出异样的眼光甚至憎恶等等,这其实是对自由的冒犯。 最后,我想说,去走自己的路吧,但也不妨碍他人走其自己的路!密尔的论自由读后感(二)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莱布尼兹学术成就

莱布尼兹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 学家、物理学家和析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 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 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事迹 来布尼xx出生士德困东鄙来比镯的一个书杳 之家,)‘一泛接触占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 的学术目标.巧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还)‘一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 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木》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 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 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析学硕士学位. 20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木思想是 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 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 和数学才华. 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便投身外交界.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 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 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 定了微积分学.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 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仟首仟院长. 始创微积分 17世纪卜半叶,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 刊微积分理论风还向生丁.微积分思想,最早叫以退 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 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 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只有 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 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 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 立了这一基木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 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 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 成用符n5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 来布尼xx在数字万向的成就足巨人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 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 础.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 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 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高智商名人》的内容,具体内容: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因为牛顿使用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比莱布尼茨的差。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最好主义(或译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截止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

有收集完全。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萨克森州州立图书馆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于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早年生活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由于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父亲是Friedrich Leibntz,母亲是Catherina Schmuck。长大后,莱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习惯写成"Leibnitz"。晚年时期,他的签名通常写成"von Leibniz",以示贵族身份。莱布尼茨死后,他的作品才公诸于世,作者名称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但没有人确定他是否确实有男爵的贵族头衔。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一至六章

科学和科学史的含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什么时期,作为萌芽期间早期的科学已经也是非常发达了?() ?A、南北朝 ?B、汉朝 ?C、秦汉 ?D、古希腊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任何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和成立,它都意味着这个学科有自己的()。 ?A、思想 ?B、判别标准 ?C、规范 ?D、思想体系 我的答案:B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科学哲学是跟科学史是相关的姊妹学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哪位名人带了自己的组织培养了美国第一批最早的科学史专业的博士生等?() ?A、柯南特 ?B、季羡林 ?C、萨顿 ?D、张德骏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有关萨顿说法错误的是()。 ?A、有社会责任感 ?B、最重要的著作是《科学史导论》 ?C、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学家 ?D、倡导人文主义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ISIS》是科学史的奠基人萨顿创办的杂志,在今天已不再出版。()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萨顿一生非常辛勤,他生前创作过15部专著和79份科学史的重要研究文献目录。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已完成 1 【单选题】关于“科学是什么、科学应该怎样”所有的这些考虑,获得它的认识重要方式之一是对于科学的()的回忆。 ?A、革命 ?B、历史 ?C、精神 ?D、发现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国际科学史学会萨顿奖第一位获奖者是()。 ?A、笛卡尔 ?B、柯瓦雷

数学家莱布尼茨

2.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1]。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因为牛顿使用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比莱布尼茨的差。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例如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截止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2]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Nieders?chische Landesbibliothek 2007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3] 由于莱布尼茨曾在德国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生平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父亲是Friedrich Leibnütz,母亲是Catherina Schmuck。长大后,莱布尼茨名字的拼法才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习惯写成“Leibnitz”。晚年时期,他的签名通常写成“von Leibniz”,以示贵族身份。莱布尼茨死后,他的作品才公诸于世,作者名称通常是“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但没有人确定他是否确实有男爵的贵族头衔。 莱布尼茨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留下了一个私人的图书馆。12岁时自学拉丁文,并着手学习希腊文。14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念书,20岁时完成学业,专攻法律和一般大学课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书名为《论组合术》(de arte combinatoria)。 1666年莱布尼茨于Altdorf拿到博士学位后,拒绝了教职的聘任,并经由当时政治家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详细证明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 前言 此证明主要是献给那些无论如何,竭斯底里都想知道自已手上这条无与伦比公式背后的秘密的高中生。 公式的证明首先是从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相关定理的证明开始,然后给出积分上限函数的定义,最后总揽全局,得出结论。证明过程会尽可能地保持严密,也许你会不太习惯,会觉得多佘,不过在一些条件上如函数f(x),我们是默认可积的。 所有证明过程都是为后续的证明做铺掂的,都是从最低层最简单开始的,所以你绝对,注意,请注意,你是绝对能看懂的,对于寻求真理的人,你值得看懂! (Ps :如果你不太有耐心,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这只会让你吐出垃圾两个字) ● 定积分性质的证明 首先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设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我们在区间[a,b]上插入n-1个点分成n 个区间 [a,x 1],[x 1,x 2]…[x n ,x n-1],其中x 0=a ,x n =b ,第i 个小区间?x i = x i -x i-1(i=1,2…n)。 由它的几何意义,我们是用无数个小矩形的面积相加去模拟它的面积,因此任一个小矩形的面积可表示为?S i =f(εi ) ?x i ,为此定积分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式的极限 即: 性质1:证明?b a c dx = C(b-a),其中C 为常数. 几何上这就是矩形的面积 性质2:F(x)和G(x)为函数z(x)的两个原函数,证明F(x)=G(x)+C,C 为常数. 设K(x)=F(x)-G(x) 定义域为K 1021110()lim ()lim (...)lim ()()n b i i n n a n n i n n f x dx f x c x x x x x x c x x c b a ε-→∞→∞=→∞=?=-+-++-=-=-∑?0()()() ()()()()()0 ()()()lim 0x F x G x z x K x F x G x z x z x K x x K x K x x ?→''=='''∴=-=-=+?-'∴==?Q 1()lim ()n b a n i i i f x dx f x ε→∞==?∑ ?

《论自由》读书笔记第三章

《论自由》——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在前一章我们讨论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当然,除了思想上是不够的,这一节我们要去探讨行动的自由。在一个大前提下(不伤害他人或社会)我们的思想言论行动客观上是不受限制的,如果有所危害,即使是意见,当意见发表的情况足以使成为指向某种祸害的积极煽动时,也要失去其自由的权力。任何行动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只要不伤害他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和意向行动,自己承担风险,不受妨碍。不同意见对人类社会的好处同样适用于行动,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和发展,个性应该有自我主张和表达的权利。但个人的自由必须要限制在一个界限上,就是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欲望和冲动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情绪特点,也可以算是一个完整人类的构成部分,一个人,若其欲望和冲动不是自己的,那就没有性格可言。这些性格也许不是受欢迎的,我们在很多时候会抑制自己,不让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示出来,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誉或认同,我们都表现出自己不真实的一面,别人在我身上看到的冲动与欲望,不过是我身上的镜子的镜像罢了,我们都在尽力模仿那些常人的生活,不是我们没有个性,没人愿意接受完全是模仿或消除个性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会磨平个性的棱角。 个性并不是一无所事的,生活中的首创性的问题,都是一些个性较强的人所去探索的。没有这些人的努力,只是因袭习俗而不思考生活会僵化,人类就会向机械性退化,失去了生机的习俗承受不起任何轻微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拜占庭帝国会消亡。大众不愿宽容个性,而且大众的智力和趣味平庸,没有强烈愿望让自己向往做些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理解这样做的人。结宏大的精神和有力的情感消失了,虚弱的精神取而代之,人们变得因循守旧。只能把精力放在商业领域,这方面当然就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却输在了创新的领域。 个性与自由的选择,让更多人选择自由。当然也不能否认前人经验的作用和教育的必要性,可一旦人具有成熟心智,如何运用和解释前人经验和教育提供给他的基本手段,就取决于个体。前人经验可能太狭窄或错误,也可能不适合一些人一些情境,或者不足以让人发展出自己的特殊禀赋。而人最重要的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等都是在自己的“选择”中锻炼出来的,单纯因袭传统的人发展不出自己的判断力。只有培养个性才能产生高度发展的人类,而且发展了的个人对尚未发展的人也能带来最更多好处。

《单子论》翻译、注释

The Monadology,1714 translated by Robert Latta 1898 桑靖宇翻译注释 2008年初 第一部分单纯实体(第1节——第9节) 1. The Monad, of which we shall here speak, is nothing but a simple substance, which enters into compounds. By ‘simple’ is meant ‘without parts.’ (Theod. 10.) 我们这里所要谈论的“单子”,不是别的而是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指的是“没有部分”。(参见《神正论》第10节) 2. And there must be simple substances, since there are compounds; for a compound is nothing but a collection or aggregatum of simple things. 一定存在着单纯实体,因为有复合物存在;复合物只是单纯物的集合或堆积。 3. Now where there are no parts, there can be neither extension nor form [figure] nor divisibility. These Monads are the real atoms of nature and, in a word, the elements of things. 在没有部分的地方,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和可分性。这些单子是自然的真正的原子,即事物的元素。 解释: “实体”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核心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事物变动不居的现象后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强调“没有部分”的“单纯性”,即不具有量的规定性(广延、形状和可分性等),这是对早期近代哲学建立在机械力学基础上的物质实体学说(物质是广延或物质是原子)的批判,表现出了莱布尼茨对古代哲学的尊重和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节中的“复合物只是单纯物的集合或堆积”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字面上的,即单子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质。但不占空间的单子如何能够堆积成占有空间的物质呢?而且这样一来,实体与现象的关系就成了堆积与被堆积的量的差别,这显然是违背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第二种解释是唯心论的,指单子以某种方式构造出了物质,具体内容有点复杂,将在后面论述(第61节的解释)。 单子(monad)一词源于希腊文monas, 意指“个体”(unity)或“一”。在近代,吉

莱布尼茨的哲学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通晓古希腊罗马哲学、经院哲学,熟悉他所处时代的哲学学说和科学成就。他认为,不论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没有解决“一”与“多”这一哲学家们始终面临的问题。莱布尼茨倾向于原子理论,但他不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而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因此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原子,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他说:“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单子,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袤、形状、可分性的。”他认为,单子才是万事万物真正的原子,因为单子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是绝对不可分的,这样的原子才是终极的实在。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他认为,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他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他认为,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他认为,只承认惟一无限的实体,是无法解释其与杂多的样式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承认实体的杂多性。单子在性质上还具有多样性。他说:“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在莱布尼茨看来,样式的差别来自单子的差别。4.单子有知觉。他说:“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他之所以把单子称为灵魂,就在于单子具有知觉(或表象)和欲望。单子的变化,就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从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的变化。 单子不仅有知觉,而且单子的知觉存在着等级差别,这样就构成了单子等级系统。最低一级的单子只有微知觉,这类单子根本没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有感性灵魂,一般的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而且有理性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系列,宇宙中没有也不可能有飞跃。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人的窗子”。这也就是说,单子与现实的世界没有实际的联系,同样,单子之间也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既然这样,那么单子怎么能反映宇宙呢?整个世界的和谐一致性是如何形成的?他在指出单子没有“窗户”时,却承认了一个例外,即上帝,一切的单子共同起源于最高的单子——上帝。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与现实世界、与别的单子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但却有着理念上的联系,它是由上帝确定的。他说,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也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