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法综合练习题整理版 2011-7-10

环境保护法综合练习题整理版 2011-7-10

环境保护法综合练习题整理版 2011-7-10
环境保护法综合练习题整理版 2011-7-10

环境保护法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人类环境加以分类。例如,从环境形成的要素可以分为(自然形成的环境)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从环境的不同主体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3、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原生或者第一类的环境此问题)。由于人类运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者第二类的环境问题)。由人类运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种类型。

4、1972年在瑞典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为纪念这次会议,联合国大会决定以每年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为每年的4月22日

5、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以各国普遍接受的方式,正式通过了《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又称地球宪章)。

6、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的环境问题。

两类环境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

7、环境保护法的特点是(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

8、(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9、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是(预测、客观、综合、强制)性。

10、征收排污费的对象是(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11、(瑞典)是实行环境许可证最早的国家。

12、突发环境事件共分四级:(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2)重大环境事件

(Ⅱ级)。(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13、限期治理的内容包括限期治理(目标)、限期治理(期限)和限期治理(决定权限)。

14、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由(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二级以

及(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五类构成的。

15、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四项,分别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原则,(综合治理、损害者付费)原则,(受益者补偿、公众参与)原则。

16、我国防治公害的具体法律制度包括四项,分别是:(淘汰落后工艺)制度,(设备、清洁生产)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现场检查)制度。

17、《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18、环境噪声具有(感觉)性、(局部)性、(多发)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19、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其中主要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适

用于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对土石方、打桩、结构、装修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按昼、夜间规定了作业噪声限值。

20、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这里的“夜间”是指晚22点至晨6点之间的期间。

21、国家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和(进口)农药,必须进行登记。农药登记制度的实质是农药生产、销售、使用或者进口的许可制度。

22、土地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生产能力的永久)性。

23、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匀)性。

24、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地,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5、(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的用途利用土地的法律规定。

26、我国的公害民事责任形式包括(赔偿损失)和(排除危害)两种。

27、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的条件是:情节较复杂、需要给与较重处罚的案件,也即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或者处

以(警告)以外的行政处罚案件。

28、对污染环境者给与行政处罚的基本形式是:(警告、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责令停业关闭。

29、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该法的法律责任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

30、环境保护法中的“排除危害”的民事责任的形式实际上包括了《民法通则》规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三种民事责任形式,并且都属于民事责任形式中预防性的责任形式。

31、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33、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三)年。

34、城市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35、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的原则。

36、城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城市市区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使)和禁止(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

37、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

38、对固体废物应当实行“三化”管理。所谓“三化”是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9、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的环境保护方面重要的国际条约规定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40、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形式有(排除危害、赔偿损失)两种。

4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并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42、我国大气污染严重,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

43、排污收费是指国家保护机关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

44、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事故查清后,还应向其作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证明文件。

45、新《刑法》对环境犯罪作了专节规定,其名称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共规定了(13)种罪名。

46、《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47、土地的特征是(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生产能力的永久性。

48、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监督)监测。

49、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0、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5%。

5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

1、环境法调整的对象是(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法保护的对象是(环境)。

2、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要求三项建设三同时,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以实现三个效益相统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方法分为技术的、(经济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方法等。

10、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

2、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5、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1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二、名词解释题

1、“三同时”制度——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

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环境标准——是指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亦称环境保护标准。

4、环境监测——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监视性测定的活动。

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是指为了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由政府事先编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启动该应急预案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规定的总称。

6、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7、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8、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9、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的作用下,土壤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10、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11、农药污染——因生产、运输、销售、存放或者施用化学农药而污染环境,以致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人和动、植物急性或者慢性中毒的现象,称农药污染。

12、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13、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能量,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或者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财产损害的现象。

14、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5、听证程序——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在对重大案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该行政机关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参加对案件进行指控与申辩,以获取证据的过程。

1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17、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8、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指因违反环境保护法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资源,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19、国际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0、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

21、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2、无过错责任是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只要对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应承担民事责任。

2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4、公害-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使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并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

25、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因污染危害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26、环境保护法体系-是指由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法律规范所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28、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9、污染事故是指由于违反操作规程或管理上不负责任致环境受到污染的现象。

30、排污收费是指国家环境保护机关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

31、许可证制度是指有关许可证的申请、审核、颁发、中止与废止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所作规定的总称。

三、判断题

1、《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17条规定: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10万元的罚款,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两年。(?)

3、从《刑法》分则第6章第6节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14种具体犯罪。(√)

4、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确立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原则。(√)

5、我国的公害民事赔偿诉讼中适用举证责任转移原则。(√)

6、短期环境规划亦称年度环境保护计划,是五年环境规划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7、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般严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8、上下级环境监测网之间为业务技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9、英国是世界上最先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0、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里有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条款。(?)

11、地震和海啸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12、在世界现代史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属于环境破坏问题。(?)

13、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即人类环境与生态学所称的环境是相同的。(?)

14、环境保护的内容就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15、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

16、《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又称《地球宪章》。(?)

17、荒漠化是当今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18、在环境监督管理部门里,统管部门执法地位高于分管部门。(?)

19、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人的效力范围实行以属人主义为基础,把属地主义、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三者结合起来的原则。(?)

20、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外资企业,与外国合资、合作企业等,都必须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21、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对)

22、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城市蔓延。(错)

23、酸雨污染是当今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对)

24、矿产资源是一种可供人类社会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对)

25、现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破坏环境行为的权利,并且还享有就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对)

26、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标要收费,不超标不收费。(错)

27、在特定地区,为了保持一定的环境质量,可以由地方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对)

28、限期治理的决定机关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错)

29、在环境监督管理部门里,统管部门执法地位高于分管部门。(错)

30、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人的适用范围依据综合型原则,即以属人主义为主,以属地主义、保护主义为辅。(错)

31、公害民事责任属于《民法通则》中的一般侵权责任。(错)

3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

33、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人的效力范围实行以属人主义为主,以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辅的综合性原则。(错)

34、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错)

1、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T)

2、当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不一致的时候,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而绝对不是自然规律。(F)

3、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和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和完善时期。(F)

4、对环境实行法制管理,不是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能够完成和进行的。(T)

5、预防为主,并不是意味着它可以代替治理措施,也不是治理不重要。(T)

6、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F)

7、现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破坏环境行为的权利,并且还享有就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T)

10、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之前,应告之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T)

1、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T)

2、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是由国家设立的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单独完成的。(F)

3、环境污染损害是一般的侵权行为。(F)

4、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标准。(T)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T)

6、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谁获得野生动物的监管权,野生动物就属于谁所有。(F)

7、一般来说,建设单位作为建设主体,应对环境评价承担法律责任。(T)

8、根据国际习惯法,任何国家若违反了国际义务并给相邻国家造成越境空气污染,就得承担国际法上的责任。(T)

9、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非988年制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F)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目的和作用。

答: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的作用:(1)是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据。(2)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的好教材。(3)是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武器。(4)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的重要手段。

2、简述中国政府在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所阐述的中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

答:中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1)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国共同努力。(3)加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合作。(4)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5)推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预防水土流失作了专章规定。简述预防措施中的禁止性措施。

答:禁止性措施主要是:(1)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蔸。(2)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3)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取土、挖砂、采石。

4、简述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规定。

答:(1) 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2)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3)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简述公害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原因和意义。

答: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原因: (1) 公害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大工业本身就属于高度危险的严重污染危害环境的企业。(2)公害民事赔偿责任实现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公平。

实行无过错责任的意义:(1)有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2有利于推动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

6、简述公害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

答:公害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危害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公害民事责任的特点:(1)公害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2) 公害民事责任是平等双方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承担的责任。(3)公害民事责任的范围与环境污染危害造成的损失相当。(4)公害民事责任不以致害人的过错为构成要件。

7、简述当前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答:当前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耗损)。(3)酸雨污染。(4)生物多样性锐减。(5)淡水短缺。(6)森林破坏。(7)荒漠化。(8)海洋污染和破坏。(9)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8、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

(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近期和远期影响分析和预测。

(4)环境监测制度建议。

(5)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效益分析。

(6)结论。

9、什么是环境监测?它具有哪些任务?有何作用?

答: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具有三项任务:

(1)进行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系统掌握和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2)进行污染监督方面的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3)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

环境监测的作用表现为:

(1)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

(2)是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

(3)是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技术依据。

10、简述对耕地进行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

答:对土地的管理,特别是耕地,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护耕地的主要内容是: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2)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3)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4)严禁乱占、滥用耕地。

11、简述中国提出的解决世界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原则。

答:中国提出的解决世界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原则是:

(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3)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

(4)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处理环境问题应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12、简述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答:(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2)“新的全球伙伴精神”原则,即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原则。

(3)公平承担责任原则

(4)合理承担污染损害责任原则

(5)和平解决环境争端原则

13、简述构成污染转嫁行为的条件。

答:(1)转移的设备、技术、废弃物因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严重而为法律所禁止的。(2)接受转移的企业事业单位没有防治污染的技术、设备、资金因而未能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3)行为者主观上有过错。

14、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答:我国环境法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

(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4)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5)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法律、法规中环境保护规范;

(6)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7)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规章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8)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9)我国参加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15、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16、什么是国际环境保护法?80年代以来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间环境保护关系行为规范的总称。

国际环境法的新特点是:

(1)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立法。

(2)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

(3)创立了新的原则和制度。

17、什么是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统管”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环境监督管理答:体制是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统管”与“分管”部门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形使行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的不同。

五、论述题

1、试论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答: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1)行为违法,(2)行为有危害后果,(3)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有因果关系,(4)行为者有过错。行为违法和有过错,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则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场合才成为行为者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故可将前者称为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后者则称为“选择条件”。

民事责任是指单位或个人因污染危害环境而侵害了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其构成要件是:

(1)污染危害环境的行为

(2)危害结果。

(3)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原则,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应承担民事责任。

2、试论述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

答: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是指由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可以概括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

(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3)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4)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律、法规,

(5)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法律、法规,

(6)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7)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

(8)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9)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3、试论述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答: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虽同属于行政制裁的性质,并且都是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应承担行政责任者实施。但是,在制裁的机关、对象、情节、形式、程序、救济措施以至制裁的目的和作用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1)制裁的机关不同。行政处分由受处分人的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由有管辖权和行政处罚权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作出。

(2)制裁的对象不同。行政处分是对保护环境的违法失职者科处;行政处罚是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违法单位或者非履行环境保护公职的个人科处。

(3)制裁的情节不同。行政处分是对应承担行政责任者中“情节较重”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有关责任人员或者主管人员科处;如果属于一般情节,则只对单位实施行政处罚。(4)制裁的形式不同。行政处分包括记过、撤职以至开除公职等形式;行政处罚则包括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或者关闭、没收等形式,其中大多数形式只能对单位实施。

(5)制裁的程序不同。行政处分依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或者《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行政处罚则依照《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且较为严格有序。

(6)救济措施不同。不服行政处分者可以依照《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办法》提出复议申请,也可以向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申诉,但不得向行政机关依照《行政复议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服行政处罚决定者可在法定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政府提起行政诉讼。

(7)制裁的目的和作用不同。行政处分主要是惩罚不称职者,教育其今后自觉、公正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着重在思想教育;行政处罚主要是通过经济(罚款、没收)上的惩罚来促使其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其中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或者关闭等,则是使其不能继续破坏或者污染环境。

4、试述199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所提出的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里约宣言》包括了序言和持续发展问题在内的27项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持续发展原则。(2分)

2、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2分)

3、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分)

4、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要原则。(3分)

5、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和制度。(3分)

5、试述我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具体制度。

答:我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具体制度分述如下:

1、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制度(2分)

2、排污申报登记制度(2分)

3、污染事故报告制度(2分)

4、现场检查制度(2分)

5、防止污染转嫁制度(2分)

6、企业应当采用清洁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1分)

6、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试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分)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项目概况。(1分)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1分)

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近期和远期影响分析和预测。(1分)

4、环境监测制度建议。(1分)

5、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效益分析。(1分)

6、结论。(1分)

7、试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的法律意义。

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它是国家环境政策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也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对环境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结合技术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它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保证,是控制污染源的重要手段。

环保基础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原则等所作的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环保方法标准是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抽样、分析、试验等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只有制定统一的环保方法标准,才能使环境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标准样品标准是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或鉴定其他物质的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好的确定了性能的物质所制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A )。

A、大环境概念

B、生态环境概念

C、次生环境概念

D、原生环境概念

2、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根据行为违法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可以对违法单位处以(ABCD)的行政处罚。

A、警告

B、罚款

C、停业

D、关闭

3、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C)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4、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C、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

D、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

5、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行为主体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有(BC)

A、赔礼道歉B、排除危害C、赔偿损失D、恢复原状

6、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确立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B)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

7、以下哪些是行为人承担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BC)

A、行为违法

B、行为有危害后果

C、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D、行为人有过错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和试题答案资料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位: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30个小题,共30分,每个小题1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本法自起施行。每年6月5日为。( C ) A、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环境日 B、2014年11月1日;世界环境日 C、2015年1月1日;环境日 D、2015年1月1日;世界环境日、 2.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ABC) A、技术; B、设备; C、材料和产品; D、工艺; 3.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ACD)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综合治理; D、公众参与; 4.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CD ) A、社会教育机构; B、职业技术学校等; C、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5.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和负责。(BC ) A、科学性; B、真实性; C、准确性; D、及时性; 6.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和,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AB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C、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协会标准; 7.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

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ABC) A、环境保护技术装备; B、资源综合利用; C、环境服务; D、环境保护研发; 8.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和,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C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地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D、国家环保部; 9.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D ) A、不允许制定; B、可以制定; C、低于; D、严于; 10. 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BCD ) A、补贴; B、财政; C、税收; D、价格; 11.国家实行和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CD ) A、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B、环保公开制度; C、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D、考核评价制度; 12.新环境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保障,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AD ) A、生物多样性; B、自然资源; C、和谐可持续发展; D、生态安全; 13. 新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中规定,和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

《环境法》作业考核试题

环境法 一论述题 (共4题,总分值40分 ) 1. 论述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10 分) 答:总量控制制度;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海洋污染事故应急报告制度;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是指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特定条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导功能和使用范畴。此外,我国其他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已实行的一-些制度,如”三同时”制度、落后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申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环境监测制度等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都有规定。 2. 论述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措施。(10 分) 答:我国水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地讲,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水污染防治工作涉及水利、卫生、地质、市政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还须要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卫生行政、地质矿产、市政管理和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所谓“结合各自的职责”是指水利管理部门要结合水资源保护、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地质矿产部门要结合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卫生保健、卫生防疫的管理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饮用水源、医院废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市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排入下水道污水和其他城市生活污水实施监督管理;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要结合江河整治工作和对有关方面的协调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跨地区的江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3. 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10 分)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

新环保法试题及答案

新环保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是 B 年制定的。 A、1984 B、1989 C、1990 2、新修订的《环保法》自 C 起施行。 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2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 3、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 A 。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4、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每年的 C 为环境日。 A、4月22日 B、5月31日 C、6月5日 5、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 。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监察 C、环境监测 6、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 A 连续处罚。 A、日 B、月 C、周 7、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 A 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 B、自给自足 C、奢华、浪费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 C 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A、经济发展 B、节约资源 C、环境保护 9、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A 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一切单位和个人 C、各级环保部门 10、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C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1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 C 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doc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A. 其他领空 B. 其他岛屿 C. 其他海域 D. 其他大陆架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2.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 A. 教育网络 B. 科学知识 C. 行政法规 D. 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3.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 A. 大气质量 B. 水环境质量标准 C. 污染物处理标准 D. 污染物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4.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和管理。 A. 建立监测机构 B. 组织监测网络 C. 建立管理机构 D. 制定监测程序和标准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5. 建设项目的(),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规 定防治措施,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A.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 B. 环境质量报告书 C. 环境影响报告书 D. 污染防治报告书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6. 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 A. 限期治理 B. 限期拆除 C. 停产治理 D. 上报处罚 正确答案: A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7.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的目标和任务。 A. 制定大气防污染及治理 B. 确定江河流域的环境保护 C. 制定交通改善 D. 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8.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使用。 A. 关键工程 B. 主体工程 C. 被警告 D. 防污工程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9. 排放污染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 A. 被罚款 B. 被通报批评 C. 被警告 D. 负责治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10. 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 A. 开除公职 B. 进行重罚 C.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 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免费下载】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法立法的目的?(C )A 、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B 、保障公众健康C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D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 26日第七届全国人 A 、12 十一 B 、12 十二 C 、11 十一 D 、11 十二义务。(A )A 、保护环境 单位和个人B 、环境保护 企业和个人C 、环保优先 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D 、生态立区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B ) A 、县级 B 、县级以上 C 、地市级 D 、省级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 、技(A )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

A 、听取 B 、接纳 C 、参考 D 、借鉴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A 、主体功能区 B 、土地利用总体 C 、地方环境保护 D 、国家环境保护7.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法在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B )A 、冰川 B 、湿地 C 、绿洲 D 、植被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D ) A 、县级 B 、地市级 C 、省级 D 、各 级的环境保护意识。(A )A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B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 、高等院校10.下列哪一项条文表述是不正确的?(D )A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B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环境保护法试题 含答案

环境保护试题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题1分,共15分)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 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 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A.强制性标准 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 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环境保护法篇答案解析

o A.当事人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 o B.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 o C.从损害行为发生时起 o D.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损害行为时起 o A.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o B.举证责任转移原则 o C.特殊责任原则 o D.无过错责任原则 ?3、(单选题)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关于公民环境保护义务的说法 o A.《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o B.《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o C.公民应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 o D.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4、(单选题)《环境保护法》中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 o A.排污收费制度

o B.限期治理制度 o C.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o D.“三同时”制度 ?5、(单选题)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 o A.建设环境保护项目 o B.缴纳排污费 o C.推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o D.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o A.六个月 o B.一年 o C.五年 o D.三年 ?7、(单选题)以下选项中哪个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 o A.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o B.各地人民政府

o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o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8、(单选题)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 o A.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 o B.开除 o C.撤职 o D.责令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9、(单选题)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直接负 o A.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o B.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o C.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o D.对环境行为进行包庇的 ?10、(单选题)“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和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2018年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张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法试题(答案)

环境保护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C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 A 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A 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A、建设单位 B、审批单位 C、监督单位 4、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 C 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一 B、二 C、三 5、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经 B 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A、市级以上 B、省级以上 C、国务院 6、对案件所涉的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由 B 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 A、环境污染 B、司法 C、物证 7、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 C 编制。 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企业环境保护部门 C、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 8、排放许可证制度是以 A 为目标。 A、改善环境质量 B、控制污染物总量 C、整治环境污染 9、当前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要坚持污染防治与 A 并重的原则。 A、生态保护 B、节约资源 C、废物利用 10、新修订的《环保法》共B 章B 条。 A、六 68 B、七 70 C、八 69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十七条规定,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 C D 的负责。 A、科学性 B、严谨性 C、准确性 D、真实性 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 A B C D 。 A、统一规划 B、统一标准 C、统一监测 D、统一的防治措施 3、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 B C D 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A、停产 B、转产 C、搬迁 D 、关闭 4、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A 及 B 和其他负有 C ,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 C、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D、质量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5、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 B C 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A、没收 B、扣押 C、查封 D、销毁 6、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环境 D 和环境 A 制度。 A、考核评价 B、责任追究 C、奖励 D、目标责任制 7、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 B 或者 C 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A、政府工作会议 B、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政协会议 8、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 A 规划,并采取措施 D 。 A、限期达标 B、限期改正 C、限期治理 D、按期达标 9、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在 A 、 B 和 D 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 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9.垃圾成灾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四、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环境资源法(简称环境法)是指关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 (二)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2.综合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环境保护法》知识题库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 1. 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 2.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错) 3. 新环保法规定:一切部门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错) 4.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对) 5. 新环保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保护宣传日。(错) 6.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对) 7.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错) 8.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 9.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对) 10.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对) 11.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对) 12.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对) 13. 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对)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法立法的目的( C)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A、12 十一 B、12 十二 C、11 十一 D、11 十二 务。(A) A、保护环境单位和个人 B、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 C、环保优先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 D、生态立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B) A、县级 B、县级以上 C、地市级 D、省级

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 (A) A、听取 B、接纳 C、参考 D、借鉴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A、主体功能区 B、土地利用总体 C、地方环境保护 D、国家环境保护 7.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法在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 B) A、冰川 B、湿地 C、绿洲 D、植被 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D)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各级 环境保护意识。(A) A、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高等院校 10.下列哪一项条文表述是不正确的( D)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C、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D、环保宣传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1.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表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低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2.下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测习题答案

精心整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单选题)下列关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o A.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三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3、(单选题)《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o A.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o B.追究其刑事责任 o C.按日连续处罚

o D.按日连续处罚且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下列关于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o A.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 ?6、(单选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 o A.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o B.举报 o C.制止

o D.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正确答案:D ?7、(单选题)《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o A.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o A.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 o B.开除 o C.责令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o D.撤职

?10、(单选题)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 o A.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责令其停业、关闭 o B.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o A.有关人民政府 o B.国务院 o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o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doczj.com/doc/dd1660034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环境保护法律基础知识测试题(卷)

环境保护法律基础知识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新修订的《环保法》自(C)起施行。 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2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 2、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A)。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3、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A),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A.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防治污染 C.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A),不得开工建设。 A.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 B.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C.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5、甲企业因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当地环保局依法对甲企业进行处罚,应按照原处罚数额按(A)连续处罚。 A、日 B、月 C、周 6、公民某认为,保护环境的义务主体是政府、企业,公民只是在道德层面应当关注环保,起监督作用。某认为某的认

识有偏差,其认为公民在法律上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A)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 B、自给自足 C、奢华、浪费 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A )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A.统筹 B.协调 C.规划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C )。 A.应当公示 B.应当向媒体公开 C.应当向公众公开 9、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C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A.法律法规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物 B.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排放污染物 C.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