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汉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全汉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全汉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全汉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全汉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张伟保编

2004-08-26 14:40:09 阅读次

作者提供,刊《新亚论丛》第5期,2003年

说明:《唐宋帝国与运河》是吾师全汉升院士在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在中国经济史学界具有非常崇高地位。谨将原逾十万言之大著节略为二万余字,供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同道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高宗以后的东都与运河

第三章 大唐帝国极盛与运河

第四章 大唐帝国中衰与运河

第五章 大唐帝国中兴与运河

第六章 大唐帝国崩溃与运河

第七章 北宋的立国与运河

第八章 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

第九章 宋金的对立与运河

第十章 结论

第一章 绪论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盛衰隆替,其关系的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本写作的目的,就在从动态方面考察这条动脉与唐宋帝国的关系。

隋炀帝自大业元年(605─6)起开凿的运河,除由黄河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本文中关系较小外,有三部份最为重要:(1)通济渠─自西苑(河南洛阳县西)引榖水到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县东北二十里)引黄河水通淮河;(2)山阳渎─自山阳(江苏淮安县治)引淮水至扬子(江苏仪征县东南)入长江;(3)江南河─自京口(江苏丹徒县治)引长江水至

余杭,入钱塘江。不管运河开凿的动机

是否像史书记载那样纯粹由于隋炀帝的游幸娱乐,为着要了解牠在唐宋六百多年内所发生的重要作用,我们对于牠开凿前后的客观形势有详加检讨的必要。

自从秦汉大一统的帝国崩溃以后,经过了四百年的分裂扰乱,到了隋唐宋时代,大一统的帝国又复出现。可是,这时的帝国在政治方面虽然像秦汉时那样大一统,在经济方面,因为经过许多历史潮流的激荡,却不复像秦汉时那样,而表现出现非常剧烈的变动。在这种变动中有一个特征尤为显著,这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在北方(较偏于西)。水利灌溉对于中国西北黄土的生产力,有很大的贡献;因为由于黄土的多孔性和毛细管作用,只要得到充分水量的供给,牠便可像海绵般吸收水分,把深藏在地底下的矿物质带上来,以便榖物的根来吸收。因此,中国西北的黄土,经过适宜的灌溉后,便成为最肥沃的土壤,可以生产多量的农作物。我们的老祖宗对于这个道理有深刻的了解,远在战国至秦的时代,他们已经在黄河上游大兴水利。例如在河南北部,史起利用漳水来灌溉的结果,原来不宜于生产的咸苦之地却一变而为稻粱的重要产区。又如秦开郑国渠的结果,关中四万余顷沼泽咸苦之地,因得到充分水量的灌溉,生产量至为丰富。至于当日的南方,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还谈不到开发,处处都表现出劳力不足,生产技术幼稚,资本蓄积贫乏的状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不在南的情形,自隋代起发生激剧的变动。原来自汉末以后,由于大一统局面的瓦解,胡族的入侵,北方各地曾经长期蒙受惨酷的战祸。这些战祸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土地的荒芜。固然,当战争停止时,有些土地也恢复生产,但要完全复元,却是不可能的事。北方土地的生产力既然日渐耗竭,到了唐宋时,耕地的面积便一天比一天的减少下去。例如秦开的郑国渠,和汉开的白渠,在关中一共溉田四万余顷;及唐初永徽年间(650─655),却只灌溉一万顷左右;其后到了大历年间(766─779),更减至六千二百余顷。再往后,到了北宋至道二年(996),关中水利更远不如唐

代,这时两渠所溉之田连二千顷也不够了。复次,战国时史起因引漳水溉邺而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唐宋时代,也废弃无用,以致昔日可耕之地都变作荒田。此外,宋代河北又因与契丹为邻,及黄河屡次泛滥,农耕之地越来越少。

当北方经济日形衰落的时候,南方(较偏于东)却脱离了史记货殖传所描写的“地广人稀”及“无积聚而多贫”的状态,而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盛的地方。原来自从汉末乱离以后,北方人士有鉴于战争对他们生存的威胁,多避难到比较安全的南方去,其中尤以五胡乱华晋室南渡时为甚。这一大批生力军南迁以后,正好利用他们的进步的技术和刻苦耐劳的精神来开发南方蕴藏丰富的处女地。因此,经过这次历史上的大移民以后,南方经济便渐渐发达起来。这种情形,在南北朝时代已经相当显著。《宋书》卷54〈孔季恭等传论〉云:“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余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亡饥。会土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其后到了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在这几种产业中,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因为当日人们在江淮各地都普遍的发展水利事业。水利大兴的一个结果,是各地增添许多顷生产力特别高的田地,构成江淮一带庞大的财富的基础。

唐代江南方经济特别发达的趋势,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宋代江淮各地,由于自唐以来各种重要资源的大量开发,是全国物产最富饶的地方。东南各地生产的物品中,稻米的出产最为丰富。宋真宗曾设法从占城输入能够耐旱的稻米种子,在江、淮、浙较高仰的田地中普遍栽种。同时,当日江南的农田水利又很发达。这样一来,江淮的农业生产自然要作激剧的进展,故能成为全国的榖仓。故宋代有句俗语说,〝苏湖(或作常)熟,天下足〞。复次,宋代的矿业、纺

织、印刷、铸钱等工业,也远较北方为盛。

综括上文,可知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古代到唐宋,有由北方迁移至南方的趋势。在古代,北方水利发达,农田肥沃,光是关中一地,其财富已居全国的十分之六。至于当时的南方,资源蕴藏虽富,但因并未开发,和北方经济发达的情形比较起来,自不免相形见拙。这种南贫北富的情形,自汉末至隋代渐渐发生转变。及唐宋时代,南北经济发展的情形遂和古代完全相反,在经济地理上无异发生一场革命。这时北方水利失收,土地的生产力一天比一天低落下去,处处都表现着贫穷的状态。反之,南方各地,尤其是江淮一带,由于各种资源的大量开发,却变为全国财赋之区。其中光是浙江的机杵耕稼,已经是“衣食半天下”。若就整个江淮区域来说,牠简直是全国的榖仓,和衣料的取给地;此外其它各种物产,也都非常富饶。这样一来,当日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不复像古代那样的在北方,而移至南方,不是很明显的事吗?

可是,自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南移,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反之,在西北方面,因为须防御吐蕃及其它漠北民族的入侵,国防问题却很迫切,有配置重兵的必要。这时政府有鉴于唐末五代藩镇的跋扈,采取中央集权政策,从而集重兵于中央。兵多了,粮食的需要特别大,故须改在较近江淮而便漕运的汴京来建都。

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可是,在此后唐宋数百年内,这条大动脉并不是时时都能畅通无阻,以尽牠的任务;因为有时由于军事政治方面各种特殊形势的发生,牠不免要被阻塞,从而大一统帝国的整个机构便因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而不能灵活的发挥牠的作用。因此,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牠的畅通与滞塞,在在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第二章 高宗以后的东都与运河

杜佑在《通典》卷10叙述大业元年炀帝开运河后,便紧跟着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见这条运河除开凿给炀帝由洛阳乘龙舟往江都游乐以外,在隋代也曾被用来转运物资。不过隋享国时日甚短,开河不久以后便告灭亡,故运河在隋代对于南北交通的贡献究竟有限。

隋亡以后,便是唐代。唐代国都所在的关中,一方面因为人口的增加,他方面因为土地生产力的减耗,其出产不足以满足当地的需要,故每年须从江淮输入大量的物资─尤其是米─来接济。在唐初高祖(618-626)太宗(627-649)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比较简单,驻在那里的府兵又都自备粮饷,故每年只由江淮经运河输入一二十万石的米便已足用,问题自较简单。可是,自高宗(650-683)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府组织的扩大,他方面由于府兵制变为募兵制,政府经费的开支,无论是官吏的薪俸,或是军队的给养,都一天比一天增大,从而每年仰给江淮的粮食也就激剧增加起来了。政府组织扩大的一个特征是官员的增加。在太宗时,内外文武高级官员一共纔六百四十二人(《通典》卷19)。及高宗显庆初(656),一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内外文武官却激增至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通典》卷17)。后一数字所以远较前一数字为大,固然由于后者连中下级官员也包括在内,但高宗时官员的激增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后,到了武后时(684-705),因为要收揽人心,官员人数增加得更为利害。再往后,到了中宗(705-710)睿宗(710-2)时代,官员增加的趋势还是继续下去。 当日官员人数激增的结果,俸禄的开支便要跟着增加,从而运河的负担也就特别加重起来。《新唐书》卷126〈卢怀慎传〉云:“神龙中,迁侍御史。……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疏陈时政曰:‘……今京诸司员外官数十倍,近古未有。……而奉禀之费,岁巨亿万,徒竭府藏,岂致治意哉!今民力敝极,河渭广漕,不给京师,公私耗损。……’”这种情形,到了开元年间还是一样的严重。开元二十一年(733─4)裴耀卿的奏疏说:“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今升平日久,国用渐广,每年陕洛漕运数倍

于前,支犹不给”(《通典》卷10)。

复次,约在上述政府组织扩大,从而官员人数激增的同一时间内,唐代的兵制又发生激剧的变化,即由府兵制变为募兵制。府兵是兵农合一的军队,他们自给自足,不用政府供给衣粮等物,故关中驻兵虽然很多,政府经费的开支并不因此而特别增大。可是,自高宗武后时起,府兵制已经逐渐崩坏;其后到了玄宗开元十一年,由于张说的提议,政府遂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一来,唐代兵制遂由兵农合一变为兵农分离,从而军队的给养亦改由国家负担。这自然要影响到政府经费开支的增大,从而每年漕运的数额也有大量增加的必要。关于此点,宋代的吕祖谦已有详尽的发挥,他的《历代制度详说》卷4说:“到唐时,全倚之江淮之粟。唐太宗以前,府兵之制未坏。有征行便出兵行兵,不征行,各自归散于四野,未尽仰给大农。所以唐高祖太宗运粟于关中不过十万。后来明皇府兵之法渐坏,兵渐渐多,所以漕粟自此多。”

当关中对江淮物资较前特别需要的时候,每年像高祖太宗时那样经运河输送入关的微小数量自然不能满足,从而有扩大漕运数额的必要。可是由江淮到长安的路程很远,要增加漕运数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其中有许多困难存在着。唐初由南方运往中央政府的物质,包括人民当作租来缴纳的米,和当作庸调来缴纳的布帛,而两者中米粮一项尤为重要。江南各地的人民,除缴交这些物品以外,并须各出脚钱(运费),以便派人用船装载运往洛阳。负责在这一段路上运送物资的人,由于经由各河水深浅的不同,他们因沿途停滞及另雇河师水手而受到的时间上和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但虽然如此,处于长安和江淮之间的洛阳,因为地点适中,交通便利,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转运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质由江淮到达,以便转运往北方各地来使用。

江淮物质运抵洛阳以后,还要经历八百多里的路程,才能到达长安,在这绵长的路上,洛阳陜州(今河南陜县)间三百里的运输最为困难。唐初因为船只航经三门底柱的险滩(今河南陜县北黄河中)时常发生覆溺的惨剧,这两地间的运输多不经由黄河,改走陆路,用大车或马来运送。陆路运费非常昂

贵,人们也想到改善黄河航运,以代替这种不经济的运输。高宗显庆元年(656─7),由于苑西监褚朗的建议,政府曾派兵六千人凿三门山,以便船只到达三门底柱时改用陆运,但结果没有成功,其后将作大匠杨务廉又在三门山凿栈道,以便船上滩拉纤之用,但拉纤时船夫多因绳断坠崖而死,成绩并不怎么满意。

江淮租米运抵陜州太原仓后,复由黄河运往位于渭河河口的永丰仓。这一段路线全赖水运,问题比较简单。运抵永丰仓的米粮,因为渭河不便航运,又须用牛车运往长安的太仓。景龙三年,“关中饥,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榖输京师,牛死什八九”(《通鉴》卷209)。可见这最后一段运路的运输工具也是很有问题的。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唐初由江淮运米到长安去,要经历一段绵长而又艰苦的路程。在这一大段路程中,由江淮到洛阳一段,因为隋炀帝时曾经花过很大的心思与劳力来加以整顿,运输全赖水道,交通尚称方便。至于洛阳以西一段,因为隋代政府并没有怎样整顿,故到了唐初,运输还是非常艰难劳费。当日洛阳以西的运输既然有这许多不易克服的困难,上述高宗以后关中因政府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于大量粮食的需要,自然不能满足。这样一来,由于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不能密切连系,这个大一统帝国的中枢便常常表现出困难来。为着要弥补这种缺憾,政府遂把交通便利,江淮物质到达较易的洛阳建为东都,以便遇必要时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公务员都由长安迁移到那里去办公。

洛阳在隋代已被建为东都,但到唐武德四年(621-2)又复废罢,改称洛阳宫。及显庆二年(657-8),由于事实上的需要,高宗又建为东都,由于那里交通方便,四方(事实上以江淮为主)租赋易于集中的原故。东都建立以后,他便时常行幸,即由长安搬家到那里去居住。高宗行幸洛阳的时间很长,而且主要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他自显庆二年建东都时起,一共行幸过七次。高宗死,武后(683-705),临朝称制。她独揽大权后,于光宅元年(684)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在她执政的二十余年内,除由大足元年(701) 十月至长安三年

(703)十月,在长安居住两年外,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居住。她所以长期留居洛阳,固然与她的政治野心有关,但当日两都经济状况的不同,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高宗死,武后拟护送灵驾入长安的时候,陈子昂即以长安物资的供给远不及洛阳那样方便为理由,而加以谏阻。

其后武后回长安居住时,李峤为神都留守表请车驾还洛,也以洛阳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为理由。及武后于长安三年冬返洛后,明年又拟再幸长安。杨齐哲大加反对,其所持理由与陈子昂所说大同小异。玄宗即位以后,又屡次行幸洛阳。总计在最初执政的二十五年内,他行幸洛阳的时间共九年余,即占执政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他所以这样屡次行幸洛阳,也和高宗武后一样,主要由于经济的原因。

综括上文,我们可知唐自高宗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府组织的扩大,他方面由于府兵制的变为募兵制,政府经费的开支激增,从而首都所在的关中对于江淮物资的需要遂特别增大。可是,在另一方面,由江淮转运物资至长安,要经过一段绵长而又艰苦的路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由江淮到洛阳一段,因为隋炀帝时曾经花过很多血汗来开凿运河,运输尚称便利。至于自洛阳至长安一段的交通,因为隋代并没有怎样卖力气来整顿,或虽整顿而得不到久远的成绩,故运输非常艰难劳费。由于前者,洛阳的经济地位在当日变为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南北交通的要冲,从而成为江淮北运物资的集散中心。由于后者,军事政治重心的关中遂不能与经济重心的江淮密切连系,以致帝国的中枢常常因粮食恐慌而发生不安的现象。为着要补救这种缺点,自高宗时起,政府遂把经济地位日形重要的洛阳建为东都,以便关中粮食因供需失调而发生恐慌时,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公务员,都可迁移到这里来消费江淮的租米和其它物资。因此,自高宗以后,直至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约共八十年左右,政府常常来往于长安洛阳两都之间,而武后一朝,更是几乎以全部时间在洛阳居住。这样一来,当日军事政治重心东移以后,因运河的沟通而与经济重心取得密切连系的结果,偌大的帝国便名符其实的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整体,从而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便能灵活运用,以充分发挥它的作

用。因此,由于太宗努力而提高的帝国的威望,自高宗以后,大体上仍能维系而不坠,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第三章 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

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的情形,自开元二十四年玄宗由洛阳西返后即告终止;此后他便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开元二十四年后政府所以能够长期驻在长安,主要由于关中的经济状况发生激剧变化,即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窘困贫乏的状态一变而为丰富宽裕,足以供应中枢因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于大量物资的需要。当日关中物资所以能由贫乏变为富裕,主要由于江淮与长安间物资运输的改善。对于这条路运输的改善最有贡献的人,是在玄宗最后一次东幸前(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上台作宰相的裴耀卿。

在最后一次东幸的前夕,玄宗对于过去二十余年在两都间仆仆风尘的生活非常厌倦,希望此后关中能够得到充分物资的供应,以满足中枢的大量的需要,因为这样他便可以一劳永逸的住在长安,不必长途跋涉的跑那八百余里的路了。他回忆起三年前裴耀卿曾经提出改善长安和江淮间运输的计划,遂叫他来商议。在听取他的建议之后,玄宗便把他由京兆尹擢升为宰相,兼江淮河南转运都使。此后改善长安和江淮间运输的责任遂落在他的身上。

裴耀卿对于漕运最大的改革,是实行分段运输的办法(即转般法)。上章曾说,自江淮装载物资北运的船只,因所经各河水流深浅的不同,沿途常常停滞,以致运输量不能特别增加;复次,陜州洛阳间的水道,因有三门底柱等险滩而不便航运,以致须负担昂贵的陆路运费。为着要增加运量,减轻运费,他“请于河口(即汴河从黄河分流的地方)置一仓,纳江南租米,便令江南船迥。其从河口即分入河洛,官自雇船载运。河运者,至三门之东置一仓。既属水险,即于河岸榜山车运十数里。至三门之西,又置一仓。每运置仓,即般下贮纳,水通即运,水细便止。渐至太原仓,泝河入渭,更无停留,所

省巨万。”结果,政府在汴河与黄河的交叉点上置河阴县(今河南河阴县东)及河阴仓,在河清县(河南孟县西南五十里)置柏崖仓,在黄河北岸三门之东置集津仓,三门之西置三门仓(一作盐仓)。河中既然有险滩,遂在三门北的山中开路十八里,用车载运,以免有覆舟之险。车运抵三门仓后,又用船运往太原仓,然后由河入渭,以实关中。

他这种分段运输的办法,和以前的长途运输比较起来要好得多。因为船只既然只走一段较短的路线,便可不因等候前途之水的涨退而常常停滞,从而大大的节省了运输的时间;同时,船夫只航行于水性较为熟悉的河道中,也可不至于行驶太慢,或发生危险。例如过去“吴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隐盗。”如今规定江南租船在河阴仓卸下租米后,便可驶船南返,不必航行于水性不大熟悉的黄河中,自然可以免除许多流弊了。复次,贮存在河阴仓的米,等候河水深度合适时才用船装载西运,令“晓习河水者递送纳于太原仓”,运输的效率自然可以增加了。此外,因为要避免上滩的危险,他在三门北的山中开路十八里,以便改用车来运送,自可较为安全。本来沿途都用船来运送的米,运到这里又要改走陆路,自然不免麻烦;但这段短距离的陆运,和从前陜州洛阳间三百里的陆运比较起来,也着实方便得多了。

除上述外,裴耀卿对于漕运物品的种类,也有一些改革。以前江南百姓派人把租米用船运往洛阳,须自己负担运费。如今政府规定这些租船到达河阴,把租米卸下后,便可转回南方去,不必像以前那样另外转雇河师水手来在黄河航运。这样一来,由于河阴洛阳间运输责任的免除,江南百姓自可省下一部份运费,船夫亦可较前空闲。对于这些剩余的运费与时间,裴耀卿曾设法加以利用。他把江淮百姓以地税名义缴纳来存贮于义仓的粟,变造为米,以上述剩余的运费,令船夫运往河阴,然后转运往长安。因为“江淮义仓多为下湿,不堪久贮,若无般运,三两年色变,即给贷费散,公私无益。”现在利用江南租船因免赴洛阳而剩下的时间和运费来运往河阴,以便转运往关中来满足那里对于大量粮食的需要,自可大大增加这些义仓粟的效用。

裴耀卿利用分段运输办法来转运江淮租米和由义仓粟变造之米的结果,“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三(《旧唐书》卷49〈食货志〉作四)十万贯。”无论关于运输量的增加,或运费的减省,都有惊人的成绩。由于裴耀卿的改革漕运,关中粮食的供给遂有大量的增加。正当这个时候,关中农产的收成又非常之好。这样一来,关中米粮的供给较前特别增加的结果,价值自要因供过于求而下跌。为着要免除榖贱伤农的流弊,和增加公家仓廪的蓄积,政府遂于开元二十五年规定关中人民用米代替绢来缴纳庸调资课,并在关中一带增价收买粮食,名曰和籴。同时,关中既因粮食过剩而对于江淮租米的需要大减,政府又下令停运江淮租米,而改运布来作租缴纳。

自裴耀卿后,还有好些人继续努力来改善长安与江淮间的运输,以便当日军事政治重心能与经济重心密切连系起来。在上述裴耀卿改善漕运的设施中,他在三门北凿山开路来通车运的办法,最受人们的批评;因为由江淮北来的米,沿途都走水道,及运到这里,却要弃水就陆,转运者自然要感到麻烦。为着要弥补这个缺憾,到了开元末年,陜州剌史李齐物遂在三门凿山开路,以供船只过滩时船夫拉纤之用。他这回凿山的工程大约要比从前杨务廉做得好些,故船只上滩时失事较少,但事实上因为滩险水急,想要得到绝对满意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同时,陜州洛阳间的陆运也有相当的改革。

其后,对于漕运的改进贡献最大的,我们要推韦坚。韦坚于天宝元年任陜州剌史,兼水陆运使。他根据隋代关中漕渠的旧迹,于渭水之南开凿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漕渠。这条漕渠西起禁苑(在长安宫城北)之西,引渭水的水东流,中间横断灞水和浐水(二水均南北流),东至华阴永丰仓附近与渭水汇合。渠成后,又在长安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舟。这样一来,在永丰仓和三门仓存贮的米,都可用船一直运往长安,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用牛驾车来运送了。关中运道既然大为改进,粮食的运输量自然有激剧的增加,故在天宝三年,“岁漕山东(事实上以江淮为主)粟四百万石”(《旧唐书》卷105)。不特如此,韦坚又“请于江淮转运租米,取州县义仓粟,转市轻货,差富户押船。若迟留损坏,皆征船户”(《旧唐书》卷

48)。按江淮各地的义仓粟,自裴耀卿改革漕运时起,曾经大量的变造为米,运往关中。如今韦坚更进一步的把江淮义仓粟转买轻货,令富户负责北运,以增加关中的财富。因此,当日关中的富裕,不限于粮食方面,就是在其它各种物资的供给上也表现出来。

现在让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在玄宗时代的下半期,政府之长期的驻在长安,实在表示军事政治重心的关中,不必复像过去那样以洛阳为媒介,便可与经济重心的江淮直接连系起来。这一种连系,由于裴耀卿及韦坚等对于江淮义仓粟的利用,有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因为裴耀卿把义仓粟变造为米,韦坚以义仓粟转市轻货来运往关中,都足以增厚关中的经济力量,无形中使江淮成为这个军事政治重心的深厚稳固的经济基础。这样一来,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密切连系的结果,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便凝结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在当日的世界上发出它的雄壮的力量。因此,演进到了开元天宝间的大唐帝国,国势登峰造极,武功辉煌彪炳,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日政府因为要在西北作积极的拓展,和防御外患的威胁,故支出的军费以用在西北者为多。在这些地方因和籴军粮,发给军衣及其他军事用途而支付的将近一千万疋段的布帛,就地理上说,大多数都要经过关中才能运往。当日关中所以有这许多布帛的蓄积,固然由于全国各地因庸调等赋税而征收的布帛之输送,但江淮布帛之大量北运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在由江淮北运的布帛中,除来自庸调者外,还包括因停运租米而改纳的租布,和韦坚以义仓粟转市后令富户负责运送的轻货(按以布帛为主)。

综括上文,我们可知开元天宝间的运河对于大唐帝国所尽的任务,比过去更为重大。自唐初以来,运河虽然能把江淮物资运往北方,但因洛阳长安间的交通非常困难,这些北运物资多半集中于洛阳,不能大量的运抵关中。洛阳既因运河的连络而接近江淮,成为北运物资的集散中心,经济地位日形重要。反之,长安既因洛阳以西运输的困难而不能得到多量物资的供应,经济地位却渐渐削弱。两都的经济地位的差异,决定了政

府把洛阳建为东都,以便常常迁往办公的政策。故唐自高宗以后的八十年内,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公务员都常常来往于两都之间。及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由于裴耀卿韦坚等对于漕运的改革,洛阳以西的交通大为改进,由江淮经运河北上的物资便可不在洛阳停留,一直运往关中去。这样一来,由于两都的经济地位的转变,此后政府便可长期驻在长安,不再迁往洛阳了。这时运河虽然仍如过去那样运输江淮的物资,但由于分段运输法的实行,江淮义仓粟的利用,运输的数量却远较过去为多。运河运输量的特别增加,表示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与经济重心的南方连系的密切。由于这种密切的连系,大唐帝国便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整体,力量雄厚无比。故它在当日世界上所表现的卓绝的武功,鼎盛的势运,得到很多诗人的讴歌,史家的颂美。

第四章 大唐帝国的中衰与运河

开元天宝间因运河把大唐帝国的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密切连系起来而造成的伟大的时代,自天宝十四年(755-6)给渔阳羯鼓惊破以后,便渐渐没落下去,从而盛唐的光辉也就为之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安史乱后开元天宝时代的盛世不能继续保持下去?这固然有种种不同的原因,但运河之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却是其中一个基本的因素。原来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形势,和以前大不相同。在此以前,大唐帝国在政治方面完全统一,丝毫没有分裂。但自此以后,由于安史余孽在河北山东等地的割据,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便不复能完全统一,而渐渐陷于崩分离析的局面了。这些在大河南北割据称雄的藩镇,不独在军事政治上不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就是在财政经济上也要占据以自肥。在他们统治下的地方租赋既然不复像以前那样缴交中央,而西北各地的财赋又给守边军队就近消耗了去,此后中央政权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遂只剩下经济重心的江淮了。关中政权对于江淮财赋的倚赖既然比安史乱前更为深切,沟通南北的运河的重要性自然要特别增大起来。

关于安史乱后藩镇对于各地赋税的占有,《新唐书》卷210〈藩镇传〉云:“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南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藩镇统治下的地方既然不供贡赋,中央政府经费的开支遂全仰给于江淮。《通鉴》卷237元和二年条云:“是岁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九,县千四百五十三(《旧唐书》多“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一句)。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胡注云: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皆被边,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皆藩镇世袭,故并不申户口,纳赋税),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一。天下兵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余人,比天宝三分增一. 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旧唐书》卷14)。由此可知,安史乱后中枢经费所以完全要倚赖南方的接济,一方面固然由于北方地多为藩镇所据,他方面又由于在北边驻屯的重兵,把当地租税就近使用,不复缴交中央的原故。

可是,运河的重要性虽因安史乱后关中政府对江淮物资需要的激增而特别增大,自天宝末经肃宗时代(756-762)以至代宗初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它却完全不能发挥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因为安禄山于天宝末年在渔阳创乱以后,不久便派兵南下攻占各地,以致“东都河南并陷贼,漕运路绝”。其后政府虽因得到回纥兵马的帮助而收复洛阳,但到了“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河南商邱县南),淮运于是阻绝”。运河既因长期兵乱而无人过问,自然要淤塞废弃而不便航运。代替这条水道而连结南北的交通线是汉水,可是,汉水虽然可以代替运河来沟通南北,在航运方面却远不及后者那样安全和便利,而运输费用又远较后者为大。可以断言,汉水代替运河来联系南北的程度,事实上非常有限,因为它有上述的种种缺点,在运输量方面要大受限制,远不及从前运河那么多。

肃代间军事政治重心的关中既因运河的阻塞而不能和经济重心的江淮取得密切的连系,关中对于大量物资的需要便因江淮之不能充分供应而无从满足。故“自兵兴以来,凶荒相属,京师米斛万钱,宫厨无兼时之食;百姓在畿甸者,拔榖挼穗,以供禁军”(《唐会要》卷87)。

当战争尚未停止,中央政府因江淮物资不能藉运河大量运来而呈现出萧条黯淡的景象的时候,在东战场方面却露出了一线的曙光。原来安禄山由河北南下的军队,除西向攻占长安,南向经略襄邓以外,还沿着运河向东南侵略,有席卷江淮之势。假如他这个军事计划能够成功,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便要整个动摇起来;当日大唐帝国所遇到的危机可谓十分严重。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张巡许远以一枝孤军来死守运道要冲的睢阳,却阻止住敌人的精锐部队的南下,屏蔽住经济重心的江淮,无形中给后来运河的复航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张巡等的死守睢阳,不过奠定后来运河复航的基础。运河之恢复沟通南北的作用,却有待于刘晏的努力。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刘晏即于代宗宝应二年(即广德元年,763─4)就任为转运使,把改革漕运的艰巨责任负担起来。鉴于过去大唐帝国因运河阻塞而蒙受到的损害之大,他对于当日运河复航的必要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当日帝国已衰的势运的挽回,关中人民赋税负担的减轻,及以洛阳为中心的广大而残破的战区的复兴,都有待于运河的恢复航运,其需要的迫切是非常明显的。可是,运河复航却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在当日战后凋零残破的环境中,运河之恢复大规模的转运,要遇到四种不易克服的困难:第一,运河黄河间因为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数百里绝少人烟,航运最为需要的劳力,供给至感困难;第二,运河河道因为过去长期阻断,很久没有疏浚整治,以致渐渐淤塞而不便航运;第三,洛阳以西的黄河沿岸,早就没有军队驻防,盗贼横行,航运者所遇到的治安问题非常严重;最后,自江苏至潼关附近东西三千里的交通线上,跋扈的军人每借口衣粮不足来掠夺转运的物资。总之,当日因转运江淮物资而发生的治水、劳力和治安等问题,都是非常棘手的。此外,河汴间亦因战争破坏而

生的劳力供给的困难。

面对着当前漕运的困难和需要,刘晏开始他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第一步的工作为疏浚运河的水道,以免因淤塞而不便航运。复次,当日运河黄河间既因战事影响而劳力供给锐减,他遂开“始以盐利(政府因专卖食盐而得的利益)为漕佣”来另外雇人运输,而“不发丁男,不劳郡县”。这对于过去“州县取富人督漕挽,谓之船头”的办法是一种很大的改革。此外,为着要保障航运的安全,除由政府于运河沿岸分别派遣军队驻防外,他又把漕运船只及人员组织起来,而以武职官吏负责护送和押运的责任。

除解决上述漕运的困难以外,他又积极的作种种改革的设施。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实行裴耀卿时代的分段运输法,而加以改进。他“随江、汴、河、渭所宜......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按以前裴耀卿改革漕运时,规定江南各地的租船须一直经汴河驶往河阴,在那里卸下物资,然后南返。如今刘晏鉴于江汴水力的不同,更把这一段路程细分为两节,而以扬州为转运中心;由江南各地用船运来的物资,到了扬州便可卸下,再由那里另外用船经汴河运往河阴。

复次,刘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又“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通鉴》卷226)。这些漕卒经过长期严格训练以后,“未十年,人人习河险”。至于航运所用的船只,因为要适应各河流大小不同的水力,更是各有特殊的构造。例如在汴河航运的,是“歇艎支江船”,共有二千艘,每艘载重一千石;在黄河上三门险滩时航运的,又是另外一种船只,名叫“上门填阙船”(《新唐书》卷53)。此外,关于牵船所用的绳索,他也有很好的打算。他“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筱为绹挽舟”。这些麻枲竹筱非常坚韧,当制为绳索,供船夫拉纤之用的时候,自然可以避免像从前杨务廉时代那样动辄因绳断而“扑杀数十人”的惨剧。由于以上的种种设施,当日船夫的驾驶技术自然非常熟练,船只的构造自然非常坚固耐用,从而运输的效能也就可以充分发挥了。

刘改革漕运以后,不独运输效能因此增加,就是运输费也可以大为节省。在由江淮至长安的漫长的交通线上,他尽可能的以水路代替陆路来运送物资,以便减轻运费。例如“故时转运船由润州(今江苏镇江县)陆运至扬子,斗米费钱十九。晏命囊米而载以舟,减钱十五。”其次,关于已经废坏的运输工具的处置,他又“以朽索腐材代薪,物无弃者,”这也可以减轻运输的成本。结果,除如上述由润州至扬子一段每斗减钱十五文以外,“繇扬州距河阴,斗米费钱百二十。晏……米斗减钱九十……轻货自扬子至汴州,每驮费钱二千二百,减九百。岁省十余万缗”(《新唐书》卷53)。 

由于上述刘晏在漕运方面的种种改革,运河遂恢复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每年由江淮经这条动脉北运的米粮,多时达一百一十万石左右,少时也有五十万石。这些米运到河阴以后,除其中四十万石运往长安外,因为黄河每年通航的时间有限,其余一部份只好留贮于河阴仓,一部份则运至陜州太原仓存贮,以备下年黄河春水初通而江淮米尚未到达时先运入关中之用。当刘晏的第一批米运抵长安的时候,“天子(代宗)大悦,遣卫士以鼓吹迓东渭桥,驰使劳曰:卿,朕酇侯(萧何)也!”(《新唐书》卷149)。

因安史之乱而长期阻塞的运河,虽然由于刘晏的改革而恢复连系南北的作用,可是,我们只要进一步的把当日运河的运输量和以前裴耀卿及韦坚时代的运输量比较一下,便可见这时连系的程度已远不如以前那样密切,连系的规模也远不及以前那样庞大。上章曾说,裴耀卿因改革漕运而由江淮运抵关中的米粮,三年内共七百万石;韦坚改革后,一年运入关中的米粮,最高时竟达四百万石。可是,刘晏改革以后,每年由江淮经运河北运的米粮,最高时不过一百一十万石,少时只有五十万石;而这些北运的米,又因黄河每年可航的时间不长,只有四十万石运抵关中;其余须分别留贮于河阴及陜州的仓库。换句话说,刘晏时代每年由运河运往关中的米,只有裴耀卿时代的六分之一, 韦坚时代的十分之一。这种多寡悬殊的对照,无形中告诉我们:安史乱后运河虽因刘晏的改革而重新把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连系起来,可是这种连系却

不及以前开元天宝时代那样密切了。

不特如此,刘晏改革漕运后,运河河道虽然因疏浚而不淤塞,运输所需的劳力虽然因以盐利为漕佣而得到供给,沿途治安虽然因军警的驻防和运输队的严密组织而得到保障,可是,在当日战后安史余孽及其它武将仍拥重兵的新形势中,跋扈军人对于运河航运的阻扰却仍旧没有办法解决。这实是刘晏在漕运改革方面的一个漏洞。因为这个漏洞的存在,此后运河便常因跋扈军人的阻扰而不能充分发挥沟通南北的作用,以致连上述那种远较开元天宝时代为小的运输量也不能顺利维持下去。 运道之大规模的蒙受阻扰,始于德宗建中二年(781-2)藩镇与中央政权的大冲突。是年三月,中央政府鉴于河北山东等地藩镇的跋扈,在汴州筑城防御,是这次冲突的导火线。冲突开始以后,李正己(据有淄青等州,即今山东各地)及田悦(据有魏博等州,即今河南之河北,与山东之西部等),即以重兵集中于足以控制运河的徐州,并派兵驻屯于南北交通要冲的埇桥(在今安徽宿县北二十里)和涡口(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以阻止江淮运船的北上。这条生命线的切断,对于当日以江淮财赋为经济基础的中央政权是一种很重大的威胁,故德宗赶紧派遣在这一带地方威名卓著的张万福为濠州(按涡口在濠州之西)剌史,以便相机武装护送运船来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其后到了是年十月,徐州(按埇桥在徐州之南)剌史李洧以本州及埇桥归命中央,十一月中央军队大败淄青魏博兵于徐州,运道始复畅通无阻。

当运河失去沟通南北的作用的时候,在帝国中枢方面又发生惊人的事变。因哥舒曜兵败被围(为李希烈军队所围)于襄城(今河南襄城县)而前往增援的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治)军队,路过长安,因政府只以“粝食菜啖”犒劳,愤而作乱,奉曾作他们统帅而早已免职闲居的朱泚为帝。首都既为叛兵所占,德宗仓卒出幸奉天(今陜西干县治)。叛兵继续前往围攻,中枢的形势至为危急。其后奉天之围虽因李怀光援兵的来临而解除,李怀光却又因“军士禀赐不均”而跟着叛变,以致德宗被迫移驻陜南的梁州(今陜西南郑县治)。在这个首都陷落,江淮物资因运河被切断而不能大量接济关中的时候,

肩负收复首都重任的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却因镇海军(治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县)节度使韩滉的武装护航而获得军粮的供应。

因此,在当日运河不能把江淮物资大量运往关中的时候,中央政府过的完全是艰难困苦的日子。上面曾说,泾原及李怀光的军队所以叛变,主要由于待遇的不良;而待遇所以不良,又由于中枢因不能得到江淮物资的充分供应而起的财政困难。及德宗被迫移驻梁州的时候,天气已经渐渐炎热,但因物资供给困难,军队尚未改换春服,德宗还穿著皮衣,李晟更只好与士卒同甘共苦。其后长安虽然克复,可是因为运河尚未畅通,江淮物资还不能大量运到,再加以关中又因兵燹和旱蝗而农产歉收,关中遂发生非常严重的粮食恐慌。这种粮食恐慌的严重程度,几乎要令到中央政权整个动摇起来;因为在当日空前饥馑的情形下,一般老百姓固然要沦为饿殍,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公务员固然要节食减膳,就是禁军也要因食粮缺乏而怨声载道,以致引起德宗的忧虑。由此可知,当日中央政权因运河被切断而遇到的危机是很严重的。

鉴于过去因运河被切断而领略到的痛苦的经验,唐代政府自贞元初年以后遂努力于运河交通线的控制,以免再蹈从前的覆辙。依照过去的经验,最能控制运河的交通,同时又曾被敌人占领以致运河无法航运的地方,共有两个,即徐州和汴州。徐州南有埇桥,为运河交通的要冲,从前李正己及李纳两父子即以兵驻在这里来断绝运河的交通。汴州前后为李灵耀及李希烈所据,运河的航运也因此而受到很大的障碍。接受这许多事实的教训以后,政府遂在这两个地方配置人数众多的劲兵来防卫,选择精明强干的官员来治理。例如在徐州方面,以老诚练达的张建封代替年少不习事的高明应来作长官;在汴州方面,则由有收复汴州之功的刘玄佐来当节度使。

可是,一种政策的实施,事实上并没有绝对的利弊。为着要防范跋扈的藩镇来切断运河的交通线,政府在徐汴二州配备重兵,用意固然非常之好;但当这些地方配置好大批精锐部队以后,因为距离长安较远,中央政府不易控制,便常常因兵精将悍而发生变乱(其中尤以更易统帅为甚),以致运河航运常

常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失。就中汴州一地,自贞元八年刘玄佐死后,直至贞元十五年,前后总共不过八年,便发生五次大规模的兵乱。当叛乱发生的时候,由运河向北输送的物资常被乱兵大量抢劫而去,有时甚至因此而断绝航运。

综括上述,我们可知安史乱后运河对于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的连系,实在远不及过去那样密切。当安史乱时,运河北段及运河与长安间的地方,为敌人占领,运河因不能航运而渐渐淤塞。其后叛乱平服,经刘晏改革以后,运河又恢复连系南北的作用,可是连系的程度却比开元天宝时代松懈得多,因为此后运河的运输量要远较开元天宝时代为小了。而且,刘晏关于漕运的改革虽然颇为完备,可是对于阻扰运河交通的跋扈的军人,因为是在当日战后的新形势中产生出来的,他却没有办法来解决。这是他的漕运改革的一大漏洞。因为有这个漏洞,自此以后,就是连那种远较盛唐时代为小的运输量,运河也不容易长期维持下去。说到跋扈军人对于漕运的阻扰,在代宗时代已经开始,到了德宗时代闹得更为利害。建中年间中央与藩镇间接连不断的冲突,运河的交通线常被藩镇切断,以致南方出产的物资不能大量输送到北方去。位于关中的中央政府,既然因运河的切断而不能得到江淮物资的充份供应,便要因财政艰窘和粮食恐慌而遭遇到空前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后来虽随着运河的重新打通而平安渡过,可是此后运河航运仍不断的遭受跋扈军人的阻扰。因为政府鉴于过去因运河被切断而感受到的痛苦,于运河重新打通后便在足以控制运河交通线的徐州和汴州配置重兵,以免再受藩镇的侵略;可是这两地距离中央很远,在那里配置好的劲兵每因中央政府的不易控制而时常发生变乱,以致危害到运河航运的安全。总之,安史乱后的运河虽然跟着刘晏关于漕运的改革而恢复连系南北的作用,可是由于战后形势的特殊,它这种作用每因跋扈军人的阻扰而不能尽量发挥,从而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军事政治重心的关中不能常藉运河的沟通而与经济重心的江淮取得密切连系的结果,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便渐因不能真正统一而力量锐减,从而此后她的势运便渐渐走向下坡,而不能恢复开元天宝时代的光荣了。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2信号与系统_奥本海默_华科_电信系_英文_试卷

TEST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 Course: SIGNALS & SYSTEMS (Closed Book) (2008/05/24) SPECIALTY_________CLASS_________NAME__________No.____________ 1. (20 points)Consider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2 points for each blank) (a) ()()=-?-dt t t 3sin 2π ππδ__________________; (b) The fundamental period of sequence ?? ? ??+=376cos ][n n x π is________________; (c) If a continuous-time system is defined by ()()t x e t y t -=1, then we can determine that it ’s a (linear / nonlinear) _____________, (time invariant / time variant) _________________, (causal / noncausal) _____________ system; (d) Consider a discrete-time system with th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hip being [][][2]y n x n x n =-, if the input [][]n A n x δ=, here A is an arbitrary real or complex number, the output []y n =___________; (e) If an LTI system with impulse response ()t h 1 is invertible, and its inverse system has an impulse response ()t h 2, then we have 12()()h t h t *=______________; (f) The constant component of the continuous-time periodic signal ()sin()x t t ω= is________; (g) A signal ()x t with Fourier transform ()ωj X undergoes impulse-train sampling. If ()0=ωj X for s rad /105>ω, then the Nyquist sampling period is___________ second ; (h) Consider a signal ()t x 1 with FT ()ωj X 1. If ()01=ωj X for m ωω>, then for signal ()?? ? ??=2312t x t x with FT ()ωj X 2, there must be ()02=ωj X for >ω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一、名词解释 01、崇龙尚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玉代表高贵的身份和修养。 0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研究阴阳、五行等矛盾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阴阳家邹衍继承了前代学说,并进一步认为五行“相生”、“相胜(克)”,并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03、王夫之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04、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05、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6、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07、三清四御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08、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09、冠笄之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般二十而冠。加冠多在宗庙举行,由家长主持,并取字。笄礼是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十五而笄,由女性家长主持,将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冠笄之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庄严肃穆,标志着一个人从此开始承担责任。 10、合卺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11、五服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幞头

短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趣味寓言故事大全

短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趣味寓言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寓言故事可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故事了。小编精选了一些经典寓言故事,一起来看看吧。经典寓言故事1晋国范某有个名叫子华的儿子,他在一群门客的拥戴下,成为远近闻名且受晋王垂爱的人物。他虽不为官,其影响几乎比三卿大夫还大。禾生和子伯是范家的上客。他们有一次外出在老农商丘开家借宿,半夜谈起子华在京城里名噪一时的作为。商丘开从窗外听见后,眼前顿时闪过一线光明。既然范子华能把死的说话、穷的说富,干脆找他求个古祥。第二天,他用草袋装着借来的干粮,进城去找子华。子华家的门客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衣着绸缎、举止轻浮、出门车轿、目空一切。当商丘开这个又黑又瘦、衣冠不整的穷老头走来时,他们都投以轻蔑的目光。商丘开没见过大世面,说了声来找子华就往里走。没想到被门客拽住、又推又撞、肆意侮辱。但他毫无怒容,门客只好带他去找子华。说明来意后,商丘开被暂时收留下来。可是门客们仍然使着各种花样戏弄他,直到招式用尽,兴味索然。有一次,商丘开随众人登上一个高台。不知是谁喊道:“如果有人能安然跳下去,赏他100斤黄金。”商丘开信以为真,抢先跳了下去。他身轻如燕,翩然着地,没伤着一点身体。门客们知道这是偶然,并不惊奇。事过不久,有人指着小河深处说:“这水底有珍珠,谁拾到了归谁。”商丘开又当是真。他潜入水底果然拾到了珍珠。此后,门客们再也不敢小看他;子华也给了他同别的门客一样游乐、吃酒肉和穿绸缎的资格。有一天,范家起了火。子华说:“谁能抢救出锦缎,我将依数重赏。”商丘开毫无难色,在火中钻出钻进,安然无恙。范家的门客看傻了眼,连声谢罪说:“您原来是个神人。就当我们是一群瞎子、聋子和蠢人,宽恕我们的过去吧!”商丘开说:“我不是神人。过去我听说你们本领大,要富贵必须按你们的要求说一不二地去做。现在才知道我是在你们的蒙骗下莽撞干成了那些冒险事。回想起来,真有点后怕。”从此以后,范家门客再不敢侵犯他人,见了乞丐、巫医也作揖拱手,害怕真会遇到神人。这则寓言通过对商丘开在范子华家经历的描述,揭露了以子华和门客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奢华、蛮横、虚伪和无能;反映了商丘开虽然贫穷卑贱却有着诚实和耐劳的品质。经典寓言故事2小鹰在鹰妈妈的严格要求下坚持刻苦训练,飞行速度越来越快。鹰妈妈看着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小鹰,感到格外高兴。一天,小鹰对鹰妈妈说:“我飞得这么快,这么高,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我在空中突然遭遇暴风雨的袭击,你一定会为我的安全担心的!”鹰妈妈微微一笑,说:“飞行途中突然遭遇暴风雨确实有危险,但是,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我不会太为你的安全担心!”小鹰连续参加了三次小鸟飞行大赛,每次他都荣获冠军。每当小鹰高高兴兴地拿着沉甸甸的金牌给妈妈看时,鹰妈妈都会开心地笑起来。小鹰对鹰妈妈说:“每次大赛我都遥遥领先,我是最棒的,我是永远的冠军!”鹰妈妈听了小鹰的话,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小鹰说:“妈妈,您怎么叹气,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呢?”鹰妈妈对小鹰说:“我身体很好,也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只是有些为你担心啊!”小鹰说:“我已经长大了,再猛烈的暴风雨我都不再惧怕,我有勇气和能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是最棒的,您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鹰妈妈指着金灿灿的金牌,对小鹰说:“你能够获得金牌我当然高兴,但是我也很为你担心。你背负着沉甸甸的金牌,以后还怎么飞行呢?”小鹰笑着说:“您的担心是多余的,我把金牌都放在家里,从来不会带着金牌去参加比赛!”鹰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小鹰说:“我知道你把金牌都放在家里,不会时常带在身上,但我总觉得这些金牌好像已经牢牢地压在了你的心里。我担心你获奖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你一定要牢记,没有永远的冠军,没有永远的第一。不能整天陶醉在胜利之中,只有把已经取得的胜利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奋发努力,才能不断进步啊!”小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妈妈的担心并非多余。经典寓言故事3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试卷(含答案)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阅读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孟姜女出生在长城一带。 2.孟姜女的丈夫名叫。 3.传说孟姜女是一户姓人家的瓜长到了姓人家,瓜熟自裂,出来个小姑娘,取名叫。 4.范喜良死后被埋在。 5.孟姜女看到长城根下满是。 6.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 的。 7.牛郎从小与相依为命,他对照顾得很周到。 8.织女是被抓走的,她和牛郎以及孩子是被王母娘娘的玉簪划的隔开的。 9.每年的,牛郎织女会在相会,这一天又称为。 1 0."法海是的和尚。 二、选择题: 1.孟姜女第一次遇到范喜良的地点是()。 A、花园 B、菜园 C、果园

2.范喜良躲在孟姜女家花园的原因是()。 A、逃婚 B、躲抓壮丁 C、躲仇家 3.孟姜女喜欢范喜良的理由是范喜良()。 A、拥有财富 B、眉清目秀 C、读书好,勤快能干 4.范喜良被抓壮丁是在和孟姜女结婚的()。 A、要入洞房之时 B、三个月后 C、有了一个孩子后 5.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最终是如何对她的?()。 A、杀了她 B、囚禁了她 C、要娶她为妃 6.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的一项劳役。 A、最为残酷 B、最为轻松 C、最为省钱 7.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

A、痛恨 B、喜爱 C、赞美 8.祝英台是在()游学时,结识梁山伯并成为好友的。 A、长沙 B、绍兴 C、西湖边 9.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化作一对()吃光了双双飞去。 A、蜻蜓 B、蜜蜂 C、蝴蝶 1 0."法海因为()一心要把许仙和白娘子夫妇拆散。 A、看上了白娘子 B、嫉妒白娘子 C、替天行道 三、判断题 1.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看到范喜良被衙役殴打。() 2.孟姜女哭倒长城,露出范喜良的尸体。() 3.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是织女和牛郎变的。() 4.牛郎带着孩子骑着老牛追赶织女。()

电子科技大学抗干扰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家好~本人今年刚刚考取抗干扰实验室的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学术型研究生~~一年来,在论坛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学长学姐的建议,包括一些有用的资料等等。现在自己的研究生复试尘埃落定了,我也总结了一些东西,不管有用没用,上来发一下,哪怕对一个人有用呢,也算是一点对论坛的贡献吧。 关于英语的复习,我个人英语基础不错。。。所以今年英语是裸考的。。连单词都没背。。结果71。。还算是比较不错吧。。。我学习英语的经验就是多读多背。。语感是很重要的。。如果要短期提高英语的话,建议一开始先把新东方单词红宝书搞定,特别是对于词汇量不足的同学。不然到了考场上发现大片的词都不认识跟天书一样是很痛苦的。。单词建议重复记忆。多记几遍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认认真真记一遍的效果。。参考那个什么记忆衰减曲线。单词掌握的差不多了就做真题吧。神马模拟题之类的和真题远远不是一个水平的。。还是真题最重要。。把真题认真做上4遍吧。前两遍弄懂答案。。后两遍主要就是看阅读。。把阅读文章里面的生词都记住。。你会发现真题里面的高频词汇还是很多的。。往年的高频词换到下一年很可能还是高频词。。后两遍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真题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特别是长难句。。彻底把一篇阅读理解拆开来看。。每句话都搞懂。。英语就是要不断的读。重复记忆。。多用多练。。关于阅读理解的做题技巧很多。。我一般都是找关键词。。路标词(就是像but, however 这种有转折,递进,总结等性质的词)。。关键句(一般是首句、尾句,当然也有的在句中或者需要自己总结的) 数学。。。课本。。复习全书一定要掌握的非常熟。。公式啊定理啊都要掌握的很熟练。。包括他们的应用条件。。不要指望着做题的时候翻书,然后临考前再去记忆。。那样到了考场一紧张你很可能什么都忘了。。我课本看了3遍。。复习全书认真看了2遍。。后面有有重点的看了2遍吧。。。特别是复习全书。。一定要搞懂。。吃透。。然后就是做真题吧。。不推荐做什么模拟题。。那个经典400题个人感觉难度不小。。喜欢挑战难题找成就感的同学可以做。。一般的就不推荐了吧。很容易打击自信的。。把真题反复多做几遍搞懂吃透就行了。。。针对选择填空可以做基础过关660题。这个不错。考的很细。做好的话应付选择填空不成问题。。总之数学不容得投机取巧。要很扎实的来过才行。 政治。。临考前一个半月再看就可以。。根本不用看课本。。也根本不用报班。。什么押题什么的都是胡扯。。他们所谓的押题就是押中知识点。。不可能是原题的。。可以买一本任汝芬的序列1,(序列2、3个人感觉没有必要买),序列4,高教出版社的大纲解析,高教出版社的考试分析(很薄的一本),一套真题。。一开始看序列1,其实序列1和大纲解析的内容差不多,先看序列1是因为他里面很多内容比如选择题的考点,大题的每一条都用红颜色给标出了,所以看起来比较省力。。第一遍认真看。。特别是马基那块不太容易懂得地方,一定要认真看把它搞懂。。这块主要考察理解能力。。看你会不会用各种原理分析问题。。。。。近代史毛邓三就和看小说似的记就行了。这块主要考察记忆能力。。。思修主要是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一块吧。。比较好看。。。认真看完序列1后再看大纲解析。。差不多的内容,只是大纲解析全是黑色字的。。根据你对序列1的掌握。。不妨一边看大纲解析一边根据你对序列1的掌握情况边看边画。。进行第二遍巩固记忆。。。看完这些后就可以做真题了。。把真题的选择题过一遍。。你会发现很多地方每年都会重复出题。。也就是高频考点。。这个要重点掌握。。选择题一般要做到35左右吧。。越高越好。。30以下就比较杯具了。。不过一般刚看完大纲解析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020汇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020汇集 从前,有一个从小习武的年轻人。待到长大成人后,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武艺。一双铁拳练得炉火纯青,飞檐走壁更不在话下。 外敌入侵,青年怀着一腔热血参军抗敌。战场上青年奋勇杀敌,勇冠三军。凯旋归来后,人们夹道欢迎,并赠予勇士勋章戴在青年胸前,大家齐声欢呼,勇士,勇士,勇士。 青年荣归故里后,有着国家给予的奖励,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没事喝点酒后喜欢在人们面前露一手武艺,赢来阵阵喝彩声。青年并不满足现状,肆意挥霍金钱,整天去花天酒地,钱越来越少,但欲望却越来越大,最终一步步堕落下去。 最近山上出现一个武艺超群的劫匪,附近村庄经常丢失贵重物品,一些路过的人也经常会遇到一个蒙面劫匪被洗劫一空。这个劫匪让人们咬牙切齿,但敢怒不敢言。于是请求官府派兵捉拿劫匪,十多个官兵经过三天三夜终于擒拿住劫匪,当揭开劫匪面罩的一刹那,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这个让人恨之入骨的劫匪就是被人们称赞的勇士。 原来钱挥霍完了,青年就去偷盗,抢劫,无恶不作,成为了一个深恶痛绝的劫匪。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 从前,一个农夫拾到一块和田玉,但是农夫并不认识玉石。只是感觉这块石头比较硬,于是拿在手里把玩。

一个贩油的小贩,看见这个玉石表面有层油脂光泽,感觉不错。于是对农夫说道:我看着你这块石头不错,我用一壶油换不换?农夫意想不到油贩会看上这块石头,不假思索的同意了,提着一壶油欣喜若狂的回家了。 油贩挑着油遇上一个牧羊人,牧羊人认出了这是一块玉石,于是在手里来回摩擦,只见握在手里有种冰润之感,于是试探问道:我喜欢这块玉石,我用两只羊给你换,行不行?油贩匪夷所思牧羊人会喜欢这块硬石头,于是喜出望外牵着羊走了。 牧羊人带着玉石来到古玩店,老板反复鉴定,告诉牧羊人这是一块上等的和田玉,于是小心翼翼的问道:自己愿意出一百两黄金买下这块玉石,不知是否愿意忍痛割爱卖给自己。牧羊人听到能卖到一百两黄金,超出了自己的意料之外,心花怒放抱着一百两黄金走了。 古玩店老板请来玉器雕刻大师,把玉石雕刻成完美玉器。献给了爱好收藏奇珍异玩的大王。大王对这个玉器爱不释手,于是赏给古玩店老板一万两黄金,古玩店老板脸上流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3 镇上住着一个尽人皆知的善人,不但乐于帮助别人,而且还不求别人回报。 一年冬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一群流浪者瑟瑟发抖挤在墙角里。善人看见后,领着一群流浪者来到自己家,不仅烧火让众人取暖,还熬了一锅粥供大家食用。喝完粥后,众人踊跃争先要求帮善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来感谢善人。善人摆摆手笑着说道:助人为乐,快乐自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关键词:传奇孟姜女哭长城爱情历史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故事发展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仿真及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中、英文 ) in The Signal System 分类 号 学号 密级 公开 学校代码 1107044431 TN911.6 基于MATLAB 的信号系统仿真及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MATLAB in The Signal System 工科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提交论文日期 成绩评定 二零一五年五月

摘要 当前的科学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而通过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在通信、音频和图像、遥感,视频等领域。为了更好地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掌握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通过MATLAB 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 本论文主要探究MATALB在信号与系统中的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中的应用,主要从连续和离散两方面入手,进一步掌握信号系统中的相关知识。同时引进计算机软件—MATLAB,对信号系统二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通过它在计算机上对程序进行仿真,阐述信号与系统理论应用与实际相联系。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主动思维,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也可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MATLAB软件 关键词:采样定理;MATLAB;信号与系统;抽样定理

Abstract Curr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changing an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communication, audio and video, remote sensing, video, etc.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of signal and system, and grasp the metho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o we need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by MATLAB computer aided design platform.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MATALB in signal and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signals,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further to 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of signal system.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software - MATAB at the same time, the signal system of second order system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through its d on program on computer simulation, signal and system theory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application.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change passive accept to active detection, so as to improve learning effect, active thinking, to practice habits of thinking, also can let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MATLAB software. Key words:Sampling theorem; MATLAB; Signals and systems; The sampling theorem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以下人物不属于“立言”的楷模的是?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哪一年?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将“和谐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而提出的是什么时候?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和谐世界”的理念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扬仁凤宽是多少? 分 ?A、 ?B、 ?C、 ?D、 ?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一学派的处事原则?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学而优则仕”思想形成的始源是?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重本抑末”中的本指的是什么?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扬仁风”是在北京皇家园林()中。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科举制度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分 ?A、 ?B、 ?C、 ?D、

11.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人是谁?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2.以下属于中国思维特征的是?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3.《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食道和肠道的比例为?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叶落归根的观念产生于? 分 ?A、 ?B、 ?C、 ?D、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5.与中国相比,西方的科技思维特征属于以下哪种?分 ?A、 ?B、 ?C、 ?D、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才一个化名叫,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和小青被淋得,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地红了,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药店,过得可美了! 由于“”治好了很多很多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可是,“”的兴隆、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的法。因为人们的病都被治好了,到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不旺,法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正在给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见许仙不上他的当,,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的法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见,连忙脱下,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长堤就,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下,把这对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的读书人,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3.《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病。 4.《高山流水觅知音》叙述了俞伯牙和的故事。 5.《此地无银三百两》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是。 6.“曲调越高雅,唱法就越难,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出自寓言故事。 7.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 8.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 9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 10.《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一名。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箭 2.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东施效颦 B.邯郸学步 C.刻舟求剑 D.螳螂捕蝉 3.《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 ) A.郑国 B.燕国 C.赵国 D.卫国 4.“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画龙点睛 B.画蛇添足 C.叶公好龙 D.腾蛇与飞龙

5.“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 ) A.猴子 B.狐狸 C.蛇 D.兔子 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 ) A.狮子 B.老虎 C.狐狸 D.大象 7.《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 ) A.珍珠 B.箱子 C.包 D.盒子 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假虎威 D.骑虎难下 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 ) A.公明仪 B.张僧繇 C.孙叔敖 D.宋元君 10.“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自相矛盾 B.杞人忧天 C.塞翁失马 D.南辕北辙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老渔翁得到了好处。() 2.“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3.《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非常高兴。()4.《望梅止渴》叙述的是刘备打仗途中发生的故事。()5.《染丝》是墨子出游,路过一个染行,看见有人在染丝。()6.《万字》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若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 ) 7.《晏子的车夫》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 8.《螳螂捕蝉》中:“螳螂捕蝉”的下一句是“黄雀在后”。() 9.《夸父追日》中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梨林。() 10.《穆公失马》讲的是秦穆公在韩地打仗时发生的故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