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基础知识

诗词基础知识

诗词基础知识
诗词基础知识

诗词基本知识

1.我国的古典诗歌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本书中,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

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

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

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再如刘禹锡的“紇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然而也被认为是词。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

(2)长短句

(3)律化的平仄

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

楹联又称对联,就其文体而言,虽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其历史也很久远,且与诗词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基本知识一并予以介绍。

2. 四声与平仄

四声有古四声与今四声之分。

古代格律诗所规定的四声通常称为古四声,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入声为古之以b d g 为韵尾的字,其发声特点是“短促而急收”。

普通话所规定的四声称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阳、上、去,其与古四声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入声。通常认为,入声从元朝开始就已逐渐消亡,现在仅在南方一些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的方言中尚有保留。

粗略而论,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关系是:古之平声字分属今之阴平和阳平;古之上声和去声字现仍为上声和去声字;古之入声字在今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均有,但在普通话里变

为去声字的最多。

所谓“平仄”,是对字的发声特点的区分。古之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属“仄”,仄者,不平之意也;今之阴、阳属“平”,上、去属“仄”。

通常,现代人的规则是以今之四声定平仄。但是,如果愿意以古之四声定平仄,或者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为了能更准确地区分古之平仄,则应对古四声有所了解,其中关键是掌握古之入声字在今之四声中的分布,特别是在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分布,因为分布在今之上声和去声中的入声字即便不知道,也无大的妨碍,反正都属仄声。

根据统计,分布在今之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古入声字其实并不多,常用的不过200个左右,且其在现代发声中的结尾韵母为:

a ,o ,e ,ie ,i ,u ,v

相应的例字,如:发、说、合、缺、识、积、出、菊。也就是说,以现代其它韵母收尾的字中无入声字。

对于这些入声字,可以采用结合背诵古体诗词进行记忆,亦可采用临时翻查字典、韵书的方法解决。

平仄虽有古今的区别,但不管是古之平仄,还是今之平仄,都需注意一字平仄两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规则是:读平声时则视为平声字,读仄声时则视为仄声字。例如,“重”字,在“重新”一词中为平声字,而在“重要”一词中则为仄声字。

3、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取意源于帝王仪仗对称性的排布。

对仗本来是文学艺术中一种应用极广的修辞方法,但在诗、词、曲、联中由于各自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在“格律”(游戏规则)中才特别列出。

对仗的规则是关于字数,词性,语法结构,平仄,意义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在诗、词、曲、联中各自的要求情况以及特殊避忌等并不尽相同,因此详细的内容有待后文再分别进行具体介绍,在此仅将对仗的分类罗列于下:

(1)对仗按照“用所”的分类

对仗既然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因此本书按照用所的不同,可分为

楹联(对联)的对仗、

诗的对仗、

词的对仗、

曲的对仗。

(2)按照对仗工整程度的分类

对仗有着词性,语法结构,平仄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则,根据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情况,而将对仗的句子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但“工”到什么程度才算工对,其实也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

(3)按照对仗文字特点的分类

对仗在文字上可有许多名堂和特点,因此有流水对、当句对、借对、错综对、扇面对、鼎足对等名目。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由于文意连贯,形同流水,故称为流水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于每句中在文字上有自对现象,所以特称为当句对;

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

由于利用了文字谐音而称作谐音对(借对的一种);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由于“寻常”有度量之意(虽然此处并不是此意),故可借以偶对“七十”,是称借义对(借对的又一种);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因为“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交错成对而称为错综对;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涨一竿春水,带一抹寒烟,棹一只渔船

也都是根据显而易见的文字特点而分别被称为扇面对和鼎足对的。

此外,尚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 押韵

(1)何谓押韵

所谓押韵,指的是诗句尾字字音的和谐。

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共同组成的,韵母又有单韵母与复韵母之分。

单韵母由单独一个元音构成,故又称作单元音,例:i u v a o e

复韵母由韵腹(主元音)与韵头、韵尾二者或其一构成,可作韵腹的元音有:a o e ;可作韵头的(元音)有:i u v ;可作韵尾的有:i o u n ng 。

例如,“笔”的字音为bi,b为声母,i 为单韵母;“江”的字音为jiang ,j为声母,其余为复合式的韵母,韵母中i为韵头,a为韵腹(主元音),ng为韵尾;“家”的字音为jia,其韵母为韵头+ 韵腹式的复韵母;“昭”的字音为zhao ,其韵母为韵腹+ 韵尾式的复韵母。

押韵只跟韵母有关,在复韵母中一般只跟韵母中的主元音及韵尾有关。

押韵有严韵与宽韵之分,严韵最和谐,它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全同。例如,“开(kai)”与“来(lai )” 相押、“天(tian )”与“坚(jian)”相押即属严韵。

一般押韵,在无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同,在有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近或相同而韵尾相同,例“花(hua)”与“家(jia)”相押、“门(men) ”与“新(xin) ” 相押,是属宽韵。

更有韵腹、韵尾相近亦相押者,称作通韵。例如,以“人(ren)”与“情(qing)”相押即属此例,但这显然不够和谐,因此诗家多以为不足取。

此外,尚有“衣(i )”与“飞(ei)”相押、“飞(ei)”与“开(ai)”相押、“姑(u)”与“收(ou)”相押等,亦均属偶通。

(2)押韵规则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吟颂的和谐,因此现代诗家普遍认为,现代人即便作古体诗词,也应当押用今韵,这就是在作诗词时,对于押韵问题首先需要遵守的规则。

另外,由于语言随着岁月的迁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仅现代与古代在发音上有着很大差异,即便古代的唐、宋、元,也由于时代相隔的关系,语音也有所不同。因此,韵部的划分随着时代的不同是理应有所变化的,更何况诗、词、曲还是三种不同的文体,所以诗、词、曲押韵的详细规则自然应当各有不同,这容后再述。

(3)现代韵

目前,现代韵主要流行有两种比较公认的分法:

1)《诗韵新编》的分法

《诗韵新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参照《中华新韵》、《汉语新韵》等现代韵书,1965年编撰出版、1978年修订重印的一本韵书,其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将汉字分为如下十八个韵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

《诗韵新编》的韵部、通押规则及与广为流传的十三辙的对应关系详如表1所列。为了使用的方便,在《诗韵新编》中,还特意标明了古代四声中的“入声”。

表1 现代诗韵所分韵部与通押规则

十八韵通押情况十三辙

阴阳上去入声

一麻第一类通押发花

二波通歌第一类通押梭波

三歌通波第一类通押全

四皆第一类通押乜斜

五支通儿、通齐第二类通押衣欺

六儿通支、通齐

七齐通支、通儿第二类通押部

八微灰堆

九开怀来

十姑通鱼第三类通押姑苏

十一鱼通姑第三类通押通衣欺

十二侯由求

十三豪遥条

十四寒言前

十五痕押人臣

十六唐江洋

十七庚通东中东

十八东通庚

[入声字通押说明]:入声韵的字有两种通押形式——分类通押和八个入声韵部全部通押。全部通押就是举凡入声字一律通押;分类通押就是韵母发声相近的入声字通押,通常分为三种情况:1、第一类通押,即麻、波、歌、皆等四个以“开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第二类通押,即支、齐两个以“齐齿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3、第三类通押,即姑、鱼两个以“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

2)基于十三辙的分法

十三辙实际上形成于明清时的民间,其名称是:

发花波歌乜斜姑苏衣期开怀灰堆

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有人主张将现代韵分为十三部十七韵,十三部用为宽韵,十七韵用为严韵,十三部十七韵的分法如下:

花部(花韵)歌部(歌韵波韵)

些部(些韵)姑部(姑韵)

衣部(衣韵居韵)开部(开韵)

飞部(飞韵)高部(高韵)

收部(收韵)山部(山韵天韵)

根部(根韵)方部(方韵)

东部(东韵声韵)

详如表2所列。

表2 按十三辙分的十三部十七韵

部韵一韵母及例字韵二韵母及例字十三辙

花花-a(发)-ia(家)-ua(花)发花

歌歌-e(歌)波-o (波)-uo(捉)波歌

些些-ie(些)-ve(决)乜斜

姑姑-u(姑)姑苏

衣衣-i(衣)居-v(居)衣期

开开-ai (开)-uai(歪)开怀

飞飞-ei(飞)-ui(追)灰堆

高高-ao(高)-iao(交)遥条

收收-ou(收)由求

山山-an(山)天-ian(天)-uan(专)-van(娟)言前

根根-en(根)-in(今)-un(孙)-vn(晕)人辰

方方-aug(方)-iang(江)-uang(汪)江阳

东东-ong (东)--iong(雍)声 -eng(声)-ing(英)-ueng(翁)中东

1、对联的创作过程

楹联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主题

主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核心,因此在对联创作之初,先要确定对联的中心思想,即确定对联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所要描述的事物,或所要说明的哲理等。

(2)选择创作方法

对联的创作方法可有多种,详见后文。

(3)组织文字

(4)调整平仄

2、对联的内容组织方法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当主题思想确定之后,就要开始组织内容,而内容的组织方法主要有正对法和反对法之分:

1)正对法

正对法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斗巧联对: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记事;再例:

水以长流方及远,

山因积石始成高。

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又例:

排开各种尘纷事去施德教,(钢铁散人)

捧出一颗火热心来育栋才。(钢铁散人)

即为从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

2)反对法

反对法的突出的特点是上、下联要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上、下联的内容要分写两件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反的两个方面,例讽刺洪承畴判明降清的对联: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就是利用洪承畴自己原来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改造而成的,上联肯定了“君恩深似海”的事实,下联却用反诘句揭露出洪承畴未能“臣节重如山”的变节行径,从而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了对洪承畴的谴责和讽刺。

方家认为:反对为优。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

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

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便是“反对为优”的例子。再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创作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形成反对。对联含义是:清风明月虽然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其中的情趣;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也一样都成了有情之物,“有情无价”对比强烈,从而突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顺便说明,“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属于工对,是因为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3、对联的表达方法

根据对联的表达方法的不同,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有:

1)写实法

写实法即直陈白描,例扬州廿四景之一的“西园曲水”中有一石坊,名曰“翔凫”,临岸贴水,状似待客游湖,其舱门题联云:

两岸花柳全依水,

一路楼台直到山。

此联将乘舟游览瘦西湖所能看到的景致,刻画得惟妙惟肖,诚谓写实。

2)比拟法

比拟又称比喻,就是利用两件事物间的相似点,用一件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例如例清代诗人张尔荩为史可法衣冠冢题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虚实结合,以衣冠冢周围可以看得到的梅花和扬州特有的明月(出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为实写,进一步将其比拟为史可法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壮烈殉国的忠肝义胆。有意思的是,这种比拟,不仅神同,而且形似,那红色的梅花多末像忠臣因故国灭亡而悲痛欲绝时所流下的带血的泪水,那皎洁的明月又多么象史可法无比忠于明王朝的一颗高洁的心灵。

比喻在对联中多用“如、似”等字眼,例: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拟法还常直接用一件事物取代另一件事物,并特称“借喻”。例如有题河北赵县赵州桥的一个对联云: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流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走过”。但这样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喻犹在,语言却大为简炼。

3)隐喻法

例明朝知名翰林学士解缙讽某有名无实的秀才曰:

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一对联后来还曾经被毛泽东引用来反对党八股。联中,表面上是写墙头芦苇和山间竹笋的形态特征,其实是在讽刺挖苦那些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只会摇头晃脑,夸夸其谈的腐儒的。

4)拟人法

拟人就是为一些没有意识的自然物赋予人的感情,例郑板桥曾将春风、夜雨拟人化: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5)用典法

用典法就是利用一些有出处的故事等创作对联。姓氏联语皆用典,例如赵氏人家的联语有:平原侠气,

长板英风。

上联写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豪侠之气,下联写的是三国时代赵云英勇善战、天下无敌的大将之风,从而歌颂了赵氏人家的家族传统。

再如,为百岁老人祝寿的对联有云: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上联用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前句的句意;下联用“山中已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后句的句意。

6)双关法

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两个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为双关。用语双关,常可将俗务变得典雅,例某地一家主营象棋、水银玻璃镜的店铺贴了一副楹联,曰: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联中,看似在形象介绍店铺所营销之象棋和水银玻璃镜,而语间“子路”和“颜回”,一语双关,恰是大学问家孔子的两个知名弟子,从而一下子便提高了店铺的品位。

此外,双关法还常可构成戏谑、讽喻等。

7)议论法

议论法就是只发表看法或议论,例郭沫若曾为蒲松龄的故居题联云: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联中,一方面赞誉了《聊斋志异》的妙笔,另一方面又歌颂了蒲松龄的为人,评价得体,议论得法,颇为周到。

再例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更是长篇议论,以抒胸臆,联曰: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8)烘托法

烘托法就是极力渲染气氛以烘托主题,大观楼180字长联就是一个渲染烘托的典型,上联写滇池的四时美景,下联写云南的千年历史,气势磅礴,文词典雅。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赋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阵清霜。

另外,泰山壶天阁的楹联也不失为采用烘托法的难得妙笔,联曰:

壶天日月开灵境,

盘路风云入翠微。

仅仅十四个字,便把道家清净胜地的超凡脱俗之气烘托了出来。

9)衬托法

为了突出某件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是为衬托法。另外,衬托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分。正衬是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例如江西吉安文天祥祠有联云:

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

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联中,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咬碎牙齿骂贼而死,这里将文天祥与张睢阳并提,就起到突出文天祥的作用。

反衬是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例如浙江上虞虞姬庙有联云: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

联中,高后为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虞姬即项羽姬妾。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吕后不及虞姬!这种将吕后与虞姬相提并论就是为了达到反衬作用。

10)夸张法

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称作夸张法。夸张可以直接夸张,亦可间接夸张。直接夸张为扩大事物的本身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例如: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此联的上联为清乾隆皇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整副对联讲玉帝行兵和龙王夜宴的情景,虽显有夸大其词,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就是夸张,夸张而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

间接夸张也可称为衬托夸张,即用另外的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所要夸大事物的程度,例如湖南某地一祠堂有联云:

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

登宗亭而小天下,遥企洞庭非阔,衡岳非高。

联中,通过夸说站在他们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高,从而反过来让人敬仰这个祠堂之高

4、对联的文字运作机巧

从文字运作方面来看,对联的创作有着很多机巧可用,主要有:

1)谐音法

利用不同字读音的相同而暗含深意的一种机巧,例金圣叹临刑前为前去送别的儿子留联: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2)嵌字法

嵌字法就是将规定的或寓有一定含义的词语分为相对应的单字有意识的放在上下联的某一位置上。此法多用于嵌入人名、地名、物名等,例蔡萼赠其女友小凤仙的联语,即在上下联第四字分嵌“凤”“仙”二字:

此地乃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嵌字(嵌名)联,根据所嵌字的位置又细分为:

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例:

[桂]子飘香清肺腑,

[林]荫夹道悦宾朋。

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例:

丹[桂]虬枝欺鬼斧,

琼[林]洞府仗神工。

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例:

喜斟[桂]洒延嘉客,

笑饮[林]泉涤俗襟。

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例:

森然八[桂]甲天下,

宛尔千[林]隐洞中。

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例:

吟诗共醉[桂]花洒,

览胜同披[林]壑风。

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例:

此地常招折[桂]手,

今朝独有植[林]心。

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例:

拿云有志攀丹[桂],

射月无弓挂绿[林] 。

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联语上联之首和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姐妹花开月月[红]。(镶人名“小红”)

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的位置,

例:

香如兰蕙温如[玉],

[云]想衣裳花想容。(镶人名玉云)

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月行[李]一[张]琴。(镶人名张三,李四)

综合嵌:综合运用上述几种镶嵌方法,

例: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此联题于韩江酒楼,联中:唐朝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朝刘伶以嗜酒闻名天下;五代南

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为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联中运用整嵌和兼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了“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3)变音法

利用一字多音的特点创作对联。例如,孟姜女庙的楹联云: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落,

青云长长长长长长消。

更有:

行行行行行行行

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读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联读音:长涨长涨长长涨。

4)变形法

利用字形的变幻寓意成联,例如:利用斜体“月”字和故意写的瘦长的“山”字,组成“斜月,高山”联语。

5)藏字法

又称缺如法,盖因《论语·子路》中有: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 。例如:

未必逢凶化[ ],

何曾起死回[ ] 。

对联是嘲庸医“吉生”的。“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吉”。“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生”。缺如原意为“保留”,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但是,藏字法未必一定如上点明所缺之字,在不点明所缺之字时,所缺之字常与“少、无、缺”等字组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以寓深意。例如,有人拟联唾骂袁世凯的窃国行径,联云: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意为“忘八”,下联意为“无耻”。

6)回文法

回文法有两种情况:其一,正反可重复两读;其二,正反两读虽不重复,但仍句顺意通。例:果思相思果,(钢铁散人)

花笑含笑花。(文理学院生出句)

为正反重复成联。再例,苏东坡有诗联云: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反读则另有意境。

7)析字法

析字法是利用中国汉字在结构上的特殊性,将汉字化整为零(拆离)或集零为整(拼合)的一种机巧手法。.例如,化整为零:

踏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显然,上联就是从把“磊”字分成三个“石”的角度而言,下联就是从把“出”字分成两个“山”的角度而言。

集零为整,例如: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再例,某些电视连续剧中被附会给刘墉、郑板桥等而实为清朝刘尔炘所对的对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联中,“此木”与“柴”,“ 山山”与“出”,“ 因火”与“烟”,“ 夕夕”与“多”皆为字的拆合。

以上两种机巧亦可混合而用,例如: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在这副清朝禁烟衙门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和“王”又是拆,全联前拼后拆。

8)叠字法

叠字法就是利用重叠词组联,例杭州西湖白堤上有山名“孤山”,山顶之西湖天下景亭的楹联云: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9)集名法

集名法又称串组法,它的特点是将本来没有意义和逻辑联系的一些事物的名称,按对联的规则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集名法既可完全集名,又可掺杂一些非物名的词语,前者亦可称作直接串组,后者亦可称作间接串组。例如: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就是直接串组,上联由三个国家直接连接而成,“捷克”作战胜解。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直接连接而成,“重庆”作重新庆祝解,“成都”作为成为首都解。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间接串组,如:

白头翁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宛若云母天仙。

上联“白头翁、将军、国老”都是中药材名,在“白头翁”和“将军国老”之间,加入了“不愧”词语;下联“红娘子、云母、天仙”也都是中药材名,在“红娘子”和“云母天仙”之间,加入了“宛若”词语。这类串组的特点是: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乃至大大多于加进的其他词语,否则就不是串组而只是“嵌名”了。再例:过去曾有人将旧时京郊各县县名集成一联: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也难丰润;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10)编句法

编句法就是将现有的成句(多用诗、词成句)连缀变成对联,例郭沫若曾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摘句成联: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11)部首法

部首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为机巧的方法。部首法可将偏旁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例如,广东虎门的一副对联: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上下两联的偏旁恰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部首法亦可将相同部首偏旁的字组和成联,例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方议和时,传说一帝国主义分子借机出上联侮辱中华民族,清代表对出下联给予有力回击,两人都是利用同旁做文章,“琴瑟琵琶”上部同“王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

在将相同部首的字组合成联时,更有全句(上联或下联)部首清一色的高难度情况,例:沧海汪洋,浪滚潮落,波涛澎湃;

崇山峻岭,峰巍崖崛,峦巘嵯峨。

12)破读法

采用此种机巧的对联称作破读联。所谓破读联,就是联句有两种以上的读法,即如果在不同的字位间作停顿分句,可使一句成多联,且联义徊然不同,耐人寻味,意趣无穷。例如: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此联既可五、三读,也可四、四读。在五、三读时,联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在四、四读时,联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馀财。

13)两兼法

两兼法的特点是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寓意。例如: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相传为李东阳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使联意变为:柳树下面微风和。这里的“阳、惠”二字,都是两兼。

14)顶真法

顶真又称连珠,即用上一个语言单位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上递下接,前后蝉联。根据顶真的特点,尚可分为:

句句顶真,例如: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这是清代思想家魏源与一抄袭他人文章之举人针锋相对之联。

词词顶真,例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词与词连珠比较特殊,是在一句话内进行的,《文镜秘府论.论对》谓之“连绵”。此联题于长沙白沙井附近的龙王庙,上联只能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只能读作“长沙--沙水--水无沙”。

复合顶真,例如: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中见日;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两联中的“冰冰”与“雾雾”是词词顶真,“雪,雪”与“云,云”又是句句顶真。

15)反正法

反正法是把意义相反的字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机巧手法。例如: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据说这是一个古联,某地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称“大小姐”,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似长若短,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正反字。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

16)巧辞法

巧辞法是运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的方法。例如:

风扁,

月圆。

福建莆田戴大宾,幼年即以才气著名。在其13岁时,一日有位客人找他父亲,想试他才气如何,于是出了一联:月圆,戴大宾对曰:风扁。客问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继而又出联曰:凤鸣,戴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中有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可见,运用巧辞的联,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颇为有趣。

此外,尚有寓意法、拆词法、重言法,等等,等等。总而言之,语言文字本身的一切修辞机巧和许多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奇想妙趣均有用于对联。

浅谈对联格律的六要素

肖大志(特聘老师:达志)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

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

(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

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

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

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

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既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可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

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

心莲-清净

○○ ○△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

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

○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 △△

得成于忍不生心

○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

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肖大志(特聘老师:达之)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此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

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严格而言,还要除句脚外)。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对联图谱

昆山女侠(本校特聘老师)转帖总体说明:

由于考虑到这里是一些初学者,所以转贴一份对联图谱,目的仅在于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也许很多人看了之后,会以为这个是束缚,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进得门来方可出得门去,联律是对联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律当求严,而对于已入门者来说,律可适当放宽。联律易工,相信这个对于那些有心向学的初学者来说,不是件很难的事。

符号与术语解释:

【平仄符】:○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平仄谱式与例句:

仅以上联正格为例,下联与之相反,如果为多句联,联中每句平仄为配合句脚平仄也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

四言句:○○●●

五言句:●●○○●, ○○○●●

六言句:●●○○●●

七言句:○○●●○○●, ●●○○○●●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

【四言】

风梳碧柳

○○●●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宋词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宋词基础知识 一、词的起源:源于隋朝“燕乐”, 成于唐代,而兴于宋。最早的词大 都合乐歌唱。 二、词的别称:曲、曲子词、乐章、 乐府、诗余、长短句。 三、词的体式:按字数分三类:小 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四、词牌: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 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 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 五、关注词牌:词牌本身能反映词 的某些艺术特色。

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长相思》适于描写感情,《南乡 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 事业等等。 六、词的分段 1、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 为小令。 2、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上 阙),下段叫下片(下阙)。 3、分为三段、四段的词,叫三叠、 四叠。 七、词风比较 1、婉约派: (1)题材较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

赏花之类。 (2)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华丽的形式。 (3)艺术上,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 (4)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2、豪放派: (1)题材广阔,“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

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语言上,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不为形式所羁。 (3)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4)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诗歌的基本知识

诗歌的基本知识 1、诗歌的起源 诗是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 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 《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2、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 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 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 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 (1)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 按音律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近体诗包 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分: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 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 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 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现代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 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 ①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 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古代诗词只要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只要是指唐以前的诗歌,这类不太讲究韵律(也就是押韵),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以后讲究韵律的诗歌。 一、古体诗类型 古体诗主要有一下几类: (一)四言体(一字称一言)。这是已知的最早形式的是个形式。如《诗经》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五言古体。五言是从四言体发展起来的。最早在《诗经》里已有少数五言句子。如召南《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如曹氏父子,陶潜等。在齐、梁期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注意到了声律和对仗。 (三)七言古体。最早在汉武帝市有所谓的七言联句“柏梁体”,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早期最完整的七言诗体是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之后有鲍照的《行路难》,萧衔的《河中之水》等。这些都属于乐府民歌形式的作品。 (四)杂体诗,又叫长短句。所谓杂言就是一首诗的句子长短不齐,从一言到十一、二言,作者可随意交错使用。这些也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最早诗经里已有少量杂言句式。如《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补〕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古体诗主要有以上几种。近体诗出现后,古体诗也未消亡,在唐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李白的《关山月》、《长干行》等都是古体诗的形式。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利用古体诗来写的。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一句话:就是没有固定的格律。近体诗与此相反,有十分严密的格律。 二、近体诗的基本规则 近体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这几种形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律。 近体诗的主要形式是律诗。五、七言排律是五、七言律诗的延长,五、七言绝句是五、七言律诗的一半,实际这些也就是从律诗演变出来的几种形式。他们的格律都是以律诗为准则的。讲近体诗的基本规则,主要是讲律诗的基本规则。如果对律诗的格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排律、绝句的格律略加说明也就清楚了。 为了便于了解近体诗的基本规则,先举出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各一种呵例诗各一首,做为说明下列问题的参考。 五言律诗平仄谱

公共基础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公民道德建设基础 Ch1.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1-1公民道德的含义 2001.9.20,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9.20,公民道德建设日 2006.3.8,胡,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主要是人们判别善与恶、是与非的一种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中选择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 公民道德——指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到的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明团勤敬,20字,十个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应当遵守,全社会大力倡导。第一次系统的、集中地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被提出来。 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对法律的自觉认同,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 明礼:狭义上指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广义上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 诚信: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公民这十个基本道德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尽相同的功能。 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 团结,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貌似省事考过?] §1-2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成绩与问题 存在的问题 ①一些人唯利是图的思想恶性膨胀,以追逐个人的私利为唯一目的。 ②由于一些人受到腐朽思想的腐蚀,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政治生活中来,导致在一些党政干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现象严重存在。 ③愚昧路后、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危害严重,“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④在一些领域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 §1-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要通过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化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加强道德教育,实施“以德治国”,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某种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的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也就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求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实践履行公民道德,树立到的示范的作用。 ②社会阶层发生新变化,要使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义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 ③加强青少年和儿童的公民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④违法犯罪分子和受到刑事处分的人,在对他们进行必要地惩罚以外,更应该对他们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进行思想上的公民教育和改造,要使他们从灵魂的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可耻”,培育他们的“羞耻之心”,使他们有正确的“荣辱观念”。 Ch2.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2-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纲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全面贯彻江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

诗词基础知识讲稿

诗词基础知识(讲稿)

————————————————————————————————作者:————————————————————————————————日期: ?

诗词基础知识 ——2012年12月8日在钟山诗词研究会的讲课 周勤璋 尊敬的各位诗友:大家好! 受你们的邀请,到这里来,感到很荣幸。受到你们如此热烈欢迎,我很感动。谢谢大家! 在这里能和广大老朋友见面,能同诗友们广泛交流,能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诗词创作的体会。由于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讲错了敬请多多指正,以此作为抛砖引玉吧。 诗歌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华诗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对国人性情的陶冶和素质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中国诗学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光辉夺目的文学作品,以其博大精美、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诗词格律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词、曲的形式是由歌唱的曲调决定的,近体格律诗则是在汉字、汉语声调的基

础上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作为中国诗歌的形式特征,诗词格律是前人创作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完美的形式和充实的内容相结合,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古典诗词的永恒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和格律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诗词格律是一种累积起来比较稳固的形式。这种形式,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审美特征融为一体。这种形式对于诗人的帮助,犹如翅膀之于飞鸟;但是这种形式对内容也起着限制、约束的作用。诗词格律既不是可以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形式,也不是诗词创作必须砸碎的枷锁和镣铐。不可否认,过去长期存在着否定格律的倾向。诗词格律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 为什么要了解了诗词格律呢?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前人那些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诗词佳作;同时,熟练掌握了诗词格律,可以运用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诗篇。 为了适应广大诗词爱好者欣赏和创作的需要,由南京市社科联组织,我们曾编写一本小册子。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列举了100个常用词谱,附录了《平水韵》、《中华新韵韵目》和《词林正韵韵部》等资料,通俗易懂,力求实用。有的诗友有此小册,大家可看看。

古典诗词常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宋词基础知识

宋词基础知识一、词的起源:源于隋朝“燕乐”,成于唐代,而兴于宋。最早的词大都合乐歌唱。 二、词的别称:曲、曲子词、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 三、词的体式:按字数分三类: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四、词牌: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 五、关注词牌:词牌本身能反映

词的某些艺术特色。. 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长相思》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等等。 六、词的分段 1、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 2、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上阙),下段叫下片(下阙)。 3、分为三段、四段的词,叫三叠、四叠。 七、词风比较 1、婉约派: (1)题材较狭窄,绝大部分是写

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 赏花之类。 (2)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 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华丽的形式。(3)艺术上,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 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在抒 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 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 得典雅工丽。 (4)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2、豪放派:

(1)题材广阔,“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 大江(“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明月几时“)和《水调歌头》东去”(。有”) )语言上,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2 戒律,不为形式所羁。 )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纵3(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 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宋词基础知识自测题

宋词自测练习题 (2011-07-13 15:57:10) 转载▼ 分类:我的学案 标签: 杂谈 宋词自测练习题 一、随着词调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词牌也越来越多。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词牌中嵌有动物、植物、花果、颜色、地名等名称,虽然词的曲调内容跟它们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联,但感觉便于联想和理解。下面请试着选择。 (一)嵌有动物名的词牌 1._______归来a、鹧鸪 2._______天b、凤 3._______桥仙c、燕 4._______恋花d、蝶 5._______栖梧e、鱼 6.摸_______儿f、龙 7.水_______吟g、鹊 (二)嵌有植物名的词牌 1._______枝香a、桂 2.采_______子b、木兰 3.一剪_______ c、柳 4.章台_______ d、梅 5._______花慢e、杨柳 6._______枝香f、桑 (三)嵌有颜色名的词牌 1._______缕a、绛 2._______玉案b、金 3.满江_______ c、红 4._______楼吟d、青 5._______缕曲e、黄金 6.点_______唇f、翠 (四)嵌有地名的词牌 1.忆_______ a、江城 2._______春b、江南 3._______慢c、扬州 4.八声_______ d、甘州 5._______子e、沁园 二、数字入词作为一种手法,被宋代词人运用得十分娴熟,让人在欣吟诵之余,也尽情感受着数字的妙用。下面请根据词的内容填上你认为最准确的数字。 1.重湖叠巘清嘉,有_______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2. _______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可诉性、权利义务性。 3.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一方面,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维护阶级统治 ; 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 4.法律关系构成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5.法的效力层次: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6.法律制裁以惩罚为主要形式,主要包括: (1) 民事制裁。 (2) 行政制裁。 (3) 刑事制裁。 (4) 违宪制裁。 7.宪法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国家的意志和利益,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确认和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8.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 母法 )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9.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的国家立法机关。 11.人大作用: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 和平问题。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常行使最高国家 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立法机关。 1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4.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秘密投 票原则。

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2017公路水运公共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加强整理版

一章概述 1985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1987发布《计量法实施细则》 上二者说明凡是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 1990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1997年首次对公路试验检测做出管理规定《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出台了对人员的管理、培训文件,确定为公路、水运两种;检师、检员两种;明确了执业资格制度。 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2002年出台了《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确定了材料、结构两专业,甲乙丙三等级,为《办法》奠定了基础。 2005年在02年的“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基础上出台了《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首次对公路水运统一要求;建立了等级评定制度;明确了等级划分原则;出台了《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以及《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程序》,增加了公路的桥隧和交通工程检测专项。 《公路水运试验检测管理办法》规定取得《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的检测机构可设立工地试验室,承担相应检测任务,并对其检测结果负责。 为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管理及人员的素质,2007年在《办法》基础上出台了《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办法》 《等级标准》规定了各等级的检测能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员资格及数量、设备要求、检测用房等。其中各等级的检测能力依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水运工程强制性标准》。水运工程沿袭了《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的要求。 试验检测是质量、进度、费用管理的重要手段;确定新材料的使用品质;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流程、质量;确定工程内部、外部质量,消除隐患;可分析工程质量事故原因。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试验检测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质量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工程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 试验检测的新任务:检测已建成及在建道路桥梁的健康状况,确定科学的养护方法和时间,延长寿命等。 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设到监控养护都离不开试验检测。 试验检测的作用:

古诗词基础知识

古诗词基础知识 古诗词基础知识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一般情况下我们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 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

简之,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体”。“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格律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

国学基础知识大全(全新整理)

word 国学1 (一)常见借代词语 桑梓家乡汗青史册 桃李学生伉俪夫妻 社稷、轩辕国家白丁、布衣百姓 南冠囚犯伛偻,黄发老人 同窗同学桑麻农事 烽烟战争提携,垂髫小孩 巾帼妇女三尺法律 丝竹音乐膝下父母 须眉男子华盖运气 婵娟、嫦娥月亮庙堂朝廷 手足兄弟函、简、笺、鸿雁、札书信(二)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童生试,也叫“童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 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秋)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ji è)员。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春)在京城礼部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 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会试后同年 4 月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 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三)古代称谓 人的称谓 1.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 迅字豫才。 2.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 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3.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 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

1,2005年交通部出台了《检测管理办法》就检测机构、从业人员资格和工地试验室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总则、检测机构等级评定、试验检测活动、监督检查、附则 2,目的在于规范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活动,保证工程质量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里的试验检测活动包括:试验机构从事试验3,检测相关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对检测工作的监督等活动。实验检测内容主要指在现场二次加工的材料,是对进场材料的检查。 4,检测范围:二次加工的材料,构件,工程制品。不同生产,销售的产品检测活动。 其中《等级标准》明确了各等级实验室对人员、设备、检测能力、实验用房等标准; 《评定程序》规范了等级评定程序; 《工地实验室》强调了设立前提是:母体取得了检测机构等级证书。 5,试验检测遵循原则:科学、客观、严谨、公正 科学:科学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更新换代;对于监督机构表示科学分析影响,采用科学手段加强监管。 客观:以实施为准绳;严密的工作程序;严守职业道德;不造假。 严谨:检测活动要考虑周全;规范标准要现行有效;检测程序严密;报告要素齐全;检测依据明确;检测方法得当。 公正:检测活动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独立开展工作;不收行政干扰和利益影响。 6,质监机构具体实施试验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和落实;质监总站是具体实施检测活动的监管部门,省站为本行政区内试验检测活动的监管部门。 7,公路水运检查机构分为公路、水运两个专业,公路:综合类(甲乙丙)和专项(交通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水运:材料类(甲乙丙)和结构类(甲乙)公路工程 综合类 甲 质监总站评定 乙、丙 省站评定 专项 桥梁隧道工程 质监总站 交通工程 质监总站 水运工程 材料 甲 质监总站 乙、丙 省站 结构 甲

古诗词基础知识及高考模拟训练

(一)诗歌基础知识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及其区别。 2、了解高中古诗词的题型特点与过往题目,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 古诗词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解题方略。 【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14年秋季卷)(诗)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例2】(2015年秋季卷)(词)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雨(南宋)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B )。(1分) A.沁园春B.水调歌头C.雨霖铃D.八声甘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