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理工科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承购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地指导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认识原则,为科研工作人员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直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它是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必须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意义:

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科学精神。我们身边有的研究生出现了求真务实的迷茫、质疑批判的软弱和科学理性的欠缺等现象,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显示出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科学家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历程,教育了研究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挑战的勇气、合理质疑的能力和严于律己的品格,崇尚真理,探索求知,让研究生认识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不能证明科研能力,只是自欺欺人。只有那些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才能登上科研的高峰,赢得世人的尊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自然辩证法使研究生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锻炼研究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根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研究生的逻辑思维。此外,我们学习自然辩证法时应结合科技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学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指引,有针对性、学术性、创新性,使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的功能得到体现,作用得到发挥,使我们学习这门课得到真正的收获。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

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

3.我们说:“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对此您是如何认识的?是否现实中还没

有解决的矛盾都可以构成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具有历史性。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所提供的知识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同一问题,在不同的事实和经验元素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在科学发展中,问题往往具有定向、组织、激发、评价等功能。问题是科学认识、科学探索的起点,为科学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新学科、新知识的生长点。由于问题具有特定的功能,关于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问题对科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指出了问题的定向功能。至于问题的组织功能,法国经济心理学家阿尔布讲的更直接,“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织中心”。问题的激发功能,不妨引用英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原话,“对于知识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激励知识的前进,它决定着它不断移动的边界”。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对问题的评价功能也有经典的论述,“一个理论所产生的新问题的质量、丰富性和深度是衡量它的内在科学意义的最好尺度”。

4.以转基因食品为例,如何看待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

的?

安全和风险是与道德相关的,安全与风险必然引发责任主体的责任、义务等伦理道德问题。基因工程技术是人类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它的运用为人类创造的利益,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超越和制止的。但是技术的两面性决定了基因工程技术同样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新的负面问题,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农业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推广种播使更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人们在看到其带来高产量、高收益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其潜在风险。虽然迄今仍缺乏肯定或否定基因工程技术的科学依据,但是有关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安全隐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体现

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生态伦理风险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重要的社会存在,必然反映到道德这一社会意识中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有形无形地出现在人类面前并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于是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及其后果。伦理学作为道德学科,必然也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自己的视野加以研究,于是生态伦

理学应运而生。

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生态伦理风险问题。转基因生物是人工制造的生物品种,是运用人类智慧和技能在遵循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创造出的符合人类需求的是新型生物种。转基因生物是原来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特殊外来物种,一般来说,普通自然界存在的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其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或危险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有时需要10一15年甚至更长,而人工创造的转基因生物,其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的也不超过5一6年的时间,却有多种转基因生物已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危害和风险。转基因生物在短短的5一6年时间使其潜在风险现实化或表显化,其对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入侵影响相当广泛而深刻,这是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

转基因植物在环境中释放后的潜在风险及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影响错综复杂,很多问题及其机制目前尚难易弄清或了解。一般而言,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环境后的潜在风险问题还可以归纳为农田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方面。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转基因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抗药基因的特性选择和转移或漂流到可相容的其他植物中,形成抗性杂草和超级杂草,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因此增加除草剂的使用;由于“基因漂流”或“基因逃逸”,如通过昆虫传播花粉引起杂交或“基因污染”,使近缘种变为新杂草或超级杂草,甚至转基因植物自身变为杂草;由于不同病毒基因组和转基因作物的病毒外壳重组而出现新型病毒,病原体和转基因植物相互作用,或者是草食动物与转基因植物的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新型转基因害虫,使害虫产生抗性,并进化增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导致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甚至环境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土壤的变化和流失。

第二、转基因生物的生态伦理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的的生态环境风险主要包括:①由于生存竞争力强,转基因作物可能转化为杂草;

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侵袭和伤害;③“基因漂流”和“基因污染”会从根本上破坏物种遗传多样性,损害天然基因库;④产生新的病毒;⑤对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⑥加速靶标生物的抗性进化等。“转基因逃逸”会使以上风险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使除草剂抗性、病虫抗性、逆境抗性等转基因通过基因流的飘逸逐渐导入野生亲缘种或近缘种使其获得选择优势而变为超级杂草。完整的食物链是维系自然界万物共生、生态平衡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旦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是否会破坏千万年来自然选择所形成的食物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

第三、转基因生物的健康伦理安全性

自从转基因生物诞生以来就引起争论。人们行为或活动的道德性质和意义主要不在于其目的及其实现,而首先或主要表现于它所具有的伦理正当性和正义性。1998年8月英国科学家发现老鼠使用转基因马铃薯后,引起免疫系统破坏。该消息的发布使各国对正如日中天的转基因生物热潮蒙上阴影,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引人关注。1998年,英国Rowett研究所的生物学家A印adPusztai就郑重警告人们关注那些未被充分证明其安全性、便急于推广的转基因食品,因为它们可能有潜在的风险[20]。整个欧洲市场早就已采取行动,将转基因食品从

市场中清除出去,确保市场销售的食品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并实行严格的标签制度。1993一2002年的10年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过300多次“药用作物”的田间试验。在美国药用作物不能被批准作为人类或动物的食用品。药用作物如果污染了人类食物链,会导致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吃不适合的药物,其后果很严重。药用作物如果向环境释放,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人类的食物链,这包括混入传统作物的种子中,通过花粉传播而污染传统作物,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与食用作物混合等。药用作物污染途径多、风险概率很大。

第四、转基因作物的不可预测效应

转基因作物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可预测效应。基因工程技术在宣传上将转基因作物的处理方法描述为“谨慎的”和“精确的”,在某种程度上按时着比常规育种方法更受控制或更可预测。官方批准新转基因品种的程序也是假定对作物的任何生物改变都是受限制的。然而,这些说法或程序可能并不真实,甚至是误导,实际上常常发生出乎意料之外的糟糕情况,其不可预测效应频频发生。纽约城市大学的生物学家Barry Commoner说:“转基因作物代表着一次巨大的不受限制的试验,其结果根本不可预见”

第五、转基因动物的产生、发展与安全性问题

在转基因动物方面,转基因鱼可以加快自身的生长,如“AF蛋白”公司将两种鱼类基因转入大西洋的鲜鱼体中,这两种基因分别是生长激素基因和激活该生长激素基因的基因,转基因蛙鱼生长速度可以达到正常鱼的10倍;英国某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基因技术使牛产出人奶,从牛奶中完全出去牛蛋白质而含人类蛋白质,使牛奶完全像人奶一样含有较多营养,适于早产婴儿和老人引用,据说这家公司已拥有20头这种转基因奶牛。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其是否存在安全风险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普遍高度关注

第六、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潜在性危害

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潜在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物之间复杂、和谐的相互关系可能会被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突变而破坏,长时间的使用有可能打破人体抗体和药物治疗的平衡,导致抗药性对药物的严重影响。其二,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不良的过敏反应。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生物基因的污染,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物伦理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可能会出现使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过敏现象的发生;其三,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未被发现的致毒物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认识不同国家观点相异,学界、技术界和政府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美国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而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却反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食用,并禁止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向其出口。

5.针对当前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的不同看法,谈谈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

会价值?

科学技术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杠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因工程重塑生命”、“计算机改变了世界”等论断,就是对这些关键技术社会效应的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的深远社会影响往往难于预料,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爱因斯坦早就提醒人们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所具有的“双刃性”。科学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物质和经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他在赞美科学的同时,曾提醒人们注意“科学的总效果”,不要忘记科学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和危机。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反思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

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两者的共有论题是发展科学技术与开发地球资源的关系,也都坚持科学技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场,只不过科技悲观主义强调有限地球资源的制约性,科技乐观主义强调无限发展科学技术的可能性。它们的相互辩驳,既暴露了各自的片面性,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科技悲观主义的观点。

科技悲观主义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效应,因而在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抱着一种忧虑态度。罗马俱乐部是现代科技悲观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它是西方非官方的一个国际学术团体,其研究目的是探讨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课题是人类处境研究,代表作是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此书是罗马俱乐部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针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和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的研究报告。他们运用动力学原理,通过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等五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后发现,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按指数增长,经过一定时间会变得非常巨大,由于人类所处的地球是一个有限的世界,无限增长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的这份报告,揭示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无限增长模式与有限地球资源的不相融性。它所得出的悲观结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尽管这份报告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但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振聋发聩的结论,对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开启先河的作用。

2、科技乐观主义的观点。

从总体上看,科技乐观主义者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信在使用科学技术中产生的社会问题都可以由科技创新来解决,因而对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美好社会抱乐观态度。科技乐观主义的代表主要有卡恩的“大过渡理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经济增长论”等。赫尔曼*卡恩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研究未来社会的乐观派代表。他长期致力于文化、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论著颇多。卡恩认为,从1800年前后到2200年前后,以“前工业阶段”为起点“后工业阶段”为终点,在长达400年的“大过渡”中,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经济进步的道路,完成或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经济发展的任务。他认为,目前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危机不足为虑,完全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进一步开发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卡恩强调科学技术进步的威力,对资源的潜力抱有希望,对环境改善充满信心,这无疑给被全球性问题困扰的人们打开了求解脱的思路。丹尼尔*贝尔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预测专家。他在批判吸收各种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理论知识作经济决策和社会决策的依据,理论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控制社会的统治力量,后工业社会的统治者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看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具有强烈的技术统治论倾向。

6.从你所从事的学科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宗教精神的和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工程性,其根本宗旨在于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特别是使社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法国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曾经列入了“技术”条目,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从学科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一般地说,。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交叉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新兴特点,决定了到目前为止,STS学科的性质、范畴、边界、方法等问题,还都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把作为文化现象、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和技术,放到( 本来就在) 社会生产、生活中,把本来就有科学、技术参与或支撑的社会生产生活视为( 本来就是) 科学、技术的活动场域、生成条件、存在基础。其使命在于: 在当代社会中,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编织之网或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进行深刻的揭示与理解。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 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内容,我们需要比以往更仔细地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设计与创新建立在科技与社会的构架基础上,科技与社会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规约人的目标选择、支配人的思维方式。质言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实际上是人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真实图景的能动把握、理性自觉和把握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关注科学技术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才能理解现代社会; 只有关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规约,才能理解科学技术的生成、功能、效应。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的社会,现代科技以现代社会为场域。现代科学技术一旦离开于现代社会规约,现代科学技术就将成为“潘多拉的箱子”或一匹脱了缰的野马。现代社会一旦远离或没有科学技术参与和支撑,现代社会就将走向死寂。所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便合乎逻辑地成了人们把握现代社会、把握现代科学技术、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换言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就是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把握科学技术,又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中把握现代社会,是人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双重把握。只有这样,科学技术与社会才能在人类的创造性伟大实践中得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或一种世界观,无论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还是实践的,其具体内容和形式都不是一劳永远逸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不间断的思想探索和思维创新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亦然。其核心价值理念在于调整人对自我的传统认同,调整人对科学技术的传统认同,调整人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传统认同。面对当下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呼唤人们反思现代科学技术,反思现代社会法制和伦理,反思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具体地说,既从人文反思科技,又从科技反思人文,质疑现代社会以来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自然科学技术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哲学世界观的历史性创造与更新。

7.有人认为,只要技术掌握在好人手中,技术的负面后就可以消除。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

法?为什么?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特征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几乎全部领域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并大大地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在人们应用科学技术以谋求多方利益的同时,否定性因素也伴随出现,这些否定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活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所谓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指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界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主体消极的、束缚压抑的、并威胁和否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现象。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自然危机。从历史上看,自然环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而逐渐遭到破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类改变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创造了一个符合科学技术规程但却未必对人类都有益的人工系统,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的同时创造出的异态化自然。这种异态化自然包括人化自然、人造物品,它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形成了反人类的异已力量。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中所追求的往往是局部化的目标,它要求诸人工生态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高生产率的系统,要求物质生产量能达到无限增长。这显然与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相冲突。如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系统的利用率,就会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放,而造成土壤和水体成分的退化,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失衡,以及通过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的致畸、致基因突变、致癌等等,这些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人类;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转换出来的,这些燃料的燃烧会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造成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等。核武器的使用和核电站的泄露事故,己经且正在继续污染环境,己经且正在继续引起人类的许多奇怪疾病。我们有理由推断,基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后果比核裂变要可怕得多,因为基因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在危害,很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大破坏。即使是离人们日常生活较远的宇航事业,也在制造着大量的太空垃圾,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潜在的麻烦,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某种威胁。另外臭氧层的破损、“隐性杀手”电磁辐射等等,使人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

其二是社会危机。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是由无穷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虽然他们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但又有利益冲突、彼此矛盾的一面。在当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运用学技术加强本国的国力,发达国家面临着怎样运用高科技获取超额利润争夺世界霸主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现代化,赶上富强国家的问题;第三世界的国家面临怎样运用科学技术消除饥饿、贫穷、内战的问题。所有这些目标都是分散的、不集中的,当某一国家或民族只强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全人类的利益时,那么矛盾就会相互摩擦,相互冲突,社会系统就会出现失衡。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南北矛盾加剧,无一不是利益冲突的结果。特别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慑力量,不顾人类的安宁,大力加强军备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甚至半数以上的科学家在从事制造武器的科学技术活动。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相继问世。现今的这些武器己足够毁灭地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一旦这些武器失控,现代科学技术就会成为第一破坏力,资源、环境、人口等等人类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当年的核裂变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但不幸的是,核裂变研究的成就却使人类生活在核威胁的恐怖之下,这是始料不及的。

其三是人类自身危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科学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当人把科学技术作为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和手段的时候,人就会在科学技术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成为物的奴隶,人就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成为无个性的人,从而失去了人的自由和特点成为“非人。由于科学技术在胜利的推进中确立了其在现代社会的主导地位,因而科学技术价值观逐渐成为主导人类生活的文化霸权和新的意识形态。人们以科学技术的实证方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人生价值、尊严等在科学技术笼罩下被边缘化。在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人成为供其驱使与役用的“人力物质”、“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效用无关的人的精神活动都遭到歧视与拒斥。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变成了只受工具理性驱使的“单向度的人”。生活中,大气污染导致呼吸道患病,化学品造成中毒,人造噪音、电磁波和放射线引起耳聋、神经衰弱和白血病等等,都已严重危及着人类的安全,尤其是建立在核武器之上的现代化战争,更是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随着科学技术在威力上越来越强大,功能上越来越齐全,一部分人产生了“科学技术超过人”的想法,对科学技术产生恐惧心理,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乃至精神失常,如此等等。

8.结合你所在的学科,谈谈在校期间研究生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

能力,你是如何让理解的?

如果说“劳动创造世界”的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那么,“科技创造未来”的观点则应成为全社会的座右铭。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最有意义的战略决策,就是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现代国际教育的特点是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转变,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转变,在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培养有教养、善于创新的人。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以较大规模发展,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再造辉煌的希望所在。

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建设高质量的学科点,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二是要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形成集体创新的指导教师队伍;三是

要靠研究生个人的主观努力,加强自我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1.增强对技术创新的思想认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现代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与近代相比,技术创新的难度增大了,但是创新的领域、途径和形式扩大了。例如,在开发最新领域高技术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没有太大差距,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瞄准前沿,跳跃式地达到先进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纵向深入又横向交叉,交叉地带成为出成果最多的活跃领域,加强交叉研究很有希望获得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有一个很薄弱的应用基础研究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这一领域创新,既有利于做出技术发明创造,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也是技术创新的广阔领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先进的也有很落后的,应该把国内外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移植和融合渗透到生产实践中去。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科学文化传统,在计算机汉字技术、考古工程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态农业技术、沙漠产业等方面,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势技术。

2.培养锐意进取的心理素质

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造潜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这种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在自我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培养以下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拿出一个创造者的姿态来,追求远大目标,干开拓创新事业。其次,要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内动力。由于激情的驱使,可以使人变得非常敏捷、非常好奇和特别有毅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再次,要勇于开拓,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敢试敢闯,敢于承担风险。视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想,发人之未明,创人之未造。最后,需要有坚强意志,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勇气,在失败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经受住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折磨,不为金钱名利和安逸生活所颠倒。具备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做出创造性成果。创造性成果都是在良好的心情下产生的。3.确立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很多大学把“求实创新”作为校训,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求实与创新不可分割。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谬误,这是最基本的求实态度。在求实态度的基础上要讲究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材料要翔实全面,观察要客观求实,实验要重复可比,结论要逻辑明确,要特别注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坚持求实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探索创新,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而不主观臆断,认为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因而可以突破创新。还有,应确立

敬业、协同和奉献精神,贯彻严肃、严格和严密的学风等。以上这些是研究生应该努力达到的基本素养,没有这方面的素养和底蕴,创新将变得十分艰难。

4.加快高新技术知识的学习

根深才能叶茂,厚基础才有强能力。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创造能力强,但是创造能力强的人一定知识丰富。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生必须加快学习高新技术知识,这是因为,传统科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新技术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国际竞争主要是高新技术的竞争。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加上学校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很多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知识要靠研究生自己去学习钻研,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导致落后。尽管研究生打基础的学习无止境,但我们现在仍然要强调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不能局限在传统科学,而要充实高新技术知识基础。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基础科学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但是应用技术带动基础科学发展的趋势也很明显,计算机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基础科学的进步。近代技术很多是靠总结生产经验、靠用试错法、靠工匠式发明出来的,而当代科学技术走在生产前面,高新技术是靠最新理论知识、靠集体协作开发出来的。

5.加强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锻炼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爱因斯坦曾说:“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大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首先是思维方法的胜利,特别是研究复杂问题和前沿问题,那种简单性思维和机械性思维无济于事,需要创造性思维。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生要像锻炼身体那样锻炼创造性思维。善于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聚合思维与扩散思维结合起来,把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经常性地进行类比、联想、想象、猜测、构思、拟化、拓广以至产生直觉、爆发灵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研究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即提出了分析与综合的系统思考,定性与定量的精确思考,决定论与概率论的综合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思考,分析现实与预测未来的战略思考。研究生聪明好学,思想活跃,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聪明就会变得高明,在技术创新中获得成功。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7、技术自主性(一.16)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 第二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二 32)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 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四 23)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往年试题

合肥工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简答题:(6*5’=30’)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2.怎样正确理解观察试验中机遇? 3.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试作简要说明4.简述生态伦理规范的内容体系及其社会化路径。 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辨析:(3*10’=30’) 1.相对于要素和环境而言,系统得结构对功能的作用更直接,更根本。 2.绿色设计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作用互利性的标志。 3.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不仅要体现“真”,而且要体现“善”和“美”。3.论述题:(2*20’=40’) 1.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的观点,谈谈你对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认识。 2.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或生物医学新技术为例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1.。

2007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献给2008的学弟学妹 简答:(6*5)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学科群? 2结合自己的专业确立科学理论的过程?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4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 5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辨析:(8*3) 1系统的非相加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 2科学假说只是归纳科学事实的过程。 3科学与技术无本质区别。 论述(23*2) 1材料:周正龙拍虎等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 2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ps:考试时间:2h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地点:西二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辩证法试题2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简述题(共30分) 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自然辩证法题目集锦及其答案范文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对象。P1 P3 2.阐述自然辨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P4 3.试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过程。P8 4.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P11 1.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什么特点P19 P23 2.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P19 3.宗教神学自然观是怎样描绘自然界的?为什么说它的出现在自然观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P24 4.为什么说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革命中诞生?论述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倒退的历史必然性P26 P28 5.试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它的基础思想是什么?P31 P32 6.为什么说物理学革命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又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做出了丰富和发展?P32 P34 1.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P39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的无限可行性?P42 3.如何理解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它有哪些类型和基本特征?P43P44P45 4.非生命界有哪些物质层次?它们有何基本特征?P47P50P52 5.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P53 1.宇宙,恒星和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说明了什么?P56P57P58P59 2.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P60P62 3.为什么非生命界的运动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P63P64 4.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突变和渐变的关系如何?P63P64 5.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什么是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P68 6.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及其关系?P70 7.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以及有序与无序及其关系P72 8.什么是守恒原理?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何在?P74P76 9.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矛盾有哪些?如何理解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81P83 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P84 3.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P87P92P97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P99P101 5.怎样才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P102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P106 7.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我国深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P109 1.如何理解科学的含义?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现代科学的分类如何?P113P114P116P117 2.阐述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P119 3.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P125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性?P127 5.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291.科研课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遵守哪些重要的原则?如何评价科研选题》?必要时如何转化课题?P138P139P142 2.科学研究的经验层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类型和作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146P151 3.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哪些重要原则?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对于感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有何意义?P147P154 4.什么是科学机遇?它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捕捉科学机遇?P157P159 5.科学研究的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何特点和作用?P160-P171 6.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是如何形成的?假说向理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7.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何特征和功能?构建科学理论有哪些方法?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是什么?P174P175P177P178 8.结合做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科学方法论(或某一种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或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P189 2.什么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不同?P193P194 1.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科学性怎么样? P183 2.系统观饱含了哪些基本概念?它有何显著特征? P183P185 3.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和功能?P186P187 1.如何理解技术的含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其分类怎么样?P200p202 P204 2.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常见模式有哪些?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怎么样?P208 P210 3.什么是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何特点/P 212 P214 P2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