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区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的自然与资源条件分析。

(2)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分析。

(3)区域社会的攻坚与社会发展分析。

(4)区域发展的支撑系统分析。

三、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阐明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经济发展目标

(二)对区域内的人口、产业、城镇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性的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在地域空间上予以合理的布局

(三)提出近期内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和建设工程项目

(四)提出环境治理、保护的目标和对策

四、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首先,区域研究为区域规划提供了论证依据和规划基础,区域规划则为区域研究中的对策和策略提供了可实现的实践平台。

其次,区域研究在内容和深度上的纵深延展,深刻的影响了区域规划的形式和成果表达,推动了区域规划实践的不断发展。

第三,由于区域规划常与社会需要和实践联系紧密,并和田野调查和访谈联系在一起,由此为区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机会,客观上也促进和丰富了区域研究领域。

第三节区域规划与其它层次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从两者的相互联系方面而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区域规划有指导作用。

二、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是综合程度更高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之一,国土规划要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土地部门组织编制的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出发点,对区域各种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作出一定安排的空间规划。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两者同属于一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进行的地域性的综合规划。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点和面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总是与相应的区域相联系,与此同时,一定区域内一定有相应的经济中心城市。

总而言之,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属于不同空间尺度又有相互交集的规划关系:

首先,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为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两者关系十分密切。

其次,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互交叉、相互涵盖的关系。

最后,区域规划也因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使区域规划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四、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规划与经济区划的关系

(二)区域规划与各专业部门的规划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展望

一、古代区域规划的思想的萌芽

二、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

(一)区域规划思想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伴生而至的是城市不堪重负,对区域内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区域发展平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1929年到1932年的西方经济大衰退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建,人们已经完全意识到需要通过区域规划来进行必要的发展调控,必须把城市与其影响、依托的区域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20世纪20年代美国鉴于一些区域的贫困、城市衰落和环境破坏等局面,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到区域经济前景中去寻找。

英国在1921到1922年开展了顿开斯特附近煤矿区的区域规划,1927年成立了大伦敦规划委员会。

(二)区域科学建立和区域规划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为了响应城市建设的需要,规划活动获得了空前的重视。

这,20世纪60年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已经被广泛而深入的接受,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在许多西方国家成为政府一项经常性的甚至是制度性的重要工作。

以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的环境主义思潮为代表,区域规划开始向区域协调与合作、向区域规划中体现环境议程的和行动的方向转变。

(三)新区域主义时代来临和区域规划发展

三、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区域规划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仿效前苏联模式,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通过内部积累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工业化战略,这是中国历史上迅速进步的时期。

“一五”计划时期要求从区域研究角度开展联合选厂禹城市规划,因而从1953年开始,便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联合选厂”与重点城市规划工作。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区域规划兴起

(三)当前新区域主义时代来临的区域规划探索

四、区域规划趋势与展望

(一)从对区域规划的任务上来看

(二)从对区域规划的作用方式来看

首先,区域规划突破部门间的条块分割,你空间体系规划的形式出现将是大势所趋,空间单元内城乡整体的布局有助于整合离散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统筹考虑发展格局,提高规划效率。

其次,城市区域规划将继续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近5年来,我国不同形式的城市地区规划也蓬勃发展,并涌现了一些新的形式。

(三)从对区域规划的关注重点来看

(四)从对区域规划的实施来看

思考题:

1.区域规划和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2.我国区域规划发展在城乡规划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与区域规划相关的规划有哪些?区域规划与之的关系是什么?

4.古代区域规划思想是如何萌芽的?

5.试阐述国外区域规划的思潮。

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2章区域规划理论

第一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框架及演进

一、区域规划理论的特征

(1)理论方法侧重模数学模型的运用。

(2)理论内容突出区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布局。

(3)理论应用对象涉及多个行政主体。

二、区域规划理论结构框架

因此,本书的区域规划理论阐述以“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主体,以区域发展及区域规划调控理论为外围,兼顾区域规划程序理论,几者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共同构筑区域规划理论的体系。

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特征

第二节区域规划理论体系

一、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R=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2.韦伯工业区位论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

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二)近代区位论

1.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三)现代区位论

研究方向:(1)区域科学方向,其中以伊萨德为代表。(2)人文地理学方向,以美国学者贝利和加里森为代表。(3)行为区域的研究方向。

(四)区位论的国内实践和发展

二、区域发展理论

(一)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传统增长极理论 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3.梯度转移和反梯度转移理论 4.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理论

(二)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1.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区域一体化理论

3.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理论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低碳城市发展理论

3.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区域发展特征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地区现代化发展理论

3.倒U形理论

三、区域规划程序理论

(一)区域规划管治理论

(二)区域政策周期理论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阶段性政策周期;功能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

(三)区域策略选择理论

第三节区域规划理论新发展

一、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信息化对区位论发展的影响:信息化过程促进了各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及其空进组织优化的理论——区位论也不例外。

信息化对空间结构理论结构的影响:传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将社会经济发展限定在特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中。

信息化对区域论发展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经济要素的流动分布方式,从而促进地域分工理论由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转变;并且随着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壮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和传统的优越区作用逐渐下降。

信息化对空间管制理论发展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构架了便捷、公开的网络信息系统,这位规划涉及多方主体提供了参与规划的平台和途径,同时也加快了市民民主化理念的发展进程。

二、全球化对区域规划理论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对区位论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对空间结构理论的影响

全球化对空间管制理论发展的影响

三、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1.简述区域规划理论的分类及演化特征。

2.简述区位论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

3.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4.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聚集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5.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6.简述克里斯特勒中心地理论的三个原则。

7.试述空间结构理论与区位论的区别。

8.简述书中各项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

9.简述书中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主要区域发展理论的内容。

10.简述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态势。

第3章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第一节区域系统及其发展要素

一、区域发展的系统论

区域系统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1.信息开放

2.物质开放

3.技术开放

4.人员开放

(三)空间性与地域性

(四)层次性与嵌套性

(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二、区域发展要素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三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1.原则

1)行业差异原则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3)经济合理性原则4)保护自然资源原则

2.方法

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 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 关于自然资源开放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三)人口与劳动力

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特征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3.人口质量增长分析

1)文化人口比重2)文化程度构成3)教育普及程度

4.劳动力供应分析

区域劳动力的供应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5.人口的分布分析

1)农业人口密度2)比较人口密度3)经济人口密度

(四)资本系统

1.资本供给与需求

2.区域资本形成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形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资本形成,包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形成;狭义的资本形成主要是指金融资本形成。

3.区域资本市场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主要有3个层次,国际资本市场,全国资本市场和区域资本市场。(五)区域创新系统

1.区域创新概念

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总称。

一般地说,区域创新呈现出区域差异性。

2.区域创新模式

1)创新环境2)产业集群3)高新技术产业空间4)地方系统生产

3.区域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高弹性、平等性等特性。

4.区域创新系统

去创新系统是由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积极支撑机构有机构成的整体。

(六)区域制度

1.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

2.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

1)强制性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1)就省级政府而言,一般有进行制度创新的自觉意识。

(2)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3)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与强制性制度创新的局限性。

2)诱致性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1)关于“招商引资”制度。

(2)关于农业企业制度面对加入WTO的挑战。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概念解析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产品。经济增长主要受区域内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除了表现为以上经济指标知道增加外,还表现为就业水平、人口规模、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并将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演变。(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生产要素投入

其实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七,

2.区位条件

3.区域投资环境

区域投资环境包括投资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投资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

4.区域外部环境

(1)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

(2)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

二、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业(配套产业)和基础性产业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的密集程度划分

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4.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四)区域主导产业

1.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2.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2) 增长潜力基准

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4)技术密集度基准

5)就业基准

6)可持续发展基准

三、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分析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

1.增长极的规划

2.增长及规划的应用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网络开发模式

(四)梯度开发模式

四、区域竞争力评价与提升

(一)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

量化原则、一致性原则、简明易操作原则、独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2.不同层次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区域社会发展分析

一、人口与城市化

(一)人口与人口结构

1.人口

人口的概念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数量与质量等基本的群体特征来定义,首先要与不同范围的区域相联系,其次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

2.人口结构

3.人口结构的分类: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

2.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一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项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应城市化的其他性质。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发硬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二、劳动力及其构成

(一)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从事劳动的人,包括正在从事劳动的人和要求从事劳动而由于种种原因为能从事劳动的人两部分。

(二)劳动力构成

1.性别构成分析

2.年龄构成分析

3.职业构成分析

4.民族构成分析

三、社区及其转型分析

(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

1.社区

概括而言,可基本将社区分为3类:

第一类概念是从地理边界与服务设施方面着眼。

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互动与利益关系方面着眼。

第三类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

2.社区的要素:地域空间、人口、制度结构和情感观念

3.社区的分类

历史发展角度: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空间特征:居住社区(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

社区结构和特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二)社区变迁与社区转型

1.社区变迁

1)空间结构化变迁

2)成员结构化变迁

3)组织结构化变迁

4)社区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变迁

2.城市社区的转型

1)城市社区

2)城市社区的类型

3)城市社区转型

(1)单位制的社会化

(2)本地化向外地化的转型

(3)地方化向国际化的转型

3.农村社区的转型

1)农村社区

特征:地理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社会特征和文化心理特征

2)农村社区类型

非农业社区位于城市范围以外,在地理位置、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和农村关系密切,

所以作为农村社区的一种特殊类型。

此外,按社区的规模,有了形态来分类也有重要意义,他们体现出作为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分析其间的共同规律可以为农村社区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服务。

最后,以”农村——城市”模型为标准进行分类可把农村社区视为一个变化的有机体,反映出农村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另外,可以依据多重要素对农村社区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区位、土地和经济业态七,等几个方面。

3)农村社区转型

(1)农村城市化多元动力机制表现在经济力、行政力、市场力、区位力

(2)农村转型模式

①非农产业主导的慢速转型

②大型建设项目影响下的快速转型

③体制影响下的急速转型

四、社区发展分析

(一)社区发展的概念和模式

1.社区发展的概念

概括而言,社区发展是社会行动过程在社区中的具体化,它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具体社区中,将社区要素有机地组合组织起来,根据社区的共同需求,协调社区中各种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的步骤,以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而,

2.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1)系统模式

2)均衡发展模式

3)问题解决模式

(二)社区发展的内容及构成

1.社区发展的内容:社区主体因子、社区隐体因子、社区连体因子和社区载体因子

2.社区发展内容的构成关系

1)隐体——主体

2)主体——连体

3)主体——载体

4)隐体——载体

5)连体——载体

3.社区发展过程

1) 发现社区问题和需求

2)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三)社区发展分析和研究方法

1.社区调查法

2.实地研究法

3.文献分析法

4.社区发展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四节区域发展支撑系统分析

一、区域基础设施分析

(一)基础设施概述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及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及机构的社会综合体。

2.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按照其职能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

3.基础设施的性质

(1)公共性(2)双重性(3)系统性(4)长期性(5)间接性

4.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的作用关系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基础设施是拉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5.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二)区域基础设施分类

1.区域交通运输分析

1)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1)区域现状运输网组成特点

(2)运输现状

2)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条件分析

(1)区域交通地理位置特点

(2)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自然条件

(3七,)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条件

2.区域动力(能源)系统分析

1)一次能源分析

2)二次能源分析

3)用电分析

4)电力系统分析

(1)现状电力系统格局和负荷水平

(2)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3)区域动力资源特点和电力系统发展条件

3.区域水利系统分析

1)区域现状水资源利用

2)区域水资源利用发展需求

4.区域通信系统评价

1)区域电信现状分析

2)业务预测

5.区域防灾减灾系统分析

1)灾害分析

2)区域环境的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三)区域基础设施综合评价

1.评价原则:层次性、动态性、阶段性

2.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发)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

3.区域基础设施的评价因子体系

二、区域交通系统分析

(一)区域交通系统

1.区域交通与区域交通系统

2.区域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

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构成主体。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是有效的承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客货运需求,并在区域交通网络内高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区域捷运系统

1.捷运系统与区域捷运系统

2.区域捷运系统类型

(三)区域交通枢纽

1.交通枢纽的基本概念

2.交通枢纽的组成与作用

作用:(1)交通枢纽是发展综合运输的关键,它是各种运输方式干线的汇聚点,是大宗客、货中转、换成、换装与集散之地。

(2)交通枢纽也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各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

(3)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

3.交通枢纽分类

(四)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

三、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评价

(一)区域公共服务设施概述

1.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

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范围较广,指全社会活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的成员共享的公共设施。

2.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一般而言,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营利性设施两大类。

3.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

首先,这些区域的公共服务属于政府能力和文化能力范围,对于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之间的意义。

其次,这些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不仅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载体。

最后,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基本生的公共性和平等性,给更多的人平等的机会享有使用权,也是政府对区域设施进行平衡分配的砝码,形成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完整系统。(二)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区域科技教育设施分析

2.区域医疗卫生设施分析

2.区域文化娱乐设施分析

4.区域体育设施分析

5.区域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分析

6.区域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分析

(三)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价

1.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1)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层次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2)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方法

(1)模糊评价法

(2)质量功能配置法

(3)层次分析法

2.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水平比较

1)中外公共服务设施的比较。

2)我国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比较。

四、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一)区域生态环境极其特征

1.区域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环境则是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的整体与行政地域的分割性

2)社会—经济—环境复合型生态系统

3)环境污染出现工业、城镇、农村共存的状态

4)区域称在能力的有限性

(二)区域生态环境的组成

1.自然生态环境

2.社会生态环境

(三)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极其价值

1.生态环境的功能

1)生产生物资源

2)蓄水保水,缓解旱涝等极端水情

3)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4)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

5)改善小气候

6)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

7)净化空气和水

8)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9)防灾减灾

10)景观与社会文化功能

2.生态环境功能的价值计量

1)直接经济价值

2)间接经济价值

3)选择价值

4)存在价值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

1)自然生态环境评价

2)社会生态环境评价

(1)土地承载力与人口评价问题

(2)水资源供需水平评价

(3)生态破坏类型与程度评价

(4)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5)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2.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性影响评价

3.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1)区域生态环境区划的基本原则

(1)以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

(2)突出主功能,兼顾其他功能

(3)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注意区域发展动态性

(4)注重资源保护,着重长远利益

(5)尽可能与行政辖区协调,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2)生态功能区的类型

第五节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

二、传统综合方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一)认识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

(二)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制定

(三)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的选定

比较法的工作步骤

(1)选择比较对象

(2)确定比较标准

(3)分析评价

四、数学模型方法

区域规划模型分类

(1)区域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2)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3)决策分析模型

五、地理信息系统

思考题:

1.常用的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区域发展要素包括哪几种?

3.如何进行区域创新?

4.试阐述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方法。

5.什么叫区域竞争力,如何比较区域竞争力?

6.设区的概念以及社区发展的分析方法是什么?

7.区域发展的支撑系统有哪些?

8.列举具体案例,阐述交通条件的改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9.区域共公共设施的种类有哪些以及如何评判其完备度?

10.区域生态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第4章区域规划内容与程序

第一节概述

一、区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一)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二)引导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需要

二、当前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与立法

(二)比较与竞争

(三)集聚与扩散

(四)刚性与弹性

(五)协调与整合

(六)沟通与管治

三、当前区域规划编制的重点

(一)落实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二)从区域层面优化配置空间资源

(三)解决当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主要内容

一、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内容与步骤

(1)分析排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遇与威胁。

(2)优势、劣势与机遇、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当对区域内部的发展条件和区域外部的环境进行SWOT综合分析评价后,就可以根据经验、凭借直觉或模仿别处的战略,提出发展战略构想方案。

SWOT分析矩阵

优势劣势

机遇SO战略(增长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

威胁ST战略(多样化发展型战略)WT战略(防御型战略)

1.区域竞争优势

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劣势,需要进行两方面比较

(1)区内比较

(2)区际比较

区域竞争优势包含的几个方面

(1)区位条件优势

(2)科技水平优势

(3)人居环境优势

(4)人力资源优势

(5)制度环境优势

(6)城市文化优势

2.区域竞争劣势

可能导致竞争劣势的因素

(1)恶劣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治安水平、人居环境。

(2)缺乏具有良好竞争意义的人力资源。

(3)关键领域里的竞争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等。

3.区域发展机遇

区域潜在的发展机遇

(1)区域产业政策措施的调整

(2)区域交通区位的改变

(3)集聚效应加强,产业集群扩大

(4)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市场容量扩大,竞争优势增强

(5)先进技术研发、引进或转化,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等

4.区域发展威胁

(1)外部贸易壁垒、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份额缩小

(2)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3)区域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4)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5)人口特征、社会消费方式的不利变动

(6)区域科技、信息水平发展滞后

(7)区域分工变化、产业转移导致的竞争优势削弱

(8)相关产业受到经济萧条和业务周期的冲击等

(二)案例分析

1.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区域SWOT分析

2.重庆市开县区域SWOT分析

二、战略定位

战略研究具有以下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

三、发战目标

(一)目标的内涵和要求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周期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

制定目标要注意:(1)目标适中(2)定性与定量结合(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4)重点突出、不包罗万象

(二)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1.目标确定的讨论

2.规划的“理想模式”的内涵

(三)区域发展目标体系

区域发展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两大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四、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自主发展战略

2.高速度增长战略

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1.平衡发展战略

2.不平衡发展战略

3.梯度推移战略

推移的动力——产业周期

推移的方式——有序推移

推移的途径——城镇体系

(三)面向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与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

2.区域精明增长战略

3.区域信息化及网络化发展战略

五、总体布局

(一)地理区域:空间分异与与资源协调

(二)经济区域: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六、支撑系统

(一)自然资源禀赋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二)经济性基础设施

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交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三)社会性基础设施

1.政府制度环境

2.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

七、空间管制

(一)四类主体功能区

1.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

2.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二)主体功能区的作用和延续性

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循序推进产业间的区际转移,将不断优化我国生产力布局。

八、规划实施

(一)法律监督

(二)区域规划管理

(三)行政措施保证

(四)社会监督

(五)其他手段

第三节工作程序

一、初期调研准备

(一)工作计划的拟定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1.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特性

1)广泛性2)区别性3)阶段性和经常性4)地域性

2.基础资料的内容

3.基础资料的来源

二、前期分析立纲

(一)基础资料的整理分析

(二)确立纲要性问题

三、中期研究设计

(一)专项课题研究

(二)规划方案设计与评估

四、后期完善审定

(一)评估论证与评审

(二)公众咨询

(三)成果修改完善

(四)报批定案

第四节成果表达

一、规划文本

(1)总体综合规划

(2)分专项“条条”规划

(3)分片区“块块”规划

二、研究专题

区域规划的研究专题包含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总体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

(2)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土地利用发展研究

(4)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5)城镇体系与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研究

三、成果可视化

(一)规划图纸

(二)虚拟现实

规划成果的可视化输出是最成熟的、最普及的GIS功能模块。

思考题:

1.当前区域规划编制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和完善?

2.区域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区域规划的SWOT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4.区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有什么区别?

5.如何合理选择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

6.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发展战略出现了哪些新类型?

7.区域规划中如何进行空间管制的?

8.以某区域为例,简单阐述应如何编写该区的规划文本?

9.区域规划的研究专题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又有哪些规划图纸?

第5章区域规划主要类型与案例

第一节区域规划

一、按规划的类型分

(一)自然区区域规划

(二)经济区区域规划

(三)行政区区域规划

(四)社会区区域规划

二、按规划的主体分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系统

(二)国土资源部系统

(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系统

三、按规划的内容分

(一)综合区区域规划

(二)专项性区区域规划

第二节综合规划

一、国土规划

(一)概念与演变

1.国土规划的由来

2.国土规划的概念

1)国土规划与国土

国土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由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因此,国土资源也存在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国土资源仅指自然资源。广义上的国土资源还包括人文资源、人力资源。

2)国土规划的概念

国土规划的定义为: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针对国家或一定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与合理布局。3)国土规划的特点

(1)战略性

(2)区域性

(3)综合性

(4)阶段性

3.我国国土规划的发展与演变

4.我国国土规划的编制体系

国土规划一般分为国土综合规划和国土专项规划。

国土规划地域层次一般分为四级,全国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一定地域的。

国土规划的地域范围确定原则

(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关联系

(2)经济联系的密切性

(3)行政区的完整性

(二)国土规划编制

1.编制原则与目标

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全面安排,统筹兼顾

(3)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4)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

(5)立足实际,重点突出

国土规划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规划目标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目标组合。包括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

2.编制任务与程序

1)国土规划任务

具体任务是:确定本地区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确定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明确主要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安排交通通信动力和水源的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提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与对策。

九大关系:

(1)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5)城乡关系

(6)部门之间的关系

(7)产业之间的关系

(8)开发与预防保护的关系

(9)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2)规划内容

国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不少于15年,规划内容一般应包括: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与远景预测;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交通、通信、动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的安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域;宏观效益估计;实施措施。

3)国土规划编制程序

3.编制方法与手段

1)编制与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

2)成果要求

4.研究方向与趋势

新时期地区国土规划完善和提高的途径:重视编制跨省、区和省内跨地市国土规划;基层国土规划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核心;加强与地区国土规划配套的空间政策研究;尽快制定国土规划法。

此外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建立国土规划理论体系,尤其是对新理论的研究。如国土资源安全理论、城乡融合理论及动态规划理论等。

(2)加强国土规划保障体系的建设。除了立法保障外,还应加强行政管理、金融、公众参与等各类保障体系的建设。

(3)提倡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

(三)国土规划案例分析

1.日本国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城市区域规划论文

古代中西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各自特点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城市形态 正文: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徐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台、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数字的应用 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区域规划与分析论文

乌苏市区域分析 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巍然矗立着一 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乌苏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县( 市) , 区位优势突出, 水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乌苏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首先,介绍乌苏的总体情况;其次,对该市进行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再者,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等;最后,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乌苏市资源优势问题产业 1.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乌苏市东西宽约148公里,南北长约199公里,介于北纬43 °29′-45°16′,东经83°15′-85°08′之间。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石化、煤炭、电力、水泥、纺织、啤酒、淀粉、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乌苏市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工业园区紧邻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径流量共12.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4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16.87亿立方米。(2)地形地貌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乌苏可分为南部高山区、南部中山区、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地带为南部低山区及山前倾斜洪积地带,地形以沟谷地和坡地为主,分布有山地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海拔50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及沙漠,冲积平原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河水灌溉便利,地下水位高,是乌苏市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分有沙丘、沙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令狐采学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 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4 一、规划范围4 二、规划目的4 三、规划原则4 四、规划目标4 五、现状概况5 六、规划用地布局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5 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6 二、产业发展战略6

三、发展目标6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6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6 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7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7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7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8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9 一、集镇发展目标9 二、集镇发展策略9 三、集镇发展职能9 四、集镇性质9 五、集镇规模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10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10 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10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10 四、居住用地规划10 五、住房发展规划10 六、工业用地规划10 七、仓储用地规划11

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12 第八章防灾规划13 一、防洪规划13 二、消防规划13 三、抗震规划13 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5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2014-2024)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为古镇柘皋镇集镇区域,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该镇南距巢湖市2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京137 KM。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然村,总人口79921人。镇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 二、规划目的 为贯彻中央“五个统筹”发展要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引导和规范恩施市各项建设,在集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三、规划原则 1、整体性、和谐性原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2012101109 2015 年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7)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9)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10) 二、集镇发展策略 (10) 三、集镇发展职能 (10)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1)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论文解读

广西财经学院学科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海西”战略背景下港口竞争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湄洲湾为例 课程:区域分析规划教程 指导老师:尹娟 院系: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土地1241班 学号:120104404122 姓名:楼天一

“海西”战略背景下港口竞争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湄洲湾为例 摘要 港口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水域和陆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城市重要物流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自 2004 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以后,福建省港口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构建“海西”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现代化的港口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福建省沿海港口的竞争力提升问题也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本文从提升福建港口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基于港口竞争力的基本理论,从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角度出发,研究同在湄洲湾,莆田秀 屿港的发展不如泉州肖厝港的原因,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调查福建沿海港口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而阐述提升福建港口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和总结了福建港口取得的成就“海西”战略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竞争力;意义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依赖港口产业,港口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并使整个经济区域成为有机整体的趋势日益加剧,港口产业的战略地位愈发明显,已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现代化的港口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港口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水域和陆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城市重要物流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从区位上看,福建以北有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已形成以上海港为龙头、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如何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港口竞争力;突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港口群“南北夹击”,避免边缘化,已成为福建省港口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实现福建省“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交通发展战略。“大港口”不仅要为福建本省服务,还要为中西部省份服务,为台湾货物进出大陆服务,促进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加快沿海城市发展,充分发挥沿海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带动效应。 2.有利于促进高效利用福建省广阔的港口资源。福建省是全国深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论文 学校:湖南科技大学 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地理科学一班 姓名: 学号:

浅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的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7年12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已经成形,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它们的改革发展必会给湖南带来不可想象的发展前景,乃至给中国中部地区发展上的带动。之所以选择这个试验区,自有它的区位优势条件,但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关键字: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促进与带动,区域分析,不足与改善。 正文: 一、长株潭城市群的概括 所谓长株潭城市群,从狭义上说,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个三个城市。而从广义上说,除了长株潭这三座城市外还加上岳阳、衡阳、益阳、常德和娄底五座城市,建立起“3+5”城市群。以长株潭为城市群核心,共同发展,建设“两型”社会。设立这样的试验区,不仅可以大大地带动湖南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湖南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娱乐条件,还可以带动湖南周边中部地区的城市与经济发展(譬如江西,贵州等中的一些中小型城市),更言之,如果长株潭城市群的“试验区”很成功的话,国家就可以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发展模式发展其他地区的城市,以加快国家的发展,提高国家总体发展水平。 二、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与对周边城市或中部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现今,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关注点在于产业、环境、社会、空间、交通、和机制。规划的思维是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原则,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途径,创建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核心区发展战略东优西进,提北强南,连城带乡,治江保绿。 主功能区划综合空间的生态适宜评价和现有城镇建设开发强度分析,充分考虑城市集约发展的需要,核心区分为禁止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地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四类主体功能空间,以此作为建立生态网络和引导空间有序发展与合理布局的基本依据。形成“一心双轴双带”高度集约化、生态型、开放式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