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15795417.html,

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颖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7期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向社会(包括机构与个人)筹集资金的一种凭证。在现代经济中,国债不仅是国家筹集资金,用于弥补赤字、进行国家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控制基础(高能)货币数量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从而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但是国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把“双刃剑”,在运行得当的情况下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国债规模过大,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长期积累,政府发行债券将大量流入“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并且政府债务累累也会对政府及国家信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极端情况下引发国家经济动乱。

一、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历史发展

我国国债自1981年被恢复以来已近30年,其发行规模和总量规模都在迅速增长,从1981年48.66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8558亿元,且至2006年,我国国债期末余额就突破了3

万亿元至31448.7亿元。通过上图可看出国债的发行规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复苏阶段。从1981年至1993年,国有施工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国家开始发行国债,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扩大投资来源。但这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正刚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经济体制不健全,而且央行仍是解决财政赤字的主要依靠,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此时期国债发行数额较小。每年的发行量平均仅有127亿元,而且每年的增幅也相当稳定;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该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运行逐步进入正规,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优势渐渐体现,使得此阶段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经济体制自身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更为重要的是不再允许财政向央行透支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政府失去了以往对央行的依赖,弥补赤字方式发生变化,国债发行成为唯一手段,再加上前阶段发行的国债由于到期集中与该时期兑付,促使国债发行量剧增,1994年发行量首次突破千亿至1138亿元;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1998年以来,在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以及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我国适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激增,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809亿元,比上年突然增长了57.9%。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6年的发行量达到8883.3亿元,是1998年国债发行量的两倍多。2007年由于股市正处于牛市巅峰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甚至有些过热,国债发行稍有下降。2008年我国国内面临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受到国际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刺激经

济发展,政府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国债发行又开始恢复增长。

二、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

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一国国债发行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比较复杂。本文试图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