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子关系的强弱转换_我如何讲_背影_金立群

父子关系的强弱转换_我如何讲_背影_金立群

2015.01读写天地

语文三家村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文中开头,交代了作者与父亲在南京作别的缘由。父亲和儿子的精神状态有什么不同?显然,由于家中的变故,父亲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一把年纪还要找事情做,可见一斑。而作为儿子的作者呢?“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显然因家庭变故尽管也难过,但是心情没有父亲那么坏,那么沉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是作者无情吗?这个问题是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作者年轻,身上有着更多的朝气和活力,即将去北京继续学业,也意味着新的希望和开始,所以“我”比此时的父亲更有着对家中变故的承受力。

车站送别前,儿子不让父亲去送;车站送别时,儿子嫌父亲说话不漂亮———这些又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会有同学说,儿子不能体会父亲的爱。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吗?结合前文我们说的儿子更具朝气活力———车站送别,儿子的反应还体现出儿子成年了,不再需要父亲的关心了,父亲的关心对于他来说成为多余———这虽然残酷,其实也是自然规律。“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许多老师喜欢将这段话看作忏悔。但问题在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难道是说其实父亲的担心全都应验了,父亲一点也不迂,而是“我”太年轻吗?包括前面也有一句类似的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难道是说我后来终于发现其实父亲说话比我漂亮吗?这“过分聪明”“太聪明”到底忏悔的是什么?我们暂且按下,带着学生接着往下看。

接下来就是买橘子这段,“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流泪了。这泪来得是不是有点突然?请问这是一直因分别而伤感的水到渠成的泪,还是那种突然被触动的泪?从文本看应该是后者。因为前一会儿“我”还在嫌父亲来送别的多此一举呢,那为什么突然被触动流泪了呢?是为父亲不顾身子肥胖还如此费力地为“我”买橘子而感动吗?当然是的,但是这只是表面。如果只讲到这层,那《背影》便不过是篇寻常的心灵鸡汤文。实际上更为深层的是在这个刹那,“我”突然发现、感受到了父亲的衰老。

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都是父

强子弱,父亲对子女的关心和控制、情感和权力,往往是一体两面。而子女对父亲则惟有无条件的服从和感恩。《背影》的特别之处在于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父子关系的模式,发现了一向有力的父亲,其实有一天也会变得衰老,变得孱弱。看着曾经的作为强者的父亲变成弱者,即便当初父子之间有怎样的不愉快,儿子对父亲的控制有怎样的不满,此时都会因怜悯而得到谅解、化解。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是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的。而这种强弱的转换,意味着生命的逝去,是最令人唏嘘感慨的。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前文“过分聪明”“太聪明”到底忏悔的是什么,就不难理解了。面对父亲的不合时宜的关心,“我”不该仅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去评价其价值。这是一个衰老的父亲,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试图在儿子面前维护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高大形象,“我”自以为聪明,却没有体会到这里所呈现出的情感意味、悲剧意味。而背影对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是传统的父子之情。封建伦理纲常下有关父子关系的作品,子对于父都是仰视的。到了这篇《背影》,子对于父终于平视了,在平视中,才发现了真正的作为一个人的父亲,才实现了儿子对父亲生命的平视的理解和怜悯。背影意味着一个父亲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渐行渐远、逐渐衰老、消逝的悲怆。

金立群,评论家,代表作有《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探赏》等。金立群

父子关系的强弱转换

——

—我如何讲《背影》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