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中兵器的发展

中国水中兵器的发展

中国水中兵器的发展

水中兵器包括鱼雷、水雷、反水雷兵器及深水炸弹等,是海军作战使用的主要兵器之一,在历次海战中都发挥了巨大威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东面濒临太平洋,有绵延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有星罗棋布的5000多个岛屿。因此水中兵器在我国海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是古代海军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已经诞生,并雄居海上长达21个世纪之久。16世纪中叶,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海军没落了。在这一时期,作为海军的主要作战武器的水中兵器多购自德、意、英、美及日本,旧中国仅生产过简易的水雷。新中国成立后的50余年里,水中兵器从引进苏联技术、进行国产化试制生产、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走上自行研制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自行研制并装备海军部队的有各种各样接近世界水平的鱼雷、水雷等水中兵器。

一、从国产化试制到自行开发鱼雷武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仅有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队的一些日式和德式杂牌鱼雷和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航上的一些英式鱼雷。1950年起,苏联在转让给中国海军一批舰艇和飞机的同时,也提供了几型鱼雷。1958年8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和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率军事科技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并与苏方洽谈,达成聘请5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研制鱼雷的协议。同年,724厂组织技术人员对苏联提供的氧气鱼雷动力系统的8个合作件进行资料翻译、整理、消化和试制工艺准备工作;123厂开始试制空投鱼雷。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回国。为使人民海军能够及时补充鱼雷装备,第七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即要求705研究所配合724厂以及处于缓建中的平阳机械厂、东风仪表厂等,立即投入氧气鱼雷的国产化试制工作。1961年底,705研究所承担这一任务的设计室迁入平阳机械厂。从那时起到80年代末,中国通过国产化试制和自行研制并装备到海军部队的鱼雷有热动力自控鱼雷、空舰鱼雷、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Ⅱ型)及潜舰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等。另外,还陆续进行了空投鱼雷、助飞鱼雷和线导鱼雷等系列新型鱼雷的预先研究,在组合式电动陀螺仪、高强度铝镁合金新材料、磁化橡胶型声基阵、新型自导相关技术、可编频引信、线导导引技术及高能源、热能源等新技术领域都取得了进展,积累了较雄厚的技术储备。

●“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的诞生

“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是一种由舰艇发射,用以攻击敌人水面舰艇的大型鱼雷。1962年7月以前,主要是试制苏式氧气鱼雷,但随着该工作的深入和对氧气鱼雷的图纸与样雷的进一步消化,705研究所认为,这型鱼雷虽然航程较大,且有图纸资料和样雷,但它使用的是高压氧气,不安全,苏联在使用中出现过爆炸和多起沉雷事故,部队已很少使用,而且生产、使用、维护和保养都很复杂;另一型瓦斯鱼雷虽然航程稍短,但航速与前者基本一样,且使用简便、安全,其国产化试制难点则是有样无图。705研究所经过慎重选型,放弃了原定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氧气鱼雷的试制工作,建议取两者之所长,以瓦斯鱼雷为原型继续进行国产化试制。海军经过研究后采纳了这一建议。当时,中国仅储存有2条装有机动仪的改进型瓦斯鱼雷。进行有样无图的测绘仿制涉及众多技术难关。在这种情况下,七院院长刘华清果断决定,由705研究所拆样进行中间试制,要求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试制出2条原理样雷。在七院领导下,705研究所艰苦奋斗,顽强攻关,提前完成了原理样雷的中间试制、试验任务。在进行测绘、试制的同时,705研究所通过对该产品的“反设计和专题

研究”,进行了鱼雷设计原理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直航鱼雷研究设计体系。在此过程中,除对全雷总体和分系统进行参数分析外,还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为制定产品技术条件提供了依据,锻炼了科研队伍,奠定了鱼雷科学研究的基础。

鱼雷的试制、生产涉及国家的工业基础,存在许多工艺难点。当时,705研究所的50工厂是一家只有200多人的小厂,一缺技术人员,二缺专用设备,承担这样难度大的试制工作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七院决定,在全院1963年的机床订货指标中优先保证50工厂的试制需要,使该厂漏报的关键加工设备得以及时弥补。为解决技术力量的不足,经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批准,除重点充实该所技术力量外,还从南京等地工厂抽调2 0余名四级以上工人骨干,加强50工厂试制力量。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705研究所任命颜祖立为主任设计师,配齐了全雷及各分系统技术力量,并组织专门班子配合原理样雷试制。在试制过程中,领导十分注重发挥工人骨干的作用。例如,50工厂七级钳工赵忠发在测绘、加工和技术指导上起到关键作用。到1964年三季度,先后攻下了动力系统的8个组件和鱼雷纵向控制系统的横舵机、定深器等零件的高难度工艺难关。如定深簧精密弹簧是定深器组件中的一个敏感零件,技术要求高,结构复杂,与精密的纵倾机构配合在一起,是保证热动力自控鱼雷航行深度的关键部件。为攻下这个难关,705研究所组织了有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的技术攻关小组,历经30多个昼夜,失败54次,终于攻下了定深簧热处理工艺关。又如主机气缸的高耐压铸铜工艺关,是在40工厂协作下,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才攻克的。到1964年第四季度,50工厂完成了全雷除高压气舱外18个组件的试制,提前半年完成了试制任务。

在各组件中间试制陆续获得成功的基础上,1964年3月,由705研究所骆传骊率主要技术人员到平阳机械厂进行协作,该厂由总工程师李风库带领技术人员参加工作。1 965年第三季度,动力系统8个合件装配调试任务胜利完成。在平阳机械厂进行试制的同时,东风仪表厂在705研究所的配合下,研制成鱼雷精密航向陀螺仪。1966年3月,第一条鱼雷总装完成,但在海上试验中发现定深2米发射存在中途熄火、动力系统功率不稳定及航行偏深等三大问题。

1970年3月,在海军的组织领导下,有关工厂、研究所、院校、驻厂军代表室、修理厂和试验基地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大会战。这次大会战先后在旅顺、宁波、青海等地进行104航次试验,施放鱼雷513条次,历时一年半,一共试验了28种技术方案,最终各项技术问题都基本解决。1971年9月,经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与生产一次定型,命名为“鱼”-1型鱼雷。

热动力自控鱼雷的国产化试制成功,在中国水中兵器研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结束了中国鱼雷靠进口的历史,而且为中国鱼雷的科研、生产从国产化试制跨入自行开发奠定了基础。

●“鱼”-2型空舰鱼雷

空舰鱼雷是以飞机为运载工具、空投到作战海域后通过自导装置对舰艇实施攻击的。1954年,中国从苏联进口了450毫米口径的固体燃料短航程喷气推进空舰鱼雷。19 58年,又进口了该型鱼雷的全套图纸资料。同年,三机部将其安排在123厂试制,并聘请2名苏联专家给予指导。到1960年7月,该厂试制出2条样雷。同年11月在海上空投试验时,其中1条入水后立即沉没。此后,该型鱼雷暂停试制。1964年,该型鱼雷转到37 4厂试制。1971年6月,“鱼”-2型空投喷气直航反舰鱼雷被批准定型,随后投入生产,装备海军部队。

●“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

装备在攻击型核潜艇上的“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反潜鱼雷。中国鱼雷的研制工作从直航式跨越单平面自导反舰型,直接研制“鱼”-3型双平面声自导反潜鱼雷,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为研制该型鱼雷,1964年冬,705研究所成立了论证小组,并于次年4月至10月在所内反复组织论证。同年11月,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审查该型鱼雷研制方案与任务分交的会议。1966年3月,国防科委批复该型鱼雷研制任务。该型鱼雷由董琳任主任设计师,杨保生和江连方任副主任设计师。同年5月底,该所提交了全套论证报告,制定了核潜艇搜潜、攻击方案,考核修订了“鱼”-3型鱼雷的原定战术技术指标;随后,全面展开全雷总体、控制、自导、引信、壳体结构及电动推进系统的技术设计工作,制定相应的原则工艺,并确定和协调了核潜艇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研制方案及鱼雷内外场实验规划。同年底,国家计委、国防工办先后批复705研究所750试验场的基本建设等规划。1967年,在中央军委对核潜艇工程发出的《特别公函》的号召下,705研究所与80余个协作单位大力协同、排除干扰,于1969年初步建成750深水试验场,并按时总装出4条原理样雷。与此同时,鱼雷深水发射装置也经过原理试验与试制后,按时装上潜艇。1969年秋,“鱼”-3型零批原理样雷湖上试验成功。为适应设计定型的紧迫进度,705研究所决定预先投产用于设计定型的小批正样雷,经修改设计后,于1971年春在上海全部总装成功。1972年,该批设计定型样雷顺利进行了湖上试验;1975年设计定型。

声自导系统是该型鱼雷的关键系统。原先采用机械扫描方案,由于自导距离短,只能采取高速接近、低速自导的中途变速方案。这不仅限制了航速,而且增加了电气装置的复杂性。1967年,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为主,705研究所参加,在主要研制负责人侯朝焕的带领下,共同协作研制了多波束声自导系统,提高了鱼雷自导搜索速度和捕捉概率,改善了自导性能。

为尽快完成该雷的试制任务,1974年到1976年初,在云南省国防工办领导下,由云南省六机局组织承担生产任务的曙光机械厂及其它有关单位成立了省会战指挥部,开展了攻关大会战。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奋斗,在云南省内外40余个单位的通力协作下,该型鱼雷的大会战终于告捷。1977年12月,零批“鱼”-3型鱼雷生产定型用的第一条样雷湖上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该型鱼雷被批准生产定型。

“鱼”-3型鱼雷主要性能参数为:直径534.4毫米,长6.6米,总重1340千克(战雷)、1203千克(操雷),装药量在190千克以上(高能炸药),航速35节,航程大于13000米,使用深度6-250米,最大发射深度150米,陀螺设定转角0度至正负1 70度。

从1985年5月起,曙光机械厂、750试验场和705研究所联合筹集资金进行协作,对“鱼”-3型鱼雷又作了改进,开发了性能优良的“中华鲟”-2型鱼雷(也称ET32)。

●“鱼”-4甲、“鱼”-4乙型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

中国研制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从国产化试制开始的,其母型为从苏联引进的电动音响自导鱼雷。从1958年起,平阳机械厂就组织力量开始该型鱼雷图纸资料的翻译整理工作,随后在合肥电机厂协作下试制成功该型鱼雷的主机--920电机,又在江南厂设计制造了部分电气设备。1963年,五机部、六机部与海军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先研制热动力自控鱼雷,后研制电动自导鱼雷。这样,直到1966年国产热动力自控鱼雷试制成功后,该型鱼雷的试制工作才全面展开,到1971年底生产出首批5条鱼雷。但由于其航速低,又是尾追弹道,攻击性能差,故使用部门希望加以改进。试制期间,在六机部召开的第一次电雷协调会上,西北工业大学三系和东风仪表厂曾分别提出过主被动联合自导方案和纯被动自导方案。1976年,决定采用上述两个方案,并确定由平阳机械厂负责两型电雷总体设计制造和全雷的总装协调工作。

按照东风仪表厂所提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甲型。该型鱼雷经过五年研制,3次海上试验,积累了131条次的数据,各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1982年6月至8月,又对该型鱼雷作了一次搁置试验。同年底,以东风仪表厂为主,平阳机械厂协助,对试验中出现的引信误动作再次攻关,并得到彻底解决。该型鱼雷的研制在经历了十年曲折过程后,于1984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为一级设计生产定型,正式装备海军部队。

按照西北工业大学三系提出的主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乙型。从1976年起,平阳机械厂与西北工业大学一起进行样雷研制。在十余年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他们攻克了不少技术关键,特别是成功地设计了先进的小型电深控装置,突破了主被动自导难关。1984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鱼雷设计定型,也称ET31大型电动声自导反舰鱼雷,其主要性能如下:直径534.4毫米,长7.748米,总重1755千克(战雷)、1628千克(操雷),装药量在309千克以上,航速30节,航程6000米,设定深度5-14米,最大发射深度45米。

●ET52热动力小型反潜鱼雷

ET52是最近发展和生产的高速深航主被动声自导反潜作战武器,它可在大深度范围内搜索、发现、攻击和消灭普通潜艇和核动力潜艇。该雷有4种发射方式:用鱼雷发射管发射;直升机投放;固定翼飞机投放;反潜火箭助推,因而适合于各种海域的反潜作战。主要性能指标为:直径324毫米,总重235千克,长2.6米,航速45节,航程10000米,作战深度6-400米,装药量45千克。

●鱼雷发射装置

1962年,中国开始国产化试制快艇用鱼雷发射装置。705研究所与701、704研究所共同承担这一任务。科技人员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施工设计图纸,交武汉船用特种机械厂生产。在试制中,除同心度与直线度要求很高的管体外,火药膛是最大的技术关键。他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连克技术难关,于1963年9月试制成功,1964年10月通过国家二级鉴定,并正式定型生产,装备部队。

潜艇用鱼雷发射装置比水面舰艇的要复杂得多。60年代前期,705研究所就开始在江南造船厂测绘潜用气压鱼雷发射装置。经过3年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15个合件、3. 51万个零部件的测绘供图任务。1964年,在产品技术负责人孙柱国带领下,科技人员到武汉船用特种机械厂协助试制。该厂根据产品试验验收的需要,建造了由能模拟深度的筒体等组成的中国第一台全封闭试验系统。有了该试验系统,就可以大大减少在海上用真实潜艇试射鱼雷的次数,节省了时间与经费,并可确保系统的安全。发射装置的发射气瓶直径大,用无缝钢管缩口困难,为此,设计人员到大连造船厂协作试制。他们大胆采用焊接工艺,经2000次充气试验,证明产品安全可靠。在作破坏试验时,爆破不在焊缝处开裂,也不产生金属碎片。这一产品的试制成功,也为国内高压容器加工闯开了一条新路。1966年,该型发射装置国产化试制成功。1974年,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与生产定型。

为了与核动力潜艇武器系统配套,需研制大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发射装置。1 965年,705研究所承担了该项任务。技术负责人张翼安等根据一条国外的情报线索,提出研制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方案。同年11月,国防科委审查批准了这一方案。模型“假海”试验表明,这种方案是可行的。该装置系统尺寸大,精度高,材料要求严格,加工工艺复杂。科技人员对关键的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等重要部件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和设计,利用样机进行了多次试验。经过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等工厂的技术人员与工人的共同努力,先后攻克了钛合金焊接与切削加工、波纹元件成型及焊接等多道难关。1969年9月,武汉船用特种机械厂向核潜艇总装厂提供了装艇用的发射装置。次年9月,该型发射装置试制成功,并于1970年安装于首制核潜艇。

二、水雷及反水雷兵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海军战备的急需,先后从苏联进口了一些水雷和反水雷等水中兵器。50年代末期开始仿制苏联产品,并通过国产化制造,逐步走上自行研制的发展道路。40多年来,先后研制定型的水雷共有20多种。另外,还研制成多种扫雷工具、艇具合一扫雷艇。

军博陈列的功勋鱼雷快艇,其上有两个鱼雷发射管

●水雷

从1958年起,汾西机器厂就开始国产化试制苏式触发水雷。1962年、1964年和1965年,“锚”-1型大型水雷、“锚”-2型中型水雷和“锚”-3型触线水雷先后生产定型。1966年,由710研究所、152厂和汾西机器厂共同国产化试制的“沉”-1型音响感应水雷定型。

“锚”-4型非触发水雷是由汾西机器厂研制的,用于封锁水深流大的海区,1973年11月设计定型。该型水雷采用非触发声引信,具有较高的抗自然干扰能力,动作区域性好。为了提高“锚”-4型水雷的战斗性能,1980年开始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雷体固有的浮力,使倾斜角减小,提高了引信线路的稳定性,并相应改善了工艺性。1982年11月经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命名为“锚”-4甲型水雷。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从1983年开始,工厂与驻厂军代表又共同进行了引信线路集成化研制,并于1985年12月定型,命名为“锚”-4乙型水雷,也称EM32型非触发锚雷。

遥控非触发锚雷为中国第一代遥控水雷,1970年开始由汾西机器厂和工程兵技术装备研究所联合研制,1974年设计定型。该型水雷系遥控接收装置与超声引信串联工作制的非触发锚雷,也可作为单一超声引信非触发锚雷使用。遥控接收装置采用无线电调幅编码原理,接收发射台发来的控制信号,以控制超声引信电源,使水雷进入战斗状态或解除战斗状态,直接遥控引爆。

“漂”-2型小型自动定深漂雷由710研究所设计,大连起重机厂生产。雷体能分段,可用人力、简易浮水器材、小艇或渔船布放。它主要用于江河、湖泊或沿海海域作攻势水雷障碍,进行破袭游击战,或承担在规定的时间与范围内封锁敌人的航道、港口及进行水中爆破等特定任务,打击敌人的中、小型水面舰艇。

“沉”-2型非触发沉底水雷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非触发沉底水雷。它是按照中国的海域条件和实际需要,由710研究所研究设计,前卫仪表厂、汾西机器厂联合试制,汾西机器厂生产的。该型水雷主要用来布设于沿海地带,打击敌人的大、中型水面舰艇或潜艇。早在1956年国家编制12年远景规划时,就提出了自行研制该型水雷的问题。1960年上半年,710研究所选定了这种非触发接收器的结构原理;1966年上半年试制出15套样机;经过海试,该型水雷的基本性能得到肯定;1967年在汾西机器厂试生产时,又在引

信部件上作了较大的改进,用晶体三极管、晶闸管等代替原来的电子管、凸轮继电器和电池继电器等部件,减轻了引信的重量,也减小了体积,并给加工、使用、维修带来了方便。1 969年、1970年进行了全面的海上试验。1972年5月完成设计定型,1975年完成生产定型,命名为“沉”-2甲型水雷。

“沉”-3型非触发引信沉底水雷是由前卫仪表厂负责研制的。研制工作于1969年8月开始,1972年12月完成设计定型,1974年11月完成生产定型。该型水雷不仅具有较高的抗扫和抗自然干扰等性能,而且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既可采用联合引信,布放于6-50米水深,打击敌人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也可采用单一引信,布放于100米以内的水深,打击敌人的潜艇。“沉”-3型水雷先后由前卫仪表厂和苏州船用机械厂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从1982年开始,前卫仪表厂对其引信进行了集成化的研制,并于1986年12月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沉”-3乙型水雷,也称EM11型多用途沉底水雷,能装备各类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它的引信可以任意选择磁感应-次声联合引信、磁感应-声联合引信、磁感应-水压联合引信、磁感应引信中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抗扫能力,并且当水雷被泥沙掩埋时也能正常工作。该水雷装有定时器、定次器以及反拆卸装置,操作安全可靠。EM11有两种型号:500型和1000型。其中500型可水面舰艇和飞机运载,总重5 00千克,装药量300千克,总长2.79米(空投)、1.98米(潜、舰布),直径450毫米,布设水深5-30米,定次器0-20次,水下服役期1年;1000型也可水面舰艇和飞机运载,总重1000千克,装药量700千克,总长3.35米(空投)、2.9米(潜、舰布),直径533毫米,布设水深5-50米(反潜时为100米),定次器0-20次,水下服役期也是1年。

“沉”-4型小型非触发沉底水雷由710研究所设计、东风仪表厂试制,1976年设计定型。该型水雷使用时可设定成联合引信,也可设定成单一引信,打击敌人的中、小型水面舰艇。为了适应人民战争的需要,水雷采用分段雷体,适于人背马驮,各段雷体都可以安上爆破装置,当作爆破器材使用。它的雷头可以通过连接盖安装到其它类型非触发沉底水雷的雷体上,从而提高了水雷使用的机动灵活性。“沉”-4型也称为EM21型轻便非触发沉底

水雷,其主要性能指标为:总重120-270千克,装药量为75-200千克,长0.67-1.5米,宽0.48米,高0.38米,布放水深5-25米。

“沉”-5型小型沉底水雷是为了适应人民战争的需要,由汾西机器厂在小型水压沉底水雷的基础上研究改进而成的。该型水雷抗扫性强,动作区域性好,雷体结构有分装式和整装式两种,可以分散运输或人背马驮,也可以整装布放或兼作漂布,机动性、隐蔽性好。它于1973年11月设计定型,1975年7月生产定型。也称EM22型小型沉底水雷,主要性能为:总重210千克,装药量150千克,布设水深5-20米,直径710毫米,高度64 0毫米,引信为声-水压联合引信,可打击125-1000吨舰船,安全装置为水压保险器、延时器和定时装置,自毁装置为定时失效或自爆,布设工具为各种水面舰艇,水下服役期为6个月。

“特”-1(EM52)型火箭上浮水雷是一种兼有锚雷和沉底雷之所长的特种水雷。该型水雷为710研究所的重点研制项目。这个研究所从1981年起,进行了上百次的大、中、小型江、河、湖和海上试验及实验室试验,解决技术关键30余项,于1987年完成设计定型。该型水雷布设深度大,隐蔽性与抗扫性好,水下定位准确,上浮速度快,爆炸威力大,动作区域性好,它的研制成功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该型水雷由舰艇布放,布放后它锚泊于海底并由声-超声联合引信启动上浮,其点火和引爆的保险装置确保最大的安全性。该水雷使用锂电池和电子计次器。当舰艇通过水雷上方时,火箭发动机由引信点火,推进水雷迅速浮向水面,当接近目标舰艇时水雷引爆,以摧毁目标舰艇。主要性能为:总重620千克,装药140千克,全长3.7米,直径450毫米,计次器工作范围为1-99次,服役寿命360天,最大布设深度110米。

“特”-2-1(EM53)型遥控水雷是一种利用物理场,通过编码遥控指令控制水雷引信状态的特种水雷。研制任务由前卫仪表厂总负责,其中被控水雷遥控接收装置、遥控发射装置、遥控站微机显控台分别由前卫仪表厂、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海军试验基地承担。在研制过程中,海军驻前卫仪表厂军代室、上海交通大学和海军工程学院等单位给予了有效的配合。该型水雷具有安全、战斗、爆炸三个状态的功能。它平时处于安全状态,在遥控指令控制下,水下接收装置可以处于三种状态中的任何一种状态,可用于布设可控的防御雷阵,封锁海湾、海峡和航道,给被控水雷的战术使用带来了灵活性。该型水雷由两部分组成:岸边控制站和装有声接收器与传感器的水雷。主要性能为:总重1000千克,装药700千克,直径533毫米,在水中服役期半年。

“训”-1型训练沉底水雷是一种潜布训练水雷,由汾西机器厂研制,1982年11

月设计定型。该型水雷的特点是可配装“沉”-1、“沉”-2、“沉”-3型水雷中任何一种引信进行控制,或由排水定时器进行控制,工作完成后自动打开高压气瓶阀门,使水雷排水上浮,实现可靠回收。

500型空布训练沉底水雷是供海军航空兵部队进行海上布雷训练使用的一种新型训练水雷,由汾西机器厂和海军航空兵一师共同研制,1982年12月设计定型。该型水雷可用于进行与战雷相同的各项准备、检查、安装和布雷等训练科目的操练。其特点是设计了快速充气浮圈系统,使水雷可以整体回收。

●反水雷兵器

中国的反水雷兵器技术是从1958年开始国产化试制苏式扫雷具起步的,先后定型的产品有65式截割扫雷具、“电磁”-2型开口电磁扫雷具和“声频”-2型深水音响扫雷具等。在国产化试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又自行研制成多种扫雷具和艇具合一的扫雷艇,保证了战备的需要。

312型遥控扫雷艇是由无线电遥控操纵或必要时由1-3人驾驶的艇具合一式扫雷兵器。该艇具有艇体小、吃水浅、机动性强等特点,适用于港湾、江河、岛礁区昼夜作业,可在雷区以外遥控扫雷,以减少和避免人员的伤亡。艇具合一提高了该扫雷艇的机动性、灵活性和战斗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实战的需要。早在1968年,鉴于美军在越南大量使用水雷作战的情况,中国派出了考察组赴越考察,着手研制新式反水雷兵器。考察组回国后,参加该组工作的710研究所技术人员刘治平提出研制一种前放磁艇具合一式扫雷具的方案,采用遥控方式安全扫除水雷。1969年,海军装备部和七院召开了“六二六”会议,确定研制312型艇具合一式遥控扫雷艇,以710研究所为主开展研究设计工作,708、704、701研究所配合,中华造船厂负责试制。在三结合组组长、海军第四扫雷大队队长杜永康、副组长龚纪奎、技术负责人刘治平等带领下,经过全组的艰苦努力,不到三年时间就研制出2艘试制艇,并于1972年7月与港湾扫雷艇一起赴越扫雷。在援越扫雷作战中,中国扫雷技术组荣获越南一等战功勋章和奖状。刘治平、李荣紫荣获越南三等战功勋章和奖状。中国

海军南海舰队也授予刘治平、李荣紫和桑好文三等功的奖励;韩玉丰受到嘉奖。此后,中华造船厂又完成了60多艘后续艇的突击生产任务。

江河港湾简易电磁音响扫雷具由710研究所设计,曾作为首批扫雷兵器随该所桑好文、冯际随等赴越南试验扫雷,并获得成功。

江河港湾电磁声频联合扫雷具是710研究所设计的第一代环圈式电磁声频扫雷具。它主要装备在低磁钢江河港湾扫雷艇上,也可装备在其它扫雷艇上,用来扫除布放于江河、港湾、沿海水域的磁性、感应、声频单一及其联合引信的水雷。

“六五”期间新一代艇具合一扫雷艇(082型)研制成功。它抗冲击能力强,各型设备能在强磁场下正常工作。该型艇不仅可由集中控制室控制扫雷具扫雷,而且可在指挥台上遥控312型遥控扫雷艇。艇上装备的小型截割爆破扫雷具、电磁扫雷具、声频扫雷具和次声扫雷具都是710研究所研制的。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有关研究所、工厂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研制工作开始于1976年,1978年六机部与海军正式下达上述4型扫雷具战术技术任务书,此后,该所在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开始技术设计。1980年,六机部批准后3种型号扫雷具的技术设计;随后,该所开展工程型号设计工作,同时建立了陆上联调车间;1984年10月进行初样陆上联调;1985年11月,经过部分修改试制后,又进行陆上正样联调;1986年6月,上述3种型号扫雷具交付装艇。在此期间,小型截割爆破扫雷具进行了5次海上中间试验和多次改进,并于1985年12月进行海上验收试验。198 7年初,上述4种型号扫雷具完成艇上系泊试验;同年8月,又进行航行试验。试验表明,4型扫雷具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战术技术任务书的要求。1988年10月,082型扫雷艇在长江口试爆沉雷成功。该型艇及其扫雷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反水雷兵器技术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反潜深水炸弹及其发射装置

在反潜武器中,出现最早和使用最多的是深水炸弹。和前面所讲的水雷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从苏联引进了一些深水炸弹。从1959年起,中国便开始仿制苏式深水炸弹反潜武器,先后定型的产品有62式大型深水炸弹、64式大型深水炸弹发射炮、64式多管深水炸弹和62式火箭式深水炸弹系统等。以后,又自行研制出多种产品装备海军部队,如75式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与电力瞄准传动装置,这是710研究所研究设计的第一型深水炸弹反潜系统。该深水炸弹属低速旋转尾翼弹,用75式火箭式深弹发射炮发射,主要用于反击潜艇,也可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发射炮由12个炮管组成,可齐射或部分齐射,也可单发点射,装备于驱逐舰。电力瞄准传动装置有自动、半自动、手动操作三种工作模式,可自动设定角度、装填、跟踪、射击;也可进行半自动装填、跟踪、射击;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手动操作射击。有效攻击距离与反潜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战斗机动性也有所增大。又如6 5式改进型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是由710研究所和167厂在65式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的。发射炮经过改进后,扩大了62式火箭式深水炸弹的使用范围,大大加强了威力,为近战、夜战、小艇打大舰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如,81式火箭式深水炸弹是282厂在62式火箭式深水炸弹的基础上,采用燃气侧向分流技术以减小轴向推力的方法,改进发动机的尾部结构而制成的。81式火箭式深水炸弹与62式火箭式深水炸弹的直径相同,结构相近,威力相似。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实现两种射程,扩大攻击距离。ED41型航空深水炸弹由直升机、水上飞机或其他固定翼轰炸机携带用于攻击潜艇。深水炸弹从飞机上投下后,由稳定器保证空中弹道和水中弹道的稳定,根据使用要求可配装阻力伞。当深水炸弹离开飞机一定距离后,阻力伞与深水炸弹分离,使深水炸弹迅速接近被攻击的潜艇。该型深水炸弹结构简单紧凑,弹体内半填高能混合炸药,使用时安全可靠,维护保养简单。该深弹有两种型号:ED41-10型和ED41-25型。其中,ED41-10型直径280毫米,总重105千克,弹长1.25米,装药量60千克,标准降落时间23.31秒,最大潜水速度10米/秒,使用水深范围25-100米;ED41-25型直径325毫米,总重230千克,弹长1.88米,装药量160千克,标准降落时间20.83秒,最大潜水速度11米/秒,使用水深范围50-300米。

人民海军水中兵器经过组建与发展,已建立了一支颇具实力的科研设计队伍和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科研设计、工业生产和部队使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多

年来研制和生产了许多型号的水中兵器,装备了海军部队,提高了海军部队的战斗力。可以相信,我国科研人员将继续奋勇前进,研制出更多更先进的水中兵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