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蔡卞的书法艺术之我见

北宋蔡卞的书法艺术之我见

北宋蔡卞的书法艺术之我见
北宋蔡卞的书法艺术之我见

论北宋蔡卞的书法艺术

宋汉光

[内容提要]:蔡卞是北宋的一代书法名家。本文通过对史实的客观分析,指出:在北宋一朝,蔡卞书法富有创造新意,更能体现宋代尚意书风的美学情趣。人们要客观地承认蔡卞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也需要在遗忘的历史中再度发现蔡卞书法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蔡卞书法艺术地位审美价值

论及宋代书法,史上素有“苏、黄、米、蔡”四家之说,此四家是世所公认的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苏轼的书法造诣,“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气节,事事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自知。”(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是一变矣。”(姜夔《续书谱》);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苏、黄、米书风推陈出新,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而列于四家之“蔡”究竟是谁,却颇多争议。

北宋书坛,有著名的“三蔡”,即:蔡襄、蔡京和蔡卞,其书风别具特色,颇难以高下而论。蔡襄字君漠,其书取法晋唐,讲究古意,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谓之“散草”。苏东坡《东坡题跋》曾评:“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既然“本朝第一”,跻身宋四家似当之无愧。然蔡襄书法是北宋前期“本

朝第一”,中期之后北宋书法新貌渐成,对蔡襄书法微词颇多,因此明清以来,人们从书风时代特色出发,认为宋四家的“蔡”该属蔡京,蔡京尊古为新,为宋时书坛中坚,故取蔡襄代之。然而有宋一朝,书法成就堪与蔡京旗鼓相当甚或有过之者,尚有其胞弟蔡卞。世称蔡卞书法,时享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其与保待着较多古意法度的蔡襄相比,蔡卞书法似更富有创造新意,更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只是后来由于原因种种,人们将其淡忘了。而随着历史的推移,蔡卞书法需要人们在遗忘中再度发现其客观价值。

一、得笔尚意,俨然大家:蔡卞的书法艺术地位

宋人尚意,开创了一代书风。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汉唐元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宋代之金石学》)这是对宋人尚意的精辟论述。宋人书法即是在尚意的时代气息中徐徐展开的。公元九零七年后,五代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渐次凋落衰败。“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苏轼)。在历史上,晚唐禅风大播,礼乐崩坏,为创新秩序,理学兴起,两者互制平衡,衍而为意。至此,唐代平正严谨书风告歇,渐变入欹侧纵肆,尚意书风崛起,以后北宋诸名家继之而起,掀起了新的波澜,一改唐楷面貌。苏东坡《石苍舒醉墨亭》诗云:“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宋人将书法艺术用以写意、乐心、游息,在自由挥洒中,抒发精神自由。以蔡卞例,其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在书法作品中颇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尚法,是求“工”的体现,而宋朝书法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把书法艺术从客观的审美对象引申为关注主观的表现个体,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黄庭坚所说“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就是这个道理,蔡卞即是在宋人尚意书风中崛起的一代书法名家。

蔡卞,字元度,仙游(今属福建)人。蔡京弟、王安石之婿。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绍圣四年(1097)擢尚书左丞。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宣和书谱》言:蔡卞“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但圆熟未至,故圭角稍露,其后自成一家。”考察北宋末年,书坛除了米芾有蓬勃气象外,尚有二蔡之书法亦煌煌大观。蔡卞“颇得笔法”,是一个衣冠晋风、尊古为新的舍拾淘洗过程。与其兄蔡京一样,蔡卞以以介书生入仕,文人意识,士大夫精神不时在内心积郁。史载: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历神宗、哲宗、徽宗等数朝,宦海浮沉,波澜起伏。书生内心对于仕途的追求和对权力的争逐,使之常常不安于书法之道,但恰恰又是这种不安与争逐,使蔡卞的书法常常自出机沀,意识强烈,卓而不群。循迹蔡卞的书学之路,人们可以发

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记载:鲁公始同叔公文正公授笔法于伯父君谟,即登第,调钱塘尉。时东坡公适倅钱塘,因相与学徐季海。当是时,神庙喜浩书,故熙、半士大夫多尚徐会稽也。未几弃去,学沈传师……及元祐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者,无出鲁公之右者。其后又弃率更,乃深法二王。每叹右军难及,而谓中令去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由此可见,蔡卞与胞兄蔡京同学书于蔡襄,后从苏轼学徐浩,后又颜、欧、柳、李邕,然后弃之而深入二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蔡卞启蒙于蔡襄,经苏轼学指点,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为归宿。观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圆健遒丽,有兼人之功,文人士大夫的气息跃然其上。与蔡京一样,蔡卞遗留下来的墨迹并不多见,主要作品有《楞严经偈语碑》、《孝女曹娥碑》、《致四兄相公尺牍》等。

在二王书风的“严重”感染下,宋人书法一派“贴意”,充斥书坛,信札书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却是个特例,蔡卞擅行书,又长于大字,受柳公权、李邕影响较大。其人不光精于“贴”,且善于“碑”,所作之字,神气充腴,稳重含蓄,风度典雅,有晋人之潇洒,唐人之发度,又有宋人之灵展。但由于在历史上,后世因蔡卞其为人的“奸恶”而轻其书,史料中关于蔡卞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思想记载得不多,所以研究蔡卞也就成了一个难题。从一个书家的角度,蔡卞不是一个完整的蔡卞,其从事书法活动的历史资料没有一个连续性,残缺不全,令人兴叹;同时,蔡卞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没有系统性,鸿毛零爪,令人难以概览全貌。但从其现存的作品看,如《致四兄相公尺牍》、《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严经偈语碑》等,笔力潇落,放纵任能,字势俊丽,飘灵婉约,书风多样,洒落简捷,其作品尊古为新,运用得心应手,成熟精到,尤其是一些代表作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充溢,令人叹为观止。米南宫谓“卞得笔”,实有其深刻依据。因此,在蔡絛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铁围山丛谈》卷四中,记载了书法大家米芾对其的评价:“鲁公(蔡京)一日问芾:今能书者有几?芾对曰:自晚唐柳氏(柳公权),近时公家兄弟是也!盖指鲁公与叔父文正公尔。”此文正公,即是蔡卞。虽然说,面对蔡京提问,米芾有谀颂之词,但其对蔡卞的评价,出自米南宫之口,该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与晚唐柳氏(柳公权)可以攀比,自有大家之态。

清人叶昌炽《语石》论及蔡卞蔡京时,更是作了详细的评述:“世称米、蔡,谓君谟也,然君谟名位行辈均不当在米下。其所书碑,亦惟《刘奕墓志》风格遒上,尚有唐贤遗矩,若《洛阳桥》、《昼锦堂记》,皆俗书也,不如以蔡元长配之。元长,书之狷者也;元度,书

之狂者也。余所见元长书,以《道士墓碑》为第一,《赵懿简碑》次之,空山鼓琴,沈思独往。刘彦和标举“隐秀”二字为文章宗旨,以之品元长书适合,亦即刘子所谓客气既尽,妙气来宅。元度行草书皆称能品,《楞严经偈》源出于孙过庭,而其流则为范文穆。重书《孝女曹娥碑》使笔如剑,剑气出。支道林养马曰:“贫道爱其神骏耳”。如卞书,可谓神骏极矣。潘文勤师,人谓其学苏灵芝则怒,谓其学二蔡则大喜。余谓元长书可比唐《魏法师碑》,元度书由在薛曜畅整之间。此但论其神气骨脉,不论其体。”“前身相马九方皋,意足不求颜色似”,蔡卞作书,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功力深厚,成就颇高,尤其是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其书云:“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遗憾之事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但正是这种惊人的遗憾,又为人们重新研究发掘蔡卞的历史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衣冠晋风,璀灿人文:蔡卞书法的审美价值

宋人尚意书风,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审美风尚。概言之,尚意有五个要点:一是重哲思,崇尚晋风,但不同的是,晋人冲淡神远,玄韵潇散,而宋人放任不羁,恣肆纵横,率直真趣;二是重书卷,临池习贴,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宋人学书,直接晋帖行书遗风;三是重个性,自成一家,黄庭坚主张“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不管继承还是创新,除了需具有“学识书卷气”外,还要多把注意力放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四是重金石,崇尚古雅,宋人又渐渐从上古金石中发现金石书法的随意之美,其结构大小,百物之状,颇多古意;五是重意境,抒发灵性,米芾《书史》云“薛书来论晋帖误用字,芾因作诗曰:何必识难宇,辛苦笑扬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亦戏空。”该时期代表作品有: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此诗卷开始行中带楷,渐变为行草,又挥写成小草,下笔自如,天然俊美;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卷》,此帖卷结体善变,神圆气畅,纵横俯仰,用笔波曲,开张圆劲,苍浑纯熟,堪称杰作;米芾的《行书苕溪诗卷》,此诗卷谨严自信,清迈脱俗,结构平中见劲,转折丰美动人,争让收放有序,疏密刚健,绝艺神髓;蔡卞的《致四兄相公尺牍》,此卷蕴含禅机,筋脉舒展,神闲气清,韵致婉润,风雅纵逸,精神传世。蔡卞尚意,“颇得笔法”,人们还可从其流传下来的《孝女曹

娥碑》、泰山石刻《楞严经偈语碑》等代表作品中得以窥见。在灵性之追求中,颇得笔法的蔡卞,与自出新意的苏轼,高视古人的黄庭坚,萧散奇险的米芾一样,都在力图表现自已作品标新立异的姿态,讲究笔墨情趣,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给人一种精神自由的审美意境。

自魏晋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审美视角极大地突出了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去认识审美,把“人格美”推到了极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中国艺术从确立之初就烙上了人伦之美的印迹,形成了一个从审美角度认识人的本质的“人化的”审美理论体系,从而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一方面突出创作和欣赏主体的自由境界,另一方面鲜明地体现个体与群体相和谐的伦理化理想。中国书法美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最充分和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是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尤其是,中国艺术理论十分重视“人品”,把作品视为书家人品的具体表现。从其体现的人文精神来看,它既是一个人化的体系,是一个生命美学的体系,又是一个人格化的象征体系。比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清朝松年所言“书画清高,首重人品”;清王士稹的《香祖笔记》中又说:“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者,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值。”种种说法,其要旨在于突出审美人格力量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艺术作品的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角度来看,充分地凸现中国艺术的人文精神。但书以人重,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尤其是那些夹杂着政治道德的评判,以人存书,以人废书,有其过于偏激之处,往往使书法艺术的意义狭隘化。如蔡卞所书《孝女曹娥碑》,故事悲怜,凄凄动人,人们又作如何评判?“作字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传统审美”中不可磨灭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强势的意识形态,要传承这一精神精髓,人们是不是应从不同文化或审美角度来对它们进行批评与反思?

当今社会,既面临全球化冲击,又是一个本土化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代。因此面对对历史遗留的事物,人们宜进行重新评判阅读,如对蔡卞其人其作品,要透过历史的审美空间再次作出评价。我国传统儒学重视人伦秩序,《礼记》礼运篇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又如林逋《省心录》说:“君容而训,弟恭而劳,夫和睦而庄,妇守正而顺,人伦之道而尽矣。”蔡卞的《孝女曹娥碑》,就书写演绎了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曹娥江畔一个极为动人的故事。当人们面对这一

处天下闻名的《孝女曹娥碑》古迹,重读蔡卞所书碑文时,人们可以发现此碑透露的人文价值的光芒,也是何等灿烂。相传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农历五月初五,曹娥父曹旴(巫者,能婆娑起舞以敬神),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赴水而死”。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对曹娥“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并立碑、建庙,以彰曹娥之孝烈。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孝女曹娥碑》(王羲之字本,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为传世神品,其造诣只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但甚为惋惜,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汉隶碑帖中,《孝女曹娥碑》也是传世精品,历来为书家所重,可惜汉曹娥碑也堕江消失。现只存留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蔡卞重书的《孝女曹娥碑》。蔡卞作品《孝女曹娥碑》记载着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此诔文文不加点,虽仅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溢于言表。此《曹娥碑》高2.1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颇得李邕之神。此碑已历千年,弥足珍贵,堪称宋代行楷的煌煌典范。《曹娥碑》以其情其德其才传遍天下,骚人墨客源源来到曹娥庙,为碑事作文吟诗,临摹碑帖,令曹娥孝行闻名遐迩,长久不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或者说人道主义,是学术界和文化界所关切的课题。从蔡卞重书《孝女曹娥碑》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倡导人的本性的观念和人生态度,在这极其高妙的行楷字里行间,表现了与其天赋、气质、个性相关的智慧、才情、精神之美。

书法美学中的人文精神,是书家的一种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它突出地表现在,把创作主体、对象和技巧等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一个人格化的象征体系。因此这种情况下,人们就要更深入地研究人格理论与各种重要美学概念,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的一个方面,除了更深入地借用人品的概念来阐释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外,反过来也要用创作与欣赏审美化地阐释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从而使两者互不偏废。所以,人们重新评价蔡卞,似应如此。

附件:蔡卞小传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人。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神宗元丰五年(1082),卞任国子直讲,崇政殿侍讲,不久又擢为起居舍人,同知评院侍御史,后多次以王安石执政亲嫌辞,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哲宗即位(1086),高太后临朝摄政,授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卞改任礼部侍郎,出使辽国,受厚礼接待,后因病回朝。他以龙图阁侍制知宣州、江宁及扬、广、越、润、陈等五州。当时广州是宋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宝物凑集,但他一毫莫取。徙越州时,外国商人以蔷薇露洒其衣裳送之,以示敬重。

哲宗八年(1093)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蔡卞复为中书舍人,兼国子修撰、与曾布等人以王安石所遗《日录》为依据,较客观地编撰了《神宗实录》,对诬篾王安石变法之词加以批驳。亦因此使大臣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等保守派皆获谴遭贬,而卞迁翰林学士。绍圣二年(1095),蔡卞拜为尚书右丞,四年,转拜尚书左丞,在“绍述”的名义下,力主恢复王安石新法,上欺天子,下胁同列,中伤善类。他又密疏圣上,请皇帝下旨施行,并欲追废政事实际主持者高太后的“宣仁圣烈”的谥号。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谏官联合弹劾蔡卞劣迹曰:“卞芳私史,以压宗庙之恶。”罗列蔡卞六条罪恶:因诬罔宣仁保佑之功,欲行追废;凡绍圣以来窜逐臣僚皆由卞启齿之后施行;宫中厌胜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处,欲礼法通议,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议为”。皇后以是得罪;编排章牍,萋菲语言、被罪者数千人,议自卞出;邹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

致之遭远谪,又请治其亲;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议,迟疑未应,卞二心之言迫之,默言不敢反对,明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30家,凡此皆由卞谋之。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以谢天下。

蔡卞后被降为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扬州,召为中太乙宫使,后擢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时蔡京居相位,他以亲嫌辞,没有评可。他赞成徽宗、蔡京收复湟州、鄯廓等地,因功进金紫光禄大夫。

蔡卞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他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时张怀素败下,卞素与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职,旋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封仪同三司,累迁镇东军节度使。

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高宗即位,追责为宁国军节度副使,绍兴五年(1136)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著有《毛诗名物解》,与蔡京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3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十大书法家简介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颜真卿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400—500 书法家朝代、字号、擅长字体、书法特点、书法作品、书法影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

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4.狗年楷书对联 5.狗年楷书春联 6.楷书春联横批 7.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8.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汇总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 3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

中国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

中国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 中国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东汉!25年到220年,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避之战三国!220年到280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建立(魏亡西晋!265年到316年,280年东晋灭吴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年到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年到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581年到618,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方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

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27年-649年贞观之治713年-741年开元盛世1/6页755年-763年安史之乱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年到960年,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960年到1127年,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南宋!1127年到1276年,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元!1271年到1368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元灭南宋明!1368年到1644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日倭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三藩叛乱开始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doc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你知道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呢?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1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 书四大名家

1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颠张醉素: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羊薄: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三谢: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崔杜:指东汉崔援、杜操(又改杜度),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钟张:指东汉张芝、三国魏种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颜体字,大气磅礴,但是也有人说颜体字像个农夫挑个担子半站着,不太雅观。但每个种字都各有优缺点。可以学下颜体,要不外就学王羲之的字,这也是一个有争论的人,有人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说他雄强的一面,也有人说他的字娟秀,妩媚。本是一俗人,不敢以自己的观点看书法大家的字,但还是觉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得更好。要不就学李北海(李邕),不过北海的字是行书,还有何绍基的行书,献之的行草书。楷书我比较看重唐驼,要不看看他的楷书。要是觉得这些都不好的话,想走大气点的字,那么就 2 学魏碑吧,张猛龙,龙门四品,……魏碑写的好的,康有为-------------------------------------------------------------------------------------------- 王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柳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1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东晋书法家。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现已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着名。 2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3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4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是中国历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草书作品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圣母帖》等。 5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等。 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大文豪。其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乃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的书法别树一格,

蔡邕书法笔论译文

蔡邕书法笔论、九势译文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法是疏散情怀之事,作字前先要放松心情,无所拘束,然后再写。如果是迫于事务而书写,即使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写不出好字。作字时,先要静坐下来,心气平和,不与人交谈,神情专注有如面对至尊,这样就不可能写不好字。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所写之字,要尽可能表现出字的意象,像坐像走,像飞像舞,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矛,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不论纵横都能表现出可象征的意象,才可称之为书法。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文字产生于自然,自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生,阴阳产生后,文字也就出现了。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力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力要强,笔画才会有立体感,如美女肌肤一样丰满美丽。所以说:势来不可阻止,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生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行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又要向右回锋收笔。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入,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是笔毫逆入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心(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行轨迹中间运行,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方的捺笔波画,又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力,笔力劲健。

(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 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 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的曾祖

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完异服,又好奇石, 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学人手, 由浅渐深,追溯上古。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 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很高的褒奖。而米芾却觉得作品象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

北宋书法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北宋书法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北宋书法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所以称之为北宋书法韵论,因为他不是个体现象,而是反映了整个时代的书法作品评价倾向。除苏、黄、范这几位集中以“韵”论书的作者,同时代的很多书法家、理论家都曾使用“韵”来论书,以下稍举几例,略作介绍。 米芾和蔡襄是同苏、黄齐名的“宋四家”的另外两位,他们的书法作品成就前人已有定论,在书法理论方面也各具千秋。如蔡襄言: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 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体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 蔡襄生年早于苏、黄,其书风比之苏、黄、米三人较少独创性,而对于继承传统用功较多,给人以端庄、中和的印象。实际上,从 书法风格上看,蔡氏的书法作品更接近于晋人书风,是一派中正、 祥和的风度。蔡襄之论也应早于苏、黄,可见崇晋之风自唐始入宋 仍影响不衰。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令展大,非古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 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沈传师变格,自有超 世真趣,徐不及也。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米芾的“真趣”论是其书论的核心。从米芾的话中可以见出,所谓得真趣

蔡邕《笔论》《九势》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评点] 书家精神的好坏,对其书法创作的效果关系极大。迫于事势。情绪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笔,字也不会写的好,只有胸怀潇散随意,精神集中,如果工具也好,写出的字就会佳妙。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评点]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沈伯俊:国士情怀与好汉气概——《三国》《水浒》比较研究之一

标:“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正如罗贯中评价的:“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第38回)6 此后,诸葛亮一直为兴复汉室的目标而竭忠尽智,顺利实现跨有荆益、三分鼎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白帝托孤之际,刘备相信他“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他则毅然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第85回) 此后,他殚精竭虑,辅佐后主,治理蜀汉,平定南中(第87-91回)。北伐之前,上《出师表》,誓言:“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第91回) 直至五丈原病重,他还叹息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精心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仆射李福交代后事,最后一次巡视军营,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弥留之际,还推荐蒋琬、费祎为继任的执政大臣(第104回)。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一代贤相,国士楷模。 刘备的第二号谋士庞统,尚未出场,便已享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盛名(司马徽语,见第35回),不仅让刘备心向往之,也让读者充满期待。 他在赤壁之战中首次露面,便以其盛名赢得曹操“亲自出帐迎入”的礼遇;又凭借精通兵法,“高谈雄辩,应答如流”的才干,使得“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从而不露痕迹地“巧授连环计”,使曹操心甘情愿地“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准备了重要条件(第47回)。 周瑜逝世后,他归顺刘备,任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第57回)。在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之际,他力劝刘备抓住机遇,趁势夺取益州(第60回)。 随后辅佐刘备入蜀,并进献上中下三策,指挥刘备军袭取白水,进据涪城,攻打雒城;可惜天不佑才,在“落凤坡”中埋伏被乱箭射死(第62-63回)。 需要指出的是,庞统在“落凤坡”中伏而死乃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而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历史上的庞统是在指挥攻打雒城时中流矢而死的,属于意外,此后不久,刘备就攻破雒城,进围成都,迫使刘璋出降。 《演义》这样虚构,是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让诸葛亮提前入蜀,以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实际上,刘备夺得益州,实现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庞统才是头号功臣。他也不愧为胸怀天下,精通韬略的一流国士。 刘备的另一重要谋士法正,原为刘璋部属,因见刘璋闇弱,乃归心刘备,积极辅助刘备夺取益州。他目光远大,足智多谋,深得刘备倚重。 刘备夺取益州后,自领益州牧,以他为蜀郡太守7,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第65回)。 在张飞击败张郃、黄忠击败夏侯德之后,他建议刘备抓住有利时机,亲征汉中,“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刘备欣然采纳,亲自率军出征(第70回)。 汉中之役,他辅助黄忠,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取得了关键性的战果(第71回)。刘备夺得汉中后,不仅有力地巩固了益州(汉中本系益州之一郡),而且使刘蜀势力直逼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成为刘蜀北伐的前进基地。刘备因此而进位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第73回)8,其在刘蜀集团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刘备称帝仅仅三个月后,便不听群臣劝阻,亲率大军讨伐东吴,此时法正已卒,诸葛亮遗憾地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第81回)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他当然堪称一流国士了。 那么,梁山的主要谋士如何呢?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导读:本文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知道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呢?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内容请关注!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北宋书法家、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出身于学深文博的世家,父为诗人,当时名流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书法出众,又与苏东坡志同道合,世称“苏黄”。他的诗开一代流派,后世称为江西诗派;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蔡京(公元1047-1126)书法家。字符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及第,曾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五度为相,后因北伐之由,靖康之祸,被劾为“六贼“之首,放逐岭甫,死于潭州(今长沙)东明寺。《宋史》列入奸臣列传。与米芾友善,蔡襄是他的伯父。蔡京书法初学蔡襄、徐浩、欧阳询,后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 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初欧阳询(欧体)、盛唐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

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欧阳询 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一、年代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9月――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前后,历时一年半。 熙宁变法: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2月――元佑元年(1086年)8月前后,历时17年半。后新法又在哲宗朝、徽宗朝得以实施。 二、主持人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最高职务:参知政事(副宰相)。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谥号:.文。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最高职务:宰相(2次)。 两人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是两次新政有了不同的结局(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失败的方式影响力不同)。 1、私人关系: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范仲淹的同年友人,都是大中祥符8年的进士。王安石曾给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写过3封信,范仲淹死后又为他写了祭文。 2、家庭出身:都是中下层官员的家庭,青少年时生活颇为艰辛。范仲淹有“断齑划粥”的典故,经常吃冷粥和咸菜;王安石十几岁时经常上山采野菜给全家人吃。不过范仲淹似乎更让人同情些,因为他到二十多岁时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并非亲生父亲,30年一直姓着别人家的姓,30岁以后才叫范仲淹。 3、生活习惯:都是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范仲淹终其一生一顿不置两个荤菜。居家时喜欢穿宽松舒适的道服,为同年好友写过《道服赞》,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王安石根本不在乎吃什么,鼻子底下有什么菜吃什么菜,他还吃过皇帝家的鱼饵。极不注重个人卫生,长时间不洗澡、不刷牙、不洗脸、不换衣服。 4、生活情趣:范仲淹擅长弹琴(音乐家崔遵度的弟子)、舞剑(类似于每天做广播体操)、下围棋(写过相关论文)、书法(得过奖,书法家的鼓励奖)、气功(有两次走火入魔晕倒的经历)、行医(给人开过一些偏方)。王安石:不详,期待爆料。 5、金钱态度:范仲淹有临睡前算帐的习惯,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核对无误了,就酣然入睡,否则辗转难眠。喜欢参与慈善事业和希望工程,经常救助贫困学生,老年时将所有财产用来建立“苏州义庄”的慈善事业。王安石是国家财政的理财高手,但对私人财产不加控制,逐渐成为亲戚、朋友、同事的自动取款机。 6、成名途径:范仲淹以3次犯颜直谏名满天下,第一次要求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撤帘还政,遭贬黜;第二次反对刚亲政的仁宗不能废后遭贬黜;第三次指责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遭贬黜。每贬一次,名气就大一点。王安石以入仕途20年多次拒绝入京为官而名动公卿。每拒绝一次,名气就大一点。

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

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 钟繇[yáo](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

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 欧阳通,唐代大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 欧阳通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

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 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