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

本报讯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1月11日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一五”这5年,是保险业面临形势最复杂、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是发展变化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高的时期,也是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立、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全面推进的时期。

吴定富指出,5年来,保险监管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监管理念,开拓了保险监管的新境界。监管适应实践的发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实现思想的统

一。

一是较好地处理了行业与全局的关系,跳出“就保险论保险”的思维定势,大力倡导“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观念,主动将行业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行业发展的视野更宽,发展的空间

更大。

二是较好地处理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打破“就监管论监管”的局限,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市场主体由少到多、市场机制作用由弱到强的过程中,适时将保险监管的重点从培育市场向规范市场转变,保持监管与

行业发展相适应。

三是较好地处理了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纠正了一讲发展就不顾风险、一讲防风险就担心影响发展的思想认识,坚持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方针,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较好地处理了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克服了将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既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通过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为保险业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吴定富指出,5年来,保险业构建了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开启了科学依法有效监管的新里程。保险监管立足国情和行业实际,在消化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在监管框架、法律法规、制度规则等方面基本建立了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与国际标准趋同的监管体系。

一是借鉴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建立了“三支柱”保险监管框架。在2003年开始试行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标准、强化约束力,偿付能力监管逐步成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以2006年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公司治理监管从无到有,

监管的操作性和指导性逐步增强。随着稽查委员会、行政处罚委员会的建立以及现场检查操作规程的出台,市场行为监管的组织体系、制度标准和

操作流程不断完善。

二是遵循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构筑了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形成市场化的风险救助机制,逐步确立了以公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风险防范“五道防线”。

三是针对行业发展和监管面临的新情况,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完成《保险法》第二次修订,为保险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在一些监管空白领域制定了新制度,对一些现行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共制定和修订部门规章33项、规范性文件277个,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体、以规范性文件为补充,基本覆盖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主要领域的制度体系。

四是着眼于提高监管效率,建设了全覆盖、标准化的数据体系和信息系统。保险监管统计数据实现集中化管理,开发了保险机构、高管人员、产品管理、现场稽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信息

化技术手段在监管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是根据监管任务需要,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监管组织体系。

吴定富指出,5年来,通过在丰富的监管实践中勇于探索,保险监管形成了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为目标,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注重统筹兼顾,增强监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一是坚持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既从纵向上强化对保险机构的整体监管,又从横向上加强对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资金运用等专业监管,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

二是坚持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注重防范单一保险机构风险的同时,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高度关注具有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风险状况,防范系统性风险。

三是坚持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在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的基础上,注重发挥非现场监管的作用,通过分类监管、内控评价、财务状况分析等方式,对市场的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防范,增强监

管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四是坚持专业监管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加强公司内控建设,提高保险经营透明度,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监管、行业

自律、企业内控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

吴定富指出,5年来,保险监管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履行了

监管职责。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率先在金融业完成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建立集中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险条款费率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市场化的费率形成机制。(下转第

3版)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1版)

二是毫不动摇地防范化解风险。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化解历史包袱,利差损、车贷险等历史遗留风险逐步得到解决;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完善风险预警、识别、处置机制,较好地防范了快速发展中新的风险因素。

三是坚持不懈地规范保险市场秩序。5年间共派出8762个检查组,对10509家次保险机构进行现场检查,依法处罚保险机构3995家次,处理责任人2356人次,长期困扰行业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或者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四是旗帜鲜明地推动监管创新。将基层以试点形式采取的一些监管举措,如车险“见费出单”、人身险“零现金”收付费、100%客户回访、承保理赔信息自主查询等,以制度的形式在全行业进行推

广,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吴定富指出,5年来,通过以监管促发展,开创了保险业发展的新局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推动行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跨越发展。

一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基本建立。保险公司由“十一五”初期的93家增加到146家,保费收入由4931亿元增加到1.47万亿元,总资产由1.5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

二是一批资本充足、内控比较严密、服务和效益好的现代保险企业快速成长,在“十一五”初期3家保险公司资产过千亿元的基础上,经过几

年的发展,目前7家保险公司资产超过千亿元、两家超过5000亿元、1家超过万亿元,保险公司在金融市场和国际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

提升。

三是一支专业齐备、朝气蓬勃、勤奋敬业的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在行业起步晚、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行业氛围,艰苦创业的丰富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一批人才,全行业高管人员由“十一五”初期的1.45万人发展到2.94万人,营销员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专业技术人员日益成长,这支队伍是保险事业最宝贵的财富,为行业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是一种全社会关注保险、支持保险、运用保险的环境氛围正在形成。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险业发展,《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保险从行业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新医改意见、“十二五”规划建议等中央和国家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及《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利用保险加强社会风险管理提出明确要求。20多个部委与保监会联合下发文件,5个省市政府与保监会签订合作备忘录,各省区市下发了一系列关于保险工作的文件,把保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重点业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交强险制度开启了我国法定保险的先河,财政、税收各项政策支持的农业保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吴定富指出,5年来,通过不断总结监管工作的生动实践,加深了对

做好保险监管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谋划和推进保险监管工作,确保中央政策方针在保险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确保保险业改革

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是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的监管理念指导监管实践,使保险监管与不同阶段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相适应,与保险市场的基本矛

盾相适应。

三是必须遵循监管的客观规律,坚持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坚持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作为保险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监管调控体系。

五是必须注重吸收国际经验与立足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我

国保险市场实际的监管之路。

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吴定富强调:

坚持科学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本报讯 1月11日,2011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保监会领导李克穆、魏迎宁、杨明生、周延礼、陈新权、袁力、陈文辉,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主席魏礼江

出席会议。

吴定富指出,2010年保险监管做了大量工作,保险市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坚持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着力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着力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着力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

吴定富指出,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保监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着力推进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保险市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国保费收入1.47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94亿元,同比增长35%;人身险保费收入1.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预计实现利润总额607亿元。保险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

吴定富指出,2010年保险监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审慎监管,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着重防范化解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资金运用风险、重大案件风险、防范国际金融风险跨境传递。二是加大现

场检查力度,规范保险市场秩序。财产险方面,继续检查数据不真实、理赔不规范、准备金提取不合规等问题,重点对两家产险公司进行了全面现场检查。人身险方面,开展意外险专项检查,重点解决经营管理粗放、虚假保单等问题。保险中介方面,全面开展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综合性检查方面,对6家法人机构开展检查,对违法违规问题采取初步处理措施。三是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促进市场主体规范发展。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制度、高管人员管理制度、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四是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监管效率。深入推进分类监管,加强保险监管统计信息化建设,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在行业自律、培训服务、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保险监管的国际影响。参与“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的制定工作,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优化保险服务。指导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强化保险公司在提升保险服务方面的责任;指导行业建立车险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制度,维护保险消费者知情权;认真处理举报投诉。七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行业服务能力。积极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大力推动重点业务领域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八是加强监管机构自身建设,为保险监管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吴定富指出,“十一五”的5年,是保险业面临形势最复杂、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是发展变化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高的时期,也是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初步确立、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全面推进的时期。保险监管部门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监管理念,构建了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在丰富的监管实践中勇于探索,形成了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保险监管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履行了保险监管职责,以监管促发展,开创了保险业发展的新局面。保险监管部门不断总结监管工作的生动实践,加深了对做好保险监管的认识和体会。

吴定富强调,面向“十二五”,保险市场、保险监管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一些新趋势、新特征,必须立足保险业发展的阶段实际,正确判断监管面临的形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保险监管事业不断前进。要深入分析保险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增强做好保险监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全面把握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认真吸取国际金融监管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要正确认识当前保险监管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保险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吴定富指出,2011年保险监管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强化资本约束,发挥偿付能力监管在风险防范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资金运用监管,维护保险资产安全。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夯实防范风险的基础。二是继续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保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保险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工作。突出现场检

查重点。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三是严肃查处保险领域重点案件。推进稽查制度建设。加大犯罪打击力度。继续完善稽查体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控监管。进一步强化法人机构的责任,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强化高管人员责任。五是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不断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健全举报投诉处理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六是不断加强监管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监管班子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七是认真做好

“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

吴定富强调,做好全年保险监管工作,对于促进行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保险监管部门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保险监管工作新局面,为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促进保险行业协会

发展的建议

经验交流

□陈年桥

行业协会,是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和社会分工在市场领域细化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行业协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会员公司服务,本文试以黄石市保险行业协会的模式为例,提出若干促进保险行业

协会发展的建议。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是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行业协会,它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具有行政职能,而是为行业服务的自律性社团法人组织。既然行业协会是社团组织,从事社团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转变观念、摆正位置。目前,我国行业协会有科局转为行业协会的,有经授权代行辅助监管职能的,有纯粹社团组织性质的,形式、性质繁多而复杂。行业协会不管是那种性质,只有在提高认识后,找准自己的位置,

也即创新服务。

政府关心、职能部门支持、自身努力,是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条

长期以来,在我国维系行业协会运转的经费来源有会费、资助、捐赠及有偿服务收入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行业协

会应彻底从“等、靠、要”中解脱出来,走协会自己发展之路,通过服务或创办“中心”获取应得的报酬。但是,目前我国行业协会还处在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可以说,保险行业协会还处在婴儿时期,因此,更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关心、职能部门管理上的支持,当然自身努力更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行业协会的发展,三者的结合是行业协会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条件。

老中青结合、举荐委派招聘并举、专职专业化,是促进行业协会发展

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保险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秩序乱、行业形象差、发展势头猛,保险协会不能“坐、等、靠”,要随着行业发展而发展。黄石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处建设坚持“老、中、青结合,举荐、委派、招聘并举,专职、专业化”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组织机构、专业人才、年龄等结构问题。秘书处5人中,1人举荐,2人委派、2人招聘,既有行政管理经验上的长处、也有专业上的实践经验,更有年龄上的优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做好各自本职工作。在用人上做到少而精,不失为一条成功

经验,有借鉴之意义。

转职能、严自律、强服务,是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保险行业协会不是“养老院”、“休闲所”;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更

不是“官老爷”。行业协会必须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意识,要为会员解决他们所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服务是协会工作的核心。作为办事机构,秘书处是执行者、服务者,秘书处的所有工作都应突出服务这一宗旨。要切实通过行业服务,使会员公司感受到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自律,树立协会的权威性、公正性;通过行业维权,让会员体验到行业大家庭的温暖。只有为会员服务到位,会员才乐意交纳会费,协会才能生存,才有

生命力、作用力和公信力。

黄石民政社团已出具关于黄石市保险行业协会工作情况的鉴定意见:各项工作受到登记管理机关的充分肯定,在全市245家社会团体中,已被

评为先进单位。

新《工伤保险条例》对团意险业务的影响

时评

□张腾飞

影响一:保险公司部分“刚性需求”目标客户被纳入工伤保险范

原《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而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不在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这些不在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的用人单位,为了给职工提供工伤保障,有效规避因职工工伤而导致的赔偿和纠纷风险,往往会在保险公司的公关下,向保险公司投保价格适中、保障灵活的团意险。

新《条例》扩大了工伤保险适应范围,将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组织统一纳入了工伤保险适应范围,这样,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以上组织都需要按照新《条例》的要求参加工伤保险。而工伤保险在价格上要比商业保险高一些,这样一来,原本具有投保团意险“刚性需求”的部分组织,就会考虑放弃商业保险,取而代之

的是工伤保险。

影响二:保险公司团意险24小时保障的卖点“缩水”

原《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而对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没有做出规定。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职工因在上下班途中遭受意外伤害事故而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纠纷不断,而纠纷的主要争论点就是事故的性质是否定性为工伤事故。作为保险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个工伤保险的覆盖盲点,极力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团意险,说服用人单位购买团意险来作为工伤保险的补充,满足职工非工作时间、尤其是上下班途中的意外保险保障需求,帮助用人单位

转嫁风险,减少纠纷。

新《条例》第十四条规定,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

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工伤。如此一来,原来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以及诸如乘船、乘地铁、乘磁悬浮上下班发生意外事故,算不算工伤事故等争议的问题便不复存在,职工一旦在上下班途中遭受意外事故,只要符合条件,自然就会被定性为工伤事故。因此,保险公司原来主要卖点之一的“上下班途中的补充保障”也就不再是商业保险专属的卖点,出于此方面考虑而投保团意险的用人单位,自然不会再考虑多出一份钱来购买团意险。

影响三:商业保险不再具备工伤保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补充作

原《条例》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新《条例》出台之前,各地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不一,全国平均为10.24万元,最低地区约为三、四万元。作为职工来说,这难以保障自己及其供养家属的基本生活,因此,一旦遭受工亡事故,家属基本都会找用人单位索取工伤保险之外的赔偿。作为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会因职工工亡而与其家属产生纠纷;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为此,很多用人单位为了提高职工工亡补偿额度,减少赔偿纠纷,都积极投保商业团意险,一般的投保保额都会在10-20万元之间,加上工伤保险工亡补偿,职工的身故赔偿一般可以

达到20-35万元之间。

新《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2009年数据计算,约为34万元。工亡补助金标准的提高,能够合理满足工亡职工家属的经济赔偿要求,家属的赔偿要求得到了满足,与用人单位的赔偿纠纷也就自然减少,如此一来,用人单位的投保积极性也就得到了保障,同样,再投保商业保险的“必要性”也就跟着减小。

影响四: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被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畴,保险公司再失一卖点

原《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而新《条例》为了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将原来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用人单位投保商

业团意险的意愿自然会再打折扣。

综上四点影响,团意险作为保险公司赖以创造并满足用人单位商业保险需求的主要产品之一,其覆盖面广、上下班途中特有保障、有效补充工亡保障不足、转嫁用人单位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赔偿风险的特点,随着新《条例》的出台显得不再风光十足,除了一些福利待遇较好的用人单位依然考虑用团意险来补充工伤保险外,大部分受益于新《条例》的用人单位,将会选择放弃团意险,这对于经营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的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

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条例》在原《条例》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而这些调整的内容,对保险公司传统的一年期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下简称团意险)业务将产生四个

方面的影响。

继续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黄斌

依照上一个五年规划制定的惯例,在国家规划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保险行业和各保险公司的“十二五”规划将陆续做出相应调整,并将依据各自组织程序和章程规定完成最终的规划文件的审批、报告和公布。下一阶段“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有关各方切实按照保监会提出的规划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协作、集中民智、创新方式方法、提

高工作效率。

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编制规划是在全面审视过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或重新建构未来5年发展模式的过程,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系统的内部既已形成的各种利益格局,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例如,在保险集团公司内部,在多层级法人治理结构下,子公司现实利益未必与母公司保持完全的一致。现实中还存在着个别子公司5年规划甚至更长期的远景规划先

于其集团公司制定完毕,对集团公司形成“倒逼”态势,造成集团规划陷入“被动”局面的情况。这就要求各公司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以对事业负责、对公司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其职责,对问题要不回避、不拖

延、不敷衍,有时还得不怕得罪人。

实际上,保监会在布置“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时,已经在工作机制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规定了各公司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须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保险公司在组织规划领导小组时往往也会将公司党委或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纳入其中。下一步,各公司应充分结合其党委组织平台和公司治理结构优势,切实履行最高管理层决策权,妥善处理好规划过程中系统内各种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加强编制工作的协作和衔接,保持规划编制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使得各类规划最终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与此同时,要确保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种投

入,圆满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向基层取经,激发全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挥系统上下的工作潜能,使规划编制工作成为凝聚全员智慧、形成系统共识的过程,使规划决策更具现实可行性、更

为民主。

各公司要在前期课题研究、案头论证和规划草案起草的工作基础上,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基层、地方保险市场所处的新背景,以及面临的新形势,要针对制约基层发展活力发挥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及薄弱环节进行多方研究论证,逐步建立符合基层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到有代表性的区域市场、基层分支机构开展田野调查、田间调研,掌握更多一线的数据和信息,充分听取基层一线同志们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牵头部门应将初步形成的规划草案稿及时提供给公司其他部门,认真听取其他职能部门(尤其是负有专项规划编制职责的职能部门)对“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将其适当吸收并体现到下一轮修订结果中。财务、业务、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文化品牌等部门也可分别同步开展公司的财务规划、业务规划、IT规划、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品牌与文化建设规划等,然后再汇总到规划牵头部门,发挥全系统规划合力。

满足标准化要求,统一指标口径,提高规划的规范性

各公司在正式上报和对外公布的规划中,要在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使用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与保标委制定的《保险术语》等行业标准相一致的、统一口径的业务和财务指标。尤其是在涉及到保险集团内部交叉销售等方面的跨公司规划中,同一集团内各子公司要加强相互之间以及与集团公司规划编制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出现对外报送的数据

不一致、数据“打架”等情形。

集中全社会的智慧,提升规划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1.保险监管部门要继续发挥好组织与指导职能。比如,2010年9月保监会曾经组织召开过一次发展战略专题分析座谈会,有部分保监局、若干保险集团公司和总公司参会,对保险业未来走势、保险公司战略规划等问题进行过交流。这次会议为业内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同行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下一阶段,监管部门不仅要继续加强集团、总公司方面的规划协调,还要继续丰富工作维度和层面,加强对区域市场以及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市场主体规划工作的指导。

2.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交流与服务职能。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章程的规定,该协会负有“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和中国保监会的政策论证,提出保险业政策、立法和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以及“组织会员开展业务、技术和工作经验交流”等服务职责。因此,从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和行业协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保险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当更积极主动的承担起代表会员建言献策、具体组织协调会员工作、促进会员间信息分享与沟通等职责,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也是

如此。

3.与保险业有关的学会要有效发挥研究与咨询职能。以中国保险学会为例,该学会章程规定,学会“以保险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工作主线,开展学术交流及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沟通和对外合作”。该会职责具体包括:促进保险界的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和成果分享,承担科研成果鉴定,提供保险咨询服务,研究介绍境外保险经验等。保险学会可以组织会员单位针对重点研究课题一起攻关克难,共谋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在推动学术繁荣的同时,协助会员单位解决现实发展问题。

4.高等院校中的保险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性保险科研单位要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这类机构往往由于人事、经费和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开展研究方面遭受各种现实因素干扰的程度较低,因而可以保持相当的客观性,平时的研究主题和成果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开拓性,可以在规划编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规划稿的后续论证、评审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保险专家的智囊作用,顺势引入最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指导公司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最终规划的形成把好质量关。

规范市场秩序须制度治本

新闻分析

□本报记者仝春建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几位保监局局长认为,运动式的整顿规范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实现标本兼治,制度建设是基础、制度落实是关键。只有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两手抓”,才能形成规范保

险市场的长效机制。

有制度还要能落实

北京保监局局长丁小燕介绍说,该局监管工作的一个突出体会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制度有效落实,把监管要求嵌入公司经营流程中。保险公司不满足监管要求,就无法开展业务。比如,北京车险信息平台是实行“见费出单”等一系列制度的前提,也为行业和交管、地税征税系统对接奠定了基础;意外险规范抓住了系统管控这个关键,形成了“有制度、能

落实”的长效机制。

据介绍,从2006年开始,北京保监局以航意险市场为突破口,制定了真实入账、实时对接、联网出单、单证管理等方面的经营标准,经过逐年完善后,于2009年初扩大至整个意外险领域。而经营标准的核心是要求保险公司的出单、核心业务和财务系统实时无缝对接,通过信息系统来加强财务、单证、中介机构的有效管控,减少人为控制。同时,自2006年以来,北京保监局将意外险列为每次常规检查的必查内容,对达不到标准的保险公司依法处理,处罚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北京意外险市场混乱局面有了彻底改观,有关经营标准也被保监会采纳。

丁小燕透露,目前北京保监局正在着手研究建立行业信息平台,通过系统管控落实标准,并统一向公众提供意外险查询服务和极短期意外险实

时的投保短信提示。

用制度解决突出问题

广东保监局局长黄洪介绍说,为了从制度上规范市场行为,该局专门制定了《整顿广东保险市场秩序总体规划》,强调从注重治标向注重治本转变,做到标本兼治。针对保险市场存在的虚挂应收、虚假批退、虚列费用、虚假赔案、虚假保单和虚假机构等六大突出问题,广东保监局在持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的同时,坚持从制度创新入手,抓问题产生的源头,有效扭转了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掌握了监管主动权。

据介绍,对于虚挂应收问题,广东保监局实施了全险种的“见费出单”制度,应收保费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对于虚假批退问题,出台了批退保

费全额转账投保人实名账户制度,资金转回原缴费账户,批减保费率下降了3.1个百分点;对于虚列费用问题,出台了手续费结算办法,保险及中介机构实行手续费单一银行、单一账户结算和据实列支制度;对于虚假赔案问题,建立了赔款网上查询和实名转账制度;对于虚假保单问题,建立了保单电话、网络查询制度;对于虚假机构,则与公安部门建立了联合执

法机制。

黄洪介绍说,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广东保险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可喜的变化是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六虚”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产险承保利润占全国的17.5%,承保利润率6.9%,高于全国约4个百分点。

中小保险公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02

□邵全权

大量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保险业的性质看,作为风险转移服务的提供者,保险业无论对微观个体还是对宏观经济,都可以起到平滑经济周期和降低经济危机影响的作用;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保险业的存在提高了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来降低平均风险。笔者认为,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只局限在其作为社会稳定器的方面,更体现在保险业活动和结构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保险业还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是必然的规律,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化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金融服务业取代重工业成为增长动力,汇率波动、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加强了这些国家“减重”的进程,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增长率远高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长。

由此可以发现,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分解为自身活动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服务其他行业的间接作用两部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考查保险深度等指标来衡量,而间接影响相对复杂,需要关注保险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中国经济前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依赖重工业、大型企业和国有经济,这种情况并非不可逾越。在地方政府传统政绩观驱动下产生的、随着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的缓解,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减重”阶段,非重工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加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将承担起新的增长任务,因此,保险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匹配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企业的产出来实现,而现阶段中国企业和保险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保险业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活动间接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企业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面临着很多风险,一直以来,公司都会购买保险,保险合同对公司风险管理也非常重要。从合同与公司的关系来看,保险合同相当于另一种金融契约。对于企业保险需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保险为公司带来的收益,如降低破产成本、代理成本和税收成本等方面。中国企业现阶段对保险的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员工福利计划的保险需求;另一类则是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保险需求。其中,寿险领域的团体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在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中占重要位置,2009年,中国商业个人养老年金保费收入达590亿元,其中包括:传统的定额年金、分红年金、投资连结年金和储蓄型年金等。截至2010年上半年,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受托管理资金余额835亿元,占法人受托业务的78%;财险领域的机动车辆保险、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和各种与企业可能发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有关的责任保险则构成了企业经营有关风险的主要部分。另外,团体保险和年金保险涵盖了寿险公司的大部分业务,机动车辆保险和责任险也是财险公司业务的主要方面,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对产寿险的需求基本上包括了大部分的保险业务。

中宏人寿开展的《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指出,在国有企业中,投保团险的比例较高,为38.6%;外资企业居其次,占35.3%;已投保团险的民营企业比例达到34.1%。在传统观念中,民营企业大多为非重工业企业、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经营成本考虑,这类企业投保团险的比例较低,但是上面的数据说明,非重工业企业、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逐渐认识到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对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不但在团险领域出现,而且在意外险、健康险、车险与责任险领域也开始出现非重工业企业、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保险的现象。

相对于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充足的大公司,中小保险公司在费率方面无法与其相提并论,而现阶段企业购买保险通常是招标方式,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在费率上的谨慎,往往很难在最后的价格战中胜出。中小保险公司在市场开拓的境况比较尴尬,由于大企业对保险服务的要求也比较高,更倾向于向大型保险公司投保,造成中小保险公司只能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大型保险公司通过自身营销渠道实现的保费占比较高,意味着大公司同时也会忽视对一些新兴渠道的应用,这就为中小保险公司运用银行保

险、电销等新兴营销手段开辟团险、车险等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大型保险公司和中小保险公司在信息传达效率、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大型保险公司更擅长为重工业、大型企业和国有经济服务,中小保险公司在为非重工业、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提供保险服务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林毅夫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现阶段的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非重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中国保险业结构能够和这种经济结构相匹配,必然能有效促

进经济增长。

保险体系能否有效地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管理社会的功能,不仅在于其参与经济活动规模(保险深度)的大小,更在于保险业结构是否和经济结构相匹配,保险发展是否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在中国保险业改革取得的既有成果上,应该继续鼓励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为中小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应该看到中国财险业和寿险业的差异,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管理整个保险业,需要充分认识到财险业中的竞争程度要超过寿险业的现实,允许寿险业存在一定的垄断结构,在财险业要降低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的不良影响。最后,鉴于中国保险市场“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结构,适合中国经济结构的保险结构应该一方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保险集团来巩固民族保险业的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创造适合中小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环

境。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企业的产出来实现,而现阶段中国企业和保险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保险业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活动,间接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笔者认为,提高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可以促进经

济增长。

寿险营销员

应遵守的职业操守

建言

□张文彬

寿险业是金融服务业,对寿险营销员要求更高,必须遵守一些成文或

不成文的规矩。

利他原则

利他就是要有利于他人,不能做利己主义者,不能过于自私。作为寿险营销员,在展业过程中,保单设计要合理,要充分有利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要设身处地为投保人着想。保险职业道德要求“保险从业人员要爱岗敬业,以客户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摆正客户、公司与个人的关系”。对投保人有利、但佣金特别低、对己不利的小单也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不

要先算佣金再做单。

具有投资理财性质的险种,交费期宜短,客户受益大,营销员受益小。具有保障性质的险种,交费期宜长,每期交费就少,以小博大,客户一旦出险,少出多进,受益最大。投保人受益,认为划算,就不会退保,就会

为营销员转介绍。

诚信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是整个保险业的生命线,是立业的根本。诚信原则是新《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寿险营销员应当遵从的职业道德。新《保险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就客户而言,要如实告知,不能心怀不轨,恶意投保,否则会造成经济损失;就营销员而言,也要如实告知投保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信息完全掌握在营销员手中,所推险种的责任、免除责任,不能夸大其辞,不能有意曲解条款,

误导客户投保。

“言必行,行必果”,营销员要信守承诺,跟客户约定好时间就一定要前往,做到风雨无阻。能坚持做到这一步,信誉度就高,口碑就好,寿险营销事业就踏上了阳光道。那些靠哄骗过日子的人,只是得逞于一时,终无立足之地。现在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关键还在营销员,靠营销员诚信展业,用自身

形象树公司形象。

服务原则

服务是企业的天职,所有的企业都是服务业,把客户奉为上宾,以服务换取回报。寿险业是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公司及代理人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尽量做到人性化,而不是纸上谈兵。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购买商品或入住酒店,都希望营业员或服务生对我们热情一些、周到一些。

作为寿险营销员靠业绩吃饭,客户就是衣食父母,就要说到做到,满腔热忱地为客户服务。客户把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交给我们,缘于信任,没有理由不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相反的是,有的营销员签单后就不见踪

影,不闻不问,不敢去收第二期保费;有的营销员心术不正,挪用保费,损害客户利益,损害保险企业形象,无服务可言。一个资深的营销员,要永远怀着感恩的心做保险,给客户无微不至的关怀。

保密原则

《储蓄管理条例》中,有“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在寿险营销活动中,也应遵循为客户保密的原则。对客户的家庭财产、身份资料、家庭电话、保险额度等有保密的义务。为了客户的人身安全、家庭生活不受干扰,有些相关资料不能让他人知晓。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传统,不愿露富。投保属于个人隐私,有的人不愿公开,投保

交费却悄悄进行。

在展业过程中,寿险营销员要时刻遵守以上四原则,按照这四个原则去为人处事,寿险营销之路将越走越宽阔。

重建透明的保险市场探析

理论探讨

□朱俊生

透明性保证表现为信用基础、信息公开性和知情权等,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性自由,所涉及的是满足人们对公开性的需要:在保证信息公开和明晰的条件下自由地交易。透明性自由的缺失,会导致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和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和对企业与政府的信用,长期下去,将极大地强化经济危机的爆发力和危害程度。

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尤其需要透明性自由,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善将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通过有效的信息披露构建透明性自由,这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运转效率的重要措施。很显然,中国目前

的保险市场缺失透明性自由。

首先,行业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经营数据汇集与信息发布平台。行业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尤其使得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比如交强险与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的费率厘定无法公开、透明。

其次,保险业务的商业运作不够透明,信息的不透明也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失真。现阶段保险市场的“三乱”和“五假”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公司运作上不透明以及商业安排上缺乏公众参与紧密相关。如果有体制支持的透明性自由保障,市场不规范的行为本来是可以被置于更严密的

监视之下的。

最后,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得不到保证。如果保险消费者(被保险人)在保险监管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他们将难以享受到竞争带来的效用和好处。目前,保险监管部门所强调的保险监管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得和监控保险公司的相关信息,对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动态预警和监控,而对如何向公众

披露这些信息则考虑不多。

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重建保险市场的透明性自由。为了改变透明性缺失的局面,保险监管部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进而享有决策参与权。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区初步建立了车险信息共享机制和保单承保理赔信息自主查询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透明和数据规范,提高了承保理赔环节数据真实性。根据《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险公司要在公司互联网站和中国保监会指定的报纸上发布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包括财务会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信息、保险产品经营信息和偿付能力信息),近150家保险公司的重要信息将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公众、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审读、评判和监督。这些都将有助于增强保险市场的透明性。但是,这些仅仅是起点,在规范市场秩序的过程中,重建透明性的保险市场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基层保险业务风险管控建议

基层声音

□林永能

保险公司在大力推广《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时,各基层公司应以《公司内控手册》为风险管控的主要抓手,加大基层保险公司的内控力量建设,针对保险业务经营各主要环节风险的特点,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内控及各个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合与支持,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并从事前、事中及事后加以层层设防。建议重点从以下几

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内控部门力量投入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 架 为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加强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制定本整体框架。 一、体系名称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中文名称为“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英文名称为China Risk Oriented Solvency System(简称C-ROSS)。 二、总体目标 (一)科学全面地计量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使资本要求与风险更相关。 (二)守住风险底线,确定合理的资本要求,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保险公司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保险行业科学发展。 (三)积极探索适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偿付能力监管模式,为国际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三、整体框架构成 偿二代的整体框架由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三大部分构成。

(一)制度特征 偿二代的制度特征是基于我国保险市场环境和发展阶段特征的一种现实选择,是开展偿付能力监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体现在偿二代体系的具体原则、方法和标准之中。 制度 特征 监管 要素 监管 基础

1.统一监管 中国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包括对全国所有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实施统一监督和管理。统一监管不同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分散监管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特点。 偿二代应充分发挥统一监管效率高、执行力强、执行成本低的优势。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制定统一监管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差异,适应不同地域保险市场监管需要。在定量监管方面,主要是保监会机关对保险公司总公司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监管标准需要尽量统一;在定性监管和市场约束方面,对于与分支机构相关的风险,可以体现一定的地域差异。保监会机关和派出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实施偿付能力监管。 2.新兴市场 我国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属于新兴保险市场,在市场规模、发展速度、产品特征、风险管理能力、人才储备、国际活跃度等方面与成熟保险市场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新兴市场特征,与成熟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相比,偿二代应当更加注重保险公司的资本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益;更加注重定性监管,充分发挥定性监管对定量监管的协同作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市场适应性和动态性,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及时识别和化解各类风险;更加注重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

浅谈香港保险业发展状况

浅谈近十年香港保险行业发展 曾贺莹丁晶晶 摘要:如今是香港回归17年,本文主要基于香港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与新加坡进行相关数据对比,对香港的保险业务展开研究调查,发现香港保险业务的优势、特色及相关法律、监督体系对该行业的支持,同时指出可能潜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行业前景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香港经济保险行业特色法律监督 目录 一、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概况 (1) 二、香港保险业发展概况 (1) (一)现阶段概况 (1) (二)近十年保险业发展情况分析 (3) (三)香港保险公司 (7) (四)香港保险特色 (9) 三、香港与新加坡对比 (14) (一)背景 (14) (二)经济对比 (14) (三)保险业发展对比 (16) 四、存在问题 (18) 五、法律制度及监督 (22) (一)法律制度 (22) (二)监管体系 (26) 六、发展前景 (28)

七、参考文献及数据 (29) 一、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概况 香港处于通往中国内地大门的有利位置,又位于跨越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时区,这两个因素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贸易、金融、商业和通讯中心的地位。香港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的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十四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市值计算,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具有方便营商的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制度、自由流通的资讯、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发展完备的金融网络、一流的运输及通讯基建网络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等。此外,香港还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稳健的财政储备,以及低税率的简单税制。凭借这些优势,香港成为全球公认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50%。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由于回归之初的几年经济动荡,又受到亚洲金融危 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因而十多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被拉低。近几年香港经济维持强劲扩张势头,增长层面广阔。在贸易方面,香港贸易总额基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二、香港保险业发展概况 (一)现阶段概况 香港是区内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之一,人均保费支出维持在高水平,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定义与经营原则 (一)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本办法所称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 本办法所称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 本办法所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二)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险机构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合理确定适合互联网经营的保险产品及其销售范围,不能确保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的,应及时予以调整。 保险机构应保证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享有不低于其他业务渠道的投保和理赔等保险服务,保障保险交易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安全。 (三) 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核保、理赔、退保、投诉及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应当由保险机构直接负责,不得委托第三方网络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 第三方网络平台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及客户服务等保险服务的,其经营者应当取得相应的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二、经营条件与经营区域 (四)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总公司集中运营、集中管理,不得授权分支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除本办法第(一)条规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五)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自营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支持互联网保险业务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保险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实时对接,并确保与保险机构内部其他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在保险机构内外部传递与蔓延。 2.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具有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且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4.具有专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5.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6.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应符合保监会有关规定;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 值理念 3月21日,中国保监会在京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李克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新权出席会议。 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是“为民监管、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为民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根本宗旨。保险监管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把保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履行监管职能,认真解决保险领域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依法公正,是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保险监管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施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科学审慎,是保险监管的精神要义。保险监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监管客观规律,创新监管方式,改进监管手段,提升专业化监管能力,确保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准确把握和研判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建立完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不断提升预警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防范保险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保险业稳健运行。务实高效,是保险监管的时代要求。要大力加强监管队伍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团结协作、奉献进取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严谨细致、讲求实效。要完善监管工作机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勤勉敬业尽责,文明高效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监管效能。要清正廉洁,厉行节约,严格执行各项廉洁从政规定,切实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 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是“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守信用,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保险是一种基于信用的契约行为,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承诺。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存之本,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保险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险业必须以最高的诚信标准要求自己,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向客户提供诚信服务,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担风险,是保险的本质属性。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要通过科学专业的制度安排,为经济社会分担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参与社会管理,支持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功能作用。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更好地履行保险责任。重服务,是保险价值的实现途径。保险业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是无形产品,服务是基本手段。保险业要积极服务经济

中国保险监管环境研究

中国保险监管环境研究 保险监管环境是一个全新的题目。这是本文的主要价值之一。从古至今,人们对环境与形势的研判高度重视,往往把它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晏子春秋·杂下之十》记载:“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此句以橘的生长环境为喻,形容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必然发生变化。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其中“审时度势”,就是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保险监管与监管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紧密关系。这一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适应或者反作用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关系。环境影响保险监管,保险监管可以调适环境。保险监管环境具有非均衡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保险监管对环境进行调适的前提与基础,二者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寻找均衡。 认识到这一规律对于实现科学的保险监管极为有益。这种非均衡性归结为监管环境本身的运动,并决定于监管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包括动态性、复杂性。由于环境本身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使监管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并最终造成保险监管的动态变化与调整。同时,非均衡性决定了监管调适的方向、速度、空间以及方法。 就调适的类型来看,可分为适应性调适与控制性调适,就调适的模式来看,有激进式模式与渐变式模式。保险监管与监管环境二者的关系可以从我国过去的保险监管实践中得到实证。从外部环境对保险监管的影响看,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正是我国保险监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适应与调整的过程。我国于1992年开始保险市场的试点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WTO又促进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保险业作为入世谈判的重点与焦点,处于对外开放的关键位置。 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坚持积极稳妥的开放策略,较好地处理了开放与发展、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通过对外部监管环境变化的积极应对,有效提升了我国保险的竞争力,促进了保险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实现了合作共赢与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国家的对外开放倒逼保险业改革,并促进保险业提升竞争力。尽管开放的积极作用尚待进一步理顺与发挥,但中国保险业着实从改革与

香港金融环境分析

香港的金融环境怎么样? 1 当地货币 香港货币港元可以自由兑换。所有主要货币(例如美元、英镑、日元等)都可以在银行以市场价兑换。2019年5月,1美元=7.849港元,1欧元=8.78港元,1元人民币=1.1418港元。香港于1983年开始实施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维持港元兑美元汇率在7.75:1至7.85:1区间内波动。 2 外汇管理 香港无外汇管制,旅客携带各类币别现金、有价证券、旅行支票等入境均无需申报。海关人员检查旅客行李时,如发现旅客携带大量现金(港

币十万元以上),会记录旅客的个人资料后再予放行。 香港本地货币港元可自由兑换。所有主要货币(例如美元、人民币、英镑、日元等)都可在银行以市价兑换。大部分在香港的银行都提供人民币服务。香港没有外汇管理局,对货币买卖和国际资金流动,包括外国投资者将股息或资金调回本国,都无限制。资金可随时进入或撤出香港。 香港的外汇市场成熟活跃,与海外金融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确保外币交易得以每天24小时在全球市场不停进行。内地企业更可在香港银行开立多种货币账户,使用不同货币方便业务往来或进行投资。 3 银行机构 香港是亚太区重要的银行和金融中心,全球排名前100的银行中有75家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截至2019年5月,香港共有194家认可机构,包括160家持牌银行、18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16家接受存款公司,此外,还有46家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立的代表办事处。据国际结算银行调查(每三年一次)显示,2016年,香港是亚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外汇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额达4370亿美元。 截至2019年5月底,在内地注册成立的金融机构,共有12家持牌银行和7家代表处在香港经营业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机构已在香港开展分行业务。其他内地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东莞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及平安银行则在港设有代表处。 【开设银行账户】内地投资者应先在香港的银行开设往来账户,以方便其公司的日常商业运作。投资者可以个人名义或香港公司名义开设银行账户。 香港公司开设银行账户需出示以下文件的正本或由注册律师、会计师或公司董事签署验证的副本。所需文件可能因个别银行而异。当中主要包括: (1)公司注册证书; (2)公司组织章程大纲及细则; (3)公司商业登记证; (4)公司董事会决议开设银行账户及授权某董事操作银行账户的记录; (5)授权董事的身份证明文件,包括通行证件及入境签注; (6)每家银行的要求可能略有不同,有些银行可能要求公司提供咨询人。

保监发〔2015〕69号《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本办法所称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 本办法所称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 本办法所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第二条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保险机构应科学评估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合理确定适合互 联 网经营的保险产品及其销售范围,不能确保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的,应及时予以调整。 保险机构应保证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享有不低于其他业务渠道的投保和理赔等保险服务,保障保险交易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安全。 第三条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

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和负责。 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上述保险业务的,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第二章经营条件与经营区域 第四条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总公司建立统一集中的业务平台和处理流程,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 除本办法第一条规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不得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第五条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自营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支持互联网保险业务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保险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实时对接,并确保与保险机构内部其他应用系统的有效隔离,避免信息安全风险在保险机构内外部传递与蔓延。 (二)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三)具有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 成网站备案,且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四)具有专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互联网保险业务销售人员应符合保监会有关规定;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保险机构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具备下列条件:

保险第7章 保险监管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保险监管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行保险监督和管理的根本依据是( B )。 A.行政手段 B.保险法规 C.保险行业协会规定 D.社会道德规范 2.保险行业自律组织通常以保险行业协会或保险同业公会的形式出现,( C )。 A.起着纵向协调的作用 B.具有官方性 C.具有非官方性 D.常常作出强制性决定 3.现实生活中,保险信用评级结果一般对保险消费者的影响( A )。 A.比较明显 B.几乎没有 C. 依险种而定 D. 负面大于正面4.由政府制定出一系列有关保险经营的基本准则要求保险人共同遵守,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这种方式是( B )。 A.公示方式 B.准则方式 C.实体方式 D.许可方式 5.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于( A )。 A.实际偿付能力除以最低偿付能力 B.最低偿付能力除以实际偿付能力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2 C.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 D.认可资产除以认可负债 6.根据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公司解散的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B )。 A.要经保险监管部门批准才能解散 B.不得解散 C.在保险监管部门的安排下可以解散 D.解散要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 7.保险监管的核心是( C )。 A.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管 B.保险市场行为监管 C.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D.保险条款和费率的监管 8.下列各项中,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无关的是( D )。 A.保险费率厘定过低 B.准备金计算错误导致各项准备金提取不足 C.风险程度估算不准确 D.保险中介发育不充分 9.以下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

第一章风险与保险3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安全性与流动性成正向变动关系 B.安全性与盈利性正向变动关系 C.安全性与流动性成反向变动关系 D.流动性与盈利性成正向变动关系 10.保险合同的( C ),使得对保险条款的监管成为保险经营监管的主要部分。 A.双务性 B.有偿性 C.附和性 D.射幸性 11.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有本国通用的保险条款,对通用保险条款( C )。 A.一般都不再列入监管的范畴 B.实行批准制度 C.实行报备制度 D.实行严格的监管 12.在我国,通常商业保险的险种和费率由下列机构制定(D )。 A.保险行业协会 B.保险信用评级公司 C.中国保监会 D.各商业保险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3-保险监管(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

保监会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 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的通知 (保监发〔2010〕89号) 各寿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 为加强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落实《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暂行)》(保监发〔2007〕23号),提升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我会制定了《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现将《指引》执行中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按照《指引》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做好落实工作,并于2010年11月30日前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报送我会。如暂未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应指定一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联系人,将上述信息报送我会。 二、各公司应创造条件,尽快落实《指引》各项要求。对于近期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用经济资本方法确有困难的公司,应最晚在2013年10月1日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从2014年开始在提交的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中运用经济资本方法计量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在此之前,可由审计委员会暂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三、本《指引》生效后,各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应按要求提交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一式六份,并视为已履行了保监发〔2007〕23号文要求的年度风险评估报告。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落实《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保监发〔2007〕23号),提升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保障人身保险行业和公司的健康发展,根据《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公司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寿保险公司和健康保险公司。 第三条本指引所指风险是指对公司实现经营目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第四条本指引所指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从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全员参与,在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中,识别潜在风险,预测风险的影响程度,并在公司风险偏好范围内有效管理公司各环节风险的持续过程。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同时,公司应根据公司经营情况重点监测、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风险。 第五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公司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二)匹配性原则。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确保公司资本水平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三)全面性原则。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渗透至公司各项业务环节,对每一类风险都应全面认识、分析与管理。 (四)全员参与原则。公司应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相应机制,各级别员工都应按照其工作职责参与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承担日常风险管理职责。 (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公司应根据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开发相适应的风险量化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实现定量与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 (六)不断优化原则。公司应不断地检查和评估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所产生的实质影响,及时调整和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 第六条公司应按本指引中的相关要求,建立与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计量、应对和监控风险。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应与公司管理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2020年(金融保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金融保险)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9年第1号 《保险X公司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9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席吴定富 二○○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保险X公司管理规定 第壹章总则 第壹条为了加强对保险X公司的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X公司法》(以下简称《X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授权,对保险X公司实行统壹监督管理。 中国保监会的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授权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保险X公司,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且依法登记注册的商业保险X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X公司分支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X公司依法设立的分X公司、中心支X公司、支X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以及各类专属机构。专属机构的设立和管理,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本规定所称保险机构,是指保险X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分X公司,是指保险X公司依法设立的以分X公司命名的分支机构。 本规定所称省级分X公司,是指保险X公司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监管要求,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负责许可申请、报告提交等相关事宜的分X公司。保险X公司在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设立分X公司的,应当指定其中壹家分X公司作为省级分X公司。 保险X公司在计划单列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指定壹家分支机构,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监管要求,在计划单列市负责许可申请、报告提交等相关事宜。省级分X公司设在计划单列市的,由省级分X公司同时负责前俩款规定的事宜。 第五条保险业务由依照《保险法》设立的保险X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运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运营或者变相运营保险业务。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促进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二具有合理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操作规程;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且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在具备下列条件的互联网站上开展保险业务: (一依法取得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 (二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三有与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系统,能实现投保人的全部投保信息与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实时对接; (四具备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技术,具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第三方电子认证、数据备份等功能;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通过互联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应当自业务开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由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两份: (一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报告,包括业务操作规程、运营模式、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名单、从业人员配备情况等内容; (二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包括交易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销售及售后服务管理等; (三开展业务的互联网站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网址、接入地、依法经营资质的证明材料等; (四开展业务的互联网站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情况,包括基本架构、运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及保障措施等;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应将前款规定材料同时报送注册地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一份。 第五条中国保监会自收到保险代理、经纪公司提交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报告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报告材料不完整的,通知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材料; (二报告材料完整齐备或者经补正后材料完整齐备的,中国保监会应当在备案报告上加盖印章,一份存档,一份退还保险代理、经纪公司。 第六条开展保险业务的互联网站名称、网址变更的,保险代理、经纪公司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及注册地所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保险代理、经纪公司终止某互联网站上的保险业务的,应当自决定终止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及注册地所在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关于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2016)的解读

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 保监发〔2016〕11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从业人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本办法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从业人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财务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 解读:原《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监发[2007]91号,简称《指引》)(本《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下发后将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该《指引》同时作废)第二条规定: 本指引所称的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本指引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和营销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

对比前后两条规定可以看出,第一款中,《办法》将原“员工和营销员”修改为“保险从业人员”,早期员工和营销员一般予以区别称呼的原因在于员工一般是签订劳动合同的管理人员,业内叫做内勤人员,而营销员一般是指签订代理合同的销售人员,业内也叫做外勤人员,这样的表述随着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的发展,已不再准确。2013年保监会下发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保监会令2013年第2号),已将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统称为销售从业人员,而在保险行业从业的人员,无论承担何种职务或工作内容,都可以统称为保险从业人员。因此《办法》为了更加精准的表达和措辞,也做了此调整。 第二款中,《办法》删除了原《指引》中的“监管处罚”,可能是考虑到监管处罚可以纳入“法律责任”的范畴,因为监管处罚做出的依据为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处罚法》,因而未再单独列示。 第三条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开展合规审核、合规检查、合规风险监测、合规考核以及合规培训等,预防、识别、评估、报告和应对合规风险的行为。合规管理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管理责任,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推动合规文化建设,有效识别并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合规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解读:原《指引》第三条规定:

保险行业的法律体系分析

保险行业的法律体系分析 保险监管,是目前关于保险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严格性,是保险监管的基本特征。保险监管的严格性,根源于保险经营的特征,也为保险业是特殊金融业的性质、特征所规定。 关键词保险经营保险监管严格性学科分类号 世界各国对保险业的监管有严格型监管和宽松型监管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按监管的方式划分的,事实上,就约束的程度和力度而言,与其他行业相比,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实行严格的监管。保险监管的这种严格性源自何处?有何理论基础与依据?其严格性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严格性对保险监管的实践产生什么样的要求?本文从保险业自身特点的分析出发,系统分析上述问题。这种研究是一种保险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实践上可以为形成我国高效的保险监管体系提供依据。 一、保险业的特点与国家对保险业进行严格监管的必然性 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专门处理风险的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保险商品的特殊形态与效应上,体现在保险经营方式与内容的特殊性上,还体现在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项内容而与其他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上。

(一)保险商品的特点 保险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活动,保险商品是一种具备特殊形态的商品。一般商品有着可以凭五官感觉到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其需求欲望较容易被激起,而保险商品不具备感官性特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很难直接被人感知,需要用比感官层次更高的思维去体验,因此其需求欲望较难被激起;作为一种隐形消费,保险消费感受同需求欲望一样不直观,甚至比生活服务、一般金融服务等隐形消费更难体验。人们对风险及其后果的畏惧与对保险的必要性的理解往往局限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在这之前容易存在侥幸心理。然而,安全观念上的保险消费则需要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保险商品的这种需求严重滞后于消费的特点对保险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另一个方面是:它虽然是服务形态的商品,但不同于旅游、文化之类的服务形态的商品,因为旅游等形成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生产过程的完成往往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而保险商品则不是这样: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承诺(提供赔偿或保障),这种承诺是一种信用,被保险人交纳保费在前,遭受风险损失后能否得到赔偿则取决于保险人履行合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业务 有关问题的通知 【法规类别】保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保监发[2002]16号 【法宝提示】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 【发布部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2.02.11 【实施日期】2002.02.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 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保监发[2002]16号) 各保监办,各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为适应对外开放和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国的要求,促进保险市场规范发展,现对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业务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保险公司承保大型商业保险,可采用异地承保、共保或统括保单的方式。 大型商业保险,是指对大型工商企业的保险。其标准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企

业年保费超过80万元人民币且投资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年,企业年保费超过60万元人民币且投资额超过1.8亿元人民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年,企业年保费超过40万元人民币且投资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 二、异地承保,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对于在其《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核准的经营区域以外的保险标的单独进行承保的行为。 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亦可采用异地承保方式承保货物运输保险。 三、共保是共同保险的简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不包括同一保险公司的不同分支机构)使用同一保险合同,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责任、同一保险期限和同一保

保险市场监管

保险市场监管 【摘要】保险市场监管是保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我国的保险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保险市场监管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列举了一个真实案例,引出我国保险市场监管存在问题的论题,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介绍了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监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我国面临的监管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市场监管的措施。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市场监管 一、保险市场监管案例 山西大同的王女士在某险企购买团体年金保险,近10年一直有定期返还,直到2012年5月她和其余十几位投保人被告知,该团体年金保险负责人因诈骗被拘捕。十几位投保人一起找到保险公司时,得到的回应却是,这是个人诈骗行为,保险公司概不负责。据王女士介绍,近10年来,团体年金保险的年利息水涨船高,到2010年利息涨到了8.5%,就又介绍一些朋友加入。据另一位投保人马女士介绍,该保险公司负责人说2003年保险公司团险部推出一款团体年金保险,收益比银行略高,十万元可以获得收益八千元,一万元可以获得收益八百五十元,马女士便在2010年1月4日投入2万元,利息收入相当不错,在2011年又选择投入10万元。到了2012年,警察局通知他们,保险公司负责人出事了,这是诈骗。投保人找到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说没有开过这个险种,不负责赔偿损失。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我国现阶段保险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误导、骗保、欺诈等行为时常发生,保险市场监管力度还不足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现状 (一)保险监管的含义 保险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保险业和保险活动的监督管理。通常情况下,保险监管被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通过国家制定保险法律法规对保险市场进行监管;第二,保险业监管机构根据保险法律法规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二)保险市场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采取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组织辅助的监管模式,摒弃以对保险人的行为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新模式。偿付能力,就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目前我国的监管主要针对保险公司行为能力和偿付能力,但监管的核心将将逐步转换为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保险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一决定将监管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是对保险公司资金管制的进一步加强。新的保险法实施后,我国保险业将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风险,充分体现了市场监管对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性,更何况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发展都还不是太成熟。2012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金融监管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成果,完善监管规则,更新监管理念、制度和方式,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保险业要强化偿付能力监管。为贯

中国保险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5

创新方向明确,“互联网+保险”加速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5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 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

2014年我们已产出本行业报告: ?中国手机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 中国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国互联网彩票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保险电子商务行业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众筹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互联网理财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移动支付安全专题研究报告2014 ?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业务延展报告2014 ?中国股票资讯APP 分析专题报告2014 ? 中国记账理财APP 移动市场研究报告2014 欲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更多内容, 易观智库长期致力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研究报告包括以下: 2015年我们将产出本行业报告: ☆中国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电子商务与支付年度监测报告2015年 ☆ 中国手机银行产品与营销监测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手机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 ☆中国手机银行客户端APP 分析报告2015 ? 中国互联网理财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

研究定义及研究范畴 研究定义: 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与第三方平 台渠道,开发保险产品、订立保险合同、提供相关服务。 研究范畴: 本报告主要针对互联网保险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市场发展背景、市场现状、市场趋势等 内容;本报告覆盖的消费领域主要包括覆盖购物、旅游、教育等,不包括房地产和汽车消费; 本报告涉及厂商包括平安、太保、众安等保险公司,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中民保险网 等第三方保险中介机构等研究其在互联网保险市场的主要产品与服务、市场竞争力等。

保险基础知识—保险监管

保险基础知识第14章 保险监管 第一节保险监管概述 第二节保险监管体系与方式 第三节保险监管的内容 [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大家对保险监管的概念、目标和方式有所认识,明确保险监管的必要性,掌握保险监管体系的构成及保险监管的主要方式等内容,熟悉并了解保险监管的具体内容。 [学习重点] 一、保险监管的目标 二、保险监管体系 三、保险监管方式 四、保险监管的内容

第一节保险监管概述 一、保险监管及其必要性 (一)保险监管的含义 保险监管,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保险监督管理部门为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被保险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依法对本国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 (二)保险监管制度 一个国家的保险监管制度通常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通过制定有关保险法规,对本国保险业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二是国家专司保险监管职能的机构依据法律或行政授权对保险业进行行政管理,以保证保险法规的贯彻执行。我国《保险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和规范化提供了法律保证。新《保险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保险监管主体

即监管者,是指享有保险监督管理权力并实施监管和管理行为的政府部门或机关,即保险机构机关。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是在财政部设立专门的部门从事保险监管,监管机关就是财政部。二是设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关。目前,我国的保险监管机关是1998年11月成立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即中国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法统一监管中国保险市场。 (四)保险监管行为的性质 一方面保险监管行为是强制行为,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必须接受监管;另一方面实质上属于国家干预保险经济的行为。P383 (五)保险监管的内容和对象 监管范围仅限于商业保险领域;监管的内容是保险经营活动;监管的对象是保险产品的供给者即保险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人(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六)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010)

名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2010) 文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5号 颁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颁布日期:2010-4-27 实施日期:2010-5-28 有效性:有效 专业分类:行政法 正文: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5号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已经2010年4月12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5月28日起实施。

主席吴定富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保障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及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保险机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国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保险从业人员、其他组织和公民(以下简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当事人违反有关保险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

会规定的,中国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应当依法查处,并依法作出下列行政处罚: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限制业务范围; (五)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六)责令停业整顿; (七)吊销业务许可证; (八)撤销外国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 (九)撤销任职资格、从业资格,或者吊销资格证书; (十)责令撤换外国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的首席代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