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部分

生态系统部分

生态系统部分
生态系统部分

生态系统部分6.20-7.5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系统论认为系统的一般属性包括哪些内容?它的核心是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生态学系统、系统生态学与生态系统概念的?

3.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各类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它有什么重要的意

义?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必做)

5.简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生态含义。

6.什么叫生态金字塔?为什么说“一山不能有两虎”?

7.试解释食物链和营养级位的含义。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

8.何谓生态效率?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9.反馈可以分哪些类型?它与系统控制是什么关系?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意义?

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简析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初级生产的各参数:B、Pg、R、Pn是如何变化的?

2.简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并比较生物量和生产量概念的区别及相

互联系。

3.说明用黑白瓶法测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按下表计算某池塘各水

层的净生产量、呼吸量和总生产量。

池塘各水层中溶氧量大测定 O2g/m3

深度O2g/ m3

总生产量呼吸量净生产量白瓶黑瓶

第一米3 6.2 2.2

第三米3 3.2 2.2

水底0.2 0.2

总计

注:初始溶氧量:3.2g/ m3

4.说明初级生产力随系统发育年龄的变化及其与人类利用的关系。

5.试比较分析水域和陆地两类生态系统间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6.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中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式?

7.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与哪些因素?

8.试比较自养生态系统与异养生态系统的异同点?

9.请绘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并给出简要说明。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何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试比较分析生态系统中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的特点?

2.人工砍伐森林对生态系统营养物质收支情况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

4.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有哪些特点?

5.简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区别和联系。

6.生态系统如何发育与进化?你认为系统的复杂性与系统稳定性是什么关系?

7.试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8.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哪些生态特征?

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

1.以中国植被分布特点为例,简述陆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规律。(参见《植物群落学》P 324~337)

2.何谓荒漠和草原?简述这两种植被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的生态特征。3.简述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4.简述热带雨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在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和外貌上的主要区别。

5.试比较分析我国草原植被亚型的主要生态、生物学特征。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1.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海流、潮汐的定义是什么?潮间带三潮区是怎么划分的?

3.赤潮是什么?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危害?

4.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5.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6.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7.河口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8.大洋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应用生态学部分的作业

1.试述全球变化的主要内涵,它对生态系统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可以内蒙古的沙尘暴为

例阐述职。

2.何谓Gaia假说?简述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

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表达物种多样性的指标有哪些?试述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有哪些?

4.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保护意义。

5.你认为诸多因素是如何决定生物群落种的多样性的?

6.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人类和谐社会的关系。

7.简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减缓的途径?

8.概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严重性及其威胁,如何解决,有哪些重要原则和具体方

法。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甄别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并加以调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与技术类型供需的不协调和技能人才供需的不平衡相关。目前,从纯技术学角度看,技术的生成和使用以 复杂的“社会+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着; [1] 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角度看,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2]因此,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调整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已成为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创新举措。 在澳大利亚,随着工作组织方式改变和技术革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协调”、“不平衡” 现象逐渐被“技能短缺”一词所代替。所以,克服“技能短缺”,以“技能生态系统”核心理念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在澳大利亚应运而生。 一、技能生态系统的理念及其本土化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技能生态系统既是“舶来品”,又是“土特产”。因为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其后很快被澳大利亚学术界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所接受,并在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定土壤中实现了本土化。 (一)生态学理论下的技能人才系统 美国学者芬格尔特(David Finegold )在对加利福尼亚州硅谷高新技术类公司的成长状况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具有自持力的高技能生态系统(self-sustaining high-skill ecosystems ,HSEs )”概念。之后他又提出,高技能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存在着四大共同之处:触发发展的催化剂(a catalyst to trigger the st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可持续供应的营养(on-going nourishment )、支持性的友好环境(a supportive host environment )、通过合作等形式形成的系统内部成员间深层次的互相依存关系(a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actors in the system )。这些共同构成了高技能环境,同时也成为硅谷这一区域经济快速发 展的动力。[3] 芬格尔特对高技能公司成长环境与生态 系统的类比还引发了美、英等国学者对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使用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将生态系统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相关联,既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技能人才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制约因素,又可以让技能生态系统成为特定行业领域(或地区)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更新的平台。 (二)技能生态系统的本土化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趋势 笮刘辉 陶凤云 摘要:多年来,在构建技能生态系统中,澳大利亚学者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又以项目 推进、多方协作、着眼长效为策略,在诸多行业进行了改革试点。这种尝试对该国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并成为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策略。 关键词:技能生态系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 刘 辉/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杭州310014)陶凤云/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23) 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专题·职业教育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 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呈网络式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系统,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 2.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carring capacity)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护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容纳污染物要与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相匹配。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应该强调指出,生态系统纳污量不是无限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3.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首先是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在进行多种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粮食、药物、农业原料、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4.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入和输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调控(self regulation)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 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feedback)来完成。反馈可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而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后者则倾向于削弱和减低其作用。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5.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从而具有生态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变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未来性。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数十亿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活动已损害了生态系统健康。为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整理)EPE景观水生态系统净化技术.

天纬集团 北京天纬环境工程有限公司EPE生态系统净化技术

EPE生态系统净化法是景观水体净化领域的进步,基于先进的EPE水净化理念,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改变了市场上以过滤和曝气为主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并结合多种技术辅助,在根本上解决水体存在问题,非常适合养殖观赏鱼类,带给人视觉享受,品味生活,且操作简便,节能环保。 清澈见底的景观水体能为我们的生活空间增添几分淡雅与灵动。但景观水容量较小,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常常使其受到各种程度的污染,影响视觉美观,与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天纬采用EPE生态净化解决方案,将自然界中的水生态系统复制到城市中的景观池中,有效防治水质污染,景观水体的净化处理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雅干净的环境,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Ta-way(天纬)一直致力于环保领域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治理等方面格外关注。自公司成立起,天纬开始在中国展开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自然环境。天纬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环保事业,参与环保事业,推动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净化系统组成: 1、生化系统:我们会通过整个产品系统来培养一个完整的生物环境,其中生物基是培养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微生物培养基实质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一种载体。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即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功能的生物技术。目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其原理为在载体上聚集并繁殖出一定生物量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生物基是材料学与微生物学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由特殊的织物材料制成的新型生物载体,通过独特编织技术和表面处理,使其具有巨大的生物接触表面积、精细的三维表面结构和合适的表面吸附电荷,能发展出生物量巨大、物种丰富、活性极高的微生物群落,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高生物附着表面积每平方米生态基可以提供250m2以上的有效生物附着表面积,为水中菌类、藻类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空间,使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发展,从而为实现高效微生物群落提供基础条件,实现对污染物的快速分解。 特殊的纤维表面处理生物基材料经过特殊的处理,使每根纤维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皱褶和微孔,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使微生物的附着空间更大、与纤维结合能力更强。 独特的编织技术生物基材料的编织紧密程度可以进行调节,其中紧密编织适合菌类发展,疏松编织适合藻类生长,从而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条件控制藻类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 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 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①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解决方法] 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学生用图解形式描述各成分间的关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决方法]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括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讲解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如图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角,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 生: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保护区所有的熊猫是一个种群,保护区所有的生物是群落,保护区是生态系统。 师:说得很好。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同在保护区里,都是熊猫,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熊猫就构成了一个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生物的总和,就是群落。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生物,它们之间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它们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环境,它们与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生:生物圈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训练

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练习 【双基提要】 1.生态系统是指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和,后者又可分为、、 、等。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和 。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和。 5.在生态系统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6. 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它一般不超过 个营养级。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 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7. 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课堂反馈】 例1 一块农田、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油菜和一块农田中的全部生物分别属于( ) A.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种群和群落 C.群落、种群和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 例 2 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图,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在生态系统的作 用 是。 (2)B表示,在生态系统的作 用 是。 (3)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和肉食 性动物2统称为,在生 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通常属于第 营养级,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和肉食性动物2能否构成一条食物 链? ,原因是。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水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2014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 1.1技术原理 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是基于水下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水生植被)、消费者(水生动物)、分解者(有益微生物菌群)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实现水域的自净。 1.2技术路线

(1) 首先向水体中投放本公司专有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并能抑制蓝绿藻的产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水草生长的水体环境。 (2) 水体透明度增加后,逐步恢复水体内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替代蓝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并产生化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藻。 (3) 水生植被恢复后,有益微生物向底泥扩散,促进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形成有利于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生长的环境。 (4) 再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不仅可以清扫水草表面的悬浮物,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又可以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达到彻底净化水质的目的。 1.4技术效果 (1) 营造多层次水景,增强观赏性 通过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的合理分布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不仅保持水体清澈明亮的自然状态,而且营造出从水岸到水底多层次的秀美景观。 (2)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水质 通过水生态系统技术,改善水生物种群结构,促进生物的多样化,恢复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不仅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还能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 (3) 打造人文水景,体现“人水共融” 通过“多层次的水景”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给人们提供亲水、观水、戏水的机会,体现“人水共融”的和谐景观。

高中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础练习教学提纲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龙江10学业)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循环流动 B.逐级递增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传递效率是50%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04会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多向流动、逐级递减 C.往复循环、逐级递减 D.往复循环、逐级增加 错误!未指定书签。.(山东07学业)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消费者获得的全部能量 B.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分解者获得的全部能量 D.照射到群落内的全部太阳能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龙江09学业)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浙江09会考)右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 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三种生物只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则这条 食物链应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错误!未指定书签。.(浙江10会考)下列各项中,能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是 A.能量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 B.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 C.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上一营养级多 D.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0.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错误!未指定书签。.(宁07.1学业)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多B.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就越少C.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的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就越少错误!未指定书签。.(福建09.6学业)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能量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C.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错误!未指定书签。.(安徽10科学基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以全部流入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能量循环 D.食物链越长,流向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多 错误!未指定书签。.(山东06)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07会考)在“水藻→水蚤→虾→鱼”这条食物链中,按能量传递规律,若鱼的体重增加1kg,则至少消耗水藻的量为 A.1kg B.100kg C.125kg D.1000kg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0.6)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在“草→兔→狐”食物链中,如果狐活动一天需要200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约为 A.200KJ B.2500KJ C.5000KJ D.20000KJ 错误!未指定书签。.(江苏10学业)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A.16% B.15% C.12% D.10%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2.1,多选)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7,由图可知 A.生产者为① B.次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错误!未指定书签。.(江苏08学业)科学家对某水库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假如测得生产者含有的能量为280 J/(cm2.a),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为56 J/(cm2.a),按此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约为 A.5.6 J/(cm2.a) B.11.2 J/(cm2.a) C.22.4 J/(cm2.a) D.56 J/(cm2.a) O甲乙丙有机物总量(g)

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又形成了食物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能够通过食物链富集,并最终危害人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A、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B、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举例说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能力目标: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并探究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授课过程】 一、导课: 情景导入:播放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 老师:同学们,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大熊猫、树林。生活在森林中。 师: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生物,这片森林会怎样?如果没有森林,生物又会怎样?生:没有生物,森林会失去生气;没有了森林,生物就失去了栖息的家园。师: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组成了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授课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就像这片森林。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生: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块花园。 师:一条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建设构想及其关键技术

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建设构想及其关键技术 发表时间:2020-04-14T08:24:34.653Z 来源:《中国电业》(发电)》2020年第1期作者:李植鹏1 戴志勇1 张雪峰2 涂昊曦1 崔建磊1 陈拓1 [导读] 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上电”,而是更加关注怎样才能“用好电”,对电力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 1.深圳市华睿丰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 518000; 2.深圳新能电力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新兴技术在配用电领域不断深化应用和电力用户电力服务需求不断升级的现状,提出了建设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构想,并分析梳理其具体内涵、典型特征、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智慧配用电;智慧运维;客户增值服务;智能配电房 1 引言 目前,我国已逐步迈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性技术向各个行业快速渗透。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电力服务市场也在逐步崛起,新兴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不断深化应用已是必然趋势。配用电作为电力行业中直接面向广大用电客户的领域,需求丰富、价值创造直接,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生和迭代的良好土壤。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上电”,而是更加关注怎样才能“用好电”,对电力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 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系统整合新兴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本文以配用电领域为具体切入口,提出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建设构想,并梳理系统构建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2 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与典型特征 2.1 具体内涵 基于目前国内新兴技术在配用电行业深化应用的有关实践和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实际需求,本团队采用德尔菲法[1],分析归纳出电力用户在用电服务方面的五大核心需求,包括便捷的设备运维、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可靠的供电保障、安全的用电环境、经济的临时用电等。 从五大核心需求出发,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业务外延,通过归整融合,打通业务模块关系,进一步提出建设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的构想,并明确其具体内涵:智慧配用电生态系统,是以智慧运维为入口,以数据云平台为纽带,以客户增值服务为核心,以带电作业、用电安全、临电共享等业务为补充的配用电服务生态。 2.1.1 智慧运维 智慧运维,是利用智能化设备、大数据分析、信息通信技术等手段,将传统的线下运维模式升级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运维模式[2-3]。一般具有主动服务、可视化监控、在线监测、专家诊断等特点。 2.1.2 客户增值服务 客户增值服务,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价值增长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可拓展、可创造价值的用电业务[4-5]。作为传统用电服务的延伸,客户增值服务一般包括用电工程、能效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合理用能咨询)、电能质量、客户服务等业务[6-7]。 2.1.3 不停电作业 不停电作业,是采用对用户不停电而进行电力线路或设备测试、维修和施工的作业方式。不停电作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带电的线路或设备上作业,即带电作业;另一种是先对用户采用旁路或移动电源灯方法连续供电,再将线路或设备停电进行作业。随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和不停电作业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8]。 2.1.4 用电安全 用电安全,主要指用户侧因设备误操作、违章用电、装置和线路年久失修以及因雷电引起的漏电和触电事故。一旦发生用电安全事故,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容易造成人身伤亡,社会影响恶劣,需采取科学的用电安全检查和治理技术,解决用电安全的难题[9]。

Android技术生态系统和安全

Android技术生态系统和安全 韩超

Android技术生态系统和安全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 ?二 Android的硬件抽象层 ?三 Android的中间件和GUI系统 ?四 Android应用程层接口 ?五 Android的安全性

序 Android的总体技术特点 Android系统的诞生给了嵌入式系统两大方面的突破: 第一、Android是一个完备的系统, 第二、Android是一个提供了标准化接口的系统。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Android的内核是用方式: ?遵从标准Linux的结构 ?充分利用已有的机制 ?尽量使用标准化的内容(如驱动程序)?做出必要的扩展 灵活充分使用内核到用户空间的接口: ?字符设备节点 ? Sys文件系统 ? Proc文件系统 ?不增加系统调用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 进程调度kernel 进程通信 ipc 内存管理 mm 网络 net 虚拟文件系统(VFS) 各种文件系统 系统调用接口(System Call) 驱动程序 driver Android 专用组件 体系结构 和处理器移植 Linux 设备驱动 ARM GlodFish ARM MSM Linux内核 ARM OMAP x86 Android的Linux内核

一 Android的操作系统层Android的内核组件: ? binder驱动程序:用于 IPC机制 ? logger驱动程序:用于系统日志 ? timed_output驱动框架 ? timed_gpio驱动程序 ? lowmemorykiller组件 ? ram_console组件 ? Ashmem驱动程序 ? Alarm驱动程序 ? pmem驱动程序 ? ADB Garget驱动程序 ? Android Paranoid网络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趋向网络化和系统化。激烈而动态的全球竞争环境、市场开放的要求、技术开发、传播、转移和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研发投资大幅增加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的不断上升,使得高技术所带来的收益随着技术扩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减少。[39]高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交叉融合性,一个单独的企业,很难拥有全部的技术储备,独自面对错综复杂的企业环境进行创新,这将使得高科技企业更加迫切的进入到包含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中。正如Adner(2006)认为的,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它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协作,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55]。如Intel与微软进行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生产出走在行业前列的芯片。当今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1] 自从1912年,著名学者熊彼特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到个人、高校、企业,大到区域、国家、社会都在进行着创新。随着创新在各行各业的全面实践,许多学者对创新也在进行着全面深入的研究,创新本身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强调企业内部创新的线性创新阶段,到注重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阶段,再演变为现在的创新生态系统阶段。创新主体间的不断合作,创新要素的不断流动,与创新环境的不断交流,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企业在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也注重与配套产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所、用户等创新主体进行合作交流,使得产品及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获得各方面信息与协助,最终获得产品收益。即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外部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速突破创新资源短缺的限制,实现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与能力的互补,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分散创新风险。[56]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创新生态系统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演化,以适应环境生存繁衍;同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也在市场、文化、政策等内外部环境中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进行发展。但相比于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动态性、复杂性,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成为研究重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进行发

T∕CAOE 21.3-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3部分:盐沼

ICS 07.060 A45 团体标准 T/CAOE 21.3-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3 部分:盐沼 Technical guideline on coastal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 Part 3: Salt marshes 2020-07-21 发布2020-07-21 发布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工作程序 (1) 5资料收集与调查 (1) 5.1资料收集与调查内容 (1) 5.2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2) 5.3减灾功能现场观测 (2) 6适宜性评价 (3) 6.1评价内容 (3) 6.2生态现状评估 (3) 6.3减灾功能评估 (3) 6.4修复适宜性评价 (3) 7实施方案编制 (4) 8盐沼生态减灾修复技术 (4) 8.1微地貌整饰与水系连通技术 (4) 8.2沉积物修复技术 (4) 8.3植被修复技术 (4) 8.4管护 (5) 9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5) 9.1跟踪监测与调查 (5) 9.2效果评估 (5) 10质量控制 (6) 11成果与归档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盐沼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方法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盐沼植被波高衰减率参考表 (13) 附录C(资料性附录)基于减灾的植被优化种植设计 (16)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_李恒毅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 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 李恒毅, 宋娟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对象,分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网络资源对系统资源、组织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构建;演化;资源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4)06-0129-13 收稿日期:2013-12-30修回日期:2014-04-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107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6212004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2WTA4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ZDB060);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12YBB286);湖南省科技厅计划专项(2012RS4027)。 作者简介:李恒毅(1977-), 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复杂网络。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n China's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LI Heng-yi ,SONG Juan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 at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 and system level ,and the role of these resource on the system building by case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resource ,network resource and system resource is cooperative evolution.The build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sys-tem resourc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ion on organization resources.The build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system resourc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ion on organization https://www.doczj.com/doc/de14687898.html,anization resource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ion on net-work resources and system resources.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 ;system building ;evolution ;resource 一、引言 新技术演进是一个复杂、动态、非线性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过程中,除了技术的研发,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规则和市场应用等的建立,进而构建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1-5] ,达到实现新兴技术的商业化的目的 [6-9] 。正是由 于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不完善,导致大量的新技术的研发并未实现其商业价值,新技术商业化率极低 [6] 。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仅凭单一企业9 21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ICS 07.060 A 45 团体标准 T/CAOE 20.4-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盐沼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 Part 4: Salt marshes 2020-05-06发布2020-05-06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规定 (1) 4.1 工作程序 (1) 4.2 质量控制 (1) 4.3 调查方案设计 (2) 4.4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 (2) 4.5 资料和成果归档 (2) 5 现状调查内容 (2) 6 现状调查方法 (2) 6.1 调查断面站位布设 (2) 6.2 调查站位的样方和样格布设 (3) 6.3 调查频次 (3) 6.4 盐沼植被调查 (3) 6.5 生物群落调查 (4) 6.6 环境要素调查 (4) 6.7 威胁因素调查 (5) 7 生态状况评估 (5) 7.1 评估指标与权重 (5) 7.2 参照系 (6) 7.3 评估方法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盐沼植物群落调查表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植物群落特征计算方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盐沼威胁因素调查记录表 (11)

前言 T/CAOE 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以下10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 ——第3部分:红树林; ——第4部分:盐沼; ——第5部分:珊瑚礁; ——第6部分:海草床; ——第7部分:牡蛎礁; ——第8部分:砂质海岸; ——第9部分:河口; ——第10部分:海湾。 本部分为T/CAOE 20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炜、屈佩、衣丹、洪旭光、王守强、张朝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