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染卫河:一个小县的抗战史

血染卫河:一个小县的抗战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14588427.html,

血染卫河:一个小县的抗战史

作者:牛兰学

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11期

引言

骄阳似火,万里无云。2015年7月13日,我跟随邯郸学院寻访冀南抗日根据地足迹小分队,冒着40度酷暑,先后来到馆陶县英烈馆、范筑先故居、光荣院等地寻访、调查。加上我几年来查阅史卷、实地调研和随机采访积累的资料,仿佛卫河的浪花,岸边的土层,古树的年轮,泥垒的土墙都在讲述故事,一幅幅馆陶人民抗战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馆陶战国定名,秦代置县,历史上有七位皇帝的子女被封为“馆陶公主”、“馆陶王”,是唐代名相魏征故里,成语“路不拾遗”的发生地。抗战时期的馆陶县隶属山东省聊城,为鲁西北特委领导,后归属冀南三地委。县域面积比现在大一倍还多,共有494个村庄。那时,卫河正好从中间南北穿过,分为卫东、卫西两个大致相当的区域。卫河就是馆陶县的母亲河,养育着两岸百姓。由于地处冀鲁两省交界,西有平汉一线,东有津浦铁路,南有黄河阻隔,北有石德铁路,成为沟通太行、冀中、冀南、鲁西、鲁西北、苏皖根据地以及根据地和延安的重要交通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大批的抗日部队和军用战备物资在此过往。是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被称为抗战时期的“小延安”,全县有千人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误把萧城当县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贴着华北大平原丰腴的胸膛,向南滚滚而来。保定、石家庄、天津、德州、临清等先后躺在血泊里。

11月23日后半夜,日寇集结千余人,从山东省临清出发向馆陶县扑来。临清距离馆陶县城(今山东冠县北陶镇)大约60余华里。他们举着“膏药旗”,开着汽车、摩托车,拉着重机枪、火炮,沿着公路疾驰,杀气腾腾,尘土飞扬,夹杂着刺鼻的汽油味道,洒下一路恶臭。诡异的是他们绕过馆陶县城直奔萧城(今山东冠县萧城)而来。

萧城位于馆陶县城东南5里。史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为辽国萧太后所筑。相传此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故俗称“盔安城”。它见证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既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又是一座和平之城。城周长10里,比县城大一倍。“萧城晓烟”是馆陶县古八景之一。一般地图标注时,往往用黑色方框标出。原来,日本鬼子按地图作战,误把萧城当成了县城。

黎明时分,日寇包围了萧城。顿时,炮声隆隆,惊天动地。日军登上城墙,枪声大作,四处扫射。此时,手无寸铁,毫无防备的萧城居民不知发生了什么,惊恐万状,四处躲藏。胆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