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法》与保障民生

《物权法》与保障民生

《物权法》与保障民生
《物权法》与保障民生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法》与保障民生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物权法》/保障民生/制度创新/配套法律法规

内容提要: 作为一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物权法》做了若干保障民生的制度创新。落实《物权法》,应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征收征用法》、《住宅法》等,明确和细化《物权法》的有关原则性规定。

一、《物权法》是一部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

近几年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系列关注和保障民生的

立法相继出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我国新时期立法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物权法》的颁布。我国《物权法》历经13 年起草,8 次审议,该法的正式颁行可以说来之不易。《物权法》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维护经济制度,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民事基本法,也是关注民生、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

对于什么叫民生,不同的学科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最大的民生就是广大百姓的权利问题,特别是百姓的财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产权问题。财产权关系到百姓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衣食住行,关系到我们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能否得到确认和保障,关系到我们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如果百姓基本的财产权利不能得到保障,根本谈不上对民生的关注。比如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出现野蛮拆迁,导致一些被拆迁人无房可住,甚至流离失所。保障民生,要从保障百姓的基本财产权利出发。

在此,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物权及物权法。许多人误以为物权即财产权和所有权。其实不然,财产权、物权和所有权在概念关系上是种属关系。财产权包括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财产。物权主要是指有形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同知识产权、有价证券一样是财产权的一种类型,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对特定物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这三种物权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一步区分,例如,用益物权包括又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等。《物权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财产关系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各类物权的保护,而且特别注重对百姓财产权的保护。党的十七大文件提出要创造条件,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我个人理解“创造条件”这四个字首先是指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增加,其中就包括通过《物权法》这样的法律来保障百姓的权利。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为了实现保障民生的目的,《物权法》首先确立了平等保护原则,可以说这是对民生最有力的保障。《物权法》第4 条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平等保护原则。该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法律基本原则,是物权法的首要原则,也是《物权法》中国特色的鲜明体现。因为西方国家以财产私有制为主体,其《物权法》以维护私有财产为主要目的,所以没有必要对所有权按照主体的差异进行类型化,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平等保护的问题。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法律中尤其是物权法中确立平等保护原则,对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物权法》突出了平等保护原则。例如,其他法律第一章都是一般规定,而《物权法》第一章规定的是基本原则,其重要原因就是要确立平等保护原则。这是我们国家的法律第一次在立法上明确的宣告,不管是公共财产还是私人财产,在受到侵害的时候都要平等保护。

即使是百姓的财产,也要和国有财产一样同等对待。平等保护还要求对每一个公民的财产都要平等保护,不管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

法律都要一视同仁。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曾有个别学者强烈的批评《物权法》,说“富人的宝马、别墅怎么能和穷人的打狗棍放在一起保护呢?”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财产保护方面具体的体现就是平等保护原则。我们说平等保护每一个公民的财产,特别是强化对百姓财产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百姓的基本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生活条件和基本人权。公民的财产权和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一样,是公民的三大基本人权之一。保护财产权,也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建立恒产、恒心机制,鼓励人们创造财富,促进社会财富充分增长。这也是搞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物权法》有关保障民生的制度创新

《物权法》制定了若干关系民生利益的重要制度,主要包括:

(一)《物权法》确立了预告登记制度

《物权法》不再以不动产权权证作为取得物权的依据,代之以登记制度。首先,通过登记确认产权。据《物权法》第16 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确认物权归属和内容的依据。诸如房产、地产等权益的归属以登记簿为准。第17 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与登记簿不一致时,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其次,以登记确立时间先后顺序作为不动产权归属的重要依据,登记在先者优先保护。其三,根据《物权法》第15 条的规定,将登记效力与合同效力分开对待。没有办理登记不能够取得物权,但当事人之间订立的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仍然有效。

上述三点与预告登记制度密切相关。如购买期房时业主应要求开发商到登记机构办理预告登记。按照《物权法》第20 条的规定,办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理预告登记后业主即取得相当于“物权效力”的权益。如果开发商在房屋建成后将其用于银行抵押,银行有法律上的义务查阅该房产是否作过预告登记,如果银行没有在设立抵押时查阅登记,由此形成的风险应当由银行一方承担。业主藉此获得的权益优先保护,在房屋建成之后,如果开发商对该房产进行其他方式的处分,未获得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处分不能够发生物权效力,但相关合同是有效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的责任。

过去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只是要求开发商办理预售登记备案,这是备案而非登记。备案只是国家对商品房预售的行政管理措施,购房者因此取得物权性质的期待权,不属于物权公示方法,既不对外公开,当事人也无法且无法律上的义务查阅。预告登记可以有效的保护商品房预售中买受人的利益,防止“一房数卖”等欺诈行为的发生。

(二)《物权法》完善了我国的征收制度

1.《物权法》第42 条建立了完善的征收补偿规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法律上严格区分了“征收”和“征用”两个概念,并分别在《物权法》第42 条、第44 条加以规定。过去“征收”和“征用”这两个概念在法律上经常混淆使用,一般而言,提到农村土地征收往往用“征用”,两者的区别在于“征收”转移所有权“, 征用”属于临时使用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第二,区分了农村土地征收和城市房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屋拆迁,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补偿要求和补偿原则。第三,明确了征收的目的。公共利益是征收的目的及其合法性的基础,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我个人理解,按照《物权法》第42 条的规定,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拆迁,应当是政府的公权利行为,凡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或拆迁行为只能由政府主导。第四,规定了严格的征收法律程序。这些程序必须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而不能由行政规章、地方法规来规定,当然如果经法律授权,也可以经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予以规范。

2. 有关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创新。《物权法》有关农村土地征收的创新主要有:一是强调足额补偿,足额发放,不允许截留,不允许少数人擅自决定侵害村民利益。为保证征地款公平合理的分配,《物权法》第59 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补偿款的分配方案必须依法征地补偿时,定程序经本集体成员共同制定。二是《物权法》第63 条有特别的规定,如果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或其负责人的决定侵害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的合法利益,被侵害人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这是《物权法》第一次作出的新规定,目前已有相关案例出现并适用该法律规则。三是《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也确认为法定被征收人。不仅要对集体土地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同时补偿,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改变和创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物权,征收土地不仅仅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移转给了国家,而且导致土地之上的承包经营权也随之消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灭了,因此对承包经营权人也要补偿。《物权法》第121 条、132 条等条款专门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规定。至于具体补偿办法还需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落实。四是《物权法》第42 条明确规定,在征收土地进行补偿的时候除依法支付各项费用外,必须要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过去征地采用一次性补偿的方法,被征地农民没有社会保障,严重的甚至影响了社会安定。《物权法》的规定对于保障8 亿农民的利益十分重要。

3. 关于城市房屋拆迁。《物权法》有关房屋拆迁的条款确立了一个标准,这就是应当保障被拆迁人的居住条件。法律虽然不保障被拆迁人在拆迁过程中得利,但是要保障被拆迁人在拆迁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害,现在有些城市房价涨得很厉害,若对被拆迁人进行货币补偿,被拆迁人以所得到的补偿款买到的房子不能小于原居住面积。《物权法》的规定包含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思想。政府拆迁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最根本的是为人民服务。

《物权法》对公共利益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而是作为弹性条款由法官根据个案实际情况,考虑当事人、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平衡各方面当事人的利益,对公共利益进行认定。公共利益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物权法》对其作弹性规定是有必要的,但是也需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从而能在发生有关公共利益的争议时,从法律上明确要依据怎样的机制和途径来解决。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三)《物权法》明确了业主的权益

1.《物权法》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问题。《物权法》第6 章专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所谓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区分所有”指的是在建筑物内,按照横向、纵向所区分出的一套套的具有独立产权的空间。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房后,就对此房屋具有了专有物权的所有权。根据专有物权的所有权,业主对与房屋相关的电梯、走廊以及小区绿地等共有财产享有共有权。业主在获得了专有物权所有权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共有空间的共有权,也同时获得了共同管理权,这三种权利结合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区分所有权。这一权利结构在法律上是非常复杂的,与传统的独门独院的产权有很大差别。《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物权法》规定了业主对绿地、道路等共有财产的共有权。《物权法》第73 条明确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及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因此,开发商在卖房子的时候,无权出售共有空间,也无权在房屋销售合同中保留对绿地、道路等公共空间的所有权,甚而将共有空间改作他用从而牟利。在《物权法》实施之前,不少开发商在业主入住后向规划部门申请改变小区规划,将小区绿地改建成停车场,或者干脆改建成新楼盘,这种行为损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害了业主利益,业主可以申请撤销该行为。《物权法》实施后,小区公共空间要改变规划,只能由业主申请改变。“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指的是除绿地外,能够为业主共同使用的和利用的其他公共场所。这里的“公用设施”指的是属于业主专有部分的配套设施,比如铺设到小区内的管道、管线、变电箱、亭园等等,也应归业主所有,

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关“其他设施”的维护、维修,仍需相关公司根据合同承担相应的服务及维修维护的义务。《物权法》第74 条提出了“其他场地”的说法,这指的是小区中存在的空地。属于小区规划一部分的空地也是全小区业主的共有财产,如果空地要改作他用,所产生的收益也应属于内业主共有。

第二,《物权法》规定车位车库应当通过约定来确定归属,同时要求车库车位必须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物权法》第74 条明确提出了“车库”、“车位”应按开发商与业主双方购房合同所规定的明确产权归属。归属方式根据合同可分为开发商所有、小区业主共有及属于某业主专有等几类。我国城市存在着严重的停车难的问题,如果硬性规定小区内的停车位、车库属共有空间,归业主所有,必将导致开发商在小区规划时尽量削减此类设施面积,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要找到提高开发商修建车位、车库的积极性和保护业主利益的双赢点。基于这种考虑,《物权法》规定小区内的车库、车位应首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也就是说,车位、车库修建起来后,首先要出售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或者租给本小区的业主,开发商对外出售的车位、车库必须是满足本小区业主满足后额外的。

第三,《物权法》第一次规定了业主对物业享有共同管理权,首次在法律上理顺了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使业主真正成为物业的主人。《物权法》中业主对物业共同管理权的具体内容为:第一,聘任权。即业主有聘任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的权利。当小区前期业主入住率不高的时候,物业由开发商聘请,但当业主入住率达到一定

程度后,则应由业主大会按法律程序投票,选出聘用的物业服务企业。第二,解聘权。业主若对所聘物业服务企业不满意,有权利按照合同规定解除对该物业服务企业的聘用,但解聘过程需遵照法律程序,召开

业主大会投票决定,投票结果要达到专有部分所占建筑物面积过半且业主人数过半方有法律效力。第三,自行管理权。业主有权决定对物业自行管理。第四,聘请管理人的权利。根据第81 条和第82 条的规定,通过业主大会业主有权决定是否将物业委托给某一物业服务公司,或是交给物业服务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或自然人管理。第五,监督权。业主享有监督权。业主所聘用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自然人有义务定期向业主汇报有关财务情况和管理情况等,受业主监督,对业主负责。

第四,《物权法》强调了“业主自治”。业主可以制订管理规约的方式对共有财产、共同生活的问题通过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进行管理。依第83 条,业主应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诸如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住宅改为商用、物业费收纳等问题应在管理规约中明确规定,违反规约的行为首先应由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解决,在业主自治机构管理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照规约做相应处理。

(四)《物权法》确立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规则

在我国,房屋所有权无期限和占用土地有期限的冲突和矛盾在法律上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到期后,权利人应该向政府申请办理续期延长的手续,如果政府不批的话,就要收回。这个规则对商业用地来说是合理的,但如果运用到每一个百姓购买的房屋所有权上,那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其购买的房屋就是终身的积蓄。保护公民的房屋的所有权,可以说也是保障每个公民最重要的财产,尤其是房屋所有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基本的生活条件,因为它是我们居住权的基本保障。为此《物权法》对《土地管理法》做了重大的修改,第149 条规定:如果住宅用地使用权到期之后,不需要经过政府审批就可以自动延长,就可以自动续期。这实际上是遵循“地随房走”的原则。以此特别保护老百姓的财产权利,保护老百姓的住房的权利。

三、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落实物权法的规定

(一) 建议尽快制定《征收征用法》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要落实《物权法》第42 条和第44 条有关征收征用制度的规定,还必须尽快制定《征收征用法》。所谓征收征用法,就是指调整有关政府征收征用权的行使以及因此而产生征收征用补偿关系的法律规范。其在内容上主要是程序性的法律规则,从程序上保障征收征用权的正当行使,防止政府公权力的滥用。因此,没有必要再重复《物权法》关于征收征用条件的规定,而应当通过制定合理的权力行使程序,以

保证征收征用权的行使符合“公共利益”这一根本需要。这也是行政程序原则的重要体现。

《物权法》有关补偿标准的规定仍然比较原则化,《征收征用法》需要做以下完善和明确:

首先,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征用后的补偿规则。仅就征收来说,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也享有补偿请求权。在征收集体土地时,对承包经营权人进行补偿究竟应该如何补偿,其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补偿比例究竟如何,必须要立法做出细化的规定。同样,征用也可能导致土地承包经营者既有财产的损失,相应的补偿问题也需要规定。

其次,进一步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的相关规则。“生活补偿”是现代西方国家采用的一种新的补偿理论。根据《物权法》第42 条规定,在征收农民土地之后,要对其社会保障费用加以足额安排。这个规则实际上是提出了“生活补偿”的标准。但是这些规则也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例如社会保障费用如何支付、具体怎么支付等,需要立法明确规定。鉴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程度、收入差别也比较大,因此对于社会保障费用发放的具体标准,不宜在法律上“一刀切”。各地如何确定社会保障费用的标准,怎么样在支付社会保障费用过程中,明确和落实社会保障资金的渠道,有关的审计部门和主管机关如何对于社会保障费用的支付予以监督,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再次,进一步制定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城市房屋所占用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市房屋被征收后,不存在着征收土地并移转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城市房屋拆迁实际上主要限于房屋征收,对于房屋的征收一般不考虑地价如何补偿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居民的居住问题。《物权法》第42 条第3 款有关规定只是确定了对房屋拆迁进行补偿的基本原则,即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但这一规定仍然相当抽象,我国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对此也没有具体规定。实践中之所以发生大量纠纷,大都因为补偿标准不够明确,征收后的补偿不到位。这些都要求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对补偿的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

《征收征用法》应当规定被征收征用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权利救济程序。如果不符合法定的征收、征用条件和程序,被征收征用人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请求撤销征收征用行为,对已实施的行为,应当及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时予以补救。此外,如果征收征用的补偿违反法定评估程序和标准,被征收征用人和利害关系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而获得救济,请求给予及时合理的补偿。

《征收征用法》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征收过程中被征房屋所有权的移转时间。《物权法》第28 条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据此,一旦有关人民政府做出征收决定,下达征收令,该决定生效之后,就发生物权移转效果。但对于征收令从何时开始生效,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做出了征收的决定,征收令就发生效力。另一种观点认为,仅仅只是政府做出了决定,还不能导致征收令的生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做出征收决定之后,必须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该决定即发生效力。第28 条所说的生效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必须在征收补偿完成之后、被征收人对征收决定未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或者提起了诉讼或行政复议后原征收决定被维持的,才能认为征收令发生了效力。如果政府征收令一经做出即生效,则不利于保护被征收人的利益。被征收人可能对于征收本身是否基于公共利益提出异议,也可能对于征收补偿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到位提出异议。在这些争议没有解决之前,就移转被征收人的财产,不利于保护被征收人的利益。根据体系解释的规则,结合《物权法》第42 条的规定,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征收必须满足基于公共利益需要、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法做出补偿这三个要件才能产生效力,否则,征收令不发生法律效力,被征房屋所有权并不转移。

(二) 建议及时修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物权法》实施之后,我国需要尽快完善城市房屋的拆迁程序。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修订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 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并依法给予拆迁补偿,

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

居住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也专门就城市房屋拆迁问题制定了行政法规,即《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 。鉴于当前该条例的特殊作用和一些实际情况,我国应当对其及时予以修订。一方面,由于《征收征用法》内容复杂,涉及问题很多,客观上一时难以出台。在这之前,我国仍然要保证有相关法规对房屋拆迁问题予以规范和调整。另一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拆迁条例》早在2001 年就已经制定,距今长达8 年之久,从理念和具体制度上已比较陈旧,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适用新形势发展的

需要。在《物权法》制定之后,该条例的许多内容显得不相协调。例如,《拆迁条例》并没有规定拆迁的目的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这就与《物权法》关于不动产征收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因此,及时修改该条例确有必要。我们建议对《拆迁条例》在如下方面作重大修改: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 明确拆迁行为的征收性质。根据《物权法》第42 条的规定:“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拆迁属于房屋所有权征收的一个环节。严格的讲“, 拆迁”一词如果要使用规范的法律用语,应当使用“房屋征收”更为准确。但是这一概念已经长期使用并约定俗成,可以继续沿用,但必须明确《拆迁条例》中拆迁的概念应当与《物权法》保持一致。在原《拆迁条例》中,拆迁所应具有的征收属性并不明确,甚至在该条例中并没有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定,这显然是不符合《物权法》的规定的。拆迁应当按照征收的程序进行,其后果应当按照征收来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拆迁的程序。

2. 明确拆迁的政府主导性。我国现行的《拆迁条例》中拆迁是开发商主导性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拆迁的效率但存在弊病,且与《物权法》的精神不符。《物权法》第22 条和第42 条没有明确征收征用的主体是政府,但是仔细领略其精神就可以看出,这两条规定基于公共利益而实施征收征用的主体实际上就是政府,而《物权法》规定征收征用条件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征收征用行为。我们建议《拆迁条例》应当根据《物权法》的精神进行修改,明确拆迁由政府主导,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政府主导型拆迁体现了征收的法律属性。我国《物权法》中的征收性质上属于行政行为,这就决定了具体实施应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当由政府来主导以保障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而如果由开发商主导,很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拆迁。第二,政府主导型拆迁,有利于减少甚至避免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开发商基于利益驱动,往往不顾及拆迁人的利益保障。由政府来主导,基于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程序,可以减少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第三,政府主导型拆迁有利于保持政府权力义务的一致性。既然政府从房屋征收中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就必须承担责任,更何况政府的征收权是一种公共权力,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增进人民的福祉。政府主导拆迁行为,也能够关注被拆迁人的利益,通过征收最大限度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这也符合本届政府所提出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

3. 明确补偿和安置规则。现行《拆迁条例》关于补偿、安置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执行过程中被拆迁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按照《物权法》第42 条的规定:在拆迁的时候必须要安排好被拆迁人的居住问题,不能因为拆迁,使被拆迁人无房可住,甚至流离失所。补偿不能使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比以前降低。必须保障被征收人最基本的居住条件。政府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最终还是为了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也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即使被征收人原来居住的是危房,在补偿的时候也尽可能使其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这也是《物权法》所体现的保障民生原则的基本要求。为了落实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法》规定拆迁补偿制度,有必要尽快的修改拆迁条例,将拆迁补偿的规则加以细化。

(三) 建议制定《住宅法》

《住宅法》是调整居民和村民对住宅用地及房屋的权属关系即利用等问题的法律。住宅是人民安家立命之本,是百姓居住权的基本保障,也是一生积累的最重要的财产。因此,通过专门立法保护人们的这一重要财产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住宅法》的制定对《物权法》的配套实施也有重要意义。比如,《物权法》第149 条确立的规则,现在很多人担心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之后,尽管可以自动延长,如果政府要收费,甚至收很高的费用怎么办? 应将这个规则通过配套的法律法规予以细化。要通过《住宅法》把《物权法》的很多规则具体化,从而充分、全面的保护百姓的住宅所有权。

出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2 期(总第145 期)

主题练五 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doc

主题练(五)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答案 A 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这一措施()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 D.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 解析题干中“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有利于确保农户的稳定,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平价收购、平价出售粮食,不会加重国家负担,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家反对商业,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防止农户破产,防止谷贱伤农,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从周代到宋代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手段多样化,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周代、汉代及宋代,并不能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B项;材料仅仅说明的是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D项。 答案 C

我国民生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

我国民生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 郭艳超 【摘 要】:民生问题历来为我们党和政府所重视,其关系着人民的生存发展、国家政权的稳固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民生问题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民生的社会保证的主要承担者是作为公共组织核心的政府组织,而民生社会服务内容则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收入差距也随之加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着重从政府在保障民生的职能出发,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购房及收入分配等六个关系人民基本生活的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策,力求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民生;政府组织;公共产品;对策研究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各级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发展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相关概念 1.民生的内涵 和其他领域一样,对民生定义的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观点。 学者何士青认为,民生就是指公民的生计、生存、生活,它以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为根本要求,以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安全等为构成要件—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安全是民生之盾。 学者陈成文、高小枚认为,“民生”是与“国计”(即国家发展)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人民的生活问题,具体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和享受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概念细化为教育、就业等六大领域,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住房、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方面,同时也是作为公共组织核心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综合来看,本文中的民生比较倾向于关系人民生计、生存、生活的几个方面,如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方面。

“社保是民生之依”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 一、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的重要性 1、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推进社会转型,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就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 2、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保、物价、住房和稳定等民生问题,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是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是为了造福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必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 4、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公平正义、富裕、健康、安居乐业、法治、和谐,历来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和期盼,当然也是我们这个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难题。所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就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二、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 对于我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社会转型方面,就是要认真解决好就业、就医、教育、收入、社保、物价、住房和稳定等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落脚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老百姓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荣誉的象征,也是幸福指数的重要构成。 就医是民生之“要”。强调的是要发展社会卫生事业。加快社会转型,在医疗卫生方面,就要抓住国家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方面加强投入的有利时机,建立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因此,政府就要加大公共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不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完善规范各项配套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扩大农村免费卫生服务和受益群众范围。同时发挥社会的作用,使民办公助这种性质的诊所发挥作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民生之要才能牢固。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因此,我们要让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针对社会困难群体和农村寄宿制教育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倾斜政策,逐步探讨解决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解决农村教师工资、津贴等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在义务教育均衡上、

最新物权法司法解释(全文)

物权法司法解释 物权法司法解释有两个: 1、《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6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正式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当中对不动产物权与登记、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善意取得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这部司法解释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录 1 所有权纠纷 2 物业服务纠纷 所有权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 (2009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 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第二条 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第三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部分,也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第四条 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 第五条 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前言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目前,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社会保障的群体而言,可以分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对大学生的社会保障的问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不仅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而且暴露出大学生社会保障的缺位。立足我国大学生当前在医疗、基本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现状,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上述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面对逐年增多的贫困生这一特殊教育弱势群体,国家,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在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状况,保证整体平等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因而取得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不可避免。如何保障未就业大学生的生活困难、协助他们就业,成为举国探讨的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在保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我此次社会调查的内容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所调查的参加保险的项目是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商业保险等等。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及意义等及当前大学生社会保障的困惑以及大学生对社会保障的看法。 本次的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以问卷方式进行,样本总量为120 份。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商业保险等方面,以及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度及意义,参加保险的项目,当前大学生社会保障的困惑,大学生对社会保障的看法等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不强 大学生对社会保障了解不同,宣传力度不到位,教育没达到应有的水平。总的来说,大学生们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可以反映出三种现象:其一,发现了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果不克服这样的不足,难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其二,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是个社会共同体,只有充分尊重每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预防社会危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工作-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8 小题,总分: 40分) 1. 2008年5—8月全国抽样调查结果哪个问题排在第二位? A。看病难、看病贵 B。就业失业 C。住房价格过高 D.养老保障 2. 1931年—1932年,美国举行过两次100万人参加的华盛顿的( )大游行。 A.反核武器 B。反暴力 C。反饥饿 D.反政府 3. 2008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已经达到( )万亿,2008年居民存款新增4。63万亿,是2007年的()倍多。 A.20,3 B.20,4 C。15,3 D.15,4 4. 1958年以后,农村实行( )制度,生产大队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A.大锅 B.责任承包 C。人民公社 D.集中分配 5。 ( )年以后,在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1997 B.1998 C.1999 D.2000 6。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共和党人胡福当选美国总统. A。斯大林 B.罗斯福 C。林肯 D。克林顿 7. 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左右。 A.10% B。15% C。20% D.25% 8.( )年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经济。 A.1976 B.1979 C.1981 D.1986 二、多选(共4小题,总分: 20分) 1. 居民储蓄积极性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原因包含() A.居民收入分配钱不合理

B。市场未能满足居民需求 C。周围消费普遍低迷 D.有一部分老百姓消费信心不足 2.哪些属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和体现. A.给索钱的乞丐零钱 B.保障弱势群体老有所养 C.保障读不起小学的孩子有书念 D.残疾老人可以每月凭证领取钱 3. 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有( ) A.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 B.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C。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扩大内需 D.是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4。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 A。推进制度建设 B。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C.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D.加快发展经济 三、判断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07年,中国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0%左右。 正确 错误 2. 北京、青岛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的类型是三低:低门槛、低待遇、低水平。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民生问 题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解决民生问题的 最有效措施。本文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 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 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当前 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组成。 三大保障层次: 1.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2.服务,即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3.精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离不开相应的情感保障。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1.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2.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3.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4.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5.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 6.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急待出台社会保障法。 显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对处于低生活水平 的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 个家庭的福祉。 二、民生及当前问题 广义的民生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民生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受自然灾害、生活必须品价格、税收、GDP 等影响 我国现存民生问题:

物权法司法解释

物权法司法解释(全文) 物权法两个相关司法解释——《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9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第二条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第三条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部分,也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第四条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第五条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 前款所称配置比例是指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

《物权法司法解释》(全文)

《物权法司法解释》(全文) 物权法两个相关司法解释——《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9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第二条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第三条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部分,也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第四条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

民生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的民生社会保障问题 摘要:浙江省要按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考虑需要与可能,既要考虑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收入水平的差距,又要考虑到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平性,循序渐进,建立一套覆盖城乡,保障水平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重点阐述,把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切入点。在社会保障领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就是要在全国率先建立一个人人享有、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一、当前的建设现状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在浙江,只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管其户籍在城镇还是农村,也不管其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如何,都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从2001年至2005年间,浙江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610万增加到962万,年均增加88万,年均增长12%。到2006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052.58万,比上年增加90万,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64万人,实际缴费人数为722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从2000年的103.23亿元增加到200 6年的357.91亿元,增长了247%。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502.25亿元,支付能力达到26个月,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13.5个月的水平。从各个地市的参保情况看,参保人数最多的是杭州市,为253.35万,占了全省参保人数的24%,其次是宁波和温州两市,参保人数都在100万以上,分别为169.88万和124.77万。参保人数最少的是舟山市,为19.73万,不到杭州市的1/10。其次是丽水和衢州两市,分别为20.78万和27.54万。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要务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许多重要问题未取得共识,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覆盖面窄,缴费率高;收不抵支,资金缺口大;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责任不清、财政支持不够;城乡差别较大等方面。如何切实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当前社会保障问题对策 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是一种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其制度本身承担的功能。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理论进行反思和调整,笔者认为尤显必要。本文将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困境,最后对用和谐社会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给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变化中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一、我国社会保障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压器”,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从1949年着手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来,经历了创建、发展、瘫痪和

改革四个阶段的曲折前进,目前已初步建立以“三条保障线”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已取得较大进展,救灾救济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初步展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覆盖面小、存在“绿岛效应” 社会保障本质上要求能够覆盖到社会全体人员,如果社会上只有一部分人得到某个方面的保障,就会产生在社会保障理论上称为“绿岛效应”的社会现象。而事实上我国社会保障不仅覆盖面窄,而且覆盖方式不合理。据统计,2003年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成员约1.5亿人;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只有440万人,仅占登记失业人员(770万人)的57%;医疗保险的参保职工不到7000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不到2500万人,都大大低于实际应参保人数(刘湘毅,2005);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甚至还由1999年的9.75%下降到2003年的7.06%,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是个庞大的群体,不仅绝对数很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据估计,目前被征地农民有4000万人,每年的增量约为200万人左右,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每年增量保守估计也有400万人左右。面对规模庞大的这

物权法司法解释(全文)

物权法司法解释有两个: 1、《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6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正式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当中对不动产物权与登记、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善意取得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这部司法解释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录 1 所有权纠纷 2 物业服务纠纷 所有权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 (2009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9]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 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

人,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第二条 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第三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部分,也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第四条 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 第五条

社会福利与保障概述

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 社会保障的萌芽或开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标志着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了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社会保险的起点——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这种保障活动变成了由政府强制实施的制度安排)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专业设置、学科研究、实践探索……(代表人物: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功成教授) 课程性质: 《社会保障概论》是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可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开设。 第一章绪论 §1·1 社会保障的含义、特征与构成 一、概念————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功成教授:)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概念涵盖的层义:中心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主要政府(国家) 社会保障目的: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企业、个人缴纳;社会成员捐助。 受保障者收益:有的取决于投保和缴费的多少;有的取决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1)保障性:国家给予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经济制度。 (2)强制性:通过立法强制确立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性:保障的覆盖围是全体社会成员。 (4)互济性:社会保障的统筹和管理,充分体现了人类互助互济的原则。 (5)公平性:社会保障的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公平分配。 (6)福利性:社会保障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容 1.层次划分法 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 2.容划分法 国际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我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 广义围:另有社会互助保险、个人储蓄积累保险、商业保险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容——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企业改革正深入进行,作为社会“安全网”、改革“减震器”的社会保险正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企业+社会”,到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保险”,再到1984年以后的“社会保险”。近16年来,社会保险在保险方式上从社会统筹到“统账结合”,在保险项目上从少到多,在保险范围上从窄到宽,不断完善。在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利益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社会保险资金短缺,收支矛盾加剧 社会保险资金不足,支大于收是目前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被动运行的局面,给职工一种“社会保险不保险”的直觉,影响了企业及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资金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背负着50年的历史债务。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1986年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起步,1992年实行个人缴费,1996年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从现收现付转向了部分积累,在转制过程中就出现了社会保险历史债务问题。社会保险历史债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新制度实施前已经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二是新制度实施前已参加工作的“中人”在旧制度下已形成的养老金权益的体现额,派生出“视同缴费年限”的养老金债务。这两部分人的退休金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保险历史债务。对这一项债务,政府没有拿出补偿的具体政策,而是将负担压在了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上,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筹资方式实际上又变成了现收现付式,“新人”的个人账户已成了名义账户,账户里的钱被“老人”挪用了,从而形成了空账户,这可谓是旧账未还,又添新账。这是社会保险资金短缺的原因之一。 (2)现有筹资渠道过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只停留在口头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而造成效益下降,缴费难度加大,与此同时,参加统筹的离退休人员却迅速增加,从1992年到1999年底,平均年增长率为11.9%。在这种状况下,原有的筹集渠道就难以满足实际支付的需要了。虽然扩面工作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列为近几年社会保险的主要工作,《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也将养老保险范围扩展到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但从实际效果上看,非公有制经济类型的企业尚未真正参加养老保险,有的上千人的企业只纳入几十个人,有的索性一个不纳。《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只将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列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对一些参保征缴办法等具体政策,全国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所以,使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纳统工作流于形式,徒有虚名,从而导致社保资金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3)由于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造成一些企业有机可乘,严重欠缴社会保险费。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立法作保证,加上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的国有企业陷入了普遍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困境,一些好企业也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使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工作十分困难。近几年,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累年增加,数额惊人,小型企业上百万,中型企业超500万,大型企业上千万,虽然从中央,到省、市逐级办了“学习班”,像这样的征缴力度可以说够“强化”的了,但结果怎样?也是交一部分,敷衍了事,前账未清,又欠新账,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

两会社保民生政策宣讲

一、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2005年我国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以来,养老金实现15连涨。梳理往年调整力度可以发现,从2005年到2015年,除2006年增幅为23.7%以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递增。2016年起增幅减少,为6.5%左右,2017年为5.5%,2018年为5%。 城乡居民养老金方面,去年3月,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档次标准、缴费补贴调整机制,明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去年提高至每人每月88元,即在原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上增加18元。 在此基础上,全国已有31个省级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在中央规定的最低标准基础上提高了基础养老金。2018年6月,全国城居保月人均养老金约为131元。 二、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养老”15次。 1.加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力度 在回顾去年工作时,报告提到“加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力度”,以及“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70元提高到88元”。 2.关注群众对“养老”方面的期待 报告同时也强调,“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3.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 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报告明确提出,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 此外,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李克强总理强调,既要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又要保障职工社保待遇不变、养老金合理增长并按时足额发放,使社保基金可持续、企业与职工同受益。 4.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 在部署“推动消费稳定增长”的有关工作中,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5.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热点追踪】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整合】 一、公平与和谐思想 (一)中国史部分 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制天命 而用之”。 5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天与人“不相胜”。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 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 [摘要]本文从经济生活的现实出发,指出传统的将物权法视为归属静态财产关系的法的观点的不足。从而将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划为三部分,即归属静态财产关系、规范物权的变动、规范第三人的保护。并分析了我国理论上关于所有权的三分法,物权变动、物权法对第三人的保护诸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范畴财产归属物权变动第三人保护 在民法学界,民法分为财产法与身份法。规范经济生活,以保护财产秩序的法律为财产法。规范伦理关系,以保证身份秩序的法律为身份法。物权法以规范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为内容,性质上属于财产法。有学者进而把财产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财产归属法,以保护财产的归属秩序为目的;第二类是财产流转法,以保护财产流转秩序为目的。但现实生活中,物权法不仅仅规范财产的静态归属。我们以买卖为例,买卖合同是债权法规范,出卖人对标的物的所有权有物权法规范,这应该都没有异议。但我们认为出卖人移转所有权引起所有权的变动以及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保护都是物权法规范的范围。因为债权合同只能发生请求权而不能引起物权的变动,要使物权变动必须符合物权法的规定。当出卖人一物二卖或者买卖合同无效买受人将标的物转卖时,涉及第三人的保护也是由物权法来规范的。所以我们认为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财产的静态归属;二是规范物权的变动;三是规范第三人的保护。 一规范财产的静态归属——以所有权为例 财产的静态归属是指不涉及他人,对特定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它是通常意义上的物权法范围,主要是指所有权和他物权。这里主要探讨所有权。在物权立法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学者笔下的所有权,还是立法中的所有权,都掺杂着过多的政治色彩,而缺乏法学技术性的考虑。尤其是我国法律中的“公共所有权”,从立法政策上看,与其说是一种民事权利,不如说是一种公共权力或者政治权利。过多的政治性色彩,妨碍了从物权法的角度对所有权制度的思考,也妨害了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所有权法律制度。因此在我国,不论是在物权法学中,还是在债权法学中,恢复所有权作为民事权利的意义,显得非常必要。所谓恢复所有权的民事权利意义,就是按照法律关系理论,从主体、客体、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的基本结构,重新解释和构造这种权利。目前许多人提出的物权法方案中,所有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首先按照所

集训(七) 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集训(七)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当今社会,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是因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及现实都证明,民生问题既是老百姓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揭示出百姓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不是由谁来领导,即使有短时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计好坏一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因此,民生之重,堪称重于泰山。 1.(2019·广东高考模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材料二“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步履维艰的原因。 (3),指出当代中国医改应注意的问题。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体制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说明体制覆盖区域更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第②小问,材料一“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说明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体制,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等信息可得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有耗资巨大且覆盖面小;第②小问根据材料“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可知,美国公共医疗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是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财政负担、私人资本阻挠、意识形态影响、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及新的经济观念的影响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医疗保障体制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要注意医疗保障体制的覆盖面 (1)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体制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 (2)特点:耗资巨大;覆盖面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