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混凝土坝现行抗震安全评价体系的讨论

关于中国混凝土坝现行抗震安全评价体系的讨论

关于中国混凝土坝现行抗震安全评价体系的讨论
关于中国混凝土坝现行抗震安全评价体系的讨论

关于中国混凝土坝现行抗震安全评价体系的讨论

陈观福1 周建平 党林才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北京,100011,chenguanfu@https://www.doczj.com/doc/db14542214.html,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中国西部强震地区诸多高坝大库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根据近10年来

国内外混凝土坝抗震研究和设计建设方面的进展,对中国混凝土坝现行抗震安全评价体系中

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水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大坝设防标准与性能要求、大坝

设防地震动参数的选择、地震动输入、大坝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混凝土坝的动力分析方法

与安全标准、工程抗震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探讨性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混凝土坝抗震安全

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坝;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计;地震设防标准;地震动输入,动力分

析;安全评价准则

1引言

西部地区既是中国的水能资源富集地,又是中国的强震频发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这一地区兴建许多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或巨型水电工程,如表1所示,这些工程不少具有“高坝、大库、强地震”的特点,尤其是在建的小湾、溪洛渡、拉西瓦、金安桥,即将兴建的大岗山、龙盘、白鹤滩等,抗震安全是这些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修订的抗震设计规范[1]首次在1997年颁布,为指导中国水电工程抗震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在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国家技术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大坝抗震研究、分析、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国外也普遍在制定或修订大坝抗震设防的导则或规范[2][3][4][5][6]。因此,这为更好地总结中国大坝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根据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大坝抗震设防的一般流程可简述为: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其结果,按规定的设防概率水准准选取大坝抗震设计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按抗震设计规范[1]选择加速度反应谱;开展大坝和地基的静动力响应分析,根据结构抗力和结构设防的功能要求,评价大坝的静动叠加响应水平是否在规定的功能限值范围内;不满足时,进一步调整优化大坝体型和建基面开挖体型,若仍不满足要求,则比较多个方案后选定合理的抗震加固措施,以确保大坝抗震安全。本文将针对大坝抗震设防的上述环节,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设计规范和工程经验,对混凝土坝现行抗震设计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2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1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2.1评价范围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并将水库大坝工程列为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据此制定的、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3号)也作出了相同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震管理部门还出台了该管理条例细则,对于是否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做了更详细的规定,例如很多省市规定,装机容量超过200MW的水电站工程、坝高超过60m的高坝和位于大中城市市区或上游的Ⅰ级挡水建筑物需开展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表1 西部强震地区在建和拟建的一些大型水电工程 工程名称 坝型 坝高(m) 库容(108m3)PGA(g) 备注 大岗山 双曲拱坝 210 7.75 0.558 拟建 龙 盘 双曲拱坝 286 385 0.407 拟建 金安桥 RCC重力坝 156 9.13 0.399 在建 龙开口 重力坝 133 5.45 0.394 拟建 鲁地拉 重力坝 138 16.93 0.36 拟建 长河坝 心墙堆石坝 238 10.4 0.359 拟建

阿海(高) 心墙堆石坝 252.5 66.94 0.344 拟建 白鹤滩 双曲拱坝 284 179.24 0.325 拟建 溪洛渡 双曲拱坝 278 126.7 0.321 在建 小湾 双曲拱坝 292 150.4 0.308 在建 猴子岩 心墙堆石坝 179 9.57 0.297 拟建 糯扎渡 心墙堆石坝 261.5 237 0.283 拟建 乌东德 双曲拱坝 228 42.18 0.25 拟建 拉西瓦 双曲拱坝 250 10.79 0.23 在建 观音岩 重力坝 168 21.75 0.229 拟建 向家坝 重力坝 161 51.63 0.222 在建

抗震设计规范[1]规定“基本烈度为6度或6度以上地区的坝高超过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m3的大型工程,以及基本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地区坝高超过150m的大(1)型工程,其设防依据应根据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的基岩峰值加速度成果评定”。

在水电建设项目实现核准制以后,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一般需要有关部门在正式核准前对相关问题进行审批同意。因此,关于水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除了规范[1]规定的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外,对于在规范[1]规定范围外、但又在地方法规范围内的水电水利工程,应与当地地震部门协调,当要求按地方法规执行时,应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于设计采用的峰值加速度,设防概率水准仍按抗震设计规范选定,具体加速度峰值按相应概率水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采用。

2.2地震动参数的评价结果

地震动参数一般包括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和地震持时。报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时,评价单位一般只提供不同概率水准的峰值加速度,且该加速度峰值为包含脉冲型尖峰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加速度不计对建筑物影响很小的脉冲型尖峰,是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的有效峰值加速度(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加速度反应谱对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很大。与抗震设计规范[1]基于基岩加速度实测记录得到的均值谱相比,目前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的场地加速度反应谱(一致概率反应谱)一般具有包络特征,在大坝自振周期附近的中长周期处的谱值一般偏大,据此计算的大坝地震响应较大。另外,地震持时对于大坝,尤其是可能发生液化的土石坝的的非线性计算具有重要影响,也需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予以研究确定。

因此,建议在开展水电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时,做好地震部门与水电行业之间的沟通,使评价结果更符合水电工程的具体特点。

3地震设防标准

3.1关于分级设防

我国的核电站抗震设计[7]和建筑工程抗震设计[8],欧美、日本、印度等国的大坝抗震设计[2][3][4][5]以及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地震动参数设计导则[6]均采用分级设防。如美国大坝采用运行基本地震OBE(Operating Basis Earthquake,相应的概率水准为10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50%)和最大设计地震MDE(Maximum Design Earthquake)或最大可信地震MCE (Maximum Credible Earthquake)两级设防[2],并提出了相应于不同设防水准时大坝的性能要求。其中,OBE是从工程运行角度提出来的,对应于运行期工程保护期望水平的最大地震动,这时主要考虑地震引发的结构损坏、机械破损和经济损失,设防要求是震后结构易修复、设备可继续运行;MDE 或MCE主要是从避免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角度提出来的,设防要求为大坝不发生灾难性破坏,如不致使库水下泄失控。当大坝失事可能导致危及人身安全的严重后果时取MDE为MCE,否则MDE一般小于MCE。MCE为坝址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并假定发生在离坝址最近的断层点上。

我国的大坝采用最大设计地震MDE一级设防。对于有利地段,建筑物一般采用基本烈度设防(相当于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对于甲类设防的大坝在基本烈度基础上提高一度设防(相当于10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2%)。性能要求为如有局部损坏,经一般处理后仍可正常运行,其要求与国外的OBE接近。

可见,我国的大坝设防标准和性能要求相对较高。从工程运行管理角度看,在最大设计地震作用时不发生溃坝等灾难性破坏的前提下,权衡维修成本、发电损失与抗震加固费用后,提出合理的工程保护预期水平并提出相应的运行基本地震设防标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另外,对于投资商了解所投资项目在运行期内由地震灾害引起的风险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关于现行规范规定

抗震设计规范[1]关于水电工程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宜选择对建筑物抗震相对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未经充分论证不得在危险地段进行建设”。

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的进一步推进,有些工程将不可避免地在抗震不利地段修建。如某规划梯级,水库库容3.3亿m3,装机容量880MW,坝址区风化卸荷严重、河床覆盖层厚,挡水

建筑物为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84m),并将建基于深厚覆盖层上(最大厚度148.6m),坝址下游1.0km有区域性活断裂通过,坝址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动峰值加速度为0.246g,下游2.5km为县城,工程主要建筑物为2级建筑物。对于这样建设条件较复杂的工程,水电工程等级规范[9]规定“经技术经济论证,建筑物级别可提高一级,洪水设计标准相应提高,但抗震设计标准不提高”。考虑到失事将可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建议对这类修建在不利抗震地段的工程的抗震设计标准从严要求,如按基本烈度提高一度设计,并保证在最大可信地震下不溃坝、可修复。

对于设计烈度高于9度的水工建筑物或高度大于250m的壅水建筑物,抗震规范[1]要求对其抗震安全性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后,报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当这类工程可能造成灾难性次生灾害时,建议参考国外有关设防标准,采用MCE进行复核,并确保大坝不溃坝、可修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2],由不同潜在震源推求的MCE可能对不同坝型、不同结构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如对于地基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高土石坝来说,持时长、加速度峰值次之的地震动的影响可能较短持时、高加速度峰值的地震动更大。因此,评估MCE时,应考虑不同结构的不同动力特性。

另外,中国正在和即将兴建大量的抽水蓄能电站,虽然多数蓄能电站的上下水库库容和坝高不大,但电站装机容量一般较大,按照水电工程等级规范[9],大坝仍为一级建筑物,据此套用抗震设计规范[1],大坝设防类别为甲类,抗震设防标准为基准期100年超越概率为2%。因此,当蓄能电站上下库大坝失事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不严重时,可研究按蓄能电站库容和坝高确定的建筑物级别来确定大坝的抗震设防标准。

4地震动参数选择与地震动输入

4.1地震动参数选择

4.1.1加速度

规范[1][7][8]规定竖向设计地震加速度的代表值应取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的2/3。欧美规范[2][3]规定为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的1/2~2/3,且目前的趋势是,在条件具备的工程开始直接采用竖向地震动分量的衰减关系直接推求竖向地震动加速度。竖向与水平地震动加速度的比值与震源至场址的距离、场址条件、场地特征周期等密切相关,对于坝址附近存在活断层的工程需要特别注意,竖向地震加速度受发震断层破裂方向的影响较大,也可能等于或大于水平峰值加速度[2]。

如前所述,目前大坝动力分析采用的峰值加速度,由相应概率水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采用时程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至少选择类似场地地震地质条件的2条实测加速度记录和1条以设计反应谱为目标的人工生产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

4.1.2反应谱

规范[1]规定反应谱采用标准谱。但文献[2]认为,标准谱的谱型忽略了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的影响;对于中震或强震区的重要结构,或场址靠近震中区,或建基于软土地基时,需采用场地特定反应谱进行动力分析。因此,对于重要大坝或强震区的大坝,还有必要研究按场地特定反应谱进行动力分析。

4.1.3地震持时

目前的规范[1]尚未对地震持时进行相关规定。实际上,应考虑坝址区的地震地质条件、震级、震中距等因素提出较为合理的地震持时,这对于大坝非线性分析,尤其是对于重力坝的坝基稳定分析、拱坝坝肩稳定分析,土石坝地基地震液化判断和变形、稳定分析十分重要。

4.1.4水库诱发地震

国内目前的规范[1]对水库诱发地震只提出了监测措施,且认为水库诱发地震在坝址引起的地震烈度若低于基本烈度,则不复核水库诱发地震对坝体和附属结构的影响。但必须认识到,由于结构自振特性和动力响应的不同,不同震源的地震可能控制不同结构的设计。例如,溢洪道的闸墩可能受近震、小震的影响较大,而大体积建筑物,如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高土石坝受大震、远震的控制。

4.1.5大坝附属结构

根据自振频率比值的不同,规范[2]对大坝附属结构是否与大坝耦联分析作出了规定。坝顶附属结构,如坝前坝后牛腿、表孔闸墩、坝顶门机排架柱等结构,在地震中维持正常运行功能从而保证泄水闸门的正常开启、确保库水下泄可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加速度放大效应,尤其是混凝土坝,坝顶附属结构的动力响应较坝体本身大,坝顶附属结构和大坝对不同频谱成分地震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有时需要分别复核不同地震的影响。国际大坝委员会还提出了大坝附属结构地震设计和评估导则[10]。

4.2地震动输入

对于选定的加速度峰值、加速度时程,规范[1]规定采用动力法计算时应考虑结构和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与水体接触的建筑物,还应考虑结构和水体的动力相互作用。但在具体计算时,仍有些方面需深入研究。如在拱坝动力有限元分析的有质量地基模型中,如何确定相应于给定加速度峰值的参考面位置问题。假定参考面位于坝底或坝顶,由于地震放大作用,所产生的坝体动力响应是不一样的,有时可能差别较大,甚至影响抗震加固工程量的决策。地震部门给定峰值加速度等参数时,一般只给出参考面的定性要求,如基岩露头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等,难以给出具体的位置(高程)。目前计算处理的方法为,采用弹性波假定,即将地表加速度减半后从模型底部输入,这样处理的问题是,坝基岩体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节理、裂隙,甚至断层,它的能耗作用比假定的均值弹性体要大,这样减半输入可能使传播至地表地震动的能量比给定地震动的要小,且频谱成分也将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可能使计算的大坝响应存在较大偏差。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采用无质量地基可回避这一问题,且与有些大坝的现场实测资料比较吻合,即将给定的峰值加速度沿大坝建基面均匀输入。

5大坝混凝土和地基的动态抗力取值

5.1大坝混凝土

规范[1]规定,在动力计算中,混凝土动态强度和动态弹性模量的标准值可较其静态标准值提高30%。实际上,在混凝土坝的强度校核中,作用效应综合了地震作用和静态作用的影响,仅用动态强度来评价大坝静动叠加响应似乎不尽合理,尤其是对于静态应力水平较高的大坝。目前,国内开展了在不同静态预载水平下大坝混凝土动态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加载速率(应变率)变化的全级配混凝土试验,初步成果[12]认为,在无静态预载时,相对于静态强度的动态提高率小于规范基于湿筛小试件成果所采用的30%,约为17%;在初始静载达到80%混凝土强度以内时,动态提高率随初始静载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初始静载超过80%混凝土强度后,动态提高率明显下降;动态弹性模量较静态值略有提高(约为5%),但明显小于弯拉强度的提高率。由于试验试件数量较少,关于全级配大坝混凝土试件的动态抗力取值的一般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大坝混凝土抗力取值时,除了试件的尺寸效应、加载速率(应变率)外,由于设计地震并非常遇事件,尚需考虑老化、已有裂缝、蠕变等对混凝土抗力的影响。

5.2基岩

在很多大坝和地基的整体动力分析中,坝基岩体的变形模量参照混凝土取其静态变形模量的1.3倍。这样的取值方法还有待商榷,至少与混凝土相比,坝基岩体难免发育有节理、裂隙或断层,且岩体的变形模量受这些地质构造的影响还比较大。因此,假定岩体为相对均质连续体,将动态变形模量提高30%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其实,岩体的节理、裂隙、断层对基岩变形模量取值的影响要远大于地震作用的影响。文献[2]建议不考虑加载速率对基岩变形模量的提高影响,但应根据地勘试验成果,确定由不连续结构面等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基岩变形模量的上限和下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在分析基岩坝基或坝肩稳定时,岩体和结构面的抗剪断力学参数采用静态值。这种取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偏不安全的,尤其对于结构面。在循环往复地震作用下,尤其是地震持时长、荷载循环次数多时,结构面抗剪强度可能比静态值低。这样,如果结构面采用静态抗剪强度值作为动态值,计算的非线性位移有可能偏小。因此,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强度动态取值可将静态值适当降低,以反映循环往复加载的不利影响。

5.3阻尼比

规范[1]规定,作为线弹性结构的混凝土建筑物,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振型分解时程分析法,此时,拱坝的阻尼比可在3%~5%范围内选取,重力坝的阻尼比可在5%~10%范围内选取。瑞士Emosson、Mauvoisin、Punt-Dal-Gall拱坝的人工激励试验表明,坝体的阻尼比为2~3%。文献[2]规定,混凝土重力坝在无裂缝发生时,粘性阻尼系数可取5%,计算应力表明坝体可能开裂时,阻尼比可取7~10%。

另外,国内外对库底於沙反射、地基辐射阻尼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作用机理和计算模型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6动力分析方法

6.1一般性原则

首先,结构动力分析的精细水平应与地震地质研究、地震动参数分析、场址勘探的精细水平一致,在粗略假定地震荷载的基础上作过于精细的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必要性不大;其次,应先采用简单、偏安全而具有丰富判断经验的简易方法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当简易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时,更为精细的计算就不一定必要;再者,结构动力分析时,地震动输入、结构响应分析方法、结构抗力、安全性判据等应配套;最后,不管分析方法如何,大坝地震安全的最终评价要根据工程判断和已有经验作出,而不仅仅是依靠数值分析结果。

6.2计算模型

混凝土坝的动力计算分析方法发展很快,以下以混凝土拱坝为例。动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多拱梁法和有限元法。多拱梁法较简单、易操作,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判断经验,因此,规范[1]仍将其作为基本方法。

有限元动力法根据对地基质量考虑的不同,可分为无质量地基模型和有质量地基模型。

无质量地基模型可分层模拟地基的不均匀性,不考虑地基质量,不考虑地基的动力放大作用,沿建基面均匀输入地震动,与给定动参数的参考面位置无关,国内外广泛应用无质量地基模型分析拱坝响应,包括进行拱坝实测地震响应的反馈分析,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有质量地基模型可模拟近场地基的不均匀性,可考虑地震动的空间不均匀输入,可考虑地基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以及无限地基的辐射阻尼效应,但地震输入与给定动参数的参考面位置有关,如参考面在坝顶或在坝底部时,地震响应差异较大,目前地震部门也难以给出参考面的具体高程。另外,对无限地基辐射阻尼能量耗散作用的模拟还有待完善和检验,如坝体结构阻尼与地基辐射阻尼如何解偶等问题,在瑞士Emosson、Mauvoisin、Punt-Dal-Gall 拱坝的人工激励试验表明坝体的阻尼比为2~3%,由于人工激励的能量有限,我们可以认为2~3%的阻尼比是坝体在弹性状态下的阻尼比,在强震作用下,随着接缝张开、地基不连续结构面变形等非线性现象的出现,坝体的阻尼可进一步提高,如一般取5%,该阻尼比是否考虑了地基辐射阻尼作用,或者说部分地基阻尼作用是否被重复计列,需要结合拱坝遭遇不同震级地震时的实测资料的反演分析来辅以论证。

关于地基稳定和坝肩稳定,目前仍主要采用基于静力概念的刚体极限平衡法。由于地震荷载具有作用时间短、且在作用方向上为往复作用的特点,因此,即使在某一时刻块体达到极限平衡,块体一般不会发生失稳,但很可能沿结构面产生一定的非线性滑移;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拱肩稳定时,将坝肩稳定与坝体分析分别进行,实际上,坝肩变形将影响坝体应力,坝体应力的变化又将影响坝体作用在坝肩的拱推力,因此,坝肩变形、稳定与坝体的应力、变形等是相互耦合的。另外,刚体极限平衡法难以真实反映坝肩沿高程的动力放大效应,更难以确定在某一时刻不同方向惯性力、拱推力等的方向遇合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坝体-坝肩(基)的整体耦合分析,并据此提出用块体滑移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坝肩的动力稳定。

文献[13]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的坝肩稳定结果,假定滑动力等于抗滑力时的加速度为临界加速度a c,并认为加速度大于等于a c时块体将产生滑移,根据加速度大于等于a c的历时、块体的相对滑移速度等,采用Newmark刚体模型分析坝肩块体的残余滑移,并根据残余滑移量的大小来判断坝肩块体的稳定性。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坝体在设计地震动下的响应,尤其是进行非线性分析时,以下方面需要不断加强:①地震动输入空间变化的定义;②库底於沙、无限地基的能量耗散因素;③强非线性边界条件的识别和规定,如接缝张开,受拉开裂,钢筋屈服等材料非线性;④研究反映非线性的理想化模型,如收缩缝接触问题,沿不连续结构面的滑移,混凝土开裂的有效本构关系等;⑤研究计算效率高、数值稳定性好的求解方法,以用于非线性响应的计算;⑥研究体现结构性能要求的评价准则;⑦可能破坏模式的识别。

6.3动力模型试验

在加强数值计算分析的同时,中国十分重视采用动力模型试验评价大坝抗震安全。规范[1]规定,设计烈度为8、9度时,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的水工建筑物,应进行动力试验验证,并提出强震观测设计,必要时,在施工期宜设场地效应台阵,以监测可能发生的强震。

我国有很多高坝大库工程在前期论证阶段就开展了动力模型试验工作,如金安桥、小湾、溪洛渡和大岗山等,且在模型材料、测试手段、试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混凝土拱坝的动力模型试验为例,大坝模型采用硫酸钡、氧化铅和滑石粉等混合而成,模型材料与大坝混凝土的强度相似率满足较好;基础模型材料采用特制的加重橡胶,与基础岩体的密度相似率满足较好,但变模一般较浅表部岩体的高;采用高分子粘性材料近似地模拟无限地

基阻尼的耗能作用。

在现有的相似率满足条件下,可近似地反映大坝在地震作用的动力响应,尤其是弱非线性下的自振特性和动力响应。如果要模拟大坝强非线性响应,则要求满足全相似,即应变比尺等于 1.0,或变形比尺等于长度比尺,但现有的模型材料较难精确做到这一点,这可能使得模型试验所反映的横缝开度、混凝土开裂部位和裂缝分布等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模型材料满足全相似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地震安全评价指标

规范[1]

对大坝抗震安全的总体目标是能抗御设计烈度地震;如有局部损坏,经一般处理后仍可正常运行。

规范[1]规定,混凝土坝的强度和稳定复核采用可靠度套改后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即要

求作用不大于抗力,对于不同的计算方法、不同的计算内容采用不同的分项系数。根据文献[1],抗震强度和稳定应满足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式: d k m

dk k k E k Q k G 0/a f R )a ,E Q G (S γ????????γ≤?γ?γ?γ???γ,,, 式中,0γ为结构重要性系数,?为设计状态系数,)(S ?为作用效应函数,G γ、Q γ、E γ分别为永久作用k G 、可变作用k Q 和地震作用k E 的作用分析系数, k a 为几何分项系数,)(R ?为结构抗力函数,dk f 为结构材料动态性能标准值,m γ为材料性能分项系数,d γ为结构分项系数。

7.1强度

在有限元计算时,首先将各类荷载按规范要求乘以荷载分项系数后再作为输入条件,求出作用效应)(S ?后(以下以拉应力为例),与结构动态表征抗拉强度)(R t ?比较,即要求

m

d 0dk t f )(R )(S γ?γ???γ=?≤? 动态强度标准值dk f 可以根据相应的静态强度标准值k s f 乘以动态提高系数β确定,即

m

d 0k s t f )(R )(S γ?γ???γ?β=?≤? 例如,对于一级建筑物的拱坝混凝土C 180400,根据文献[1]和文献[14],混凝土强度采用立方体试件强度时,动态表征抗拉强度为

)(R t ?=1.3×(10%×40)/(1.1×0.85×0.65×2.0)=4.28Mpa。

当然,还可考虑湿筛小试件与全级配大试件之间的尺寸效应。例如,根据文献[12]的全

级配试件的弯拉试验成果,C180400在无初始静载时的动态弯拉强度为4.2Mpa,假定其为标准值,则有

(

R

)

?=4.2/(1.1×0.85×0.65×2.0)=3.46Mpa。

t

有了动态表征抗拉强度后,就可以初步判断哪些部位在地震过程中可能出现裂缝。

需要指出的是,规范[1]并没有规定允许局部损伤的量化指标,例如超标拉应力的分布范围、裂缝开展深度等,这使得在评价强震区的大坝,尤其是高坝动力响应时,可操作性较差。

当大坝动力响应受材料非线性或几何边界变化影响较大时,必须开展非线性动力分析。对于拱坝来说,至少需考虑以下情况:①线性计算成果表明,坝体大范围内的悬臂梁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②长地震持时;③收缩缝的张开、闭合;④拱出现较大位移或扭转。

大坝混凝土裂缝扩展分析需考虑开裂引起的刚度降低和能量耗散,大坝刚度降低将使大坝最大响应转移至其他频率的地震动分量上,对应于开裂大坝自振频率的地震分量的能量水平将大大影响裂缝的扩展,如果相应频率地震分量的能量较小,则裂缝扩展将很快停止,否则,裂缝可能扩展较深。

根据线弹性分析结果,文献[15]还提出用最大地震拉应力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地震时超强拉应力的累计作用时间、地震时超强拉应力的分布范围所占大坝上下游面(拱坝)或断面(重力坝)面积的百分比等三个要素来判断重力坝和拱坝的可能破损程度,并据此判断是否开展详细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7.2稳定

规范[1][14]规定了抗滑稳定的最小安全系数或据此按可靠度套改的极限状态表达式。文献[2]同时给出了按拟静力法复核稳定时的最小安全系数要求和按时程法分析时的允许残余变形量。文献[11]将坝体和基础(坝肩)耦合分析,提出用坝肩控制滑块的滑移变化趋势来判断块体的稳定,即滑移急剧增加时意味着块体很可能将产生动力失稳。但在耦合分析中,坝肩变形与坝体应力相互影响,因此,坝体强度复核和坝肩稳定判断应同时进行,即坝肩不但没有失稳且产生的残余变形没有使坝体出现不可接受的开裂损伤。

8抗震措施

8.1一般性原则

考虑到最大设计地震为罕遇事件,建议大坝,尤其是高坝的抗震措施确定原则为“静力设计、动力复核”,即坝体和地基在静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是设计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叠加地震荷载后,如果局部应力或稳定安全裕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时,首先通过调整大坝体型或建基面嵌深来解决,当仍不满足时,可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固措施。以动力响应来控制坝体断面、大坝混凝土分区和强度等级等是不大合理的。

8.2一般性措施

第一,做好基础和坝肩的地质勘探、材料试验和基础加固处理试验工作,确保基础和坝肩的整体性,基础和坝肩的整体性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良好的排水是抵御基础和坝肩失稳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第二,采用最优的体型设计,采取适合于建筑物的构造设计。例如对于拱坝,优化体型,力求对称,加强拱的作用,减轻梁的作用,合理布置孔口,保持顶拱的完整性等。结构轮廓

上尽量避免几何突变,保证结构刚度的渐变。例如,几何上采用曲线过渡,减轻局部的应力集中程度,坝顶的质量尽可能小,拱坝上半部在拱向和梁向的刚度宜渐渐变化。

第三,施工过程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如基础开挖,建基面清理,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缝的处理(必要时布设钢筋)。当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与方案论证时的差异较大时,应及时复核最新地质条件对大坝的影响,必要时调整建基面开挖方案,并加强基础处理,确保大坝安全。

8.3抗震加固措施

以拱坝为例,根据已有的震害资料,抗御强地震需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①坝肩和岸坡的稳定性;②横缝开度的大小及其对大坝整体性的影响和对止水防渗的影响;③局部抗震薄弱部位出现的地震裂缝及其对坝安全的影响。对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主要通过选址、优化拱坝体型或基础处理来解决。

对于横缝张开问题,首先应考虑选用变形性能优良、可适应较大接缝变形的止水材料,并保证止水的施工质量;其次,可选用更合理的键槽型式,如球形键槽等,在保证键槽完整性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抗剪切能力;最后,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横缝开度仍然过大,甚至超过止水的允许变形幅值或导致过高的梁向拉应力,则可以考虑采取跨横缝布置插筋或布置阻尼器等措施来适当降低横缝的最大开度,英古力拱坝采取了跨横缝布置插筋措施,但有些学者认为跨缝布置钢筋对大坝施工的干扰较大,Rapel拱坝采取了顶拱布置抗震加强圈梁的加固措施,但大坝采取缝间阻尼器尚无应用先例,其性能和安装工艺尚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地震开裂问题,主要是防止横缝张开后,梁向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水平裂缝。采取的加固措施有梁向配筋、局部采用高强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英古力拱坝采取了在坝体表面布置钢筋网的措施,采用高强混凝土时需考虑对骨料质量的要求及相应温控措施等,纤维混凝土在大坝混凝土中应用较少,需选用时应选择质量好的纤维,并确保纤维搅拌均匀。

9结论与建议

中国近期将在地震烈度较高的西部地区修建一大批高坝大库工程,包括一批200m~300m 级的混凝土重力坝和混凝土拱坝,大坝抗震安全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工程经验和实测资料,对照我国现行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体系,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选择与地震动输入、大坝混凝土和地基岩体动态抗力取值、动力分析方法、地震安全评价指标、抗震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为混凝土坝的抗震研究、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3月。

[2]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Federal Guideline for Dam Safety- Earthquake analysis and dam design, May 2005

[3] Reilly, N. 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Guidelines for the Seismic Assessment of Dams, British Dam Society 13th Biennial Conference, Canterbury, 2004

[4] Georges R. DARBRE, Swiss Guidelines for the earthquake safety of dams,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anada, August 1-6, 2004,Paper No. 1794 [5] Martin Wieland, Review of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of large concrete and embankment dam, 73rd Annual Meeting of ICOLD, IRAN, May 1- 6, 2005, Paper No.: 012-W4

[6] ICOLD Bulletin 72 (1989): Selecting seismic parameters for large dams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97,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北京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北京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1月

[10] Bulletin 123 (2002): Earthquak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appurtenant to dams

[11] 四川省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双曲拱坝整体抗震分析与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研究报告,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4月。

[1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全级配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2002年10月

[13] Chopra, A.K. and Zhang, L., May 1991, Base sliding response of concrete dams to earthquakes, Report No. UCB/EERC-91/05,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2006年报批稿)

[15] Yusof GHANAAT,Failure modes approach to safety evaluation of dams,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Vancouver, B.C., Canada,August 1-6, 2004,Paper No. 1115

福建省小(2)型水库大坝(坝高15m以下)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福建省小(2)型水库大坝(坝高15m以下)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福建省水利厅 二○一三年十一月

前言 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适用于1、2、3级大坝,一般小型水库4级以下的坝可参照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水利部门及评价单位普遍反映,坝高15米以下的小(2)型水库大坝参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编制评价报告,内容多、编制时间长、安鉴工作进度慢。省水利厅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与《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相衔接,适当简化安全评价内容,提高可操作性,决定组织编制《福建省小(2)型水库(坝高15米以下)大坝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2013年5月,编制单位编制完成导则初稿;2013年6月6日,省水利厅在福州主持召开《福建省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评审会,厅建管处、厅项目评审中心、编制单位以及特邀专家参加评审会; 2013年6月14日省水利厅以闽水建管函〔2013〕24号文向各设区市水利局征求意见;随后编制单位根据各设区市水利局反馈的意见及建议,对导则进行修编完善。 本导则根据我省小型水库的特点,按照“可以简化就简化,不宜简化则保留”的原则,保留《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中防洪标准复核、渗流安全评价及结构安全评价等主要安全性评价内容,明确和简化以下内容: 一、明确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格式、章节、附表及附图。简化安全评价报告章节,非安全性评价的章节予以合并、简化或删减,内容相近的安全性评价章节进行合并。 二、简化地质勘察工作。部颁导则对地质勘察的提法为“可根据需要对建筑物或坝基岩层进行补充勘探、试验或原位测

试检查”,本导则改为“已有地质资料或地质构造较简单的水库,可简化地质勘察工作或由地质人员进行查勘,提出地质报告”。 三、评价内容及标准具体化。明确各专项安全性具体分级标准和原则,明确具体的现场安全检查项目,明确工程渗流性态安全性的判断标准,明确大坝变形隐患是否危及大坝安全的判断标准等。 本导则解释单位:福建省水利厅 本导则主编单位:福建省大坝安全管理中心(省水利管理中心)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科研评价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并将其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大任务之一。同时,教育部酝酿多年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也于日前出台。我认为,当前高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与应用。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并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是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可借鉴这一做法,对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确立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基础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应当以学术效果评价为主,重点是按照“创新性、前沿性”的标准考察其学术价值,尤其是对应用性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应用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则应当以社会效用评价为主,重点是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无贡献及贡献程度。 二是数量与质量。在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各种检查、评估中,尤其是在学科排名、学位点申报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数量都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完全以质量为标准进行科研评价是很难做到的。尽管如此,仍应进一步提升科研精品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激励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产出具有较高显示度与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具体措施上,可借鉴国外高校的“代表作制”,对经同行评议认定的标志性学术成果的作者,可在职务聘任、导师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减轻其科研考核压力,努力为高水平学术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三是形式与内涵。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文献计量、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由于科学、权威评价体系的缺位,这些原本属于技术上、形式上的手段逐步偏离了其工具属性,越来越多被作为目的本身来追求,而学术成果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社会效用反而被忽略。为遏制这种形式与内涵倒置的“技术主义”倾向,必须进一步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科研成果的内涵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措施上,对基础类的研究成果,由于其理论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可适当延长其评价周期,并扩大同行评议的范围,尤其是要适当增加无利害关系的评价主体数量;对于应用类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英美等国高校的做法,试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法律、政策、规划、文件都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对于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可在其实施一定时期后,组织由同行专家、实务部门专家、利益相关者代表构成的评议组,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当前,主要应从科研评价体系、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以及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实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质量与创新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首要标准,并且要提升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否能够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以及是否能够产生促进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的战略高度。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和指导原则上,要破除一味追求“科研GDP”的简单做法,倡导质量结合、分类评价和诚信公正的原则。在基础研究上要注重思想高度和学术原创性,要能够做到思想创新、传承文明和推动学科建设;在应用研究上应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做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还要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和高校的整体学术评价体系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二是建立高效的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推动。第一,紧密结合大学制度改革,建立学部、学院与科研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体系。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确立,学部、学术委员会等在大学的科研组织、管理与评价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探索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创新性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应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特区、开放性研究机构等在未来1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规律,在时机成熟时推进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第三,要建立高效务实的校、学部(学院)、科研平台多层次科研管理体系。要充分

混凝土大坝安监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DJ 336-89 (试行) 主编部门:《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水利部 试行日期:1989年10月1日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北京 能源部、水利部文件 关于颁发《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的通知 能源技[1989]577号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编号: SDJ336-89)由水利电力部在一九八五年底组织有关单位开始编制,于一九八八年底前完成,一九八九年一月在能源部主持下由能源、水利两部共同审定,现已交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颁发试行。 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包括有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监测工作较系统的技术规范。试行中有何意见。,请函告能源部科技司或水利部科教司。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日 简要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83)技水电字第273号文进行编制的。 在原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电力生产司及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的组织领导下,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东北勘测设计院、南京自动化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测总队、天津勘测设计院、西北勘测设计院、上海勘测设计院、长江科学研究院、水电部第七工程局、葛洲坝工程局、葛洲坝水电厂、新安江水电厂、刘家峡水电厂等16个单位派员组成编制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原西南电业管理局为编制组组长单位。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进分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时实践经验;参考了《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DJ 21-78)、《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D145-85)、《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曾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专题讨论会,相应地进行了七次修改。 参加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人员有:叶丽秋、李光宗、唐寿同、庄万康、夏诚、胡其裕、储海宁、赵志仁、柳载舟、舒尚文等同志;参加编制的还

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摘要: 科学完善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与高校科研实力的有效提升有一定关联。针对我国高校现行的考评体系存在导向偏颇、主体失范、标准不适、方法单一、机制不全等问题,相应的改革和完善需要从几方面着手,包括:确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评价导向,遴选公正权威的评价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维综合的评价方法和健全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科研绩效评价 建立健全科学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是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考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巫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完善。1 一、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和相对应的有效实施工具。由于缺乏对绩效管理地系统了解,或缺乏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使得一些高校绩效管理得不到有效推行,有些虽然实行绩效管理,也往往把绩效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绩效考核上,而忽视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有的甚至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看,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绩效考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评价导向偏颇 绩效评价是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作用。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存在重“物”考核轻“人”发展,重短期评价轻长远评价,重共性评价轻个性评价的倾向。导向的偏颇导致了高校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使部分学术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避难就易,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重包装轻创新等倾向,从而助长了科研上的急功近利,这不利于高校科研队伍创新水平的提高。2 2、评价主体不规范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主体多元,从层次来看,有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有省市级、国家级相关部门。虽然评价主体多元,但对评价主体素质和品格的要求却是统一的,即不仅要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还应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考察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评价主体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如人情评价、关系评价、权力评价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专家与被评人“里应外合”事后分课题要好处的评价歪风不时出现。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尚未建立,有个别学术信誉受到质疑的“专家”还频繁出现在一些评审和鉴定活动中。评价主体不规范直接影响了科研绩效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和客观性。3 3、评价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大约经历了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等四个阶段。尽管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等评价方法 徐国兴,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历史和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9):50-52. ②曾练武,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3):107-109. ③韩明,高校教师评价中的绩效管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3-135.

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评价

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评价 已有1249 次阅读 2013-2-15 19:29 |个人分类:自然辩证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研中国官本位 我们来看中国科研/职称评审的三大指标: 经费;论文;各级奖励。不能说这三大指标完全不反映科研水平,但是导向完全不正确,且看下文。 一经费指标 很多成果靠经费堆起来。 那种成果或者教授有什么水平?那么多人财物堆到谁头上都能出那些成果,花钱买,拼凑,找下面人 去做,这谁不会。[1] 评价科技成果/职称,不应以花费资源和钱多鼓励方向,而应以投入产出比为方向。 比如 Intel,FaceBook,Dell,Microsoft,Apple,爱因斯坦,爱迪生等起家基本是一穷二白。 比如现在黄金可以人工合成,但成本比天然黄金成本高,那么人工合成的黄金,人工合成黄金的科技,都是无推广价值的。 高科技公司和科技史证明,成果和投资没有确定的关系。 集权体制科研效率低,还证明一定条件下成果和投资是负相关。 二论文指标 2.1 论文量大无法鉴别 论文那么多,任何上过大学的科技人员,重复科研的结果,抄袭,真假混合,正确而无用的创新,都可以写成论文,构成了中国论文的主体,看都看不完,谁有工夫鉴别? 鉴别出论文是垃圾又能怎样?写垃圾论文又不犯法。 论文须作为科研实体的附属产物提交,不能本末倒置,凭论文或者数论文评价科研/职称。 2.2 论文型教授 一批科研人员,写论文为了拿基金,拿了基金写论文交差,进入良性循环(恶性循环?), 对纳税人有什么好处?只能说他们对社会对科学的贡献目前不清楚,也不能否定。 应该分一类,叫做论文型(准)教授,实事求是,比如陈景润就可归入论文型教授。 钱学森,袁隆平等中国实干科学家即使有SCI,相对于其实际科研,也不值得一提。 高锟等诺奖获得者,也没有SCI。所以论文不能当重要的科研指标。 三各级奖励 我朝不仅会多,奖励更多。小学生就开始评三好生范。科技人员就争科技奖。 评奖就要平衡各单位,成果到底算几流成果,指标模糊。 评奖通常是几名专家/领导定,这几名专家/领导水平多高本身难说,能不能过经得起各方游说也不一定。 而且潜规则是,没拿到基金的民间科研不能评奖。其实在自由无考核压力的环境, 有利于有深度思想的产生。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简介

大坝安全监测仪器简介 一、大坝安全监测仪器选型的基本原则 二、监测仪器的检验 三、监测仪器及监测系统的验收 四、监测仪器分类 五、两种主要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六、主要监测仪器简介 七、国内外数据自动化采集设备

一、大坝安全监测仪器选型的基本原则 1、总原则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及系统的功能、性能应满足《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SL169-96)和《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要求,如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还应满足《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268-2001)的要求。 2、监测任务、测量范围的界定及仪器技术性能分析 首先,应明确监测仪器的任务,是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压力应力监测还是环境量监测?一次还是二次? 其次,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预测并确定仪器的量程、范围;根据仪器量程范围、工程对监测精度的要求以及相关规范规定,确定仪器精度等级。 第三,选择仪器型式。仪器型式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仪器的可靠性,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再考虑仪器的精确度或准确度。 第四,技术经济评价。对不同型式的仪器、不同厂家的同类型仪器,比较其采购、运输、室内检测/校准、现场检验、安装方式、可维护性及维护程序、施工期观测及数据处理、(如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占用系统资源等,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选择合适的性价比。 3、监测设施的布设 首先,划分监测项目。 其次,根据监测项目及监测目的,确定监测设施安装/埋设位置(包括平面坐标、高程及相应层位),仪器、设施、设备工程编号(唯一性),并以表、平面图、断面图等形式逐一标注。 4、监测设施的安装/埋设 根据坝的性质(混凝土坝/土石坝?在建坝/已建坝?混凝土坝『重力坝、拱坝、砌石坝』?土石坝『均质坝、心墙坝<宽心墙坝、窄心墙坝?>、斜墙坝、堆石面板坝、复合坝型』?)设计合适的安装方式及施工工艺。 5、监测仪器选型原则 ①监测仪器应采用可靠性好,并经过长期现场考验的仪器设备;大坝安全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系统,推荐采用分布式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 ②监测仪器应尽可能实现人工比测。

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必须改革

在政协访谈的电视节目中,数学家杨乐先生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一个十分专业的事情…”,我们未能聆听讲话的全文,但揣其意是要负责地对待每一项科研成果,这不仅是因为科研成果是研究者的血汗,同时也是国家的财富;对一项科研成果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会打击研究者的正义感、创造性、积极性、责任性,而且事实上也是在毁坏原可属于国家的财产,因为对于一项科研成果的不中肯、不恰当的评价,很有可能使研究者丧失信心而使这项成果永远消失掉,也有可能使研究者到国外去谋求出路。 卫虎林: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根本改革 作者:卫虎林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6-11-28 本站发布时间:2006-11-28 11:18:10 阅读量:476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抽屉 Twitter Facebook 说明:本文所说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指学术论文,对科研项目和学术著作的评价体系改革,将另文论述。 一、目前国内对科研成果是如何评价的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各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可分为管理性标准和学术性标准。 管理性标准基本上是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的。据了解,绝大多数高校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是根据论文发表的期刊的级别来进行的。比如,绝大多数高校根据期刊级别高低,依次把论文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 目前一般把SCI、EI、ISTP、SSCI、A&HCI等五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成为国际级论文(有些单位只认可前三大检索,在SCI检索的论文中只承认1区、2区的文章)。

国家级论文的鉴定,大多数高校依据的标准是“由国家级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行筛选。 省级论文的鉴定,多数高校是根据国内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来认定的。自然科学一般以中国科学院文献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D)来评价;人文社科依据南京大学推出的中文人文社科索引(CSSCI)或北京大学推出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来进行。 尽管很多高校在具体的论文级别的规定方面千差万别,但大体上都是以上述标准为主来进行的。 二、人为地强调论文级别扼杀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由于高校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审以及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等,学校依据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标准,所以,教师在研究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问题有无研究价值,而是我搞了这个研究、写出东西后能发到什么级别的杂志上,加之众多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所以,我国的科研成果更多地表现为数量型而非质量型。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SCI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大概不到5年就翻了1倍,论文数达到5万篇。如此庞大的学术论文数量却未能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他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https://www.doczj.com/doc/db14542214.html,/c/2006-09-07/063710943067.shtml) 三、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2005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时隔不久,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2006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自主创新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要求,目前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可尝试进行一下探索: 1、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高校进行的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审、高校评估等各类评审中,取消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规定指标。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以下简称“评估所”)从2000年底开始研究、筹备学科评估工作,即通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各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2001年3月起草了《学科评估方案(讨论稿)》,通讯咨询了近300名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于2001年7月在秦皇岛、10月在贵阳两次召开专家会议,邀请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办主任、部分学科专家研究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科评估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比较,可比性强,将是今后评估的发展方向。专家们就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科评估的方案。评估所于2002年4月20日启动了学科评估试点工作。2002年9月,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发布在《中国研究生》等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践证明,学科评估试点工作是成功的。评估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各学科排名是客观、公正的,基本上反映出了各学科整体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评估所于2003年7月开展了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于2003年12月结束。 评估所今后将周期性地进行此项工作。经过深入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学科评估的周期暂定为3年,即每3年对现有一级学科(除军事学门类外)进行一轮评估。 每次评估完成后,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评估技术等进行修改。根据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 学科评估的目的及原则

大坝安全评价技术要求

☆大坝安全评价技术要求 三、基础资料 四、现场安全检查 五、大坝安全专项分析评估 六、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基础资料 1 工程规划、勘测、设计、试验资料 2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查)资料 3 验收资料 4 监测资料 5 运行管理资料 6 历次加固处理资料 7 此前的大坝安全鉴定资料等 ?“三无” 、“三边”工程,基础资料匮乏,补充工程地质勘察及必要的混凝土与金属结构检 测 小型水库大坝注册登记表、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审查意见表 有关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 ☆现场安全检查 由鉴定组织单位组织大坝现场安全检查组,根据大坝安全鉴定工作计划,通过座谈、查阅档案资料、现场察看与询问以及测量等手段,对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的运行现状及大坝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填写现场安全检查表,编写现场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鉴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大坝安全专项分析评估 1 工程质量评价 2 运行管理评价 3 防洪安全复核 4 结构安全评价 5 渗流安全评价 6 抗震安全评价 7 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1 工程质量评价 1 评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 评价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含基础处理、结构形体和材料等)是否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或规定要求; 3 核查工程投入运用后在质量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能否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4 为大坝安全评价提供符合工程实际的原体参数。 ?评价应通过现场巡视检查,历史资料考证分析,补充勘探、试验、检测等途径综合进行。 2 运行管理评价

?包括对大坝运行、维修、安全监测等方面情况的评价。 ?运行、维修、安全监测三方面均达到要求,大坝处于完整的可运行状态,可认为大坝运行 管理“好” ; ?三方面大多满足有关要求,大坝运行基本正常,可认为大坝运行管理“较好” ; ?三方面大多达不到有关要求,大坝无法正常运行,可认为大坝运行管理“差” 。 3 防洪安全复核 1 考虑建坝后环境的改变,复核并确定水库防洪标准; 2 根据运行期延长的水文资料对设计洪水进行复核; 3 调洪计算; 4 水库抗洪能力复核; 5 溃坝损失评估。 3.1 防洪标准复核 3.2 设计洪水复核 ?设计洪水包括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水总量和设计洪水过程线。 ?由流量资料或雨量资料推求。 ?对天然河道槽蓄能力较大的水库,应采用入库设计洪水资料进行复核计算。若设计阶段采 用坝址设计洪水的,应尽可能改用入库设计洪水,或估算其不利影响。 ?对于难以获得流量资料的中、小型水库,可采用雨量资料或经验公式推求洪水的方法,但 应对其计算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 3.3 调洪计算 ?核定起调水位 ?复核调洪运用方式 ?复核水位~库容~泄量曲线 ?根据入库洪水过程、库容曲线、泄量曲线以及水量平衡推求水库水位变化过程和泄洪过程。 3.4 水库抗洪能力复核 ?坝顶超高与防渗体顶高程复核 ?Y=R+E+A ?波浪爬高R ?风壅增高E ?安全加高A 3.5 溃坝损失 ?生命损失 ?经济损失 ?社会、环境影响 “洪水淹没图” 4 结构安全评价 ?复核计算大坝、近坝库岸及与大坝安全有关的其它建筑物在静力条件下的变形、强度及稳 定是否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土石坝-大坝变形及稳定分析; ?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及泄、输水建筑物-强度及稳定分析。

法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及借鉴

法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及其借鉴 李胜伟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中看,科研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法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其丰富的改革经验可为我国当前的高校科研评价提供宝贵的经验。本文基于法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发展与实施,分析其沿革,评估机构,激励机制等方面,总结了法国高等教育科研保障的优势,反思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 关键词:法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借鉴意义 1.法国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1.1法国高校的成立 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久远,其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期成立的巴黎大学,它的前身即为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并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1.2法国大学的发展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传统大学已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大革命时期,法国取缔传统大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高等学府,开启了法国独特的大学与大学校双轨制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体制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和局限,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1968年11月7日出台了《高等教育指导法案》。 该法案确立了“自治,参与,多学科”的改革原则,改变了以往只承担单一教学任务的模式,与科研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1]。 2法国大学科技评价体系沿革 2.1内部评价 从1997年开始,在政府的鼓励下,许多法国大学建立起了自评制度。其后政府发布《内部评估指南》作为大学自评参照。2003年,国家评估委员会与大学校长委员会合作制定了《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指南》[2],为大学开展内部评估提供了参考框架。内容要求科学研究机构要明确自身的研究潜力、优势与不足,在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制定并实施明确的研究政策以促进其科研成果的开发和转化。该部分强调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研究者的国际流动,反映了法国政府通过评估引导高等教育科研创新的机制。 2.2外部评价 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大学成为自治公共机构,法国高校科研由国民教育部的大学研究司负责评价与指导[3],1984年,法国根据萨瓦里法案设立法国国家评估委员会(CNE)负责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评估活动[4],1985年5月又成立了法国国家科研评审委员会(CNER),职责是对科研机构、大型科研计划和措施进行全面评审,检查政府的科研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科研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并进行科研预测工作。 两者协调工作测评着大学的科研工作,标志着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签订欧盟条约[5],教育被正式写入条约,欧洲高等教育开始了一体化进程。在这一时期,法国首先改变了过去CNE与合同制在评估程序上不一致的情况,其次,加入了评估后的跟踪机制,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改进的成果进行监控。另外,CNE的评估改成了实地评估,能够获得更加完整和科学的评估报告。同时,《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指南》的颁布,从外部保障了法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质量,这也标志着法国高等教育科研质量保障的又一大进步。 全球化的发展和博洛尼亚进程要求法国建立公正、透明和易于比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在这样的契机下法国于2006年10月整合了法国原有的国家评估委员会(CNE)、全国科学研究评估委员会(CNER)等评估机构,建立了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署(AERES),并于2007年3月正式运行,负责对法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研究型组织、研究单位、高等教育专业和学位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协助各机构、组织进行内部评估,还参与评估外国的或国际的研究组织和高等教育机构。AERES的成立使法国科研评价的完善走向了新的阶段。

大坝安全监测

论述大坝安全监测分析与数值模拟在水工结 构中的应用及新进展 一、大坝安全监测分析 1.大坝监测的内容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以及失事后果等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坝肩,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至运行管理;监测的内容包括坝体结构、地质状况、辅助机电设备及消洪泄能建筑物等。 1.1大坝安全监测的分类 1.1.1 仪器监测 仪器监测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或断面,按需要使用或安装、埋设仪器设备,对某些物理量进行系统的观测,取得反映建筑物性状变化的实测数据。仪器监测的项目主要有“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和“环境量监测”。随着监测范围的扩展,诸如水力学监测、地震监测、动力监测等一些新兴监测项目不断涌现。 1.1.2 巡视检查 监测技术人员通过目视或借助一些专用设备(如在某些部位安装摄像头,辅设人工巡视专用栈道等)对建筑物现场包括坝体、坡脚、坝肩、廊道、排水设施、机电设备、船闸、航道、高陡边坡等部位进行查看、比较、分析,进而发现建筑物在施工、挡水、运行中可能危及工程安全的异常现象。它弥补了监测仪器仅埋设在指定部位的不足。而且能直观

地发现某些监测仪器不易监测到的非正常现象.提供有关建筑物安全等一些重要信息,是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不可分割的。巡视检查也要尽可能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因此,在大坝监测中多数采用两种监测手段结合起来的方法。 1.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2.1掌握大坝的工作状态。 指导工程的运行管理通过大坝的安全监测及时获取大坝安全的第 一手资料.掌握大坝工作状态,实现对大坝的在线、实时安全监控。在发生异常现象时,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危险程度,预测大坝的安全趋势。及时采取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保证工程安全。 1.2.2 验证坝工设计理论和选用参数的合理性 到目前为止。因实际情况复杂多变,水工建筑的设计尚不能完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作用在建筑物上的荷载除水压力和自重力,都难以精确计算。因此在水工设计中不得不采用一些经验系数和简化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坝安全监测认识监测物量变化规律,检验坝工基本理论的正确性、设计方法和计算参数的合理性。验证施工措施、材料性能、工程质量的效果。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 1.工程质量评价 (1)工程质量评价目的和任务是: 1)评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复查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含基础处理结构形体和材料等)是否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要求;3)检查工程投入运用以来在质量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能否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4)为大坝安全鉴定的有关复核或评价提供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 5)为大坝除险加固提供指导性意见。 (2)工程质量评价需要的基本资料包括: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2)关于基础(含岸坡)开挖、基础处理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的有关图件和文字报告等; 3)关于建筑物施工的质量控制、质量检测(查)、监理以及验收报告等资料; 4)工程在施工期及运行期出现的质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的有关资料; 5)竣工后历次质量检查及参数测试等资料。(3)工程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有:

1)现场巡视检查法 通过直观检查或辅以简单测量、测试,复核建筑物的形体尺寸、外部质量以及运行情况等是否达到了原设计的要求和功能; 2)历史资料分析法 对有资料的大、中型水库主要是通过工程施工期的质量控制、质量检测(查)、监理以及验收报告等档案资料进行复查和统计分析;对缺乏资料的水库需与原设计、施工人员进行座谈收集资料,并与有关规范相对照,以评价工程的施工质量; 3)勘探试验检查法 当上述两种方法尚不能对工程质量作出评价,或者工程投入运用6~10年以上或运行中出现异常时,可根据需要对建筑物或坝基岩层进行补充勘探、试验或原位测试检查,取得原体参数,并据此进行评价。 (4)水库大坝应复查以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否达到了该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要求 1)坝基及岸坡的清理; 2)防渗体基础及岸坡的开挖; 3)坝基及岸坡防渗固结及对地质构造的处理;

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特点、模式及发展

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特点、模式及发展 ―― ←―― → 一、前言 科学技术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我国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对科技评价理论方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999年资助项目“科学研究的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79970105),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1996年项目“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方法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96-10-1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000年指导性计划项目“我国基础研究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00006),等等。但由于科技工作的多样性,以往我国科技评价标准和方法过于简单化,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科技工作的特点,因而存在不少矛盾。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分类不明确、评价方法不规范、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技评价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2003年5月15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决定》针对当前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意见和决定,给科技评价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导向。随后,为了切实有效地把《决定》精神贯彻落实到科学技术评估工作中,规范科技评价工作,完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2003年9月22日科学技术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估的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针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评、依据什么评等重要问题。《决定》将用于指导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各类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这两个科技评价政策法规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在扭转前一段出现的问题的决心。 然而在规范评价活动、净化学术空气、培养优良学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国家宏观决策角度来看,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和理论方法尚存在结构性的缺陷,问题之一就在于多准则、多层次的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活动的滞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认为:“对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评价是社会民主化的要求,是政府实现预算和管理透明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同。由于评价强调了对研究开发活动的长期效益,因此也有助于将具体科学技术活动与国家目标结合,并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利益。”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科技决策的基点,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评价,确定该技术的投入、产出以及对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_汪静 - 副本

10 中国高校科技 2012?10 的方法对学校内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控,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出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价,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1.2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由来和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大致经过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阶段。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经验,采用以科研业绩和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该体系评价结果不但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和福利津贴的主要标准。虽然这一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 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但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不仅未完全达到高校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目标,而且引发了诸如学术行为不端等众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改革现行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贴等利益直接挂钩。正是在这样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偏颇,部分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避难就易,严重阻碍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2.2评价主体缺乏规范性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对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也按照行政模式来组织和运转。这种行政主导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 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的制定上就免不了行政化趋势严重。而这种由行政主导,缺乏广大教师参与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就容易表现出单纯地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缺乏合理性。而且,在中国现行的学术环境下,同行专家评议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以及难以克服的“马太效应”等风气盛行,严重危害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2.3评价客体科学价值观偏失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研工作与利益的挂钩日益明显,科研已经由早期完全是科研人员的兴趣爱好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项职业。而一旦当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之后,伴随着科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意见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修订意见的讨论 谭恺炎杨怀祖 (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试验中心,宜昌443002) 摘要:根据国内安全监测实施的发展现状,结合多年施工经验,在整理大量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提出几点修订意见进行讨论,并对振弦式仪器率定检验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规范应力应变率定检验质量控制差动电阻式振弦式 1 概述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颁发实施10年以来,对我国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统一规范了国内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包括设计、施工、运行各方面的工作,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比性,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规范”还很不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传感器、仪表到整个测试系统都有很大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振弦式传感器在工程上的大量应用,都给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规范”进行修订已迫在眉睫。作者结合三峡工程安全监测实施情况对“规范”中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提出几点修订意见进行讨论。 2仪器埋设 2.1仪器埋设施工 (1) 单向应变计埋设仅规定了表层仪器埋设,对于深层仪器埋设,为了保证仪器角度及位置误差满足要求,宜在前一层混凝土上预埋锚筋,将仪器绑扎固定在锚筋(锚筋用沥青麻布包裹)上埋设。 (2) 应变计组埋设时应特别强调剔除大于仪器标距1/4~1/5粒径的骨料。这是因为应变计埋设在混凝土内,对混凝土内部应变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混凝土中最大骨料粒径小于仪器长度的1/4~1/5,仪器所测应变可代表混凝土内点应变。 (3) 无应力计埋设时宜大口朝下,但在埋设时,应在振捣后将上盖打开并用干棉纱将筒内混凝土泌水吸干。无应力计筒大口朝上时,虽然湿度可保持与周围混凝土一致,但上覆混凝土荷载将对筒内应力产生一定影响。 (4) 测缝计埋设时,为使仪器获得最大量限,又保证仪器埋设时不致超量程损伤,宜针对不同种类测缝计,视不同坝型、部位和监测目的,在设计技术要求上对仪器埋设时的状态进行明确规定。 2.2电缆施工及保护 目前差动电阻式仪器系统均为五芯观测系统,采用恒流源进行测量的数字读数仪已取代了水工比例电桥,观测精度受电缆影响大为降低,所以“规范”中对水工观测电缆的芯线电阻及其差值要求应作适当修改。具体指标可参考机械工业部通讯电缆的技术要求。 近几年来塑套电缆在水工观测上应用已较普遍,“规范”中要求使用专用橡皮电缆应予以修改。电缆联接工艺对观测仪器的成活率和观测数据精度有很大影响,对于橡皮电缆宜采用硫化接头,亦可采用机械套管或热缩接头,塑套电缆应采用机械套管或热缩接头,一般采用机械套管(内填密封胶,两端O型止水)较热缩接头质量好,且易控制。 “规范”对电缆牵引作了较具体的规定,但尚需补充几点要求: (1) 电缆水平牵引应沿钢筋引线,并加以保护,若有条件可加槽钢保护。因为混凝土在下料平仓振捣过程中,会给电缆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使电缆被拉断。 (2) 电缆牵引路线除与上、下游坝面距离应大于1.5米外,与坝体纵横缝及永久结构面距离应大于10厘米,以保护电缆不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大纲

精心整理 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 (供参考) 1 一般规定 1.1 适用范围 1.1.1 适用于缺乏设计、地质、施工与大坝观测等基本资料的坝高小于15m 或一般小(215m 1.2 1. 2.3 1.2.4 行。 2 大坝安全检查 2.1 对土石坝大坝安全检查可按《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参照执行,检查时可按附表1《土石坝安全检查项目内容表》执行。 2.2 对混凝土坝大坝安全检查可按《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 336-89(试行)参照执行,检查时可按附表2《混凝土坝安全检查项目内容表》执行。

2.3 大坝安全检查主要对象是拦河坝、输泄水洞(管)和溢洪道等三类建筑物;主要内容是涉及渗流稳定和影响结构安全的项目。 2.4 大坝安全检查人员中必须有一名经验丰富、熟悉工程情况的水工专业工程师(必要时还须有一名金属结构专业工程师)。 2.5 编写大坝安全检查结果报告,并与历次检查结果(如有)作对比分析。附录2《大坝安全检查结果报告》的格式可供参考。 3 洪水标准复核 3.2.1 缺乏流量资料的水库可用雨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3.2.2 缺乏实测雨量资料的水库可直接查读暴雨图集来计算库区流域设计暴雨。设计暴雨量的时程分配可按暴雨公式计算,其中暴雨衰减指数可查读暴雨图集。 3.2.3 产流计算可采用蓄满产流的简易法。 3.2.4 汇流计算可根据坝址以上库区流域面积大小选用不同的方法。

集雨面积大于50km2者,可用瞬时单位线法; 集雨面积小于50km2者,可用合理化公式或推理公式。 3.3 调洪计算和水库抗洪能力复核 坝顶超高复核可参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的规定执行,即: Y=R+A 式中:Y—坝顶在静水位以上的超高,m; 。 对大坝渗流稳定和结构稳定的安全性采用定性认定的方法。根据大坝安全现场检查结果,参照大坝运行的历史状况,对拦河坝、输泄水洞(管)和溢洪道的工作性态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其安全性级别。 A级—不存在影响正常使用的缺陷,大坝正常工作状态良好。 B级—部份项目存在有影响正常使用的一般缺陷或异常,但目前尚不危及大坝安全运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