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年时事政治热点最后归结

2008年时事政治热点最后归结

2008年时事政治热点最后归结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从经济生活说明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从经济生活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经济生活说明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青年学生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答:(1)意义(经济):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④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措施(经济):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要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③面对经济全球化,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3)措施:①培养创新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②善于发现问题,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④要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⑤要敢于超越,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从政治生活说明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依据(政治):①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诀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②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措施(政治):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大政方针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②政府要认真履行经济职能,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履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创新环境。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体系。

★★3、从文化生活说明为什么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从文化生活说明怎样推进文化创新?

答:(1)原因(文化):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①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的进步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创新的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依推动社会实践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措施(文化):①立足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要着眼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错误观点。⑤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文化创新。⑥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育“四有”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⑦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所以文化创新必须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4、从哲学生活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哲学依据?从哲学生活说明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哲学依据: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等现状,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善于抓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跨越。

(2)措施(哲学):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搞好创新工作。②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创新理念。③要善于进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④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⑤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必须重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研究要重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必要性: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政策选择。③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④是应对日益激烈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重要性(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④有利于企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教育优先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③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④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⑥国家要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⑧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6、从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经济生活说明应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政策选择。③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④是应对日益激烈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重要性: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②提高自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④有利于企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⑥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⑦有利于在高新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2)措施(经济):国家: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②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物质基础。⑤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⑥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⑨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⑩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

★7、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原因(政治):①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决定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②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③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2)措施(政治):①党应该加强科学执政,制定好大政方针和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②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要履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④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8、从哲学生活说明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青年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成长为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原因(哲学):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就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与时俱进,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④唯物辩证法认为,辨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⑤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突出存在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需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⑥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要神宇抓住重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只有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才能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坚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措施(哲学):①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而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②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③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④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要善于进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⑤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勤奋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⑥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否定观、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⑦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又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⑧要坚持全面观点,成为创新型人才应着眼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3)哲学道理: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⑤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⑥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9、从文化生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说明我们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答:(1)原因(文化):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文化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措施(文化):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外来文化既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⑤文化创新,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⑦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0、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答:(1)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技术创新有利于优化我省经济结构,实现科技强省。(2)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有利于在高新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

★11、简要说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哲学依据?运用政治生活说明我国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

答:(1)哲学依据:①创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③实践是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④辨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本质是“扬弃”。(2)原因(政治):①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国家更好地执行文化职能,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12、运用国际竞争的知识说明为何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对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寒天合作交流进行分析?

答:(1)原因(政治):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分析: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探索太空的宗旨。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际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在太空领域坚持和品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我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④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我国对和平利用太空的主张体现出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原则。

★★13、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联系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实际宋国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政治生活说明国家应怎样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作用:①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措施(政治):①组织领导经济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做好科技创新规划,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②组织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③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4、从哲学生活简要分析“创新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止”的理由?

答:理由:①辩证的否定观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不断创新。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③潍柴集团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嫦娥飞天,神州揽月:

★★1、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是什么?“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具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科研人员攻克四大难关,解决了影响太空探测的系列技术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政治意义: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②我国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是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③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④有利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⑤我国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客观要求。只有发展科技教育,增强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奠定可靠的力量基础。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实施探月工程是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经济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④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⑤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形势发展的需要。⑥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分享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成果。⑦可以带动许多新兴科学的诞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占领月球丰富资源的制高点使人类资源得到补给。

(3)文化意义:①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②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

③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①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③可以带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飞跃,激发国家科技创新能力。④可以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⑤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5)原因:①“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根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强大的国力支撑着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环节。②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积累的必然结果。③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体现。④是航天人发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的结果。

★★2、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答:(1)原因(政治):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上述两种职能的体现。②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行政。③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④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2)哲学道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促进了航天事业的顺利进行。②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航天精神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认识是发展的,具有无限性。⑦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航天人顽强拼搏,历经艰难曲折,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⑧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小对社会的贡献。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

源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正是航天工作者充分发挥了内因的作用,勇于创新,才取得了载人航天事业辉煌成就。⑩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3、从文化生活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

答:原因(文化):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能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自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文化塑造人生。航天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有重要影响。必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航天精神属于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谈谈中国的探月活动分三步走的认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怎样体现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

答:(1)认识:①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②我国探月活动分三步走的实施方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探月活动专家的感言,说明实现既定的目标需要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实现探月活动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量的积累,付出艰辛的劳动。

(2)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研制到发射的整个过程和环节,都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③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观点,说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是在充分吸收和利用我国已经取得的航天成果基础上,围绕重难点技术问题,大胆创新,刻苦攻关,取得成功的。这充分体现了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5、简要说明“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和意义?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上的原则、立场的正确性?

答:(1)原因: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奉献。意义:①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技支撑。②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③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做出了贡献。

(2)正确性: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原则和主张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潮流。②当今世界割据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各国致力于增强与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我国的立场和主张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开发国际空间上的立场和主张体现了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空间。

★★6、运用哲学生活谈谈我国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的认识?答:(1)物质决定意识。我国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条件出发,提出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体现了我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将分阶段实施,并明确提出了每个阶段的探测任务,体现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3)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必须遵循天体运行规律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坚持科技创新的结果。(5)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国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开展的,提高对月球的认识,又将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7、从文化与综合国力关系的角度说明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为什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答:原因:(1)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空间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展现。“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3)“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8、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文化的力量知识分析“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的文化意义?运用文化生活说明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文化挑战?

答:(1)原因(哲学):①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探月工程的成功是寒天人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科学的求实态度相结合的结晶。②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探月工程的成功是航天人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结果。③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航天人立足全局,通力合作,着眼于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了少花钱、办大事的最有目标。

(2)意义(文化):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的文化意义在于:有利于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进而转化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

(3)措施(文化):①我国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1、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态度强调三点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请你从经济生活知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出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答:(1)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商务部部长一方面看到可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产品的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产品在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了矛盾分析方法。②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就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产品取得的成就和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说,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而产品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看问题要抓住主流,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2)建议(经济):①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②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出口结构。④坚持市

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⑤企业要指定正确的经营策略,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为什么是国家的一个战略?

答:(1)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获得更大收益,这是根本的意义所在。(2)中国制造正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煤炭资源、各种矿产资源压力非常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制造对环境的破坏可能日益增加,这对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国家提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考虑。(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市场升级的一个重要过程。(4)从中国各行业的工业布局和定位,包括高科技与制造业的之间关系、制造业的品牌和附加值等等,中国的制造业目前还处在一个加工和低附加值阶段。因此,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这也是中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威胁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这促使企业必须在增长方式上进行根本变革。

★★3、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关于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观点?

答:(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出口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这是事物发展曲折性的表现,但我们要看到其前途是光明的,坚信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的名声会越来越好。(2)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看问题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分析中国产品质量时,既要看到产品质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主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整改。(3)矛盾具有普遍性。产品质量问题是各个国家都会出现的问题。(4)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化压力为动力,从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5)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不管是百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不合格产品,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整改。

★★4、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理和哲学观点?

答:(1)政治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②我国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这一职能的体现。

(2)经济道理: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②企业应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以来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健全市场准入规则,禁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④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一部分企业为了追逐利益而生产不合格的产品,是自发性的表现。⑤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产品质量、解决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3)哲学观点: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中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炒作是错误的做法,应该如实报道。针对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问题,国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是从实际出发的做法。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之间,产品质量、媒体炒作与我国的国家利益之间,产品质量与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搜存在着普遍联系。③整体与部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全局。因此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高度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我们也要重视部分的作用。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群策群力,发挥好部分的作用,促进整体的发展,搞好专项整治工作。④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这次专项整治工作就要抓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选择是针对现状做出的选择。⑥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制造”存在的严重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5、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成为经济贸易强国,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从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做经济贸易强国?胡锦涛的讲话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法道理?

答:(1)措施: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有跨越式的飞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更要有质的提高。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集约型,我国经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我国才能成为经济贸易强国。

(2)辩证法道理:①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中国特色”说明了这一点。②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创新是事物发展的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体现了这一点。③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的观点。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的突破说明了这一点。

★★6、从价值规律的角度分析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政府应如何帮助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辨证否定观的角度分析企业应如何自主创新?

答:(1)必要性: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②企业无论用高于还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如果企业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否则,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企业应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

(2)措施(政治):①政府应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②政府应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3)措施(哲学):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扬弃”。②这就启示企业应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辨证的否定观。只有努力找到自身技术和产品中的问题和优势所在,扬长避短,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7、如果你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政策顾问,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以促进创新型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步伐?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你将如何筹划企业的未来?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山东省提出和推进“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建议:①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②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均GDP水平。③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要加快内源性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⑤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更多地发挥消费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⑥山东省建设经济强省,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为创新型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投入等突出困难,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等。

(2)措施: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发展路子。②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注重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市场的培养。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牢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培育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3)意义:①有利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②有利于整合各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推动各地深度竞争与合作。提升山东的整体竞争力。④有利于促进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创新能创造价值?简要分析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征集科学难题活动的哲学依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开展征集科学难题活动?

答:(1)原因(经济):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②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③创新有利于打造创新型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④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⑤创新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2)哲学依据:①此次征集难题活动主要集中在各学科至今未能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等方面,这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征集科学难题,探索科学领域事物的奥秘。这表明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③征集科学难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原因(政治):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必须行使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国家有关部门征集科学难题是发展科学文化事业,行使文化职能的表现。②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国家有关部门征集科学难题,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如何发展科学事业?

答:(1)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2)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3)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五)铁路大提速,经济大发展:

★★1、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是铁路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具体实践和重大成果。请谈谈自己的认识?(为什么要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试分析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体现的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观点?

答:(1)认识:①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是铁路部门适应时代发展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铁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的必然要求。②在大的城市群中大量开行城际快速客车,将有效提升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城镇化建设。③在跨区域的中心城市间开行动车组列车,将大大缩短各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实现各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这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④在西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全面优化和增加开行客货列车,将为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运力保证。

(2)政治学观点: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科学执政,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圆满成功,必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安全顺利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在于能够集中所有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哲学观点: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几年来,铁路“瓶颈”制约的状况十分突出,运输能力紧张仍然是当前铁路面临的主要矛盾。目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缓解铁路“瓶颈”制约,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既有线提速。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安全顺利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职工艰苦奋战、无私奉献。③尊重科学,富有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全面准备,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体现了这一点。

★★2、从经济生活谈谈你对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认识?从经济生活说明就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给政府有关部门提几条建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答:(1)认识(经济):①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是国家宏观调控、调节资源配置的体现。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③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建议(经济):①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③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先进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重要性:①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④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一)建设生态文明:

★★1、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答:(1)必要性:①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③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④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⑤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重要性(意义):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人居环境。⑤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2)措施:国家: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②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转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要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⑥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企业:①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约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

公民:①要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和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②要从小事做起,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2、从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从经济生活说明我们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④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

大任务。

重要性: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人居环境。⑤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

(2)措施(经济):国家: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②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转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要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⑥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企业:①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约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民:①要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和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②要从小事做起,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3、运用政治生活说明,党的十七大为什么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1)原因(政治):①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原则。这就决定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行政。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科学执政;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人居环境。③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措施(政治):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原则。国家要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行政。③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④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⑤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4、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建设生态文明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答:(1)哲学道理: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强化环境治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②保护自然的新理念来源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生产模式,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保护自然的新理念的形成,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④在保护自然新理念这一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始强化环境治理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⑤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⑥建设生态文明应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变化。⑥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2)哲学启示: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改造环境。②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5、运用辨证唯物论分析,党和国家提出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从哲学生活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哲学依据: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从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一现实作出的要求。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2)措施(哲学):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⑤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⑥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从唯物论角度分析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请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对此句话中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加以举例说明?答:(1)原因(哲学):①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历史与显示证明,如果忽视生态保护,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造成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为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②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为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③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无数事实证明,无视生态保护去发展经济,最终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并需要支付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本。因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2)①“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是指在农业发展中要注重发展“绿色农业”,开展绿色农作物种植、形成绿色农业商品粮基地,并注重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在工业发展中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杂货内,促进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也要朝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进行。②“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是指在消费产品的生产、购买与使用中要坚持“绿色环保观念”,居民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7、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解?

答:(1)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正确的意识对人的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坚持发展的观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摈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4)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中国共产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是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体现。(5)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体现。(6)中国共产党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建设生态文明,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从企业负责人的角度看,企业应当怎样走生态文明之路?从政府领导干部的角度看,应怎样处理好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有人认为,当前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拦路虎”。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1)措施(企业):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正确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依靠现代科技,坚持集约经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约生产成本,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关系:①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②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落实。③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必须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正确政绩观的形成,以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3)认识:①传统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GDP的高增长,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②但是,这也只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环境问题是由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只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拦路虎”之一。

★★9、从唯物论角度分析南京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原因?请对“生态文明“含义作出描述?请列举一例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答:(1)原因:①南京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污染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南京工程”的正确决策。②南京市政府发挥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启动“绿色南京工程”,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了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转好。③南京市政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性,在实施“绿色南京工程”中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南京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2)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3)①现象示例:大量实用一次性筷子;用过的电池随地乱扔;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泡沫饭盒等。②解决措施:个人角度,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企业(单位)角度,发展循环经济,重视回收再利用;国家角度,加强选产引导,制定相关法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10、结合辩证唯物论分析党和国家提出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运用政党知识说明十七大为什么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

答:(1)哲学依据: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的能源和生态要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从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一现实作出的要求。

(2)原因:①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上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党进行政治领导的表现。②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人居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上述要求,体现了我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科学发展?

答:(1)必要性:①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是克服市场调节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的客观要求。③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④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⑦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重要性(意义):①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③有利于减少排放,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④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⑤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措施:国家: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要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⑤要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推动资源节约活动,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

企业: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②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④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①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增强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把节约资源落实到实处。

②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2、从经济生活说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必要性?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们怎样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运用经济生活对山东省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怎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答:(1)必要性:①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②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许多行业、地区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节约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④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开展资源节约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需要。⑤节约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措施(经济):国家:①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③要发挥财政、税收和银行信贷的作用,为节约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④要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企业: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营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公民:要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模式。

(3)合理化建议:①要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实现山东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②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下新型工业化道路。④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更加有效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⑤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淘汰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的落后企业,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⑥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提高企业、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

★★3、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答:(1)原因(政治):①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搞好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国家机构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③由党的执政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科学执政。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由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2)措施(政治):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履行好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③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和宗旨决定的。中共共产党必须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⑤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4、节能减排工作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造成严重影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超出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2)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和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这一点。(3)人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这一点。(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观念、科技和体制等因素,影响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5)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引起质变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亮的积累,还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体现了这一点。(7)科学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符合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科学价值观。

5、从经济生活说明怎样才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必要性?从依法治国角度说明如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观点说明我们如何才能把“垃圾”变为“资源”?

答:(1)措施(经济):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②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必要性(哲学):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目标。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电力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是自觉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表现。

(3)措施(政治):①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健全能源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体制。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对能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监管。③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使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制止。⑤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节约意识。

(4)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②我们要实现由“垃圾”向“资源”的转化,必须解放思想,进行创新,从新的角度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研究市场规律,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

★★6、从文化生活说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性?

答:(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能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3)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7、从能源消费的角度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如何摆脱能源困扰?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重视解决能源问题?从生活与哲学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1)措施:①加强科技创新步伐,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③国家要采取法律、经济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④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杜绝浪费现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设生态文明。

(2)原因(政治):①能源是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生活资料,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国家具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家重视解决能源问题,能够缓解能源瓶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③国家重视解决能源问题,能够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原因(哲学):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③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分析说明制定《能源法》的经济意义?从政治生活说明《能源法》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理论依据?《能源法》起草过程及起草思路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经济意义:①制定《能源法》有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济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

段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管,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开发新能源。④有利于公民增强节约能源意识、保护环境意识。

(2)理论依据: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能源法》起草过程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是国家尊重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②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能源法》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体现,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3)哲学道理: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的解决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9、你认为全国没有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几点建议?我国“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所面临的形势如何?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把该省建设为节约型大省提出几点建议?

答:(1)主要原因:①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②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过程。

(2)建议:①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②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③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④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⑤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⑥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⑦强化执法监督管理。⑧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

(3)形势: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

(4)建议:①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资源消耗。②开发和推广节约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健全法规,强化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④坚持科学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

★★10、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推进节能降耗的意义?从生产与消费角度说明我国应该怎样开展节能工作?说明该市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中是如何履行其职责的?

答:(1)意义(经济):①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②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措施:①从生产的角度看,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②从消费的角度看,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请见节约,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

(3)政府职责:①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和调节,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②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节约意识,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③健全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

11、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弱。分析所包含的哲学道理?结合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谈谈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答:(1)哲学道理: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强化环境治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②保护自然的新理念来源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生产模式,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保护自然的新理念的形成,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认识在实践中发展。④在保护自然新理念这一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始强化环境治理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2)哲学启示: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改造环境。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1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完成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我们应当怎样采取措施解决能源资源短缺问题?

答:(1)建议: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大科技创新,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究。③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资源节约。⑤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明确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⑥加强节能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引导公民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模式。

(2)措施:①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能源资源配置。④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理念,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能源消费观。

★★1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答:(1)措施(政治):①从国家角度讲,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②从政府角度讲,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和调控,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从公民个人角度讲,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上,要自觉树立义务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2)原因(哲学):①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的哲学原理。当前,我国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立统一,是我国当前必须认真解决的矛盾。②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200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指标大多已经完成,但节能减排的目标没有实现,今后四年只有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才能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

★★14、节能减排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假如你是山东某市市长,为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你认为市政府应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答:(1)文化生活道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节能减排系列活动和宣传报道的开展,有利于创设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会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③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宣传报道,营造节能减排的文化分为,有利于解决这一经济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措施(政府):①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②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监测执法力度。③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公共环境,建设生态文明。⑤履行文化职能。通过宣传教育,创设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1)必要性: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决定的。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2)重要性(意义):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3)措施: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③要坚决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⑤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⑥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⑦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2、从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经济生活说明我们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决定的。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重要性(意义):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2)措施(经济):国家: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资源,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③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④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企业: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

公民:①要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模式。②要从小事做起,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3、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答:(1)原因(政治):①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搞好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国家机构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③由党的执政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科学执政。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由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2)措施(政治):①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能源工业发展。②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们的思想,树立节约意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耗高效产业。③国家要履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促进能源进出口发展。④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手段规范我国能源合理开采、利用。⑤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⑥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⑦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3)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4)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入持久。

5、《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的坚持五个原则是怎样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答:(1)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应对气候变暖。(2)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反对一刀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等各自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气候变暖。(3)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各地应积极探索,为应对气候变暖创造有利条件。(4)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国务院审议并决定的《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地具体的做法是矛盾的特殊性。

★6、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答:(1)国家要履行政治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清洁生产。(2)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运用。(3)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4)国家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国家要履行对外交往职能。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其他相关活动。

★7、运用联系观点分析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为什么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

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适的?

答:(1)措施:①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体现了事物内部的联系。②只有各国在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③国际社会在推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应对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增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原因:①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排放不减还会增大,这是根据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的主张。②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将有所增长,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这说明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③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排工作在利用外因的同时积极发挥内因的作用。④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帮助更多国家走上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发展目标的清洁发展之路。这体现了各国在减排中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重要道理。

★8、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这说明什么政治问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答:(1)说明: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负责任的大国,围绕发展世界主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中国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措施:①国家发挥经济职能,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②国家发挥文化职能,经过宣传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自觉开发和利用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国家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开展植树造林,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吸收并减排二氧化碳,保护公共环境,加强生态保护。④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完善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大气候变化教育的宣传力度。

★★9、从经济生活角度对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提几点合理化建议?说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总目标的哲学和政治学依据?

答:(1)建议(经济):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将“有形手”和“无形手”结合起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②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③淘汰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降低能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哲学依据:①国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具有科学预见性。②在这一目标指导下,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水平提高,表明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政治学依据:①党和国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并付诸实践。而且取得明显成效,体现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积极发挥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0、我国调整能源消费构成,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加速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转变,在未来十几年中应着重抓好哪能源发展措施?

答:(1)主要目的:减轻环境污染程度,降低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2)措施:①抓好能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其他可再生新能源建设。②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等。

★★11、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治理水污染的办法?运用哲学生活说明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为解决中国“水危机”现状,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

答:(1)办法(经济):①要治理水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②坚持以人为本,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③坚持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高科技来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必要性和重要性(哲学):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利用水资源,就要尊重而不能忽视它的存在。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水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违背水运动的规律,增加岁环境的负荷,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③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充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人们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保护水资源,爱惜水资源。④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忽视联系的存在。水是人类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这个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3)措施(政治):①认真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严格控制工农生产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②要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量消除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人为因素。③要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④政府部门在履行上述职能的过程中要认真坚持对人民负责及依法治国原则,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为人民谋利益。

★★12、湖蓝藻爆发导致饮用水污染这一突发公共事件,某市中学围绕“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这一课题开展探究,请你简要说明确定这一研究课题的依据?请你分析产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就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和保护水资源提几条建议?请你就开展家庭节约用水活动提一些可行性措施?参与本次探究活动对你今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答:(1)依据:①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拥有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我国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每万元GDP耗水量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③我国水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④节约水资源是落实“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措施。

(2)主要原因:①在传统工业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不断透支的基础上的。②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技术水平低,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③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建议:①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遵循价值规律,适当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的使用。③国家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④要认真履行文化职能,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⑤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节约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可行性措施: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②安装、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减少家庭用水的额外浪费。③循环利用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5)启示:①选题要结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关注热点、感悟社会。②要灵活运用问卷、查阅报刊文献、上网、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要把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正确的认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三、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

★★1、十七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2)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2、十七大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做好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重要意义:①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②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把他们公认的优秀分子选出来,对于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和鞭策党员永葆先进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③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做好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是对广大党员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

★★4、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是如何体现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

答:(1)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结。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一条伟大道路的实现离不开五条具体道路的实现。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五条具体道路知识一条伟大道路相配套的组成部分。(3)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4)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关系。一是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从整体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只有努力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五条具体道路,才能最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说明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增加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代表的重要意义?

答:意义:①十七大代表选举中增加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代表,拓宽了代表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强化党的执政基础。②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把他们公认的优秀分子选出来;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③对于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和鞭策党员永葆先进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6、为什么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结合材料说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谈谈对“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的认识?

答:(1)原因: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相待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必要性: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需要。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需要。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需要。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分化”、“西化”的图谋,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3)认识:①“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发挥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②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始终成为“三个代表”的重视实践者,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7、试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蕴含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哲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包括哪几方面建设?试用我国国家职能说明如何实现这些新要求?运用经济生活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答:(1)哲理: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①通过履行经济职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②通过履行政治职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通过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通过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3)措施(经济):①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节约能耗,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素质和效益。②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一)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核心是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1)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要求:①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②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③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④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4)哲学依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运用政党知识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认识?

答:(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以认为本,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3)中国共产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广大人民得到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5)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从哲学生活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定位和“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答:(1)“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定位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遵循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正确的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体现。(2)“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

★★4、新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有什么经济意义?(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生活说明能源利用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看,新的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提出哪些要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答:(1)必要性: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②树立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④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措施(经济):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加大资源循环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④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在能源开发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能源开发与神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哲学要求:①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④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全面发展。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⑥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⑦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⑧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观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⑨实践决定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人们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⑩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

(4)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2007年前8个月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③在经济发展同时,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④在经济发展同时,万元GDP 耗能、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从政治生活说明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党和政府应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我国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的?

答:(1)原因(政治):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对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有利于国家各项职能有效行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有利于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③体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说明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快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⑥科学发展观体系那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体现了国家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

(2)措施(政治):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切实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政府正确行使经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④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综合国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结合,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措施(政治):①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它围绕科学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落实科学发展观。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④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

★6、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运用政治生活分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怎样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答:(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④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原因(政治):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②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能动摇。

(3)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措施:①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②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③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④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风建设。⑤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⑥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7、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资源环境方面的主要指标?

答:(1)措施(经济):①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②要实现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首先,通过制定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立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依法保护环境,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再次,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俩调节和管理经济,保证能源消耗降低、用水量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达到预期目标。

(2)措施(政治):①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②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政府要全面履行其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④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立法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指出,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其哲学依据。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这要求我们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同时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要求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9、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国家应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江苏省的“两降一好转”;甘肃省的“两免一补”;山东省的“民心工程”等推进和谐社会的做法,是如何体现政府职能发挥的?

答:(1)措施(经济):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②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③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④运用税收等手段,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措施(政治):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江苏省完善政策措施,畅通信访渠道,保障了人民民主,协调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了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甘肃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山东省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高了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社会公共服务,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0、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答:(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答:(1)原因:①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②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强大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③工业化发展,可以为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推动信息化产业发展。④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将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结合起来,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2)措施:①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②要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③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④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⑥要坚持走循环经济增长方式。⑦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⑧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⑨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如何体现:①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②从该企业的运行模式来看,它注重依靠科技,改变了企业过去的那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从而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4)意义:①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②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③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④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信息化的增加是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答:(1)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增加信息化,体现了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党深刻地把握了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2)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能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所以,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紧密结合实际。十七大报告要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发展信息产业,体现了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3)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经济意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⑤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原因:必要性: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②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大措施。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重要性:①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⑤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措施:①人力资源是重要经济发展资源。必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②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重要条件。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进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决定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④树立正确消费观。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⑥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⑦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五、关注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一)关注民生民情,构建和谐社会:

★★1、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样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党关注民生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答:(1)原因(经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同富裕。

(2)措施(经济):①解决民生问题,从根本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3)哲学依据:①近年来,我国的民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也突出存在看病贵等民生问题,这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党和政府针对当前存在的房价高等问题,提出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重视社会发展,保障民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重视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三最”利益问题,是党和政府的核心价值观。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理应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样解决民生问题?

答:(1)原因(政治):①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③党和政府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活力。

(2)措施(政治):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其中政府承担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体制改革没加强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积极发挥经济职能。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对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坚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做法的认识?

答:(1)原因(政治):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2)认识: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山东省委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注民生,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

★★4、从经济生活说明我国如何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政治生活说明党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重大意义?

答:(1)措施(经济):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确保劳动者劳有所得。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意义:①发展社会事业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②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③发展社会事业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5、运用哲学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所体现的哲理?

答:哲理:(1)自愿参加、多方筹集、真正让群众受益的原则,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必须服务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说明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今年要普及到全国80%以上的县,到2010年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表现,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唯物历史观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1)原因(哲学):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②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③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2)建议(哲学):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通过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7、从生活与哲学说明党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经济生活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为了贯彻和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同学们决定对民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请你设计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答:(1)原因(哲学):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2)建议(经济):①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持物价稳定。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3)①调查对象: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小学生;农民工;疾病患者;老龄人;城镇居民等。②调查内容: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不同行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药品价格;人均住房面积。

★★8、从政治生活说明山东省委、省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理由?我国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无形手”和“有形手”结合在一起的?

答:(1)理由: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山东省委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山东省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巩固国家政权。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山东省委、省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调节就业”就是发挥市场调节“无形手”的作用,引导劳动者自主择业;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③“政府促进就业”就是发挥宏观调控“有形手”的作用,促进劳动者就业,克服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9、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运用政治生活分析该市政府规范城市摊点的管理的做法?

答:(1)关系: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②摊点问题既涉及城市形象又涉及民生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对立。另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

具有统一性。塑造城市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有利于维护和塑造城市形象。③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将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2)①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积极履行政府职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该市政府尊重民意,对涉及民生问题的摊点进行调节和监管,为社会发展查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政府积极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②该市政府的做法,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该市政府在处理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摊点时,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③该市政府的做法做到了依法行政。该市政府出台《城市设摊导则》,依法对马路摊点进行管理。

★★10、说明党和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体现的政治生活的道理?

答:政治生活道理:①党着力改善民生体现了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中共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②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和职能。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具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11、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分析说明山东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解决民生问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建议(经济):①从根本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持物价稳定。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2)作用: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山东省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山东省财政资金用于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再就业培训、健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山东省财政资金用于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3)措施(经济):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加物质财富。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⑤积极扩大就业,感山就业结构,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有关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1、为什么说“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政府和市场都要有作为:?请你从国家角度谈谈为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几点建议?

答:原因:①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之所以要政府有作为,是因为需要政府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及其他投资市场,保持投资环境的健康有序,保护百姓投资理财的积极性。

②之所以要市场有所为,是因为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经济增长了才能从根本上带动群众收入的增长,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

(2)建议:①营造良好的居民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②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调整投资品种和结构。

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从经济生活分析我国从法律上对公有财产权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的理由?从哲学生活说明我国宪法和法律为什么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答:(1)理由:①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要求我们从法律上对公有财产权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②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交易必须坚持平等、公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来规范和引导。③我国从法律上对公有财产权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需要,有利于激发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原因: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要求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完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什么经济意义?从经济生活分析怎样才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政府应如何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

(2)措施(经济):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仙湖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拓宽投资渠道,稳定物价,创造有利于使公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3)措施(政治):①政府应正确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②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为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增收创收,提供安全、可靠、公平的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

(三)有关物价问题:

★★1、猪肉价格上涨体现了经济生活什么道理?猪肉价格上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1)经济学道理: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上涨。由于去年生猪价格过低,并且许多地区受蓝耳病疫情的影响,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从而使生猪和猪肉供应偏紧,加上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增加,导致猪肉价格上涨。②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导致饲养成本增加,从而引起猪肉的价格上涨。

(2)影响: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猪肉价格上涨会使消费者减少对猪肉的需求。在替代品价格变动不大时,转而增加对猪肉替代品的需求。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猪肉价格上涨,会刺激生猪生产,增加生猪饲养量,从而逐步增加生猪和猪肉的市场供给。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猪肉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政府目前应如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请你就如何确保我国猪肉市场的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谈谈自己的看法?(请你就如何确保我国猪肉价格平稳发展建言献策?)

答:(1)影响:①价格的变动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经济发展。②猪肉作为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不利于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③还会带动相关商品的价格上涨,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缩小城乡差距。

(2)措施: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③发挥财税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④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3)看法:①切实加大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②做好生猪疫病防治工作。③完善猪肉储备体系,增加牛羊猪、禽肉和禽蛋生产,加强产销衔接,健全应急调运机制。④加强猪肉市场监管,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⑤积极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3、运用经济学说明猪肉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的原因?运用经济生活说明保障猪肉市场平稳运行,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的经济措施?

答:(1)原因:①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②猪肉价格的上涨,是由于猪肉供不应求引起的。但猪肉价格的上涨也会引起生产的扩大和需求的减少,从而改变猪肉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供过于求,这样猪肉价格又会出现回落。

(2)经济措施:①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做好宏观调控工作。②组织货源,确保猪肉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③稳定饲料价格,降低猪肉的生产成本。④加强质量和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搞好检验检疫工作,严肃查处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⑤加强猪肉等副食品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做好市场信息服务。

★★4、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猪肉价格上涨反映了哪些道理?

答:(1)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生猪饲料所需的玉米等饲料的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的成本增加,这就决定了猪肉价格的上扬。(2)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由于猪肉价格上涨,获利会相对增加,这将促使更多的农民从事生猪生产和养殖,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的发展。(3)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跌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由于生猪生产减少,消费者会改变消费对象,寻找其他替代产品,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质量和水平。(4)收入和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快时,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增长越快。所以,消费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由于生猪饲料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生猪饲料的收入减少,猪肉价格上涨,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

★5、有人认为,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受益,好得很。你的观点呢?简要说明理由?政府为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政治生活中哪些道理?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及对策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

答:(1)①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②但短期涨幅过大,影响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而且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甚至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2)政治生活道理:①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③政府加大对生猪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工作,完善猪肉储备体系,体现了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④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体现了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3)矛盾分析方法: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材料中既看到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又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这一点。②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体现了这一点。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体现了抓主要矛盾。

★★6、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重视住房问题?

:答:原因(经济):①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要求,是注重公平的体现。国务院出台政策,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是注重公平的体现,是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②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完善政策、开展调查是政府致力于低收入者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体现。③解决住房问题,要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7、从政治生活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住房问题?从哲学生活角度为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原因(政治):①国务院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重视人民群众利益和意愿的表现,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者的政府性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2)措施(哲学):①政府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②坚持全面的观点。政府既要增加供给,又要分流需求。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政府既要具体部署,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8、从唯物论角度说明政府出台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合理性?运用政治生活分析政府如何应对房价过快上涨?(1)合理性(哲学):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是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制定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我国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保障经济又好由快发展。

(2)措施(政治):①我国政府要积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②我国国家机关要以人为本,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9、从经济生活说明我国重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答:(1)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高度重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高度重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体现了国家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克服当前住房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确保我国住房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3)努力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国高度重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0、近几年来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住房价格持续上涨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针对如何解决房价涨幅过快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1)主要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近年来,住房建设成本(如土地价格、建筑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拆迁费用等)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房价的上涨,并对房价上涨具有决定作用。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条件的要求也提高,对住房的需求量增加;投资性需求是拉动整个房产需求膨胀的重要因素;外来投资者的“炒房”行为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2)影响: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安居才能乐业”,过高的房价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会造成房地产业的投资过热,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议: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应着力培育统一开放的房地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市场行为,政府不应直接干预。②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的同时,国家应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综合采取土地、财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1、全面整顿和规范粮油市场、药品市场和食品市场等市场经济秩序有何重要性?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粮油价格上涨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劳动者分别提出合理化建议?请你概括我们中学生参与粮油价格破动问题探究有何意义?

答:(1)重要性:①全面整顿和规范粮油市场、药品市场和食品市场等市场经济秩序,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②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维护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合理化建议:政府:①要运用价值规律,做好粮油调运工作,适时抛售库存粮油,使粮油价格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及时做好信息发布和必要的宣传工作。②从粮食问题重要性出发,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好耕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有关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优先保证粮油运输。④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加强监管,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⑤要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困难补助,确保城镇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⑥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反对铺张浪费。

企业:①企业要坚持市场交易原则。②企业要讲信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③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

(3)意义:①可以引导我们深入实际,了解社会。②能够引导我们辨证地、发展地看问题。③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④促使我们树立大局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12、运用经济生活分析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我国能够进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的原因?

答:(1)影响:①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②可以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③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动食品价格和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从而影响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2)原因:①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国家能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3、为什么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作为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应如何做?答:(1)原因:必要性:①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②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③是假如WTO,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的必然选择,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重要性:(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全够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②有利于为我国创造良好经济和社会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③有利于净化我国市场和投资环境,更好地保护国家、企业和公民利益。(政治意义):④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和保护社会稳定。⑤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文明进步。⑥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加强廉政建设,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⑦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国家信用和改革开放形象。

(2)措施:国家:①要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打击经济犯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职能。②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③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集中力量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④要促进体制创新,强化国家对市场的监督,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的氛围。⑤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企业:①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保持自身的廉洁自律。②要自觉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③要树立“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观念,公平竞争。

消费者:①要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②要提高法制观念,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③要树立“诚实是金”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4、导致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价格上涨问题?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稳定食品价格?针对目前我国食品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请你就如何确保商品的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主要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是导致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粮食产量减少,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粮食供不应求,推动了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

(2)原因:①价格上涨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居民的消费负担和心理压力,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利民的政府,应关注民生,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措施: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①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增加食品供给。②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稳定市场秩序。

(4)看法:①国家要切实加强对重要商品生产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奖励和补贴措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商品的供给。②国家要完善商品的储备体系,加强产销衔接,健全应急调运机制,必要时可通过投放国家储备来平抑物价。③国家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④国家要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人们理性消费。

★15、国家抛售按最低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抛售按最低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有效地引导和稳定了市场;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加强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粮油价格上涨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3)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体现了这一点。(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体现了这一点。

★★16、如何理解猪肉价格的不断攀升对牛肉、羊肉、鸡蛋的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对生猪养殖企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1)带动作用:①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为替代品。猪肉和牛肉、羊肉、鸡蛋的功能相近,它们互为替代品。②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将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猪肉价格的大幅度攀升,使消费者减少对猪肉的消费,而增加对替代品牛肉、羊肉、鸡蛋的需求,从而使这些商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上涨。(2)影响:①调节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或增加产品营利空间。③加强对市场的研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四)有关就业问题:

★★1、“增加就业”有何重要的经济意义?请你为大学生如何实现就业提出一些建议?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2)建议:①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③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旅游业。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创业对你的启示?

答:(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成功创,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要成功创,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3)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创业必须勇于创新和冒险,勇于将梦想付诸行动。(4)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素质,人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从经济生活分析制定就业促进法的必要性?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全国人大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在促进就业方面,人大与政府各扮演什么角色?

答:(1)必要性(经济):①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国家管理的重要职责。②巨大的就业压力亟须制定就业促进法。③制定就业促进法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就业工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④制定促进就业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哲学道理: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坚持科学立法,集中各方智慧,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有效地规范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民主立法,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才能集思广益,使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3)①作为人大,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做好就业促进法的法律监督工作。②作为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对人民群众噶负责的精神,为促进就业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4、“城市管理理当必然,但不能因此就把所有的马路摊点全部封杀。为了城市的面子而损失扩大就业机会的做法,不可取。因为,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政府的职责,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为什么“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政府的职责”?高校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需要树立哪些正确的就业观?

答:(1)原因:①这两个方面的目标一个是扩大就业机会,另一个是保护城市的公共环境。②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都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决定的。所以说这两个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这两个方面也都是政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而必须履行的国家职能,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2)①需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择业,这样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潜能。②需要树立竞争就业观。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竞争中实现就业。③需要树立职业平等观。要明确各正当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劳动方式上的差别,都会受到平等的尊重。④需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实现就业。

★★5、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有什么经济和政治意义?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怎样解决就业问题?

答:(1)经济意义:①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发展。⑤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②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原因(政治):①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③也是对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出了考验。④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⑤是国家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国家职能的体现。

(3)措施:国家: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要坚持把抓好经济发展作为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确保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③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广开就业门路。要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④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⑤要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

劳动者:①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③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正确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形式就业观,勇于接受市场挑战。

6、从经济生活探讨劳动者该如何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从政治生活说明破解贫困家庭“失业怪圈”,政府应该怎么做?中学生开展就业探究活动的重要意义?

答:(1)措施(经济):劳动者:①要适应市场需求,转变就业观、择业观。②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③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措施(政治):政府:①要履行经济职能,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②要履行文化职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免除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实现教育公平。③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低收入着的收入水平。

(3)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责任感。②有利于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③有利于中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危机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7、“就业是民生之本”蕴涵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分析说明该市制定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具体做法的方法论依据?

答:(1)观点(哲学):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为了群众。②千方百计解决我国城乡居民就业难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方法论依据(哲学):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市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措施。②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拓展认识、发展认识。该市在总结原有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政策。③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该市既重视解决阶段性、局部性的突出问题,又考虑长期性、全局性问题。④要坚持适度原则。该市制定政策时既考虑到政策的力度,又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

8、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就业对劳动者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加入你是小王的邻居,其父母请你对小王的就业问题进行劝导,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劝导他的提纲内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破解我国就业难题?

答:(1)意义: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②劳动者可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劝导提纲:①要适应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②学习、了解和运用一些求职知识和技巧。③要从自身实际能力(或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选择职业。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业素质,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创业能力,把握机会,实现自主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