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任渊_山谷诗集注_看_夺胎换骨_的内涵

从任渊_山谷诗集注_看_夺胎换骨_的内涵

从任渊_山谷诗集注_看_夺胎换骨_的内涵
从任渊_山谷诗集注_看_夺胎换骨_的内涵

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同时存在于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两个领域之中[1]。诗歌注释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应该归入理论批评的范畴,其实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诗歌注释包含了一个以成百上千的实例印证和体现作者诗法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说,它的基础建立在大量创作实践的成果之上,而以体现理论批评为目的,它是构成诗学体系两个领域的完整结合点。诗歌注释的地位如此重要,但传统的诗学研究在探讨各种诗论与诗歌批评时,很少将其纳入关注的范围。本文从任渊《山谷诗集注》的角度来分析江西诗派的著名理论“夺胎换骨”,其实也是从诗歌注释出发来进行诗学研究的一次尝试。

自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提出“夺胎换骨”这一著名的诗法理论之后,历代学者对它的转述与演绎不可胜数。在现代,以此为主题的论文也达数十篇之多,实乃诗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从最近两位学者周裕锴与莫砺锋的两篇商榷文章:《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与周裕锴兄商榷》(《文学遗产》

2003年第6期)来看,关于“夺胎换骨”问题,学术界

在许多方面尚无定论。对于“夺胎”、“换骨”的意义界

定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辈学者研究已多,不须赘言。本文从诗歌注释这一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以期对前辈的研究成果作一些补充。

任渊,蜀中新津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北宋哲宗到南宋高宗绍兴后期。任渊擅长注释本朝诗歌,著有《山谷诗集注》与《后山诗注》。从《山谷诗集注》的视角看来,“夺胎”、“换骨”是惠洪对黄庭坚诗中“以故为新”精神的一种限定性理解,而黄庭坚“以故为新”创作主张的内涵,不止于此。这里的“限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夺”与“换”,变化生新方式的限定

(一)“换骨”与“借意”。惠洪所谓“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2],这一点相当于《山谷诗集注》中的“借意”,即借用古人之意,而不用其语。例如,黄诗云:“从师学道鱼千里”,任注云:

刘向《新序》:丘吾子曰:“吾有三失: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山谷盖用此意[3]。

这首诗是黄庭坚为得官都下、流连忘返的王稚川所作,诗意是说功名盖世,不如菽水奉亲之乐。借用刘向《新序》中的文意劝其早日归家,以慰父母之心。然而在黄庭坚原诗的七个字中,只有一个“学”字与《新

[文献编码]doi :10.3969/j.issn.1004-6917.2011.05.028

从任渊《山谷诗集注》看“夺胎换骨”的内涵

吴晓蔓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510006)

[摘要]

宋代诗歌注释往往包含一个以大量实例印证和体现作者诗法理论的过程。以惠洪为首的诗论家

常常将黄庭坚“夺胎换骨”的方式限定为借意与借事,将“夺胎换骨”的对象局限于前人的诗句,任渊的《山谷诗集注》在大量诗句的注释中证明,“夺胎换骨”的方式还包括反用、自造新词、古今典参照而出新等,“夺胎换骨”的对象还包括除诗歌外经、史、子、集各类前人文献中的语句,从而更全面地体现了黄庭坚一贯倡导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新变精神,对某些诗论家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讥为“剽窃”的理论是一个有力的否定。

[关键词]注释学诗歌注释诗学理论夺胎换骨任渊《山谷诗集注》[中图分类号]

I 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1)05-0124-04

[收稿日期]2011-02-20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1030)

[作者简介]吴晓蔓(1979-),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博士。

2011年第5期广西社会科学

NO.5.2011

(总第191期)

GUANGXI SHEHUI KEXUE

(Cu m ulatively ,NO.191)

124

吴晓蔓/从任渊《山谷诗集注》看“夺胎换骨”的内涵

序》重复。

又黄诗《和答外舅孙莘老》云:“寄声旧僚属,训告及匕箸。”任注云:“如《古诗》‘上有加餐食’之意。”[4]“上有加餐食”是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是友人从远方寄来的书信中殷勤的叮咛。黄诗无一字与原文相同,而深挚的思念之情却并没有因此而减色。

黄庭坚对典故的这种变化使用,使他的诗意显得十分曲折隐晦,难于理解,而任渊的注释无疑为后学者研读黄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任渊诗注的成就所在。

(二)“夺胎”与“借事”。惠洪所谓“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5],这一点则类似于《山谷诗集注》中的“借事”。借事,指的是借用古人的故事、事理,所要表达的诗意与古事有关,但又从中有所变化。如黄诗“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任注云:

《世说》:桓温问谢安:“远志又名小草,何以一物而有二名?”郝隆曰:“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此特借用,以指菟丝,言其不依附凡木,所志远矣[6]。

在《世说新语》中,郝隆的这句话是为了影射谢安而发的。是说谢安隐居东山时,慨然有不问世事的高远志向,后来却由于遭际不遇,被迫出仕,与自己当初的意愿背道而驰。谢安的一生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正如远志与小草,一物却有两种不同的名称。黄诗借用了这个故事,小草与远志同为一体,这样的构思虽然还是从《世说新语》中承袭而来,但早已不含讽刺之意,而是以小草自比,表达了不依附凡木的远大志向。这种窥入原典之意,由讽刺向自比的变化,就是惠洪所谓的“形容之”,从而达到了从故典中夺胎生新的效果。

(三)《山谷诗集注》中其余变化生新的方式。任渊的注释对黄诗变化生新的阐释还远不止此。就典故的借用而言,还有“借字”一法,与“借意”恰恰相反,指的是诗人借用古人之语,而不用其意的情况。此外,任注中对典故的变化与生新还涉及翻案法、造词法、古今典参照法等类型。具体如下:

1.翻案法:为典故更换反义词,或者在典故中增减否定词,以造成与原来的典故语意相反的效果,在任渊的术语中叫做“反而用之”。例如黄诗《次韵答张文潜惠寄》云:“未识想风采,别去令人思。”任注云:《世说》:谢太傅云:安北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安北,王坦之也。此反其意而用之[7]。

对于王坦之来说,“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似乎并不算是太高的评价。然而黄庭坚却将典故原有的“不”字去掉,再以“别去令人思”来形容张文潜。了解这个典故变化来龙去脉的人,对于张文潜的人格魅力自然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造词法:仿效古人的语言而自造新词。例如黄诗《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云:“急呼烹鼎供茗事”,任注云:“《晋书》孔群曰:今年田得七百石米,不足了麴蘖事。此云‘茗事’,亦其比也。”[8]“麴蘖”指的是酿酒用的酒曲,故“麴蘖事”指的是酿酒之事。以此类推,黄诗中的“茗事”当为烹茶之事。

3.古今典参照法:任渊的注释常将诗歌中的古典与今典对比参照,在两者的契合中反映出诗人用典的准确与出神入化。例如黄诗《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其四云:“人似汉三明。千户非无相”,任注云:《后汉·段颖传》:颖字纪明,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范晔赞曰:山西多猛,三明俪踪。《后汉》:班超诣相者,相者曰:“燕颔虎头,飞而肉食,万里侯相。”后封定远侯。景文将家子,故用“三明”及此事[9]。

任渊最后的这句说明虽然简短,但它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正是这句话才揭示了黄庭坚用典的心思所在。因为刘景文是大将家的子弟,所以黄诗才使用了同为大将的后汉三明、班超的典故,用以指称景文。今典的加入能够将陈旧的典故拉入现实的诗境中,并且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

由此可见,“夺胎”与“换骨”不过相当于黄诗“以故为新”众多方式中的两种而已,这是对惠洪“夺胎换骨”理论“限定性”的第一层理解。

二、“胎”与“骨”,变化生新对象的限定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它可以为长期以来诗学批评中有关“剽窃”的观点再次提供一个反驳的依据。

(一)惠洪及传统视野中的“胎”与“骨”:前人的诗句。关于这一点,还要从《冷斋夜话》中的原始出处开始分析: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如郑谷《十日菊》曰:“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气不长。西汉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气长故也。曾子固曰:“诗当使人一览语尽而意有余,乃古人用心处。”所以荆公《菊》诗曰:“千花万

125

广西社会科学2011.5/文学

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东坡则曰:“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如李翰林诗曰:“鸟飞不尽暮天碧。”又曰:“青天尽处没孤鸿。”然其病如前所论。山谷作《登达观台》诗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凡此之类,皆换骨法也。顾况诗曰:“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其诗简拔,而立意精确。舒王作与故人诗云:“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江边路,到老相逢得几回。”乐天诗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南中作》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醉红。”凡此之类,皆夺胎法也。学者不可不知[10]。

关于“夺胎”与“换骨”,周裕锴在《宋代诗学通论》中认为:“惠洪所举之例似乎刚好张冠李戴,王安石、苏轼仿郑谷之诗意而改造其气,正是‘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苏轼改变白居易之辞,正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11]然而这个问题,并非本文关注的中心所在。惠洪这段话的关键之处,其实在于开头“诗意”一词所领属的范围。第一句话中的“诗意”,明显指的是诗作所表达的意义。然而“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中的两个“其意”,则可以作两种理解。如果承接上文的“诗意”而言,两个“其意”指的都是前人诗作之意;然而它们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即前人文字之意。仔细玩味,这两种解释在这里都说得通,然而它们的境界却大不相同。

从惠洪所举的例证来看,他明显受到了“诗意”一词的引导,将“其意”理解为前人诗作之意。因此在这段话中“夺胎”与“换骨”的对象,例如郑谷的《十日菊》、李翰林诗、顾况诗等,都属于前人诗作的范围。惠洪在《冷斋夜话》与《天厨禁脔》中对“夺胎”、“换骨”的其他称引之处,也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冷斋夜话》“诗说烟波缥缈处”条引用黄庭坚诗云:“脱却衲衣着蓑笠,来佐涪翁刺钓船。”予尝对渊材诵之,渊材曰:“此退之赠澄观‘我欲收敛加巾冠’换骨句也。”[12]

换骨的对象是韩愈的诗句。又如《天厨禁脔》云:“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僧惠崇诗也。然“河分岗势”不可对“春入烧痕”,东坡用之,为夺胎法,曰:“似闻决决流冰缺,尽放青青入烧痕。”以冰缺对烧痕,可谓尽妙矣[13]。

夺胎的对象则是惠崇的诗句。惠洪既开此例,后人对“夺胎”、“换骨”的转述演绎也大都延续了这个观点,将变化生新的对象限定在前人诗作的范围之内。周裕锴在《惠洪与换骨夺胎法——

—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一文后附录了宋人的著作中称引“换骨法”与“夺胎法”之处41条,除了6条未举实例,不好判断之外,延用惠洪的观点,将“夺胎”、“换骨”的对象理解为前人诗作的竟达30条之多。试举数例如下:曾季狸《艇斋诗话》云:

山谷《咏明皇时事》云:“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亦伤心。”全用乐天诗意。乐天云:“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此所谓夺胎换骨者是也[14]。

曾季狸没有细分“夺胎”、“换骨”的概念,而是将其笼统言之,不过变化生新的对象则是白居易的诗句。又葛立方《韵语阳秋》云:

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荆公点化之,则云:“缲成白发三千丈。”刘禹锡云:“遥望洞庭湖翠水,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点化之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孔稚圭《白苎歌》云:“山虚钟响彻。”山谷点化之云:“山空响筦弦。”卢仝诗云:“草石是亲情。”山谷点化之云:“小山作友朋,香草当姬妾。”学诗者不可不知此[15]。

换骨的对象是李白、刘禹锡、孔稚圭、卢仝的诗句。同样内容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由此可见惠洪的观点影响之深远。

(二)《山谷诗集注》中的“胎”与“骨”:前人所有类型的文字。然而从《山谷诗集注》的角度看来,“夺胎”与“换骨”的对象当为前人文字之意,也就是说,并不限定在诗歌作品的范围之中。对于“换骨法”(借意),任渊的注文认为黄诗“桃李终不言”出于《文选·乐府》;“从师学道鱼千里”出于刘向《新序》;“人生有禄亲白头,何能一日无甘馔”出于《礼记》;“寄声旧僚属,训告及匕箸”出于《饮马长城窟行》。对于“夺胎法”(借事),黄诗“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出于《世说新语》;“深根且固蒂”出于《抱朴子》;“三孔立分鼎”出于《汉书·蒯通传》;“重游樊素病,捧心不能妆”出于《云溪友议》。也就是说,不仅是前人的诗歌作品,经、史、子、集四部之内,凡有文字之处,无不可夺其胎而换其骨,以故为新,灵活变化。这其实是对惠洪观点的极大突破,而真正体现了黄庭坚一贯倡导的新变精神。值得指出的是,部分宋人也与任渊持相同的观点,他们的言论亦可为支持这一观点提供黄诗之外的依据。例

126

如李光《庄简集》云:

(苏子瞻)为文虽不剽其语,而源流血脉多自庄周书来。如云:“白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脱豫且之网;能七十二钻无遗策,而不能免刳肠之患。”及作《颜乐亭记》云:“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而不能无变色于蜂虿。”《韩文公庙碑》:“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怒;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之谤。”如此等语,未易概举。此正诗人所谓夺胎换骨法也[16]。

“夺胎换骨”的对象是《庄子》中的文字。又赵彦卫《云麓漫钞》云:

柳子厚游山诸记法《穆天子传》,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体公羊、穀梁解《春秋》,张忠定《谏用兵疏》效韩退之《佛骨表》,黄鲁直《跋奚文》学汉王子渊《便了券》,唐人《大槐国传》依《列子·汤问》。此所谓夺胎换骨法[17]。

“夺胎换骨”的对象是《穆天子传》《公羊传》《穀梁传》《佛骨表》《便了券》《列子》,涉及经、史、子、集各部的文字。以上数例可以证明,在宋代的确存在一种超越于惠洪诗学范畴之上的“夺胎换骨”观念,认为不仅是诗歌作品,对于前人的各类文字,都可以进行夺胎换骨,变化生新。这是对黄庭坚“以故为新”精神的完整理解,而与任渊在《山谷诗集注》中的观点相吻合的。这种观念甚至一直影响到了宋代以后学者的相关评论之中。元人刘壎《隐居通议》云:

唐刘禹锡作柳州文集序云:“韩退之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崔谓崔瑗,蔡谓蔡邕。山谷咏张文潜诗亦用此意,有曰:“晁张班马乎,崔蔡不足云。”其善于夺胎换骨如此,而世或未之知也[18]。

以韩愈之言作为“夺胎换骨”的对象。又明人杨慎《升庵集》云:

郭象《庄子注》曰:“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运矩;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柳子厚演之为《梓人传》一篇,凡数百言。毛苌《诗传》云:“涟,风行水成文也。”苏老泉演之为苏文甫《字说》一篇,亦数百言。得夺胎换骨之三昧矣[19]。

“夺胎换骨”的对象则是郭象的《庄子注》与毛苌的《诗传》。

三、结语

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的理论常常被后人讥为“剽窃”。金人王若虚《诗话》云: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夫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20]。

然而从《山谷诗集注》的角度看来,这个罪名恐怕难以成立。因为一旦将“夺胎换骨”的对象范围由前人的诗歌作品扩大至所有的典籍文献之后,人们对于“剽窃”的敏感度便会大大降低。任何一个人的创作,都难免对前人之意有所祖述,真正完全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而另立新声者,恐怕还是十分少见的。因此,诗歌注释学视野中的“夺胎换骨”是对惠洪限定性诗学理论的拓展与升华,它不仅不是“剽窃”,而且真正体现了黄庭坚“以故为新”,从古人的文化积淀中变化生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2][5][10][12]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16;16;27.

[3][4][6][7][8][9]黄庭坚.山谷诗集注[M].任渊、史容、史季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51;9;78;144;34.

[11]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7:190.

[13]惠洪.天厨禁脔[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5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7:120.

[14][16]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652;2756-2757.

[15]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3.

[17]赵彦卫.云麓漫钞[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1.

[18]刘壎.隐居通议[A].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86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2.

[19]杨慎.总纂升庵合集[M].新都王鸿文堂本,清光绪八年.

[20]王若虚.滹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6.

[责任编辑:苏锦春]

吴晓蔓/从任渊《山谷诗集注》看“夺胎换骨”的内涵

127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关注课堂细节

注重课堂细节,注重有效教学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注重课堂细节,就是注重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注重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注重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相注重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对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1.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捕捉精彩细节,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即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能够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如教学上例中有一模拟表演的环节,我让二个学生上台表,一位扮演病人,一位扮演医生,表演过程相当成功,当时表演完离开时,“病人”不小心弄倒了坐的椅子,“医生”即时扶起,这本不是预设内容,但我即时捕捉住这个动态“亮点”,问“病人”这又该怎样感谢“医生”。学生就在这不经意间感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应感谢他们。 (2)准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 (3)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即时加以利用能够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有差异,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某种标准化的手段,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实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 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日记一开始就写主人公已经发狂,没有写清造成他现状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没有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一幅带有人民地位差别的生活画面,仅提了“佃户”“佣人”。“狂人”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反映得很含糊,没有局限于个人不幸,也不仅仅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是以“ 狂人”为工具把小说思想提升到了改变传统观念和想要唤起民族觉醒的高度。小说没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能仁中学薛永娟 ?阅读新视角?34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归纳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归纳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归纳 符号周围数字的理解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亦是中考的一个热点和考点。它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元素、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化合价的实质;理解离子和原子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下面仅就初中化学中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归纳如下: 一、符号(化学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个数。 通式为:mX ──表示 m 个 X 分子(原子或离子)。 例:① 2H ──2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原子的个数】 图示理解为:●●(“●”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千万别理解为两个氢元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2H2O ──2个水分子;【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只表示分子的个数】 ③ 2Mg2+──2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只表示离子的个数】 ④2SO42-──2个硫酸根离子;【离子符号(原子团) 前面的数字只表示离子的个数】 二、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只表示一个(或每个)粒子中某元素原子的个数或原子团的个数。 通式为:Xm──表示一个Xm 分子(或原子团)中原子的个数为m. 例:① H2──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只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图示理解为:●●。注意与2M的区别。 ② 2H2O──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前面的2只表示2个水分子,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2和省略的1则表示在这2个水分子中,每一个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用图示可直观、简洁地表示为: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③ SO4──1个硫酸根原子团中含有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原子团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只表示1个原子团中原子的个数】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的组成部分,不能把原子团符号当成化学式。 三、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只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 通式为:X m+──表示一个X离子带m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例:① Mg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814130770.html,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吴迪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在2001年加入了WTO,并且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因此,对我们中国人 来说,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研究神话总是了解这些差异的好方法。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有大量著名的和流行的神话,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特色。它们可以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等。他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故事,直观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试图通过总结一些不同的神的象征和形象,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西方神話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基本上是善良的、温暖的,例如,佛教的观音菩萨,总是微笑着对每个人。其他的神,如伏羲、女娲、炎帝、大禹等,他们都是中国神的代表。他们帮助普通人消灭敌人,为每一个人祈祷,教人们如何耕作等等。 从很多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神是高尚的,他们无私奉献,所以他们是英雄。我们会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神圣,这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人尊重神,但并不完全惧怕神,因为他们认为神与他们同在,如果他们信仰神,神就会帮助他们。与其说他们尊重神灵,不如说中国人尊重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事实上,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总是相信,虽然神死了,他们的崇高精神会永远存在,坏人最终会被消灭。 二、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 希腊神话与《圣经》相比,有着大量的神与女神,无论外表还是人格都是不同的。以宙斯为例,他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也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统治者。一方面,他是一个英雄,非常勇敢,他和他的父亲战斗,因为每当一个孩子出生,他的父亲就会吃他的孩子。他最终赢得了比赛,成为众神之王。另一方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普通人的影子和缺点。宙斯是一个贪欲的人,他迷恋着美丽的少女和享受。有一次,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叫伊娥,她是一个公主,于是他打扮成一个男人,他采取了各种方式,然而,女孩很害怕想要逃跑。宙斯充分发挥了他的神力,使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黑暗和浓雾之中,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孩落入了宙斯的手中。然而,宙斯为了不让他的妻子赫拉靠近,把伊俄变成了一只小白牛。赫拉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不能忍受丈夫背叛,最终她让牛虻咬了小白牛。

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人名用字的语言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时代性 纵观几千年中国取名史,断代的时代性特征是如此强烈。 自商汤的六世祖上报甲开始,历代商王均以十干取名,如成汤名大乙,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等,因兵败而自焚的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名辛,所以又称帝辛。换了今天,谁要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为下一代取名,很可能被人讥为浅陋平庸。然而当时无论是安排农事生产或进行巫筮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在权贵者看来,这却是最好的称谓。 到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根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泛神观念,还顽固地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因此,人们又特别爱用动物的称谓来取名,著名的便有董狐、竖貂、阳虎、乐羊、触龙、西门豹、项燕等人。 两晋南北朝时,吏治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竞慕虚玄,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又成一时风气。如“之乎者也”的“之”,最称时髦,涌现过一大批?“之”为名的出名人物,如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到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它则“昙”、“智”、“净”、“僧”、“玄”、“灵”等,不一而足。又北朝人则多以神将取名,曰“夜叉”,曰“罗刹”,曰“金刚”,曰“力士”,赵(区瓦)北(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此辟有专篇。 唐宋时文苑勃兴,风气流畅开放,远过于昔,取名方式和格例众多,但也并非没有若干时代特点可寻。如“文”、“德”、“忠”、“信”等彰德之字,“老”、“叟”、“翁”、“父”(甫)等倚年之词,大量人名。 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当是强调民族界别的统治政策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化学符号含义集合

化学符号含义集合 化学符号多而杂,较难理解,而有关符号含义的题目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我将它们分类归纳,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例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1)H _____________(2)O ________________ [归类]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O:①表示氧元素②表示一个原子。 例2: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1)O 2_____________(2)CO 2 ________________ (3)Fe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类]化学式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③表示这种物质由什么原子直接构成或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由什么原子构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O 2 :表示①氧气②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③一个氧分子④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CO 2 :表示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一个二氧化碳分子④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Fe:表示①铁②铁元素③一个铁原子。 例3: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1)Mg2+_____________(2)SO 4 2-________________ [归类]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 Mg2+:表示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SO 4 2-:表示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例4: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1)O 2_____________(2)H 2 O ________________ [归类]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O 2 中“2”表示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H 2 O中“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例5:写出下列符号中加点2的含义:(1)2.Cu_____________(2)2.SO 2 ________________(3)2Na+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类]写在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个数。 2.Cu中“2”表示两个铜原子; 2.SO 2 中“2”表示两个二氧化硫分子; 2.Na+中“2”表示两个钠离子。 例6: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1)Mg2+_____________(2)O2-_______________ [归类]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个该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负)电荷。 Mg2+中“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O2-中“2-”表示每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浅析名字里蕴涵的文化

题目:浅析姓名里蕴含的文化外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3 级 学号

浅析姓名里蕴含的文化 【摘要】古语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严峻老师说:“一个响亮的、优雅的、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发展。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确实如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名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并非只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符号。 【关键词】名字;意义;文化 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便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名字。提到名字,第一反应可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一个将所有者与他人区别的代表符号。而事实上,名字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代表符号,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本质内涵。诸如品质、出身、长辈的期盼、社会地位、文化心理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名字当中。甚至,在历史和社会的锤炼下,很多名字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代表,也不再是那一个两个汉字所限有的文字意义,而是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标志或是精神上的东西。 一、起源 (一)姓氏 “姓”字右女坐生,为“女生”二字,由妇女生人,才有姓。“姓”表示人所始出为生,借草木出土为生而代指人降生,人出于女所以为女生。女有子为母,命姓始于姆【1】。 在古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姓”和“氏”可不是一个概念。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

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到了秦,实行了郡县制,取消了裂土分封,分宗命氏的基础被取消了,姓与氏就逐渐模糊。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趋于合一,汉末,姓与氏已经一体化了。 姓氏之中包涵着很多的中国文化,就拿皇帝赐姓来说,有光荣的,也有悲哀的。 南明唐王赐郑成功为国姓爷,代表了郑成功的荣耀,可以说是光宗耀祖,这也被后人所津津热到。 而刘邦赐项羽的后代姓刘,虽然在古时与皇帝赐同姓是莫大荣幸的事情,然而作为一代英豪的项羽,在败给刘邦后,连姓别都给他改了,在我的观点看来项羽不仅仅失去了开朝机会,更是连祖先都丢了。 (二)名、字 与“姓”和“氏”一样,在古代,“名”与“字”也有它的区别,不像我们现在是一个词一起用。字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2】。 春秋鲁国大夫申繻提出取名的五条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3】古人取名,大体遵循“信、义、象、假、类”这五条原则。古代的这些取名原则,到了现在有的已经淘汰,有的还

课堂教学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

请老师阅读,也来总结一下你认为经典的细节 课堂教学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 1 、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2 、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著名特级教师徐斌) 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3 、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4 、巧用课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5 、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6 、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岽蚨 男牧椋 鸷逞 牧榛辍J欠窨梢源蚋稣庋 谋确剑喝绻 的愕募で槭瞧胶湍 驳模 悄愕募で榫拖翊喝绽锏难艄猓 屡 尴悖 质室撕堂绲某沙ぃ蝗绻 的闶潜继诤婪判偷模 悄愕募で榫拖裣娜绽锏哪挥辏 呷诵钠ⅰ 室撕堂绯墒臁R虼耍 灰 劝 ⒆樱 愕钠骄财胶椭胁刈诺闹徊还 呛 畹募で椤 阃 岫匝 男枨蠛托巳ぐ 貌 郎停 阋不岚延哪 翁茫 慊够嵯缘糜腥饲槲叮 嵯感摹⒛托摹 姓庑 翁闷 盏於ǖ氖巧畛恋募で榍 #ㄖ 丶督淌︸脊鹈罚?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以《狂人日记》为例 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更是从果戈里善于其笔下人物起诨号看到他人物塑造的传神。鲁迅的“狂人形象”便是在借鉴果戈里的“狂人形象”的基础上塑造的,但是鲁迅的借鉴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升华。鲁迅的“狂人”形象虽然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形象而塑造的,但鲁迅将“狂人”从一个卑微的个人主义者升华成了一个兼具发狂与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并以这样一个世人眼里是一个“疯子”却是最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本质的形象讽刺那些自诩清醒实为糊涂与软弱的“正常人”,以此批判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从而使小说塑造的世界观更加积极乐观。这是鲁迅在对果戈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突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化学符号及其意义

化学符号意义及化学式的计算 【观念一】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 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 2、特殊,金属单质(Fe 、Cu 、Zn 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对应的元素例外非金属固体单质(C 、Si 、P 、S) 稀有气体 以上这几种物质对应的元素符号具有三种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表示对应的物质。 例如:S 表示硫元素;也表示一个硫原子;也表示硫这种物质 3、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了数字,则只具有微观意义,代表原子的个数 例如:3 H 表示3个氢原子 5 S表示5个硫原子 【示例一】 例1、下列符号通常用来表示微观意义而不表示宏观意义的是() A、 H B H2 C 2H D H2O 例2、将下列符号中“2”所表示的意义写在横线上: 2Hg 2SO3 N2 2N +2 Cu SO42- 例3、用化学符号 ....表示: 2个氦原子,3个碘分子, 氖气,2个镁原子两个氧原子 一个钾原子三个硅原子一个银原子

【观念二】化学式符号的含义 1、化学式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1)、宏观意义: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微观意义表示该分子的原子构成 例如:SO2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 表示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2)、若在化学式前面加了数字,则只具有微观意义,代表分子的个数。 例如:6 SO2表示6个二氧化硫分子 2、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该离子;表示一个该离子 例如:Mg2+:表示镁离子;表示一个镁离子 若在离子符号前面加了数字,则表示离子的个数。 例如:4 Mg2+:表示4个镁离子 【示例二】 例1、距地球15~35km处,有一个臭氧层。关于臭氧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臭氧是一种单质 B、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臭氧转化成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例2、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FeSO4(硫酸铁) B、H2SO4(硫酸) C、Mg2O2(氧化镁) D、AgCl2(氯化银)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嬴、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的姓氏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复杂。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文化内涵。 一、汉语姓名中的宗族思想 在以宗族体系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重视儒家提倡的显亲耀祖、光宗睦祖、昌大后裔的思想,所以人名中“祭祖”“承祖”“显祖”“耀祖”“光祖”“承宗”“辅嗣”“延世”之类的名字真是举不胜举。人们在命名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强烈的宗族观念。在排行上,有一些特定的排行字,如:伯(孟)、仲、叔、季,从周代以来沿用至今,用以区分长幼次序。例如周末有名的伯夷、叔齐两兄弟,观其名即可知是老大和老三;孔子,字仲尼,可知其是老二;三国孙策、孙权两兄弟的字分别为伯符、仲谋。在按字排辈上,有的家族是根据族谱排辈的,叔伯兄弟的子女只要是同辈的皆用一个相同的字,另一个字可以自由选择。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的家族用命名上的语义联系来显示家族关系,例如按方位排的“东南西北”,按数字排的“一二三”,按猛兽排的“龙、虎、豹”,按天象排的“风云雨雪”等;有的还以相同的汉字偏旁表示这种联系,如名字皆从木旁“楠、彬、桦”,皆从水旁“波、涛、浪、涌”等;有的甚至用语音上的韵语来表示这种联系,如以iao韵相联系“妖、晓、霄”,以ang 韵相联系“强、绛、祥、昌”等。有了这些大家都熟知的规则之后,同族之人,不论居住在哪里,只要看一眼名字就可以认明亲戚之情,分清长幼之序了,它起到了凝聚宗族的作用。 二、汉语姓名还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因其深入人心,常被人们拿来用作命名的依据。例如明代人罗虞臣、宋代人李舜臣、唐代人刘禹锡等,其名字就是来源于古代部落首领之名。明代人沈鲤、孟化鲤,其名来自孔子之孙孔鲤。《红楼梦》中与贾宝玉同辈的兄弟取名分别为琏、珍、环、瑞、珠等字,皆从玉旁。据统计,当代人名用字运用频率最高的字中,玉占第二位,珍占第六位,这种命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大家看看下面的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感受一下吧!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我喜欢读果戈里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把俄国的社会现实描绘的淋漓尽致,就像曹禺把《雷雨》中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形象地写露于笔端。我喜欢他的《狂人日记》的原因是什么呢? 《狂人日记》中的主要内容是:有位职位低贱的公务员喜欢上了他上司的女儿,他的同事嘲笑他,科长对他的狂妄幻想痛斥他,上司的女儿也说他是只“口袋里的乌龟”,他的精神由此失常了最终成了“抑郁狂”,他在幻觉中回到了家,在梦呓中时常会发出一声声惨痛的呼喊:“妈妈,救救儿子,请把自己的儿子搂在你温暖的怀抱吧!”他在社会制度的痛苦折磨中,每当我看到这里满眼都是泪花,恨当时社会为什么不能够有自由,为什么不能够有自己的权利。 回想起那一声声惨痛的呼喊,是多么的凄凉,是多么地令人心痛啊!在那黑暗制度下,他不能够解决的一起,都是由那社会制度下的黑暗所造成的,那社会的制度本身就决定了人的贫富,阶级的不平等,导致他只能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只能听命运的安排,而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因此,他只能够在变成狂人之后,大声的呐喊:“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呀!” 每当读完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喜欢走到门外,当看到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我热爱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我为社会的平等,人们间的友爱,情谊感到亲切,感到欣慰。 我爱今天的社会,但我永远忘不了“狂人”所生活的社会,因此,我会更加珍惜现在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喜欢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原因就在于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