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普通法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章 普通法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章  普通法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章  普通法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章普通法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分析

一、普通法一词的含义

普通法一词的含义?英国法为什么称为普通法?又为什么称为判例法?为什么又有人译为习惯法?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或为何英国以“COMMMON LAW”作为其法律系统的名称?

(common law )普通法一词本身的翻译就有争论,有的认为应该译为“习惯法”,如《英美法导读》,认为从其法律制度的形成来看,称“习惯法”较为恰当。“COMMMON”一词的意义指共同的、一致的意思。

关于普通法一词的含义,英国学者哈德森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进行了考察:

(1)在英诺森三世(1198-1216)时代,这一词语被教会法学者用来将教会的一般法律和某些特别的地方教派的规则或特许权区别开来。

(2)1226-1250年间的英格兰的法律典籍《布莱克顿》使用这一词语描述根据土地法而赋予给全体民众的权利,而不是那些源于以专门术语约定的土地赐予或契约的权利。

(3)1246年的一道令状表明了国王的一个愿望:在英格兰适用的“普通法”的所有令状在爱尔兰也同样适用。

因此,至少到13世纪中叶,ius commune (普通法)一词

被用来描述被国王法院适用的、效力高于地方习惯的英格兰的常规的法律。

因此普通法“应是一种普遍适用于整个王国疆域的法律,或许只例外地不适用于少数被明确特许的地区,……其实施应当在实体规则和诉讼程序两个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于它“不同于那些效力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法律……是属地法”。

因此,普通法一词最原始的含义即指12世纪以后由英格兰皇家法院所创立、在英国(英格兰)得以普适用,并使用普通法院特定规则的习惯法与判例法的总称。从表现形式与产生途径上,它区别于来自立法机构的制定法,从适用的主体上,它区别于由衡平法院所适用的衡平法。因此简单来说,普通法一词的本义是指普遍适用的法律,即普遍适用于全英国(英格兰)的法律,而这种法律在诺曼人1066年征服以前是不存在的。普通法作为英国法的名称也正是根源于诺曼征服以后英格兰王国所渐次形成的普遍适用性。

普通法、习惯法与判例法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英国法的特性。普通法强调的是法律的适用范围;判例法强调的是法律的表现形式,而习惯法强调的是其内容,即普通法是以习惯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普通法处理土地纠纷、契约纠纷、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方式以及诉讼规则,主要来源于当时

各地的习惯法,并在巡回审判制度的支持下,对各地分散的习惯法进行整理和融合而成。

普通法的相对含义是:

1.相对于大陆法而言:

——大陆法系(civil law system 或Roman law system)

在最广义上,普通法系指的是与大陆法系相对应的具有自身共同历史

传统和形式特征的一系列国家的法律集合体,在这一法系内,包括有关国

家所有的法律制度,如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国际法规则等,以及相

应的法律方法和法律程序规则。从法律形式上,一般认为普通法系的主要

法律渊源是判例,大陆法系则主要是法典。

2.普通法(common law)——制定法(statute)

与制定法相对应,普通法意指1066 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王室法官从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习惯发展而来的法律,制定法是国会通过立法程序创制

出来的法律。这个意义上的普通法是法官通过判例创造的法律,也包括与

之相关的法律方法,普通法与判例法的内涵有所区别,二者

分别侧重的是

法律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外延上是一致的。

3.普通法(common law)——衡平法(equity)

衡平法是13、14 世纪英国大法官法院为了克服原有的王室法院在诉讼

程序和司法原则上的僵化而创制的一套与普通法并行的法律体系,被认为

是对普通法的补充。衡平法基本是王室法官本着“公平、正义”的观念,

通过判例创造出来的法律,而与之对应的普通法则更多地来自于英国的古

老习惯,虽然二者都体现在法官的判决中。二者都是判例法,赖以运行的

判例制度模式相同。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根据外延的不同,“普通法”至少有三种含义。

二、学界有关普通法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学界有关普通法形成的主流学说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外国法制史学界中,关于普通法的形成问题一直存在有一种主流的学说。这一学说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外国法制史学科诞生时起就出现于外国法

制史教科书之中,一直延续至今。

1953 年,我国最早从事外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法学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法

律系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将前苏联司法部全联盟法学研究所组织编写、并经苏

联高等教育部审定为法律专科学校与大学法律系教科书的《国家与法权通史》译为了中文,在该书“英吉利封建制国家与法权”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主流的普通法形成学说的原初状态:“在诺曼底人入侵前后,英国国王所颁行的法律与习惯的杂乱的混合体,乃是英国封建法权的基础。国王司法制度,尤其是巡回法官制(即派遣库里亚成员到地方上进行征税工作和司法审理工作)的发展,加速了把每个地区所特有的杂乱混合的法律资料编成全国共同的法律的过程。罗马法对这次改造工作也有一些影响。于是英国的普通法(common law)就产生了。”[前苏联]前苏联司法部全联盟法学研究所:《国家与法权通史》(第二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译,第322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5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外国法制史学的统编教材为例,1982 年北京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法制史》对普通法的形成作了如下表述:“威廉征服不列颠后,一方面建立了一个王权比较强大、

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国家;另一方面为了缓和同被征服者的矛盾,他一再声称尊重原有地方习惯法,企图以此证明他是盎格鲁·撒克逊王位的继承人。普通法的形成和这两者有密切关系。由于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十分分散,因人、因地而异,大多数习惯仍是口耳相传,没有一种权威性的陈述可供引用,……所以给统一管理全国带来了很大不便和困难。……于是,从御前会议中分设王室法院,并实行巡回审判制度。亨利二世进行司法改革时,扩大了王室法院和巡回法官的管辖权,削减封建领主的审判权。

王室法院派往各地的巡回法官在审判案件中除根据国王敕令外,主要根据该地习惯,因而巡回审判的过程也就是调查了解各地盎格鲁·撒克逊习惯的过程。当各

巡回法官回到伦敦,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审理案件时,经过互相磋商,使各地分散的习惯法冶于一炉,成为统一的制度,施行于全国,这就是普通法。所以,普通法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行于全国的法律。至十四世纪中期普通法的基本原则已经形成。”陈盛清:《外国法制史》,第101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年版

1997 年何勤华先生主持编写了我国解放后所出的第一本英国法制史方面的

专门论著《英国法律发达史》,在该书中在谈到普通法的形成时,也大体沿用了八二版统编教材中的相关表述:“普通

法是指11 世纪威廉征服不列颠以后,从御前会议中分设出王室法院,实行巡回审判制度,巡回法官回到伦敦,集中在威斯敏斯特办理案件时,经过互相磋商,使各地分散的习惯法冶于一炉,逐渐形成为一种普遍适用于全国的法律体系。……(普通法)是在一种特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法律体系,这些特殊的条件表现为:第一,威廉的征服与王室法院的设立,是普通法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普通法形成、发展的起点;第二,巡回审判制度的实行,巡回法官的活动,是普通法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第三,英国当时各地存

在的分散的习惯法,是普通法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无论是关于土地诉讼的各种规

则,还是处理契约纠纷、侵权损害案件的具体做法,主要都来自当时的各种习惯

法;第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普通法成为通行全国的保证。”何勤华:《英国法律发达史》,第24 页,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不仅如此,最近出版的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同时也是截止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英美法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在解释“普通法”这一术语时,依然还在沿袭传统的普通法形成学说:“在亨利二世时期,巡回审理制度得以扩展,王室司法管辖权扩大,……王室巡回法官完成其巡回审理职责返回威斯敏斯特后,聚会在一起得以讨论大量的地方性习惯

并对其加以比较、甄别、总结、归纳,并将王室法官们认为最好的习惯原则适用到全王国。这便是英格兰‘普通法’(‘共同习惯法’)的开端。”薛波:《元照英美法词典》,“普通法”条,第262 页,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总之,关于普通法的形成,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界确实存在有一种主流学说,这一学说在谈到普通法的形成时,极力推崇巡回审判的作用,突出统一的国家管理与各地分散的习惯法的不相容性以及各地习惯法与普通法之间的直接渊源关系,明确普通法是在“巡回法官将各地习惯法冶于一炉”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这一学说在我国几成一种定论,然而这一在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界居于主流地位的普通法形成学说并不是我国学者所首创、而是源自于前苏联。

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界主流的普通法形成学说与外国法制史这一学科自身一样,是以前苏联《国家与法权通史》或《外国国家与法律制度史》教科书中的有关理论为基础进而得以形成的,只不过在同时也可能吸收了解放前有关英国法方面的著译作品中的一些观点与学说,该学说在八二版《外国法制史》统编教材中得以确立以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以上对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界主流的普通法形成学说的“形成”过程的简

要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主流的普通法形成学说至少包

含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普通法形成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诺曼征服以后,英格兰建立

了一个王权比较强大、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国家,其二是各地分散的习惯法给统

一的全国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和困难。

(二)巡回审判制度的实行,巡回法官的活动,是普通法形成的动力与直接原

因。国王实施巡回审判的目的在于化解各地分散的习惯法与统一的国家管理之间

的冲突与矛盾,而各地存在的分散的习惯法,是普通法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巡回

审判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了调查了解各地盎格鲁·撒克逊习惯的过程。

(三)普通法建立在各地习惯法的融合的基础之上。参加巡回审判的各巡回法

官回到伦敦、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审理案件时,经过互相磋商,使各地分散的习惯法冶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全国统一适用的普通法。

需要说明的是,既然存在主流学说,自然还有非主流的学说,如沈宗灵与马克垚两位先生的观点就与之有较大的不同,两位学者在谈到普通法的形成时,都是从国王管辖权的

扩张、国王法院的演变与完善以及令状制度的发展与定型入手的,参见沈宗灵:《比较法研究》,第198—207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第107—125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二) 国外著名学者有关普通法形成的学说

普通法的形成问题,是认识英国历史的早期发展以及英吉利民族的民族性的关键,“任何试图理解英国这一国家的人都一定会迅速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普通法的形成”。

黑尔(Hale):英国法律起源就象尼罗河的发源地一样极难发现。

英国独特的哲学与政治法律制度被外国人称为“英国现象”。

1.民族精神说。英国作家塞西尔、普林斯海姆、波洛克

英国保守主义是导致英国政治法律一系列制度独特性的源泉。

2.法院不同运作模式说。

3.偶然说:[英]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他分别批判了民族精神说、地理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他的结论是英国之所以没有像大陆法那样强烈地受到罗马

法复兴的影响,主要在于这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年代上的错位:当罗马法复兴之时,西欧大陆诸国并未一个独立的民族法律体系,而是地方习惯法盛行,罗马法本身的特点与王国统一而另一方面,当罗马法复兴的浪潮波及英格兰时,这里已经建立起一套统一且自足的法律体系(普通法),并初步形成了一个法律职业阶层,此时的罗马法不仅不必要,而且在普通法的职业者看来甚至还是多余的和危险的。因此罗马法并未被英格兰所接受。卡内冈将英国法的发展与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偶然性:

英国王权的特殊性。王权有10世纪左右的英格兰要比在同一时期的西欧风光得多;不列颠岛屿的弹丸之地更易管理,这些都使英国在10至11 世纪时就形成了相当程度统一和集权的封建王国。英格兰王国已有的这些政治成果又因诺曼征服而得以强化,诺曼人具有管理天才,征服者威廉个人的一些特点:一个“残忍的爆发户”、“封建强盗头子”,他有着“毫不犹豫的直爽,鲜明的心智,极易产生偏见而缺乏细腻的层次感,对于效率有着火一般的追求,而这又极易导致反复无常的暴怒。”这样的人物是很容易和高效的中央集权王国相联系在一起的。

对历史偶然性与机缘巧合的强调,如:如果没有诺曼征服,很难说英国的历史不会仍然与欧洲大陆同步?如果诺曼征

服时,恰巧没有北欧人对英格兰东海岸的入侵,这样哈罗德国王就无须先领兵去抵御北欧人入侵,然后又回兵迎击威廉,也不至于让后者以逸代劳候个正着。如果哈罗德国王与诺曼人交手时,天未下大雨,如果他也未因此遭冷箭暗算,那么诺曼人也许早就被赶出了不列颠,更不会在诺曼的统治,也就不会有英格兰和西欧的分野了。

普通法的形成奠基于亨利二世时期,而要不是亨利二世,很难说普通法的诞生不会被推迟。

4.紧密的法律职业团体说。

5.梅特兰的“综合因素说”

梅特兰对普通法的描述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他把普通法视为亨利二世及其顾问的天才杰作:“亨利二世执政时期在我们的法律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重要意义表现为中央政府大力行使权力,表现为改革是由国王发动的。……国王一直忙于设计强化法律作用的各种新制度。……英国法律在整体上被集中和统一起来了。”(波洛克和梅特兰,第一卷第137-138)

梅特兰在分析英国法的早期发展与普通法的形成时有一显著特点,那就是不

以某个单一的历史事件作为普通法形成的标志,而是围绕国

王法院的司法活动,

对当时国王司法中已经具备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最后

的结论。

梅特兰在谈到普通法最终得以形成以前,着重强调亨利二世改革对于普通法

形成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他指出,早期英国法的发展中有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

那就是亨利二世时期的法律改革,“亨利二世统治时期是我国法律史上最为重要

的阶段,它的重要性在于中央政府权力的行使,在于国王的法律改革……他(亨

利二世)一直忙于设计新的装置以执行法律。……很明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

在实体上,整个英格兰法都在发生变化”。1梅特兰在这里运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

详细考察了亨利二世统治时期或所谓的格兰维尔时代一切与国王司法有关的细

节问题,并指出这一时期主要变化在于,职业法官组成的永久性的(国王)法院

开始出现,巡回法官频繁地被派往各地审理案件,陪审团的调查(inquest)或确

认(recognition)以及原始令状作为国王法官的重要工具开始在其日常司法活动

中得到常规化的运用,“这一切都使英国法实现中央集权化与一体化”。亨利二世

的法律改革尽管如此重要,但它本身并不是普通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此时的普通

法尚处于初创阶段,普通法中的各种因素尚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还没有

最后定型与完善。

梅特兰在分析布莱克顿时代早期英国法的发展时,同样运用了综合分析的方

法,对普通法形成中必然涉及的国王法院组织、令状制度、普通法中的法律职业

阶层以及法律著作等诸多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从司法体制来看,到布莱克顿时代,国王法院尤其是三大普通法法院的组织

形式已经完全具备,国王法院之间相互之间的区分已十分明显,一个明显的标志

是“每一高级法院都有属于自己的单独案卷以及独立的印玺”,这一法院体制一

直延续到1875 年司法改革为止都没有实质的改变。在令状制度方面,大量被作

为“当然的”予以签发的令状以及《原始令状登记簿》的出现,在加上令状适用

领域由“不动产”扩展到“动产”乃至人身侵害上,这一切都表明令状制度的完

善与定型。国王法院组织的完善刺激了普通法上法律职业阶层的发展,法官的职

业化、世俗化趋势相当明显,而法庭中帮助当事人参与诉讼的代诉人(pleaders)、

代理人(attorneys)也不断涌现。在法律著作方面,诸如《年鉴》之类的法律报告

开始出现,有“中世纪英国法学的王冠与花环”之称的布莱克顿的巨著《英格

兰法律与习惯》也得到出版。2这一切因素都表明,由国王法院适用的普遍的习

惯(普通法)的形成已基本完结。历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该书中,密尔松提出了与梅特兰完全不同的普通法形成学说。

6.密尔松的“诉讼程序说”

与梅特兰采用的详细缕析普通法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不同,密尔

松更加注重于普通法上诉讼程序的变化,尤其是三大普通法法院中普通诉讼法院

以外的两所法院如何通过拟制的办法一步步从普通诉讼法院中获取民事案件的

司法管辖权,概括答辩如何一步步地为特别抗辩所代替以及由此而导致诉讼的中

心如何从原来的陈述诉由为主转向以抗辩为主,并从这些程序与诉讼的变化中探

寻普通法的形成。

密尔松将普通法的形成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形成时期;第二个形成

时期。其中,普通法如何从第一个形成时期过渡到第二个形成时期是其论述的重

点,至于第一个形成时期是如何形成的,

密尔松只是给予了相当简略的回答:“普

通法是诺曼征服后数个世纪里,英国政府逐渐趋向中央集权化与专业化过程中在

行政管理上获取胜利的一项副产品”,1“当我们象那些法律学徒一样将我们的注

意力从文秘署转移至法院以前,我们必须理解十三世纪中普通法自身经历了一次

与之相似的重心的转移,这一已经确立的最早的成就,并不是法律思想的变革所

导致的,而完全是行政管理的功劳”。2

密尔松将普通法的第一个形成时期界定为大约是在13-16 世纪,这一时期,普通法的各种制度主要是围绕着普通诉讼法院而形成的。根据《原始令状登记簿》中的令状提起一项诉讼的原告,在诉讼中,须以固定的正式术语提出自己的主张,被告则须同样以正式的术语作一概括否认、简要重述并逐一否定原告的诉讼理由,诉讼过程的核心不是被告的否定,而是原告对于诉由的陈述。随着陪审团在诉讼程序中的运用,为了使陪审团不致被误导,原来的诉讼中被告只能作概括否认的原则出现了一些松动,被告可以在诉讼中详细地陈述他那一方面的事实。由此,诉讼程序经历了一次很大的变革。在书中,密尔松运用《年鉴》中的材料详

细描述了这一变革的具体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密尔松对他所说的普通法第一个

出现时期的描述基本上是围绕着被告在诉讼中的反映来展开的,原来的概括答辩

逐渐出现松动,这一松动使诉讼以原告陈述为中心向抗辩为中心的转变已经为时不远了。

密尔松没有具体说明普通法的第二个形成时期始于何时,只不过在论述第二个形成时期的各种制度的开始,首先谈及是由于货币贬值引起的司法与诉讼程序

上的变化。3货币贬值对司法诉讼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国王法院诉讼事务得到极大的增加,普通法三大法院尤其是王座

法院与财政法院通过拟制扩张了自己的司法管辖权,口头抗辩由于案件剧增、法院不堪重负而被取消,书面抗辩开始兴起,诉讼的中心也开始从原来概括答辩中的陈述为主向以抗辩为主的转移,这最终促成普通法发生重大变化,“法律诉讼已经转向把查清事实放在了第一位,当法律

被视为是对作为整体的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时,同样的事实常常可以用不同的方

式进行分析,比如从侵权行为的角度而不从合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所以程序法

失去了对实体法的控制。”1

6.哈森(John Hudson)的“宪政维度”说

1996 年,英国法学家、圣安德鲁大学中世纪史教授约翰·哈森出版了其最

新力作《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时期英国的法律与社会》

(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Common Law——Law and Society in England from

the Norman Conquest to Magna Carta)。在这本书中,哈森将早期英国法的发展与

普通法的形成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之中进行考察,通过对王权与

领主权、中央与地方法院、刑事犯罪以及民事纠纷尤其是土

地诉讼的解决这些普

通法形成时期至关重要的各项因素的分析,指出普通法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特别是英格兰社会各阶层对于国王司法救济的巨大需求、源自于盎格

鲁撒克逊时期的强大王权与习惯的法传统以及国王与领主们之间的权力争夺与

斗争,使普通法在1066 至1215 年这一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哈森在分析普通法这

一王国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确立的过程时,始终有一条主线一以贯之,那就是王

权的扩张以及加诸于其上的各项制约与限制,这使其学说本身带有较为明显的

“宪政”分析与解读的意味。

在论述普通法形成以前英国社会与法律发展时,哈森并没有象梅特兰一样,

单纯强调亨利二世个人的“创造力”以及安茹改革这一历史事件本身的历史意义

与影响,而是更加突出亨利二世改革以前英国法传统的累积对于普通法诞生与形

成的决定性作用,他明确指出亨利二世的改革不是发明了一套全新的法律装置,

而只不过是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英格兰社会之中的各种观念与实践予以巧妙的

运用而已,事实上,“伴随着诺曼征服以来的社会与法律发展,普通法形成所必

须的政治与法律因素到1135 年已经存在:强有力的王权,不可忽视的领主权,

统治者与地方社会相互间的重要关系。这些因素构成法律发展的基础并反映在诸

如土地保有等重要法律领域的习惯的发展与标准化上。这些习惯及支撑它们的社

会条件的存在使安茹时期普通法得以形成的司法管理及智识上的发展成为可

能。”2

不过,这里须指出的是,哈森强调亨利二世改革以前的政治与法律因素对于

普通法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希望以此全面否定亨利二世的法律改革在英

国法律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相反,他在书中同时也承认改革本身给早期英国法或

普通法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土地保有领域,这一时期(亨利二世时)普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普通法与衡平法之间的关系

普通法与衡平法之间的关系 摘要: 长期以来,针对普通法与衡平法之间的关系,许多法学家门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本论文在前人对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普通法和衡平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来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联系;区别;历史背景;条件; 一.普通法与衡平法兴起历史概况 普通法发源于英格兰,由拥有高级裁判权的王室依据古老的地方习惯、自然公正、常理、公共政策等原则,通过“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在不同的判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从树苗到大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国的普通法从萌芽到最终的确立也同样如此,就像密尔松所说的:“所有的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自从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政府英国后,诺曼人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为了缓和与当地人的矛盾,保留了地方自治权和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但是并不是完全的自治,地方的在涉及征税和涉及税务的诉讼上收到国库专员的监督,国库专员在办案时,根据当地的习惯法和不与国王的立法相抵触的惯例,这些专员的的判决案例就成为后面普通法建立的重要来源。国库专员们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对于某一些判决形成了共识。 英国的第二任国王亨利一世上位后,着手推进王室法庭的专业化,推行巡回

法庭制度,各个地区的司法事物由巡回法官来负责处理。 以共识的判例为基础,在巡回法庭制度的推进下,便逐渐形成了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 普通法和衡平法是先后发展起来的两个法律事物,衡平法是为了克服衡平法的僵化应运而生的。 衡平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普通法的僵化、大法官的救济以及教皇革命对衡平法的兴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在后面有论述。 二.普通法与衡平法——完美的搭档 针对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关系,很多法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普通法与衡平法更像是两个“朋友”,他们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对立。比如,梅兰特把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关系比作是“文本”和“注释”之间的关系。英国法学家韦尔也说过:“衡平法仿佛是对一座很古老的法律大厦的修饰和增建,这些添加部分在风格上显然不同于原先的建筑,而且即使这座大厦已统一管理了几十年来,但如果不经常讲原先的结构,也就无法说明这些添加部分,它们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构成单位。” 可以看出,梅兰特和韦尔同样承认普通法和衡平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比如,从形成的过程来看,先前的判例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普通法一样,起初并没有成文的明文规定作为判决的依据,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们根据自己以前判决的经验,不断总结出合理的判决形式形成作为以后类似案件判决的先例依据,从而逐渐形成了衡平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局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局地性是相对于全球性而言的。 1、水污染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是自然环境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4×108km3,其中98%是盐分很高的海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地下水,基本无法直接使用。而淡水仅占水的总储量的2%,而其中的68.7%又以冰川、冰帽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地。因此,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当前又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0.3%,约400×104km3左右,主要是河水、湖水和地下水。 富水国与贫水国的平均(人均或地均)淡水量可相差1000倍以上。当今,人口在声速增加,经济在飞速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在增加用水速度远远超过水资源的更新速度,致使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早在1977年联合国即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580m3/人、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 我国淡水资源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淮河和海河七大水系500多条河流中的80%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1/3的水体已经不适合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1/2以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大气污染 目前已经被人们注意到的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余种。 我国600多个城市,大部分被烟雾笼罩,有的甚至成为“卫星图片上看不见的”城市。 3、固体废弃物污染 据统计,全世界年产生固体废物约450×108t。 /工业固废:21×108t 固体废物一危险废物:3.38×108t \生活垃圾:425×108t 固体废物弃置的危害主要有: 侵占土地: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堆积1t固体废物,约占地O.067hm2。 污染土壤和水体:堆放在土地上的固体废物,其渗漏液将污染土壤,并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以至其它径流;倾倒在江河湖海中的固体废物将直接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中的有毒、危险废物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人类和其它生物死亡率上升。 4、土壤污染 大气、水、固废都对土壤造成危害。 (二)全球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1、温室效应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区别

大陆法系特点: 1.在法律的历史渊源上,大陆法系是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陆法系不仅继承了罗马法成文法典的传统,而且采纳了罗马法的体系、概念和术语。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对重要的部门法制定了法典,并辅之以单行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立法与司法的严格区分,要求法典必须完整、清晰、逻辑严密。法典一经颁行,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同类问题的旧法即丧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陆法系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没有立法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确,强调制定法的权威,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其他法律渊源,而且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法律体系完整,概念明确。法官只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创造法律、违背立法精神。 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法院系统的双轨制,重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分。大陆法系一般采用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分离的双轨制,法官经考试后由政府任命,严格区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采用纠问式诉讼方式。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采取演绎法。由于司法权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议制的立法机关制定,法官只能运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作用在于从现存的法律规定中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款,将其与事实相联系,推论出必然的结果。 普通法系特点: (一)在法律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英美法系运用的是区别技术(distinguishing technique)。这一方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1、运用归纳方法对前例中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 2、运用归纳方法对待判案例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 3、将两个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划分为实质性事实和非实质性事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事实是否相同或相似。 5、找出前例中所包含的规则或原则。 6、如果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要件相同或相似,则根据遵循先例的原则,前例中包含的规则或原则可以适用于待判案例。在对待先例的问题上有三种做法:1、遵循先例;一般来讲,下级法院应当遵循上级法院的判例,上诉法院还要遵循自己以前的判例。2、推翻先例,在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有权推翻自己以前的判决。3、避开先例;主要适用于下级法院不愿适用某一先例但有不愿公开推翻它时,可以以前后两个案例在实质性事实上存在区别为由而避开这一先例。 (二)在法律的形式上,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从传统上讲,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占主导地位,但从19世纪到现在,其制定法也不断增加,但是制定法仍然受判例法解释的制约。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级法院的判决中所确立的法律原则或规则。这种原则或规则对以后的判决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判例法也是成文法,由于这些规则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创立的,因此,又称为法官法(judge-made law)。除了判例法之外,英美法系国家还有一定数量的制定法,同时,还有一些法典。如美国的《统一商法典》、美国宪法等。但和大陆法系比较起来,它的制定法和法典还是很少的,而且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远没有判例法大。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关系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定法可以改变判例法,同时,制定法在适用的过程中,通过法官的解释,判例法又可以修正制定法,如果这种解释过分偏离了立法者的意图,又会被立法者以制定法的形式予以改变。 (三)在法律的分类方面,英美法系没有严格的部门法概念,即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法律分类,他们的法律分类比较偏重实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英美法系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令状和诉讼的形式,这种诉讼形式的划分本身就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就阻碍了英国法学家对法律分类的科学研究。2、英美法系重判例法,而反对法典编纂,判例法偏重实践经验,而忽视抽象的概括和理论探讨。3、英美法系在法院的设置上分为普通法院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普通法与衡平法

普通法与衡平法 ----主辅关系中的正义与公平 摘要: 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是普通法法系各国的一个共同传统,它主要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英国衡平法产生与14—15世纪,普通法僵化之时,但是早在普通刚刚形成的12—13世纪,法官们为避免法律的刻板应用而引起的判决不公,就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开始在特殊案件中灵活运用普通法,从而孕育了英国衡平法的最初萌芽。自此,独特的普通法和衡平法并立的双重结构模式诞生了。 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有别于大陆法系国家的重要特征是遵循先例1,这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进化论的理性主义国家所需要的,即指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这既体现了对判例法对前辈的一种敬畏,更体现了法官乃至整个普通法法系国家在处理和判决案件时对正义与公平的诉求。 因为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主要形成和发展与英国,所以本文的论述也仅限于英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 关键字:普通法;衡平法;公平;正义 1遵循先例原则是判例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判例法得以形成的基础。遵循先例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包含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具体说就是高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处理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同一法院的判决对其以后的同类案件的判决具有约束力。

Abstract: The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division is a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various countries common tradition, it mainly forms in Britain and develops. The British balance law produced with 14- the 15th century, when the common law ossification, but as early as in ordinary just formed 12- the 13th century, judges to avoid the law to misjudge which cut blocks for printing the application to cause, in line with “just” the principle, started in the particular case the nimble utilization common law, thus has carried with the British balance method initial seed. From now on, the unique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will exist side by side the dual structure patterns were born. Is different with the mainland legal system country in the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country the key character follows the precedent, this is needs take Britain as the central theory of evolution rationalism country, namely will refer to the beforehand decision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o have the binding force to the later similar case. This has already manifested to the case-law to senior's one kind of awe, has manifested judge and even the entire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country when handles and the decision case to just and the fair demand. Because the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division mainly f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Britai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laboration also is only restricted in Britain's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Key word: common law; Equity; Justice; justice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衡平法

衡平法 衡平法初论衡平法(equity),是英国自14世纪末开始与普通法平行发展的、适用于民事案件的一种法律。英美法系中法的渊源之一。它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体现自然正义为主要任务。同时,衡平法也是为了弥补普通法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产生的。因此,衡平法也只能象普通法一样,主要是判例法,是大法官的判例形成的调整商品经济下财产关系的规范。但是,衡平法的形式更加灵活,在审判中更加注重实际,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 简介 衡平法 14世纪以前,按照英国的普通法制度,当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须先向大法官申请以国王的名义发出的令状。令状载明诉讼的条件和类别,法官只能在令状的范围内进行审判。但是令状的种类和范围都有限,因此,许多争议往往由于无适当令状可资依据,而无法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有的讼案即使在普通法法院审理,也由于普通法规定的刻板和救济方式的有限而难以获得“公允”的解决。还有,普通法对于违反契约或侵权行为的诉讼,只能判处损害赔偿或准予回复动产与不动产,不能颁

发执行令,强制履行契约,也不能颁布禁止令,防止重大不法行为的发生等。遇到上述情况,当事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根据古老的习惯,便向国王提出请愿。国王被看成是“正义的源泉”、“公正的化身”,而国王本人也借机表示自己的“恩典和仁爱”,于是便通过王权进行直接干预。开始通常是委托大法官根据国王的“公平正义”原则来审理;1349年起,允许原告人直接向大法官提出申请,由大法官审理。15世纪末又进一步设立衡平法院,专门负责审理衡平案件。大法官和衡平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采用“遵循先例”的原则,其判例逐渐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衡平法的基本原则或准则,如“衡平法决不许可过失者得以逍遥法外”、“求助于衡平者须自身清白”等。 发展 衡平法 (Equity) ,也称平衡法、公平法、公正法。它是英美法律的一个分支,它包括根据公平与正义比普通法更重要的思想而建立的一些法则。因此,在裁决法律诉讼时,如果在法律原则和公平原则之间产生分歧,那么公平原则应占上风,法庭并会按此作出裁决。现时,所有法院可同时适用衡平法和普通法。而当衡平法与普通法出现矛盾,便以衡平法为归依。 ? 衡平法与普通法形成的严格规则形成对照,它产生的理由是“法越严时无辜者伤害也就越大” (Summum jus,summa injuria,summa lex,summa crux.) ,通常指普通法过严,约束一人也就有害于他人,如无衡平法来调节,则不公道,所以衡平法代表公平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doc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o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o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o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己开始有 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